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雜談》
  • 1

     1. 關於昏沉的重要開示

        師兄1: 昨天群裡交流了昏沉的問題,跟昏沉相關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昏沉定,這個昏沉定確切的定義是什麼?
        上師: 確切的定義就是昏沉定嘛。
        師兄1:昏沉定是不是進入正定之前必經的一個階段?
        上師:對。
        師兄1:這個階段必須嗎?
        上師:必須。
        師兄1:我們幾個師兄交流,從口念耳聞、心念耳聞、心念心聞一路下來清清楚楚,沒有這個過程啊
        上師:必須有。
        師兄1:我們幾個一交流,好像經常不出現啊,這說明沒有到這個點是吧?
        上師:不是,是你出現過了但是你沒有察覺到這是昏沉定。
        師兄1:哦,有可能,今天我們特意留意了,果然今天都發現了昏沉定,有可能很短暫,都會出現啊?
        上師:都會出現。昏沉定出現它是有幾個因素,疲勞過度也會出現昏沉定,因為昏沉定對於疲勞過度來講它是一個短暫的休息,但還是在持咒,不過感覺好像是睡著了。但還在持咒,所以它不是睡著,這就歸納為昏沉定,也叫昏沉。其實,昏沉就是昏沉定。還有一種就是大病之後打坐,也會出現昏沉。昏沉跟昏沉定就是一回事。
        師兄1:一回事啊?
        上師:一回事。
        師兄2:那打呼嚕是昏沉吧?
        上師:那是睡著了。(眾笑),打呼嚕,流口水,還有做夢,那都屬於睡著了。
        師兄2:上次群裡交流的那兩位流口水,打呼嚕的“不倒單”,到底是昏沉還是睡著了?
        上師:那不是昏沉,那是睡著了。那個我們叫做“不倒單”,他坐著睡,他沒倒下來就不叫“倒單”嘛。(眾笑)
        師兄2:沒倒下來就叫“不倒單”啊?
        上師:“不倒單”就是坐著睡嘛。(眾笑)
        師兄2:昏沉和睡覺有沒有區別?
        上師:睡覺你要打呼嚕,流口水,做夢啊。他沒有持咒了,手印已經散了。
        師兄1:這個階段是昏沉,後邊可能有兩條路,一條是睡著了,另一條是正定。
        上師:不是,睡著不屬於昏沉。
        師兄1:那它前面肯定有個昏沉的過程啊,之前也不至於流口水啊。
        上師:不一定,睡著就是睡著了,它不一定要經過昏沉啊。
        師兄1:但是我們有時候打坐困得實在不行了也沒睡著。
        上師:咒還在啊,手印沒倒啊。
        師兄1:但再打下去就要撐不住,睡著了。
        上師:不會。
        師兄1:不會啊?
        上師:你坐著絕對睡不著啊。
        師兄1:那倒也是。
        上師:坐著能睡那是一個功夫啊。(眾笑)
        師兄2:手印沒倒,但是感覺好像咒不在了。
        上師:你感覺不到咒在不在?
        師兄2:感覺不到咒在。感覺不到咒在實際上是昏沉定
        上師:睡著了手印肯定倒了,沒有說睡著了手印不倒的。睡著了肯定是手印跟咒語都沒有啦。手印倒了,咒語沒有了,打呼嚕了,甚至開始做夢了。
        師兄3:上師,這個“釣魚”也是屬於昏沉定嗎?(注:釣魚是形容手印時不時倒下又提起)手印掉一點點又起來。
        上師:入定了手印也會掉一點啊,入定了還會掉到這裡來(大約在胸口處)。
        師兄1:也不一定說入定了手印一直往上啊?
        上師:不一定。
        師兄4:上師,我打坐昏沉的時候,咒還在。
        上師:是啊,昏沉的時候咒還在。
        師兄4:我就以為這樣是不對的,這樣打下去沒有意義,都昏沉了還有啥用。
        上師:接著就下座了。(眾笑)
        師兄4:這是不能下座的是吧?
        上師:那肯定不能下座啊。
        師兄1:如果按正常情況來講,不是勞累,很正常,身體也很好,昏沉定應該是出現在口念耳聞,心念耳聞之後吧?
        上師:不一定,什麼情況都會出現。
        師兄1:哦,都有可能出現。那在這種正常情況下出現了昏沉定,下一個階段是否就是正定呢?是不是有可能回到其他的狀態呢?
        上師:淺定。
        師兄1:淺定。
        上師:你所講的正定是包括淺定、深定在內,都叫正定。昏沉之後先出現的就是淺定。從昏沉裡面出來,然後呢對周邊的一切很清晰,咒語、念頭也很清晰,這個叫淺定。深定就是什麼都不知道了,咒語也不知道了,但實際上還在持咒,只是不知道了。到他突然間從深定當中出來,那段記憶是沒有的,一片空白。“我剛才怎麼去了?”,會起這個疑問,“剛才什麼都不知道了”,這就是深定。時間過得很快,一下子就過去了。
        師兄5:上師,我有個疑問,持咒的時候,咒在持但不知道,一會咒又回來了,這個是不是昏沉?
        上師:什麼都不知道了,也可能是深定,也可能是昏沉定,但昏沉是不清晰的。
        師兄5:咒反正嘴巴在動,過一段時間咒又聽到,又來了。
        上師:你那應該是昏沉。
        師兄1:出現昏沉之後,手印舉高是您在開示裡講過的對治方法,還有……
        上師:腰挺直。
        師兄:手印舉高,腰挺直,這兩點啊
        上師:實在昏沉得不得了,就睜開眼睛一下,狠狠睜開眼睛一下,或者咒稍微念出聲,昏沉關過了再閉上眼睛。
        師兄6: 是不是昏沉的時候一般不提倡發大願。
        上師:沒有提倡,但是你也可以發嘛。“嗡嘛呢唄美吽,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嗡嘛呢唄美吽……”。(眾笑)
       
        2018-7-31淨明上師開示匯總
       

  • 2

     2. 座上座下配合 方可深入禪定

        座上座下配合 方可深入禪定
       
        弟子1:上次您說的正定包括淺定和深定。這裡有一個概念叫了義禪定,了義禪定就是“了了分明,蕩然不住”。但這個深定它會出現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況,那這麼看來,深定不夠究竟,因為在深定的這個狀態,了了分明是體現不出來的。
        上師:不一定。
        弟子1:不一定啊
        上師:也能體現出來。這個過程呢,偶爾會體現不出來。
        弟子2:上師,空樂明屬於深定嗎?
        上師:空樂明只是境界,定不定都有空樂明,輕安也是空樂明。
        弟子3:我一般出現的狀況就是什麼都不知道。
        上師:什麼都不知道那咒在不在呢?
        弟子3:咒我也不知道在不在。不知道在不在,突然一下明白,又回過神來。
        上師:有多長時間?
        弟子3:多長時間…….
        上師:持續的時間。
        弟子3:這個很難估計,因為這個時間的概念已經……
        上師:你一座多長時間啊?
        弟子3:一座四小時。
        上師:那就是四小時唄。
        弟子3:不是從頭到尾,只是中間有一段時間。
        上師:手印沒倒?
        弟子3:手印沒倒,坐的還是…..
        上師:很穩。身體沒化空?
        弟子3:身體,不知道。
        上師:不知道就是化空了嘛。
        弟子3:啥都不知道。
        上師:身體不知道就是化空了嘛。空樂明也沒有了?
        弟子3:就是一個不知道,然後突然回過神來。
        上師:它是深定,沒錯。
        弟子3:回過神來還是繼續持咒。
        上師: 回過神的時候咒還在吧?
        弟子3:回過神來咒還在。
        上師: 其實當時咒也在,所謂的定呢就是說:在你的意識當中,它沒有留下影子,所以叫做深定嘛。
       
        弟子3:其他師兄都說這個境界那個境界,我啥都沒有。
        上師: 他們的境界就是你的境界嘛。
        弟子3:哦。
        上師: 你看你現在都有了。
        弟子3:上次您說的昏沉定,是不是每個階段都有可能出現。
        上師: 它會交替。
        弟子3:細住,微細住,甚至到微細流注都可能出現。
        上師: 對,它會交替。因為這個昏沉定呢實際上是我們所講的禪定之前出現的短暫休息。它這個昏沉定一過了之後,接下來出現的就是禪定。
        弟子3:禪定也有四禪八定之分。
        上師: 四禪八定是有境界的,我們所講的禪定是沒有境界的。
        弟子1:昏沉定後應該就是淺定,然後有可能就是深定,對吧?
        上師: 對啊。
       
        弟子1:淺定一般都能達到,深定就不太容易了,打七期間比較容易一些。
        上師: 哎,那個要力量很大,力量大怎麼培養呢,就是平時這個願力要大,而且這個願力,我們所講發願要“粉身碎骨,奮不顧身”,那種奉獻精神,要有這種精神和能力。能力怎麼培養呢,能力就是在平時的待人接物。比如在道場,有新的師兄來了,我們要如何去發心,去幫助師兄呢?這都是培養我們這個大心,培養我們的大定。不能夠碰到事情就躲,“呃,這個跟我沒關係,我做不了”,那你這個大心培養不出來,這是從一絲一毫培養出來的,所以它必須要有奉獻精神。所以說,住在道場,要主動去做道場的事情,用這個來培養道心。你別看這這一絲一毫,都可以起很大的作用。但是一旦有一點逃避的心理,你就是在否定自己的修行。所以,發願也是這樣,要有“奮不顧身,粉身碎骨”的奉獻精神。沒有這個奉獻精神的話,那你跟這個法不相應。因為我們的解脫法是為大眾解脫而解脫,成就法也是為大眾成就而成就。如果說遇到事情我們就躲開了,那就跟那些“灌頭師”有啥區別?摸一下頂轉身就走,“好啦,跟我沒啥關係啦,走啦。”那他們沒有辦法與法相應,沒有辦法與佛法相應啊。
       
        弟子1:這種大的願力在座上就會體現為深定。
        上師:哎,座上座下要配合,是吧。要願意幫助大眾,而且這種幫助是不求任何回報地去幫助。哪怕是在馬路上你去幫助一個陌生人也是應該的。 經常我們走在大路上,有人跟我們問路,他問路呢又有點誠惶誠恐,怕你指錯路。我還得帶他們走一段,我說“你不用擔心,我帶你走一段嘛,差不多到我就告訴你哪個方向”,陪他走一段。要有熱心腸,如果說一個修行人哪,修得冷漠無情,這哪是佛弟子,這一棍子打死喂狗算了。佛弟子就是要培養熱心腸,願意為大眾服務,要有奉獻精神。所以,修行不能修成一個冷漠無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種心態就不好了。這哪是修行啊,越修毛病越多。
        弟子2:修成外道了。
        上師:外道還成不了,成了外道的子孫。
        弟子3:做事也是願力的體現,要不然就是空願。
        上師:就是啊,你看我們建立一個道場,因為道場它是很全面的,方方面面都要顧及,人來人往,我們這些接待師兄都很辛苦。首先要自覺,所以,你看我們講自覺,你自己要覺悟自己。這覺悟自己是從清淨心來講,你的心要清淨啊,你的行為舉止要清淨啊,你不能亂扔垃圾啊,你亂扔垃圾那道場的師兄就夠忙啊。上了廁所要沖洗乾淨啊,不能老把這些差事交給道場的師兄們,咱們自己主動要去洗啊,是吧。那麼在道場也是,這個衛生要有人做啊。我們每次去,到那裡一看,這個地方有點髒了,我就找拖把、找掃把來給它處理乾淨,我都得做啊。要給大家一個乾淨的場所,你這個道場不乾不淨, 讓大家來這裡清淨,怎麼清淨啊?
        弟子3:發願不是空的,要落實。
        上師:落實在每一處。
        弟子4:自己自覺還能做得到,為大家服務不夠。
        上師:大家服務不夠沒關係嘛,我們來發心嘛,幹嘛非得要人家來安排呢?我們來到這個道場,我們就是主人不是客人。自己要為大家服務,要有這個精神。那規章制度都沒有意義了嘛,我們自動就把它搞的乾乾淨淨,道場的規矩就不起作用了嘛。所以大家要發心,一說要有這個傳承上師的資格,要有助修指導師的資格,個個都踴躍報名。要說管理道場,個個都往後退,這個就沒辦法說是相應了。這些都要靠主動,靠我們自己發大願,大願體現在哪裡?體現在為大眾服務上。度眾生不是為大眾服務嗎?度哪個眾生啊?每天到佛堂拜佛叫度眾生嗎?
        弟子5:是不是只有眾生沒有自己?
        上師:哎,是啊,要無我,要有奉獻精神,為大眾服務,為大眾服務就可以破我執。我執怎麼破?為大眾服務就可以破。
        弟子3:很多人的誤區就是把發願當成念個發願文就可以了。
        上師:念成緊窟咒了。(眾笑)
        弟子6:還有些人會找藉口,“我還是凡夫,我還有執著。”
        上師:那你就說嘛,“這好是破執著的方法”。(眾笑)
        弟子6:有些人覺得座上打打坐,座下多看經書就可以了。
        上師:沒有用,沒有意義,沒有奉獻精神讀佛經有啥用啊?這奉獻精神是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傳承給我們的。
        弟子3:也是菩提心的表現。
        上師:就是啊。
        弟子3:菩提心是根本。
        上師:就是啊,菩提心、菩提道嘛,怎麼做,表現在行為舉止上。
       
       
        2018-8-2 淨明上師開示於海口
       
        2018-8-3 心歷師兄:這段開示,上師明確告知,甚深的禪定源於宏大的願力,咱們之所以打坐不得力,往往是座下沒有好好發願之故。
       
        弟子:有些人有附體,我們能不能接近,能不能幫他們?
        【上師:首先要有慈悲心;度眾生要粉身碎骨在所不辭,前怕狼後怕虎怎麼度眾生?當然,要有善巧方便,得好好修行提高自己,修到受而不受就不受一切影響】。
        7月28日17:00開示於海口
       
        2018-8-3 心歷師兄:這是前幾天上師的開示,與此相關。咱們之所以沒有這樣的魄力與勇氣,還是太執著自我了。
       
        2018-8-3 疾風師兄:體會說不上。我以前也有發願和落實的困惑,我就在佛菩薩面前求,希望自己能發起真實無偽的菩提心,這樣求了大概一兩個星期,有一天看上師的海口打七開示,內心真正生起大願。馬上感覺不一樣,對經文還有對我自己的認識完全改變過來。以前總覺得極樂世界那麼遙遠。終於體會到往生極樂世界是為了快速成佛。感覺自己就諸佛菩薩在一起。感覺阿彌陀佛就在眼前,西方極樂世界那麼親切。雖然剛剛開始把大願發出來,但是我覺得我自己有了很大的進步。那時打坐從兩個小時加到4個小時,以前打坐1個小時就腿疼,2個小時動來動去,那時馬上就加座到4個小時,剛開始就是腿疼,就在座上不停的發願,願代一切眾生受苦,願一切眾生打坐不腿疼,一切眾生修行沒有障礙。剛開始兩三天腿是很疼的,但是願很親切。中間無論多疼,都沒有動一下,腰一直都是挺直的,就是不停的發願,無論多疼都沒有過動的衝動,這樣堅持一個星期以後腿就不疼了。後來打坐也不疼,偶爾有疼幾分鐘就停止了。
       
        那一年發現,這個大願發出來超越了我之前多年的修行。對代一切眾生受苦有真切體會。
       
        -----------------------------
       
        上海-季開:剛才在電話中問了淨明上師幾個問題。根據回憶做了一個記錄。可能有一定出入。希望給師兄們帶來一些幫助。感恩上師慈悲!
       
        弟子:感覺自己胃不好,在打坐中,會有一些打嗝的情況出現怎麼辦?
        上師:你是可以控制住的。儘量控制住。
       
        弟子:為什麼發願是從心裡發,而不是過意識?
        上師:意識第六識。我們說第六識是妄想,第七識是妄念,第八識是念頭。直接進第八識轉變你的心。
       
        弟子:現在沒有能所雙忘,又不會用自然觀照怎麼辦?有時會用斷。
        上師:我今天就指點幾位師兄自然觀照。效果非常好,甚至直接入定,也就是金剛薩垛定。能看到微細流注,甚至都不注。這個要當面教。斷一般在初學階段用,斷之後也是自然觀照,只是多用了一個意識。化空也是觀照。可以試著練。用呼吸提醒自己。
       
       

  • 3

     3. 打坐:口念耳聞->心念耳聞

        【上師關於打坐階段的開示】
        (節錄)
        (2018年7月21日 海口)
        上師:(口念耳聞)這個階段一般都是翻很大的妄想,煩惱、妄想,所以要求你注意力放在咒上,要字字分明,字字清晰,要聽得聲聲入耳,用這個來製約你不要跟你的妄想跑,所以這個時候強調叫 “口念耳聞”。那一般幾個月這個過程過去了,你這個心念當中翻出來的不再是煩惱了、也不是妄想了,而是亂七八糟那些念頭啊,叫妄念紛飛呀,這個妄念紛飛呢它有停留、有住,但是它住的時間不長,不像妄想住的時間那麼長了,所以妄想的那個階段我們叫粗住,這個妄念紛飛的這個階段我們叫細住。從細住開始,這個細住呢就是口念耳聞跟心念耳聞的交接口,你有時候你念這個咒語啊稍微慢一點,妄念進來了,又會把你帶著跟妄念跑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把這個咒語的速度稍微加快一點,加快一點又把這個咒給拉回來了。是吧?有這麼個過程嘛,像拉鋸一樣,拉來拉去。然後,再下一個階段——微細住:妄念很多,像看電影一樣,一幕一幕的,但是我們這個時候啊這個持咒的速度啊已經是加快了,我們什麼時候都在這個咒上,都在咒上。偶爾也會跟這個妄念跑,但是這個少了,不多了。這個時候已經開始進入心念耳聞了,因為我們知道咒在嘛——這就是心念耳聞了!而不是說:“哦,我這個咒是從心裏發出來的。”心在哪?心就在知道上!你的注意力在哪兒,心就在哪裏。是吧?! 好比我們說:(上師手指前方)你看,你看。
        師兄:(轉頭順著上師指的方向看過去)
        上師:看、看、看。你看——心馬上跑到那邊去了。注意力在哪兒,哪兒就是心;心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就是心!

  • 4

     4. 用微笑持咒來打通宿世心結

        所謂法喜充滿就是座上座下沒有間斷的、自然持續的自心法喜、念念輕安、一切本空的脫落境地,法修至此,法法本空,法本無法,法法亦法,即是了手。
       
        以微笑持咒來打通宿世心結,加快座上培養心念耳聞的形成的速度,座下培養心空不住的自然觀照,這就是無上密法體現出來的境界相應。
       
        所以,用微笑持咒來打通宿世心結是至關重要的,否則修行幾十年還有那麼多的貪嗔癡慢疑種子翻出來,真是笑傻江湖人。
       
        ---淨明上師
       
        有一次中午去吃飯,一邊吃飯一邊問上師問題,我問上師:怎樣判斷一個人的修行是進步還是退步呢?上師回答說:喜歡打坐就是進步,不喜歡打坐那就是退步。所以後來我就經常自己提醒自己,要喜歡打坐哦。
       

  • 5

     5. 除了打長坐之外,還要學會座下如何去用

        1. 20180813上師在和臺灣來的師父,師兄交流上師開示,心中心法前三印屬於金剛界,後面三印屬於胎藏界。密法裡面金剛界和胎藏界都分開的,唯有心中心法包含這兩部。
        心中心法屬於大隨求部,整個大隨求部包含心中心法等26個手印
       
        2.定力如同充電寶,要去用,不用放在那裡就耗光了
        定力越用越多,從觀照中開始
       
        3.睡著覺是境界,睡不著覺也是境界
        睡覺一動不動,是養肝
        打坐一動不動像塊木頭,也可以養肝
        打坐促進全身氣血循環,口生津液,還可以補腎
       
        4.達摩祖師當年來漢地,帶著《楞伽經》來,用《楞伽經》來印證修行人是否見性。
        《楞伽經》是用地名命名的經典,楞伽又名“難入”,是大乘經典發源地,佛陀在此講述很多大乘經典。
        六祖之後才用《金剛經》來印證學人修行。
       
        5.人在生病虛弱的時候,是最容易解脫的時候
        當下更應發生死大願
        因為,人在這個時候沒有執著和欲望
       
        6.上師:除了打長坐之外,還要學會座下如何去用,我們現在好多師兄修行是一邊倒,在座上都沒問題,但是在座下用功這一塊,往往是空白,不懂得怎麼去用!我們都知道和體會到哪個是諸佛本性,但這個當下的體會,一念清淨,認識他並不難,但認識了之後如何去修呢?承當過後如何去親證呢?承當只是認識他了,但如何去親證呢?有師兄是認識他了,就開始無所事事了,那這個見與不見有什麼關係,跟不見有啥區別!所以我們說這個見性,是念念清淨,時時不離,不離也不即,不取不舍!如何才能夠這樣呢?哪個是諸佛本性?了了常知,蕩然不住!但這個了了常知不是霎那間明白即可,而是要時時刻刻,要一切不住,這才叫念念當下,念念承擔!如果不這麼做功夫的話,一天二六時中總在跟意識跑,跟境界跑,那這個修行就有起伏,有落差!那我們六祖說的好啊,如來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以要用,不用怎麼成佛啊!我們的歷代祖師都給我們有開示,告訴我們如何去用,像我們的牛頭融祖師,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你要用他啊,不用就無法直了成佛!這個傳承上師首先要知道心在哪裡,然後才會去用心,心是真佛,心即是涅槃覺性,本不生滅,本不動搖,本來清淨,本自圓成!同時又能夠妙用萬法!
       
        上師:所以我們傳法,傳的就是妙用萬法,心中有法嗎?一切不住,一法都了不可得,一法不立!你不會用他,所以才會落在法見上!
       
        ——淨明上師慈悲開示
       

  • 6

     6. 大寶法王與摩尼寶珠、心就是道場,即心即道場。

        劉寒冰-心地
       
        2012年的時候,有位師兄要去釋迦佛的誕生地——尼泊爾的藍毗尼。蔡老師就給他兩顆釋迦佛的摩尼寶珠,說:一顆你自己留著,一顆你到了藍毗尼後,去供養給當地最老最老的和尚!
        這位師兄來到藍毗尼後就無助了,這到哪裡去找最老最老的和尚呢?無計可施的時候就想著,算了,先繞塔吧,幹想也沒用。
        結果,在繞塔的時候呢,就看到兩位穿著漢地僧服的出家人,也往塔林來了;他一看這兩位出家人沒有帶行李,心想著應該會是當地的僧侶吧,不如迎上去問問。然後,這兩位出家師父也看到他了,就先問:你是不是來找人的啊?
        師兄說:是啊是啊,你們怎麼知道的呢?
        出家師父說:我們也找你兩天了,趕緊跟我們走吧。
        師兄詫異的跟著走著,就來到了我們中國在藍毗尼建的寺廟——中華寺!進了寺門一看,就明白了,原來裡面掛了一條橫幅,寫著“恭祝大寶法王900歲生日”,師兄恍然大悟,這不就是最老最老的和尚嗎!
        師兄趕緊將摩尼寶珠恭敬的供養給了大寶法王,說:這是我們海口的蔡老師供養您的!
        尊貴的噶瑪巴捧著摩尼寶珠就流淚了,說三天前,在夢裡釋迦佛告訴他,說漢地有位居士到藍毗尼要供養給他摩尼寶珠;於是,大寶法王就安排機票從達蘭薩拉來到了藍毗尼,並委派這兩位出家人去尋找這個居士!
        所以,通過這個無比尊貴的摩尼寶珠,我們知道了蔡老師和大寶法王也有著甚深的淵源。並且,無比有福報的是………………蔡老師也給我了一顆摩尼寶珠!
        當時的緣起呢,是我覺得在偌大一個鄭州,這麼多修習印心宗的弟子,但是沒有一個規範的、穩定的共修和交流的場所,大家各自修行,甚至有的師兄在閉門造車,如法不如法的都不知曉。就想著等機緣成熟了,在鄭州弄個共修中心,讓更多的學人能夠親近佛法,獲得成就。
        而13年在海口打七之後呢,有一天,蔡老師開示說:全國宗下的道場,我都可以供養一顆摩尼寶珠;但是呢,我們要明白,我們的心就是道場,即心即道場,所以,人走到哪裡哪裡就是道場,並不局限於專門的一個環境。
        於是,我就說了自己的想法,並請求蔡老師能否給我們中原道場也結緣一顆摩尼寶珠呢!
        蔡老師微笑著斟酌了一下,就挑了一顆大的給我,說:心地,給你挑一顆大的摩尼寶珠,回去後可要建個大的道場啊!
        我無比感恩這殊勝的福報因緣,捧著這珍貴的釋迦佛的寶貝,揣悟著蔡老師的慈悲法語,是啊,道場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體道悟道了,就可以弘法傳道了,在哪裡都會是我們傳道的道場!所以,在回鄭州的路上就開始籌畫,不等了,不再等著以後哪一天有錢了去建什麼“大道場了 ”,有大願力,就是大道場!回去就把我租住的屋子改做共修道場用,並建立微信共修群,誠請蔡老師來佈道,做我們的指導老師!
        早上六點多回到了鄭州,稍事休息,八點多呢就把想建共修中心的想法發到群裡。很快,牛師兄、孫師兄姐弟、張師兄、齊師兄、段師兄、 陳師兄等眾多師兄們在短短兩天的時間裡,就把佛台、佛像、拜墊、鋪墊、其他用具等全部的隨喜了!道場大家建,建的是眾生的道場,佛菩薩的加持力真是無處不在,只要我們是真修行,就一定會與佛菩薩時時相應的!
        我們一眾師兄們禮佛、灑淨,恭敬的將這顆摩尼寶珠供奉起來;道場,開始運轉了,心地祈願眾師兄們能以實際的修行成就來莊嚴此道場,以報老師深恩大德!頂禮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頂禮印心宗三代祖師!頂禮諸位傳法師!頂禮大恩大慈蔡奕忠老師!南無阿彌陀佛……

  • 7

     7. 師父與弟子之間的業力關係,請好好看看!<轉貼>

        師父與弟子之間的業力關係,請好好看看!
       
        並不是每一位出家法師,都願意廣收弟子的,有好多的出家人,寧可一個人清修,也不願收受弟子。
        為什麼呢?因為,師父每收受一位弟子,便要擔待弟子的業障!
        按因果律講,同一個師門門下的弟子,關係一定要好,若有不清淨、不恭敬的看法,或者有吵架、明爭暗鬥的行為,這是個大問題,如果有這些,那就是破戒了。
        這樣做的話會導致師父弘法利生事業上諸多的不順,師父因此而要幫弟子背許多的業障。
       
        以此對師父弘法利生的事業及師父的生命造成傷害的惡業故,破戒弟子24小時甚至3年的時候還不懺悔、不悔改的話,必定是要下三惡道的。
        真正懂因果業力、於因果業力上有觀修的師父,是不會輕易收受出家和皈依弟子的,除非有很大的弘法利生的悲願,才會收四眾弟子。有很多師父號稱弟子上千,貌似弟子眾多,供養也多,請問師父自己個人能吃多少?能用多少?如果弟子們不能道業增長,和合無諍,殊不知,師父為弟子們背下這麼多的業障......
        按因果律,一位師父能否長久住世,有60%依賴弟子(特別是摰愛的弟子),有10%是前世和今生的功德,有20%是心性,有10%在於食物、空氣環境、養生功法和其他方面。所以,我們每一個做弟子的,都應當要瞭解做一個弟子的角色和本分,承諾做一個好弟子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而收弟子則是一樁更冒險的事。
       
        師父就是替弟子背業的人
        從弘法的角度而言,師父慈悲對弟子傳授了諸多道法,然而由於末法時代,弟子們因煩惱沉重或違背誓言等緣故,往往令傳法師父示現諸多的不順。
        一位大德說:“作為師父,一切弟子的過錯業障師父都要一起背,一起承擔,師父的壽命完全掌握在弟子手中,對於不精進修行的弟子,有時候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心都有點抖,所有我收弟子是比較謹慎的,但就這樣,也還是有一部分的弟子脫離軌道。”
        因師父與法界眾生同體,而弟子與師父的法緣是既親又近,師徒無二,弟子的業力自然而然就會顯現于師父身上。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當同門道友產生矛盾時,當弟子業障現行忤逆犯上時,師父往往會生病,而接近師父的弟子,疾病往往會自動減輕。以前佛門大德宣化上人示現癌症,但幾位曾經得癌症而皈依他的弟子慢慢病就好了,這是上人的慈悲代眾生受之。其中一位弟子因違背誓言,上人宣佈不再攝受他為弟子,後來這位弟子舊病復發而亡。
       
        行善修行是回報師父的最好方法
        當師父身體不適時,弟子們都會給師父祈福。其實,只要弟子們團結共處,精進修行,積德行善,行正道、證大道、實證實修,早日悟道,師父的一切自然就會好。
        很多的時候,師父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在攝受弟子,冒著生命危險在給弟子傳法。師父為了弟子們的解脫,把他的命交到弟子手上,師父心裡希望給更多的眾生種下解脫的善根。
        無論在哪一乘的戒律中都強調:學法切記心生疑,背後不言師之過。可是,有些當弟子的還在挑三揀四,還在每天監督師父這裡好,那裡不對。更有甚者,經常和其他人一起探討師父哪裡不好,哪裡不對,還美其名曰:他是天上派下來專門監督師父修行的。
        作為一個合格的師父,要利益眾生,首先要有捨命的氣魄,從出家之日起,師父的一切就都是眾生的。可是,為什麼有些弟子那麼無情無義,那麼麻木不仁,當自己有疾病、有問題找到師父時,當時還會掉下幾滴鄂魚的眼淚,可是等到師父將問題解決了,還沒等到臉上的淚水風乾,一切又打回原形。
        如果每位弟子都能“迴光返照”,檢討自己的過失,清淨自心,積德行善,實證參悟,師父的弘法之路可能就不會那麼艱難,師父的法體也會多一份安康!
        師父的法身是法界因緣的顯現,自從弟子皈依師父,就和師父綁在了一起;自從師父與弟子結上緣後,生生世世都會攝受我們。當弟子犯了錯,師父示現忿怒相要求弟子懺悔時,有時弟子還硬著脖子不服氣,可是弟子們哪裡知道,當自己誠心誠意地去懺悔時,其實是加持幫助自己消掉業障呢。
       
        好好修行,好好懺悔,這是弟子們能減輕師父一切壓力最好的方式之一。
       
        師父為了弟子的安樂,幫弟子擔業障!弟子為了自己的快樂,讓師父擔上業障!在修行的時候,弟子們總是萬分恐懼,害怕眾生的業障跑到自己身上,而師父則在默默地真實地替眾生承受著苦難。
        師父給予弟子的是加持,而弟子給予師父卻是業障。
        只有具德的師父,才會為了弘法利生,廣收弟子,也只有具德的師父,才願意為了弟子們道業增長,積德行善,修證解脫,付出一切,乃至生命!
       
        弟子們,請你看看自己過往的業障,看看自己累劫造下的惡業,若不是遇見你的師父,你不會聽聞到佛法,若不是遇見你的師父,你不會知曉因果大道,若不是遇見你的師父,你現在不知道還在哪裡流浪生死?
       
        弟子們,請好好的珍惜現在的善緣,懺悔自己的業障,學會善待你的師父吧!

  • 8

     8. 如何心念耳聞?...心照師兄

        尊敬的諸位同參道友,今天咱們特約心照大德專門來談談如何做到一動不動,心照師兄的打坐有目共睹,功夫杠杠的,座上穩如泰山,自始至終一動不動,讓人不禁納悶“這人跟人的差距咋就這麼大捏?”。
       
        歡迎大德登場,為我們真心直說,解開謎底!
       
       
        心照(李東方):
        對“如何做到一動不動”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它不是個問題,它就是打坐的方法。四小時一動不動地打坐坐不下來,那就半小時,還不行,那就十分鐘,總是可以一動不動地來打坐的。那這個方法我們怎麼能夠較為自如地用起來呢?我們首先要明白座上動來動去是因為自己的心亂,所以二祖說:擒賊先擒王!我們要在自心上做功夫。那心是什麼?心在哪裡?這個問題很重要,要是不弄明白的話打坐就沒有下手處了。就這兩個問題請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心在結印持咒處、心念耳聞中
       
        凡夫之心處處執著,若說在何處,即在執著之處。
       
        心看不見,不是個東西,
        心在哪裡?哪裡都在。
       
        開始可以執著在咒上,以咒攝心,都不住那就沒地方撈摸了
       
        不生不滅,不在二邊,不實。
       
        注意力在哪,心就在哪
       
        用而不住就是妙用,能妙用其心即是聖者!
       
        因境而有,不變隨緣,用過放下。
       
        心活潑潑的,沒法空掉,開始總要抓住個什麼,那就抓在咒上吧
       
        那注意力究竟在哪呢
       
        心本沒有,隨緣啟用。
        心照心照,到底照在何處
       
        心照(李東方):
        我們看看上師是怎麼指示的:
        上師:心在哪?心就在知道上!你的注意力在哪兒,心就在哪裡。是吧?!
        好比我們說:(上師手指前方)你看,你看。
        師兄:(轉頭順著上師指的方向看過去)
        上師:看、看、看。你看——心馬上跑到那邊去了。注意力在哪兒,哪兒就是心;心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就是心!
       
       
        身為幻軀,了不可得,要化空的,身體化空了心又在什麼什麼處
       
        心照(李東方):
        所以我們剛開始學打坐學的就是如何用心。
        印心宗講的座上心念耳聞,座下綿密觀照,“翻譯”一下就是座上(做到)心念耳聞,座下(才能)綿密觀照。那座上做不到怎麼辦?這就要有接引的方便了,不能誰來了都是心念耳聞,綿密觀照,這樣的話能有多少人修得下去的?因為我們都知道剛開始打坐的時候,要完整地一句句把咒念下來真是不容易啊!我們還不知道原因是什麼,因為我們發現不了自己在妄想,發現不了自己的心是散亂的,經常會說,哎呀!我的注意力老是不集中!那初學打坐怎麼學用心啊?口念耳聞!口念耳聞持咒的方法是金剛持,強調的是持咒字字分明,聲聲入耳,一發現在打妄想了馬上繼續持咒,字字分明,聲聲入耳。用這樣的方法來培養注意力,注意力能體現出來了,我們的心力也就提高了。
       
       
        口念耳聞為入手處之方便,方便不離究竟!
       
        方便著一步步走向究竟!
       
        提高定力先從集中注意力開始,從口念耳聞開始,這是扎扎實實的基本功。
       
        座上心念耳聞,座下綿密觀照,兩者相輔相成。
        座上(做到)心念耳聞,座下(才能)綿密觀照。同樣座下綿密觀照,上座就能更好地做到心念耳聞
       
        問題1 座上一動不動,真不是件簡簡單單的事,有了口念耳聞的入手處,您是如何做到的一座從前到後都能一動不動的?
       
        注意力太散了,紮念太多了,拉不回來,怎麼辦
       
        把咒提起來!嘴動的幅度可以大點,把注意力拉回來
       
       
        心照(李東方):
        上師關於打坐階段的開示
        (節錄)
        (2018年7月21日 海口)
        上師:(口念耳聞)這個階段一般都是翻很大的妄想,煩惱、妄想,所以要求你注意力放在咒上,要字字分明,字字清晰,要聽得聲聲入耳,用這個來制約你不要跟你的妄想跑,所以這個時候強調叫“口念耳聞”。那一般幾個月這個過程過去了,你這個心念當中翻出來的不再是煩惱了、也不是妄想了,而是亂七八糟那些念頭啊,叫妄念紛飛呀,這個妄念紛飛呢它有停留、有住,但是它住的時間不長,不像妄想住的時間那麼長了,所以妄想的那個階段我們叫粗住,這個妄念紛飛的這個階段我們叫細住。從細住開始,這個細住呢就是口念耳聞跟心念耳聞的交接口,你有時候你念這個咒語啊稍微慢一點,妄念進來了,又會把你帶著跟妄念跑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把這個咒語的速度稍微加快一點,加快一點又把這個咒給拉回來了。是吧?有這麼個過程嘛,像拉鋸一樣,拉來拉去。然後,再下一個階段——微細住:妄念很多,像看電影一樣,一幕一幕的,但是我們這個時候啊這個持咒的速度啊已經是加快了,我們什麼時候都在這個咒上,都在咒上。偶爾也會跟這個妄念跑,但是這個少了,不多了。這個時候已經開始進入心念耳聞了,因為我們知道知道咒在嘛——這就是心念耳聞了!而不是說:“哦,我這個咒是從心裡發出來的。”心在哪?心就在知道上!你的注意力在哪兒,心就在哪裡。是吧?!
        好比我們說:(上師手指前方)你看,你看。
        師兄:(轉頭順著上師指的方向看過去)
        上師:看、看、看。你看——心馬上跑到那邊去了。注意力在哪兒,哪兒就是心;心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就是心!
       
       
        心照(李東方):
        師兄:心念耳聞呐,心念的話是怎麼樣念?然後耳聞的話是怎麼樣耳聞?這是我的理解:就是心念的話剛開始是不是嘴巴念?
        上師:哦。
        師兄:然後呢就是心念,那麼心念的話嘴巴也是動,但是就是不出聲,是吧?是這樣理解嗎?
        上師:對。
        師兄:那個耳聞的話是不是把注意力放在耳朵的附近,盡可能地去把咒語念清楚,是這樣叫作做耳聞嗎?
        上師::你知道在念咒嗎?
        師兄:知道。
        上師:這就是心念耳聞!不是用耳朵,耳朵是聽外面的聲音的,你都沒有念出聲音怎麼會聽得到呢?是用耳根,心念耳聞是通過耳根、舌根、意根,六根同時作用,我們這叫做六根互用,體會出心念耳聞,不是用耳朵。
        師兄:就是作用在咒語上面是吧,那個聲?
        上師:你念咒語知道嗎?
        師兄:知道。
        上師:知道就是心念耳聞,不用再去分析它什麼。你就知道就對了,我們就用你這個知道!
       
        ——淨明上師上海打七開示
       
       
        哇,太細了,我是第一次看到這麼細,心念耳聞的交界口說的這麼清晰,耳聞,不是 聽,太細了,太好了。我要鼓掌鼓掌。
       
       
        心照(李東方):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上師在開示中歷來是即有直指,又有應用的方法,真的是太慈悲了!
       
       
        大師兄把上師的話,整理的這麼厲害,契機契理,
        厲害了,我的哥。
       
        如果我們粗心就滑過去了。
       
        六根是一體,都是心之作用,我們才會用口念耳聞以一句咒語把注意力抓住,從而把狂亂奔跑的心收回來
       
        上師開示心念耳聞,有培養注意力→知道→覺知……這麼一個過程。
       
        其實直指是經常的,只不過我們沒注意到。“我們就用你這個知道。”其實知道就是我們的了了靈知。
       
        上師的開示無比殊勝,見地上直指星空,究竟了義;方便上腳踏實地,就路還家。
       
        口念耳聞,心念耳聞的核心,就是注意力要盯在咒上,不管妄想,妄念,微細念……,咒的速度自己自然調節,尺度就是注意力不離咒,一念代萬念,而又不住此念(咒)!
       
        上師開示的方法與過程,我們只有如理如法去落實,體會才能更深刻,相應!
       
        心照(李東方):
        當我們座上做到或者說體會到持咒字字分明、聲聲入耳後就會發現妄想少了,但是妄念多起來了,各種知見也湧現出來,不由自主地去分別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合意的就追求,不合意的就壓制,發現不對,回到字字分明上吧,妄念太多太快,只能用力提咒,企圖壓制妄念不要出現。這個時候得不到指導的話,我們的修行就停頓了,座上坐得很苦,開始還能打打長坐,之後就越來越坐不下去,有的就坐兩個小時完成任務了,座下呢滿口都是般若,表現出來的卻都是煩惱。有的退心退得厲害,乾脆不修了。
       
       
        落實一動不動,心念耳聞是座上的核心,才能更深刻上師開示的妙處!
       
        所以說心念耳聞的要點是知道咒在,時時回到我們這個知道,就是回歸我們靈知自性。沒有太多糾纏,直接回歸本位。我們印心宗法門的殊勝之處之一就在這裡。
       
        此時,我想到的是,微笑
       
        微笑是自然流露,而不是靠想起
       
        但是要做到,還得一步一步來,要有個過程。
       
        既專注,又無住,聲聲喚醒主人翁,聲聲把注意力拉回本位
       
       
        心照(李東方):
        在注意力能夠體現出來的基礎上,一經家師指導:知道咒在!妄念與持咒相向並行!這就是心念耳聞的開始!我們馬上就可以體會到這樣的持咒妙不可言:
        1.以前關於“金剛持的咒聲是無聲之聲,那麼我們聽咒到底是有聲呢還是無聲呢?”的疑惑隨之消失,所謂的“聽”無聲之聲這個聽就是知道,這誰不知道呢?!
        2.口念耳聞培養出來的嘴唇、舌根微動的持咒方法,到心念耳聞這個階段就更妙了,當念頭閃爍得很快時,我們的唇、舌一動即知,依然可以咒、念相應。
        3.此時持咒,妄念雖在,但不以咒壓念,這即不舍;雖不壓念,但我只管持咒,不管妄念來來去去,此即不取;到這個時候就可以稍微體會到一點什麼是不住,那怕稍微不住,也是法喜充滿,疼不疼、痛不痛的已不是問題了。
       
        但用此知,一切不住。
       
        知處便是我心,處處知而不住,便是時時回歸本心
       
        心照(李東方):
        我們從口念耳聞到心念耳聞,從堅固妄想到微細流注……,再來讀元音上師引用圭峰宗密大師開示的“識冰池而全水,籍陽氣以消融……”就感到怎麼這麼相似!
       
        功夫做的如此細緻,厲害
       
        所以我們修行首先是要弄明白心是什麼,心在何處,再體會到心不可得,這樣才算是開始修行。
       
       

  • 9

     9. 淨明上師開示修持心密,須歷經幾個關鍵步驟:

        淨明上師開示修持心密,須歷經幾個關鍵步驟:
        一、正確坐姿
        二、放鬆身體
        三、手印姿勢
        四、心念耳聞
        五、微笑持咒
        六、唇舌微動
        七、持咒速度
        八、一動不動
        九、念起即覺
        十、發願不斷
        十一、粗住細住
        十二、微細流注
        十三、咒念合流
        十四、極力追頂
        十五、能所雙忘, 一念不生。
       

  • 10

     10. 石頭桌椅板凳有佛性嘛?

        
        師兄:老師,這個石頭桌椅板凳有佛性嘛?
       
        上師:你說呢?
       
        師兄:有人說有,有人說沒有,不知道哪個對,上師您慈悲指示一下
       
        上師:有佛性就會成佛,你問一下哪位師兄見過石頭桌子成佛了?
       
        師兄:感恩上師,慈悲開示,元音老人說沒有佛性就沒有這個世界,這個山河大地座椅板凳是如何產生的?如果是因佛性而有為什麼沒有佛性,如果不是因佛性而有,那是因何而生?
        弟子疑惑,還請慈悲偉大的上師開解
       
        上師:一切眾生皆具佛性,如果石頭也有佛性,那麼石頭也是眾生,如果石頭是眾生,那麼我們蓋寺院打石頭就涉及到殺生了,你說對嗎?
       
        師兄:上師,那石頭是因佛性而存在,還是石頭是佛性之外的東西?
       
        上師:石頭是佛性創造成的,石頭不離佛性,但不能說石頭有佛性。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format_quote 上師讚:

    禮敬上師我至誠
    無量方便演實義
    不辭疲苦走四海
    救拔群迷出塵埃
    大象漫步截流處
    來歸遊子皆醒悟

      學佛的目的:一是了脫生死,二是深入經藏,啟用諸佛菩薩的智慧,救度眾生;學佛的下手處:先要打坐培養定力,而不是先從理論上、知見上去下手;印心宗修學的整個過程,需要老師做相應的系統的指導,直到大徹大悟。
  • 傳法風格 力行祖師遺訓,秉持當面親傳、跟進指導的傳法風格。老師灌頂時,一個一個弟子逐一灌頂,並親授每一位弟子咒文、咒語、手印以及打坐要領及其他細節...都給予系統而細緻的相應指導,傳法具有系統性和嚴謹性。
 佛弟子 © 2004-2022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