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雜談》
  • 161

     161. 憨山大師談念頭

        如何修心呢,就在念頭起來的地方著力,念頭起來就看破,看破了就當下妄念消失了,就不會延續妄念被妄念所轉了,這個就是參究心地的方法。
        --憨山大師
       
        所以說歷劫妄想變化流轉生死輪轉,實際上沒有離開過當下一念。如果能在平時的見聞覺知念頭生起的地方用力看破,生妄念的地方不再生起,那麼歷劫的生死情根就會當下頓斷,其實不需要借助其他力量了。
        --憨山大師
       
        念頭起來的時候就要看破,事情還沒到的時候不要生(憂懼希冀的)妄想,如果真能做到這樣修心,那麼妄想自然會斷滅,外面的事情自然沒有對你有干擾了,修道的能力自然增強了,修行的功夫也就容易成就了。
        --憨山大師
       
        無明生死的根源就是當前的一念,就如同有人周遊十方,盡了一輩子的力,說已經跋涉了千山萬水,其實他沒有離開過他的腳跟一步。所以說歷劫妄想變化流轉生死輪轉,實際上沒有離開過當下一念。
        --憨山大師
       
        編者注:大家看看和元音上師是不是一個鼻孔出氣,真正的大成就者講的都是同的東西!
       

  • 162

     162. 了生死是無生死可了(2022)

        了生死是無生死可了(2022)
        2022年9月7日 淨明上師
        答:叫作徹證,徹證本來。見性是初證本來,然後根塵脫落是徹證本來。
        問:那也就是相當於了生死了。
        問A:還沒有。
        問:還沒有?
        答:不是,肯定是了生死,見性都了生死了。
        問:見性就了生死了?
        答:對,見性就了生死了。了生死不一定見性,但是見性一定是了生死的。
        問:是吧?那我們三個都覺得……
        問B:那現在讓我死的話,我還有點不想走。
        問A:還做不了主。
        問B:不是,不是做不了主。
        答:它是這樣的,見性叫初證本來,就是你明明了了地知道本性所在,但它肯定還有某些習氣障礙你;他出現了根塵脫落之後它叫徹悟,徹悟之後還要歷練,就是要了塵沙惑,在度眾生的過程當中去了,到圓證佛果。那見性肯定是了生死的,你看我們《阿彌陀經》上講:念阿彌陀佛,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解脫了,經上面講得很清楚,一心不亂也就是見性。
        問B:上師,他們說的了生死跟我們平時說的生死不一樣?
        答:一樣,就是了生死。
        問B:那了生死應該就不害怕死了?
        答:你知道自性不生不滅不就是了生死嘛。自性有生滅嗎?
        問B:對,是沒有,那我知道。
        答:自性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了生死。
        問B:對,那個了生死,不是不怕死的意思。
        問:剛才我們在討論,早上上師說人死了以後,這個身體到了阿修羅道或者是天道,這個身體還是在的,是吧?
        答:它是這樣的,你睡覺的時候身體在哪兒?
        問:身體?
        答:你睡著了,你的身體在哪兒?
        問:身體在意識當中。
        答:對,其實我們所認的這個身體,它只是個意識,這個叫真身,肉體這個是肉身。但是我們睡夢中呢,肉身是沒體現出它的作用,在我們的意識當中也沒有出現,即便出現也是一種影像,像看電影一樣。那麼六道輪迴當中,不管是你到了哪一道,你這個意識當中所顯現的我,都跟我們現在是一個模樣,只不過環境不同,環境不一樣,就像夢幻一樣,環境不一樣。因為你看我們夢境當中,有時候夢到我們自己在飛,或者跑得很快,或者有時候跑得很慢,這個意識當中的我跟現實當中的我是不一樣的。而這個意識當中的我,也就是六道輪迴當中所體現出來的我。在哪一道都是這個意識在產生作用,他肯定是認為有肉體在。但這個我看上去跟這個肉體差不多,有時候還不一樣,有時候會變化,忽大忽小。
        問:我們討論的是提出了一個極端現象,就說有的人一生下來不是就斷手斷腳,這種人他的那個神識……
        答:意識不變,你就像那些斷手斷腳的,他夢境當中他夢到他也是完好的。
        問:他也是完好的,不會天生就會有殘缺。
        答:對,他不會夢到自己也是斷手斷腳的。
        問:我們就在討論這個,就是生下來意識是否跟他現實一樣有殘缺。
        答:一樣的,他這個示現,就是要入胎以前他所見的一切相,都是跟這個入胎之後,形成人了之後這個社會中所出現的這些境相是一樣的,只是環境不太一樣。
        問:就算是到了天道,他其實還是沒有跳出……
        答:還是人的形狀。天人頭上有花冠,他長出來的花冠,他天壽比較年輕的時候,那花會很漂亮,到他天壽老了,兩萬歲了、三萬歲了,他那個花冠也會凋謝、枯萎。
        問C:兩萬歲?三萬歲?
        答:天人嘛,他們天人都有花冠,但他還是人的形狀。
        問:到了無色天大概就是沒有肉身的這種概念?
        答:無色界天也是一樣的。
        問:也是一樣的?
        答:對,也是一樣的。只是他的天壽比較長,還有一個,體型特別龐大。
        問B:上師,您說真的見性了就是了生死了,但是有時候還是怕死的,那到不怕死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答:所修證的這個果不一樣,他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五果、六果,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
        問B:就是還得繼續努力是吧?
        答:是啊,自性還沒有了證,只是初證,初證力量還小,所以多少都有一些恐懼在。
        問C:那上師,了脫生死的時候是什麼狀態?
        答:了生死就是沒有生死可了,就是了生死,無生死可了。
        問C:那脫落呢?
        答:生死相是個假像。
        問C:那脫落的狀態又是怎麼樣呢?
        答:跟你把鞋子脫掉是一樣的。
        問C:全身心的。
        答:對,這個就是個大的鞋子。
        問B:那就真是了生死,得親自證到那一步。
        問:有的時候不證到你說不清楚,說了你也不明白。
        答:就只能打比方,努力讓你聽得懂。
        問C:會有的,每個人打坐都會有的。
        答:努力讓你聽得懂。
        問B:那時候一般就是有神通了,就差不多做到那一步。
        答:神通是本來就有的。
        問B:對啊,你得修出來嘛。
        答:但是你有追求有粘著,它就用到別的地方去了,它力量小了,分散了。你像我們抓東西,這樣可以抓起來,力量集中了嘛,那你這樣子呢?一分散,它的作用就顯現不出來啦。
        問B:我的意思是有神通之後,那就能知道自己是了生死了。
        答:你六識的力量集中起來用了,猛然用到一處,力量很大,你看,哎呦,這人有神通啊。它的力量集中起來用了,它就顯得大嘛。像我們拿這個東西不也是神通嗎?你這力量一分散,拿不起來了。
        問C:這也是自然流露的。
        答:對,自然流露。
        問C:人人都有神通。
        答:人人都有神通,對啊。
        問:只不過是你沒有意識到。
        答:這個道理知道了,我們培養力量就往這邊去,所以打坐他先培養注意力。注意力培養起來了,這注意力能夠集中一起用了,就是觀心力,觀心力就開始能夠觀察到自己細微的念頭。然後又通過觀心力培養出觀照力,能夠回歸清淨本位,念念回歸清淨本位。這觀照力的體現就是見性的體現,見清淨本來。然後這個觀照力培養出覺照力,覺照力就是自性時時刻刻都在自然流露。覺照力有攝受力,攝受力就可以加持大眾,攝受大眾、加持大眾,它是自然形成的。
        問B:攝受力是不是就是那個心清淨?
        答:就是,心清淨慢慢就形成了。你要持續,你這個心清淨你要持續地清淨。不是說我一天當中兩秒鐘清淨,其他時間都在顛倒夢想中,那沒有這個力量啊。他是一直都是持續的,這個清淨從來沒有中斷過,綿密地去清淨下去。它也不是執著性的清淨,它是一切放下的清淨,自然而然的清淨。所以這個力量打坐是最容易培養的,所以要用打坐來培養。我們打坐的目的就是這樣,打坐培養定力,座下自然觀照。
        問C:自然觀照這一刻的話不用發願,它是屬於……
        答:不用啊,發願是不會觀照才發願,因為這個觀照本身就是有願力的,它帶有願力在裡面,它能夠持續。你這個定力起來了,你自然就會形成壇城。壇城它自然會有的,你東邊坐著誰,西邊坐著誰,南邊坐著誰,北邊坐著誰,不是自然的壇城嘛,你自己的壇城。
        問B:人多嘛。
        答:它自然就會形成壇城了。一旦形成壇城之後,我們就要供壇城,把這些功德迴向給諸佛菩薩。這些是諸佛菩薩的力量,這加持力就會更大,加持力實際上就是攝受力的表現。先從簡單的做起,不要從複雜的下手,先從簡單的。所有的這些壇城,複雜的壇城,都是由最簡單的打坐培養起來的,沒有這些簡單的打坐,簡單的方法,就不會有後面的證果。
        問:那一般修到什麼樣的程度,他就不太容易退轉了呢?因為上師您說到總持灌頂了以後,有百分之五十的人會退轉嘛。
        答:他退轉是承當不了,承當不了他就退轉了。
        問:是自己…….
        答:自己承當不了,那加持力太大了受不了。
        ------------------------------------
        備註:
        麻漲痛癢酸—注意力—觀心力—觀照力—覺照力—攝受力,粗住—細住—微細住—微細流注—能所雙忘—根塵脫落,欲界定—未到定—八觸—十功德—四禪八定—滅盡定—金剛喻定—金剛大定

  • 163

     163. 起疑是根本無明

        師兄:不能疑,也就是要相信,那相信不也是一種住嗎?
        上師:你是把相信和疑對立啦!本來不疑就可以了,好比吃飯能飽嗎?那肯定的,這就是承擔了嘛!為師兄:上師,這是根本的問題。
        上師:對,這是根本的問題。起疑是根本無明。見一切是定的,是不住的,沒有第二念,這就是見見,就是見性,見人人都是佛。不是不知道,了了常知,只是沒有第二念,這就是自然流露,這就是用。
        師兄:不能疑,也就是要相信,那相信不也是一種住嗎?
        上師:你是把相信和疑對立啦!本來不疑就可以了,好比吃飯能飽嗎?那肯定的,這就是承當了嘛!為什麼疑?就是無明妄起,見到什麼都不起分別,都是如如不動,不是不知道,而是不住,見一切皆如同見佛,這已經是用了。
        認證有沒有見性,就是見任何人如同見佛,還不是見性嗎?
        ---2022-3-14 淨明上師開示

  • 164

     164. 觀心、觀照、覺照

        觀心、觀照、覺照(淨明上師)
        問1 :老師,那個觀和照是不是不一樣的意義啊?
        答:細分起來那它的用法可是多了。但是從總體上面來講,總持上面來講它是一不是二,觀就是照。過程它會分幾個階段,但幾個階段我們不是這麼講的。我們講第一個階段叫觀心,第二個階段叫觀照,第三個階段叫覺照。觀心就是剛剛培養注意力的時候,這個注意力也就是用心處。我們如何去用心呐?這個心力從哪裡生起啊?怎麼去用啊?這時候我們管它叫觀心,這時候它就要強調一個特別要用力。所以老人在他那個文集裡面也是這麼寫的,剛開始要特別用力,否則就流浪去了。這個特別用力呢,就是我們所講的觀心,注意力放在哪裡。到了觀照的時候他不用力了,他已經能夠體會到自然而然了。所以你前面說哎呀我還要念咒,還要念佛號,那還要用力啊。
        問1:害怕迷失了,害怕走失了。害怕一下子自己就跑掉了。
        答:對啊。按照心密的過程來講,這應該叫觀心,不叫觀照。
        問1:打完長坐就有自然觀照的感覺,打完長坐就會有。
        答:觀照它是自然的。所以我們說作意觀照,實際上作意觀照就是觀心。到了觀照這一步它是偶爾要用一下力,不是完全不用,偶爾要用一下,多數時間它是不需要的,很自然很隨和。那到了覺照的時候,那就不存在用力不用力的問題了,用力不用力都沒離開它,那是已經是熟透了,所以我們管那叫作覺照。功用上已經是熟透了。
        問1:那明心見性,這個就是說不分見性前見性後都可以這樣做功夫,還是?
        答:我們這個是這樣的,觀照,什麼叫觀照?我們可以說當下一念清淨這就是觀照。當下這一念清淨這就是觀照,也可以說這就是見性。所以我們祖師說當下一念清淨心光即見法身佛,這就是見性。所以我們所講的你自在的觀照也就是見性,只不過相對來講你就不能夠打成一片。所以這個時候還不能說是見性,打成一片之後,那是見性了。那見性了我們管它叫覺照,不叫觀照。覺照,念念都是清淨的,念念又無清淨可得,所以這個叫作見性。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講,見性也就是見佛,見性也就是成佛。這裡就沒有什麼初地、二地、三地這個之說了。
        問1:見法身佛。
        答:這就是見性就是成佛。所以我們說初地到十地到等妙雙覺,它都是一個方便說,功用上的方便說。所以說實際上就是見性它是不分大小的,沒有說你見了小性,你見了大性之說法。見性不分大小。它沒有分別之說,那它是在應用上各有差別,各有差別也就各有方便。所以我們所講的初地、二地、三地它是各有差別。就是自性本位它是一樣的,都是證法身佛。也就是證根本智,得根本智。根本智還有一個名相叫作法界同體性智。諸佛菩薩一切眾生共有的,根本智,法界同體性智。觀照,第三個階段叫覺照。觀心就是剛剛培養注意力的時候,這個注意力也就是用心處。我們如何去用心呐?這個心力從哪裡生起啊?怎麼去用啊?這時候我們管它叫觀心,這時候它就要強調一個特別要用力。所以老人在他那個文集裡面也是這麼寫的,剛開始要特別用力,否則就流浪去了。這個特別用力呢,就是我們所講的觀心,注意力放在哪裡。到了觀照的時候他不用力了,他已經能夠體會到自然而然了。所以你前面說哎呀我還要念咒,還要念佛號,那還要用力啊。

  • 165

     165. 境界相應就叫等流、在自性流露中“取伏藏”、見一切相皆是見佛、止語、止念、止息

        2022年11月9日--淨明上師
        境界相應就叫等流(2022)
    上師:流就是相應的意思,相應,境界相應就叫等流,等流果就是境界相應。
        師父:那為什麼還要分業等流跟這個法界等流呢?
        上師:那他境界相應啊。修證不同,境界就不同。相應就叫等流果。為什麼呢?不為什麼,本來如此。
        師父:不是有一種團體叫等流傳承嗎?法界等流。就是在定境中感得菩薩顯現或者佛菩薩顯現,傳播佛法,叫等流傳承。
        上師:嗯,師父解釋得很好。
        師父:不是我解釋。那是大愚祖師……
        上師:這個也是相應嘛,等流是相應的意思。你跟他不相應,他就示現不了,起不到作用嘛,相應了,他就會表現出來,所以就叫等流嘛。
        師父:定境中的相應跟這個夢中的相應。夢中叫什麼等流啊?
        上師:都是相應,起心動念都會相應啊。
        師兄:相應就是同頻了嗎?
        上師:對,同一個頻道。像心**今天一罵人,那師兄馬上表現出“我要回家了”,你看這也是相應嘛。
        師兄A:誰要回家了?
        師兄B:他會罵嗎?他會罵嗎?
        上師:四十二種啟用,其實是四十二種啟用嘛,專門有一部經呢,介紹觀世音菩薩。
       
        在自性流露中“取伏藏”(2022)
    師父:還有,我看到那個美榔雙塔那篇文章裡面講到,藥師心法不是屬於唐密三十三部之一嗎?那唐密三十三部是哪三十三部?
        上師:有待研究。它是從地宮裡面出來的法卷,禦龍圖嘛。禦龍圖就講這三十三部法卷,藥師法是其中一部嘛。禦龍圖一共是有八十六卷,其中有二十六卷是講藥師法的。
        師父:那它占的篇幅很多啊。
        上師:對,厲害不?我也是聽說的,沒見過。
        師父:那本*師,我看裡面提到本*師父啊。
        上師:本*師父知道啊,他看過禦龍圖啊,他看過藥師法的那一部分,我也是聽他講的。
        師父:只是圖像曼陀羅嗎?應該也有儀軌吧?
        上師:全都在裡面。它就像個經卷一樣,但是它是繡在那個絹,就絲絹上,繡上去的,不是畫上去的,工很細,所以它可以流傳千古。現在不知道這個東西在哪裡,不知道在誰手上。
        師父:那這五門八脈,這畢竟都這麼多法門,和這個唐密三十三部有啥關係啊?
        上師:有關係也沒關係,有何關係就看師父啦。
        師父:看我,呦,哈哈。
        上師:法在挖掘上。
        師父:挖掘?越挖越有是吧?越挖越顯現。
        上師:挖掘就是從佛經當中開發出來的,還一個從如來藏中開發出來,這叫挖掘。
        師父:那上師講的,我看《心經》上分享的有三個如來藏嘛,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
        上師:是啊。所謂的挖掘就是要你自己去證悟啊!這挖掘也叫取伏藏,取伏藏就是挖掘嘛。
        師父:那挖掘自己。
        上師:你從如來藏中去挖掘,從佛經上去挖掘。
        師父:不是去從美榔雙塔上挖掘去是吧?
        師兄A:那挖掘得啟用挖掘機。
        上師:這個都可以,都可以。這就是所謂的一粒微塵藏世界嘛。一粒微塵當中,八萬四千法全都藏在裡面。那這個美榔雙塔用那麼多磚砌起來,無數個微塵,所以也就存在個無數個八萬四千法門,所以你要在上面做功夫也可以啊。所謂密,表現就在顯當中。
        師父:這本來就是一體,是吧?
        上師:密就是表現在顯當中,我們所用的一切都是密的體現,所以密是表現在顯中。所以說密為顯之體,顯為密之用,叫體用一如,它是一個整體。那如何去用呢?就要看我們這個定的程度。
        師父:定的程度?
        上師:對,定就是體啊,慧就是用啊。既能定,又能用,這叫定慧等持啊,也叫悲智雙運。
        師父:那用的時候不也在定中他才能?
        上師:是啊,它是一體的,不是說用的時候就不定了,它是一體的。
        師父:那平常如果說心散亂的話,那不也是在用嗎?但好像不怎麼定啊。
        師兄C:不定那你用不好啊!
        上師:你那個叫妄用。
        師父:哦,妄用。
        上師:妄用。一個是妄用,一個是常用。常用的常指的是恒常不滅,叫常用,常用如如,還有一個叫慧用。
        師父:哪個會啊?
        上師:智慧的慧,開會的會,都一樣,叫會用。“你會用不?”過去禪宗祖師說:“會麼?”這個“會”兩個意思都有,既是“智慧”的“慧”,也是“會議”的“會”,同時呢也是“開會”的“會”,“會麼?”
        師兄D:有智慧才會使用。
        上師:要真會了,他也不說會。
        師父:所以呢,禪宗祖師們的對話,公案上那都是大機大用。
        上師:對。“會麼?”它這個“會”,等流的話怎麼說都可以,和尚說的“正是”,你看這也是會嘛。
        師父:不在文字上。那我們在上師身邊,也不等於是在挖掘嗎?
        上師:可以,不是不行,可以。所做的開示都是挖掘出來的,但這個挖掘不是用腦筋啊,你要由自性流露啊,所以叫挖掘。自性流露出來叫挖掘,叫伏藏。取伏藏不是經過大腦去猜去想的,那你經過大腦的去猜去想的,那叫偷盜,不叫取,“取”是“認取”的“取”。取伏藏是認取來的,不是用意識去動腦筋去想的。你動念那就叫盜,叫偷,偷心未了,偷就是這個意思,動念即乖,乖巧嘛,是偷心嘛。
        師父:那平常不動念也不行啊,那一動就是妄念那咋辦?
        上師:不是不動念。妙用,就用而不住叫妙用。一說到伏藏,你就老問:“這伏藏在哪裡,告訴我,我去挖。”你看這不是偷心起來了?
        師兄:偷心不死,我以前以為偷是代表懶的意思,完全錯了。
        師父:那這個偷心不死怎麼講?
        上師:偷心不死就是老要去動分別意識嘛,老想尋求各種方便,而不願意直接去認取啊,所以就叫偷心不死,老要落在意識分別上。
        師父:承當不了。
        上師:或稍微有點境界,就沾沾自喜了,不可一世啊,久而久之就沽名釣譽了。
        師兄A:沾沾自喜以後就會顯擺,是吧?
        上師:顯擺之後他就會沽名釣譽嘛,就目中無人嘛,狂妄自大嘛,再下來就不可一世嘛。
        師父:那這個時候咋辦?
        上師:當頭一棒,打回原型。
        師兄A:上師,那你剛才說的那個在上師的開示中挖掘,還是在經書裡面挖掘,就是那一刻你認取了,然後你已經能為自己自如的用了,才算是取到伏藏了,是吧?不是所有的開示全是伏藏?
        上師:哦,開示都是伏藏。
        師兄A:但是你取得到取不到就難說了,是吧?這裡邊又有疑心在了。師父問吧,我還在錄呢。
        上師:師父再體會體會,你不要妨礙他。
        師兄A:哦,那好,我先把它關了。
        上師:我在自言自語。
        師兄A:你這一說,多少人認取。
        師兄D:心*師兄剛才問的就是說,能不能取到這個伏藏,就上師開示這一類的,能不能取到,實際上就是認取不認取,你能認取到那就能取到了?
        師兄E:上師說了,全是自然流露,全是伏藏啊。
        師兄A:不,上師那邊都是伏藏,你能不能取到是一回事。
        師兄E:你只要認可,自己全認可,全是伏藏。
        師兄:那就是認取。
        師兄A:認可不行,得認取。
        師兄E:認可跟認取不一樣嗎?
        師兄C:那差別很大了。
        師兄D:你認可不認取,那是兩個概念。
        師兄A:對,你同意但你用不起來。
        上師:我這聽起來都是入流亡所。
        師父:對,盡聞不住跟入流亡所?
        上師:對,一體的。
        師兄A:不要分別。
        師父:認取了之後還會起懷疑嗎?
        上師:那是肯定的。
        師兄A:那是沒認取。
        師父:肯定啥?
        上師:肯定你說得對。
        師兄A:認取完起疑心那就是沒有認取。你比如說,你認取是個人,你自己是個人這個事兒,你就不可能再否認你自己是個人了。
        上師:這又開始推了。
       
        見一切相皆是見佛(2022)
    師父:種子翻騰跟認取有啥關係啊?
        上師:種子就是微塵,一微塵中含世界啊。這世界也叫大千,大千世界嘛,所以一微塵中又有三千大千世界。
        師父:那三千大千中不是還有好多微塵嗎?
        上師:表現在實修上就叫種子,所以每個種子都是智慧種子。
        師父:都是從如來藏裡翻出來了。
        上師:如來藏中示現出來的。說翻,是因為你所見到這個種子是煩惱的,所以就叫翻。如果你看透它了,這每一個種子都是明亮通透、清淨無暇的,那就叫示現。
        師父:那這佛菩薩相互之間示現來示現去呢,比如觀世音示現的這個相那個像相,然後他有時候示現這個,有時候示現那個,他是他、他是他、他是他、這樣?
        上師:見一切相皆是見佛,這個不光說是看佛像,看一切東西都一樣的,見一切皆是見佛。
        師父:那老人講的學佛第一要正知見。
        上師:對,所以你不是著在相上,而是內外無別,內外相應。
        師父:那如果一開始他證不到這個境界的話,就先認取這個知見?
        上師:先要告訴你啊!告訴你了,像師兄說的,你要認可哦,這認可也是認取嘛。
        師父:他沒有證到,那就是沒有全部認取,那還有懷疑在啊,所以他才要積極修證啊,要不然他……
        上師:所以要入流亡所,你不要停留在思維上,聽到就算啦,沒證到就當耳邊風嘛。
        師兄A:就當個種子先種進去,不定哪個時候發芽了,他就啟用了。
        上師:對,就示現了嘛。
        師兄A:就認取了。
        上師:你看這,哇,上師的店怎麼這麼亂啊!心亂嘛,所以看什麼都亂啊。你要心不動的話,你看,是法住法位嘛。
        師父A:那為什麼收拾一下乾淨了就……
        上師:挺好啊,沒有反對你收拾啊,你收拾吧!(眾笑)
        師兄A:誰嫌亂誰收拾。
        師父:那就屬於業等流還是法界等流?
        師兄A:你收拾的過程是安自己心的過程。
        上師:師父說了算,師父說了算。
        師兄A:全部都是你說了算。
        師父:就是一念認取,就是一念之間。
        師兄:那這樣說,心**那邊收拾不收拾都一樣哦。
        師兄A:但他安了他們的心啊,他們感覺氣場變了,這也是一種用嘛,對吧? 無非就是安心法嘛。說了算,是不是就是提高作主的能力?作主的程度,對吧?
        上師:這也是安心,也是認取嘛,也是認可嘛。
        師兄E:心**的心理清楚了,安心了。以前亂糟糟,現在清楚了。
        師兄C:咱們先安安自己的心吧,先別管他那個心,他那兒是空白。
        師兄:人家沒准是示現呢。
        師兄A:經典案例。
        上師:每個人都是示現。
        師父A:今天上午剛好看了那個《金獅子章》,所以剛好對應上師講的,基本上內容都差不多。
       
        止語、止念、止息(2022)
    師兄:上師,怎麼學會止語呢?
        上師:你這已經動念了,達不到止語的效果了,止語就是不動念。
        師兄:不動念。
        上師:完全的止語就是止念,念頭不動了。通過止語達到止念。
        師兄A:他有壓的感覺在,沒有壓念?
        上師:它是通過行為舉止,止念就是一心不亂的意思。
        師兄E:不是不起心動念?
        上師:不是壓念的意思。
        師兄D:上師,這個是不是都攝六根?
        上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嘛。
        師兄E:哇,這個止語的境界好高啊。
        上師:它目的是止念嘛。
        師兄A:但你不能憋著不說話,然後腦筋裡使勁擱那兒轉。
        上師:止念再深入下去叫止息,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叫止息。
        師兄A:那這個他要啟用的時候怎麼辦呢?
        上師:佛法上叫息法,就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不是不用啊,只是不動聲色去用啊,不住相而用嘛,這跟《金剛經》講的相應嘛。
        師父:我還是覺得入流亡所……
        師兄A:不是,我還是覺得,你那個心已經止住了,但是你用的時候那個妄心也不動,它能啟用嗎?因為你用還是要在相上體現啊。
        上師:有妄心存在就不存在動和不動,動靜一如。
        師兄A:本來如此。
        上師:妄心是不滅的,所以它是動靜一如,動也是它,不動也是它,所以叫動靜一如。
        師兄D:那止語也能起到入流亡所的作用啊,止語、止息。
        上師:一種方便嘛。
        師兄D:我們聽到了,止語,我們聽到了,不和人家說話,但我知道,然後不執著在上面。
        師兄A:還是在修的過程,它還是個法。
        上師:止語,主要他要用這個,是因為平時說話流浪太多了,收不回來,無法回歸、反觀自性,所以他通過止語這麼一種方便、方法,來達到止念。
        師兄A:止語的時候在持咒嗎?還是指什麼都不持了?
        上師:止語。
        師父:盡聞不住。
        師兄D:你說了算。
        師兄A:不是我說了算,我是想問,它是個轉移還是可以就是息下來完全息下來?
        上師:他這個程度不同,是個過程。
        師兄A:起先還得用咒攝一下,是吧?
        上師:他所謂止語,最初的表現,就是不跟別人閒話。
        師父:就更容易達到那個止語的。
        上師:這止語了,連茶都沒得喝。(上師觀察到現場有些情況發生)這還在動念呢,你這個用手去表現出來,也還是在說話,還在動念。他嘴巴不動了,但他還是要打字,那還不是止語。其實止語也是一種閉關的方式,閉絕六門,其中包括意門,意就是起心動念,這閉絕六門才是止語,它是一種閉關的狀態。
        師父:那六根互用呢?
        上師:互用是肯定的,你即便是閉塞六門,它也在互用啊!它是根嘛,不是識嘛,你講的是六識互用。六根互用,他是肯定還是在用,他沒有表現出現象來。
        師父:它是內在的。
        上師:它是內在的,內在的互動,沒有表現出現象來。
        師兄D:比如說那個入流亡所,他應該是互用?
        上師:那都是互用。我們禪宗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說,這六根互用啊,不可言說那你怎麼說話啊?
       

  • 166

     166. 設壇城需要福報和修證(2019)

        設壇城需要福報和修證(2019)--淨明上師
        那個壇城從釋迦佛傳承這個准提法到現在還沒有形成過一個大型的壇城,都是小型的,小型的好設,我們兩天就可以設完了。 師兄:上師我就求這個法,我希望我有生之年在您的指導下,我把這個大壇城建起來。 上師:你這個願發的太大了,實現不了啊,皇帝都做不到的事你能做的到。 師兄:那需要多少錢? 上師:不是錢的問題,他是各種資糧,不是錢的問題,皇帝還沒錢啊,各種資糧都要有呢。其實我跟你說啊,最大的壇城無非就是自性流露,所有的一切壇城,壇城叫什麼,叫佛國佛世界,十方佛世界離不開我們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什麼地方,自性當中,所以你證得根本智啊,就是具足一切壇城,所以我們這個修行當中有一句話叫自結壇城,那我們這個打七道場不是個壇城嘛,佛世界就是壇城,道場也就是壇城,而且我告訴你啊,這個壇城不需要設,現成的,我們這個地球就是個壇城嘛,現成的,而且是個無相的壇城,你要把他變成有相的壇城他是要具足各種因緣,這因緣差一點他都建不起來。
       
        壇城就是佛國淨土的意思。你修證到了,自結壇城,自己就可以形成一個壇城,就是自己已經形成了一個佛國淨土,所以叫作自結壇城。壇城可以是有相的,也可以是無相的。無相的就叫佛世界,或者說淨土,或者說道場都可以。有相的它就有形式,以佛像、菩薩像、法器、各種寶貝形成這麼一個具有無上加持力的場,這就叫壇城。所以說它可以是有相的,也可以是無相的。
       
        那如果你沒有修證的話,你光是設這個有相的壇城,也護持不了,福報不夠,護持不了。所以壇城要看修行,結合修行,結合你的大願,沒有大願形成不了壇城,還要各種福德資糧具足。我們所講的佛堂跟壇城的關係就是:具足五部加持就叫壇城,不具足五部加持就是佛堂。這五部加持就是佛部、蓮花部、金剛部、事業部、寶部。也可以說壇城就是一個具足五部加持的佛堂,它也屬於佛堂,但它是具足五部加持。這五部加持裡面,人的因素最重要,如果是沒有修行、沒有修證,他雖然是有人,但是也形成不了壇城。

  • 167

     167. 心中心法啟用

        心中心法啟用--淨明上師
        如果是信心不足的話,就加修第一印。第一印是鞏固我們的菩提信念,菩提信心,它是叫菩提心種子印,信念不夠就是修第一印,加修第一印;如果是業障比較大就加修第二印,其實第二印主要就是除掉宿業;如果是這個事業上不穩定,或者說身心上不得受用,加修第三印。我們說這個事業部不行,做生意做不起來,而且沒有得到護法的加持,護法的幫助,可以加修第三印,第三印叫事業部成就印,心中心法的事業部成就印。或者說我們要到哪裡去共修,去不了,單位不同意,家裡不同意,違緣大,也加修第三印。或者有人要控制我們,也可以加修第三印;第四印就是隨願往生十方淨土。 問A:他有魔障不是加修第五印嗎? 答:第五印啊?第五印是要度眾生要用的,還有一個魔障重可以用它,魔障重加修第五印,魔障重主要是指淫欲心和貪嗔癡這個心比較旺的,所以叫魔障重,所以要加修第五印;想要開智慧得神通就加修第六印,第六印是打開五眼六通,就通過第六印。度眾生沒有神通可度不了,我們佛經上說這個菩薩沒有神通度不了眾生,這是佛經上說的。

  • 168

     168. 疑根是成就上最大的障礙(2022)

        疑根是成就上最大的障礙(2022)
        2022年7月5日
        上師:破疑,有定力就可以把疑破掉,還有一個發願也可以破疑,但是那是短暫的破。要把疑根徹底破掉,那要有很強大的定力,就是自己的身心完全可以做主——不跟境界跑,也不跟妄念流浪。
        師兄:就是發願。
        上師:發願是短暫的破疑,要永遠的破掉就是得要具足很深厚的定力。它是對一切都不會產生懷疑,就是這個疑徹底給破掉了。
        師兄:還是信力不夠。
        上師:對,疑是五毒之根,我們說貪嗔癡慢疑,疑是五毒之根。我們說五毒——貪嗔癡慢疑,凡夫最大的習氣就是貪。貪又分兩種,一種叫貪執,一種叫貪愛。貪執就是對物質產生執著。貪愛是對人或者對眾生產生執著,這是貪。然後是嗔,嗔心很容易起來,在貪心達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嗔心就流露出來了。
        師兄1:嗔心跟嫉妒有關係沒有?
        上師:嗯,也是嫉妒啊。貪這個,嗔就是嗔恨跟嫉妒,主要表現就是嗔恨跟嫉妒;然後,癡就是非常地迷信自己的認為,迷信自己的認知,這個就叫癡。慢,就是這個驕慢心。驕慢心呢,就是在貪嗔癡的基礎上,能夠形成驕慢的心,有時候也會從疑來生起驕慢心,就是生起慢心,這慢心也是修行當中比較大的障礙。我們說凡夫主要的習氣,主要的煩惱,源由貪嗔癡。修行人呢,則是慢和疑。你看好多修行人,他不貪,他也能做到不嗔,不會嫉妒,也能做到不會去堅持自己的觀點,所以貪嗔癡這塊,它對修行人來講,他很容易破掉。但是我慢和這個慢法這個心態,就比較容易流露出來。還有一個就是疑,看到誰都產生懷疑,你跟他說什麼,他都認為你的觀點不對,我的觀點才對。所以他這個慢和疑呢,也是互相作用的。所以這個對於修行人來講,慢和疑是最不容易破的。特別是修行上,有了一定的心得體會之後啊,我慢心會更加熾盛,這我慢心熾盛了之後啊,還表現出疑師、疑法,甚至疑佛。我們好多那些師兄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他是有一定的定力的,有了一定定力之後啊,他這個我慢心起來了,增上慢出現了,他會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根器有問題。先是懷疑自己的根器,然後懷疑這個法是不是有這麼究竟,有這麼好,為什麼在我身上體現不出來?這就是疑法。接著就疑師,這師父講得這麼好,但是我做不到啊,在師父那裡表現出來就是很直接,輕描淡寫就能夠把事情給說清楚說明白,但是我自己證不到啊,就這個師父講的是不是假話?所以這個疑啊,一旦出現,他就要壞法了,壞法呢,就是說這個法不像祖師們說的那麼好,這就開始壞法了。所以這個問題就出現在疑上面,疑沒有破。所以增上慢跟這個疑心、疑根就是成就上最大的障礙。
        師兄1:上師,那剛才您不是說這個去疑生信,然後這個疑破了就成就了;那剛才您又說,那疑的話,又是成就之路上最大的障礙。
        上師:最大的障礙。
        師兄1:那這個有沒有一點矛盾?就是這麼來說。
        上師:就說疑一破了就是成就了。
        師兄1:嗯,對,這個障礙卻是一種增上緣、增上慢、增上執?
        上師:不是增上執,增上慢。是增上慢的疑根。
        師兄1:是障礙,但是一旦超越了就是……
        上師:對。
        師兄1:就是增上緣。
        上師:對,反之如果他不能超越的話,他會生起惡見。
        師兄1:惡見。
        上師:惡見,就是我們所講的諸惡莫作的惡,他生起惡見。我們剛才說壞法,就是他生起惡見了。生起惡見,他就要搞破壞了。
        師兄1:也是個念吧?惡見就是惡念。
        上師:惡見就是惡念,生起惡見,他就要壞法。壞法就是反正我修不成了,我也不讓你們修成。
        師兄1:這就是障礙嘛。
        上師:他就要破壞,就這個意思。
        師兄1:上師,這個其實也就是一念之間,一念間?
        上師:對。
        師兄1:破除這個疑根了,那你就是成就了。
        師兄2:這個像剛才說到這個疑啊,在我的這個座上,到了這會兒就是把那個咒也持得的這會兒就是什麼念頭都非常細的時候,那個咒也念得似有似無了,這時候其實還清清明明,但這時候冒出來念頭總愛:“這個咒哪去了?咒念得怎麼快了慢了?”全是這樣的疑問,主要自己就是不去肯定,老是在懷疑。
        上師:這個還不能夠在懷疑上,落在執著上了。
        師兄2:哦,這還就不是疑,只是說對咒的執著?那還是……
        上師:那是落在執著上了,不是落在疑上。
        師兄1:這個貪沒有破,其實也會直接影響下這個疑?也會有這種某種聯繫?
        上師:它有,它有互相作用。
        師兄1:對。然後唯一……
        上師:貪嗔癡慢疑,它也能夠互相產生作用。
        師兄1:但是這五毒,唯一這個超越的方法就是您說的這個發願。
        上師:發願。對。
        師兄1:見天(時時)發願就行了,是最好的。
        上師:發解脫大願,菩提大願,成就大願,
        師兄1:我曾經有一段就是這樣的經歷——疑……
        上師:慈悲大願。
        師兄1:然後呢,心*上師就讓我去洛陽,心**那兒,他要是放生,以後要是人家放生,你去給他怎麼說,以後怎麼這個儀軌啊,來交流一下。去了以後,那邊他不是在村子裡面建了道場嘛,好多老居士也去了,中午在那吃飯,些老居士有時候他們交流,可能不太好交流,後來一想,上師不是說過嘛,你會不會這個長壽咒啊,想不想長壽啊?一聊,都想長壽,就教他們這個咒啊和手印啊這些,聊著聊著就聊開了,在當下那時候,那時候情緒啊,包括自己到了一定瓶頸的時候,這時候遇到一些疑啊或者啥的。後來我就總結,發現呢,越是在給大家交流的時候,這個過程當中,反而很容易破除我,這個我,我執,這個疑也是我執的一種表現嘛。但是如果沒有這種情況下,都是在我那個當中的,那個疑當中的,只要和大家一交流這個佛法啊,或者交流這個修行上的事,自己就會發現是安心的、開心的、無我的,這就上師剛才開示的,這個體會比較深。
        師兄:這個慢疑跟這個恭敬心,還是恭敬心,不恭敬……
        上師:嗯,慢對應的是恭敬心,恭敬心有時候也會轉成慢,會轉化的。
        師兄1:恭敬心怎麼能轉成這個慢呢?
        上師:是對你很恭敬,但是你稍微有一點他看不慣的地方,慢心馬上就起來了,也會的。
        師兄1:那你恭敬了,怎麼會有看不慣呢?
        師兄3:容易。
        上師:容易疑,嗯。
        師兄3:容易疑,容易變成。
        上師:因為他容易在一些現象上產生疑問,這種很正常,在修行過程當中都會有。
        師兄1:我體會體會。
        上師:有五毒,五毒也可以轉化成各種善行。
        師兄1:是。
        上師:它是會轉化的。
        師兄1:各種什麼?
        師兄4:善行。
        上師:善行。
        師兄1:哦,善行。
        師兄:你說這個五毒跟五方佛……
        上師:沒有關係。
        師兄4:沒有關係。哈哈哈
        師兄1:師父心心憶念五方佛。

  • 169

     169. 如何是修法相應的表現(2022)

        如何是修法相應的表現(2022)
        2022年7月6日
        答:法本上的印都是錯的。
        問:啊?
        答:法本上的印都是錯的。印,畫的那個都是錯的。
        問:畫的不對呀?
        答:嗯,手印都錯了。
        問:那他當時那師兄指導呢?那也指導錯了?
        答:那是呀,你要是看法本的,那六個印起碼錯了四個、五個。如果手印結錯了都能成就,那不結手印也能成就。(眾笑)
        師父:是,經文上講盜法尚且如此,人家盜法,人家手印是對的,正常,我們都吃過這個虧。
        問A:那我去北京兩回,他這手印也沒改啊我這個。我帶了個別人去北京灌頂,去過兩回、三回的。***老師,他也只是灌頂,灌頂完了,師兄之間相互印證這手印,但是跟那個人也一樣,沒看出什麼區別啊。
        答:手印如果說沒有結對的話,那你這修多少年都是白修。所以傳手印是不能馬虎。傳咒、傳手印都不能馬虎,都要親傳。所以傳法是很辛苦的事,不是隨便找幾個人來代替就行了。
        答:請坐吧!
        問B:好的,剛好有個凳子。
        師父:有問題問嘛,別老看我。(眾笑)
        答:問題不是一下子就有。
        師父:對。慢慢聊……
        答:他是這個修的過程當中才會出現。問點不一樣,就說什麼呢?如果是跟這個法相應的,這個修行過程他是出現的問題都是在修行當中、打坐當中、觀照當中出現的。那他問的東西,就跟平時沒打坐修行問的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就是相應的、修的相應問的問題跟修的不相應的又不同。所以你看我們那個大愚祖師,我們元音上師說我們上海十幾位師兄經常跑去找大愚祖師請他給我們做開示。大愚祖師呢,在做開示的時候啊,講啊講啊就突然停下來問:“你們一座多長時間呐?”大家就回答他:“兩小時左右。”大愚祖師說:“不行、不行,時間太短了,要加到4小時一座以上”“哦”,那大家聽完說:“好,那我們回去就4小時一座”。好了,每天一座4個小時,修了一段時間之以後又去拜訪大愚祖師。大愚祖師就跟大家講禪宗公案,說著說著,突然間停下來問:“你們現在一座多長時間呐?”說:“哦,我們上次來聽您老人家說了一座要4個小時,我們都坐4個小時。”大愚祖師說:“不行、不行、不行。4個小時太短了,難怪你們都聽不懂我在說啥。”所以這個打坐、打長坐是培養定力的。定力跟我們的諸佛心性是相應的。所以大愚祖師講這個禪宗、講公案、講諸佛心性,聽不懂就是因為這個修行的火候啊還沒有培養到那個定力上。定力沒有培養出來,所以聽不懂祖師在講什麼。
        問B:上師我有問題問。我想問:“什麼是愛見、什麼是情見?”佛經上面講這個。
        答:你搞這些幹嘛?嗯?
        問B:想……
        答:你搞這個問題做什麼呢?有什麼意義嗎?對你有什麼意義?
        問B:我覺得有啊!
        答:有,說吧什麼意義?
        問B:覺得自己執著。
        答:一切執著的根源就是情見。
        問B:愛見呢?
        答:愛見就是愛欲產生出來的執著。
        問B:情見呢?
        答:情見是根呐。
        問B:那就說愛欲包括情見,愛見包括情見。
        答:情見包括愛見。情見就是一切執著的根源呐,就叫情見呐。也就是說,愛見是情見中的一部分,但這個愛見的表現是很膚淺的。
        問B:怎麼會膚淺?
        答:就是很表面化的表現出來,就是見到某個東西產生執著了。比如說看到吃的東西喜歡上了,想吃。那想吃會有什麼表現呢?流口水,流口水這個就是想吃。那看到別的東西呢?“這個東西不錯。別人有我沒有。”開始產生這個愛見,表面化就叫貪欲,產生貪欲他就由貪欲產生出嗔恨。你看,憑什麼他有,我沒有呢?他就要眼紅了,所以它是表面化的。那看到自己心愛的人呢?淚水出來了,開始表面化了,這其實也屬於愛見。那根由就在情見上,所以這個情見化掉了,它對一切東西都不會產生執著了。
        問B:根由不應該是執著嗎?有情很正常。
        答:所以說你問這個問題跟你不相應呐。(眾笑)

  • 170

     170. 如何是身口意全身心供養上師(2022)

        如何是身口意全身心供養上師(2022)
        問:我看到大家都是貪、嗔、癡,我在看著,然後我會有煩躁出現,好像不是煩惱,但是之後我會有一種想離開,就是這種就覺得受不住那種一樣的,我就想清淨想離開。然後那天聽母音祖師那個音訊,就看到說“煩惱地獄種”。
        答:嗯,你起分別了嘛。
        問:起分別了?
        答:嗯。
        問:然後我感覺是不是慈悲心不夠,然後整個就是那種慈悲心呢?我覺得我慈悲心夠的話,就不會起這種分別,有一種煩躁想離開的感覺。你說跟著它跑了也不是,說不清楚,你說沒跑吧好像又跑了。
        答:我問你煩惱了怎麼辦吧?
        問:煩惱來了就轉念。
        答:你有沒有方法?
        問:就立馬轉念,然後這樣也有幫助一樣的那種感覺。
        答:你怎麼轉念吧,怎麼轉?
        問:嗯,就我看著我那個情緒,然後……
        答:沒有用,那也是煩惱,用煩惱來對治煩惱還是煩惱。
        問:嗯。然後我會想起就是緣起性空啊,就是……
        答:沒有用,空不了。空不了你才煩惱啊,要空得了還會有煩惱在嗎?沒有力量。
        問:對,沒有力量。但是需要一點時間,然後自己才又……
        答:沒有用,那個拉的戰線太長了,像俄羅斯打烏克蘭一樣,拉的戰線太長了。發願啊,最簡單的方法啊。一發願,菩提心起來了,把煩惱就轉掉了。這麼簡單的方法為什麼不用呢?老要緣起性空,回到小乘佛教了。小乘佛教就講緣起性空,觀空啊,不可得啊,觀空。他這個時候哪有力量觀空啊?
        問:對,好像是。
        答:你要觀空的話,從白天觀到晚上還空不了啊,還在煩惱中。所以發願啊,用大乘佛教的方法,發願啊,立馬煩惱即菩提了。最近都在修小乘佛教了?
        問:(笑)我最近我都覺得糊裡糊塗的。
        答:是在學小乘佛教吧,要不然怎麼用觀空呢?觀空要很大根器的,沒有根器觀不了。所以你試一下用觀空,你從白天觀到晚上你都空不了。
        問:對。
        答:那很費力呀!它要壓念啊,本來觀空是直截了當的,但是沒有力量,你就得生起一個“空”的力量來,這就會造成壓念。所以觀空觀不空就很難受。
        問:就是啊,為什麼在那個時候就老問這是什麼?
        答:很久沒發願了,可能是有人跟你說“發願沒用”。
        問:也沒有。
        答:那不可能不會發願,因為我們一直貫徹都是要發願。因為我聽這種說法太多了:發願沒用啊。人一旦沒有願力了,做什麼都找不到方向感,別說是修行了。
        問:是,是這樣。有時候你會覺得迷茫。
        答:相當迷茫——整個人就被無明籠罩了。
        問:對。我倒覺得自己挺奇怪的,我也相信這個願,但是為什麼我沒有時時的提起呢?就是雖然有人說發願……
        答:你業障太大了,連願力都發不起來,這個業障有多大。
        問:這個業障怎麼這麼大,怎麼消?
        答:業障太大了。
        問A:剛才還供養一點給你了。(眾笑)
        問:上師心空不住。
        答:這點兒供養頂不住啊。(眾笑)
        問A:再加大供養。
        答:要全身心供養啊。
        問A:不捨得全供養。
        答:身口意全身心供養,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心的問題,身口意供養上師,供養諸佛菩薩。甚至全身心的供養完全它是一體化的,就是與諸佛菩薩、歷代組師、諸上師一體,全心全意地供養,那叫全身心供養。就像密勒日巴供養他上師一樣,他上師叫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甚至他上師說你把我扔下去吧,他把他上師拿起來就往山下扔,這就是全身心供養啊,毫無任何障礙的供養,這個修行就快了。但是這裡會交集到一個名相就是“個人崇拜”,說不要搞個人崇拜,一說不要搞個人崇拜,這個就實施不了了。他全身心供養跟這個崇拜是有關係的,他的崇拜沒有達到這個程度,他是不會有所謂的全身心供養存在的,就不會形成無上相應。只能叫相對的相應,所以無上相應是一體的,諸佛菩薩、歷代祖師、根本上師和我是一體的,這就是無上相應了。
        問B:怪不得修行障礙這麼大。
        答:是啊,它是一個發心的問題,不是說你要用錢啊、要用物質啊、用什麼來供養,不是那樣,它是一個發心。
        問:發心?
        問A:信心。
        答:就是信。
        問A:信不是信心?
        答:信,你的信的程度達不到願力是發不起來的。因為信願行嘛,為什麼願放在信的後面呢?因為信是根本嘛。你這個信的程度達不到,願就起不來。所以為什麼《金剛經》它要講信呢?“信”很重要,如果沒有“信”存在的話,《金剛經》等於沒說,所以它第一要講信——“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這“實信”是沒有任何條件的信,沒有任何理由的信。像現在你要讓我信你,那你得要有個什麼理由啊?才能讓我信你啊?《金剛經》不是這麼說的啊。“當生實信”這個實信很重要,你這個信心一生起來了,“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個無量佛是無邊無際的諸佛菩薩、歷代祖師,那都是無量無邊的,種諸善根。
        問:上師這種信,它是需要一個什麼方便的這樣……我這個太愚癡了……
        答:你看這個要找條件了嘛,我們剛才說了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理由。
        問A:就是不能生“當時生實信”的狀態
        答:你只要有一點條件、有一點理由,你這個就只能說是相對的相應,不是絕對的相應。
        問A:局部。
        答:就剛才我說的那就是:你要有點什麼我才能夠信你的,這就是他有條件嘛。
        問:我剛才意思是就是這種信,就比如說:我很信上師……
        問A:怎麼培養這種信,是吧?
        問:對,有什麼具體方法……我們太愚癡了,不知道怎麼用身口意去供養,但是我覺得我很信,就是有信心,對上師很有信心。
        答:你看,身供養­——上師的指導方式、上師的教法就是你的修行,這叫身供養。就是我們修行是要有這個身體來修行,上師的指導、上師的教法,你就用這個方法去修行,這是身供養。口供養——處處無論是在什麼地方跟任何人在一起,他都要無限的去讚歎自己的上師。意供養——你要把你思想當中所有的一切,你認為最好的、最差的、最喜歡的、最討厭的東西,就是思想當中的這些東西全部供養給上師。好比你的煩惱來了,受不了了,把煩惱供養給上師,這煩惱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那麼你認為最好的東西,哎呀!你送給我這麼好的東西啊,我首先要供養我上師,這是意供養,你不一定要表現出行為來,但是你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要有這個供養的心態。
        問A:這是在培養相應?
        答:無上相應還需要培養啊?它不需要培養啊。
        問A:只要照做就行了是吧?
        答:對,就這麼做。
        問:我就覺得我就沒有做,就不會。
        答:我們所講的這些東西其實也沒有人教啊。
        問A:對。
        答:我們跟元音老人學的時候,老人也沒有講那麼細啊,只是說“身口意供養上師”。而且我們的確也是這麼做的。
        問A:他無上相應以後,一體以後,就好體會了。
        答:是啊。
        問:這個相應是不是有一個緣分的問題存在呢?就是有一些人一見上師就很有信心,但有些人相應的程度不一樣,有這個緣分存在。
        答:是。肯定有緣分嘛,沒有緣分也會有水分嘛。(眾笑)
        問A:對,有水分在,不應該說有緣分在,有些人有水分在,他不是求解脫的。
        問:他是求其他的。
        問A:對。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format_quote 上師讚:

    禮敬上師我至誠
    無量方便演實義
    不辭疲苦走四海
    救拔群迷出塵埃
    大象漫步截流處
    來歸遊子皆醒悟

      學佛的目的:一是了脫生死,二是深入經藏,啟用諸佛菩薩的智慧,救度眾生;學佛的下手處:先要打坐培養定力,而不是先從理論上、知見上去下手;印心宗修學的整個過程,需要老師做相應的系統的指導,直到大徹大悟。
  • 傳法風格 力行祖師遺訓,秉持當面親傳、跟進指導的傳法風格。老師灌頂時,一個一個弟子逐一灌頂,並親授每一位弟子咒文、咒語、手印以及打坐要領及其他細節...都給予系統而細緻的相應指導,傳法具有系統性和嚴謹性。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