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俱生煩惱是無始無明
問:什麼是煩惱?
答:煩惱有煩惱相,同時還有煩惱見。煩惱相是表現出來的。煩惱見是勝義的、潛在的,藏在心靈深處,也叫作俱生煩惱,是本來就有的。俱生煩惱也叫無始無明,所以把無明破掉才能夠破掉俱生煩惱,才能夠破掉煩惱見。煩惱見是見惑當中的一種,欲見佛性,先破無明,破掉見惑、思惑,就是破掉無明。
105-凡夫最大的境界是無明
問:什麼是苦?
答:有執著、煩惱、妄想就是苦。苦是什麼造成的?無明。無明是大苦,打坐的時候無明一現前,感受到很苦。無明緣起就是妄動,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造成執著和煩惱。煩惱就是苦海,煩惱就是眾生,無明也是眾生,無明是最大的眾生。凡夫最大的境界就是無明,破了無明,不住它、超越它,就是佛菩薩。你把自己度了,就是佛菩薩。所以破無明就叫證得聖胎,入聖道就是破無明。所謂四聖六凡,四聖是什麼?佛、菩薩、聲聞、緣覺,得解脫了就是四聖;六凡就是六道眾生。
佛、我、眾生三無差別,什麼叫無差別?自性無差別,自性是一體的、平等的,正因為無差別才能夠自度。煩惱就是眾生,我有煩惱嗎?有煩惱我就是眾生,《金剛經》就這麼說的。我們用佛法來度自己這個眾生,這就是度眾生。用的是佛法,不是叫佛來度我,而是用佛的方法來度眾生。佛為什麼不度眾生呢?因為佛、我、眾生三無差別,佛不認為大眾是眾生,他看人人都是未來佛,所以說無眾生可度。
106-無明業識造就輪迴不息
問:如何脫離六道輪迴?
答:六道輪迴的根由在無明上,無明也叫無明業識,無明業識造就輪迴不息。沒有聽聞佛法學習解脫道,是無法破掉無明的。無明叫無明核子,也叫無明殼子。當它堅固到頑不可化的時候,就叫核子。叫它是無明殼子是因為已經在修證的過程中,無明就像雞蛋殼一樣,一碰就破,一參就破,它是可以破掉的。沒有修行它就是核子,有修行它就是殼子。修行人把頑固不化的心變成了一個軟殼子,一點就破,這是修行的力量。在沒有破除無明之前,人的一生都是圍繞著無明業識在運作,每天做的大部分都是業識顛倒之事,這就是顛倒夢想,也叫業識顛倒。
唯有佛法能夠讓我們回歸本位,回歸本位的時候當下一念清淨,一念清淨就是諸佛菩薩手上的法器。這個法器有什麼用?就是用來破除無明的。當下一念清淨,無明即破,這就是了脫六道輪迴的方法。想要解脫、了脫六道輪迴,就要時時刻刻一念清淨,回歸本位就是解脫,就把無明業識破掉了。
107-唯有大願可以覺破無明
(1)
問:打坐時感覺坐在那裡是無邊無際的,這是什麼情況?
答:無邊無際的,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坐在這裡,很枯燥很無味,乾巴巴的,沒什麼意思,這時心也不亂,佛教稱這個階段叫無始無明,這是回到了心最原始的狀態。這時候不起任何分別了,到了這個境界,其他的宗教就沒東西可修了,像一個桶一樣已經到了桶底了,一點意思都沒有,已經沒有路了,路已經絕了。外道坐到這裡就不打坐了,認為這是最高境界了,已經沒東西可以超越它了,無法可修了,全部都空掉了。
學佛修到這個程度,也可能認為沒什麼好修了,已經修到頂了。也不想坐了,坐下去沒意義了,有也沒有,空也不空。那怎麼辦呢?想一下來打七的目的是什麼。平時說發大願,大願去哪了?這個時候為什麼發不起來?這個時候發不起願來,就證明平時願力不夠。外道修到這裡就沒什麼好修了,換一句話來講:你已經成了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外道了。
這時要超越就要轉念,發願就是轉念,也叫轉身,轉身就把無明給破掉了。無明有兩種表現:一個是無明核子,破不掉它就是無明核子;能破掉它就跟蛋殼一樣——無明殼子。唯有菩提大願能夠破掉它,這就是佛教跟外道的不同之處,叫覺破無明。
無明在禪宗裡叫疑情,打坐參禪打出疑情來了,會坐立不安,坐也不是、走也不是、站也不是、參也不是,哪個邊際都不著,說它是什麼又什麼都不是,那怎麼樣破掉疑情?要靠大願。所以禪宗裡面講疑情一起是個好時機,這不是個壞時候,是好時機。破掉它就要靠大願,一破就是桶底脫落。它就像個鐵圍桶一樣,已經到底了,修不下去了,已經沒什麼好修了,把它破掉就是桶底脫落。
坐不坐都無所謂了,坐也是這樣,不坐也是這樣。這個也是微細流注,微細流注、無明、能所、末那識、分別識、染汙識都是一個東西。一切能所是從它來的,一切分別也是從它來的,所以它什麼都不是。空也不空,是也不是。說它是煩惱,也不是;說它有歡喜,也沒有。像個鐵桶一樣到了桶底了,四面八方都是圓的,都是銅牆鐵壁,出不去,就像個悶罐一樣悶在那裡了,世間相最原始的狀態就是這樣的。這也是佛經上講的大鐵圍山,四面八方都是銅牆鐵壁,頂也是銅牆鐵壁,底下也是銅牆鐵壁。世間再美妙也不過如此,所以古代的大德就作了一首偈子:“天是棺材蓋,地是棺材底。無論闖哪裡,總在棺材裡。”
無明的狀態是一念本空,也是一念不生的。因為它是一念無明,也是一念本空的,就沒有轉身處。轉身就要靠平時的大願累積下來的力量,這個時候就可以破掉它,一念本空正好,因為了了常知還在。不是什麼都沒有,還有了了常知、一切不住在,連這個境界都不住了,也就把它破了。大願的作用就是破除無明,這個時候能夠發起大願,無明就消失了,就不會落在什麼都不是上面了。
(2)
問:見性跟座上翻種子的進度有沒有關係?
答:有關係。一切知見都在自性中,所謂見性是見根本、見清淨本來。現在所看到的一切,妄想、執著,包括妄念紛飛和各種境界,都是八識田翻出來的,八識田有兩個名稱:一個叫無始無明,一個叫如來自性。所有東西都是八識田裡面翻出來的種子,最後種子翻透了,就徹底見到八識田了,就是無始無明,也叫鐵圍山,像個黑漆漆的桶。當見到八識田,一轉念就是見性了,無始無明一轉念就是轉識成智——轉八識田為根本智,這就是見性。平時打坐,包括極力追頂,都是要讓無始無明出現,這才容易轉身。
那麼發大願就很重要,大願是平時累積的力量,不是出現鐵圍山了再來發大願,那時生不起來了,是在平時日常生活當中磨練出來的。發願就是發菩提心、發解脫心,發願也是自覺,覺破無明,破無明要靠覺性。平時的觀照、發願,都是在為破無明累積力量。無明也叫死關,出了這一關就活過來了,沒出這一關就是死關。六道輪迴的死關就在這裡,六道眾生誰都離不開這個死關,也破不了這個死關,就是被無明關在六道輪迴裡,沒有般若智是破不了它的。
(3)
問:無明和自性是什麼關係?
答:無明轉念就是自性,無明跟自性本為一體,同屬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無明的表現。元音師尊在開示裡形容它就像人喝醉酒一樣迷失了自己。它要靠大願來轉。
在打坐的過程,剛開始翻出來的是非常粗的,先是煩惱,然後再細一點是執著、妄想,再下去,從妄念到妄念紛飛,然後再下去就是細妄念、微細妄念、微微細妄念,最後到微細流注,微細流注再往下,連微細流注也沒了,就剩個空洞無明、空洞無味,什麼意思都沒有,什麼境界都沒有,這就是無明。
世間法是由無明緣生的,無明緣起就是世間法,破了無明就是出世間法。無明是沒有任何執著的,也沒有任何分別,它表現出來是透明的,同時又是黑漆漆的。出現無明的時候,無明還是一個相,最大的相就是無明相。無明沒有住著、不起分別,所以也叫作一念無明。一轉念,同時有大願生起,它就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清淨無比。一轉念當下就把無明給破了,歡喜心自然就生起了,這就叫作初地菩薩——歡喜地菩薩,歡喜地菩薩就是破了無明。出世間就是出世間法,初地菩薩就已經是出了世間了,了生死、得解脫、出世間,是一回事,明心見性也是出世間法。
把無明破掉就是自性現前。所謂的破無明也是方便說,無明跟自性本為一體,它就是自性。那為什麼叫它無明呢?它跟自性同為一體,表現出來的有哪些不同呢?無明是相上無明,如同一面鏡子一樣,所以叫無明鏡,這個境界表現出來是空洞無味的,為什麼?因為看到它的相就是這樣,轉念就是不著在這個相上,朝自心處看,這自心就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又是清淨無比的,這就是往自心處看,不是在相上看。這個叫自覺,自覺就是破無明的方法。自覺裡面就包含大願,沒有大願自覺不了。大願幫助觀照,自覺就是觀照,大願生起的時候,這個觀照很迅速,能夠打成一片,觀照打成一片也就是破掉無明。
很多師兄打坐出現無明現前,是著在相上,就覺得打坐沒意思了,再也坐不下去了。有時候觀照也未必能破無明,為什麼未必能破呢?因為無明跟自性是同為一體的,一個是正面,一個是背面,或者說一個是體,一個是影子。所以沒有大願成就不了,一切佛經都講要發大願,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你可以用願力來達到自覺,自覺的力量就可以破掉無明。唯有大願可以解脫,破了無明就是解脫。所有修行最後都是讓無明生起,無明生起了要轉身就容易了,看不到無明轉不了。
要先發心,之後才是身心力行,這個願就是方向,沒有方向要朝哪裡走?走不了,寸步難行。所以要走的話,要身心力行,首先要有方向感,沒有方向往哪裡去呢?所以發心、發願就是方向。方向明確了,這個身心跟著上去,它才有意義;否則沒有意義,沒有發願的修行就是盲修瞎煉。即使是有發願的修行,在沒有見性之前同屬盲修瞎煉,畢竟有個方向感,不會走冤枉路,沒有方向感就如同瞎貓到處亂撞。
(4)
問:無明現前時怎麼轉身回歸到了了常知上?
答:靠菩提大願就能夠轉身了。發願時心是清淨的,清淨就是覺,清淨就可以覺破無明。體會到心是清淨的時候,無明在哪?無明也不可得,這就是覺破無明,也叫清淨本覺。《圓覺經》上說:“諸佛自性,本來具足”,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元清淨體、本妙覺性;另外一個是無始無明。這兩種都是菩提自性的表現,它們是一體的,一體當中的兩個面。由於無明的存在埋沒了覺性,“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圓覺經》是這麼說的。
大家在學佛的過程中要認識諸佛自性——本具的自性,要見自性就要破無明,因為無明是自性的影子。現在所看到的空洞無明裡面包含著真如自性,但這個影子的相很頑固。佛法指導大家修證,就是在無明現前的時候怎麼去破它,要破無明唯有靠般若智,般若智就是菩提智慧,就是發願。
一切法皆是無明緣起,就是一切法都是無明的作用所表現出來的,既然是無明緣起,那麼它所緣起的法也可以破無明。《金剛經》上有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自性就藏在其中。了了常知,是相非相,這個了了常知就破掉了無明。空洞無明的時候還是了了常知,了了常知沒有枯燥在、沒有沒意思在,這正是轉身處。
談了那麼長時間的無明,就是讓你們再深刻地去體會無明的痛苦。體會它才會要破掉它,否則你的願會軟弱無力。修行到這一步要深陷無明中,大願才能生起來。
(5)
問:座下有對境的時候可以承當,但是靜的時候還是會疑,怎麼辦?
答:有對應的境界是一種助緣,對境是很容易做功夫的,但是在沒有境界的情況下怎麼樣,那才是本事、本領、本位。那個時候面對的是心體上的,那才是關鍵。現在還轉身不了,總是被無明糾纏,扯不清,丟不掉。還是要在願力上下功夫,願還是不夠痛切,如果痛切的話一下子就轉身了,就不會再出現這種情況,無明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