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11_21

◈ 11-出現能所雙忘的兩種情況
問:上師,今天早上那一坐就淩晨那一坐就是不想張嘴,覺得那個嘴巴僵硬,念咒的時候就覺得念不動,念咒嘴巴就硬,張不開嘴,以前沒有過這樣的事。
mic答:張不開嘴?
問:嗯。
mic答:有妄念嗎?
問:沒有。
mic答:有念頭嗎?
問:沒有。
mic答:沒有,那還張嘴幹嘛?還要張嘴幹什麼?你還想念咒嗎?
問:嗯。
mic答:沒有了,還能念出咒來嗎?能不能念出咒來?
問:我還以為原來念得快然後才能出現這樣的情況,然後這回念得慢了,因為我一直念得就不快……
mic答:這個我們上次來已經講過了,你這個念咒念得慢、念得很吃力也會出現能所雙忘,也會出現。它是兩種情況都會出現,一個是持咒持得很吃力,還有一個是持咒持得很快,都會出現能所雙忘。
問:哦。

印心七四七第七天
(2021年12月21日)

◈ 12-”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問:上師好。今天心*上師跟我說:”今天晚上要跟上師交流,你要準備。”我說:”沒問題。”他說:”沒問題也要問。”下午這一座就逼得我猛打,我想沒辦法,拼命地用心在心念耳聞、字字分明,沒多久進入狀態了。那所謂的前面經常出現症狀又全面出現了,到後來瞬間化空的時候,我就看到它那個覺性的時候,我就想:”咦,不對啊?它就是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的修行方法。我現在就是’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我就在這個境界,是不是?到後面就是”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我後面就按照這個次第走,是不是啊?上師。請上師指示。
mic答:你是說你現在在這個狀態?
問:對,是的。
mic答:是到哪一句了?”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問:應該可以進入這個狀態。
mic答:可以進入,”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還有狀態啊?
問:不是。它本身就是只有覺在這裡嘛。
mic答:那有沒有狀態?有沒有狀態?
問:沒有。只是形容。
mic答:”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是個什麼狀態?
問:說它不無也不是。
mic答:是什麼狀態?
問:就是只有空性,但有覺在。
mic答:我跟你總結一句話,我們常說的了了常知,了了常知就是不生不滅,所以叫”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問:對,感恩上師。後來的次第是還是往後走是吧?就是還是按照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這樣修,也是我們的將來的修行次第是不是?
mic答:沒有次第,只有過程,過程是可以很快就超越的,所以我們說不講次第,只講過程。如果有次第之說的話,它是有標準的,到哪一步有什麼樣的標準,那這個標準就是次第說。但我們說過程,有可能這個過程就在一念間,或者說很快就超越它,所以過程是講超越性的。
那麼我們前面所講的,也就是您剛才所講的”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下一步呢?”如是漸增。”這個階段屬於覺受增長,就是”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之後就會出現覺受增長。所以你講的階段是覺受增長前的一個階段,就是可以說痛也不可得,身體上的八觸這個關已經過去了,所以痛也妨礙不了我們,痛也不可能得。就是到了超越了身體疼痛的階段,就會出現覺受增長階段,這個過程很快。
那覺受增長體現在哪一方面?這個你事先要有一定的瞭解,覺受增長就是我們所講的十功德相,就是空、明、智、定、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應,這個階段十功德相,還有一個說法叫做未到地。覺悟之前會出現種種定相,就是表現出這十種相應。然後在這十種相應示現的過程當中,還要看我們有沒有住在相上。如果有住,它就會出現停頓、出現停留。如果是一切不住,那就時時刻刻都在超越。
問:感恩上師。

◈ 13-阿字本無生
問:上師,我這段時間持咒,按心*上師的教法就是儘量去持咒,儘量打開嘴巴。這段時間都是打開嘴巴,但是上師還是說嘴巴不是很大,我都是去儘量不讓它入定,儘量去持咒。今天就打四個小時,前面持咒都很清晰,並且也有段時間都比較快,但是後面舌頭就動不了了,就只是”嗡……巴拉”,就是”嗡”,後面舌頭就動不了。過了一段時間上師敲木魚,然後我就定下來了,就這個狀態。如果上師不敲木魚,我就不知道是繼續”阿”下去還是怎麼樣?我就在那裡想,請上師開示。
mic答:有念頭嗎?
問:沒有念頭。
mic答:沒有念頭就不念,沒有念頭就沒有咒。
問:那只是”阿”。我就儘量想使自己張開嘴,但是嘴巴就是僵硬的那種,不聽使喚,後面的字就聽不出來。
mic答:對嘛,你這個念不出來是對的,你沒有念頭了就念不出來,能所已經斷了。
問:能所斷了。
mic答:叫能所雙忘。
問:那還有一個”阿”字?
mic答:能所雙忘,”阿”字就已經沒有能所了,阿字本無生嘛。
問:”阿巴拉”呢?它不是只有一個”阿”,”阿巴拉,阿巴拉……”這樣的。
mic答:也可以,沒關係,已經沒有咒了,咒已經斷掉了。
問:這種情況是繼續”阿巴拉”下去,還是不動嘴的?
mic答:沒有咒就不念了。
問:不念了。那這個敲木魚了定下了,就是能所雙忘了是嗎?
mic答:是。能所雙忘你也不要追求,能念還是要念,念不了就不念。
問:我就是聽上師說,就儘量讓自己去念,並且儘量是打開嘴,我的嘴總是打不開這樣子。
mic答:沒有咒了還怎麼打開啊?你多跟心*交流。
問:感恩上師。
問A:承當了沒有啊?
問:承當了。
問A:是上師代你承當了,還是自己承當了?
問:我也承當了。
問B:承當了座下好好做功夫。

印心七五七第六天
(2021年12月27日)

◈ 14-認取是座下的事
問:心的那種柔軟,還有那種法喜,就會有那種自然而然地生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它也是有定相的感覺,我們是去認取還是就是隨它生髮起來?就是在這種很清淨的時候。
mic答:你是說座上的境界啊?
問:對呀。
mic答:座上的境界是無常的、變化的。
問:就是出現這種非常清淨,嗯……
mic答:那座下呢?
問:座下也是一樣啊。座下好像這種……
mic答:你就座下認取吧,座上不理睬。
問:座上不理睬,座下認取?
mic答:對。座上不理睬,座下認取。
問:哦。那我座下就是在……
mic答:認取是座下的功夫。
問:哦,這點剛開始沒有弄明白,不清晰。
mic答:對,這回弄明白了。
問:座上是知道,座下認取。

◈ 15-愣神和觀照的異同
問:我想請教一下上師,那我們在……
mic答:座下呢?
問:座下就是……
mic答:座下就是在想座上的境界,是吧?
問:也沒有想,唉,座下就不行了。
mic答:還是沒時間想,吃了飯就去睡覺了,睡醒了又打坐,連想的機會都沒有,是不是這樣子?
問:在這裡是。想請教一下上師,就說我們在座上或者在座下去轉的時候,比如講轉念有什麼樣的一些方法,或者這個快速……
mic答:轉念。
問:對。
mic答:轉念你可以用斷,前念已過後念未起。
問:但是我們要念出來?
mic答:直接化掉,就是斷。
問:是我們想這個”斷”字,還是說我們說出來,還是心念耳聞說個”斷”?
mic答:你在這裡寫個”斷”字,一看到馬上就斷了,看到馬上又斷了。
問:那還是想著這個?
mic答:你不是想,是直接說”斷”!
問:說”斷”。
mic答:對,不是叫你去想。
問:如果我們在座下這麼一說,人家會不會覺得我們有問題?
問A:就金剛持吧。
mic答:一天至少斷四十遍。
問B:默念:”斷。”
mic答:我是說他,沒有說你哦。這個方法是因人而異,你本來就無念了,你還要去斷,那不是頭上安頭嘛?無念,體會過無念沒有?座下無念。
問:座下好像沒有,座上的時候有,就是要起這個念好像起不來。
mic答:這個無念叫非有想非無想,這是自然流露的一種定,非有想非無想定,有沒有體會過?非有想非無想。
問C:上師,這個是不是屬於我們平常所說愣神?
mic答:不是,愣神是發愣。
問C: 就瞬間什麼都不想,人處於一種……
mic答:你那個叫定,非有想非無想也是定。愣神的定是跟那個斷差不多,前念已過後念未起,只不過你這個持續的時間會長一些。你是什麼時候體會到的?
問C:我以前經常有。
mic答:以前哦,那以前不是。
問C:坐著坐著就過去了。
mic答:以前不是。你愣神的時候心清不清淨?
問C:清淨,什麼都沒有,就在過的過程中是空白這段時間,別人喊一嗓子我才能想回過頭。
mic答:你是打坐之後吧,還是沒打坐?
問C:打坐之前也有,打坐之後也有。
mic答:是打坐之後嘛,是修法之後嘛,不是說還沒修法之前。
問C:都有。
mic答:沒修法之前就有啦?
問C:也有。
mic答:時間長不長啊?
問C:得有個一秒以上。
mic答:哦,這個是應合佛和歷代祖師都講過,每一個人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至少有兩秒鐘是在做佛,就是這個刹那間。每天都會有,每個人都會有,一天當中至少有兩秒鐘是在做佛。修行人出現的次數就更多了,它跟觀照唯一的區別就在於沒有連成片,觀照是連成片的,它這個是沒有連成片的。那麼在我們共修道場,這種現象就是一天當中會出現很多次,共修是有力量的,這個力量可以幫助我們剋期取證。所以共修的時候,一個是體會我們修證的過程,跟歷代祖師的開示很容易達成相應。第二,就是出現定境的次數也會多,而且時間也會加長,觀照不像以前那樣子不容易提起來,而是很自然。
而且共修道場大家都很相應,所修證的、所修學的過程也相似,所以這裡叫做道合。我們知道”志同道合”這個詞而不知道”道合”從哪裡來,大家修得都很相應,這就叫”道合”。志向是一樣的,以解脫、了生死為目的。有共同的願望才會有共同的相應點,所以叫”志同道合”。還有一個成語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居”也是這個意思。所以每天跟什麼人在一起,就會有不同的果報出現。

◈ 16-一念無明和一念清淨
問:是不是在座上先脫開一下?
mic答:座上座下是相應的,由不得我們去想,它是自然會表現出來。
問:那就是在座上做得好更好一點。
mic答:你座上體會到冷暖,座下就表現出什麼?你知道嗎?這個人對我好,那個人對我不好。
問:哦,人情冷暖,原來是這樣的。
mic答:這也是相應點嘛。
問A:上師,我也會,我以為是排寒氣。
mic答: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問:以前我覺得打長坐就想突破痛關。我覺得以前有些突破過,就是覺得怎麼也沒進步,也不容易入靜,這兩天我就體會到這個境其實是在轉,座上也在轉。我覺得很難受的時候轉一下看看,難受過了繼續坐,就像今天晚上一樣,坐得不想下來。
mic答:痛關過了?
問:應該過了,不會明天又有吧?
mic答:痛關過了基本上這個世間沒有什麼事情能夠煩得住你了。
問:這樣啊,那還是有啊。
mic答:有啊?
問:那看來還是沒過。
mic答:你這個痛還是沒徹底過,痛跟煩是相應的,痛過了,煩就沒有那麼大了。煩過了,這個座上會表現出無明,無明出現了。
問:無明就是很無聊,今天早上就是很無聊。
mic答:無始無明出來了,因為無始無明出現的時候,首先表現就是沒有明確的目標,這就叫迷失,沒有明確的目的。也沒有煩惱,也沒有痛苦,也沒有歡喜快樂,坐在這個地方乾燥無味,一點意思都沒有。
問:今天早上是有這種感覺。
mic答:有啊?這就是無明現前,所以這是痛和煩這一關過了才會出現無明。
問:那這個應該怎麼樣突破?
mic答:所以你就要知道,煩惱和痛苦皆是無明緣起,煩惱和痛苦就是無明的助手。無明想控制人,就用煩惱和痛苦來控制,所以我們通過修行打坐,把痛苦超越了,把煩惱看破了,它背後這個黑山大王就露面了,所以就出現無明核子,無始無明怎麼來破它呢?用覺來破它,但這個時候覺起不來怎麼辦?發願,所以發願也叫發覺,發明心地。
問:就在座下發願?
mic答:座上也行,有的師兄無明出來了,覺得沒意思,他就下座了,他坐不下去了。他說:”坐在那裡太沒意思了,沒意思,我坐在這裡幹什麼呢?我乾脆下座了。”這就是被無明打敗了。所以要發願,發願就是發覺,發明心地,所以發願可以破無明。
問:也是用心念耳聞?
mic答:心念耳聞。
問:這個座下的心念耳聞跟座上的心念耳聞有沒有區別?
mic答:相應的。你座上微笑沒有?
問:座上這兩天有。
mic答:座下都沒看到你微笑,那是相應的。能把握住哦?提前告訴你這些現象,就知道怎麼應付了哦,無明現前的時候不至於下座走人了。
問B:上師,這個無明我們都知道,這個無明和無始無明它倆是一個不?
mic答:是。無始無明也叫根本無明。我們所講的無明就是比較粗大的,念頭比較粗大的就是無明現前。簡單說叫無明,念頭起處就是無明緣起,所以說能不能看到念頭起處啊?能看到念頭起處就可以看破無明。
問B:哦,這比較直接。
問C:上師,我有個問題想問一下,剛剛講到無明緣起,無明緣行的這個”行蘊”的”行”到底是什麼一個概念?
mic答:起心動念就是行。
問C:會流動的就叫行?
mic答:對。它持續下去了就是行,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再下去就形成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開始起作用了。
問C:就是說起心動念的相續是因為無明導致的?
mic答:起心動念?
問C:就是這種行蘊的相續。
mic答:啊?
問C:是因為無明才會生起起心動念?
mic答:無明就是開始起心動念叫無明緣起嘛。
問C:從無明就已經開始了?
mic答:無明是根本。這個無明怎麼表現你知道嗎?
問C:不想打坐?(眾笑)
mic答:很有意思的。”咦”!這就是無明。”咦”!很有意思的,所以這個”咦”裡面包括一切的緣起。
問A:好奇、攀緣。
問C:哪個”咦”呀?
mic答:就是這個詞嘛,”咦”!
問A:好奇,嘆詞。
mic答:怎麼說?
問A:就是好奇嘛。
mic答:對,好奇就是無明緣起,這個”咦”不只是好奇,有時候高興起來也是”咦”呀:”咦!你怎麼在這裡?”
問:就是發現了,但是發現了有點晚了的感覺,是這個意思吧?
mic答:對。
問A:好像我經常看到念頭,看到的時候已經不是念頭了,而是念中和念尾了,再想打……
mic答:回歸本位也有這個過程的。回歸本位跟無明緣起是相似的過程。我們說見性的時候它也會有這個表示,叫猶如十字街頭撞見親爹。那也是:”咦!你怎麼在這裡呀?”所以無明緣起也是它,見到本來也沒離它。所以《圓覺經》上說兩種根本,這兩種根本都是自性本來具足的。那麼師兄前面問過認取、親證,這個認取、親證是從我們的自性本具、從清淨本來這一塊來說的。那麼在無明緣起那個方面,從迷失的那個方面是怎麼說的,知道嗎?它有相應的詞彙,叫”妄認”。”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這叫妄認。所以一個叫認取,一個是妄認。也就是說妄認是著相的,認取是無相的,所以叫真心無相。
問C:上師,這個認取就是說你得到之後,然後你也不覺得自己是得到了什麼,是這樣嗎?
mic答:嗯,怎麼做?怎麼落實?
問C:怎麼落實?就這麼落實。
mic答:就這麼認取啊?即用即舍,認取的方式就是一切不住,那一切不住怎麼表現出來?即用即舍,不即不離。想說什麼?
問D:剛才上師說的認取,認取就是我們座上的一個體驗,然後座下即用即舍就是妙用了?
mic答:這個要多體會。我說是歸我說的,但你們在操作的過程當中要多多體會,培養出自己的心得體會。有了心得體會要拿出來用,怎麼用知道嗎?
問D:我這一段時間就是座下的時候該去幹就幹,幹完了就幹完了,沒有用心,也不起念。
mic答:跟大家交流就是用,有心得體會要拿出來交流,這個你越用它會越通達。
問D:那這個就是應手處了?
mic答:是啊。每一個人的修行過程都跟我們是相應的,所以拿出來交流才能夠達成相應。
問D:以前在這裡確實是有誤解的,就覺得自己認識到了我自己去用了,就是說我覺得我自己有收穫了,給大家分享還是交流好。
mic答:交流交流。
問D:現在這時候其實還是有疑在,就說我這個是嗎?其實有時候自己內心不確定。
mic答:這個正常。就是因為有疑,所以才需要參嘛,參學破疑嘛。所以這個疑也是資糧,恰到好處就可以了,疑太大了就把自己給嚇跑了。
問C:上師,像她說的那個認取是認取個什麼?
mic答:認取真心,真心無相,”如是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清淨無相。
問C:就是說無相的本身就已經算是一種認取了。
mic答:對。你體會到無相就已經是認取了。
問C:要是覺得還有個認取的就不算是認取?
mic答:認取是名相。
問C:對,就這個意思。
mic答:也代表著肯定。
問E:上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這個過程中,你一認取的話不就已經有作意了嗎?感受這個狀態。
mic答:你有沒有呼吸在?
問E:有。
mic答:作意了沒有?
問E:沒有。
mic答:你這就是認取啊,認取到有呼吸在,但又沒有作意,它是恰到好處的。你肯定要有個說辭嘛。
問E:比如說我現在打坐的時候,一直是清醒的,除了了了覺知,剩下就是妄想紛飛。現在妄想少了的時候,有些時候就會特意用微笑持咒去做作意一下,增加一下面部表情,或者說心裡面內視的時候,就會有一種感覺,就是說一微笑持咒就特別舒服,並且有任何一個作意的情況下,會突然手往上略微往上抬一點點。
mic答:持咒是不是作意啊?
問E:也是在作意。
mic答:是啊。
問E:比如說我現在是手略微往上稍稍一抬,就是在作意的時候稍稍一抬一點,或者往前……
mic答:它是這樣的,我們持咒相應會出現妄念,也就是說這個妄念在形成微細流注之前,前面的這個階段,就我們所講的粗住、細住、微細住這三個階段都是在六識上體現出作用。六識,第六識,也叫意識,在意識上體現出作用。
只有進入到微細流注的時候,才是第七識的作用。那麼這個七識作用的時候,我們是能夠發覺這個念頭很多,但看不出它是什麼東西,也就是七識背後的八識已經開始作用了,就是我們所講的第八識,八識田已經開始作用了,就是翻種子。翻出你都看不清楚它是什麼的時候,這八識作用體現出來了。這時候八識作用體現出來了,我們會發現什麼呢?我們所持的咒跟妄念是同步的,妄念快我們咒就快,妄念翻滾得少、翻滾得慢,我們咒念得就慢,所以它是同步的,在一條平行線上。這個時候已經是一心不亂的開始了,已經開始形成一心了。
所以我們所講的極力追頂形成咒輪,之後出現能所雙忘,這能所雙忘就是一念不生。由一心不亂證入一念不生,那麼這一念不生的時候,它還有表現,有一念無明,還有一念清淨。一念無明就是我們所講的無始無明,一念清淨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那麼我們在能所雙忘出現的時候,絕大多數的能所雙忘它是落在一念無明上,不是落在一念清淨上。因為是落在一念無明上,所以它會出現反覆,一會有念頭起來了,又開始持咒了,它會出現反覆,這個反覆我們就叫業力掙扎。業力掙扎其實也是在培養我們回歸到一念清淨的力量,最終會出現真正的能所雙忘,就是我們所講的一念不生、一念清淨。出現一念清淨,它就不單只是我們所講的能所雙忘了,它會伴隨著根塵脫落出現。
問D: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坐是吧?打長坐就會不斷的反覆增強這個能力。
mic答:反反覆覆。有好多人能所雙忘出現了好多次。”這書上說能所雙忘之後就是大徹大悟,我怎麼沒有悟?還有那麼多疑問?”這是業力掙扎的現象。在這裡沒有人給他解釋清楚,沒有人給他開脫,他就開始懷疑自己的根器了:”是不是我根器不好啊?跟這個法不相應啊?都出現能所雙忘了,都沒有證到本來。”所以這個過程是很微妙的,能夠通過打坐出現能所雙忘,這個已經是極少數了。那麼在大多數出現能所雙忘的人當中,想要當下一念清淨的那更少了。但這個要有人給他解說清楚,否則的話又耽誤了,一懷疑自己根器不相應之後,他就會做別的打算了,馬上又要錯過了。
問D:對。這時候出現氣機是非常頻繁哦?
mic答:氣機是吧?那是亂還是不亂?
問D:不亂。
mic答:開始有定力了,休息去吧,沒啥問題了。

◈ 17-功夫要做到綿密才可以了手
mic答:漏,無漏通,漏盡通。
問:對對對,這個落處這個問題確實,執著就有落。
mic答:執著就有落,念念清淨的時候沒有執著。
問:不執著他怎麼答都是對的,而且是……
mic答:沒有執著他所體現出來就是赤裸裸、脫灑灑、意氣風發,自然流露啊。
問:對,自然流露。
mic答:這個還是在應手處,所以念念清淨它是朗月當頭、朗朗自照,這個是在應手處。
問:但是這個功夫已經做得很好。
mic答:這個功夫要做到綿密才可以了手,這個功夫沒有達到綿密的時候那是了不了手的。
問:但是這種功夫做到也可以,上師你所說的那個叫業力掙扎階段,算嗎?
mic答:已經過了,業力掙扎已經過去了。
問:已經過了啊?
mic答:對,已經過了。這已經是一念清淨之後的表現。
問:哦。
問A:上師,我想請教一下您剛才講的有落無落,就是比如講我在這裡看,但是我知道自己的人或者是知道這些,但是沒有……
mic答:哎呀,沒有必要講的那麼遠嘛,你那工人還在找你發獎金呢,這個獎金沒著落,這就是落嘛。
問A:哦,這有點像視而不見,或者是看到了就是說不對這個……
mic答:你表現出是無所謂呀。
問A:無所謂,不取不捨這樣的一個感覺。
mic答:人家找到你了:”老闆你還欠我的錢呢?”雖然是無所謂,還得給他啊。
問:哦,這就叫落處。
mic答:對。
問A:不會粘上去。
問:不粘上去的就很少,它關鍵是粘上都不知道,這是比較多的。
mic答:是,那很微妙的,很微妙。
問:沒有人開示解釋,誰懂?不懂。明白了,慢慢地練習,就按上師所說的練習,那就熟練了。

◈ 18-如何是”即用即舍”
問:上師,您開示說即用即舍,即用的時候它其實就已經即舍了。
mic答:嗯,每天都很妙哦,每天都有相應的妙處出來。即用即舍接著就是不即不離,也叫不取不捨。
問:就是即用即舍的功夫上來了。
mic答:是啊。這裡面所講的即用即舍、不即不離跟我們所講的一心三藏,又是有密切的聯繫。
問:怎麼聯繫的,上師?
mic答:你體會到空,空就是不住,然後體現在不空,不空就是即用即舍。
問:最後就是中道了。
mic答:空就是不住。不住就是安住,安住本位,應用萬千就是即用即舍。不即不離,不取不捨。
問:不取不捨就已經挺圓滿了。
mic答:是啊,這就是說對一切法了無所得就是不取不捨。
問:這個時候對一些法有所取捨也沒關係吧,可以這麼理解嗎?
mic答:是啊。佛經講的是很妙的,比如金剛經上這一句話:”如是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說他這個是有住還是無住?他是很微妙的,你要說他無住,那麼他還有如是生清淨心在。那這個清淨心是有還是無啊?
問A:都是方便。
問:知者自知嘛。
mic答:所以清淨心就是無住、就是不住。了知,了知就是清淨心,所以說了了靈知、了了覺知、了了常知,它是一回事。
問:這個時候就已經也沒有當下的概念了。
mic答:時刻都是當下,所以這也是本位也是用,所以叫體用一如,既是本位也是用。
問:就是文殊菩薩說的”法爾如是”,不過如此,就這個意思。
mic答:法爾如是,如是我聞,體用一如,體相用三位一體,佛我眾生三無差別。

◈ 19-謗佛謗祖師會墮入金剛地獄
問:在修行過程中也會有起伏,也不是一下子就越修越好,馬上就修上去了,是這樣嗎上師?
mic答:起伏是相。從證量上來講肯定是越修越好,證量上是這樣,由初地二地三地這麼上去。有起有落是相,還有悟後迷,悟後迷是大相,很多人看傻眼了,叫悟後迷啊,其實人家一轉念又到本位去了,只是相是那樣的。
問:示現。
mic答:是個是示現。這個悟後迷還有一個名相,我們知道他是示現了,就可以用另外一個名相來解釋他,這個名相你一聽到了你會讚歎不已。
問:什麼名相啊上師?
mic答:倒駕慈航。
問A:哦!
問:想到了。
問A:但是母音上師舉的悟後迷的例子好像很可怕。
mic答:不,他是什麼呢?就是說不謗佛不謗祖師。
問A:有這個前提?
mic答:對,要有這個前提。
問B:謗了呢?
mic答:不謗佛,不謗你的根本上師,不謗我們的祖師們。
問B:謗了下一輩子會怎麼樣?
mic答:因為謗佛、謗祖師、謗師,就叫作狂妄了。
問C:狂禪那就是。
mic答:狂妄自大了。
問A:就談不上悟了。
mic答:對。
問C:那上師您說不謗這個我能理解,但是說他見地比較好的一點,他認取比較徹底。
mic答:那些無所謂的,那些都是短暫的,他一轉念就又回歸了。
問C:腳跟比較穩的,他說跟祖師無二無別,他那不是狂嗎?
mic答:但是謗佛、謗祖師、謗師,他後果就不一樣了。
問:會迷失吧?是這樣吧上師?
mic答:金剛地獄。他不是迷失,倒不一定是迷失,他會到金剛地獄去,金剛地獄就是大修行人待的地方。
問B:那應該也會很快出來,是不是,上師?
mic答:金剛地獄是他自己設的,他自己製造的,不是誰給他設的。
問B:能有出來的時候嗎?
mic答:等他的上師去救度他嘛。
問B:那就是有哦,可以。
mic答:可以。他上師發現了:”哎?這人怎麼掉到那個坑裡面了。”再去把他挖出來。
問C:從坑裡邊掏出來。那有的人修到一定的時候,說最後他腳跟比較站穩……
mic答:你可以超越,超越祖師他所表現出來的是對祖師讚歎不已。
問C:我知道是讚歎的,那個人假如說他跟祖師跟佛無二無別這種說法。
mic答:無二無別那是肯定的。
問C:不算狂是吧?
mic答:從自性上來講,這也是佛說的,這個不是屬於謗的。
問C:不叫狂。
問D:金剛地獄是他自製的,那還要他上師來救嗎?
問C:那指定要上師救。
問D:他是怎麼自製的,他能自製還不能自己破嗎?
mic答:他上師自有辦法。
問C:他自己造金剛地獄他自己破,這個難度很大。
mic答:破不了。
問D:破不了啊?
mic答:那是破不了的,他自己破不了。
問:他是故意自己想下去的是嗎?
問C:他已經對他上師有很大的疑心了。
問A:他做這個事情他就下去了。
問C:才會墮這個地獄。
問:不是那個地獄嗎?
mic答:它跟十八層地獄沒關係的。
問B:沒關係?
問C:一點關係沒有。
mic答:造業,造六道業得六道惡果,那叫十八地獄。修行人他不一定會造六道的惡業,但他謗佛、謗法、謗師,那叫金剛地獄。
問C:唯有他的上師能度他。
mic答:唯有他的上師能夠救度他,別人一點辦法都沒有,頂多看到了也就這樣:”咦?”
問C:咦!掉坑裡了,不知道。
問B:上師,有沒有可能他的上師修證不夠?
問C:跟他上師修證不夠有什麼關係?你的想法很遠。
mic答:修證不夠就看不到嘛。
問B:就有這種可能。
mic答:有,那怎麼沒有嘛,肯定有。
問E:那等他修證好了,他才能得救。
mic答:修證不夠,他就連這個”咦”都沒有嘛。
問C:想墮這個地獄還得有點修證的人才能進去。
mic答:那是要有功夫的。
問C:沒有功夫的不好使,那墮不了的。他是對他的上師起大疑了。而且對他上師辱駡或各方面誹謗是很大的,才能墮這個地獄的,不是說兩句話就能墮的。

印心七五七第七天
(2021年12月28日)

◈ 20-十方淨土是一體的
問:上師吉祥,我這段時間打坐還是很受用的,但我現在考慮一個問題,就說我們宗門在座上跟座下這用功過程,我將來臨命終時是要求往生西方,可能很多同修都會有我這想法,將來我臨終時我怎麼樣能夠把握,我能往生西方,怎麼做到?請上師開示,阿彌陀佛。
mic答:十方淨土是一體的。
問:是。但是它還是有個相是西方啊。
mic答:嗯,沒事,你到了東方你發現那也是西方。
問:哦,那我就知道了,這裡不求西方,哪裡都一樣。
mic答:地方只是一種表像。其實佛所說的是十方皆是淨土,常寂光淨土是不分東西南北中的,那叫常寂光淨土,由諸佛自性顯現,所以說是西方也可以,說是東方也可以。不過到將來往生的時候,多數人都說某某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很少聽說某某某往生東方琉璃世界,但實際上是一回事。而且往生淨土,還有一個特性,不要有分別心,所以哪有什麼東方西方,那是方便說。你一心一意只求往生就對了,一心一意只求往生,不分它東南西北。你還要不要乘願再來?
問:要,肯定要。
mic答:嗯,要跟彌勒菩薩再來?
問:是,我每次的贊偈都有。
mic答:那要到兜率內院去。
問:但是我還是想往生西方。
mic答:淨土是相通的,淨土都是諸佛菩薩示現的,是相通的。還有什麼問題?
問:謝謝上師,沒有了。

21-實修之後才能看懂祖師的書
問:最近修行感覺好像脈絡比較清晰了,之前在疑:”這樣對不對,這樣對不對?”反覆在疑。
mic答:所以實修不是理論派,你得要實修才知道脈絡在哪裡。回頭你再結合二祖的開示、二祖的書那脈絡就更清晰了。還有一個就是我們母音上師的《恒河大手印》,先讀《恒河大手印》,再讀《略論明心見性》。老人寫的時候,他是先寫的是《略論明心見性》,後面因為是跟我們這些弟子們交流多了之後,發現基礎不扎實的人很多,所以再專門講《恒河大手印》。也就是說根據《略論明心見性》來講《恒河大手印》,他後面的《恒河大手印》是在解說《略論明心見性》。
問:當時讀的時候覺得《恒河大手印》好像更深一點。
mic答:現在可以啊。《恒河大手印》就是講實修的,我們所講的極力追頂、形成咒輪、業力掙扎,這些名詞《恒河大手印》裡面都有。還有我們所講的八觸十功德,《恒河大手印》裡面也講過,所以不實修也看不懂。
問:之前只是知道名相,然後現在才知道實情。
mic答:剛開始是沒有《恒河大手印》的,老人著書最早是《略論明心見性》,後來就是《禪海微瀾》講一講,《碧岩錄》也講一講,後面《佛法修正心要》出就來了。這《佛法修正心要》出來之後,那裡面都沒有包括《恒河大手印》,後來是單獨講了《恒河大手印》,我們把它又重新再彙集在一起。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摘要

問題:11_21
11-出現能所雙忘的兩種情況
印心七四七第七天
12-”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13-阿字本無生
印心七五七第六天
14-認取是座下的事
15-愣神和觀照的異同
16-一念無明和一念清淨
17-功夫要做到綿密才可以了手
18-如何是”即用即舍”
19-謗佛謗祖師會墮入金剛地獄
印心七五七第七天
20-十方淨土是一體的
印心七六七第二天
21-實修之後才能看懂祖師的書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無心直說--如何修證印心法門(六)
    包含所有座上實修、實證的重要開示!
  • 前言 蔡奕忠居士簡介
  • 打七開示:2021年11月24日—2022年1月11日

    儋州普渡寺、塔光男眾道場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