(一)丁亥天貺節贈言

(一)丁亥天貺節贈言

凡欲見性,向外馳求固不是,即向內擬心思量亦不是。以此皆 妄心,立影象故。經云﹕「如實知自心」,誠為見性成佛之總訣。 行者當知我人本具如來無漏智性,一切現成。徒因久迷而妄其所 以,斯沉論六道。迷者乃自迷,以識神用事而迷,故不自見性。若 心不起,則無影象,無影象則妄不立。此迷妄緣心息處便是真心, 便是佛。同是此物,非有二也,故曰煩惱即是菩提。行者又莫看得 容易,以為不過爾爾,果信得及者,其人曾在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具無量福德方堪承受勿疑也。嘗告諸仁﹕先從無心下手。靜息時無 事於心,動作時無心於事。如舟行大海,出沒波濤中,指南定盤勿 失其向,無分動靜,而湛寂之真體本不動搖也。上云一切現成,則 無難易之可說。然靈慧者,不難在見,而難在見而能信得深,又難 在信而敢於承當,尤難在勿看輕而草草忽過,更難在每日有二三十 次勿忘記,以增其力。人生大事,有過於此者乎?世人碌碌一生, 不過為生活耳。縱得滿足,亦不過似曇花一現。即尊貴如帝王,也 不免與草木同腐,何如此事之一了百了,關係於生生世世者乎!金 剛經偈云﹕「三千七寶誠多,用盡終歸生滅」,吾人苟於此處悟 滅」,吾人苟於此處悟 者,當下直證菩提,是何等意氣!何等慶快!是以行人未見性者, 如未脫火坑,三惡道早晚有份,安可不痛切惶怖。至人生貴賤窮 通,早已前定,各有因緣,亦無不了之事。今因生活小事,誤卻此 生大事,殊不值也。況一切人事無礙於道,正欲於煩忙惱亂時練功 夫。勿輕忽,是見性前之精進法;勿忘記,是見性後之保任法;勿 著急,是入無功用地之隨順養道法。法門無量,一言以蔽之,曰見 性。故離見性,即非佛法。真偽宜正,亟應取法乎最上,直下荐 取,尤當老實而虛靈。歲不我予,毋自誤也!

  (二)真心息妄法

(二)真心息妄法

元知納禪師有真心息妄法十門,茲再伸其義。

第一門覺察。此功夫最為緊要,由未悟以至徹悟,由初地以至 十地,無一事無一時不要凜覺。不但才起一念要覺察,即日常應付 人事,應對萬機時,念念仍要覺察,覺察『動念即乖』。念念無 住,不住妄,亦不住真,不住於覺察,更不住於不住。如是綿綿密 密,一、二十年,打成一片。初為有功用之覺察,進到無功用之覺 察,遂至一切無所謂而末嘗離覺,六根無所依,即妄無所依,自入 於大休歇時也。

第二門休歇。不是休歇了便一無所有,如痴如聾,正是隨起隨A如痴如聾,正是隨起隨 休,隨動隨歇,亦不住於休歇,以休歇亦法也,心也。此功夫,呆 不得一點,休即休去,歇即歇去,此境實說不出,好比冷湫湫古廟 香爐,旦此還不免有著,不落對治壓制,即入沉空守寂,力量反不 開展。此一二門功夫,當互相調劑去做,不可著實。

第三門泯境存心。心與境何可分乎,所云不顧外境,但自息 心。即為有心可息,非境而何?若言無心可息,是本來無心,一落 言詮,即又落境矣。何況有一泯一存之對,宛然有心有境,殊不乾 淨。龐公云﹕「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此是無住 心,故可接萬物而不染,此第三門之意也,學人不可分作兩截看。

第四門泯心存境。當知一著於法,其病與第三門等。當知心境 內外,本自空寂。對境不必觀了才空,是本來空,用觀是初步對治 法,以觀即立境立心,非究竟也。既知本來是空,又何妨與萬法為 侶,與諸塵作對乎。但此亦用功時必經的過程,在初總不免倒東倒 西,至徹悟後,自不會落於一邊。至云真心獨照,不是單有個真心 去獨照,要親見實相後朗朗常見,惟有一真實。經云﹕無知覺明。 以無知覺故,不立境、不立心;以明故,朗朗普照。真且不立,遑 論乎妄,不泯而自泯,一了百了,更不必立泯存二見矣!

第五門泯心泯境 第五門泯心泯境。此法最險,容易落入死水坑中。人到無辦法 時,往往求定不得,求寂不能,見此一條,必喜出望外,以為能如 是即可成就。昔智隍枯坐二十年,即中此病,非玄策引之見六祖, 便活不過來。不知「人牛俱不見」是要死透了。「正是月明時」要 你看「正是」兩個字。在「俱不見」時,正「月明時也」。再活過 來,參是什麼光景,不可忽略,進門就在此。

第六門存境存心。此存字勿作有字會,否則泯時會作無時矣! 須知存乃暫時不廢幻有之意,泯為回復本來空寂之境,此心境各不 相到,卻又往來聯繫,應各住各位,心住於本來無生位,境住於本 來不有位,以同屬幻有而有遂各住於幻有位。故【法華經】云﹕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法位者,各有因緣而又同一性空為 本位者也。以決定知其性空,故可接而不染,亦不畏其有礙,此門 最可增長力量,方可下接四門矣。此法最上乘最圓滿,非真認得 清,空得透,悟得徹,即不敢承當。但切忌重著存字而落法見。稍 稍偏重,即落於有,遂失存心之義,斯又妄矣!

第七、八門內外全體全用。只是一條,是物我情忘之境。體用 本不分,宇宙一切都不離我之自性。

第九門即體即用。無所分別,到功夫純熟時,打成一片矣!

第十門透出體用。心中更無內外體用之量,渾然一道清平,到 事事無礙時矣!此功夫非可絲毫做作,亦無功夫可言,乃自然而致 者矣!

以上十門,目的在借以息妄。非到相當力量時,決無從著手。 因地正者必從心地上下手,決不從妄心上下手,若從妄心下手,必 至越轉越迷,轉輾成妄。此十門功夫,亦是釜底抽薪法,使妄心自 然而化,而不會抽薪的人,總跳不出圈子去。

此十門乃不得已而強立,一著意即入圈套,不易擺脫。故宗門 總無法以示,只教伊自悟自覺。故日﹕「無法向人說。」又云﹕ 「我不會佛法。」經云﹕「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在活用。 到大休歇時,更有何門可取乎?   

論到入佛正宗,只有見性一門。不見性者,學法無益。學人不 可妄認「妄心」為無,但切不可妄認「妄心」為實有。初學人,只 是怕妄,是認為有也。若先見性,自然漸漸化除,切須先看「妄」 究竟是何物?覺圓則妄盡,法空則見亡。惟佛一人居淨土者,言十 地菩薩以下,皆不免於微細惑也。經云﹕「無明者,非有實體。」 又道﹕「心無形段,妄無處所。」你在未見性前,自然處處畏縮。 明白了,卻又怕什麼?前者,我欲諸仁於此十門中,看哪一門與自 己有緣,諸仁? 己有緣,諸仁已上了當也。無S上了知納的當。老在此十門中翻 身,出不出圈子。今天我又以文字圈子惑人,大膽的且進圈子來, 再跳出去。倘有人問我﹕「既要人跳出圈子去,何必立此圈子 呢?」我只哈哈大笑,反問道﹕「你即今立在哪裡?」

  (三)簡捷禪定之法

(三)簡捷禪定之法

炎炎長夏,悶熱煩惱。於人事顛倒、無可排解之時,用一斷字 法﹕(啪一聲)———當下身心,一齊放下!頓如木石相似,一念 不起(並此文亦毋著),而又見聞了了。看這是什麼?此時善亦不 思,惡亦不想,非空非有。如是一分鐘,再提起心來辦事,於事何 礙,於時何礙。只這一下,好處不可盡述。何樂而不一做!再如喜 歡暢快時,身心悅愉、手舞足蹈時,亦不妨斷一下。所得利益更不 可盡述,又何樂而不一做!每日試行多次,久久自得寂滅輕安之 境。那時本來面目自然證得,定慧空三力自然啟發。只怕你不肯 做,果能忙裡偷閒,做一次,熟一次,即可刻刻禪定、時時念佛, 可以打成一片。到了末後那一天,自能正念分明。心上的恐怖、身 上的痛苦頓可解脫。因舊債夙業先已陸續還清,並可預知時至,同 人中信而有徵者已有多人矣!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近憂者,言轉瞬即到眼前也。世唯有福 德者、 德者、智慧者、痛切生死者,始信我言。但你對面的人事牽引力太 強,能使你自然忘記。所以要痛切,識得真假,莫上虛榮的當,誤 了人生大事。你常把末後那天想一想﹕假如已到眼前來,可怖可 怖,自然凜覺了,是謂頓出火坑。哈哈!火坑二字,有誰肯信?豈 知你現在最得意者,即是將來最痛苦者,非火坑而何?佛云﹕「三 界無安,猶如火宅。」你只一斷,可以頓覺,火坑即是青蓮,其簡 捷如是。

簡捷禪定法使用時機:

能於恐怖時一斷,自會從容不亂,啟發妙用。
能於氣惱時一斷,自不刺激過甚,血衝腦海。
能於病苦時一斷,自可減低熱度,速得痊癒。
能於悲傷時一斷,自能節哀有度,心不虧耗。
能於一切時一斷,自得輕安之樂,見性成佛。
可在平時參,看這是什麼?正啪時,一念不起,參反成妄。

面目———不有。真空不空。
尊貴———無上。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實相———非無。妙有非有。
Nbsp; 形狀———無量無邊,遍滿怯界。
本體———空淨寂滅而無生滅。
奇特———人人有。一切現成,無凡無聖。
法用———萬能。一切由之建立。
地位———一切一切的主人,故是佛母。
性質———污染而畢竟不污染。
遠近———見者在眼下,不見則千山萬水。

  (四)簡捷放下之法

(四)簡捷放下之法

凡初學者,不習於放下法門,實無從下手,於是硬制此念勿 起,以為放下,或將心歸入身上,守竅守丹田,執住精氣神,自以 為得定見性,皆非正道。今示一簡捷法門,但有先決條件,行者務 要注意,一用此功夫時,不可有絲亳貪得心,求功太速,即是著 意,反不得定。二用此功夫時,宜敏捷,說用即用,說丟開即丟 開,行所無事,方不被法所縛。三用此功夫時,知本是一時借用, 以不著意為功,因根本上在去此有著心,使化於無形歸於空寂,若 執持有個空寂,便是法見,轉不空寂矣!四用此功夫時,絕不可運 氣,卻照常呼吸,惟將此心有意無意間,略略浮存於該處,半分 鐘,即行捨去。五用此功夫時,以短以勤為主,每日至少行十數 每日至少行十數 次,有一百日,即可隨處隨地勿忘記矣,但切切勿貪著。六用此功 夫,能到不忘時,當進一步練個無功可用,言並此功夫亦須捨去, 是在不即不離,若有若無之間,第一勿死執而活用之。七此法勿輕 傳於粗心暴氣之人,及有好勝心之人,以及愚笨之人,或傳其一 半,不全予說明,具此劣見者,自身必得惡報,以可引入外道,斷 人慧命也,此法不在打坐時用,乃平時忙亂或無事時,所以練心 也。

◎簡捷放下法門:

一、【沉】。言於百忙中,忽而將身心一齊沉落,若無此身, 若無此心,一切打去,只半分鐘,再提起來應付各事。

二、做【沉】時,見聞覺知,了了分明,但無有念,寂然無所 住者,便是放下。 

三、做【沉】時,此心略略浮存於丹田,有意無意,忘亦無 礙,呼吸出入照舊,切不可將氣納入丹田,成為外道,至要至要。

四、做【沉】時,不許見光見佛,若有所見,即是魔見,不是 放下,而著意一無所見,亦是不放下,當參第二條。

五、行此法至多一分鐘或半分鐘。立即捨去,過一段時間再來 用功。

P; 六、此法每日至少行十數次,亦不必計次數多寡,但要參第二 條。

七、用紙條寫許多【沉】字,分貼室內各處,或辦公室桌上, 見到此字,即行一次,但用他法時,或打坐時,切勿用此法,若有 疑時,勿自以為是,此有二法,一勿自生疑,二來函請問即答。

八、每日常發大悲心,以為迴向,祈禱世界和平,一切眾生, 消災延壽,共成佛道。

  (五)引人入道法門

(五)引人入道法門

一、於初入道者接引之法,在彼務令其怖世間諸苦,勿貪小 樂,要伊勇猛發心,在我當時時正其因地,勿入偏見,流於邪道。

二、勿以神秘引之,信心當初於信己,否則日後必因不信而退 轉,或轉入於迷信,反是以害之。

三、下手不妨以高深法引之,直令由心田下手,內求諸心,至 多一個不懂者,或機緣已熟,一引便開。否則植諸善根亦可引近一 步,其所誤入者在似是而非,輕於相許,彼不是糊塗認識,即是看 得容易,永不得精進,且入於頑空狂妄,令人生厭而輕法。

四、使伊篤信自己決可成佛,還得發心痛切,至誠前來請教, 不可遷就,並得使其恭敬。

五、於上根人當以法試驗之,故使其不信仰者去而不來,則其 福分亦有限,與我之緣亦不過如此,則應放棄之,不可再與之接, 接之反遠,若彼仍能篤信勿以為奇,必是最上乘人,以彼已近不 二,可以大法引之矣!

六、其人第一要根基厚,如不孝不悌不信之輩,天性已薄,即 非大器,斷不能入道,授之即所謂謗法。

七、接引人勿太熱心,亦不可急,當俟機綠,於家中人尤為困 難,切忌勉強督責,且責著則離,反使謗法,即又是自己之愛根堅固。

八、於初學人行心未堅者,切忌令其著修、壓修。

九、其性情固執者,難於開化,利根人易浮動,信心均難以堅定。

十、固執者每好名,可利用其好勝心督之上進。

十一、常常肯來請教之人,必是日有進步,要防其得有所知而自障,此時啟發為最要緊,當細心引之,應先令歡喜,再加駁斥使 感覺自己之不夠。

十二、有惡疾者,氣傲者、向之寒陋者、多疑者、顯貴者、自奉厚者、好修飾者、嚴細節者、量小者、好強辯者、忙於生活者、 無信實者皆不可輕接。

十三、寧接一外道,不接我見堅固而不用功之人。

十四、凡看自己生命極重之人,即是取內相堅固之證,內相既 固外相即不肯捨,此等人斷不能學心地法入最上乘。

十五、觀心一法乃入佛第一關鍵,其餘盡屬分外。為引入觀心之前方便法,所謂指月之指畢竟非月,正一時之借用而已,至觀心法實不可死執定法,當隨其機而引之。

◎觀心法引入﹕

一、先問伊眼前形形色色,爾何以能見?彼必曰眼。

二、次問更用什麼來見這個眼?彼必曰心。

三、次問如是則是心見,何以前噦眼見。彼必曰心是主,眼是 緣助之物。

四、次問心既能見,眼前無物時何以不見?彼必曰如鏡中之無 影。

五、次問心既無影,則心又潛伏在何處?彼必曰伏於根內,如 鏡光之不起作用。

六、次問心潛伏於根內,此心是生滅還是不生滅?彼必有所答

七、次問既云有生滅,何以始終不壞不離,既云無生滅,則何 以忽起作用忽又不起?彼必曰心是幻有,有而非實。

八、次問既幻而非實,則真心又在何處?

九、次再問心何以起作用,其作用既為心,而作用本能由何出 發?

十、次問其本能還可見否?這是什麼?

十一、次譬如鐵可以成剪、成刀、成車輪機件諸器,器可以 見,鐵可見否?彼必曰可見。

十二、次問硬可見否?

如是層層追問,必可逼進一步。

  (六)大心之用

(六)大心之用

顛倒者,心小用之果也,人與人,族與族,國與國,皆因小見 而多爭,以小用則自然漸趨於惡。言善者,平之而已,未能空也。 古人爭論性之善惡,以未見性,故作此語。此性者,習也,心也。 性無善惡,而起心以成習。一若出乎性之本然者,遂有此偏見,不 知善惡乃心上幻起之變化,非性分事。性不因此而增損化,非性分事。性不因此而增損,故曰﹕不 污染。莊子逍遙篇,其旨欲人大其心而且可以入道。華嚴之旨,佛 以此經付大心凡夫,心大則志趣遠大,承當力強,於覺為近。此君 子小人之分,而大心之中,復有澈與未澈之比。未見性者,心未空 寂,其用雖大而不圓,或圓而不遍。每從心上計心,心日趨於小。 為精為專,以相對也。必先內證空寂之本性,然後起諸心用,則妙 觀一切本空之理。我心之所執持者不堅,故能廣而大,圓而遍,通 而不住。善而不取,何有於惡,此大心之用,非樂小法者堪知。

人之生焉,以秉五欲而來。所謂因淫欲而正性命。五欲者,財 、色、食、名、睡是其根也。既有其根,則必滋生枝葉花果,遇緣 而發,無有窮期,此自然之勢也。以演變之無窮,遂有六道之妄 立。發揮其幻心,求暢其五欲,本性由是迷昧。所用之心,不覺由 大而小,枉自受苦不知所止。此先覺者之所悲憫,而大悲之愿所收 啟發也。管子曰﹕「心之中又有心也。」此始覺者也。知以心攝 心,用減其欲。自古先哲,莫不本此義以救世。於是倡為學說, 曰﹕先正其心,心正於內而後所行不妄。立善防惡者,禮也。禁非 立是者,法也。和其情意者,樂也。興發其志趣者,詩歌也。皆謀 所以調伏其心。亦無非引之由小而大,自除其苦而已。

心為萬物之主,而易為奴。心繫於欲,為欲為奴。心繫於欲,為欲之奴矣。父子昆弟 夫婦朋友 之情,皆依於欲,而真義以亡。社會人類之相處,無不尚 利以資其欲,此義之所以不敵,而道之日喪也。欲者,非人力所可 化除者也,亦非空言天理所可制止者也。禮教者,亦防之於一時, 其根仍在也。雖有賢父兄之導化,亦比較稍善,其根仍在也。即能 自動制止,亦只止於一時,外誘之力若強,仍可循故道而發揮,其 根仍在也。何也?無始以來積習深厚,豈半生之力所可化除者哉! 故雖百聖千賢訓導之導,禮教法治督責之嚴,終不能使其究竟者 也。心者幻也,以言乎幻,知不可究竟矣。徒能暫救於一時,以為 方便,乃假名曰究竟耳。佛無法以度無緣之人,其他可知。眾生之 類,何止八萬四千,其中知了脫生死者,百萬中不得一也。怖生死 而肯痛切求了者,百萬中不得一也。能自了生死,又為他人謀者, 又百萬中不得一也。何也?人生以了生死為究竟。今於顛倒中求了 生死,終難得也。生死者,幻心也,惟離幻心以見真性,由真性中 自起大用,方為徹底。神會大師云﹕「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 真能脫,是名正宗。」今不明心見性,徒從幻上計幻,境相顛倒, 有何究竟之可言哉。

雖然,眾生佛性固自平等也,但為五欲所朦,一時迷惘,其本 性原無雜無壞也。今一時沉溺於海,菩薩以大悲力而施廣度。惟因 緣不同,有居水面者,宇不同,有居水面者,有沉海底者,有近有遠者,有肯出不肯出 者,乃至有疑謗反對者,顧此則失彼,雖不勝其勞苦,而菩薩本愿 不退也。惟佛知其因緣,不事強求,隨緣而度,亦無喜惱。暫以一 時方便為究竟,言於不可究竟中,如是方便為究竟耳,故有度之成 佛、成菩薩、成聖賢、成天人者,亦皆幻化而已。且曰﹕彼非眾 生,此言彼皆佛也,不得以眾生目之。又曰﹕非不眾生,此言即今 一時幻心顛倒,又不得不名為眾生矣。惟以不明自性,故所用之 心,小而不大。一切賢聖,其未見性者,所用之心,亦大而不圓。 均未究竟,惟大小、善惡、邪正、高下之分而已。古先哲之所用其 心以救世者,曰﹕使其自救,其方針與佛不異,而法用不同。彼 曰﹕制心、伏心、正心、攝心,皆以心外之心相對治者也。管子所 云心之中又有心者,此心亦依心而起,但知以心制心,非見性後所 用之心。故不外對治,對治之果,為去惡而存善,若有所存,非究 竟也。如非禮勿視,其初心為非禮,其再起之心為覺知非禮而勿 視,而勿視之心未泯。故曰﹕猶有所存。至於聖人,則知心之上, 獨有一物也。故曰﹕慎獨。彼曰清心、曰淨心、曰無心,於此中已 悟見有聲無臭者,隱微莫顯者,推之以名曰性、曰道,是去見性已 近。己知有至高無上獨一無二之本性,而未澈見者也。故其心用, 皆不敢離於本位。然比較為圓為大,等以見之未澈,遂有存養之 意,以懼其? 意,以懼其亡失也。且亦無人明言心為絕對之幻化者,性之相貌究 為何者,但曰﹕我天然本有者曰性(天命之謂性),隨性而起之 心,合乎自然者曰道(率性之謂道),道亡而教以復其本曰修(修 道之謂教),此數語,實已見到性分上事,惜下文未有歸性之法, 仍不離乎心用,但曰誠而已矣。至如何而曰明心、曰空心,用以證 入此真性者,則未之聞也。心行未可分也,愚者強分為二,更不知 明心見性為何事。又如外道小得定相,幻見月輪於青眼者,自謂已 明心見性矣,豈不怪哉!

禮教者!菩薩順度之慈化也。治者,金剛逆化之方便也。必二 者同出於大悲之愿,則無或濫或峻之偏。政濫則民慢法,峻則民 殘。故曰寬猛相濟,政是以和。彼之欲求萬世不易之法,以為究竟 者,多見其不知量也。救度眾生幻心,終不得究竟之法也,亦暫時 維繫而已。法有時而窮,惡無時而或絕。故有一時一世之究竟者, 十世百世之究竟者,以論乎時間,則終非究竟可知矣。佛故曰方便 以為究竟,正以參透世界眾生,但能如是維繫。若求根本解決,惟 有使其明心見性之一法。教以六度萬行三十七助道品者,皆明心之方便幻法。茍能自覺自度,則不勞一切法治而自普化,能起覺照,因果自然洞明。所謀者遠,五欲自能制止。覺於心者,雖覺未澈也,惡根未拔也。覺於本者,雖一時未覺,而本已鬆也。由覺本 ]。由覺本而再覺於心,則大用以起,其根必可拔除而徹底解決矣。此中過程,非一言所可決定,亦非一時之修所可造詣,亦日習而已矣。

以心反觀者,內證之德也。以心起用者,外修之功也。前為入 道,為本。後為法用,為末。內證之德以自問,外修之功以對人。必先由內而外,方為有體有用之學。但人習於務外,不知內證為何 事。故自鑒者鮮,不自鑒則責於人者深,求其究竟,其亦難矣。況 人之賢愚,高下不等。凡稍才之出眾者,又自執以為是,眾生又從 而推尊之,使其執我益強,而反觀內證之道益疏。若復更有智者, 即起而與之相竟,各倡為說,各執理由。眾生之心,本習於浮動, 於是分黨立派,入於意氣用事,禍患且不可測。淮南子曰﹕體道 者,逸而不窮。任教者,勞而無功。善游者溺,善騎者墜,各以其 所好,反自為禍。是故,好事者未嘗不中,爭利者未嘗不窮云云。 此無他,心向外馳,忘其本也。使人人知此,則能所以自處矣。

自古先哲所言救世之道,無不曲盡其理,惜未嘗有進行之方 法。內證之道,亦未見指示,幾令人無下手處。遂使諸外道肆其邪說,人轉趨之若狂。足見人人未嘗不思求道,苦無入門之路。自誤者七,誤於人者三,豈其福德因緣耶!

佛教人布施者,所以發大心也。布施至甲以發大心也。布施至去其我見,為最大之法 布施。布施之意,為發大悲心也。為人者多,則為己者少。然必依 菩提心之因,言因地必證人性空,用大悲之根本以植。以由性空所 發,故能具方便之妙用,然後可言究竟。此大心之初步法用,亦為 入佛之根本。如【華嚴經】云﹕「此經不付菩薩等乎,乃付予大心 凡夫。」可見大心乃成佛之關鍵,亦自度之根本。今不於性內轉, 而於心外求,其基已小,決難成就。故曰﹕依於眾生而起大悲,依 大悲發菩提心,依菩提心成等正覺。如是佛法處處不離眾生,即不 離世法人事,可謂積極之至矣。且視自他不二,發菩提心者,自利也,亦為利他。方便者,應付世事也。必依菩提為本,乃能發大心 之用。能處處方便者,大心之果位也,否則徒託空言而已。佛經之 來中國,在中古之世。古人有未及見者,更以門戶之見過深,不取 而融會之,遂不得其用。有晉人牟子一書,言佛最詳,世人稍知佛 學之廣大,若淵明一流,意境迫實於佛,其超然物外,深具般若之 機用。後之大儒,晚年亦無不取法於佛以作根基。至明之王陽明先 生,則能起佛之妙用矣,以體大則用大也。今之學者,如欲了生死 起大機大用者,於見性一道,其痛切加之意哉!

甲申十二月書示南北同人

  (七)性靈

(七)性靈

性靈

宇宙間一切一切,由人類以至萬物,無不各有其性,即無不各 有其靈,靈是靈用,如鐵有堅性,有堅的妙用,這是鐵的靈;棉花 有柔性,即有柔的靈用,這是棉的靈。但棉和鐵,不能自啟其用, 而人為萬物之靈,其靈特異,故能發揮一切的靈用,造成這個世 界,這是人為,不是神為、天為。所以人的性能,威力不可思議, 我今單說人的性靈。

人的本性是同體不二的,不因貧富貴賤,男女老幼而有區別。 如吃糖,人人知是甜的,月亮人人見是白的,無一不同,但靈用卻 又不同,因為各有所長,習性不同,果地亦各不同,譬如糖,有愛 吃有不愛吃。   

人的能力啟發於性以用之不盡,靈應亦無窮,但此靈用必由學 而成,學成於習,習成於專,專成於恆,恆苦則巧思巧勁自然而 生。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一段,正是磨練而出,再加補助品多,又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 其器,發揮的靈用亦更大。

人性有獨具的本能,故可以憑空造成一個世界,而緣助又自然 而來會,這還是人為,不是天授,世人不明三世因果之理,以為此 人天然聰明,不執其夙世先有所學習性已成,所以今世隨機啟發與 等 隨機啟發與 眾不同,即其愚笨亦不是一時所成,就亦不必專指生前死後,即今 世三十年亦可造成許多世界。

性靈發揮的威力非常之大,超過原子彈,因為此是原子彈的主 人,他的助緣亦非常之廣,匠以技能的發明亦無底止,莫以為我是 聰明有能力,這是人人有分的,他人的專成或過於我,如原子彈的 配合構造,人人都有此能力,都有此緣助或且高過於我,只暫時的 因緣不同罷了,所以有知識的人能用其技能,而有智慧的人呢?決不敢獨恃其技能和矯人的心理,知道是靠不住的。

因此,性靈有大有小,現在世界文化物質的進步,只是性靈的 小作用,還不是大作為。因此,人類但得身體上的享受,卻造成個 精神上恐怖和疑忌,即是原子彈再有一年必有更新的發明去抵制 他,便無用了,如是層出不窮,世界的恐怖就沒有止境,必有追悔 的一日。

性靈的大用是求究竟的、普利的,不在一時之快利,在永久的 安樂,又是通盤計劃的不肯造惡,因此自害的即如希特勒,是完全 代表愚笨的結果,因為他的性靈和他的一切緣助都可惜小用了,追 步他的日、意,也遭同樣的命運,這是個大榜樣,但世人真覺悟的 究有幾個?還登向他的墳墓上走,因為他們不知道性靈的大用。

殺人即是自殺,奪人便是自盜,人的性靈不但沒光明,而且是迷黑了,但有個性靈,算不得靈用,因為天下至愚的人是自賤,所 謂損人不利己。

現在世界只是文而不明,物質是文彩了,人反而不明了,物質 享受是進步了,人心的不安,經濟的壓迫更進步了,所以怪病也多 了,壽命也短了,少數人快樂了,多數人痛苦了。人的知識技巧是 進步了,害人的方法也精了,道德是消亡了,一提到道義人人笑 你,這都是性靈的顛倒和罪惡。

性靈妙用是變化無窮的,普通人只拿心去參究人事,越參越 精,但只是窄小的。他從不肯拿心去參心,所謂以心制心。雖亦有 人參究心理學,又只是參究制人的心理,從不曾參究自己的心理。 然也有兩個人參問自己,警戒自己,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已是鳳 毛麟角,稱為聖賢了,但又從不參究心靈究竟是什麼,我的善惡是 本有的呢?還是驅迫變化而出的呢?所謂我的智能是本有的呢?還 是因磨練而成的呢?

一面銅鏡可以鑒照,但改鑄了一只鼎,那光到那裡去了?銅可 以磨成鏡,銅的光是本有的,但何以要磨,不磨則不有呢?人又是 歸功於磨,但何以磚雖磨,卻不能成鏡呢?可見性靈是本有的,但 必磨練而出。人性本來是靈的,何以又有冥頑不靈的呢?即是銅可以有光而不磨,但又如何是磨呢?磨這個字,普通人只明得一半。 世人但知道用心思維即磨,然只是半個磨,倘知道「無知之知,不靈的靈,無心之心」這三句的妙理,這個磨才是完全,才是大用。 然而世人對於這三句連信心也沒有,因為世人但能用已動心之心, 不能明未動心前之心。這問題不是片言可決,當再論之。

你問他,心是什麼?他只說是思想,問思想從那裡來的,他至 多說是腦海中出發的,又好比你問他,燈光是什麼,他只說是電 力,問電從那裡來的,他只說是電燈泡中發出的。這兩個簡單答覆 能使人滿意麼?世人不明性靈的道理籠統一說,正是一樣。

世上一切都是心造,心的數數便成習慣,習慣既久成為定例, 這定例還不是第一個人假造的麼?人既造成習慣,反而被習慣所左 右,他自己的喜怒哀樂,完全不能自主,惟其各人的習性有同與不 同,遂不能和同而有順逆,不同的多爭意氣,同的多爭利益,表面 不能爭的又不能各自制止。貪欲遂生,嫉忌陰謀而人事越煩,作弊 越多,防止越嚴,疑忌亦越多而痛苦益大,轉輾成習,迷而不覺。 所以物質越進步,人的愛美貪欲日見膨脹,親親仁靄之義日見短 少,殘賊的心理亦日見熾盛,造成今日恐怖的世界。

「 「自利」是人情所應該的,但如何是真自利呢?真自利是永久 的、究竟的、沒流弊的,是廣大的。(一)求安心滿足。要知世上 一切是共同的、相互的、有影響的、有反動的,譬如德國希特勒, 他的初意是不是求安心滿足?但結果是自作自受,所以他的自利便 不是真的。(二)求一切勝利。不知勝利必始於相爭,我即使勝 利,根本也受傷,何如彼此勿爭。而勝利只是一時的機運,無形中 已種後果。譬如原子彈是一時的勝利,難保沒有更大的反動。這個 自利是不究竟的,有流弊的。所以一年來國際間疑忌恐怖,雙方都 不得真自利,眼前即是事證,何以都不覺悟?

我的利安寄託在他人的身上,能得大皆普利才是真利,真自利 的決不損人以利己,因為專利的斷沒有不招反動的,無異於自選惡 因自受惡果,即所謂獨夫。世人如真慧自利的,必得先明因果,求 得徹底廣大的自利又何嘗是不好的名詞呢?

知足不是謹小畏縮,是適可而止的言思,譬如人的食量過少不 飽,過多脹滿,都不得舒服,但並不是不吃,亦不是畏縮不敢吃, 調之知足,此正是求足到正足時,自己知道了,截然而止,不再過 分反而喪失。又如壞的事,如德國的侵略,如亦懂得截然而止,完 全變更故策,不再與俄國樹敵,亦何至於一蹶不振。所以貪不是好 事,知足卻不是消極,正,知足卻不是消極,正是靈機的活潑,作用於奮鬥中一種手腕, 可憐世人又誤解了。

我人走路力能行一百里,前進到五十里他不走了,旁人以為他 知足笑他懦弱,不知他走回去還有五十里,何曾懦弱,你們前進到 一百里,但不能回來了。所以人的見地不了死執,奮鬥是要謀定而 動,這就是性靈的作用。  

世上最漂亮的人不是浮華的,而是圓通的、誠實的,圓通是雙 方各有好處,面面圓到,誠實是不欺於人,即是利己,性靈是非常 的靈敏,眼光遠大,執見不固,轉風極快,處事簡淨,心量總是活 潑潑地,因為能遠觀,觀宇宙一切一切本是虛妄不實,原本是空幻 的,所以能為此、肯為此。

世上一切是幻妄的,獨有功夫不幻妄,要做到這個功夫自然先 要除貪,但貪由認真而起,以為一切能見能聞,能捉摸的皆非虛 妄,因此你貪我也貪,你求我也求,有得有不得,而你惱我也惱, 天下擾亂,人生痛苦均由於此,所以佛家救世的精意在使自覺,先 見到一切本空之相,而又不許落空入於斷滅。知心本是幻,此一切 是幻心所造,非有實體,但就幻中心了幻事終不廢於幻,亦不執於 真,觀世事為非真非假,過真則勞勞太苦,過假亦空泛乏昧,只是 隨緣應付。所謂﹕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貌若無知,而實無所 L知,而實無所 不知,狀若不靈,而實大智若愚,所謂不靈之靈,此正是無心之 心,如此貪心至少已打去六七成,人與人的磨擦,先已隔離,即是 苟有誤會衝突,亦易於解化。所以兩個君子不會爭,一個君子一個 小人也不會爭,因為君子肯讓,亦使爭不起來,只有兩個小人,那 非爭不可,兩個都是性不靈活,沒有退轉的餘地。  

有人說退讓是好事,但如日寇來侵略,我也退讓麼?不,這個 性靈又不通了。譬如人身上何必定要生瘡癤,最好不生,但即不幸 而生了,只有開刀一法,毒物不淨受累更大,並且連好肉也得去一 點。所以是賊害的東西,不得不去惡務盡,這正是性靈的作用。試 問在瘡癤未生之前,特意剜肉成瘡,這又何苦。

世人苦惱顛倒或明知故犯,意氣用事,枉自勞慮,都緣心有偏 執,不知變通。有力的與有力的相爭,皆是氣分上用事,初是爭 利,後是爭氣,結果兩喪,其苦已早伏,非一日也。雖然此又天然 之勢。花無百日紅,人事賴此磨擦以自滅,否則永久不敗,萬無此理。

一切靈用即是心,一切心即是一切法,一切法皆是一切義。法 無定法,義無定義。甲可以獨制,乙可以自斥。在甲為是,在乙又為非是,此原無定義,姑相約公認、公守於不完中假立一個定,惟 其不定,所 其不定,所以允則必變。要無非是性分中的靈用。

成敗、榮辱、得失、是非、貴賤、盛衰、起伏、生滅,在普通 人觀之總是有別,在通達人觀之只是一場遊戲,如曇花一現,正是 不二以慧眼,同一是虛妄不實,目前非無,畢竟是幻,明此理者, 才是真靈用,所以貧賤能不移,富貴能不淫,威武能不屈。問耶穌 為什麼肯登十字架?當時並無沽名求利的心,是早已洞達一切至 理,所以能如此,此即是聖靈的作用。

小兒的靈智要他發育不可太拘束,但又不可放縱,必得有個範 圍,要他精明,不要他刻薄,要他渾厚,不要他呆板,思想要他圓,不要他滑,心量要他大,不要他小。人是有模仿性的,獨立性就弱了,獨立性是好的,但固執不是獨立,依賴心不可有,借助性不可少,希望心不可少,但不可有必成心,欲望是迷惑了靈性。人每不肯用功,用功人每涉於呆鈍,所以用功還要靈活,必有所發明。小兒的志氣要使他發揚,但要正直不可散漫,先要養成他個平 等心,自然不驕於人,養成他個慈悲心,自然有才具的不作惡。父母有這等的教訓,才是慈,才是真正社會服務,才是國家的光榮。 德國人但知功利,使人人有才,所以作世界的罪魁禍首,就缺少了慈悲的德性,所以必定滅亡,這是自殺,這是性靈的喪失。前車之 鑒,大智應改變方針,莫貪功利,改變方針,莫貪功利,莫恃武力,腦筋不可太舊了。

驤陸阿闍黎 心密二祖

  • 宗脈傳承 1997年12月2日,元音阿闍黎親自傳授印心宗輩代訣於淨明上師,並諄諄教導:傳法不可馬虎,傳承更應嚴謹,心密的傳承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像某些宗門那樣最後只剩下個法卷傳法,更不能跟搶佔地盤一樣去壟斷佛法及佛弟子。
  • 傳法風格 阿闍黎一生著述數百萬言,或勸導世人崇道為善,或勉勵青年努力向上,或敦促佛子精進取證。字字珠璣,精練允當;語語珍璞,言簡意賅。計有《心經分段貫釋》、《金剛經分段貫釋》、《圓覺經抉隱》、《壇經述旨》、《阿彌陀經經義略說》、《阿彌陀經分段貫釋》、《入佛明宗答問》、《乙亥講演錄》、《印心法語》及種種隨錄,後人集為《王驤陸祖師全集》,...於療疾則揭示病本,示養生法;于修行則述佛秘義,盡性窮理。明佛門修行之宗旨,詳證體起用之過程,消宗派長短之諍論,啟學人了生脫死之要津。其有利於個人修養、社會安寧、國家富強,自不待言矣。
 佛弟子 © 2004-2022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