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明上師開示觀照》
  • 1

     1. 1-佛法不離世間覺;2-如是觀,如是照;3-用呼吸來體會自然觀照;4-長座的目的在於觀照

        淨明上師開示觀照1 下載PDF
        1-佛法不離世間覺
    問:什麼是“佛法不離世間覺”?
        答:佛法分為兩種:一種是世間的佛法,一種是出世間的佛法。佛法是在世間成就的,所以說“不離世間覺”,這個“覺”是什麼意思?就是不粘著世間的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分界線在哪?就在作不作意、起不起分別心、動不動念。如果還用分別心、作意、動念來做功夫的話,永遠是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是一切不住的。所以要解脫,解脫包括不解脫在內,它是從不解脫走過來的,有這個修證的過程。
        2-如是觀,如是照
    問:什麼是觀照?
        答:如是觀,如是照。觀一切虛幻不實、了不可得;照見自性,一覽無遺、無所住處,這就是觀照。什麼叫無所住處?對一切都不起作意分別就是無所住處。這世上的一切跟我們真的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一切的示現都是現實的,也是真實的,與我心又是同體的。這是能出能入、拿得起、放得下,而且即用即放、即放即用、不取不捨、不即不離。表現出來就是平等性、平常心,一切建立在平等性智上,才會成就一切。
        3-用呼吸來體會自然觀照
    (1)
        問:如何去方便地體會清淨?
        答:通過指示呼吸去認識知覺性、本性比較直接,也容易體會到,如果說得天花亂墜,會越聽越糊塗。
        娘未生時本來具足,呼吸在娘胎裡面就有了。歷代祖師開示:“娘未生時如何?”娘未生我時,呼吸已經是本具的了,出世方為人。做人一輩子,到了今天這口氣有變化嗎?這個呼吸是本來具足的,同時又是清淨無比的,沒有任何一個念頭比得上它清淨,所以叫清淨無比、無比清淨。本來具足也叫本來使然,是本來作用出來的,能夠體會到這個就是無上觀照,也是自然觀照。呼吸就是自然觀照,呼吸本來就是清淨的,所以叫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本不生滅。
        《四十二章經》中釋迦佛提問:“人命在幾間?”最後羅睺羅回答他:“呼吸間。”佛當下給他印證了:“汝得阿羅漢道”。當時的阿羅漢道就是大解脫。今天在座的你也可以體會呼吸是本來清淨的。
        即使是生命結束的時候,呼吸仍然具足,因為性還在,呼吸性也叫知覺性,也就是本性,呼吸就是知覺性的作用。呼吸受什麼控制?受知覺性控制,你可以控制住不呼吸,就是知覺性在控制它。
        (2)
        問:感覺時時刻刻觀照一念不生很難,怎麼辦?
        答:那就觀照念念皆生,不難吧?觀照是念念皆知,念念皆不住,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也就是觀照自己念念皆清淨,沒有流浪、沒有執著、沒有妄念紛飛,這就是清淨。
        可以體會一下,你的呼吸清淨嗎?你的呼吸有沒有執著、煩惱、妄念紛飛?這些都沒有,那就是本來清淨,本來清淨就是觀照。很多師兄說不會觀照,我才這麼提示。本來清淨就是觀照。什麼叫本來清淨?清淨也不可得就是本來清淨。用呼吸來講本來清淨是最恰當的,因為在娘胎裡面已經有呼吸了,娘未生我時本已具足。
        4-長座的目的在於觀照
    (1)
        問:體會到初禪定以後還需要打長坐嗎?
        答:可以打長坐,但不是一直都強調打長坐的重要性了,而是把注意力轉到座下觀照了,因為打長坐已經不存在問題了。體會到打六個小時的長坐跟打十個小時是差不多的,也跟打十二、十三個小時沒太大區別。所以就不能夠光是在座上去要求,要給自己一個座下歷練的時機。
        換一句話說,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打坐,能夠證明什麼呢?每天都這樣,不吃不喝,也不用度眾生了,頂多就是自了而已——阿羅漢,對大家起不到任何幫助作用。我們鼓勵大家打長坐,是因為大家不懂得打坐,不知道打長坐的奧秘在哪。既然大家都已經能夠如法地、一動不動地打長坐了,那麼要把修行的重點放到座下觀照,把座上培養的定力用到座下的時時刻刻,那打長坐才有意義,座上座下才能夠打成一片。
        (2)
        問:為什麼說不要打死座?
        答:打死座就沒時間啟用,一天打十多個小時有什麼用?關鍵是下座以後沒有時間啟用,下座除了吃飯就是睡覺了。一般說打四個小時、六個小時以上都叫長座,哪怕坐八個小時、十個小時也沒關係,還有時間下來用一用。坐十二個小時、十四個小時乃至十八個小時,那有什麼用呢?去跟石頭、木頭比誰坐的時間長,那有什麼用?
        可以今天打十二個小時,停個兩、三天再打一次,不用連續打。有的地方每天這樣打十小時以上,這樣有什麼用?連下座啟用的機會都沒有。可以打長坐,打長坐的目的是什麼?培養定力,定力用來幹嘛?下座要去用它,這是目的。如果不用,坐那麼長時間幹嘛?
        (3)
        問:打坐修行的重點是什麼?
        答:有的人修行進入了誤區,認為只要管好座上打坐,不用管座下。其實座下是最重要的,打長坐是翻種子,座下觀照才是真修真行。種子翻得差不多了,座下就輕鬆多了。但是要觀照,修行不是光打坐,不只是打多少個小時的問題。座下不修、不觀照,還像以前那樣去顛倒、去流浪,座就白打了。打坐耗時間、耗精力,也相當於耗金錢,下座又忘記去做觀照了,顛倒妄想去了,迷失流浪去了,那叫失照,成了“散財童子”。
        (4)
        問:目前打長坐沒有問題了,下一步的要點是什麼?
        答:要多體會下座觀照。其實打坐上了四小時以上,打坐已經不存在問題,問題就是下座如何觀照,主要是講座下的功夫了。如何外不住相、內不亂心,下座觀照是關鍵。下座觀照後,座上會翻出更微細的種子。沒有必要天天都打長坐,那樣功夫再好頂多就是死在座上了,座下得不到運用。打長坐可以打,但不是每天打,沒有必要。重要的是座下如何觀照,如何在各種緣分當中透過去,不是追求死定。沒有必要每天打長坐打十幾個小時,我並不讚歎,我讚歎的是座下會觀照的。
        座下要去用才會累積出各種經驗來,主要是座下在各種事境中要透過去。座上沒什麼東西可透的,座上就是翻種子,翻種子也能翻得很透,但是這個透在座下要表現出來,要能夠化空、能夠遇境不亂。座下念念不住,一切境界不隨,該做什麼就是份內事,把它做完,其他的事情少攀緣。
        (5)
        問:做事的時候會有粘著怎麼辦?
        答:這個問題在哪呢?不能夠化空。念念當化空。一切事境出現了,本性是空的,要培養化空的力量,化空要徹底。念念皆能化空,放大起來就是事事皆能化空,每一種境界都能夠化空,你就不會有粘著,不會有停留了。
        打了那麼多長坐了,座下要用這個力量,這力量就是化空,了不可得便是化空。這是要用的,你不用它,它自動歸零。比如每天都磨一把很鋒利的刀,磨完就把刀扔到一邊去,明天接著再磨,那磨刀有什麼用呢?你用它,它會累積力量,雖然這個力量是無相的。
        這個刀是用來幹什麼的?斬斷煩惱——斷念,化空就是斷念。要把煩惱斬斷,把疑根斬斷,就要用它。無過去、現在、未來,名為當下,這是很徹底的放下,這就是斷念。你要用,不用它還是歸零。不能座上刀磨得很鋒利了,下座還在粘著上。這個斷一切念,並不妨礙你做事,可以端茶,可以做飯,什麼事都可以做,但都可以做到不粘著,這就是啟用。
       

  • 2

     2. 5-觀照的方法;6-作意觀照和自然觀照

        淨明上師開示觀照2 下載PDF
        5-觀照的方法
    (1)
        問:觀照的方法包括哪些?
        答:觀照包括一切方法:念佛也行;持咒也行;一切不住也行;念念不住也行;或者是凜然一覺也行;或者念個“斷”——徹卻法也行。這些都是觀照的方法,總的來講就是一切不住。“斷”是斷掉這個“斷”,本來就沒什麼好斷的,生起個“斷”來是借這個“斷”來斷一切,不是斷掉什麼東西,所以終究要回歸到一切不住。
        上述這些是對治法,對治法我們也用。還有一個就是發願,發願是主動觀照。被動觀照和主動觀照可以交替著用。
        (2)
        問:座下用持咒的方法來觀照,可以不?
        答:持咒跟自然觀照還是有點距離的,能自然觀照就不需要持咒了。佛號也好、咒語也好,都是用來對治妄念的;若無妄念,心自寧一,會發現持咒是多餘的。佛用不用持咒?佛不用持咒,自然觀照也不用持咒。自覺就是佛,覺悟就是佛,觀照就是覺悟了。
        (3)
        問:關注和觀照有什麼區別?
        答:關注是知道念起念落,世俗叫作關注。觀照和關注是有一定的區別的,關注是執著的,而觀照是沒有執著的。如果帶著執著心去觀照的,那還是執著,不是觀照。觀照是自然而然的,是本來如此的,也是本來具足的。
        有些師兄說:“我這個觀照老跑,不得力。”跑的是境界,不是觀照,觀照不需要任何力量。相反,把一切都放下,包括這個力量也放下,清淨本來就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它的體現就是靈明不昧,同時又是赤裸裸、一絲不掛的,沒有什麼東西能遮擋它。所以佛教上作究竟開示的法會叫無遮法會,因為自性的光明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擋得住。只要不作意、不執著,不帶有任何知見去對待它,就自然而然地體現出來了。
        每天按部就班地打長坐,下座的這一剎那,不要去找任何一件事情來執著,也不要去攀緣。從下座的這一刻開始,就開始體會,也是在體現、體照這個清淨本懷。這一刻心是清淨、無所住、無所求的,那麼觀照就從這一刻開始,一切都是本來無求、本來無住、本不作意的。一旦想起要去做什麼事情,自然流露就帶上了作意的色彩,起分別了。
        如果觀照能夠時刻打成一片的話,那麼它帶有這種分別的色彩也是暫時的。這種暫時的分別、作意就是妙用,該妙用還是會起妙用的。用完了就放下,不去執著它,既沒有落在動相上,也沒有落在靜相上,這叫“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該放下就放下,該拿起就拿起。就像人走路一樣,走路就是一種修行,不停地在拿起放下。拿起的目的就是為了放下,放下的目的又是為了更好地把它拿起來,這就叫妙用。妙用是無窮無盡沒有休止的。
        除了打坐之外還要用,不能光磨刀不砍柴。下座就是要用座上培養出來的功夫,這個叫功用。下座要起功用、起妙用,儘管去用它,不要一下座就完完全全跟著事境跑了,那打坐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座上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培養定力,不是培養動力。下座就是直接啟用座上的定力,所以古德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一舉一動都是禪,說話也是禪。說話要有說話的意義,少說廢話,要交流的是心得體會,這樣對自己的修行能夠起到幫助,能夠激發大家的願力。
        (4)
        問:剎那間的清淨和觀照是不是一樣的?
        答:佛和歷代祖師都說:“每一個人一天二十四小時中至少有兩秒鐘在做佛。”就是剎那間。修行人出現的次數就更多了,它跟觀照唯一的區別就在於沒有連成片,觀照是連成片的,這個是沒有連成片的。
        在共修道場,這種現象一天中會出現很多次,因為共修是有力量的,這個力量可以幫助我們剋期取證。共修的時候,第一是體會修證的過程,跟歷代祖師的開示很容易達成相應。第二是出現定境的次數會多,而且時間會加長,觀照不像以前那樣不容易提起來,而是很自然就起來了。
        在共修道場大家修得很相應,所修學的過程也相似,這叫“道合”,就是“志同道合”這個詞。大家志向是一樣的,以解脫、了生死為目的,有共同的願望才會有共同的相應點。還有一個成語“物以類聚,人與群分”也是這個意思,每天跟什麼人在一起,就會有不同的果報出現。
        6-作意觀照和自然觀照
    (1)
        問:我以前守意做功夫的方法是在壓念?
        答:守意做功夫就叫壓念,看著念頭守著意,你以前喜歡這麼做功夫。壓念不起主要是指作意,最大的作意就是壓念不起。為什麼要壓念呢?因為不明究竟,得不到方法,所以要去壓念。在生活上表現出來的壓念,就是頑空、斷滅。著在空上了,而且這個空是斷滅空,說話都可以看得出來在著斷滅空。
        如果一動不動地打長坐,培養的就是座下自然觀照,不需要作意、守意、壓念。座上要求比較嚴格,座下的功用就輕鬆自在了。你以前打坐,第一,動來動去老換腿,第二,時間也沒坐夠,這樣只能夠下座後老盯著念頭,不讓它動念。座下壓念不起、守意,這樣做功夫就累了,不是自然觀照。作意觀照就是執著觀照,當說觀照也不可得時,馬上就落空了,就更不知道怎麼去做功夫了。自然觀照是觀照也不可得,很自然的,照不照都無所謂,這個要靠“座下打坐”來培養力量。時時刻刻,自自然然,毫無造作,沒有執著,更無攀緣。
        (2)
        問:打長坐之後自然而然就可以觀照,沒打長坐的人很難自然觀照,是吧?
        答:沒打長坐要作意觀照,就是認為自己在觀照,這樣很容易壓念不起。作意觀照主要是針對不打長坐和根本不打坐的人,他們要用作意去對治妄心、妄念、妄想,覺得“我一切不住了,什麼念頭來了我都不理睬了”,這是一種對治方式。
        採用作意方法就要等待因緣時節才可以超越。禪宗公案裡絕大多數的大德也不講打坐,但是他們根器特別俐落,不打長坐也能夠自然觀照。他們是以作意觀照作為起修,最後成就了還是祖師,也能夠自然觀照。但要有一個契機,這個契機就是因緣時節或者是機鋒。
        像馬祖道一禪師也是打長坐,經常在大石頭上一坐就是一整天,但是他沒有人指導。有機會打長坐,沒有人指導,沒有明眼人點破,這也是一種過失、錯過。所以馬祖道一禪師在打長坐的時候,懷讓禪師就在他身邊磨磚作鏡,這就是在指導他。
        (3)
        問:如何通過觀照把“我”打掉?
        答:“我”是對境而生,因我而境,因境而我,這就是對治。所以還是要靠打坐把“我”給打掉,先是各種事境來了不管它,只管持咒,最終“我”也不可得,在座下就用得起來了。如果不是通過打坐的方法把“固我執”打掉,下座念念當中皆是“我”,那只能夠用對治的方法。對治的方法不宜長時間用,長時間用就是頭上安頭了,會感覺很累。我們說一切放下,他會來加上一句“我一切放下”,總要有一點粘著在,做不到不粘著,因為害怕沒有立足點了。通過意識形態去做觀照,總是會力不從心,這就是作意觀照。
        這麼多年以來也跟不少佛教界的大德交流過觀照,之前有位在寺院裡指導大家參禪的師父來喝茶,我跟他交流觀照。他說過去十三年都是提起的觀照,就是我們所講的作意觀照,時時刻刻不能走失,總有一個觀照在,總有一個“我”在做觀照。他說:“一放下就偏空了,不願意放下,老是把它提著,怕落空了。”他說,“師父也沒叫他放下,就一直這麼提著,提著也挺清淨的,也可以其他相都不住。”我問他:“用這個方法累不累?”他說:“經常感覺到很累,一累就要放鬆,一放鬆又怕偏空,所以老要這麼提著。”
        我就跟他講自然觀照,一切放下依然是了了常知、了了常覺,這就是自然觀照,是很自在的。印心宗的修行就可以自然觀照,不需要借助外力。後來他也求印心宗的法了,因為他要尋找不需要提起就能夠自然觀照的方法。他之前的長坐相當於默照禪,既不念佛也不持咒,也沒有去參念佛是誰,乾坐在那,雖然也會翻種子,但是那種翻種子幾乎沒什麼力量。
        (4)
        問:印心宗的自然觀照和外面流行的保持覺念的修法有什麼區別?
        答:他們的修法是作意的,因為他們沒有打坐這個過程,時時要停留在覺上,就是提示自己要遠離外境,跟印心宗不一樣。目的是一樣的,但過程不同。只要不強調打坐,不講翻種子的話,都必須用那個方法,不管是東南亞還是東北亞都一樣的。
        打坐也叫“打消妄念,坐見本性”,妄念起時,正是妄念消時,這就是打消妄念。種子起來的時候正是種子消失的時候,這就是打掉妄念。他們的方法沒有經過這個過程,那就要守著自己的意識,不能跟意識跑了。這種守時間會很漫長,他不斷地守著,不斷還要去否定它,修的過程就很漫長,也很不容易,沒有多少人能堅持下去。很長時間也看不到結果,不是三、五年就會有個什麼結果,這就是作意跟不作意的區別。
        我們講的都是很自然的,打坐到一個相應點,座下就會有相應的情況出現,這跟座上是相應的。座上的功夫怎麼做下座就怎麼做,境界相應。沒有打坐這一關那就叫死守,他不死守的話就要流浪、造業。那種方法是比較古老的方法,從印度教裡面就有了——叫作意守。
        (5)
        問:平時覺得有些念頭不太對,經常會這樣去觀察,這樣算不算觀照?
        答:這個叫對治,不叫觀照,觀照是一切皆不可得,就是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是清淨的,這就是觀照,觀照自已的清淨本來就叫觀照,而不是找自己的毛病叫觀照。下座以後不要急著去忙別的事,手腳要輕,不要去找東西,也不要去攀緣,不要忙著去跟別人講話,什麼都不住,直心清淨,這就是觀照。

  • 3

     3. 7-觀照是由止語開始培養的;8-觀照必須配合長座;9-觀照有個熟練的過程;10-觀照不能有住著

        淨明上師開示觀照3 下載PDF
        7-觀照是由止語開始培養的
    (1)
        問:止語和觀照是什麼關係?
        答:止語是有功德的,觀照一定要止語,觀照是由止語開始培養的。絕大多數師兄們能體會到觀照,但是沒有辦法時時刻刻去觀照。為什麼呢?因為嘴巴閒不住、管不住,老要說話。一說話意識就流浪出去了,這就叫失照,失照直接影響到打坐。
        打長坐的目的就在於座下觀照,如果座下失照的話,那打長坐就沒有意義了,每一座培養出來的定力,下座就歸零了。打長坐休息的時間要充分一些,休息如何能夠充分呢?其實心不外馳、不流浪,身心就是一種休息的狀態,也是一種觀照的狀態。所以要止語,止語才知道如何下手去做觀照。
        (2)
        問:下座以後如何去用功?
        答:下座誰會做功夫、誰不會做功夫是一目了然的。座下做功夫就是座上用功的自然流露,也是自然寫照。有些師兄下座以後一句話不說,看到任何人也形同未見,自己一個人獨來獨往,可以看得出他是在做功夫的;有一些師兄下座以後就找人聊天;還有一些師兄不是很完全、很主動地做功夫。所以要掛“止語”牌,止語跟觀照是相輔相成的,也可以說因為止語所以觀照,或者因為觀照所以止語。特別是打這麼長時間的長坐、休息得這麼好、吃得也這麼好,下座之後若能主動地用功,親證本來是在分分秒秒中的。要主動地做功夫,不是被動地做,被人盯著要求止語就是被動的。
        8-觀照必須配合長座
    (1)
        問:觀照就是用自性去覺知,這也就是打七,這樣理解對嗎?
        答:這個理解沒有錯,但是還要用力,跟祖師所講的不相應。這是什麼原因呢?為什麼要停留在理解上呢?因為打坐的功夫不夠,功夫、定力還沒有真正培養出來,座下還要用理解來認識它,這就很費勁。座上心念耳聞,座下很自然地就是綿密觀照,綿密就是不會出現間斷,出現間斷是作意了。不作意的觀照就是自然的觀照,它是不會間斷的,也不需要力量。
        能夠體會到座上心念耳聞,下座就能夠觀照,很自然地就是在觀照。我們講的是觀照,不是講見性。有的師兄總要在理論上去理解它、去分析它、去明白它,甚至就連下座觀照,也要去提起它,這個提起是用力了。需要提起的觀照實際上是執著,執著觀照是一種執著,不是觀照。一有提起、一有執著,執著觀照就已經變成失照了。觀照是自然而然的,如何才能自然而然地觀照?一切不住、一切放下、了了常知、清淨無比,這就是觀照,不需要用理解去體會它。
        大愚祖師說了:“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無他秘密。”就是說觀照是不需要用力的。觀照本來就是一切放下,還要去用力,那怎麼是觀照?
        觀照需要配合座上,要座上座下一起來。如果沒有打坐的經歷,跟任何一位師兄談觀照都是很難相應的,因為無論用任何一種直接、簡單、自在的方法去提示,他總要用分別意識來明白,這就無法相應了。即使當下能夠體會到那也是一瞬間,一過去,他就滿大街找“我的清淨跑哪去了”,他就開始作意了。所以還是要用打坐翻種子去認識它。
        (2)
        問:了了覺知就是知道也很自在,但不是時時刻刻都這樣,這樣算不算走失?
        答:你老是要去找覺知之後還有什麼光景,這就起分別了、中斷了。反反復復,不是賓中主就是主中賓,來來去去老在對治中,老粘在事境上,是什麼原因呢?就是種子沒有翻透,還是要回歸到打坐上來。把坐打透了,微細流注打掉了,末那識打死了,翻不起身來了,再回頭看一看怎麼樣。所以要來打七才有這個機會,否則疑根斷不了。疑根斷不了是什麼原因?微細流注看不到,還不知道無明在哪,怎麼能夠破無明?看不到微細流注就只能妄想了。
        還是要回到打坐上,這是唯一快速成就的途徑。用別的方法也可以,但是時間很漫長。過去禪宗歷代祖師們沒有這個結印持咒的方法,參禪就要綿密提起,四十年才能夠打成一片。
        (3)
        問:為什麼今天感覺座上四個小時過得非常快?
        答:因為昨天坐過八小時一座了,今天就感覺這三座四小時像秋風掃落葉一樣過去了,特別快。其實一直都在定中,上座好像沒多大一會,時間就到了。
        為什麼昨天晚上沒跟大家交流?因為大家八個小時剛下座,無論是休息還是不做任何事情,基本上都能夠如如觀照,心中是空空蕩蕩的,沒有任何掛礙,這個時候直接就是觀照了。叫大家不要說話,不說話就是體會自己的觀照,一說話又錯過了。當然要是會觀照的話,無論你怎麼說話,也是在觀照當中。如果觀照平時沒有掌握好,那麼這八個小時一座下來,正好就是觀照。所以打長坐下座以後要多行觀照、常行觀照,儘量不說話,不做別的事情。八小時下來,直接就是心空不住,大家要多體會,這是承當的大好時機,不要錯過。
        9-觀照有個熟練的過程
    (1)
        問:要怎麼去降服這個妄念?要有個過程是吧?
        答:是的,修行有個漫長的過程,不能夠勉強自己馬上能夠回歸本位,還有個過程。在善知識的開示下,你可以馬上回歸本位。一回到自己的房間又開始顛倒夢想,想要回歸本位就沒那麼容易了,還是要慢慢培養。不要一回去就覺得找不到本位了,又開始慌張、生氣、悲哀了,煩惱和顛倒又起來了,不要勉強自己。回歸不了本位就發願,發了願馬上又可以回歸本位了,願力的作用是很大的。
        (2)
        問:做事的時候觀照就中斷了怎麼辦?
        答:中斷就是有事情來忙去了,跟事情跑了,全身心都在事境上了。座下要配合得很融洽需要一個過程,不是說打長坐之後,下座自然地就可以配合得很融洽,這個還是要通過培養的。
        剛開始還沒熟透,雖然能夠體會到自然觀照了,但是會出現中斷,不能夠持續。為了讓它持續下去,要借助發願。到觀照熟透了,不需要起心動念都能夠觀照了,做什麼事情都是在觀照,這有個熟練的過程。
        熟透了就不會走失。會走失就是失照了,又胡思亂想去了。這個熟透就是念念當自覺,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離不開念念當知,念念當知就是念念當自覺,這就是觀照什麼時候都在,所謂的“打成一片”。
        (3)
        問:我現在做觀照是有觀照在,這樣對嗎?
        答:觀照開始是會出現有為的階段,最終會成為無為,總要有生起,有生起才會有圓滿。從有為過渡到無為就是修行之路。到了無為階段是很微妙的。怎麼去體會微妙呢?不要從意識來反映,不要作意。用什麼方式呢?用發覺,發覺叫發明心地,也叫發現。你的呼吸需不需要作意?它是不是綿綿密密的?這就叫發覺,從始至終都是如此自然地體現,願力要跟它合為一體,觀照要跟它合為一體,這是自然的,不是造作的。
        10-觀照不能有住著
    (1)
        問:現在樂於觀照,對修法沒興趣。如果感覺觀照不得力的話,我就打打坐,觀照得力就觀照,可以嗎?
        答:觀照不需要力。你那是妄想得力、執著得力,已經執著了,那不是觀照。觀照是一切放下,一切了不可得、了無所得,這自然就是觀照。觀照是無求的,你說我要觀照,那已經著相了,觀照是不需要用力的,執著需要用力,執著觀照還是執著,不是觀照。會放下就會觀照,一切不住便是觀照。為什麼要打坐呢?因為不懂得什麼是一切不住,什麼都要住,那就要打坐。
        (2)
        問:觀照就是每一個當下都了了分明,對嗎?
        答:還有了了分明在嗎?那還是在影子上,還在捕風捉影。這還不是觀照,還是在起分別,分別一個了了分明的、能知的是觀照。觀照是無分別念了,這就是“說時已遲”,這個“遲”是什麼意思?已經粘著在上面了,所以叫“遲”。別把這個錯認為是在觀照了,認為要了了分明才是觀照——這就是著在相上了。
        你說的叫了了分明,我們所講的叫了了常知。但是這個並不可得,要化空,分明也不可得,清淨也不可得,空也不可得,不是落在什麼境界上。前提是一切不住、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是不起心動念叫一念不生,跟不粘著是一回事。即用即捨,也就是化空,用完了就放下了,直接就化空了,不要有所住。如果認為要努力一下,念念都在了了分明、念念都在清清楚楚、念念都在清清淨淨,這些都是有住著。

  • 4

     4. 11-座上不需要觀照;12-座上座下會相互影響;13-做好旁觀者和當局者;14-功夫細主要體現在座下

        淨明上師開示觀照4 下載PDF
        11-座上不需要觀照
    (1)
        問:今天後面一座幾乎都在觀照中,比較少持咒,這樣對不對?
        答:要繼續持咒,座上不觀照,觀照是座下的事。觀照也不需要用力,越沒力的時候觀照就越透徹,不需要力量。只要在觀照上用力了,就是執著,執著觀照了。
        持咒就是了了常知,觀照也是了知一切,兩者是一不是二。在持咒上再來一個“是不是在觀照”就起第二念了,第二念就是分別心,不需要去起第二念。於第一義而不動,第一義都不住,何況第二念?
        (2)
        問:座上座下的知道是如何體現的?
        答:座上講“聞”,什麼是“聞”呢?知道就是“聞”。持咒你知道嗎?這就是了了常知。下座以後知道在哪?一切不住也是知道。雖然是一切不住了,但是還是了了常知,這就是觀照,也叫自然觀照。不需要起一個觀照的意去執著它。
        12-座上座下會相互影響
    問:為什麼感覺打坐老上不去?
        答:心散亂了,這就是上不去的原因。攀緣心是一匹野馬,不把它管住它就跑了,要處處攝心,把自己的心管住。下座以後也要用,不是一下座就算完成任務了,怎麼做都可以了。下座馬上放野馬去就完了,這是徹底歸零了,不是不住相的歸零,是歸到沒有中去了。
        座上有沒有培養出定力來,下座看應用得怎麼樣就知道了。座上出現的境界都是虛幻不可得的,座下的一舉一動、起心動念、行為舉止,都能夠表現出座上的狀態。同時,座下觀照得力,座上就容易培養定力,關鍵在座下看你用得怎麼樣。為什麼打坐上不去?因為下座流浪去了,座上翻了很多種子,下座拼命地往裡面塞種子,塞煩惱種子。座上翻出很多種子來,本來這個對培養定力有好處,但是座下二十一個小時,拼命地往裡面塞種子,這三個小時能夠抵得過二十一個小時嗎?抵不過。
        13-做好旁觀者和當局者
    (1)
        問:觀照的功夫要如何做起?
        答:要分幾步來走:首先是做旁觀者,看一切事境都是旁觀者,這叫旁觀者清。第二步就是當局者,相對於別的事境你是旁觀者,但自己的事還是當局者,所以既是旁觀者,又是當局者。
        這就是禪宗所講的賓中主,賓就是旁觀,主就是主人,觀察別人的同時也在觀察自己,這就是賓中主。做功夫如果從旁觀者角度來講是賓中賓,對自己來講是賓中主。賓中主、賓中賓都是被動的,所以叫被動觀照。要先從賓中賓、賓中主來做,雖然是被動的,但還有一絲毫的主動在裡面,這樣下手相對比較容易。
        (2)
        問:下座以後別人在說什麼自己並不在意,這是觀照嗎?
        答:別人講話是在幫助我們做觀照,這就是旁觀者,不取不捨,沒有住在上面,也沒離開他們,沒有參與進去,也沒有離開這個場所,這就是旁觀者的心態。那麼該開口的時候就是當局者,什麼叫當局者?無論別人說什麼,都沒有住在上面,都無所謂,“了了常知,一切不住”就是當局者的表現。旁觀者是冷眼旁觀、淡漠情義,連人情都不講,一切都淡掉了。你們在探討什麼、做什麼、執著什麼跟我沒有關係,就是古人說的一句話:“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兩種都是觀照的功夫,沒有什麼情義可說,君子之交淡如水,這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3)
        問:如何在人群中觀照?
        答:要學會時時刻刻旁觀,其實觀照就是個旁觀的心態。觀一切相如同虛空,並無實義,了不可得——這就是旁觀。在人群中能夠旁觀是最勝義的,觀察每一個人心態,了了常知,自己沒有投進去,不會混到其中,不會粘著,別人說什麼又是了了常知的,就能夠觀遍世間相,每個人的喜怒哀樂都能夠觀察到。為什麼古代的大德說在鬧市當中閉關?大隱隱於市——不是隱於山,是隱於市。在鬧市當中閉關,這才見功夫、見真實。
        每一座下來,師兄們在院子裡面各說各的,可以在人群當中穿梭,可以聽聞他們在說什麼,但是不粘著上去,依舊是在自行其道,自己做自己的功夫,借助鬧市來做功夫是最上乘的觀修法。每個人的心態、在探討什麼,都了了常知,但是沒有住在上面。既沒有投入到大眾當中,同時又沒有遠離他們,這才叫微妙。微妙身心就是在大眾當中培養的。如何培養?於此境中毫不粘著就是培養。在大眾當中親證本來,力量是最大的,因為借助了大眾的力量來親證。如果自己一個人去修證的話,沒有大眾的因緣,即便是證了,頂多就是個三果阿羅漢,連四果阿羅漢都不是,因為四果阿羅漢是在大眾當中培養出來的,他是不離大眾的。
        為什麼在出家僧眾當中說這個話呢?因為出家僧眾有威儀,一般師兄們不會主動地來跟你攀緣,在人群當中自行其道相當方便。
        (4)
        問:如何把座下功夫做得更徹底?
        答:其實聽人家說話也是做功夫,這個功夫人人都會用,但是沒有說破就不知道怎麼用。在在處處都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在在處處”是指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時間、在做任何事。大家在一起喝茶聊天,我就坐在那裡,我也不說話,但也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這就是觀照,在在處處皆可以觀照。心不亂就是定,也是入定,入的是出入大定、生死大定、金剛大定。這個定和打長坐培養出來的念念不住聯合在一起用,本來就是不住,本來就是一切放下,功夫就做得很徹底了。
        “旁觀者清”,做一個旁觀者;“當局者覺”,不是迷。說而不住,別人把老天說破了也不住,把地說穿了也不住,一切不住。
        (5)
        問:衝動的時候做不到觀照,怎麼辦?
        答:衝動的時候你知道,就是觀照。念念清淨、念念當自覺、念念不住、念念本空,這些都是觀照。有時候要發火,知道自己要發火,而且還知道這個發火很可笑,故意要去發火。然後火是發出去了,心裡面是高興的,發現我還會煩惱、我還會發火,感覺太有意思了,這也是一種觀照。
        14-功夫細主要體現在座下
    問:功夫做得細是如何體現的?
        答:現在很多人的狀況是沒有一刻停留,停留的時間太少。一下座就去找飯碗去了,吃撐了又開始昏沉了。板子一打就上座,因為休息不夠,頭還是昏昏的。一下座了又找飯碗去,每天就是這種迴圈。其實打坐不是在比誰坐的時間長,而是看誰的功夫做得細。做功夫細主要體現在座下。座下一切行為舉止有沒有落在執著上,有沒有落在攀緣上,有沒有落在隨境上。雖然沒有攀緣,但是別人來找我去玩,就跟著去了,這叫隨緣。功夫做得細的,就是時時刻刻一切不住,時時刻刻心都不亂。
        座下怎麼做功夫?首先心要空,看一切事、一切境界皆了不可得,一切都不可執著,“我”也不可得,心空空蕩蕩的,看到師兄跟沒見到一樣,視若未見。同時要明,就是一切都沒錯過,雖然是空、不執著,但也沒錯過,一切都明明了了、明明白白,“一切”是對自己身心的一切,不是對境界的一切。對待一切事情要圓融,什麼叫圓融?都能夠處理得好就叫圓融,這是智慧的體現。另外就是遇事不驚、不亂、不怖。定就是心不亂,心不亂就是定。遇到事情心不要亂,沒什麼事情是大事,唯有生死是大事,生死大事也了不可得,這就沒有事了,本來無事。這些叫作空明智定。
        善心,雖然是目空一切,但“不是有心,不是無心”,心地還要善良,這叫善心。柔軟就是慈悲,遇到事情還是要慈悲,等持地去對待。一切不住的同時,又是法喜充滿,樂於助人,要為大家服務,不是死氣沉沉的。不要認為自己修得好,每天都在入定,什麼都沒看到,運水搬柴的事都跟我沒關係,要什麼都做,樂於做事。要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利益群生,誰有事情需要幫助的,要樂於去幫助他。
        空、明、智、定、善心、柔軟、喜樂、解脫,這些事項都能夠如理如法地完成方能解脫。解脫是在利益一切大眾的同時,還要一切相不住,能夠常常在定中。解脫就是身心自在,身心自在的人是無所不能的,什麼都可以,什麼都無所謂。同時,可以和一切人、一切相、一切事物相應,這叫境界相應。這樣方能夠體現出禪定的功夫,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是禪定的,而不是什麼都不做叫禪定。
        除了打坐之外,座下要用它,能夠起妙用了才是有本事。能坐四個小時,座下至少也要能夠用四個小時。那你有沒有用啊?偶爾也用一用,用的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功用還沒體現出來。越用才能越通達,越用才能越自在,不用就統統歸零了,每天打坐都歸零了。今天打了四個小時,下座不用了流浪去了,歸零了,明天再打四個小時,下座以後又流浪去了,又歸零了。每天打坐每天歸零,到後面就開始責怪人了,不是怪人就是怪自己:怪別人就說他講的這些東西我做不到,好像跟自己沒關係;怪自己就是認為自己根器差。所以要趕緊去用,撿到寶了就得用,不用明天又歸零了。

  • 5

     5. 15-打掉第七識;16-清淨也不可得

        淨明上師開示觀照5 下載PDF
        15-打掉第七識
    (1)
        問:為什麼要打掉第七識?
        答:打七中一個七就是一個週期,周而復始,迴圈不斷。雖然打七跟週期有關係,但直接的關係是在念念當中打掉第七識,讓第七識沒有落處,打七的意義在這裡:念念當自覺,念念皆是打七。第七識不起作用時直接就是智慧的體現,第七識轉成了平等性。
        第七識體現出來就是不平等,有判斷、有分別、有審計作意。妄念的影像是波動的,波動就是分別,有高有低、有長有短、有黑有白、有好有壞,那麼座上翻出來的種子也是這些。如何把波動拉平?用心念耳聞不理會這些種子的翻滾,儘量讓它翻。到什麼程度才能夠體現沒有這個波動?空靈不住。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是一個空相,意思是不執著在上面。空相裡面包括一切相,但是這一切相我都不住著,連“我”也不住著。靈就是了了常知,空靈的體現就是不住。
        印心宗主要的功用體現在心念耳聞上,打坐時時刻刻都沒有落在第七識上。沒有住在它上面,第七識就不起作用,起碼在座上就不起作用,無量劫以來內心深處的種種資訊,每一個瞬間、每一種念頭、每一個種子、每一次經歷,本來都藏在八識田裡面,都可以翻出來。如果第七識起作用,它就像一個蓋子一樣,把八識田的門蓋住了,把心門關住了。
        通過心念耳聞和一切不住,功夫就不落在分別識上、不落在分別作意上、不落在第七識上。然後八識田裡面的各種資訊、各種種子又不斷地翻滾出來,有時候看自己的心念就像洪水猛獸一樣,很不可思議。
        (2)
        問:觀照的功夫要結合打坐來做的?
        答:能不能清晰地看到念生念滅,這是做功夫的第一步,這就能夠見到生滅相是怎麼來的。如何是生,如何是滅,這叫生滅相。由念起念滅,一直心念耳聞下去,通過打長坐,就能夠體會到念念不住、念念不隨、念念分明。功夫再一直往下做,就會發現念念清淨。座上發現念念清淨,座下便能自然觀照。因為自然觀照是念念清淨,不需要住著什麼,也不需要提起,自然的,座上念念清淨,座下也是念念清淨,念念清淨就是觀照。念念清淨打成一片——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功夫成片、觀照成片。
        這個需要修證,不是光看書,知道那句話在說什麼。光知道在說什麼,但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得到,這個書是看到眼裡面了,但是用不上。要通過打坐實修打掉第七識,什麼叫打掉第七識?念念不住就是打掉第七識,念念不隨也是打掉第七識。念念清淨,第七識在哪?了不可得。所以觀照就是打掉第七識,那第七識跑去哪了?通過觀照體會到第七識是平等的,通過觀照把第七識轉化成平等智。這個是平時自然能夠流露出來的,這裡面沒有高低、多少、黑白、好壞,沒有這些分別,語言裡面也不會流露出這些分別。語言是心靈的視窗,所說出來的話跟內心是相應的,而不是矛盾的。
        我執和法執是根深蒂固的,就體現在第七識上。要打掉第七識,就是把我執和法執通通打掉。時時觀照便是破我執、破法執。觀照不屬於哪個法門,也不屬於哪個宗教,觀照是自性流露,跟哪一個宗教、哪一個法門都沒有關係。
        (3)
        問:用什麼方法可以打掉第七識?
        答:方法很多,方法是要講相不相應,針對你來講就是念“阿彌陀佛”,沒有執著就是把執著打掉了,念念都沒有執著。念佛的時候,要承當此念便是佛,“阿彌陀佛”沒有執著,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就是念念都沒有執著。此身便同佛身,因為念念都是佛了,那你的行為舉止都是佛的體現。此處便是淨土,這就是打七。你的功夫熟透了,不用提“阿彌陀佛”也是如此,很自然的,這就叫觀照,回歸本位。
        第七識也叫執著心,打七就是打掉第七識、打掉分別作意、打掉執著。最好的打七是時時刻刻,而不是某一天或者某個時段叫打七,觀照就是時時刻刻打七,返觀自照自己的清淨本來就是打七。
        (4)
        問:如何轉識成智?
        答:就是不要用意識,用意識做功夫很累。識是起分別、作意、粘著;智是不停留在意識上的。不要再作意,不要落在意識上,這就是轉識成智。有住、有落、有粘著,作意、分別、猜測,這都是在打妄想,就是識。直心道場,朗朗自用,不需要停留在思維上,不用起分別判斷,這個用是直心流露。所以只怕不會用,而不是說它沒作用。又開始有落、有住、有停留、有思維,就“轉智成識”了。
        (5)
        問:修法到什麼階段才能把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
        答:修到無法可修時。法是什麼?法就是起心動念。是什麼東西在主宰起心動念呢?無明妄起,是無明讓我們起心動念。無明還有一個名字叫作妄心,妄心又叫心所,能念之心就是心所,也就是能所。心所變化無窮,也就是妄心變化無窮,所表現出來的現象就叫無常,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動盪不安。動盪不安是因為作意分別,這叫染汙識、第七識、無明妄動,這些都是它的名相。
        無明所起的一切作用都離不開覺性,因為覺性是根本。好比覺性代表水,浪代表妄動,沒有水哪來的浪?它藏在其中。無明妄念就是覺性的影子。現在用一句咒語去轉它,這些無常的變化根本不住、不去理睬,時時刻刻都在咒語上、在聞性中做功夫。這時候叫“初于聞中,入流亡所”。“入流亡所”就是知道咒在,但沒有住著它,沒有粘著它。“入流亡所”更深的意義就把心所放下,心所是一切執著的根源,不住它,起不了作用了,執著就不起作用了。
        之後是:“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妄動不已都當作不存在,了然不生,沒有著在上面,妄動就不起作用了。聞性還在起作用,聞性在此刻的作用就是把分別心變成了平等性,不起分別自然就平等了。動靜是分別,這兩者互相作用,動不執著了所以靜也就不執著了,如果還執著個靜,執著靜的不又是動起來了?座下也是如此,座下不起分別心就是平等性了。
        16-清淨也不可得
    (1)
        問:念念清淨是不是就已經無法可得了?
        答:還要捨念清淨,這個還要捨,還要放下。清淨也不可得,這就是捨念。這個還是有方便的,首先要體會到一念清淨,才可以說清淨也不可得。清淨不可得叫更加清淨,“不可得”也不可得,這才叫捨。並不是說捨下這個,不可得也不可得了,又去找個什麼東西來,如果還有找在,那就還不如一念清淨。
        (2)
        問:有念頭比較容易覺察到,覺知力加強了,回歸到一種比較清淨的狀態,但是這又像回到一種境界上,執著於這種境界,怎麼辦呢?
        答:清淨也不可得,清淨不可得就是自然觀照,自自然然的。不要落在覺知上,落在這上面就可得了。不落,一切不住,覺知也不可得。《圓覺經》中有一句話:“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知是一瞬間的,一切都是空華,知也是空華,就不會停留在上面了,就沒有輪轉了。連知都不住了,就不會輪轉。停留在這上面就會去猜想、作意。
        如果認為了了常知還有個“知”在,這就是著相了,因為“了了常知”也不可得。何為觀照?清淨為觀照。認為“我的心是清淨的”,這也是無明,著相了,著在清淨上就是無明。認為“我見性了,師父說我見性了”,也是著在無明上了,只要立一個相,那就是無明妄起。
        (3)
        問:念念清淨和念念空寂有什麼區別?
        答:開始是念念分明,之後是沒有妄念,沒有妄念但還有正念在,這叫念清淨:很清爽、很自然,念頭雖然還在起,但是沒有任何的影相出現。念頭還有起伏,知道動念了,但這個念是空靈的,沒有住處。
        接下來是念念空寂,這個比念清淨還是要進一步,也就是“不辨真實”。它能夠用,念來即用,即用即空。在四禪天、四禪定以上,心識定中都能夠體現出念清淨,在滅盡定以後才出現念空寂。念分明、念清淨屬於觀照,更進一步是念念不住,就是清淨也不可得。

  • 6

     6. 17-思維定也是觀照;18-覺在念前;19-綿密觀照能製造時節因緣;20-觀照可以破見惑和思惑 ;21-返觀自照就是觀照;22-觀照的當下要認取;23-見清淨心就是見佛;24-座下化空

        淨明上師開示觀照6 下載PDF
        17-思維定也是觀照
    問:觀照和思維是什麼關係?
        答:觀照是妙用,思維不思維都可以在觀照。思維也可以觀照,觀照也可以不思維。思維不一定都是作意的,比如打坐的時候座上心念耳聞,同時八識田裡會冒出很多種子。有一些種子冒出來的時候,似乎是在想一些白天工作、生活中閃爍出來的念頭,往往這些事情白天無論如何想、作意、分別,都不能夠找到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在打坐的過程當中,翻出了這些種子,不用去想,不經意中就解決了問題。這個不屬於妄想,屬於妙用。就像有位師兄,打坐翻出一大堆弘法利生的問題來,她也沒打妄想,自動翻出來的,不是有意去想的。咒也念得了了常知,也是心念耳聞,還能夠把問題給解決了。
        思維定是清晰的,沒有迷進去,入迷就是陷得很深了。在交流的時候旁聽是最容易入思維定的,旁聽時在觀照,也在入定,同時又加入了一定的思維,是很清晰的,所以大家都在思維定中。不要怕思維,不可能完全離開思維的。思維定也是觀照,所以說:“慧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
        18-覺在念前
    (1)
        問:如何能做到覺在念前?
        答:打坐時體會到妄念紛飛,先由粗念到細念,由細念到微細念,再由微細念到微微細念,這些念頭都跑到哪裡去了?跑到念咒的“念”上去了。隨著持咒越來越深入,所有的一切生滅、念相都融入到咒語當中,這時候稱之為心念耳聞。偶爾還能夠看到妄念翻起,但翻起沒有表現得特別明顯的時候,我們已經能發現了,即在持咒的過程中,對妄念是一切不住的,但是又是可以觀察得到,這叫念頭起處。通過持咒就能夠體會到念頭起處,這就是元音師尊所講的“覺在念前”,在打坐的過程中就可以實證到。覺在念前就能夠發現念頭起處,能夠發現念頭起處,那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這就是我佛世尊所講的“一切眾生本來具足”。本來就是我們的覺性,這覺性是本來就具足的,人人都在本覺中。
        打長坐的妙義就在這裡。下座啟用觀照,一切不住,不落在作意上,心空無比,一切都了無所得。因為座上翻種子已經翻完了,下座的時候心就是空靈無住的,什麼妄想執著都沒有,只要不去作意分別、流浪、執著,當下就是心空無住。
        (2)
        問:覺得有妄念,能不能看著這個念頭?
        答:不要怕妄念起來,不要認為它是妄念。看著念頭就是壓念,不需要看,要看念頭起處,不是看念頭。這句話很微妙,看念頭起處,其實就是覺在知以前,先覺而後知;如果是先知而後覺,那就是看著念頭,先知後覺,覺反而起不來。念頭起處沒有前後,不落在前後上。所以說“前念已過,後念未起”,實際上沒有前念,也沒有後念,這就是蕩然無住,一切不住就是“前念已過,後念未起”,這也就是念頭起處。
        19-綿密觀照能製造時節因緣
    問:禪宗的公案裡經常會說某位禪師碰到某件事情突然就開悟了,比如倒水或者聽到什麼聲響就開悟了,為什麼會這樣?
        答:因為他是時刻觀照的,照到綿密之處,處處都是下手處。綿密觀照才會出現時節因緣。賣肉的掌櫃都能讓人開悟,公案中掌櫃來一句:“我這裡塊塊都是好肉。”那位禪師就言下大悟了。什麼時候都可以是時節因緣。
        大愚祖師說過一句話:“拈花怎麼傳,不妨密且禪。”這就告訴我們方法了——密和禪的結合,打坐是“密”,觀照是“禪”。《圓覺經》上講座上培養奢摩他定,座下要培養三摩地定,座上和座下相結合,就可以親證禪定。禪定是二六時中都是覺照朗朗,所以叫“圓覺”。這要通過修行來印證佛經上所說的,這就叫以心印心。佛經上所說的都是真實不虛的,但是我們要通過修行來親證它。我們印證佛經所說都是真實不虛,這跟佛經印證我們真實不虛是一樣的,印心宗的宗旨就在這裡。
        20-觀照可以破見惑和思惑
    問:如何培養平等智?
        答:把心放空就是平等,平等智就是這麼培養出來的。有了平等智,才會有妙觀察智。心不平等,帶有個人的意識去觀察,那不叫妙觀察,叫分別作意。佛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所以佛可以度一切眾生;如果佛的心是不平等的,他就度不了眾生。
        自性是平等的,沒有分別的,見性不只是見自己的諸佛本性,也是見每一個人的諸佛本性。見性之人看每個人都是見性的,他可以看到每一個人的自性,看每一個人都本性具足。他絕對不會認為這個人是凡夫,那個人是菩薩,那個人又是六道眾生,不會有這種分別。佛看一切眾生皆是佛,所以他自己才是佛。佛看每個人都是這樣,看一切眾生同樣是平等的。有人說看人是平等的可以接受,看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接受不了,這是還著眾生相。凡是還著眾生相的就是凡夫,這還有見惑在。還被相所迷惑就是見惑;還被思維、文字所迷惑就是思惑。惑就是迷失,就是惑問。當然也不要落在這個概念上認為見惑、思惑沒破就不是見性,這種概念還是知見,這個知見也要破。
        要用什麼方法破?返聞聞自性就是方法,也就是觀照。回歸自性本位就是方法,要念念回歸自性本位。自性什麼時候迷惑過你?從來沒有迷惑過,這就是開悟,開悟就是悟到自己從來不迷。沒有什麼境界能夠迷惑我,這叫破見惑、思惑。悟到自己從來不迷,不是說昨天還迷,今天就悟了。小時候迷過嗎?在娘胎裡面迷過嗎?娘未生時迷過嗎?其實從來不迷。
        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心念清淨的時候才可以透得過去。持續地心念清淨之後,從內心深處翻出來的全是智慧種子,這些智慧種子可以了卻一切善惡諸緣。
        21-返觀自照就是觀照
    問:痛和觀照是什麼關係?
        答:打七的階段最能夠體現出觀照,時時刻刻都在體現。觀照用到哪裡去了?師兄們說痛,手痛腳痛腰腿痛,觀照用在痛上了。但痛的程度不同:有人說很痛、很難受;有人說痛雖然在,但是感覺這個痛與我無關;還有的人說雖然也知道痛,但是發現痛的同時,還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歡喜,痛得很開心,痛得很快樂。
        其實能夠知道痛,就是把觀照力用在了痛上。如果這個時候返觀回照,痛的是誰?這返觀自照就是觀照。觀照無論在任何一個境界,時時刻刻都能夠生起,而且生起觀照是很自然的,一點都不費力氣,這個是誰?喝茶的是誰?聽的是誰?落筆的是誰?低頭不語的又是誰?這都是在返觀自照。了了常知就是觀照,觀照的當下心是清淨的,同時又是活活潑潑的,一切不住又活活潑潑,不是死在那裡,所以觀照可以靈活起妙用。
        22-觀照的當下要認取
    問:觀照時要如何認取?
        答:在觀照的當下要認取。認取是什麼呢?肯定自己,這就是觀照,把它認取下來,不要再去找觀照。認取到什麼程度名為自然觀照呢?不取不捨了,正在觀照,亦不認為是觀照,就是觀照也不可得,很自然了,這叫自然觀照。起心動念都沒有離開它,一點都沒作意,很自然地就知道是觀照。
        在打七的過程中,最容易生起自然觀照。大家下座後止語,不去攀緣,不流浪在物相上,也不流浪在一切境界上,朗朗清清,又是朗朗自照,這就是自然觀照。剛才讓大家去散步,要知道什麼叫散步,不是散心,心沒有散,只是散步。這散步正是觀照,左腳右腳,每一步都是踏踏實實的,每一步都是輕鬆自在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毫無執著的,這就是自然觀照。散步的時候就是儘量地讓自己體現出自然觀照,一點造作都沒有。能夠清清朗朗地認識到這是自然觀照,就能夠體會到觀照,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在處處都是自然流露,清淨佛性、本妙覺性會自然流露。流露在哪裡?就流露在觀照上,觀照就是清淨本來的自然流露,大家要認取它,不要再懷疑它。
        打七是剋期取證,剋期取證就是大家集中一個時間段來共修,目的就是在短短的幾周內能夠體會到自性流露、自然觀照,能夠承當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大家都要承當,都要認取它。印心宗最大的特點就是先認取真心,認取我們的本來面目,承當下來之後,深入經藏,去開發一切佛經的妙用,開發一切佛法的妙用。如果修了這麼多年,打了這麼多年的七,承當不了自性流露,承當不了自然觀照,那還要繼續迷惑、迷失,這樣的話修行就漫長了。
        23-見清淨心就是見佛
    (1)
        問:觀照和見性是什麼關係?
        答:觀照就是見性,觀照就是回歸清淨心,能夠體會到心是清淨的,就是見性,這就是“當下一念清淨心光即法身佛”。見清淨心就是見佛,見佛就是見性,這個一定要肯定下來,不能懷疑它。一日當中,有幾分肯定,就會有幾分成就,時時肯定,就是時時都在見性中。
        打七是剋期取證,就是讓人人都能夠當下見性,見性就是證得佛性。座下要發大願,心量要大,座上更容易體會到自性是法喜充滿的。在整個打七的過程中,首先要肯定我們的清淨佛性,再加上大願,按照這個打七的進度,大家在功夫上會越來越熟透。
        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以後才是在果地上修行。因地上修行是找方法、找方式,包括聽大德講座,從佛經上面去找理論。當你認清楚歸家之路,能夠認清觀照就叫歸家之路,這就是果地上的修行了。
        (2)
        問:一點妄念都沒有才叫觀照,是嗎?
        答:佛說一瞬間有十萬八千念,那怎麼解釋?這是佛說的,佛的境界,妄念恰恰是妙用。什麼叫佛?念念不住便是佛,不住就沒有生滅了,有住著那就是凡夫。做功夫要朝這個方向來做才究竟,要承當自己,否則你打多少個七都沒有用,都是錯過。打七就如同坐火箭,但是如果不敢承當,火箭也是白坐。不敢認取、不敢承當,永遠是白坐,坐十次火箭飛來飛去有什麼用?沒有目的、沒有目標,就沒有結果。
        24-座下化空
    (1)
        問:座上每一座都很好,都容易化空,座下為什麼不容易化空?
        答:座下也會化空,不執著就化空了。不執著,座下一切本空,這就是化空。你座下有執著,老要看人家在幹什麼,要找人跟你講話,這就有執著了,座上跟座下成兩碼事了,這怎麼化空?有“我”在,便有是非在;同樣,有“人”在,也有是非在。
        (2)
        問:有時表現出來忘性特別大,一轉頭就忘了剛才要幹什麼。這是怎麼回事?
        答:這是化空了。化空了沒關係,知道該做什麼再做也來得及。挺好的,這是定相出來了,但是還不能爐火純青。爐火純青是定和慧互相作用,該定就定,該慧就慧,都是自然流露。忘性大就是化空了,有這個階段,沒關係。化空了怎麼樣才能夠從空裡面出來知道嗎?發願,發願就從空裡面出來了。
        (3)
        問:最近很多次吃飯忘拿碗了,洗衣服不知道洗了幾遍,這是怎麼回事?
        答:挺好,這是定相的表現,這叫心空不住,儘量心空不住就行了。本來就是如此的,誰天生就會拿碗的?這都是後天形成的,現在是在回歸本來的過程中,表現出很多的回歸先天狀態的現象。有時候在洗手,抬頭看鏡子會問:“這是誰?怎麼那麼熟悉?”這並不是一種不好的現象,都是定的表現、定的自然流露。不存在“是不是傻了”,不要起這些疑問,要直心承當。

  • 7

     7. 25-座下親證禪定

        淨明上師開示觀照7 下載PDF
        25-座下親證禪定
    (1)
        問:目前打七階段的定是什麼樣的?
    答:大家在第二個七的階段要體會什麼呢?第一個是定,在這裡不叫作入定,叫作定力。座上座下都是定,這個定也代表著不亂,心是不亂的。多體會定,經常定,定能生慧。這個慧代表什麼?慧代表觀察能力、洞察能力,或者說觀照力,觀照力就是慧,慧力就是觀照力。這個觀照力也是承當力,因為心是定的,這個觀照是直下承當的,而且是毫不懷疑的。所以這也叫作智——本智,定能生慧就是這個意思。
        還要繼續止語,其實止語在這裡表現的就是定。如果有師兄下座以後定住了,或者在床上定住了,或者是走在過道上突然間定在那裡了,師兄們不要去打攪他。發現他定在那裡了,可以默默地在他身邊護持,不要去打攪。在座上也一樣,要守在他身邊護持他,不要讓他倒下,也不要讓人碰到他。如果發現他要倒下了,要靠著他。因為定的狀況會這麼出現,應當馬上告知老師。定會隨時出現,出現這種定是好事,因為當下一心不亂了才會這樣。一般不會倒下,萬一他有倒下的傾向,就馬上靠著他,不要讓他倒下,或者搬個凳子讓他坐下來,繼續入定。
        定的形態很多,不光有這種站著定的、坐著定的,這些定在諸多定中是最為普遍的,同時又是最為簡單的。真正的定體現在行、住、坐、臥中:人在走動,手在做事,但是心中沒有任何雜念,這種定層次是比較高的。剛才講了,站著或者坐著定住了,那個是定相表現出來了,大家都知道這位師兄入定了。還有一種定是時時刻刻的,他沒有表現出定在那裡,但是他在做事、在走路、在說話時都在定中,這種叫真常定。所以定有階段性的表現,也有不分階段性的、打成一片的表現。不管是哪一種表現、哪一種定相,都離不開座上的心念耳聞,離不開打長坐,唯有打長坐才可以培養如是大定。
        (2)
        問:這幾天有些師兄在路上或在院子裡入定,是不是只有能所雙忘才能入這種定?
    答:未必。這種定可以自然地入,也可以作意地入。如果是作意地入,不需要能所雙忘也可以。即便是能所雙忘了,座下如果功夫不夠綿密,也不會出現這種定。不用能所雙忘也能夠入,但是要提示一下自己一切不住。只要一切不住、一切放下,很自然地就能夠體會到了了常知,安住在了了常知當中,就不動了。先用作意來提示一下,接著連作意也放下,就會入這種定。可以先閉上眼睛,兩、三天后睜眼閉眼都一樣了,只要一切不住,很自然地就入定了。雖說前面有作意在,剛開始是要先安住,安住就是有點作意,馬上一切不住、了了常知,作意就放下了,就不是安住在哪個點上了,就是一切不住了。一切不住,名為安住。
        到了座上能所雙忘的時候,下座之後自然顯現出清淨心,而且不會去攀緣、牽掛、流浪、執著,很自然的就是一種定。這種定的力量就更大了,不用非要坐在那裡了,行站坐臥皆在此定中。不需要再去作意什麼,很自然地一切放下,就定在那裡了。這個定還有一個名字叫胎藏定,胎藏就是啟用,入這個定可以啟用萬法,得妙觀察智。這是能所雙忘之後出現的,在沸沸揚揚的人群當中穿插漫步、自行其道,用的就是這個定,既沒有離開大眾,也沒有主動投入到其中,同時還能夠遍知一切。這個也是要做功夫的,否則座上修證出來的能所雙忘,下座了又歸零了。
        要多體會各種定,所有定是互相作用的。無論道場中出現的是哪一種定,對道場都有幫助,入定就有加持。如果道場裡幾十個人站在那裡都定住了,你說有沒有加持力?
        座下的力量就來自於座上的心念耳聞,心念耳聞之後會出現極力追頂、咒輪、能所雙忘。能所雙忘之後有一個時間差,過了一陣子念頭又起來,又開始極力追頂形成咒輪,然後又再次產生出能所雙忘。再過一陣子念頭又起來,咒馬上跟著起來了。這個過程是能所雙忘和業力掙扎不斷地產生作用,培養的就是座下的定——禪定。座上培養奢摩他定,奢摩他定應用到座下就是三昧耶定。座下的三昧耶定力量大了之後,跟座上的奢摩他定打成一片,就形成了禪那——就是座上座下都在禪定中。
        印心宗用綿密持咒形成極力追頂、形成咒輪,然後超越所有的定相,這個超越是很快的。雖說超越所有的定相,其實超越本身就是一種定的體現。在這其中,還要有承當、認取、肯定、不疑。
        (3)
        問:什麼是“沒有定相”的定?
    答:定可以示現定相,也可以不現定相。宗門藥師法裡有一種定叫“藥師隨緣定”,就沒有定相。行站坐臥皆是定,就是行站坐臥皆是禪,禪就是禪定。定相做得細緻之後,沒有定相也是定。藥師法裡有說思維定和隨緣定;《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中,佛也入思維定。一句“心不亂就是定”,超越了一切所說的定。功夫是相應的:看誰都在定中,自己就是定的,這也叫認取;看誰都是佛菩薩,自己就是佛菩薩;看誰都是凡夫,自己就是凡夫。
        (4)
        問:如何觀察每一個人的定相?
    答:打了那麼長時間七,有沒有培養出定來?定得怎麼樣?表現在哪裡?從各位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定是受用,這個受用是藏不住的,會自然流露出來,表現在每一個人的每一個瞬間。
        樓下那位師兄也在表現,他是略有一些定相,同時他還加上了一種追求,表情就有點僵硬。定是自然流露,是不會僵硬的,可以看得出心是歡喜的,定是喜的,不是悲的。頭低低的是悲,定力是向上的,頭是抬起來的。有的人表現得很自信,這也是一種定的形態,很自信的人頭肯定不會是低低的,都是抬起來的。當然傲慢不一樣,傲慢不會歡喜。修印心宗講的是自然觀照,要活潑,不是默照禪,默照禪頭是低低的,死氣沉沉的。
        (5)
        問:一切不住有哪些表現?
    答:順其自然,這就是觀照,心念清淨、一切不住。還有一種表現也是一切不住,就是在座下人會出現定在那裡的狀況,定的時間有長有短,有十分鐘,也有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甚至兩個小時都有可能。如果發現自己定住了,那可以繼續定一會兒,但是時間也不要定太長,意識還是可以控制的,可以左右自己的定境。
        (6)
        問:下座如何體會禪定?
    答:呼吸、走路,起心動念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了了覺知。你不會走路都不知道、呼吸都察覺不到,這都是了了覺知的,了了覺知就是本來清淨,因為沒有在妄想。下座要止語觀照、親證禪定,就是不去打妄想、不去攀緣,那是很自然的。了了覺知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就是具足的,要通過修行去親證它。所謂的親證是時時刻刻要去用,才能夠起到親證的作用。如果打完坐,下座流浪、找人說話、做別的事去了,把座上培養出來的定力放縱掉了,就體會不到下座之後觀照是怎麼樣的。本來具足的天真佛性,時時刻刻都在自然流露,能體會到就是見性、見佛,體會不到就是迷失。
        (7)
        問:為什麼打坐沒有入定的感覺?
    答:四個小時、六個小時的長座都是定,不一定要有入定的感覺,能夠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四個小時、六個小時,這個定是最不可思議的。周邊的一切都能了了常知,是在覺知當中定,叫覺知定。有了覺知定,下座之後隨緣去了,也沒關係,心也是不動不搖的,也是不迷失的,也就是隨緣定。座上是覺知定,座下是隨緣定,座上座下都在定中,心不亂就是定。
        所以不要去找個定境,因為一切事相都是無常的,心沒有跟著無常走、沒有去流浪、沒有去攀緣,這就是楞嚴大定。而且這個定相沒有出定入定之說,沒有說要入定了,馬上坐在那裡一動不動了,沒有這個過程,很自然的。用它的時候也是定,不用它的時候還是定,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定,這就叫大定。認識了這個大定之後,大家就能夠起神通妙用。
        (8)
        問:走路也能培養禪定嗎?
    答:走路時心是踏實的,又加上不亂,這就是禪定。要親身體會,才能夠體會得到。在走路的時候,腳要踏著大地,這踏實不光是大地踏實,心也是踏實的,同時又是不亂的,這樣走路也是在培養禪定。其實人很多時候是在禪定當中的,只是他不知道這叫禪定。禪定包含什麼呢?包含著踏實,包含著不亂,包含著愉悅,這是天生的,不是別人教的。比如小孩子吃奶就是一種禪定,很踏實、很實在、很充足,而且又有一種快樂在裡面。
        人從吃奶開始就學會定了,所以說本來是定的。吃飯的時候也是禪定,過去的禪宗大德說:“如何是佛?”祖師們就回答:“饑來食,困來睡。”這就是禪定。所以吃飯就好好吃飯,不要胡思亂想,有的人邊吃飯還邊拿著手機,這是在打妄想。這就叫什麼呢?錯過了禪定。一下座馬上就變成牛了,手機是牛繩,一出來就馬上要把自己給套住,用繩子把自己給套住了。要當手機的主人,不要當手機的奴才。
        所謂的當主人是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分分秒秒做一切事情都當主人,心不亂就是主人了,也就是自主。怎麼樣讓自己心不亂?觀照、發願、一切放下。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踏實的,這世界本來就是不亂的,沒什麼好亂的,一切放下就不亂了。多多體會止語觀照和走路觀照,除了打坐,每天座下就重複做這個功夫就可以了。
        (9)
        問:想入定就入定這種狀態是幾禪定?
    答:一般是四禪定,當然初禪定也可以出現,從三禪定開始就已經沒有定相了,定無定相。禪定伴隨著佛法的真修行,禪定是跟登地菩薩相應的,登地菩薩也不過如此——定無定相。平時所講的四禪八定,只是講修行上的定,還不是講見地上的定。不在境界上也可以定,心不亂就是定。金剛大定是沒有入定和出定的相的。
        (10)
        問:有時自己閉眼入十分鐘的定,感覺這樣一天不容易流浪,有沒有必要做這個功夫?
    答:不入定的話心亂嗎?不亂就是定,還要入它幹嘛?流浪不流浪,跟睜眼閉眼沒有關係。不住就是安住,安住就是不住。綿密是入不入都是定,不是綿密入定。定無出入相、無增減相、無分別相,這叫禪定。
        在行持上,是因人而異、各個不同。體會不一樣,風格不一樣,下手處不同,所以說出來的也不一樣。方便是可以說的,這個方便也是因人而異的,所以說法無定法。方便是在啟用上,如何去應用它,讓這個方便不離究竟。以直指究竟為說,這個是絕對的,沒有可商量的餘地,這叫做無人情可做。

  • 8

     8. 26-慈悲心和歡喜心是一體的;27-由觀照進入覺照;28-下手、應手、了手;29-默照、觀照、覺照;30-觀照和三身成就;31-寂照照寂,切忌用力

        淨明上師開示觀照8 下載PDF
    26-慈悲心和歡喜心是一體的
    (1)
        問:慈悲心要如何培養?
        答:一開始指導大家打坐,就強調了微笑持咒,微笑持咒的密義就是在培養慈悲心。普賢菩薩十大行願中有一條:口常軟語。說話要柔軟,要慈悲。可以體會一下,持咒微笑的時候就是軟語的表現,就是慈悲的體現。
        也有人曾經反駁說,打坐要微笑持咒不是作意嗎?因為慈悲心是要培養的,如果誰天生是慈悲的,那是古佛再來。六道眾生,絕大多數都表現為貪嗔癡慢疑,慈悲心是要逐步培養起來的。如果沒有配合打坐、沒有配合心念耳聞培養出來的笑臉,那是表裡不一的,就是“皮笑肉不笑”;但是通過實修實證表現出來的慈悲心和歡喜心,是自然流露的,這個需要培養。心表現出慈悲、柔軟的時候,可以發現心態是全體放下的,不是緊張的。
        一直說全體放下、一切放下,沒幾個人能夠體會到這是什麼意思,覺得很難。今天大家來體會一下:首先是定,心不亂就是定,心清淨就是定,這個叫正定。接著是慧,定能生慧,這個慧是有力量的,能夠觀察一切、洞察一切、觀照一切,這就是觀照力的體現。然後口常軟
        語——慈悲心的表現,就是全體放下,很自然的,一點都沒有造作。這些都屬於觀照的範圍,也是信、願、行的表現。
        聞、思、修,信、願、行,戒、定、慧。戒表現在哪?心不亂就是戒,沒有執著就是戒,這叫心戒。所以座上心念耳聞,座下綿密觀照,持的就是心戒,起心動念都是無上清淨,這就是心戒的表現,這就是戒體。修印心宗受的是心戒,就是這個意思。元音師尊說過一句話:“于事無心,于心無礙。”在一切事境面前,都不往心裡去,當下就化空了。在自性上沒有一絲毫的牽掛和掛礙,念念都是無上清淨,這就是“于事無心,於心無礙”。
        打七打到這個階段大家身心都是柔軟的,身心柔軟又是一切不住,這就是禪定。此時此刻,大家都在定中,沒有任何煩惱和牽掛。能夠認識到這個就是見性。所以見性是沒有境界的,要等待一個境界來見性,那是不可能的,有境界的永遠是生滅相。真心是了無所住的,無有住著、了無所得就建立在不起分別心上。要不起分別作意,一切放下。
        (2)
        問:下座感受到從未有過的開心,看什麼都開心,看誰都是菩薩,這是什麼情況?
        答:下座很歡喜、很輕安,這恰恰就是在打七。這是十功德體現出來了,慈悲、善心、柔軟、解脫,還有覺受增長,這樣修行就很輕鬆了。佛法是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離苦得樂。其實本來就是如此的,放下了很多的執著,才能夠回到這個本來當中,是自然的體現。
        這就是根塵脫落,“根”是“根本”,自性根本跟凡塵世界一點關係都沒有了。觀照的時候就是根塵脫落,觀照的時候會發現,這個塵世的一切與我的自性毫無關係,完全是剝離的。
        (3)
        問:功夫到一定程度會自然而然體會到歡喜心,這種歡喜心是什麼情況?
        答:我們所講的歡喜是等持歡喜,也叫平等的歡喜,是沒有帶任何欲望的,無求的歡喜。歡喜心是清淨心的一種表現。因為平時所講的歡喜都是有所得、有所求的,都帶有各種各樣的欲望。《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平等的歡喜。心清淨為什麼要住在心上呢?不住也是住,住也不住。所以說“三昧正受,受而不受”,所謂正受也就是不受,如果還有個不受在,還是受了,名相就是這麼說的。這個歡喜也叫法喜,那“法”指的是什麼?心行處滅。心行處滅就是心空不住,一切心行斷掉了,不住了,這就叫心行處滅。心空不住,自然法喜充滿,這種法喜是無憂無慮自然流露的。
        不住,不僅是在修法上,還體現在各個方面。佛經說在在處處,也就是時時刻刻。不管在哪個空間、哪個時候,住也是用,不住也是用,住與不住皆是妙用。
        27-由觀照進入覺照
    (1)
        問:如何從觀照進入覺照?
        答:凡夫的注意力是分散的,分散就沒有定力,定力都流失出去了。所以首先通過字字分明,把分散的力量重新集中起來,培養注意力,然後再把注意力的力量發揚光大。發揚光大就是所謂的從粗住、細住、微細住到微細流注的過程,把注意力變成定力、觀照力、覺照力、攝受力。目前整個道場大部分人是處在定力和觀照力之間,定力有了,大家可以打長坐了,還需要轉化為座下的觀照力。大家會不會觀照?會不會流浪?其實誰流浪誰觀照是一目了然的。
        等觀照有把握了,能夠應用得很熟練了,就會出現時時刻刻都能入定,在哪都可以入定,在哪都可以出定,觀照的功夫很快就要打成一片了。觀照功夫打成一片之後,就出現覺照了。大放光明是在覺照培養出來之後,開始培養後得智——也就是五智——佛的五種智慧,五智的應用就是五明六通,這些都離不開前面的鋪墊。
        止語觀照是很關鍵的,不是讓別人督促我們止語,而是自己能夠止語、能夠觀照。止語才能夠觀照,不止語就流浪。剛才師兄老問什麼是禪定,我就提示一下怎麼入禪定:站在那裡一切放下,全身心一切放下,馬上就體會到禪定了。
        覺照是圓滿的,覺照無邊。其實覺照和觀照是一回事:覺照包含了一切觀照,觀照是覺照的入門。打七階段已經過去一半了,接下來就是指導大家如何進入時時刻刻的觀照了,大家想要配合的話,首先要止語。有一句話叫“沉默是金”,沉默為什麼是金?因為是無上福報。“沉默是金”是道家文化講的,其實跟止語觀照是一樣的,這個“金”指的是金貴,什麼東西都比不上沉默金貴。
        (2)
        問:觀照的功夫分幾個階段?
        答:過程會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觀心,第二個階段叫觀照,第三個階段叫覺照。
        觀心就是剛剛培養注意力的時候,注意力也就是用心處。如何去用心,心力從哪裡生起,怎麼去用,這時候叫觀心。這時候就要強調用力,元音師尊在文集裡面也是這麼寫的,剛開始要特別用力,否則就流浪去了。這個特別用力就是觀心。
        打坐時身體某個地方痛的時候,注意力就在那裡。而且一旦痛得激烈的時候,全身心的注意力都在那裡。最開始培養的是注意力,所以手痛的時候特別容易培養注意力。持咒時,剛開始要求注意力放在咒上,但總容易跟念頭跑,這個時候手痛、身體痛,注意力自然而然就在痛處,痛得越厲害,對痛點就越敏感。打坐的第一個階段就是通過手痛、身體痛、腳痛來培養注意力。
        注意力培養起來之後,注意力自然而然會轉移到念咒上來。所以打坐的時候要知道咒在,“可以痛都不管”就是通過前一段時間的打坐中的痛培養起注意力。注意力培養起來之後,開始把力放到持咒上,但是咒語是似有似無的,不是一直都是那麼清晰。其實這個過程不要求咒要字字分明、清清楚楚,而是只要知道咒在就可以。
        隨著打坐的時間加長,會發現咒語會越來越親切。所有的妄想執著,或者說妄念紛紛已經放下了許多,妄念都變得微細了,唯有持的咒語越來越親切,而且持咒速度會相應地加快。咒相當清晰,很親切,並不是字字分明,而是一直都能夠跟在咒上。知道咒在的力量隨之也跟著增長,這個階段叫作心念耳聞。
        座上心念耳聞,下座自己的一舉一動、起心動念都能觀察得到,或者說是覺察得到。在覺察到這一切的同時,心是明朗的、清淨的,這個時候叫作觀照,自然而然就可以觀照。不是提“我要觀照了”才進入觀照,而是自然而然就表現出來了,清晰明朗、清淨平等。這個階段培養的是觀照力。
        觀照本身就是帶有願力的,它能夠持續。觀照力培養起來了,能夠座上座下自然觀照,這個階段又叫作座上座下打成一片。回過頭來觀照就變得更自然更自在了,可以無時無刻都在顯現、都在流露,這個階段的力量叫作覺照力,也就是禪宗有一些祖師說的“覺照無邊,覺照圓明”。這就印證了諸佛菩薩的開示,自性是本來具足的。在修證的整個過程中,每一步都能夠顯現出來,整個過程都能夠知道、都能夠經歷。先從注意力下手,之後到觀照力,最後到覺照力。
        作意觀照實際上就是觀心。到了觀照這一步偶爾要用一下力,多數時間是不需要的,很自然很隨和。那到了覺照的時候,就不存在用力不用力的問題了,用力不用力都沒離開它,功用上已經熟透了。
        覺照力培養起來之後,在在處處跟大家交流、做任何事情都能夠觀察到大家的內心,能夠應大家的修證相應地做交流。這個過程培養的是攝受力,攝受力建立起來了,道場自然而然就形成了,道場也就是壇城。你東邊坐著誰,西邊坐著誰,南邊坐著誰,北邊坐著誰,不是自然的壇城嗎?你自己的壇城自然就形成了。一旦形成壇城之後,就要供壇城,把這些功德回向給諸佛菩薩。這是諸佛菩薩的力量,這樣加持力就會更大,加持力實際上就是攝受力的表現。
        先從簡單的做起,不要從複雜的下手。所有的這些複雜的壇城,都是由最簡單的打坐培養起來的。沒有這些簡單的打坐和方法,就不會有後面的證果。最終的修證都沒有離開剛開始的初級修行。傳法老師在整個過程中,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不同的階段,相應地做指導,為大家排憂解惑。在指導大家的過程中,老師自己也是不斷地在修證。
        28-下手、應手、了手
    問:可以講一下做功夫的過程嗎?
        答:你的心清淨了,才可以覺察到每個人的心都是清淨的。這也是印證佛說的——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
        清淨的程度有當下清淨和念念清淨的差別。體會到當下清淨,這就是得清淨心,見清淨本來。念念清淨是親證清淨本來,時時刻刻都是清淨的,這時候就告訴你清淨也不可得,它是綿密的。
        這時候就要起妙用了。祖師大德開示:“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用時恰恰無。”能夠體會到當下清淨,叫作下手處。念念清淨,那叫應手,得心應手。念念都清淨,時時刻刻都在清淨當中,不可一世,意氣風發,這就是得心應手的表現。能夠起萬般妙用,即用即捨,不即不離,這叫了手。
        29-默照、觀照、覺照
    問:請問默照、觀照和覺照有什麼區別?
        答:默照禪目光在一米之內,它是作意的觀照;我們打坐培養出來的,座上奢摩他定、座下三昧耶定,眼光是看三米到八米之間的範圍,是帶有法喜的;還有一種叫覺照,覺照的定力是向上的,覺照的時候頭是微微抬起來的。古話說“離頭三尺有神明”,這就是看著神明,就是看離頭三尺的那個位置,差不多兩米五的距離。有人這麼觀照是有真功夫的,這也是自然的,因為定力是向上的。
        以前一位廣西的師兄住在普渡寺,沒人跟他講話,他每天就是看著牆或者木瓜樹,“嘿嘿”發笑,其樂融融。有時又自言自語說幾句,很歡喜的樣子。那是定相,旁邊的人看他,認為這個人瘋了。其實他是禪定功夫好才會出現這樣的定相。
        30-觀照和三身成就
    問:什麼是法身、報身、化身成就?
        答:能夠體會刹那間的觀照,就能夠體會到連成一片的觀照,因為這是個開始。“一念清淨心光即法身佛”,法身佛就是當下這一念清淨,能夠認識到這個就是見法身佛,見法身佛也是成佛,成因地佛;然後是“一念無分別心光即報身佛”,報身佛是時時刻刻都在觀照,時時刻刻沒有分別,觀照是念念都清淨無比,這就是見報身佛;“一念無差別心光即化身佛”,就是無論跟哪一位交流都一視同仁,視一切眾生如同己身,這就是無差別智,體現出來就是成就化身佛。
        31-寂照照寂,切忌用力
    問:大愚祖師說的“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無他秘密”是什麼意思?
        答:“寂照”是方法,“照寂”是這方法也不可得。“寂照”就是觀照,還有觀照在,還是個方法;觀照也不可得,就叫“照寂”。“寂照照寂,切忌用力”講的就是要平和自然,不要作意,作意就要用力。很多人說“觀照不得力”,就是他的觀照要用到力。
        “寂照照寂”是功夫成片了,而且無功夫可做。觀照是做功夫,但還達不到“寂照照寂”。這個話說起來是很輕巧、很容易,但是意義很深刻,其實不容易。
        “寂照照寂”,念頭起處便是寂滅處。有念無念皆了知,不是沒有念頭,有念無念也都是用。《圓覺經》上講:“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這就是有念無念皆了知。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觀照開示:1-佛法不離世間覺;2-如是觀,如是照;3-用呼吸來體會自然觀照;4-長座的目的在於觀照;5-觀照的方法;6-作意觀照和自然觀照;7-觀照是由止語開始培養的;8-觀照必須配合長座;9-觀照有個熟練的過程;10-觀照不能有住著;11-座上不需要觀照;12-座上座下會相互影響;13-做好旁觀者和當局者;14-功夫細主要體現在座下;15-打掉第七識;16-清淨也不可得;17-思維定也是觀照;18-覺在念前;19-綿密觀照能製造時節因緣;20-觀照可以破見惑和思惑;21-返觀自照就是觀照;22-觀照的當下要認取;23-見清淨心就是見佛;24-座下化空;25-座下親證禪定;26-慈悲心和歡喜心是一體的;27-由觀照進入覺照;28-下手、應手、了手;29-默照、觀照、覺照;30-觀照和三身成就;31-寂照照寂,切忌用力
  • 傳法風格 力行祖師遺訓,秉持當面親傳、跟進指導的傳法風格。老師灌頂時,一個一個弟子逐一灌頂,並親授每一位弟子咒文、咒語、手印以及打坐要領及其他細節...都給予系統而細緻的相應指導,傳法具有系統性和嚴謹性。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