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隨緣開示精華匯總》
  • 11

     11. 20230225博覽群書前先要腳跟站穩樹立正見

        問:上師,我之前聽到一個說法,就是說修行的人,尤其修大乘佛法的人最好只看大乘的經典,然後其他的這個……
        答:沒有。
        問:沒有?都不能?
        答:大乘是包括一切,包容一切。
        問:大乘定義不一樣,不是我理解的?
        答:連外道的書都可以看,沒有說不能看。因為大乘佛法,它要度一切眾生,你不瞭解外道,你怎麼度外道呢?那你要瞭解外道,就得看他的書吧。
        問A:那像我爸那種學風水這種也是可以的是吧?
        答:你別老聯想到你爸那邊去啊,你爸不是外道。(眾笑)
        問B:你老想改變他,你才是外道。
        問:所以就是該看什麼想看什麼,就看什麼。
        答:可以。
        問:但是發心要對就行。
        答:就是說你腳跟要站得穩,不被外道所轉。腳跟站不穩了,容易被外道給轉過去,也有可能。就自己沒有定力,就被外道給度了。
        問A:那個風水算不算是外道?
        答:不算。風水是科學,它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叫道學。
        問C:上師,剛才那個**說了以後,就是我菩薩戒這一條,我一直有特別大的糾結,我聽了法師的講解,其實我一直不太認同,但是我又不敢,又不知道到底怎麼樣,就是說您看這一條,它上面說的是,就是說這個,就是要看……
        答:哦,這個它講的是緣起。
        問C:所以就是這些他說的外道俗典,阿毗曇什麼的,那道教的書我可以看嗎?像我受了這個菩薩戒的話。我就這一條一直糾結,就是一般法師講解的時候都是說道教屬於這個……
        答:它有前提啊,你看,你不能夠勤學修習而舍七寶,反而去學邪見二乘外道俗典。
        問C:對,還有什麼阿毗曇雜論一切書籍。
        答:是,這個是說你已經背離根本了嘛。但是我們講的是什麼呢?就是說你要度眾生的時候,你得瞭解他的東西啊,要不然你沒有辦法去度他。
        問C:嗯。
        答:就好比要下地獄去度地獄眾生,你也得瞭解地獄眾生的習性啊,要不然你怎麼度他,是吧。
        問C:那如果說我覺得道教這個對我是……
        答:你現在肯定是不能看。
        問C:不能看啊,除非我有度眾生的心?
        答:因為你正見都還沒有嘛。剛才我們不是說嘛,你腳跟不穩啊,就是正見還沒有啊,你去看了就被人家給帶入了。
        問B:你會被別人給度走。
        答:不但是你沒度他,反而是你被他度了,那就沒有意義。
        問:那就是說當我有度別人的能力,並且有度別人這個心。
        答:這是兩碼事,兩碼事。
        問C:就是說我沒有度別人的能力,同時我發心不是度別人的時候,我看就是犯戒。
        答:你就被人家度走了嘛。
        問C:謝謝,謝謝上師,感恩。我這個糾結了好久。那就是現在階段,我道教的這些就是不能看,看了就是犯戒是嗎?
        答:你受了戒,你應該問戒律師,你要問他,你問我沒用。
        問C:法師講解都是不能看,道教的。
        答:對,你去問你的戒律師嘛。他跟你說怎麼做你就怎麼做。
        問C:好。

  • 12

     12. 20230225如何培養福報:打坐,發願,造塔,放生,供佛

        問:上師,如果是好好打坐修行加發願,可以有福報供壇城嗎?還是必須要做這些什麼供塔、供僧,要全部都結合在一起才可以?
        答:對。
        問:都要是嗎?
        答:你說的沒錯,結合在一起。
        問:哦。我本來覺得好像供那些,就覺得好像要花很多時間精力去跟進。
        答:那是必須的,福報就是這麼培養的。
        問:哦,怪不得沒福報,我都不太參加那些。
        問A:你每天都供的話,本身就是福報增長。
        問B:我簡單講了,讓心*詳細講。
        答:詳細幹嘛?
        問B:你看**也知道對吧,我建塔也管了,普渡寺的藥師塔,現在變成什麼塔了也不知道。放生我也管了,對吧?塔光你們今天培福報打掃衛生,它都是培福報的。
        問C:對,護持道場有福報。
        答:對,護持道場是福報。
        問B:護持道場,你應該拖地掃地。
        問A:打七的時候他們好多師兄來做飯、打掃衛生,那個福報增長得很快。
        問B:雖然說這些是無形的,做飯啊這些都可以增長福報。因為這是道場,因為你看打掃乾淨的是大家修行的地方。
        問:那我們得先培養福報,來上師這邊,才能積累這個福報。
        問B:還有供養,還有各方面供養。
        問A:上供下施。
        答:放生,佈施。
        問B:放生、供養、佈施、造塔。供佛算不算,上師?
        答:算。
        問A:供佛算啊。
        問C:那供龍王算不算?
        問A:也算。
        問B:那是你說的哦,上師沒說。
        答:你們都有心得體會呀。
        問A:等一下上師說不算,你們得多傷心。
        問B:**你看,你每次供的龍王就是這種,這個菩薩,他也是觀音,他也是龍王。
        問C:是啊,十面觀音,對對對。
        答:十面觀音,佛教中最大的龍王。
        師兄B:對,最大的龍王也是觀音。
        問C:上師,我感覺好像供完龍王,然後馬上共修,那效果還很好,有的人馬上障礙就去了。
        答:是啊,對啊。
        問A:是這樣哦?
        答:不錯。
        問:師兄,拉我們進群攢福報。
        問B:那是建寺院的,隨喜寺院的。
        答:建寺院的是寺院的群。
        問B:你在寺院的群嗎?

  • 13

     13. 20230226日常生活中從作意到不作意的過程

        問A:我記得剛才他說修法的人是不能判別的,其實是不是如果你不認為它是判別,它也就不是判別。
        答:判別什麼?
        問A:因為他做審計,他要判斷對錯嘛。但如果要是說你不認為,你在做這件事......
        答:要判別,怎麼不判別。
        問B:這個是沒辦法的,肯定要判的。
        答:肯定要判別。
        問B:這不是你自己要判。
        答:它在修法上叫作審度,審計度量,也叫作意,還要起分別判斷。這個是意識作用啊。
        問A:這個會障礙修法嗎?
        答:它不叫作障礙修法,這個是,它會形成輪回。
        問A:什麼樣的輪回?
        答:六道輪回就是作意形成的。我們所講的分別、判斷、猜測、懷疑,這都是作意出來的。
        問A:那比如說,這件事情是要做的,事雖然說要判斷對錯,但我自己的意識中,我不認為是在判斷對錯。
        答:所以說可以用嘛,可以用嘛。但是你知道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做功夫不用這個方法,直接從根本上做功夫,就是觀照。一切放下,一切不住,做功夫是這麼做。但是你在工作上還是離不開作意。
        問B:作意是肯定離不開的。
        答:肯定離不開。但是我們做功夫就可以不用這個方法,因為做功夫也有用作意的,就好比說提起觀照。提起觀照,它叫作意,它什麼時候都要作意,把觀照提起來。因為這個做功夫的方法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是通過打坐,把各種種子翻出來,然後經過這個粗住、細住、微細住、微細流注,把種子翻透。所以下座了我們就可以自然觀照,不用再去作意提起,這是下手不一樣。
        問A:明白。那其實在自然觀照的過程中也在做世間事的話,其實是很自然地去做,也沒有作意,也就不會存在判不判別。
        答:那是你功夫做熟了,就會這麼表現。
        問A:嗯,明白了。

  • 14

     14. 20230226修行要達到法報化三身成就

        答:它叫法報化三身成就。法身成就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叫法身成就,同時也是報身成就。化身成就就是它弘法利生,它所表現出來的一切事境就屬於化身成就。所以它法報化三身成就是一體的。
        問:在他一身顯現?
        答:對啊。釋迦佛菩提樹下明心見性證法身佛嘛,同時也是報身成就。然後他開始四十九年的弘法,這個就是他的化身成就。那他四十九年的弘法所講的經、所講的各個淨土、所做的一切指導、就連同他傳承下的這些弟子,都屬於是他的化身成就。
        問:這是他的化身成就。
        答:嗯,化身成就。法報化三身它是一體的。
        問:那我們現在證的就是法報化三身。
        答:嗯,每個人都要證法報化。你先證法身,法身就是見性。
        問:那現在有個說法是說,見性它是一種見地,如果你的見地能夠承當、承認、接受,你就是見性,然後再去起修,這說法對嗎?
        答:見性之後叫真修嘛,悟後起修嘛。
        問:其實只要我接受了這個理念,我覺得就是對的,其實就是這樣的,那其實就是見性了是吧?
        答:見性,它是說,你所知道這個理念,那叫解悟。解悟還不是親證,就你知道這個道理,它屬於解悟。
        問:解悟之後再是修行,去證。
        答:證悟,它親證本位親證本來。它有個條件就是說,你這個修證上,它要出現能所雙忘和根塵脫落。
        問:哦哦。根塵脫落,就是那個?
        答:能所雙忘之後它會出現根塵脫落。
        問:哦。好像圓覺經上有說就是能所雙忘的話,根塵脫落他就是菩薩摩訶薩?
        答:嗯。
        問A:是初地菩薩嗎?
        問:不是初地,這已經是。
        答:初地。
        問:初地啊,還是初地啊?
        答:嗯,初地所證跟十地無二無別。它之所以說初地到十地不同,是接引大眾圓融的程度不同,力量上面它有差別。而不是說它見地有什麼問題,見地是一樣的。初見本性它叫素法身。素法身呢,他自己是了了常知、了了覺知,但他沒有力量幫助別人。
        問:在這方面的能力就不同。
        答:所以他還要培養,還要保任,有個保任的過程。
        問:然後就能夠去接引眾生。
        答:就可以慢慢方便接引有緣人嘛。
        問:也就是說其實到後面的修行,就是能夠接引更多的有緣人,然後福報才能不斷地上去,菩薩才能一位一位地往上走。
        問A:就是說後面是化身的修行,初地菩薩以後?
        答:不是。不是一下子就有化身,化身它是有幾種形式:一個是你出現了意生身,屬於化身;還有一個就是你弘法的過程當中培養了多少個人,這些人也是你的化身;還有你所寫下來的心得體會和你的弘法經歷,就是論著,這也屬於你的化身。
        問:那報身其實就是指我們這個軀體,是吧?
        答:對。報身就是業報身體現出法報身嘛。
        問:嗯嗯,明白了。

  • 15

     15. 20230226一切無求並不是什麼都不要

        問:上師,我有個問題,就是我們修法說要一切無求,這個我就一直挺矛盾的,一切無求,那我就不會過來求法了,就不會......
        答:不是。無求是不去執著那些妄想,執著的想法。
        問:求法不算妄想?
        答:對。你這個是為了無為法,為瞭解脫,為了了生死,為了弘法利生。
        問:求解脫的這個“求”不是我們所說的那種......
        答:對,你說的那個一切無求,那就什麼都不做啦,那是叫偏空。
        問:除了求法之外的“求”都是妄求?
        答:也不是啊,你利益大眾也得自利啊,要不然你也沒有力量去利益大眾啊。
        問:就像學生他求的就是學業要好。
        答:所以我們說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
        問:那在自利的過程當中,有時候就還是會有一些妄求在裡面。
        答:是啊,妄求是肯定有的,但不會執著太長時間。
        問:哦,只要在這個修法過程當中,它自然會更正妄念。
        答:是啊,它叫不即不離,不取不舍嘛。這功夫,它可以做到爐火純青啊,它能夠發揮自如啊。
        問:我還可以求事業順利,我可以求財。
        答:對,肯定的。
        問:但是在結合修法的過程當中,它自然會有一個平衡在裡面。
        答:是的。
        問:哦。
        問A:應該是自利利他,只利自己就不對,對吧?
        問:只利自己不對?
        答:也利自己也利大眾。
        問A:自利利他,利了自己就利大眾。
        答:也利自己也利大眾。
        問A: 有的時候掌握不好,就變成我執很強,我要這個,我要那個。
        答:這叫力所能及。
        問A:力所能及,不能夠超過我們能承擔,承受的,超過就不對。
        答:超過也沒什麼不對啊,看你用在哪裡嘛。
        問A:哦,對。
        問B:上師,這些求是不是就跟昨天您解說的那個相,實際上它也可以允許有,但只是說不執著,也會努力。假設求福報,就是也可以努力,但是沒有了也無所謂。
        答:多少無所謂,不是沒有。
        問B:相總是在那。
        答:不可能沒有。
        問B: 因為我以前一直覺得求福報就是不對的,應該所有的都無求。但是又覺得,如果入世的話,做事情不可能無求,就像剛才*師兄說的,你肯定會有求,比如說我現在就想求一個既能夠修行,又能夠......
        答:你看菩薩的大願呢,有求必應,如果每個人都無求了,他也不用應了。
        問A:這是個方便法,是吧?
        答:是啊,菩薩大願就是有求必應啊。所以佛法裡面也有財神法,也有事業法,它不是沒有啊。

  • 16

     16. 20230228心清淨就是淨土

        問:上師,我就覺得挺迷茫的,就是之前念佛法門嘛,就總覺得有個地方、目標——西方極樂世界,就修這個法門就感覺很迷茫,就是不知道目標是怎麼樣的。
        答:也是西方極樂世界。
        問:一樣的啊?
        答:一樣的。
        問:就是臨終的時候會需要想什麼嗎?還是到時候念頭清淨了,自然臨終就會去淨土,根本不需要管哪個方,是這樣的嗎?
        答:嗯,十方淨土。
        問:哦。因為我們最後修得好,最後就是說因為身清淨,所以說臨終根本不需要自己去想、發願或者怎麼樣,我要去哪個淨土,自然就……
        答:嗯,十方淨土。
        問:就直接到淨土。
        答:自性淨土,也叫一真法界,十方淨土都在一真法界當中。你能體會到觀照、體會到心清淨,這個就是十方淨土的顯現了。心清淨就是淨土啊。這是《維摩詰經》上面的一句話: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句話的本義就告訴們:心清淨就是淨土。
        問A:心清淨,處處是淨土。
        答:是啊。
        問B:一念清淨之心就是法身佛是吧?
        答:一念清淨心光即證法身佛。“一念清淨心光”就不是指一念,是時時刻刻都是一念清淨,所以叫作“一念清淨心光”。
        問C:上師,是不是那個一念清淨心光做不到,然後就要開始修法門了,慢慢練?
        答:它不是做到,它是本來就是如此。
        問C:嗯,就是回不到那個?
        答:本來就是如此。你體會不到了,那就先好好修嘛,不要急嘛,體會到了就是了。
        問B:自然觀照就是念念清淨,是吧?
        答:是啊。
        問D:上師,這一念是念念的一念啊,念念清淨。不是只是一會兒哦,是念念清淨哦?
        答:嗯。念念清淨,時時刻刻清淨。
        問D:要時時刻刻清淨,不是一會兒的哦。
        問C: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
        問D,不是,這個一念,我現在知道它不是一會兒的,它是念念,念念的啊。
        答:一會兒也是啊。
        問D:一會兒也是?
        答:無數個一會兒嘛。
        問C: 要連續的?
        答:無數個一念,就是念念清淨。
        問D:十方皆是淨土,不是西方極樂世界才是淨土。
        答:先讓你體會到當下一念是清淨啊,然後你再去體會到每一念都是清淨的,念念都是清淨的。所以一念清淨是緣起,念念清淨是果。
        問C:一念,有時候比方說,有時候念頭沒有了又念,念念沒有念,只能體會……
        問B:如果念念清淨不能體會,即使業障來了,也體會不到痛苦,是吧?
        答:你體會嘛。
        問B:我是那樣吧?
        答:你就這麼體會下去看看吧。要通過你自己的親身體會來說這句話。
        問B:那就是不受一切受了,是吧?
        答:你還是要通過你自己的體會。
        問B:還得努力。
        問:那上師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就是……
        答:不可以理解,都告訴你這本來就是如此,它不需要理解。
        問:那是不是就是我們這個法門其實……
        答:你說“是不是”那還是要理解。不需要理解,本來如是。
        問:就是您已經回答了我的問題了。
        答:嗯。
        問:就是我們這個法門,很多人修得好的……
        答:不是我們這個法門,是我們這個佛教都是如此啊。
        問:哦。

  • 17

     17. 20230312不流浪不作意不起分別就是觀照

        問:那您說觀照,發願是不是觀照啊?
        答:發願是發願。發願能體會到觀照,但發願不是觀照。發願是必然要有的,願是成就功德母嘛。
        問:那您看我在那做飯呀,我在那切菜的時候,我知道我在那兒切菜,喝茶的時候我知道喝茶,這是不是觀照?
        答:這叫頭上安頭。你能不知道嗎?不知道的話,不就切切切……肯定知道嘛。
        問:有時候做飯就想到別的東西去了。
        答:對,那你就是流浪去了嘛。不流浪、不作意、不起分別,就是觀照。這店裡面有沒有人呢?你知道嗎?這個知道就是無分別的知道。這個店裡面坐著幾個人呢?你知道嗎?這就是起了分別。一個是無分別,一個是起分別。所以了了常知就是觀照。
        問:上師,我會觀照了。
        答:我以為你一直都會的,原來你這會才會呀。我們總是要不停地旁敲側擊,從各個方面去描述它,讓你去找相應啊,找感覺。
       

  • 18

     18. 20230314讀金剛經可以破一切邪見

        問:《金剛經》和《心經》?
        答:對。也不用讀太多經。《金剛經》和《心經》。
        問:也都是可以幫助解脫的經?
        答:這個是佛弟子必讀的。不光是幫助我們解脫,能夠樹立我們的信念,還有一個就是不讓我們受到邪魔外道的干擾,因為在佛教裡面也有很多邪魔外道。
        問:是。
        答:以前廣西那邊就有一個法師。
        問:我看您那個法本上寫了。
        答:他是講念佛嘛。但是他又吹自己又跟過哪些名師學過,還說自己跟老人學過。後來我們有師兄就聽信他這一點,跑去親近他嘛,就說:“啊,你跟老人學過,我也是老人的弟子啊。”他就叫我們那些師兄把老人的書全部燒掉。
        問:那不是欺師滅祖啊?
        答:他不是,他根本就沒有。他是吹牛啊,做廣告嘛,拿我們老人來做廣告。然後叫那些師兄們說,把老人的書燒掉,不能再看。師兄們就很迷惑嘛,就跑來問我,我說那這個人肯定是講假話嘛,他壓根就沒跟老人學過。然後他說他那裡很厲害,念佛念了之後可以看到觀音菩薩會在空中顯現,然後還拍照下來。我說:“真的拍下來了?”“真的拍下來了。”拿了一張相片給我看,是一張畫像。但是我也沒有說他畫像不畫像啊,我說你如果把這個當真,那《金剛經》就是假的了,因為《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句話,師兄就醒悟了。所以說,《金剛經》是破一切邪見。你要把這個相當真的,那《金剛經》就是假的啦。所有的邪師都不敢讓弟子們讀《金剛經》。只要一讀《金剛經》,就把他們所說的全部破掉了。
        問:嗯。

  • 19

     19. 20230315如何是“向上一步,千聖不傳”

        問:上師,上一回我問您我回去之後怎麼做功夫,您說讓我安住就可以。我在家裡就認真地坐,然後下面基本上能夠坐在這,安住這一塊,然後我想問一下往後一步……
        答:你是怎麼安住的?
        問:就是《金剛經》裡面的,什麼境界在你面前,不逗留唄。《金剛經》裡頭說的,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就是安住在本位上。
        答:噢,本位能住嗎?
        問:本位不能住,本位不可以住。
        答:噢,所以安住就是不住哦?
        問:對,安住就是一切不住。
        答:安住就是不住,那還會有下一步嗎?
        問:下一步?
        答:對啊,你說不住了,還會有下一步嗎?你看有沒有下一步啊?
        問:那就是加行了。
        答:你看有沒有下一步?你這本來就一切不住了,一切不住,還會存在下一步嗎?那你這下一步是住,還是不住呢?
        問:請上師開示。
        問A:下一步還沒扔掉。
        問:那就繼續該怎麼做呢?
        答:對啊,你說下一步嘛。那下一步你是住呢,還是不住呢?
        問:還是一切不住。
        答:還是一切不住,那哪來下一步呢?那有下一步不就有這一步啦?所以我問你,你這個安住是住呢,還是不住呢?
        問:應該是最究竟的一步,安住。
        答:究竟嗎?
        問:安住就能做到一切不住了。
        答:究竟嗎?究不究竟。
        問:究竟。
        答:究竟?你還開啥口啊?究竟就沒有開口處了。
        問:感恩上師,謝謝上師!一下就沒有問題了。
        答:這個要時時認取,要絲毫不疑。過去古德說:“這向上一步如何?”那師父回他:“千聖不傳。”哪有什麼“向上一步”啊。那禪宗不是講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啊?
        問:一切不住。一切空了,一切不住。
        答:你說這個話心虛不?
        問:不心虛,不心虛。上師問我,我也不心虛。
        答:心虛倒也沒事。心虛若缽嘛,心虛若缽,心空不住嘛,就心虛若缽。你還真不心虛啊?
        問:不心虛。

  • 20

     20. 20230316持咒時如何破疑

        問:上師,我座上還有一個困惑,就是持咒往後持著持著是光嘴巴動,它動呢,但是不是那種“嗡巴拉巴拉……”這樣很清楚的咒,就是那種嘴自動地在動。這個時候呢,我就想注意力是以知道……
        答:沒關係啊,你可以放慢速度看咒在不在啊。你可以從這個來體會咒在不在。
        問:哦,我再放慢一些。
        答:你可以放慢一下,看我是不是在持咒啊。
        問:嗯。我的問題就是,上師,就是重要的是知道,而不是說一定要清楚地知道那個咒發出的音。
        答:對,知道咒在。
        問:哦。
        答:而不是知道我們念出多少個字。
        問:對,就是我知道嘴巴一直在動,就是一直我體會的是知道,什麼都是知道。
        答:嗯。
        問:而不是說我一定要把那個咒重新再念成“嗡巴”。
        答:對。但是你要是認為你自己有沒有念,就是擔心自己沒有念。
        問:擔心的話那怎麼辦呢?
        答:你就可以把這個速度放慢來看一下,多體會幾下。
        問:啊,體會它。
        答:你這個體會就是要肯定自己還是在念咒。
        問:嗯。
        答:這個你就不會疑了嘛,不疑才有進步嘛。
        問:嗯。
        問A:就不管念啥,反正是只要是在念就行。
        答:這個人厲害,聽她這麼一說,是比你厲害。
        問:她肯定。我是疑,她是肯定。
        答:她疑,她原來也很疑。是老挨敲,挨棒子。
        問:挨棒子啊。上師也多敲敲我呀。
        答:嗯,你開口了就挨敲了。
        問:對。這兩天這也有時候上師敲敲我。
        答:你沒有交流,你坐在那裡跟她一樣那就沒得聊啊,沒得聊。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淨明上師隨緣開示:
    那我們心密呢,有捷徑嘛,座上翻種子,翻出微細流注來。座上就可以親證到金剛喻定,座下金剛喻定再延續下來,座上座下打成一片。他雖然會出現能所雙忘,也會出現業力掙紮,這個業力掙紮能夠把你的悟後迷去掉。這雙管齊下,所以三五年內大放光明是很容易的。
  • 傳法風格 力行祖師遺訓,秉持當面親傳、跟進指導的傳法風格。老師灌頂時,一個一個弟子逐一灌頂,並親授每一位弟子咒文、咒語、手印以及打坐要領及其他細節...都給予系統而細緻的相應指導,傳法具有系統性和嚴謹性。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