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有法門知見就不是佛弟子
問:最近很流行要修淨土有把握,禪宗修到登地還沒把握,現在很多都有這個傳聞,要麼禪加淨土更加有把握,這個道理怎麼說,上師?
mic答:那是法門知見。
問:法門知見。
mic答:法門知見。那你要按照佛說的話,有法門知見者非佛弟子,那是連做佛弟子的資格都沒有。法門知見。佛說這番話,是對那些對婆羅門教產生異議的人說的,還不是針對自己宗門的,還不是針對自己教門之內的。就是你議論外道的是非,說人家不究竟,佛就說了這句話。所以有教門知見、法門知見、宗門知見、師門知見,都不是佛弟子。
印心七二七第一天
(2022年11月23日)
◈ 12-五蘊在做功夫中的體現
mic答:輕、重、滑、澀。滑就是你有時候持咒念得很快;有時候持不動啊,持得很慢,這就屬於澀。
問:有時候就是懶得持。
mic答:懶得持就是澀嘛,你不想持了嘛。
問A:那個咒持得啊……
mic答:持得好、持得快,那就叫滑嘛。
問A:我持得我不知道到底自己在持,就是變成不是那個”嗡巴拉巴拉……”,不知道是什麼咒了,但是那樣子又感覺很順。
mic答:很順,那就是滑嘛。
問A:哦,如果我重新又搞原來那個,就感覺有點兒……
mic答:那你回到字字分明上它就澀了。
問A:對,那怎麼辦,那這樣可不可以呢?
mic答:滑跟澀都沒關係。
問B:滑澀很重也沒事啊?
mic答:輕重都沒關係。
mic答:身體的五蘊,受蘊未了,身體表現出來的嘛。色受想行識嘛,色蘊就是著相,受蘊就身體上的覺受,想蘊就是你所翻的種子。
問C:阿賴耶識的種子翻出來。
mic答:行蘊就是你的起心動念,都是屬於行蘊,識蘊就是內在的。
問C:這些都是種子在翻出來的。
mic答:觀照、作意、分別,這都是識蘊,就是你做功夫體現在識蘊上,所以我們說轉識成智。
mic答:你現在是受蘊,色蘊跟受蘊,在做功夫……
問B:色蘊跟受蘊,他這個做功夫,現在很明顯……
問A:它是自然而然的……
mic答:肯定是自然而然,在過程當中嘛,一路風光。
問A:就我們只能去受啊。
mic答:這受它是自然而然表現的,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形成我們人體的一切,就是五蘊造成的嘛。
問B:這個《心經》裡面這個”生般若”是什麼意思?那這個菩薩心……
mic答:啥意思也沒有,就是”生般若”。
問A:那我們現在都是在五蘊的覺受。
mic答:現在是在妄我上做功夫……
問A:對。
mic答:妄念的妄——妄我,由妄我轉成真我,是這個過程。在妄我上做功夫,還沒到真我,也叫作假我。
印心七三七第一天
(2022年11月30日)
◈ 13-昏沉是無明的顯現
問:上師,我現在打坐就是比較昏沉。我想問下,像這樣昏沉要持續多長時間才會稍微轉過來一點兒,正常一點兒。
mic答:你在打坐之前先頂禮。
問:頂禮啊?我每次打坐我就發願、祈請、就坐。最近三、四天吧,每天早上打坐就比較昏沉。像那天早上我打坐昏沉,我就直接跑去睡覺了。
mic答:沒睡夠是吧?
問:不是沒睡夠,就是感覺在座上比較昏沉,咒提不起來,有時候手印倒……
mic答:有障礙。
問:什麼樣的障礙呢?我就想問這個業障……
mic答:業障,瞌睡障。
問:那這個瞌睡不叫障。
mic答:瞌睡也叫障礙啊。反正你上座就說:”哎呀,我死也要死在座上 ,我就不下,不管它了。”不管它昏不沉,你都不管了,反正死在座上。
問:像今天早上,挨過去了這個昏沉,挨過去了。然後就是疼痛又來了。
mic答:疼痛就是專門對治昏沉的嘛。
問A:這肯定是的。
mic答:是的。
問A:疼痛一來想睡肯定沒法睡。
問B:上師啊,不昏沉的話痛怎麼辦呢?
mic答:不痛也不昏沉?
問B:痛,痛,就是痛但不昏沉。
mic答:痛,不昏沉,那就受唄。受,不受而受,受而不受。
問C:他說在家裡打不怎麼痛,在這裡打就很痛。
mic答:痛是培養定力的,才會痛。真正培養定力就是在痛當中。
問C:前幾天他差點痛得就退心啦。”我回去了,我回家裡打,痛死了。”
mic答:痛好啊,什麼地方痛啊?腿痛啊?
問:屁股也痛。這根筋……
mic答:你知道痛有什麼好處嗎?阿彌陀佛在那裡講法。所以每次痛都是阿彌陀佛在在那裡講法。
問D:我聽到播放機也是這樣說的,還說什麼藥師佛在念。
mic答:對,阿彌陀佛、藥師佛在那裡講法,所以就不怕痛啦。
問E:上師,我是早上昏沉,下午就不怎麼昏沉,這段時間的打坐昏沉,就做夢一樣,好多夢境那種。
mic答:怕不怕?不怕就不要在乎它嘛。
問E:但是昏沉得好厲害,每天早上都昏沉,那個手印都掉了。
mic答:昏沉是無明的顯現,無明的顯現就是昏沉。所以當我們出現昏沉要知道,這個昏沉就是無明的顯現,不住它,要超越它。你一超越它,當下就是覺悟。從昏沉裡面出來了,那一刹就是,叫作清淨明瞭,那就是一種覺悟的狀態。
問E:怎麼超越啊?
mic答:繼續打坐就超越了嘛,一直坐在那裡不要下就超越了。
問:要打多久?
mic答:就打那麼久。
問C:六個要點已經講了,打多久你就按六個要點去做。
◈ 14-對一切不起分別就是了了常知
問:我還想請教上師一個問題,這個座上一個覺知,除了覺知和空空除外,上師給我說的是修而無修,無修的話一般是悟後真修。上師,我覺得我還沒悟啊……
mic答:嗯,沒悟就沒悟嘛。
問:那請教上師我應該怎麼修?
mic答:你在修什麼?
問:是,其實也沒,本來具足,無所修。
mic答:你看,這又把你給頂回來了。
問:那請教上師,我接下來該怎麼做?
mic答:你都說本來具足了,具足個什麼?
問:本來的佛性。
mic答:如何表現出來?
問:這個應該是,沒有什麼形象,不是用言語能表現的吧,沒有什麼大小也沒有形象,只是自我感覺……
mic答:嗯,你是怎麼感覺的呢?
問:就是,一個是清清楚楚,一個是相對平等心,還有一個就是……
mic答:你這都是意識在作用,就不是自性流露了。自性流露是一切不住,了了常知,一句話就說完了。
問:但是覺得我還做不到。
mic答:做不到嗎?那你剛才?
問:知道,理上知道。
mic答:你剛才所講的清清楚楚是什麼?不是你做到的嗎?但是你清清楚楚還有住,你還要去住一個清清楚楚,我們說一切不住是連住都不要啊。這個不需要做,不存在我做得到做不到這一說,你住那肯定是要用力的,一切不住是不需要用力的。聽到了嗎?聽到了沒有?聽到用不用力啊?這就是一切不住,不需要用力的啊。了了常知,你對一切不起分別就是了了常知啊,因為分別就要用力嘛,”哦,這個是桔子,這個是手機。”你就要用心啊,了了常知是無心可用。連點頭都不用,點頭要用力,就是輕鬆自在啊,那就是一切不住,了了常知。簡單說吧,你認為哪種不用力,哪種最放鬆,你就這麼做。只要是用力、緊張的東西全部放下,全部扔掉,你越放鬆越好,越輕鬆越自在越好,就是這樣說,所以凡是要用力的方法,你統統把它扔掉就對了。
問:那上師,輕鬆也是一個相嗎?
mic答:哎呀,那我都不開口了,你不要問我了。我一說,你就說這也是個相啊。這個是你去找對立,人家說什麼你都要去找它的對立面,那就叫執著,執著對立面嘛。那你問我,我就只好,(上師打響指)那你就說這個我也不懂,那就沒法交流了。
問:上師,不是以前說輕鬆也不可得?
mic答:是啊,那總要告訴你啊。因為你輕鬆不了,你老是那麼緊張。心**啊,你老要去作意,所以告訴你方法,不要作意。你越輕鬆,越自在就越好啊。所以什麼也沒學會,就學會油嘴滑舌。你老去找對立面那就不對了嘛,不要找對立,不找對立就叫作念念不住,人家說什麼你都要去找它的對立面,找它的尾巴。那雞蛋裡面你也可以挑出骨頭啊,挑出魚刺來。
◈ 15-手印震動要控制
問:上師,我有時持咒語,到後來越快的時候,那個手印還有那個頭,上半部都震動的。
mic答:震動啊?
問:震動,那個手一直立起來好像很累的,一直震動。
mic答:你控制嘛。
問:沒控制啊。
mic答:控制,要控制。
問:要控制啊?
mic答:那叫妄動。要控制,不控制你會累的。
問:就是累了我就沒力氣了,一下很累。
mic答:不光會累,你會感覺到筋疲力盡,而且還會招附體。所以要控制,不要動,一動不動嘛。能控制你就控制,控制不住了你就不能打坐了,控制住,不要動。
問:哦,控制自己不要動,不要動它就會回到原來的時候,我有兩次啊,抖,那個手印都是抖的。
mic答:要控制,一定不能動啊。
印心七三七第五天
(2022年12月4日)
◈ 16-化空是未到定表現
問:上師,我接著剛才的問題問一下。這個化空對我們來講到底有什麼意義?我這幾年來修法……
mic答:沒有意義,空就空嘛,不空就不空。
問:對。
mic答:空和不空都是自性作用。
問:自性作用,是我們修法中的一個過程。
mic答:空和不空都是自性作用的,所以空也不可得。
問:這個空是不是可以印證一下《心經》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mic答:它是定的一種表現。
問:定的一種表現是嗎?我現在我覺得座上……
mic答:未到定,第一個就是空,空、明、定、智、善心、柔軟……
問:就是在座上追頂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個響動就很容易化空。
mic答:那都是外力。
問: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然後師兄就關那個開關,”啪”地一下也化空了。然後那天早上起來有一點兒響動,一下也化空。
mic答:空也是力量大表現的。
問:力量大,這個力度不夠大。
mic答:心力強大了就容易化空,化空也是短暫的脫落,我們叫輕安,輕安就是短暫的脫落。
問:這個力量還不夠?
mic答:這也是力量的表法,力量的流露。
問A:這化空跟虛空粉碎不是一樣的?
mic答:是一樣,也不是一樣。你這個覺受肯定是一樣的,但是力量不一樣。
問A:虛空粉碎是在座下。
mic答:座上座下都有可能。但那個是徹底的,粉碎得很徹底,身心都沒了,身心徹底化空了,持續的時間比較長。
問A:那可以正常地做事情嗎?
mic答:可以啊,吃飯睡覺不在話下。
問B:他說的是不是化空那一下子還能做事嗎?
mic答:你不要猜測他講什麼。
問B:不是我想……
問A:是不是是虛空粉碎才算根塵脫落?
mic答:嗯,理論上是這樣的,實踐上也是這樣的。
◈ 17-突破是時節因緣
mic答:你要給我們開示開示嗎?
問:沒啥開示的,昨天要四個小時不停地翻種子,持得可快了。
mic答:心如明鏡啊,什麼都照出來了。
問:但是自己感覺沒有進步。
mic答:你應該說是沒有突破,不是沒有進步,本來就如如不動的,哪來進步?
問:那這個突破在哪裡下功夫呢?
mic答:突破是時節因緣,不能有等待的心。
問:還不成熟。
mic答:時節因緣啊,就像德山祖師托缽一樣,雪峰問他:”鐘未敲,鼓未鳴,你托個缽來幹什麼?”這時節因緣沒到。
問:托早了。(眾笑)
mic答:”鐘未鳴,鼓未敲,你托個缽來幹什麼?”時間還沒到嘛。
問A:那要時時都在當下,然後它自然就出現了,是這樣理解嗎?
mic答:然後德山托著個缽轉身就往回走了。這岩頭看著就哈哈大笑:”大小德山,不會末後一句。”雪峰是小德山。”大小德山,不會末後一句。”
問A:這個什麼意思啊?
mic答:這就是末後一句。這個叫天機不可洩露了。
◈ 18-佛的眼裡無旁人
問:上師,我請問一下,這個打七有點像那個人將死的時候,臨死之前就是你一生的境相都翻出來。
mic答:對,它是一個很微妙的種子。
問:一段一段地翻翻翻,從最近的慢慢翻到小時候,什麼時候翻也不知道,反正它一翻出來就是那一段。
mic答:對。翻到小時候,翻到嬰兒時代,又翻到父母未生之前。
問:是不是翻到出生以前?
mic答:對啊,父母未生前。父母未生前跟你未生前是一回事嘛,翻嘛。
問:挺有意思的。
mic答:這就跟《順治皇帝出家偈》做的那個偈子一樣。
問:翻到後面反而就沒意思。
mic答:”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問:對。我今天就想這句話。它這個翻了以後它不會再種種子吧?
mic答:會,會。你作意了就種種子了,不作意就法法本無生,作意了就種種子了。你說:”咦!我翻到小時候了,小時候在幹嘛幹嘛。”你看這作意了,又種回去了。
問:那我講也種回去了?
mic答:這種子又種回去了。
問:那不能交流嗎?那這樣子沒法交流。
mic答:交流可以啊,交流也是種種子。
問:種種子也不怕?
mic答:你怕種種子嗎?這都是菩提種子,種子也是不生不滅的,也是不增不減的。
問:對,它也是妙用,就是你了了覺知的時候都是一樣的。上師,我再請問一下,情見是屬於哪個範疇?比如說親人的情感,這種情感是屬於五蘊的哪一個範疇?
mic答:情見是無明,無明緣起就是情見。
問:無明緣起就會產生情見?
mic答:無明緣起就是情見,緣起性空就破掉情見了。
問:破掉以後還它可以再用?
mic答:再用就叫性空緣起,這叫妙用。
問:就覺有情了。
mic答:是啊,覺有情就是願了。覺一切有情,那就是願了嘛。基本上這些名相就弄懂了,無明緣起,然後識得不為冤,然後緣起性空,就回歸本位了,這本位起妙用叫性空緣起,這跟無明緣起不一樣了,無明緣起是做不了主的,性空緣起是當家作主。
問A:您說的做得了主做不了主的話,好像有一次我跟您有說到這個問題,就是說”舍利三斛,不如轉語一句”。有一位出家師父走了以後,首座他想頂這個位置,旁邊侍者說,其他話都不用說,就是一條白練去,你要解讀先師意。他說了以後,這個首座他不許可,他就打一座,就坐脫立亡了。燒出來有很多舍利,很多人很讚歎,他就摸著他的舍利說……
mic答:一斛舍利。
問A:他說一斛舍利,你可惜啊,不如轉語,轉語你都轉不出來。
mic答:一斛舍利不及一句轉語。
問A:對,所以說他這個裡面……
mic答:他那句話是怎麼說呢?這一句轉語是什麼話?
問A:休去,歇去?
mic答:不是,前面要給他發寒衣嘛,他不穿嘛。他說”老身自有娘身褂,不穿你的寒來衣”。
問A:好像這個又是另外一個公案。
mic答:是一樣的。然後就問他嘛。那南泉就問:”那娘未生時,著何衣?”就這句轉語,他說不上來了,他就白練練地去了,一條白練就走了嘛,坐脫立亡。就是這個公案,”娘未生時著何衣?”他說:”老僧自有娘生褂,不穿你這寒來衣。”侍者說這個人似乎有所悟處,跑去跟南泉大和尚說。南泉說,你去問他:”娘未生時著何衣?”然後又跑去問他了,和尚說了:”娘未生時著何衣?”他答不上來了。答不上來也不要緊,南泉說:”你且修且坐,啥時候說上來再說。”結果人家就坐在那裡走了,坐化了,那也是有功夫的,就燒出三千舍利。所以說也有說是一斛舍利抵不過一句轉語,也有說三千舍利抵不過一句轉語。
問B:上師,那他沒開悟也能夠坐脫立亡的?
mic答:你說他沒開悟嗎?
問B:他不是沒有?
mic答:轉語。
問B:他後面是參透了這個轉語,他就坐脫立亡走了?
mic答:他沒勘破就走了。他不是一下子就走,他也是參了好長時間,參不透就走了,他不是當場就走了,他也參了好長時間,沒參出來,所以就走了。
問B:就參話頭嗎?
mic答:這不是參話頭,這是參轉語。
問A:有時候師徒之間包括禪師之間,一問一答,他這個轉語肯定有一個根本處。
mic答:根本處人家肯定是知道,但是還得要看答得上來答不上來。
問A:老和尚有一次臨走之前手下有五百個出家師父,他看了一下都不行,只有一個燒飯的可以。他說:”你熟了沒有?”他就點好了那個木頭,就擠一下。老和尚說:”你熟了,你熟了我就可以走了。”
mic答:熟透了沒有,有個”透”字,熟透了沒有。這個要觀機啊。
問A:是不是有時候開悟的話,它也會有時節因緣?有時候一屋的參禪,幾十個都開悟了,有二十個、六十個都有,有時候五百個一個開悟的人也沒有,它這個都有時間因緣。
mic答:開悟有初見道、初悟,還有破見,還有大徹大悟,你說的是哪一個?
問A:師父叫弟子說,他一說上語叫弟子接個下語,很多人這個轉語都沒法轉了。
mic答:禪宗的祖師要求都比較高,他不是講初見,他講的”熟透了沒有”是大徹大悟。他們要求得比較高,但也不是聖境高推,看你怎麼用。
問B:上師怎麼樣算大徹大悟?
mic答:這個待你大徹大悟,你再開口。
問C:完了,以後見上師都不敢開口了,一開口……
問B:開口就錯了。
mic答:這個它是這麼說的,初地菩薩,不說自己是開悟的,要二地以上才是開悟的;二地菩薩也不說自己是開悟的,要三地以上才是開悟的;一直到十地菩薩,他也不說自己是開悟的,他說自己沒開悟,要等覺妙覺才是開悟的;到等覺妙覺了,他也不說自己是開悟的,只有釋迦摩尼佛是開悟的。
問D:大家都好謙虛。
問B:二地三地的話他知道自己……
mic答:所以說悟還是沒悟自己知道嘛,待你大徹大悟了你再開口,就是這個意思。還有一句話是這麼說:”佛的眼裡無旁人。”佛的眼裡無旁人,眼裡全是佛,哪有旁邊人?旁就是落在兩邊就是旁人。佛的眼裡人人是佛,所以佛的眼裡無旁人。
問B:佛不也是相嗎?不也是落在我們眾生的……
mic答:沒有。佛是無眾生之見,你讀《金剛經》就知道了?連菩薩都不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沒有人我對立、人我分別。
問B:那這樣他說的佛相就是無相的意思?
mic答:對。所以說”佛的眼裡無旁人”嘛。
問:您說這我記起來。我破了個相。昨天我和見*做飯,她說:”上師說每頓都要吃番茄,還要涼拌,上師說每頓都要吃大白菜。”我們連著吃了好多頓了,昨天剩菜又剩飯好多,我就說:”你沒有妙觀察,你要破這個’上師說’。”今天要上師開示一下,上師說,是我破了相呢,還是她對?我要執著。這叫著相嗎?執著還是?
mic答:”上師說”那是過去說嘛,不是現在說。
問:您一說,他們遭殃了,頓頓都在吃。
問D:不好意思,我們也共同學習,
問:主要我破了”上師說”這個。
mic答:”上師說”也是過去心不可得。
問D:方便說嗎?
mic答:方便也有,過去現在未來嘛。
◈ 19-明心見性是親證十方淨土
問:上師,有很多寺廟都在念佛,淨土宗說禪宗除非你證到了八地,你登地還是不能了脫生死,哪怕你到了七地阿鞞跋致也是不能了生死。所以說淨土、求生西方世界,就比較穩妥,這個又是個什麼說辭?
mic答:阿鞞跋致不是七地吧?
問:對,他就說七地也不能了脫生死嘛,八地法執了了以後……
mic答:阿鞞跋致是九地吧,九地、十地都是阿鞞跋致,一生補處之後就是等覺妙覺了嘛。阿鞞跋致就在等覺妙覺之下,所以九地、十地就叫阿鞞跋致。
問:實際上很多都很流行說念佛比較方便。說你修禪的人,哪怕你就明心見性了以後,他在那裡也生死也未必能了。
mic答:明心見性是親證十方淨土。十方淨土沒有來去之說,有個地方可去,那都不是親證了,那是方便。所以了生死是無來去,而不是有個生死可了,就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不增不減。所以我們《心經》那是印證佛地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如來自性就是如此,親證本來亦是如此。有個地方可去那叫方便接引,不叫親證淨土,親證淨土是不生不滅,哪有個地方可去?
問:就是體證無生法忍。
mic答:對啊,無生法忍就是八地以上。
問:那麼說明心見性它只能算是初地。
mic答:初地也對啊。淨土裡面所講的九品往生,中品下生以上的都是見性的,沒有見性的自己做不了主,靠別人去超度的那是下品上生以下的,下三品就是靠別人去超度的。那中品以上的往生,哪怕是中品下生,他也是見性的。上品上生就是十地,十地菩薩的證地得往生的。所以你看見性的人能不能往生,從九品往生上就可以看得出來。
問題:11_19
11-有法門知見就不是佛弟子
印心七二七第一天
12-五蘊在做功夫中的體現
印心七三七第一天
13-昏沉是無明的顯現
14-對一切不起分別就是了了常知
15-手印震動要控制
印心七三七第五天
16-化空是未到定表現
17-突破是時節因緣
18-佛的眼裡無旁人
19-明心見性是親證十方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