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集 觀照是最實在的修行》

1. 打幾個七合適

   我們有老師說,打七不能超過四個七,一般是打四個七,這是最長的,這個說法也有。但是元音老人說,心中心法的打七,如果是條件好的話,人數不要太多,像我們這樣子三十個、四十個人左右,最長可以打七個七。但是一般來講打七個七的機會幾乎是很少,因為它要準備很大一塊的人力、物力、師力,而且還要有時間。一般來講,海南真正屬於冷天的這種日子持續的時間不會太長,一般一個半月到兩個月,最長也就兩個月左右,所以在海南這邊打七很少說有能夠打到七個七的。

2. 觀照是最實在的修行

   其實修行沒啥事的,沒什麼,也沒有什麼境界去追求。修行就是一個如何去了脫自己的生死,如何去實現自己的願望這麼一個過程,本來就是平平淡淡的事。所以越是修到後面他就越平和,再也不會有大起大落的心態。這跟觀照也是有關係的,觀照越是落到實處,越是這個腳跟著地,他就越不會去跟著境界跑,越能夠安住,越不會去尋找什麼境界。因為觀照是最實在的修行、最直接的修行,不需要持咒也不需要觀想,念念當中都是直心,念念當中都了無所住。觀照得比較如法,我們看他的時候他是有定相現前的。所以我們到了這個七,大家也就可以觀察自己,下座觀照如何啊?這跟座上是相結合的,而不是脫節的。

3. 能所雙忘與根塵脫落的關係

   今天又有師兄問我,他說能所雙忘跟我們這個根塵脫落這個關係是不是座上和座下的關係?這種可能性是有的,但是座下也會出現能所雙忘,座上也有可能會出現根塵脫落,它兩者是有關聯的。首先它要出現能所雙忘才會出現根塵脫落,所以能所雙忘還不能說完全就是根塵脫落,兩者還有個前後,還是有差別的。但是必定是首先要出現能所雙忘,然後才會根塵脫落。所以我們說座上能夠能所雙忘,下座定境它是要現前的,這個定境很可能就是根塵脫落,即使不是根塵脫落,它也是一個比較能夠不動不搖的定力現前,人走著走著就定在那裡了。我們有師兄說了,定在那裡自己不想動了,想動還是可以動的,只是不想動了,這都是定境現前。這種定境會經常出現,而且有可能是在根塵脫落之前出現,也會在根塵脫落之後出現,它會交替出現,那麼我們這種定力正是這個覺受增長的一個表現。
   雖然我們不追求定境,但這個定境它會自然的現前,這個定境對我們的修證是有幫助的。所以說這個定出現的時候,大家也要敢於承當,也不要錯過它,能夠把握得住那是最好。把握就是既然定境現前了,那我就定在那裡吧,這就是把握住了,當然要出定馬上也就可以出定了。它不是身體受到什麼東西控制了,而是我們的妄念沒了、妄想沒有了。這定境現前它是一心不亂的,同時也是一念不生的,所以禪宗有一句話語叫作朗朗自照、靈光獨耀,這都是我們這定境現前了。有時候是伴隨著大地平沉、虛空粉碎出現,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根塵脫落,有時候沒有這麼多表現,但很自然的人就定在那裡了。
  

4. 無上相應

   我們前面說了下座不要忙著下來,在座上多坐十分鐘,也就是讓大家去體會如何是正定。那這個多坐十分鐘,肯定是打長坐之後它才會體現出來,沒打長坐,只坐兩個小時,兩個小時結束了時間到了,你就算坐在那裡它也不會有什麼定境出現,有可能還是種子翻騰,所以這個是建立在打長坐的基礎上的。我們祖師大德的指導,我們這修行一路上的指導講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心得體會,用來指導我們就是相當的相應。我們現在也是通過修行、通過我們的實修去證實祖師大德給我們做的開示,這個過程我們管它叫無上相應,用我們的心得體會去印證祖師大德對我們的開示。

5. 自然而然的修行

   所以,修行的每一步都沒有離開善知識的指導和引導。如果說我們所講的這一切在這個座上還沒能夠體現出來,沒有這麼明顯的表現出來,也不要著急,也不要去攀求任何的境界。像我們所講的這個定境現前,大家也不要去猜測它,定境又是個怎麼樣子,就隨著我們這個修行、自然而然的修行,它會自然地表現出來,只是一個時節因緣的問題。所以沒表現出來也不要緊,因為每一個人的修行是不一樣的,每一個人的因緣也是不同的。當然我們所講的這些覺受增長、定力現前跟我們自己的修行它是同步的。不光是來這裡打七如此用功,平時在家裡,師兄們對自己的要求就應該是比較嚴格的

6. 見道分與證道分

   問:老師,根塵脫落那一瞬破除一切執著跟我們平時的歷境練心有什麼關係嗎?
   答:平時他是作意的,但也可以是不作意的,我們這個根塵脫落它就是不作意的,很自然的一個表現。
   問:今後功夫成熟了就會經常有這種,是吧?
   答:對,它是一切功用的表現,我們平時的打坐觀照可以說是在用功,那就是功用的體現,一切功用的體現。
   問:不是有這個說法嗎?就是說見到本來之後才能知道真正怎麼修?
   答:其實我們心密講的,你要懂得觀照,就是見到本來。
   問:不一定要爆炸?
   答:我們所講的根塵脫落,那是親證本來。親證本來跟見到本來,它是有差別的,一個叫見道分,一個叫證道分,它有這個差別在。所以我們說一念迴光這就是見到本來,根塵脫落是證到本來。
   問:那這些觀照啊,這些見性啊……
   答:觀照就是見性。
   問:這些都是見道分?
   答:對,這就是見到本來,屬於見道分。
   問:這見道分就是給這個證道分做資糧?
   答:你見道分打成一片了,它就是證道分。
   問:是很簡單哦!
   答:所以你要承當嘛,你簡單都不承當,要承當個複雜的,怎麼承當?
  

7. 睡覺與修行的關係

   問:請問老師,人的身體要睡覺是因為有昏沉在才需要睡覺,還是因為有四大在才需要睡覺?
   答:睡覺是四大的一個表現,我們說累了、身體累了,所以他要休息,如果沒有累在他就不會存在休息,他是跟累、身體累了相對的。
   問:老師,累不是一種覺受嗎?
   答:累是覺受啊,因為你身體要消耗,他就會存在累啊。
   問:那這個跟修行的功夫還沒有直接關係吧?
   答:有關係。
   問:就是他累的程度不同?
   答:對。我們所講的能夠讓身體產生累的,一個是身,就是這個肉體方面的工作,還有一個是精神方面的工作。也就是一個是肉體上的消耗,一個是精神上的消耗。我們所體現出來一個是身,身體上表現出來的;第二個是心,心識上表現出來的。其實最能夠讓人累的是心累,精神上的,精神、意識形態上的那種消耗是最累人的。而我們做不做夢主要跟精神、意識心態上的表現有關係,而不是跟身體有關係。但是我們所講的睡覺主要是身體上的表現,所以你躺下來,說太勞累了,躺下來一覺睡到天亮也不會出現夢境,這時身體疲勞很快就恢復了。就算你這個身體不是很累,但是精神上負擔重,睡下來那都是噩夢連連,所以說這個夢跟我們那個心識,精神、意識形態上有關係,而主要不是身體。所以剛才師父問的這個問題,主要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去做功夫,你如果一直都在流浪,哪有不做夢的道理?你念念都在觀照,它就不存在夢在。但是睡覺是睡覺啊,睡覺不是非得要做夢啊,做夢了也不是非得要睡覺啊,我們坐在那打妄想就是在做夢,白日做夢啊。
  

8. 夢中做主不是難事

   在夢中做主不是什麼難事啊,是說你願不願意去做的問題,當然這個跟我們平時的觀照是有關聯的。我們平時觀照比較綿密,綿綿密密的觀照,你的一切所作所為、一切作意它不會往這個八識田裡面種,它不會再種回去,所以時時刻刻都是心空無住的。那麼自然表現出來的話,你這個身體上的疲勞啊,睡著了,身體睡著了,但是意識形態上它是不存在夢的,同樣也是朗朗自照的。這個時候我們不叫睡覺(jiào),同樣是這兩個字但是讀出來不一樣了,叫睡覺(jué),不叫睡覺(jiào)了叫睡覺(jué),睡在那裡還是在觀照,還是在見性。

9. 自性從來不迷

   問:老師,感覺自己似睡非睡的,然後自己知道自己在睡覺,這種應該算(夢中做主)吧。
   答:所以每個人都是覺者嘛,不是非得要通過修行才有的,我們從小到大,一生當中出現過無數次睡的時候也是在觀照。所以,我們說這個觀照不是非得要打坐才能夠體現出來,而是它本來就是具足的。大家來這裡修行、來這裡打七,也就是證實自己從來就沒有迷過啊。
   問:有迷過也是醒啦,自性沒有迷過啊!
   答:對。從小到現在我們這個自性就示現過無數次,這觀照也出現過無數次,並非是學了佛之後才知道,而是通過學佛來認識到它,哦這個就是觀照,這就是見性,這就是從來不迷,那通過學佛認識到。
  

10. 身心世界皆是妙用

   問:請問老師,身心世界本來是一體的,那麼大地平沉的時候,身心世界都已經化空了,那麼內世界外世界也就沒有所謂的內外了?
   答:本來就沒有內外,但是你要用它就有。內外皆是工具,都是妙用,一切都是妙用,要用自然就用了。那麼我們所講的就是不要去執著它,內外一切不要去執著它,因為它本來就是具足的,本來就是我們大家的,你想用你儘管用,用過之後就放下,沒什麼好執著的,所以叫作知足常樂嘛。
  

第五個七第二天(2014-01-20)
這一集開示了能所雙忘與根塵脫落的關係,見道分與證道分,一念無明四大和合與回歸自性;指出了觀照是最實在的修行,要自然而然地修行,修行的每一步都不能離開善知識的指導和引導;並講解了千座後未打開怎麼辦?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