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集 明心見性與證入寂滅》

1. 慈悲與好心的區別

   問:慈悲跟世人說的那種好心有什麼區別?
   答:慈悲肯定包括好心,好心腸是慈悲的一部分,但是好心不能夠完全代表慈悲。好心它是有局限的,某種情況下他是好心,經常有人說,好心做好事結果不一定是好事,這證明它還是有局限的。但是慈悲是沒有局限的,所以說慈悲它當然包括好心在裡面。
   問:修行的第六要點“心量廣大容納一切”屬不屬於慈悲?
   答:當然,心量廣大就是慈悲的表現。
  

2. 在世間才是真修行

   後天又是打九了,時間過得挺快,大家的定力也培養得挺好,基本上這個下座的功夫還是有的,所以要儘量的減少胡思亂想,要安于默然,默然就是定。要安于默然,儘量少去想,胡思亂想,不要去想,行站坐臥都在觀照,也就是把我們座上的打坐用到下座,也是在打坐,座上座下連成一片這也是在打坐。不光只是座上在打坐,下座也在打坐,那麼睡下來也是打坐,吃飯睡覺都是打坐,所以也是看大家結合得怎麼樣。在這裡打七也是在培養我們修行的經驗,座上怎麼去用功,下座如何去觀照,日常生活的行站坐臥當中又如何去用心,這些在我們這個打七道場是最好培養的。
   所以大家來這裡肯定不會白來,這日後回去之後我們還在打七,在自己的生存環境當中去打七,去磨練我們的身心。從這裡走出去後,大家才是真修的開始,真正地要在這個世間歷練。我們培養了堅固道心,培養了我們的清淨本來,親證出來,回到我們熟悉的環境當中要很好地去運用它。而不是說在這裡大家用功,都很辛苦,回去就徹底放下了,坐也不打啦,觀照也不做了,又回到過去了,那麼我們這個打七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3. 明心見性

   我們這個修行它總會有一些反覆,我們跟大家講解的時候也告訴了,我們這個翻種子,這些業障翻出來,它是一層一層地翻出來,它不是一下子翻完。就算在這裡修證到能所雙亡、根塵脫落,那以後會不會還有這些種子呢?有可能還會有。但這些種子翻出來的時候,我們有力量把它化掉,這個叫當體即空,把它化掉,凜然一覺你就把它化掉了。所以在這裡大家要培養出真正能夠運用的方法,就是“當體即空凜然一覺”,這些大家在這裡容易點,或者說“一念迴光”,我們所講這些都屬於觀照。經過一番的苦修,大家都能夠體會到如何去觀照,那這個觀照是時時刻刻能夠體現出來那是最好。時時刻刻我們都在觀照當中,時時刻刻都是自心清淨、都是本來具足、都是清淨平等、都是法喜充滿,時時刻刻流露出來,那麼我們這個觀照才可以打成一片。觀照打成一片了就是我們所謂的明心見性,見性了就不失照了,所以說這個觀照它是打成一片的。我們說一念迴光、一念清淨也是屬於見性的範圍,但這個所謂的見性很短暫,要通過這個打坐來培養定力,通過打坐來培養了這個定力,我們這個觀照就可以經常提起,這個提起也是自然而然的提起,經常能夠一念迴光回歸到清淨本來。它的具體表現就是了了覺知蕩然無住,一切我們都可以不去住它,這就是我們的自性光明當下就給呈現出來了。

4. 肯定、認取、承當

   認識到它,我們就不要再懷疑了,認識到它,我們就儘管去認取它,一點懷疑都不要有。肯定下來了你才可以經常一念迴光,經常的凜然一覺,所以說這個肯定、認取、承當它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只有承當得好你才會經常的一切化開。我們在這個迴光返照的那一刹那,唯此一真實,只有這了了覺性它是能夠真實地現前的,所以說唯此一真實,其他的一切都是夢幻泡影,都了不可得。所以說要承當得好,念念當中它都會自然現前,很容易打成一片。

5. 證入寂滅

   那麼在這種自然的示現當中,我們的心態是空靈無住的,這個世間的一切與我毫無關係。這世界的一切包括我們這個身體都是我們自性的一種妙用,也就是自性的工具,要用它我們就儘管去用它,不用它,放下,了不可得,這就是一種工具而已。所以一切放下的當下全體即空,全體都放下全體即空,唯有我們這個了了自性靈明不昧,只有它是朗朗自照的,所以古德管它叫靈光獨耀,也叫朗月當頭。朗朗自照,這就是見性,見諸佛自性,這個自性承當下來了,它才會朗月當頭,才會靈光獨耀;那我們這個功夫做熟透了,朗月當頭、靈光獨耀也了不可得,功夫做熟透了也了不可得;那這了不可得它也會脫落,連見性也不可得了,清淨心也不可得了,那麼這叫證入寂滅。所以我們這個功夫、作用它是一步一步來的。

6. 發大願可以破掉情見

   那我們剛才說了,這個打坐它還會出現反覆,種子還會翻出來,這些都沒有關係。甚至還有師兄說:煩啊,後面這一座煩啊,煩得不得了,煩得都不想坐了,想下來,會認為說這一座品質不好。這個煩一般是伴隨著痛苦,煩的當中還有痛苦在,當然不一定是手痛、腳痛,多數是心痛,煩的時候還帶有心痛。這心痛是曾經受過傷害,或者說我們自己傷害過別人它所體現出來的。最重要是在這個情見上體現出來,我們所講的貪嗔癡慢疑、愛恨情仇,各種各樣的佔有欲望,都屬於情見的範圍,這個也是最不容易破掉的。所以說我們要經常發願,發慈悲心、發大願,把我們這個心量放大,才可以把這個情見破掉。

7. 如何發願才能夠迫切

   在這個煩惱的時候更要發願,所謂煩惱即菩提,我們這一句話就是願力的體現啊。煩惱來的時候,一般是這個煩惱籠罩在心頭。當這個煩惱出現的時候煩得不得了,我們感覺到這個人生就很迷茫了,生活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說這個煩惱直接就是迷惑人的心靈。這個時候如果有善知識指導你一下,發願吧,發個大願!什麼叫大願呢?這個大願要超過我們的一切利益,超過我們自身的利益,這個願要大,而且還要迫切。發什麼願呢?比方說:“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這是個大願啊,而且還要發得迫切。那有些人他會說:我迫切不起來啊。因為迫切不起來,那麼這個願雖然也在發,但它很容易就變成了口頭禪,嘴巴上是在念,但沒有往心裡面去。迫切不起來怎麼辦呢?那我們要給他一個假設,假如你明天,因為這個誰都說不準的,誰都說不準明天此時此刻我們還能不能很好地活著,萬一有人告訴你,你這個病已經很嚴重了,或者說你遇到這個事情啊,已經是火燒眉毛了,簡直會要了你的命,或許你明天就要走了,要離開我們了,要離開這個世間了,怎麼辦?你這個時候怎麼辦?那肯定要很著急啊,這火燒眉毛的時候很著急呀,怎麼辦呢?明天就要離開這個世間了,要離開這個美好的世間了,怎麼辦?這一迫切,你看這個願力他就能夠發得出來了。所以願要迫切,它才能夠叫大願。

8. 何為一切眾生

   有人說:哎喲我自己我都沒有力量去度,我還要度一切眾生?那我們所講的這個一切眾生啊,不光只是說我們這個身體外面的叫一切眾生,最重要的還是我們這個身體裡面的,我們這個身體本身就是一個大千世界,這個身體裡面有無數的生命跟我們共同擁有這個身體。所以這裡面就有了無數的眾生,對我們自己這個身體來講也是一切眾生,這個身體上的一切眾生我們自己都救不了,但這個身體總是我們自己的吧,總要去度吧,這個願也沒離開我們自己這個身體呀,同樣也沒有離開我們自己這個身體的一切眾生啊。所以說,“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一切眾生不求餘果。”也包括我們這個身體上的一切眾生。

9. 肉身菩薩

   六祖慧能大師、憨山大師、雲門丹田大師這幾位大德是肉身菩薩,他們的肉身不用經過藥物處理,不用經過化學浸泡,竟然能夠在南華寺坐了一千多年,為什麼呢?因為他在證入涅槃之前、圓寂之前,已經把他這個肉體上的一切眾生都給度化了,所以他這個身體不會腐敗。他也不是吃了什麼靈丹妙藥,就是通過自己的修證,能夠把自己這個肉體上的一切眾生都給它度化了,這個在佛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事,這個不是神話是事實。有機會的話,我們大家一起去南華寺叩拜一下我們幾位祖師大德!

10. 不求餘果

   還有師兄說:老師啊,我這個成佛救度眾生這個願我可以發,不求餘果不行吧,我現在還要生活,還要養家糊口,我啥都沒了,那這也不好辦哪。我跟他解釋,我說不求餘果這個願其實並沒有離開我們一切願望,只是說這個願是大願,大願就證明我們一切都可以得到,你想得到的都可以得到。只不過你所得到這些東西跟我們所發的願相比,就是你有所求的那個得跟無所求的得,得到的那可是差得太遠了。所以你的願力越大你的事業越是成就,你的生意會做得更好,家庭會更加美滿,這都是因為發了大願而得到的。師兄一聽完說:那我還是發大願吧。

第四個七第五天(2014-01-16-57)
這一集開示了明心見性、證入寂滅,以及肯定、認取、承當的重要性;開示了印心宗的修行過程,以及如何破掉情見、去除煩惱,並指出在世間才是真修行,缺乏跟老師交流容易盲修瞎練等內容。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