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心七一七第五天
(2022年11月20日)
◈ 1-看到細微細流注才能發現俱生無明
問:我們現在平時的起心動念,都是處於不離無明?
mic答:無明在哪兒?拿出來看看?
問A:那我們怎麼去對治無明?
mic答:著相產生無明。我們所講的根本無明你是看不到的,無明核子你是看不到的。它要表現出來了,你才會知道這個是無明核子,平時是看不到的。平時看到的叫無明煩惱,那是著相了。
問:無明核子跟無明煩惱,因為無明核子……
mic答:不一樣,俱生無明就是無明核子,那個你是看不到的。
問A:座上呢?
mic答:座上你要看到細微細流注才是它,很微細很微細的。但是你現在還沒看到,細微細流注,很細很細,才能夠隱隱約約察覺到它。那叫隱隱約約,不能說我全看到了,沒有那麼好的事。
問A:我這個無明煩惱還會起來嗎?
mic答:你要有求嗎?不要有求嘛,自然而然嘛。如果說有無明煩惱的話,那是不會做功夫才會有無明煩惱,因為我們剛才說了,這無明煩惱是著相的產物。
問A:哦,那我那個還不算?
mic答:你講的無明核子是無始無明,那不屬於無明煩惱,無明煩惱已經是它延續出來的尾巴,它是很粗的妄念,會做功夫的人一般不會出現無明煩惱。因為觀照即破無明,我們說這個破的無明是無明煩惱,但我們所講的無始無明在觀照裡面它也存在,為什麼呢?因為你要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始無明的作用。
問A:那見性以後不是也會起心動念嗎?
mic答:見性了那就不住相而用了,它沒有停留在意識上,沒有停留在微細意識上,我們所講的意識是第六識,微細意識是第七識。
◈ 2-”寂照照寂” 是功夫成片了
問:初祖說”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早期的寂照照寂跟見性的寂照照寂有什麼區別?
mic答:早期不存在寂照照寂。
問:不存在寂照照寂。如果是有寂照照寂的感受,它也是不真實的?
mic答:不真實的、虛假的、虛妄的。寂照照寂是功夫成片了,而且無功夫可做了,那就叫寂照照寂。
問A:那我們都是在觀照中。
mic答:嗯,觀照就是做功夫,但還達不到寂照照寂。
問A:寂照照寂是打成一片了。
mic答:這句話說起來是很輕巧、很容易的,但是意義很深刻。其實不容易,但也不難,因為事在人為。
◈ 3-用意識做功夫容易拖泥帶水
問:我們這個觀照是止觀的前提下所產生的觀照嗎?
mic答:觀照也不可得。
問:也不可得?
問A:很自然的。
問:很自然流露。
mic答:自然嗎?有說就不自然,有說也可自然。
問:這個能所不交接時候,有時候也會了了分明,跟這個……
mic答:這個啥也沒有,還要去找能所嗎?
問:對。
mic答:還有對在嗎?開口即錯。開口即錯就是動念即乖。
問:動念即乖,它這裡面的”乖”是什麼含義?
mic答:你總是要用語詞、語話來表述你的心聲,這就是動念即乖,要來偽裝你自己。
問:就是說明當下這個情形也是不可得的?
mic答:是吧?不可得的。
問:那這個空中妙有,這個又有什麼說辭?因為你不能住空,又不能著有嘛。
mic答:這是什麼?這是空還是有啊?
問:說空說有都落在兩邊嘛。
mic答:那你落了沒有啊?你落在哪一邊啊?
問:如果是善能分別的話,就屬於昭昭明明前提之下……
mic答:善分別不在乎這些,有和沒有都不在乎,有和沒有都無所謂。有又怎麼樣,沒有又怎麼樣?所以叫非空非有。
問:那如果善能分別,他的功夫已經是成片的那種感覺。
mic答:你還要找這個嗎?找就不成片了嘛。這是不經意中流露出來的,不經意時刻流露。
問A:是從如來藏裡出來嗎?
mic答:在沒有見到根本之前,談不上如來藏,那叫八識田。
問:她昨天跟我講,一個大儒跟一個禪師一直講這個,這個禪師一直否認他嘛,他很惱火,後來九月份有一陣桂花香,他一聞到好一陣桂花香,那個禪師就把他抓著,禪師說:”我沒騙你吧,這個能聞的是什麼?”但他這個能聞跟我們平時這個能聞就不一樣啊?
mic答:這個聽誰解釋的,把這個公案都給亂解了。人家說了一句話是”我亦無隱乎”,怎麼解釋成”我沒騙你”呢?不是這個意思。”我亦無隱乎”,這個不存在騙不騙。他所講的是隱瞞,不曾隱瞞,自然流露,每個人都是如此。所以跟你剛才解釋的”我沒騙你吧”是兩個概念,誰也隱瞞不了。這會自然流露,這個指的是承當,所以叫”我亦無隱乎”,在座的都沒隱瞞,它是自然流露。所以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識六入,全都可以證入本位,這個也叫六根互用。所以祖師講的是”我亦無隱乎”,就是告訴大家這個是人人本具的,誰也隱瞞不了,就是叫你去認取。所以你那句話一表達就離譜了,”我沒有騙你啊”。
問B:”隱”是”隱藏”的”隱”是吧?
mic答:”隱瞞”嘛,這個是隱瞞不了的,人人本具的,所以一聞到花香馬上就入心了。所以說”我亦無隱乎”,他既沒有否認大家,也是在幫你肯定。所以解公案你要解透,你說”我沒有騙你啊”,這個意思就全變了。
問:這個古大德解釋波浪是妄心,海水是真心,那麼妄念起來它是離不開真心的?
mic答:動念了哦?落在意識上了,落在意識上了。
問:我落在意識上了,都可以看得出來?
問A:你起分別了嘛。
mic答:已經起分別了,落在意識上就起分別了。你是想描述你的心,但是你用意識去描述的話,我們說的就是用六意識來做功夫,不是用八識來做功夫。若用八識做功夫要俐落,直截了斷那就是用八識來做功夫。直接從第八識來做功夫,從第八識下手,那他要乾脆俐落,不能夠拖泥帶水。你用意識來做功夫那就拖泥帶水,你描述了半天,你自己也說不清楚你想表達什麼。所以不要去用意識做功夫,要乾淨俐落,直心道場。打坐培養的就是這個力量——俐落的力量,直截了當。
◈ 4-”向上一步,千聖不傳”
問:請問一件事情,雲門祖師見老和尚,前兩次進門老和尚都把他擋住,第三次雲門祖師腳一伸進來,老和尚門照關不誤,他這個是不是觀到因緣了?
mic答:你要不要也來一下?他要讓你萬念俱灰。因為人在痛的時候,那是萬念俱灰,妄念全都找不到,只有一個痛在。在萬念俱灰的情況下,才可以打掉他的能所,所以這一痛也是妙招。
問:那船子和尚跟夾山,船子和尚跟他說了,他最後一回頭,船子和尚把他調回來,很多人說他有疑在,就這麼簡單?
mic答:他不是還有疑在,他已經是見了,他不存在疑,但他還想向上一步。他不是有疑,疑跟向上一步是兩碼事。他是還想向上一步如何,不是說還有疑在,因為他看看他師父,”師父你這樣印證是對的,是這樣,這個我也承當下來了。”但回頭看看師父還有什麼功用,所以叫向上一步。
問:就是末後牢關,千聖不傳。
mic答:對啊,所以船子和尚舉槳起來,一晃,下去了,什麼都沒啦,就這樣啦!就是認取這個,就是已經什麼也不可得了,所以槳舉一下,翻船下水,他任務完成了。那船子和尚死掉了沒有啊?
問:沒死。
mic答:那他要死掉了,這夾山也太不夠人情了,連師父都不救。他是做個樣子,但是公案就說到這裡為止。其實祖師就是傳了一個法子下去了,他就隱居了,而不是說他翻船把自己給淹死了,他隱居去了,他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了。所以這個叫大手筆啊!大手筆!
◈ 5-祖師們為弟子當牛做馬
問:有人說禪宗不到八地還是不能獲得自在,生死還是了不了,所以要禪淨比較穩妥一點。
mic答:往生就了了,往生了哪怕是下品下生也了了。下品下生,下品下生連初地都不是,那也可以往生。你要證初地,那是中品以上的往生,才是證得初地。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都沒登地,也可以往生,也可以過得挺好。禪宗的祖師,哪怕他是十地,哪怕他是妙覺,十二地,等覺、妙覺,他乘願再來,凡夫是看不出他有幾地的。
問:有些人要發願到哪裡哪裡,溈山祖師弟子問他的時候,他說師父你要去哪裡呀?他說”水牯牛、水牯牛”。
mic答:你搞錯了,這公案不是這麼說,是溈山已經走了,人家問仰山:”你師父去哪裡了你知道嗎?”仰山說:”東家做牛西家作馬。”然後那個脖子上還掛著個牌——”溈山某僧甲”。那是他讚歎他師父,無所住處涅槃,弟子讚歎師父無所住處涅槃,哪裡都可以安身立命,所以叫無所住處涅槃。
問A:那就六道任他……
mic答:三界任橫眠,這是讚歎師父。
問:哦,他們有些說脖子上寫了,說溈山是”水牯牛、水牯牛”。
mic答:溈山某僧甲,東家做牛,西家做馬,也很自在。
問:他不一定要去哪裡,就是隨緣自在。
mic答:話是這麼說,畢竟是讚歎他師父,無所住處涅槃,你還怕入胎嗎?你要怕入胎你就沒了生死。真了生死是當個蒼蠅、蚊子都無所謂,那都是表法。
問:如來本來就沒有來沒有去,東南西北中,你還得要往生到哪個處所,東方藥師琉璃佛淨土,西方阿彌陀佛淨土,你要有個地方走,他這裡面到底有什麼一種表示呢?
mic答:既然是如來,到哪去都是如來。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來,南方寶生佛也是如來,哪裡不是如來?還在乎去哪嗎?去哪兒都是方便說,說什麼都無所謂。所以祖師大德一開口就”下輩子我來給你當牛做馬”,他哪輩子不是當牛做馬?佛法是如何代代興旺的,你知道嗎?
問:請上師開示。
mic答:因為每一代祖師都是弟子們的牛馬,所以就興旺發達。
問A:感恩上師!
問:人住世多長時間,像夢參老和尚說他本來想很早就走,結果他坐牢幾十年,他是後來補上了,還是怎麼樣?所以說很多人有這個一劫,他走了以後,弘法利生這一塊……
mic答:是啊,他叫作炳照世間,他存在一天都是世間人的福,所以叫炳照世間,做樣子給世間看。其實這一真法界什麼時候多過什麼時候少過?所以叫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 6-只有微笑持咒才能持續長座
問:微笑持咒是不是也是自然就會有?
mic答:剛開始要作意。這個微笑持咒是我們母音上師傳下來的,二祖的開示裡也有,有好多師兄在打坐當中出現痛苦、煩惱、難受,這時候我們二祖說:”當生歡喜心。”開示裡面有。但這個歡喜心,如果你平時沒有培養的話,那個時候是出不來的,那時候只能夠呲牙咧嘴,那個臉型很恐怖,六道眾生的表現全出來了。所以我們母音上師說平時要培養,那就要通過微笑持咒來培養。
問:微笑起來的時候內心的歡喜心就上來了。
mic答:它自然就可以起來。也是因為微笑持咒,所以這個長座才能夠打得下來,假如沒有微笑持咒,這長座是很難持續的。因為你座下來,每個人臉形都是歪的,坐一天兩天可以,時間長了肯定受不了。
問:打著打著,歡喜心出來,自然臉上就會微笑。
印心七一七第六天
(2022年11月21日)
◈ 7-如何是”入意唯識”
問:很多人學佛對打坐有一種排斥,諸佛妙理,非關雙腿,為什麼一定要打坐?
問A:他行住坐臥都是禪。
mic答:是啊,是要講根器嘛。上上根人是不用打坐的,上根之人就可以入唯識,中根之人才要打坐,下根之人也打不了坐,所以要看什麼根器。
問:這上根,他一聞即悟。
mic答:上上根,這是上上根人,一聞即悟嘛,所以他不用打坐。上根之人就是入唯識,唯識入門也就見性了,也不用打坐了,中根人才要打坐。
問B:唯識研究透了也見性?
mic答:唯識不用研究,它是直接入的,入唯識。
問B:現在有很多人在學唯識。
mic答:學是學,入是入,兩碼事,有的學幾十年也不入。
問B:他就一直在意根上面。
mic答:唯識是分兩部分的,一個是文字唯識,還有一個是意唯識。意唯識才透,文字唯識那是透不了的。我們說入唯識是意唯識。
問B:它有什麼區別?
mic答:區別大啦,一個是在文字上做功夫,一個一聽即悟,只可意會不可言說,這叫意唯識。
問B:那在文字上,很多人他導向是在思維上去做功夫。
mic答:那是啊,他落在思維上,他不是意唯識嘛。思維是屬於文字意識,他也可以入,但要有個過程,有些人弄了幾十年,他也不入,還是門外漢。
問B:他不用打坐,就是通過這個思維,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這樣。
mic答:打坐也要看人,不是每個人都能打坐的,有時候打坐也要講上根利器。你要說這個廟裡面不打坐,那是因為沒有形成打坐的傳承,所以就不打坐。但是我們讀的哪一部經,佛都是在打坐的。每一部佛經都寫佛坐在那裡,身體現什麼相,放什麼光芒,每一部經都講佛是在打坐的。
問:我聽有個師父在講,他說佛都顯示什麼神通,他說現在人為什麼你顯神通就是天魔外道,這是什麼說法?他說釋迦摩尼佛講經的時候都是有顯神通,各種神通。
mic答:這個是分外通和實證通,就是五明六通,這個是實證、修證出來的。如果在沒有見性的情況下有神通,那叫作外通。天魔外道就是用外通的,你要喜歡了天魔外道就給你神通,那種叫外通,也叫外魔附體。那見性之人有神通是好事,他度眾生要用神通。所以《大日經》上面也是這麼說的,沒有神通度不了眾生,所以不一樣。
◈ 8-一動不動是修證的基礎
問:我發現自己都學了九年了,哎呀!
mic答:哦,九年了。不錯嘛,百丈禪師四十年才打成一片啊!
問:那時候老人不是說一年到三年嘛,可能就是最快的人。
mic答:那是一動不動,一年到三年。你先做到一動不動吧,以一動不動為基礎,也有百座之內打開的,條件是一動不動。如果說動來動去也能打開,那你不用打坐了,走路都能打開啊,你走了幾十年路了你也沒打開,行禪行了幾十年了,行站坐臥皆是禪嘛,你都行了幾十年了,怎麼不打開呢?
問:看來座上座下也有時節因緣的。
mic答:你有沒有等待的心啊?沒等待的心就可以。沒等待的心時時刻刻都是時節因緣,你要有等待的心那就長了,有求了嘛。
問:嗯。如果感覺自己能所這個只是說解悟,就是說感覺自己是能所就不交接,它自己也是解悟?
mic答:解悟也是方便說,都離自性不遠。自古以來能解悟者根器都很俐落,都不錯了,但還是門外漢啊。
◈ 9-了了常知和了了分明的區別
問:上師,我想問一下,就是在醒的一刹那,那個叫無始無明還是無明?一念睡著醒的一刹那?
mic答:叫了了常知。
問:不是睡著不知道嘛?
mic答:你不是醒了嗎?
問:對,就醒和睡之間的那一刹那。
mic答:醒的那一刹那叫了了常知。那個名相很多,也有叫一念無明,也有叫一念不生,也有叫一念清淨,其實都是它。
問A:了了常知跟了了分別到底什麼區別?請開示一下。
mic答:了了分別是讓你去體會它,它是有住的。告訴你”了了分明的靈知”,後面還有一個”靈知”,這個靈知就不住了。但是我們絕大多數的師兄,他都是去體會”了了分明”,沒有體會”了了分明的靈知”。好多人也是拿這個詞拿去跟別的那些大德去辯,辯不過人家,就說了了分明就是,人家說了了分明不是。後面把這句話說完整,老人說的是”了了分明的靈知即當人的本來面目”,那大德就認可了:”這句話沒問題。”所以說你話要說完啊,你說了了分明那是有問題的,了了分明的靈知就對了。看你怎麼去表述它,你要只是停留在了了分明上,那還是在作意啊。所以你要體會靈知,靈知就是了了常知嘛,那是不住啊。
問:那不就是自己的本性嘛。
mic答:我們老人指導的是靈知,就是了了常知。但是一般師兄們表述,都是說了了分明,了了分明是不對的。
◈ 10-見不見性一目了然
問:還有人說要知道如何醒來、如何睡覺這個算開悟的一個前提,有這個說法。
mic答:阿貓阿狗也知道。你看那小狗睡覺,它醒來它也知道,那是開悟了嗎?
問A:那他夢裡也很清楚,這個是說自己在做功夫?
mic答:這個相對來講,心清淨一些的人,他夢裡他都能夠清楚,那我們修行也是這樣的。
問A:它跟見性不是一回事?
mic答:這些都不能夠證明他是見性的,這只是某種現象。當然,你要把各種現象總結一起,很符合這個自性作用,那就可以談得上。但是你只是片面地描述哪一方面你達到了,那只是相似。還有一點,見不見性自己知道啊,別人怎麼知道啊?你自己知道嘛,有道無道自己知道嘛。
問:自己知道了,還有人說是沒有過來人給他引導,他有時候會錯過,有這種說辭。
mic答:哦,真見性是不會錯過的。
問:也不會錯過?
mic答:真見了就是腳跟著地了,是不會錯過的。
問:他沒人跟他講,他會錯過,就那一刹那。
mic答:那個是初見。初見的話它是素法身,沒人指導的情況下,它會滑過去,那叫素法身。那不是在意識上作用啊,他不是在意識上作用。他一旦起意識了,馬上就滑過去了,就起分別了,”是還是不是呢?”你看疑心起來了,滑過去了。只要已經動了意根就滑過去了,他要不動的話,就是直下承當。
問A:就是認取下來……
mic答:認取下來。
問A:就是再向前一步了
mic答:那就再不會再錯過了。
問:對。
mic答:所以你一說,人家說”你不是”,你馬上自己也跟著否認了,那肯定不是嘛。
問C:是不是承當了就不可能再出來描述了呢?
mic答:那個看他功夫他會流露出來的。所以見不見性它是一目了然的,他不用交流。歷代祖師都是這樣的,一入門看一眼,就知道有沒有。
問:就是一看就知道。
mic答:一看就知道,身心流露是表現在時時刻刻的,看一眼就知道了。
問D:那這得上師看。
mic答:上師沒見性啊,怎麼給你印證呢?
問題:01_10
印心七一七第五天
1-看到細微細流注才能發現俱生無明
2-”寂照照寂” 是功夫成片了
3-用意識做功夫容易拖泥帶水
4-”向上一步,千聖不傳”
5-祖師們為弟子當牛做馬
6-只有微笑持咒才能持續長座
印心七一七第六天
7-如何是”入意唯識”
8-一動不動是修證的基礎
9-了了常知和了了分明的區別
10-見不見性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