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01_10

印心七一七第二天
(2018年12月8日)

◈ 1-斷煩惱和除習氣的區別
問:上師,如果我覺察自己起了惡念,我念懺悔文管用不?
mic答:平時多發願就不會了。平時座下多發願: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無論任何人對你發火、任何人罵你、任何人誹謗你、污蔑你,你都要念這個發願文,來善待他。
問A:上師,我覺得我們平常日常生活中這種強緣觸動的時候,自己那個習氣還是”砰”地一下就起來。
mic答:嗯,是啊。習氣也是師父啊,要拜習氣為師,拜煩惱為師,都是師父,是我們成就的師父。
問A:有的時候還是隨著它會走一段,然後,有的時候警覺了就回光一照。
mic答:嗯,這個力量太小了。
問A:就是。
mic答:要打長坐才行啊。
問A:哎呀,我上次給您打電話的時候說了,我這半年就是平常打坐打得少,但是座下的功夫就發現以前座下是不會觀照的,不知道是什麼是座下是觀照,好像就在那裡東找西找,但是通過這半年我就覺得好像自己有點體會了。
mic答:你告訴我們什麼叫觀照?(師兄停頓)那你是怎麼觀照的吧?
問A:不可說。
mic答:不能不說,要說,我們來判斷你是不是觀照。
問A:可以講嗎?
mic答:可以。
問A:可以描述出來嗎?
mic答:可以。整部六祖壇經都是描述觀照的。
問A:我還沒讀過六祖壇經。
mic答:哦,那去讀一下。不過你描述最好,我們就把你當六祖嘛。
問A:就是好像,也沒有什麼念頭,就是那種怎麼說呢……
mic答:能夠察覺到自己念頭是吧?
問A:不是。就是好像把它散開了、化開了那種感覺。有的時候心中一些影像或者念頭那種,就好像這麼一看,回光一照好像就是化掉了那種,但是力量還比較薄弱那種。
mic答:嗯,比較薄弱。
問A:嗯,就是因為打的坐少嘛。
mic答:是很薄弱。
問:上師點頭是什麼意思啊?
mic答:啊?
問:您點頭我不懂是什麼意思?
mic答:我喜歡點頭。
問B:上師,我看上師那個開示裡面說那個觀照就是沒有分別的看。
mic答:那是偶爾的依據哦。
問B:偶爾的依據?
mic答:我們說話都是相應而說。點頭也是這個意思。
問B:上師,觀照是要到打長坐才能自然而然地觀照?
mic答:對,我們講的是自然觀照。
問A: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覺得自己功夫也在增長,相比以前妄念比較淡一些。
mic答:功夫怎麼長?
問A:就是說妄念、煩惱比較淡薄了一些。
mic答:哦,淡了。
問A:欲望的力量也不像以前那麼強了。
mic答:嗯,清淡很多了。
問A:是,我有個疑問就是,悟後啟修這個過程還會那麼反反覆覆?
mic答:反覆跟悟沒有關係,那是迷,有反覆是迷,不是悟。
問A:有時候在很強大的那種煩惱面前,還是顯得有點太渺小了。
mic答:還有煩惱在嗎?還有煩惱在那就還是迷,跟悟沒有關係。要說悟也就是自認為是悟了,自認為是悟了那這個”誤”是”耽誤”的”誤”,耽誤自己,不是實修上的悟、實證上的悟。
問A:還不徹底那種?
mic答:還不徹底就是迷嘛。
問A:對啊。
mic答:你不能認為是悟啊。
問A:肯定,煩惱起來那就是迷的時候。
mic答:就是啊,沒有說悟一時迷一時,沒有這個說法。
問B:上師,如果座上妄念很多是翻種子嗎?妄念比較多。
mic答:嗯。
問B:那不是說我們無量劫來那個種子不知道有多少,那翻得完嗎?
mic答:翻不完,最後翻出一個很大很大的種子來——諸佛本性。
問B:那個就算翻完了嗎?
mic答:也沒翻完,還有習氣在,習氣不也是種子嗎?煩惱翻完了還要翻習氣。
問B:那習氣也是翻種子?
mic答:是啊,習氣從哪來啊?不也從八識田來嗎?
問:上師,也就是說把習氣翻完了以後也就是把八識轉成白淨識了?
mic答:嗯,白淨識裡面還有東西,還有智慧,各種妙用,也是種子,不過不是煩惱種子了,是智慧種子。
問C:上師,這個煩惱跟習氣還分階段?
mic答:分啊,煩惱就是未明自性之前叫煩惱。
問C:那個時候有無明在。
mic答:破了煩惱見,破了見惑、思惑,就是見性。見性之後要轉的就是習氣,叫作掃蕩習氣。那兩個階段就是,未見性之前就是要破煩惱,見性之後就是掃蕩習氣。
問:上師,攀緣的話,自己的身體覺察冷熱這些東西也是屬於攀緣是吧?
mic答:哦,攀緣要講細的話就很細了。
問:比如我回內蒙古穿得不那麼薄的話,覺得凍,這也屬於攀緣是吧?
mic答:那已經是很粗的了。攀緣細到什麼程度啊,有人在你面前閃過,一般閃過都知道嘛,你只要能夠覺察出他是男的還是女的,這攀緣心就已經形成了。
問:哦,那個不是覺知嗎?
mic答:覺知是不分別的,不管男女,他過了就過了,知道有人過,但不知道是男是女。那是不分別的,那叫覺知。當你知道是男是女,但還不知道這個人的模樣是老還是少,你只要察覺到他是男是女的時候,已經是攀緣心了。這個是很微妙的。
問C:就是古人講的聽到隔壁簪環掉地的聲音的話已經犯戒了,也是攀緣。
問:這個就很細了,是吧?
mic答:嗯,對。那是很細的功夫。
問:其實還是攀緣呐。
問A:那叫起心動念了吧?
問C:就是起了,也是起心動念。
問A:意思就是說,只要起了一念,就是攀緣?
問:住著了是不是就是攀緣?
mic答:嗯,這已經是住著了,你已經有男女相之分了就已經是住著了。

◈ 2-不打長坐的人容易落入作意觀照
問:剛才上師說打長坐之後自然而然就觀照,那像那種沒打長坐就不能觀照,是吧?
mic答:他要作意觀照。
問:作意觀照?
mic答:對,沒打長坐他要作意觀照,就是要認為自己在觀照,”啊,我在觀照。”就是壓念不起。
問:那個是屬於壓念不起,是吧?
mic答:對,很容易壓念不起。
問A:上師,我去年這個過程就是作意這種,容易壓念,但是今年就變得比較活潑一點,活躍一點。
mic答:嗯,那你今年用的是去年的本錢。
問:是不是不能作意觀照?
mic答:也可以。
問:可以跟打長坐結合起來,是吧?
mic答:這個作意觀照主要是針對不打長坐的,還有根本不打坐的人,他要用作意去對治妄心,對治妄念、妄想,所以要用作意。”哎呀,我不住了,我一切不住了,什麼念頭來了我都不理睬了。”它有一種對治方式,這個對治方式我們就叫它作意觀照。
問A:那最後怎麼樣能夠超越這個作意?如果說不打長坐或者說不打坐的,他採用這種作意方法可以超越嗎?
mic答:那也要等待因緣時節。你看我們讀禪宗的公案,絕大多數是不講打坐的,但是他們是根特別利,就是禪宗這些祖師根器特別俐落,所以他不打長坐,他也能夠自然觀照。但有很多講的是作意觀照,他是以這個作意觀照作為啟修,最後他成就了還是祖師嘛,也能夠到自然觀照。但他要有一個契機,這個契機就是我們所講的因緣時節或者是機鋒,就是他們都要有這個契機。那要根器很俐落才可以,不用打長坐也可以。
你像馬祖道一就講打長坐,他經常在大石頭上一坐就是一整天,但是他沒有人指導。哪怕你就是有機會打長坐,沒有人指導,沒有明眼人點破,那這也是一種過失、錯過。所以馬祖道一在打長坐的時候,那個懷讓禪師就在他身邊磨磚,磨磚作鏡,這就是在指導他。你是來這裡才聽說過打長坐吧?
問A:我是最近看上師的開示才知道。
mic答:才知道有長座。
問A:看母音老人的開示,但是他提的比較少,就是說兩小時、四小時、六小時,是吧?但是就沒怎麼注意,我看這個上師就比較強調。
mic答:其實我們這個宗門,包括三代祖師,打長坐都打不過釋迦佛,釋迦佛一座四十九天。
問B:還是雙盤。
mic答:不管他是怎麼盤,能一座四十九天都了不起了。
問C:他那種是深定了。
mic答:那不管他定怎麼說,他畢竟是一座四十九天。
問A:他就一次打七個七了。(眾笑)
mic答:對啊,你這個解釋太好了。
問C:他也是發了願了,還是大願,最後不親證就不起座。
mic答:是啊,沒有大願也解脫不了。
問D:大願很重要。
mic答:所以釋迦佛就告訴了我們兩個修學佛法的主要方向:一個是要打長坐,像他老人家一座四十九天最好,要不行就像我們這樣,連續打四十九天也行;還有一個就是要大願,願要大。所以這就是釋迦佛給我們的啟示。這裡面還有很多細節,釋迦佛在菩提樹下四十九天一動不動的,多少魔女來干擾他,他都不理她,那真的是一動不動了。我們好多師兄在那打坐,一有個女人的腳步聲走過就要睜開眼睛看看。所以要做到一動不動也是相當不容易的。

印心七一七第三天
(2018年12月9日)

◈ 3-”本來無夢”才是跟自性相應
問:上師,有人說修到夢裡也能做主,做夢也能做主,是不是做夢的時候自己遇到什麼恐怖的事,或遇到什麼事能念阿彌陀佛,也算是有覺悟嗎?
mic答:那個還是對治法,你知道用這個佛號來對治這種境界,但是你還不知道這個噩夢是夢,你當時不知道它是夢,你若知道它是夢,你還會迷在上面嗎?所以這個所講的夢中做主它是有幾個過程:你所講的能夠念起佛號咒語來對治它這是第一個,已經可以提起正念了;第二個是知道這個是噩夢,你也可以繼續往下做也可不做,這個也是做主;最終的做主是夢境皆不可得,哪來的夢啊?夢就是中陰身,夢境中有,它是屬於中陰身的一種表現。我們的自性流露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哪來的夢啊?本來無夢,這才是跟自性相應;那麼再進一步,就是你要去做夢了。這夢是什麼呢?度眾生用的,你可以分身百千到每一個人的夢境當中去跟他傳授佛法,這個叫意生身。
問A:就是幻化身?
mic答:幻化身、意生身,幻化身成就了,也是意生身,這個是度眾生要用它。
問:祈求上師到我夢裡去給我加持加持。(眾笑)
mic答:現在不是在夢裡嗎?(眾笑)現在就是一個夢境。
問:在加持。
mic答:你看,上師就在加持你了,馬上就實現了。
問B:通過做過這個夢,也就是大家平時要經常喚醒,就是念佛號,只有在這個恐怖的夢境當中憶起這個佛,憶佛念佛,消除這個惡念,解除這個夢的惡境。
mic答:解除顛倒。
問B:對了,解除顛倒,我講得還不夠圓。

◈ 4-觀照和三身成就的關係
問:就是我們打七,預七這幾天座上心會比較亂一點,是不是?
mic答:知道心亂者是誰啊?這個”知道”亂不亂?
問:”知道”不會亂。
mic答:本來不亂嘛,所以越亂、越痛、越難受,越能夠發現我們的真如自性如如不動、不生不滅。這就是打七的功用,這叫剋期取證。所以我們經常有這麼個比方,如果一個人舒舒服服死掉了,他不一定念佛號,或者說他也念佛。還有一個人,他是在千種痛苦、萬般難受當中還能夠堅持念佛,你說誰的力量大?一個是沒有痛苦念佛,一個是千般痛苦、萬般難受當中還在念佛,你們說哪個力量大?
問A:當然這個痛中念的力量大。
mic答:是吧?所以我們說千般難受、萬般痛苦還能夠堅持念佛,這個人必定是上品上生,這就是成就的不同。那我們一樣,你看,這個手也痛腳也痛,還在不停地持咒,這個不是跟那個是一樣道理嗎?是決定往生的,這就是定力的體現。是吧?師兄,你已經解脫了啊。(眾笑)
問B:有了上師這句話,真的就是可以的,可是我總感覺自己什麼都不會。
mic答:什麼都不會,就會吃飯,你跟諸佛菩薩有得一比啊,我們禪宗有一句話:”如何是佛?”這法師回的是:”饑來食,睏來睡。”
問B:人家說什麼痛我也沒覺得痛,我是不是沒有大家那麼好?
mic答:哦,你造的惡業少嘛。(眾笑)相對嘛,跟別人比你造的惡業也可能少。
問B:那我以前都沒坐四小時的,然後剛開始坐四小時。
mic答:我知道你就是這次來打七才坐四小時,以前在塔光你最多就是坐兩個半小時。
問B:對,然後說四小時才能夠觀照,可是我四小時了也沒覺得什麼觀照。
mic答:哦,那是開始,開始具備觀照的條件。
問B:哦,還沒有的是吧?
mic答:對。你下座的時候心亂不亂?
問B:就好開心,下座了。
mic答:哦,好開心是吧?一切都放下了吧?連手印都放下了。連手印都放下了,就是一切都放下了。以後不要體會開心,要體會清淨,清淨就是觀照,當然清淨也沒離開開心。
問B:那也就一下下而已。
mic答:對。
問B:是不是這個時間會越來越長?
mic答:嗯,你能夠體會刹那間的觀照,就能夠體會到連成一片的觀照,因為這個是開始。所以我們臨濟祖師的開示就是:”當下一念清淨心光即見法身佛。”法身佛就是當下這一念清淨,你能夠認識到了這就是見法身佛。見法身佛也是成佛,成因地佛;然後當下一念無分別心光即見報身佛,這報身佛是時時刻刻都在觀照,就是報身佛。時時刻刻就是沒有分別的,這觀照是念念都是清淨無比就叫觀照,這就是見報身佛;當下一念無差別心光即見化身佛,就是無論你跟哪一位交流都是一視同仁,視一切眾生如同己身,這就是無差別智,所以你所體現出來就是成就化身佛。
問C:上師,這三個可以同時修啊?
mic答:你說可以同時那就對了。《楞嚴經》上就說,心得清淨的時候:”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就是你剛才所講的這三個可以合在一起修啊。

◈ 5-滅盡定時會出現意識不起
問:剛才講到下座的時候就是……
mic答:不攀緣、不取捨就是自然觀照。
問:我的意思是說下座實在太疼了。
mic答:下座還疼啊?
問:感覺一下座就死裡逃生,當那種感覺一來的時候,就進入一種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態,然後等到那個鬧鈴聲第二次響的時候才知道,這個是不是進入無明還是無記?
mic答:沒有,既不是無明也不是無記。
問:那為什麼都不知道?
mic答:你不知道它是一種禪定。
問:禪定?
mic答:禪定,它這種叫滅盡定,刹那間的滅盡定。
問:要是鬧鈴不響的話……
mic答:嗯,因為你還是了了常知的嘛。
問:好像當時就是鬧鈴還在響,我就什麼都不知道。後來是第二次鬧鈴響我才知道。
mic答:你這個意識不起,意識不起就叫作滅盡定。意識已經不起作用了,意識不起作用的時候,我們所講的第七識也藏起來了。我們一切思維、起心動念都是這個識心也就是第七識在產生作用,那第七識在產生作用的同時它還產生出一個記憶力,來記住這些東西,所以這個記憶力本身就是第七識的影子。你說它沒有記憶了,沒有記憶那麼就是證明這第七識藏起來了,短暫地不起作用了。第七識不起作用了也就是六道輪回不起作用了,因為六道輪回就是第七識作用出來的。所以只要有分別作意在,就是第七識還在活動,我們就離開不了六道輪回,因為這六道輪回就是第七識的作用。
那麼我們現在都來打七,打七就是把第七識打掉,讓它不起作用,就是把這個六道輪回完全打破,所以叫打七,而不是打坐七天就叫打七。打掉第七識了,我們這個自性就從第八識裡面流露出來,所以它的前提是要把第七識打掉。打掉不是不要它,而是要妙用它,把這個分別心變成差別智,就是轉身了,就成了差別智,就是證得根本智之後還要啟用它,這啟用就是培養後得智。後得智就是由根本智體現出來的五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還有一個法界同體性智,這就是五智,簡稱為後得智。
問:那就是開始要丟的東西全部丟了,到後來又把它撿起來了。
mic答:對,所以這個過程叫大死,後面叫大活,大死方能大活。所以你這個滅盡定就屬於大死的範圍。
問:因為在座中有的時候還疼,就是下座的時候出現這種境況,在座上的話那疼得就念念念,然後什麼都忘了,然後之後就鬧鈴響了。
mic答:對,所以這個疼就是培養定力的最好的辦法,所以痛能夠生定,有了定才能夠生慧。所以我們打坐一動不動就是普賢王如來的表現,真如自性一動不動,真如法身一動不動,不動方為真如門;這心念耳聞就是文殊菩薩的表現,語密同時也是觀世音菩薩的表現,耳根圓通;到了我們這個一心不亂能生萬法,就是釋迦佛的表現,這個叫心密。所以身密、語密、心密就叫三密加持,那你的成就就很快了。
問:那上師剛剛說的能生萬法,就是有一天打坐的時候……
mic答:不要回憶,過去心不可得。

◈ 6-超越內外的干擾
問:上師,以前看到有一個公案,憨山大師在一個瀑布邊上打坐參禪,剛開始聽到那個流水聲非常響,他也很煩躁。但是他師父說,你就要在這裡坐。他就一直坐,坐到有一天突然他聽不到水聲了。那麼他這種聽不到跟剛才師兄說的那種情況有區別的地方嗎?
mic答:師兄剛才說什麼啦?
問:剛才那位師兄說,下座以後她說疼痛什麼都消失了。
mic答:你看呢?如何?
問:這應該是不住吧?
mic答:這個有一句話叫”習慣成自然”嘛,他已經習慣了這個流水聲,自然他就不住了。
問:因為不住,就不干擾他了,應該這樣的?
mic答:對,習慣了。也就是這個流水聲剛開始讓他煩躁不安,那天天在這裡坐,也就不在乎這個流水聲了,這個流水聲幫他培養出定力了。
問A:入流亡所。
mic答:是,也叫入流亡所。這就如同我們現在打坐,哎呀!每天都是這麼痛啊!終於有一天,這個痛都干擾不了你了,道理是一樣的,這就是一種超越。所以我們天天在鼓勵大家的就是如何去突破這個痛。
問B:不管是什麼聲音,開始的時候煩躁,你念念這個聲音它就會跟咒合在一起,就成為咒的聲音,這是不是幻覺、幻境?
mic答:你應用得很好,但是不要去推理。

印心七一七第七天
(2018年12月13日)

◈ 7-如何是”即用即離”
mic答:根就是本覺。
問:還是沒明白什麼是本覺。
mic答:塵就是一切應用。
問:哦,塵是一切應用。
問A:本覺是佛性嗎?
mic答:對,塵就是它的一切應用。平常人在用的時候它是粘著在一起的,那根塵脫落回歸本位的時候,本覺跟一切妙用是剝落的,它不去用它們了,剝落了。
問B:就上師常說的,我跟這個世界沒有任何關係。
mic答:對。
問:你在這個世界但是又跟這個世界沒有任何關係,是這樣的嗎?上師,就是不粘著這個世上的一切東西嗎?
mic答:對,所以就叫根塵脫落,不粘著了,這世上一切與我無關了。但是可以用,要用還是在用。
問C:儘管用,不住著。
mic答:即用即離。
問B:即用即離。
問:就跟那個拿起放下是一樣的?
mic答:所以叫即用即離,不取不捨。


印心七三七第二天
(2018年12月22日)

◈ 8-修法的目的是解脫
問:上師,我問一個問題,我們修一個法多久才可以再求下一個法呢?
mic答:我們修法的目的是解脫。無論修哪一個法都是直奔解脫,目的只有一個——解脫,而不是修這個法,等著修下一個法。那我們有六十八個法,你每個法修一年,要修六十八年。那有必要嗎?都是解脫嘛,目的要明確,如果目的不明確的話,你修這個法也是白修,沒用。那即便是得到下一個法修起來了,能否相應還不一定。就好比我們好多師兄修六字大明咒,還修得挺好的,法喜充滿,也出現過能所雙忘,後來就是要求別的法心切,求了之後修了一段時間,感覺到很不相應,又問我:”我能不能退回去修六字明?”我說:”可以啊。”結果退回去修,也找不到原來的覺受了。這就還是屬於盲修瞎煉,盲修瞎煉是針對什麼來講呢?針對你的目的,你的目的不明確,不是直奔解脫,那就是盲修瞎煉,修這個法還想著下一個法。
還有的師兄這個法也學了,那個法也學了,修了一段時間突然不知道怎麼修了,還要問我:”你說我現在該修什麼法好呢?”你看,這個法懂多了之後反倒成障礙了。所以,無論修什麼法目的只有一個:得大解脫,成佛度眾生。只有這個大願,沒有別的願望。不要整天抱著:”哎呀,我這個法要修多久啊?”誰叫你修的?哪個領導強迫你修的?不都是你自願要修嗎?那我們修法難道是為修了多久而修嗎?所以我們佛教有一句話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修法不是為了解脫而修的,那是為什麼?修它幹什麼?
再說了我們傳法,是根據每一個人修法相應的程度而來傳法。修到哪個程度了,可以借助一下別的法的力量,讓你更快地契入清淨本來,親證如來佛性。所以有時候一看師兄的用功程度很好,正好傳他一個法,幫助幫助他,增強這個力量。所以傳法是要看相應的,不是今天我們聽這個法好,聽說這個法很厲害,我想求這個法,好不容易求到這個法,過幾天又改變主意了,那就沒什麼意義,每天都在求法,最終沒有得到親證。
那修法修到什麼程度叫相應呢?大家要知道,我們來打七,已經兩個七打過去了,究竟修到什麼程度才叫相應?才叫跟我們所修學的這個法相應?修到座上能夠出現微細流注,能夠出現心念耳聞,座下能夠如實觀照、自然觀照,這個才能夠說是跟我們所修學的這個法門相應。如果還無法達成相應,那就是我們努力的程度還不夠。座下還要流浪,還要看手機。你看今年我們打七是最寬鬆的,本來要求手機自覺上交,大家也沒有上交,那就自己保管。自己保管有一個好處就是家裡有急事要找我們的話,及時可以找得到,這是好處。那弊病也很多,弊病就是每天都是手機控,下完座趕緊就看手機去了,這就是弊端。打坐四個小時下來所培養出來的定力,刹那間全部交給手機了。
現在大家掛止語牌的不多,真正能做到止語的人也不多。為什麼要止語呢?止語就是為了讓大家少攀緣,多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照顧自已的清淨心。所以我們現在下座只要做到兩點:一個是止語,繼續保持止語;第二個不看手機。借助打七的力量很容易證到自然觀照,很容易證到自然入定。在座下這是入定,這幾天我觀察一下有幾個師兄是出現這種狀態,下座後是入定的,但是不多。為什麼不多呢?因為絕大多數師兄一下座就看手機,在座上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定,一下座就沒了,去看手機去了,要不然就忙著找人講話去了。只要我們下座沒有進入這個定境,沒有這個清淨不亂的定境,那麼可以說我們前面這麼多天的用功都歸零了,每天都是在重新開始打七。你看我們打七的強度這麼大,每座四個小時,一天打三座,十二個小時的用功,那麼座下的功用同樣也有十二小時才對,那為什麼一下座反而一點力量都沒有?全被手機給勾引跑了。
我們前面講因地不正,因地在哪兒?起心動念便是因地。起心動念都不是為了解脫,這就變成了我們此次不是來打七,而是來療養,吃好、睡好、玩好,這就是一種療養的心態,不是為了剋期取證。我們護七組很不容易,每天忙忙碌碌都在照顧大家,我們的巡七組也很不容易。
現在可以總結一下了,下座不要攀緣,不要流浪,不要玩手機,不要忙著去說話,多坐一會兒。剛開始我們這些巡七的師兄提醒過大家,不要馬上下座,多在座上待十分鐘,乃至二十分鐘,都可以。
問A:上師,有師兄問,座上多待這十分鐘,是繼續結著印,還是直接散印?
mic答:不用結印,散印,一切放下。咒印放下,身心全部放下,也許這刹那間就會出現根塵脫落,所謂根塵脫落就是一切放下。如果還有咒和印在就不能夠叫一切放下。
問B:上師,還要頭頂散印不?
mic答:這是肯定的嘛,下座之前要恭敬手印。
問:然後再發願。
mic答:是啊,先舉起來再放下,先拿起再放下。

◈ 9-座上嘴唇不動容易成想咒
問:上師,我現在這個階段,我持咒的時候舌根在動,但是我嘴唇有時候不動,那這個時候可不可以這樣?
mic答:最好還是嘴唇要動,你有時候是意識在動,自己還以為是舌根在動。我們那些老修行的師兄,心念耳聞掌握很好的師兄,我看他們嘴唇一直都在動。修了很多很多年,嘴唇一直在動,這是對的。
問:哦,嘴唇要動,我在修的時候,有時候注意下,哎呀,我要記得動嘴唇。
mic答:嘴唇不動了是很省力,但是容易落到想咒上面。大家怕用力,其實這個嘴唇動並用不了多少力,很微妙的,到嘴唇不動的時候,身心都化空了。

◈ 10-座上入定時是沒有記性的
問:我上座時,那種感覺出來以後,那塊我是空白的,不知道的,我那樣算不算入定啊?
mic答:空白的,不知道?
問:就是我不知道那塊,好像沒有想事情,也沒有翻種子,不知道空了多久我也不知道,那是入定了嗎?
mic答:是,是入定了,入定是沒有記性的,因為沒有停留在意識上。所以是沒有記性的,記不得多長時間的,記不得是什麼光景了。
問:對,什麼也不知道。在那個意識回來的時候就開始翻種子了。
mic答:一有意識出現了就開始念咒了。
問:我也不知道,咒有沒有停。
mic答:反正沒有停留在意識上,所以也不知道咒在不在,實際上咒是在的。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摘要

問題:01_10
印心七一七第二天
1-斷煩惱和除習氣的區別
2-不打長坐的人容易落入作意觀照
印心七一七第三天
3-”本來無夢”才是跟自性相應
4-觀照和三身成就的關係
5-滅盡定時會出現意識不起
6-超越內外的干擾
印心七一七第七天
7-如何是”即用即離”
印心七三七第二天
8-修法的目的是解脫
9-座上嘴唇不動容易成想咒
10-座上入定時是沒有記性的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無心直說--如何修證印心法門(四)
    包含所有座上實修、實證的重要開示!
  • 前言 蔡奕忠居士簡介
  • 打七開示:2017年12月27日—2018年2月11日

    塔光道場、明珠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