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第一天:塔光

1   1_念咒是以妄代妄

問:上師我有個體會哦,最近不是一直都有咽炎嘛,我就住在這上邊了。然後前一段時間,因為有咽炎所以說用了各種對治法,比如說去醫院看啊,還有自己就覺得好像是因為持咒的方法不對造成的咽炎,所以說反正就是打坐的時候……
答:不是,不是。
問:不是哦,反正我是這樣想的。師兄也給我很多建議,然後我也用了藥,反正就是住在這個上面了,然後打坐的時候就妄想比較多,但是我又想把它拉回來。所以這個事情我就跟巡七的心**師兄交流了。然後他就說我這個有點壓念了,就是我每次都想要拉回來,因為我知道流浪我就想拉回來,這個是有點壓念了。然後他就跟我講了,說叫我一切不住,就是說妄念也沒有關係,他說你就用下一座你就全部打妄念,你試試看,他說它自己也會回來的。然後第二座我就用了這個方法,一整座前面都在跑妄念,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跑。後來我就不是說強制把它拉回,然後自然它確實也就回來,只不過前面的時間比較長。但是這一次之後解決了我的一個執著,就是喉嚨咽炎的執著,就是一切放下。然後我就突然發現我這個咽炎也是一個執著,我就讓它去,然後那一次就突破了。以前一直都有異物感,自從查出這個咽炎之後,我就打坐都能發現喉嚨裡有異物在動。然後這之後的一座就突然沒有了,好像這個事情就過了,就超越了。然後還在座上就出來幾個字,就是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好像這個事就過了。
答:這也是翻種子。
問:突然這件事情就沒了,過了。然後後面幾座我現在打,好像就沒有再執著在這個咽炎上。我就想問一下,這個打妄想到底是可以隨便讓它這樣自然而然?
答:不是打妄想,誰叫你打妄想了?你那是翻種子,不是打妄想。
問:哦,這個算翻種子。
問A:那怎麼區別這個是翻種子還是打妄想?
答:打妄想要想,想了沒有?想事情沒有?
問:但是它好像……
答:你自己要想什麼問題沒有,主動性的?
問:那有時候也會聯想出去,這個什麼……
答:打妄想是在想某件事情,那就叫打妄想。如果你不是想,而是這個念頭自己翻出來,一會兒它會變化,自然出來,很快它會變化,這個念跳到那個念又跳到別的念去,它不是由我們意識去控制的,這個就叫翻種子。
問:第一次知道這個區別。就是想是自己主動去想某件事情?
答:嗯,主動去想某件事,那就叫打妄想。
問:感恩上師。
問B:哦,這樣的差別,不是主動翻出來的,跟著跑沒事。
答:你翻種子你知道嘛,知道在翻種子,會跟它跑一陣子又回來了,那沒關係。
問:那這個跑我會意識到,我翻種子跑遠了,我會主動拉回,這個算壓念嗎?
答:不算。
問:不算作意嗎?
答:你主動拉回就是注意在咒上就可以了,不需要去壓念了。
問:對我又拉回來,那就不讓它再跑遠,那就不算壓念?
答:對,不算,你就注意回到咒上來就可以了。那不叫壓念,那叫以念咒這一念來代替妄念,叫作以妄代妄。雖然我們借助這個咒也是妄,以妄代妄,沒關係。
問:感恩上師。
問C:上師,我接著這個問題問一下,其實這個環節就是讓這個妄念生起的這個過程,包括我們再回到咒上的時候,這個時候咒速必然是要下降的。這個好像應該還是有一些細節怎麼去拿捏?就是你要回到咒上的時候,是不是一定要想,因為你要把它聽清楚,回到咒上的時候就有點要把這個咒聽清楚。
答:你加快速度念啊。
問C:加快速度念。
答:稍微加快一點,也是回到咒上。
問C:在妄念紛飛的時候,這個咒速是很快的。
答:是很快的,它是相應的。
問C:對,當我想把這個咒就是回到咒上的時候,這個時候其實速度就……
答:你要回到字字分明上?
問C:沒有回到字字分明,但是也是會起那個……
答:就是知道咒在就可以了。
問C:知道咒在就可以了。然後念著念著,像師兄就拍一下掌,就會那個咒速一下子就上去,就上得很快。
答:一下子上去或者一下子斷掉都有可能。
問C:真的很快。然後今天早上引磬的時候就會就剩下一個字了。
答:就剩下一個字?剩下一個字就剩下一個字嘛,不管它,反正也是咒在。
問C:上師,就是我之前也有問過這個問題,因為有的時候剩下一個字我也不能夠確定是不是作意在持這一個字,因為持一個字……
答:不是。
問C:不是哦。因為那時候我的氣它沖上來那個舌頭它就很直,沒有辦法去……
答:其實這個時候咒就已經開始化掉了,只是沒有化徹底。
問:上師,我有時候反而是好像持不快,好像有難度提速一樣。
答:就是這個咒念出來有點費勁。
問:對對對。
答:是,這屬於八觸之一,念得輕快流暢叫滑,念得慢很吃力那叫澀,滑澀。
問:這是屬於?
答:屬正常現象,它會變化。
問:屬於無常的對吧?
答:對,它會變化。
問D:有時候念不出來,好像卡住了一樣。
答:那也是澀。念卡住了,就是沒有咒了是吧?沒有咒就剩下一個“阿”了,有沒有“阿”在?
問D:就啥都沒有,靜靜的,念也沒有。
答:那就靜靜的,沒關係,那就是咒脫掉了。能夠持續多久啊?
問D:我也不知道時間有多久,但是起的時候都挺長時間,就空空的啥都沒有。
答:有念頭了就開始念咒。
問C:有念頭我又開始念。
答:那可以,這個過程是對的,這叫出現短暫的能所雙忘了。這個沒關係的,可以的,你就空空的就空空的嘛,有念頭了你就跟著念。

2   2_定時睜眼閉眼都可以

問:上師,定的時候是睜著眼好還是閉著眼好?
答:睜眼閉眼都不妨礙。
問:都可以,隨緣是嗎?但是我覺得睜著不如閉眼更容易定。
答:好,那你就閉眼。
問:那是不是要逐漸鍛煉自己睜著眼睛定呢?
答:不用鍛煉,自然而然的。
問:感恩上師。
答:試試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問:之前那個心**說我應該睜著眼,然後我就試了睜了眼一段時間,然後就發現明顯不行,定力就下來了。後來我就又開始閉眼。
答:可以的,最初都是閉眼的。

一七第一天:瀟湘

3   3_心念耳聞的要點是嘴巴必須要動

問:關於用意根去持咒和耳根去持咒,需要自己去揣摩嗎,這兩者的區別?
答:不用什麼揣摩,我們用耳根、用嘴巴念的話,意根也在作用。
問:同時也在作用。
答:它叫意守,知道咒在就是意守。
問:意根持咒、耳根持咒與我們觀想這個咒音,這三者……好像語言講不清楚,還是靠自己去體會,是吧?
答:也可以講得清楚。我們說這個意根持咒,它跟作意還不一樣。作意就是你嘴巴不動了,你就用意識去想那個咒語,那種就叫作意。
問:有口耳配合的,那就是我們聞性在起作用。
答:對,我們用的是聞性的作用。我們說心念耳聞,但是好多人搞不清楚什麼叫心念,所以我們前提就說叫口念耳聞,其實口念耳聞就是心念耳聞,條件是嘴巴必須要動。
問:嗯,要去張開來動,不要說忌諱這個而一定要去閉嘴。
答:因為我們傳承上寫的是口微動,但這口微動很容易導致師兄們口不動。
問:口閉住。
答:對,他認為是在微微動,其實根本就沒動,所以我們就說你嘴巴動的幅度稍大一些。因為他是通過嘴唇舌頭動來調動那個種子翻騰。
問:就是先調動耳根,然後通過耳根來……
答:不用強調這些,哪怕我們說通過嘴唇動、舌頭動,把這個種子翻出來,這也是方便說。
問A:這也是方便說?
答:那肯定是方便說。
問A:嘴巴動、舌頭動來帶動種子翻騰。
答:是啊,帶動種子翻騰,那不也是方便說嗎?凡是有說皆是方便,肯定是方便說嘛。

一七第四天:塔光

4   4_承當每一個當下

問:上師我說,我今天淩晨那一座打完之後,做的那個夢就是比較緊張,就是夢見一路在逃亡,就跟著一群人一路在逃亡,陸地上又逃到海上,然後發現那個船被人家做了手腳,反正就是一路在逃亡,很驚險,就是能夠感覺出來那種緊張的情緒。
答:逃亡。
問:嗯,然後昨天做的夢就很舒暢,就是夢到那個白色的玉蘭花。
答:是今天的夢跟昨天的不一樣,是吧?
問:不一樣。我自己琢磨著就是這個夢跟打坐狀態是不是有關係?我今天淩晨那座就打得特別亂,而且還“嘣”地一下。然後下座後做的夢就很緊張,然後有壓力的那種。
答:嗯,有壓力。
問:有壓力,我就還夢見一個很狹窄的空間,然後進去了但是出不來,就覺得有一個很窄很窄的縫,要從裡面出來。
答:那也是屬於壓力。
問:對對。
答:壓力跟障礙。
問:嗯嗯。上師我沒有認取,怎麼都是個夢,醒了就可以了,過去了。
答:怎麼破掉?
問:醒了,覺了,就破了。
答:怎麼才能夠破掉?
問:就夢中都是不可得的嘛。
答:不可得也要破掉。
問:我沒有認取它。
答:就是你這個壓力你要怎麼破解?那肯定是存在壓力,要不然不會有這樣的夢境出現。
問:有啊,我不住它,不在意它。
答:不住,你一直都不住啊,這個沒有力量去破除它。
問:還有,上師,就是我接下來,然後上午那一座包括下午又加了一座……
答:我告訴你個方法,要不要?
問:要。
答:要,那起來,對,走過去,走過來,注意你的腳底下,這是什麼意思?
問A:回歸當下。
答:你看,她替你說出來了。
問:嗯。
答:坐吧。這個就可以破一切。
問:就可以破一切?
答:對,用當下心來破一切,這就是認取承當啊,你剛才說你沒有認取承當啊。
問:我沒有認取承當。
答:你說你沒有認取承當,所以要告訴你認取承當啊。
問:我認取真心,認取我如如不動的真心。
答:嗯,那還是沒有認取承當啊。
問:就直接承當它。
答:嗯,對,要承當每一個當下才是認取承當,那麼你所面臨的這個壓力也是要認取承當。你說我不住它不承當它,其實那個沒有力量。
問:沒有力量?
答:沒有力量。

5   5_認取靈光獨耀可以破掉一切黑暗

問:為什麼會恐懼呢?
答:為什麼?
問:它這個黑暗不是無明嗎?
答:無明嗎?
問:從小就是害怕黑暗。
答:從小都是怕這個?
問:對,現在是不是翻到了以前的那個?
答:從小都這樣嗎?
問:嗯。
答:這個叫作高處不勝寒啊。你做事太認真啦,眼光太高啦,對自己的要求也太高啦,所以感覺自己被孤立了。
問:那個黑暗是吧?
答:你這個是被孤立的一種覺受。
問:哦。
答:你這個黑暗是什麼呢?你內心深處的這個黑暗啊,它代表的是孤獨,孤立無助、孤獨。這是多方面的,裡面是孤獨,外面就是對自己要求太高了。
問:我感覺,從小就活得好苦。就是那種自我意識很強,那種自我保護意識特別強。
答:對,自我意識很強,保護意識也很強,但是發現自己總是被孤立了。
問:就孤獨,活得好孤獨。
答:就是。
問:就活得可沒意思。
答:嗯,對。
問:但這個夢好像自從修行之後,很久沒有做這樣黑暗的夢了,就來道場是第二次。
答:這個就是你綿密的修行它才能翻出一些甚深的種子來。
問:對,我內心深處的恐懼。
答:對,你要翻出來之後你才可以有方法去破掉它。
問:要怎麼破掉它?
答:這個就要靠發願。
問:大願?
答:要先舍而後得,就是首先你要去關心大家。
問:我這次發願就是來護持眾生,願他們早日成佛。
答:你就需要去關心大家,關心大家才能夠排遣掉你內心的孤獨。
問:是不是這個是與生俱來的?
答:與生俱來的,對。所以你排遣掉內心的孤獨,它會怎麼樣呢?它會轉念,轉成孤獨其實是光明的,這個孤獨不是可怕的,而是光明的,這個才是腳跟著地的表現。我們說腳跟著地,它即孤獨同時又是光明的,當家作主了,它會流露出赤裸裸那樣。你看我們說赤裸裸就是很獨自的,沒有人能跟我分享這個赤裸裸,同時又是瀟灑自由的,所以連在一起說叫什麼?靈光獨耀。所以你要認取這靈光獨耀,就可以破掉一切黑暗。
問:我就今年才感覺到自在。
答:就只有這樣才可以。
問:活著這五十年感覺可辛苦,不快樂,之前都感覺好苦。
答:嗯。
問:第一年打七覺得在這個房間感覺像坐牢似的。
答:坐牢。
問:對,去年打七身體有所變化,今年就一下子感覺很開心、很自在,很願意為大眾服務。
答:對。
問:就再苦,她們座上座下我都跟她們交流,我真的,我有生以來就第一次感到喜悅,感到做人真的很開心。
答:對,你恨不得要去分享你的法喜,但是又說不出來。
問:對,嗯。這個夢讓我一下子又跑到以前那個黑暗,那夢裡沒有覺醒而是被嚇醒的,而不是說覺醒、覺照著的。這是我內心深處的孤獨,埋在我五十多年的心裡,就通過這個夢,肯定是上師加持的肯定,不會無緣無故做出來。
答:那是。
問:感恩上師。
答:嗯,這跟我們前天晚上安排的任務是有關係的。
問:對啊,和您很相應啊。

6   6_為大眾服務是培養福德資糧

問:上師,我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做這種我媽媽過得很不好的夢,今天做的這個就特別不好。
答:嗯。
問:就是定期的,好多年都這樣。
答:嗯,是啊,證明你的牽掛多嘛,不是牽掛媽媽就是牽掛兒子嘛,也沒什麼。
問:沒什麼啊?哦,還有……
答:這個修行努力的程度不夠嘛,所以老是抱著過去的想法。
問:哦,是這樣的啊?上師,那我需要加倍努力嗎?
答:嗯?加半倍吧。(眾笑)
問:我怎麼個努力法?上師。
答:怎麼努力法?就是努力不要後退。
問:我覺得我打坐還是挺努力的,還不夠嗎?上師。
答:夠夠夠,夠。(眾笑)
問:那我要怎麼樣再努力一點?
答:努力,不顧一切地努力,綿密的迫切,不顧一切地努力。
問:哦,就是座下,我座下用功還不夠,是嗎?上師。
答:這還用問嗎?
問:哦,好的。我就是今天第二座,終於做到 “動”減少了百分之九十。然後我第一座的時候就特別絕望,我就想我怎麼竟然打坐動了,然後腿在動,我想這樣我打坐也打不成了,然後我就特別絕望。最後我想出一個方法,就是嘴巴舌頭動到最大幅度,然後結果第二座我終於做到基本不動了。
答:你每天下午在幹什麼?
問:睡覺。
答:睡覺啊?
問:然後在當中起來,稍微小小鍛煉一會。
答:哦,以後衝衝廁所。
問:好,嗯。
答:你這個資糧還是缺少一些。
問:哦,資糧缺少,好的。
答:要培養資糧。
問:哦,洗廁所。
答:要洗廁所。
問A:一樓到五樓都要,沒事,都交給她啦。
答:也不能全交給她一個人。(眾笑)搞太累了,等下第二天打不了坐了,培養資糧也是大家一起的嘛。
問:但是我第二座我就用這個方法動到特別特別大,最大以後,我就心安了,然後腿也不動了。
答:就是要為大眾服務,為大眾服務也是在培養我們的福德資糧。你這方面的資糧太少了。
問:哦,資糧太少了。
答:所以你的目光就淺短了,總是放在家人身上。
問:哦,總是想自了是吧?
答:那自了不了。不光自了不了,而且還總是覺得自己缺乏幫助,孤立無助,只有你關心家人,家人都沒有關心你,所以就顯得孤立無助,這個就是福德資糧缺少了。
問:哦,就自己也不能照亮別人?
答:嗯。
問:就是這個大眾既包括道場師兄,也包括我自己的家人?
答:對。
問:所有的人?
答:嗯。
問:好的,我確實是。
答:要把你的這個關注力分散一下,分散給大眾,不能只盯著媽媽跟兒子啊。
問:是。
答:其實你這是孤立無助的表現,所以就告訴你缺乏資糧,所以你會覺得自己付出很多,但是得不到別人的回報。
問:嗯。
答:這個就是缺乏資糧的表現。
問:其實這個主要是我的注意力和心的問題,其他的其實我是都是被動地在做。
答:對。
問:並不是自己主動發心。
答:嗯。
問:比如說我們在上海共修什麼的,我可能只是覺得我有必要這樣做,我並沒有真正地發心去想服務大家。
答:對。
問:感恩上師提醒。
答:還有問題嗎?
問:沒有了,感恩上師。

7   7_解脫的願望一定要迫切

問:我看大家說夢,今天下午我也做夢了,我一般在家從來不做夢。我做夢就是我打羽毛球比賽,最後一個球紮網輸了。
答:嗯,打輸了。
問:嗯。
答:你以前是打羽毛球的嗎?
問:打過,我都半年沒打了,淨打坐了。
答:哦,打坐了。
問:打羽毛球我再打坐打不動了。
答:嗯,然後翻出的種子就是打羽毛球?
問:嗯。
答:就是只是打羽毛球嗎?
問:前面忘了,就記住一個結尾。
答:那就徹底把它忘掉嘛。
問:嗯,但是我還是座上座下對家人的牽掛比較多。
答:哦,牽掛,那是,那還是有牽掛嘛。
問:嗯,老放不下。
答:有牽掛要多發願。你來的目的是什麼?
問:我來的目的我就想讓上師指導指導我如法打坐,回家我好好修行,成佛度眾生,斷了這些煩惱。
答:好像不是。
問:因為我身邊這些人都挺苦的,沒有一個幸福過日子。
答:好像不是這個目的。
問:那還有就是接藥師法手印。
答:好像也不是,來的目的是看熱鬧。想知道一下這個打七是怎麼樣的,來看看熱鬧,第二個目的就是來這裡牽掛家裡人。
問:嗯,反正是……
答:你的目標實現了,反正是在牽掛。
問:那怎麼做才能那什麼呢?
答:我們那天不提示了嗎?來者是誰?到此做甚?你要每天念一下這一句話,我來這裡是幹什麼的?
問:嗯。
答:既然來了,就把心安下來,不要去牽掛它。
問:不去牽掛啊?
答:對,不要去牽掛它。
問:既來之則安之,反正都來了。
答:對,既來之則安之,你要牽掛的話還不如回家。
問:嗯。
答:對。考慮好了啊,看是要繼續牽掛呢,還是要參透自己呢?
問:反正來了以後我覺得比我在家打坐強多了。
答:那是肯定的。第一道場是有加持力的,第二個我們來這裡是叫剋期取證,目標要明確才能夠剋期取證,要不顧一切地要證得本來,這叫剋期取證,要有這個偉大的願望。證不到本性我堅決不回家,證不到本性我就不做人了,要有這種決心,這叫剋期取證。就是你的願望要很迫切,你來這裡打坐才有意義。
問:嗯。原來我有塌腰的毛病,現在腰不塌了但是注意力還放到腰上,因為我的塌腰總是……
答:那沒關係,這還是不夠迫切嘛。迫切的話塌腰也不要緊啊,塌腰不算什麼。
問:改了,改了很多。
答:就是你願望一定要迫切。
問:嗯,這是最主要的啊?
答:證不到根本我就不回家了,這就徹底斷了這個念想,要不然還是趁早滾蛋吧。剋期取證,這個要迫切才行。我們說綿密的迫切,就是要放在成就證道上,要證得根本才不枉此行。所以要斷掉一切念想,反正時間也不長,頂多也就五十天嘛。
問:好,感恩上師。
答:但是你能過來這裡參加打七這個機會是很少很少的。
問:太少了,上師。
答:這是全國一個唯一如此迫切用功的道場,既然是全國唯一的,也是全球唯一的。
問:嗯,我知道機會很難得,我想出來一趟太不容易了。
答:太不容易了,所以你要用心是用在修證上。
問:嗯,感恩上師。

8   8_願力太小撐不住業力

問:我從小就害怕高,總是夢見從高空墜落,從懸崖邊墜落。
答:曾經下過地獄啊。
問:是吧?
答:你為什麼要下地獄啊?
問:我不知道,上師說啥我就聽啥。
答:啊?為什麼要下地獄啊?
問:可能是做不好的事情了。
答:願力太小了,這願力撐不住你的業力,人就往下掉。所以我們說發願,發願就是往上。願力是往上的,定力也是往上,也是向上的,願力大,定力才會向上。你這個願力一小了,支撐不住我們的業力,就往下墜了。所以人家說有一句話這麼說:下地獄如同箭射。比射箭的速度還快,這個就是業力太重了。
問A:我也做了這樣的夢。
答:對,所以要多發願,發願才能夠幫助我們超越這些業力。所以你看我們座上很用功了,一天兩座八個小時,這已經占掉了我們二十四小時當中的三分之一,而且天天如此,這個證明我們用功已經是很迫切的了,也很專一了。下座,發心更要迫切,要不然我們這個座上培養出來的定力你還用不上。
你看我那天跟大家做過開示,為什麼說第一印象閉上眼睛,你所看到的是你心身最真實的體現。就是問你看到什麼了,你要說看到天空、看到光明,這證明我們用功用得很踏實;要說什麼都沒有,那跟黑洞洞差不多,什麼都沒看到就跟黑洞洞差不多,所以這做功夫是偏空了;那麼看到人、看到車水馬龍,那麼這證明我們是在進步當中,但是還不夠。
問:上師,那看到大海呢?
答:大海星辰啊,挺好,無上相應。多發願啊。

9   9_證到根本才不枉此生

問:上師,我今天早上那個夢,就是夢見我流了很多血,就是像要死掉了,那種感覺很真實。而且我曾多次類似做這樣的夢,就是我要死掉了。
答:要死了啊?
問:對,還有一些很恐怖的夢。比如說爬在死人堆裡面,還有踩在死人堆上面,還有看到很多抬棺材的,就是很多很恐怖的畫面。還有宇宙爆炸了,地球要毀滅了,我要去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
答:哦,要去到火星上了。
問:就是經常會做這種自己要掛掉了的夢。
答:嗯,要掛掉了,這是地獄的夢嘛。
問:地獄的?
答:嗯,地獄。這時候看到死人堆要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要發大願啊。
問:可能是願力不夠吧,在夢裡好像沒有辦法發。
答:你現在是在活人堆裡面還是在死人堆裡面啊?
問:活人。
答:活人啊?我們每個人在沒有見性之前都是拖屍鬼,拖著個死屍,走來走去,拖屍鬼,知道嗎?我們那天說了:大事未了,如喪考妣。其實自己也是如同個死人一般,只不過是活著的屍體,整天拖著它來來去去,總在流浪,這叫流浪生死。所以跟你夢境當中夢到到處都是死人沒什麼區別。人家是抬棺材,我們是抬屍體,活著的屍體,叫行屍走肉。
因為這個身體是個修行的工具,我們要在短短的四十九天內剋期取證,利用這個將要壞掉身體。這個叫無常歲月增中減,我們的年歲在增長,壽命在減少,所以叫無常歲月增中減,只是短暫地活著。我們說了,要有迫切的大願,來這裡修行,來這裡求證,證到我們的根本,才不枉此行,證明我們來這裡共修沒有白費。同時對我們整個人生來講,同樣的道理,也是不枉此生,要不然你看,活了這麼多年不知道自己是誰,豈不很冤枉?
所以你們這次來這裡打七,所學到的東西並不是用在這裡,日後你回去到了家裡,只要你沒有親證到本位,那麼你在這裡所記的這一切都是資糧,都可以讓我們產生迫切的修證。所以這個打七是要延續下去的,在家中也是打七,也是剋期取證,把塔光道場所學的東西帶回去,給它作用起來,也是不枉此行啊。
問:嗯,可是上師這裡的加持力是很大的,但是一回到……
答:那才是加持,你沒體會到啊,各種業障圍繞著你,讓你生不起信心,那個加持力才大。
問:對對對,所以上師這次我為什麼會來打七,我感覺是冥冥當中註定的,因為我確實是靜中靜是可以的,但是回到世間做事,動中靜我很快就被……
答:埋沒了。
問:對,所以說我感覺自己的那股力量真是非常弱,我本來打算是自己一個人在家,我就想像上師當年一個人在這個地方打坐,我就下定決心這樣打,哪知道我關了半個月根本打不下去。這時候我就想,我要換一個地方吧,我就說我要去惠州,然後我就定票,它怎麼都定不了。這時候呢,心**就打電話給我,他說:“我要去海口,要不我就幫你買票一起?”剛好這個節點,就來這個地方,所以我覺得這個打七對於我來說,現階段,太迫切了。
答:太難得了。
問,對,很難得,所以說我就很珍惜這一次的機會。當然我感覺前面這一段時間上師也在幫調身體,我感覺身體慢慢地有一個微妙的一個變化,所以很感恩這次有這個機會。
答:要感謝自己啊。
問:嗯。所以上師,我還是想通過這次打坐能夠把自己的定力培養起來,智慧打開,以後去世間做事,在世間當中去磨我的各種的心性,去看到自己的一些弱項,因為我知道我在世間的這一塊是我很弱的這一塊。
答:嗯,那叫業力掙扎。
問:業力是吧?
答:在業力當中掙扎。
問:嗯,所以說上師我有這個念想,是不是也是因為我的業力在指導著我要去這麼做?就是非得要在世間去做,其實就是有一股這樣的業力。
答:對啊,在世間要怎麼做?
問:發願,利益大眾。
答:那在這裡要怎麼做?
問:也要下座……
答:沖廁所去吧。
問:嗯。

10   10_夢境與修證相應

問:就是有點這樣子……
答:嗯,夢境,師父這個夢境是連貫的是吧?
問:嗯,類似,對,一直就是……
答:都是一個故事哦?
問:也不是一個故事,但是都是地點是一個,就是要去那個地方,但是這個……
答:它是相續的嘛,夢境當中的事情是相續的。
問:也不算相續,它是斷的,但是都是要去我大爺家,我從來就是對這些都沒有掛礙,問都不問的,從來都沒翻過這些種子,但是都是在要去的那個地方中途發生……
答:那是你平時雖然是沒有這麼想沒有這麼夢過,但是你一直有很深沉的念想,想要去那裡。
問:我以前都是會,可能就是會……
答:印象很深刻。
問:要發生一些事情或者怎麼著我才會做一些類似這樣子的夢,尤其是很少夢家人,但出現的夢都是一些關於……
答:跟小時候的生活有關係。
問:哦,我小時候在那住過一段時間。
答:對。就是我們一般翻種子,它會先由粗大的,翻到微細的,這個是屬於細妄,細住裡面的東西翻出來了,就翻到小時候去了;到了微細住的時候,就翻得更深遠了,要不然就是今天發生的事。它會由近至遠,由遠至近,這麼一個翻種子的過程。到完全沒有種子了,翻透了,你的夢境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們叫大家要把夢境寫下來也是在考證大家的修證,這個夢境我們說了叫平行世界。夢境深處、夢境所表現的恰恰是我們平時最執著的東西,它是一種寫照。了沒了生死,通過你的夢境也可以看得出來。所以我們這個剋期取證指導的方法,不光是講你座上怎麼樣、座下怎麼樣,甚至包括你夢境當中,它都是一種微細的指導。
那光是這些還不夠,還要看到大家的發心。我們口口聲聲地要接引大眾、幫助大眾、利益大眾,但是只是表現在口頭上,沒有用行為舉止來實現它、實踐它,所以光靠發這個願的力量是不夠的,還要身心去體現出來。
問A:就是去做這些事情?
答:對,要去做這些事。我們所做的這些事情啊,幫助大家,接引大眾、幫助大眾、利益大眾,能夠促使我們很快地成就。因為這個是無上資糧,缺了這個,那資糧不夠。我們資糧不夠的話,他在實修的過程當中就會產生障礙。
問A:那沒有緣起呢?就是沒地方去做。
答:有,製造環境嘛,去掃大街可以吧?把環衛工人的飯碗給搶了。不至於到那一步嘛,我們可以自己到哪個寺院去、哪個道觀去、哪個基督教堂去,去那裡拿起掃把就掃,反正是利益大眾的事嘛,哪裡不能掃地?
問B:上師,在做的時候,是不是這個發心會和這個快速成就有關係?就是說同樣是做,我發心不同是不是這個結果會不同啊?就是資糧自己積攢地是不是就……
答:自己去體會。我告訴你方法了,你要通過實踐去體會它。嗯,師父在夢中也在度眾生,不容易啊,這跟你綿密的修行有關係,這是一種瑞相,成就的瑞相。
問:就是今天突然想起來,給它念三皈依,就來得太猛了。
答:這個力量很大。
問:就是力量特別特別大。
答:對,你這個內心的力量比它更大。
問:對,我一下子就是來不及散印,事後也忘了。
答:是啊,你要跟你幾年前的夢境,跟你幾年前的修行做對比。
問:我以前沒這樣夢過這樣的夢,包括這幾天這種,大概率是……
答:那是啊,力量增大了嘛,已經超越了過去了。
問:今天就是座上剛上去的時候,也是看到……
答:是,這跟你的修證是相應的。所以我們說通過夢境能夠看出你的修證,前面才說過。

11   11_所有法的根本印都有其他印的作用

問:上師我問下,修藥師法打七修第幾印?
答:根本印。打七都是修根本印,根本印就是第一印,任何一個法的根本印就是第一印。
問A:那我從來的這幾天都修的四印。
答:修根本印,第一印。
問A:我是心中心,要修?
答:我知道,一樣的。
問A:也修第一印?
答:對,菩提心種子印。
問A:第一印都是菩提心種子印?
答:第一印就是根本印,菩提心種子印。你修第四印也沒錯,但是我告訴你第一印更好。我們說修了這兩輪六印永世不墮三惡道,那是第一印的作用,因為它是菩提心永世都跟你在一起,所以你就不墮三惡道了,這是第一印的作用。
問A:就是心中心的第一印是種子印?
答:對,對。
問:我明天就修第一印。
答:藥師法也是。
問:也是?
答:第一印,對,根本印嘛。所有法的根本印都有其他手印的作用,既然叫根本印,第一印的功用包括了所有的手印。

12   12_根本欲望要到八地才能斷掉

問:就是夢見我婚姻終於自由了,我老想要自由。因為剛開始修法的時候一個師兄跟我說,她說男女這個事情如果不斷的話,根本就修不成,所以說她給我種下了這個種子。
答:這也是個種子。這個徹底要斷了那是到了八地,八地菩薩,不動地菩薩,就這個欲望徹底斷掉,他就不退轉了。那麼在初地到七地的時候都會存在退轉,因為這個欲望還沒有斷掉,他就會存在退轉。但是退轉也不至於退轉到地前,你再怎麼退轉還是在五地到七地之間來回退轉,不會退轉到五地之下。我們這個世間修證到初地菩薩,都是很了不起的事,能夠修證到初地菩薩就已經是見性成佛了,這個成的是因地佛,所以目標不要一下子放得太高,先證初地。
問:我不是很懂這一塊。
答:正因為你不懂我才告訴你這一塊。
問:我可能是理解錯了。她跟我說了這個事情之後,我以為只要兩個人在一起……
答:我們佛經上說,欲望不斷,出不了這個塵世,這個講的是根本欲望。“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問:“塵不可出”是根本欲望?
答:對,根本欲望。根本欲望最終斷掉是在八地以上,才是斷根本欲望。那麼在這個修證的過程當中,我們要發願利益大眾,發願要乘願再來,這個都是要入塵世間度眾生。所以說你有這個大願是可以的,就是要斷掉一切欲望,這個也是我們的目標之一,但是並不代表說今生今世一定能夠實現。就好比我們發的願“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我們這裡所發的這個“成佛”,成的也是因地佛,不是果地佛。就是靠發願來成的佛是因地佛,不是果地佛,如果說是果地佛那我們就成了打妄語了。你看我們後面還有“救度眾生,不求餘果”,還有眾生可度他就不是果地佛,果地佛是無眾生可度的。
問:就究竟成佛?
答:對,果地佛他看一切人都是佛,在他眼裡沒有眾生,所以度眾生是菩薩的事,菩薩是因地佛嘛。因為菩薩有一念無明,這個一念無明就是:“哎喲,還有這麼多人在受苦啊。”所以奮不顧身來接引大眾,來救度眾生,這個就是菩薩的一念無明。什麼叫無明啊?著相就是無明。那麼為什麼稱讚菩薩有一念無明呢?這是讚歎,菩薩有一念無明是一種讚歎,讚歎菩薩發的大願,因為他還著眾生相嘛,他要救度眾生嘛。所以說菩薩有一念無明是一句雙關語,一個證明他還沒有證得果地佛,還是因地佛,同時讚歎他發願度眾生。
問:乘願再來就是這個。
答:乘願再來。

13   13_修法平淡沒有受用是願力不夠

問:上師,我修法修的這幾年感覺很平淡。
答:嗯,平平淡淡啊,平淡表現多方面。
問:那是怎麼回事?
答:自己的願力不夠迫切,所以也就趨於平淡了。我們好多師兄只會打坐不會發願,更不懂得座下的觀照怎麼去履行,所以修法修得很平淡之後,覺得一點意思都沒有,就不修了。很多人是因此而中斷了,太平淡了,一點意思都沒有,也沒有什麼相上的受用。
問:是願力不夠?
答:對啊,自己這個眾生你都不度啊,你要度自己這個眾生也得發願,自己也是眾生,沒解脫都是眾生,那也得發願。
問:上師,這也是資糧不夠?
答:資糧也不夠嘛。你看平時都沒有人跟你交流,有沒有人跟你交流?
問:是我沒有跟別人交流。
答:也沒人跟你交流啊,你不找別人,別人也不找你啊,這還是資糧不夠嘛。
問:那要怎麼做?
答:像當年我在修行的時候,我不找我上師的時候,我上師偶爾還會找我:“你在幹什麼啊?”你看,我說:“哎呀上師,我正想到您,您就給我來電話了。”要資糧好,上師也會找你的。
問A:主動去找別人呢?
答:主動找師兄交流可以,不要找師兄閒聊。
問:上師您說我下面應該怎麼能進步一下?
答:綿密的迫切,告訴你方法了,你有沒有記啊?
問:記了。
答:綿密的迫切,記在哪?翻給我看下。你要實踐,哪一天做到了都不要緊,但是一定要實踐。沒有要求你馬上要做到,哪一天做到都不要緊,但是一定要去做。
問:一定要去做。
答:嗯。這個你做了之後,身心上會有表現的,我們是一目了然可以看得到的。
問:嗯。
答:回去吧。
問:感恩上師。

一七第四天:瀟湘

14   14_座上塌腰是氣不足造成的

問:上師,就是我在打坐的時候,感覺如果身體完全不動的話,其實是更容易培養定力的。但是腰還是會稍微動一下,但是如果控制完全不動,它馬上就會痛,然後我就擔心可能就堅持不了四個小時。
答:那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控制的,不要控制它。氣足了,它就不動了。你氣還不足,所以腰還是要垮,氣還不足。這氣足不是你控制它就足的,這是自然而然的。
問:我有的時候想要控制它不動。
答:不要,你那樣會形成執著,要自然而然。我們這個塌腰不屬於動的範圍,這個不是動,這是你氣還不足,它肯定要下來的,不能夠死撐,死撐肯定會出毛病的。所以我們已經說了多次了,塌腰不怕,它不屬於動的範圍,它是氣還不足。有一句話這麼說的:大丈夫能屈能伸。你就記住這句話就可以了,這也是能屈能伸,這個是正常的。
問A:這個太安人心了。

15   15_綿密觀照才能促成時節因緣

問:那句話也挺好: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就是和我們的觀照結合起來,就不要去闖禍,這句話就從這個角度。
答:是。你在觀照當中,無論哪一句話都是觀照。哪怕是罵人的話,聽到你耳朵裡面,說:“咦?這句話不錯,很有道理呀。”這個就是在觀照當中,所以這個就叫既綿密又迫切,那這個成就指日可待。這個綿密迫切地觀照,有時候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聽到你耳朵裡面,那都是醍醐灌頂,人人都在助緣,都在幫助我們成就。
禪宗不有個故事嘛,一個禪師去參學,走到一處菜市場,下雨了,他沒地方躲雨,就站在賣肉的攤邊上躲雨。那個掌櫃不停地在那裡忙著切肉、砍骨頭,他在邊上躲雨,一直都在參禪,一直都在綿密地去觀照。有人來買肉,“精肉兩斤”,這錢遞過來了,掌櫃錢收了,荷葉一包拿走了。一會來一個,“肥肉來兩斤”,也是錢遞過來了,荷葉一包又拿走了。接下來又來一個,“不肥不瘦的肉,給我來五斤”,荷葉一包又拿走了。掌櫃就在那裡自言自語:“我這裡塊塊都是好肉。”那禪師聽聞之後,言下大悟。誰都是助緣啊。
問A:“塊塊是好肉”。
答:“塊塊都是好肉”,沒有分別心嘛,所以說“塊塊都是好肉”。就這一句話,言下大悟,這個比參了多少大德都管用,立馬給這個掌櫃頂禮,把這掌櫃嚇一大跳:“這是怎麼回事?”
問B:上師,這位禪師也是在做功夫,在綿密迫切的前提下,時節因緣成熟,然後……
答:對,是的,綿密地做功夫,綿密地觀照中。
問A:然後就靈光獨耀。
答:對,靈光獨耀,空前絕後。
問:所以我們這樣座談很好,到處都是禪師。翻譯出來就是我們的六塵都是“好肉”。(眾笑)
答:六塵法味。
問:因為六塵都是我們不要去住著的地方,都是提示我們自性在使用的地方嘛。

16   16_發願和行願可以彌補資糧不足

問:上師,座下有一種恐慌,好像缺啥東西,這就是內心的無明妄動吧?
答:對。恐慌還是跟願有關係。
問:願力啊?
答:不夠迫切。這個修行的功夫上來了,願力不夠迫切。
問:因為我小的時候,經常出現狀況,然後這段時間……
答:那你這個翻的也是過去的種子,過去的種子翻出來了。
問:所以我這幾天我在想,我說怎麼把小時候的東西翻出來了?
答:對,都是這樣的,打七的時候都是翻過去、很小時候的種子。
問:一些境界什麼的。
答:對。
問:這就翻小時候的種子。
答:是的,這也是相應的。它會把你內心深處最隱蔽的種子都翻出來。
問:這段時間翻各種種子。
答:平時看不到。
問:對對,翻得很多。
答:快翻到頭了,再翻到頭就是靈光獨耀的種子了。翻個天翻地覆,把天地都翻過來了,倒個轉了,乾坤大挪移。
問:我知道這是無明妄動,這個時候其實是拉回來,或者持咒,或者觀照?
答:都可以試一下。
問:我是持咒拉回來這種,因為我現在不是多一個七佛的名號嘛,就座下還得念。
答:可以。
問:但是發現第二佛的名號翻得很厲害,我今天特地翻一下他的願,他是八大願嘛。我說我翻得這麼厲害,我是不是在這一塊有什麼障礙?
答:所以發願是對的。
問:我就特意翻了《藥師七佛本願經》,看了他那個願——八大願。
答:八大願。
問A:上師,剛才說的無明妄動出現的時候,就是說我們做功夫和願力不匹配,就是願力沒有上來,所以就會出現這個無明妄動。如果這時候把願力提起來,它就相應了,就超越了。
答:嗯,也是資糧不夠的表現,發願就是彌補我們資糧的不夠。
問:我也感覺到了資糧不夠,總是在這個位置上徘徊,我是想著做一些資糧的事。那就是發願?
答:嗯,發願。其實光是發願也是不夠的,還要履行你的願力——踐行大願。所以發願也是發個緣起,之後再去實施,它會得心應手。
問:發願這個過程當中一個就是緣起,另外一個是……
答:綿密的迫切,那也是在培養力量。
問:等有機會去做的時候。
答:像我以前在修的過程當中,那時候是每天都跟我們母音上師打電話,就跟我們上師說:“上師,我總感覺自己心力不夠,自己發的願很迫切,但是心力不夠。”
問:您的心力還出現這問題?
答:是啊。然後我們上師就不停地讚歎我:“哎呀,你有這個心好,成就很快啊。”不停地都在鼓勵。
問:那我就是這樣,我是想著,比如說我念第二佛的名號,那我每天重溫一下他的願力——八大願力。每次到哪個佛我就看哪個佛的願力。
答:可以。
問:等我能夠行的時候,我就圓滿七佛的所有願力。
答:阿彌陀佛,隨喜師父的發心。
問A:隨喜讚歎師父。
問B:根道果相應了就是……
答:根道果是見性之後的功夫。
問B:聽到鼓勵了,你相信了,然後就得到這個力量了。
答:你現在是信願行:堅固的信心,宏大的願望,加上如法的修行。聞思修、信願行、戒定慧。
問:此生能夠得遇佛法,確實是無以為報,只有把自己奉獻出去。
答:對對,唯有奉獻。
問B:將此身心奉塵刹。
問A:上師,當我們去踐行的時候,比如說利益大眾的時候,哪怕今天幹了那麼多的事,沒有那麼多時間去休息,感覺到也一點都不累。
答:對,那是感覺自己做得還不夠啊。
問A:對,在這個時候感覺到分身乏術。
答:對。

17   17_不住便是能所雙忘

答:悟便是開,開便是悟。悟到自己從來不迷,它本來不迷,而不是有個東西可悟。迷過嗎?
問:我是迷過。
答:迷過嗎?迷過什麼啊?著相成迷,那不著相的時候呢,迷在哪呢?
問A:那個時候,忘的時候是迷。
答:忘了什麼呢?
問A:忘了認取的時候就是迷,是不是?不在認取中的時候就是迷。
答:認取了什麼呢?
問A:認取就是,認取“了了覺知”,蕩然無住的時候,有個“了了覺知”之心。
答:有忘過嗎?
問A:如果妄念多起來的時候,就會叫作……是忘了可能。
答:其實從來都沒有忘過。
問A:一直在用,但是有時候會不會忘?
答:用去著相了。
問A:用起來的時候著相,沒有去體會“本來”了。
答:作意、分別、猜測、流失。
問A:會不會被蓋住了?
答:那是你用在執著方面去了。
問A:用在執著方面去了。
答:所以叫迷失“本來”,其實從來就沒有迷過。你用的時候也不迷。
問A:用得也好啊。
答:用的時候也不迷,哪會迷過呢?不可能迷的嘛。祖師大德那一句話就在印證: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你做啥事情不是用心處?恰恰無心可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就告訴你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問A:所以,上師,這個觀照是不是要動中觀照,才是比較恰當的、適應的觀照?
答:動靜如一嘛,沒有生滅,它是絕對的,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從來沒有得過什麼,也從來沒有少過什麼。
問A:那個《六祖壇經》上面六祖說:“真見性人,掄刀上陣,亦得見之。”其實可能就是說我們的方向是要導向動中時時能夠體現。
答:不是不是,動靜如一。
問A:不是說靜中認取是為了最終在……
答: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嘛。你動的時候有沒有動相在啊?靜的時候有沒有靜相在啊?你不住相了哪管它動靜?再換句話來問你話,轉換個方式來問你:你一天動了幾回啊?
問A:自性不動,它只是不執著而已啊。
答:你一天又靜了幾回啊?
問A:它跟動靜無關。
答:所以了無所得,無所謂。
問A:根本上它就不是動靜的問題,如果我們道友之間經常來聊這個話題,會不會説明我們觀照啊?
答:肯定的嘛,肯定是這樣。
問A:這是一個環境,道友之間經常來聊這個。
答:這個就叫作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問A:經常這個問題反復問的話,反正把玩也好,不斷地認取也好,不斷地確認也好,不斷成熟也好,其實可能有些道友不斷及時交流交流,還是挺好的。這個能所雙忘是不是一定要化空之後,我們平時能不能體會到能所雙忘?
答:那恰恰是化空的時候。
問A:打個比方,我們就是說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用來體會觀照,對不對?觀照自己無住的話,沒事的時候躺在床上,看著這個呼吸裡面……
答:不住便是能所雙忘。
問A:那麼在這個這程當中……
答:能所的本意就是住著,你有所住都是在能所當中做功夫,所以說不住。
問A:好,那我們在觀呼吸的時候,那麼就是有時候氣流突然間來了,那這個時候觀照打失,其實也算一種脫開?
答:這個就是能所的表現,你要描述它,就已經住在能所上面了,你這個是假設嘛。
問A:不是假設,我就是……
答:假設,怎麼不是假設?你不是假設啥要描述個相呢?
問A:嗯,就是……
答:你看還在想,還在能所當中。
問A:還在想啊,過了就算了。那這個要師父來千錘,不覺,一執念又掉進那個能所裡面。
答:是啊,掉坑裡面啊,坑都是自己要跳下去的。無常坑嘛,自己老要往裡面跳。我們說當下便是,動念即乖。你一動念你在猜想什麼,在推什麼,在住什麼,在分析什麼,這個都叫作意分別,這都是能所的表現。能所雙忘就是不住在這個上面,一切不住。一切不住,了了常知,那是什麼表現啊?
問A:那就是見性。
答:無你開口之處。你還想開口嗎?開口即落能所,所以無你開口之處。所以這個時候叫作什麼?言語道斷,而且是任何痕跡都沒有。靈光獨燿,朗朗自照,清淨無比,所以沒什麼好開口的,本來無一物嘛,你要說個什麼?
問A:所以我們可以把打七的時候上師提出的那個問題,來者是誰……
答:來者是誰,到此做甚。

18   18_要在空靈絕妙上做功夫

問:還有就是這兩天打坐座上翻畫面,就有時候像是平行世界,畫面很高大,但是不知道是啥,以前沒有。
答:做夢是吧?
問:就是在打坐的時候。昨天心*師兄說把做的夢裡記下來,然後昨天晚上做夢夢見好多老鼠在家裡,這麼多老鼠,然後就醒了。
答:老鼠多哦,老鼠代表偷心。
問:偷心?
答:偷心,偷心未了。偷心表現在多個方面:一個是有貪欲在;一個是有執著在,各種貪各種執著;還有眷顧著什麼事情,沒有了卻;還有要攀誰的緣,攀緣心也是偷心;還有是什麼欲望沒有得到滿足,也是偷心;還有就是偷懶,哎呀,想放鬆一下。所以總結起來就是老鼠特別多。(眾笑)
問A:我也請上師解夢。我是前天夢到那個鄉下一家人,本來他有矮圍牆,在矮圍牆之內建牆更高的內院。這個人實際上宅子都賣掉了,他去惠州淡水都不回來了。就夢到這樣的一個事情,夢到我的鄉下。
答:也就鄉下那個地方不是你的?
問A:是他家的。
答:不是你的,你這還做不了主嘛。
問A:跟我無關,我夢到人家。
答:就是還做不了主,你是客人,你住在人家家裡面。
問A:我沒住在人家家裡,我是看到這個景象,看到人家在那建房。
答:一樣的,你住在這個景象上了,那是人家的地盤嘛。
問B:你住在別人家的境界上。
答:你看到這個境相了,就是你住在這個境相上,這個地方不是你的,是人家的,所以你就是客人,你還做不了主嘛。
問A:表示某件事情我還做不了主是這個意思嗎?
答:啥事都做不了主。
問A:啥事都做不了主?
答:做得了主那就是主人了嘛。
問A:我不是來打七嘛,我就做得了主。
答:老子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主人啊,天上地上唯我獨尊嘛,他當家作主嘛。起碼你沒有當家作主,沒有這個氣魄,所以到哪都是客人。
問A:好。(眾笑)
問B:從此開始翻身做主人。
問A:意思是說下一步要當主人。
答:對,天上地上唯我獨尊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要當家作主。
問B:要早點翻身啊,越快越好,迫切綿密。
問A:把房子買過來。
答:不用買,買過來也不是你的。
問A:認取了是我的。
答:叫作什麼呢?無寸土可得,無立足之地,無寸土可住,沒什麼可得的,了無所得,那你那個寺院就大了。你看“寺院”的“寺”,上面一個“土”,下面一個“寸”字,就是無立足之地,無寸土可得,要在空靈絕妙上做功夫,空靈而且還要絕妙。
問A:這個功夫落起地來,就是昨天晚上上師講的座上座下的功夫了,是吧?
答:多體會哦。

19   19_呼吸也是能所的存在

問:上師,就是今天那個上座,最後下座的時候,敲磬的時候,咒停了,就覺得心很清淨,但是還有呼吸在,感覺呼吸是個障礙。
答:呼吸是個障礙啊?
問:對,但是又控制不了,因為我一控制它反而呼吸得更厲害了,這個應該要怎麼辦?
答:這個功夫要做到細緻,呼吸才會消失。這個不是你有意識去控制的,自然而然,我們的呼吸是會消失的。
問:那要怎麼做呢?
答:打坐啊,打長坐。
問:就還是要繼續堅持打坐?
答:還是要呼吸呀,自然呼吸。呼吸也是能所的存在,把功夫做到細緻了,呼吸它是停止的,你是不在乎呼吸了,這個時候才修證出來。不是你去控制它,不要控制,自然呼吸。我們這個禪定功夫的呼吸停止最長的可以達到30分鐘,它是全身心都放下。
問A:就是胎息?
答:是胎息,但是也不做胎息想,功夫最長的可以30分鐘沒有呼吸,但是你人沒死掉,身心世界是化空的。
問:我看到這個……
答:這個我跟你說了,你不要做追求。
問:好,不做追求。
答:你就知道是這麼回事就行,誰都可以證到這一步。
問:就是只要繼續做功夫就可以了。
答:對,也不要去追求,自然而然的。
問B:這好像是入定啊,上師?
答:入定是小兒科了。這都沒有生死相了,哪有什麼入定不入定?
問A:這兩天大家有做了夢,如果記住的話可以跟上師分享。
答:此處非彼處。

一七第六天

20   20_出現極力追頂要更迫切發願

問:今天中午那一座,一直都極力追頂,一上座就好像……
答:你座上極力追頂了,下座發願要迫切,要不停地發大願。
問:就像上師平時開示的,願力猶如大海洶湧的波浪一樣勇猛。
答:對,是的。
問:一發願全身“轟轟轟”,雞皮疙瘩都起了,頭頂上……
答:沒錯。
問:座上的時候,我那個嘴唇,他在照相我都沒有感覺到,不知道如不如法,您一直開示的我感覺是如法的,但是心*……
答:肯定如法。
問:心*師兄他沒有感覺到。我試下啊,嘴唇微微動一動,但是我很清楚,很了了分明的,請上師指點。
答:我看沒問題,極力追頂的時候嘴唇動得也會小了。
問:很微很微的,內在總是有一股……全身毛細血管都很膨脹,“沙沙沙”地。
答:力量很大,很通透。
問:對,裡面很通透,外面他人一點看不到,那個嘴唇就動一點點,嘴皮一點點。座上就有幾次,有一個“阿”字那個時間拉得很長很長,咒語念不出來了。
答:念不出來。
問:就有那個咒輪在,就有這個“阿”字,“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但是有一個“阿”字在。
答:差不多接近能所雙忘了,差不多了。座下的願力再大一些就促使它能所雙忘。
問:有時候打妄想,走失了,想東想西啊……
答:不要想那麼多嘛,來了就一切放下。
問:對啊,剛剛過來,還沒有一下子。
答:得大成就以後天人要供養你的,你就不會窮了,天人就喜歡供養成就的人。
問:必須的,阿彌陀佛。
答:人家說自古以來真修行的人都沒有餓死過的,為什麼?因為有天人護持,有天人供養,不可能餓死的,你就是啥也不做也會有東西給你吃的,就是天人供養。而且還有一句話這麼說的,你真修行,真發大願,真的履行度眾生的大願,你是福慧雙修的。
問:現在這個心態就是想自己先成就那種。
答:對,一定要先成就,你這個成就是最大的緣起。我上師母音上師是這麼說的,他說:“你座上根塵脫落的那一刹那,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都知道的。”他說,“整個世界都在震動,不光是你一個人震動,那叫驚天動地。”

21   21_斷座了也不能斷菩提心

問:我感覺修准提法種子翻騰很厲害,所以覺得一定要打牢基礎,要不然容易退心。一開始修感覺怎麼這樣呢?現在有時候感覺就無聊,無趣啊。
答:那是願力不夠,就會有障礙。
問:所以還是要迫切發願,多發願。
問A:是不是說但凡覺得力不從心,都是願力不夠,是吧?心力不夠的,都應該從願力著手哦?
答:印心法系的法耗心力都特別厲害,所以成就也快。耗心力就是消除心上的障礙,所以成就就快,這必須要靠發願來補充。
問A:靠自身的福報來克服這些障礙是不夠的,所以靠發願?
答:發願也能夠培養福報啊。
問A:我知道,發願有點像借貸的樣子,可以先提前把福報給你用一下,然後你成就了來還,感覺是這樣子。
答:沒有這一說,你用還是你的福報。
問B:確實我們的法是不太好修。
答:也沒什麼不太好修,就是說首先基礎要好好培養。而且它是這樣的,有了一定的修證的時候,通萬法,它是自然通達萬法。你想用哪個法修就用哪個法修,很輕鬆的,而且還能夠相續。這個就是基礎打好了,修到一定程度會出現這種情況。你如果基礎沒打好,你就修一個法你都斷斷續續。
問A:你現在講的這個基礎打好,是指打坐功夫的基礎?
答:對啊,打坐加發願,基礎就可以很扎實。
問C:座上座下。
問:反正就是不能斷座,最起碼、最基礎的絕對不能斷座。
問A:斷坐就不迫切了哦?
答:斷座沒有關係,菩提心不能斷。好多人一說斷座,斷座了慘了,想再補回來都很難,因為他壓力大,一聽說斷座了壓力大。我們就跟他化解,斷座不要緊,但是菩提心不能斷。只要菩提心不斷,他還能補充,要回來是很快的。但是你一說把這個斷座看得比天塌了還重要,壓力就很大了,很容易退心的。
問:但是沒斷之前要這麼想,絕對不能再斷座,斷了然後……
答:斷了沒關係嘛,你菩提心沒斷嘛。而且最好的方法,你可能座上不敢再結印持咒,你可以合掌發願,很快就補回來了。就合掌念發願文,一座兩個小時、三個小時、四個小時下來,他信心又滿滿的了,第二天就可以結印持咒了,所以菩提心沒斷很重要。

22   22_千座之後不用修是誤傳

問:關於這個心中心法可以融通其它法門,不是說我們修四印可以十方淨土往生嘛,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是肯定的了。關於這個修心中心法能否畢生修行,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不是一輩子修的法;一種是說一直有能力打坐,可以一直修。哪一種說法是比較對的?
答:有一些老師是這麼說的,三年後你就不用修了。問題是你不用修了之後,你幹什麼去?你說我改成念佛,那念佛不也是修嗎?你說我去磕大頭,磕大頭不也是修嗎?那你說不修了,你以後幹什麼呢?你難道連佛號都不念了嗎?你一念那不又是開始修了?那不修他要幹什麼去呢?他又不能弘法利生,那他幹什麼去呢?就修三年心中心法,修完了,一切放下,啥也不幹了,也沒見性,也不會觀照,也沒有度眾生的大願,那幹什麼去呢?那他修這三年又有什麼用呢?
問:所以只要打坐沒覺得吃力的話,一直持續下去就可以哦?
答:換句話不是說別人,就說我們自己,那好,你說我這一千座修完了,啥也不用修了,那我幹什麼?每天我也不會觀照,也不敢念佛,那不跟退心一樣?你說念佛,改成了念阿彌陀佛,那不還是在修嗎?說你三年後再結印打坐念咒就是法執,那你念佛不也是法執嗎?那怎麼辦呢?那你說修完三年之後,這人就廢了,幹什麼去呢?有什麼意義呢?
問A:上師,我就覺得很奇怪,怎麼會有三年之後不用打坐的這種說法。怎麼會這麼講?
答:它是這樣的,可能就是我們二祖的《講演錄》裡面有。但是二祖講的時候是針對那一幫特別執著打坐的人,他是有前提的。你特別執著打坐,他就跟你說,你修完這三年就不用打坐了,你觀照就可以了。但是這句話人家沒寫上去,就說不用打坐就行,沒寫“還要觀照做功夫”。
問A:我聽到這麼一種說法,說老人那時候有一個弟子,好像也是見性了,他也問老人,我現在已經受益了還要不要打坐?老人看了他說等我洗個澡吧。後來他就伺候老人洗澡去了,一看到老人大腿上兩個印,雙盤壓出來的印,不吱聲了,他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答:我們在上海,老人說:“坐啊,我們一直都在打坐啊。”很乾脆地這麼說。
問A:而且記錄裡面也講了,說老人圓寂的那一天也是打完一座圓寂的,是吧?
答:是,對的。然後有人說我們打坐那個坐墊後面高前面低,那是我們設計出來的,跟老人跟二祖沒關係,其實二祖書上都有,老人的視頻裡面也講過。然後有人就說那是專門針對老年人說的,說美國那個開示是專門針對人家老年人說的。但是我們看那個開示的視頻裡面也有不少年輕人,老人就說拿那個坐墊來坐。後來去上海,發現老人睡覺的床鋪都是斜的,斜著要說躺在上面,你肯定是躺不住,老人都是打坐的。他的床鋪是這麼傾斜的,就跟我們坐的那個坐墊的斜度是一樣的。
問:那這樣睡覺會滾下來的。
答:是啊,所以說老人根本就不睡覺的。
問:他不睡覺啊!
答:對啊。那你說床鋪這麼斜的,你能睡嗎?你即便睡也睡不了多長時間,你一睡熟了,人就從上面滾下來了。他那個床鋪就是斜的,我們弘*師父就說:“你看我們母音上師那個床鋪都是斜的,你看一看。”你說能睡嗎?根本睡不了的,他就是打坐的。他那個床為什麼是斜的呢?他兩邊用磚來砌起來,就是專門搞出這個斜坡來的,兩邊頂著那個床板,就是這麼斜的。
問:他可能用這個方法來激勵自己修行,起來打坐。
答:然後我們母音上師那個房間平時是不給人進去的。我去上海,我住在他那裡那麼多天,都是只能站在門口送他進去和迎他出來,都是站在門口,連它裡面怎麼擺設,那個床什麼的,我都沒進去看過,是後來2007年再去,就看到那個床是斜的。
問:這太迫切了,覺都不睡了。
答:那你說他不打坐,他在裡面幹嘛?他覺都睡不了,那個床就是斜的。
問:他成就那麼大還那麼迫切。按照我們來說,他已經成就了,是不是相對來講觀照多一點,打坐可以少一點,他都沒有,你說是吧?
問B:就是說打坐也是一種享受了,他夜不倒單,不是普通的睡覺,他是享受。
答:對呀,他打坐也是享受。我就是因為打坐了,座上不肯下來,然後我們海南這邊的師兄給我們上師打電話,說:“上師啊,你要跟蔡**講一下,不能這樣子,他整天待在座上,他就不肯下來。”老人親自打個電話給我:“你不能再打坐了,你不能住在那個定相上,你要下來呀,以後不准打坐了。”以後不准我打坐了,這樣的。
問A:上師,您說的這個我覺得有體會了,像我這次做功夫,其實每一座就是很快的,也是很舒服的,有一點貪的。
答:就是貪呐。
問A:覺得馬上要打坐了,挺好。如果是那樣的話,功夫也只是算剛開始,那不打坐能行嗎?
答:各種聖境不可思議啊,沒辦法用語言來描述,所以老人後面說你不能夠住在那上面,你得下來,就是這樣的。
問A:他是說不能住在上面,但沒說不打坐,是吧?
答:就是不給我打坐了。
問C:這是專門對上師說的,對機說的。
答:意思是說你不能再打了。
問D:以前老和尚他們像這種情況下就是趕著讓你去幹活,不讓你坐,因為住在境上麻煩了。它這是對機的一些東西,不能每個人往身上套,一聽說就不用打了。那上師您過了多久又開始打坐了?
答:好多年了。
問D:過了好幾年?
答:過了好幾年,要指導大家實修了,有時候陪他們打坐,領眾打坐,所以我們的傳承也就下來了。就是坐不好的師兄就願意有人陪著打坐,就從我那個時候開始,陪那些坐不好的師兄打坐。所以這個打坐也要不斷地傳承下來,如果打坐這個特點沒有了,它就不叫印心宗了。

23   23_跟進指導包括了解釋修行現象的根由

問:我今天上午的那一座後半段的時候,大概有個一二十分鐘的樣子,我能確定我那個是生起了菩提心,就是看到自己的念念都在增長,念念希望他人好在增長,有點像光幕,在眼睛那塊,一道金光一點點往上長那樣子。
答:諸相,一切相嘛。
問:然後那個時候就是……
答:你現在是看一切相的表現。
問:就是無所畏懼,勇往直前。那個時候明顯就知道願力大於業力。下完座之後看大家,明顯地看到自己心態的轉變,從分別心轉變成恭敬心,對誰都必須要恭敬,而且這種恭敬是發自內心的,每個人我都是一樣地恭敬。
答:肯定是啊。
問:那種就是菩提心生起,對吧?
答:菩提心的生起。
問:但是它不長。
答:有那麼一刹那也不錯啊。
問:大概有十幾分鐘吧。
答:有這麼一刹那就不得了了。
問:其實這種心我小時候就有過,經常有。但是我能感覺到這次不太一樣,它的意義不太一樣,具體的哪裡不一樣不知道。我是想問一下如何讓這種心真正地持續。
答:之所以不知道哪裡不一樣叫什麼呢?叫作得未曾有,因為之前沒聽說過,沒有人講過,你自己也體會不到,所以叫得未曾有。《楞嚴經》上的一句話:得未曾有。
問:我小的時候,聽見有人生病了,或者有動物死亡,想幫它幫不了,那種心很迫切。今天發起的那種心沒有小時候那種迫切,三分之一的力量都沒有。
答:所以你問我的時候不知所以然嘛,我就回你了,之前沒聽說過嘛。你看了沒有?
問:不是那個性質,我說那是昨天的,昨天我修那個釋迦佛根本印,感覺很舒服。
答:你現在所描述的也跟那個也差不多,所以我就回你這句話。
問:就是如何讓這個心再生起來,而且時時刻刻讓它具足?
答:對,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跟進指導。你的功夫做到哪一步,出現什麼景象,根由在哪裡,我們就會根據你這個情況跟你解,這就是跟進指導。
問:那我接下來該如何做,讓這個心再發得勇猛一點?
答:對,就持續嘛。你還要繼續地持續,持續之後它會出現相續,就是相應的功夫出現。
問:但現在這種狀態好像不是我能夠找到的。
答:根由是一樣的,根本是一樣的。現象不一樣了,根本是一樣,緣起是一樣的。
問:我是因為什麼緣起發起這個心,同時我在這個緣起上面繼續。
答:對,這個表現是多樣化的,但是緣起是一樣。
問:比如說,可以回想小時候對動物、對病人的那種憐憫,經常找這種心。
答:那也是一種表像。

24   24_修行迫切的程度決定成就的快慢

問:感覺就像共振一樣,說不出的那種感覺,如沐春風也好,加持力或者說悲心,感覺眼睛就濕潤了,在上師身邊還有以前在別的大和尚身邊也有這種感覺。
答:過去都是修行人,才會有這種親切感,你那叫親切感。
問A:上師給弟子加持,實際是加持他的定力,是不是?
答:加持他的信心。
問A:加持他的信心啊。那會不會說在上師身邊定力好像好一點?
答:信心足了,定力就有了。
問:信心為緣,那個定力可能是果?
答:互相作用的。
問A:所以有條件的人,他經常在師父身邊的話,他會成就快一點嗎?
答:那不一定,不一定。
問A:因為他定力加持出來了。
答:不一定的,還是看你修行上迫切的程度。因為上師所傳的東西都是一樣的,但是迫切的程度不一樣。
問:很很迫切迫切就快。
答:對,迫切就可以縮短你修證的過程。一定要迫切,我們是親身所經歷過來的。我年輕的時候修心中心法,那時候我在修理汽車,一天工作要十幾個小時,很累的,回來還要打坐。這個叫累跟痛、跟各種難受交集在一起,持續一段時間之後,這個心就拖疲了。拖疲下來之後,就老去打電話跟宋老師交流,宋老師給我灌的頂。聊多了之後,他說:“哎呀,算了,你不要找我了,你找母音老人吧,你的問題我解決不了,我回答不了你。”然後把老人的地址發給我,我就開始給老人寫信了。
寫第一封信也是自我介紹,說:“哎呀,很幸運能夠找到上師您老人家,問老人家說我給你寫信,你肯定都會回我嗎?”結果老人回的信就說:“肯定會回你的。”我說:“我問題很多。”老人說:“沒關係,有問題你一條一條問。”然後這個信寄過去了,寄回來了就二十來天。一看到老人家的信,很歡喜。
第二封信就是問老人:“有沒有什麼方法比心中心法要輕鬆的,不用打坐也能夠成佛?”這第二封信網路上就公開了,我就想從上師那裡討點好處,輕輕鬆松就能夠證道了,不用像修心中心法那麼打坐,這麼難受、這麼痛苦的法,想找個輕鬆一點的。結果被老人劈頭蓋臉說了一頓,就徹底打消這個妄想了。回過頭一看,哦,竟然師父這麼回答我,那沒辦法,只有死心塌地地修。所以就下了很大的決心,一定要好好把這個法修下去。
後來還是照原來的方法修了一段時間,發現不對,肯定是基礎不牢,所以就回過頭來,心中心法先不修了,先修六字大明咒。然後要求自己六字大明咒也是從兩小時開始,那時候我是坐雙盤,不看時間了,一定要把時間相克服掉,不能動,這些是嚴格要求自己。然後計畫是什麼呢?要修到雙盤四個小時一座,一動不動,才修心中心法。所以一個鬧鐘不行,準備了三個鬧鐘,因為一個鬧鐘你老在懷疑那個鬧鐘是不是壞了,坐這麼久它都不響。所以備了三個鬧鐘鎖在抽屜兜裡面,壞也不可能三個一起壞,就徹底把這個念想打消了,鬧鐘不響,堅決不下座。就開始培養死心塌地——一動不動,死心塌地。
問:雙盤豈不更痛?
答:是啊。那時候就是坐雙盤,坐四個小時、坐六個小時都是雙盤。那時候瘦小,雙盤很容易就上了。
問:其實我在古寺的時候就是真的很迫切,沒到二十多天的時間功夫就坐上去了。
答:我在功夫迫切的時候,給老人寫信描述我座上的情況。老人一收到信之後,馬上給我回信,把他的電話寫過來了:“你不用寫信了,你就打電話吧,打電話快嘛,直接可以交流。”及時跟蹤我的修行。所以那時候開始就是每天給老人打電話,就彙報這個精進的程度。
問B:上師這個維持了有多長時間?有一年?
答:一年多,差不多快兩年。
問B:最後師公都是每天在電話旁邊等上師的電話。
問:修行迫切和以前說的順其自然、功到自然成,那是怎麼講?
答:其實我們上師來海南,他是來看我的。誰請他,他都不來。然後我請他了,我說:“上師您一定要來啊。”我說,“我是工作太忙了,沒辦法到上海去見您。”所以他就來了。
問C:您們倆第一次見面是老人過來的?
答:對,過來了,第一次來海南。
問B:師公來到海南總共是來了兩次是吧?
答:嗯。第一次是過來給我灌頂,順帶所有的師兄都灌一遍。第二次說是過來休養、過來寫東西,其實就是過來傳法。但是這個傳法他不說,要讓我自己開口。
問B:緣起。
答:我一開口了之後,他說:“哎呀,我都等你很久了,就等你開口。”
問B:而且還是師公專門過來等你開口。
問D:原來那個時候有共修或者打七嗎?
答:那時候沒有,都是自己修,偶爾找幾個師兄一起坐也有,但是很少。
問D:基本上就是憑自力。
答:憑自己。
問B:上師,那師公組織過打七法會沒有?
答:有啊。
問B:在上海嗎?
答:他來海南之後就去廣州組織打七,他是想叫我去的。但是我還是因為單位的工作忙,我就沒去,那一次他是叫我跟他一起去主七的。那時候他已經把傳承交給我了,傳給我了他就去廣州主七。然後我看打七的名單裡面,後來有這個名單過來了,裡面就有陳*老師,那是陳*老師第一次見母音上師。
問A:他自己說,在開示裡面,有過一次陳老師拿個本子問老人,有什麼問題來著,老人當時回答他,他說在那一次有所悟入了,是他自己講的。
答:那時候老人去廣州主七的時候,陳*老師剛接觸心中心法還沒多長時間,他打坐當時只是坐兩個小時,老人就叫他去打七了。老人在打七法會就講那個《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就是在廣州主七的時候講的。
問A:江山人才代代出。
問C:老人來海口傳法的話,他沒傳那麼多,是吧?
答:沒有。他當時是在修改《恒河大手印》,我們還幫他改過。他沒那麼多時間,來了半個多月,也就才改了二十篇不到。那些稿子還在我家裡面,老人寫的字都在那上面。

二七第一天

25   25_用“斷”的方法來體會觀照

問:請上師開示一下,座下綿密觀照的方法,怎麼觀照自己?
答:綿密觀照。
問:怎麼樣去綿密?
答:你能體會到心清淨嗎?
問:有時候,我就是跟著妄念跑,我就往內看,一看,妄念就沒有了,很清淨了,一個妄念都沒出來。但是時間一長了,沒有這麼專注的時候,妄念就跑出來了,又跟著上去。
答:那你在這個手上,用筆在這個位置寫個“斷”字,你看到這個字,馬上就“斷!”你就念出來了,“斷”,一切不住。寫呀,這個好方法教給你了,我最初的觀照就這麼練出來的,寫個“斷”字。你看到字你就念個“斷”,體會前念已過後念未起,這個空靈不住。
問:就是這樣做功夫?
答:對,這個比你往內看力量要大。
問:斷就不用往內看了?
答:對啊,這個比你那個力量大。你走路看一看,走路你一看到“斷”馬上就斷,不停地斷,一天斷它個幾百次。

26   26_座上昏沉是意識心還在

問:上師,我前天打坐,感覺在找自己,找了好久才找到。
答:找什麼?
問:自己,不知道在幹嘛,也不知道這是哪裡了。
答:沉淪苦海已久。
問:在座上,是入定了,還是睡著了?
答:昏沉了。
問:昏沉了。昏沉定?
答:昏沉定,多長時間呢?
問:挺長時間的。
答:那就是昏沉定。
問:想這是在哪裡?在幹嘛呢?
答:你沒持咒啊?
問:後來想起來在打坐才持咒。
答:那是睡著了吧?昏沉定也不會這樣,睡著了?
問:感覺一下子意識心沒有了。
答:意識心沒有了,那還有“在哪裡”在,那不是意識心?那怎麼會說沒有了呢?明明還在嘛。就是昏沉了,只不過這個昏沉的時間比較長。然後座下呢?哦,座下忙著做飯,沒時間照顧自己了。
問:挺清淨的。
答:也沒離開哦,反正也沒離開,是吧?起碼手指還在,這就是沒有離開嘛。

二七第三天

27   27_善轉俗諦

答:這心**去哪了?
問:嗯,無來無去,上師。
問A:你看你看,上師好好地問你去哪裡去,你講的,現在就搞得有點,都不知道怎麼開口了。
答:他偏空嘛。
問A:偏空了?
答:偏空他就說無來無去。
問A:對,你這個回答給誰聽啊?
答:他換了一個位置嘛。不在此處在別處嘛,換了一個位置,證明他還是在的嘛。
問:是,所以無來無去。
答:叫不在此處在別處,這個就是移動了,換了個位置。這個相是不在此處但在別處。所以法是要起作用的。
問B:哦,這就是不增不減了。
答:也沒有增減啊。
問B:太妙了。
答:太妙了。所以過去的大德常問:“法師,你從哪來啊?”就提示一下嘛,你要說不來不去,你看也落在一個空上。你要說有個來去,又落在有上,那要怎麼回答?
問C:西遊記裡面有一段,那個……
答:“阿誰見我有來去?”誰看到我有來去啊?
問B:見者。
問D:這種回答比較厲害啊,等於是由客場變成主場了,是不是啊?本來是賓位的嘛,現在變主位了。其實我們是不是也經常要這種思維啊,不要被人主動,自己來做主這樣子,是不是啊?
答:善轉俗諦嘛。
問D:善轉俗諦,自己來把握。
答:處處做主嘛,哪裡不是主人呢?

二七第五天

28   28_坐凳太高容易不踏實

問:那個上午那座的時候感覺氣脈動得厲害嘛,然後……
答:氣機發動,能控制嗎?
問:控制?就是感覺大腿根部會不受力,就是會左右晃動,然後那個就是……
答:你坐太高了嘛。
問:坐太高了嗎?哦,所以還是要換個矮一點的凳子?
答:對,你坐得有多高?一會上樓去看看你坐得有多高。
問:哦,好。上午的時候感覺就是持不動咒,持不動咒就頂在那裡,然後就可以坐很長時間。
答:我看一看他們拍你的,坐得高不高啊?沒有拍到他的腿。
問A:他是坐的高凳。
問B:他來的時候讓他試了,他挑了一個高凳。
答:太高了,太高你會覺得不踏實。
問:哦,還是換個矮的。然後我想問一下我持咒啊,因為它那個就是堵的地方嘛,就堵在那裡,就是會想持得快一點,然後讓它趕緊通,這個是不是還……
答:對啊,你這個腳太高了嘛。
問B:他坐的是高凳,他來的時候自己挑選了一個高凳。
答:太高了他就容易感覺到不踏實,打長坐特別明顯。
問:還得換成矮的?
答:對。然後?
問:所以就是持咒的時候,因為它堵在這裡的話,要儘量輕鬆點的話,還是就是要……
答:不去理睬那個感覺、覺受。
問:就是該怎麼持就怎麼持。
答:對,自然呼吸。
問:自然呼吸。一座下來,這個腿就感覺很難恢復得了,這樣打元保印會不會有效果?
答:啊?你就是坐太高了。
問:就是主要是坐太高了。
答:對,坐太高了。
問:其他的沒什麼問題?
答:沒有什麼問題。
問:哦。

29   29_咒念不出來時要合上嘴

答:你今天嘴巴張那麼大幹嘛?
問:嘴巴?咒化空了然後張開。
答:化空了你就嘴巴一直張著?等下飛一個蟲子進去怎麼辦呢?
問:就幾秒,然後就又……
答:要把嘴巴給閉上啊,不能張那麼大。張那麼大一個耗氣,第二個怕蟲子飛進去。有一種蟲子就喜歡飛到修行人的嘴巴裡面去,這個佛經上有講的。
問:那上師,這個咒化空以後……
答:嘴巴要合上,你“阿”念不出來了,一會嘴巴就要合上。
問:哦,就張開一下就要合上。張開的時候也不要張得太大是吧?
答:不要張太大。
問:哦,好。
答:我們那個道場要披陀羅尼被啊。
問:哦,上師,我也是想問這個問題。您之前說這個,比如天魔過來吃你的時候,你這個……
答:不是,這個不是防天魔。
問:是防外魔是吧?
答:這個就是像有一些精神不太好的,神志不太好的,他如果不披這個陀羅尼被容易受到干擾。
問:哦,好,上師我一直披。
答:所以打七一般都要披陀羅尼被。

30   30_口念耳聞與心念心聞

問:上師,請說說那個心念耳聞和心念心聞怎麼樣?
答:說來聽聽,心念心聞是什麼?
問:我覺得口念耳聞是有一點那個口念彌陀心散亂的那種說法。
答:不會,其實口念耳聞就是心念耳聞。因為好多師兄講心念耳聞,然後他嘴巴就不動了。
問:他就想嘛。
答:他就落到心想上,所以我們就強調你嘴巴一定要動,所以心念耳聞的開始就是口念耳聞,嘴巴一定要動。好多師兄就說:“噢,我嘴巴不動,我就進入心念心聞。”其實心念心聞有這個說法,什麼情況下叫心念心聞呢?一念不生之後,就是心念心聞。但是你一開始打坐就一念不生了嗎?
問:沒有,慢慢……
答:是啊,所以一念不生之後那是成就啊,成就了你可以說是心念心聞。沒有成就,你說我這不念了叫心念心聞,那就是叫作混淆概念。
問:哦,還好。
答:混淆概念。
問:那個想的話,就沒有把注意力到咒上,就是有可能會打妄想哦?
答:想就是住嘛。
問:就是跟那個妄念跑了,可能那個想住那個。
答:對,你就住了,坐在那裡打妄想了。
問:嗯嗯。

31   31_大眾化的開示是指明方向

問:晚上坐的兩個小時,一座都會經常出現五、六次左右那種呼吸很……
答:呼吸沒有了啊?
問:不是。
答:還是呼吸變得深沉了?
問:哦,深沉了。
答:呼吸變深沉也正常。你身體需要氧氣,所以它會變得深沉,深呼吸。
問:頭很脹,那個天靈蓋這裡。
答:天靈蓋還有沒有啊?
問:有就有。
答:還有沒有?還是清涼了?
問:清涼了。
答:清涼了?清涼了還是暖和了?那個叫覺受增長,無論是清涼還是暖和,還是感覺這個天靈蓋在動,那都是覺受增長。
問:對啊,我都沒出現,那些都是……
答:最終的情況是你突然間那額頭以上這一塊沒了,化掉了。
問:曾經以前試過。
答:洞然明朗了,跟我們這個藍天連成一體了,那個就是有點小成就了。就是感覺除了額頭這一塊全都沒了,空掉了。
問:在塔光也試過。
答:然後體現出來叫無比清淨,跟任何師兄、任何師父、上師、還有普通人交流都是無上清淨,那你就證道了。
問A:證道了?
答:證道了。
問A:八地?
問B:太高,太高了。
答:你怎麼跳出個八地來?他這個證道是無論多少地都是如此。八地是你表現出來的方方面面,體現出來就是,這心永遠是不動的,八風不動,那就是八地了。
問C:上師,證道以後就完全了生死了是吧?
答:沒有啊。
問C:證道以後還沒有?
答:你不是發願度眾生嗎?你不入生死如何度眾生呢?
問C:我說就是自己的生死。
答:那也要有過程,了變異生死和了分段生死,還是要說的,要看修證。但是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這些理論是籠統的。講到了生死得解脫,到了菩薩階位,從三地以上,三地叫登地菩薩,三地以上才開始有這個力量去了見惑、思惑,他才逐步逐步去了。那麼所講的了變異生死、了分段生死都是七地八地以上的事了。就從這個菩薩階位上來講,它是還有很細很細的分段,不是我們籠統所接觸到的這個層面,它有很微細的說法。這個它歸入唯識當中,唯識這方面的教理就講得很細。
問C:就是證道以後,相當於脫開以後,很可能就三地……
答:在微細說裡面,它有微細說的功夫。那麼我們現在所講的就是我們所接受到的歷代祖師的開示,是指明這個方向。但它是一種籠統的概念,要是按照唯識去評判的話,這些祖師說的都有問題,就不是朝究竟方面去說。那如果是細細分析起來是這樣,但是方向是沒有錯的,這個指導方向是對的,就是說到了你所證到什麼程度,它會有什麼程度的說法來跟你描述它,來印證的。所以這個印證它是一個很微細的功夫,他要用經論來論證的,不是隨隨便便一句,“哦,你證到四地了,哦,你證到五地了”,不是這麼說的,他是有微細的論說,你自己看都知道了,一目了然了,這佛經上都有。
問A:確實是。我們之前就是有法師講法的時候,這些東西很籠統,確實講得很籠統。
答:是的,它是指導性的嘛,指導性的,對大眾化就必須要籠統說。細說的話,大家一聽到的話,這個理論這輩子都搞不完了,不要說這些實修實證了。從指導上來講,籠統沒有關係,因為方向是明確的。但是到細分的時候,它有細分的作用。所以我們的指導就是在籠統方面做指導。

32   32_“此生”就是念念都在度眾生

問:上師,請開示一下“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的“此生”是什麼意思。
答:此生就是此生嘛,有此念便是“此生”嘛。
問:此生我理解就是我們這個生命,有生之年。
答:有此念便是“此生”,你有沒有這個念頭在啊?沒有啊?你沒有這個度眾生的念頭在嗎?
問:這個有。
答:有那就“此生”了嘛,有此念便是“此生”。你沒有此念就沒有“此生”了嘛。啊?能體會到啊?
問:嗯,有一點點。
答:所以說度眾生的大願也就是一念而已。念念如此,便是念念都在度眾生了,這就是“此生”。這個“此生”可以相續的,無始無終,一直相續下去。相續下去會怎麼樣呢?來世還是得“此生”,就你氣斷了,身體壞了,你再來還是得“此生”,為什麼呢?因為你有這個願在。
問:就等於此一生。
答:你才能夠得到這個身體。
問:懂了,明白了。
答:因為菩提心只有菩薩才能夠體現出來,所以你有這個度眾生的大願在,你永遠都得到菩薩的身體。這個代表什麼意思呢?六道輪回當中,你永遠是人道,就是不墮三惡道了。因為你有度眾生的大願在,所以這個大願造就你必定得菩薩身。這個就叫相續,淨念相續,造就你永遠都是得人身來度眾生,所以說不墮三惡道,因為你有度眾生的大願在。
問:隨喜我自己問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真的很重要。
答:因為人身難得嘛,佛法難聞。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唯有人身可以得解脫,唯有人身可以行菩薩道,唯有人身可以成佛。在六道裡面唯有人身可以。所以你有這個大願在,你永遠都是乘願再來。永遠得到的都是人身,度眾生之身。所以說這就是此生的意義,“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就是此生的意義。它是相續的,念念相續、淨念相續、生生不息,都是相續的。
問A:這句發願文力量很大啊。
答:那當然了,你一發這個願的時候驚天動地啊。
問A:對啊,就是當時好像說有個人來找您求法,但是他心很散亂經常跑廟,然後您就跟他說,就是念這段發願文,然後念到第二天的時候他才有修法的資格,是有這樣一段。我當時聽了以後覺得這段發願文真的是太厲害了。
答:太厲害了,所以要讚歎我們的歷代祖師。這是歷代祖師太厲害了,給我們造了這麼一句。
問A:就是說它是能夠改變一個人修行的根器的,是吧?
答:提升,提升根器。你的願力大,你成就得快、成就得大,就是根器得到提升了。

33   33_往生靠的是信和願

問:上師,幾地菩薩是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登地還是初地?
答:不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用幾地,就是一個普通人都可以。你看西方極樂世界,它講的是信和願,靠信和願來決定你往生,你只要信,念阿彌陀佛可以得到往生,就可以了。你就一直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得到往生了。沒有說要證到幾地。
證到幾地是上品以上的往生,它分九品,有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上品以上的往生就是見性之後的往生。它還有中品上生、中品中生和中品下生,這些都是沒見性的。那麼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那是平時作惡多端,但是他相信念佛能夠得到往生,在臨命終時他能夠念出佛號來,就可以往生。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太高的要求,就是很普通很普通的人都可以往生。這個就不用聖境高推了。
就是你隨便對哪一個人說:“你只要念阿彌陀佛,你就可以往生。”他說:“哦,這麼簡單,那好,那我念佛。”這就可以往生。就是他相信念佛可以往生,他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沒有那麼高的要求,所以你要勸人念佛的時候,你就這麼勸導就行了,你念阿彌陀佛,你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問A:經上說的是三日到七日一心不亂。
答:那是親證佛性的往生。對,它有程度的。
問B:三日到七日一心不亂,那也不是一般的修證能夠做得了。
答:對,他所講的是你念佛一心不亂地念,一心不亂到一念不生,它是個修證的階段。一心不亂地念佛這個容易。一念不生,那就你要念佛念得很綿密,才會出現一念不生。
問C:如果那個準備往生的人,他神志昏迷的時候,他念不了阿彌陀佛,那就去不了了?
答:他念不出來,但是他看到佛生起無比的信心也可以。
問C:也可以?
答:對。那你說他如果是啞巴念得出來嗎?那他看到佛像生歡喜心,他有信願在,他就可以往生。
問C:哦。
答:就是說大家在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話,一定要講至簡至易。不要有更多的要求,至簡至易,越簡單越好,越容易越好,讓大家生起信心。因為它是靠信心往生,它不是靠修證。那你有修證就更好,但是它沒有這麼高要求,只要能往生就可以了。
問C:我最後一口氣念阿彌陀佛,那肯定去到了吧?
答:前面一口氣也可以,不一定要最後一口氣。(眾笑)
問C:我們以前去做助念,確實有位居士在臨走之前,最後一口氣……
答:你在觀照當中往生,那力量就更大了,因為我們的清淨心就已經是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一體的。
問C:我老爸走的時候,也請了一些人去助念。那天助念隊長來,他說:“不會這麼快走。”他就走了,我就反正我就陪我老爹。
答:這個指導的人很重要,首先指導的人不能要求太高,也不能著相。
問C:反正我陪我老爹睡覺,到了晚上睡到四點多,他說要起來去撒尿。
答:其實最好的指導的就是家人,你要求不要太高,就一直念著佛號,看到前面的光你就迎上去,不要害怕,要生歡喜心迎上去,就可以了。或者見到佛,見到佛像,你也要生歡喜心,就跟著佛走就可以了。不要強調難度太高,越簡單越容易操作,那是越好。
問D:上師,我看您開示裡有說過,就是說迎著光是對的,但是那個佛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現各種佛的像不一定是真的。
答:嗯,這個是佛經上也有講的。
問D:對對對。
答:現這個佛像不一定是真實的。
問D:對。那上師,還有個問題,就是說往生既然這麼簡單,那在座的各位師兄,包括咱們宗門的師兄,包括整個修行界,按理來說其實上輩子就應該往生了,不應該再來人間了。
答:你怎麼知道這裡面的師兄不是大菩薩再來呢?
問D:哦。
答:就是你不能用凡夫的眼光去看待所有人。
問D:哦。
答:你看印光法師修證高吧?
問D:高。
答:他說看一切人皆是佛菩薩,唯有自己實是凡夫。這是高人的本事,看誰都是佛菩薩,佛菩薩來救度我一個凡夫那就容易了。你要說:“哎喲,你看只有我是乘願再來的,你們都是眾生。”那就累死了,不一樣的,這個認取是不一樣的。

34   34_證到三地以上叫登地菩薩

問:上師,無師之智要到幾地才能達到?
答:無師之智啊?沒人能當你的師父,初地以上。
問:初地以上就可以啊?
答:是,初地以上,那是你承當的能力,以承當力來決定的,叫無師之智,那個叫作意氣風發。還有一個無師之智指的是無所不師,就是所有的人都是你的師父,那也是無師之智,沒有一個人不是你的老師,也是無師之智。
問A:印光老和尚不就是嘛,所有人都是佛菩薩,就我一個是凡夫。
答:有修證都這樣,所有人都是老師,修證越高越是如此。你看釋迦佛也是這樣,維摩詰是他師父,文殊菩薩也是他師父,菩賢菩薩也是他師父,哪個不是他師父?他也是無所不師啊。
問A:還是得多向眾生頂禮啊。
答:對,這個頂禮不一定要行為表現出來,他內心就是這樣的,對誰都是這麼恭敬的。師父講的無師之智,那是意氣風發,腳跟著地了,意氣風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了,叫頂天立地。
問:這個會跑偏嗎?
答:這個不會跑偏,如果跑偏了還是有師的嘛。
問:有些人表現出來就是這樣子的。
答:他那是傲慢,不是無師之智。
問B:還沒達到無師之智。
答:對,還沒達到。
問A:上師,不是說初地到三地之間,他還是會有迷,可能會有悟後迷?
答:悟後迷,對,他腳跟不是太穩。為啥三地菩薩叫作登地菩薩,他腳跟站穩了。
問A:他這個腳跟站穩了,其實是功夫配合這個都可以了。
答:腳跟著地了。
問:單純的如果說功夫沒有達到,他就容易不穩。
答:那個半吊子是啥呢?就是他腳跟沒著地,誰一否認他,他就開始懷疑自己了,一疑就已經迷失了。堅定不移就是腳跟著地,堅定不移就證明你是證到三地以上了,所以叫登地菩薩。登地菩薩他的功夫是做到什麼樣的?是趕也趕不走,打也打不跑,推也推不動,他已經看透這些東西了。
問A:如果是功夫做到這樣的話,他是不是……
答:也不容易。功夫做到這樣還是有階段性的,他到了五地又是一個檻,所以五地菩薩又叫難勝地,五地那個檻也是很難超越的。
問A:我這裡問一下,比如說他能夠做到夢中做主,然後功夫成片,也未必一定就是開悟?
答:嗯,相似的也有,就我們所講的八觸十功德,十功德相裡面它是屬於未到定。未到定裡面有很多相似於解脫的境界。
問A:相似於解脫?
答:相似於解脫,所以它叫未到定。就是它體現出兩天之後沒了,這種情況消失了。如果說他還在修證的過程當中不去執著的話,他還在不斷地超越它,就很容易證到初禪。如果是他修行上不能夠得到相續的指導,他落到印象中了,他老在回憶,所以那叫相似佛法。
問A:相似。
答:對,相似,不是真正的證道和解脫,所以它叫作十功德相。
問A:功夫跟定境,也不能說不成正比……
答:有相應的,細分起來都可以說得透。
問A:但並不是說一定對吧?
答:一定的,一定的。就是說在你初禪之前、見性之前,都會有這些情況出現的。我們佛教所講的四禪八定跟外道說的四禪八定不一樣的。我們的初禪裡面包括一地、二地、三地,這是見性以後的初禪;然後二禪就是四地、五地、六地;三禪就是七地、八地、九地。這是菩薩乘位的四禪八定。
問A:就是菩薩在修證的時候,他會達到這個禪定功夫?
答:對,這個說法跟我們平時所看到四禪八定的解釋不一樣。
問A:對對。
答:四禪就是十地、十一地、十二地。
問C:那上師,三地的標準就是說誰懷疑他,他都不會動搖,就是這個標準是吧?最根本的標準。
答:不好意思,我只是方便說。你聽完了當我啥也沒說就行了,要不然會落到執著上。
問C:哦。
答:這是上師說的,要打屁股打上師的。(眾笑)

35   35_佛現無數身說無數法

問:上師,為什麼佛的這個寂滅是一種大樂呢?寂滅不是完全就消失了嗎?
答:寂滅,你把寂滅理解成消失了,消失了又去哪了呢?
問:化成光了?
答:化成光了,那還有光在,那還是沒消失。(眾笑)
問:感覺至少就沒有心識了吧?
答:寂滅有寂滅相,有寂滅定,你說的是哪一種?
問:就是佛的那種寂滅,他應該是屬於?
答:寂滅定。
問:他屬於寂滅定。
答:身心化空叫寂滅定,但他相還在啊,身相還在,還在起作用。
問:那他是以願力的方式來作用嗎?
答:大願是之前之後都在流露出來,不是以這個來作為標準。寂滅身心就是一種無求的狀態。
問:那實際上如果我們見到釋迦牟尼佛的話,其實他的那個相也可能是真的釋迦牟尼佛的相。
答:釋迦佛啊,你看我們讀經,經常讀到一個叫過去、現在、未來。你怎麼看待這個,過去、現在、未來?
問:感覺應該是心識的作用。
答:要從時間上來講,它有過去式、現在式、未來式。從心態上來講,有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這個心指的是什麼呢?空間。過去式、現在式、未來式指的是時間。時間跟空間都不可得,所以叫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你是知道的。但有一個本師釋迦牟尼佛過去說法、現在說法、未來說法,又作何解釋啊?
問:未來說法,這個沒有聽說過。
答:沒聽說過,那你未來聽說了呢?那是不是佛在說未來法?
問:可是,不是說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一個劫的教主,然後他傳完了以後他就……
答:他傳完了沒有?傳完了沒有?
問:應該傳完了吧?(眾笑)
答:傳完啦?那傳完就到你為止了,你是釋迦佛的關門弟子啦,(眾笑)你是最後一個了,後面再也沒有人了,是不是這樣啊?
問:可是下一個不就是彌勒佛了嗎?
答:那是56億年後,從你今天到56億年之間,還會不會有人在學?
問:有。
答:有那就證明他還沒有傳完。就從今天到56億年之間,只要有人成就了他都是釋迦佛的弟子。所以說佛未來也在說法。
問:那他是以一種什麼形式來去說法?因為他留下的不都只有那個經?
答:他不用開口,你就知道。知道嗎?他不用開口,你就知道,所以叫妙法。
問:想起大愚祖師的那個偈子,就是:拈花怎麼傳,不妨密且禪。
答:是啊,都這麼傳。
問:但是後面的我就看不懂了,這個“歸隱揚眉際,相逢瞬目邊”。
答:就是一瞬間都是如此。
問:一瞬間都是如此?
答:前後是一樣的。佛說法不是他一個人在說,叫諸佛妙心,就代表佛在說法。釋迦佛的智慧相當通達,他會現無數身說無數法,我們所能夠讀到的佛菩薩的名號都是他的化現,所以叫諸佛妙心。知道了吧?
問:這都是以化身來的。
答:對,都是化現的。我們的歷代祖師也是一樣的,都是諸佛妙心,所以所說之法如恒河沙。

三七第一天

36   36_知味禪

問:那上師我先問個問題可以嗎?就是我覺得我體會到這個白光嘛,還有亮光是自性光,也是佛光,就是臨命終的時候,這個白光就是自性光也是佛光,然後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接引也是這個光,我覺得是這樣子,不知道我體會對不對,上師?然後就是,但是這個光一直在,但是我也沒有住它,我覺得只有超越……
答:在哪呢?
問:就是一直在眼前,就是一直能感覺到它從打坐一開始到結束,我也沒有住它,也沒有執著它,我覺得只有超越了這個境界才能夠能所雙忘。
答:怎麼超越呢?
問:我現在一直超越不了。
答:光也不可得就超越了。
問:光也不可得。上師,具體該怎麼操作光也不可得?
答:啥都不可得操作啥?
問:哦,啥都不可得。
答:你只要有一點點所求,就住在上面啦。
問:是吧?我還是有求,對它應該是。
答:你看嘛,有沒有求嘛。
問:我覺得應該是有一點點,可能,要不然它不會一直在,超越不了。
答:嗯,求個什麼呢?
問:就很歡喜,看到以後。
答:也不要住在歡喜上面。
問:也不要住在歡喜上。
答:沒啥東西是可得的,也沒啥東西是可丟的。既不要住在上面,也沒有說你要離開它,叫不即不離,不取不舍。你只要認定它是個東西,你就要不住它、不理睬它,不管是什麼東西啊。所以這才叫作一切無求。
問:對。
問:第二個問題就是說今天我的體會,就是打了四小時,前面三個半小時我的疼痛就靠這個咒,加快咒速,我知道是疼,但是我就不管它,就是加快咒速以後,也沒有去幹嘛,它自然就過去了。但是最後剩一點,可能半小時到四十分鐘,加快咒速已經沒有辦法超越疼痛了,那我就只能觀想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在講法。我是這麼認取的。
答:只能這麼做了。
問:只能這麼做,那個咒快根本超越不了它。
答:是。
問:我這麼認取,我說,講了一部《金剛經》,講了一部《法華經》,講了一部《心經》。特別疼的時候這個法講得很深刻,特別疼的時候我說這個法……
答:講了一部“《痛經》”。
問:對,就一直這樣認取,一直這樣認取。又過了二十分鐘,這個也超越不了了,就我再說這個經講得好,但還超越不了疼痛,這就真超越不了,我知道它在講經,但也超越不了。
答:這也是超越。
問:這也是超越。然後最後我只能是座上發願,上師這個座上發願我翻起種子來,我記得幾年前您和我說過座上發願是不是不如法?就是疼痛的時候。
答:可以,可以。
問:也可以。我今天體會很深就是三步走,第一步其實持咒快的時候根本不管痛不痛,無所謂,第二步就這個,第三步就是那個發願了,然後我就覺得能超越這個疼痛。
答:對。
問:上師我體會對是吧?
答:是。
問:阿彌陀佛,感恩上師。
答:你這心**啊。
問:阿彌陀佛。還有上師,第三個問題就是說,上次這個參禪的時候就是,會哭嘛,這次就,這次就會……
答:會笑。
問:會笑,就和瘋了一樣。
答:是。
問:這個要和師兄說一聲抱歉,確實是我這個巡七的時候,我向大家懺悔,我控制不住地想笑你知道嗎?就是因為我參禪參出這個東西了,我極力控制,已經沒有聲音了,但是還會發出一些聲音,因為參禪參出來,實在是不好意思,包括我喝茶什麼的,都向大家懺悔一下。但上師,確實是這回參出來笑,就一直笑,尤其看這位師兄就覺得很可愛就一直笑,我一直忍著沒有,會有一些聲音嘛,但是笑的聲音肯定一點都沒有,就是一直想笑,但我一直忍著。上師,就這回參禪的話我是也是不壓不隨,還是說自由奔放一點?
答:還是壓吧。
問:還是壓吧?哦,那我就不壓不隨。
答:你要在自己家裡面就算了,就不用壓,在這裡還是要控制一下情緒啊。
問:好好,感恩上師。最後一個就是上一次沒有解決的問題,就是我之前手印的話,它也會這樣,而且不是說我用力把它往上舉,就是說有東西、有力在往上拉這個兩個胳膊,而且一直往上拽,好像拉我拉得很高一樣,然後……
答:自然功。
問:對,自然,就那種感覺。
答:自然功,最後光著身子在大街上走,就是跟著境界跑了。
問:跟著境界跑了是吧?
答:對。
問:那這個不是說定力向上的表現,是境界是吧?
答:你喜歡定力向上了,就成了境界嘛。
問:哦,喜歡定力向上。
答:我們剛才不是說了嘛,你稍微有點住,稍微有點粘上去住著,你就超越不了啦。
問:那現在的話我想要,它自然想舉的時候是不是我就控制它不用舉或者是……
答:該控制就控制嘛。
問:控制一下是嗎?哦。
答:不能老跟意境跑。
問:哦,那就不讓它舉起來,就讓它這樣放到這就行了是吧?放這也不太好是吧,上師?有時會這樣慢慢舉起,舉到這。
答:我以前做轉化,那些練功法的我們都要轉化,然後那幫人開始學佛了,但是還不由自主地又跟那個意境跑。就是一會那個手舉起來,然後這手放下來了,一會這只手又這樣。我問:“你在幹什麼?”他說:“我這是自然的。”我說:“你最好不要跟你那境界跑。”他說:“我不想管它,我們叫自然功,這是自自然然的。”等到過幾個月看他自然到什麼程度,在大街上把衣服一脫,自然的,瘋掉了嘛。
問:瘋掉了。但上師我問您就是說手印向上舉您說是定力向上的一個……
答:定力但也不是無限地向上。
問:那比如說我舉到這兒可以嗎?也最好控制不用它舉了是吧?
答:差不多就可以了。
問:差不多就可以了?
答:對。
問:哦,明白了。
答:不能跟那個意境跑。定力向上是沒錯的,但沒有說你要跟這個意境跑啊,你一跑多少都帶有點追求了。你說,定力向上,那我就讓它定力向上,那不就成了一種追求了?
問:是它潛意識裡還是有追求。
答:還是有。你說有沒有呢?
問:我感覺應該是有。
答:有,那你就得控制嘛。
問:哦,那上師如果完全沒有的話,其實定力向上它也不會舉是吧?
答:也可能會舉,也可能不會舉,但不會舉那麼高,這麼高已經開始費勁了嘛,你舉這麼久還不費勁嗎?
問:不費勁,它就往上拉我。
答:你看看,還是有意境,“把你往上拉”那是意境。
問:哦,明白了,明白了。
答:還是有意境在。
問:意境在,還是有求在。
答:還是有作意嘛。
問:還是有作意在,白光也好、這個也好,還是有求。
答:對,凡事都不能過分嘛。你要時時作意過分也不行,跟意境跑過分也不行,就適可而止。
問:嗯,好。
答:嗯。就像我們有的師兄師父,我們講入定,他一帶有意境之後,一入那個定他出不來,你用各種辦法想讓他出來他就出不來,最後有個師兄只能說“你這樣下去會死掉的”,他才趕緊出來。他有個意境在那裡,他就過了嘛,就變成執著定了,他就老定在那裡,定成了一種執著。
問A:這個東西非得自己修證,太微妙了。
答:要跟蹤啊,我們這要跟蹤啊。我們現在塔光就有啊,我們一直強調說打七的時候,有師兄有師父入定了,大家不要去干擾,但是要有人護持她。現在就有,有人一定在那裡幾個小時不動了,那就得要有兩個師兄坐在那裡盯著她,然後等她出定了又覺得很疲勞,這是有追求了嘛。
問A:很疲勞?
答:疲勞。
問A:就算入定,不會這樣的。
答:她有疲勞,她就是有追求嘛,我們就從這個來判斷嘛,說她是有追求,要追求入定。定相是很好,但是你一旦有追求,它就不是養身體了,變成一種耗了。身體好沒關係,那身體不太好的人她就有可能會暈倒。
問B:消耗這麼大?
答:對,你看那個心*,那個**師父她就是這樣嘛,她定的話周邊,整個太平寺啥也不用幹了,就照顧她一個人。然後她一定進去了就出不來,就原先有這個追求定的意境在嘛。
問A:就引罄聲也不行?
答:不管用。我們是每次都要用一種方法,先在太平寺入定了,師父們敲罄她不出來,然後師父們就打電話問我,說:“她定在那裡了,出不來怎麼辦呢?”我說:“那你跟她說上師叫你出定了。”然後那師父就去跟她說:“上師叫你出定了。”她馬上就出了。到第二次呢,再用這句話不管用了,就得換一個方法,怎麼讓她出定,我說:“那你就在她耳邊上叫她說,你不停地發願發願發願,她只要願意用這個發願,一下子就出定了。”那師父就去跟她說:“上師叫你不停地發願。”她就發願發願,果然出定了。那到了第三次,這個又不管用了,玄得很,就只用一次,然後又說她定在那裡,用前面那兩種方法她都出不來了怎麼辦呢?我說你點一根沉香在她鼻子邊上轉,她聞到了她就出定了。點了一根好沉香,在邊上聞,果然出定了。到第四次又定了,這個又不管用了,所以她就有意境在嘛。後面那個太平寺怕了嘛,這樣不行,這樣下去的話,我們整個寺院都不用修行了,就光是照顧她一個人了,就叫她回普渡寺嘛。就回來了,回了普渡寺還是這個樣,後來就不敢叫她打坐了,一打坐就入定。
問C:博大精深啊,這佛法,這要是沒有這個方法這個人都廢了。
答:誰都不知道怎麼辦,總要打電話來問我,怎麼辦?而且不管什麼方法它只用一次,就跟空城計一樣只唱一回。
問:上師座下這個定,如果入定的話沒這麼嚴重啊?
答:她就是座下,她們開法會啊,開法會她就定在那裡不動了。然後人家太平寺說:“哎呀,我們從建寺到現在從來遇過哪一個人入定能入成這個樣子?”我說:“我們也沒見過啊。”
問:就是上師,入定是沒有問題的,就是有求就有問題?
問A:我還真第一次聽說,聽說這個入定,就是她就執著於定境當中,她不願意出來,自己不願意出來。
答:她不願出來,就是這樣子,對。
問A:你每次得新花樣,那個什麼。
答:是這樣的。
問A:就是得讓她住在新花樣上面。
答:就是過去的祖師也有講過,這種情況古時候是有的,我們是讀公案上有過。
問A:眾生根器八萬四千,就是應對眾生的每個心。
答:嗯,是啊。所以你看我們這個指導也是兩面性的,你不會打坐就鼓勵你打坐,叫你培養打坐的定力;等到你這個座上的功夫好了,能打長坐了,經常四小時、六小時、八小時,反而反過來不上你打長坐了,勸你多在座下歷練,因為你這座上培養出來的定力已經有了,那就座下觀照,兩者結合,不能老追求在座上。
問D:沒有入定觀照這個說法是吧?
答:本身觀照就是定啊。
問D:觀照也是一種定。
答:對,它沒有出入相。究竟的觀照沒有出入相,剛開始還是會有,我要觀照,有這個說法。所以這觀照是很自然的,隨處皆是觀照,那它這個定相就沒有出入了,有出有入的叫小定,無出無入的才是大定。座上有沒有入定啊?
問D:沒有。
答:沒有啊?
問D:沒有,都在持咒。
答:那座上心定不定啊?
問D:座上,偶爾會有不定。
答:你一天坐幾座啊?
問D:今天只坐了兩座,然後巡了一座,然後前面都是坐三座。
答:兩個四小時,一個兩小時。
問D:對。
答:一天十個小時,沒有定你怎麼能坐十個小時啊?你坐在那裡,不定怎麼能坐十個小時?
問D:我可能我理解的定還是淺的,我理解是完全不動的那個才算定。
答:心不亂就是定。
問D:心不亂就是定。
答:對,心不亂就是定,一心不亂就是大定。
問D:但是好像現在可能……
答:你現在心亂嗎?不亂就是定嘛。啥叫亂啊?亂首先是亂想、亂動、著相流浪、煩惱執著,這個就叫亂。那麼座上也會出現亂相,座上出現的亂相就是昏沉跟掉舉。那這些都沒有,那就是定了嘛。雖然我們還在持咒,還在心念耳聞,這就是定啊,並不是說要有個什麼境界,定在那裡像木頭一樣那才叫定,那個也是定,但這個定不如我們這個定的作用大,因為我們是用這個方法來培養了了常知、一切不住的永恆大定。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那是永恆大定啊,你什麼時候用不上它,有沒有啊?連你在著相、在造業它還是了了常知的,只是住在上面而已。
以前有位師兄,來求法已經求了,修了有兩年了,後來可能有點退心了,坐到我面前,我跟他交流說:“師兄你最近還打坐修行嗎?”“哎呀,最近有點忙,都沒有往這方面去用功了。”問他為什麼,他就來一句話:“那我要請教您一下,那我們見性了又有什麼用呢?”見性了又有什麼用呢?我就跟他說:“你可以不用啊。”然後他說:“那到底有什麼作用呢?”我說:“你看看你還在用,你不要用嘛。”他坐在那裡不開口了,嗯,點頭。我說:“這還在用啊,你不要用啊。”你稍微有個動作有個什麼那都是自性在起作用,換一句就是這個諸佛自性,你見不見性你都在用,唯一不同的是,沒見性你不知道是這個東西在起作用,那會造成什麼後果?白來人間一場,做人一輩子你都不知道自己是誰那不是白來人間一場?你這個人來這個世間有什麼意義?一點意義都沒有啊,浪費了個大好時光。哦,見性以後知道,這是自性在起作用,一切的妙用都是自性作用,那你就是用起來踏踏實實、坦坦蕩蕩,在這個基礎上,它能夠起各種妙用。那要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夠起妙用,你沒到這個基礎,你是用不起來的,只能像凡夫一樣那樣的作用。
那什麼樣的作用是大作用啊?用我們的話來就是接引大眾,唯談究竟。除了見性成就之外,沒什麼東西可談的,只講這個清淨道。那這個功用就大了。所以除了度人解脫、接引大眾、引導明心見性之外,還有什麼閒事可做的?沒啥事是值得我們去做的。所以歷代祖師都這麼說:“不見本性,學法無益。”那你見了本性之後,你學這個法又有什麼用處啊?所以這就是一切聖賢入此世間,唯傳般若,以此大事,別無所求。所以諸佛菩薩歷代祖師不斷地轉世來我們這個世間,就是讓一切眾生入佛知見啊。無話可說了,輪到你們說了。
問C:這個道理我們平時也懂。
答:對,所以說按部就班,懂了我們就去做,就這麼做。
問C:這個上師啊,就是說懂了這個道理我就要好好修法嘛,那麼是不是我們現在的那個師資,指導的學生太多了,顧不過來,會不會是這樣的?
答:佛度有緣人,不存在。
問C:不存在這個問題啊?
答:不存在,這要看個人的緣份。
問A:善根、福德、因緣。
答:對,也是講因緣。
問C:因為為什麼呢,你看如果說努力的話,我們心中心的這個學人裡面,努力的真的很多,我見過的很多,這都是很努力的,不怕苦的,確實很多,但是可能要麼方法沒掌握到或者什麼,他就是沒有見性,是很多的。
問A:就善根、福德、因緣,修行這三樣都不能缺,是吧上師?
答:對。
問C:有時我們去打七啊,很多時候遇到老面孔,不是這些人覺得不累啊,就是他們也是想開智慧啊,都這麼多年拼下來。
答:不是只是在這個法裡面老面孔,多少世以來都是老面孔。
問C:對啊,多少世你不知道啊,這一輩我們有時候就經常遇著到,轉來轉去又遇到,轉來轉去又遇到。
答:此念之前便是前世,是多少世了。
問E:那如果一直修下去都沒有見性呢,那怎麼辦呢?
答:這個佛性就在你身上,你為何不見啊?
問C:應該是我們都見了,見得不夠深切,有什麼不能見呢?都講的那麼清楚了還沒有見,其實是見了,我們就少了脫落的那種震撼性的開悟境界,我們缺少那個東西。
問E:是不是理上見啊?
問C:理上我們早都開悟了,看那……
答:那個是綿密保任的結果。
問C:對啊,就那個沒有來嘛。你要說這個理上見性,我們看過《佛法修證心要》……
答:綿密觀照的結果。
問C:對啊,就是那個不夠嘛。
問A:就是還得問自己,反過來還得問自己。
答:對,如何問自己啊?“來者是誰?到此做甚?”這是時時刻刻都要問的。這一句後面還有一句:“大事未了,如喪考妣。”這兩句結合在一起,“來者是誰?到此做甚?”接下來便是另外一句警語:“大事未了,如喪考妣。”
問C:我們現在已經是“大事未了,如喪考妣”了。為什麼呢?我舉例給你證明啊。你看我們父母去世的話,請假才請一周,我們來打七都兩週三周你看,把這個事看著比父母去世都還重了,那不是啊?
答:還有一句話叫“拖屍鬼”,時時刻刻都拖著個死屍,所以叫“拖屍鬼”啊。你看過去的大德正在講禪法,一看有個人推門進來,就問他:“誰拖個死屍進來?”怎麼樣?誰拖個死屍進來?**師兄回答一下。
問E:就我們的自性咯。
答:啊?
問E:是不是我們……
答:誰拖個死屍進來?你不要落在“誰”那裡啊。
問C:他回答了,不夠大聲,回答了。大聲一點嘛,上師沒聽過你剛才講。
答:我聽到了。
問C:聽到了啊。
答:這個動作似曾相識啊。這個動作哪個不會啊?你要怎麼回答啊?
問C:回答什麼?你說這個誰拖著個死屍過來是吧?自有真心啊。
答:真心拖個死屍進來?
問C:對,因為一切作用都是它嘛。
答:哦,真心還會拖死屍啊?
問C:那如果你說要講玄妙一點的話那就不稱它的名字。
答:玄一點嘛,再玄一點。
問C:玄一點可以這樣,我這個不想,可以這樣,你看。
答:這又是什麼呢?
問C:這就表示起作用的那個東西。
答:也是拖屍鬼是吧?
問C:就不能說它是鬼,鬼好像不是很雅致的那個名字,還是很高尚的東西啊。
答:嗯,高尚鬼。
問C:它裡面沒有高尚不高尚嘛對不對?
答:著相便是鬼。
問C:它也沒有鬼不鬼啊是吧?
答:著相便是鬼。已經不經意回答了,但是錯過還是錯過啊。誰拖個死屍進來?這個動作誰都會啊?(雙手拎著自己的肩部)不經意已經回答了。這就沒有你我他,沒有落處。
問C:它也沒有味道。
答:怎麼樣?
問C:不是剛才的,我現在試下新的,看它有沒有味道。
答:怎麼樣?
問C:沒味道了。
答:沒味道不也是味道嘛?
問C:多加點。
問E:也是味道。
問C:它很快沖沒味道,很快沖淡掉了。
答:還在執著味道上,沒味道也是味道。
問E:都錯過了,上師再說一遍。都錯過了我們都聽不出來。
問C:我覺得沒有什麼錯過的。
問E:沒有錯過?
問C:揚眉瞬目都是,錯過了下一個還是它。
問A:他是講不出來這個東西啊。
答:他說揚眉瞬目是,那心**脫衣服就不是嗎?。
問C:對啊,就是。也沒錯過,你錯過了又來了,它永遠不能錯過。剛才上師講故事說讓它不起作用都做不到是不是?讓它不起作用都做不到。這就是道理容易,但是就是確實要踏踏實實地、扎扎實實地親證一回,這樣人生才有意義啊。
答:那如何是踏實呢?
問C:您不是講了嘛,座上心念耳聞、座下觀照嘛,這個對不對?就是說不綿密的看看能不能綿密起來。
答:哪個是座上哪個是座下?
問C:座上就是,現在來講拜凳上是座上,像平時下了座以後叫座下嘛。
答:此時是座上還是座下呢?
問C:此是就是座下嘛。
答:在座都是座上賓啊。
問C:座下的座上嘛。
答:是啊,所以無分別見。
問C:究竟來說的話座上跟座下都要打成一片的嘛,是不是?
答:無分別見。
問C:都是為了無住,是不是?只不過一個是用持咒來讓它無住,一個是靈覺來讓它無住。
答:所以什麼叫用?用就是落實在時時刻刻,落實在時時刻刻就是用,而不是說某個時間段叫用。
問C:不過我那個N年以前,我曾經問您啊,我說上師您喝茶的時候,有時候拿起杯子來或者放下杯子的時候,停頓一下,我說您是不是觀照嗎?你當時說“是的”,我今天來想啊,其實我這個問啊,問得太粗淺了,我現在才知道,就不是這麼回事啊,是喝的時候也在觀照。
答:本來是是的,結果被你說成不是了。(眾笑)
問C:不是,那個固然是,應該是說,那個就是很粗的,那個很粗的,現在體會到,現在知道細一點的。
答:啊,還有粗細啊?
問C:那顯然有啊,顯然有啊。我原來以為是什麼呢,喝茶期間呢……
答:那什麼叫粗,什麼叫細呢?
問C:就是說我原來說的粗啊,就是說間歇性的觀照,比如說拿起杯子來的時候停一下,再觀照一下,然後說話了那個就流浪了。然後又放回去的時候,又略做停頓。
答:那個叫觀心,還不叫觀照。觀心就知道你的心作用在哪裡,起什麼作用。
問C:實際上都不是這樣,實際上是隨時……
答:我們是把它分兩個部分,先是觀心,由觀心帶入觀照,觀照就是說在行為舉止當中,你能體會到了了常知、一切不住嘛,這就是觀照。行為舉止當中,依然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這就是觀照。你知道在用,在起作用,這個是觀心,知道心的作用處。但是我們禪宗裡面講,這兩者是結合在一起的,叫觀照。其實分開來講更細一些,它做功夫就有個前後,就有個過程,要不然就很籠統。你說這也叫觀照,很多人就落在這上面,那你說它是還是不是呢?知道心在作用吧?
問C:嗯。
答:一舉一動,行為舉止,都是心在起作用。
問D:念頭也是心嗎?
答:嗯,心念耳聞。心就是念,念就是心,心的作用處在念上。
問D:座下怎麼心念耳聞?
答:所以念念的當下便是心,你把這一句話寫出來你就知道了:念念的當下便是心。(上師寫字)知道了吧?你看啊,這個念,念念的當下嘛,這不就是心了嗎?
問D:所以我們觀心的話還是可以從念頭開始?
答:觀心是通過一切相來知道真心所在,那麼這個通過一切相的過程就叫觀心,知道真心所在便成了觀照。那念念的當下是心,念念不住是啥?
問C:念念不住就是覺。
答:念念的當下是心,念念不住呢?這個叫性,念念不住便是性,這就是心跟性相應的地方。念念當下,念念不住,就叫覺性,都是覺性表現出來的。
問:上師,念念不住就是當下一刻,就是性?
答:是不是?
問:是。
答:是啊?
問:啊。
答:那不是可得了?
問:是也不可得。
答:劉*給今晚這堂課起個名字嘛。
問F:起個名字啊?
答:起心動念不容易啊。今晚這一堂課有個很好的名字:知味禪。
問C:好。
答:好啊,反正有味無味都是禪嘛,知味禪。
問C:超越所有的味道,超越濃淡。
答:不喝咯,該走咯,你們該休息了,知味禪。

三七第五天:塔光

37   37_眼耳鼻舌身意根是一體的

問:後來我持咒就是不再像以前把咒放在舌根下面了。
答:要把咒放在舌根底下是怎麼放啊?
問:不是以前我持咒都用舌根來持嗎?
答:舌根?是舌根啊,舌頭也是舌根啊。
問:舌根持咒,然後嘴唇微微動嘛,原來是那樣,基本上嘴唇動的幅度很小,所以說那個時候基本上都是昏沉那種狀態。
答:什麼叫舌根啊?
問:舌根就是這個地方。
答:這個地方叫舌根啊?
問:基本上嘴唇不怎麼動,原來是那樣。
答:那什麼叫鼻根呢?
問:眼耳鼻都在一塊。
答:鼻根在哪裡?鼻根。
問:也在這,也在這。
答:鼻根不是在這裡嗎?那眼根呢?眼根在哪裡啊?耳根呢?耳根在哪裡?那意根呢?
問:在作用上。
答:對,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它是一體的,不在這裡,也不在這裡,在知道上。我們所講的知道,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根,六根是一體的。我們持咒的時候,知不知道我們在持咒啊?知道,這是舌根作用。那麼有沒有聽到我們在持咒啊?聽到,聽到——耳根作用。那眼睛呢,眼根作用在哪?還是作用在知道上。意根也一樣。所以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是一體的,就是在知道上面,所以不說這裡是舌根,這裡是耳根,這裡是鼻根,不是這個意思。
問:知道了。
答:所以說六根是一體的。我們說用舌根來持咒,就你知道自己在持咒,就是用舌根來持咒。
問:然後就是說座上出來那些畫面,那個像景一樣的。
答:那是意根作用還是眼根作用啊?
問:意根。
答:就是知道在起作用。
問:然後我沒有……
答:既不是意根也不是眼根,就是知道在起作用。你知道那是畫面嗎?
問:知道啊。
答:知道,那怎麼樣才能夠讓知道發揮的作用更大呢?
問:就是提起咒。
答:就是不住,知道但是不住,這個作用最大了,這叫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這個作用是最大的。
問:謝謝,感恩上師。

38   38_四禪八定

問:我現在想到問題就是四禪,就跟我們講講四禪唄,八定太多了就不講了。
問A:把它分開了。
答:八定是包括四禪定在裡面。它是八定裡面包括四禪,除了四禪之外,另外那四定叫無邊定嘛,叫作定無邊,無邊定。四禪四定,統稱叫四禪八定。
問:哦,是四禪四定哦。
答:四無邊定,就是超越了四禪。四禪是哪四禪呢?名相上來講,四禪就是:初禪叫作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舍念清淨地。
問:那我們還在初禪咯?在喜樂這裡。
答:然後四無邊定,它就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它這個叫四無邊定。四禪八定的名相就是這些。
問:那我們都在初禪那裡?
答:哦,初禪定前面還要經歷過昏沉定、未到定,然後才能夠進入到禪定。我們昏沉定裡面包括八觸,八觸就是我們所講的酸、脹、麻、痛、輕、重、滑、澀,身體上的這八個覺受就是昏沉定的表現。未到定是十功德相,就我們所講的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和境界相應,這十種表現是未到定的表現。
問B: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出現,還是一座?
答: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就是每一個人都有經歷過這些,所以叫作一路風光。
問C:那我還存在在昏沉定。
答:這個昏沉定很重要,它是所有定的基礎。就是沒有經歷過這個昏沉定是不會有後面所有的定的,它是基礎。
問C:所以這樣子也不怕,也不用休息,就繼續打坐?
答:能出現昏沉定都很值得歡喜,它是定力的開始。
問D:上師,我想問一下,這個昏沉定到初禪這個過程走完了以後,如果換一個法修,是不是也要從頭再走一遍?
答:不一定。
問D:不一定的?
答:不一定。
問E:上師,我也想問這個問題,是不是說昏沉定過了之後以後,進入未到定之後,就再也不會出現昏沉定了,還是說它會……
答:還會。
問E:再會反復是吧?
答:它會反復。
問E:怪不得。
答:你要是停了一段時間沒修了它會反復。
問E:但是我去年剛開始修的時候有昏沉定,之後就很少有昏沉,這一次,今天又出現了。
答:會出現的。有時候昏沉定有禪定的表現,因為禪定它也會出現短暫的昏沉。
問F:上師,這個四禪八定到什麼級別才沒有那個出和入?出定入定。
答:一切不住了了常知,就沒有出入。這個是大定,我們說一切不住了了常知是大定。
問F:這個是見性之後嗎?
答:這個見性前後都可以體會得到,它是包括見性和沒見性,包括四聖六凡,都沒有離開一切不住了了常知。
問D:上師,那它和了了常知,這個又有什麼區別呀?
答:沒有區別,只有差別。
問D:那有什麼差別?
答:差別就是你一切不住了了常知,是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嗎?還是有間斷呢?
問D:會有間斷。
答:有間斷,間斷的程度不同,這叫差別。
問D:如果是24小時沒有間斷的話?
答:沒有間斷就圓證佛果了。
問D:那就是圓證佛果。
答:圓證佛果,完全沒有間斷,就是圓證佛果。
問D:那和我們平時所說的這種定相又有什麼區別?
答:你那有出入啊。
問D:定相是有出入的。
答:定相是有出入的。
問D:不是有了出入以後才會進入四禪八定類似這種的禪定裡面去,是有這個定相做基礎才進去的嗎?
答:是啊,你想入禪定,它就要培養定力。培養定力,這個定相就有出入啊,這個是過程。這過程基本上都是這麼走的,但是我們所講是總綱,總綱就是一切不住了了常知。那一切不住了了常知裡面包含所有一切定,定和不定都包括在裡面。
問F:那上師,定境和定相的區別,哪個更高級啊?
答:你最高級。(眾笑)
問G:上師,您說的那個了了常知一切不住,也就是觀照,是不是如果連成片的話其實就是成佛了?我們凡夫是不可能連成片的,是嗎?
答:可以。
問G:可以嗎?
答:連成一片就成佛了嘛。
問G:那就成佛了嘛,所以就是……
答:你是沒有連成一片的佛嘛,佛是連成一片的凡夫嘛。
問G:哦,那就是說其實我們在成佛之前,我們就是觀照發願,還有那個“斷”啊什麼,那幾種方法都要交叉用,只不過是你修得越好,可能……
答:佛跟凡夫這個名相可以互換的,佛就是圓證佛果的凡夫,凡夫就是沒有圓證佛果的佛。
問G:因為之前我覺得挺懊惱的,我就想座下要觀照嘛,但是我就發現我觀照一會兒就流浪了,後來我就才想到這個問題。
答:嗯,你那是流浪的佛。
問G:所以其實就是隨著修得越好,那個觀照的時間越長,但是就是成佛之前都是要摻雜其他方法的,發願什麼的,是嗎?
答:嗯,都是方便法。
問G:哦,感恩上師,這個解開了我就不那麼懊惱了,否則我就想我怎麼總是流浪,總是觀照一會兒就跑了,觀照一會兒就跑了。
答:你的流浪也是暫時的,你只要在菩提道上走,流浪也是暫時的。
問G:上師,什麼意思呀,流浪也是暫時的?
答:反正你不會一直流浪下去嘛。
問G:就是流浪我就覺回來了,一覺就回來了。
答:對。
問G:哦,對的,就是隨著修的時間越久,這個覺的時間越快。
答:回歸得越快嘛。
問G:對對對,回歸得越來越快。
答:回歸到哪裡去了?
問F:回歸到自性清淨上,觀照。
答:回歸到一切不住了了常知上。
問G:對,了了常知一切不住上,這個力量會越來越大,自己能感受到。
答:所以要時時回歸到這上面嘛。
問C:上師,當遇見對境的時候,比如說一些產生的嗔念,比如說一些執著,一些貪著,然後像這些的話……
答:貪嗔癡。
問C:是不是一旦回到我們這個自性,就當下一想著我要觀照了,其實那個都散掉了。
答:回歸到本位上,就破掉了。
問C:哦。
問B:破掉貪嗔癡。
答:嗯,破掉了。
問G:所以之前貪嗔癡的自己,那個已經不是自己了,就不用再糾結了?
答:那還會是別人嗎?
問C:就是現在,比如說出現這樣的對境,得過一會兒才能想起來當時起的那個念。
答:功夫熟練的程度不一樣嘛,所以有功夫可做,還是要做功夫嘛。
問C:感恩上師。
問:我問一個,我就是出現這種,你說是禪定,我的認識裡面的禪定,就像我今天上午淩晨的那個,我跟心**交流,就跟佛像坐在那裡,就在那裡的,就是那個光就照我,就是在那發熱。但是就是說,進去了我不想出來,就是說睜開眼睛睜不開,但是光就照到我。他們巡七是說看我動不動、念不念咒,他說我還在念。但我不想出來,像這樣子的話,那我就覺得我出來我沒有氣,一下子就好像,這個就像……
答:沒有力氣。
問:就像她講的那個,念經的那個咒輪就沒有了。
答:你講你自己就行了,不要拿她做比方。
問:不是她講的,就是像她那種,就沒有這種狀況了,但是就是出來了,那是氣不足還是……
答:反正現在是出來了。
問:那就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那不住的就是我也不住了,但是我就講到這個怎麼入長定啊,我現在就是說,你現在說要長定,下來就是……
答:沒有,我們不求禪定,我們持咒不求禪定。
問:我不求,我就是出來這個狀況了,但是就是說,長定就是長時間定,我的理解是,定下去不是證到佛果嗎?
答:你在座上四個小時不動不亂就是定,你一直在持咒這也是定啊。我們所入的定是超越四禪八定的,我們培養的就是究竟上的定,就是一切不住了了常知,它可以超越四禪八定。但是我們不是在四禪八定上面去做功夫,是要用一個超越性的方法在修,所以我們不追求定相,就是座上我們不追求,座下可以培養定。座下觀照是需要定的,所以我們在座下要用入定來培養觀照,這是可以的,但是在座上我們不求定。
問:我就沒有求它,我是說這定這個將來……
答:我不是說你求它,我是說我們這個法的方法,要把這個法的方法告訴你,不是說你去求它。
問:就是我想到以後要是長定下來就不是說證得佛果嗎?那不就證了嗎?
問F:沒事,到時那誰心**會敲罄給你敲出來的,你要下座,不能長定。
問:對,我就想這是要進入狀態不就證得佛果了嗎?
答:佛果是在二六時中表現的,不是定在那個地方叫佛果。
問F:對。
答:那我們這些經誰說出來的?佛說這些經說了四十九年了,他每天都不停地在開示佛法,說了四十九年了。所以佛果是在作用當中體現出來的,不是坐在那裡給他做成銅像了,他就是佛果了。
問:不是,我的理解是這樣,一個是證得,它是在禪定中。
答:你那個是說培養定力可以。
問:然後定中再出智慧嘛,那不就是成佛嘛,我的理解是這樣子。
答:是是,沒錯,這個方向是對的。

三七第五天:瀟湘

39   39_參就是迎刃而解

答:控制,不住就對了嘛。
問:上師,我參出了一堆負面情緒。
答:負面情緒啊?哦。
問:懷疑、驚恐、不安、難受、憋悶。
答:哎呀,你就是怕人家否認你唄。
問:我不知道,就是自然而然參。
答:你肯定就是怕人家否認你才會有這種反應嘛。
問:您沒過來以前我都不敢參了,就是有點控制不住。
答:參就是不住的意思嘛,不是叫你去住。
問:是。
答:住了那就不叫參了,就叫住了,參的本意就是不住。
問:是,但是……
答:不是說叫你停留在那個問題上叫參。是不住那個問題,所以叫“參”。
問:我也是控制或者是也在不住,但是好像這次反應有點大,就是剛剛就不敢往前參了。
答:那你是住了嘛。
問:住了是吧?
答:對,那不是不住嘛。
問:好,那上師……
答:所謂參就是迎刃而解,就這個刀刃來了,你要怎麼解掉它,你是面對著它直直過去呢?還是閃到一邊去?要直直過去那就挨著刀刃了,所以所謂迎刃而解就是刀刃過來了,我閃到一邊去,就解掉了嘛,這就是不住的意思。那你還迎著它沖上去,那不是要挨著這個刀刃進去了?
問:那上師,怎麼才能不迎刃?
答:所有的問題都是刀刃,你怎麼去看它?你是迎上去還是不住它?
問:不住。
答:那不住就是方法了,所謂參就是不住嘛。
問:但上師,參起來就控制不住了。
答:哎,那你還是住了嘛,你還是要迎著刀刃而去了嘛。
問:那具體應該怎麼做?
答:不住。
問:我現在也想不住,但是它那個種子翻騰我就……
答:那去頂禮啊,你有沒有頂禮啊?
問:沒有。
答:那去頂禮吧。
問:好。
答:來到這個道場不頂禮,那不錯過?一百零八拜。
問:好。
問A:我看那個記載裡面很多禪宗那些參禪,參不過去的時候就是頂禮、就是拜懺。
答:對,這是唯一的方法。
問B:這個就是讓他一心拜佛,然後不去參,停下來培福。
答:對。

40   40_字字分明轉成念念分明

問:上師,請開示一下,座上那個妄念好像比正念還強,有一座需要一直都把它拉過來持那個咒。
答:你哪裡有正念?你那全都是妄念,哪有正念?
問:正念就是持咒啊。
答:持咒也不是正念啊。
問:哦,就是好像跟那個妄念跑比咒力還強,一直在那裡。
答:我們的正念是絕對的,但是你這個正念是跟妄念對應的、相對的,所以那不叫正念。
問:哦,正念是絕對的。
答:正念是絕對的,正念面前沒有妄念,所以才叫正念。
問:嗯。老是跟那個妄念跑,妄念好像比那個咒語還強。
答:嗯,對。
問:從來沒試過,一旦來……
答:你怕妄念嗎?
問:不是怕。
答:你肯定怕。
問:沒怕,我是看怎麼這座都是妄念……
答:你不怕,那妄念來了你要開心啊,你開心不?
問:不開心。
答:不開心就是怕了嘛。妄念來了你得開心,你得歡喜嘛:“哎呀,我還有妄念在啊,真是不可思議呀。”
問:哦,就是看到那個妄念在那。
答:妄念來了你就這麼念嘛:“哎呀,我還有妄念在,真是不可思議啊。”
問:平時都是這個樣子的,妄念一來,來就來嘛,小菜一碟,馬上就發現了,一兩秒鐘就搞定了。
答:小菜一碟還是妄念嘛。
問:我想用這個方法,妄念一生起我就心想,小菜一碟,馬上一兩秒鐘就把那個妄念就拉回到咒上了。
問A:小菜一碟。
答:你有什麼妄念?打坐的時候,我想知道你有什麼妄念。
問:就有時候有點胡思亂想。
答:有胡思亂想嗎?怎麼個胡思亂想,你沒持咒嗎?
問:持咒。
答:持咒怎麼會想呢?
問:就是跟那個妄念跑。比如說早一點知道,哦,馬上跟妄念跑了,我跑到十秒鐘、十幾秒鐘才拉回來,發現得比較晚。
答:那你持咒是停留在字字分明上嗎?
問:基本上吧。
答:那肯定,你要停留在字字分明上,它就要作意控制,不讓那個咒提速嘛,你就控制,什麼時候都要每個咒都能夠聽得到嘛。那你這個時候咒的力量肯定沒有妄念大,知道嗎?
問:咒還沒有妄念大?
答:肯定沒有妄念大。
問:哦。
問B:這個問題我這兩天發現了。
答:嗯。是的,我們都這麼過來的。我們原先都要回到字字分明上,後來老人開示我們:“不要住在咒上,你知道咒在就可以了,要入流亡所。”你知道這個咒在,但是不要住在咒上,這個叫入流亡所,你沒有入流亡所,你永遠都不會進步到微細流注的,你就什麼時候都停留在字字分明上了。
問C:就住在上面了。
問B:就好像字字分明更容易引起妄念,就是跟著妄念跑。
答:就是這樣啊。因為我們剛開始字字分明它是對治什麼?對治妄想、對治煩惱,那就要字字分明。到出現妄念紛飛的時候,你再用字字分明的話,你要回到對治這個妄想和煩惱上,所以對於這個妄念紛飛來講,它是一點力量都沒有。所以對治妄念紛飛的方法就是知道咒在,不是字字分明,是知道咒在。那我們就由字字分明轉成念念分明,念念分明就是你這個咒不停在持,知道咒在,這就是念念分明。由字字分明轉到念念分明上,你才能夠對治你那個妄念紛飛。
問:那時候就轉不了,也是那個咒在,就是轉不了,就是強迫地把……
答:你要強迫字字分明肯定轉不了,你直接就把那個妄念紛飛給放大了,放大之後它就是妄想了嘛,所以你說你一直在打妄想,就這個道理。
問:對,一有這個妄想,想用那個咒覆蓋那個妄念。
答:那覆蓋不了。
問:轉不了。
答:你那個力量沒有它大。而且你又把這個妄念給放大了,變成妄想了。
問:哦,對對,已經等於這樣把它放大了。
答:我們這個種子它是這樣的,最大的種子就是煩惱。煩惱甚至會大到什麼程度?大到你都不知道它是什麼煩惱了,這種煩惱是最大的,所以叫作無明煩惱,你說不出來它是什麼,但你又不停地在煩,這個叫無明煩惱,這個是最大的煩惱。然後再到事境上的煩惱,就是你有哪一件事情跨不過去的,導致你生煩惱的,這個你是知道這個煩惱是什麼東西,它是事出有因的煩惱,這種煩惱是排在其次,就是比無明煩惱要小。這個煩惱你是可以處理掉的,無明煩惱你是處理不了的。那麼再細一點的煩惱就是小煩惱,我們叫微細煩惱,就是一陣子過來煩一下,人家說你個什麼你放不下,一下子火上來了,刹那間你就過去了,這種就叫微細煩惱。
那麼接下來比微細煩惱小的就是妄想,就是你整天坐在那裡想著我下一步要幹什麼,我明天要幹什麼,我要去見誰,要去找什麼東西,那這些東西都是希望不可及的,所以就叫做妄想。妄想再下來之後就是妄念,這個妄念就是暫時出現的妄想,但是它是沒有執著性的,出來之後它就過去了,出來之後就過去了,所以妄念輪轉得很快,生起得快消失得也快,所以把它稱為妄念。那再細的就是細妄念,有粗妄念細妄念嘛,就是我們《指導手冊》上所講的這個粗住、細住、微細住、微細流注,妄念會越變越細,越變越細,但是它細的同時會增加、會多,越細的妄念數量就越多。
問B:對對,念海,這叫念海。
答:對,就叫念海、念流嘛。
問:我這樣做就等於沒事找事那樣子啊?
答:那你打坐本來這個妄想都已經消失了,念念不住的情況下,出來的就是妄念紛飛。剛開始妄念紛飛,它是很亂的,亂得就像一團麻一樣,什麼時候都把你的注意力給牽扯過去,那麼我們這時候把念咒的速度加快,不再停留在念字字分明上。念的速度加快,同時我們嘴唇動的幅度也要大一些,就是把注意力都攝受在這個咒上,就回到念念分明上。用這個方法去持續地把妄念紛飛給化解掉。化解掉下一步你就發現這個妄念會變得有序列了,它會形成連續的,它不是中斷的,不是亂的,而是有序列的,它形成了一系列的細的妄念,它是連貫性的,但是它沒有咒的力量大,這個就證明我們通過持咒把定力培養出來了。就能夠看住自己的妄念,但是不跟它跑,這就是定力啊。知道妄念在,知道咒在,但是我們不跟它跑,它就會形成咒念並行,這邊是咒語,這邊是妄念,它會並行。它會很持續地這麼下去,這個是你念念分明所培養出來的定力。
問:哦,對,咒念並行。但是我有一點沒事找事那樣子,想用咒語把那個妄念消掉或者代替掉。
答:那你就是打妄想了嘛。
問:對對對。
答:你又回到妄想上了嘛。本來你已經咒念並行了,你又退步了嘛。
問C:這跟我們觀察他在座上偶爾有時候持咒,有時候不持,有時候持得比較慢也有關係,正好對應上了。
答:他持咒慢,他就是想回到字字分明上嘛。
問:對。
答:他要不慢怎麼會回到字字分明上?這是錯誤的。
問:錯誤的啊,慢就要加快一點啊?
答:講了半天你聽不明白啊。
問:剛才說,慢的話就停留在字字分明,這樣是錯的。
答:那肯定是錯的,你又把妄念給放大了,又回到妄想當中了。
問:哦,就說一切讓它自然而然,會怎麼樣?
答:你自然而然就是速度它會越念越快,念頭會越翻越細。
問:再說說那個……
答:我們剛才說了咒念並行之後,咒念並行就是一心不亂的開始。那一心不亂表現什麼?咒念合一,我們的咒跟念頭合併為一體了。咒念合一,這就是一心不亂的開始,就已經是一心不亂了。然後這時候咒念合一體現出來的就是微細流注,然後一心不亂地持續下去,它就形成極力追頂,形成咒輪,然後很快就出現能所雙忘。我們的指導就是這樣的,你的成就是指日可待的。
問:也就說出現那個了了覺知。
答:了了覺知是啊,你念念不住了才會了了覺知啊。
問:對,就說說那個承當,怎麼承當認取那個。
答:你現在承當不了,因為你要回到字字分明上是沒有力量承當的。你又故弄玄虛,又把你那個妄念放大成了妄想,你承當個什麼?叫你去承當,你只能承當妄念紛飛了。你沒有力量,這根本沒有力量去承當什麼。
問:力量還不夠,我也覺得有時候力量還是欠缺一點。
答:而且你下座,叫你觀照你是在作意的,你是會壓念的,你那個觀照,它是相應的,所以我們是通過你座上的打坐就可以知道你座下的功夫,通過你座下的功夫也能夠反映到你座上的打坐,它是相應的,這個屬於境界相應。

41   41_洪荒之力是無始無明

問:上師,他們今天在說這個昏沉定,我想問一下,這個洪荒之力也屬於昏沉定裡的一部分嗎?
答:嗯,昏沉定是所有一切定的基礎。
問:就是洪荒之力也是在這個昏沉定當中必須經歷的?
答:包括。
問:每個人都必須得經歷這一過程?
答:對,都必須有的。
問:每個人都得要十年時間?
答:洪荒之力是什麼呢?我們叫無始無明。
問:就是每個人經歷時間長短就看個人了?
答:嗯。這個洪荒之力為啥說它是無始無明啊?因為它平時的表現就是在我們能夠粘著一切的毅力上,粘著一切的毅力表現出來了,名相就叫無始無明。體現出來的作用就是無時無刻它就依附在一切事物上,依附在一切事物上我們就叫粘著,一轉身,就是不住。那不住是什麼?不住體現出來的就是清淨本來。所以《圓覺經》上面講了,任何人有兩種根本,這兩種根本一個是菩提自性、清淨本來,另外一個就是無始無明,這就是兩種根本。這兩種根本是一體的,一體的兩個作用。在你沒有證到本位之前,它總是在一切事境當中起到粘附的作用。雖然說這個粘附有粗大的、有微細的,有各種不同的表現,但它都是粘附。那我們通過修行打坐,把這個粗大的執著給它微細化了,然後再趁著這個微細化的力量,一轉身就回歸到清淨本來上,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切不住,就是菩提自性元清淨體。由無始無明轉身成為菩提自性元清淨體,這個就叫親證本來。
問:我在那段時間裡面是,就像我最近跟您說的,就是在那個境界裡就像自己在一個很急流的大海裡面,然後就是《地藏經》裡面講的那個頭出頭沒。
答:我們所謂的洪荒之力,就是對無始無明的一種解釋,它是一種解釋。
問:就是那個境界裡面,感覺好像你能持咒還好一點,要是那個時候昏沉的力量大一點,就感覺自己好像被埋進去了,埋進去感覺就是一個生死。
答:那是,埋沒嘛。
問:那個時候做功夫就是立不住嘛,自己給自己去抓手,一個抓手不夠,兩個抓手。後來越來越多,然後自己就給自己形成障礙了。所以這個東西到……
答:到了極限。
問:就是到現在都還在影響著我,有時候做功夫不自覺地就……
答:怎麼樣才能夠不被洪荒之力埋沒?怎麼樣才可以啊?
問:反正我那一關我是沒過得了。
答:這個就是要有解脫大願,這個就顯示出菩提心的重要。除了菩提心能夠破這個洪荒之力、無始無明,一切法在它面前都是軟弱無力的。這個正是釋迦摩尼佛所證,除了釋迦牟尼佛之外,自古以來有多少宗教、多少大德,他為什麼超越不了這個無始無明啊?就連科學家研究到這裡也超越不了,因為他不知道這股力量從哪裡來,最後只能夠信上帝,是上帝推了這一把,但是他不知道這個是我們本有的,一轉身就成了菩提自性,不轉身那它就是煩惱的根源了。所以就只有我們釋迦牟尼佛發現了這個奧秘,來用菩提大願把它給破了。所以你看佛的開示:“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之後又說眾生之心如同頑石一般不可破,後面一轉念,發大願要救度一切眾生,就把它給破了。這個開示是很現成的,我們都知道啊,很現成的。就是唯有菩提大願可以破掉這個如同頑石般堅固的無始無明啊。
問:哎呀,那個境界裡面,那簡直是,真就是洪荒之力。
答:就是這樣的。
問:你在它面前就感覺自己……
答:自己就是軟弱無力。
問:對,就是一個紙人。
答:所以就是啊,所以就是要打長坐才能夠出現這些。你不打長坐根本沒有力量去發現它,這世界上一切的力量在它面前表現起來都是小兒科。
問:今天我在座上的時候,我還妄想我不會再出現這個了吧,再出現這個我能不能過得了啊?
答:發願就可以了。
問A:就是這麼多年以來上師苦口婆心地讓我們發願就是在這兒。
問:你們沒有經歷過?
答:它要功夫做得綿密才會有,而且你還要如法地這麼去做。師父您曾經也是經常功夫做到一定時候又回到字字分明上,我跟你交流過的,總是要回到字字分明上。一回到字字分明上了,你就沒有辦法超越這個妄想,就是這樣。我也是,以前做功夫老是回到字字分明上,結果被母音上師痛駡了一場:“你怎麼還回到字字分明上呢?你要超越它嘛!”那怎麼超越?不要住在咒上,知道咒在就可以了。這都是老人教出來的方法。那為什麼老人不在他的書上講這個方法?
問:對,這個我也一直疑問的。
答:為什麼呢?
問:對的,我也想問你。
答:你看嘛,老人書上強調的打坐都是兩個半小時左右,沒有講四個小時六個小時吧?所以你沒有在四個小時以上的功用上,去講念念分明是沒有力量的,它不相應,你也修不到那個程度,所以只能夠在字字分明上。所以字字分明就是針對兩個半小時左右的打坐來講的。
問:因為後來我也分析了,我當時那段時間做的功夫嘛。不是說我執著過去,分析一下,看看自己需要怎麼改進。
答:肯定要分析啊,我們也在不斷地總結嘛。
問:後來我也在想,我說那個時候是不是因為修六大明咒,因為咒比較短,就是它有時候字字分明跟念念分明,你沒有辦法去分別它,我那個時候會想是不是這個原因。
答:不是這個原因。再長的咒,到你念念分明的時候,咒持的速度加快了,最後都是回歸到“嗡啊吽”上。你持心中心咒也一樣的,念起來就是跟“嗡啊吽、嗡啊吽”一樣的。
問: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就是一個問題啊,我當時,那個時候也是因緣巧合吧,也是願力推著走,或者說,哪怕是在字字分明的過程當中也就是過去也就過去了,是不是這樣的?
答:那叫超越嘛。
問:現在回過來再想一想,可能那個時候突破了,也未必一定是……那就不給您發資訊了。
答:那時候沒有資訊。
問B:這裡面我提個問題,那就是說我們要超越這個字字分明,但是上師也教導我們持咒的速度它要自然而至,它自然變快,是吧?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了,我們是主觀上作意呢,還是?
答:自然的。
問B:還是自然的。
答:自然的,肯定是自然的。
問B:如果它不自然出現,那我們就等待它自然出現了嘍?
答:嗯,你可以等它,沒事啊。
問B:我可以等它?
問:是這樣子的,在剛開始持咒的時候你肯定會慢,但是你越持,它慢慢自己會加快。
答:是,就是自然的。
問:它慢慢自己會加快。
答:肯定是自然的,不可能你拼命去加快,那也是作意啊。我們講的是不作意,你作意停留在字字分明上,和你作意去加快持咒速度,都屬於作意啊。
問B:所以勸導一個人說,你把咒持快一點,那是不是一種不對的指導?
答:那是提示他,提示他你不要停留在字字分明上。你妄念紛飛的時候,持咒的速度就應該針對性地加快,加快持咒才能夠把注意力拉回到咒中來,這也是自然。
問B:但是它之所以慢,就是因為它在自然狀態下一直慢嘛。
答:那很少。個別人會,越持越慢,也會有的。
問B:就不是越持越慢的,他就是維持這個一開始就是……
答:這種師兄有,不是沒有,但是不多。就持咒速度越來越慢越來越慢,慢到他持不動,這種也有,但這種師兄是少數的。我們在交流的時候才知道,哦,持咒慢,那你是自然慢的也沒關係,這個我們也會跟他說的,他最後慢到能所雙忘也有可能的。也有的,他就是念頭不多了,他就慢了嘛。
問:很多東西沒有絕對的。
答:它不是絕對的。所以我們那個八觸裡面就有,八觸裡面叫做滑,就是持咒速度非常滑快,很輕鬆很快,這叫滑;還有一個澀,澀就是念不出來,那叫作澀,滑和澀都是正常現象。但是念咒念的速度像很澀一樣,念不出來的那種是少數,很少很少,不是常見的。
問C:這個慢它很快就會形成一體的?
答:也有。
問C:就是慢慢慢它就打成一片了,那種感覺是不是?
答:也會有,但是很少,不多。絕大多數都是可以念快的,絕大多數都可以通過念快念到極力追頂,念到形成咒輪,念到能所雙忘,這種是絕大多數的師兄。很少人說會越念越慢、越念越慢,最後出現能所雙忘,這種情況也有,但是非常非常少。不是沒有,是有。
問:我以前在古寺做功夫的時候,有過一段時間,慢慢慢慢然後就妄念越來越少,但只有那段時間,後來不多。
答:是有的,有這樣的情況,但是不多。所以我們多數的交流都是持咒速度會越持越快。
問C:上師,比如說這個咒慢到幾乎沒有的話,要不要刻意地用力去又把那個咒提起來?
答:沒有了就沒有了嘛。
問C:哦,沒有了就沒有了啊。
答:沒有了就沒有了。
問:沒有了就能所雙亡了嘛。
答:對。
問C:你說這個成片。
答:快是這個方向,慢也是這個方向,最後都能夠達到能所雙忘。
問C:就有點成片的感覺了。
問D:就是那個咒快了、快了,就是說感覺這個不是字字分明了,就害怕這個咒還是不是這個咒。
答:不要害怕。我們經常做個比喻,你看過風扇轉動嗎?吊扇,五片葉子還是六片葉子啊?它轉慢的時候五片葉子六片葉子你是看得清楚的,快了之後你還看得清楚葉片嗎?能看見嗎?
問D:看不見。
答:看不見了那是不是葉片掉了?
問D:沒有掉。
答:對嘛,這跟念咒是一樣的嘛。
問D:只要知道它是個咒,不要管它是不是這個咒。
答:你知道你在念咒,我們這叫咒字變成咒音,好比我們說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唄咪吽”,你一聽,哦,這個人念的是六字大明咒,對吧?那我們念“嗡嘛呢唄咪吽、嗡嘛呢唄咪吽、嗡嘛呢唄咪吽、嗡嘛呢唄咪吽”(念得很快),你知不知道他在念什麼咒啊?還是六字大明咒,這個叫咒音,他要念慢起來,還是“嗡嘛呢唄咪吽”,字是不會掉的,只是速度加快了,就剩一個音。
問D:也就不管它是不是這個咒,就你知道這個咒就可以了。
答:沒事啊,你可以管啊。你要認為說你念得字掉了,你就放慢速度來體會一下嘛。
問D:那不就又回到那個字字分明上了?
答:是啊,你回歸就沒關係嘛,你做幾次你就不懷疑自己了嘛。
問A:讓你體會。
答:讓你體會嘛,你多做幾遍你就不會再懷疑自己了嘛。我們修法的目的就是打消各種疑慮,打消各種疑問,通過實修來打消它。

42   42_印心宗的修證過程和佛經是一致的

問:就是座上偶爾會出現冷了一下那種。
答:哦,氣機發動了。換一種說法,抖機靈嘛,打了一個冷顫,那都屬於氣機發動。這氣機發動是證明你體內的真氣已經足了,作用在某一個神經上面,“唰”,就這樣。
問A:我這兩天一直想一個問題啊,老人的《問答集》或者是錄音的開示裡沒有,我就想問一下整個修行的指導這一塊。
答:我們平時用的這些名詞,《恒河大手印》裡面都有,但它們不集中,某一段裡面有一個“能所雙忘”,某一段裡面有個“極力追頂”,他有講。
問A:那天我還跟心*在嘮這事,我說怎麼感覺其他那邊講的就是你光打坐吧,能不能成就就靠蒙了,給人的感覺就是這麼一個情況。後來我在想您這邊每個階段講得很清楚,對吧?以前我也在想,從這個初地到成佛,那還有次第呢,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我說從最開始學佛到開悟應該也是有次第的呀。
答:是。
問A:不可能說是你好好修吧,能不能成,就靠蒙了,對不對?
答:撿到寶。
問A:那個時候可不就是嗎?大家說句實在的,很多也就不願意做功夫了,我就蒙,我蒙到了我就……
問B:是是,對,我反正儘量地如法修行了。
問A:我能蒙到就好了嘛,對不對?怎麼去蒙不知道。
問B:對,是的。而且還有一個名詞佐證它叫“盲修瞎煉”,你看就已經定性了,就是盲修瞎煉了,是吧?
答:閉門造車。
問B:對啊,所以你講的這個是我們普遍心態啊。
問A:我覺得這就是心中心法現在很多人的情況,而且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做功夫,不願意死心塌地。
問B:不是不願意,就是說盡力了。
答:沒有人指導,不是不願意做功夫。
問C:功夫做不上去。
問A:對。
答:其實大家的根器都不錯,這裡更需要有指導。
問A:關鍵就還有一個風氣是什麼呢?就是我開悟了,那我就成佛做主了,我能領眾了,那名聞利養就來了,就有這麼個心態。
答:這個副業來了。
問A:所以後來又變成一個亂象,就是很多人就往那一坐,“嘩嘩”進來就講了。
答:我們今天在車上也談了,我們這個《印心實修指導手冊》出來了,我說這個一定要給大家一個高度,這個《手冊》就是講一個高度。無論哪個宗門,看到我們所講的這個高度,都不會懷疑我們的功夫,因為這個高度跟佛經上所講的修證過程完全是一樣的。但是我們又不是研究教理出來的,我們是實修出來的。所以唯識宗的師父說:“哎喲,看你們都沒有研究教理啊,你能夠把佛經裡面講的這個過程說得那麼詳細。”這個令不令他佩服啊?那肯定令他佩服啊。這個就是我們要有這個高度拿出來給各宗各派的師父們去看,才能夠攝受他們。所以就得把這個高度拿出來,這就是我們的所證嘛,一目了然。禪宗的師父也一樣啊,禪宗師父一看完說:“哎呀,我們禪宗就差這個。”他是說,“我們有這個修證,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把這個過程說得這麼細。”
問B:所以我們每個人帶一本回去哦。
答:這個就是得把高度拿出來。可以帶嘛,沒問題。
問A:這是利益大眾的事情。
答:我們不想發給大家是因為我們已經把它書面化了,指導性的是你修到哪一步就講哪一步。但是好多人看書,他看完之後先入為主,還沒有修到那裡,他就把書中講的那一段給說出來了,這叫先入為主,這反而對他會形成障礙,所以我們一般說這個只是給助修指導師發。
問B:哦,不是誰都可以拿。
答:要是每個人都拿一本,我念幾天阿彌陀佛,我看了這個我也可以說我功夫做到這裡啦。
問A:這就形成了新的一種口頭禪。
答:對呀,就像我們母音上師的《略論明心見性》,師兄們讀了幾遍之後都感覺自己大徹大悟了,就是怕出現這種現象。
問:不是實證,是搬出來的啊。
答:對,他看了他先入為主。但是對於實修的人來講,這本東西那是如獲至寶啊。
問B:修行方向、路徑。
答:這方向、路徑一目了然了,他按照這本東西去修證,結果也是這樣的。
問D:上師,有了這個但是沒有指導的話也不行。
問B:對,沒錯。
答:也要,這個是方向嘛。
問D:這個是非常關鍵的。
答:對。就像我們二祖的《乙亥講演錄》上面也是講了,二祖的書裡面就已經講過這個了,但是我們又把它給細化了。
問E:其他老師那邊都沒有嗎?
問F:沒有。
問C:因為不打長坐。

43   43_往生極樂世界的最低標準與提高往生品位

問:上師,我們當然也是求開悟嘛,但是如果我們善根確實不夠的話,我們此生一直持第四印,然後同時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可行嗎?
答:可以。
問:可以哦。
答:其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個很方便很方便的說法,就是你一個靠信,一個是靠願,這兩者結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切佛法的根本,無論哪個宗、哪個門、哪個派,都要講生極樂國,所以它既是根本也是基礎。那麼你在這個基礎上產生出來的信和願,是可以達到堅定不移的。什麼叫堅定不移?我正信佛法,求生淨土,求生淨土就是願,那麼正信佛法是包括佛教裡面的所有一切法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我們都是正信。所謂的正信也代表著重視,就是不能夠輕視任何一個法門,都要重視,都要產生恭敬心,所以這個叫正信。那以此作為基礎,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解脫,都可以往生極樂國土,它是以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和願作為基礎的。
在這個基礎上,所有的修證就是提高我們往生的品位。你要單講下品下生,平時不念佛的,還幹了很多無明的罪業,但是他臨命終時遇到了善知識給他開示佛法,他當下生起信和願,就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是最低標準了。這個都這麼容易,何況我們是在修行打坐了。我們的信心一直都不間斷,我們的願望一直都在持續,這樣的話往生的品位就會往上走,是提高我們的往生品位。
所以九品往生中就說了,上品下生以上的往生,那是見性解脫的往生。在這個人身你的修證已經是見性了,已經是證道了,那麼這種品位的往生是上品下生以上的往生,就是見性證果的往生,那就是提高我們往生的品位了。

44   44_有法可修都是盲修瞎煉

問:為什麼祖師大德要說開悟之前的修行是盲修瞎煉,為什麼來這四個字定在那個地方,不是障礙大家嗎?它這個……
答:是這樣的,一切聖賢的開示都是說給願意聽的人聽的,這個叫佛度有緣人。你要不願意聽的話,你聽到他說這句話,你轉身就走了,他度不了你嘛。
問:因為我們聽到這句話也是很無奈的,是吧?
答:那是啊,你開悟之前不是盲修瞎煉那是什麼?那不是盲修瞎煉是什麼?
問:我覺得也是一種方向的摸索啊。
答:你開悟之前有沒有法可修?
問:有法可修啊。
答:有法可修都是盲修瞎煉。
問:但是我們雖然有法可修,我們是修到無法可得啊。
答:開悟之後那是無法可得。
問:對啊,但我們這個有法可修裡面它藏著一個將來的無法可得。
答:所以你也不要怕人家說你盲修瞎煉嘛。
問:那不是說人家的評價,就說自己這個,不是說跟他人的是非這方面。
答:那是。
問:自己的心裡面的體會。
問A:我覺得這個是不是恰恰是促進我們,讓我們更加迫切?
答:肯定是促進啊。
問A:讓我們迫切。
答:好不容易給你添個寶座,你還把它推開了。
問:它是相對於開悟的人來講是盲修瞎煉,但是很多都不是開悟的人來講,他也不是完全沒有眼目的,那比如說戒律就是眼目,教理就是眼目,經典就是眼目,對不對?那也應該可以這樣講嘛,是吧?
答:是,沒錯。
問:看對誰來說嘛,那你對著全部都是開悟的人,當然是蔑視我們了,對不對?
答:能聽到這句話的人已經很不得了了,你以為啊?你看我們那些念佛、淨土宗的那些師兄,哪能聽得到這句話?是不是?
問:也聽到。
答:有人聽到嗎?
問:也有人。我們那裡的他們是聽那個《無量壽經》,但是他們就不念佛,他們這個方面有問題。不喜這個,信願無行。
答:那是某些。
問:對,現在也慢慢有些人知道了,也就改正了。

三七第七天:驛站

45   45_要先培養大家聽到聲音不動不搖

問:上師,靠外力去敲磬或者拍巴掌那個定,就是很短暫的。
答:那個就是培養不亂的定。
問:哦,然後靠自己積累堆積的能所雙忘的那個定呢?
答:內外相應。
問:哦,一座當中靠外力的和靠自己的就很多。
答:這個外力有一個作用,它是叫什麼呢?叫作製造一個環境,看你自己的心亂不亂,也是通過這個來培養定力。然後有時候外力作用會讓你出現短暫的輕安。它也可以打掉妄想、打掉妄念,所以它是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定力的。這個定力大了之後,它自身會出現一個巨響,比我們外力作用的聲音還要大。那時候你這個定力已經培養出來了,就可以直下承當,否則出現那一聲巨響的話,有的人會嚇得自己在那裡哆嗦,然後就不敢修了。
問A:哦,這樣?
問B:確實有這樣的。
答:有的。我們經常有師兄交流,他就是說:“突然間有個驚雷把我嚇了一大跳,然後都哆嗦了,然後就不敢修了。”這種現象是有的,所以我們就要先培養大家,聽到聲音了不動不搖,這個就不會錯過了。這個方法很多的,學不完的。

三七第七天:瀟湘

46   46_頑空是業力催使

問:上師,就是洪荒之力,上次有那麼一下子我的菩提心突然來了一下,如果說這個時候,那個力度能不能從這個洪荒之力當中轉身?還是說這個力不夠,還需要更大的力?
答:那個洪荒之力,站不穩。洪荒之力怎麼用?洪荒之力有兩種作用,一個是住,一個是不住。
問:就是一個轉身,一個不轉身?
答:住和不住,這兩種用熟透了,不管哪一種用熟透了,都是住不住都可以。
問:什麼叫用熟透了呢?就是明知道這個原因,還堅持打坐?哎呀,難怪那個時候老爺子叫我好好用功,我心裡說這裡用不了功啊,他老人家也不說啊。
答:說啊,老人書本上都在說:“堅持堅持,努力努力。”
問:我今天才想通,是不是那個時候他讓我堅持打坐、堅持用功,是不是真的突破就是在堅持裡面。我今天才反思這個問題。兩次機會沒抓住,第一次古寺那個機會,第二次這個機會,十年時間。
問A:沒事,還會有的。
問:就看這次在上師這邊能不能出來。
問A:出來就出來,也不著出來的相。
問:先出來再說吧,然後再說不著相的事。
問A:上師,那個頑空它是一種什麼狀態?
答:頑空沒有狀態。
問A:它有什麼表現?
答:頑空是住,住在上面就是頑空,不住就不是頑空了。
問A:住在上面是迷迷糊糊的?還是一個什麼樣子?
答:所謂住在上面就是妄認,妄認那個境界為真,不願意出來,所以叫作頑空。
問A:就在那個境界中。
答:它那是一個空洞無明,但是一旦認為那個是真的,他就不願意出來了,誰說都沒有用,所以就叫住在頑空當中。
問A:那它也是業力掙扎一種嗎?
答:不是業力掙扎,是業力催使。完全跟著業力走,叫業力催使。業力掙扎是能所雙忘出現之後,它會出現業力掙扎,接著又會再出現能所雙忘,它是兩次能所雙忘之間的過程叫業力掙扎。
問A:兩者之間的。
答:頑空達不到這個程度,它沒有業力掙扎在,它是業力催使。
問A:隨著業力走了。
答:我們這個業力掙扎是暫時的現象,馬上又能夠把它斷掉,所以它掙扎只是暫時的現象。但是業力催使是完全把握不住的,完全被業力推著走,所以你就可以用“業力催使”這個詞。好比說六道輪回,為什麼會輪回不息呀?就是因為業力催使,在業力面前完全是軟弱無力的,只能被它推著走。
問:我那個洪荒之力也是屬於業力催使?
答:不是。洪荒之力是你已經發現業力催使的原動力,能夠發現它這個原動力、源由在這裡,所以叫作洪荒之力。業力催使是完全看不到源頭,完全被它推著走的,完全做不了主了。
問:就是說他問的這個問題再上一步就是洪荒之力?
答:那要回頭啊,要能回頭才知道啥叫洪荒之力,回頭是岸啊。
問:哎呀,那個境界。
答:你要能回頭。
問:回不了頭,在那裡面。
答:回不了頭就是業力催使。
問:那個時候我就想到《地藏經》裡面有一句話,對那個景象描述得太準確了,娑婆世界眾生難調難伏,在這個苦海裡面頭出頭沒,那一段對這個描寫的是最精准的。
問A:那就叫業力催使。
答:《地藏經》也講到洪荒之力。
問:就是我剛才說的那段嗎?我覺得那一段特別相應。
答:還有一段更明確:“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

47   47_本來在無一物上

問:上師,比如說目標是剋期取證,和得證、有求,這個很微妙是吧?
答:目的。
問:目的是剋期取證,那還是有求。
答:目的是剋期取證,求個什麼?
問:求個剋期取證,短時間之內。
答:那是有求嗎?
問:怎麼說呢?
答:求什麼了?
問:求證得本來,那不是有求嗎?
答:證得本來,求什麼了?本來在哪?
問:本來在一切處。
答:本來在無一物上——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無一物——本來。
問:本來也是一切物。
答:沒有這個名相。
問:哦。
問A:本來也是一切物,就是洪荒之力——一切粘著,一切住。
問:那一切住也是一切不住。
答:如何是一切住?
問:就是住一切相。
答:如何住一切相?
問:就是一切不住。
答:如何是一切不住?
問:就……
問A:反過說就是住一切相,剛才你不是一直這麼說嘛。(眾笑)
問:不能再說重複的。
問B:把自己繞進去了。學哲學的容易去思辨,它是一種慣性,思辨習慣了,他就老是在裡邊繞,是這樣嗎?
答:業力催使。(眾笑)
問B:心理學的名詞叫思維定勢,就是你習慣性地以那種模式去思考。這也挺麻煩的,要把它校正過來,挺麻煩的。
答:業力催使,沒辦法。

48   48_觀照就是靈光獨耀

問:上師,我把您那天講的怎麼做功夫的過程,我用我自己的理解描述一下。
答:自己消化一下。
問:對,您看我說的對不對?
答:好啊。
問:就是說從無到有,從沒有做功夫開始到做功夫,這個時候從一個習慣的養成,咒語慢慢念起來,用咒來攝心,這個是時候說起來是分開講,但其實是一氣呵成的東西。在這個過程當中,持咒的速度是越來越快的。當達到句句分明的時候,就是持咒的熟練度包括心力增長,因為它會越來越快,這個時候依然有念頭,可能這個時候念頭還會很多。接下來說的咒念並行和一心不亂,說白了就是一碼事,當我們這個……
答:咒念並行就是開始一心不亂。
問:當我們咒的力量提起來,能夠觀照或者持在咒上面,很多的時候,就可以說一心不亂。但如果它達到沒有很多,依然被妄念所牽,就還是在句句分明這階段。如果是中間、各一半的話,那其實就是咒念並行。因為當持咒的速度越來越快,功夫成片,連起來了,這個時候妄念插不進來,但是它依然在,它是兩個獨立的存在,就是咒念並行。
答:後面是咒念合一。
問:再往後隨著咒的力量越強,妄念越來越弱,它就到了咒念合一,是吧?
答:對。
問:隨著功夫往上再做一步的話,這個時候持咒的力度非常強。
答:一心不亂。
問:對,對。就是一句一句緊跟著緊跟著,它就到了這個……
答:咒念合一之後,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之後就是極力追頂。
問:咒語很熟練,而且很快,一個一個接著,中間沒有妄想,基本上很少,不能說沒有,很少有妄想能插進來。
答:它不是妄想,它叫妄念。
問:這個時候就形成極力追頂,到咒輪這個我去年好像沒到,我不知道該怎麼描述。
答:極力追頂之後,才是咒輪。
問:去年我打完七之後,我去驛站也是一天兩座,我跟您說過,我感覺我還有幾座,我就能在座上看到念頭起處了。
答:是。
問:這是往另外一條路上走了嗎?還是說還在這條路上走?
答:一路風光。
問:一路風光,還是這條路上的,但這是其中一處風光?
答:對,念頭起處也是一處風光。
問A:上師,咒輪可能在座上也可能在座下,行住坐臥都可能在咒輪中?
答:嗯,對,是的。
問A:就是二六時中都有可能在咒輪中?
答:嗯。
問A:哦,那我就明白了。咒輪之後就一定會能所雙忘?也未必?
答:必然的,能所雙忘的前提就是形成咒輪。
問A:然後,這個咒輪形成能所雙忘,這個能所雙忘也可能在二六時中的某個時節因緣反復出現?
答:會的,在座下出現的叫作輕安,就是刹那間身心化空,他是能所雙忘了。能所雙忘、身心化空、輕安和根塵脫落,它有可能是一回事,力量大就叫根塵脫落,力量小就叫輕安。那麼能所雙忘也是這樣的,力量大就是根塵脫落,力量小也是輕安。
問A:反正會反復出現。
答:它會反復出現,反復出現就是輕安。
問A:哦,曉得了。那夢中也可能出現這樣的?
答:會的。
問:那功夫做得相當綿密啊。
問A:就是夢中,比如說我做的這個夢,做了半截後,我覺得這個夢不太好,我就把它給掐斷了。
答:那你那是對比性的。你知道在做夢,你就不住它了嘛。
問A:是,那就不管它好壞。
答:對,不存在境界好不好,你知道是在做夢,就已經不住它了,這叫夢中做主了。
問A:那掐不掐斷都無所謂?
答:夢境一場。
問A:是,但有時候可能引起好奇,覺得這個夢不太好,給它掐斷,那個夢稍微好一點,讓它繼續。(眾笑)
答:繼續作意。
問A:其實還是在做夢中夢。
答:繼續讓它業力催使。(眾笑)
問A:對。咒輪二六時中都可能存在,這個就讓我一下豁然開朗。
問:在這個字字分明,跟句句分明,甚至咒念並行……
答:念念分明。
問:念念分明,跟咒念並行,這三階段,可能會來回走?
答:師父你看這些名相,字字分明之後字字清晰,然後到念念分明、念念清晰、念念不住,念念不住就是念念不停留。念念不住下去就是念念本空了,再下去念念無念,這就是修證過程。
問A:上師,微細流注就是有時候會那種畫面“唰”出來得特別快。
答:那個是微細住,還不是微細流注。
問A:快到你根本就看不清。
答:這之後才是微細流注,有畫面還是微細住。
問A:開始的時候還有畫面,還能看清一點。
答:有畫面那是微細住。
問A:後面就完全看不清,就顯得“唰”一下過去了。
答:不是一下過去了,持續不斷。
問A:是的。
答:這叫什麼?我們有一個詞叫波濤洶湧。
問A:對,對。
答:波濤洶湧是可以看得到啊,暗流湧動就看不到了。
問A:就是微細流注狀態了?
答:這還是粗微細流注,粗微細流注就是暗流湧動。
問:就是我們有的時候有一些看不到的念頭。
答:你能覺察到,它叫暗流湧動。
問:有人說察覺不到,都不知道自己有這個念頭。
答:那就更深刻了,那叫靜靜的流水,綿密不斷的流水。
問:這個好像,我那次做功夫的時候,在那個當中我是有體會。
答:短暫的體會,不夠深刻。
問:那才多長時間,整個過程也就20多天,也就是最後6天還是10天時間,才突飛猛進。
答:嗯,這個是勇往直前的,它沒有回頭的。
問A:對。
答:勇往直前的,所以叫萬劫不復。
問A:不復來嘛。
答:萬劫不復。
問:那真就是有一種一念頓超百萬劫的感覺。
答:就是這樣。
問A:上師,微細流注就是一念不生?
答:一念不生是它的表像。
問A:一念不生是微細流注的表像?
答:嗯。
問A:那念念清淨呢?
答:念念清淨就是不住一念不生。
問A:不住一念不生。
問:就是覺得說不盡的苦楚,說不盡的這個……到現在只是這樣子。
問A:覺得有點委屈了。
答:說不完道不盡。
問:就是說不完道不盡。
答:委屈個啥呢?從來功夫不誤人,你委屈個啥?
問B:這句話什麼意思?從來功夫不誤人。
問A:功不唐捐。
答:不耽誤你,不是不讓你開悟。
問B:我知道,如果是方法不對呢?
答:從來功夫不誤人。
問:也是。
答:方法不對也是功夫。你知道不對了吧?那這個不是功夫是什麼?
問B:就是在不知道的時候,功夫用下去不就是變成離正確的方向越遠了嗎?
答:你要是不對了,但你都不知道你這個功夫不對,那就誤人了。
問B:我們平時按照一分鐘12到14遍這樣的速度持咒,在這個過程當中遵循微笑持咒,輕鬆明快,堅持打坐,然後就沒有其他方法來使得我們到達咒輪,對不對?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方法了是吧?
答:有啊,我告訴你了,你就有了嘛。我不告訴你了嗎?
問B:您告訴我就是微笑持咒,堅持打坐。
答:我告訴你這樣下去就會是咒輪了,不告訴你了?但是你要做啊,你不做肯定達不到。
問B:您剛才那句話是什麼?我沒聽到。
答:告訴你這樣下去會形成咒輪。
問B:對對,我知道,就是我們要堅持這個方向。
答:那沒有告訴你之前,你知道嗎?
問B:我不知道啊。
答:就是嘛,連這個咒輪你都不知道,你怎麼可能達到。
問B:對啊,我現在就想達到它,就是說按照這個指導原則來做。
答:就告訴你,這麼下去就能達到,這還不是捷徑嗎?這已經是捷徑了,你是想另外再插一條道,是吧?(眾笑)
問B:是啊,總是會覺得不安,覺得有什麼要點會沒有注意到。
答:你就想偷懶一下,馬上做到嗎?
問B:做到了,微笑持咒了,現在也是堅持打坐,都沒有漏座。
答:你現在的問題是“我什麼時候才能做到呢”、“能不能馬上就做到呢”?
問B:這個好像不行的,是吧?
答:確實不行。
問B:在這條道路上,所謂流連於斯,顛沛於斯,對不對?
答:剛才不是說了嘛,功夫不誤人,這麼做下去肯定是有成就的,指日可待。
問B:好。
答:指日可待怎麼理解?
問B:指日可待就是接下來明天就會到達。
答:不是指著太陽就到了?
問B:這是指月。
答:指日可待,指著那個太陽告訴你靈光獨耀,朗朗自照,這就達到了嘛。
問:朗朗自照。
答:靈光獨耀,朗朗自照。你看那太陽就是靈光獨耀,朗朗自照。
問B: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的修行是兩條路並行。
答:不用理解,直接看著它,靈光獨耀,朗朗自照。你直接去體會就可以了嘛。
問B:體會我們這個觀照就是靈光獨耀嗎?
答:對啊,觀照就是靈光獨耀,朗朗自照。你一天只體會一下,就是有人說到這裡,你就會說“唉,這個我會,這我懂”。要是無時無刻都在體會……
問B:綿密觀照。
答:到有人說的時候呢,你就會以慈祥的目光去印證他:“你說的沒錯。”你這個靈光獨耀、朗朗自照形成無始無終了,你再聽到有人這麼講,你就會給他一句:“一切眾生本來如是。”
問B:再問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這個觀照……
答:我這說完了,你還在回味啊。
問B:比如說我們觀照,在這個睡覺時候不能觀照是吧?
答:啊?
問B:入睡前不能觀照,是吧?一觀照起來有精神,睡不著,對不對?
答:我說一套,你做一套。
問C:這個桌子品質不好,輕輕碰一下就……
答:嗯。這個桌子不也在朗朗自照嗎?(眾笑)
問D:上師,我發現這裡還是很安靜,雖然是在城市中,很清淨。
答:對,靈光獨耀是可以成片的,就是看你舍不捨得讓它成片嘛。
問C:千言萬語,還是要好好做功夫。
答:他沒把這個當功夫做。
問D:只有自己證了。
答:是沒功夫做吧?
問C:先要做功夫,再到沒功夫做。
答:沒有時間去做,所以叫沒功夫做。

四七第五天:驛站

49   49_座上從消耗轉為休息

問:然後我一直在模仿和學習,有時候也想到母音老人說座上就是最大的休息,如果我座上這麼刻意地去要求自己,一定要達到別人的狀態的話,自己學這個法,反而學的是一種負擔。
答:不是,老人說的座上就是一種休息,這個是指有了禪定功夫之後,不是說一開始就這樣。一開始肯定是消耗的。
問:就是座上還是努力地去持咒?
答:一開始肯定是消耗的。
問:消耗?
答:消耗就是消業障嘛。你把業障消掉了才會出現清淨心,有了清淨心之後才會有禪定。老人說的座上就是一種最大的休息,指的就是禪定表現出來之後,不是說你一開始就是一種休息。
問:好,感恩上師,我理解錯了。

50   50_打七疲憊了可以用觀照來養神

問:上師,這兩天有幾位師兄感覺到疲憊。
答:你是說打了四個七的是吧?
問:是的,打了四個七了。
答:對,就是打七時間長了,一般到四個七前後,人會感覺到了極限,會有疲憊感。我們以前在塔光打都是只打四個七,就是因為看到大家都疲憊了,就不再往下打了。
問:我們這個強度怎麼調整,或者怎麼超越?
答:就是不用打那麼多座,不用非要打三座,打一座也可以,然後座下多觀照,其實觀照就養神嘛。閉上眼睛也可以,睜開眼睛也可以,朝上看也可以,朝下看也可以,都沒關係,儘量坐著。
問:就是不用活動太多,坐著入定。
答:走一走也可以,動作不要大。
問:有兩位師兄說,因為後天淩晨就打九了,他們想說明天淩晨第一座先休息一下,還有說第二座休息,我說可以。
答:這樣,後天是打九,明天上午只打一座。
問:淩晨也不打嗎?
答:淩晨不打,然後上午打一座,四個小時。
問:下午也不打?
答:下午也不打,休息。
問:嗯。

四七第五天:瀟湘

51   51_功夫是沒有止境的

問:我感覺脫開了。
答:啊?
問:就差一點,我感覺。
答:差遠了,你還有住啊。
問:有住啊。
答:有住就差遠了。有求、有住、有落,有得有失,有得失,得失心呐,他就會停頓:“哎呀我法喜充滿啊!”他住在法喜充滿上,他就住在那裡了。
問:但是我今天定住的時候發現根塵鬆動……
答:沒事,短暫的住也沒關係,也不是說完全不能住,它屬於覺受增長。我們那天不是講過了嗎?住一住也不要緊,但是不要停留時間過長。你停留時間過長了,它就落到記憶上了,就我曾經有過這麼一回事,就老是回憶那個曾經,那就錯過當下了。
問:對。
答:了無所得,了無所得加上一個得過且過。
問:確實我發現這兩天可能越到27號,我覺得越有一種,其實就是今天下午……
答:其實好多語言說到這裡呀,它都是連成一片的,聽起來還是相反的,但它其實意義是一樣的,“了無所得”,“得過且過”,“一切不住便是安住”。好多語言講到這個點子上,它都是一回事。“本來如是”,“何曾錯過”,都是這回事。所以我們母音上師的《略論明心見性》上面就講了,“說大、說小,說偏、說圓,說頓、說漸”,都是它。
問:就到這個程度,確實已經無話可說。
答:無話可說啊,何曾開口啊?這無話可說就叫言語道斷。所以這個時候就要用“起心動念”、“言語道斷”、“運水搬柴”、“謦欬掉臂”、“心行處滅”,要結合這一段來作用。
問:上師,我能記一下嗎?
答:記嘛,記嘛。
問:上師,我現在就話頭也不用參了?
答:哪個不是話頭啊?
問:是。
答:起心動念不都是話頭嗎?這上面寫的哪個不是話頭啊?
問:那依這個怎麼修呀?
答:哪個不是禪關啊?哪個不是機鋒啊?那是二六時中都連在一片了,你錯過了什麼?這幾個字就是講二六時中,講功夫成片啊。
問:那我就依此來修,是吧?
答:這有什麼可修的嗎?
問:我也覺得我已經沒有……
答:有什麼可住的嗎?
問:沒有了已經。
答:這還有你開口處嗎?
問:但是還差上師您的臨門一腳。
答:哎喲,阿彌陀佛,臨門一腳是什麼東西啊?這個我也不會,這裡面哪一句你能夠提得起腳啊?
問:請上師給我點破,反正就差最後一下了。
答:這個不是誰能夠點破的,本來無一物,破個什麼?你這一開口就露馬腳了,肯定是有住了嘛。有住、有得、有落、有停留,這就叫有住著。
問:那上師,我得過且過。
答:得過且過才會有這個體現出來。我們前面所講的字字分明到字字清晰,然後到念念分明、念念清晰,然後念念不住、念念本空、念念無念,念念不停留,接下來才到這一步。所以這個就要看你自己做功夫做到什麼層面,這方向感是很明確的嘛。
問:那上師,得過且過就是沒功夫可做了已經?
答:沒功夫可做是怎麼說?
問:就是喝茶就喝茶,和您聊天就聊天,吃飯還就吃飯。
答:打妄語就打妄語?
問:打妄語就打妄語。
答:那不又回到解放前了?
問:不是殺盜妄淫……
答:功夫是沒有止境的,不是沒有功夫可做,修無止境啊。你證到哪一地了,你說沒功夫可做?
問:不是不是,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就我這個階段,不是說我打大妄語說……
答:就是啊,那你說沒有功夫可做,那你這個沒有功夫者可做是咋說啊?功夫是沒有止境的。
問:可能不知道,我也知道得過且過這句話, 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上師。
問A:成了佛之後還要做功夫嗎?
答:成佛之後,五十三參。
問B:成佛之後還要五十三參?
答:你怕嗎?
問B:不怕。
答:不怕啊。你參嗎?參不參?
問B:不需要再去參。
問C:那我們那本《五十三參》,印了就白印了。
答:你照鏡子嗎?
問B:照。
答:鏡中是誰啊?
問B:肯定是自己啊。
答:你看,還有我在啊。說是個什麼都是錯過。裡面有鏡子,再去看看那是誰啊。
問D:去嘛。公案都是這樣來的嘛。(師兄起身要去)
答:你看這錯過了吧?這裡哪個不是鏡子啊?(眾笑)
問B:上當了。
問E:當當不一樣。
答:心行處滅之後還有什麼嗎?
問:沒有。
答:有啊?
問:沒有。
答:真沒有啊?
問:沒有,也有,都行。
答:師父,這心行處滅之後還有什麼嗎?
問A:得過且過?
答:得過且過。得過且過之後才來這一招。有啊,我寫給你,你就知道這個之後就有什麼了。“靈光獨耀”,“朗朗自照”。靈光獨耀朗朗自照叫作什麼?“任運騰騰”、“意氣風發”,才有這個出來。
問B:海印放光也可以?
答:都是海印放光。

52   52_跟進指導不能超前

問:上師,請開示一下大死大活。
答:馬腳還沒露出來。
問:要露出來才能大死?
答:你先把馬腳露出來。
問A:你看,你都不露。他不信啊。
答:他在想我這馬腳在哪。
問A:又錯過了。
答:你是要聽概念呢,還是要了知呢?
問:了知吧。
答:了知那就得露馬腳。馬腳沒露說了也白說。
問A:這個話題他不想要了,答案不要了。
問B:那改聽聽概念吧。
答:他以為這是露馬腳。(眾笑)
(師兄們聊吃的)
問A:這兩個人,一個聊著聊著不了了之了,一個盡想著吃的,這兩個能成就嗎?
答:還是這個比較相應,他那個還沒到相應點,沒到相應點,你說的話就落到概念中了。
問A:那你就去死一下就知道了。
答:不,那不能那麼說。
問B:這馬腳露大了。
答:你這不是露馬腳,是露尾巴。
問C:你是給自己找事幹?
問A:就像上師經常不是說嘛,到那一步,你修到了你就知道了,對吧?
答:我們是前一步可以講下一步,但是你前一步還沒有出現,跟你講,它就是概念。落在概念上來講,沒有什麼意義,反而它會產生停留。你就老住在這個概念上,恰恰是錯過。所以我們叫跟進指導,跟進指導最大的作用就是跟到你這一步,告訴你下一步,那麼你接著去做就行了。到下一步出現了再講下一步,這就叫跟進指導。你要說超前的指導,那佛經講的全是超前的,那你為啥做不到、看不懂?它不相應嘛。
問B:那就等於說是離大死還遠著呢。
答:遠嗎?
問B:也是。
問A:那就好好活著吧。
問:我做夢都想死了。
問A:剛才讓你好好活著,你又要大死大活的。
答:那個跟夢沒有關係,跟死也沒有關係,它是名相這麼說。疑情打出來時節因緣就到了,現在疑情還沒有,現在打坐出現的還是景象,還有流行歌曲在。
問A:它這個也是種子,以前可能這個歌聽多了,這算種子嗎?
答:這個還是跟你所修的法還不太相應,相應點還沒有出來。像你說的這個流行歌曲,我們以前修的時候也有過,那是什麼階段呢?就是開始修六字大明咒,那時候還不知道啥叫心中心法,修到一個半小時一座的時候就出現你所描述的那個意境,座上就老聽到有流行歌曲,實際上是從內心翻出來的。因為有時候聽到了,把咒音停掉了,注意去聽又聽不到了,因為它不是外面的聲音。然後一念咒了,它又翻出來,有時候還跟著唱兩句,然後發現,怎麼唱起歌來了?這種現象我們都有過。後來灌頂修心中心法就不是翻這個東西了,它是翻各種煩惱,說不出來的煩。
問A:這種煩就不是我們現實所遇到的事情,它是……
答:說不清楚。
問A:它是內在的。
答:因為也分析過。你說工作忙嘛煩嘛,我也沒感覺到工作會那麼煩啊,雖然工作時間很長。然後想說是家裡的事情煩嘛,家裡的事情都不用我去操心,也沒感覺是家裡的事情煩了。然後說這個打坐中出現的煩嘛,我倒是挺喜歡打坐的,那也不會煩,所以說,說不清楚是怎麼煩。然後就老抓我那個宋智明老師問他,他家電話都給我打爆了,他說:“你這個問題回答不了,你還是問母音老人吧。”然後他才把母音老人的聯繫地址告訴我。
問A:這個所謂的煩是什麼?內在的?
答:要死死不了,要活活不成。
問A:這種停留多久?
答:好長時間哦。
問B:他應該是感覺到在困局當中,又出不去的一種感覺。
答:對。因為那時候我修兩輪六印嘛,每次都是修了80座,81、82座,就修不下去了。
問A:又重來,八十多座。
答:對,就煩得夠嗆。
問A:又重新第一座開始?
答:對呀,一煩了就修不了了。修不了了,停了一天兩天,之後又重新開始,連續搞了三次。
問A:這個時候怎麼透過去的?
答:然後不給老人寫信嘛,那封信就是第三次嘛。
問B:舉世聞名那封。
答:寫信寄過去給老人嘛,寄來寄去就花了二十天了。然後一收到信一看,哦,老人說只有努力努力啊,只有一鼓作氣地修啊。那好,知道了,沒轍了嘛。不像你現在說:“啊,我這個修不了了,我要修准提咒。”
問A:對,我現在就在這個狀況,你是一兩天,我現在是十分鐘跑到和平南就夠了,半個小時之內好了。
答:那是,以前就寫這個信寄來寄去。
問A:這個就是還是堅持努力,反正一鼓作氣,反正沒有別的了。就是我們所謂發願、大願,還是自己的堅持。
答:後來我就回過頭來一想,問題出在哪,自己就知道了,基礎不牢固,所以就重新打基礎。
問D:我想問您來著,其實想問您我都忘了,您後來重新打基礎大概打了多長時間?
答:我看一看,差不多有四個月時間。
問B:就又修回六字明嗎?
答:重新打基礎,我就嚴格要求自己嘛。我感覺這心中心法,一個是手印太痛了,第二個翻種子特別厲害,那麼我就重新修六字大明咒。因為我那時候是坐雙盤的,六字大明咒坐雙盤對我來講我感覺很輕鬆。我修心中心法,我也是坐雙盤,但是感覺翻得太厲害了,那我就重新拿起六字大明咒來修。我就要求自己,不能住時間相,不能睜開眼睛,不能動,就是我後面寫的那些要求,最早就是在我身上先起作用了。然後,不是剛開始還執著鬧鐘嘛,說是不是鬧鐘壞了,怎麼不響了?老認為它時間不到,後來索性買來三個鬧鐘,鎖在三個不同的櫃子裡面,這就完全把時間交給鬧鐘了,不管它了,鬧鐘不響絕對不下座,就那樣堅持這麼修嘛。然後每隔一個星期就加時間,每隔一個星期又加時間。
問D:就是您在六字大明咒這個時候加時間?
答:對。
問D:就是上到四個小時。
答:我六字大明咒也先是坐兩個半小時,回過來重新修也是兩個半小時開始。然後隔一個星期我就加時間,隔一個星期就加時間,就這麼修。然後差不多四個月時間,我就加到了四個小時一座了。那個時候也不停地在給老人寫信,然後老人說你不用寫信了,把電話號碼寫給我,你打電話吧。我們那時候家裡還沒有電話,我是每天跑到塔光門口,有個電話亭出租電話的,五六個電話不停地在那裡出租,跑去那裡給我們師父打電話,用公用電話來打,每天就這麼交流。然後打長坐也是這樣的,本來是定四個小時一座的,結果那天估計鬧鐘是響過了,但是我沒聽到。三個鬧鐘應該都響過了,我就沒聽到,因為定在裡面了。然後等到差不多快出定的時候,感覺塔光樓下賣甘蔗的熙熙攘攘,很熱鬧。我一聽到這個聲音,我說這應該不止四個小時了,因為下面已經很吵了。然後一睜開眼睛一看,哇,那個天都很亮了,然後就下座了,下座再去把鬧鐘翻出來看,坐了六個小時。然後這個六個小時比四個小時要輕鬆,所以就從那一天開始,就一直都是坐六個小時。
問A:所以這個基礎先打牢,四個小時已經打到很穩了。
答:然後到重新修心中心法。要想重新修心中心法了,就給母音上師打電話,說:“上師啊,我要請你給我灌頂啊,我要重新修心中心法。”老人說:“你先修嘛,等我去了再給你灌。”所以就重新修嘛,等他來了再灌頂。
問E:所以老人說一句話,都是好根器,就不肯修那個根器不好。
問C:那個重新修,就是跟老人後來灌完頂之後再修,有沒有不一樣?
問B:你在討論加持力是不?
答:我是兩輪六印完了,正修了三十多座,老人就來了,來了就給我們做開示:“前念已過,後念未起,這了了靈知便是當人的本來面目。”當時一聽老人這麼說,馬上就認取下來了,就定在那裡了。然後我們其他那幾個師兄聽完之後,不知道老人在說什麼嘛。就你看我,我看你的,我就直接定在那裡了,老人就盯著我說:“就是這樣,就是這樣,就是這樣,把它認取下來。”
問D:這就是您剛剛說的,到了這個程度,開口一句閉口一句都能讓您頓悟。
答:對啊。所以當場就把它認取下來了,那是毫無懷疑了。
問B:然後從那天開始就不用打坐了是吧?
答:打坐,一直都在打。
問F:那個是叫初見本來是吧?
答:你在給我印證呐。(眾笑)
問F:沒有沒有,我不敢,上師。不是不是,我是說就那個階段,我不是這個意思。
答:感謝你啊,給我印證。
問C:還沒講到灌頂呢。
問B:灌完了。
問C:沒有,是講開示的時候已經認取到了,還沒講到灌頂。
答:灌頂了,灌完頂了才給我們做開示。
問B:它是上師這邊已經準備好了,就差這個因緣就完事了,就差這一句話。
問C:臨門一腳。
問B:臨門一腳,你得修到你具足了,上師才能給你一腳。
問A:哎,搞來搞去搞那麼多年,基礎都沒打好。
問B:沒事,不晚,還年輕。

五七第一天:瀟湘

53   53_當下便能了知

問:上師,上次講到您做功夫四個月打基礎,是不是就在前五個那幾個階段,就是在夯實,就在最初做功夫是吧?讓自己慢慢達到一心不亂。我就想問一下,您從那次做功夫打基礎開始之後,做到夢中能做主大概您花了多長時間?
答:夢中做主啊?
問:對,還是那個時候您已經可以夢中做主了?就是那四個月之後您就已經在夢中做主了?
答:我看一看啊,我得想一想。我每座四個小時一動不動之後,差不多坐了兩個月,就六個小時。六個小時之後,那時候就很少睡覺,就是沒什麼覺。後來我自己還打了兩個方便七,在塔光。那時候我家裡面是有一部電話的,誰打電話來我也不接,我也不往外打電話,就自己一個人默默在那裡做功夫,做了兩個星期。然後,家裡人就是有兩個星期沒見了,這個人怎麼回事啊?打電話也不接。然後我爸媽還有我老婆都跑過來看,看我在幹什麼,我說我在打坐,就是打方便七。
問:打到六個小時,我只是說探討,當初問過樓下那個老和尚,他花了三年時間。
答:沒有那麼長時間,反正就是基礎打好,這些所證都很神速,很快,就是非常不可思議。
問A:上師那時是20多歲?
答:是啊,20多歲。後來就跟老人通上電話,因為寫信……
問:就那個時候老人還沒有過來,沒給灌頂?
答:沒有。寫信來去的時間太長了,老人寫信給我,我給他回信,就是寫過來之後我一看,哎呀,老人說的這個我都已經出現過了。因為來來去去這個週期比較長,我寫信問他就是這一座出現的問題,我就寫信過去問他了,等他信收到的時候,他回復我的那個內容就是,我寄信寄出去沒幾天之後呢,就已經出現他所說的這個內容了。所以等到接到信一看,哦,我們上師也是這麼說的。但是這個呢,我早就已經坐過了,然後我就又再根據上次寫信的這個內容,又寫了一封寄給他,就您說的這個情況,我就是當時給您寫完信之後過幾天,我就已經解決了,就已經跟您回復的這個問題完全是一回事。就是說我們上師他也是跟進指導,但是我們錯過的時間太多了。然後老人再給我寫信過來,他就直接把他的號碼寫給我了,你就不用再寫信問了。你就打電話問就行了,那個時候家裡還沒有裝電話,就總是跑去外面那個報亭打電話,就是這樣。
問:就是夢中做主。這功夫不需要說等到那個開悟之後才能做到,即便沒有開悟……
答:之前就有了。
問:也都能修得到,對吧?
答:然後,都是跑去塔光市場門口那裡給我們上師打電話。
問:那後來這個功夫做到二六時中的時候,那個時候也已經達到了?
答:後來老人就過來了,從上海就過來了,過來了又在他指導下修。過來他一個是給我灌頂,給我們幾個灌頂,第二個就是來給我們做開示。從機場接到他就去師兄家,吃完飯了他就給我們做開示,做開示當下他就是直指:“前念已過,後念未起這個是當下本來面目。”當時老人這麼說,那就認取下來了。老人說:“欸,就是這個,就是這個。認取下來,不要懷疑,不要錯過。”
問:功夫做的那一塊,你自己可以看得到,不需要像一般人碰大運似的。
答:對。
問B:這裡頭還有碰大的運成分在嗎?還確實就是功夫做到位了就有?
答:就是功夫做到位,你就知道他說的是什麼,當下便能了知嘛。

54   54_根塵脫落是無法預知的

問:上師,請開示一下輕微的脫落,我曾經聽您說既然穿衣服多,有時候脫開過很多次了,穿衣服那個時間,可以輕微地脫落多次那種。
答:那叫輕安,不叫脫落,輕安是刹那間。
問:有時候很短暫的時間都出現很多次啊?
答:沒有吧,會反復出現嗎?我不知道,沒有這麼經歷過。也可能你根器比較好,會出現。我沒有這麼出現過,我是出現一陣之後,不經意地過一段時間,這個時間有可能是幾天,有可能是十天半個月,不經意地還會再出現一次。像你說的短時間內連續出現,我沒經歷過。
問:我那天就是下座以後在廚房,有種很微細的,短暫的時間出現幾次,有時候在房間裡穿衣服的時候出現過很多次。
答:出現過那麼多次啊?這麼頻繁出現啊?
問:但是好像很微細的,刹那間的,就那個樣子。
答:刹那間,完全空掉了嗎?是完全空掉嗎?還是只是震了一下?
問:只是震了一下。
答:那還不是。因為那個輕安,它也是完全空掉的一種狀態,只不過時間很短。而且它都是不經意出現的,就有點像我們打坐的那種氣動,震一下就沒了,那種是氣動,震一下。你就是說想不能動,想要控制,都不可能的,因為它是不經意出現的,你是無法預料到它會出現的,所以沒法控制。那輕安也是這樣,它是不經意出現的,不是在我們可控的範圍。同樣,能所雙忘出現它也是沒有任何預兆,它唯一的依據就是能所雙忘之前你這個觀照是打成片的,觀照是成片的。這是唯一的依據,但它也是沒有辦法用我們所謂的預知能力或者是控制力去把握它,說我預知什麼時候脫落,那是不可能的,它是沒有任何的可預知的東西存在。像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師兄說:“哎呀,我感覺自己要爆炸,再用一把勁它就爆炸了。”我說這種是不可能有的。
問:我經常有時候也有這個心態。
答:我說這種是完全不可能有。我說甚至你脫落的那一刹那,你都不會認為這個是脫落。你就會接著說:“哎,這是咋回事啊?莫名其妙,跟以前不一樣了。”從未曾有,就是一種莫名其妙的狀態。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那句話:得未曾有。那這個功夫打成一片,體現出來也是很平常的。他是有法喜,但是那個法喜也是淡淡的,淡淡的法喜,不會讓人感覺到很亢奮的那一種。就是很平淡,沒有什麼稀奇,本來如是嘛。

55   55_經歷過修證的過程才能叫確信

問:上師,對於大成就者來說,比如說每一個人在什麼時候開悟,到什麼時候成就他都是了知的,是不是?
答:你這個要問大成就者。
問:您就是大成就者。
答:我哪是大成就者?
問A:你又想驗證上師?
答:你還是得問大成就者,大成就者我估計應該是了知的。
問:我想知道這個理論,就是從佛經來講的話比如說這個人到什麼時候成佛,這個都是確定好的,是不是?
答:這就得問佛了。這不是問大成就者,大成就者也不一定能回答。
問:好吧。
答:這得問佛。
問:我看佛經裡面……
答:你信不?
問:信。
答:那信就行了,還問什麼?信就是佛說,你信了就是佛說。
問:我看那個的時候……
答:那你就去證,你要說你確信了我也不相信,因為你要說確信,那就你必須要修證出來了,你才能夠說是確信,是吧?你說信,這就夠了。但是確信那就是你已經證明出來了,你才可以說叫確信。你沒有證明出來,你也不能說你確信。
問:對。
答:是吧?你相信喝水能解渴嗎?
問:相信,確信。
答:對,你這是完全證明出來你才可以說確信。
問B:確信就是承當?
答:他不只是承當,而且這個過程他都已經走過了,他才可以說確信,比如說從這條路走能到和平南。
問B:證明了。
答:他說我是完全可以給你確信的,那就證明他走過。他沒走過他也不會這麼說。
問A:他沒走過中間出來的人說不對,你可能得那麼走,他就有可能跟著走了。
答:那就不叫確信。
問B:所以我們那個《指導手冊》就是確信。
答:對,確信。因為我們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問B:所以師父原來說我們都是蒙的。
問A:那個就是GPS。
答:我們那個可不是蒙來的,完全就這麼來的。
問B:說我們要失去信心了,因為什麼老是在猜測、在蒙的狀態,所以他就不確信。
問A:確信是個完成的動作。
問B:過程。
答:這過程你已經是走過了,這叫作確信。

56   56_懺悔和發願在功用上的不同

問:以後懺悔這種功課我得加上。
問A:對,那天看到南**,他講就是修到一定程度,一定要懺悔。但我想想我們這裡不講懺悔,都是講發願。
問B:有啊,藥師懺。
問A:不是,不是這個意思。就是他說到一定程度你上不去,你一定要懺悔你才能上得去。
答:我們是發願。
問A:我們這個印心宗就是一定得發願,特別是今年打七,你看上師強調發願這裡講得比去年多很多了,很強調這個。
問C:18、19年就開始很強調。
問A:不,今年講強調得特別多,就是這個發願這塊。但是他們講的是懺悔,他說一定要懺悔,不懺悔你可能就是上不去,很多東西你消不掉。那我們就想,我們這邊好像不講這個,但是發願。
問B:所以我們看整理那個二祖那個瑜伽焰口。
問C:你請上師講講那個,為啥發願?
問A:為什麼我們不講這個懺悔?
答:我認為懺悔就是發願。
問A:那我想也是。我們這個發願跟懺悔是一樣。但是我們是一直強調這個。
問C:發願、懺悔和回向他仨兒是一件事。
答:對。
問A:所以我們就一直強調的發願懺悔。就想說其實從剛開始到整個過程當中都一直在。
問B:對。
答:因為講懺悔的人多。
問A:對,講懺悔的人多。
答:講發願的人少。
問A:那變成了我們這個宗門裡面一個比較特別的一個問題。
問B:對,分開講,像二祖這個瑜伽焰口就是先懺悔,完了最後說法直指,告訴你什麼是佛性,完了最後回向。
問A:超度一般都是這個過程。
問B:回向完了發願。
問A:先懺悔發願,然後發那個。
問B:但是上師講就直接了,都是一個。這個就很直接了。
問:它其實就是一碼事。
問B:就是一個,都是方法。
答:不,它是用,用處不一樣。
問C:對,我也覺得是,還是有點兒區別的。
答:用處不一樣,說遇到的障礙大了,他找是什麼原因呢,那你得懺悔,那是過去造的業不好,所以要懺悔,這裡就要用懺悔。那你要修行修不上去,老昏沉,手印老倒,你願力不夠嘛,願力不夠那你要發願,發願你這手印就上去了,修行也就上去了,這裡用的就是發願。
問C:這也只是個認取而已,那你昏沉也可以把它當成一個障礙啊。
答:人家問怎麼懺悔?那你懺悔說:“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這是懺悔。然後怎麼發願啊?還是這一句話,那怎麼回向呢?還是這句話,一回事。
問C:我可喜歡這句話了,它可省事了,你看他們能把天上的、地下的眾生都捋一遍,我聽了都頭疼,所以這個發願文全部都解決問題了。
問B:對,我當時問過上師我說:“這個發願文能改嗎?”上師說:“這祖師寫的。”
問A:誰敢改。
問C:你要當祖師。
問B:不是,我問過:“能改不?”上師說:“祖師寫的你想改?”
問A:那你這一改你就出大問題了。
問B:不能改。所以從那以後,我們所有的本上最後一句都印上這個。
問A:我們宗門的用功方法非常特別,力量也非常大。他們修過之後比較一下,然後這個差別太大了,不一樣的。他們這些老誦經、散心念佛的,他們修過我們的法,之後發現我們這個是確實不一樣,力量很大。

五七第二天

57   57_巡七棒的使用要謹慎

答:心*呢?
問:上師。
答:心*是呈現一種飽和的狀態。
問:飽和的狀態,其實我們打六的那天。
答:不生不滅啊。
問:打六的那一天就特別歡喜,我就分享一下,因為前一天您讓我們只打一座嘛,就每個人休息得很好,打六的一座……
答:對,充分休息。
問:對對,那天第一座就又重新回到持咒特別輕快有力的狀態,然後前四個小時都是那種狀態,好像踩了風火輪一樣地持咒。後來四點多的時候有點昏沉,那天是心**師兄巡七嘛,然後她就把各種製造外緣的機會都給我們每個用了一下。後來她發現我有一點點昏沉的時候給我打了一棒,其實她打我那一棒的時候,我已經是腰都挺直了,持咒也已經是非常輕快了,就是時間很短暫……
答:誰打你一棒?
問:是心**師兄。
答:心**怎麼能打人呢?心**不能打人。
問:她打完之後我就笑了,我就可歡喜了。
答:不能打人哦,你沒有資格打人。
問:然後那一座,就是又重新進入到那種持咒特別輕快的狀態,還特別歡喜。後來就感覺周圍特別亮,然後我就想著冬至過後海南一下子天就亮得早了,就是那種感覺,特別亮,但下座以後……
答:特別亮堂了,心裡面亮堂。
問:對對,就那一座這一棒打得真歡喜,然後又見到這麼大的光明,空樂明一下子都出來了,打了後來下座的時候跟師兄們交流,大家打了都有歡喜。
答:不能亂打,打要看很昏沉才能打,不能拿著棒亂打。
問:她打我的時候,我就笑。
答:不能打。
問A:下座的時候我跟心**說了,不能隨便打。
答:不,不能打。
問:她打我的時候,我是坐得筆直筆直,一動沒動地就那樣承受了一棒。
答:把定力打跑了。
問:打笑了。
答:對啊,這把定力給打跑了,這不能亂打的,這個棒不是誰都可以拿的。以後要規定,這個棒巡七的不是誰都可以拿的,規定一下,這個要很會觀機才可以的。
問B:那個筆直的肯定不能打,要昏得不行的。
答:對,人家要很昏很昏才打,哪有去打筆直的?
問:不是,我已經昏了,但很快就恢復過來,她沒來得及,打的時候已經……
答:你這個不需要打,人家打的那種是定力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很昏很昏的狀態,這一棒下去對他幫助就很大了。你這個定力很好了,根本不需要去打。這個棒子要很會觀機才可以的,不是誰都可以拿的,我們塔光都沒有人去拿棒子去打。
問B:上師親自讓我們學習,我到現在都還沒有開始用,親自教的。
答:你怎麼能拿去打?不能給她,不能交給他們,這個棒很重要。
問C:上師,那天心*讓我拿棒打了下心**。
答:她要特別昏那可以打。
問C:但我只是輕輕拍了一下。
答:那個要學習的,不是誰拿到那個棒都可以打人,不行的。
問B:上師特地親自教的。
答:這個要親自教,要打對地方,打不對地方不行。
問B:力度還要把握的,輕也沒有用,重也不行。
問C:要打得比較輕。
答:那個打輕沒有作用,打太重了會把人打壞的,那個很講究力度的。
問C:它不像我們禪堂打板子的那個打得人要晃一下。
答:那個就太烈了,會把人打傷的。這個不會打傷,但是也要講究分寸。我們沒有說每個師兄都可以打,沒有這麼說過。
問A:沒有,我也沒有說。
答:那要把這個棒管好,不是誰拿起來都可以打人。
問A:好。
答:這個棒也叫生殺棒。你用得好就是大活大用,用不好直接就是殺人了,它叫生殺棒,這個不是誰都可以拿的。

58   58_巡七不能碰師兄的身體

問:上師,那像我們如果是有的師兄他駝得很厲害,我會把他腰稍微扶正一下。
答:不不,不要動他,不能動。
問:不要動他哦。
答:我們為啥要巡七,就是你看他昏沉,你看他手印掉,看他哪個姿勢不對,或者念的方式不對,當場不能說他,下座之後交流可以提醒他,說你座上有哪些地方不如法。這個可以說,但這是下座以後說,在座上不能動他。你扶他幹什麼?他又不老,不用扶他。就觀察他,這姿勢不對,你就下座以後跟他說,下一座他就不會了。如果那種昏沉得特別厲害的,就可以打他一棒,但是這個部位要打對,要學習怎麼打。
問A:上師,那如果心結化開的時候,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情況,那還是……
答:那個不是心結化開,那個是消業障。心結化開是這個位置,心臟這個部位很難受,很悶很難受,甚至很痛,那就是心結要化開。
問A:那就得挨過去……
答:這個要靠願力,要靠發願。
問B:就是難受的時候就去發願。
答:對,唯一的辦法就只有發願,沒有第二種辦法。
問:那師兄們座上涕淚橫流,我們可以幫忙擦一擦嗎?
答:他不是有黃布嗎?蓋著黃布,用黃布擦。
問B:不要外人擦?
答:不用,你不要去碰他,你要記住。
問:好。
答:每一個師兄在座上都是金剛身,我們不能去碰的,千萬千萬記住,我們只能觀察。在當場也不要去提醒他做什麼,就是記錄下來,下座之後告訴他。除非是他表現臉色很蒼白,然後已經是很疲勞的那種狀態,一看神色不對,就可以叫他下座。
問:有的師兄,他一直在流淚,流很多很多。
答:他那個時候是排毒,他自己擦吧。
問:是自己哭。
答:不能大喜,不能大悲。如果說有師兄在座上哭的,我們可以勸他下座。
問:只是流淚。
答:流淚是排毒,不是哭,流淚跟哭沒有關係,他是排毒。
問A:您的意思是說,他自己的黃布可以擦一下?
答:對,他用他自己的黃布擦。如果是沒有蓋黃布的話,那就等他下座之後再說,他要是準備一包紙巾在那,他自己擦也可以。你如果發現這種情況可以座下提醒他:“你如果流鼻涕太厲害了,你可以自己拿紙巾擦一下,再繼續再修。”
問A:座上手可以動,其他部位不動?
答:可以,可以。
問B:手動就等於散印了?
答:散印就散印嘛,他出現這種情況又沒有蓋黃布,那蓋黃布他也動了。
問B:對。
答:這個時候還是屬於基礎階段嘛,他可以擦。
問:那像有的師兄,他座上是一直流淚不停,但他沒有表現出哭出聲音來,他沒有表現出很情緒化。
答:他不是哭,不是告訴你了嗎?他是排毒的一種現象,排肝毒,肝膽之毒,他通過流眼淚來排。他不是哭,他也不難受,他也不悲傷,他就是在排毒,這是一種現象。
問:但是有的人是表情有哭的那個模樣。
答:那就叫哭嘛,哭的話你就叫他下座,不是跟你說了嗎?我們座上不允許大悲,也不允許大喜。坐在那裡哈哈笑的那也不行,也得叫他下來,等到他情緒平穩。就說座上不能帶有情緒,這個我們有要求的,那麼他太高興了也是有情緒,太難受了,那種悲苦心,也是一種情緒,這些都得勸他下座,就等你情緒平穩了,你再來打坐,是這個意思。但是他只是流淚,那就是排毒,他跟心裡面難受沒有關係,他也不難受,他只是排毒。

59   59_修行到極致的微妙身心

問:上師,我這兩天就是反復地業力掙扎。
答:一直都是業力掙扎,不叫反復業力掙扎。
問:對,一座上面會有好幾次能所雙忘。
答:我跟你們說,凡是這個能所雙忘和業力掙扎出現的時間比較久了,就是說我們座下的觀照沒有成片,沒有成片業力掙扎就很厲害,它就是會經常出現能所雙忘和業力掙扎,反復出現,但是不會出現根塵脫落。這就是我們座下的觀照做得不夠貼切和踏實,座下的觀照不夠。你座上的力量是沒得說了,但是座下的觀照沒有成片。
問A:所以她就沒有無上相應。
答:所以她就沒有達到能夠根塵脫落的那股力量。反復的能所雙忘跟反復的業力掙扎,它會不停地出現,但它就是沒有力量出現根塵脫落,這就是座下的觀照沒有達標。
問:那上師,是不是應該座下……
答:就是座下要綿密觀照啊,不能流浪,不能攀緣。我不是教你們入定?入定就是綿密地去做觀照啊。
問:上師,我昨天下午在這兒就是看了一會書,入定。然後看了一會兒就想閉上眼睛。
答:你可以閉上眼睛啊。
問:我閉上眼睛了。
答:可以閉,可以開。
問:我想睜眼睛的時候睜不開,睜不動。過了一會兒,能睜開了,能睜開了我就看著,眼前天空中好多就像星星,像那個小孩用的泡泡一樣,好多好多,滿天都是。
答:空花亂墜,那叫空花亂墜。
問:我仔細看以為我眼花了,揉揉眼睛再看,它就在我眼前,我就是忘了用手摸一下,那小泡泡好多好多。
答:空花亂墜,你抓也抓不到,空花。
問:還有各種形狀的,還有一條就像那個動畫片裡的龍一樣的,有這麼長,然後在那飄著,都在天上飄。我記得後來我想我怎麼不用手去抓一下,看能不能抓到呢?
問B:肯定抓不到的。
問:可清楚可清楚,就在眼前。
答:抓到你的影子。
問A:那上師,她剛剛說的這種?
答:空花亂墜。
問A:空花亂墜的狀態也是一種微細流注啊?
答:是啊,也是一種是現象。
問A:上師,在反復出現微細流注、能所雙忘這個過程中,是不是就是您講過的那個微妙身心?
答:微妙身心,對。
問A:它是同步的。
答:對對對。
問A:就座上和座下的那個……
答:都能夠體現,座下會多一些。
問:上師,您說這個也正常是吧?
答:不正常嗎?
問:不正常。
答:不正常嗎?
問B:還有一個“嗎”就是正常的。
問A:正常,它是一個路上的風景,是吧?
答:對,一路風光。
問C:這是一種視覺幻覺嗎?我之前也有過,就是打完坐之後去走路,看著那個水泥地就像一個一個花一樣撲過來。
答:地湧金蓮。
問C:對,就是蓮花的形狀,上師。
答:看天上就是空花亂墜,低頭看就是地湧金蓮。
問C:就是一朵花一朵花那樣湧過來,我說這個水泥地怎麼回事?
答:對對對,地湧金蓮嘛。
問A:而且湧過來的時候是一串的那種。
答:一片的。
問A:一片的那種。
答:對,空花亂墜,地湧金蓮,這修法修到極致了嘛。
問D:這個也是覺受增長?
答:對啊,對啊,空花亂墜,地湧金蓮。
問A:就是一個流注,整個過來。
答:是啊。

60   60_朗朗自照是成片的

問:上師,那座下入定的時候,觀照是很綿密的,成片的。但你要是動起來……
答:入定它是成片的。
問:對啊,但是在動中的這個觀照……
答:朗朗自照。
問:就會忘失。
答:不會,朗朗自照哪會忘失?
問:那朗朗自照是就是已經快成片了?
答:成片了,而不是快成片。靈光獨耀、朗朗自照都是成片的。
問:那我的體會就是我入定的時候,那種觀照是成片。但我要不入定,在動的時候,有時候它還是會忘失。
答:那你有時候要做事,注意力要轉移,轉移到事情上。
問:過了好一會兒,凜然一覺。
答:你做完事情了,一放下又回歸了,這個沒有錯。
問A:但是做事的過程中也有一份觀照在。
答:有,有,更進一步是那樣。剛開始還會有忘失存在,後面完全連成片了,就沒忘失存在了。

61   61_見性以後差別智的體現

答:他前面說根塵脫落是不能動念的,後面又說也可以動念,自相矛盾了。
問:不過他跟我說,他那種爆炸已經進入多次了。
答:嗯,這個我相信。他是小爆炸,小爆炸就是輕安,那太多了。我見過一位師兄,他說他都上萬次輕安,這個不奇怪的,歷代祖師也說,小悟千萬遍,大悟只有一次,就是他還沒有到那種大悟的境界嘛。
問A:但他有可能認為自己到了。
答:沒到,肯定沒到,他疑根都沒破。
問:我來的時候他還說不疑了,我跟上師說他不疑了。
答:疑啊,他現在是疑別人,不疑他自己。這個疑它有內外之分,向內就是疑自己,疑自己還好,疑自己那是大根器;疑別人那就是著相。他這個是疑別人。我們所謂疑別人,他就存在什麼,我們所講的貢高我慢,就是疑別人。要疑自己那是大根器。
問B:上師,那疑別人實際上的根本也是疑自己是吧?
答:那是自己沒透過去啊。
問:對,所以疑別人還是疑自己嘛,還沒透過去。
答:所謂不疑就是內外皆不疑,他內外成片了嘛,沒什麼好疑的。就好比說有人問我:“上師,你看我什麼時候能見性?”那我就回他,我說:“我看你就是見性的,我看人人都是見性的,那你自己認不認可你是見性的呢?”他不認可,那就是沒承當,所以就不是見性。然後就有師兄說:“那您看我們都見性了,那我們修個什麼呢?”所以說要問你啊,你見性沒有?你要說沒有,那就有的修啊。要說“噢,這個就是見性啊”,那見性了,你就自己把握了嘛,因為見性之後的修行是你自己把握了,是歷代祖師諸佛菩薩都教不了你的,那是靠你自己去承當去認取去保任,那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這又有師兄問了:“那這個見性跟開悟又是什麼關係呢?”我說:“見性是功夫,你功夫熟透了就見性了,開悟是狀態,就是你見性之後流露出來的這個身心受用,它是一種狀態。”所以開悟它是屬於狀態,也就說見性不一定就等同於開悟,但開悟肯定是見性了。
問B:他這個也是功夫……
答:它是一種狀態。因為有些人見性之後,他表現出來還很執著,還很憂鬱,所以他那種就不是一種開悟的狀態。
問B:上師,那從見性到開悟的中間過程……
答:你看我們歷代祖師也這麼說,我們也不經常說嘛,初地菩薩,那初地菩薩肯定是見性了嘛,但他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他認為二地以上才是開悟的;到了二地菩薩,那二地菩薩肯定也是見性的,但他也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他認為要三地以上才是開悟的;那到三地菩薩也是這樣的,他也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乃至到等覺妙覺,十一、十二地,他也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只有釋迦佛是開悟的。所以開悟它是一種狀態,不是說見性了就等同於開悟了,但開悟肯定是見性。
問A:那上師,您剛才說的這個見性,它是不是也是有程度的?
答:對啊。
問A:就有小悟、中悟。
答:它有差別智。
問B:就是初地到十二地。
答:初地到十二地,他有差別智。他就是圓融的程度不一樣,他見的都是一個——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沒有大小,沒有高低。但他在運用的過程當中有差別。像他所證的果位越高的,他指導的和接引的大眾範圍不一樣,他什麼人都可以。
問A:攝受力也不一樣。
答:攝受力也不一樣,這就是差別智的體現。
問A:哦,見性存在的差別智。
答:對。
問A:那有沒有高低深淺之分?
答:說是沒有,其實還是有,作用不一樣。
問A:作用不一樣,差別智。
答:對,它範圍不一樣,作用不一樣,所以它叫差別,它不叫分別。
問A:所以見性不一定是開悟,開悟一定是見性。
答:開悟肯定是見性。
問B:上師,從這個初地到十二地,就是一個圓融程度的差別嘛。那如果說越圓融無礙的話,向這個圓融無礙這個程度走的話,那就是更多去承當利於大眾的這些事兒。發心就像菩薩,菩提心這樣的,常常去承當。
答:這是大乘佛教這麼說。
問A:上師,我今天看那個《宗鏡錄》,上面永明延壽禪師專門談到了開悟的十個標準,對著那十個標準來講。
答:也是相似的。
問A:也是相似的,它這個標準也是個方便說。
答:方便說。
問A:就是開悟一定是那種大徹大悟,像虛雲老和尚的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那種狀態,那叫真正的大徹大悟,那叫開悟。
答:這個也是我們這麼說。
問A:也是個方便說?
答:方便說。
問A:但不能把它作為唯一的標準。
答:對。
問A:不能說你必須達到那個程度才算開悟。
答:就是見性可以論你這個綿密的程度,功夫的程度,修行功夫的程度體現出他見性沒有。見性了,見到本來面目就是見性嘛。打開本來,悟到自己從來不迷,它就叫開悟。
問A:哦,打開本來,悟到從來不迷。
答:悟到自己從來不迷,從來就沒有迷過,那就叫開悟。
問C:那就是大徹大悟嗎?
問A:他表現出來的也是不迷了,內外都不迷了。
答:悟見自己從來不迷,他悟到自己從來不迷,同時也見所有人從來不迷。
問D:上師,有一次我聽您的開示說,從初地到十二地的差別就是回歸本位的綿密程度,是吧?
答:是啊,對啊。回歸本位綿密程度加上他接引大眾的各種方便。
問D:這個綿密是指對任何境他馬上能夠凜然一覺?
答:念念不停留,念念不住。
問D:我們不是說到了三地,它已經趕也趕不走,打也打不跑,哪還有這個綿密程度在啊?
答:那也是,趕也趕不走、打也打不跑也是綿密啊,也是綿密的體現。
問A:它也是一種綿密,就綿密的程度不一樣。
問D:那就是四地五地他就更綿密了。
答:對。
問B:他要不綿密肯定是趕走了。
問A:這綿密的程度也是一個衡量的標準啊,或者“標準”這個詞不太合適,應該是尺度之一。
答:臨濟祖師說:“一念清淨心光即法身佛,一念無分別心光即報身佛,一念無差別心光即化身佛。”這個就是法報化三身成就論。所以當下一念清淨心光,就是你這當下覺悟了,這就是證法身佛了,證法身佛就是見性。所以這個法報化三身成就,也代表著破初關、重關和牢關,就跟我們剛才所講的它這個回歸綿密的程度是一致的。
問D:我記得老人在書裡講過,他說是《楞伽經》形容是到了三地菩薩就有化身,那相當於……
答:有一個化身。
問D:有一個化身,那相當於到了三地的時候已經……
答:登地菩薩,他那個叫意生身。
問D:那就已經法報化三身了。
答:見性就是具足法報化三身了,只是他有差別智的存在,作用上有差別,表現出來有差別。
問B:上師,您剛才說一念清淨心光即證法身佛,那如果綿密程度做到念念清淨,那這就……
答:無分別心光,無差別心光。
問B:就是後面兩個。
答:對。
問A:這段開示很重要,我非常受用。
問D:上師,那個形容朗月當空,那個是到什麼程度?
答:朗月當頭。
問D:哦,朗月當頭。
答:郎朗自照。
問D:那是已經到了三地了?
問A:他要對標。
答:對,他要對標,到空地,了無所得地。
問B:那個也是方便說,幾地幾地。
答:初地以上都這樣,初地以上都是朗朗自照。

五七第三天

62   62_從親見本來到親證本來

答:清淨、放鬆、自然明瞭,還有就是空無所得,能體會到啊?
問:嗯。
答:這就是我們的自性,跟我們周圍這個環境,也可以說跟這個世界是一點關係都沒有,有沒有關係啊?
問:沒有關係。
答:一點粘著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叫作身心世界毫無粘著,我們稱這個自性本位也叫靈光獨耀,朗朗自照。
問A:恭喜恭喜啊。
答:然後我們剛才一路上談的是根塵脫落,就是說我們這個身心跟世界是沒有任何關係的,這種覺受就是脫落。所以我們所謂根塵脫落,就是親證到本來如是,親證到本來就是這樣的,因為我們的本位就是這樣的。那麼我們現在知道本位就是這樣的,也能夠覺察到跟這世界毫無關係,但是我們還是認為有一個自性可得,還有個自性可見,自性可得。為什麼要認為有這個自性可得呢?因為我們還不能夠在二六時中完完全全地念念回歸本位,所以在能夠了知,能夠回歸本位的基礎上,我們要做保任功夫,就是能夠認識到自性本空,自性本來清淨,我們的自性是輕鬆自在的,這個就是可以回歸到本位上面。這個本位也叫素法身,因為很容易受到外境的干擾,所以把它稱之為素法身。那麼我們在這方面就是做念念回歸的功夫,做熟透了自然而然就會親證本位,所謂親證本位就是親證了之後,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再干擾到我們,沒有任何東西還會讓我們去執著。
問B:到那個時候是不是就算是保任了?
答:那個就是保任成功了嘛,所以它會出現親證,那麼我們所講的根塵脫落就是親證一回。我們剛才所講的回歸清淨本位,它也是證,但這個證的力量不夠,所以我們這時候叫見,能夠親見,親見本來面目。從親見到親證這個過程就叫作保任。所以你功夫做得越綿密,就越輕鬆、越自在、越放得下。
問A:上師,我這裡插一句,您剛剛說親證就是說證道,證道也就八地了,通常意義上是講八地是吧?
答:是嘛。
問:您說見道跟證道就是剛登地一直到八地?
答:這個就是你做功夫綿密的程度嘛,回歸本位綿密的程度。
問B:二六時都圓滿的時候就是八地?
答:八地還沒到圓滿,圓滿是十二地以上。
問:圓覺。
問A:就是時時刻刻,二六時中時時刻刻都在那個當下,是吧?
答:對,我們現在教的是保任的功夫。
問B:現在要保任。
答:保任,能回歸到本位了就要保任它,保任我們這個素法身,勿使干擾,勿使染汙。因為這時候還有保在,熟透了是保都不用保了,打也打不走,趕也趕不跑,這是功夫熟透了,所以我們說這個根塵脫落,“啪”的那個是……
問B:脫落的一下子為什麼力量那麼大趕不走,為什麼之後就……
答:因為我們在做功夫就是在累積這個力量,累積這個脫落的力量,所以這個不用去求它,你只要有一分求在都是執著。因為它本來就是如此,你求它幹什麼?它本來就是輕鬆自在的,你有個求在不就不自在了嘛?
問B:我只是覺得那個力量過去之後,為什麼力量會覺得弱了呢?沒有當下那下子那個力量大。
答:那還是有對比,有粘著,一有粘著就產生對立面。
問B:對,之前是會有的,這兩天才會好一點。
答:所以這個做功夫要如同雲過長空,也叫鳥過長空,留下痕跡沒有啊?
問B:沒有。
問:就保任的時間很長,根據每個人的情況,對嗎?
答:你著時間相又有粘著了。
問:哦,時間……
答:你一著時間相不就有粘著了?所以我們說念念不隨,念念不住,念念清淨。
問:就一直是這樣,它自然而然力量越來越強。
答:念念不隨,念念不住,念念清淨,念念本空,念念無念。
問A:就是儘量每天打八小時,讓全身力量不斷地累積,不斷地……
答:就是啊,所以說少一分執著,證一分法身。
問A:剛您說的這個過程還是比較簡單的,但證到八地也不是說那麼容易的。
答:它叫複雜也在簡單中。
問C:上師,這個回歸本位跟那個觀自在會不會有點像?
答:就是觀自在啊。
問C:觀自己在不在吧?
答:觀自在,不是觀自己在不在。
問C:那這個回歸也要講那個綿密程度,越綿密越大,親證的力量就越最大。
答:這個時候你可以用那個神秀大師做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個是有功夫可做嘛。
問D:這個是保任。
答:對,你先用六祖的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先證空性,證了空性之後再用神秀的來做保任。
問:一個是頓悟,一個是漸悟。
答:對,可以用的。先頓悟後漸修,這是祖師禪。先漸修後頓悟,那是如來禪。兩者的不同點在這裡。
問A:像那個趙州老和尚,八十還在行腳。
答:對,八十猶行腳。
問A:他大悟之後那種功夫的話,跟一般我們做功夫做到那個程度,力量是不一樣的吧,是吧?
答:對,這就是背著米走路跟裝著米走路是不一樣的,反正米都在身上了嘛,你是背著米走路,還一個直接把它裝到肚子裡面,你再走路,不一樣的吧?
問A:這個功夫,先做後做,他都得做就是。
問:你要在用啊,都是直接用了。
答:是啊,一個抱著餅……
問:還餓著肚子。
答:對,抱著餅不吃跟吃不到餅是兩碼事啊,你肚子裡面有東西跟沒東西是不一樣的表現。
問:對啊。
答:所以我們是親見一番再來做功夫就輕鬆,所以修心密主要是從這裡入手,先親見,見到本位,見到本來,再去做功夫他就輕鬆了,任何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因為已經身中藏有寶了。
問A:但是修到親見這個過程也不輕鬆。
答:也是不輕鬆。
問A:是吧?這個過程它也不輕鬆,其實說到底它就是不輕鬆。
答:所以我們每天都在講這個,每天都在講怎麼樣去親見一番,然後再去綿密觀照,保任,去親證一番。
問A:上師,您昨天在驛站的那個開示有一段,您說見性跟開悟還是有這個層次上的不一樣,是吧?
答:對,見性是功夫嘛,你功夫念念都在自性當中,這叫功夫;開悟就是狀態啊、心態啊。
問A:見性他是見了這個還不夠透,可不可以這麼說?
答:也不存在透不透。綿密的程度。
問A:老人的開示裡面講這個開悟,一般好像我們之前認為的都是見性就是開悟,是吧?
答:見性也是開悟,開悟也是見性,所以我們說開悟的肯定是見性的。
問A:對對對,您昨天說到這麼一段。
答:那麼見性的,有時候還會存在悟後迷,你說他開悟沒有啊?
問A:所以很多人他見了之後講不出來是吧?他講不出來,就是這個原因,所以他是開悟之後,就是開悟他是……
答:還有你看歷代祖師,他認取他自己是見性的,但他不認取自己是開悟的,就有這麼一說。初地菩薩,初地菩薩肯定是見性的,他說二地以上才是開悟的;到了證到二地他又說三地以上才是開悟的;到了三地他又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他說是要四地以上才是開悟的。
問B:就是功夫做得不夠綿密?
答:不是,你沒聽出這裡面他在講什麼,哪怕他證到十地,他不說自己開悟的,十一地等覺如來才是開悟的;到了證到十一地等覺如來、十二地妙覺如來,他也不說自己開悟的,唯有釋迦佛是開悟的。這裡一個問題是叫什麼呢?第一是修無止境,第二是謙虛,但他也沒有否定自己的修行,他是認取的,不認取他也不存在十地十一地,他肯定是認取的。
問A:看來要自己走一回才知道這裡面的差別,說是很難說清楚的。
答:我們也有師父問我:“上師您說的那個自然觀照不就是見性的狀態嗎?”我說:“是啊,肯定是。”莫說是自然觀照是見性的狀態,觀照都是見性的狀態,觀照就是已經回歸自性本位了,這就已經是見性了,只是綿密的程度不一樣,那麼自然觀照就更輕鬆更自在了,綿密的程度要比我們所講的觀照更進一步,所以自自然然都在觀照當中,那這個觀照已經是形成片了,那肯定是見性的狀態。
問A:我剛想跟您說,後來後面這一句話一下把我給噎回去,我就想說,那我那個時候工作中那樣也是屬於一種自然的觀照的狀態。但您後來說這個不是,那就不是了,自己都懷疑那就肯定不是了。
答:我們要求沒那麼高,首先講觀照,觀照先要認取下來,承當下來,這觀照先要認取承當下來,再說下一步怎麼做,下一步怎麼做呢?
問B:時時回歸本位。
問:念念無念。
答:挺好,我們母音上師說“內不被念遷,外不被境轉”,這就是保任。
問A:你們兩位都親見了一回?
問:沒有,母音老人說不是很簡單嗎?前念不起後念不生,中間的不就是你的性啊?你就這樣子清清楚楚,做完放下不就完了?
答:所以打坐培養定力就是為了鞏固你這個知見。
問:就是啊。
答:就是要鞏固這個知見啊。由知見轉成見地,就這個過程。
問E:見地這個詞是很高的,你說他有見地,那一般人根本達不到。
答:腳根著地就有見地了。
問E:對,一般人哪裡有見地呢?只能說是知見。
問A:變成自己的東西了。
問E:那些東西都能見到了。
答:你有方法嘛,從凡聖同居土轉為方便有餘土,有方法嘛,開始接引了。
問E:我是覺得,一直想問上師這個問題,就是到什麼程度會不打坐呢?
答:你說的是哪種打坐?
問E:當時您不是後面幾年不打坐了麼?就那天聽完,我一直在想到什麼程度能說不打坐。
答:到你執著座上境界了,那就不打坐了。
問F:不想下座的時候就可以不打了。
答:對,你不願意下來了,那就不能打了。
問:那是要打多久呢?
答:三五年啊。
問:不是,就是說這一座打多久,就是說算了,可以不打了?
答:那主要還不是光講時間,還要看你座上的覺受,不過也要經歷一回,要不然你後面在接引大眾的情況下,找一個覺受比你好的,你就受不過他了,所以還是要,反正在覺受當中稍住一下,再超越一下,更好。所以我在後面鼓勵大家打長坐,不用擔心什麼,坐吧,哪怕你執著不願意下來,那也不要緊,多多體會一下更好。那樣別人問不著你,你經歷過,你還不用照書上來講,你就用你的心得體會來講,什麼叫識無邊,什麼叫空無邊,你有心得體會你可以說得出來嘛。
問E:把這個四禪八定……
答:四禪都不講了,直接講四無邊了。
問G:那這個名相沒聽過,怎麼講?
答:連聽都沒聽過?不告訴你了?
問G:就像上師以前經常講這個一生補處,我聽的一生補處也不是很具體,去書上看過了才知道一生補處是啥意思。
答:無生法忍之後就是阿毗跋致,阿毗跋致之後就是一生補處。
問A:無生法忍是十地,我還以為是八地。
答:九地十地都可以說是無生法忍。
問C:上師,比如說這個功夫成片什麼的,這個打坐應該減少點也可以吧?觀照力量夠啊。
答:打坐不妨礙啊,打坐什麼時候都可以啊,什麼情況下都可以。
問C:也就是說我們打坐是為了座下有力量是不是?比如說打坐是磨刀吧,下座是……
答:那是觀照,打坐培養定力,下座就是觀照。
問C:就是說到這個地步的話,打坐時間可以少一點了吧?
答:這個自己把握,這個沒有人能夠規定你,你可以學虛雲老和尚茅棚裡面坐十多二十天,也可以坐幾分鐘啊。這個看你自己把握,想怎麼坐就怎麼做,坐也不要住在坐的相上,不坐也不要住在不坐的相上。
問C:現在覺得那個時間長,有些浪費時間了。
答:哦,那你在這裡,你不打坐還幹嘛呢?行禪也是打坐,行站坐臥皆是打坐。
問C:佛法最講究的是起妙用。
答:對啊,你多在座下起妙用,以這個來作為打坐也可以,那更好。
問C:上師上次開示說座上打妄想或者是昏沉,是在什麼?
答:你看你記錄的,記錄了沒有?
問C:那個沒有記錄,他們有那個錄音嘛。
答:錄音你也可以記錄,聽到錄音你也可以記錄。
問C:我想等打完七,全部叫他們發給我再重複慢慢地……
答:慢慢品味是吧?但是我們說這些東西,它是每個師兄相應點不一樣,講的東西也不一樣。所以有些東西你聽就聽跟你相應的,跟你不相應的,你也不要去苟求。
問C:就是大眾性的,不是針對性的。
答:但是我們交流往往是針對性的,大眾的東西好說,針對性的要觀機,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他修到哪一個點子上不一樣,這就需要觀機,觀察出來,你跟他去交流才能夠相應。我們經常在店裡面,幾個師兄師父在那裡聊,就這幾個人聽得懂,邊上坐的那些聽完都是一頭霧水,他們不相應,聽不懂。
問C:懂的都很自然的哦。
答:曾經經歷過,他就知道咋回事。
問C:只不過是他不懂怎麼去表達或怎麼描述。
答:嗯。
問E:上師,見性和或者說開悟之後,還有個轉化色身,有些這方面?
答:有。
問E:有些好像易生病,但是人家確實是開悟了,那有些身體也好得很。
答:轉的方式有些也要借助方法。
問E:像我們宗門這種有什麼方法嗎?
答:土木金石,人體四大都是由土木金石來的,你得要有靈感之後,它要搭配,土木金石水把它搭配起來就是甘露嘛,這就可以調了嘛。它是內外相調,內也要調,還要借助外面的這些一起調,而不是你什麼都不吃,坐在那裡就能夠好。像神農嘗百草,他是大修行人,所以他靈感來了,看草的形狀、顏色、長短,他就知道相應對治什麼病,然後再嘗嘗味道,就更能夠拿准了。
問B:上師,我今天早上也是下了座,他喊我喝茶,剛想去拿杯子,我突然動不了,就在那叫起來了,背上那個夾脊那點就像拔釘子一樣地往外撥,那下子通了,“啊”。
答:“啊”,原來如此,沒有錯過。
問B:好像拔了好幾個,最近幾天。這是什麼呀?上師。
答:啊?不是原來如此嗎?還問這是什麼,這不是原來如此嗎?
問B:還有最近座上不知道該幹嘛了,空空空完了,沒啥事幹了。
答:本來無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本來無事,你何必多此一舉?
問B:那就不去找了。
問:就是我剛才感覺很輕鬆自在。
答:那要了手,輕鬆自在也不可得——了手。下手,下手做觀照嘛,下手就是怎麼樣回歸啊,怎麼樣不住啊,怎麼樣立足根本啊,體會本來不滅啊,這個叫下手處。應手,得心應手,處處都是如此,逢緣都可以化掉,得心應手。
問:那這個就是妙用?
答:對,得心應手就是應緣接物都在本位上,沒什麼東西是可得的。
問A: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答:對啊,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然後了手,啥也不可得,自性也不可得,佛也不可得,了手,這變成三隻手了。

六七第一天:驛站

63   63_不同程度的能所雙忘

問:上師,我那天發願都能所雙忘,發著願發著願,四五次能所雙忘。發願也能能所雙忘。
答:可以。
問:那天我在座上就感覺特別疼,然後有個念頭說,要不你停下來發發願吧。我就下座坐那發願,發願發著,四五次能所雙忘。
答:會有的。
問:我好奇怪,原來發願也能……還有就是這兩天第一座的時候,腿因為沒有那麼痛了,就有一二十次吧,我沒仔細數,太多了,就是那個能所雙忘。都不知道,好像沒感覺,持著持著咒,然後咒就沒了,特別頻繁,這是第一座的時候。然後第二座又開始有點痛,沒有那麼頻繁了,也好幾次。就是今天我在座上……
答:你對能所雙忘不要有住。
問:沒有,我都沒想過。
答:也不能追求。
問:哦,對。就是你不知道持著咒持著咒,自然而然地就咒沒了。
答:然後它停留了多長時間?
問:這兩次停留的時間還都不短。之前都會有幾十秒或者幾秒、十幾秒。然後這一次,我發覺有幾分鐘?一兩分鐘?就好長時間,這兩次的時間都長。
答:它時間會變長的。
問:就是時間長,就今天停的時間,大概就是有幾分鐘的時間,每一次都有好長時間,不像之前的時間特別短。還有就是今天第二座的時候,痛得有點狠。
答:你這個能所雙忘的時候,身體有沒有出現化空?
問:沒有化空。昨天的第一座和今天的第一座都沒有那麼痛,就基本上不怎麼痛,之前不是痛得很嘛。然後第二座痛得很的時候,之前我也發願,但是發的願可能不夠大,今天我就想:“我替眾生受痛吧,所有痛都來吧,讓我痛死算了,都一起來吧,我啥也不怕。”然後想只要痛不死我,我還是要修,要好好修行。然後又發大願,結果一會兒就不知不覺不痛了,就不那麼痛了,就再也沒有那麼痛過這一座下來。就是到快到下座的時候,腰有點酸軟無力的感覺,我都想下座,就堅持,一直堅持到下座。以前沒有這麼……
答:那也是翻種子。
問:也是翻種子。
問A:上師,剛才她談的那個能所雙忘,您說能所雙忘的同時應該伴隨著身心化空,是這樣吧?它是同時出現的,還是……
答:有階段。
問A:有階段?那就是身心化空和能所雙忘同時出現的時候,是不是程度更深一點?
答:對,身體一下子空掉了。我們所謂的輕安就是這樣,能所雙忘的同時,身體也空掉了。
問A:它是同時出現的。
答:同時出現。
問A:但也有可能那個程度不一樣,就是化空的狀態不一樣?
答:嗯,程度不一樣。
問A:程度不一樣。
答:如果是時間長一些,覺受這一塊更輕鬆一些,就是身體化空了,它這個力量會大一些。

64   64_智慧跟根塵脫落不一樣

問:上師,如果是達不到根塵脫落的話,那有點障著那個智慧……
答:不是達不到,是時節因緣不到。你是怎麼知道達不到的?
問:我是覺得在生活中的一些智慧打不開,用不出來。
答:智慧是吧?智慧跟根塵脫落還不一樣。根塵脫落是親證本來,智慧是本來的妙用,但不等於說根塵脫落了智慧就能夠妙用得起來。智慧的妙用,它是初地到十地這個過程當中,它不斷地在變化,不是一下子一打開本來,智慧就馬上可以用得很好,不是的。它是一點一點你在不斷地運用的過程當中,它不斷地發揮,不斷地升級,它是這樣的,不是一下子就很有智慧了。除非你是來示現的,原本已經證得佛果了,然後你來示現這個修證過程的。所以你一見性就能夠像佛一樣,能夠開示大眾悟入其中,那就是見性的那一刻就已經圓滿覺地了,那只有釋迦佛可以。你要像他那種修證,那你得另外建立一個佛世界。像他老人家一樣,示現坐在個什麼芭蕉樹底下開悟見性,(眾笑)然後就可以演示佛法。這個智慧的應用它是要升級的。
問:上師,啟用有什麼方法嗎?
答:越是不住就越用得好。
問:就是越不思考,越不用頭腦……
答:因為它是無為法,無為法是不可住著的法,叫作無為法。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差別智的不同,智慧應用的不同。
問A:上師,您前面開示我聽到的是,比如說我們能夠自然觀照了,能夠能所雙忘了,它也是一種見性。
答:是。
問A:那麼見性的程度和這個差別智,比如說初地到十二地,它的這個級別不一樣……
答:不一樣。
問A:所以它的啟用不同。
答:啟用不同,是。

65   65_相似的脫落

問:上師,昨天我帶了心**和心**去店裡,開車嘛。一路上到吾悅以後,發現好像很快,就感覺到入定了一樣,這開著車。下了車以後到吾悅,感覺整個恍如隔世一樣的。
答:恍如隔世。
問:對,然後昨天是元旦,負一樓很熱鬧,人很多,就是了了常知,也不會被他們所牽跑,這是昨天的一個感受。還有一個是冬至那天,我們包餃子給心*還有心**……
答:我們經常說一句話,脫落的狀態就是你跟這個世界毫不相干,那就是一種脫落的狀態。那這個脫落的狀態還不是完全的脫落,它只是一種狀態,就相似,相似於脫落。
問A:相似於脫落。
答:相似於脫落。
問:就是這個力量還不夠。
答:這力量已經很大了,不是不夠。
問A:但是不徹底吧?
答:不徹底。所以有時候師兄們跟我講這個的時候,我就跟他肯定:“你這個是脫落的狀態。”那師兄們就跟誰都說:“哎呀,上師說我脫落了。”(眾笑)然後又有人來問我,我說:“沒有,我只說他是一種狀態,不是說他就是脫落了。”
問A:他以為他被印證了。(眾笑)
答:脫落的狀態,就告訴你這種狀態跟脫落是一樣的,它是相似。這個也很不得了,很難得了,證明定力也是很好的。
問A:上師,剛才心*描述的這個狀態,我就想到就是……
答:就是你了知嘛,你不管什麼狀態都在了知當中,了知同時又不住著,不住著它也不妨礙你了知。所以我們說不住著,就是你不要喜歡這個境界,你喜歡上它了就粘著了嘛,它就落到回憶當中。你不去粘著它,它會經常出現。你一旦粘著它了,因為有住了,它就不出來了,它本來就是不住的流露。
問A:它是個自然流露。
答:自然流露,不住著的自然流露。你一旦去住著它了,它就不流露了嘛。
問A:流露那個當下就覺得好像這個世界跟我無關,覺得外面的事這麼陌生。
答:對。
問A:甚至身邊的人都特別陌生。
答:是啊。
問A:會有這樣的狀態?
答:會有,它是相似的脫落,所以叫脫落的狀態。
問A:就是相似的脫落。
答:相似的。
問A:但是它不徹底。
答:不徹底,所以我們也叫作輕安,輕安它也可以持續很久。你剛才說的這一路上到吾悅,那這半個小時是有的嘛,甚至一個小時也會有的,這個都是一種輕安,就脫落的狀態。
問A:對對對,所以有些人就會覺得……
答:這個在我們那個八觸十功德裡面有講,叫解脫。解脫就是這樣,它就是一種相似於解脫的狀態。所以說這個十功德相,就是我們所講的空、明、智、定、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應。這些情況在我們整個正修的過程當中,它都會體現出來。但這個還不是真正的解脫,真正的解脫要到四禪八定才出現。它這個是解脫的前奏,它會先表現出來,所以我們叫一路風光。這個一路風光就是說它還是會變化的,你一有住著,它馬上就沒有了。
問:是。
答:所以不要住它。
問:就是覺得自自然然的,沒有啥可住。
答:對。我們母音上師就把它總結成“空樂明”三個字,就空樂明這個狀態大家不要住著它,就這個意思。
問:它自然呈現的一種狀態。
問A:叫類似脫落的狀態,但是有些人就會……
答:就以為是脫落了。
問A:就對應上母音老人講的他到郵局那條路上那個狀態,然後感覺到好像跟他相似,就覺得自己也脫落了。
答:自己也脫落了,就不肯用功了。
問:就停步不前了。
答:不肯用功了,就造成得少為足了。

六七第一天:瀟湘

66   66_解脫要有方向和目標

答:解脫是有方向的。
問:您是說一個方向還是多個方向,不就一個方向嗎?
答:先是一個,之後是多個。
問:不太明白。
答:本來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
問:嗯,對對對。
答:這個目標達到了,你也可以往生無數個世界嘛。它是可以一個,也可以多個。
問A:多個就隨意往生。
答:對,所以我們第四印叫隨意往生十方淨土。
問A: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問B:他可以就是到了這兒,還可以去別的地方,是吧?可以同時去?
答:隨意往生。
問C:不是同時,隨意。
答:同時也對,化身無數就同時。
問C:十方,超十方。
答:你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你要做什麼,朝這個方向去,他就更容易得解脫。所以我們說,要每天都要發願: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他是把救度眾生作為目標,你有目標性,解脫的力量就大。那好比我們建設某個寺院也是,這輩子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做成,不求餘果,那它也是解脫的力量。
問:您是把我剛剛問的問題,著重再解釋一下。
答:對對,它就是要有方向感。
問B:為什麼我覺得解脫這個事,好像是沒有方向的,我有的時候覺得好像目標……
答:沒有方向感就慢嘛,沒那麼快。
問B:您是說先假定一個方向?
答:對呀,你一定要有方向感,它力量就大。
問B:但到最後呢,這個方向要把它模糊掉不?
答:你先達到目標再說。
問B:先定個假設的……
答:先達到目標之後,你方向就可以多了嘛。
問B:哦,我就老是覺得還沒立呢,我就老想把它模糊了,我覺得一立就好像……
問:王健林不都有句話嗎?可以先給自己設個小目標,比如說一個億嘛。
答:對,先要有個明確的目標。
問B:這個目標甚至是可以有點相的感覺在裡邊。
答:肯定啊。
問B:我是感覺一談到這個東西,我就覺得應該是無相的,那是個模糊的狀態。所以就那個……
答:明確的。
問B:一定要明確是吧?
答:明確。就是“到此作甚”,明確的目標。
問B:來了必有用意是吧?
答:嗯。
問B:那我的想法是不是有點偏空,就是那種模糊的狀態……
答:這麼修哪裡會偏空啊?你目標都是明確的。

六七第六天:塔光

67   67_不要把觀照看得太難

問:下座之後就是主動觀照,或者說發願那一種,就是在清醒的時候基本上維持這種觀照。在睡覺的時候,閉上眼睛之後自己就是反聞聞自性,通過聽著聲音不去跟著妄念去跑。那就是說睡著之後這個觀照怎麼做?或者說是不是現在的能力還達不到睡中去做觀照?
答:首先不要把這個觀照看得太難。
問:看得太難?
答:就是不能夠把觀照當成一個很難做的事情來做。其實我們所講的返聞聞自性,因為自性是本來具足的,那麼我們這個觀照也應該是人人都會做的,因為它是本來具足。那麼我們說沒有辦法去觀照是因為迷失已久。雖然是迷失已久,但是我們要重新回到觀照上,它並不難,就我們平時所講的,你知道自己的心是清淨的就是觀照,就要把它看成最簡單、最容易的事情來做。
問:不要太過作意。
答:不要把它看成最難做的事情來做,要以至簡至易來看待它,就是知道心清淨就是觀照,知道心不亂就是觀照。
問:這是在座下。就是睡中如何做主呢?
答:你知道心清淨就是做主。
問:但是睡中就迷失了。
答:睡就睡過去就行了,就不用去管它了。
問:不用管它。
答:對。睡有深睡,有淺睡。淺睡的時候做做功夫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到深睡的時候,一瞬間就到天亮了,啥也不知道了。那麼醒過來之後,第一念就是體會自己的清淨心,馬上要回到觀照中。
問:就是順其自然,不去過於……
答:對,你說順其自然,可以。
問:就是隨著座上的定力深了之後,下座能自然觀照的時候,在這個二六時中自然……
答:自然體會到心清淨,就是自然觀照。
問:這個自然觀照得座上功夫到什麼深度之後才能出現?
答:根器好,不談座上功夫怎麼樣,座下都可以自然觀照。是因為根器不好,要通過打坐來培養根器、提高我們的根器,所以才有相應的做法。也就是說,並不是人人都需要通過打坐來培養觀照的力量。慢慢體會吧。
問:感恩上師。還有一個就是關於咱們宗門這個打長坐,打長坐的話在哪個階段是比較必要的?然後到了哪個階段之後就可以……
答:最初開始學的階段,就要一鼓作氣,堅持個三年五年。
問:就在能所雙忘之前?
答:就是說最初,修行的開始。
問:然後後面這個觀照熟練程度……
答:這個是最好的,就是如果說能夠得到正確的指導方向。不要說,哎呀,我已經學了十多年了,打了十多年座了,以前不知道方法,現在知道方法了,現在來修。因為無論是修哪一個法門,只要說前面有過多年的經歷了,他再回過頭來重修,要費很大的勁。我們經常打比方就是說,拿一張白紙給你,你在上面怎麼畫都可以,都可以把圖案畫得很好,但是拿一張報紙給你畫,那報紙它上面已經是烏漆麻黑了,你在上面怎麼畫都畫得不漂亮。所以說一張白紙任寫任畫,這個就是在我們剛開始初入門的時候,就非常精進如法地去修證,這個是最好的。
問:這個長坐的時長多少比較合適?四小時,六小時,八小時?
答:因人而異。
問:在不同的階段呢?
答:因人而異。它不是刻意得要這麼做,就看有沒有必要。
問:就是如果一段時間在座上能夠……
答:也要看條件。就是你縱觀整個佛教界,能打坐的人都很少,有福報、有時間、有機會打長坐的就更少了。隨著各人福報不同,因緣時節不一樣,所以他修行的過程和方式也不一樣。
問:感恩上師,我先問這些。

68   68_不夠迫切就無法剋期取證

問:上師,那觀照的力量有大有小,覺得會觀照,但是這個力量比較弱,怎麼樣能提升這個觀照的力量呢?
答:一切不住力量是最大的。一切不住,了了常知,體會一下,這個力量是最大的。時時刻刻都在觀照,力量就更大了。
問:對,它不綿密。
答:嗯,要綿綿密密。你要感覺到不綿密,那你就要迫切,以迫切的心去做觀照。我們所講的剋期取證,就是要有一個迫切的心來做功夫做觀照。
問:就是不夠迫切。
答:不夠迫切就無法剋期取證。
問:就感覺一直都停留在一個狀態上。
答:嗯,不要有住著嘛。

69   69_念念都在認取承當

答:大膽提問嘛!
問:上師,能不能請您講一下認取和承當呀?我從打坐開始到現在,經常聽見這幾個字。
答:那是什麼?
問:菜包。(塔光的貓)
答:對,這就是認取了嘛。菜包是個什麼東西?(眾笑)
問:貓,貓。
答:哇,太神奇了。
問:我是想上師是在說禪機什麼的?
答:肯定是禪機啊。
問:哦,對,禪機它也是貓。
答:肯定是禪機,禪機也是貓。
問:我覺得這麼久了,我一直迷迷瞪瞪的,對這個認取和承當。很多人跟我說過要認取承當,然後我總覺得我沒有認取承當,但是我不知道我哪裡沒有認取和承當。
答:你在認取承當你的迷迷糊糊。
問:那我應該認取承當什麼呢,上師?
答:你的迷迷糊糊。
問:是不是認取和承當,如果不認取的話,在生活中、世間法上表現就是不自信?
答:你不會,你只是不知道這個概念是什麼用的,其實你一直都在認取承當。
問:一直都在?
答:嗯。
問:那認取和承當了什麼呢?
答:什麼都沒有。你要看用在哪,你會不會穿衣服啊?
問:會。
答:你知道哪件衣服是你的,哪件不是你的,知道嗎?會不會拿錯啊?你看這認取承當得很好啊,那你吃飯嗎?你的碗筷你會認取嗎?會啊。那鞋子呢?好了,這夠了,這耽誤不了啥事了。
問:前幾天我在跟心**說,我說我怎麼打了幾個七也沒什麼進步?後來我在擦那個佛像之後,突然發現我進步好大好大,從我打坐到打七到現在,然後我發現這個就是認取和承當之一。
答:沒錯啊,你都知道那個是佛像,這就認取承當了嘛。
問:但是我不知道我其他地方還有哪裡沒有認取和承當,就像我進步這麼大,之前我都沒有認取承當。
答:你是念念都在認取承當,怎麼會不知道呢?剛才不說了嘛,衣服你會認取錯嗎?會拿錯嗎?不會。
問:是不是我還是在世間法上去找這個認取和承當?
答:不是,你是不知道啥叫認取承當。
問:不知道這個名相?
答:不知道這個名相的意義表現在哪裡,其實認取和承當是時時刻刻的。你有沒有出去買菜過?有啊,那你認得我們這個門嗎?這不就認取承當啦?不會走錯吧?
問:就是佛性的用,就是認取和承當,是嗎,上師?
答:你這個描述得太究竟了。
問:感恩上師,那這個比我想像的要簡單多了,之前想的認取和承當覺得好深奧,從打坐到現在,一直覺得無比深奧。
答:本來就很簡單,你把它看得那麼深奧。
問:但是師兄一般在說的時候都說認取和承當感覺好像在說進步啦,或者是在這些方面。
答:也沒離開,也是。也不難,也不易。不是最難的,也不是最易的,又把你繞暈了。
問:對,上師說得簡單至極,但是好像平時上師說和師兄們說,感覺好像要用處多得多。
答:意思是上師講得太簡單了,師兄們又講得太難了。
問:對,感覺是用在很多方面認取承當,是在很多方面都是要去認取和承當。
答:這個叫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要去認取承當。
問A:這貓聽著很認真,動都不動。
答:你看,他馬上就認取它了,承當貓性,他還把貓性承當的很好,他說這個貓一動都不動。
問A:在聽,你看。

70   70_無求達到極致才有突破

問:上師,我去年打了接近六個七,今年到現在六個七了,也沒有什麼根塵脫落,能所雙忘也很少。
答:有沒有退步?
問:我想問是我根器差嗎?
答:有沒有退步?
問:沒有退步,我進步很大,好大好大。
答:有進步啊?
問:但沒有想像中的什麼很多能所雙忘、根塵脫落,是因為我根器差嗎?
答:嗯,太差了,明天加把勁啊,爭取來一個根塵脫落哦。
問:感恩上師加持。
答:這能所雙忘就免了啊。
問:之前就覺得好像師兄們打三個七什麼的都變化好大,我變化也好大好大,但是就沒有想像中的那種很神奇的……
答:不能想像。
問:能所雙忘、根塵脫落什麼的,都連著兩年六個七,兩次六個七了。
答:不能想像。
問:這個還是要慢慢來,根器不一樣哦?
答:有想像就有求了嘛。
問:還是有求哦?
答:本身無論是能所雙忘,還是根塵脫落,它是無求達到極致才會出現的。
問:無求達到極致哦。
答:那你有求心一直都在,怎麼可能出現?
問:哦,也是,每年來的時候,我就想今年把這個七全程打完了,明年可不用再來打七了。但是好像打著打著,怎麼發現還得再來。
答:它是無求達到極致才會出現的。
問:那怎麼樣可以無求達到極致?
答:你看又有求了。你不能有求啊,有一點有求心它都是能所。
問:可是怎麼樣才能一點都無求?
答:你看又有求了。
問A:不去想。
問:不知不覺地就會有求哦?
答:對啊,你一直都在有求中啊,你就是觀照發願,發願觀照。
問:哦,還是座下這個力量不夠,用功不夠。
答:對,你這個發願跟觀照沒有做到綿密。
問:哦,所以說去年打那麼久,今年打這麼久,還是座下用功不夠。
答:我們說觀照就是一切不住了了常知嘛,心清淨就是觀照。那發願呢?要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就是我們所講的綿密的迫切,一開始啟七的時候就跟大家講了,要有綿密的迫切心,要發這個大願,剋期取證。不是叫你去求能所雙忘,也不是叫你去求根塵脫落,是一種無求的狀態,無求的狀態你也可以綿密啊,綿密地觀照,綿密地無求。
問:所以說其實不是根器的問題,還是座下用功太差了。
答:對,用功你要座上座下,像那個心**師兄問說:“上師我一天打幾座?”我說:“打兩座。”座上跟座下就是兩座嘛,兩座還要打成一片。

六七第六天:瀟湘

71   71_全體放下就是心當下

問:上師,請開示一下……
答:你不是心**嗎?還要求什麼?
問:不是。
答:當下了不可得。
問:是當下了不可得。就有時候妄念起的時候,把妄念整個……
答:都心當下了還妄念,妄念哪兒來的?心不在當下嗎?
問:當下就是啊,把妄念轉過來那個就是了。
答:哪個啊?哪個?
問:就這個。(眾笑)
答:啥都不可得就是當下,哪有什麼妄念在啊?啥叫妄念呢?什麼叫妄念?你跟我們講一講什麼叫妄念。
問:胡思亂想。
答:胡思亂想那叫妄想,不叫妄念,叫妄想。繼續幫我們分析一下什麼叫妄念。
問:問倒了。
答:被問倒了啊,是你自己要說的,你說你有妄念了,所以才問你什麼叫妄念。分別念就是妄念,你帶有分別心的念頭就是妄念,叫分別念。你這個念頭好不好啊?
問:念頭還有好不好啊?
答:好不好啊?你點頭就證明好了,帶有好不好就是妄念,沒帶好不好就叫念頭。那你這個好不好——好的程度或者不好的程度就屬於妄想。好到什麼程度啊?這就是打妄想。這個東西好,你喜不喜歡啊?這妄想又產生出執著了嘛,你雖然喜歡它,得不到它,你煩不煩惱?煩惱就這麼來了。
問:通體放下直接就是了。
答:從根源就把它斷掉了。全體放下,就是心當下。
問:不分座上座下。
答:還有什麼問題啊?沒了啊?
問:當下沒有了。很簡單啊。
答:簡單?簡單又成了妄念了。
問A:有評判在了。
答:帶有一點色彩就成了妄念了。
問B:上師,還有一個問題,我想您在這裡簽一個名,那是妄念還是妄想?(眾笑)
答:那我是要跟你的妄想跑呢,還是不跟呢?
問C:上師,這個妄念的根源是能所?
答:對,是啊。
問C:那能所的根源呢?
答:能所就是粘著啊,產生粘著之所,能所就是七識作用。
問C:那可不可以這樣,能所就是我執了?
答:我執的根源,我執我見的根源。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