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證心中心法》
  • 11

     11. 第十一集 第三個七第三天

        2014-01-07
        這兩天大家打坐的進度都還不錯,師兄們基本上都能夠死心塌地,坐得都比較安穩。普遍的一個現象就是覺得這四個小時過得特別快,這證明我們的打坐是入了定了。打坐入定有這麼一個體現,首先是這個覺受的力度比較大,能夠察覺到周邊的一切,這是內外明通徹。內外它是相通的,外邊是了了覺知,對自己也是了了覺知,這是一個內明一個外明,它是相通的。這內外明相通,我們這個身體上的感覺,就平時這個身體存在的這種感覺啊,就淡漠了很多,我們就感覺這個時間似乎過得特別快。所以這個時間過得快了,我們相應的這個定力得到了一個提升,那這個定力提升我們要會用它,打坐時候也可以用它。
        那結合我們前面所講的這個修行的過程,今天我們就主要講這個覺,覺受的覺。我們所講的這個覺是遍佈全身,貫穿我們的五臟六腑,貫穿我們整一個人的血脈,每一個毛孔都是這個覺受的體現,都是這個覺體的體現。所以我們這時候要講覺,這個覺正是我們的妙明真心,我們要把它承當下來。大家一直都在做這個系統的修行,所以到了這裡,大家能夠體會到定。這個定力就是覺體的一個體現,所以大家要把它認取下來。說認取下來也就是肯定,肯定我們自己這個修行是如法的,我們這個覺受是如法的,把它承當下來。那麼承當不了怎麼辦?承當不了要跟老師交流。承當不了那就證明,第一個是我們這個進度還沒有完全達標,所以承當不了;第二個他這個進度跟我們打七這個過程是相應的,但他自己不敢承當,這個用我們佛教的話來講是缺少了福德資糧。因為這個信心,承當的信心是很重要的。缺少福德資糧,那麼我們通過私下的交流,可以讓你去認取它,去承當它。因為每一個人他覺受是不一樣的,所以表述出來的語言,表達出來的方法也不一樣,有時候有必要進行私下的溝通。
        在這個定力現前的時候,出現了定境,我們要把這個覺承當下來。下座觀照的時候可以用凜然一覺,這凜然一覺,也就是我們所講的立斷。你也可以念一聲斷,也可以不用念一聲斷,都可以。凜然一覺,我們當下就回歸到自性清淨上。所以元音上師當年給我們開示:一念不生時,了了分明的靈知,即當人的本來面目。它這個前提就是念一聲斷,立斷,前念已過後念未起,一念不生時,了了分明的靈知即當人的本來面目。在這個打七的過程當中,很容易出現這一念不生,很容易體會到了了分明的靈知。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要把它給認取下來,把真心認取下來。這個認取真心也是很重要的,因為你只有把真心認取下來之後啊,才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去做保任的工夫。因為我們認取下來的真心,這個時候我們管它叫素法身,很容易被環境所轉,很容易被妄念所牽,很容易流浪,很容易迷失,所以我們要保護它,保護這個素法身。怎樣保護素法身,我們上師是教了方法的:外不被境界所轉,內不被妄念所牽。這個就是保任的方法,其實這也是觀照的方法。觀照也是如此,保任也是如此,所以觀照跟保任是一回事。
        所以我們所講的觀照,不作意、不起分別的觀照它就是見性,而這個要在打長坐的過程當中最容易體現出來。體現出來了,大家就要把它認取下來,不要再去懷疑了,你這一懷疑不知道又要過多少劫了,一定要認取下來。那麼我們認取下來的是真心,我們前面所講的:“哎呀,認取下來了那就是開悟了。”這個開悟只是個方便詞,開悟比不上認取真心重要,因為把真心認取下來他才會開悟。那麼這個所謂的開悟,就是悟到自己從來不迷,認識到我們這個真心它是靈明不昧、不生不滅。能夠認取到它,這也就說是見性了,見到我們的菩提自性了。那麼我們世俗上的說法呢,就說是開悟了。其實這個自性從來就沒有迷失過,因為我們著相了,才會把它迷失。那麼在我們的打長坐的過程當中,這個自性它會赤裸裸地示現出來,所以這時候認取心是很重要的,只有認取下來之後才能夠好好地養護它。昨天我跟有一部分師兄交流也是這麼說的:認取下我們這個素法身,相當於認取下一個孩子一樣,你只有把孩子認領下來了,你才能夠養他,否則你養個什麼?真心也是一樣的。認取之後,在這個基礎上去培養我們這個素法身,培養到趕也趕不走,打也打不跑,時時刻刻都是歷歷在目,時時刻刻都是孤明歷歷,時時刻刻都是朗朗自照。那麼在因地法行上呢,我們管這個叫作登地菩薩,已經登地了,這個已經是保護到不再忘失了,在這上面才能夠起一切妙用,那麼我們管這個叫腳跟著地啦。時時刻刻都是孤明歷歷,都是朗朗自照,就是腳跟著地啦,再也不動搖了,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迷惑你了,已經看破它了,所以說這個承當是很重要的。
        這個承當的過程它會出現某些境界,像我們所講的這身體忽然一下像爆炸一樣,有一個響徹天界的很響的雷聲,就是我們所講的爆炸。這個是力量比較大的它會出現,而且只有你自己能夠聽得到。這個雷聲呢響徹的時候,你可能會問邊上的人:哎,你剛才聽到打雷沒有?其實這個聲音是你自己身體裡面發出來的,跟別人沒有關係。所以你問人家,人家肯定說沒有啊,這個用不著去問別人。這個雷聲響徹之後啊,人就進入一種莫名其妙的狀態,只能夠說是莫名其妙。因為這個狀態人是很清醒的,沒有任何境界,但這種清醒跟我們平時所講的清醒又沒有關係。因為平時所講的清醒是針對環境來說的,有環境在才有清醒在。而我們所講的這個清醒、覺醒它是絕對的,跟任何境界沒有關係。所以這個是力量大了,它會出現這一聲驚雷;有些力量稍為弱一點的,會感覺到突然間整個身心化開,像脫了一件衣服一樣,把這個肉體給脫掉了,這也是一種表相,而結果是一樣的,還是孤明歷歷,還是朗朗自照;力量再小一點的時候,忽然間渾身震了一下,好了,身心俱泯。身心都沒有了,消失了,所以不一定要聽到一聲驚雷,就是渾身震一下,它都會出現這種狀況。所以說出現這個之後,我們要承當下來,認取下來,不要懷疑它。可以跟老師交流:老師啊,我現在出現這麼一個狀況,出現了這麼一個情況,我們需要交流。但是跟師兄們不用去講,因為師兄們沒有經歷過的,聽你這麼一說,他們會害怕,“是不是著魔啦?”這一說又把你給嚇回去了,所以說這個時候很迫切的就是找老師,別人不要找,怎麼樣老師知道。
        所以我們說這個修行的過程當中,我們一直要用承當這個詞,這個詞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敢於承當。那也可能會有師兄問:那萬一承當錯了怎麼辦?沒關係啊,如果承當錯了,它只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是會消失的。你一直在打長坐,那麼承當錯了也不要緊,因為我們有長坐在,這個長坐就加快我們這個時節因緣的發生,我們打長坐就是創造開悟見性的機會。所以我們這個修行的過程越短越好,這叫菩提道果。這個菩提道果呢,我們要儘量讓它短時間內現前,所以要靠打長坐。
        我們這個密宗有兩脈傳承,由釋迦佛傳承下來了,一脈傳承是文殊師利菩薩作為代表,它是以語密為主,就是持咒,語密為主;另外一脈是普賢如來作為代表,以身密為主,身密就是打坐。我們這個宗門呢,大愚祖師正好是從普賢菩薩那裡接的法,當然是以身密為主。以這個身密來修持,就必須是一動不動,才可以跟這個身密相應。所以我們這個指導啊,大家在一動不動的打坐,就是心中心法的體相,只有一動不動才能夠跟這個法門相應。那麼通過一動不動打坐,培養定力就快了,我們打長坐,又能夠一動不動,實際上就是讓大家菩提道果儘快地開花結果,所以我們管這個打七叫作剋期取證。
        我們這個宗門的打七,是全世界佛教各個宗門當中難度最大的打七,沒有哪一個宗門的打七,對打坐要求得這麼苛刻,唯有我們這個宗門。那麼在我們這個道場來講,我們這個道場的要求又是全世界所有心密道場當中,要求最為嚴厲的。實際上大家來這裡打七,都知道是一種享受。當然,睡比較亂啊,睡簡單一些,比較簡陋一些,但吃是一個享受,休息也是一個享受,打坐也是個享受,這個是在法行上面來享受。所以說正修佛法它就是一種享受,很自在、很舒服、很歡喜的事。不是愁眉苦臉,苦得要命的事。所以說我們這個打坐,凜然一覺,它跟我們的歡喜心是相提並用的。你的凜然一覺出現了,那麼你會滿心歡喜,這個歡喜有助於我們鞏固道力,所以大家不要怕歡喜。雖然說歡喜也不可得,但它對道力的增長是起到作用的,大家不妨先歡喜一段時間,再超越它。如果說我們修到現在,第三個七已經開始了好幾天,還沒能夠培養出一絲毫的歡喜心,那麼這說明我們打坐上死心塌地還是做得不夠。你看我們這個死心塌地、心念耳聞、念起即覺,它是一步一步來的。我們現在講的就是念起即覺,念起即覺它是自然而然的。你像我們持咒:嗡跋啦跋啦……,一持咒,你念咒的同時,也是在覺察這個咒。我們平時說話的時候一開口,它便是起心動念,那我們這個覺性它是不會被迷惑的,起心動念的同時,它也是相提並用的。我們起心動念是帶有分別心的,但是同時又發現我們這個覺它是沒有分別的,所以一個起分別,它是用、作用、應用,另外一個如如不動,它又是攝受。我們的真心在攝受這個妄心,兩者它是相提並用的,那這妄心被真心所攝受,它是不會跑得太遠的。所以,我們說事情做完啦,放下,當體即空,回到本位。這個大家這幾天都能夠體會得到,這個放下跟往常來講是決然不同的,往常這個放下可能要講好幾次都還放不下,這個時候一提放下,這個念剛有,立馬就已經放下,已經是當體即空了,這就叫回歸呀。我們說迴光返照啊,回歸自性啊,就是這麼簡單!
        所以,大家要把我們這段時間修證過程當中所出現的這些現象都給它總結一下。總結,你才會有心得體會,才能夠不再去懷疑什麼,能夠承當下來。有什麼疑惑,你們可以及時問啊,不一定非得要等到交流的時候才問,平時也可以問,只要老師在,你們都可以問。所以這些方法呢,前面所講的這些,承當下來,認取下來。這些方法平時我們不怎麼說,到了打七的時候來說,因為平時我們的功用沒有體現出來,說的話也沒有多大用。這個時候我們都在打七,都在剋期取證,我們所講的相應點出現了,跟我們今天所講的東西產生了共鳴,產生了相應。所以相應點出現了,我們再來講它,大家似乎發現,噢,這是拿來就可以用的東西。應用這些方法,如同從自己的口袋裡面往外掏東西一樣,拿來就用,這個就是很相應啊。我們平時看書,祖師大德在書上的開示,通過我們打長坐、共修、打七,我們會發現應用起來很自如,所以說這個打長坐是很有必要的。
        還有一些師兄跟不上進度,我也發現了一個問題,有好幾位師兄手印太低了,這手印還要提起來。我們上師講了,手印是諸佛菩薩的心印,這手印的位置要高於胸口,它才能夠起到加持作用。所以也有師兄原本習慣手印放得很低,這幾天把手印提高之後發現,這的確是有加持力,以前沒體會到。
        明天是臘月初八,臘月初八是我們佛教的耶誕節,是佛的成道日,也相當於耶誕節,所以希望明天我們也有人能夠成道。那我們這些打七的師兄呢,我們自己組一個微信群啊,因為這個打七共修之後啊,大家幾乎在同一個相應點上做功夫,所以交流起來比較方便一些,對吧?可以組一個微信群,就是打七的師兄,護七的師兄,其他人咱們不加,哈哈哈!
        63問:老師,剛才您說的這個承當,跟元音上師講的這個禪宗的一念迴光,跟這個一念迴光的承當有什麼區別嗎?
        答:一樣,我們剛才不是說迴光返照、一念迴光嘛。
        問:它這個一念迴光是不是身心沒有脫落,這樣也是嗎?
        答:我們這個自性向來都是流露的,都是顯現的。脫落它是一個時節因緣的體現,它可以先認取,之後再脫落,也可以脫落後再認取。我們剛才說力量大的它會出現脫落,會出現像驚雷一樣;那這個力量稍微小一點的,感覺到自己這個身體頓失了;力量再小一點的那就渾身一震。那它的結果是一樣的,都是脫落,只不過我們沒有說它是脫落而已,其實都是脫落。其實不脫落也可以認取,不是說不能認取。像我們所講的觀照,六根都可以用作觀照,我們說六根互用,它也是觀照。因為六根本身就是同體,所以用眼睛可以做觀照,用耳聞也可以做觀照,身口意都可以做觀照,就說清淨便是觀照。我們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所以你能夠體會到自性本來清淨,這就是觀照。
        那這個跟見性它又是同一回事啊,自性本來清淨,你能夠覺察得到,能夠觀察得到,這就是觀照。只不過我們這個觀照,有時候是一刹那能夠迴光返照,之後它會出現忘失,時間會短暫。那隨著你這個功夫的深入,這個觀照它會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顯,越來越能夠連成一片,連成一片的觀照就是見性。所以我們說觀照打成一片它就是見性,至於說有沒有出現我們所講的爆炸,我們不用存在一個等待的心態,不需要等待,時節因緣它是自然而然的,一切無求,它自然會顯現,是吧?這個問題就這麼回答你了。
       
        64問:老師,您說這個觀照本身就見性,觀照打成一片也是見性?
        答:對啊。我們說如何叫見性啊?當下一念清淨心光即見法身佛,這是不是見性啊!那當下一念清淨心光就是觀照啊,觀照就是見性啊!當然,我們講觀照是不作意的啊,起了分別、作意那不叫觀照,我們管它還是叫作意,還是執著。所以我們所講的觀照它是不起分別作意,自然而然能夠體現出來,所以我們用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自然觀照,也叫自在觀照。那我們通過打長坐再來講這個話呢,大家就很容易接受了。因為在我們這個長坐的過程當中,它已經體現出來了,只不過給大家把它點破而已。
        65問:老師,我平常的時候用這個微笑來觀照,覺得很好。
        答:好啊,呼吸也可以觀照啊,我們說六根互用嘛。我經常提示師兄,你這呼吸有沒有煩惱啊?師兄們說呼吸沒有煩惱;呼吸有沒有執著啊?呼吸沒有執著;那呼吸有沒有妄想啊?呼吸也沒有妄想。那沒有煩惱,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不就是本來清淨嘛,本來清淨就是觀照啊!
        所以我們在這個打七開始的時候,也跟大家說,我們這個清淨心是本來就具足的,它不是修證出來的。所謂的修,是放下我們的一切執著,一切攀緣心,一切煩惱,放下就是。把這些放下,我們的清淨心就自然顯現了。它不是你修出來的,而是本來就有的,通過打坐我們就能夠發現。你說這個呼吸是不是本來就有的?還沒出娘胎呼吸就已經具足了。所以我們說,這也是娘未生時就已經本具的,不是說生出來之後才有了呼吸,本來就有呼吸。如果說胎兒在母體裡面他沒有了呼吸,那就是胎死腹中,是個死胎,只要是活胎,他都是有呼吸的,這個呼吸是本來就有的。所以,我們也管這個呼吸叫作本來事,天生就在做的事情。人能夠呼吸這也是最大的神通,最大的神通也是呼吸,沒有了呼吸,你再怎麼神通也用不出來。
       
        66問:這個觀照是意在觀照,還是心在觀照?
        答:觀照就是心,我們所講的這個心就是時時刻刻能夠了然覺知,這就是我們的心,不需要作意。你所講的意那叫作意,它不需要作意。
        問:那這種觀照好像從頭上往下面去的。
        答:遍佈虛空,周身遍體都能夠覺察得到。
        問:雖然看不到,但是老感覺這個心好像沒有,不是用這個心一樣。
        答:是啊,觀照也是無心的嘛。心也不可得,觀照也是無心的。
        問:也不是這個意。
        答:你自己就把自己的問題給答了,自問自答。所以說觀照它不需要作意的,你承當下來,它就很自然。而且你會發現這個觀照,我們從來就沒有忘失過,誰都沒有失去過觀照。
       
        67問:講到見性這個問題,有好多種說法。
        答:不用去管它。
        問:一種就是老人在《略論明心見性》裡面講的,當下叫你見性,還有一種在座上的這個能所脫開,在那一瞬間一把擒來。
        答:這也是《略論明心見性》上的。
        問:還有一種就是座下的見性。
        答:那還是《略論明心見性》上的。
        問:還有一種說法,就說老人在那問答集裡。
        答:還是《略論明心見性》
        問:就說真正的見性就是證體之後,起大悲妙用,這才叫作真正的見性。
        答:是啊,就是我們所講的初地菩薩是見性的,十地菩薩也是見性的,那你說哪個不真?沒有初地哪來的十地啊,是吧?他們的區別在哪?在差別智的不同,但根本上是一樣的,都是見根本自性,諸佛自性。初地菩薩也是見性成佛,十地菩薩還是見性成佛,只是差別智運用的不同,這度眾生、道果方法上圓融的程度不同。所以說這個《金剛經》說得很清楚,“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指的就是差別智,但它見的性是一樣的,自性它是一樣的。
       
        68問:所謂的加持是用這個觀照,還是用咒語才叫有加持呢?
        答:都是加持,觀照也是加持,咒語也是加持。你念咒的時候也在觀照嘛,你觀照的時候又是無心之咒,它是一樣的。
       
        69問:師父,請教一個問題,聽您剛才提到承當非常重要,那見性之後還需要再承當嗎?
        答:見性就不存在承當的問題啦。
        問:見性之後就行啦?
        答:對,見性就是最大的承當。因為見性之後,你會發現自性也不可得,那是真正的承當。
       
        70問:老師,您之前講見性的時候那個心化空,和之前講的那個能所雙忘是一回事嗎?
        答:能所雙忘,是一回事。
        問:老師,我覺得觀照跟那個承當是應該是平衡的。
        答:它也是一體的。
        問:觀照越多承當越有力量?
        答:你觀照時候就是在承當,它也是一體的。
       
        71問:那個能所雙忘就是見性嗎?
        答:難道不是嗎?
        問:能念之心所念之咒,全部都沒有了,那就是見性,就這麼簡單?
        答:你見了沒有啊?
        問:老師,那不是入定嗎?如果那樣是見性,我不知見多少次了,如果震一下,我不知震了多少次了!
        答:你那個叫嚇一跳,你嚇了好幾次,我一拍巴掌你就嚇一跳。
       
        72問:老師,有時結手印,這個印會散開,突然一散然後知道再合上,這是不是屬於能所雙忘?
        答:不是,能所雙忘也有出現這種狀況,但是一般不是。
        問:一般不是?
        答:對,因為散了,能所雙忘,散了就散了,它不會再結回去。你還結回去,那證明沒有忘嘛,還有手印在嘛。
       
        73問:老師,這個一念迴光,就是脫落之前這個承當和脫落之後的承當,它的區別就是脫落之前,他這個身心的覺受會影響他承當的力度?
        答:不會不會,不是這麼說。承當主要靠的是信心,不是力度的問題,而是信心!你看我們讀禪宗的公案,好多這些禪宗的祖師都是在師父的指導下,言下大悟,他沒出現什麼脫落啊,他就能夠承當,那個是信心。所以信心很重要啊,你讀《金剛經》就知道了,《金剛經》上面尤其講這個信心,開始就給你講信心,能依此經當生實信,這就是信心,所以說承當它是來自信心。如果說我們所講這個爆炸脫落出現了,你沒有信心,還在懷疑,它就錯過了,所以它靠的是信心。我們這個信心怎麼培養?我們前面也說過,首先我們學佛的目的要明確,信念要堅固,然後願力要大。我們的信念和願力是培養信心的基礎,後面我們才講如何去如法的修行。如果缺乏了信念和發願,不管是多好的法門交給我們,我們都不可能去如法修行,所以這個信心很重要。
       
        74問:老師,脫落的當時外界的聲音還存不存在?
        答:存在。
        問:也聽得到?
        答:聽得到,就是你執不執著的問題。脫開了就不執著這一切了,一切聲音,一切萬事萬物與我無關。但是並不是說你不知道啊,只是與你無關,跟我們這自性沒有關係。
        問:如果脫落當時沒有承當下來,後面呢?
        答:錯過了。
        問:錯過了,還會不會重現呢?
        答:會,因緣時節還在,繼續打長坐嘛。所以,錯過了也不要緊,它因緣時節還在,你只要打長坐它會出現,或許我們這一輩子已經不知道錯過了幾回。
        問:那回想過來再承當可以嗎?
        答:不行,那叫回憶,我們所講的承當指的是當下。
        問:當下那個覺受不是還在嗎?
        答:這個叫作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這就是承當。
        問:之前都沒有聽說過,那當下那個覺受還能體會到?
        答:那你回憶它是停留在思維上,記憶中的影子。所以我們一交流,很多師兄說:好像幾年前我就脫落過了。那幾年前脫落過,你這個時候怎麼樣呢?這時候是迷失的,那就不能夠說是脫落。
        問:我有一段時間明白一些道理,可以說是承當嗎?
        答:明白道理,你已經明白很多道理了。
        問:脫落的當時該怎麼辦呢?
        答:脫落了你就知道怎麼辦了。
        問:馬上打老師電話?
        答:你知道這個跟我們所講的忘失它不是一回事,所以你問這個問題就證明你自己這個信心還是不夠嘛。信心不夠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脫落),它是建立在信心上的。所以你就害怕我萬一脫落了怎麼辦,那是沒有萬一的,只有一萬沒有萬一。但是我們所講的這一切不是求來的,所以我們說打坐還是要一切無求,它不是求來的。
        問:老師,您剛才說的打雷也是會連續幾次?
        答:有一次就夠了,再多也無妨。
        問:師父,如果是力量足夠大,出現打雷的話會不會我執也破了?是不是脫開了,我執一起破掉?
        答:一切執著同時都破掉了,這身心寂滅了。到時候我都不可得了,哪來的我執啊?它就是一個身心寂滅的體現。
        問:您說的這個根塵脫落和寂滅,寂滅是最後。那剛才說的這個情況跟寂滅、跟脫落是一樣的嗎?
        答:一樣的。
        問:都是一回事?
        答:都是一回事。
       
        75問:請問老師,我們所講的座上座下打成一片,跟禪宗這個打成一片有沒有區別?
        答:一樣的。
        問:但是禪宗描述這個破重關的時候,有一句話說……
        答:你不用去管這些,我們這個宗門的特點是頓超法。心密是屬於頓超法門,你不要停留在這個過程上。你要是向宗下的東西去對照的話,很多東西你是對不上的,因為它存在一個超越,它不是按照這個順序來的。人家所講的那個過程那是幾十年,我們修心密幾年就體現出來了,所以它就是存在一個頓超的問題。
       
        76問:所謂的認取除了脫落這叫認取,那其它見性能叫認取嗎?
        答:觀照就是認取啊。觀照這個認取尤其重要,因為觀照它是成佛的根本,見性之門。
        問:老師,認取這個問題就是觀照吧?因為你知道是怎麼回事,自然就觀照了。
        答:是啊,它是一回事啊。
        問:你認取這個了,它就是觀照,它本來就這樣。
        答:是啊,同時又是觀照也不可得,這個就真的認取下來了,觀照也不可得。
        問:當你這種所謂的脫開了,好像這個是……
        答:認取下來了,脫開也不可得。
        問:脫開就是觀照,見就是性。
        答:見就是性。
        問:不分別在那個見上。
        答:聞也是性,見也是性。你不起分別,這六根就是自性的體現,見聞覺知就是自性的體現。所以大家有了定之後,講這個它就很容易相應了。
        問:像《金剛經》那個“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覺得其實它本來就是在談觀照,就是在談見性,有那種相應的體會在。
        答:對啊。所以我們打長坐,也是在給我們自己對這個佛經上面的見思惑產生一個解釋的機會。所以讀經的時候產生的一些疑惑,打長坐的過程當中自然就化解掉了。
       
        77問:請問老師,見性以後,像菩薩度眾生,他還有這個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嗎?
        答:有啊。
        問:老師,您不是在開示中說這是虛幻相?
        答:虛幻相也要用它。那你說:“老師你到我們汕頭去弘法。”我說:“這是虛妄的,就在海口就行了。”你幹不幹,你肯定不幹。虛妄也要用啊!
        問:老師,這時候的用,就是說是已經不執著的用,所以稱它為虛妄,是這樣嗎?
        答:虛妄是說它是個相,你不要去執著它。
        問:是從無實體可得這一點來講?
        答:但是在弘法利生上,那是身心力行,它是體現在願力上,這是真實不虛的,不是虛妄的。我們所講的這個虛妄呢,講的是緣起性空,一切本來就是空不可得,只是因緣和合,這叫作緣起性空。
       
        78問:老師,佛菩薩度眾生,願力是不是緣起性空。
        答:對呀,你只有能夠認識到一切都是緣起性空的,你才能夠妙用它。所以一切都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執著的。你說:啊,一切都是虛幻的,那一切都不可得,那不可得我們就不作為了,那就偏空了。
        問:那就偏斷滅了。
        答:斷滅見了。
        問:那麼老師,願力它是超越這個空的?
        答:對啊,願主要的體現就是身心力行。
       
        79問:師父,要不要作意把這個咒的速度提上去?
        答:你這個已經可以了,不用再加快速度,這樣就可以了,能夠一心持咒就不錯嘛。
        問:可是有個妄念坐在那裡等境界。
        答:你不要去管它,只管咒在就行了,有妄念,肯定就有咒在啊。
        問:持的快的話,好像那思維有點多。
        答:它這個咒跟那個思維是相提並用的,你正是有思維,它才會有咒在,如果思維沒有了,咒也沒有了。但是你如果思維還在,你就不念咒了,那就是培養你的惰心,對你這個精進沒有幫助。所以你不要怕持咒,持咒是好事。
       
        80問:老師,今天座上就是感覺入定吧,被一股力量攝持住了,然後一直在持咒,外面的、周圍的聲音很清楚,但是也不分別。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繼續把這咒持的更快一點,更微細一點?
        答:自然就可以。
        問:自然就可以?
        答:我們說提速度不是隨便提的,自然就可以。
        問:這個就屬於正定,外面的情況都清楚。
        答:對,正定。
        問:它跟四禪八定區別在什麼地方?
        答:我們一般不太講這個過程,那天也跟大家講了,大家也聽得雲裡霧裡,所以沒有必要說這些,說說也沒關係。因為我們這個正定超越了一切,所以這個四禪八定的過程我們一般不講,講也無妨。
        問:老師,您今天說那個認取、承當,我覺得這個體會挺深的。翻種子也好,定力增加也好,還有環境的變化,這個冷、熱、吵、鬧的,但是這個心沒有住在上面去,就馬上感覺到那種無事閒人了,那種承當之下,我覺得今天您這麼一說,我就特別相應。
        答:是啊,我講的就是你心裡的話嘛,我是看著你說的嘛,哈哈哈!
       
        81問:座上有這樣一種情況,就是念咒的時候啊,思維一下子停住了,思維自己不起作用了,然後想持咒也提不起來。
        答:這是能所雙忘。
        問:這是能所雙忘啊?我是覺得提咒也沒意思,我說一切放下,然後就一切放下。但是能感受那個呼吸,呼吸很急促,嘴巴也合不上了,但是周圍是了了覺知,這個就是能所雙忘?
        答:能所雙忘。
        問:然後它屬於聞性上,就能聞到很多東西。
        答:對,你不用管它。
       
        82問:老師,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打坐的時候,突然進入那種內心有股流,就像河流那樣一直流動,滔滔不絕在流。然後那個咒不是我自己持,它自己在動,控制不了。
        答:那是微細流注,它控制不了的。我們持咒跟這個微細流注它是相應的。它流得很快,咒也快,所以它不是意識來控制的。這個時候是身心流露,它不是意識上的控制。
        問:那只能是順它這樣子了。
        答:那肯定是順它了。
        問:那出現這種……
        答:出現這個之後,接下來才是能所雙忘。
        問:可是我是先出現那個能所雙忘,再出現這個微細流注。
        答:它有個過程。
        問:有個過程啊?
        答:對。因為你這個能所雙忘只是一刹那。
        問:不是一刹那,那時候還覺得挺久的。
        答:到時候還會出現,它會交替出現的。它一層層,我們這都屬於種子翻騰啊,一層一層翻的。所以它並不是說一出現能所雙忘,真的就什麼都沒有了。不用理,它還會再翻,它一層一層的出來的。
        問:老師我發現出來這種狀態之前是先出現那種無明,就是你在那種無明的狀態中,無明的種子一直翻、翻、翻、翻到最後極限的時候。
        答:都是無明,都包括在無明當中。
        問:這個也是無明嗎?
        答:對,都是無明。
       
        83問:早晨在上座的時候,您上去了之後,不是在旁邊擊了一掌嗎?一擊之後,我突然發現:哎,咒被截斷了。當時我就很明瞭,體察了一會兒,都很明瞭,這樣的我就有意識嘛,我就又提咒,但是提咒提得很吃力。
        答:沒關係。
        問:提得很吃力,提了一會兒,才提起來。
        答:你也可以不用去提。
        問:也可以不用提?
        答:對,這個時候咒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要有定在,要有正定在。
        問:這以前有感覺很明瞭的時候,也出現這種提咒提不起來的時候,但是我都是慢慢地強制提起來了。
        答:這個咒不重要了,定才是重要的,持咒的這個階段已經過去了。
        好吧,都上去吧。
       

  • 12

     12. 第十二集 第三個七第五天

        2014-01-09
        這次打七,我們今天可以說是打到一半了,今天就來一個小總結吧。打七打到一半了,大家想必都會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或者說還有什麼疑問,我們都可以交流。有心得體會,該肯定的要肯定,有疑問的話,不要窩在心裡,拿出來,大家交流,最好每個人都能夠說上兩句話。也有師兄呢,在這個打坐的過程當中,有定境出現,這定境都很殊勝:人身消失,這個身心世界化空了,消融了。這些都是消息,我們說這個學佛學了這麼多年,終於有了一點消息。有了這個消息呢,我們要認取下來,不要再懷疑了,所以這個認取也很重要。有問題嗎?有就寫上來或者說直接提問也可以。
        84問:師父,弟子請教個問題,就是感覺在打坐的過程中已經處在定中,身體沒全部化空,咒提不起來,這時候是繼續持咒還是……
        答:咒提不起來就不用提了。
        問:不提了是吧?
        答:不用提了,就乾坐在那裡。你這個時候咒提不起來了,這個叫張口結舌。能所雙忘的時候他會張口結舌,嘴巴是張著的,想念咒但是咒已經沒有了。他一張口就是“啊、啊、啊”,張口結舌,已經無可言表了,語言到這裡徹底斷掉了。所以這個隨之而來的身心世界也化空了,就定在那裡了。這個時候我們不要害怕,也不要拼命地去把咒語找回來。你這拼命地去把咒語找回來,也能夠找得回來,但是這個好的光景恰恰就錯過了。所以我們說,這個張口結舌的時候,你就順其自然吧,不用再去把咒語找回來啦。這也是個光景,也是個時節因緣。有的師兄這時候就怕這個咒沒了,怕咒丟掉了,拼命地用意識去控制它,把這個咒語找回來,這就錯了。所以,出現這個張口結舌的時候,就直接一切都不住了,一切都了不可得了,身心隨之而來它就是驟然的化空。所以,我們說這個光景叫作能所雙忘,這個我們前面也說過。但是,因為這個能所雙忘它沒有現前的時候,大家也不能夠從實際上去體會到它,那出現了我們再講也來得及。這個現象目前來講,在座的師兄當中,出現的還是比較多的。原來我估計可能這次打七,五個七下來,應該有一半以上的人會出現能所雙忘。那現在看來,有可能是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了。
        所以,今天不光是總結一下大家這兩個七以來,我們的成績怎麼樣,同時如果還有什麼疑問的話,在打坐過程當中遇到有什麼不太明瞭的事情,我們可以在這裡交流。以前都是叫大家寫,因為寫東西他要動念,動念的話寫出來它未必是真實的。那麼不願意動念的師兄拿到筆和紙,不知道寫什麼,所以也可以直接口述來問,不一定要寫。當然,如果沒有問題,我們也不用拼命去找問題。沒有問題我們就當一回旁觀者,旁觀者正是定境的一種表現:我都沒有問題,你非得要我提問幹什麼啊,這世界本來就與我無關嘛!所以當一回旁觀者,默然定在那裡,叫默然安住。咱們佛經上有這麼一句話:默然安住!定在那裡。
        旁觀者內心是最明瞭的,所以我們為人處世,處處都去當旁觀者,不要把自己置身在這個局內。那我們禪宗講公案、講機鋒、講玄關,不管是公案、機鋒、玄關,祖師大德提出來的時候,總有人會被套在裡面。那是主動套上去的,因為他有執著就會黏上去,那旁觀者把一切都看淡了,一切與自己無關,他就不會黏上去。“你說什麼是你的事,關我啥事啊。”所以這叫旁觀者清,旁觀者內心是最明瞭的。所以我們在交流的時候,沒有問題我們就當旁觀者。如果在座的個個都是旁觀者,那這當局的只有我一個人啦,我就更無話可說了啊,哈哈哈!
       
        85問:老師,如果中途萬不得已要上洗手間的話……
        答:那就上吧。
        問:那回去要不要重新念四皈依呀?
        答:不用,我們這個打七不需要念四皈依,打七不用念,直接上座,不需要念。
        問:下座以後直接到洗手間,不夠十到十五分鐘的時間間隔,然後回去再上座,一點力氣都沒有了。
        答:那你就躺下吧。
        問:念都念不出來了。
        答:那你也可以躺下,一點力氣都沒有了,也不要勉強坐著,也可以躺下來休息。
        問:是不是因為下座後,間隔的時間不夠就上衛生間的緣故?
        答:你這個問題就不用問是不是了,想躺你就躺吧,最好是不躺,但是實在是沒有力氣,那該躺就躺。您今年多少歲啦?我想問下你實際年齡。
        問:我過了年六十五。
        答:六十五那還可以,我們這個道場,上了六十五歲的師兄,我們就不接納了。
        問:那我明年沒資格來啦?
        答:是啊,所以說還是年輕一點比較好。你上了年歲打坐體力不支,你明年要來的話你只能護七了。因為這個打七體力跟不上,也是一個問題。那護七也很累呀,這段時間以來,我們護七的師兄,個個都累趴了,護七更累。
       
        86問:老師,我想問一下,那個妄念跟第七識的關係?
        答:第七識叫妄知。我們說妄念由這個第七識作意而來,分別作意而來。第六識就是以第七識來操縱它,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妄念也是第七識的作用。第七識你要深入禪定才能夠察覺到它,就是它在那裡作意不已。它在作意不已的同時,我們就能夠看到妄念紛飛。但第七識動靜不是特別大,它所體現出來是很微妙的。我們所看到的妄念呢,有粗有細,基本上粗和細的妄念都是第六識在產生作用。到了第七識,妄念作用是很微細的,我們管它叫微細流注,微細流注就是七識的作用了。所以必須要有禪定才能夠看到它,能夠發現它,才能夠把它打掉。所以說我們為什麼要打長坐啊?打長坐就是要深入禪定,然後把這個第七識給它打掉。所以說打死第七識,把第七識打掉,這就叫打七,打七的由來是這樣的,而不是說打坐七天叫打七。
        把第七識打掉,那它就不作意了,不作意,我們的真心就會顯現出來。這個真心顯現出來,我們可以說是觀照,也可以說是見性。觀照跟見性,就是真心示現的不同。觀照是刹那一念迴光,能夠看到我們這個自性本自清淨。雖然說這也跟見性是一樣的,但是這個幾乎沒有什麼力量。而我們見性,是這個自性啊,自主力比較強的,自然而然的這個元光顯現出來,妙圓覺性赤裸裸地示現出來,這個力量是很大的,所以我們管這個叫見性。這觀照跟見性它是有關係的,你聽得懂嗎?
        問:老師,我想接著這個問題問一下,我們現在在座上持咒,讓耳朵去聽那個咒聲,就是通過這個來把妄念息掉,是這個意思嗎?
        答:這個我們前面都已經說過了,因為我剛才跟你說啦,我們這個交流是跟著打七的師兄的步驟走的,跟著這個進度走,這個問題我們前面已經交流過了,你回去看碟就行啦!
       
        87問:請問老師,前幾天在座上的時候,隔壁那個師兄咳嗽了一聲,當時的感覺就好像很強大的電流從頭上直接灌下去,身體就出現粉碎的那種感覺。但是這時間很短,好像就一彈指間的,彈開了又合上了。
        答:你這彈開合上它是個境界,這個境界呢,它也是一種觸動,也是一種震動。那這個境界跟我們這個自性,它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因為這個打開的力量還不夠,所以它不徹底。但不管是徹不徹底的問題,這裡要告訴你,你不要去管這個境界。因為我們自性是真明瞭,不管是這身心上的什麼樣的覺受都很了然,了然自知,這個叫作自性,跟境界沒有任何關係。不管你是啪的一下粉碎得一點都沒有,或者說隨後又感覺到這個身心的存在,都沒有離開這個了然自性。所以我們不是跟著境界跑,境界與我無關,而我們剛才所講的旁觀者也是這個意思。在任何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都是旁觀者,一切都了不可得嘛,這就是旁觀者。我們說這個旁觀者是自性明瞭,這是不會錯過的。所以我們說,什麼境界來了,都不要理睬它,都不要去住它。
       
        88問:今天下午最後這一座,坐到後來,後半節的時候,有時記得持咒,有時不記得持咒。
        答:嗯,這個沒有關係。
        問:妄念已經好像翻得差不多了,不覺察自己在打妄念。
        答:這個它也是一個消息,那這個消息呢,它還不夠徹底。
        問:請問老師,這個時候功夫還應該怎麼做?
        答:繼續打坐,繼續不去理睬它,這還是屬於一路風光。因為這個念頭它出現斷斷續續了,相應的這個咒語啊,它也會出現斷斷續續。念頭沒啦,咒提不起來啦;一會兒念頭又來啦,咒語又跟著起來啦;一會呢念頭沒啦,咒又沒有啦。它就是不斷地在這個能所上反覆。
        問:發現這個咒沒了,就繼續持就好了。
        答:它自然會表現出來,念頭沒了咒也就沒了;念頭有了,咒又起來啦。它會反反覆覆,這種狀況是有的,這也不用去理睬它。我們有師兄都已經脫落了幾十次了,脫落也是個景觀,我們說這個本地風光一覽無遺。所以脫落了,這自性光明自現無遺,朗朗自照,如日中天。它是朗朗自照,也叫靈光獨耀,所以我們這個就是認取下來。它這個脫落還會繼續,還會不斷地再脫落,所以這個也可以說是承當得比較好。
        前面我還跟一個師兄交流了,他也脫落過,但他說這力量不夠,承當不了。我們說,這個承當它是不需要任何力量的,境界才需要力量。打開那是一種境界,啪,虛空粉碎,那是一種境界。所以說,即使是打開了也要承當下來。承當就是說:“哦,這個我就肯定下來了!”這就是承當,可以說這個承當它本身是不需要力量的,就像我們的自然觀照一樣,它是不需要力量的。執著需要力量,放下不需要力量,所以說這個自然觀照它就不需要力量。打開本來,承當下來,它也不需要力量。就是你要把它認取下來就可以了,認取下來呢,不再懷疑它。你要不認取還有個疑在,這疑心一起,又錯過了。
        那我們所講的這個力量,它是無形之力。我們也有師兄感受到,這個打開的時候,全身是一點力氣都沒有的。這全身一點力氣都沒有,怎麼會打開呢?因為我們前面說了,這個也是自然流露的一種表現,不一定說這個身體要很有力氣。只不過他這個境界是有一定力量,所以人感覺到身心化空的時候,身體一點力氣都沒有,這個也很正常。所以說這個身心化空就是一種解脫,人在解脫的時候,在身體的各種情況當中都可以是解脫。比如說人要死的時候,身體真的是一點力氣都沒有,那他也可以解脫。那身強力壯的時候,在座上,這身體很好,素質很好的情況下,脫開了,它也是一種解脫。所以這種解脫,跟你身體有力沒力沒有關係,它是自身的力量,性能上的力量。這個力量是靠我們平時打坐培養起來的,靠我們的大願培養起來的,所以也可以管它叫願力,也可以說它是定力。不是說:哎呀,我很有力,跟這個沒有關係。所以我們管這個叫心力,心力是沒有形象的,也沒有一種表相,我們可以用勇猛精進來形容它。勇猛精進並不是說,你全身的力氣很充沛的時候,才能夠勇猛精進,它跟我們所講的這個體能體力是沒有關係的。
        同樣,我們所講的這個無形的力量,它是很透徹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這一股無形的力量,所以我們又管它叫作金剛道力。萬法皆可摧破,而沒有一法可以破得了它,所以又叫作金剛道力。這金剛道力要通過禪定來培養,通過打坐來培養,通過觀照來培養。所以大家平時看書呢,偶爾也看到這個心力啊、金剛道力啊、觀照力啊,它從哪裡來?就從我們的心念耳聞來。心念耳聞首先培養的是注意力,培養的是觀照力、覺照力,還有這個攝受力,再下來就是金剛道力。所以,這力量是由淺入深,由弱至強,這都是通過我們這個打坐,心念耳聞培養出來的。所以,連貫起來說很簡單,沒有什麼甚深密意。你只要掌握心念耳聞,死心塌地就可以啦!
        所以我們這個宗門的特點,一個是打坐,一動不動地打坐;第二個就是發願。一動不動地打坐就包含我們剛才所講的死心塌地、心念耳聞,這就是一動不動地打坐。再加上諸佛菩薩的大願,或者說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結合在一起,這就是心中心法的奧秘。這宗門的奧秘就在這裡,這就形成了無上相應。講簡單,也很簡單,下手處比較簡單,不需要有什麼特別好的根器,但是一定要有福報,什麼人都可以修,但是一定要有福報,這福報來自於你的信心。
       
        89問:老師,今天最後一座快下座的時候,敲完那個引罄,我感覺內心有一種……
        答:震動?
        問:對,一直往上沖。後來,那個咒啊,就是想提的時候也覺得沒必要提,因為提得很累。然後呢,就感覺當時的覺受只剩下了呼吸,就只感覺自己在呼吸,那種震動一直往上沖。我當時在座上就不管它,它沖過以後呢,手都提不起來了。然後就開始再加長幾分鐘,就是繼續在座上坐著,就覺得動不了。其實也可以動,但就是不願意去動。然後等到可以動了之後,就下座,但坐在拜墊上也不願意去動,甚至連眼睛都不願意去張開,就不願意動。
        答:這是定相嘛,這是一種定相。所謂這個不願意去動,也就是不想去動嘛,不想去攀緣嘛,因為我們身體這六識都是用來攀緣的。這時候緣心已滅,不願意去攀緣了,所以就不想去動了,這個正是正定啊!所以,你應該繼續定在那裡,不要下來。這種表現呢,在我們走路的過程當中也能夠體現出來,走路,每一步都是實在的,都是坦蕩的,都是不住的,這就是正定的表現。大家出去散步的時候是不是這樣啊?每走一步都是無住的,都是坦蕩的,都是自在的,每走一步都是修證。這叫作踐履虛空,走在路上就跟走在虛空上是一樣的,一切都了不可得。
       
        90問:老師,像我們現在這種連慣性的打坐下出現的這種狀態,如果我們打七結束後,回到那種生活當中的話,要怎麼才能用起來呢?
        答:未來心不可得。告訴你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也不可得。你不要去找個境界,找境界就不對了,一切本來現成。你知道一切本來現成,時時刻刻你都使不盡、用不完。因為這是無量的財富,無量的福報,無邊無際的智慧和力量,你是用不完的。所以你不要去找境界,不要去執著個什麼,不要去求個啥,我們說一切本具就這個道理。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什麼,也沒得到過什麼。所以說一有好的境界來了,馬上黏上去了,這就是執著啊!一去執著境界,什麼都是作意出來的,不是真心流露。所以,我們說一切境界了不可得,所有境界都是生滅相,生滅法,都了不可得。所以說自性也是本空的,正因為自性本空,所以它可以空中妙有,能生萬法,能用一切,就是因為它是本空的。所以說,自性本空還有什麼可得?一切都了不可得。
       
        91問:老師,我的頭老是膨脹很緊,好像有東西在裡面騷動,突然之間有種想發作,又發不上來的那種感覺。
        答:不要跟著意識跑啊,只管持咒,身心要死掉,一切覺受都要化空,不理睬它。先是不理睬,之後才是化空,你去理睬它了,它就化不掉了。哪有東西操縱你呀,誰在操縱你自己啊?你那個心頭上有個無位真人,它在控制你。所以有境界來了不要理睬,要竭力持咒,注意力放在咒上。
        無話可說了?都無話可說那就入定吧!大家在這裡入定那叫共定,共同入定!共定能夠體現出自性它是一體的,作用在每個人身上也是一樣的,這叫共性。能夠發現此奧妙,那就能夠回歸一真法界,親證法界同體性智,法界同體性智是與大眾在一起才能夠親證得到的。所以我們說諸佛菩薩的五智之一──法界同體性智,是要跟大眾在一起才能夠親證得到。這也就是說,佛法是永遠不可能離開一切眾生的,離開了一切眾生便無法界同體性智,它作用不起來,那就不叫智慧了,智慧是要能夠作用起來的。所以我們說佛的四智,大家知道啊,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這是佛的四智。那第五智呢?法界同體性智在哪?見自性清淨,即證根本智(法界同體性智,又名毗盧遮那法身清淨本智),於此培養出後得智。所以諸佛菩薩不居果位,願度眾生,就是體現出法界同體性智,是在大眾中才能夠體現出來。
       
        92問:老師,這個法界同體性智想不通。就比如說,我的佛性是我的,你的佛性是你的,但是我們的佛性是同一性質,是這麼來理解的。還是說,我的佛性就是你的佛性,沒有兩個的分別?
        答:個個無別。
        問:個個無別,我們都和釋迦牟尼佛都是一樣了?
        答:是呀,沒錯啊!
        問:那既然一樣,為什麼還幻化出來這麼多的眾生呢?我們都是釋迦牟尼佛嘛。
        答:嗯,個個無別又有個個不同啊。
        問:不一不二?
        答:嗯,是啊,非同非異呀,它就是非同非異呀!
        問:但是,我是有成佛自性的,無情眾生是沒有成佛自性的,它是我們的心的一種化現。
        答:無情不叫眾生啊,有情才叫眾生。
       
        93問:請問老師,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這個是從哪個角度講?
        答:從根本上講。
        問:就是從緣起這上面講?
        答:從緣起上。
        問:是因為無情也是自性化現,所以才是同圓種智?
        答:嗯。
        問:是因為有了自性的觀察了,顯現了,才有無情的存在?
        答:對。在這一面呢,這個有情無情它是對立面,同圓種智上它是絕對的,沒有對立存在。所以,我們說這個自性它是絕對的,它沒有對立面。體是一體,作用各個不同,所以,它才能夠示現出妙用萬千啊。就像我們人的十個指頭,它是同體的,但是每個指頭都有各自的作用,作用上各有不同。
        問:是因為有各自的因緣,各自的作用,才有五個指頭個個不同的名相?
        答:是的。
        答:有師兄已經累了,那去休息吧,名相講多了也累啊。
       
        94問:老師,這個脫落是不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開?
        答:我們佛教不講靈魂。
        問:那個意識?
        答:意識或者說神識,神識化空啊。
        問:也是在體會人在死亡的時候?
        答:這跟死亡沒有關係。神識它是不死的,它不存在死亡,肉體存在死亡,神識不存在死亡。神識它是不停在六道輪迴裡面轉,它不會死,死只是一個表相,肉體壞掉的一個表相。神識它不會消失啊,它是業識。業識它是輪迴不息的,除非你把它化空了。我們所講的能所雙忘,就是業識化空,把它化空了。
        問:通俗一點可以怎麼去理解?
        答:這已經很通俗了,你就通過修行去親證它,要不然怎麼說都說不圓,說出來的都不是你自己體會到的。所以我們說,這個要親證一番,親證到了,你就知道怎麼回事了。“哦,原來會有這麼多語言,這麼多表法來表述它,講的都是一回事。”所以這個要親證一番,你才能夠知道它真實意義在哪裡。
        問:老師,是不是說靈魂還有覺知,但是不分別。我們說這個化空是了了覺知。
        答:它不是這個意思。因為靈魂是西方學說,不知道這是個什麼東西。但是又有,不是沒有,它解釋不清楚。因為我們說了,這東西要深入禪定,你才能夠真實發現它。而像那些宗教,它都是在人天乘上去作意,它不講深入禪定,所以這個概念對它來講是模糊不清的。知道有這麼個東西,但是又解釋不清,所以給它個名相叫作靈魂,那類似於我們這個佛教裡面所講的精魂,或者說神識。那在我們佛教裡,這個是可以解釋得了,而且還可以應用它,所以它作用就不一樣了。
       
        95問:老師,一門深入,體會到裡面的這個奧秘以後,就會知道有這麼多的說法和佛教的這個精髓。
        答:對。你所講的一門深入,就是用一門的方法去修證,整個佛教的名相你都能夠弄通它。
        問:那個過程就會體會到佛教所說的精髓。
        答:對。它雖然是一門深入,但是它是門門皆通。所以你只需一門深入就可以了,不需要門門都深入啊。
        問:是互相貫通的吧?
        答:門門是相通的,只要一門深入就行了。要是門門都去學,你就無法深入了,所以這個學佛叫作殊途同歸。修學的方法、過程不一樣,但最終的目的,所親證到的目的是一樣。
       
        96問:老師,我到了道場之後,每天就翻看那個《大手印淺釋》,發現越到後來講得越精彩。對那個入手處,怎麼去做功夫,怎麼去觀照,怎麼從心地上解決我們現在的一些問題,越看越精彩。我翻看的速度和我們的進度剛好比較相應。《大手印》它是一部經嗎?還是什麼?
        答:是你的心得體會。祖師的心得體會,在這變成你的心得體會了,它就相應了,所以祖師講的都是我們的心裡話。
        問:祖師講大手印不是一個法門,不是一個手印,那是什麼呢?
        答:是個妙用。
        問:它上面引用的那些文言文從哪來的呢?
        答:從自性來。
        問:《大手印》是屬於經還是論呢?
        答:論。它不屬於文言文,它是一種表述的形式,每一句話都有禪意。禪意是什麼呢?是用最簡潔的語言,把最奧秘的東西給它說出來。所以每一句話都具足甚深密意,你讀起來又能夠朗朗上口,但是要有一定的修證才能夠看得透它。那你這個修證體現出來了,你所做出來的句子也是一樣的,跟祖師大德是相通的。所以這個不用學,只要修證就可以了,不需要專門去看書,去讀文言文。
        問:師父,大手印是屬於無上修證的。
        答:是啊,無上修證,都是心得體會嘛,都是真心流露。這個它是不用去學的,修就可以了,這叫作無上妙寶本自具足。不是學來的,也不是偷來的,是自家寶藏。看來大家都不當旁觀者了,聽又聽不懂,想走又走不了,就這幾個人在那裡吹,就這樣吧,大家回去休息吧。
       
        97問:老師,自性光明是怎麼回事?
        答:自性光明,自性有光明嗎,你看到沒有?看到就把它承當下來,不要懷疑,也不要管它怎麼回事嘛。你看到了,來問個沒看到的,這不是顛倒了嗎?
        問:沒有形相了怎麼看呢?所以那個光明就得那麼看了。
        答:對,你就儘管承當就行了。你這個見光明的人來問一個沒見光明的。
        問:老師,您真的太妙了,見到,我就承當嗎?
        答:對呀。
       
        98問:師父,之前我看一位傳法老師的書,他說在脫開證得實相那一刹那……
        答:不要拿來做對比,因為每一個傳法老師他的表述不一樣。個人的風格不同,表述的不完全一樣。
        問:在脫開一刹那,如果有所悟,才算真正開悟吧,因為當時我就感覺就是這個。
        答:這句話我沒聽懂,啥叫有所悟啊?
        問:有的人他是在脫開那一刹那,他就覺得莫名其妙。
        答:這個它不存在一個等量的東西,它是絕對的。迷就是迷,悟就是悟,沒有說有所悟,那有所悟不就還有所迷嗎?
        問:那我當時是感覺按《金剛經》上說的,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一切了不可得。
        答:可以說他這個表述呢,應該說是有所悟入。有所悟入的話,這個功夫還是不夠踏實,還是沒有赤裸裸地親證出來,不夠徹底。所以,可以說他是有所悟入,那是一種方便說。用我們這裡的話來講呢,你別把它當成一種入處,你可以超越它,別把它當成一回事。我們這裡不做有所悟入這種解釋,特別是我們這個宗門的特點,能所雙忘,它就刹那間的事,它不是說很緩慢的一個過程,慢慢的一點一點來,不是那樣的,直接了斷,這是一個力量的體現。我說因為每一個老師的風格不一樣,所以這裡沒有什麼等類的方便法去做比較,我們不做比較,師兄們也不要拿某位老師的說法來做比較。
        問:是,當時我自己就迷惑了嘛,因為聽您的,然後再看書上說的,不知道哪個對了。
        答:這沒辦法做相應的對比。
       
        99問:老師,我想問一下,能所雙忘跟您說的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應該是一樣的吧?
        答:沒有兩樣,但有過程,它有個過程。
        問:那是不是力量上不一樣?
        答:力量也不存在問題,前面講了跟力量沒有關係。心力,不是我們那個體力。心力是無相的,你體力一點都沒有了,心力很大都有可能。
       
        100問:老師,我好像在問答集上看到,這個地方老人說了三點,和個人的體質還有根基什麼的,都是有關係的。
        答:都有關係,習性、根器、還有用功的程度,三者可以互相彌補。它三者可以互相彌補,所以它是可以超越的。凡是有說,皆屬方便;凡是有說,都不真實。
        問:其實要是像老師這麼說的話,你如果真的肯,也不一定非得要去這麼去折騰。你要真的有那種根性的話,也可以是吧?
        答:對。
        問:所以就是說我們不肯嘛。
        答:不肯,所以要走彎路。不要被老師迷惑了啊,要好好用功,自家寶藏那才是真實不虛的。一大堆用功的人站在這裡,聽一個不用功的人說話。
       
        101問:師父,座上感覺身體有一部分化空,有一部分還沒有化空。
        答:有個過程嘛,這都是一路風光嘛。
        問:剛才聽您開示,我好像感覺頭一下沒了。
        答:是,頭沒了,現在又有了,馬上又頭上安頭了。一路風光,不要過於認真嘛,這就像霧裡看花一樣。
       
        102問:請問老師,您說老人給我們講的那個靈知,和所謂自性,它不是兩個,是這樣理解嗎?
        答:這是個提示,靈知它叫知性,也就說我們這個真如自性它是靈明不昧的,一切都能夠了知、遍知,所以這裡用個靈知。大家在流浪已久的情況下,說得太透,體會不到,所以借一個前念已斷、後念未起,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來作為提示。這個跟我們二祖所講的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一回事,解釋的就是這個靈知。
        問:那怎麼解釋我們這個自性啊?
        答:這個就是透過一切,你可以刹那間發現,能夠體會到。
        問:老師那可以把自性說成覺性嗎?
        答:自性就是覺性。
        問:對呀,其實就是這個覺性。
        答:自性是啥呢?我們所講的這個自性,就是說你還不能夠親證它的時候用來表述,那叫作自性。當你親證到它的時候,它赤裸裸、瀟瀟灑灑現前的時候,就叫覺性。
        問:因為佛就是覺的意思。
        答:對呀,佛就是覺的意思。
        問:佛性也是覺性的意思。
        答:佛就是因為發現了覺性的存在。
        問:所以才說我們都有這個,我們都有。
        答:對呀。所以,叫自性是還不能夠親證它,所以文字的表述叫自性,覺性那是親證了。
        問:有這種差別。
        答:對,它就是這麼個差別。
        問:但是,我原來好像有點迷惑,總是黏在那個佛上,或者是說自性有一個東西在。
        答:我們這個《圓覺經》上說啊,如來因地法行,元清淨體;《楞嚴經》也是這麼說的,元清淨體。這個都是告訴我們如來藏,那是在我們的日用當中啊,不能夠發覺它的時候,它是藏性,所以叫作藏。
        問:老師,其實我還是有點疑惑,就是說要再往下去探究的話,那就可以說……
        答:當你把它參究之後,它赤裸裸現前了,那叫妙圓真心,真如自性,那你就能夠把它應用起來了。
        問:那個了不可得又怎麼理解呢?
        答:了不可得麼,拿出來我看看。
        問:是啊,但我就問您,再往前,老人好像也說“什麼靈知不靈知的”,他說“你不要黏在靈知上”。
        答:因為你說它可得的話,那就著上去了。
        問:又黏在靈知上了?
        答:對。所以儘管用,但不住。
        問:其實他說了不可得,就是它本來是自己的,所以說了不可得,對嗎?
        答:一聽你這麼說還是可得的,它本來是自己的嘛,還有個自己在,還是可得的。
       
        103問:師父,我執的破除是不是第一是座上用功,第二是座下觀照,假以時日打成一片,方可破除?
        答:你還有懷疑嗎?
        問:那有時候還是對境起心呐!
        答:對境起心也是妙用啊,你能不用嗎?不可能嘛,肯定要用,用就儘管去用嘛。就是說你著和不著的問題,執著和不執著的問題。誰都在用啊,諸佛菩薩都在用,你為啥不用嘛?
        問:怎麼知道是妙用?
        答:就說你有沒有黏上去,有沒有執著上去,那是另外一碼事。所以說我們叫作但用不窮、用之不盡;叫作不取不捨、不即不離。用過後一切放下,就可以了,所以說儘管去用。
       
        104問:老師,今天這種想法是一直這樣下去,對不對?
        答:你那個想法把它化掉就行了,懂不懂化掉?拿出來我們看看。拿出來我們看看嘛,你的想法,可得嗎?不可得這就化掉了。所以,現在這個階段大家同步在這裡打七,這個階段呢就是能夠把一切有給它化空。
        問:老師,那如果說對境起心,然後發現自己這件事做錯了,要去改這個錯,那是不是也是執著上去了?
        答:知錯必改,不改那不是更執著了?我們現在應該叫什麼,叫知幻即離。知道它是幻覺幻化,當體即離,不作方便。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就沒有過程了,你離幻就是覺了,沒有一個過程存在了,所以它是絕對的,我們剛才所講的絕對就是這個意思。
        問:師父,有時候會不會經過之後才發現是離幻的,等於跑了一圈之後才發現就是虛幻的。
        答:那你也沒白跑一趟嘛,你不管跑到多久了,你知幻馬上就是離了,這就是覺了,所以也不枉此行嘛。
        問:老師,在座上體會這個覺心了不可得?
        答:你說是不是啊?
        問:是啊。
        答:謝謝你告訴我。我幫你肯定了,謝謝你告訴我,我都不知道啊,哈哈哈!
        問:我們講的改習氣就是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答:那當然,這是最究竟的改。
        問:這個就是改習氣,除習氣。
        答:改也對嘛,對吧?
        問:好,讓老師休息一下吧。
        答:老師沒幹活,幹嘛要休息呢。
       
        105答:作意是第六識,分別作意是第七識。
        問:噢,作意和分別作意有什麼區別?
        答:作意是粗的,分別作意是細的。分別作意是橋樑,第六識和第八識之間有個橋樑。其實這個橋樑是可以把它打掉的,一打掉,它就是一條直路,所以這個橋樑是虛構的。但是六道輪迴裡面是這個橋樑在起作用,所以要把它打掉,打掉它就是直通的。第八識直接作用到第六識去,它就是妙觀察智。第七識是直接變成平等性智,它不起分別了,它就是平等性智。我們剛才講漏了,現在補上。
        剛才我們都是在第八識上,都在大圓鏡智上。我們剛才主要講這個法界同體性智,因為這個很多書上沒講,一般講四智,沒講五智,這個必須是在大眾中,它才體現出來平等性。
       
        106問:老師,法界同體性智和平等性智還有什麼區別?
        答:法界同體性智範圍比較大,平等性智只是一方面的意喻。
        問:老師您講的那個七識,那個意根的話,它有兩個作用。一個就是分別妙用,還有分別我執,那麼打七應該是打掉這個我執啊?我執打了之後,妙用就現前了。
        答:對,一個叫分別執著,一個叫分別妙用,所以說妙用也要分別啊,那叫善分別,佛經上叫善分別。
        問:但您今天這麼一講,乍一聽可能就以為這個七識全部要打失掉。對,應該是打死了,它的妙用就現前了,分別妙用了。
        答:你把它打死掉了,它才能夠妙用嘛,要不然一直執著在那裡。
        問:是一體的。轉身,執著轉身就是妙用。
        答:是啊,師兄說得多好啊,轉身就是妙用嘛,再轉回去又是執著嘛。所以說不要執著嘛,是吧?不要執著嘛,該執著還是要執著嘛。
       
        107問:老師,願力和執著有什麼區別?
        答:執著個願力嘛,願力一定要執著啊。所以我們說一切都了不可得,但這個慈悲心不能不可得哦,這就是願力。連慈悲心都不可得了,那就偏空了。
       
        108問:老師,有一種說法說羅漢亦未見性,這個是站在什麼角度上談的?
        答:不對啊,羅漢肯定是見性的。
        問:好像是在哪裡看到有這樣說法,羅漢的見性和這個菩薩的見性……
        答:他自了漢,能不見性嗎?不見性如何自了啊?羅漢就是自了漢嘛。
        問:這個知道了,他要是發心迴小向大的時候。
        答:轉念而已嘛,轉念就成大菩薩。所以我們說大羅漢就是大菩薩嘛,他轉念嘛。其實大菩薩有時候也轉念成自了漢,能夠自了就不得了啊。
        問:發願呢,發這個修行的願。
        答:過程不要太詳細,你不要老停留在過程上,要霧裡看花嘛。
       

  • 13

     13. 第十三集 第四個七第一天

        2014-01-12
        三個七打過去了,我們已經進入了第四個七。前面這三個七大家打得都還感覺挺不錯,有個別人可能還在繼續地煎熬,中途進來的師兄就更不用說了。本來我們這個道場原計劃是中途不進人,也不出人,但是考慮到有一些師兄,如果這個打七不來的話,那麼還要再錯過一年。有一些師兄是職業的問題,他那個職業不像我們這麼清閒,隨時都可以安排時間來打七。所以說,這個修行嘛也要講講人情,中途還是可以進個別師兄。特別是當老師的師兄,我們一向都是特殊照顧,因為老師只有寒暑假才有時間。暑假我們是不打七的,寒假打七,但是寒假這個放假的時間又特別晚,所以當老師的這個打七的機會是非常少的。還有就是像我們今天走的那位師兄,他是個員警,員警的工作也很辛苦,也很難得請到這個假期來參加打七。所以來這幾天呢,本來只是想來看看我們,做做交流,但是我還是讓他參加打七,就打這幾天也是受益匪淺,起碼在打長坐這方面有了突破。所以,他認為這次機會也是特別難得,也特別感激,如果這次沒來的話,讓他自己去突破這個四個小時的長坐啊,他說那不知道還要等多長時間!因為我們內地很多地方的共修啊,都沒有達到四個小時以上,平時的共修,都沒有達到一座四個小時以上。所以說要找個機會,能夠打一座四個小時以上的機會都不大。來這裡,一天坐了十二個小時,到了第四天呢坐了十八個小時,對他來講是很大的一個超越。
        那我們在座的師兄呢,有的前面兩個七感覺狀況還挺不錯。到了最近的這幾天,可能一個是著在境界上了,我們說這境界是不可得的,千萬不要停留在境界上,著在境界上。著在某種境界上,那麼這個打坐就不是那麼如法,手印放下來了,我們說這個手印儘量不要放,雖然說入定了我們可以不管手印,但是這個手印不要自主地把它放下來。這個手印自主地放下來,就是懶惰性起來,惰性起來,那麼我們這個定境啊,它隨之會消失。所以說不要著在境界上,儘量地把印結好,起碼上座的時候印要結好。你打坐坐了兩個多小時以後,這個手印慢慢地這麼降下來,降到一定的程度,因為我們這兩手是夾住的,手印降到這裡它也就不下來了。除非你自己主觀意識把它放下來,否則它不會掉到這麼低的。也有師兄說沒力氣,如果是真的入禪定了,不存在沒力氣這個說法,禪定是很大的力量,它不是體力,它是心力。我們知道心力是向上的,心力它是往上走的,所以隨著你定的程度不斷深入,手印它還會相應地提高。如果說這個手印掉下來了,有師兄說是因為體力不夠了,支撐不住,其實,這與體力不夠無關(只和心力相關),這體力跟心力是兩碼事,沒有關係的。還有的師兄說這是脫落了,脫落了手印就散了,我說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啊,沒有說這個脫落了,手印就散了,脫落跟手印散不散沒有關係。所以,也不要以為這個脫落就是一個很好的境界,是我們要追求的。凡是境界都是生滅相,我們所講的脫落,它是那麼一刹那,但是我們不是住在相上,不是住在什麼都沒有,而是回歸到了了常知上。像我們有師兄說:哎,跟我坐隔壁那個師兄老說有什麼境界,又空掉了,又忽地一下子沒了,什麼都沒了,各種各樣的境界出現,我怎麼什麼都沒有發生呢?我就說了,什麼都沒有正好,為什麼什麼都沒有正好呢?了了常知!什麼都有是了了常知,什麼都沒有同樣是了了常知,這都不會錯。所以說什麼都沒有正好嘛,什麼都沒有,起碼來講你不會去追求那個境界,不會跟著境界跑。所以境界來了,我們同樣是不理睬它,不管它,不跟它跑。什麼都沒有那更省事了,我們這迴光返照,知道什麼都沒有的又是誰呢?所以這就不會錯過了。
        我們說這個座上,不要做任何的追求,不要求開悟,不要求解脫,不要求根塵脫落,也不要求能所雙忘,也不要求入定,一切無求。其實無求是真正的定,有求那就不叫定,無求才是真正的定,我們說心不亂就是定啊,不求也是定。你不管入什麼定,楞嚴大定也好,金剛大定也好,四禪八定也好,都沒有離開一個基礎──心不亂,所以只要心不亂就是定,心不亂跟心無求它是一回事。
        那我們說這個禪宗,它講參話頭,參“念佛是誰”,雖然它要參一句“念佛是誰”,但它並不是在這句話上面去做功夫,也不是在“誰”上面去做功夫,而是在參的過程當中,“念佛是誰”,它這裡面有個能所,把這個“念”和這個“佛”一同參落,也就跟我們所講的能所雙忘是一樣的,“念”和“佛”相融並消。所以我們說這個念佛是誰呢?就跟我們所講的念頭起處是一樣的,念頭起處!所以我們說觀照,直接就是在念頭起處做功夫。這念頭起處又是啥呢?就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又是什麼呢?我們越來越方便了,前念已過,後念未起,這個時候了了分明的靈知。這個大家就能夠體會到,所以這個都是一種方便,但是它都是有關聯的。那我們在座上所體現出來的正是如此,能所雙忘,能念之心,所念之咒相融並消。所以,往往參“念佛是誰”要參幾十年,但是我們這個持咒打坐如法的話,在幾年內就可以讓它相融並消。所以說相融並消的話,它既然是沒有能所,我們就不要去找境界,找境界就不對了,找境界又生出個能所來。
        所以我們說這個脫落、見性,它不是一種境界,但是我們絕大多數的師兄都認為它是一種境界。凡是所有的境界,如果說這個境界,雖然它跟我們平時面對的境界是不一樣的,但只要是境界它就是有生滅相的,它就不究竟。所以說,你著在境界上就是著在生滅相上,有生有滅怎麼會是佛性呢?佛性是不生不滅、非空非有的,所以它跟境界沒有關係,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自性當中。那今天下午有個師兄也說來著:不生不滅!我又來了一句:不生不滅就是即生即滅!因為你要去找個不生不滅,很不好找。即生即滅,了不可得,這就是不生不滅。我們所講的不生不滅、非空非有,和我們平時所講的不即不離、不取不捨,它也是一回事。所以,佛經上面管我們這個諸佛自性稱之為如如不動,無所從來。
       
        109問:念到四皈依的時候,就能入定,那個時候手印還沒結,所以我也沒讓它入。如果說是不理它,入了,沒結手印,怎麼辦?
        答:入定不關手印的事吧。
        問:剛才我試了一下,就是坐著不動,或者想個事,或者說著話,你只要提高這個注意力了,集中注意力了也能入。這樣的話,我們在生活當中,豈不是行住坐臥都會有這種情況?那麼會不會影響我們做事,或者影響交通安全啊?
        答:不會,入定的時候車都避著你,都躲著你。
        問:老師,為什麼這麼講呢?
        答:因為你不會走了嘛,哈哈。
        問:就像老人他說的那個一轉念,哎,到郵局門口了,他那就是在定中那種情況吧?
        答:是,他走在人行道上嘛。因為我們所講的入定了,他雖然走在路上,他並不是說對周圍的一切不知道了,而是了了覺知,但他沒住在上面,沒有落在印象當中。就像我們走路要小心,這個要小心,那個要小心,我們都往心裡去了,所以這是落在印象當中,有住著嘛。那你沒有住著,是不會落在印象當中的。所以從家到郵局門口這幾公里的路啊,他是自然而然都沒有落在這個印象當中,說到了郵局門口,自然也就到了。
        問:這就定中的了了覺知?
        答:是啊,了了覺知,但又沒有住在上面。
        問:自己的目的性也很清楚,反正到了就知道。
        答:那是啊,他總不能走到黃浦江邊上去!
       
        110問:在定中的時候呢,有的時候還是妄念紛飛。這個時候呢,就感覺咒與妄念是並存的。
        答:對。
        問:但是呢,覺得那不可能並存,並存的話,哪裡還有妄念呢?所以就想把咒聽得清爽一些,當想聽得清爽的時候呢,咒與妄念都沒有了,過了一會兒又來了,就這樣老是反覆,有什麼辦法能夠讓那個功夫定力更深一點?
        答:那就一直持咒嘛。
        問:一直持,持一會兒就是在心裡持也持不動。
        答:能持得動。持到實在持不動了,它這個咒也提不起來了,妄念也沒有了。
        問:一會又來了。
        答:嗯,對,它這個有個反覆的過程,所以我們說這個能所雙忘,它也不是一下子就啥都沒有了。它有個反覆,反反覆覆,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這個就說能所雙忘的力量還不夠,那我們最好還是硬持著咒,持一會它還會出現雙忘。所以,這個時候還得看看這個手印,手印對我們這個能所雙忘的幫助還是挺大的。
        問:我先提這麼多。
        答:別先提嘛,提完嘛。
       
        111問:好,上一次您開示的時候,三心不可得,像過去、未來心不可得嘛,但是那個現在心是如何理解和觀照的?特別是在座下,生活工作當中,咋界定什麼是現在心呢?
        答:現在本無心嘛,沒必要去確定它。我們所找個現在心,當你找到現在心,它即刻就變成了過去心,所以說了不可得就是了不可得,了不可得你找它幹什麼?找了它還是了不可得。
       
        112問:最後一個問題,就是:“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此處的妄想境能舉些例子來說明嗎?
        答:就你現在提的這個問題,這就是妄想境嘛。
        問:我想到您會這麼回答我的,但還是不能充分理解,所以說呢……
        答:比方我們在做事的時候,你在看某件東西的時候,看就看了嘛,你還要再去取一個:“哎,我在看東西,不行,這是流浪。”這個就是你去頭上安頭了。我們無需這樣,我們直接:“哦,看完了。”當下就放下,這就是不加了知。
        問:不了知,怎麼知道是妄境呢?
        答:你就不管真境妄境嘛,當體即空嘛,直接就化掉。
        問:了知和覺知不是一個概念?
        答:哪個概念?
        問:您說那個妄想境,了知了就是說起了意了,不要去分辨它,覺知是自然知道它存在,但是不起分別。
        答:它本來就是,這句話所講的就是自然嘛,你不用去起更多的分別嘛,直接就把它化掉了,它本意就是這樣。
        問:好,我沒問題了,謝謝老師。
       
        113問:師父,我有時候會遇到咒提不起來的時候,嘴巴還動不了了,但是妄念還在,能不能在心裡默念持咒啊?
        答:有妄念在就可以持咒嘛,你心裡持咒跟我們心念耳聞它是一回事啊。
        問:就是還可以繼續用嘴巴持咒?
        答:你心能夠念得了,你嘴巴也能動得了,它是一體的。只不過我們所講這個嘴巴動,不一定說能夠看出你那個嘴唇是在動的,舌頭在動也是嘴巴動。
       
        114問:座下觀照的時候,感覺有時候思維邏輯非常清晰,記憶力也超強,有時候就感覺會丟三落四。
        答:它跟記憶力沒有關係,我們所講的覺受,是整個身體都在覺受當中,身體的任何一部分它都有記憶力。但是我們平時所講的記憶力,只是停留在大腦上。其實從我們的修行角度來講,全身心上下它都有記憶力,所以跟你那個大腦的那種健忘啊、忘失啊沒有關係。所以你這個可以細細觀察自己,有時候這個氣溫稍微降兩度,你就知道該去穿衣服了;稍微再上升兩度,你又知道該脫掉衣服了。身體它是有記憶的,能夠做出很敏感的判斷。所以全身上下都有記憶力,每個毛孔都有記憶力。
       
        115問:老師,我在座上定相現前的時候,總是進去一小會就出來了,為什麼不能夠長時間入定?
        答:由小定到大定,有個過程。你長時間打長坐,它就容易出現長定,長時間的入定。我們師兄們是已經參加了三個七了,您是一個七吧?
        問:一個半。
        答:一個半,而且我們在座的師兄,在這次沒來打七之前,以前都是經常打長坐,所以想要有定境,必須要有長坐。你這次也體會到入定是怎麼樣了,雖然短暫,但是這個定呢,兩個小時以內的打坐它是不會出現的。
        問:我一座當中會出現幾次,或者是多次,但時間都很短。
        答:我們所講的平時兩個小時的打坐啊,他一般不會出現定境。它這個入定跟翻種子有關,種子翻到細妄念、微細妄念,他才會出現定境。翻出來粗妄念的時候,他是不會出現定境的。所以這功夫,時間越是加長,打坐時間越是加長,功夫做得越細,這個妄念變得越微細,我們這個定力隨之就會加強。
        答:大家睡眠方面夠不夠啊?
        問:夠。
        答:我們調整為三個小時,原來間隔是兩個小時。每一座之間間隔兩個小時,我們調整為三個小時,看上去大家的精神面貌還是挺好。以前我們是兩個小時的間隔,上去敲板的時候,好多師兄都爬不起來,太累了,還想多睡十分鐘。
       
        116問:老師,如何達到大徹大悟?
        答:首先要這個身心死透;第二個呢,還要有大願,菩提大願,了生死的大願;第三就是依法修行。你這三點做到了,直入大徹大悟之門。
       
        117問:老師,我想問一下,修蓮花印六個小時,跟修心中心六個小時,功效是不是一樣的?
        答:功效,當然要從這個法上來講的話,蓮花印它翻種子沒有心中心法翻得那麼猛。相應的來講,如果是在都有打長坐的基礎上來講,那麼修心中心法的力量要大一些。但這也是因人而異,有些師兄呢,他跟這個蓮花印特別相應;有些師兄呢,跟這個心中心法又特別相應,所以這又是因人而異。那從根本上來講,我們這個自性啊,跟哪個法都沒關係,因為自性它是本具的,諸佛自性它是本具的。任何一個法,只是方便去修行,並不是因為通過這個法才把我們的本性給修出來。所以從這個本性的角度來講,它對任何一個法都是公平的,不存在這個法門的高低。
       
        118問:老師,我感覺自己這個身體像那個氣球一樣,裡面空空的。
        答:誰知道空啊?知道空的,空不空啊?
        問:不空。
        答:所以你不要老住在空上,還有個不空在嘛,所以我們說空也不可得嘛。
        問:空的時候,那個注意力怎麼樣放在呼吸上?
        答:你還有注意力在,那就不空嘛,放在咒上嘛。
        問:念不出咒。
        答:那不可能啊?你都還能夠起分別的,怎麼會念不起咒來呢?我們這個咒跟分別心就是相應的。
        問:有時候念得出,多數念不出。
        答:念得出的時候你就念嘛,念不出你就不念嘛。因為它這個空,也不是一下子就空得什麼都沒有了,這空還是個相嘛。我們就算是空了,一會兒還要離開這個空,自然而然會離開,不會永遠空下去。這都是境界,境界都是生滅相嘛,所以我們說空也不可得,不要去追求個空,空出現了也不理睬它,自然就可以了。
       
        119問:有時候咒念到後面感覺念得快了,再感覺的時候,好像念的不是這個咒了。
        答:這個我們已經反覆強調過了,不用去管這個,不要再去管這個咒不咒什麼的,肯定是這個咒,只是不是你聽起來的那個咒而已。
        問:不用分別,只管念下去?
        答:對,只管心念耳聞,它不會存在說這個咒變了,它不會。你速度一放慢一觀察,還是這個咒。
       
        120問:老師,那個入思維定和跟著妄念跑,有什麼區別?
        答:嗯,入思維定他是沒有妄念的,我們所講的這叫正念現前。入思維定是一種方便說,就是他是了了覺知,對一切都能夠覺察得到,只是沒有住在上面,而不是說他在打妄想叫入思維定。
        問:就是知道有念頭,但是不跟著跑。
        答:念念不住,念念不停留,念念不隨。那你要是咒還在,它還會念出來。咒若不在了,它就是入思維定了。
       
        121問:老師,念到咒語念不出來的時候,照書上講,應該是身心世界都化空,這時候身體是感覺不到了,但是這個覺知的心這時候還在啊,並沒有化空啊,但是咒語確實是念不出來了。
        答:覺知心不空啊,這個不可能空掉啊!這個要空掉,你不是變成石頭、木頭了?所以我們就說了,“唯有一真實”指的就是這個。這個是真實不虛的,啥都空掉了,唯此不空啊!
       
        122問:那為什麼一會這個妄念,就像小蝌蚪一樣,一串,一會兒又冒起來了?
        答:那是微細流注,微細流注就是第七識的作用。你這第七識還沒把它打掉,它還在起作用,還在起分別,所以由這一會兒冒出來的,可以冒出個三千大千世界來。
       
        123問:老師,您講一下身口意怎麼供養上師?
        答:身供養,頂禮膜拜。頂禮諸佛菩薩,頂禮膜拜,五體投地,這個就是行為上供養。打坐上呢,身心不動,身體一動不動,就跟我們的諸佛菩薩、歷代祖師一樣,安住不動,身供養。這行善佈施上呢,又是身心力行,這是加上了願力,加上你的大心,身心力行,盡力去做,這都是代表著身供養;口供養,處處讚歎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包括你的上師,處處讚歎;意供養呢,在這個修證上,在修行上,念念回歸清淨本來,觀照,觀照是最大的供養。如果說這個觀照我們做不到,那就處處都想著上師的音容笑貌,處處都回憶起上師的莊嚴法相,處處都以上師的行為作為一個指導,也就是意供養。聽得懂嗎?
        問:懂!
        答:聽得懂的沒說:哦,我知道了!哈哈哈!
       
        124問:老師,這個加持是怎麼理解呢?就是說上師在加持弟子的時候,是怎麼加持的?
        答:加持由心生,加持力來自於我們求加持的師兄,上師一點工夫都沒費。你只要念:上師啊,您加持我,加持我啊!這就得到加持力了,這是弟子的心聲。對上師來講呢,他對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不管你念不念這個加持,他對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這個力量來自於我們自己。
       
        125問:我們剛才說出定入定如果這麼平常,這麼頻繁,時間長了,豈不是沒有什麼入定出定的概念了,一切都在定中了?
        答:是啊,沒錯,習慣了,出入無礙,出入皆是定。這就是行站坐臥,皆是入定。剛開始有這個定相不習慣,所以一出來了就再也入不了了。隨著這個定力加強之後,隨處都可以入定。
        問:老師,定力是無止境的?
        老師:是的,沒有止境,跟願力一樣沒有止境;跟我們的修行一樣,也是沒有止境的。因為自性是沒有邊界的,所以它就是沒有止境的。
       
        126問:有的人在定中可能會生出意生身,這個意生身會被別人看到嗎,會有具體的形象嗎?
        答:有啊,你現在是什麼模樣,他就是什麼模樣。
        問:所以破山和尚偷鴨子的時候,其實在別人看來就是一個破山和尚在那偷的。
        答:是啊。
       
        127問:請問老師,要想大徹大悟,其中有一條就是要身心死盡,怎麼樣才算是?
        答:身心要死透。
        問:死透?
        答:身心要死透,你看你這打坐,身心一直沒死透,我在那拍巴掌,都會把你嚇一跳,這身心上還沒有死透嘛!身心死透了,我再怎麼拍,再怎麼打,你都是一動不動的,身心是死透的。所以你看我們第一個七的時候,剛開始,我上去拍巴掌也好,敲木魚也好,絕大多數的師兄都會嚇一跳。現在上去拍的話呢,這麼一棟樓就是這麼兩三個人在動,會被嚇一跳,其他都嚇不著了,身心死透了,這就是檢驗身心死透了沒有。
       
        128問:心量的擴大,跟我們現這種男相女相有分別嗎?
        答:沒有。
        問:就是不管現什麼相貌,你的心量都可以無限的放大?
        答:心是無相的。
        問:那我為什麼會覺得女眾的量比較小?
        答:你認為自己是女眾吧,你自動量就放小了嘛。
        問:沒有,今天我讀《普賢行願品》之後,不是普賢菩薩有十大願嘛,然後我覺得:哇!他的願力好不可思議啊!我並不是生起那種嚮往,或者什麼,我就覺得很不可思議;然後我下一個念頭就是:我做不到。因為他那種願望是念念都在為眾生,但是我覺得我還沒有。
        答:關鍵普賢菩薩他也不是做到了。
        問:修的啊?
        答:他也不是修到啊。
        問:那怎麼能發得動這種?
        答:他就直接就在作用了,願力它也是本具的。
        問:那如果說願力是本具的話,那為什麼我們有時候發願有點受限制呢?就是說沒有發起來……
        答:你體會不到它是本具的嘛,所以它就受限制嘛。如果把你放在一個絕地,你那個求生的願望是油然而生的,不是誰來強迫你的,所以說這個是本具的。但你沒有體會到,因為你現在的環境很安逸,沒有遇到什麼困境,也就是說苦頭還沒有吃夠,所以你這個願力生不起來。好多師兄說:我都不會發願啊!因為他不知道苦在哪裡,所以他就不會發願。吃到苦頭了,這個願力自然就生起了,所以說它是本具的。
        問:那願力它有沒有退的那一天?
        答:有啊。你說我做不到,這就是退了嘛,下一句不是退了嗎?
       
        129問:老師,上座之前說的一切放下,死心塌地。我覺得好像很難做到,因為一上座的時候,剛開始還發現有很多妄想,不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地做到一切放下,死心塌地?
        答:你就只管持咒嘛。沒有妄想就不會有咒語了,咒語就是對治這個妄想的,你就只管持咒。
        問:我就感覺很粗的那個妄想。
        答:你就繼續這麼修嘛,老師是沒辦法幫你除的,能幫你除,那早就幫你除了,這是沒辦法,要靠自己。
       
        130問:老師,意生身知道自己是意生身嗎?還有,比如說某師兄的意生身遇到了蔡老師的意生身,這個時候他知道是蔡老師的意生身嗎?
        答:你現在你這個身體就是意生身啊,諸佛菩薩的意生身,但你不知道自己是諸佛菩薩的意生身而已嘛,你也不敢想像,哦,我是某位佛菩薩的意生身。既然是意生身,他就能夠起功用的,所以說一切眾生都是毗盧遮那佛的意生身。意生身就是化身嘛,他都可以自行去起功用,起各種妙用,所以這個意生身他是可以入胎的。
        問:老師,那要這樣講的話,那毗盧遮那佛自己本身已經成佛了,幹嘛還要幻化出來我們這些不成器的來修呢?
        答:要起作用嘛,他要起一切妙用嘛,所以一切都是幻化身。但是毗盧遮那佛的法性,在每一個人身上都具有啊。觀照、見性,就是回歸毗盧遮那佛的法性啊。這就發現:噢,這個幻化身,真的是一種應用而已啊!
        問:那豈不是其他佛菩薩也是毗盧遮那佛的意生身了?
        答:是啊,沒錯啊!
        問:只有一個毗盧遮那佛,那直接把眾生的這個幻化身都給收回去,大家不就……
        答:是啊,你現在正在收嘛,我們也在收,個個都在各自回收嘛。
        問:其實,如果說我們都意識到自己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的話,那都已經成佛。
        答:你還要親證嘛。你現在意識到了,我也意識到你意識到了,還要親證嘛。所以說從意生身的角度來講啊,它要看力量。要看力量是什麼呢?就是你這個要收放自如。出了意生身,剛開始是不能夠跑太遠的,如果跑太遠了,收不回來了,投胎去了。所以要收放自如,剛開始出現一個,收放自如;兩個,收放自如……後面逐漸逐漸隨著這個定,這個修證的深刻之後,會越出越多。那他這些作用呢,是不會讓你著相的。所以我就說:師兄,你是毗盧遮那佛的意生身。那我們在座的其他師兄說:不可能!因為不著相嘛。要著相說:哎,是哦,難怪他長得那麼像毗盧遮那佛!
        問:眾生是毗盧遮那佛的意生身,是哪個經典上有過這樣的論述嗎?
        答:整個佛教的經典都在說這個。
        問:我沒看到過呀。
        答:都有講,一切諸佛菩薩、一切眾生都是毗盧遮那佛的法身或者化身。這佛經上都有講,不止一部經講。
        問:老師,就像毗盧遮那佛是大海,每一個眾生是一朵浪花一樣。
        答:一滴水,一滴海水!
       
        131問:老師,怎麼樣才是斷這個想蘊?是一個妄想都不打,還是怎麼樣?
        答:不是,它微細流注,這想蘊還在嘛。斷掉微細流注,也就沒有想蘊了。
       
        132問:您說漏盡通就是斷了受、想蘊,他已經全部微細流注都斷完?
        答:對啊。
        問:這麼厲害?
        答:得漏盡通,就是明心見性嘛。斷見惑、思惑嘛。
        問:那不就是把第七識打死了?
        答:對啊,直接就打死它,所以得漏盡通,也就是滅受想定嘛。
        問:他是一個妄想都不會打嗎?
        答:妄想變成妙用,他轉掉了。
        問:他不隨那個妄想了?
        答:變成妙用了。
        問:那就是平時不住,就是最好的對治想蘊的方法?
        答:沒錯啊,對啊!不住,不受都是。
       
        133問:老師,娑婆世界是指人道還是六道?
        答:娑婆世界指六道。
       
        134問:老師,這第七識打死了,它會不會再活過來?
        答:嗯,第七識很難打死,它很頑強。
        問:要多次,是吧?
        答:所以你看我們師兄說:這個能所雙忘之後,一會又起念了,又動心了,又開始持咒了。他要反反覆覆,特別是在這個能所之間,能所雙忘之間呢,它還會出現更煩的情況,這就是我們這個第七識啊,它在垂死掙扎。所以有時候,你雖然是出現了能所雙忘,但是它不徹底,它這個第七識轉活過來的時候,人會特別煩惱。所以我們說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跟這個煩惱跑,儘管打坐、持咒,就是一定要把這個第七識給它打死。它會反覆一段時間,像我們師兄們,第一個七都已經出現很多瑞相了,第二個七有些師兄會出現瑞相,但是有些師兄就開始在第七識這個反覆的過程當中了。它最大一個特點就是會起無明火,而且特別喜歡攀緣,他翻起來的時候特別喜歡攀緣。
        問:那所謂的打死,就是說它……
        答:所以我們說身心要死透,就是這個意思。
        問:我是說所謂的打死它,就像剛才說,就是你不住了。什麼都不住了,也不起無明了。
        答:它是相應的!你看我們這個打坐的時候嘛,眼前是一片漆黑的,這就是無明核子它的表相,就是一片漆黑,黑洞洞的。所以我們在這個修的過程當中呢,它會出現空樂明。空樂明,特別是眼前的這個明光,這亮光,明亮亮的一片,它也就是無明核子給化掉的一個特徵,它會相應地出現一些境界。
        問:老師,那眼前好像有一個很深的、黑的陷阱。
        答:你反正說是黑的,很深的,很重的,這都是這個無明核子的表相,黑洞洞的,黑漆漆的。所以過去禪宗參禪的打破漆桶,把這個黑漆漆的黑洞給它打掉。打破漆桶,也就是明心見性的一種說法。
       
        135問:老師,座上有時候一個眼識在看著這個咒,還是把注意力轉到聽這個咒這邊嗎?
        答:這都沒關係,六根並用嘛。我們說六根它是可以互用的,六根互用嘛。
        問:只要注意力在咒上就可以了。
        答:對,你只要在咒上就可以了。
       
        136問:老師,成佛只能在人道嗎?
        答:對。
        問:那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說地藏經,是到忉利天給母親說法呢?為什麼還要到天人的天界來?
        答:那是要勸她回來修行嘛。
        問:他們都已經生到這麼有福報的地方,為什麼他們不修行?
        答:福報還是會消盡的嘛。
        問:就是啊,他們為啥不修行呢?
        答:因為福報太大了,修行不了。人間也是這樣啊,人天乘,我們這個人間也有天人乘啊,他也是福報很好啊,你勸他修行,他能發心嗎?太難了!因為福報太好了。人道都那麼難勸,何況是天道。
        問:那這苦也並不是壞事啊?
        答:所以,古人說貧窮出道心嘛!貧窮出道心是很容易,但是要修學佛法,或者說像類似我們這個心密,就不是說適合特別窮的人去修的,他要講福報的,修密法他要講福報的。我們心密對這個福報還不是特別講究,藏密是最講究的。所以,我們心密好多師兄以前都是修藏密的,整天供養、供養、供養,最後跑來修心密了,這也是福德資糧具足了。
       
        137問:老師,往生的人以後怎麼成佛啊?只有人道的才能修行成佛?
        答:那叫作發願往生,發願往生他就還要乘願再來。他往生到各個佛土去了,並不是直接去那邊成佛了,是去那裡學習,去那裡修行。這些佛國相對來講,沒有人間的煩惱和痛苦,所以修行起來會更加方便些。當然,我們所講的這些佛國,它是在六道之外,不是在六道以內。
        問:那他以後還要返回人間修行嗎?
        答:要啊,跟他有緣的人他還沒度呢,他成不了佛啊,成不了果地佛。要成果地佛,要把跟他有緣的眾生都度了,這才可以成為果地佛,所以他還要乘願再來。
        問:老師,您說的這個佛國在……
        答:在佛經上有描述。
        問:在六道之外,這個是什麼概念,什麼意思?
        答:肯定在六道之外嘛,一切淨土都在六道之外。
        問:那它不是四大合成,那個五蘊,色受想行識,不在這裡面嗎?
        答:肯定不在嘛,它是絕對的嘛。一真法界,它是絕對的。
       
        138問:老師,每一個佛的淨土,都是源於佛的願力顯現的吧?
        答:願力,還有信眾的信心,共同發心。
       
        139問:老師,這個六道,它不也是一真法界的顯現嗎?
        答:是啊,沒錯啊。從根本上來講,是一真法界的顯現,那一真法界為什麼要顯現六道輪迴呢?
        問:是我們妄認的?
        答:是嘛。
        問:自找苦吃?
        答:所以說也是共業所造。
        問:那就是說心清淨了,娑婆世界也是淨土。
        答:沒錯。所以你心清淨的時候,雖然你是在這個六道輪迴裡面行走,但實際上已經不受這六道之苦了,你身心是置之度外的。所以說雖是在六道之外,但也不離六道。
       
        140問:請問老師,如果一個眾生他不願意往生佛的淨土,其他人能把他超度去嗎?即使修行成就的人,能超度他過去嗎?
        答:沒辦法。
        問:要他主動配合才行?
        答:對。
        問:可以幫助他不墮惡道嗎?
        答:那也不一定。人各有業,各有報。就像一個人,他要跳樓,那麼多人阻攔他都阻攔不住,他還是往下跳。所以說,他當時的願力就是要跳樓,這個是勸阻不了的,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141問:元音上師書上說那個金剛沙,那是有緣人才能用得到的?
        答:是啊。我們也有師兄,看到人家出車禍了,拿一把金剛沙去撒,結果被人家家屬罵了一頓。你這個發心是沒錯,但要看環境嘛。
        問:那個時候起作用嗎?
        答:金剛沙肯定起作用,這個你都有懷疑嗎?
        問:那他也沒有白撒,也沒有白被罵。
        答:肯定是有作用嘛。
        問:最低的作用是什麼,不墮惡道?
        答:最低的作用,心安嘛。起碼我們撒的這個師兄,他心是安的。
        問:至少有一個人心安。
        答:對,至少有一個人心安。
        問:但亡者呢?
        答:我們相信亡者也安,因為這個金剛沙是土嘛,亡者都是遇土則安嘛。
        問:如果在陵園給張三撒了,結果李四王五那一大群沒有,他們看到了會不會……
        答:不會不會,能夠給他撒,也是講緣分的嘛。
        問:他們會不會向你索求呢?
        答:他要有索求之心,那他也就往生了。他要有這個嚮往,也就往生了。
        問:他有索求之心,他就跟撒金剛沙的願力相應。
        答:對,那是一樣的。
        問:有個師兄,他學佛,不想好好學了,開玩笑講呢:師兄,你好好學,你成就了之後,一定要活得長久,我們死你前頭,你好超度我們。
        答:那也是一種福報啊!對啊,也是一種福報啊!當年我們上師元音上師傳法的時候,我記得當時河南那邊有個師兄到上海去求法,一個女師兄。老人給她灌完頂之後,和那個女師兄一起去的其他師兄,都得了心中心法的傳承,就是傳這個法給他們修。唯獨這個女師兄,老人沒有傳她心中心法,而是傳給她念阿彌陀佛一字心咒,而且告訴她一心只求往生。當場在座的師兄們都不知道是咋回事:哎,老人怎麼不傳她心中心法呢?就傳她這個阿彌陀佛一字心咒?而且是叮囑她好幾次,你要一心只求往生。過了半年,這個女師兄上醫院檢查身體,查出是癌症晚期。後來老人還專門跑到河南去,給她做超度,在她臨終之前就去給她做開示了,所以這是福報很大的。
        問:這是什麼福報啊?
        問:有緣嘛,跟老人有緣,是吧,老師?
        答:是啊,所以能夠得到上師的超度,那真的是很大的福報!
        問:所以我們祈求一切諸佛菩薩、上師,長久住世!
        答:我們大家都有此共願!
        問:師父,那中陰身,比如他九零年去世了,然後一零年還給他……
        答:中陰身他是這樣的:大善之人他不會有中陰身,大修行人也不會有中陰身,大惡之人也不會有中陰身,他一死了直接就下地獄了,他不會出現中陰身。
        問:那要是做超度也很難做啊?
        答:他直接下地獄了,你超度還來得及嗎?來不及。他一死,斷氣了,馬上就下地獄了,大惡嘛。
        問:那超度應該還能起點作用的吧?
        答:作用不大,業力大啊。你要說超度有點作用,還是安活人心嘛,這就起到一點作用了。
        問:那這個超度怎麼把握一下?
        答:哪個超度?
        問:就像老師剛才說的,已經轉了,但您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轉了。
        答:超度嘛,前面不是說他還是有作用的嗎,安活人心嘛,還是有用的。
        問:那這樣真正有用的,就是只有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才有作用?
        答:對,對一般人來講。他那個也是相應的,有些人還不用做那麼久,一般我們做超度做到第二十一天,三個七之後就可以抓鬮了,看他得度沒有。以抓鬮或者說看有沒有什麼瑞相出現,有個別人超十天就得度了。
        問:師父,那他中陰身投胎之前,他們在哪裡啊?
        答:在六道之中,中陰身。
        問:又挨個的輪迴,是吧?
        答:他有個中轉站嘛。
        問:就等於像坐火車似的,一站一站地挨著,經歷一下?
        答:對啊,他有個中轉站嘛,中陰身就是中轉站嘛。
        問:其實還挺苦的。
        答:也不一定嘛。在中陰身的狀況下,他是體會不到苦的。等到他知道是苦的時候,已經是入了六道了,入了人道或三惡道了。
        問:不是有說法說,七天會重複一下死亡的痛苦嗎?
        答:那得看是哪一種死法,如果是自殺的,他就是這樣,而且他是永遠是這樣。自殺的,他會重複地去自殺。
        問:就等於說,他本來應該受的因果,他沒受完。
        答:不是,因為他這個自殺的罪業是很大的。因為人自殺的時候,把自己體內的很多眾生都殺死了,他這個殺業是最大的。他不光只是終結他自己這一條命啊,他身體裡面有無數的命啊。當然我們修行之人呢,他會先讓自己體內的這些眾生,自動死亡,之後自己才入滅,這個是定力啊!修道之人他有這個定力,先讓自己體內的眾生自行死亡,然後自己再入滅。
        問:老師,您說他入了地獄之後再給他做功德,那個力度不大。但是那個光目女,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怎麼就把她母親給超度了上來?
        答:那個首先講的是大願嘛,當然願力可以超越一切,願力可以超越一切!
        問:但她母親不一定有那個願啊?
        答:因為她是母子關係嘛,母子是相通的,心靈上它是相通的。所以它這個就有別於其他人做超度,其他人做超度就沒這個力量了。
        問:一般做超度,不都是自己的後代嗎?
        答:那不一定啊,你看我們師兄都發心替別人做超度的,這些就沒必要在這裡仔細地去推敲了,離題太遠。就這樣吧。
       

  • 14

     14. 第十四集 第四個七第三天

        2014-01-14
        今天我們大家打七的狀況比較明顯,就是都奔在一個主題上。我們來這裡打七就是一種回歸,回歸到自性上,回歸到我們的清淨元體,回歸到我們的妙圓真心,回歸到我們的一真法界。大家來這裡打七,現在已經到了第四個七,相對來講,該經歷過的境界我們也經歷了,該出現的定境,相應地也出現了。這一路上,打七這麼修證過來,大家這個一路上的風光,也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所以,我們說大家都在回歸的路上,來這打七就是一種回歸。那麼,從這個功夫上來講,我們有很多師兄也打了很長時間的坐,好幾年了,現在也開始體會到什麼叫作能所雙忘。修了五六年了,到了今天呢,終於可以覺察到:原來心是可以不動的,原來念是可以不生的。所以說這幾年的用功也沒有白費,只是用功的程度不夠,導致我們今天才會出現這種定境。所以大家來這裡呢,實際上也是在學習修行的經驗,平時該如何用功,該怎麼去修行,經過這一次打七,自己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經驗。所以說這次打七,雖然沒有盛大的好消息,但是也不枉此行,畢竟有了經驗,日後該怎麼去修,自己就能夠把握得住了。所以我們說這個有沒有好消息,並不一定說,在這次打七的過程當中會體現出來。
        大家來這裡也是一番歷練,有過這麼一個剋期取證的過程,這也就給了大家一個深刻的印象。其實平時我們也可以這麼修的,只不過環境條件沒有這麼好而已,但是起碼在我們這個道場是可以這麼修的。我們這個道場常年就是開放給師兄們修行的,平時也可以很用功地來修。我們說,這個剋期取證的條件和機會,主要是我們自己造就的,不是非得要老師來主持。我們師兄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只要有師兄能夠發心護持,為大家做做飯,那麼我們自然的,就幾個人都可以形成一個短期的共修,沒有必要非得要老師來安排。但是,如果說我知道了,有這些師兄在共修的話,我也會抽出時間來跟大家交流。所以,以後最好一整年內啊,大家可以自發地組織共修。因為我們現在這個微信已經是很發達了,到時候在微信上面可以發一發通知之類的。那也不一定說要老師來主持,就師兄們自發的,哎呀,我們正好下個星期有幾個人是有公休假,啥都不想做啦,就想專修一下,互約一下,約上五六個人,兩三個人也可以,七八個人也可以,共修一個星期,這也挺好。那麼這個時間呢,就是根據天氣冷熱的程度來定。如果這個天氣太熱了,那我們一天儘量安排有兩座就可以了,每座四個小時;如果是這個天氣稍微涼快一些的話,打三座也可以,就是每座儘量不要超過六個小時。像我們也有時候,師兄們組織說一座八個小時,也有不少師兄踴躍參加,但最後能夠堅持下來也就兩三個人,沒啥意義。有六個小時的打坐就不錯了,其實坐六個小時跟坐十個小時也沒啥區別。因為我們這個宗門的特點是,座上是助行,下座觀照才是正行,這是我們這個宗門的特點,所以打坐還是一個助行。但是打坐能夠坐四個小時以上,六個小時左右,對我們下座的觀照,這個下座的正行正修幫助就很大了。所以好多師兄說:哎呀,我雖然能坐那麼長時間,但是我也不會做觀照。我就問他:你下座的那一刹那,你的心清淨嗎,有妄想嗎,有執著嗎?他說沒有,我說這就是觀照。下座的那一刹那,就是觀照的開始。所以說,你儘量的不要去攀緣,不要去流浪,不要去拉關係,不要去講閒話。下座你直接就是止語了,那麼你一直都會在這個觀照當中,不會失照,不會失去這個觀照。觀照實際上是很簡單的,只是我們不願意去做而已。
        打長坐下來直接就是觀照了,不需要動一個念頭說我還要去觀照什麼,很自然。在我們這個打七期間,我們管理上面相對還是鬆一些,雖然師兄個個都掛著個止語牌,但沒有幾個人是能夠做到完全止語的。如果我們要講話,要攀緣,這個攀緣和講閒話是永遠沒完沒了的。所以你只要攀緣的話,起心動念都在攀緣。像我們所講的,時刻要把自己當成個旁觀者,就在咱們這個打七期間,看一切事都與我無關,看一切人也與我無關。沒有什麼事情是值得我們掛在心上的,沒有什麼事情是非得讓我們執著去做的,這一切放下,全體放下,才能夠跟我們來這裡打七的願望相應。否則雖然是來打七,但實際上是來打妄想,來攀緣的,那就沒有意義了。
        我們這個道場不大,大家能夠爭取到來這裡打七的這個機會,是難能可貴的。我們前前後後不停接到師兄們打電話的、報名的,甚至到我們這個打七開始,還有各地的師兄想來報名參加打七的。都因為我們這個地方太小了,能夠容納的人不多,而且還要留一些地方照顧個別特殊的師兄,像老師啊,或者公務員師兄啊,很難得有機會來參加打七的,我們也要照顧一下。所以呢,這麼多申請參加打七的名額當中,我們一個是按照報名的先後順序,以先來報名的師兄為主;第二呢,是在這個道場曾經參加過共修的,知道我們這個道場的規矩,這些師兄我們會優先安排。但是隨著今年這個打七之後啊,想必一四年開始,來這個道場共修的人會逐漸多起來。到時候,到了年底這個打七呢,可能會有很多師兄要參加。但是我們這個場所太小了,也只能容納這麼多人,所以今年年底這個機會啊,就要讓給其他師兄了。我們現在來參加的師兄呢,恐怕今年年底啊,沒有這個機會了,要讓給其他師兄了。當然,要是修得好可以來護七啊,護七倒是可以發心,但是護七我們也是控制人數的。所以說在這裡打七,這機會很難得,對我們每個人來講機會很難得,所以大家要珍惜這個機會。
        後面還有差不多十幾天的打七時間,我們就要如法地去遵守道場的規則,最重要的是要下猛心,這個道心要更加猛烈,不再像前面三個七一樣,要更加猛烈一些,今天觀察大家的這個心態還回歸得不錯。我們就算是到外面去散步,也不要大聲說話,最好不要大笑,因為這個大笑特別影響定力。不要大聲說話,默默地行走,每走一步都是在觀照,每走一步也都是在回歸,每走一步都能夠把我們的心給收回來,那我們這個出去行禪就真正能夠起到作用。所以我們不是出去散心,一說散心的話心都散了,不是出去散心,而是出去攝心,把心收回來。人雖然在路上走著,但是心還是回歸到清淨處,回歸到一念不生處。這樣子打七呢,動靜相結合,才能夠起到作用。既能夠活動身心,促進血液循環,解決我們這個長時間打坐導致的氣血鬱結,同時又能夠讓我們呼吸新鮮的空氣,在這個境界上來培養定力,所以這叫一舉三得的功用。雖然我們可以結伴,但結伴出去不是為了消遣寂寞,找個人說說話。結伴出去實際上是在互相鼓勵,同時也能夠互相觀察對方。我們能夠互相觀察我們自己的同修,那對將來我們的大願啊,弘法利生它是有幫助的。所以,我們這些力量都來自於時時刻刻的觀照,不是說一下子打開它自然就有的。因為這些都屬於後得智,打開不打開它都可以培養。觀照它也不是一氣呵成的,它是逐步逐步形成的,就算是大徹大悟他還要不離觀照,不失觀照。
        所以我們說這個觀照,它是成佛的根本,見性的入門,不管對誰都一樣。那麼我們所講的這個見性啊,根塵脫落啊,開悟啊,這些名相很多。我們這個宗門的特點,大家也都知道,無非就是一個觀照,見性、開悟,這是宗門的特點。那麼其他的方便法,是應緣而生的,應大家的緣而存在的。我們的宗旨就是見般若自性,這就是宗旨。修行的方法各有不同,這個修行方法是接引的方便。所以這個宗門的傳承裡面有六十二個法門,有六十二個接引方法,這就是應大家不同的根器來接引。像我們也有念佛啊,我們叫實相念佛,打坐合掌念佛,也是心念耳聞。念佛的同時要承當此念便是阿彌陀佛,此身便同佛身,此處便是淨土,這是在打坐念佛的同時就在承當。所以說也是屬於淨土,也是念佛淨土,但它同時又是密宗,而它這個念念承當又通於禪宗,所以它也是禪淨密的結合體。目的是明確的,也是相應的,也是要一心不亂,花開見佛,證無生法忍。
        所以,我們這個宗門的傳承很多,心中心法是這個宗門主修的法門,所以大家也管我們這個宗門叫心中心法。心中心法只是印心宗的一個縮影,並不是所有印心宗的佛弟子都要修心中心法,這不一定啊!因為我們講這個心中心法,它同樣要講上根利器的人,福報大的人,根器比較好的人修這個法,他才能夠相應。最重要一點,這個法適合居士修,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呢,這個法適合年輕人修,這是它的第二個特點。為什麼說適合居士修呢?因為大家平時沒有那麼多時間用來打坐修行,但是一天能夠保證有四個小時的打坐就可以了,其他時間我們就是用在工作和生活上面,所以這個法對於居士來講,它是很方便修持的一個法門。
        那原先我們的祖師要求都是兩個小時,很多地方的老師也是要求兩個小時,唯獨我們這裡講四個小時。這個就是因為我們大家的願望都是很明確的,想要在三年內,或者說三到五年內都能夠打開本來,見性成佛。因為我們大家都有這個願望,來修持這個法門,所以從我們現在的這個時代信眾的特點來看,必須要四個小時以上的長坐,才能夠讓大家實現這個願望,實現這個目標。時代不同,這個根器也都在變化。我們大愚祖師、二祖、三祖那個時代,好多佛弟子來修學這個法門,都是有了好多年的修行,才轉入這個法門來,所以根器都很不一般。那麼,由於我們這個國度呢,經歷過文革這段時間,整個佛教的修證體制是完完全全給破壞掉了,所以我們這一代人、這幾代人沒有這麼好的根器。現在往往都是一開始對佛教生起信心了,立馬就能夠接觸到這個法門,而且看了我們歷代祖師的心密文集之後,又能夠生起莫大的信心,都想要修這個法門。但是這個修行的基礎根本就不具備,所以必須要通過打長坐才可以跟這個宗門相應。
        所以說,我們跟師兄們交流的時候,首先要問他:你修法的目的是什麼呢?目的要明確啊!所以說我平時跟大家交流,也都是談這些,修法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只是想知道這心密六個手印怎麼結,這個坐怎麼打,然後就拉倒啦?絕大多數的師兄都說不是,目的很明確,要明心見性,要得解脫。那好啊,那你要明心見性,要得解脫的話,首先是不是要學會觀照啊?因為我們剛才說了,這個觀照是成佛的根本,見性的入門,所以首先要學會觀照。那我們所講的這個觀照,它有作意和不作意之說。在心密裡面所講的觀照,主要指的就是不作意的觀照,也就是自然、自在、輕鬆地觀照。想要做到這個自然、自在、輕鬆地觀照的話,那麼我們就要講,座上呢,你要能夠體會到心念耳聞啊,能所雙忘啊。
        首先是心念耳聞,因為你沒有心念耳聞,也做不到能所雙忘,修不到能所雙忘,所以首先要知道心念耳聞。那我們都知道了,特別是這段時間打七,大家都能夠體會到這個心念耳聞。下了這麼多功夫,這麼長時間來打坐,大家才可以體會得到心念耳聞。有了這個心念耳聞,下座才可以綿密觀照。所以座上心念耳聞,座下綿密觀照,它是形成體系的。如果座上只有兩個小時的打坐,我們是體會不到心念耳聞的,就算是能夠體會到也是很短暫的時間。因為這個心念耳聞啊,它是跟隨我們的微細流注出現的。打坐的時候你能夠看到微細流注,才能夠覺察到心念耳聞的體現。所以打坐能夠察覺到微細流注的存在,它至少需要四個小時以上的打坐才行。所以說我們不打長坐,根本發現不了微細流注,這跟我們修多少年沒有關係。因為我們跟修了十多年、二十年的師兄都有過交流,從來沒發現過什麼叫微細流注,書上看到過,但是沒體會過,沒有覺察過。所以說,這兩個小時、三個小時內啊,他是體會不到什麼叫微細流注的。那微細流注沒有體現出來,想要心念耳聞太難了。所以,好多人打電話來問,就是問心念耳聞,還問觀照。所以我這邊的特點,凡是來問觀照的,我第一句話:師兄,你能否一動不動地,不睜開眼睛,打四個小時一座。我接到的電話,幾乎都給我一個很肯定的回答:我做不到,沒有。我說那你做不到,我們不談觀照,那怎麼辦呢?我們可以發願。因為做不到,那肯定是我們願力不夠,所以我們可以發願。師兄們說:“這個發願我們發啊,每天打坐下座之前都要發願!”就發那一次,可以說,我們發那一個願的時候是在做佛弟子,其他時間都在做凡夫。因為不發願,我們就被煩惱所轉,都在流浪,那就是凡夫的體現。
        所以,這麼步步分析起來,唯有打長坐才可以回歸到我們這個心念耳聞上,下座才可以綿密地去觀照。所以說,心密這個宗門的特點就是這樣,大家只要認識到這一點,而且及時糾正自己修行上出現的問題,自了是沒有問題啊,能不能大放光明還要看大家的大願。但是自了是不存在問題了,這輩子完全可以自了。為什麼呢?我們說這個人在臨走的時候,要死的時候,四大分離,痛苦不堪,這個時候我們還能夠生起一個正念,念念都在佛號上,那我們知道,這個人肯定必得往生。那對於心密的這些師兄來說呢,同樣也是如此。我們大家在這個打坐的時候,手痛、全身痛得那麼厲害的時候,還可以念念都在心中心咒上面,都在六字大明咒上面,絕對也可以往生,這個不用懷疑啊!所以說這個得到往生呢,並不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就在你渾身劇烈疼痛的時候,還能夠念念都在咒上,這就可以往生。這跟快死的時候是一樣的,只不過我們提前了。所以,我們這個宗門所講的臨終關懷,不是到要死的那一刻才來關懷,不是在人快死掉的時候才來護念他,而是活著的時候,還很年輕,我們就開始做超度了。所以,大家對自己的修行要充滿信心,我們現在都在開始超度自己了,莫說是老的時候,要死掉的時候。所以先把自己給度了,才有力量去度眾生。你看我們現在年紀輕輕啊,先披著陀羅尼被打坐,咱們好多佛弟子就搞不清楚,這個陀羅尼被到底是幹嘛用的,給它起個名字叫往生被,人要往生、要死掉的時候才蓋它。其實佛教裡面所講的這個往生啊,它是一個加持作用,護持作用。人能夠得到往生那是大喜之事,不是大悲之事啊。因為我們所講的往生,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諸佛淨土,那是一種回歸。所以說,我們觀照也好,開悟見性也好,都屬於往生的範圍,因為同樣都屬於回歸。那麼這個陀羅尼被,它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回歸,不單是死人要回歸,活人更要回歸。所以我們說這個往生,人活著的時候也可以往生,心清淨就是往生,這叫即身成就。人還活著,還在這個娑婆世界行走,但是早已經是淨土中人了,不是惡道裡面的眾生了,這就是活著就能往生,而且這個活著往生是瀟灑自在的。所以說,這樣的人得到往生,他不會出現中陰身,因為這個中陰身是昏迷混沌的狀態,是那種修行不得力了,沒有辦法才希望別人去超度他。而我們所講的能夠觀照,能夠念念回歸,能夠處處見性,不需要別人來給我們助念,不需要浪費大家的時間和精力,我們自己就能搞定,所以說起碼來講這叫自了。
        那麼我們所講到這個念念回歸,是不是很難呢?其實啊,我們這個迴光返照,一念清淨,這個就叫作見性了。我們只要能夠迴光返照,當體即空,這就是見性。那麼心密它所講的見性和開悟,總體上來講它是一樣的,但略有區別。心密在這一方面的要求比較高,當然我們也不是聖境高推。老人的開示也講得很透徹:前念已過,後念未起,這時候返光一照,這了了分明的靈知就是當人的本來面目。這一念迴光,便能夠看透我們的真心,這了了覺知就是我們的自性本體,這時候把它承當下來,這就是我們的無上福報啊!這個老人做開示時說得很清楚了。所以說,見性不過如此,我們在座的這些師兄,個個都見性了,這是可以肯定的。我們這靈光一照,當體即空,清淨之心,了然自知,這就是見性了。所以大家要肯定下來,我們個個都是見性之人,不要懷疑自己。那麼我們進一步,因為能夠見性,能夠知道自己見性,肯定了這個方向是沒錯的,那麼在座上更加用功,把我們打七的剋期取證,用在我們打七結束之後的時時刻刻。大家在這裡學到這個經驗了,回去還可以繼續努力,把這個剋期取證用在時時刻刻,那麼我們這個能所雙忘、大地平沉、虛空粉碎的時候就是大家開悟的時候。
        悟到什麼呢?悟到我們這個自性從來就是本具的,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那麼在這個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地修證,這個時候也叫證道了。我們這個自性赤裸裸現前了,叫作淨灑灑赤裸裸現前了,這時候我們更要堅定不移地去承當它,這個日後的功用還要繼續,不是一了百了了。因為我們這個修證,我們這個佛法上、果地上的修證,它是沒有界限的,沒有邊界的,是遍虛空滿法界的,時時刻刻都能夠體現出它的功用。所以說,在這個時候我們不能夠說:哦,這就是目的了。對不起,我們沒有目的,我們只有目標,沒有目的,永遠不會到達目的,因為我們還有大願在。所以我們說全體即空,但是我們這個菩提心不空。菩提心空了,菩提心也不可得了,那就不是佛教了。所以菩提心是不能空的,這個大願還要繼續存在,還要繼續地去修證,把跟我們都有緣的一切眾生都度完了,這才能夠圓成我們自己的佛果。這個度眾生的大願啊,它是時刻都不能夠忘記的。所以,大家對這個方向就更加明朗了,修行莫過如此。
        有的師兄說修來修去啊,我能夠感覺到自性清淨,那這自性清淨跟我現在有什麼關係呢?我這麼修下去又會有什麼結果呢?其實有這些疑問存在都證明一點,我們對自己的這個願力啊,還不能夠十分的體現出來。這個願力不明確,自己為什麼要來修這個法,為什麼這麼辛苦地來打坐,就是因為我們的願不夠大。其實,說得很簡單,我們這麼修,這麼去親證,似乎跟所有的人並沒有關係,跟一切眾生也沒有啥關係,那如果我們看到我們的家人在痛苦,在病床上痛苦,在煩惱中煎熬,我們自己怎麼辦?就說我們看到自己的親人啊,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肯定就想:哎呀,我能夠替他承擔這個痛苦多好啊!能夠替他解除這個煩惱那多好啊!那殊不知每一位眾生都是我們累生累劫的父母家人,要從這個長遠的角度來看,從這個廣大的心願來看,一切眾生都如同我們的父母一樣,他們的痛苦、他們的煩惱,我們願不願意去排解,去幫助他們呢?我所講到的這一刻,大家這個願力自然就生起啦。所以說,我們這個修證是沒有止境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諸佛菩薩他們都得大成就了,還要不居佛位、不居果位,化身來接引眾生,化千百億身來接引眾生。這就是要喚醒迷途眾生回歸自性,重新回歸到清淨,回歸到一真法界。這要靠諸佛菩薩,還有我們廣大的諸佛弟子,不斷地發此大願,才能夠讓一切眾生得以回歸,所以說我們學佛不只是為了自了。
        我們說這個諸佛的涅槃,自性本來就是涅槃本體,清淨無礙。那麼還有這聲聞緣覺兩乘,他所證的是有餘涅槃,因為他的無明未破,所以獲得是有餘涅槃;那諸佛菩薩證到的是無餘涅槃,這個是無明已經破除了,成就了自己的一切道業,這叫作無餘涅槃;那麼我們還有個大願在,所證的是無所住處涅槃,處處都可以涅槃,出世間可以涅槃,入世間也可以涅槃,處處都可以涅槃,與大眾一起涅槃,這是諸佛菩薩的大願。這就是不居佛位,願度眾生,他才可以有這麼大的力量,處處皆可以涅槃,這也是我們大家的共願。大家一聽起來,我們從預七開始,到啟七,到這個整個打七的過程,一直到今天,能夠貫穿我們整個打七的,唯有一個大願在。大家總結起來,這蔡老師講來講去,都沒有離開過大願,因為唯有大願才可以成佛,才可以破除無明。如果離開了這根本大願,我們修得再好,也是外道,了脫不了生死,破不了無明,自己解脫不了,就別說是度眾生了。
       
        142問:座下看到這個車水馬龍,就好像座上的妄念一樣,能覺察到它,不跟它去走,這是不是也是一種觀照啊?
        答:是的,實相觀照。
        問:完了之後,關鍵是走在路上,你咋知道啥時候自己出定了?入定你知道,出定你咋知道呢?
        答:不要出了嘛,幹嘛要出。
        問:不出的話覺得一會呢,又想入的時候還有一個入在,那肯定出了才會入。
        答:對啊,所謂不出了也就沒有出入在了嘛。
        問:那會兒還有一個入在啊?
        答:有也沒關係,無所謂嘛,無所謂入和出,這就是出入皆無礙嘛。個個都無話可說了,這就有功夫可做了,無話可說就是最好的功夫啊!
       
        143問:老師,講這個自在的觀照,這個是沒有保的問題,是吧?保任是同時的。
        答:也是保任啊。
        問:沒有保。
        答:沒有保。
        問:直接任,是保任同時做。
        答:你能念念觀照這就是保啊,也是任啊,就沒有把保任分開來說的。其實這完全是靠座上培養來的定力,你能夠打長坐,才會有這個力量,不需要去保,自然就是任,既是保也是任。
        問:那這個保任,這個觀照的時候……
        答:觀照就是保任。
       
        144問:不即不離怎麼把握這個?
        答:它只是個名相嘛。你現在有呼吸嗎,你有沒有離開過呼吸啊,你有沒有住在上面啊?這不很自然嗎?
        問:不住?
        答:不住又沒有離開它,離開它你就是死人啊,但你又沒有住在上面啊。
        問:不住就是不即,是嗎?
        答:是啊,不即不離就是不住,不取不捨。不取就是沒把它執著著,叫作不取。
        問:不黏上去?
        答:嗯,不黏上去,不捨,沒有離開它呀,這跟呼吸一樣啊,很容易體會到吧。那我們觀照也是如此啊,這就是不生不滅的觀照啊。
        問:但是很容易壓念啊?
        答:你幹嘛要壓念啊?我跟你說,你有沒有去壓著呼吸啊?
        問:妄念來一覺的時候,你不是把它斷掉嗎?
        答:不會啊,一覺即斷嘛,一覺都斷掉了,會壓念嗎?所以,我們說不要在意識上去做功夫嘛,用心來做功夫。不要用意識,用心是直接的,不用通過意識。意識你要理解它,理解就要壓著它,為什麼你怕把它丟掉呢?其實你在壓著它,把它給壓死了。那也不叫觀照了,那叫執著,知道吧?
       
        145問:老人講那個就悟到自己是佛,連觀照都不用,就是你那個妄念也是妙用,不用化空。那個怎麼理解,我理解不了。
        答:你總是要用理解,這就是總要用腦筋去做功夫,這就叫作意。你在分別作意上去做功夫,那不是從我們的本位上去做功夫。所以我們講這本位呢,是時時刻刻,在在處處,當下全體即空,一切不住,它自然就顯現出來了,自然就體會出來了,所以它不是停留在這個理解上。你說要理解它,要知道它,這都是執著,執著就不是,知道嗎?沒有必要去執著它。所以我上次敲木魚的時候,你有執著在嗎,你能夠把這個木魚聲執著住嗎?我敲木魚,拍巴掌是幹嘛用的,就是打掉你的執著,打掉你的能所。所以我們觀照不是用能所心去做觀照的,能所都不可得,這根本就沒有一個佛在,也沒有一個妄念在,所以你不要老是停留在這個理解明白上面。我說你這個書看多了,所知障也多了,老是用你的意識去猜測這祖師說的話是什麼意思。你要是猜測得懂的話,這世間還有凡夫嗎,個個不都是大成就者了?這個不是猜來的。我經常跟師兄們一見面就會問:你的呼吸有妄想嗎,你的呼吸有執著嗎,你的呼吸有煩惱嗎?你看這當下就是全體放下,呼吸也了不可得,這就是觀照啊,我們這觀照是與生俱來,就跟我們這呼吸是一體的,從來都沒有失去過啊。
        問:就是妄念來的時候,我用那個第三者的身份看著它?
        答:看它幹嘛?
        問:算不算不即不離?
        答:你要看著它,還不如發願算了。
        問:因為那個妄念它會自己消亡的。
        答:對啊,你看著它,不是跟它一起消亡吧?妄念消亡了,你也消亡了。妄念一消亡,馬上又起一念,你又跟著又起來了,這不還是跟著念頭跑嗎?所以說,你還不如就乾脆用個斷。念頭來了,你要是不能夠直接化開它,你就來個斷。
        問:作意。
        答:你看你馬上停在作意上,我們一念斷,斷也不可得了,哪來的作意啊。只不過借個斷而已嘛,你馬上又來個作意,所以說你是離不開作意啊!所以,我們說修證佛法有兩種方式,雖然說這兩種方式它可以互用,但是這兩種方式在啟用的時候還是有不同。一種是加法,一種是減法。加法就是增長自己的知識面,從理解的程度去認識佛教,認識佛法;減法就是一直放下、放下,不要執著,一切都不可得,這是減法。所以你自己觀察自己,你是從哪裡去下手,肯定是加法。
        問:兩方面都有。
        答:你用的都是加法。
        問:一邊修一邊看書。
        答:你用的還是加法,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所講的放下、放下,一切放下,一切了不可得,那用的是減法。你老停留在這個理解啊、推理啊、猜測啊,特別最多的是懷疑啊,你看,這就是用腦筋來修行。從唯識下手,用腦筋來修行,這也要大善知識指導,要不然也容易走偏。
        問:因為剛開始修行的時候,還不知道真心是什麼。
        答:你有老師嘛,你問老師,老師說你該怎麼去修,你就怎麼去修,是吧!我們說打長坐,打長坐能夠知道啥叫死心塌地。我們首先講死心塌地,能夠死心塌地,身心死透了,你才可以體會到心念耳聞。身心死不透,你體會不到心念耳聞,能夠體會到心念耳聞,自然下座就能夠觀照。從你識得自然觀照開始,你再去看書,你就不會執著在如何理解,如何分析,不會停留在我看不懂這一句話上面了。所以我們心密用的是這個方法,你有了一定的定力,你再去看書,你才能夠看懂祖師大德在說什麼。
        那你要是從研究教理去下手,而不肯去死心塌地,不肯去心念耳聞做功夫的話,你看二十年書也沒有用。這有啥用啊,永遠是停留在理解上。像這樣的師兄我們身邊有啊,我們海口就有這樣的師兄,我們每講一句話,他都能夠知道,哎呀,老師啊,你講這句話是哪一部經哪一篇哪一段話的第幾句,他都可以跟你描述出來。因為他對這個佛經是背得滾瓜爛熟,而且也拜了不少師父,這麼幾年下來,各個名山大川的師父都被他拜完了,整天就是拿佛經來對照每一個師父的行為,所以看起來沒有一個人能夠當他的老師,當他的師父。為什麼呢?因為用佛經對照的話,每個師父都有不如法的地方。最後怎麼樣呢,我跟他交流:你讀了那麼多佛經,那你自己有沒有煩惱啊?“哎呀,我的煩惱一來啊,沒辦法,煩惱得要死,還找不到人來交流。”所以這就是所知障了,佛經背得滾瓜爛熟的,他自己卻沒有得到解脫。而且還沒有人能夠當他的老師,指導他修行,用我們現在比較流行的一句話來說:這個人活得好悲催啊!好,隨便說說而已啊,調侃調侃!
        問:這個研究經典一定要……
        答:要有一定的修證。所以我們有這個成系統、成系列的宗門指導來修行啊,那是太難得了。
        問:因為我修心中心之前就花了兩年時間去研究經典,但是研究兩年下來之後,回過頭來看,發覺好像跟以前沒看一樣。
        答:對啊,跟你不相應嘛。這佛經上講的跟我們的修證不相應,我們是不知道它在說什麼的。所以,好多師兄在讀佛經的時候,他說:我讀不懂啊,我要讀懂佛經除非我去學幾年古文再說。其實佛經跟我們這個文言文、古文它是沒有關係的,它是古代的白話文,已經說得很直白了。但是因為諸佛菩薩所講的是心得體會,我們看到眼裡面的,是我們分析出來的種種意識,所以跟諸佛菩薩心得體會不能夠達成相應,我們自然就讀不懂,不知道它在說什麼,把它看得比這個古文、文言文還要難。所以說:啊,我要讀懂佛經,那除非我去學幾年古文再說。其實它跟古文沒有關係,等到能夠看得懂佛經,可以說我們這人早就作古了。
       
        146問:請問老師,嬰兒、幼兒他們沒有那麼強的分別念,也沒有那麼多的所知障,他們觀察世界的眼光,是一種非常純真的看法。
        答:嗯,天真爛漫。
        問:它跟我們說的觀照有關係嗎?
        答:沒有關係,沒有關係!
        問:有什麼區別呢,老師?
        答:我們這個觀照,它多多少少是有目的性的,它是有目標、有目的的。而嬰兒他那種是天真無邪,自然放開,沒有任何目的,這還是有不同之處的。嬰兒可以作為我們學習的一個目標,學習他瀟灑自在,但他那個瀟灑自在呢,隨著這個時間它會消失的。但是我們呢,帶有這個目的性,帶有我們的願力去行持的,是越來越堅固,所以這跟嬰兒是不一樣的。
        問:老師是說願力越來越堅固?
        答:是啊,嬰兒他沒有願力嘛。我講的是絕大多數啊,除非是古佛再來。
       
        147問:蔡老師,您上次說這個開悟之後,再花兩年時間就可以大放光芒,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答:我說的兩年是相應的啊,不是確確實實的兩年。也可能不止兩年,也可能不到兩年,那只是個方便說。所以說:有說皆是方便。蔡老師所講的每一句話,你都可以找出一大堆毛病來,所以說有說皆是方便。要想沒毛病的話呢,往這裡一坐,一言不發,時間到了下座,這就不會有毛病了。所以既然說了,就要經得起別人的推敲,歡迎大家多多批評,多多指出老師所講的毛病,我可以不斷地改正嘛,因為我也在修行。
       
        148問:老師,自然觀照為什麼還有目的性?
        答:你有沒有願力在啊?因為觀照是不失願力的,失去了願力也不叫觀照了,那叫偏空了,諸佛菩薩的觀照都不失願力,都有大願在。
        問:但是他又不作意?
        答:是啊,願力要作意嗎?願力不需要作意。
        問:那融合在一起了?
        答:嗯,對。
       
        149問:老師,晚上睡覺的時候做那個日輪觀,這個您能簡單開示一下嗎?
        答:你已經說完了。就是日輪唄,你見過太陽吧?
        問:見過。
        答:太陽是怎麼照你的?
        問:從上面照。
        答:從上面照,是啊,那叫普照對吧?把你渾身都照透了,暖和不?暖融融的,舒服啊,歡喜不?既然暖和了就歡喜了嘛,這就可以了,這就日輪觀,很簡單。
        問:具體的觀不起來。
        答:這已經夠具體了,你沒見過太陽嗎?
        問:講的那個日輪放在這個心間。
        答:不用嘛,那麼執著它幹嘛,你能把太陽放在心間啊?不需要嘛。從上面照下來,放在心間幹嘛?照遍通體嘛,通體都可以照遍,渾身都是暖融融的,渾身都是舒舒服服的。
        問:這是修什麼還要觀這個?
        答:他多事你就不要多事啦。
       
        150問:老師,我想問一下,就是那天開示,您說那個《普賢行願品》的普賢菩薩,他的願望是已經在行中了嗎?
        答:對呀,你照行不誤就行了,你也在行中了。
        問:那個普賢菩薩跟那個密法裡面的普賢王如來是不是一回事啊?
        答:還有兩回事嗎?沒有兩回事。這叫非一非二,名相各有不同,表法還是一樣的。
       
        151問:老師,那個觀照就是應緣接物,念念觀照自性清淨。
        答:是啊,你聽進去了沒有啊,你聽進去沒有?你問我回答你了,你好像沒聽進去,那你說是,還是不是呢?不知道就不是。你說:“哦,原來是這樣!”那才是啊,不知道那就還不是。
        問:那就是還要想一下怎麼去……
        答:不用想。
        問:在應緣接物過程中。
        答:應緣接物要想嗎?應緣接物是不是非得要想啊?肚子餓了怎麼辦啊,吃飯用不用想啊?用不用想我這碗飯有幾粒飯粒啊?這碗面有幾根麵條啊?
        問:不要。
        答:對嘛,你就儘管去吃就行啦,吃到什麼時候為止啊?
        問:吃到飽為止。
        答:對,飽也不用想,自然就飽了,這個過程就是觀照嘛。
        問:現在還提不起來這個觀照。
        答:不需要提起啊,提起就著相啦,著了觀照相了。著了觀照相那也不叫觀照了,那叫執著。所以我們說自然觀照是無相可得,自然而然就在觀照。
        問:那如果著相,就是隨境而轉了?
        答:著相也沒關係,著相就著一段時間嘛。所以你這個打坐老打瞌睡,打到一半你就躺下來,有時候甚至不到一半,個把小時你就倒下去,不行啊,你這次來打七的成績非常失敗。
        問:還有時間,加油!
        答:這時間對你來講已經沒有多少了,下次你就找不到這麼好的機會了,你的家人肯定把你關起來了,你在家坐吧。下次你就找不到藉口來了,所以這次打七對你來講是機會相當難得,都被你錯過了,要多發願啊,要懺悔發願。懺悔什麼呢?這麼好的機會給你,沒把握好,所以要懺悔,同時要發願。
       
        152問:老師,有時候那個注意力集中不到那個咒上,我用觀想佛菩薩那個相行不行?
        答:亂來,誰教你的?
        問:我就請示您嘛。
        答:不可以,念念都在咒上。
        問:念念都在咒上?哇,錯過了。
        答:念念都在咒上,咒就是我們的一切,我們把一切都交給咒語了,交給心咒了,在這上面不要做過多的想法。
        問:有時候要轉過來,要費點勁,把它念頭轉過來。
        答:你把咒念快一點,這個妄念就進不來。不要自己想什麼方法,什麼方法都不如我們這個方法好。
       
        153問:老師給我們講一下慈悲。
        答:慈悲,慈悲屬於願力,要專門講慈悲嗎?
        問:不是,我是想問一下,慈悲跟世人說的那種好心,有什麼區別?
        答:慈悲肯定包括好心,好心腸是慈悲的一部分,但是好心不能夠完全代表慈悲。好心它是有局限的,某種情況下它是好心,經常有人說,好心做好事,結果不一定是好事,這證明它還是有局限的。但是慈悲是沒有局限的,所以說,慈悲它當然包括好心在裡面。
        問:修行的第六要點“心量廣大,容納一切”屬不屬於慈悲?
        答:當然,心量廣大就是慈悲的表現。
       

  • 15

     15. 第十五集 第四個七第五天

        2014-01-16
        我們這個打七到了今天,已經是第四個七的第五天了,明天是第六天,後天又是打九了,時間過得挺快。大家的定力也培養得挺好,基本上這個座下的功夫還是有的。所以要儘量的減少胡思亂想,要安於默然,默然就是定。行站坐臥,都在觀照,也就是把我們座上的打坐用到下座,也是在打坐,座上座下連成一片。不光只是座上在打坐,下座也在打坐,吃飯睡覺都是打坐,所以,也是看大家結合得怎麼樣。在這裡打七,也是在培養我們修行的經驗。座上怎麼去用功,下座如何去觀照,日常生活的行站坐臥當中,又如何去用心,這些在我們這個打七道場是最好培養的。所以,大家來這裡肯定不會白來,回去之後,我們還在打七,在自己的生存環境當中去打七,去磨練我們的身心。所以說,從這裡走出去後,大家才是真修的開始,真正地要在這個世間歷練。我們培養了堅固道心,親證了我們的清淨本來,回到我們熟悉的環境當中,要很好地去運用它。而不是說大家在這裡用功,都很辛苦,回去就徹底放下了,坐也不打啦,觀照也不做了,又回到過去了,那麼我們這個打七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在這裡打七,因為我們這個環境比較特殊,又有老師這麼陪著,護七的師兄這麼照顧,所以在這個環境中打坐,當然定力是很容易培養的。那回去之後呢,恐怕就沒有這麼一個環境了。這個環境改變了,我們的心態會不會隨之改變呢?這就是說,大家來這裡打七,能不能夠培養出真正的本事來,在我們熟悉的環境當中,好好去修行,能夠啟用在這裡培養出來的定力,這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回到自己的環境當中,那才叫作真正的用功,真正的修行。我們這個道場,就相當於是一個小的極樂世界,大家來這裡,就是放下人間的一切,安心地修行,培養和鞏固好我們的定力,然後回到世間去磨練、去運用。所以說,這個道場也就相當於一個小淨土。大家來這個道場修行,都是發願來的,跟我們往生諸佛淨土一樣,也是發願求得往生。那麼大家回到自己的世界中,又是乘願而歸,它的意義是一樣的。回到家裡面,對家人說:你看我又乘願再來了!所以說我們這裡也是個小淨土。來到這裡,所謂的苦、煩惱、難受,都是從心中翻出來的,而不是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遇到的。因為在這裡這個小生活裡面呢,沒有這些煩心事。當然有個別師兄,家裡面催得緊,那是例外、個例。在這裡,沒有這些煩心事,我們這個苦,是從八識田裡面翻出來的,煩惱、難受都是如此。所以,在這個特有的環境當中去修行,很容易培養出定力來。我們這個修行呢,它總會有一些反覆,我們跟大家講解的時候也告訴了,我們這個翻種子,這些業障翻出來,它是一層一層地翻出來,它不是一下子翻完。就算在這裡修證到能所雙忘、根塵脫落,那以後會不會還有這些種子呢?有可能還會有。但這些種子翻出來的時候,我們有力量把它化掉,這個叫當體即空,凜然一覺,你就把它化掉了。所以,在這裡大家要培養出真正能夠運用的方法,就是當體即空,凜然一覺,或者說一念迴光,這些方法大家在這裡比較容易培養。
        我們所講這些都屬於觀照,經過一番的苦修,大家都能夠體會到如何去觀照。那這個觀照呢,時時刻刻能夠體現出來,那是最好。時時刻刻我們都在觀照當中,時時刻刻都是自心清淨,都是本來具足,都是清淨平等,都是法喜充滿。時時刻刻流露出來,那麼我們這個觀照才可以打成一片。觀照打成一片了,就是我們所謂的明心見性。見性了就不失照了,所以說這個觀照它是打成一片的。所以我們說一念迴光,一念清淨,也是屬於見性的範圍。但這個所謂的見性很短暫,要通過這個打坐來培養定力。通過打坐來培養了這個定力,那麼我們這個觀照呢,可以經常提起,這個提起也是自然而然地提起。所以,經常能夠一念迴光,回歸到清淨本來,它具體表現就是了了覺知,蕩然無住,一切我們都可以不去住它,所以說它叫了了覺知,蕩然無住。這就是我們的自性光明,當下就給呈現出來了。
        認識到它,我們就不要再懷疑了;認識到它,我們就儘管去認取它,一點懷疑都不要有。肯定下來了,你才可以經常一念迴光,經常凜然一覺,所以說這個肯定、認取、承當,它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只有承當得好,你才會經常的一切化開。我們在這個迴光返照的那一刹那,“唯此一真實”,只有這了了覺性,它是能夠真實地現前的,所以說“唯此一真實”,其它的一切都是夢幻泡影,都了不可得。所以說要承當得好,念念當中它都會自然現前,很容易打成一片。
        那麼在這種自然的示現當中,我們的心態是空靈無住的,這個世界的一切與我毫無關係。這世界的一切,包括我們這個身體,都是我們自性的一種妙用,也就是自性的工具。要用它,我們就儘管去用;不用它,放下,了不可得。所以,這就是一種工具而已,一切放下的當下,全體即空。全體都放下,全體即空,唯有我們這個了了自性,靈明不昧,只有它是朗朗自照的。所以古德管它叫靈光獨耀,也叫朗月當頭。朗朗自照,這就是見性,見諸佛自性。這個自性承當下來了,它才會朗月當頭,才會靈光獨耀。那我們這個功夫做熟透了,朗月當頭,靈光獨耀,也了不可得!那這了不可得,它也會脫落,連見性也不可得了,清淨心也不可得了,那麼這叫證入寂滅。所以我們這個功夫、作用,它是一步一步來的。
        我們今天所講的這些話題,在我們歷代祖師、高僧大德、諸佛菩薩的開示裡面都有。隨著大家打坐的深入,定力的增長,到了今天我們拿出來講,大家聽起來似乎這一切瞭若指掌,如囊中取物,這個就是大家的修證跟我們歷代祖師大德、諸佛菩薩的開示相應了,它才能夠體現出來。所以我們道心堅固以後,努力去用功,那麼在這整一個修行的過程當中,這一切它會逢緣必生。到了這個時期,相應的境界、相應的狀況,它就會表現出來,所以我們說逢緣必生。一路風光都不在話下,一路風光我們都能夠洞察得到,都不會錯過。所以說除了這個座上打坐,下座觀照也很重要,座上助行,下座正行。用不用功,這個觀照、這個啟用,用得怎麼樣,它會自然表現出來。我們一看,哦,這個師兄心態不錯啊,這坐打得不錯,有定相出現了,所以它一切都是會寫照在臉上。
        那我們剛才說了,這個打坐它還會出現反覆,種子還會翻出來,這些都沒有關係。甚至還有師兄說,後面這一座煩啊,煩得不得了,煩得都不想坐了,想下來,會認為這一座品質不好。這個煩一般是伴隨著痛苦,煩的當中還有痛苦在。當然不一定是手痛、腳痛,多數是心痛,煩的時候還帶有心痛。這心痛呢,是曾經受過傷害,或者說我們自己傷害過別人,它所體現出來的。最主要是在這個情見上體現出來,我們所講的貪嗔癡慢疑、愛恨情仇都屬於情見的範圍;各種各樣的佔有欲望,都屬於情見的範圍,這個也是最不容易破掉的。所以說,我們要經常發願,發慈悲心,發大願,把我們這個心量放大,才可以把這個情見破掉,特別是在這個煩惱的時候更要發願。
        所謂煩惱即菩提,我們這一句話,就是願力的體現啊。煩惱來的時候,一般是這個煩惱籠罩在心頭。當這個煩惱出現的時候,煩得不得了,我們感覺到這個人生就很迷茫了,生活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說,這個煩惱直接就是迷惑人的心靈。這個時候,如果有善知識指導你一下:發願吧,發個大願!什麼叫大願呢?這個大願要超過我們的一切利益,超過我們自身的利益,這個願要大,而且還要迫切。發什麼願呢?比方說: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這是個大願啊,而且還要發得迫切。有些人會說:我迫切不起來啊。因為迫切不起來,那麼這個願雖然也在發,但它很容易就變成了口頭禪,嘴巴上是在念,但沒有往心裡面去。迫切不起來,怎麼辦呢?那我們要給他一個假設,假如你明天,因為這個誰都說不準的,誰都說不準明天此時此刻,我們還能不能很好地活著。萬一有人告訴你,你這個病啊,已經很嚴重了;或者說你遇到這個事情啊,已經是火燒眉毛了,簡直會要了你的命;或許你明天呢,就要走了,要離開我們了,要離開這個世間了。怎麼辦?你這個時候怎麼辦?那肯定要很著急啊,這火燒眉毛的時候很著急呀,怎麼辦呢?明天就要離開這個世間了,要離開這個美好的世間了,怎麼辦?這一迫切,你看,這個願力他就能夠發得出來了。所以願要迫切,它才能夠叫大願。那還有人說呢,哎呦,我自己我都沒有力量去度,我還要度一切眾生?那我們所講的這個一切眾生啊,不光只是說我們這個身體外面的叫一切眾生,最重要的還是我們這個身體裡面的。我們這個身體,本身就是一個大千世界,裡面有無數的生命,跟我們共同擁有這個身體。所以這裡面就有了無數的眾生,對我們自己這個身體來講,也是一切眾生,這個身體上的一切眾生。我們自己都救不了,但這個身體總是我們自己的吧,總要去度吧,這個願也沒離開我們自己這個身體呀,同樣也沒有離開我們自己這個身體的一切眾生啊。所以說,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一切眾生,不求餘果,也包括我們這個身體上的一切眾生。我們中午吃飯的時候,還談到了六祖慧能大師、憨山大師、雲門丹田大師,這幾位大德是肉身菩薩。他們的肉身不用經過藥物處理,不用經過化學浸泡,竟然能夠在南華寺坐了一千多年,為什麼呢?因為他在證入涅槃之前,圓寂之前,已經把他這個肉體上的一切眾生都給度化了,所以他這個身體不會腐敗。他也不是吃了什麼靈丹妙藥,就是通過自己的修證,能夠都把自己這個肉體上的一切眾生,都給它度化了。這個在佛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事,這個不是神話,是事實。有機會的話,我們大家一起去南華寺,叩拜一下我們幾位祖師大德!
        所以,我們說這個大願它是可以實現的。還有師兄說:老師啊,成佛救度眾生這個願我可以發,不求餘果,不行吧,我現在還要生活,還要養家糊口,我啥都沒了,那這也不好辦哪。我跟他解釋,我說不求餘果這個願,其實並沒有離開我們一切願望。只說這個願是大願,大願就證明我們一切都可以得的到,你想得到的都可以得到。只不過你所得到這些東西,跟我們所發的願相比,就是你有所求的那個得,跟無所求的得,得到的那可是差得太遠了。所以你的願力越大,你的事業越是成就,你的生意會做得更好,家庭會更加美滿,這都是因為發了大願而得到的。師兄一聽完說:那我還是發大願吧。願力能夠促成一切,願力改變了我們的福報。所以呢,發願、發大願是培福最好的方法。培養一切福報,最好的方法,就是發大願。我們說:哎呀,我們修行修得那麼艱難,生活過得那麼困苦,原因在哪裡啊?福報不夠。不管是修行修得艱難,還是生活過得困苦,都是福報不夠。特別是我們所講的密法,它更要講福報,福報不夠的人修不了的。那麼發願呢,可以培養福報,通過發願,能夠培養很多福報,特別是修行的福報,都來自於大願,沒有離開大願。你看我們這個修行六個要點的最後一條:心量廣大,容納一切。因為心量廣大了,它自然就可以容納一切,這容納一切就包含著世間的一切福報,還有出世間的一切福報,都包括在內,所以這個叫容納一切。那這個心量要靠發願,才能夠讓我們這個心量得到拓展。你的願力越大,你的成就就越大,我們諸佛菩薩都在發大願,所以諸佛菩薩的成就都很大。學佛也是如此啊,學諸佛菩薩發大願,那麼大家的成就都很大,這跟諸佛菩薩是相應的。願力越大,煩惱很容易就化掉了,煩惱就化成菩提心了,煩惱即菩提,所以說修行也要有方法。
        我們好多師兄是得到灌頂了,手印也學到了,修行幾乎沒有交流。這上座之前,祈請諸佛菩薩加持,發一次願;下座之前,合掌迴向,念一下迴向文,這也是發願。座上座下也就發兩次願,下座以後煩惱不已,不知道怎麼解決了。因為這個煩惱不已,不知道方法去把它化掉,不懂得發願,所以在煩惱翻出來的過程當中,又往裡面種了煩惱種子。這個煩惱體現出來是生生不息,從來沒有斷過,幾年下來,一千座打完了,還是那麼煩惱。一交流起來說:我一千座坐完啦,心還是那麼煩惱,既不會觀照,也沒見性,那這怎麼回事啊?就是缺乏跟老師交流,自己盲修瞎練去了,閉門造車去了,所以就只有這麼一個結果。
       
        154問:老師,精進是不是拼命賣力地用功?
        答:對,埋頭苦幹。
        問:那樣要不要抬頭看路啊?
        答:埋頭也可以看到路,你又不是把頭埋在地下。
       
        155問:老師,這個體內的眾生怎麼看得到啊?
        答:能夠覺察得到,不是用肉眼看,用慧眼看。
        問:內觀?
        答:能夠察覺到。
        問:它們會說話嗎?
        答:會的,它們會說話。
        問:那怎麼度它們呢?
        答:你的心清淨,它也清淨。因為人的心清淨的時候,他是有攝受力的,連周邊的人都被你攝受了,莫說是你體內的眾生。你在觀照的時候,你體內的蟲也跟著你一起做觀照,這多好啊,原來蟲子也會做觀照。其實這個佛教的方法很多,像我們說這個身體難受的時候,某個部位在痛,藥師法裡面有一個方法,你可以立刻觀想:痛的那個地方有個藥師佛坐在那裡。你一聽說,哦,原來是藥師佛在講法,所以那個身體在痛,馬上就是滿心歡喜。那這個痛得很爽啊,很快活,因為有藥師佛在那講法嘛。佛教裡面方法是挺多的。所以說,痛也是一種快樂,因為有個佛在那裡講法。我們在打坐痛的時候,也不妨可以這麼用啊!哎呀,原來是佛菩薩在那講法啊,是不是啊?
       
        156問:老師,在佛陀面前打坐的那個女子,被文殊菩薩托到三十三天,又打到地獄,那這個過程當中,她入定的過程當中,她還是了了覺知的嗎?她知道自己在天堂和地獄嗎?
        答:她在定中的話,天堂地獄是一個樣的,她已經不受了。
        問:她知道文殊菩薩在托她嗎?
        答:已經是化成一體了,沒有分別。
        問:所以她跟罔明菩薩有那個因緣相應?
        答:是的。
        問:包括這個玄奘法師在西天取經,窺基法師的前身,他能夠坐幾千年、幾萬年。
        答:一千年。
        問:他也是因為自己在定中,已經和外面的世界化為一體了?
        答:他那是空定,他這個身體已經沒有消耗了,消耗得很小,已經是進入胎息了。當然,我們所講的他這個身體的消耗很小,他只要有水分。因為他是坐在那個樹林裡面,他還是有這個水分的,有水分滋養著這個身體,消耗很小,所以他這個要有很深的禪定才可以。
        問:那有些大德一定定個幾十天,他可以不吃不喝,因為這個消耗比較少。那他的這個排泄呢,他難道也沒有這樣的功能了嗎?
        答:這些功能它會隱藏,吃得多就排得多,不吃就不排嘛。功能可以隱藏,人這個身體是說不清楚的。像我們前面所講的那三位祖師,有人發現他們的指甲還在長呢,頭髮也會變長,所以他可能會幾年剪一次頭髮,或者說是剪一次指甲,你看他坐在那裡不吃不喝的。我們當時在八八年(農曆)的時候,八八年(農曆)的某一天,還有人發現六祖慧能竟然在那裡流淚,馬上就找了一些專家來研究。那些專家怎麼說啊,那些專家說:估計是六祖慧能這身體裡面的某些物質腐爛了,然後從那個眼睛、眼皮這裡給滲出來,滲出這個水來。這些專家的這個推測還沒有敲定的時候,有消息傳來了,說是那個十世班禪大師圓寂了,正好就是同一天。
        有什麼問題沒有啊?沒有問題我們就當旁觀者。入定啊,入定也挺好。入定是睜開眼睛也可以培養的,你一切不住了,這眼球不動了,就是入定了。如果自己的眼球你管不住,你就把眼睛閉上,所以眼睛閉上,直接就入定了。一切都不去想它,啥都不想,一切與我無關,了無所得,也一切不求。自性本空,一切本空;自性本有,一切妙有。所以每天這麼打坐,下座很容易入定的。大家下座以後,不妨在座上多坐十分鐘,不要馬上躺下來,也不要馬上就下座,可以在座上多待十分鐘,就像閉目養神一樣,手印放下來,不要馬上下座。手印散了,不要馬上下座,多待十分鐘。從明天淩晨的這一座開始,我們可以這麼做,多待十分鐘再下座,體會一下一切放下、空靈無住這個自然觀照。然後呢,我們讓護七的師兄上去敲板,大家再下來吃飯。
        你看這一喝沉香要出定了。其實真定不在於出不出,承當得好了,這個定它也是打成一片的,它不存在出入,出入皆是定,這叫楞嚴大定、金剛大定。這個金剛大定呢,定也不可得,他這個功夫已經熟透了,所以說這個定也不可得,時時刻刻連成一片。這就是佛經上所講的在在處處,在在處處,這就是正定的體現,沒有出入可說。這個正定,從我們剛開始閉著眼睛入定來開始培養,不是一步到位,那如果是一步到位的話,是證量現前了。我們所講的根塵脫落,這個定它就沒有出入之說了,處處不離禪定,我們這個自性已經是恒常不滅地體現出來了。
        那麼佛法修證到這裡,已經是無法可修了,已經是無佛可成了,對自己來講,已經是了脫生死了。那麼如此去做功夫,在這個事境上去磨練,它才能夠體現出我們這個佛法的殊勝。所以說它要用才有用,你要去作用它,那叫作大行佛法,弘法利生,這才是我們修行的目的。而不是說:哦,我們自己能夠了脫生死,就了了,啥都不去做了,從我們這個角度來講,它還是不究竟的,還要去弘揚佛法,廣度眾生。那從這個弘揚佛法,廣度眾生的角度來講,我們的三藏十二部,歷代祖師的開示,它才能夠真正得到應用,才能夠啟用得來。所以弘法利生的時候呢,我們就要學習理論上的東西,要深入經藏。那如果說是了脫生死的話,證得我們這個自性現前,這就了了。但是要去度眾生,那就得要應用佛法了,佛法是用來度一切眾生的。所以說,為什麼我們這個宗門首先要讓大家見清淨本體,然後根塵脫落,之後再去學習理論知識,從知見上去認取它。這就是我們這個宗門修行的過程,它不是先從知見下手,而是先從實證下手,從這個修證上去親證本來,之後再深入經藏,去弘法利生。那麼先從實證下手,指導老師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我們現在最缺的是師資。
       

  • 16

     16. 第十六集 第五個七第二天

        2014-01-20
        我們已經是打完四個七了,現在開始打第五個七。這段時間,我們內地對這個打七還是有議論,說海南打五個七,可能時間太長了。我們有老師說,打七不能超過四個七,這個說法也有。但是元音上師說,心中心法的打七,如果是條件好的話,人數不要太多,像我們這樣子,三十個、四十個人左右,最長可以打七個七。但是一般來講,打七個七的機會幾乎是很少。因為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師力,而且還要有時間。海南這邊的氣候,像我們穿兩件衣服以上,在海口就算是冷天了。一般來講,海南真正屬於冷天的這種日子,持續的時間不會太長,一般一個半月到兩個月,最長也就兩個月左右。所以,在海南這邊打七,很少說有能夠打到七個七的。像我們有一年組織過一次六個七,就只有過一次六個七。今年是五個七,也算是比較長的了,其他都是四個七、三個七。那這個打七,時間打太久了,對我們那些師兄們的體力來講它也是一個考驗。在我們這個道場打七,吃的還是比較好,所以越到後面,我們這些護七的師兄們感覺到,飯菜做的挺多的,但是每頓都能夠吃完,這就證明大家消耗還是挺大的。我們這個道場有一個特殊的環境,樓下就是菜市場,所以買菜都很方便,離這裡不遠又是大商場、超市,所以環境條件比較好。如果是到了寺院去打七的話呢,恐怕就沒有這個條件了。
        那現在打到這個第五個七了,基本上,大家這個心態表現出來就是相當的平和。這一路修證過來,從剛開始預七、啟七,到這一個七,該出來的境界大家也都有新的體會了。心態越來越平和了,我們在交流的時候,大家想說啥也能夠敢於去表達了,因為這個語言上的表達,也體現出我們這個心能不能承當我們自己的修證,它是有關係的。承當不了,那麼語言上他肯定是不敢說。所以人家說膽子大了,就敢做敢為,他能夠承當嘛。如果是對自己的修行還有懷疑,還不認可,不敢承當,他是不敢說的,不願意表達,甚至逃避。這都是不敢面對,不敢承當的一個表現。其實修行沒啥事的,沒什麼,也沒有什麼境界去追求。修行就是如何去了脫自己的生死,如何去實現自己的願望,這麼一個過程,本來就是平平淡淡的事。所以越是修到後面,他就越平和,再也不會有大起大落的心態。這跟觀照也是有關係的,觀照越是落到實處,越是這個腳跟著地,他就越不會去跟著境界跑,越能夠安住,越不會去尋找什麼境界。因為觀照是最實在的修行,最直接的修行,不需要持咒,也不需要觀想,念念當中都是直心,念念當中都了無所住。如果觀照得比較如法,我們看他的時候,他是有定相現前的。所以我們到了這個七,大家也就可以觀察自己,下座觀照如何啊?這跟座上是相結合的,而不是脫節的。
        我們也有一些師兄,座上曾經出現過能所雙忘,他在座下也有定境現前的。假如座下沒有定境現前的話,座上體會到的頂多是輕安,還不是能所雙忘。今天又有師兄問我,他說能所雙忘跟我們這個根塵脫落,是不是座上和座下的關係?這種可能性是有的,但是座下也會出現能所雙忘,座上也有可能會出現根塵脫落,它兩者是有關聯的。首先,它要出現能所雙忘,才會出現根塵脫落。所以,能所雙忘還不能說完全就是根塵脫落,兩者還有個前後,還是有差別的。但是必定是首先出現能所雙忘,然後才會根塵脫落。所以,我們說座上能夠能所雙忘,下座定境它是要現前的,這個定境很可能就是根塵脫落,即使不是根塵脫落,它也是一個比較能夠不動不搖的定力現前,人走著走著就定在那裡了。我們有師兄有師父說了,定在那裡自己不想動了,要動還是可以動的,只是不想動了,這都是定境現前。這種定境會經常出現,而且有可能是在根塵脫落之前出現,也會在根塵脫落之後出現,它會交替出現,那麼我們這種定力正是這個覺受增長的一個表現。
        雖然我們不追求定境,但這個定境它會自然的現前,這個定境對我們修證是有幫助的。所以說這個定出現的時候,大家也要敢於承當,也不要錯過它,能夠把握得住那是最好。把握就是:既然定境現前了,那我就定在那裡吧!這就是把握住了,當然,要出定馬上也就可以出定。它不是身體受到什麼東西控制了,而是我們的妄念沒有了,妄想沒有了。這定境現前,它是一心不亂的,同時也是一念不生的。所以禪宗有一句話語叫作朗朗自照、靈光獨耀,這都是我們這定境現前了。有時候是伴隨著大地平沉、虛空粉碎出現,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根塵脫落;有時候沒有這麼多表現,但很自然的人就定在那裡了。
        接下來我們這第五個七,大家就是多體會定境,多體會一下這個正定。我們前面說了,下座不要忙著下來,在座上多坐十分鐘,也就是讓大家去體會如何是正定。那這個多坐十分鐘,肯定是打長坐之後,它才會體現出來,沒打長坐,只坐兩個小時,兩個小時結束了,時間到了,你就算坐在那裡,它也不會有什麼定境出現,有可能還是種子翻騰,所以這個是建立在打長坐的基礎上的。我們祖師大德的指導,我們這修行一路上的指導,講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心得體會,用來指導我們,就是相當的相應。我們現在也是通過修行,通過我們的實修,去證實祖師大德給我們做的開示。這個過程,我們管它叫無上相應,用我們的心得體會去印證祖師大德對我們的開示。所以修行的每一步,都沒有離開善知識的指導和引導。如果說,我們所講的這一切,在這個座上還沒能夠體現出來,沒有這麼明顯的表現出來,也不要著急,也不要去攀求任何的境界。像我們所講的這個定境現前,大家也不要去猜測它,定境又是個什麼樣子。隨著我們這個修行,自然而然的修行,它會自然地表現出來,只是一個時節因緣的問題。所以沒表現出來也不要緊,因為每一個人的修行是不一樣的,每一個人的因緣也是不同的。當然,我們所講的這些覺受增長、定力現前,跟我們自己的修行它是同步的。不光是說來這裡打七如此用功,平時在家裡,師兄們對自己的要求就應該是比較嚴格的。修行上比較如法了,那麼來到這裡打長坐,在這裡共修,再加上這個道場的加持力,諸天菩薩的護持守護,歷代祖師的加被,所以在這裡會有很多勝境現前,這是必然的。
        你們想說啥就說吧,不想說我們就做觀照,並不是所有的佛法都要開口說,觀照就是無上法,無法可說。要有問題可以問,沒有問題我們就繼續做觀照,無聲說法。來這裡不敢承當的,老師也在幫你們承當,所以不要懷疑自己,直心去承當一切。在沒有一切執著的情況下,在你六根門頭現前的,就是我們的諸佛自性,只管承當就行了,所以說不要著在境界上。
       
        157問:老師,意生身能住它嗎?
        答:在座的都是諸佛菩薩的意生身。
        問:那您說會不會忘了?
        答:自性不忘!但是它要起作用的話,那還是有各個不同。
        問:他出來的時候,還有沒有那個了了靈知?
        答:你說呢?阿貓阿狗都有,你怎麼會沒有呢,一切眾生誰離開過了了靈知?
        問:那我們就是佛的化身?
        答:是啊,沒錯,一切眾生都是化身。
        問:那報身跟這個意生身有什麼差別呢?
        答:報身?在說話的就是報身嘛。誰說話啦?誰在笑啊?
       
        158問:老師,那個“佛祖拈花,迦葉微笑”,當時傳這個密義是不是就是佛祖能拈花的,和迦葉能看見花的,傳的就是這個密義,這個能見能看之性?
        答:這代表著自性本來天真,一個拈花,一個微笑,這就是傳承,把這個自性本來天真給承當下來了。
       
        159問:打坐過程當中的,定中的了了覺知,如果從理論上來理解的話,它是不是就是意味著和沒入定的時候是一樣的?
        答:既不是理論也不是理解,更不是“是不是”。凡是落在理論上、理解上和“是不是”上,它就不是了。
        問:這是方便說?
        答:你所講的這些都是分別,有時候也可以不用這些方便。
       
        160問:師父,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是不是我執破除的體現?
        答:嗯,一切執著都破了。
       
        161問:我們修行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從觀照做到覺照呢?
        答:觀照就是覺照
        問:觀照就是覺照?
        答:嗯。
       
        162問:同體大悲,就是一起證到這個跟佛的境界無二的法身嗎?
        答:同心大慈,同體大悲。
       
        163問:牧牛圖裡邊是誰在放牛?
        答:牧牛圖?是你在放啊。
        問:是意識心還是……
        答:它是一個觀照的過程,人人都在放。
        問:大家各個說法都有,我想確認一下。
        答:他說的只是一個章節,還沒說完,沒說透。只是說個章節,它就會有尾巴,所以要講的話要系統地講。
       
        164問:老師,他那個邪師說法,是有意成邪師,無意辦錯事,請老師大概開示?
        答:這個我們不談,跟我們打七沒有關係。你應該多關心自己,你想破一切邪見的話就得好好用功,起碼要參破本來,參破本真,你方能夠去識別他是正還是邪。這個問題在《楞嚴經》上面有很詳細的描述,你可以去讀嘛。
       
        165問:老師,根塵脫落那一瞬間破除一切執著,跟我們平時的歷境練心有什麼關係嗎?
        答:平時他是作意的,但也可以是不作意的。我們這個根塵脫落,它就是不作意的,很自然的一個表現。
        問:今後功夫成熟了,就會經常有這種,是吧?
        答:對,它是一切功用的表現。我們平時的打坐觀照可以說是在用功,那就是功用的體現,一切功用的體現。
        問:不是有這個說法嗎:見到本來之後,才能知道真正怎麼修。
        答:其實我們心密講的,你要懂得觀照,就是見到本來。
        問:不一定要爆炸?
        答:我們所講的根塵脫落,那是親證本來。見到本來跟親證本來,它是有差別的,所以一個叫見道分,一個叫證道分,它有這個差別在。所以我們說一念迴光,這就是見到本來,根塵脫落是證到本來。
        問:那這些觀照啊,這些見性啊……
        答:觀照就是見性。
        問:這些都是見道分?
        答:對,這就是見到本來,屬於見道分。
        問:這見道分就是給這個證道分做資糧?
        答:你見道分打成一片了,它就是證道分。
        問:是很簡單哦!
        答:所以你要承當嘛。你簡單都不承當,要承當個複雜的,怎麼承當?
       
        166問:老師,什麼叫觀照打成一片啊?
        答:念念都在觀照,就是打成一片。
        問:它要不要睡覺,睡到不昏沉的狀態?
        答:睡覺也在觀照。
        問:你睡著了,它都不知道了,它還有什麼?
        答:肯定是知道的嘛。
        問:不用搞到睡覺都很清楚?
        答:你睡得不多嘛,一天有兩個小時吧?(師兄答:多。)多啊,這睡覺是身體必須的,所以該睡就睡。
        問:成道的人,他睡覺的時候也會是那種……
        答:有一個不同的,就是他不迷,不昏不迷。
        問:處於一種寂滅狀態?
        答:睡覺也是了了覺知,不昏不迷,沒有夢在,夢就是昏迷的一個表現。它是自然的,我們所講的觀照也是自然的,從剛開始有夢境在,一直到無夢境在,它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不是說一步到位的。
        問:那他這個夢境會不會像翻種子那樣,今天有夢,明天沒夢,會不會這樣交替出現?我只是打個比方,會交替出現嗎?
        答:各種情況都會出現。
       
        167問:請問老師,人的身體要睡覺,是因為有昏沉在才需要睡覺,還是因為有四大在才需要睡覺?
        答:睡覺是四大的一個表現。我們說累了,身體累了,所以他要休息。如果沒有累在,他就不會存在休息,它是跟累,身體累了相對的。
        問:老師,累,不是一種覺受嗎?
        答:累是覺受啊,因為你身體要消耗,就會存在累啊。
        問:那這個跟修行的功夫,還沒有直接關係吧?
        答:有關係。
        問:就是他累的程度不同?
        答:對。我們所講的能夠讓身體產生累的,一個是身,就是這個肉體方面的工作,還有一個是心,就是這個精神方面的工作。也就是一個是肉體上的消耗,一個是精神上的消耗。其實最能夠讓人累的是心累,精神、意識形態上的那種消耗是最累人的。我們做不做夢,主要跟精神、意識形態上的表現有關係,而主要不是跟身體有關係。但是我們所講的睡覺,主要是身體上的表現。所以你躺下來,說太勞累了,躺下來一覺睡到天亮,也不會出現夢境,身體疲勞很快就恢復了。就算你這個身體不是很累,但是精神上負擔重,睡下來那都是噩夢連連。所以說這個夢跟我們那個心識、精神、意識形態有關係,而主要不是身體。所以剛才師父問的這個問題呢,主要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去做功夫。你如果一直都在流浪,哪有不做夢的道理?你念念都在觀照,它就不存在夢在。但是睡覺是睡覺啊,睡覺不是非得要做夢啊,做夢了也不是非得要睡覺啊。我們坐在那打妄想,就是在做夢,白日做夢啊。
       
        168問:老師,開悟以後也會有夢裡做不了主的嗎?
        答:這個夢,表現出來就是迷。如果說開悟以後,他這個夢境還會做不了主,那麼這一刹那他是在迷失當中,不是在悟當中。
        問:老師,這夢中做主是什麼意思?他是知道自己在做夢,還是什麼?
        答:知道自己在做夢是一方面啊,還有就是你能夠去操縱這個夢的走向。我們打七期間就有師兄問過這個問題,知道自己在做夢,而且自己能夠控制這個夢怎麼去做,這也是一種做主的表現。還有一個,根本就已無夢存在。你做夢沒有啊?
        問:不知道有沒有做夢,好像沒有。
        答:你現在是不是在做夢?
        問:沒有啊…
        答:所以我們剛才說了嘛,這下座也在做夢,沒睡覺人也在做夢啊,在胡思亂想就是做夢嘛。
        問:老師,要是有時在夢中感覺到這個事情不應該做,結果不做,這個算是屬於什麼情況,是不是算可以做主?
        答:還有就是夢境出來的時候,你就持咒去了。
        問:那個也算自己做得主?
        答:是啊,那也是做主的一個表現,其實這個夢中做主也很簡單嘛。我們那師兄們睡覺的時候,感覺到有這個鬼撲壓過來了,很自覺的都能夠念咒或者念佛,所以人人都能做主。
        問:有的時候沒用啊,念了它也不走。
        答:我們所講的是能不能做主的問題啊,而不是說你念了它走不走的問題。
        問:念的咒不對啦,念楞嚴咒心。
        答:你念了那麼多咒,它還不走,那證明你們的關係太好了。所以在夢中做主,不是什麼難事啊,是你願不願意去做的問題,當然這個跟我們平時的觀照是有關聯的。我們平時觀照比較綿密,綿綿密密地觀照,你的一切所作所為,一切作意,它不會往這個八識田裡面種,它不會再種回去,所以時時刻刻都是心空無住的。你這個身體上的疲勞啊,睡著了,身體睡著了,但是意識形態上,它是不存在夢的,自然表現出來,同樣也是朗朗自照的。這個時候我們不叫睡覺(jiào),同樣是這兩個字,但是讀出來不一樣了,叫睡覺(jué),不叫睡覺(jiào)了,睡覺(jué)!睡在那裡還是在觀照,還是在見性。
        問:老師,感覺自己似睡非睡的,然後自己知道自己在睡覺,這種應該算吧。
        答:所以每個人都是覺者嘛,不是非得要通過修行才有的。我們從小到大,一生當中出現過無數次,睡的時候也是在觀照。所以,我們說這個觀照不是非得要打坐才能夠體現出來,而是它本來就是具足的。大家來這裡修行,來這裡打七,也就是證實自己從來就沒有迷過啊。
        問:有迷過也是醒啦,自性沒有迷過啊!
        答:對。從小到現在呢,我們這個自性就示現過無數次,這觀照也出現過無數次。並非是學了佛之後才知道,而是通過學佛來認識到它:哦!這就是觀照,這就是見性,這就是從來不迷,那通過學佛認識到。
        問:一覺睡到大天亮,啥都不知道,這個怎麼叫觀照啊?
        答:對啊,那種現象也會有,但是不是每天都有。
        問:老師,那是不是無記的現象?
        答:那是一種無記的表現,啥都不知道就叫無記。
        問:無記就如土木金石。
        問:那不叫深度睡眠嗎?
        答:深度睡眠也會有這種表現,所以這境界的東西它是時常會變化。
        169問:請問老師,身心世界本來是一體的,那麼大地平沉的時候,身心世界都已經化空了,那麼內世界外世界,也就沒有所謂的內外了?
        答:本來就沒有內外,但是你要用它就有。內外皆是工具,都是妙用,一切都是妙用,要用自然就用了。那麼我們所講的,就是不要去執著它,內外一切不要去執著它,因為它本來就是具足的,本來就是我們大家的,你想用你儘管用,用過之後就放下,沒什麼好執著的,所以叫作知足常樂嘛。
       
        170問:老師,那我們那個妄念就是無明在作用?
        答:嗯,無明又是誰在作用呢?(師兄答:自性)那這不是說自性本來就是無明了嗎?那個無明是自性的影子。好比我們說這個自性,它是本覺,本覺當中又有光明,因為本覺就是光明的。那麼這個本覺呢,它一但發現自己:喔,我是有光明的。那麼這個無明就形成了,因為它起了分別,這就叫作一念無明。一念無明形成了,它就開始妄動了;妄動之後,就形成了念起念滅,這妄動的過程,它就有念起念滅。念起念滅之後,就形成了妄想,妄想造成了業識的存在,這業識也就是我們所講的一切執著;一切執著形成之後,它就會越演越烈,最後發生爆炸;爆炸之後,輕的東西往上飄,重的東西往下掉,就形成了四大:地、水、風、火,四大就這麼來的。這四大也就和合了一切色境,一切有色、無色,它會體現出來。那我們現在這個打坐呢,實際上跟我們剛才所講的這個世界的形成啊,它是形成一個反方向的作用,那叫回歸。先要認識到四大本空,皆是因緣時節和合而成,所以通過放下一切執著來進行修證,最後修到這個空洞無住。我們所講的空洞無住也叫作頑空,在我們的定境當中它會出現。這個頑空是什麼都不是,你坐在那裡什麼味道都沒有,什麼都不是,而且也不知道自己坐在這裡幹什麼。接下來,還會認為自己這個修行啊,一點意思都沒有。想必大家在打七時候也出現過:我坐在這裡幹什麼呢?一點意思都沒有,一點味道都沒有,坐在這裡就像個石頭、木頭一樣,啥味道都沒有。也不知道自己坐在這裡幹什麼,甚至還會生起不想坐了的念頭,我想下座了,要不是蔡老師盯得緊,我早就跑了。
        問:這是什麼原因啊,老師?
        答:這就是無明啊,這就是無明核子現前,它就是這樣啊,很容易落於無記,頑空無記。要不是蔡老師看得緊,我早就跑了。
        問:沒有這樣想。
        答:你不這麼想,有人這麼想啊。
        問:那此時該怎麼辦呢?
        答:要發願啊。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
        問:座上發願?
        答:那是啊。平時發願他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願力不夠才會出現這個問題。
        問:發願可以衝破?
        答:對,發願就是用來破無明的。好多外道,修行修到這一步,他覺得沒什麼可修的了,這已到盡頭了,修到一切都沒有了,這叫修到了斷滅見。所以,這就是外道跟我們佛教不同之處,我們有願力在啊!有願力在,即使是出現這個無昧空定,我們也能夠超越它。
        超越它的時候,我們又出現了一次爆炸,但這個爆炸,跟我們剛才所講的一念無明形成的爆炸不一樣。這爆炸四大皆空啊,那自性光明朗朗現前了,你看我們回歸本真了,它是一個反方向的作用。所以說,大家想要回歸自性,那就好好修行,好好打坐吧。當然我們這個心密,不是說一輩子都在打坐,但是真的需要這麼三五年時間,好好來剋期取證。所以我們這個修法,前面這五年那是最關鍵的,如果這五年修得不如法的話,他可能會修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都沒有消息。
        問:那修這麼久,二三十年,他懂得觀照嗎?
        答:那肯定不會,只知道“老師啊,我每天都在堅持打坐啊!”
       
        171問:好像大前年我聽您說過,前五百座修心中心的這個手印,後五百座就修大隨求了。
        答:不是,大隨求是這樣的,我們上師說修了五百座之後,可以傳大隨求,修大隨求坐一個小時。
        問:兩個可以一起坐?
        答:對,在修心中心法的基礎上修大隨求,但是沒有說後五百座,是說坐到五百座可以傳大隨求,沒有後五百座這個說法。因為你講的這個,是別的師兄所講的心密只修一千座,但是我們很多老師都不認可這一個觀點,沒有說心密只修一千座啊,我沒聽哪個老師這麼說過。只是在我們的師兄當中有這個說法,說心密只要修一千座,那修一千座沒打開怎麼辦呢?沒見性怎麼辦啊?那還要不要修啊?所以好多師兄私下交流,兩個人見面一聊,“你也修心密嗎?”“嗯,我修過。”“怎麼樣啊?”“三年一千座修滿了,沒見性啊。沒見性,也沒有消息。”如果再問一句:“有沒有觀照啊?”也不會觀照,這就是修得不如法的表現。其實,即使是修得如法,它這個時節因緣沒到,他也不會出現根塵脫落,所以還要繼續修。
        問:那怎麼知道時節因緣啥時候到啊?
        答:這個問題很簡單嘛,你會吃飯不?你會不會吃飯?(師兄說:會吃,呵呵!)你怎麼知道自己吃飽了呢?(師兄答:哦!)哦!這個“哦”就是最好的回答嘛。
       
        172問:老師,很多師兄修法修一段時間,會覺得和這個世間出現一種隔閡,很多人有這種情況,那我們修得如法的話……
        答:你說的跟這個世法有隔閡,不是跟世間。跟世法有一定的隔閡,那也不一定,這個還是得因人而異。我們有一些師兄學佛,可能有這麼一兩個月的時間,家裡人知道之後,會有強烈反對的一種表現。這個是因為他的家裡人不瞭解佛教,不瞭解佛法,所以可能就是按照這個世俗人的看法,民間所謠傳的,說這個學佛是消極的,學佛是一種逃避。甚至呢,如果是男孩子的話,家裡人還會想到他會不會要去出家,所以這是家裡人保護自己這個家庭的一種意識,他們會出來反對。但是隨著他的家人對佛教認識之後,他們會改變過去的看法,所以這個過程多數的家庭它會出現。那如果說這個家庭是學佛世家,就不會出現這個觀念了。學佛世家的話,自己的孩子學佛了,父母是很開心的。
        問:老師,有什麼書可以讓他看呢?可以比較順從我們學佛的?
        答:你說家裡人啊?(師兄答:對啊。)家裡人主要看你的表現,如果你原來表現的很不孝順老人;學佛之後改變了,變得很孝順了,處處關心你的家人,那麼家裡人肯定會支持你的。
       
        173問:老師,修得如法,應該對生活會越來越有一種認清,是嗎?
        答:是啊,這是一方面。
        問:在世法當中,很多無謂的交際,就不想去參與,無謂的電話很少,跟師兄們的交流可能會多一點。世俗當中的這種開玩笑啊,大家聊個天啊,很多話也越來越少了,這樣的情況應該也是如法的啊。
        答:是呀,這是正常現象。
        問:不想看電視、電影啊。
        答:看也無所謂嘛,看也沒關係。你能夠不看,實際上看也沒關係嘛。
        問:裝裝樣子?
        答:你不裝也沒關係嘛,不是非得要裝。其實我們所講的這個觀照,是一切時、一切處,不管跟什麼人在一起,你都可以做的,這個是正修佛法,它沒有任何跡象表現出來你是在學佛的,沒有任何跡象表現出來你是在修行。觀照,你也不用跟人家介紹觀照,介紹他也不會。
        問:人變了嘛,原來話很多,變得話很少了。
        答:誰呀?誰原來話很多啊?
        問:比如說原來在村裡面的話,很喜歡到處跑動啊,現在不想跑動了。
        答:這個是自然現象。人到老的時候,都不願意說話。老了,也不願意到處跑,跑不動了。
       
        174問:有些環境下,比方說很多人抽煙啊,像這樣的環境空氣非常的污濁,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影響吧?
        答:你可以逃離嘛,你可以選擇逃離嘛。
        問:像有些工廠的環境,逃離就只有辭職了。
        答:工廠那不是抽煙,那是污染,對吧?
        問:對,雙方都有。那麼老師,遠離這樣的環境,對我們修法也是一種幫助,也是明智的吧?
        答:對你有幫助,你不喜歡,不喜歡所以遠離。不喜歡,那你就得遠離嘛,所以對你就有幫助。
        問:不是不取不捨嗎,又怎麼遠離它?
        答:對,對你來講,就不取不捨嘛。
        答:喝茶不?喝靈芝不?喝沉香吧,好吧?能夠沉得下來,才能夠飄香嘛。燒水,燒水我們喝沉香嘛。
       
        175問:老師,那個種子翻得厲害,是不是會頭痛啊?
        答:會,頭上安頭更痛。
        問:一位大德的書上說吸二手煙都會有過錯。
        答:大德們做開示都是方便說,都不會錯。方便說,他是對機、對人、對事來說,所以如果我們有什麼異議,那我們私下可以商量,可以探討。
        答:咳嗽嗎?
        問:好像有。
        答:著涼啦,昨天脫得太多了嘛。我們這邊也不是特別熱啊,頭痛啊?
        問:下座還好一些,上座特別痛。
        答:那也可能是翻種子,不一定是感冒了,翻種子翻出來了。
        問:我上次在塔光翻種子厲害,睡覺都睡不好。
       
        176問:師父,座上念咒的時候,頭感覺好脹,有頭大的感覺?
        答:頭大?境界你都不要去理睬它,什麼境界都會有,所有的境界都是暫時的現象,生滅相,了不可得,感覺到了也就不理它了。
       
        177問:老師,我在打坐的時候,好像感覺天和地的氣連接在一起。
        答:天人合一,你以前修道教的吧?也可能是種子翻出來,有可能過去世修過,這都是境界,不要理睬。其實人跟大自然就是相通的,每天都在呼吸,哪有不通的!境界來了,不要理睬,只管持咒,只管打坐。學的東西多了,就雜了,打坐的時候它會表現出來,這都是種子翻騰。翻出來你也就不要去理睬它,別跟它跑,本來打坐是打消妄念,你還在座上拼命的去妄想,這就不相應了。
       
        178問:那個時時在咒中,就可以了嗎?
        答:觀照,持咒不如觀照。
        問:觀照又持咒最合適了?
        答:觀照不需要持咒啊,還有咒在怎麼叫觀照呢?你那持咒是對治妄想,有妄想、有妄念你才會去持咒,你要是沒有妄想、沒有妄念你持咒做什麼?
        問:那時時都觀照了,哪有時間發願呢?
        答:觀照就是願,觀照跟願是一體的。願就是覺的一種表現,所以說你成就了,願力會更大。沒有哪一個佛菩薩說:哦,我都成就了,我不用再發願了。你的成就越大,你的願力就越大,它是一體的。
       
        179問:老師,自性可以和第八識劃等號嗎?
        答:也不是完全如此。自性是在八識當中,因為這個八識它叫藏識,它沒表現出來的時候,我們給它的名字叫作自性。那麼這八識也叫如來藏,如來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如來藏它裡面的容量很大,所有一切法都包含在內。這如來藏打開之後,它不叫自性,叫妙圓真心,如來藏性,本覺光明,打開之後就是這樣。
        問:那九識呢?
        答:九識也是八識。
        問:以前沒有聽過第九識,就是看老人的書,才偶爾提到過第九識。
        答:第九識有啊,也叫異熟識,也叫白淨識,也叫庵摩羅識,名相挺多。
        問:它跟八識一樣,為什麼把它專列為九識呢?
        答:那還有十識呢,它解釋下面呢,也可能還會有十一識。它還有差別嘛,差別智嘛,智慧它是有差別的。它沒有分別,但有差別,所以它還要差別的話,它就要運用了,所以就起個名相:第八識,第九識,第十識。目前來講是沒有第十一識,有第十識。開水煮開了嗎?
        問:開了。
        答:開了拿去沖嘛,要節約大家時間。
        問:七識應該是非量吧?
        答:第七識是分別識,它可以轉啊,它可以轉成平等智。
        問:老師,我們灌頂灌的是佛頂啊,手印頂啊還是種子頂啊?
        答:都是啊。
        答:先給師父倒,給師兄們倒,先別給我倒。
        問:先給師父倒。
        答:對。師兄那天說喝了一杯沉香上去打坐,定得很好。
        問:吃沉香蜜對入定很有好處嗎?
        答:我沒吃我不知道,你吃了你知道嘛,有沒有好處啊?
        問:好像有點好處。
        問:調節身體的,肯定是有好處。
        答:再來一杯。
        問:師父說他近水樓臺,先得先喝。
        答:哦,近水樓臺。對啊,他把沉香水拿在手上,近水樓臺。
        問:好大一個樓臺啊,我離水近啊。
       

  • 17

     17. 第十七集 第五個七第四天

        2014-01-22
        五個七也過得挺快,馬上就要結束了。五個七雖說這個時間也是挺長的,但實際上大家修得比較如法,這五個七過得都很快,都很輕快。再加上我們前面有幾天的預七,師兄們來了之後,參加了預七,實際上我們是不止五個七,超過了五個七。那我們護七的師兄們就顯得是很辛苦,消耗很大,而且護七的師兄把自己打坐修行的機會都讓給大家了。這幾天我觀察了一下,這個打七的師兄,還是存在一個問題,打坐的時候倒下來睡覺了。還有師兄是從來到這個道場開始參加打七,幾乎每一座都在睡覺,幾乎每座都倒。還有的師兄是反反覆覆的,一會雙盤,一會單盤,一會散盤,還在不停地換腿。同時,因為這個一換腿的時候心亂了,這個手印也是不停地在變化,一會是心中心法,一會又是大隨求,然後一會又是那個方便定印,一會又是法界定印,變來變去,這個都是心亂的表現。
        我們前面啟七的時候就跟大家說過了,你這個動,越動它就會越亂,越亂的話心就越慌。這四個小時不是打下來的,是熬下來的,熬了四個小時,動了四個小時,亂了四個小時,根本就培養不了定力。所以,我們說這個打坐的要求啊,從剛開始就要講原則,這個原則就是:一切放下,死心塌地。這身心的一切要放下,要死心塌地。那死心塌地我們是有細節的,首先這個腿不能動,不管你是單盤也好,散盤也好,雙盤也好,既然是盤上去了就不要動,一動不動。腿不能動了,這身體不能搖擺。我們說這個腿不動了,它就可以管住整個身體,因為這個腿代表根,我們盤腿打坐,根本就在腿子上。所以這個腿不動了,根不動了,身體一般動不到哪裡去的。那這個腰呢,再把它看住,不讓它左右搖擺,腰不能動。那麼接下來的話呢,眼睛不能夠睜開,眼睛要一直閉著。因為這個身體不動了,那麼我們這個眼睛啊,它就是最靈敏的,我們著相、迷失,都是在這個眼睛的表現上。所以,打坐要把眼根也給管住,眼睛要閉上,一條縫都不能留,全閉上。然後手印不散、咒不斷,不到時間不下座。好多師兄說:哎,這海南的蔡老師要求一座要四個小時,哎喲,四個小時一動不動那太難了。其實我們這個一動不動,不是從四個小時開始培養的,而是從半個小時一動不動開始培養,慢慢地往上加時間,可以每次加十分鐘,兩年內能夠坐到四個小時,那也不錯嘛。我們說這個定力是慢慢培養上去的,不是一下子坐上去的,就是古佛再來,他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坐四個小時一動不動的,所以說這個是要培養的。從半個小時開始培養,不是從四個小時開始,我們從來沒有要求過哪個師兄一下子就要坐四個小時一動不動。而且,最好是修六字大明咒來培養打坐的基礎,不要用心中心法來培養。因為這個心中心法,種子翻得太厲害了,你定力還沒有培養出來,你就被煩惱給衝垮了。相比之下,這六字大明咒種子翻得沒有那麼厲害,比較緩和一些,所以用六字大明咒來培養打坐的定力。那我們有很多老修行的師兄說:哎,這個心密我都修了那麼多年了,叫我放下改修六字大明咒,似乎於心不忍。其實,並不是叫你把這個法放下,而是暫且放下,先把基礎培養好,再重修心中心法。否則,你繼續這麼坐的話還是這麼亂,再亂二十年還是這個樣,人生有幾個二十年啊!當然也有師兄說:啊,我還是修心中心法,我也能夠做到一動不動。然後繼續這麼修,那可能的確會有這麼幾天時間吧,能夠一動不動,若是種子翻得厲害了,還是會動。因為我們在動的同時,也在往這八識田裡面種種子,種子還會種回去,只要起分別作意,就會往八識田裡面種種子。那這修到什麼時候,才不會往八識田裡面種種子呢?修到心空無住,心空了,一切都不住著了,才不會往八識田裡面種種子,只要有所住著,還會往裡面種種子,你是神仙也是一樣。
        所以,選擇一個比較輕鬆的法門或者咒語來打基礎。我們上師也沒有教哪位師兄一開始就要修心中心法,都是要先從六字大明咒、准提法、藥師法、阿彌陀佛一字心咒,或者就只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來下手。因為這些法門種子翻得比較緩和,沒有那麼激烈。所以說,基礎一定要打好,基礎沒打好,往後的修行,這個打坐他就總是在磨合,總是在跟這個身體過不去,總是在這個痛啊、難受啊、煩惱啊,在這裡垂死掙扎。我們說這個打坐,如法、如實地打坐三到五年,便可證入三昧,便可一心不亂。修得比較如法的,還可以打開本來,見性成佛,祖師大德都有過開示。但是他的要求就是必須要如法,基礎要打得好。
        祖師大德們也說,心中心法是根器相當好的人修的,比較相應。它也要講根器的,不是什麼人都可以修。那根器怎麼培養啊?通過六字大明咒可以培養,所以說用六字大明咒來打基礎。這說明絕大多數的人可以把根器培養起來,然後修心中心法。這根器是可以培養的,所以這裡面有很大的方便。這打坐的基礎培養好了之後,那麼我們不管是修哪一個法門,每座四個小時以上到六個小時之間。一般我們鼓勵大家打長坐,就是到六個小時一座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再加長時間,四到六個小時就很不錯了。當然也有一些師兄呢,想要考驗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有多大的局限性能夠突破,也會修八個小時、十個小時一座,甚至十八個小時一座都有,這些就是隨大家各自的發心吧,能夠坐六個小時一座就很不錯了。
        因為這個座上如此用功,下座自然而然就能夠綿密觀照,那我們這個宗門的特點是觀照法門、見性法門。打坐是助行,主要不是打坐,主要是觀照。可是如果離開了打坐,那就不是這個法門了,這法門它是不可能離開打坐的,所以這個法門的傳承是以打坐作為傳承。但是對於法脈,我們整個佛教的法脈傳承,是觀照、見性,打坐只是一個助行,最重要是下座能夠自然地觀照。所以我們打了長坐,四個小時、六個小時之後,下座之前,不要手印散了,我們就直接下座了,不要馬上直接下座,可以在座上多坐十分鐘,這叫屏息直觀,這當下就是觀照,直心觀照。反正這個法修完啦,手印散了,咒也停了,一切放下,連咒、手印都放下,這個時候正好屏息觀照。十分鐘,讓我們在座上細細地品味如何叫作自在的觀照、自然的觀照,之後再下座,那麼在座下,常常都能夠體現出如此觀照來。
        所以剛開始這個打坐,兩小時內,幾乎是妄念紛飛,人很容易跟著境界跑,有時候總要把自己的心給拉回來放在咒上。這個時候我們說持咒要字字分明,每個字要念得清清楚楚,就是要把我們這個容易流浪的心給抓回來,放到咒上,所以這個時候的要求叫作字字分明。咒不要念得太快,六字明一分鐘念三十到四十遍,心中心法一分鐘念十到十二遍,這個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字字分明,把注意力抓在咒上。心流浪了,知道了馬上要把它抓回來。所以這個階段呢,就是跟妄想、煩惱,跟這個妄念紛飛作鬥爭。
        到了這個三個小時的時候,打坐到三個小時的時候,這個煩惱幾乎是沒有了,妄想也少了很多,妄念呢,也由這個粗的妄念,變成了細的妄念。那這個時候呢,我們相應的持咒速度可以加快了,這個時候就不再要求字字分明了,而是知道咒在就可以了。相應的,這個咒的速度它就開始提快一些,六字明呢,每分鐘可以念到五十遍,心中心法每分鐘能夠念到十五遍了。這個咒的速度加快了,相應的他會出現昏沉,當然兩小時也會出現昏沉,但是到了這個三個小時左右,昏沉會多一些。而且相應的還會出現那個八觸,就是我們所講的身體,某個部位它在顫動,有時候是手,有時候是肩膀,有時候是那個腰部,或者身體某個部位它在顫動;還會出現癢,出現麻痛;有時候會感覺這個身體輕飄飄的,人這個身體在不斷的在變大,突然間感覺自己長得很高大,這都是各種各樣的境界出來了。那再下去的話,因為這個妄念少了,境界多了,所以下座以後忍不住也要跟師兄們去談境界:哎,我今天打坐這個境界怎麼怎麼著了。所以說,這個一般是三個小時以後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境界。
        那麼到了四個小時的時候呢,境界沒有了,這身體上出現了定境。那個變大變小的境界沒有了,相應的能夠體會到自己的呼吸很勻、很微細。身體很輕鬆、很愉悅,甚至眼前會出現點點斑斑的光明,甚至是一片光明。然後這個人的脾氣也沒有了,相應的這個妄念呢,由這個細妄念,變成了微細妄念,微細,甚至微微細,都會有體現。這妄念呢,是一陣一陣的,看不清楚它是什麼,但是能夠察覺到它的存在,所以這個身體相應的它會出現定。像有師兄說:這個時候我感覺這個痛,知道痛來了,但是只要能夠感覺到痛的同時,又發現這個痛與我無關,我可以不跟這個痛跑,甚至有時候還覺得這個痛啊,是個很快活的事、很快樂的事,那這個身體開始超越了疼痛這種覺受。這都是定力得到增長了,能夠不跟身體上的種種覺受跑,對這個身體的執著呢,也就在逐漸的放下了,這個痛都可以不受了,所以說這個覺受開始在增長了。他會覺得這個腦袋空空的,一片空寂,看什麼事情都了不可得,同時對周圍的一切又是明明了了,瞭如指掌,周圍發生什麼事都知道,但是不去受它,也不去住它,很自然。甚至對我們這個人世間的某些事情還看透了很多,也能夠放得下,同時這個身心又是愉悅的、歡喜的。我們所講的這些狀態。都是在一動不動四個小時以後會出現,所以我們說,打長坐對培養身體上的定力幫助是很大的。同時呢,說話語氣會變得柔軟,別人一聽:哎喲,這個人一開口,好慈悲噢!而且,每一句話當中,都帶有莫名的歡喜。所以說這個修行,它會改善整一個人的個性。這種狀況,我們從第三個七開始到現在,差不多這五個七打完的這個期間,都在師兄們的身上體現出來了,絕大多數的師兄還是體現出了這個十功德。
        那麼相應的來講,這個時候持咒,是能夠知道這個咒存在的,但這個咒已經不重要了;手印也不重要了,手印或許會向上舉,也可能會稍微往下落一點,這都正常;那麼再體會出來的是對周邊的一切知道,但是很快又不知道了,存在一個知道和不知道之間。自然而然,就對周邊的一切體現出來這種不即不離、不取不捨,對咒語,對手印都是如此。整個身心融入在一團暖融融的定態當中,所以他相應的會出現身軟,身體柔軟,手印也是柔軟的,腳也是柔軟的,整個身體是柔軟的;頂暖,這頭頂上一股暖流,啥時候都罩在那裡,這叫頂暖;眼明,眼睛雖然是閉著的,但是透過這個眼皮,他看到前面不是黑暗的一片,而是光明的,這叫眼明;還有出現耳明,這耳明它不是說像一個什麼鐘聲啊,或者是引罄啊,有這種現象,甚至還會聽到空中有這個雷鳴聲,一陣一陣的,這屬於耳明。我們剛才所講這些呢,它都是屬於氣機運行所表現出來的,這個身體自然而然表現出來的,也就是你的身體裡面有了定境出現。我們這修行過程當中呢,有了定境出現,他相應的才會出現這種勝境,在佛教裡面管它叫十六勝觀,也叫十八勝境,都有這些說法,名相很多,我們這裡只是略說一下。出現這些境界呢,我們都不要去理睬它,凡是有境界它都是生滅相,這個不是我們要修行的目的,而是這個修行的過程當中自然表現出來的,它同樣是了不可得的。我們就儘管去打坐,不要去理睬它,相應的這個持咒會變得更微細。因為出現這些現象的話呢,也是這個身體上真氣運行,這個真氣運行之後啊,我們這個力量,身體上的這個心力,它凝聚到一定的時候,就會出現能所雙忘,能念之心、所念之咒,一時脫開。一般而言,出現能所雙忘的前提是:身心世界早就不存在了,就是我們所講這個身體上的覺受啊,早已經沒有了。這個時候出現能所雙忘,它的力量就很大。手印空掉了、腿空掉了、頭部空掉了、身體空掉了,這些都空掉了,一切的覺受都空掉了,接下來出現能所雙忘。能所雙忘並不是說不想持咒了,我們好多師兄說:哎呀,我這個咒持不出來了。其實啊,好多師兄所謂這個咒持不出來了,是他不想念了,因為念咒很累,特別是越到有各種境界現前的時候,你硬要去持咒的話,這個咒會顯得很累。但這個咒持得很累,不代表說它就是能所雙忘,能所雙忘的時候這個咒並不累,而是很輕鬆,只是一開口只剩下個“阿”在了,不是他不想念咒了,而是一開口咒沒啦,一念不生、一心不亂了,只有一個“阿”存在了。這個“阿”是從我們喉嚨裡面發出來的,不是從意識當中表現出來的,所以它是自然而然的。同時這個身體它是輕鬆自在的,而不是說:哎呀,我要念這個咒,要提起這個咒,我還感覺到很累,不是那個意思啊。這些要跟大家說得細一些,因為對大家這個修行,去判斷自己做功夫做到哪一步了很有幫助。以前沒有人講過,所以我們要在打七期間,把這個告訴大家,把每一個細節都跟大家挑明了,免得大家走彎路。
        那麼越是功夫做到這一步,相應的還能看到我們的末那識,就是我們所講的第七識──分別意識,這時候我們是有力量能夠看到它。這個分別意識,此時此刻所體現出來的功用,就是妄動不已。我們說從第八識去做功夫,就是心念耳聞,直接從第八識去做功夫,做到這個身心即將寂滅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第七識了,它體現出來了,微細流注,一陣一陣的,在那裡輪迴不息,在那裡妄動不已,能夠看得到,能夠體會得到的。所以它所表現出來的,也是一種垂死掙扎的表現。它要反覆,要翻滾,所以我們說這個時候叫作無明現前。無明現前,人呢,會覺得說沒意思:我這個打坐一點意思都沒有,坐在這裡,人不知道這是在幹什麼,什麼境界都與我無關。我們說這個無明核子翻出來了,甚至有好多師兄修到這裡,他覺得這個打坐修行太沒意思了,一點意思都沒有。因為此時此刻身體上已經沒有痛的覺受了,痛已經不在了,癢也不在了,難受也不存在了。這個時候啊,坐在那裡心裡面空空的,啥都不是,只想下座。這個就是我們這個末那識──第七識,這個分別意識,它在妄動的一種表現。
        所以,我們平時要發願啊,要發大願,解脫大願。平時如果說這個願力比較迫切,那麼在這個緊要關頭,我們這個願力很容易會油然升起,而且看破這個頑空。你要看破那就不管它這個相了,我們還是繼續在做功夫,在持咒,繼續地在心念耳聞,又回歸到心念耳聞上邊。所以,這個無明核子一旦參破了,一旦看破了,接下來就是能所雙忘。那這個能所雙忘出現了之後,人當下就進入一種靈明空寂的定境當中。所以這個定境會讓我們發現,這四個小時、六個小時的打坐,時間過得很快。甚至有時候一上座開始持咒,沒到幾分鐘,就直接就進入這個靈明空寂的定境當中,感覺自己才坐了十分鐘,這四個小時就到了,這就是一種超越啊!
        那麼在座上這種定境呢,它是如此表現;下座以後呢,自然而然的,人就處於一種綿密的觀照當中。當我們處在一種綿密的觀照當中啊,它這個定境會時刻現前,走在路上,突然間停下來不走了,定在那裡了。它這個定並不是說對周邊的一切都不知道了,而是了了覺知,坐在那裡,人也就定在那裡了,身心都化空了,了不可得了,一切都了不可得。當然我們所講這個身心化空,有可能化得不是那麼徹底,知道這個身體空掉了,但是這個人我世界還在。再進一步的,這個定境再體現出來,就是人我世界都不在了,身心徹底化空了,隨之而來是一陣劇烈的爆炸,把我們這個身心世界徹底炸個粉碎,這個就是我們所講的根塵脫落,這是師兄們苦苦追求的爆炸,這個時候出現了!所以,我們所講的這個爆炸它不是偶然的,它是功夫成熟透了之後才會出現的,時節因緣成熟了,它會自然顯現。所以,大家在這個修證的過程當中,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它,只要有求,都是在製造能所,這個能所不滅,它就不會出現寂滅現前。
        所以說不要有所求在,一切都了不可得,就連我們說的爆炸也了不可得。這個修證的功夫一步一步來,到這裡才能夠得到一點法味,才知道個入處。那對於將來的修證,這個路子還長得很,當然儘管路子很長,就不再是摸索著走了,不再是盲修瞎練了,而是實實在在的修證。每修一步都如同囊中取物一樣,這自家寶藏你是用之不盡,花不完的。那才叫作真修行啊,在此之前那都叫盲修瞎練。
        好像還沒說完吧,實際上這個修行是無話可說的,說了也是方便說。今天這一說實際上也就是在總結,我們這五個七是怎麼打過來,也可以作為修持心中心法的一個參考資料,對於如何修持心中心法這一個過程,這是個很好的參考資料。然後,再結合我們歷代祖師的心密文集,這個只能夠起到一個補充的作用。有話就說啊,別看著我笑,睏了就去睡覺啊,睡也是禪嘛,睡也不亂。
       
        180問:知道睏了,然後睡覺也是似睡非睡,醒了也不睏也不累,不知道怎麼回事?
        答:那也是定嘛,心定則不亂嘛,雖然是睡著了但是不亂,沒有妄念紛飛,這就是不亂。
        181問:老師,講一講那個入定、深定、大定。
        答:講過啦,這一直不是都在講嗎?告訴你整個過程當中的每個細節,不都是在講嗎,你非得要加個名相幹什麼?所有的定,都離不開心不亂,你心不亂,這就是定。
       
        182問:請問老師,這個根塵脫落可以說是了生死,是了分段生死嗎?
        答:了變易生死。其實不光是說這個根塵脫落是了變易生死,觀照也是了變易生死。你能夠自然觀照,就已經是了變易生死了,能夠見到自己清靜本來,這就是了變易生死了。所以我們根塵脫落那叫證道分──你證道啦,你就根塵脫落了。了生死呢,見道分就已經了生死了。甚至我們再退一步,了生死還有更方便的說法,就在你剛開始修法的時候,這身體痛得要命的時候,你還能夠不停地在持咒,單憑這個力量就已經可以了生死了。所以這個了生死的概念,對於我們這個宗門的特點來講啊,它是個很小的問題,不是大問題。什麼是大問題啊?成佛救度眾生,那才是我們大的願望。那成佛救度眾生,要入世間度眾生,要不要了生死啊?首先要了生死,其次要不畏生死、不懼怕生死,才能夠度眾生。如果說了了生死,還不願意去度眾生的話,那就自了了,往生到他方國土去了。那要入世度眾生的話,他要不畏生死。所以在我們這個佛教當中,有不少諸佛菩薩、歷代祖師、高僧大德都發願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裡面度眾生,所以這叫作不畏生死,這才是真正的了生死。我們四種涅槃當中管這個叫無所住處涅槃,處處都是涅槃,不管在哪裡都是涅槃,在六道輪迴裡面也是涅槃。無所住處涅槃,這是靠大願而成!
        問:講得太好了!
        答:還有個好在。
        問:好也不可得。
        答:你還要回來坐嗎?
        問:不回。
        答:那不回就結束啦,要在這坐也可以,要上去坐也行啊,哪兒坐都一樣,反正無所住處涅槃嘛。
       
        183問:老師,有些阿羅漢也在世間行走,他這個叫不叫無所住處涅槃?
        答:是啊,阿羅漢也是大菩薩嘛。
        問:他只要不取涅槃,他就算是那個?
        答:那是方便說。實際上諸佛菩薩,大阿羅漢,和諸多阿羅漢發心都是一樣的,都是不捨眾生,都是在行菩薩道。所以這大乘、小乘實際上它是不分的,一樣的。心量大,這就是大乘的體現,阿羅漢心量肯定也大啦,他心量不大,他就無法證得阿羅漢果。所以這嚴格來講,從這個教法上面的傳播,我們所謂的小乘,它實際上並不是小乘,它的名相叫作上座部,傳到東南亞去了,我們管它叫南傳佛教,它也有很多精神是大乘精神。所以大乘小乘,當時只是一個區域佛教的分支,古時候的,不是現在的。那現在在我們這個國度內,我們所謂的大乘佛法當中,好多修行人的發心連小乘都不如,法門之見特別嚴重,這法門之見特別嚴重就是連小乘都不如。過去釋迦牟尼佛也說過,有法門之見者非佛弟子。你只要有法門之見,你就不是佛弟子,你連外道都不如,莫說是佛弟子。所以說,學佛不能有法門之見。我們建道場叫十方道場,諸佛道場,不是某個法門的道場。
        問:太好了,老師,您講得太好了!
        答:又有一個好在啊,還有個太好在。
       
        184問:我們接引那些新人,一般都給他們說我們自己這一套修行方法,這個算不算法門之見?
        答:不算,修持都是一門深入,但是道場呢,不應有法門之見,道場是接引一切眾生的。那麼所謂的法是相應的,對機、對根來講的,所以方法不一樣。
       
        185問:老師,您說那個阿羅漢就是菩薩,佛講《法華經》時,五百阿羅漢退席,佛陀為什麼呵斥這些人是焦芽敗種?
        答:那只是指那五百羅漢嘛。佛經上面經常有十萬八千大阿羅漢,那他們也是焦芽敗種嗎?
        問:另外就說把那個南傳佛教劃為小乘,這實際上是始於漢傳佛教很多宗派的宗師?
        答:對,它這個也是一種方便說嘛。完全這麼劃分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如法的。
        尼師父:《法華經》裡面主要講的就是他懷疑呀,所以他退席。不是說他是小乘,而且他是表法的。
        答:對,沒錯,他不相應嘛。
        尼師父:他主要是懷疑自己。
        答:對,他不相應,法也要講相應啊。任何人講法,他都有相應和不相應的存在,這都是正常的。
       
        186問:這幾座不知怎麼回事,念咒念得只剩三個字。
        答:這沒關係,這正常。
        問:跟著它還是……
        答:不用管。
        問:有時候念念變成兩個字。
        答:沒關係,一個都沒有最好。
        問:就隨它?
        答:不理睬它。我剛才不是說嗎,到這時候咒跟印都不重要。
        問:是呀,忽然間就這樣。
        答:這個都是定境的一種表現。
        問:那個字不是咒裡那個字。
        答:啊,沒關係。是這樣的,你把節奏放下來之後,你還是可以把整個咒都念出來。
        問:有時候突然就……
        答:他定境現前的時候呢,這個咒不容易念的很清晰,這時候你如果還要去專注咒的話,那又是一種障礙。
        問:就隨它。
        答:隨它。
       
        187問:前幾個七,我再難受也能挺。但是這最後一個七,在上座以前就覺得心煩意亂,不願意打坐,必須得靜坐一會兒,心靜下來了,才能夠結印。
        答:你這個是缺乏發願,發願發的不夠,願力不夠,願力不夠就會有很多障礙出現。我們這個佛教是從始至終,用這個願力來貫穿,用願力來超越一切,所以這種現象還是因為願力不夠迫切。
        問:而且,就是在黃宗寺那裡坐四個小時,覺得很快就過去了。到這打七一開始還好,越坐反而覺得時間越長,是功夫退步了?
        答:不是,你每天都在打坐,就不存在退步。其實也不存在退步這一說,這個是因為你以前打坐動習慣了,現在一下子不動了,而且又是這麼長時間,你身體上肯定有所反應。不能夠一直都是這麼順暢坐下來,肯定中間會有反覆,這種現象都是正常的。但是你只要不去理睬它,不跟它跑,它還是可以克服的,所以看你願力有多大。
       
        188問:老師,今天第三座,一開始我的心念耳聞感覺是挺好的,後來感覺抓不住那個咒,因為翻出好多好多東西。
        答:你那個咒速度念快一些,速度要念快,你翻出的那個妄念進來的多,覺得自己管不住的話,你這個持咒的速度要加快。
        問:我知道要心念耳聞,拼命去抓住那個咒,但越抓翻出的東西越多,我這是屬於翻種子還是屬於……
        答:屬於翻種子。
        問:所以今天第三座感覺特別久。
        答:一般第三座都會覺得比前兩座時間更長,這是必然的,就是平時它也是這樣的,第三座肯定比前面兩座時間要長。
        問:我以前還沒有碰到過這樣翻種子。
        答:那當然,你原來打坐用功的程度,還不至於翻出這些妄念的,它是一陣一陣翻的。
       
        189問:冬天打坐跟夏天打坐,這個疼痛程度會不會有區別?我如果在冬天打坐一般是不痛,或者不怎麼明顯,夏天就感覺痛一些。
        答:這個可能會因人而異,我們沒有在這方面太仔細的去關注,因為我們認為疼痛它是一種享受。你認為疼痛原來是一種享受的話,你就不會在乎它是痛還是不痛了。
       
        190問:謝謝老師。老師,另外您給我提出來的那個比較嚴峻的問題是,現在要重修六字明。
        答:這個還是你自己來決定吧,我說是歸我說嘛,因為好多師兄也是問這個問題,這個其實都不是很重要。因為我講嘛,我跟師兄們交流,首先我們過去這個兩輪六印,肯定是修的不如法,老動,老睜開眼睛,老看時間。
        問:這肯定是有的。
        答:這肯定是有的,修的不太如法,按道理呢都得重修,那怎麼辦呢?那既然這個要重修,那就從六字明開始嘛,所以說這個主要是靠大家自己的願力,我是說我的經歷就是這樣的。先好好重修六字大明咒,待基礎打好了,我再重修心中心法。後來也有不少師兄也是認同這個觀點啊,重修六字大明咒之後,再重新修兩輪六印。其實我們根本不用強調說一座都不能斷,不用強調斷座這個問題。為什麼會斷座呢?因為基礎沒打好,他才會斷座。你基礎打好了,覺得這個打坐是一種享受,哪裡會去斷座啊,是吧?我們海南這邊沒有強調說,你要一座都不能斷哦,沒有這麼強調啊。海口的師兄你跟他們問一下,老師有沒有跟你們說過一座都不能斷啊?沒有,從來沒提過這個問題。
        問:老人說過這問題,千座不能斷座。
        答:按照老人的那個書裡講是兩小時一座。
        問:師父,打完這座,我們就要灌頂了。
        答:好哇,灌頂,修心中心法。
        問:那教幾個手印給我們啊。
        答:教六個手印嘛。
        問:能拍下來嗎?怕記不住。
        答:不能拍,有韓師兄嘛。韓師兄修過,我再給你們糾正一下手印。我教你們了,有疑惑的話,再跟韓師兄對照一下。按照我們海南這邊的傳統,不管是哪個市縣的,要學手印他得到這裡來,每八天學一個手印。張師兄明天上來求手印,求第六印。
        問:一個一個地求?
        答:對,一個一個地求。
        問:這樣最如法了,我們沒有這個福份啊!
       
       
        191問:什麼是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
        答:一個是分段,這個肉體生和滅就是分段相、生滅相;還有一個就是變異生死,指的就是妄念,其實說透一點那叫微細流注。微細流注,才是決定生死的。
       
        192問:老師啊,像有些師兄比較遠的,要到這裡來求灌頂,求手印的話,他可不可以一天打兩座?
        答:不可以,一天一座。
        問:可不可以直接上四小時?
        答:這個看定力吧。這個也不能說不可以,只能說要看定力。他剛才所講的一天打兩座,一天四個小時就是兩座啊,但是不算兩座,只能算一座。你一天坐六個小時那也是一座,不能算兩座,因為它這兩輪六印是算天不是算座。
       
        193問:師父,兩輪六印是不是翻得比較厲
        害?
        答:兩輪六印一百天嘛,它就算天。每天一座,那你這一座可以是兩小時,也可以說四個小時,也可以說六個小時,那無所謂,由你的定力決定嘛。像我們這些師兄,就讓他們坐兩個半小時一座,他覺得兩個半小時下來好像沒打坐一樣啊,就問我能不能加到三個小時、四個小時,那也可以嘛。
        問:這樣的師兄,是因為他六字明基礎打得非常好。
        答:對啊,基礎打得好嘛。
        問:上心中心就比較輕鬆。
        答:對。這樣的師兄你叫他說別打啦,他都不會停的,不用跟他規定說千座之內你不能斷座哦,根本不需要規定的。
        問:不會斷的。
        答:對,他們這兩輪六印打完了,一天至少都是兩座,四個小時一座,一天八個小時。你說他這麼精進,他會斷座嗎?不可能的。
       
        194問:老師,按照二祖的書上說,就是一千座以後就不能再修了,不然會執著在坐和定上。
        答:有這個說法,所以老人比我們執著得多。老人我們知道,他一直都是在打坐,他比我們執著得多,我還沒發現有哪一個人比他執著的,起碼我做不到啊!
       
        195問:我的疑問就是說,要是每座四小時,一萬座不間斷,那這一萬座修下來,應該是這個智慧神通大開,那就證得高位的菩薩了。
        答:高位的?
        問:那就不是說初地的菩薩了。
        答:越是高位的菩薩,他越表現得跟個凡夫一樣,讓你看不出來。
        問:我覺得還是能夠體現出一些不同的吧。
        答:他不會讓你知道啊,他讓你知道他是活菩薩,那不是讓你去著相嗎?對吧?他不會讓你知道他是活菩薩的。
        答:這還是很容易看出來的。
        問:那是你有慧眼,哦,那你也是高位菩薩,才會發現。哎,這裡還藏著位高位菩薩。那是因為你是高位菩薩,你才能夠發現得了。
        問:凡夫有時也能看出來吧?
        答:看不出來,在凡夫眼裡,人人都是凡夫,他哪會把你看成高位菩薩啊。在佛的眼裡就不一樣啦,看著,站在這裡有哪個不是佛啊!
        問:那活菩薩再來世,他們會不會有一些缺點、一些陋習在啊?
        答:這個你可不能再挑毛病啊。
        問:不是挑毛病。
        問:這個師兄的疑問,我也有,但是不是說活菩薩再來,就是說有一些這個高僧大德
        問:不說高僧大德吧。
        答:你有,我沒有,我不管這些。
        問:走為上策。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時間:2013/12/19 至 2014/1/22
    地點:海南海口塔光道場

    息燈夜坐尋明心 垂簾聽咒覓真如
    萬般苦痛覺中受 一聲宏雷破虛空

    -----淨明上師
  • 傳法風格 力行祖師遺訓,秉持當面親傳、跟進指導的傳法風格。老師灌頂時,一個一個弟子逐一灌頂,並親授每一位弟子咒文、咒語、手印以及打坐要領及其他細節...都給予系統而細緻的相應指導,傳法具有系統性和嚴謹性。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