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隨緣開示精華匯總》
  • 21

     21. 20230316極樂世界是共願所造

        答:因為極樂世界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時空觀,你要是說有時空觀的話,那你坐火箭就可以去了,你不用修行也可以去呀。它不在這個時空裡面。不在時空,在哪呢,在大家的信念當中。
        問:對,要有信念。
        答:信念,什麼叫信念,諸佛菩薩和一切眾生共願所造,大家的發心共願所造,所以它是破了時空觀念。時空是產生物質,同時時空也是物質的產物。
        問:信心和願力不是物質的。
        上師:它可以產生物質,但它不是物質。
        問A:就好比咱們那個自性吧,可以產生物質,但它本身不是物質。
        答:對,它本身不是物質形態。因為物質是有生有滅的,它是不生不滅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不生不滅的。
        問:還是個念頭,念頭。
        答:念頭,念頭是相對說。就跟我們自性是一體的,所以你說自性是個什麼東西,能拿出來看嗎?
        問A:不能。
        答:也可以啊。所有一切行為舉止都是它的表現呐,怎麼個拿不出來啊。
        問:也可以。
        上師:對,是它的表現,行為舉止就是它的流露。
       

  • 22

     22. 20230328 發願培養毫無畏懼的心理

        問:上師,我就是有的時候,不是,其實很多的時候那種不敢確定性或者說勇氣不足,有時候明明知道這個,然後會逃避就糊弄過去了,這個就比較多,怎麼它能……
        答:多發願嘛,發願就是培養毫無畏懼的心理。
        問:對,就是害怕,就是那個。
        答:你就毫不畏懼,無畏之心就毫不畏懼。
        問:我現在我就缺這個。
        答:這個叫敢於承當。
        問:就幹啥老是臨門一腳,然後好像我就縮回去了。剛才您那麼一說的時候,我就覺得,哎呀,有力量,就是這麼回事,有啥呢?然後再一會兒就……
        答:一會就蔫了。
        問:對,就老那麼反復,咋樣才能一直有那個勁?
        答:不要反復。
        問:對,咋樣才能不反復?
        答:本來就不反復,你自性清淨有反復嗎?
        問:自性清淨有反復嗎……
        答:呵呵,還要想啊。
        問:我覺得我一來海口我就可清淨了,我走到哪我就覺得真清淨,回到家然後就好像……
        答:哪不是海口啊?你要在哪都能夠誇下海口,在哪都是老子天下第一,呵呵,誇下海口。
       

  • 23

     23. 20230328時時都在觀照當中就是見性

        問:清淨。
        答:清淨,這就是體會啊,能夠體會到心清淨就是見性。因為我們所見到的就是清淨本來,也叫清淨本位,所以它是通過體會來見,這叫心得體會。你能體會到心是清淨的,這就有見地了。
        問:嗯,先是見地。
        答:這就是有見地了。那麼我們剛才說,定也可以啊,定就是清淨心的表現,清淨心流露出來就是自然入定的狀態。心不亂就是定了,它是自然而然的,這又是清淨心的體現了。所以由定去發明心地,心不亂、心清淨、念不生,這些都是清淨心的體現。你都能體會到這些,也就是你具足了無上福報,這就是我們金剛經上所講的如何去生起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哦,這個就是。
        答:對啊,“如是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我們本自具足的佛性。所以我們老人有一句話說:學佛無難,但觀自在。
        問A:觀照。
        答:對,你要時時都在觀照,這就是見性成佛。見性之人,看誰都是見性的,看一切物不離自性,一切事、一切物都沒有離開自性。
        問B:離開了就看不到東西。
        問C:上師,您說的座上打開了,是不是指的也是這一塊?
        問:上師,您這塊能不能再說說?我覺得有的時候可能我自己能夠觀照到:起了妄念了,這會沒清淨,起了妄念了,跑了,然後我回來……
        答:這個是觀照自性嗎?
        問:嗯,這個是觀照自性。但是就是說您剛才說我看見別人他都是這種自性的體現。
        答:見誰都是佛性。
        問:對,現在我只能觀照到我自己,我還看不到別人他是那個自性的體現……
        答:你看東西住相嗎?
        問:看東西住相嗎?就是給它一個定義。
        答:你看心**有沒有清淨法相?
        問:我沒研究過他,這會兒當下。
        問B:有。
        答:這個不需要研究,不需要通過大腦,因為我們說了觀照嘛,觀照不光只是觀照自己,還可以觀照一切。
        問:那你不就攀緣了嗎?
        答:不用攀緣啊。
        問B:觀照不是觀察。
        答:你不需要去攀緣,它了了常知。你比如說我放這個東西在這裡,你盯著它看,你就錯過了一切,這叫專注;那麼你知道它在那裡但你又不去專注在上面,一切你都是能夠看得到的。這上面有什麼你不知道嗎?
        問:知道。
        答:是啊,這就叫了了常知,知道但是你又沒有動妄念,就不起分別,你知道的同時又不起分別。這是人人都會,沒有什麼稀奇的,只是把這個理給你說破了你就知道了,是吧?這裡哪一件東西沒有佛性啊?
        問:要是再一落到名相上,然後我就又糊塗了,就是您說的那個佛性,它本來顯現的就是這個,是吧?就是自性嘛。
        答:你看到了嗎?你看到它的時候,你的心清淨嗎?
        問:我清淨啊。
        答:清淨,它也清淨啊。
        問:我清淨和它清淨不清淨有什麼關係呢?
        答:你清淨它就清淨。當你煩惱的時候,你覺得這些東西都是障礙。
        問A:都不順眼。
        答:都不順眼,是吧?
        問D:都是自己的心造成的。
        答:所以清淨的人看什麼都清淨,這就叫見性。你心亂的時候,你看什麼東西你都覺得它礙眼,看誰都討厭。當你心清淨了,看誰都是佛菩薩,所以我就問你,你看心**難道不是佛菩薩嗎?見性之人看一切都是自性的流露,都是自性的體現,就這個道理。你每看到一個文字都說這個文字具有佛性,見字如同見佛。
        問:好像我這兒還有一個……
        答:哪有“好像”。
        問:就是我在確定它的時候我有點不敢。
        答:因為你還不是,所以你就不敢。
        問:但是我能看見我自己,我這會兒挺清淨的,我看見我自己……
        答:那是暫時的,因為你還有“不敢”在。
        問B:你那個不確定就已經不清淨了。
        問:我一看別人的時候,然後我覺得會攀緣會怎麼樣,然後我就不看了,我就回到我覺得他跟我沒關係……
        答:你起這個念已經攀緣了。
        問:那怎麼樣才能不攀緣?
        答:為什麼要攀緣呢?
        問:因為大家老說“你攀緣”。
        答:我跟你說話的時候我要攀緣嗎?我需要攀緣嗎?用不用攀緣呢?
        問B:不用攀緣。
        答:攀緣是有目的的,我跟你說話沒有目的。
        問:攀緣是有目的。
        答:攀緣肯定是有目的啊,沒有目的,你攀這個緣幹嘛?
        問:其實我是對“攀緣”這個詞沒瞭解,這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反正大家都說“哦,你攀緣”,然後幹什麼都攀緣。
        答:攀緣是有執著有目標有目的的。
        問B:想跟這個人搞好關係也是一種目標,是吧?
        答:有時候你兒子在邊上弄東弄西,你頭轉過去:“你在幹嘛!”你看這就是攀緣。
        問:有目標,想控制他。
        答:對啊,你肯定是有目的,你要控制他,這就叫攀緣。
        問A:它起分別了也是。
        答:攀緣就是分別心的作用。
        問:不起分別,沒有目的。
        問B:其實就是有求。
        問:上師,分別和差別有什麼區別?
        答:分別是對立的。
        問:差別是上下的?
        答:差別是一體當中的不同層面。
        問:分別是有對立的。
        答:差別是有包容的。我們說光光相攝,你看我們電燈也是光,太陽也是光。
        問:光的強度不一樣。
        答:它的強度不一樣,這就叫差別。你那衣服是白的,這衣服是黑的,這就是對立了,這就是分別。人家說你這幹了不少壞事,這個人做了不少善事,善惡它是對立的,這叫分別。大家都在做好事,你做的好事沒有他做的多,這個就叫差別。
        問:那不是見性就是大地平沉,還有什麼了那才叫見性?你要是沒有那個,那不是就是你只是一個“知道”,也不叫見性。
        答:見性有刹那間的見性,刹那間的見性我們叫觀照,觀照打成一片,時時都在觀照當中那就是見性,這個叫差別,不叫分別。
        問:我只是觀照到這個……
        答:你能夠體會刹那間觀照到……
        問:刹那間我跑了起妄念了,回來了,這個叫觀照。
        答:這個不叫觀照,觀照不存在跑不跑,心清淨就是觀照。心清淨觀照,不存在跑不跑。你要跑了還要回來也不叫觀照;沒有來去,清淨是沒有來去的。清淨哪有來去?去哪了?沒有來去。
        問:我說的那個跑就是……
        答:跟妄念跑了,跟境界跑了,那你體會不到觀照。
        問:那就知道了,跟著妄念跑了,然後“哎”,就觀照到它了,是那個嗎?那個是叫觀照嗎?
        答:那叫觀心,心有來去,一會兒跑了一會兒回來了,這叫觀心,有來去的相啊。那是觀照的前提,叫觀心,觀心要作意,觀照不需要作意,觀心就是知道心之所在,這叫觀心。你說“我的心跟妄念跑了”,“我的心又回來了”,這有來去。這叫觀心,就是觀心之所在。這個是觀照的基礎,但還不是觀照,因為這個還要作意,觀照不需要作意,就像你的呼吸一樣,你的呼吸清淨嗎?
        問:清淨。
        答:你的呼吸用不用作意?用不用起分別心?呼吸是自然而然的,所以觀照也是自然而然的,你能夠體會到自然而然的清淨,這就叫觀照,而不需要去作意。作意那叫觀心,你所以作意說“哎,你看跟妄念跑了,我要把它拉回來”,這就要作意嘛。
        問:哎呀,這回我覺得才算是問明白了。後面呢?還有呢?您不是說三個嗎?見修行,最後一個“行”。
        答:打成一片,行就是打成一片。
        問:您說的“大地平沉、虛空粉碎”?
        答:這些道理你不要去管它,也不要去攀附它,這個是親證的那一刹那你能夠體會到的。
        問:我有幾次,睡夢中身體一震,然後就醒了,醒了之後會覺得特別清淨,就沒有聲音,特別安靜、特別清淨。
        答:這個每個人都會。
        問:是吧?那個是什麼?
        問C:氣機?
        答:那個是定力的體現,那什麼也不是,對你來講沒有太大作用。
        問:因為我不知道它是個什麼。
        答:你就知道它是個什麼也沒用,你認為它是個什麼?
        問:我原來第一次的時候,我以為那就是“虛空粉碎”了。
        答:我跟你說,小孩子在二十歲之前,每個人,包括你在內,睡覺半夜的時候腳“砰”一下動一下,然後人就醒過來了。
        問:那叫夢魘。
        答:他那是要長高的一種體現的,他要長高了就會出現這種狀況。或者做夢夢到自己掉到一個深窟窿裡面,一下子就震醒了。你要說這是 “大地平沉”,那小孩的時候就有啦。我幾乎一年要做好幾十次這種夢,那豈不是一年要脫落好幾十次啦?
        問C:不是,就現在我睡覺的時候身體“噔”一下,我以為是氣機或者什麼?
        答:氣機。它身體裡面內氣在迴圈,會動一下。當然這也沒離開見性,也沒有離開佛性。也有人在這一當下就脫落了。那脫落了,你還有這個“我認為”、“我懷疑”、“我猜想”,還有這個在嗎?那就不會了。
        問:那就是當時就沒有認取了。
        答:你認取什麼?你認取了一個:“咦,這是什麼呢”,“咦,這個很好”。你認取這個了,怎麼沒認取?你要認取了,充其量就是覺明空昧。就是我們這個世界形成的那一刹那,它會有個認取:“咦,我在發光啊”,“咦,我還會動啊”。這個叫覺明空昧。這宇宙形成之前的那一刹那,它存在覺明空昧。你現在認取也不遲。
        問:覺明空昧。
        答:你不是說你認取了嗎?你現在認取也不遲。時時刻刻都可以認取,認取了之後堅定不移,不再懷疑它了,也不再去流浪了,也不再去起作意分別了。
        問:好像這樣感覺就心裡邊踏實。
        答:你看一說話就知道你踏實不了,“好像”,你非要說個詞“好像”,這就叫相似嘛。
        問:這是相似啊?
        答:相似跟相應沒有關係,我們說無上相應:“哦,就是這樣哦”。再也不懷疑,也不做比喻了。你那個相似就是:“好像就是這樣是哦”?那叫相似,那不叫相應。
        問:哦,原來是這樣的。
        答:就是這樣子的嘛。
        問:上師……
        答:不要落在覺明空昧中啊。
        問C:上師,剛才說到觀照,比如說我發現自己眼睛盯住人的時候,不盯住一個動態的東西的時候,比如說我盯著這個地方或者是……
        答:那叫借助,不叫盯著。
        問C:對,好像要借助什麼我才能了了分明而不去住什麼,才能體會到這個觀照,但是一回到這種……
        答:噓!了了常知。了了常知沒有來去,一切事物、一切境相都在這了了常知當中。即便你要去用它,也還是了了常知,所以叫了知。
        問C:對啊,都了知。好像我這一段一直在問這個問題。
        答:了知跟妄知有什麼關係?
        問C:了知,我覺得心就是清淨的。
        答:了知是沒有執著的,妄知是帶有執著的。所以我們佛法做開示得時候先要告訴大家不要在妄知上去起分別,所以告訴你一切境相都是夢幻泡影,不要在上面起分別住著,不要停留在上面,就告訴你一切境界都是夢幻泡影。了知啊,一切境界皆是自性的流露、自性的體現,同時也是自性的妙用,所以這個又叫真實不虛。
        問C:攀緣,我現在體會我總是會看到,會生第二念,老是有個第二個意識,住了,馬上就住,就攀緣……
        答:第二念,那沒事啊。
        問C:快速的第二念就生起來。
        答:你知道它是第二念的時候也不離第一諦啊。
        問C:也不離第一諦?
        答:嗯,也不離第一諦。
        問C:比如說我們判斷一個,我對人的表情什麼特別敏感,或者他說話的什麼,馬上你就會……
        答:那是著相了。
        問C:哦,這就叫著相。我馬上會生出第二念,他這個是什麼意思?他在幹嘛?他喜歡?他煩了還是……
        答:你那個叫妄加判斷。
        問C:很快,我發現我特別快。
        答:那證明你的根器很俐落,但是你用錯地方了。
        問C:對。
        問A:反應快。
        問C:對,我總是在這個上面……
        答:是什麼原因呢?你的疑太重了。
        問C:馬上疑就生了。
        答:以後叫你“小疑”。(眾笑)
        問:我是跟她相反,上師,我怎麼現在我對那人都沒什麼反應呢?
        答:你是對自己疑嘛。
        問:我是對自己疑?
        答:她是疑別人,你是疑自己。
        問:哈哈,我們倆……我是疑自己。
        答:對,你是疑自己,她是疑別人。
        問:哦,我還老說她,我說你瞧你。
        答:她對自己是很有自信,但她疑別人。
        問C:我是對自己有自信。
        答:對。
        問C:我的自信是相信好像我判斷別人怎麼樣,在這方面相信自己。
        答:這個叫思想家。
        問C:對,思想作意很厲害。
        問:我覺得我以前我也可好分析別人什麼的,但是我覺得那個太費力氣了,我現在不想幹那個活。
        答:一個是思想家,一個是陰謀家,(眾笑)疑自己就是陰謀嘛。
        問:完蛋。
        答:完蛋了。
        問D:上師,這個觀照其實就是也體現在我們平時做事的時候,假如我們去道場……
        答:時時刻刻。
        問D:時時刻刻是吧?
        答:我們的佛經上說在在處處,在在處處就是時時刻刻。
        問D:就抱著一顆無求的心,無怨無求,好像做任何事情就很自在。
        答:怎麼樣?你要有這個本事了,我們就要求你了。
        問D:沒有沒有,我就體現在道場上。
        答:觀世音菩薩就是無求之心,時時刻刻無求,所以她才能夠滿大家的所求,滿一切人的所求,因為她自己無求。所以你證到無求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求你了嘛。
        問A:上師我覺得您就無求了。
        問D:上師就是我們的榜樣。
        問B:上師什麼時候都在滿我們的願。
        問:上師,現在就是我不知道那個願。以前我很清楚我想幹嘛,我就一定要把煩惱給去掉,一定要解脫。但好像我現在發願的時候,我內心我就會覺得好像沒有那麼強烈,或者說我都不知道我要幹嘛呢,就迷茫,還有這個……
        答:迷茫是你有所求之心,但是你對自己這個所求之心不是瞭若指掌。
        問:我對我自己的所求之心?
        答:對,不是很明瞭自己所求在哪。
        問A:不明確。
        答:對,但是你這個所求之心肯定是在的。你不像*師兄,師兄他剛才體會到的是一切無求。
        問D:沒有,就在某些事情上。
        答:一切無求,因為我們的清淨心就是一切無求的,你要是能體會到觀照,時時都在觀照上,你就是一切無求的。但是你一起有求之心,雖然有求之心不是特別明朗的情況下,你已經是離開了你的清淨心了。
        問:嗯,就是一會在一會不在的。
        答: 對,所以你就不知道自己幹什麼去了。
        問:對,嗯嗯!
        答:你又落到無明當中。
        問:就一會兒清淨一會兒無明是吧?
        答:一念覺一念迷嘛。
        問:因為我現在我做什麼事我也不動腦子。
        答:這個沒有關係,這個做功夫肯定是有這個過程的,但是你不要在這個過程當中停留太久。
        問:對,我覺得這段時間來了以後一直就這樣。其實我在做事的時候,我也是見到什麼就做了,也沒有說去刻意地去求什麼。
        答:那誰會呢?神經病才會那樣。
        問:是啊,就是說我在道場做事什麼的,我可能以前就會很明確我要幹什麼,見到我就說那拖地吧,髒了就拖了,也沒有想著去求別人隨喜我或者是什麼,就沒有……
        答:這個不存在。
        問:對,不存在這個,做了就做了。
        答:對啊。
        問:好像就迷迷糊糊的。
        答:那還要幹嘛?沒有觀照嗎?迷糊?
        問:做事做了就做了。
        答:做事沒觀照啊。
        問:做事沒有觀照?
        答:還不能夠很貼切地去體會到時時刻刻都是自心清淨的。
        問:好像腦子就有一層紗一樣,它有的時候它就……
        答:那是無明嘛,無明。
        問:我能感覺到那層紗。
        答:能感覺到無明。
        問:那怎麼樣把它給去掉?
        答:心清淨就去掉了,時時回歸本位就去掉了。
        問:怎麼回歸本位?
        答:斷。剛才還說自己會呢,現在又問“怎麼回歸本位啊”?
        問:我一到那個地方我就迷糊。
        答:所以你做功夫,觀照不貼切,老要跑。剛才體會到“哎呀,這心是清淨無比的”,馬上轉念又不知道幹嘛去了,又迷糊了。
        問:就是,現在就老是這麼拉著。這是?
        答:就是對自己信心不足,疑嘛。
        問:我怎麼對自己信心足,就它?
        答:反正把病根給你找出來你要自己多體會,而不是我告訴你怎麼樣去做。
        問A:上師,打成一片需要多長時間?
        答:一瞬間以上,一念以上。
        問:上師,我還想請您給我灌頂心中心,我想重新打。什麼時候能給我灌?
        答:那個不重要,最重要是要能觀自心、能觀照,這個是最重要的,一切法不離自性。你不能夠觀照自性,不能夠回歸本位,修什麼法都沒有意義,那有什麼用?我們不是修心中心法來見性嘛,而是見性之後修心中法力量更大了。所以修心中心法它有修行程度不一樣的:見性之後修中心法那是來當祖師的,修心中心來見性就是普通的菩薩位。
        問:祖師都是男的才能當,女的不能當。
        答:當自己的祖師。
        問B:你那個世界的祖師。
        答:當自己的祖師,能夠做得了主。能當家作主了就是自己的祖師了,是吧?當家作主。
        問:我剛學咱這個法的時候,我覺得可快了上師,然後入定什麼的都可快,境界什麼的也可快。
        答:唉,不要著在境界上。
        問:但現在好像……
        答:你那是著在境界上,以為境界就是開悟,這就是迷失在境界上,以為那個境界就是開悟。
        問:對。
        答:其實不是真正的開悟,真正開悟是離一切事相。不去講境界,講境界就不對了。以境界作為開悟,那算什麼開悟?神仙都是開悟的,還在六道裡面輪回。神仙的境界多,你境界再多也沒有他們多。累呀。
        問:我一直覺得……
        答:為什麼累知道嗎?拖著個屍體能不累嗎?過去的祖師去參禪,一入門,裡面的祖師看著他:“誰拖個死屍進來?”所以不見性都是“拖屍鬼”,趕緊啊,不要老當“拖屍鬼”了。
        問:好,好。我覺得這會兒可有力量了。
        答:拖著個屍體那肯定有力量。(眾笑)
        問E:上師,您說的攀緣,就像我們都攀慣了,老想管自己的……
        問:沒事,攀緣是好事,攀緣不見得都是壞事。
        問E:但是就想管別人,自己還沒……
        答:菩薩都攀緣,不攀緣他入六道度眾生幹嘛?不多管閒事嘛。所以攀緣的都是有心之人。
        問E:要放下這個心才對是吧,上師?對自己家裡人我就是攀緣。
        答:哪個不是你家裡人?
        問E:小家,我自己的小家,老是看人家不修行不打坐,不就是攀緣嗎?
        問D:就說到小家大家,現在還是一直處在我你他這種分別,很清晰地就分別,這個我執好像不太容易破,是嗎?
        答:有嗎?拿出來看看。
        問D:這個倒是。
        答:拿出來看看是不是。你不要認取它,那叫妄知,妄知就是妄認。《圓覺經》上所講的“妄認四大為自身相,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這叫妄認。
        問C:就像上師說時時在觀照當中,那個時候就不分別。
        問E:攀緣就失照了。所以上師您覺得是不是就有家庭的人不好修法?因為我們這個心老是關照老公……
        答:沒有家人,但有眷屬好不好?我們都是諸佛菩薩的眷屬。
        問:上師,我再問您一個問題,我覺得我回到家以後……
        答:還有問題嗎?心清淨還有問題嗎?
        問:嗯,就是有一個……
        答:心清淨還有問題嗎?體會一下,清淨心在哪?清淨心可以起妙用,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為什麼呢?因為清淨心能夠體現出四個字:心安理得。還可以體現出:不可思議。
        問:就想給您說這個呢。
        問B:想要那種不可思議的結果。
        問:因為我回到家我跟師兄們在分享的時候……
        答:然後又能夠體現出四個字:莫名其妙。
        問:呵呵,就是那個嘛。但是奇怪的是我在這為什麼都不明白,我回到家我就明白了呢?
        答:在這裡你是有求於上師嘛,回去了是別人有求於你嘛。
        問:是對上師的依賴是吧,總想要個現成的答案是吧?
        答:那也是現成的,上師又不是沒給你。
        問:我就跟師兄們在分享的時候,我覺得脫口而出也沒有過腦子,也沒有預想,然後就問題就解決了。我說我怎麼這麼聰明呢?我在上師那我怎麼那麼笨,一句話怎麼老是想不明白呢?
        問B:肯定是上師的原因,是吧?(眾笑)
        答:這上師麻煩。這一聽就是上師把她的心給偷走了,她就不能夠安心了。
        問D:我剛才聽您講“心安理得”,後面就是說“不可思議”、“莫名其妙”,我就想到後面其實就是動了思維心了。
        答:沒有。
        問D:沒有嗎?像那樣沒有思維心?
        答:它是自然流露,你都沒有動心,本來如是。
        問B:他那個詞是就是當下他描述的狀態,是他脫口而出的,不是你想出來的用這個詞來描述。
        問D:哦,用這個詞來描述當下的感受體會。
        問:上師,我有一個體驗,我要是可開心的時候,然後我講話的時候好像就……
        答:什麼叫開心?
        問A:歡喜。
        問:像剛才我就挺開心的,挺歡喜的。
        答:什麼叫開心啊?
        問D:心開了。
        答:嗯,心開了。
        問:就現在這個樣子,我就覺得有的時候說話好像就不用思維,有的時候我就覺得好像不是我說的一樣。
        答:這個名相上很有意思,有時候我們說“開心”跟我們打坐體會到微細流注是一樣的。你看我們微細流注的那個“注”,三點水的“注”,它是控制不住的,“嘩”!這麼出來的是吧?所以這個詞也叫“心花怒放”,怒放是你控制不住的,所以叫怒放,心花怒放。
        問:對,就控制不住,有的時候我會刻意地去讓自己不那麼那什麼,但是我就會覺得整個人好像就比較抑鬱。
        答:你真會想像。
        問:不是,它就收,往回收的時候就是不刻意去講那麼多話,就是說人家都開心,都在那熱火朝天地說這說那的時候,然後我就離開,這樣的話就不讓自己隨著氛圍心就飛出去了,我就會刻意地去收一下,但是好像感覺人它就會低落,好像整個的人它就會悶。
        答:沉悶。
        問:對,對,沉悶。
        答:沉悶那你是作意了嘛,有意去控制自己了。
        問:對,對。你要是不控制吧……
        答:不控制,古德有一句話說得很精彩:好個風流畫不成。那是沒有去控制它,所以就好個風流畫不成。也叫作意氣風發。
        問:對,就是那個。
        答:意氣風發。見性都是這種體會啊,赤裸裸、瀟灑灑,也叫赤裸裸、脫灑灑、坦坦蕩蕩、意氣風發,都是這種體現的。赤裸裸、脫灑灑、坦坦蕩蕩、意氣風發,還有一個詞叫靈光獨耀。
        問:靈光獨耀。
        答:靈光獨耀、豁然開朗。名相太多了啊。
        問E:海印放光。
        答:嗯,海印放光。
        問E:這個名相,是不是個人悟到的不同的名相,這樣不一樣的境界?
        答:他說出來就叫名相,說不出來說:“哎,這人保守。”你看這人保守,說出來就叫名相。
        問:我原來一提禪宗,我就覺得那些東西都是太高大上了。
        答:是啊,你沒錯,禪宗肯定是高大上的。
        問:我覺得我這根器得完蛋,我一看那個名相我就……
        答:禪宗肯定是高大上的,禪宗叫作上根利器。

  • 24

     24. 20230410禪宗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問:而且上師我發現一旦形成理論,它必然是有對立面你才能形成理論,就是一定要有個對立的東西才能形成理論。
        問A:是這樣嗎?
        問:我感覺,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就突然有這種感覺。
        答:師父,對立面形成疑惑。
        問A:對立面會有疑惑?
        答:形成疑惑。
        問A:就是為什麼會這樣?
        答:對,對立就是疑惑,你會產生疑嘛。
        問A:哦,是這樣,因為在哲學……
        答:不要讓自己落在對立面上,你這個疑惑就給破掉了。所以我們答疑解惑就是破掉你的對立面,不讓你去對立。
        問A:是,這個就是哲學跟佛法不一樣的地方。
        答:禪宗就這麼講,你看我們說耕夫,耕夫作用在哪裡?
        問A:耕夫?
        問:作用在田地。
        答:不是田地,是牛,沒有牛他耕不了田,所以耕夫的作用在牛上。那饑人呢,肚子餓的人?
        問:在食上。
        答:饑人在食上。所以禪宗它不給你方便,不給你落在對立面上,它叫奪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多乾淨俐落。
        問B:叫你無退路可退。
        答:無立足之地。
        問:對對對。
        問A:就剩本來?
        答:對,它是直指。
        問B:不讓你粘著。
        答:一點粘著都不讓你生,連根稻草都不給你抓。
        問:其實那就是被逼到無可奈何之處,也就這樣。
        問B:你看以前大家都是這樣。
        答:大死方能大活。
        問:好多事無可奈何你就放下了。
        答:所以這個究竟的祖師禪就是奪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一點方便都不給你,這叫大手筆呀。
        問A:上師,這是修到位還是?
        答:這是證道位。
        問B:已經流露出來了,那是證道。
        問:那是一點不住不停留的狀態了。
        答:是啊。
        問A:這個就叫做功夫是吧?
        答:這是功用無窮,妙用無窮。
        問:他有的時候講到要緊處,我就心跳會加快,怎麼回事?每次都是這樣子。
        答:本著心花怒放的徵兆啊。
        問:是心花怒放,還是有點?
        答:心花怒放的前兆。
        問:每次講到那種對很關鍵的地方,我就心跳會加速。
        答:也是無上相應。
        問A:這是自性要流露出來了?
        問:不是,我覺得還是應該還有點疑在裡邊不敢相信的那種,說不好是一種什麼狀態,我每次都是這樣。
        答:怕落空了。
        問A:怕沒有**處。上師,這些是要……
        問:一下子給薅掉,對,就一下子給薅掉的那種感覺。
        答:沒有立足之地,連個依託都沒有。
        問A:這個一定要在打坐中證得才會相信。
        問:它不是光在打坐中,它應該是座下觀照。
        答:禪宗的體現叫什麼呢?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問A:是是,不可言傳,這個說不明白。
        答:這個意會很重要,它意會不是意根了,意會是超越意根的,它直接就變成了自己的心得體會。
        問:對,而且還不一定是您的開示那一刻意會。
        答:祖師大德諸佛菩薩所做一切開示就是我所證的東西,這個就叫意會,完全地無條件接受。
        問A:我聽上師開示就跟聽自己說話一樣。
        問:你這個是無上相應。
        答:那是啊,不相信不會跟你說這些。
        問:上師,我還覺得有一個甚至不是這些大德的開示,比如說周邊有一個人說了個無關、就跟你沒有任何關係的話,他有的時候也能意會到一些東西,我就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
        問A:這屬於契機嗎?
        答:這都屬於智慧了。
        問:它也是你的時節因緣是吧?
        答:凡夫之說聽到耳裡面亦是佛陀之言,都是真知灼見,這證明你的功夫做得綿密。
        問:還可以嗎?但是為什麼一聽到這關緊的頭的時候我就心慌的不行,都要跳出來了。
        答:對,那是歡喜雀躍嘛。

  • 25

     25. 20230410大眾皆為我師

        答:那麼他修證到一定時候,他認為沒有人指導他了,那誰又是他的師父呢?你知道嗎?
        問:這些對境都是吧?
        問A:自己?
        答:不是,大眾。
        問:我就是說他所有的對境啊,都是。
        答:大眾皆為我師。
        問:他這個是除沙塵惑是吧?
        答: 因為悟了之後他發現了不是我在度眾生,而是眾生在度我,大眾在度我,所以大眾皆為我師,這是真悟的人。所以你看印光大師說一句話:看一切人皆是佛菩薩,唯獨自己實是凡夫。從這句話來講,他一定是大徹大悟之人,否則他說不出這句話。
        問B:上師,有的他是就像您說的這一類,他知道大眾都是在度我,有的是經歷一件事他就知道,事後他就知道這就是在度我,這也是有差別吧,肯定是有差別吧?
        問:一個是在思維上,差遠了,我覺得差很遠了我感覺。
        問A:差遠了。
        問B:是嗎?
        答:也不差。他這時間因緣沒到,他不能夠當下體現出來。
        問A:上師,為什麼說都是大眾在度自己?
        問:他教你怎麼用啊。
        答:你在跟大眾交流心得體會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不足,那不是大眾在度我嗎?
        問:而且你看大家用的千奇百怪的,他那個用你還真不一定會。
        問A:有的時候聽不懂。
        問:他很奇特,你知道嗎?你就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你知道吧?
        答:我們剛才的對答當中有沒有落你自己知道,別人也聽得出來你有沒有落、有沒有住。

  • 26

     26. 20230410即用即捨下一步為不即不離

        答:即用即捨。
        問:上師,即用即捨之後,還有下一個階段?
        答:有啊。
        問:是什麼階段?
        答:不即不離。
        問:上師,不即不離是什麼意思?即用即捨其實很好理解。
        答:呼吸你住了嗎?
        問:沒有啊。
        答:有沒有離開它?
        問:沒有。
        答:那這就是不即不離嘛。
        問:怎麼去證得呢?
        答:本來如是啊,還要我教你怎麼呼吸嗎?
        問:好吧。因為現在大部分時候都是即用即捨,沒有什麼,但是我總覺得這個還不夠,因為即用即捨還是有落處。
        答:師父,不要在無常上面去找道理。
        問:無常上找道理?
        答:妙說無常便是真常。所以說不要在無常上去找道理。
        問:明白了,明白了。
        答:無常是可以妙用的,所以妙說無常便是真常。
        20230410善分別但不作意
        答:所以到底誰在做功夫,師父你在做功夫?但是你是在找對比的功夫,而不是超越他們。
        問A:那就是關注點還要從別人身上往回撤一撤。
        答:你在懷疑他們功夫不行,其實也是在否認自己做功夫。我們叫做什麼呢,妙分別,不是不知道他有沒有修行,我們知道,但是不去做分別,不作意,我們不在他有沒有修行上起這個作意分別。
        問:這個是很微細的念頭嗎?還是已經是很粗的?
        答:你能夠察覺到,那證明這是你的本事。但是你不要被你所察覺到的相所迷惑。
        問A:不要停留太久。
        答:沒准人家是演戲給你看呢?其實他功夫做得很好,但他演戲給你看,也有可能是。
        問A: 上師,會不會有一個反的方向,就是你認為這個人修得很好,但是實際上你也不要被他轉,他修的好不好,其實跟你沒關係?
        答:本來如是。
        問A:功德是他的是吧?你又搶不了。
        答:其實都好,人人修得比我好那是最好。
        問A:對,大家都讓著我多好,是吧?我就是覺得這個樣子。
        問:所以說在生活中所有的境界上去回觀自己。
        答:我們所講的我執它是很微妙的,它是相當微妙的。所以這個破除我執,它就在微妙的細節上去破,就是根本沒有我在。
        問:這個其實挺難的。
        答:不難,你在呼吸的時候並沒有落在我上,呼吸難不難?
        問:是。
        答:你體會到不難,很輕鬆很自在,這個呼吸的時候你有沒有說我在呼吸,所以其實也很容易破,你再微細東西莫過呼吸了,還有什麼比呼吸還要微細的?
        問A: 上師你說的意思是呼吸也是我們啟用的萬法之一,既然這個能做到,其他也能做到。
        答:那是真實的妙用,一切不住而且又能夠應用的很好。
        問B:這也是本來你實證的呀。
        答:對,所以叫本來如是。
        問:所以數息觀也很厲害。
        答:本自具足。他不是數息觀很厲害。
        問A:是呼吸很厲害,不是數息觀很厲害。
        問B:本來如此。
        答:對,他數息觀他也未必能夠直接悟到這一點,他只是把它當成一種做功夫的工具方法。
        問A: 那個跟壓念會不會有點像?我總覺得好像跟壓念有點像。
        答:它是以一念帶妄念,對。它是一種轉念的方法。
        問A: 跟持咒差不多。
        問B:跟持咒差不多,就是一個方法。
        問:大部分都是相通的。
        問B:一個入手處。
        答:叫入手處也可以啊,一個培養定力的方法,有這個過程。

  • 27

     27. 20230410無我不礙有我

        問:上師,剛才交流當中他們說經常忘或者是照鏡子,剛才您說了一個照鏡子:“怎麼這麼熟悉啊?”這是不是在做功夫當中出現了就是說無我?
        答:忘我。
        問:忘我。
        答:忘我、無我的一種狀態。
        問:對,一個階段。
        問A:上師,證得無我,他就是說證得之後就不會退的是吧?
        問B:他這個只是……
        答:無我不礙有我。
        問:對,也不離有我哦。
        問B:用的時候還需要用那個我。
        問A:是這麼說的嗎?
        問B:我覺得是。你問上師,是不是,上師?是不是用的時候還得需要那個“我”來用,你說無我不礙有我,對吧?只要不執就行了是吧?
        答:是啊。
        問B:比如說像我們今天就是分析……
        答:他不一定要說出“我”來,是吧?你像今天他們不是在交流,在對答的過程當中,師父不是問他嘛……
        問B:“不會是你吧?”
        答:“不會是你吧?”就看**他怎麼回答嘛。**可以說:“更不是別人了”,你看這裡面沒講到我。
        問B:不是別人。
        答:第一,他沒點到“我”,但同時也把“我”給說出來,而不會是別人。或者說:“難道是別人?”這裡面沒有說到“我”,但已經把我給體現出來,這叫妙說,妙我。
        問B: 而且他能問,本身這個是就有可能有別人也有自己在,其實是一體的。
        問A:上師您剛才說無我不礙有我,就是說在不執著我的狀態下可以去描述和運用,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不會再有像很直……
        答:師父還要做過多的解釋嗎?
        問B:你已經很厲害了,這麼小。
        答:因為你再去做過多的解釋,它落在思維中了。
        問B:不能再繞了。
        答:思維便是我執、我見了。
        問A:討論佛法的時候總是會說著說著就說進去了,就從自己的境界變到思維上。

  • 28

     28. 20230410悟到自己從來不迷

        問:上師,我想請問一切佛法宗門的修行,它應該都有一個共通點,這個共通點是什麼?也就是說佛法修行的最核心的宗旨?
        答:入佛知見。
        問:入佛知見,他修行的過程是不一樣的是吧?
        答:嗯,過程不一樣,目的都是入佛知見。
        問:那入佛知見有沒有什麼要點?
        答:有啊。
        問:比如?
        答:諸佛菩薩歷代祖師的開示,都是這個要點: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直心道場。
        問:上師,那很多人認為他就是說自己是從一個迷的狀態修到一個悟的狀態,他是怎在這種對立的情況下去證得的?
        答:所謂親證就是悟到自己從來不迷。
        問:是,但是他一直很多都是在一種對立的情況下……
        答:我剛才說這句話有對立嗎?
        問:沒有。
        答:悟到自己從來不迷,你要認為自己曾經迷過,那都不是真正的悟。
        問:很多人聽到這個話,他沒法承當,就說明自己的證量不夠是嗎?
        答:肯定也是證量不夠,他沒法承當就是證量不夠。
        問A:他這個就是沒有入佛知見?
        答:他還在對立面上,還在找相應點,還有比量,不是證量。
        問:他是怎麼從比量到證量上呢?
        答:多做功夫。
        問:就是多根據祖師和佛菩薩的開示來修行?
        答:綿密觀照。觀照,也就是在超越、在破一切,不斷地在破,不斷地在放下。
        問:放下是不是就是一種觀照的作用?因為他看到了一些事情的本質,他就放下了。
        答:方法,方法。你對任何人有看法,那都是自己修證不夠,它才會產生相應的對立。
        問:不光是人吧?
        答:嗯,不光是人。
        問:所有的事情?
        答:嗯,所有的事。
        問:但是到後來這些都是要作為後得智還是要啟用的,他還是要知道,那這個中間……
        答:他要超越。
        問:他每個階段都要超越,是不是?
        答:對,每個階段要超越。
        問:因為很多人他就修到就像剛才說的呆呆的,然後很多就會以此作為……
        問A:終點。
        問:對對對,他就認為這就結束了。怎麼從這一步再超越到下一步,下一步是什麼,上師?
        答:有所粘著就會有停留,。
        問:就是自己沒觀察到。
        答:對,你認為自己已經有修證了,就是粘著在上面。
        問A:有得意之處了已經。
        答:所以也就有粘著,有住他就不行了嘛。
        問:不行了。
        答:所以不要有住。
        問:等到什麼都不住的時候就很自在了是吧?它是一種自在的狀態,是這樣的?
        答:自在,法性是無邊無際的。
        問:它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形式。
        答:無始無終的。
        問A:對,它沒終點。
        答:沒有終點,無始無終,無邊無際,所以叫大無外小無內遍虛空滿法界。
        問:所以但凡認為自己有所修證,那都是一種停留。
        答:他有住,有住了。

  • 29

     29. 20230427什麼是“寂照照寂,切忌用力”

        問:大愚法師不是說“寂照照寂……”
        答: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無他秘密。
        問:寂是不是不動。照,照住,不動。不動即因緣,是不是?
        答:“寂照”是方法,“照寂”是這方法也不可得,所以寂照照寂。寂照就是觀照啊,觀照還有觀照在,還是個方法。觀照也不可得,就叫“照寂”。。“切忌用力”講的就是要自然,平和自然,不要作意,作意就要用力。有人說我觀照不得力啊,這就是他的觀照要用到力,所以他說觀照不得力。
        問A:上師,這個寂照照寂,既是著手處也是了手處?
        答: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所以在起心動念上做功夫,念頭起處。
        問A:看著念頭起處。
        答:念頭起處便是寂滅處。
        問:念頭未起之前,沒有念頭。還有念頭就不是寂滅,一切都是念頭起,是不是? 無念,一念不生。
        答:沒有念頭啊,那怎麼辦啊?
        問:不住啊,念念不住。不住念頭啊。
        答:了知。有念無念皆了知。不是沒有念頭,有念無念也都是用。有念無念皆了知。就像《圓覺經》上講的:“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這就是有念無念皆了知。
        問:不即不離,離開也沒有。
        答:不即不離,不取不捨。
        問B:一切都是照見。
        答:照見,本來如是。
       

  • 30

     30. 20230430與上師相應的幾個階段

        問:上師,請指一條下面修行的路,大概怎麼走?
        答: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你要尋求一條解脫之道,解脫之道就是要有具體的方法,你自己要求正法。
        問:上師相應法那個……
        答:那個是這樣的,清淨就是相應。你的心清淨了,你的心跟上師的心都是無比清淨,無上清淨,這就是相應。相應它有無比相應,也有無上相應。先是相應,相應就是你的觀點跟我的觀點一致,這個叫相應。還有大相應,大相應就是在你的觀點跟我的觀點相應的基礎上,有了某些心靈上的感應,它叫感應道交,這個叫大相應。大相應之後有無比相應,就是你能夠體會到上師,或者說你的師父的心是清淨的、透明的,同樣你也有這種清淨、透明的覺受存在,這叫做無比相應。無上相應,就是你時時刻刻能夠體會到上師的慈悲喜捨和弘法大願,那這個無上相應就不光是跟上師相應,跟諸佛菩薩歷代祖師都相應,所以叫做無上相應。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淨明上師隨緣開示:
    那我們心密呢,有捷徑嘛,座上翻種子,翻出微細流注來。座上就可以親證到金剛喻定,座下金剛喻定再延續下來,座上座下打成一片。他雖然會出現能所雙忘,也會出現業力掙紮,這個業力掙紮能夠把你的悟後迷去掉。這雙管齊下,所以三五年內大放光明是很容易的。
  • 傳法風格 力行祖師遺訓,秉持當面親傳、跟進指導的傳法風格。老師灌頂時,一個一個弟子逐一灌頂,並親授每一位弟子咒文、咒語、手印以及打坐要領及其他細節...都給予系統而細緻的相應指導,傳法具有系統性和嚴謹性。
 佛弟子 © 2004-2020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