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壇擷英  序

         宋珂君敬序於北京南湖中園  2007/01/26

 心壇擷英(問答集)-----            <返回>

  本書作者齊志軍老師,祖籍河南,電子技術工程師,1977年畢業於河南鄭州大學物理系,後長期從事電子儀器儀表設計開發工作。齊老師秉性純樸,不尚風華,但雅慧穎悟,睿智內斂。因為幼時喪母,中年閱盡滄桑,所以他對苦空無常的人生有真切的體驗,對貪嗔不捨的眾生深懷悲憫,解脫度生的宏願於少時便已萌生年長後更有增無減。
  1989年秋天,因緣會聚,齊志軍老師赴上海拜見元音上師,授心中心法灌頂,之後為法忘軀,精勤打坐,苦自磨礪。曾作《悟心詩》五首,自呈見地,得到元音上師的鼓勵首肯,上師親筆批示、印證囑咐:「空假不立中亦無,化作春泥群倫護」。並傳付灌頂資格,委託他廣弘佛法心中心。自此,齊老師不辭辛苦,建寺迎僧,大江南北,講法灌頂。元音上師多次在信中感概讚嘆:「雖然我們相隔很遠,但卻心心相印,無絲毫隔閡」,「你於佛法能融會貫通,實堪欣慰。將來荷擔如來家業者,豈即吾子志軍乎?!」
  自元音上師付法以來,齊老師以深廣的悲心,精湛的智慧,深邃的証悟,和善巧莫測的方便,接引廣大佛弟子,啟迪後學同歸佛乘。秉承三代祖師遺訓,齊老師依規強調佛法心中心乃「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淨土為歸」。他辨析心性,十分嚴謹,絕不姑讓;而每遇良才,一定奪卻境界,掃蕩概念,必使當下體認。齊老師說法,或簡潔直接,或深婉懇切,或如雷霆閃電,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令人目不暇接;或如田園逸風,輕鬆活潑,使老幼皆蒙薰習。
  近年來,鑒於部分心密學人對於『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靈知』的理解,常有偏差、有人死執空靈境界不捨的現象,齊老師強調所謂身心世界化空、靈知自性顯現,正是「不可得」。學人應於此靈知突現的一霎那,體悟萬法本來虛妄,我人自性本來解脫,從而証體啟用、自在無礙。若死執靈知,不知萬法接自性,就不能隨緣起用,這與佛法本意祖師教誨正是南轅北轍。
  又因某些心密地子對於坐下觀照的原則多有爭議,齊老師在總結三代祖師的有關開示後,以創造性的語言,將座下觀照的三個過程的用功重點歸納為《觀照三步曲》:第一步,不隨念轉,不為境遷;第二步,凜然一覺,朗然現前;第三步,本來是佛,觀甚麼照?!其實齊老師談法,無不從修行實際出發,若說本來,則自性不遠,一步也無,何談三步?但若講觀照功夫,則三步曲真實不虛矣。
  面對參差不齊的學人,齊老師在日常的答疑中,都強調「修行的重點是求解脫」要為了自我和一切眾生的解脫而刻苦修行,而解脫之要訣,是體悟自性本來解脫、煩惱本不可得、佛法本來無言。
  對於無法契入無相的眾生,齊老師毅然要求弟子「歸心淨土」,認為「念佛法門最為穩妥」。當發現學人舉棋不定,游走於各個門派之間搪塞光陰時,齊老師痛心疾首,苦口婆心勸告:「請務必選一個適合您的法門,或念佛、或參禪、或修密、行起解絕,鍥而不捨,一門深入」。因為只有一門深入才有可能觸類旁通體會佛法精髓,才有可能此生了生脫死。把精力浪費在門戶之爭、義理之辨上,是與佛陀教誨背道而馳的。
  除此之外,齊老師的答疑還涉及到經典解析、公案啟發、打坐指導以及佛法修行的各類基本問題。應各方同仁懇請,印心宗師兄弟們辛苦搜尋整理,現將多年以來齊老師就有關眾多學法之人的佛法答疑整理成冊出版,雖然這些資料只是齊老師眾多答疑中的很小一部分,且因整理緊湊,難免掛一漏萬,但滴水知味,希望各位佛弟子勿因易得,便生輕想。當恭敬參學,殷勤自省,則於自己的修行解脫一定可以有所裨益。
      普願一切眾生,速開智慧,同成正覺。
        宋珂君敬序於北京南湖中園
        二零零七年一月二十六日

 

返回齊老師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