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雜談》
  • 151

     151. 唐密佛像的打坐姿勢 -- 淨明上師

        唐密佛像的打坐姿勢 -- 淨明上師
       
    問A:這個菩薩打坐的這個姿勢……
        答:跟我們一樣嗎?
       
        問A:跟我們一樣啊,散盤。
        問B:散盤的。
        答:唐密的祖庭。
       
        問C:唐密的祖庭。
        問A:菩薩像也是這樣盤腿的。
        問C:北庭西大寺。
       
        問B:這下再也沒人說我們是掛腿的了。
        答:我們沒有他掛得厲害呢。
       
        問B:上次找到一組日本的唐密佛像,感覺很多傳承跟我們這邊……
        答:北庭、西庭都是這個像,所有的佛像,除了雙盤的,就是這種盤的。北庭西大寺,你們百度,有的是,很多相片。北庭西大寺,是剛剛挖掘出來的一個唐密的寺院,就是唐密剛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它是屬於唐朝的貞觀年。
       
        問B:哦,貞觀。
        問A:那很早的時候了,唐太宗李世民時期。
        問B:散盤的佛像。
        答:貞觀年,這是唐早期就有了。
       
        問D:聽說散盤的佛像,不是有些博物館裡面也有嗎?
        答:有。
       
        問E:吊腳的。
        答:他這就是吊腳,這已經是吊腳了。
       
        問F:這樣子,坐得太高了。
        答:他就是坐得這麼高,他吊的時候,他這個腳趾頭是對在一起的,他是這樣的,他是對在一起的。他腳趾頭是頂在一起的,你看他上面。你放大來看嘛,他腳趾頭是頂在一起的。
       
        問D:就是在拉薩那個博物館也有這種佛像。
        問G:老師這個散盤怎這麼坐也行吧?還是就這樣吊著……
        答:我們沒有吊那麼高。
        問G:對。
       

  • 152

     152. 最大的魔,還是我執

        蓮花生大師:最大的魔,還是我執
       
        蓮師:佛法修行人被魔所騙時也沒注意到。
       
        佛母問:這怎麼說?
       
        有權利的人被傲慢和自欺之魔所騙。
        顯貴之人被雄辯和迷妄之魔所騙。
        平民百姓被無明和愚昧之魔所騙。
        富有之人被忙碌和增長財富之魔所騙。
        修行人被增加財物之魔所騙。
        他們被生養兒女、其冤親債主之魔所騙。
        他們被謙恭弟子之魔所騙。
        他們被可愛侍從之魔所騙。
        他們被可憎敵人之魔所騙。
        他們被親戚動人言詞之魔所騙。
        他們被美麗飾物之魔所騙。
        他們被柔言婉語之魔所騙。
        他們被自身貪著之魔所騙。
        他們被美貌和渴求貪愛之魔所騙。
        一切有染汙的努力皆是魔考。
        深值內心的五毒是心魔。
        有習氣的六塵是外器之魔。
        執著禪趣是內情之魔。
        希求大圓滿的果是見魔。
        一切殊勝的功德也是魔。
        一切無明和迷惑也是魔。
        最大之魔是我執。
        魔不在外而在內,你必須從內去斬魔。
        若能如此,魔將不會從外侵入。
        有太多人無法認出此魔。
       
        ----蓮花生大士《空行法教》

  • 153

     153. 緣起物

        緣起物
       
        對上師三寶行供養是一個重要的緣起。瓊波朗覺當初向大聖麥智仁波且先後供養了七兩和十三兩黃金製成的金曼紮,求得十三尊六臂瑪哈嘎拉的灌頂和修持竅決,從此六臂瑪哈嘎拉與其形影不離。在檀香林得遇空行母司卡史德,前後供養的黃金達五百多兩之多。
       
        密宗求大法,需要大供養,其實有密意:一是法貴于黃金,法不輕傳;二是緣起吉祥與否,直接關係到結果的成就。三是求法者供養傳法師,為積累福報資糧。而此中,法不輕傳這一點,非常重要。密宗成就上師在傳什麼法之前都要以神通觀察緣起善惡,觀察弟子的根基,所以成就的上師肯定有神通,只是低調不顯露,遮止而已。不然傳錯或者亂傳,都會導致壞法滅法。
       
        一個人求法時,供養的發心非常重要。古代求大法需要貴重黃金,很多秘密。一是看在你心中,財物重要,還是法重要。瓊波500兩黃金,一下子供養出去了,因為他為法而來,為了求法,變賣家產,前往印度求法,皈依了154位上師。而世間緣起的規律是,我們往往對容易得到的東西平常看待,等閒視之,不珍惜不重視。所以包括很多培訓課程,花費幾千幾萬去學,比自己網上找個盜版的,收穫會更不一樣。在因果的角度,是你付出得少,得到的往往也不多。付出的多少,不是說供養得多的就加持大,而是這顆心的真誠程度。如一位只有十萬的普通工人,願意供養上師九萬來求大法,他付出的代價,對於他來說,非常高,所以他會非常珍視所求之法,精進修持。而一位億萬富豪,10萬對他來說九牛一毛,他求了之後,可能心中沒有這種價值感。
        同樣的,對財福之化身的財神供養,並按秘密儀軌,財神收到供養之後,緣起上他的財富能量必然流注到供養者身上,這是法界的緣起,顛撲不破。
        宗薩欽哲仁波切談到一件事,在巴黎,有位居士帶上師逛街,同時向上師求大圓滿法,而她的供養是一塊巧合力,或者有的直接跟上師說,能不能把大手印的教法發Email給他。這些看起來挺幽默。其實就像現在網路上,很多密咒,很多大咒被隨便粘貼複製一般,這本身不是一種重法的行為,緣起也不太好。所以當一個人,獲得一個法,太輕易獲得了,往往很容易退失,轉修其他法門去了。很多人修來修去修過無數,反而這些法門都是免費獲得的,網路上到處都有。而如果你在開始修一個網上有、普傳的法門時,如果想修得久,有效果,甚至成就,需要怎麼做?你必須要對這個法門付出。這是一種吉祥的緣起。
       
        怎麼付出,可以供養本師,感謝他宣說了這個妙法,供養這個法的本尊。或者給弘揚這個法的上師打款,哪怕是給弘法者念經咒回向也行,都是一種付出,一種供養。這麼做是建立一種修法成就的緣起。很多人沒有這種概念,直接隨便在大藏經裡將密咒粘貼來粘貼去,如此不重法,修起來必多違緣,也無福修得大效驗。因為堅持修法是需要福報的,修法得效驗也需要福報,沒有付出,則沒有多少福報支撐修得長久,僅僅會三分鐘熱度。輕法慢教者不可能得成就,不可能得大相應。很多人說,為什麼現在修什麼法都不太靈驗?你應問問自己,你是如何得到這些法門的,如何用心的,如果疑惑紛呈,談何大相應?所以不要抱怨持咒不靈,而是你多不如法。不是法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才會感召內外的諸多障礙。
       
        如果你一開始對一個法什麼都不付出,在緣起的規律上,則是付出得少,得到的也不多。在法界緣起上,是付出少,回饋回來的價值也不多。這付出不一定是某種物質,也可能是某種心力,某種行為,其價值取決於求法者的用心和虔誠程度。古德求一個法歷盡艱辛,即使他們貧匱,甚至沒有多少供養,但是為求法付出了太多血淚,得之如珍寶,秘而修之,法驗頻現,得以成就。
       
        法王如意寶開示:高僧大德接受供養,有很多外內密的意義
       
        一般在印度,欲得到一些普通的婆羅門的教言,如果沒有供養,也是得不到的。
       
        所以按以前印度的規矩,若是沒有黃金,根本求不到法,從藏地來說,以前的國王赤松德贊等也向菩提薩埵和布瑪莫紮等這些高僧大德供養了大量純金。而現在一些愚劣的人,沒有點滴供養,但卻想乞求甚深的教言,如果我給這種人傳授了教言,那他自己也不會去珍惜和重視,這樣對他也沒有什麼利益。雖然上師不一定需要這些財產,但從供養發心等方面,上師可以觀察了知一個弟子的信心大小。
       
        以前阿底峽尊者來藏地弘法的時候,諸弟子們也是對尊者供養了牛和馬等許多貴重物品,當時藏人的邪見比較嚴重,他們都認為是阿底峽尊者的貪心特別大。有一天,阿日地方的一位姑娘看見阿底峽尊者,生起了信心,於是就將自己身上所佩戴的金銀財寶都供養了,但這個姑娘回家以後,她的丈夫為這件事狠狠地打罵她,結果她就跳河了。當時很多人就誹謗阿底峽尊者說:“你看阿底峽的貪心有多大,那個女人也是為了供養阿底峽而死去了。”後來仲敦巴問阿底峽尊者:“您為什麼要接受她的供養?”阿底峽尊者說:“因為我接受了她的供養,不久的將來她就會變成我的一個弟子,她也能再見到我的。”後來在阿底峽尊者還沒有圓寂的時候,這位姑娘就轉世成為了仲敦巴的一位大弟子。所以有些高僧大德接受供養也是具有很多外內密的意義。
       
        緣起物的所代表的意義
        1、黃金
        黃金在佛教裡代表著健康長壽,故而佛像常以金箔裝飾,意在“金身不壞,百病不侵”,是佛教七寶中。從古至今的大成就者中、以黃金供養上師三寶是很普遍的。
       
        2、珊瑚琥珀
        珊瑚純淨而豔麗,是珍貴的有機寶石。珊瑚一直是富有吉祥的象徵,被用來製作珍貴的工藝品。然而漫長的生產週期、稀缺的存世數量、嚴苛的開採條件,使得寶石級別的珊瑚被稱為“紅色黃金”。
        在大乘佛教中,珊瑚被認為是如來佛的化身,通常被用作祭佛的祥瑞之物,多製成持珠、佩珠、掛珠或裝飾佛像。
       
        3、供養金曼紮、銀曼紮,可感得大福報
        蓮花生大士在藏地弘法時、藏地的國王也要供養金曼紮來祈請蓮師傳法和開示。
        供曼紮有不可思議的福報,有了福報之後,不僅做事情會稱心如意;即便業障現前的時候,福報大的人,也能夠逢凶化吉。
        曼紮裡供各式珍寶,是感得財富的福報;
        曼紮裡供如意寶,是信願順遂的福報;
        曼紮裡供將軍寶,是遣除遮障的福報;
        曼紮裡供法輪,是得遇正法的福報;
        曼紮裡供馬寶,是迅疾成就的福報;
        曼紮裡供大象寶,是受持大乘佛法的福報;
        曼紮裡供整個宇宙,是悲攝眾生,財富滿盈的福報;
        如是種種,不一而足。
       
        4、大藏經
        大藏經可以使行者速入佛智、受持一切佛法寶藏,智慧無礙。
       
        5、佛塔
        佛塔具有自然成就、無上、加持、得成就等五個性相特點。
        佛塔是代表了佛陀的聖意、法身,而且佛塔的每個部份都揭示了成佛之道。除了表佛身及五大外,佛塔下層基台則代表十善業、三階代表三寶、獅座代表法住於世、蓮座代表六度、基座四角代表四無量心;整個佛塔則代表包括三十七道品在內的六十名數。
        禮塔,即是以恭敬之心禮敬佛塔,即使是簡單的頂禮,或是灑掃、供養等,皆能累積深厚的福緣。甚至即使是我們只在心裡,對他人建造塔的功德生起一點點隨喜之心,都能獲得無量的功德。
        佛塔是威力強大的聖境,甚至連無心地繞塔一周,都足以讓我們淨罪集資。因為諸佛有無量無邊勝福德故,無量無邊大智能故,無量無邊三昧解脫等,種種稀有功德法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如法」繞塔,所得功德,如佛在世等無差別。
       
        6、鮮花
        清淨、柔軟、美麗,最能代表虔誠恭敬的心。以花供養佛菩薩具有無比殊勝的功德。傳說玉琳國師前世因為救雙胞胎弟弟而被火毀容。他曾以花供養藥師佛像,而後世妙相莊嚴,面容姣好,人天共贊,傳為佛門的美談。
        今生貌美為何因?前世鮮花供佛前。佛教經典中記載了供花的種種功德果報。如《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雲:“若有眾生,奉施香花,得十種功德。一者處世如花,二者身無臭穢,三者福香戒香,四者隨所生處、鼻根不壞,五者超勝世間、為眾歸仰,六者身常香潔,七者愛樂正法、受持讀誦,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
       
        7、珍珠、硨磲
        據《法華經》、《阿彌陀經》等記載,珍珠是“佛家七寶”之一。珍珠做成的塔在佛教中可以叫做“珍珠舍利寶幢”,一般用來存放高僧舍利。
        作為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的海洋動物,硨磲被稱為“貝王”, 殼質厚重,殼緣如齒,內殼潔白光潤,白皙如玉。
        以珍珠、硨磲供養三寶也可增上世出世間的一切資糧、得大福報。
       
        8、土地
        地藏王菩薩的化生金喬覺初到九華山時,有一位叫閔公得善信對三寶特別具足信心。菩薩成道的那天晚上,山神啟請下山,菩薩從山上下來,向閔公乞求一片袈裟大的地方。閔公說:“這九華山的土地就是我的,請你隨意選擇吧。”於是菩薩把袈裟一展,竟然蓋覆了整個九華山。閔公見了大喜,就捐出了九華山。九華山才成為了今日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佛教道場。
       
       
        供養上師三寶土地便是使得佛法長久住世、廣弘十方的特別殊勝的緣起,所獲得的福報亦是無量無邊。
       
        生生世世不離師 恒時享用勝法樂
        圓滿地道功德已 唯願速得金剛持
       

  • 154

     154. 三祖元音上師一直在呼籲要打長座的原因

        因為多數的指導都只是在初初修學咱宗門的修法上,強調要字字分明,但是這字字分明的階段只是適用於"粗粗住、細粗住、粗細住"這三個階段,打坐時間兩個小時至兩個半小時左右,當打坐時間進入到三個小時的時候,"細細住"體現出來了,持咒的速度自然開始加快了,指導上必須強調到"入流亡所"、"知道咒在"就可以了,如果還停留在字字分明上,馬上又從"細細住"回到"粗細住"甚至是"細粗住"上,縱觀當前宗門的修行指導,有幾人能強調打長座和進行實修實證上每個階段細節上的跟進指導呢?連親自傳授手印和指教基礎上的打坐都沒有幾個人,又如何能夠深入進行跟進指導呢?二祖仁知阿闍黎在民國時期(1935年乙亥年)就以此九個階段進行實修指導, 如果沒有系統上的跟進指導,我們二祖建立的這套指導方法只能失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三祖元音上師一直在呼籲要打長座的原因。
        --淨明上師

  • 155

     155. 心念耳聞的標準...重要!

        上師:心念耳聞的標準
        如何是心念耳聞
        體會到心念耳聞,就體會到自然觀照
        如果座下體會不到自然觀照,證明座上的心念耳聞沒有落實。
       
        師兄B:上師座上的心念耳聞如何落實到實處呢?
       
        師兄A:
    心念耳聞的次序
        1、口念耳聞:
        2、心念耳聞-入流亡所
        3、心念心聞
       
    心念耳聞-入流亡所
        有了定力之後,能夠看得到從心識裡面翻出來的各種種子。
        這時候持咒的速度就已經很快了,也就是上師經常說的咒輪形成了。
        因為速度太快了,我們看不到這個字的起落,只有這麼個咒音在。
        這個時候,就可以稱作:心念耳聞
        也可以說是心念耳聞的標準
       
        上師:這正是關鍵所在,印心宗座上的用功秘笈,就是用心念耳聞來貫穿整座,若有身體擺動、換腿、睜眼、打嗝、不用嘴唇和舌頭念咒、借助電子耳機聽咒或音樂,都體會不到心念耳聞。
       
        師兄A:我們這個時候心念耳聞變成一個什麼呢?變成只要咒在就是心念耳聞了。
        ---淨明上師
        請各位先思考淨明上師所提問的問題!心念耳聞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做才是心念耳聞?
        知道咒在-即是心念耳聞
       
        上師:這是初機
        真正體現出心念耳聞的,是出現微細流注的階段。
       
        師兄A:微細流注
        我們持咒的時候念頭斷了,是建立在微細流注的基礎上。什麼叫微細流注啊?就是我們持咒的時候,會發現念頭變得模糊不清,念頭形成了一條念流,能夠察覺到這條念流就像江水一樣,一直都在流,但是看不出它是什麼東西,這個叫微細流注。
        ---淨明上師
        從知道咒在,到微細流注,這個過程是和打坐的時間有關,而不是和怎麼盤腿有關。
        所以,我們打坐要坐到4小時,6小時,8小時,10小時,直到18小時
       
        上師:當你在微細流注這個階段持咒輕鬆愉快,咒念並行的時候,就是心念耳聞最有力度的時期,下一步就是咒念合一,即心念心聞、一心不亂,同時形成了咒輪,很快就會出現一念不生、能所雙忘了。
       
        師兄A:上師:一心不亂是能所雙忘之後出現的,不是在能所雙忘之前出現的,所以叫心念心聞;
        ---淨明上師
       
        師兄C:是的,表情硬硬的上師@蔡奕忠(淨明)
        要多練習微笑
       
        師兄D:無心可亂,是名一心不亂
       
        師兄A:這些,都是要在打長坐中體會出來。包括知道咒在,這個要在座上認取下來,認取下自性,認取下“知道”。座下就會啟用,就會觀照。
        我曾經連續三天沒睡覺,每天從淩晨到中午坐一座12小時,下午到上師店聽上師開示。沒有一絲睏意。
        我問上師,為啥會這樣,沒有睏意呢?上師說:要承當它。我就記住了。自性流露。
       
        上師:念念不住、念念不隨、念念本空、念念清淨、念念無念。經書法本上的這些現象在微細流注中都會表現出來的,大家努力努力!
       
        師兄E:@蔡奕忠(淨明) 上師這一段我也要打一段長座,好好體會其中
       
        師兄A:是的上師,念念不住、念念不隨、念念本空、念念清淨、念念無念。這些在經過打長坐之後,座下就會慢慢明白,並真正啟用
        也就是說,打坐時,座上用功,要認取
        1、 一切不住。
        通過心念耳聞,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如何叫作觀照,這觀照是自然生起的,沒有任何住著,所以叫心空一切,一切本空。
       
        所以我們說座上心念耳聞,座下綿密觀照,它是一體的。
        ---淨明上師
        那我體會到的,就和上師的這種開示是完全一樣的。
        那麼我們在實施綿密觀照的同時,也就是我們這個真如自性現前的時候。
        ---淨明上師
        ―――――就是一切不住
        這個一切不住,對應在座上,是要我們坐得住,能認取自性
        包括:凜然一覺、斷、放下,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打坐如法的基礎上。
       
        座上心念耳聞,不離聞性,不住妄念,即是不即不離。
       
        座下一切外境、妄念,都不粘著在上面,自在灑脫,隨緣應用。
        還有一點:座上不要去分別品質好壞,因為當時的判斷都是不準確的,你當時認為的好,不一定是好,你認為的不好,不一定不好。
       
        所以,座上只管持咒,心念耳聞,時間不到不下座。
       
        師父:心念耳聞,有很多種表。叫心念耳聞嗎?
       
        上師:最初階段的心念耳聞叫做口念耳聞。
       
        師父:念起即覺,即是心念耳聞。念起即覺是心念耳聞覺知,但不是心念耳聞
       
        師兄F:@鄭州元音古寺-心宗(釋慧隱)
        覺知也不住。
       
        師兄G:口念耳聞是心念耳聞的開始,往後,妄念微細,咒語飛快模糊,咒妄並行,咒妄合一,咒輪,極力追定,咒妄脫落!
       
        師兄H:就好像說,剛出生的娃娃怎樣長大?這個從小到大的過程很長,講的再詳細也是別人的成長,最重要的是自己親證本來
       
        師父:覺知也不住。並不是不知
        師兄A:@鄭州元音古寺-心宗(釋慧隱)
        口念耳聞-心念耳聞-心念心聞都是舌根配合耳根攝意不動的座上持咒方法,它體現的是粗住、細住、微細住各階段持咒速度與忘念從粗到細變化的對應關係,主要特徵表現出來:
        持咒字字分明,聽得清清楚楚,就是口念耳聞。
        不求字字分明,只要知道咒在,就是心念耳聞。
        咒念一體,一心不亂,就是心念心聞。
       
        具體說
       
        上師:知道不住亦是覺知
       
        師父:是的!謝謝上師開示
       
        上師:人非草木,豈能不知
        無分別而了了覺知,即本來面目。
       
        師父:知者不放為凡夫、知者無住為佛
       
        師兄A:0上師直指,成佛一片[偷笑]
       
        師兄B:心被境轉是凡夫,心能轉境是如來
       
        師兄F:本來了了覺知而無所住。
       
        師父:感恩上師的精彩開示!
       
        師兄K:橫說豎捏,終歸不如親自體會
       
        上師:精彩屬於大眾齊心合力護法修行
       

  • 156

     156. 阿底峽尊者賜予修行者的竅訣...轉載

        三寶
        未證悟菩提前是需要上師的,要依止上師。
        未證得真如前需要廣泛聞思,要依止教授。
        所有安樂都是上師三寶的加持,要感恩。
        若做聖賢不悅的事與死人無異,要正直無任何狡詐。
        要莊嚴自身,就要佈施和供養。
       
        世間
        安於他人的恭敬是魔的束縛,要認清!
        讚美和榮譽是誘惑,要唾棄!
        世俗之事永無終結,要儘快擱置起來。
        未獲得穩固前要遠離世俗干擾,依止靜處。
        欲樂就像飲用鹽水,永不會滿足,要知足。
        自己只要修持如法,衣食自然豐足無憂,不要經常掛念世間的衣食住行。
        世間幸福親友團聚瞬間而逝,要拋於腦後。
        命終撒手而去財富帶不走,不要為此造業。
        追求事事如願是枉然的,順其自然並放下。
        沒有世間人在意你是好事,這樣可讓你更好地安于修行。
       
        眾生
        對一切眾生作父母想,恒常以慈心相待。
        對劣眾起悲心,對畜生道斷除殺害淩辱。
        棄傲慢與自滿,令自心調柔溫和。
        無論何時,以善行回報眾生。
        要觀察自己的過失,忘了他人的過失,自己的過失像汙血一樣鏟掉。
        要思維他人的善根,忘了自己的善根,像僕人一樣恭敬他人。
        今生苦樂是因果業力造成的,為何要怨人?
        濁世中眾生嗔心熾盛,要披上忍辱的鎧甲。
        依靠並隨順令自己增長善業的朋友。
        自心未調柔之前是無法調伏他人的,首先是要調伏自相續。
        沒有神通就沒有能力教化他人。
       
        言語
        出言溫和,面帶微笑,平復自心不滿,說正直語並常懷慈愛。
        無關的話說得多了會散亂,要節制。
        無意義的事再精勤,也是徒勞無益。
       
        當下
        因為懶惰,我們才輪回到今天。
        因為邪見才未證得真諦,要重視真諦。
        散亂中人生將虛耗,從此刻起要修持禪定。
        輪回的泥潭中沒有幸福,解脫最可貴。
        不論白天黑夜,恒時行善作回向並觀察自心。
        來世要比今生更長久,為來世要準備盤纏。
        了知法義不能解脫和成就,除非認真修持。
       
        以上所述非口頭說說而已。
        如果有人放在心裡並如是行持,不單我高興,自他一切眾生都會快樂。
        愚昧無知的我,講了這些教言,願您聆聽。
       
        (摘錄/整理,噶當派祖師教言)
       

  • 157

     157. 禪宗不給人方便的手段是大慈悲(2022)

        2022年6月19日--淨明上師
        問:上師,為什麼叫作慈悲為懷?
        答:慈悲是什麼?
        問:一種大愛。
        答:慈悲就是心,慈悲心,慈悲心在哪兒?你剛才不是說了嘛,慈悲心就是大愛,愛就是懷抱,所以叫慈悲為懷。大慈悲就是大愛,愛就是懷抱。慈悲為懷還有一個禪宗用的名相,叫作心虛若懷。虛就是虛空,心如同虛空一樣大,心虛若懷也就是慈悲為懷。
        問:這個“懷”其實是很大的。因為電視劇裡老這麼說:“師父慈悲為懷。”
        答:我們准提法中有個印叫懷愛印,就代表慈悲心。
        問:好像是像一個大背景一樣,慈悲就是我整個做任何事情的基調。
        答:慈悲也叫大悲心,就是慈悲心。在佛法當中你看這個人的成就大小,就看你慈悲心的大小。慈悲心就代表成就,成就大肯定是具足大慈悲的。
        問:我聽人家說過,看這個人成就就看這個人的心量。這也是一樣的?
        答:對,心量就是慈悲心。
        問:慈悲心讓我感覺它是有一種感情色彩的,心量好像就是“很大很大很大”。
        答:這不是感情嗎?也是感情,表法肯定是一樣的。一點感情都沒有那叫無情,比如說“水火無情”。
        問:那他修的就不是佛法了。
        答:嗯,但是在應用上也可以體現出無情。他這個是沒有一點情見,沒有一點情愛沒有一點情見的情,不是說他不慈悲。所以這無情也是一種表法,無情無義,這個人修行修到無情無義,也是不得了的。他不講人情,無情無義,所以也有說佛法無情。這個無情無義也沒有丟失掉慈悲心,他是表法上來講不給你方便,叫無情無義。
        用我們禪宗的話來說叫什麼呢?奪饑人之食。饑餓的人最需要的是食物,你把他的食物給搶走了,他就什麼都沒了。奪饑人之食——一點方便都不給。什麼都沒了會怎麼樣?心空了。所以不給方便也是一種極大的方便,所以叫奪饑人之食,就是不給方便。這叫立足于無心之處,心都不可得。因為我們肚子餓了要吃東西那就是有所求心,這就是有心之人。他把你給奪了,一下無心了,有求心給打破了,所以這是不給方便。
        還有另外一句——奪耕夫之牛。農民就是耕夫,這個牛是他用來勞作的,他吃飯的傢伙就是這個牛。奪耕夫之牛——這也是不給方便,讓你立足於絕壁,人到絕壁之處會怎麼樣?萬念俱灰,那是念念不住了。所以比喻叫萬念俱灰,念念不住了。
        問A:大手筆啊。
        問B:真的是大慈悲。
        問C:就這一招上師在我身上都用過,置之死地而後生。那會兒上師點的時候我就笑了,一點方便都不給你。
        問A:因為給你方便你馬上就落在思維上去了。
        問D:要是用在平常人的身上,會感覺這個人無情無義。
        答:這個是要講大根的,沒有大根不會用的。
        問A:對機的,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的。
        答:要大根器才可以的。讓你立足於懸崖峭壁上,往那裡一站,你還有什麼好想的?所以叫萬念俱灰。萬念俱灰的下一句叫一心求死,這妄心死掉了,大死方能大活。所以這死心便是轉身處,這妄心死掉了才能夠轉身。
        問:上師我覺得,您是把問題提拔到一個高度,我感覺我一問,就下來了。
        答:有上有下是吧,上下自如。
        問:那您說這個無情。其實我發現有的師兄們會把這優柔寡斷當作一種慈悲,或者是不夠果斷和利索,特別是那些事情上,或牽涉到師兄,好像這個界限就不分明,角色不清楚。
        答:每個人風格不一樣,有人會比較脫灑,有人會比較粘著,這都正常。所以講法都是因人而異。
        問:風格不同,沒有對錯。
        答:就是大家所需要的你都能夠回答他。
        問C:這個是需要歷練的。
        答:這個風格是歷練的結果。你要有妙觀察,妙觀察是建立在平等智上。先要平等智,之後妙觀察。
        問D:那用的這個人,他怎麼樣?
        答:即用即捨。
        問A:能大死也不錯,很難。
        問C:三祖不是說了嗎?如水上作畫。
        答:嗯,水上作畫。
        問D:上師,用的這個人對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方式。
        答:哦,對你兒子怎麼用啊?
        問C:哦,那還是放不下,還即用即捨。
        答:你是對柳彈琴,還是對牛彈琴。
        問A:上師不跟你說了嘛,前提要先平等性智,再妙觀察。

  • 158

     158. 對事情很清楚並不是觀照(2022)

        2022年3月18日--淨明上師
        問:平時我們有些東西就是做事的時候,比方說鑰匙隨手一放找不著了嘛,那時我平時生活裡就是我做過的這些事情我很清楚這種就應該是自然觀照是吧?
        答:嗯。不是對什麼事情清清楚楚,而是對事對人心清淨不?心清淨就是觀照。我們說觀照是回歸清淨本位,而不是說你對事情很清楚就叫觀照,那只是叫知道。
        問:像平時如果是心不在焉的話,這種流浪那肯定是做過的事情就不知道了。
        答:唉,知道也在流浪中了。
        問:知道也是流浪。
        答:它跟觀照的區別就是在於心清不清淨。心清淨就是觀照。我們說,你要說只是停留在知道這個層面。
        問:沒有停留過。
        答:煩惱誰都知道啊。誰不知道自己煩惱啊,那他清淨不了啊。這就是說我們修行它有一個層面,一個叫凡夫,一個叫聖者或者說聖賢。凡夫跟聖賢的區別就在於凡夫是體會不到清淨心的,他除了停留在煩惱當中之外,就是停留在無聊當中。空洞無明就是無聊,所以總要去攀緣,或者要去找別的精神寄託來填補他這個空虛,填補這空洞無明。所以叫無聊,除了煩惱便是無聊。然後聖賢就是念念都可以回歸清淨本來,時時刻刻都是安住於第一義而不動。這個就是我們所講的清淨道的開始。我說這些聽得懂嗎?
        問A:似懂非懂,但是我很歡喜。(眾笑)
        答:你要聽的懂直接就是觀照了,多讀一下《金剛經》。
        問A:好。
        答:每天讀兩遍,讀完從頭再讀一遍。讀完之後把佛經一放,在那裡靜坐半個小時,你就能夠體會到空靈不住,自然觀照。所以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什麼叫智慧?智慧就是觀照。

  • 159

     159. 在觀照的基礎上入定叫正定(2022)

        2022年3月18日--淨明上師
        答:培養定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入定。就好比你現在坐在這裡,我們在聊天,在喝茶,就只管入定,一切不住。我們這個叫正定。為什麼叫正定?在觀照的基礎上入定,所以叫正定。外道講的叫入靜,他不講觀照,他就是人坐在那裡,雖然也是講心不亂,但他沒有去體會一念清淨。所以外道的定也叫邪定,不叫正定。
        正定是建立在觀照的基礎上的,這個正定它具體的修證過程分三個部分:第一個定,座上培養出來的叫奢摩他定;第二個定是座下建立起來的,叫三昧耶定。第三個定是不分座上座下,就是座上座下打成一片,一天二六時中,就連你睡覺當中都是定的,這叫禪定。
        要有定相出現才會有佛世界,佛世界就是一個定相,定的世界。所以我們所講的四種淨土就是四種形態的佛世界,都是建立在正定之上的。三界也講定,但是三界的定是有所求的,也是有所住的。
        問:那三界的定它不算是正定吧?有求的那個定不算是正定吧?
        答:邪定嘛。
        問:對,邪定。
        答:有所求、有所住。即便是無色界天,他雖然說無求無欲,那也是暫時的,不究竟的,暫時的無求無欲,不究竟。
        問A:他住了個空?
        答:他是住在空中而不自知。
        問A:對了,應該是這樣說才究竟。
        問:還不是最究竟的正定。
        答:所以《圓覺經》就是破這個頑空:“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 160

     160. 不到八地菩薩,不用功都會退下來--元音老人

        法相宗說得很清爽,初悟得者只到法界初境歡喜地,是登初地菩薩位,後面還有十地呢!所以要在境上磨練,好好保護用功,不得放逸。
        有人以為開悟了,就什麼都不在乎了,喝酒、抽煙、吃肉都來了,放任自流。真到了這個地步嗎?沒有,那是胡來,離最後究竟還差得遠呢!我們一定要注意,真正開悟了,面對一切境界,都如如不動。如果還在動,那就不行。是否真的開悟了,要問問自己‘境界來了還動心嗎?在事上透得過去嗎?’境界來了還動心,跟境界跑,那就沒開悟。你真悟道了,就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相,不可得。你能不動心,一切無住,才是真正的開悟。所以說,到了法界初境歡喜地,俱生的我執法執還在,要把這些除掉。不到八地菩薩,不用功都會退下來。現在有很多人就糊裡糊塗,今天坐坐,明天停停;今天用用功,明天出去玩玩,到處跑跑。這怎麼行呢?不行啊!所以要不忘用功,一絲毫不要放逸,真正用功到無功可用時,才能放手。到八地菩薩才能將俱生我執除掉,到十地菩薩才能除去俱生法執。法相宗就說得這樣清爽。‘觀察圓明照大千’,到了十地菩薩之後,圓照一切,十方世界在你心中。好好用功,不是一步就能到家的,做功夫要有耐恒心、長遠心。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format_quote 上師讚:

    禮敬上師我至誠
    無量方便演實義
    不辭疲苦走四海
    救拔群迷出塵埃
    大象漫步截流處
    來歸遊子皆醒悟

      學佛的目的:一是了脫生死,二是深入經藏,啟用諸佛菩薩的智慧,救度眾生;學佛的下手處:先要打坐培養定力,而不是先從理論上、知見上去下手;印心宗修學的整個過程,需要老師做相應的系統的指導,直到大徹大悟。
  • 傳法風格 力行祖師遺訓,秉持當面親傳、跟進指導的傳法風格。老師灌頂時,一個一個弟子逐一灌頂,並親授每一位弟子咒文、咒語、手印以及打坐要領及其他細節...都給予系統而細緻的相應指導,傳法具有系統性和嚴謹性。
 佛弟子 © 2004-2022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