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坐姿正確,面帶微笑,一動不動。不睜眼,不說話,鬧鐘不響不下座。
1.打長坐最好用高凳散盤

絕大多數的師兄會感覺雙盤非常痛苦,很難堅持,所以不要求非得雙盤。單盤坐起來一邊腿高一邊腿低,坐骨是不平衡的,時間長了會導致坐骨神經痛,可能會影響到走路,所以不贊成用單盤來打長坐,最好是用散盤來打長坐。
盤腿打坐的傳承來自于二祖仁知阿闍黎和三祖元音阿闍黎。一般散盤坐,坐墊要高過腳墊二十公分左右,可以根據不同的身高來調整。打坐用的凳子有斜度,人坐在高處,腳放在腳墊上,整個身體的壓力在腿上,而不是在關節上,另外腿所承受的力量又分化到了凳子上,腿不用受很大力,踝骨、腳關節會輕鬆很多。這樣坐膝蓋低於腹部,腹部不會有壓迫感。有利於打長坐。
2.打坐容易犯的錯誤
打坐的人容易犯四種錯誤,宗門也把這些叫禪病。
第一是亂動,所以打坐時要手印不散,咒不斷,時間不到不下座。中途不能換腿,不能前仰後翻,不能左右搖擺,不能睜開眼睛看時間,腿難受要儘量忍住。打坐時妄念太多,身體會想動,要把注意力放在咒上、放在聞性上、放在聽上,不要放在痛上,這才能忍下來。要保持一動不動,長座才能夠順利地堅持下來。如果動了,打長坐是很困難的,簡直就是在受苦受難,不但沒有培養出定力,對身心也是一種摧殘。只有一動不動才能夠迅速地培養定力,定力培養出來之後,就會發現打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摧殘。當然,腰彎曲了可以慢慢把腰直起來。
第二是打嗝,打嗝一定要控制住,要是控制不住就千萬不要打坐了。
第三是東張西望,心裡面煩得不得了,控制不住要睜開眼睛東張西望。
第四是昏沉掉舉。昏沉掉舉有時候是因為坐姿不穩定、不標準、松垮造成的;也可能是身體不好、休息不好造成的。出現昏沉的時候,可以把手印抬高一些,腰稍微直一些,通過姿勢的調整,昏沉也會很快消失。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很容易得定。
這些毛病都可以改,但是要下定決心在當座就改了,不要說“一會兒再改”,如果有這種僥倖心理就永遠都改不了。
第二:結印要如法,將手印靠在胸前置於下巴下方(手印低沒有加持力),兩肘夾在兩肋上。這樣手印不會下沉,肩膀也不會疼。
要培養定力,手印要靠在胸前置於下巴下方。很多老師傳法,要求小臂斜四十五度結手印,這麼結時間長了就往下倒了。這樣結手印,人的惰性馬上就起來了,精進不了。三祖提到的四十五度角,指的是手腕的位置四十五度,小臂是夾著的,這樣手印是不會掉的。手印對打坐起加持作用,必須要提起來,定力越好,手印會舉得越高。有些師兄入定了手印是在面前舉起來的,因為定力是向上的,手印掉下來了往往都是懈怠、昏沉了。
第三:微笑持咒,心念耳聞,連續不斷,嘴唇微動,舌頭隨動。
1.微笑持咒
持咒的幾個要點:輕鬆、愉快、歡喜、自如、柔軟、慈悲。要帶著歡喜心來持咒,帶著感恩的心來修行。要微笑持咒,微笑持咒才能夠輕快,若是帶著苦悶念咒,力量提不起來。咒語是諸佛菩薩的心聲流露,持咒的時候心要歡喜,要感恩佛菩薩的加持,微笑持咒才有加持力。掌握了微笑持咒,座上會輕鬆很多。情緒上輕鬆下來了,身體就能夠保持一動不動。
2.持咒時嘴巴一定要動
持咒時嘴巴一定要動,嘴巴不動種子翻騰不出來,八識田沒法轉成如來藏心。第八識轉成如來藏心,必須要靠心念耳聞,嘴巴不動就轉不了。心念耳聞掌握得好的老師兄,持咒時嘴唇一直都在動。嘴唇不動了是很省力,但是容易落到想咒上面,不要怕用力,嘴唇動用不了多少力。
3.從字字分明到知道咒在
剛開始持咒的時候要字字分明,把耳根攝持在字字分明上,這時候心念耳聞是表現在字字分明上。每一個咒音都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一句咒語都沒有落下,這叫字字分明,這是心念耳聞的開始。
這個時候持咒的速度不會太快,因為快了字就聽得不清楚了,念六字大明咒一分鐘在四十遍以內。
開始打坐兩個月左右以後,字字分明就起不到什麼作用了。這時候主要感受到妄念、煩惱特別多,持咒的速度跟妄念是相應的,妄念翻得越快咒的速度會越快,所以自然而然這個咒會加快速度。隨著持咒的速度加快,就不再可能是字字分明了,而是有咒在,一直都在,這時候是用咒語來攝持住妄想紛飛,用舌根、耳根攝持住意根,把習慣流浪、心猿意馬的心抓回到咒語上來,我們管它叫心念耳聞,也叫知道咒在。
第四:打長坐,一座至少2小時,4小時或6小時以上更好。
六字大明咒可以幫助培養定力,剛開始打坐不要求時間太長,從半個小時一座開始,一個星期之後,加十分鐘。不管打坐基礎怎麼樣,就算可以坐兩個半小時,也不要求一開始坐兩個半小時,要從半個小時開始。如果覺得半個小時太輕鬆了,可以打三座半個小時。從半個小時開始,每過一個星期加十分鐘,一個月之內就加到了一個小時,半年之內就可以做到四個小時一動不動。
第五:座下時刻發願(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
1.發願才能快速成就
發願文“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是所有一切願的總集。諸佛菩薩的願力都很大,學佛菩薩發願是學佛的主要方式之一。發解脫大願、成就大願、度眾生的大願是跟佛法無上相應的。每天持續地發就是大願,如果只發一遍就不叫大願。不是時時刻刻發,形成不了大,大的意思就是沒有邊際,超越一切時、一切處。
座上出現煩惱、心亂、掉舉、無記、昏沉,都跟願力不夠有關。
修著退心不想修了,更是願力不夠的表現。下座後要不斷地發願,維護初心不退轉,讓願力變成動力。隨著大願的建立,成就就更快了,發願也是一種助緣,不斷地發願能推動我們精進。
2.用發願的方法契入觀照
在用發願文發願的時候,能夠當下體會到發願的時候心是清淨、明瞭的;清淨、明瞭就是觀照,所以用發願文進入觀照是比較快的。用發願啟用進入觀照的速度比較迅速,即用即覺。雖然也是對治法,但是這樣比較方便一些,力量也比較大。
第六:宗門在打坐修行過程當中沒有觀想、沒有求,一心只管持咒,也不要去求開悟、求解脫、求成佛,也不要求定,一切無求。
修行不要找,不要等待,也不要追求。座上既不求入定,也不求開悟,也不求了脫生死,只管心念耳聞地持咒。一切不住,一切不求,要以無所求的心態來修行,座上座下都是一樣的。
能夠得到這麼殊勝的法門真的不容易,內心要感恩,認認真真地去修證。要把它當成非常殊勝解脫大法去修,把它當成能夠離苦得樂、離開煩惱苦海的一條智慧之舟。以什麼樣的心態修法,就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所以修法時候要心生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