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 下座觀照是正修正行》

1. 行禪

   打長坐是要行禪的,但是我們沒有這個條件,所以讓大家到外面去走一走。當然,大家出去走,不是單純的散步,是要活動活動筋骨,同時這個活動筋骨還可以加上觀照。
   行禪本身就是一種觀照,走路也是一種觀照,所以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個走就是禪。所以在走的過程當中,心不外馳沒有雜念,不會東張西望,這就是行禪。
  

2. 打坐為什麼會痛

   痛是怎麼來的呢?
   痛就是因為我們的慈悲心不夠,所以才痛,沒有什麼別的特殊原因。我們有這麼一個成語:“心慈手軟”,慈悲心夠的話,全身心都是軟綿綿的,哪裡會痛啊?根本就不會痛。我們學佛、打坐修行,目的要明確:培養慈悲心,要發菩提大願、慈悲大願。所以說,修行修了那麼多年還在痛,那證明我們修不到點子上,都著相去了,喜歡境界,沒有把慈悲心體現出來,如果說學佛人不慈悲的話,那就連外道都不如。
  

3. 學佛首先要培養慈悲心

   我們說這個慈悲心它是修證出來的,通過打坐修行,通過念佛參禪,都可以培養出慈悲心。這慈悲心一旦形成了,它又是自然流露的,時時刻刻它都體現出來,它不是造作的,這才符合我們這個佛教的精神。
   我們培養慈悲心要多放生、多參加法會,因為慈悲心一個人是培養不起來的,他必須要跟大眾在一起才可以培養出慈悲心。我們到山間去放生,到海邊去放生,到河裡去放生,這都是要跟大眾在一起;同時多參加一些打七的法會,包括共修這些都可以培養慈悲心。
   這個慈悲它是包含著歡喜的,這個慈悲它是帶著歡喜的,它是一體的。凡是慈悲的人,大家看在眼裡,哎呀,這老人家真慈祥啊,滿臉都是微笑,它是一體的。唯有慈悲才能夠法喜充滿,唯有慈悲你的心才不會流浪;懂得觀照的師兄走在路上都是法喜充滿的,別人看了啊,這個人是怎麼搞的,與眾不同啊,自得其樂,他總是在笑,臉上啥時候都掛著笑意,一點煩惱都沒有。那咱們在大街上再去觀察,普通的民眾幾乎百分之八九十這臉上都是愁眉苦臉。所以我們觀察自己一下,我平時是不是愁眉苦臉啊?如果是愁眉苦臉,那就不如法。
  

4. 微笑持咒的意義

   我們說打坐的時候,大家持咒要面帶微笑,面帶微笑也是培養慈悲心、培養歡喜心。這面帶微笑,全身心就會放下,什麼掛礙都沒有啊!還有,面帶微笑它可以貫穿我們整一座,座下也是如此,你形成習慣了,說話都是面帶微笑的。

5. 座上磨刀,座下砍柴

   有一些師兄還在痛、難受中煎熬:我這個腳還那麼痛,手還那麼痛。這個問題跟我們平時的言行舉止都有關係,我們打坐不只是說這四個小時在用功,下座我們一舉一動也是在修行,座上座下它是互相影響的。
   我們座上是佛菩薩,下座就是煩惱眾生,那麼它這個是互相抵消的。所以我們說下座要觀照,不要流浪,你下座流浪去了,那你這一座的功夫就白費了,沒有用。
   我們元音上師打個比喻:打坐就是磨刀,磨刀幹什麼?下座砍柴,砍柴就是觀照啊,所以說下座要觀照。
   那如何名為觀照啊?心不外馳、不攀緣、不住相、不跟著念頭跑,心裡面平平淡淡、清清淨淨,這就是觀照啊! 說起來,大家一聽起來,哎,就這麼簡單。我們這個表述的方法跟昨天不一樣,跟前天也不一樣,因為這個觀照是有很多種說法的,但不管怎麼說,它都是一回事,只是所描述的方法不同。
  

6. 觀照是本來具足的

   觀照跟我們所講的培養定力有一定的關係,也可以說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它是本來具足的,我們只是迷失了它。大家會問:迷失的不是自性嗎,怎麼叫迷失觀照呢?其實觀照就是迴光返照,照的就是自性,我們所講的觀照實際上就是見性,打成一片的觀照就是明心見性。我們這個自性是本來具足的,所以說觀照也是天生的。

7. 座上是助行,座下是正行

   大家可能打坐很難受,跟這個打坐相比,觀照就輕鬆多啦。我們說這個座下是正行,正修正行;這個座上只是助行,不是正行,座上打坐就是為了座下觀照。
   觀照跟我們打坐是息息相關的,它可以影響我們座上的情況,也可以被打坐所影響,它是互相影響、相互作用的。我們管這個座上打坐叫作用功,下座觀照叫作功用。
   所以一旦學會觀照之後,我們就不是在這個修行上、不是在打坐上面去要求大家,而是在座下。
   大家下座以後觀察自己功用如何,是在煩惱、在顛倒、在流浪、在執著,還是在一切放下,在念念清淨當中?大家就可以觀察自己了,那麼這個觀察恰恰就是觀照,這一看馬上回歸到清淨當中,甚至清淨也不可得。所以,大家要善於觀察自己,用我們禪宗的話叫照顧自己。
  

8. 印心宗的特點是觀照和見性

   我們這個宗門的特點就是觀照和見性,它繼承的是禪宗的衣缽,多了一個啥,多了一個打坐。禪宗也打坐,方法不同,要求不一樣,禪宗基本上靠的是自力來打坐;心中心法靠的主要是他力,諸佛菩薩的加持,歷代祖師的加被,由密咒加持,由密咒護持,所以我們用的自力就很少了,基本上是他力。這方面相比之下,心中心法(打坐)用功的特點就比較顯著,功用也就很大。沒有哪一個宗門敢說修法三年內能見性的,甚至是觀照的,沒有哪一個宗門敢這麼說,我們可以這麼說。甚至修得如法的話,百座之內都可以見性,一百天就夠了,相當如法的情況下,就是如此。這就是印心宗這個宗門的特點—觀照與見性

9. 佛教的法脈傳承是明心見性

   佛教是以什麼來作為傳承的?有人認為經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這麼傳下來那叫作傳承,但是他不知道佛教是依據什麼成立的,佛教的傳承就是明心見性,這是佛教的法脈傳承。不談見性就不是佛教,那就是心外求法,那是外道。所以,印心宗的特點就是觀照和見性,我們這個宗門繼承的正是佛教的法脈衣缽,這是正法的象徵,這就是傳承,這個傳承是釋迦佛傳給我們的。

10.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

   任何一個宗門的出現都要講時節因緣、因緣時節,它要順和這個時代的特點、這個時代信眾的根器,所以任何一個法脈、任何一個宗門,它會這麼出現,符合這個時代人的特性,它才會出現。所以說八萬四千法門不是一下子湧現出來的,它有階段性,統稱叫八萬四千法門。
   因為這個信眾的根器不一樣,它所體現出來就不一樣。所以我們說心中心法的傳法老師也不只是傳心中心法,他是傳承一切佛法,不是只傳某個法門,傳承一切佛法,凡是佛法我們都要去推廣,都要去傳播,傳的就是大乘佛法。當然我們說這大乘裡面包括小乘,它是一體的,而不是說這個大乘有別於小乘,跟小乘有什麼分離分別,它不是,它是互相包容的,聯繫在一塊的。我們佛教基礎上的理論都來自於小乘經典,但這個基礎是不能丟的,大家都要用的。所以大家在讀佛經的時候不要去管它,哎呀這個是小乘的阿含經,那是大乘的楞嚴經,不能夠起這個分別,它是一體的,我們都要讀。佛經沒有這個說法,所謂大乘小乘是心量的問題,不在於佛經上,在心量上。
  

第一個七第四天(2013-12-25)
這一集重點開示了座下觀照,指出了宗門主要特點是觀照和見性;講解了“觀照是本來具足的”、“下座觀照是正修正行”、“座上磨刀,座下砍柴”等重要內容;並講解了微笑持咒的意義、印心宗的傳承、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心念耳聞的幾種表現等。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