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生死》

  其實人死了,這個身體壞了,但是思想並沒有死,思想就跟我們做夢一樣。夢境跟我們活著,跟死亡,它是有相似的地方。我們所講的夢,就是小死了,那麼人死了,叫大睡,睡過去了,感覺跟睡過去一樣。他在這個大睡之後,回過頭來看自己這一生啊,就如同做夢一樣,所以不要去懼怕生死。
  生死就跟做夢是一樣的,只不過它會多了某些現象。就是家里人呢,在身邊哭泣的時候,痛哭的時候,會擾亂亡者的心神,他會擾亂亡者的心,會讓他起煩惱。那亡者他是感覺自己像睡著了一樣,睡著了乾嘛這些親人在哭呢?他就想醒過來叫他們不要哭,但是怎麼都使喚不了這個肉體,因為這個肉體已經壞了,所以死亡只是這一種現象,它並不可怕。
  如果我們對這個死亡產生恐懼的話,害怕、討厭、恐懼的話,直接就墮到三惡道裡面去了。所以佛教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大家不要懼怕死亡,對這個死亡不要產生恐懼,要心平氣和地面對死亡。 所以你看我們佛教界,有那個臨終關懷。就是叫亡者不要懼怕死亡,要跟活著的時候一樣要歡喜,要高興,唯有這個歡喜高興,能夠讓我們超越死亡。佛教界管這個叫臨終關懷,就是安撫亡者,叫他不要驚慌,不要恐慌,敢於面對死亡。
  這死亡並不是一個可怕的事情,而是一個重生的開始,這個肉體壞了,就如同是我們的衣服舊了一樣,衣服舊了破了老化了,我們重新給他換一件,只有不懼怕死亡他才能夠活得更好。 其實,人的壽命有多長呢?
  比地球的壽命還長,每一個人都活了無量劫。你看,我們經常聽說人有多少多少劫難,這個劫,跟我們現在所講的劫難的劫,不是一回事兒。劫難的劫,是所作所為盡幹惡事,逃脫不了的這個罪業,就叫作劫難。那我們現在所講的這個劫,指的是時間。好比我們說:這個世界已經存在了三大劫。
  就是佛經上面所講的,我們這個世界已經存在了三大劫,這三大劫它是怎麼算的呢?這三大劫就是說,人壽八萬歲,就每一個人壽命八萬歲的時候,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人壽十歲,這個叫減劫。再從這個人壽十歲,每過一百年增加一歲,一直增加到人壽八萬歲,那麼這一增一減就叫作一大劫。按照科學上的算法,佛教所講的一大劫,相當於十三億七千萬年,那佛經上說:我們這個世界已經存在了三大劫。三大劫也就是四十億多年,也就跟我們現在科學所講的,地球存在了四十二億年差不多。那我們科學界是通過考察這個地球的岩石結構,最後推斷出,地球已經是存在了四十二億年了,那跟佛教所講的四十一億七千萬年差不多。
  那麼我們這個生命,他是有兩種形態,佛教界所講的生命是兩種形態:一個是肉體上的分段生死,這是我們所講的,這個人活著,這個人死掉,這個就是肉體上的生死,這個生死叫分段生死。 因為這個肉體他是爹娘生出來的,有生必定有滅,這是自然規律,佛教也講自然規律,佛教講每一個物體的形成,到它的消失,它要經歷成住空壞四個階段,它經歷成住空壞四個階段,這成住空壞四個階段呢,就是我們所講的生生滅滅,這成住空壞四個階段當中呢,又包括在這個人的身上體現出生老病死,生老病死跟成住壞空它是相應的。
  所以每一個人有生必定有死,那麼這個肉體死掉之後,就像我們前面所講的,人的感受就像是做了一場夢一樣,他還會重新尋找一個肉體,那尋找這個肉體呢,他有幾種形態表現,一個就是想拼命喚醒已經損壞的軀幹,就這個肉體已經壞掉了,他想重新喚醒他,他還十分執著眷戀他這個肉體,這個是一個階段,也是一個起點。之後呢,在這個中陰身之後,因為中陰身大概就相當於我們這個世間的四十九天,那這四十九天在亡者來講,它表現的有可能是幾千年幾萬年,也可能是幾個小時,因為他沒有肉體,我們地球上,我們這個時間的度量計法,對他來講是不起作用的。那完全是看他本人生前的修行,他的心態,他的所作所為,去決定他存在哪一道當中。
  那這個中陰身呢,他所體現出來的,就是他到任何一道。我們講六道輪迴嘛,他到任何一道當中的十字路口,就是這個中陰身。那麼在中陰身過了之後,他還要去尋找一個身體。那麼六道輪迴,就是講的天道、修羅道、人道、餓鬼、畜生、地獄道。那麼這裡面呢,又有千千萬萬個形態出現,各種各樣的身體出現,如果他生前為人的時候做的善事比較多,心態比較好,那麼他投生的是天道;如果平平庸庸就像普通人一樣,那麼他還會重新來到這個人道;如果是行的惡事多了,起的疑心多了,仇恨的人多了,他就會到三惡道去了。
  我們所講這個三惡道的體現,就是貪嗔癡,貪嗔癡就是三惡道的體現。那他這些呢都是重新再來,重新再來他還是會在六道輪迴當中出現,還會去尋找自己的身體,我們管這個過程叫入胎。 那這個身體是多變的,根據他自己所做的業力體現出來,所以我們有一句古話又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是體現在六道輪迴當中,所以我們說這個生死,分段生死就是這樣子。
  那麼我們所講的另外一個生死,就是念頭的生死,業力上的生死,那個叫變易生死。
  變易生死是無窮無盡的,從來不曾生過也不曾死過,他是不停都在輪迴。如果是這個人,累生累劫,他所造的善業很多,而且累生累劫他都在參訪善知識,有這個信心,有這個嚮往,那他只要遇到我們當今這個世界所存在的佛法,他能夠遇知到這個佛法,那麼在明師的指導下,如法去精進修行,從而認識到:自己的本真是不生不滅的;能夠認識到:我們這個自性它是不生不滅的。那他就可以安住在這個自性當中,對一切事相不去起心動念,不去執著。
  那像這樣的人呢,他就可以脫離六道輪迴。所以佛教裡面管這個叫解脫,從煩惱苦海當中得到解脫。所以解脫這個詞就是這樣來的,就是不要再入六道輪迴,受種種苦,受種種難。 那麼在我們每一生每一世當中呢,在這個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學習當中,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不被煩惱所困。
  每一個人都有煩惱,但是這個煩惱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且每一個人的煩惱也不一樣,因為這個煩惱多數都是受環境的影響。各種各樣的環境,會促成各種各樣的煩惱形成。所以我們看每一個孩子,他也有哭鬧的時候,但他哭鬧的那個時候,他是向大人索要東西,要吃的,要玩的,要喝的,除此之外,他沒有別的煩惱。
  那麼大人的煩惱呢?是隨著學習、生活、工作,這不斷的成長過程當中,由於各種各樣的環境,造成的各種各樣的煩惱,遇到各種各樣沒有辦法開脫的事情,時間長了它就形成煩惱。
  那這些煩惱來了怎麼辦?煩惱來了特別是大的煩惱來了,人往往是六神無主,不知所措。所以由於這六神無主和不知所措,又容易導致成人的行為變異。人的行為一旦變異之後,他就會做出各種各樣偏激的事情來,那這各種各樣偏激的事情,我們可以說它是業力所造。
  所以說,由於煩惱,會造成許許多多我們意想不到的結果。那這些所作所為造成的結果出現之後,很多人接下來他會後悔,這後悔同樣還是一種煩惱,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假如這個時候,有一個善知識在身邊開導我們,把這個煩惱在萌芽狀態就讓它消失,那我們後面所要發生的事情,就給轉化掉了。
  所以我們佛教,它的精神就是:讓眾生遠離煩惱苦海,讓大家放下心理上的包袱,能夠快樂自在地生活。這也就是佛教所倡導的:人間淨土。
  所以佛教所講的放下,放下一切執著,放下一切煩惱。它是同一個詞,而不是叫我們放下美好的生活,放下我們的工作,放下我們的家庭。
  今天在座的各位呢,都是有家的,有家庭的,都有工作,都有事業,這些工作這些事業,我們都要好好去把它完成,這個過程當中,盡量把我們的煩惱,種種煩惱給它消遣掉,不要讓它形成,這個就是佛教的精神。而不是叫大家遠離這個世間,不工作啦,全部都出家當和尚去啦,不是那樣子。
  當然也需要有一部分人去出家,因為出家呢,他可以遠離世間的繁瑣事,去認真的修學,修學的目的就是再回到這個世間來幫大家消除掉煩惱,增長大家的智慧。所以我們也是需要這方面的導師,出家人呢就是這個導師的表現。

海口 淨明上師 蔡奕忠老師

  • 宗脈傳承 1997年12月2日,元音阿闍黎親自傳授印心宗輩代訣於淨明上師,並諄諄教導:傳法不可馬虎,傳承更應嚴謹,心密的傳承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像某些宗門那樣最後只剩下個法卷傳法,更不能跟搶佔地盤一樣去壟斷佛法及佛弟子。
  • 傳法風格 身體力行祖師遺訓,秉持當面親傳、跟進指導的傳法風格。老師灌頂時,一個一個弟子逐一灌頂,並親授每一位弟子咒文、咒語、手印以及打坐要領及其他細節;並能夠根據學人修證的不同程度,從最初的打好基礎,培養根器;到進一步明心見性,證體啟用;一直到最後的大徹大悟等不同階段,都給予系統而細緻的相應指導,傳法具有系統性和嚴謹性。
  • 五門八脈 就是我們整一部密法,它是包含五門,五門是哪五門呢?無生門,因為自性本無生嘛,自性無生滅嘛,所以叫作無生門,不生不滅就是無生門嘛;同時自性呢又是不動門,如如不動的,所以又叫不動門;同時是解脫門;第四叫真如門;第五叫淨土門;這個叫五門。五門,五門是一體的,所以整個佛教它叫五門八脈。
    八脈就是密乘傳乘的八個法脈。這八脈裡面呢,它有文殊法脈。首先我們講釋迦法脈,釋迦牟尼佛,和一些修持法要,釋迦法脈。有毗盧法脈,就是尊勝法脈,尊勝法脈就是毗盧法脈,就是大日如來的一些法系。有文殊法脈;普賢法脈;觀音法脈;彌勒法脈,也就是慈氏法脈;彌陀法脈、就淨土門嘛,彌陀法脈;還有一個密集金剛法脈,就是修護法的。它一共是八個法脈,所以我們叫五門八脈。   
    這五門八脈現在是誰在繼承呢?唯有我們印心宗在繼承!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