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志軍老師問答錄<sup><i><font color=red face='Times New Roman'>important★★★</font></i></sup>》
  • 1

     1. 齊志軍老師問答錄(之一)---(初識心密篇)

        問:常見禪密一詞,但禪與密是否相同?不同之處在哪里?
        答:中國佛教,古有十宗之多。現在大概只有禪、密、淨三宗影響較大。其他如天臺宗,雖有傳承,但其縝密的摩訶止觀修法已很少有人實踐,而提出“教宗天臺、行在彌陀”的口號,也就是說,在實修上,大多已改成易行道——念佛了。
        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本是最快捷的修行方法,號稱佛教的正宗。然而,宋朝以後人根漸差,言下見性者已渺,故大慧宗杲提倡參話頭,置心一處,逼拶見性。降即近世,參話頭也大多提不起疑情,故而引出所謂“禪密”來。佛教印心宗(即佛法心中心)的開山祖師——太師公大愚阿闍黎有偈曰:“拈花怎麼傳?何妨密且禪……”明確地提出了以密法證“拈花”的宗旨——即以禪悟為宗旨。師公仁知阿闍黎(王驤陸上師)進一步提出“以般若為宗、以總持為法、以淨土為歸”,清楚地楷定了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淨為歸的宗旨。
        密宗,漢傳的唐密在明初幾乎滅盡,現在影響大者有兩枝——藏密和東密。是從有相修起,再過度到無相。到了無相——無上部,便與禪宗相通。不同之處主要在於:禪無次第,直證本來;密有次第,漸入本來。
        心密(佛法心中心)是以六印一咒密力加持,直證本來。既有禪的特點,又有密的特點,故有人稱之為“禪密”。但因氣功界有一個“禪密功”,為了不與之混濫,還是不稱“禪密”為好。
       
       
        問:單盤時右腿在上還是左腿在上?
        答:不是人人相同。您覺得怎樣較穩、較輕鬆,便怎樣。若兩邊一樣穩、一樣輕鬆,則左腿在上可也。
       
       
        問:求法時要不要向傳法的老師上供財物?
        答:當初我去上海向元音老人求法時,沒想到這一層。
        回來後才想起,便向上海郵了點錢,沒想到上師立即郵了回來。這倒好,反讓上師陪了郵費,我于心何忍啊!於是又郵了回去。
        這次收到了一紙寺廟的收據,名字是我——上師代我供養三寶了。
        上師在信中說:你要供養也行,你打開本來見性,就是最好的供養。
       
       
        問:心中心是否是用修法的儀軌來達到一心不亂的呢?還是除了儀軌之外,另外有傳承次第的止觀方法來達到一心不亂?
        答:簡捷地說:修心密的目的是明心見性,方法是六印一咒,歸宿是往生淨土。這就是“以般若為宗,以總持為法,以淨土為歸”。
       
       
        問:那心中心是用六印一咒來達到“止”然後起“觀”的嗎?換句話問,六印一咒中是不是有修法是包括止觀的修習的呢?
        答:止、觀都是方法,而不是目的。六印一咒也是方法,不妨包括止觀。然而,其止並非壓念不起;其觀並非看著念頭。止者,止其妄執,不隨念轉、不為境遷;觀者,觀其本性,一念不生、了了分明。
       
       
        問:具備何種條件才是傳法師?
        答:是上師生前所委託。
       
       
        問:念咒是怎麼回事?如何能刹見本心?如何能得種種殊勝?怎麼修為呀?怎麼名修成?
        答:這麼多問號!若能刹見本心,其他的?就全免了。若還有個“如何”在,那便是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三大阿僧祗劫……
       
        後學修《六字大明咒》有一段時間,也是一門深入,平時妄念來了馬上用咒號轉
        *妄念來了,不要睬它,謂之觀照,號稱正行。
       
        可有時覺得越轉越亂,
        *妄念原本就亂,你再去轉,豈不更亂!
       
        這該如何是好?
        *那我就多扯點葛藤吧——觀照三步曲:
        初:不隨念轉,不為境遷。
        修心密,觀照是正行,六印一咒是助行。“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即是觀照,這並非用真心看妄念,而是沒有能觀所觀。無觀之觀,才是真觀。真能“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即是果地境界,現在做不到而學著做,故稱“從果地修起”。妄想執著習慣了,熟啊;不隨念轉,不為境遷,還沒有習慣,生啊。久久這樣做去,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必有刹那脫落之時,那時如冷灰爆豆,朗然現前矣!
       
        中:凜然一覺,朗然現前。
        脫落之後,可能妄執的習氣仍在。習氣反撲時,如同烏雲蔽日,急需“凜然一覺,朗然現前”。現前的是什麼?即是這個罎子上眾說紛紜的離念靈知。任你橫說豎說,都說不到它,它是離念的,不落語言,不犯思維。他是靈明的,非同木石。它不是光影、不是概念,言語道斷、心行路絕,唯證乃知。無以名之,強名曰:離念靈知。離念靈知現前,自是“不隨念轉,不為境遷”。
       
        後: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這才是真觀照!初、中都是學觀照。此後,離念靈知也不可得,開悟見性也成剩語。你若說他見性,他可能會說:“見即是性,更見什麼性!”你若說他這話立了個“見”,他不跟你爭。因他是應你的話說了一句,他是為你說,他自己那裏連“見”也無。頂多可能回你一句類似於“老僧今日輸卻一半”的話。罕遇穿耳客,多逢刻舟人,欲不“輸卻一半”也得乎!
       
        問:請問齊老師,元音老人真的說過:修到爆炸,即可見佛性?
        答:禪宗也說過:虛空粉碎、大地平沉。
        打開本來,是不落語言、不犯思維的,它是絕對的真實。若無真實體驗,豈不是“冷水泡石頭”!祖師恐學人因不識而當面錯過,故用種種善巧方便的語言描述之。在古書中,“爆炸”一詞並不通用,故用“粉碎”一詞。
        老人為使現代人明白,用了“爆炸”一詞。本不能用語言描述,不得已而為之,哪能執著語言啊!慢說分析語言不得其義,即使真實體驗到,由於還有妄執的余習未消,極易“起念作聖解,棄海認浮漚”。老人在這個時候會說:有什麼爆炸不爆炸的!我並非估計老人會這麼說,是老人在給我的信中真有此話啊!
       
        問:不論是爆炸還是粉碎還是別的語言,虛空粉碎後,能看見聽見或其他方法見自性嗎?
        答:見性也不是只有一種途徑。以“聞法即悟”為最快。 八萬四千法門就有八萬四千途徑。
       
       
        問:唯識中觀修法是楞嚴二十五位圓通中的大目鍵連由意識思維起修。而念佛和結印持咒則是大勢至菩薩心念耳聞的觀音圓通修法,只是入手不同罷了,這樣理解對嗎?
        答: “金剛持”既非默念,又非出聲。正是以耳根攝住意根。“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嘛。
       
        有人插話問:可否以錄音磁帶代心念?
        答: 念佛機可以生西麼?
       
        問:可否理會:金剛持之持咒即是聞咒?嘴若微動,則有意根動。奈何?
        答: 這是您的實修感受麼?
       
        問:阿彌陀佛 是的。嘴微動又如何能跟上節奏?如何是好?
        答: 金剛持”重在“聞”,注意力不在嘴上。若聽不到,以嘴唇微動助之。
       
        問:是不是在聞的時候心中也不要緊抓住"心念耳聞"這個念頭,一聽清楚,就放下不管,在聽下一聲,一聽一放,心中清清楚楚?
        答:
        心中也不要緊抓住"心念耳聞"這個念頭,
        *不能理睬任何念頭。
        一聽清楚,就放下不管,在聽下一聲,一聽一放,心中清清楚楚?
        *您說的“放”若是不緊張,輕鬆自然,是對的。若是另起一個“放”的念頭,則不可。
       
        問:某師云:“心中心密法是最高的無上密”。 又有某師云:“除大圓滿法之外的一切法都屬於不了義的方法,靠不究竟的法是成就不了究竟佛果的。” 我對這二師都相信,但不知這兩句話?
        答: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法貴當機。對具體的一個修行人來說,最當機的法就是最高、最好的法。比如:有一個人適合修淨土,那麼,念佛法門就是最高、最好的法。“七菩提”裏的“擇法菩提”,就是要選擇一個自己最當機的法,然後一門深入。
        現在有一種時弊:都在說自己的法最高,別人的法不行。我的看法是:認為自己的法最高最好,沒什麼毛病,因為自己當機呀。說別人的法不行,就不對了,那法對於他來說最當機,怎會不行。世尊懸記:佛法之末,鬥爭堅固。於此可見一斑。我覺得法門之間應該互相尊重,都是釋迦佛的弟子啊。
       
        某人插話:道兄所言甚,善法貴當機。。。我近日在此幾帖非為張揚,只為有當機者能於言下頓契!莫負己靈!這是本願既有誹謗也無妨。。。
        答:我能理解道兄的苦心.若有當機者能於言下頓契!莫負己靈!也不妄上網一場了。
       
        我已向悟德法師求過法了。
        *您的得法因緣甚好。
       
        我發現持咒動唇影響入靜,默念更好,不知道這行不行。
        *默念是思維相想(想陰也)。金剛持重在聽聞(心念耳聞),嘴唇微動是幫助聽聞,莫注意嘴唇。
       
        另外,每座時間非得兩小時嗎,不能多也不能少嗎,
        *多了可以,少了不行。
       
        任何法都要求不能貪修也不能強修,不疾不緩,順其自然。
        *您說得很對。
       
        如果自己沒法坐兩小時而強坐,心慌意亂,心浮氣躁的,實際上有害無宜,是不是該循序漸進?
        *那就先修六字明,待能坐夠兩小時,再修心中心法可也。
       
        附:六字明(蓮花印)坐修儀規。
       
        《六字大明咒四臂觀音法》坐修儀規
        一、入座,合掌,念四皈依咒語 3─7 遍:
        “南無古魯貝,南無布達雅,南無達爾嘛雅,南無僧嘎雅。”
        二、念三遍:
        “南無根本上師母音阿闍黎,南無十方三世諸佛、菩薩、金剛、護法神祗。”
        三、念一遍:
        “祈求根本上師母音阿闍黎,祈求十方三世諸佛、菩薩、金剛、護法神祗慈力加被,消我業障,使我安心入佛,虔修妙法,早日成就,救度眾生。”
        四、結大蓮花手印(黃布蓋手):
        掌根、拇指、小指,三點合,其餘六指自然分開,置於胸前。即:合掌後,自然分開六指。
        念六字大明咒(心念耳聞):
        “嗡嘛呢唄嚜吽”
        要求每日都坐半小時以上,兩小時更好。
        五、舉頂,念六字大明咒15遍。再念一遍發願文:
        “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
        六、頂上散印,下座。
       
        我從前自已學練過氣功,也靜坐,不同的是氣功靜坐時氣沉丹田,身心安祥,坐得住,而心中心法和蓮花印坐上去後氣在胸部膻中穴,感覺心浮氣躁難以持久,不過下坐後身心輕安,通體輕爽。這是正常現象嗎?
        *這不是正常現象,是你把練氣功的著相習氣帶進佛法裏來了。無論是心中心法還是六字明,最好是身心世界全化空。既沒有身體,又何來下丹田啊?所以不講氣沉丹田。然而,您的情況又須另當別論,由於您氣沉丹田慣了,不能化空身體,手印結在胸前,再加上一個“心念耳聞”的“心念”,這就自覺不自覺地意守中丹田,從而引起“氣在胸部膻中穴,感覺心浮氣躁難以持久”。
        *既不能忘掉身體,只好不得已而取其次:您要注意地聽見咒語在下丹田響。待您能忘掉身體時,就別管什麼下丹田了。
        *為了使您能夠明瞭氣功的危害,引一段 元音老人的話:
        “你那個做氣功出陽神禍害大了。為啥呢?做氣功的人先著牢這個氣在身體裏盤旋,什麼小周天、大周天,在轉的時候,因為妄想執著慣了,總是放不下執著,一遇境界就著在上面了,一驚一嚇氣就不通啦,那就要出大毛病。還有呢,就是揠苗助長。這個氣還沒通,你硬是叫它通,這樣就又出毛病啦,引起陽火偏高。因為這時你硬叫它通,結果結了個硬塊。從前蘇州有個名醫,許多人都請他看病。醫生問:你這個是什麼毛病呀?那人說:我這不是普通的毛病,用藥醫不好。我這個是氣功啊。醫生說:哎呀,你是陽火偏高,真是用藥醫不好的。後來這個醫生寫了一篇文章,勸大家不要這麼做氣功,弄得陽火出來,不是鬧著玩的。這還是小毛病,大毛病還在後頭呢。啊,煉呀煉呀,煉得陽神真出來了。一旦受到驚嚇,噗,陽神飛掉了,你這個人就變成癡子、傻子了。有個人已經做出了陽神,剛剛出來,被其他人瞧見了。咦!這是什麼地方來的小毛頭(小孩子)呀,我來放個炮仗嚇嚇他。嘣!那小毛頭“噗”地飛掉了。後來得到消息:有人練功出了毛病……”
       
        氣往上湧是不是所說的翻種子?
        *不是。翻種子主要是無端的煩躁,很象更年期。翻種子很快就過去了,最長不過幾天。
       
        種子一說在氣功裏是不是氣?
        *風馬牛不相及。您若不把氣功忘掉,修心中心法恐無效果。
       
        在心中心裏指什麼?
        *指第八識裏潛藏的業力種子。一個種子就是一個業報。種子是自己以往的作為種進去的,種子萌發就象還債一樣。翻出來化掉它才可以解脫。不然,就象有債主追著要賬一樣,你還能自由麼!
       
        謝謝齊老師細心指點。我可不可以在座中加一個觀想:意想自己全身化為無形,與只存一心念咒,即“泯境存心”?
        我會儘量忘掉氣功,一心練心中心法。氣功是小法,只能強身健體,佛法是大法,除了能達到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可以了生死,證大道。
        *修心密無須在座中加觀想。“觀照是正行,打坐是助行”,這裏的“觀照”指的是座下一切不睬,是培養無住的功夫,並不指座上的觀想。
       
       
        甲:我現在……通過看元音老人和南懷瑾先生的書和自己平時的訓練,對於“這個”確實信得過!(理上明白,但還沒親證!)按元音老人的意思,理悟和證物的東西是一樣的,只是力量不同。我靠這個“理”,做為平時保任的“拄杖”對嗎?因我根淺福薄,無緣得遇老人,沒有師傅指點提攜,請齊老師訓示!
       
        齊老師:*那我要先問您了:
       
        問: 通過看元音老人和南懷瑾先生的書和自己平時的訓練,對於“這個”確實信得過!
        答: 您是怎樣訓練的?“這個”是什麼?
        問:我只是不太精進的間斷打坐和平時的保任,(理明但實際不太得力!);“這個”當然是“我之本來面目”(也就是一念斷處的了了常知)。
        答:睡著而無夢的時候,“這個”還在嗎?
        問:白天不睡清明時還保任不好,睡著而無夢時我沒注意過,(好象沒經歷過!)這說明我只是理知,而實際修行不得力!
        答:那就急須由不得力變成得力,下決心精進修行才是。
       
       
        問:(理上明白,但還沒親證!)按元音老人的意思,理悟和證悟的東西是一樣的,只是力量不同。
        答: 這是元音老人的意思麼?請貼出老人的原話,好嗎?
        問:已經另發貼貼出。
        答:注明出自哪本書更好,以便理解時參照上下文。
       
        問: 我靠這個“理”,做為平時保任的“拄杖”對嗎?
        答: 請您先講講這個“理”,好麼? ^o^
        問:這個“理”就是“一念斷處的了了常知”嘛!明心見性就是見到法性、明白我之本心的妙用。
        答:哦!您是說:您已經有了這種體驗。對嗎? *理論上都是這麼說。 ^o^
        問:我只是信!體驗我還談不上!(不敢肯定平時的感覺是不是!我也在事境上常常覺,但不成片的!還有交的時候有一種明瞭意識,但不是根塵脫落的那種!知道那種覺,但沒有體驗,但我敢肯定有過的,只是把持不住!知道並相信這種覺不算“理悟”嗎?我是說我知道了方向認得了門了。目前只是如此!還請老師教我,最好是指出缺點,指示方法!
        答:只是信,信什麼?是不是,指什麼?有過的,還有麼?算不算,重要麼?
        缺點我們都有。還是說方法吧:打坐不可間斷——是助行;坐下綿密觀照——是正行。
       
        問:我找到了老人的原話:《佛法修正心要》403頁:在《如何消除貪嗔癡慢疑》一章裏:
        現在給大家講了開示見宗,知道一念斷處,靈靈覺知性就是我們的本性,這是理悟。理悟了還要保護它。保護當中看住念頭,不跟著跑。到熟了之後,能觀之心,所觀之念,一時脫落,就等於我們打坐時能念之心和所持之咒一時脫落一樣,身心世界都不可得,親證本性了。這理悟和親證有什麼區別呢?二者所證的理體是一樣的,沒有分別,就是一念之下證到的,和我們修法幾年脫開證到的,理體是完全一樣的,和禪宗參禪三十年證到的也是一樣的。但力量有不同。……
       
        答:
        重在“身心世界都不可得”。
        * “身心世界都不可得,親證本性了。”重在這個“不可得”。
       
        這理悟和親證有什麼區別呢?二者所證的理體是一樣的,沒有分別,就是一念之下證到的,和我們修法幾年脫開證到的,理體是完全一樣的,和禪宗參禪三十年證到的也是一樣的。但力量有不同。
        *“禪宗參禪三十年證到的”力量最大,易保持這個“不可得”。
        *“我們修法幾年脫開證到的”力量較小,馬上就“起念作聖解”,這就可得了、著相了。然後念念相續,在已經走樣的“靈知”光影裏、或在見性開悟的概念裏作活計。此時急須凜然一覺,一切光影概念了不可得,這便是修心密之正行——觀照。
       
        (待續)

  • 2

     2. 齊志軍老師問答錄(之二)---(初識心密篇)

        問:我無傳承,可否依貼出的 六字大明咒修法修持?
        答:您說的“無傳承”是指的未灌頂吧。
        若您根本就不準備灌頂,恐怕修也不會回應。
        若您希望灌頂,只是暫時還無灌頂的機會,就可以先修。
       
       
        甲:關於六字大明咒每分鐘要念多少遍?念慢或念快是否都可以?
        乙:因該是50~60遍每分鐘!
        答:這樣就與心中心咒速度相當了。
       
        問:齊老師,沒有皈依可以學心密嗎?
        答:心不皈依,肯學禪、密、淨嗎?
        問:您的意思是說,沒有形式上的皈依只要心皈依也可以學心密了??
        答:心若真皈依,為什麼形式上不皈依?
        問:正在找,我去問一下,哪里有皈依,好像寺院有。我會皈依的。
       
        問:在修“六字明”時還用接著修念佛法嗎?(我原來每天有念佛功課,是不是停了念佛,專修“六字明”?)
        答:那我要問您:您原來念佛,是為了什麼呀?(也就是:念佛是方法,目的是什麼呀?)
       
        問:還有,能說一下“六字明”的功效嗎?謝謝!
        答:“六字明”的功效不是單一的。先弄清上面的問題,再討論修“六字明”的事,好嗎?
       
        問:念佛是為了成佛!(當然初步是為了繫心一處,先定)
        答:原來您念佛不是為了生西。
        若是這樣,答案如下:
       
        請問在修“六字明”時還用接著修念佛法嗎?(我原來每天有念佛功課,是不是停了念佛,專修“六字明”?)
        *專修六字明吧。
       
        還有,能說一下“六字明”的功效嗎?
        *至少修49天之後,若無您上面說的“繫心一處”的功效,就請迅速改修其他法門。
       
        問:練習六字明已有四天,每日早上5:30 上坐,雙盤,坐至6:00即腿麻,手酸,只好下坐.然後念<金剛經>一遍.
        答:六字明坐半個小時以上就可以。並非一定要雙盤。女性切不可勉強雙盤。
       
        問:想請教的是:練六字明必須守五戒嗎?是否不能飲酒, 五戒中妄語是否即不能向任何人說謊?(如工作中),盜戒的範圍有哪些?
        答:這些本不是問題。就象上了中學以後,還強調背乘法口訣嗎?能離開乘法口訣嗎?
       
        問:我已成家,性行為是否要戒除?
        答:佛制:在家人戒邪淫。
       
        問:心念咒語是否要數次數?
        答:不能分心去數。
       
        問:心念是否出聲?
        答:不出聲。重在“耳聞”——自己聽得到。
       
        問:呼吸如何調節?
        答:不能理睬呼吸,順其自然。耳聞咒語與呼吸無關。
       
        問:我的基本情況是:讀小學時,看歷史書插圖,有金剛般若幾個字,即覺是曾相識.大學喜歡讀禪學方面的書,工作後,更喜歡讀南懷瑾先生的書.總想不白白活在世上.上網看到心中心法的殊勝,如找到依靠,下決心好好修行.
        答:善根發動,解脫緣熟也。
       
        問:我真不得飲酒? 必須受五戒?
        答:您是不是有酒癮啊?若有,確須斷斷了。即使不信佛,酗酒也傷身哪。
       
        問:沒有酒癮,但工作應酬多,只是想問仔細。
        答:您在應酬的攤子上沒見過不能多喝的人嗎?向他學呀。
        您在應酬的攤子上沒見過一點也不能喝的人嗎?進而向他學呀。
       
        問:咒語每分鐘念50-60遍是否太快?
        答:還嫌慢些呢。
       
        問:我只能每分鐘念12遍行嗎?
        答:這就太慢了!
        如果所修的不是元音老人所傳的六字明,倒不一定算慢。各有要求,不宜混濫。(老人所傳,一開始就無相,坐上不作觀想)
       
        問:我是女生,打坐一個多月以來倒是生理週期提前了四五天,以前從來沒有過的,周圍又沒有同性老師,不好意思問,我已經三十五了!
        答:您沒有勉強雙盤吧。應該去看醫生。
       
        問:謝謝齊老師,雙盤的沒有
        答:應該去看婦科大夫。
        即使不打坐,有時也會有病的。有病看大夫,是天經地義的事,應尊醫囑行事。
        我的意思是:該看病就看病,未必與打坐有關。
       
        甲:我打算懷孕期間停止打坐。只是不知道可否繼續持六字大明咒。
       
        乙:記得以前曾聽元音老人講過,在懷孕期間也是可以繼續打坐的。但到後期,身體不方便,難以坐下來,這時也不要勉強坐。
        其實並非只有打坐才是學佛修行。老人曾多次講過,學佛先要知見正,要明理。師兄何不利用這段時間,再仔細讀一讀元音老人和鑲陸公的書,
        懷孕期間定期去婦科做檢查,這是應該做的。以前有一位朋友得了病,有人希望靠***的特殊功能扎針能治好。老人說:“生病了,就去看醫生!”
        還有一次有人問老人:“天太熱時怎麼辦?”(問者希望能有什麼玄妙之法)。老人說:“天熱就開風扇啊,開空調啊。”問者還不甘心,又問:“沒有電風扇,沒有空調,怎麼辦?”老人說:“告訴你啊,心靜自然涼!”
        佛法是最樸實的。
        齊老師:以上句句是金,望您能因之得益。
       
        問: 我現在每天修六字大明咒,一個小時左右,雙盤姿勢;感覺到30分鐘後雙腿開始發麻,45-50分鐘後麻木程度減輕,恢復知覺,但是別有疼痛,好像是韌帶拉痛。有兩種說法,一是堅持過去,
        答: 他若是曾堅持過來的人,不但他有他的道理,而且他有他的體驗。您若與他根性相近,他就能指導您過這一關。若他並無體驗,您別太理會可也,他自己都沒過關,您理會他,能過這一關嗎!
       
        問: 另一說是氣血不通,不可硬撐,我不知那種做法較合適,還請開示。
        答: 一開始就告訴您,修心不修腿,不能雙盤者就單盤,不能單盤者就草盤,草盤也不能,就在座位下邊交*。這絕不是說盤座不好,而是重在修心而不重腿。只在腿上用心,就耽誤了大好的時間,不值得啊!
       
        甲:修腿不也正是在修心嗎?
        乙:心裏沒腿是修心,有腿時不是修心是自殘。他疼得齜牙咧嘴時,早就開始胡思亂想了。
        修腿還是循序漸進的好。
       
        齊老師: 是啊!有專門修腿的人,舉個例子看:
        他為了過腿這一關,怕自己忍不了會把腿鬆開,晚上上座後,盤好了用布包上,然後請別人把他的手也捆上。並且交代人家,無論我怎麼叫喊,您也別理我,第二天早上再來解開。
        夜裏,他怎麼也忍受不了,喊哪!喊哪!我先前說的不算了呀!總是沒人理他。他痛昏過去了。第二天早上把他解開,他連路都走不好了,兩個小時後才能走路。
        到了晚上,他還要這樣做,人家不願意幹,嫌他夜裏吵鬧,他求人家再來一次。夜裏很快就受不了了,不但喊,而且罵,你們都是畜生,沒有人心,見死不救,快來救救我呀!還是沒人理他。
        第三天,他又要這樣做,別人是說啥也不幹了,他給別人講了一通“不能功虧一簣”的大道理,還給別人出了個主意:今晚我在山頭上那個小房裏打坐,就是喊你們也聽不到。
        天快亮了,大家擔心他會出問題,就跑到山上,見他坐得好好的。把他解開後,他睜開眼睛說:哎呀!雙盤坐著最舒服了。他原先知道,按這個方法,七天就可過腿這一關,他三天就過關了,自是非常高興。此後他雙盤持久而穩定。
        後來,由於他事忙,連續半年沒有打坐。半年後,再去雙盤,竟然不行了,還是覺得那麼勉強。
        腿上功夫會退的呀,是無常法,不可拘泥於此、不可執著於此。所以我們修心不修腿。
       
        丙:俺的老師就是以您說的“在座位下邊交*”的坐法修成就的的。草盤都不是。
        齊老師: 聽說師公 王驤陸上師當初也是這樣打坐的。
       
        問:心密為什麼必須灌頂後才能修法?
        答:祖師傳下來的方法啊,咱們不可逾越。
       
        問:不灌頂修法有什麼弊端?
        答:至少得不到上師佛菩薩的加持力。還有很多弊端,非一言能盡。
       
        問: 老師可不可以教一些修心的方法,讓我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答: 您先修六字明吧。論壇裏可以看到儀規。
       
        問: 要對心密有深入瞭解,需要那些資料和途徑?
        答: 這裏有很多連接,您自己找找看。
       
        問:我在修六字大明咒見到…
        答: 不作聖心,是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問:“六字大明咒四臂觀音法”的功德和利益,
        答: 能幫助您去掉功德心和利益心。
       
        問: 還有就是他需要坐多少坐,
        答: 您需要多少座就坐多少座。
       
        問: 還有其他的一些東西,
        答: 東西已經夠多了,再加些就更多。
       
        問:請齊老師告訴我好嗎?
        答:已經全都告訴您了。^o^
       
        問: 修“六字明”是在心念耳聞時,最好是唇動不出聲。
        答: 座上持咒,心念耳聞,重在聽聞。也就是說,咒語是聽出來的,不是用嘴念出來的,聲帶並不震動,所以別人聽不到。如果自己也聽不到,就用“嘴唇微動”助之。若自己能聽到,並不在意嘴唇。這種持咒方法,稱為“金剛持”。
       
        問: 在念時如何與呼吸配合?
        答: 並不是“念”,而是金剛持。金剛持與呼吸無關。
       
        問: 我老是呼氣時念,吸氣時停止!請老師指教!
        答: 這就與呼吸有關了,並非金剛持。若這樣,會很累,不易入定。每分鐘還能持60遍左右嗎?要糾正這個,須在座下學會呼氣吸氣都能念咒,然後在座上放鬆(切忌用力),進而忘記呼吸。待妄念不行,咒語也持不動時,便放下咒語,安然入定。
       
        問: 金剛持與默念區別何在?
        答: 金剛持重在“聞”,默念是“念”,根本不同。
       
        問: 在修“六字明”期間,平時在座下如何用功?
        答: 在修“六字明”期間……坐下如何,要看您的實際情況。若您能發覺自己妄想紛飛,坐下就用心密的正行——觀照——“不隨念轉,不為境遷”。若跟著妄念跑自己也不知道,那就先在座下持咒。待能覺察到妄念,再行觀照可也。
       
        問: 灌頂是為了控制某些法門的流傳?
        答: 非也!無須控制,求灌頂並不難。
       
        問: 可能我原來不太理解灌頂的含義,我覺得譬如有的修法要到了一定的層次才能修,例如雙身修法和事業部的一些儀軌,需要經過認定達到資格或者心裏沒有那些導致修法出流弊的心念後才灌給他,讓他學。
        答: 這是兩回事。打個比方吧,比方小孩學走路,灌頂比喻為大人的扶持。小孩得到大人的扶持並不難,除非小孩不要,大人斷無不扶持之理。但是大人絕不讓小孩在跑汽車的馬路上學走路啊。
       
        問: 灌頂有利於正統佛學(例如咒音等)的正確流傳?
        答: 哈哈!哪個是不正統佛學呀?
       
        問: 我總覺得密宗有的咒語能保留大部分原始的發音應該得益于老師與弟子一對一言傳身教的方式,如果不是以這種方式,譬如我們都從書上看了咒語就自己念,那麼十個人十個人的發音都有可能不一樣吧。時間長了,也許就沒有人知道怎麼念了,對於佛法流傳不一定很好。我是從這個方面考慮的,你覺得呢?
        答: 哦!是說這個呀,那當然是如您所說。我還以為是說別的法門呢,比如念佛。
       
        問: 還有問一個比較傻的問題,我不明白灌頂。密教是否是每個不同的法門都要求不同的灌頂,或者灌頂都是同樣的那些程式?灌頂只有一個?如果這樣的話,灌頂就不是修法的“許可證”的?
        答: 密宗裏有多種灌頂,其程式不盡相同。若把傳法灌頂說成是修法的“許可證”,語雖不周,意實相侔。
       
        問: 灌頂真正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答: 皈依上師三寶、獲得上師、佛菩薩、金剛、護法神祗的加持、代除垢障……
       
        問: 垢障可以被佛菩薩,金剛,護法代“除”的嗎?我覺得您的這個說法似乎有問題。因果應該是不可斷的,善業應該不能抵消惡業的,您說對不對?灌頂是心裏的一個善因,之後……——又或許這就是懺悔“滅罪”的真正含義?
        答: 既然灌頂是心裏的一個善因,垢障並沒有離開心哪。
       
        問: 那您的意思就是……垢障也由心生,並無實體,心念轉得過來,垢障也能變成功德?從理論上應該是的,垢障或者功德都無實體,嚴格來說都是妄念,但是有很多大德的開示說過因果不可逆,又或者這只是勸人行善的方便? 但是這樣不就“落到因果裏”了嗎?從根本上來說,做了有利於他人的事,就應該會有好報,做了不利於他人的事,應該就會導致不好的結果反回來。那垢障又怎麼樣呢?又或者好心辦了壞事呢? 這是不是 就是“大菩薩不昧因果”的含義?
        答: 灌頂是因,除去垢障是果。這裏因果分明,並沒有昧卻因果呀!
       
        問:心密就是六印一咒嗎?什麼是心密弟子之相?
       
        答:無相的心之密並非有相的印咒。就象本體不是方法一樣。
        既做心密弟子,一開始就應學習無相。
       
        問:什麼是“行起解絕”?
       
        答:“行”是修行,“解”是理解。
        在理論上理解佛法,尋求修行法門,是“聞、思、修”的聞、思階段。
        一旦找准了適合自己的修行法門,便踏踏實實地行去,就連以前的理解也不要再去理會了。謂之“行起解絕”。
       
        問:我的身體有病,吃了很多藥都不見效,有位師兄說我要是能坐一個小時就找師父灌頂學心中心法.我是黑龍江的,不知到哪里去找傳心中心法的灌頂上師?
       
        答:心中心法不是用來治病的。有病須看醫生、遵醫囑。
        六字明對身體有好處,您先試試六字明吧。
       
        問:我念六字大明咒, 在咒與咒之間的停頓處----此一念不生,孤明歷歷的地方一頭紮下去,是不是個好去處?
        答:是好去處,但不能一頭紮下去。不做聖心,是善境界;若做聖解,即受群邪。
       
        問: 明明是去處,為什麼卻不能去呢?
        答: 有佛處急走過,無佛處莫停留。這個“無佛處”,是指親證“無佛無眾生”。無佛處尚不能停留,何況他處!
       
        問:我以前練過多年的氣功,以前打坐習慣了,雙盤坐總是先搬右腿,以至於現在打雙盤修習六字大明咒才知道該先搬左腿,可是卻非常的困難。請問一定要先搬左腿嗎?為什麼?謝謝!
       
        答:心密修心不修腿。既是不修腿,就對盤不盤坐沒有要求。那麼,先搬哪條腿就更無要求了。應以輕鬆自然為度。
       
        問:請教金剛心咒和慈氏咒修法儀規及如何與心中心法相輔而修.
       
        答:前咒體現了心密“以般若為宗,以總持為法”,重在證體;後咒體現了心密“以總持為法,以淨土為歸”,屬於起用。
        若千座未滿,建議不要心有旁騖,但這兩咒並非不能同時修,那要看時間的寬裕程度;若千座已滿,每日49遍慈氏咒(或往生廣咒)應為必修課,念熟了,費不了幾分鐘的。
       
        問:供養上師最好的禮物?
        答:任何有相的東西都不是供養上師的最好禮物。供養上師的最好禮物是依教奉行,修行成就。
       
        問:為何說"法供養才是供養上師的最好禮物"?
        答: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法無相,故稱實相。只有這個最真實
       
        問:我的一個問題,請教:現在的心密的衣缽傳人是誰啊。我很想知道啊
        答:什麼叫“衣缽傳人”啊?你“很想知道”這個幹什麼用啊?
       
        問:我沒有見過老人,但我看過他的書,其中有些見地我確實佩服!我很想知道現在老人認可的傳法人是誰,我有些問題請教,您若是那再好不過了,你若不是請您告訴我,我不勝感謝!您究竟受他印證了沒有?您若是自己認可自己那就算了。網上不好說就請發郵件,謝謝!
        答:老人在世時,曾委託十多個弟子灌頂傳授心中心法。
       
        我很想知道現在老人認可的傳法人是誰,我有些問題請教,您若是那再好不過了,你若不是請您告訴我,我不勝感謝!
        *受過老人委託的,算不算您說的“老人認可的傳法人”哪?
       
        您究竟受他印證了沒有?
        *您說的“印證”跟我說的“委託”是不是一回事啊?
       
        您若是自己認可自己那就算了。網上不好說就請發郵件,謝謝!
        *哦!原來是這個意思。若不是老人在世時受老人委託,我哪會知道灌頂所用的咒語。
       
        問:哦,這樣。道兄,後學有禮了。但是不是每一個灌過頂的人,都曾受老人委託傳法呢?
        答:受過老人灌頂的太多了。委託傳法的有十多個。
       
        另一人:98.8山丹大佛寺開光。一高層領導夫人(此領導夫人親口告訴我),恭請元音老人到此傳法地,元音老人因年齡大,委託齊老師到山丹傳法,受到灌頂僧塾上百人,可以到此地考查。
       
        問:請問老師:觀照和觀心有何區別,謝謝
        答:用哪個詞句並不重要。“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可也。
       
        問:問題是怎麼樣做到“不隨念轉,不為境遷”。 我現在平時用功,就是儘量看著念頭,特別是無事時,做事時就很難看住了,有時沒有念頭,也不覺得清靜,不知為什麼,請老師指教。謝謝。
        答:無事時就別去覺那個“清淨”了。
       
        問:我想學心中心法,是不是先練六字大明咒
        答:灌頂前可以先修六字明。
       
        問:剛開始念四皈依時手是合十的嗎?
        答:是的。
       
        問:還有大蓮花手在胸前時手尖的角度是多少,是水平,還是向上
        答:以輕鬆自然為度,大約 45 度。
       
        問:黃布蓋手是包在大蓮花手上嗎
        答:應寬鬆。可做成袋子或筒子,不易滑掉。
       
        另一人:老師偏心,做成袋子或筒子的竅門您卻沒告訴我呢
        答:為防滑落,一開始我是把四個角縫在一起。後來見別的師兄弟做成袋子,覺得很好,再後來(冬天)又發現了黃色的棉袖筒,既不滑落,又不冷,太好了!
       
        問:我是重慶人,不知在哪可以學心中心密法,望齊老師指導.
        答:未灌頂前,您可以先修六字明。
        當年我就是依老人所囑,未灌頂前先修六字明的,此後還有很多師兄未灌頂前先修六字明。
       
        問:謝謝齊老師,我一定先修好六字大明咒,就不知以後我是否有福緣修習心中心密法?
        答:心中心密法面向大眾。沒有不能,只有不肯。
       
        問:齊老師,我喜歡佛法。我最近幾個月來都在看佛教方面的書的,心中感到非常寧靜、安詳。但又苦於不能出家,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我看到了心中心密法,我立即就喜歡上它,所以,我是很想修習心中心的,只是不知如何修習。
        答:你先修六字明吧。現在不宜出門旅行,待過了“非典”這一陣子,傳你心中心法可也。
       
        問:請齊老師指點,咒語可不可以用心唱的方式?
        答:注意速度:每分鐘60遍左右呢。
       
        問:我最近修六字明的時候,總要直起腰才覺得舒服,可在早上總是腰痛,不能躺時間太長.
        答:先去看醫生,若腰部有病,應尊醫囑;若腰部無病,早上不能躺,則正好打坐。(早上打坐最好)。坐姿應以輕鬆自然為度,不可有意挺腰。
       
        問:最近心太浮躁,總是發悶、發慌。看不了經書,在屋裏不想呆的感覺。老師我該怎麼做?
        答:很像是翻種子,無須怎麼做,不會總這樣,過幾天就好了。
       
        問:請教齊老師,讀經是不是要遵從儀軌
        答:別被經讀了,這就是儀規。
       
        問:請問老師,咋樣才是不被經讀了?
        答: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問:老師,我在座下應如何修呢?看經誦咒可以嗎?老師可否傳我准提咒和往生咒嗎?
        答:修心密打坐是助行。坐下觀照是正行。
       
        問 :老師,如何觀照?是按照佛菩薩的行為規矩自心嗎?
        答 :“不隨念轉,不為境遷”,便是觀照。
       
        問:請問老師: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接受心中心法的灌頂?接觸到了心中心法之後,深感其殊勝無比,誠是末法時代的難得法寶,因此冒昧請教各位老師: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接受灌頂?給學生灌頂的老師需要具備什麼資格?如何辨別真假心密師傅?
       
        答:這不屬於“資格”問題,要真發心才會相應。
       
        給學生灌頂的老師需要具備什麼資格?
        *目前的傳法老師是老人在世時所委託,老人並沒用過“資格”一詞。
       
        如何辨別真假心密師傅?
        *學人自有“學人眼”,能識魚目辨珍珠。
       
        問:請問齊老師是不是具備阿闍梨資格的人才可以為別人灌頂
        答:老人在世的時候,就有十多位老人的弟子受老人之托灌頂傳法。老人也不曾用過“資格”的說法。
       
        問:請問齊老師,按六字明坐修儀規,持大悲咒可否?
       
        答:老人囑我灌頂前先修六字明時,是沒有這個儀規的。
        那時是上座就結印(黃布蓋手),坐畢,頂上散印就下座,並沒有這些前後之事。
        後來,修心密者漸多,不但學六印一咒頗費時間,而且學會儀規也並非易事。鑒於當時求心密者大多是灌頂前先修六字明,於是,我向老人建議,可否將心中心法的儀規加在六字明上,這樣,待他修心中心時就不用再學儀規了。老人說:很好!很好!六字明就加上這個儀規吧。此後,再修六字明者,就有了這個跟心中心完全相同(只是把“虔修心中心法”改為“虔修妙法”)的儀規了。
        至於持大悲咒是否也可用這個儀規,現在老人已圓寂,已無法問老人了。但我個人意見:完全可以用這個儀規!(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待續)

  • 3

     3. 初修心密六字明

        初修心密六字明
        1、認識心密六字明
        (1)修心密六字明與心密有何關係?
        問:如果自己沒法坐兩小時,又想修心中心,怎麼辦?
        齊老師:那就先修六字明,待能坐夠兩小時,再修心中心法可也。
        (2)心密六字明,不需灌頂就可以修嗎?
        問:“佛法心中心”網頁的六字大明咒修法是否算是普傳法,是否不需要經過灌頂和傳承就可以自己修,這樣的普傳法是否還可以教別人?
        齊老師:六字明原本也是灌過頂才可以修的。當年師公 王驤陸上師憐憫大家當面求法不易,曾設壇為所 有有緣眾生都灌了頂。我向師尊 元音老人求心中心法時,老人囑我先修六字明。咒語和手印是信裏郵來的。修了半年後,才去上海灌頂。雖不使用“普傳法”這個詞,然六字明可以輾轉相傳。
        (3)修心密六字明的功效
        問:老師可不可以教一些修心的方法,讓我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齊老師:六字明就是修心的方法呀。
        2、心密六字明坐修儀軌
        問:黃布蓋手是包在大蓮花手印上嗎?
        齊老師:是的。應寬鬆。可做成袋子或筒子,不易滑掉。
        問:念誦心咒是否必須按照儀軌的步驟按部就班的進行修持,是否可以在行坐住臥的時候都可以念誦?
        齊老師:當然在行坐住臥的時候都可以念誦。然而,心密的正行是觀照,而不是念誦。
        問:是否可以只念心咒而不念儀軌的其他部分?
        齊老師:儀規是打坐時才念的。
        3、上座應以輕鬆自然為度
        問:我現在每天修六字大明咒,一個小時左右,雙盤姿勢;感覺到30分鐘後雙腿開始發麻,45-50分鐘後麻木程度減輕,恢復知覺,但是別有疼痛,好像是韌帶拉痛。有兩種說法,一是堅持過去,另一說是氣血不通,不可硬撐,我不知那種做法較合適,還請開示,非常感謝。
        齊老師:“兩種說法”的說者,他若是曾堅持過來的人,不但他有他的道理,而且他有他的體驗。您若與他根性相近,他就能指導您過這一關。若他並無體驗,您別太理會可也,他自己都沒過關,您理會他,能過這一關嗎! 而且一開始就告訴您,修心不修腿,不能雙盤者就單盤,不能單盤者就草盤,草盤也不能,就在座位下邊交叉著地。這絕不是說盤座不好,而是重在修心而不重腿。只在腿上用心,就耽誤了大好的時間,不值得啊!
        4、金剛持:心念耳聞
        (1)金剛持重在“聽聞”
        問:如何心念耳聞?
        齊老師:心念耳聞即“金剛持”,重在“聞”。
        問:那是不是唇邊或口腔或耳邊有這一聲音,不用意識,而用耳聞?
        齊老師:不是“意想”,而是“聽聞”。只有聲音沒有身體才好。身體都沒有了,哪兒來的“唇邊或口腔或耳邊”
        啊!若不能沒有身體,那就是下丹田有這一聲音。待能忘掉身體,趕快把下丹田也忘掉。
        問:是不是在聞的時候心中也不要緊抓住"心念耳聞"這個念頭?
        齊老師:不須緊抓住"心念耳聞"這個念頭,不能理睬任何念頭。
        問:一聽清楚,就放下不管,再聽下一聲,一聽一放,心中清清楚楚?
        齊老師:不須這個節奏,咒語是連續的。您說的“放”若是不緊張,輕鬆自然,是對的。若是另起一個“放”
        的念頭,則不可。
        問:我也修心密,請諸位師兄幫忙。平時不打坐時,咒念得較快,一分鐘可念十二遍,可上坐後慢慢安靜了,就念不快了,估計一分鐘大概只有六七遍。於是一面坐,一面擔心自己念不到規定的遍數。諸師兄可有良方?
        齊老師:座下持咒只是一開始時的權宜之計。座下觀照才是正行。每分鐘十到十二遍,指的是座上。若座上已到無妄念的境界,咒語也念不出來時,應放下咒語,晏然入定。另,你的情況,慢時還有妄念嗎?
        問:咒念的慢時妄念較少, 大多數妄念一晃就過去了,少數的妄念會在每次坐中反復出現,推究起來是自己對這些事沒能放下,所以坐中不能馬上覺知。有一次坐中落入無記。
        齊老師:座下持咒是“金剛持”啊,即“心念耳聞”。“心念耳聞”並不是想咒語,而是聽得歷歷分明。為了幫助聽到,嘴唇可微動。但別人聽不到。旨在用耳根攝住意根,“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嘛。若真這樣,速度不會隨著妄念的減少而變慢。另,您說的那個“無記”很可能是初定。初定昏昏,久久則明。
        (2)持誦速度
        問:我只能每分鐘念12遍行嗎?
        齊老師:心中心咒是每分鐘10-12遍,六字明咒12遍就太慢了!如果您所修的不是元音老人所傳的六字明,倒不一定算慢。各有要求,不宜混濫。(老人所傳,一開始就無相,座上不作觀想。)用這輕鬆明快的速度,輕鬆自然地如法持去,妄念不易泛起也。持至沒有妄念、咒也持不動時,就放下咒語,安然入定。
        問:呼吸如何調節?
        齊老師:不能理睬呼吸,順其自然。耳聞咒語與呼吸無關。
        5、修心密打坐是助行,坐下觀照是正行。
        問:老師,我在座下應如何修呢?看經誦咒?
        齊老師:修心密,打坐是助行。坐下觀照是正行。
        問:上座的時候,只取當下,專心持咒,念起不隨,不為境轉。總而言之,即什麼也不管,只如法持咒。
        齊老師:這段話分開講。觀照正行(座下):念起不隨,不為境轉。打坐助行(座上):專心持咒。即什麼也不管,只如法持咒。
        問:後學在剛開始學觀照是,很不得力,常常跟著念頭跑了一大圈才知道。於是改念咒子,一念就念好多。後來乾脆一走路,一上車時,就念。但後來不知是什麼回事,常常忘了念咒子,變成了聽車子,人,等等的雜聲音了。修法一年多快兩年了,打座也還沒坐的好。但有一點我覺得很開心,就是煩惱來了,就算不能馬上把它化空,它也沒有以前那麼凶了,有時它也耐何我不得。
        齊老師 :一年多快兩年,本是打開本來的大好時機。只可惜你用持咒和關注聲音代替了觀照,正行沒了,只靠打坐助行就沒這個力量。然而,煩惱奈何你不得,也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問:頂禮老師。後學讀了您的貼子,混身大汗。走了這麼一段冤枉路啊。少了一點點煩惱還以為了不
        起,我還自以為是呢。從現在起,開始觀照。謝謝老師指教。南無心密歷代祖師。
        齊老師 :其實,“少了一點點煩惱”也頗不容易呢。
        問:我有一比喻,不知是否恰當?老師明訓!
        齊老師 :我也打個比方:(下麵是分段作答—編者注)
        問1:見:開水(水已燒開),未見:涼水(包括未燒開的水).業力和習氣:喻為雞蛋.那麼若見:則開水裏打雞蛋,水是水,蛋是蛋.此蛋即習氣.可除.若未見:涼水打雞蛋,蛋和水膠著不分,此蛋即為業力.因蛋水不分,故曰不除.
        齊老師 :見:樹根已斷;未見:樹根未斷。業力和習氣:喻為枝葉。那麼若見:因樹根已斷,別睬枝葉,枝葉自枯,有突然消失之妙(忽有人道“那是消失嗎?那只是暫時隱藏”,我為了不抬杠,只好將口掛壁)。若未見:因樹根未斷,枝葉不但不會消失,更還會橫生枝節。
        問2:空性與妄(同為水),業力習氣(同為蛋),同體異名,未見之時空性即妄,見則妄也為空性。妄與不妄,當下即分。如見,只有習氣,業力頓消。不見,則業力使然,不談習氣。
        齊老師 :空性與妄(同為樹根),業力習氣(同為枝葉),同體異名,未見之時空性即妄,見則妄也為空性。妄與不妄,當下即分。如見,只有習氣,業力頓消。不見,則業力使然,不談習氣。
        問3:對心密“行”的理解:坐上是大火燒水,坐下使水不冷.若水開(見),則蛋、水分離,再去除蛋(習氣)。如水未開,則好好如法修行,不使善巧(偷心)。因蛋水未分,愈攪愈渾,所有之見,見也非見,皆是妄見。
        齊老師 :坐上是找到樹根,坐下斬斷樹根.若根斷(見),則緣熟枝葉自枯。如根未斷,則好好如法修行,不使善巧(偷心)。因樹根未斷,橫生枝節,所有之見,皆是妄見。
        問4:依老人所說我此之見(不屬見,應為解),當屬解悟,於理行,於事則不行。但此時正好用功,按此行去,正是歸家路上,若不行,則家是家,路是路,二者毫不相干。
        齊老師 :若那理解真的與悟相應,便“理事不二”了也,不可能“於理行,於事則不行”。“于理行,於事則不行”者,不名解悟,是名誤解。但因“此時正好用功”,為鼓勵他,假名“解悟”而已。若不到“家舍即是途中”之際,則家是家,路是路,二者毫不相干。刹那到得此際,謂之“悟”。慧力觸發此“刹那”,謂之“有省、領解(解悟)”,定力觸發此“刹那”,謂之“打開、親見”。此際定慧均等,統名“證悟”。
        問5:老師您為什麼說是“坐上是找到樹根,坐下斬斷樹根”,而不是“坐下是找到樹根,坐上斬斷樹根”呢?是同是別?
        齊老師 :“貪、嗔、癡、慢、疑、惡見”號稱六大根本煩惱。若不在座下磨練,座上怎麼斷哪?
        6、剛開始時如何覺照?
        問:剛開始時如何覺照?
        齊老師:同是“覺照”一詞,各宗的修法側重面有所不同。修行貴在一門深入。您修的什麼法,請教本門的善知識最為穩妥。若將別宗的修法混合進來,有時候“醍醐反成毒藥”。比如:“持執名號,不雜他課”與“念佛一聲,挑水三擔”就不能混在一塊修。然而,若學人心有旁騖,恐不能一門深入,則祖師觀當機眾生之機緣,又何止是融合。所以,若剛剛上路,急宜一門深入;但已能觀機逗教,融合自是無妨。
        問:還有那些習氣如欲念等,平常是不察覺的。
        齊老師:先須察覺,然後別睬它。哦!對了,須說明,這是心密的修法。您若未修心密,此法未必適用。
        問:末學坐下觀照,當發現自己跟著外境跑時,稍一提念“不理它!”,立刻會有脫開的覺受,也說不清是外境掙脫了自己還是自己甩開了外境,就好像鏡子照物一般,真是好清爽、好親切,心裏非常踏實!請問老師,這是怎麼回事?
        齊老師:這就是心密的正行——觀照。
        問:這種感覺常常保持不了太久,俺也知道不能追求這個保持和這種感受,但是又覺得這像是個很微妙、很有力的工具,所以心裏淡淡地有種矛盾心理,又想拋掉對這種覺受的執著,又想好好地利用它。請問老師,我該怎麼辦呢?
        齊老師:該這樣:發現自己跟著外境跑時,稍一提念“不理它!”
        問:很多心密的師兄大概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吧。
        齊老師:至少我也是這樣的。
        問:老師說並非用真心看妄念。老師說“沒有能觀所觀、無觀之觀”,尺度好象不容易把握。既然無能觀所觀,那妄念來時如何才能知道呢,如果不知道,那豈不是依然被念轉、被境遷了嗎?
        齊老師:其實,一開始把握不住,也可以持咒的。當然,並非一直持咒。待打坐時間稍長,妄念的力量減弱,便會回應,那時便知這些講法並不矛盾。
        7、談心密觀照三步曲
        (1)三步曲
        問:後學修《六字大明咒》有一段時間,也是一門深入,平時妄念來了馬上用咒號轉。
        齊老師:妄念來了,不要睬它,謂之觀照,號稱正行。
        問:可有時覺得越轉越亂。
        齊老師:妄念原本就亂,你再去轉,豈不更亂!
        問:這該如何是好?
        齊老師:那我就多扯點葛藤吧——觀照三步曲:
        初:不隨念轉,不為境遷。
        修心密,觀照是正行,六印一咒是助行。“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即是觀照,這並非用真心看妄念,而是沒有能觀所觀。無觀之觀,才是真觀。真能“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即是果地境界,現在做不到而學著做,故稱“從果地修起”。妄想執著習慣了,熟啊;不隨念轉,不為境遷,還沒有習慣,生啊。久久這樣做去,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必有刹那脫落之時,那時如冷灰爆豆,朗然現前矣!
        中:凜然一覺,朗然現前。
        脫落之後,可能妄執的習氣仍在。習氣反撲時,如同烏雲蔽日,急需“凜然一覺,朗然現前”。現前的是什麼?即是這個罎子上眾說紛紜的離念靈知。任你橫說豎說,都說不到它,它是離念的,不落語言,不犯思維。他是靈明的,非同木石。它不是光影、不是概念,言語道斷、心行路絕,唯證乃知。無以名之,強名曰:離念靈知。離念靈知現前,自是“不隨念轉,不為境遷”。
        後: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這才是真觀照!初、中都是學觀照。此後,離念靈知也不可得,開悟見性也成剩語。你若說他見性,他可能會說:“見即是性,更見什麼性!”你若說他這話立了個“見”,他不跟你爭。因他是應你的話說了一句,他是為你說,他自己那裏連“見”也無。頂多可能回你一句類似於“老僧今日輸卻一半”的話。罕遇穿耳客,多逢刻舟人,欲不“輸卻一半”也得乎!
        (2)心密三步曲之間如何跨越?
        (下文對答來自論壇聊天室)
        A對齊老師:心密三步曲的第二步與第三步之間如何跨越
        齊老師對A:沒有跨越。若有跨越,便到不了第三步。
        A對齊老師:是不是就這麼一覺下去,其他不管
        齊老師對A:這樣說也行。
        B對齊老師:老師,應該是沒有界限的吧?
        齊老師對B:若說有,第三步也不徹了。若說沒有,又談何二三!
        A對齊老師:就像三關一樣,是嗎?
        齊老師對A:哎呀!別粘這些理論了。
        A對齊老師:老師,是不是有一定境界的人才可以對機鋒?
        齊老師對A:本無機鋒啊。
        B對齊老師:棒不打無眼之人啊
        齊老師對B:打無眼之人,稱為“瞎棒”。
        齊老師對B:那就說白了吧:打學生可以,怎麼能打“非學生”呢!
        C對齊老師:那有眼還有必要打嗎?
        齊老師對C:若是對你,無眼時打;有眼時也打。
        D對齊老師:禪宗5家7派,本應該平民派曹洞宗更廣流傳,為什麼相反?
        齊老師對D:當機者已度,門庭也就沒大用處了。
        D對齊老師:現在宣傳的不多,也是個原因吧
        齊老師對D:法不孤起,仗因緣生。
        E對齊老師:前幾日夢中持咒一直到醒時嘴還在念咒,是夢中作主嗎?
        齊老師對E:咱不管它作主不作主了,行麼?
        F對齊老師:打坐了之後,才逐漸曉得觀照真是重要
        齊老師對F:所以,坐下的正行並非持咒啊!
        F對齊老師:持咒可以化妄念,對笨人是不是很有效
        齊老師對F:妄念即菩提,化它幹啥?
        F對齊老師:是的,不睬它,就是菩提
        齊老師對F:你不被它所害,它必為你所用。
        F對齊老師:是的,道理明白
        齊老師對F:扔了這個道理,看是什麼?
        F對齊老師:這個!
        齊老師對F:那麼,凜然一覺,“這個”會現前嗎?
        F對齊老師:圓明郎照
        齊老師對F:既然已知什麼是觀照,就別再坐下持咒了。
        G對齊老師:老是磨刀,可總是用不上。
        齊老師對G:咱用不著這刀,只管磨就是了。
        G對齊老師:不用為什麼還要磨呢?
        齊老師對G:磨著,磨著……發現,原來刀並不鈍,根本就不著磨。那時,這刀就磨
        好了。
        (3)心密觀照三步曲同時?
        問:似乎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和凜然一覺朗然現前,這兩者是同時的。
        齊老師:三者也同時。
        問:三?另一個是誰?
        齊老師:另一個是“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問:如果是同時,老師為何分為兩次?
        齊老師:“凜然一覺,朗然現前”時自會“不隨念轉,不為境遷”。
        8、不隨念轉、不隨境遷
        (1)正確理解不隨念轉、不隨境遷
        問:觀照是怎麼回事?操作的注意事項?
        齊老師:心密的正行——觀照,是指:不跟著妄念而狂想,不隨著境遇而動心。
        問:對“觀照”的一點不同看法: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最好;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可也。
        齊老師:既稱一念不生,怎會隨念轉呢。只有不隨境遷,才可能了了分明。本是同一回事。
        問:在下於座下觀空的方法:不隨心、境遷轉,觀其如鏡中影。好比心境皆是此螢光屏上之字、畫,自性即是此螢光屏,在下借字、畫“透認”螢光屏。只不過在下還未見過這“螢光屏”(在下解知此“屏”實是無相,即使“轟”一聲後也是借其“光”而悟——對否?)。這樣觀後會覺頭痛和累得慌,借“三修門”(身修、語修、意修)後要好多了,知重在一個用力輕上。但祖師“切忌用力”之說是用在悟後正修上的,所以在此請教是否我用的不對。
        齊老師:心密的正行——觀照,並不象你所說的這樣。而是:在察覺到跟妄念跑時,立即警覺,不跟它跑;在察覺到隨境界動時,立即警覺,不隨它動。
        問:請問老師:觀照和觀心有何區別,謝謝
        齊老師:用哪個詞句並不重要。“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可也。
        問:問題是怎麼樣做到“不隨念轉,不為境遷”。 我現在平時用功,就是儘量看著念頭,特別是無事時,做事時就很難看住了,有時沒有念頭,也不覺得清靜,不知為什麼,請老師指教。謝謝。
        齊老師:無事時就別去覺那個“清淨”了。
        問:(分段答問)持咒觀心。
        齊老師:是座上持咒(觀照已在裏許),座下觀照。
        問:咒重則壓念,咒輕則著念。
        齊老師:重在“心念耳聞”的“聞”上,即不壓不著。
        問:念起無覺,覺起無念,何為觀?
        齊老師:這是座下的功夫,“別睬它”,便是觀。若睬,念念相續了也。
        問:一心怎麼又念又觀?
        齊老師:這是座上的功夫,心念耳聞,觀在其中,莫另立“觀”。
        問:須起二心一念一觀?
        齊老師:咦!更是不相干。
        問:對上來論壇請教問題,本是了生死大事的,但自我好象有點輕飄飄的感覺,這是不是不恭敬,還是觀照它是影子就是這種感覺?
        齊老師:莫隨境遷!
        問:即在下上來散心真的是百分之百的流浪了。只有在打開本來後才能來煉心。這樣解對嗎?
        齊老師:我不同意您的看法。我的看法是:若流浪,上來不上來都會流浪;若不流浪,上來不上來都不流浪。
        問:在下的意思是:有上來的念頭(包括所有的念起),看見它即不隨,既不隨即上不來了。久之,伏住粗妄,方能趨於正定。
        齊老師:若真的不隨,上來也無礙,不上來也無礙。若不上來可以,上來就不可以,這不明顯是隨念轉了麼?
        問:這樣,我理一下象我這等鈍根者的做法:定時上座+下座觀照
        齊老師:對呀!不鈍嘛。
        問:在下上座是修心中心法,下座便如您所說的不隨念跑(當然尚不可能滿分,盡力去做,跑了拉回來)。
        齊老師:對。
        問:象吃飯睡眠這等事還是暫隨。
        齊老師:“沒咬著一粒米”,隨什麼?
        問:因為要保證定時上座(可以根據階段進展逐步減少?!),
        齊老師:減少什麼?不會是減少吃飯吧?
        問:觀照時用行住坐臥交替的方法針對如站久會累這樣的大舊習,
        齊老師:哦?站久會累為什麼會是大舊習?
        問:是不是指如買菜做飯吃喝睡眠等處用心要專一即不是流浪了?
        齊老師:對!正是指的這個。買菜做飯吃喝睡眠就買菜做飯吃喝睡眠唄,專什麼一呀?
        問:還是指在定力不足的情況下肯定要有流浪時,
        齊老師:上面,你自己不是說過“不隨念跑”了麼。
        問:此時不如擇善行事可以上來聽聽善知識的問答,避免去做其他事特別是下道的事,
        是不是?
        齊老師:我沒有建議您聽問答,也沒有認為您會去做下道的事。只是想說:放下這些粘著吧!放下這些粘著吧!
        問:但具體到事情,在下有些糊塗——比如我上午六點半下座,後散散步,散步時是觀著的,
        齊老師:散步時若沒有隨念跑,就別多事了。
        問:聽到海關大樓上的鐘聲知是七點了,該吃早飯了——因為吃遲了影響九點鐘上座啊,老人說飯後兩小時才能上座。那麼吃飯這個念頭起了,我不隨,就不吃飯了。不吃飯怎麼受得了?
        齊老師:受不了便吃嘛。
        問:吃便是隨了念頭,不就是流浪嗎?
        齊老師:哈哈!哪個說吃就是隨念頭了?
        問:當然,悟後可以“未咬著”不是流浪,而目前在下是流浪了一下,但吃過就不要再粘在上。
        齊老師:正吃時便是未咬著一粒米!
        問:同樣,站累了,受不了,坐下來觀,也是隨了“站累了”的念頭一下。
        齊老師:?!這都是哪兒跟哪兒啊。
        問:我是這樣理解的:人有三個狀態,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體;生一念而不隨之轉,即不再有第二念……的分別執著--用;生一念後又隨之流轉,一再的分別執著--墮(實則也是用)。修行是前兩個狀態的交替,不能出現第三種狀態。
        齊老師:那現在就別隨這些念轉了。
        問:說完就忘了,也不行嗎?
        齊老師:那就把行不行也忘了吧。
        (2)巧在“不理睬”
        問:我認為,除妄念還是需要的:但去妄,莫求真
        齊老師:不睬妄念,別隨它轉。
        問:能給我講講您在修行的道路上遇到過類似現象嗎?能講講現象的原因嗎?
        齊老師:早就不睬它了。更不去思索原因。
        問:老師您還起妄念嗎?
        齊老師:不是說過早就不睬它了麼!
        問:怎麼治療心裏強迫症啊?
        齊老師:這麼治療:任他強迫去,不睬他了。
        問:白浪滔天時如何?
        齊老師:拋向無生國裏!
        問:口頭禪、狂禪、和真正的禪有什麼不同呢?
        齊老師:哈哈!待你把“口頭禪、狂禪、真正的禪……”全拋向東洋大海,就明白了。
        問:如何觀照?
        齊老師:不管它!
        問:後學在此請教:不管它,難道讓他放野馬嗎?
        齊老師:“不管它”是當時針對他的情況講的。因為他正在“觀照”這個名相上念念不停地思維,“不管它!”當下就截斷了他的念念相續。
        問:北京能見到老師非常高興!增強了我無上的信心!弟子現在修到第三印!有時睡夢中惡夢當前,請問老師是否與修法有關!
        齊老師:既是增強了無上的信心,那就別睬它好夢噩夢,就連這因夢而後起之念也視之為夢幻空華可也。
        問:座中明知應放下。但其總是縈繞在咒語間。自知妄執太重,還望師兄重敲一棒。
        齊老師:您說的“應放下”的、“縈繞在咒語間”的,是指妄念麼?若是,您只管照顧咒語即得,莫睬妄念。久久,您自能體會得上師佛菩薩的加持力。貴在持之以恆。
        問:實修時是要擴大前念和後念之間的間隔嗎?
        齊老師:非也。
        問:間隔越長越好嗎?
        齊老師:非也。
        問:延長間隔,最終是否就會發生“虛空粉碎”。
        齊老師:亦非也。
        問:重要的是,見到念頭即不跟它跑,對嗎?
        齊老師:對。
        問:請問齊老師,寂寞有什麼對冶方法?
        齊老師:您為什麼要對治寂寞啊?
        問:因為它會無緣無故地生起,我無法斷除它
        齊老師:它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嗎?
        問:但近來覺得有些消沉不知何故?又當何做?
        齊老師:不消沉時,您當何做?
        問:對境無心
        齊老師:既無心,又何來消沉?
        問:只是情緒低落,不似從前
        齊老師:有這個情緒低落在,談何對境無心?
        問:以前每逢大煩惱來了,就找各種道理來給自己講道理。後來覺得道理講不完。就不講了。於是念咒子,煩惱一來,就念咒子,心念耳聞。也覺得清淨的。後來,慢慢的,發現煩惱了,不念咒子了,而是自然而然的聽聲音。把心力注意到周圍的聲音裏。也很清淨。上次經老師提醒,說可惜了,應該觀照。我當時一楞,混身大汗。覺得以前作的皆非。好。知道非了。就丟掉。我不能煩惱來了,就躲到咒子裏,或是聲音裏。老師出差的這段時間,我每天醒來,就提起來。煩惱一來,就打起精神,看著它。哈。潮起潮落觀潮似的。任他煩惱來煩惱去。不關我事啊。比以前學烏龜爽快多了。請問老師,這樣路子對了麼?
        齊老師:什麼“煩惱”,什麼“爽快”,都不理會,久久便會回應。
        (3)不隨念轉,不是斷念和壓念
        不是斷念
        問:我的反思:半年前,老師回信對我開示過:莫妄想. 那時我自己還把那麼多高深莫測的種種法門這樣被老師簡單化,好好受教一番.
        半年來,自己妄想多是因為自己主動妄想的,都有"學習佛法"的漂亮外衣:比如自己如何
        千方百計提問題,自己如何能學到更多的佛學知識;;;;;結果是自己也暈懵了.現在看看老師
        在信中回復的問題,許多在半年前就回答了.
        在聊天室,要不是老師制止我的意識糾纏(有位師兄稱為"糾禪"),我還要夜行下去,我還
        要抱著自以為是的功德心沾沾自喜. 為改掉過去的缺點,做一下決心.(反思良多,下兩點為最).1.莫妄想!不作為座右銘,作為生死貼.天天頂在腦門上. 2.說一千,道一萬,不如行一寸. 請老師、各位師兄不吝督責我,督責就是對我最大愛護和鼓勵。
        齊老師:你那樣思維沒有毛病,但你不能叫它牽著你走。
        若它不是主人公,而你是主人公,那麼,它將是你最銳利的武器。你的思維優於別人,你的武器便比別人更銳利。然而,它若牽著你走,便會害了你的法身慧命,所謂“傷鋒犯手”,便是喻此。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問:平時如何觀心,特別是在動腦子的時候?
        齊老師:別跟妄念跑、不隨境界動,就是觀照,非關動不動腦子的事。
        不是壓念
        問:斷念和壓念之別?能比喻一下嗎?謝謝
        齊老師:且把妄執妄念比作野草。為了不讓它生長,有的人搬塊石頭壓上(喻壓念),有的人把草連根剷除(喻斷念)。
        搬石頭壓草的人追求看不見草(他認為不起念頭就是無念),縱然修成,也是無用。看那廣袤的大戈壁,不見一草,那還屬於“因緣所生法”,只是目前“緣盡法還滅”,主要是不具外緣——缺水。一旦天降甘霖,不用你去種,草就自己長出來了——遇緣即發。即使不遇緣,無草也無苗——死寂一片,不能起無量無邊的妙用。
        斬斷草根的人,見草即知根,斬斷草根後,把草擺在那裏曬,他不怕見草(有念即無念),曬乾了還可以當柴燒,正好派上用場(妄念即菩提)。因為沒石頭,可以種禾苗,妙用可起矣!
        問:為啥要除草啊?忽然來了個大醫王,說天下百草,莫不是藥,正好用者,如何之?
        齊老師:切莫說是為了苗!(下麵是分段作答----編者注)
        問:忽然來了個大醫王,
        齊老師:他既無煩惱障、又無所知障,煩惱與所知都不成障。在他那裏,所知是智慧,煩惱即菩提。
        問:說天下百草,莫不是藥,正好用者,
        齊老師:在他那裏,拈來就用,正好應病與藥。有時拈丈六金身作一根草,有時拈一根草作丈六金身。並且用過就扔,不留痕跡。
        問:如何之?
        齊老師:他那裏沒有如何。但他見了有如何的,會解決如何,打掉如何,最終使有如何的也無如何。
        問:斷念是放下不執著。
        齊老師:放下不執著才是重要的。至於這是不是叫“斷念”並不重要。
        問:而壓念是妄上加妄,本身就是一種執。
        齊老師:壓念不起並非解脫道,但也有人修這種功夫。
        問:我理解為,斷念是放下不執著。而壓念是妄上加妄,本身就是一種執。重要的是見到念頭即不跟它跑,對嗎?佛法在於實踐,若只是理解則難以說准。
        齊老師:佛法在於實踐,若只是理解則難以說准。
        問:比如現正上網,動念才能作事,此時如何斷?
        齊老師:如果壓念不起,那就無法上網了。看了先前的帖子,您還把“斷念”理解為“壓念不起”麼?
        9、凜然一覺,朗然現前
        問:凜然一覺,很好做。但感覺不到朗然現前。是不是爆炸後,才會有朗然現前?
        齊老師:若如是,即使爆炸,也不會有朗然現前。
        問:朗然,我覺得又生出事端。這個詞語容易誤導學人,以為有個光明。實際上我覺得還就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
        齊老師:哈哈!你不說“朗然”,卻來了個“了了分明”。
        問:我嘴上說說,到那時心裏可沒有呀。我也明白您的朗然了。
        齊老師:“本來是佛,觀什麼照!”是真朗然。
        問:將來將來再將來覺也沒有,不照而照,暗合道秒,那時才是無修而修的大手印吧。
        齊老師:何止是無修而修的大手印,也是無在無不在的心中心,還是非有非無的末後句,更是無生無不生的佛淨土……斷絕了名字,也就擁有了無量無邊的名字。
        10、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問:我理解:觀照就是有為法,還不能撒手。
        齊老師:“本來是佛,觀什麼照!”是有為法嗎?
        問:哈哈,我終於現在被您捅透了。如果觀照的是這個,是沒事找事,白臉塗白粉呀(騎驢找驢)。
        齊老師:沒事別找事,是真觀照。
        問:我最初觀照的幾天是頭暈,停了幾個月後,又用此法時,就沒問題了。後來用的方法比這個有效,他可以使我自然的對事物的執著減輕,而不是強壓。沒有不去粘著的想法兒而不去粘著。因我用功不夠,忘失觀照的時間多,工作時更是忘失觀照。前幾天有一種觀照一直跟著我的情況,後來又消失。我用功不夠曾向老人懺悔。下座後觀照是不隨念跑,知跑了再回來!
        齊老師:“知跑了再回來”很好。若跑了也不知,才須“如貓捕鼠”。若本來沒隨念跑,再起“不隨念跑”一念幹什麼呀?沒事別觀照,正是大好觀照啊!
        問:要怎樣,才能把的住?
        齊老師:不要怎樣,才能把得住。
        問:平時只管歇下,不管是啥境界,這樣行嗎?這樣好象沒有觀也沒有照,難道目前還沒有到那個階段?
        齊老師:談何平時,現在就歇下。沒有觀也沒有照,才是真觀照。
        問:我感到收穫大的是自己觀照的過程,更加體會到老師您的「無事就是最好的觀照」的透徹性:如果真的是無事,那麼凜覺也用不著。
        齊老師: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11、觀照需要注意的問題
        (1)觀照不是去思維
        問:我的觀照:對自己的想法(短的稱念頭),馬上察覺,實在是察不出來時,(這個無法描述),直到察到了新的念頭(往往是對於觀照本身或修行方法的見解)。(這個無法描述)就簡稱1。1的情況來去匆匆,有時不觀照,百思不解時也會出現,有時說話辦事時也會出現。祖師禪是即色即空,相上見性,我卻是相,然後是1,然後又是相,然後有時實在是去他的吧。
        齊老師:這哪是觀照!這是思維吧。心密的正行——觀照,是指:不跟著妄念而狂想,不隨著境遇而動心。
        問:請問意識上的暫時清明狀態;能所雙泯;如如不動之本體;無分別念;了了靈知——它們的區別與關係。
        齊老師:這幾種,你可曾親歷過其中之一種麼? 咱們都不“入海算沙”,好麼?
        (2)觀照不是去感覺
        問:現在,即使歇下,也總不是那種當時的了了分明感覺,仿佛而已,這可怎麼辦?
        齊老師:歇即菩提。感覺屬於受陰。溈山對仰山(慧寂)說:寂子,莫入陰界!
        問:觀法:在無事時,可以讓清淨不生一念,並“呆”在那個境界裏一會,感覺感覺。
        齊老師:哈哈!感覺即不得。
        問:是的是的。
        齊老師:感覺便是有事。
        問:有事,在於覺察到,一歇!
        齊老師:猶較些子。
        (3)觀照不要用力
        問:日常時,怎樣才能提起觀照?我怎麼總覺得很費力,因覺其費事,一懶惰也就不觀不照了。有何善巧嗎?
        齊老師:別跟著妄念跑,不費力呀。
        問:我覺得妄念來時一覺即了,用力就不是覺了。這不是可以用力的事,對不對?
        齊老師:對呀!“寂照照寂,切忌用力”嘛。
        問:我自知心態有些不穩定,望師開示。對覺悟的嚮往在睡夢中更迫切,但往往被白天的人事忙碌所沖淡。自己應該怎樣調整好心態,以保證修法的效果呢?我想從頭開始修並不難,難的是能真用上力?
        齊老師:只須放下,不用著意去調整。“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無他秘密。”
        (4)觀照是有為法嗎?
        問:覺,應該是察覺心,這個就是扭轉的力量,應當屬於有為的法吧?
        齊老師:查辭典:【有為法】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問:明白了。應按因緣劃分。我原來以為無修,才是無為法。
        齊老師:世間事業是有為法,修行解脫是無為法。
        問:老師怎麼又換了說法。此處的修行解脫法,包括觀想觀照念咒嗎?還是,“本來是佛,觀什麼照!”
        那些法只是方便,不應是究竟的"無為法"?
        齊老師:觀想觀照念咒即使不是究竟無為,也是無為之方便。“本來是佛,觀什麼照!”遣除了有為無為,
        乃真無為。
        問:好了,到此真相大白!
        齊老師:^o^
        問:好象不隨念轉不為境遷和凜然一覺朗然現前兩步應當倒過來做。凜然一覺,朗然現前是有為法。
        齊老師:都是無為法。
        12、做事時(如看書,看電視)如何觀照?
        問:請問做事時(如看書,看電視)如何觀照?
        齊老師:做事,事是境;看書,書是境;看電視,電視是境。觀照就是不隨念轉、不為境遷。“不為境遷”並非不做事、並非不看書、並非不看電視,只是不要被這些境牽著鼻子走就是了。
        問:在工作時是否可以念咒,是否存在一心二用,反而不好?
        齊老師:若一心二用,便不好。若心無旁騖,便是無上大密咒。

  • 4

     4. 請大家多看

        對知見很有幫助 !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元音老人圓寂後不久,齊志軍老師被眾多師兄邀請主持“佛法心中心論壇”。從此齊志軍老師就在網路上撒播智慧的種子。其後不知多少人從網路上得到了佛法的滋潤。
    2年多過去了,再看當時的舊貼,裏面仍舊放射著耀眼的光芒!印心精舍對此加以整理,將陸續發佈出來供養大眾!
  • 傳法風格 力行祖師遺訓,秉持當面親傳、跟進指導的傳法風格。老師灌頂時,一個一個弟子逐一灌頂,並親授每一位弟子咒文、咒語、手印以及打坐要領及其他細節...都給予系統而細緻的相應指導,傳法具有系統性和嚴謹性。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