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自然觀照的兩種表現
問:上師,提個問題,剛下座有的時候感覺精神相當好,比平時要好,但有時候剛下座的時候,連自己呼吸都找不到了,好像什麼都不想了,不動了,像這種是什麼情況?
mic答:這也是自然觀照,你心不亂吧?
問:不亂,就是什麼都不想,也不想動,後面想到的時候去找還有沒有呼吸,再去找一下呼吸,好像還有一點。
mic答:一找的話又不是觀照了,觀照是一切不住,儘管承當。
問:我有時侯就是精神特好,但下座有的時候還是會有點害怕。
mic答:如果你還有害怕在,那就是願力不夠了,可以加上個願力。如果沒有害怕在那就這樣,順其自然,這就是觀照,心念清淨,一切不住。所以剛才所講的這種情況,你所描述的是自然觀照的一種表現;還有一種表現也是一切不住,更進一步,人會出現定在那裡的狀況,座下定住,這種現象也會有。定的時間有長有短,有十分鐘,也有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甚至兩個小時都有可能。但是我們如果發現自己定住了,那可以繼續定一會兒,但是時間也不要定太長,這個意識還是可以控制的,可以左右自己的定境。因為時間太長了,就影響自己吃飯了,飯還是要吃的。
印心七三七第三天
(2018年12月23日)
◈ 12-起心動念可以加持和感召
問:我想請問上師,這個三印是對治驚嚇的,像李師兄他身體不好,可以加持他嗎?
mic答:為什麼不可以呢?我要問一下,為什麼不可以呢?
問:謝謝,感恩上師。我是打三印,是自己驚嚇,有點聲音就嚇到了,我就打三印。我現在想能不能為李師兄打這個三印,求佛菩薩加持他早日康復,能上班?
mic答:阿彌陀佛,你想怎麼幫就怎麼幫吧,法傳給你們,你們就要拿來用,儘管去用它。
問:那我們迴向給他了,我們會不會背業?
mic答:阿彌陀佛,迴向給佛菩薩,讓佛菩薩來背業,你就不用背業了。
問:阿彌陀佛,好的。
mic答:你不會迴向嗎?都教你們了,發願迴向,把一切功德、一切利益和一切業障都迴向給佛菩薩,讓佛菩薩來給我們背業,好吧?
問:好的。
mic答:你要會用,佛法就是來給我們用的,不是給我們收藏的。
問:那請上師開示,他今後能不能正常上班?
mic答:唉喲,阿彌陀佛,能夠正常呼吸,就能夠正常上班嘛。
問:阿彌陀佛,感恩上師。
mic答:是你們認為他不能。
問:我沒有認為他不能。
mic答:那你還問我這個話幹嘛?你幹嘛不問自己能不能正常上班?
問:我就想請求上師親證一下,我心裡有個底,我就不會有壓力了。
mic答:我跟你說,你們要把他看成好人、正常人。
問:好。
mic答:你一說:”哎呀,這個人不正常了。”你看,你就首先加持他不正常,這起心動念都是法。所以說我們要生起善念,生起正念,不要起惡念,就是這個意思。凡是看到誰了,都要發起正念、善念,用我們的善心、善行來加持他。你就是看到一個黑社會老大坐到我們面前來了,我們都要把他觀成佛菩薩。因為我們的起心動念的力量比他們大,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禪定,他的心是散亂的,我們的心是有攝受力的,有力量的,我們的起心動念可以加持他。所以我們看到一切人,哪怕是要殺害我們的人,要傷害我們的人,要欺負我們的人,要對我們起誹謗、嗔恨心的,我們都要慈悲看待他,把他觀成諸佛菩薩,這就是對他的無上加持。我們這個心念一動,他馬上就清淨了,他能夠感受到我們的攝受力,這就叫觀照,心清淨就是觀照,你能夠讓大眾清淨,那你這個就是覺照,叫覺照無邊,能夠攝受大眾。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要會用,要能夠起妙用,起妙用是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分分秒秒,起心動念都在起清淨心的作用,這就叫啟用。所以才有感召力,什麼地方有好東西它要感召過來。
問A:真的,您的寶貝怎麼這麼多呢?
mic答: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
問A:真的呀,真的取之不盡用之不完,這麼多寶貝。
mic答:這叫感召嘛。
問A:上師的心量廣大。
問B:這個感召一定是願力。
mic答:對,慈悲心、願力的感召。
問A:哎呀,我們看到上師這個顯現就是我們的榜樣。
mic答:嗯,有榜有樣啊。
問A:太好了,真的太好了。
◈ 13-心念清淨就遠離了一切中有
問:上師,您說那個昏沉不是說多睡覺少睡覺就可以解決的,是吧?就是發願才能解決。
mic答:它是這樣的,昏沉的原因一個是勞累,一個是生病剛剛好,疲勞過度,身體上有毛病,還有一個就是歲數大了,都會造成昏沉。還有一種是正常的打坐它要經過昏沉定這個過程,也叫昏沉定。昏沉有四種狀況,就我們剛才所講的這四種。你一直都在打坐當中的,而且又是打長坐,所以出現昏沉的話,多數是昏沉定。
問:哦,我還以為跟吃飯多少有關係呢。
mic答:不會不會。因為我們吃飯完了不是馬上打坐,還要停留一、兩個小時,再去打坐,所以跟吃飯沒有關係。那你多數是昏沉定,昏沉定也出現這麼一種情況,歲數越來越大了,就容易出現昏沉定。修行密法要是按照藏地的說法,不能超過四十六歲,四十六歲以上的,他們最多就是結緣灌頂,不再授法了。他們是有規定年齡的,我們是沒有規定年齡,我們是不管你多少歲,你八十歲來求法我也傳,但他容易昏沉。這個昏沉就是中陰身的一種表現,中陰身的階段就是昏沉,昏沉也叫迷失,因為昏沉所以迷失。所以只要在我們活著的時候出現這個昏沉,就叫生處中有。
問:這就是中有啦?
mic答:對,這已經是中有的境界了。人有六種中有,六種中有它是貫穿我們整個人生,生老病死都包括在內。生處中有就是活著的中有;然後夢境中有,你看我們睡覺要做夢,做夢也是個昏沉,所以它叫作夢境中有;還有一個叫靜慮中有,就是人煩惱來了,或者說他什麼事都不想,他處在一種類似渾渾噩噩的感覺,這種也是屬於昏沉,所以叫靜慮中有;那死的時候出現死位中有、法性中有和入胎中有,就是我們所講的輪回中有。所以人的一生,生老病死都包括在這六種中有當中。
那麼你會觀照,修行能夠觀照,常常心念清淨,心念清淨就不會昏沉了,心念清淨就是出離世間苦海的表現,就已經是遠離六道輪回了。所以心念一清淨,就遠離了六道輪回,就遠離了一切中有,這就叫覺悟,就不再輪回在這個中有裡面。只要還有中有在,有六種中有在,那麼就代表著輪回,中有就是輪回,這六種中有放大起來就是十二因緣。
問:只是比以前強一些,還是平時太散亂了。
mic答:是,所以我們說下座要多發願: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時時刻刻都在發願,因為我們發願的當下,心是清淨的,清淨就是解脫,清淨就是禪定。
問:您說什麼都不想的時候是什麼情況?
mic答:什麼都不想也可能是在中有。我們無明現前的時候就是什麼都不想,但它不是清淨的,這叫一念無明,不叫一念清淨。一念無明跟一念清淨它有個轉念,用什麼來轉念?用大願來轉念,因為這時候你是生不起念的,唯有大願可以破掉無明。所以這個無明現前的時候我們要發願,一發願當下心就清淨了,這就由一念無明轉成一念清淨,所以說學佛就要學會轉念。
◈ 14-六字明在藏地是如何傳承的
問:上師,我現在修那個蓮花印,我想最後修完之後,打算也想上六印,可以嗎?
mic答:你蓮花印修得怎麼樣啊?
問:挺好的。
mic答:解脫了沒有啊?修法的目的是解脫,不是為了還想修什麼法,以解脫為標準。這心中心法六個印是啟用法,金剛上師修心中心法是用來啟用的,度眾生的方法叫啟用法。那麼,沒有親證佛性的修這個法就是用來開啟智慧立地成佛的。
那麼我們現在還有一種現狀是什麼呢?這個法隨便傳,一點基礎也沒有就開始傳這個法,結果就變成這麼殊勝的一個法拿來當成打基礎用了,啟用不了。這麼殊勝的這個法門,同時又告訴大家,它又是一個最難修行的法門。拿一個最難修行的法門來打基礎,大家修得會很累很累,很難受,修了好多年一點成就都沒有,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拿它來打基礎了。我們打個比方,雖然這個比方不太恰當,但也可以用,我們打基礎是拿大石頭塊來做基礎好呢,還是拿琉璃瓦來打基礎好?你看我們寺院的頂上是琉璃瓦,這心中心法就如同琉璃瓦一樣,它應該是在整個法系的頂上,啟妙用的,給大家看,”哇!這個寺院好莊嚴啊!”給大家一看,”哇!這個法好莊嚴啊!”那我們現在是拿琉璃瓦來打基礎,浪不浪費啊?
問:底下沒牢固也打不下去了。
mic答:對。所以說修法它是要講層次的,雖然我們不講生起次第,但它也是有層次的。把基礎打牢了,才可以修上乘的法門。我們都知道心中心法是上乘的法門了,誰都想修,那它是要有基礎的。沒有基礎,修上乘的法門是修不上去的,它起不到上乘的作用,只能夠用來打基礎。
所以不要急,我們不管修什麼法,目的只有一個:解脫,見性成佛。如果說我們祖師所傳的六字大明咒,不能夠解脫,不能夠見性成佛,那祖師就不傳了,傳它幹什麼?耽誤大家的修行啊?正因為六字大明咒同樣也可以見性解脫,也可以廣度眾生。
我跟你說,就連我們這六字大明咒,在藏地也是金剛上師修的法,不是普通信眾修的法。我們就有師兄,先是心中心法修了六年,你看六年時間是不止一千座了。修了六年之後,他修不下去了,當然他這六年時間幾乎是盲修瞎煉的,沒有人指導,修不下去了。修不去之後他跑到藏地去了,想拜見一個跟他相應的上師,能夠傳他更究竟的法門。結果在藏地輾轉了兩、三年,終於認識了一位元藏地的傳承金剛上師,這傳承金剛上師也認為他們兩個很投緣、很相應。然後又交往了兩年之後,這傳承金剛上師有一天叫他:”你到我這裡來,我給你授法,要傳你法,還要傳你無上竅訣,讓你幾年之內就可以得大成就。”這個師兄聽完之後就去找這位金剛上師了。
這位金剛上師是藏地一支法脈的傳承金剛上師,他這個法脈只傳一個法,就是六字大明咒。但是他傳這六字大明咒是講要有基礎的,這個基礎是什麼呢?他要連續灌七次頂,每隔兩年灌一次頂,要連續灌七次。為什麼我們先要強調連續灌七次頂呢?因為他每次灌頂不是在同一個地方,這次灌頂有可能是在青海,下次灌頂就可能在西藏,再下次灌頂可能在四川,再下次灌頂有可能到內蒙古去了,就是他每次灌頂法會所開的地方不一樣。而且這麼多年以來,他所灌的這些頂,受他灌頂的弟子必須要修上師相應法,否則你兩年之後不知道他下一次灌頂在哪裡。所以每年,每次他灌頂都會有幾千人參加他的灌頂,但往往最終得到他這個法脈的,只有幾十個人。因為這幾十個人修得很用功,能夠跟上師產生無上的相應,上師什麼時候要傳法,他們就能夠感應得到。那能夠感應到,他就能夠跟上師聯繫上,就能夠去到那個寺院,受下一次的灌頂。這十四年的期間,他還要傳不同的方法,包括我們所講的加行、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這些法都要修過。能夠如實地灌了七次頂,才可以傳六字大明咒,結手印的六字大明咒。因為藏地的六字大明咒是不結手印的,你問任何一位活佛上師,你說這六字大明咒的手印怎麼結,你會把他問愣住,因為他不知道手印怎麼結。他即便是知道,他也不能告訴你,因為這個不符合傳承。
我們那位師兄聽了這位上師的話,他就去了,去了之後這位上師說,雖然我們已經是無上相應了,我也觀察你跟我能夠很密切,同樣也要經過七次灌頂。他是每隔兩天灌一次頂,灌七次頂,還是走程式,只不過兩年縮成兩天。灌完之後,傳無上密法——六字大明咒。我們的師兄當時一下子就懵了:”這個法我以前修過啊。”那位上師說:”你以前修得不如法,你要修得如法你還用來找我啊?”所以他六年的心中心法,就相當於給六字大明咒打基礎了。
所以這位上師看到我們這麼傳六字大明咒,師兄一來說:”上師,六字大明咒怎麼修?”“哦,好。”馬上教你怎麼打坐,結手印,蓋黃布。那上師一看,拼命地搖頭,我看他拼命搖頭我就問他:”上師,您怎麼這麼搖頭啊?”“哎呀,你們這樣子傳法他要輕法,輕視這個法門,他不認為這個法門會怎麼樣。”會輕視,所以我們修心密的師兄,絕大多數都輕視六字大明咒,以為它不如心中心法。其實無論什麼法,以相應為主,修得不相應,即便是很高、很上乘的法門,對於我們來講都是連基礎都不如,因為不相應。所以法是在於相應,不在哪個法好,哪個法高,哪個法低,不在這個。
問:我原來修那六印,修完之後一看您那光碟,一看不合格,就退下來修這個。
mic答:那你是有智慧的人。好多人是死撐著,反正祖師說了修一千座,一定能夠成就,那我就死撐著,撐到一千座,看成就了沒有。不相應怎麼會成就呢?如果不相應都能成就,那這個法就不用傳啦,不修都能夠成就。
問A:那上師您說這個相應的話,從哪裡體現呢?
mic答:輕鬆自在,自然觀照,座上心念耳聞,座下自然觀照,這就是無上相應。還有什麼相應啊?這不就是相應嗎?我們佛法當中最高境界也不過如此,座上心念耳聞,座下綿密觀照,這就是無上相應。所以祖師告訴我們:”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無他秘密。”就是這個道理,這”寂照照寂”是輕鬆自在的,不是愁眉苦臉的。所以你們這次來打七就體會到了,每一位師兄都修得很輕鬆很自在。
◈ 15-最深的禪定——滅盡定
問:這兩天老是出現好幾次,像睡著了,但是手印還是舉得高高的,咒也沒了,這種情況。
mic答:嗯,咒沒了就是能所雙忘。
問:過來了之後,就像睡著了,什麼都不知道了。
mic答:定住了。什麼都不知道了,滅盡定。
問:滅盡定?
mic答:滅盡定,很深的禪定就是滅盡定。
問:能所雙忘一般會出現這種滅盡定?
mic答:會,它兩者是在一起的,滅盡定是在所有的禪定當中是最深的。超越了四禪八定,四禪八定之後的定就叫滅盡定,它是超越的,就是我們所講的深禪定。
問:而且那段就像做夢一樣,醒來以後,倍精神,感覺到特別清爽。
mic答:是啊,那如果是還有做夢,就應該持咒,有念頭在啊。
問:沒有啊。
mic答:有念頭在就得持咒。
問:就是沒有。
mic答:沒有怎麼會有夢呢?
問:不是夢,我說是就像做夢,就是前面像失憶了一樣的感覺。
mic答:做夢不會失憶啊?
問:就是這一段。
mic答:這一段。
問A:感覺像睡著了。
mic答:那是深定,深定了是什麼都不知道了,但還是了了覺知的嘛。
問:是,比如有師兄來巡香幹什麼啊,有感覺。
mic答:對,這個就是了了覺知,只是沒有去落在意識上,沒有去作意。
問:您上午是不是弄那個沉香塊?
mic答:是。
問:我聽見打火機,然後聞見那個味,立馬上就好像是入深定了一樣。
mic答:對,對。
問:這樣再往下做功夫的話,應該怎樣去做,上師?
mic答:更上一步,千聖不傳。
問:哦,那就是什麼也不要求。
mic答:一切無求道真常。更上一步,千聖不傳。
問A:前兩天我好像就是,我說,我睡著了嗎?我睜眼一看,手在這沒動,一會又覺得睡著了嗎?我又看看手還在這。
mic答:她現在是好玩,其樂無窮,這也是受用,真實受用。
問A:我以為睡著了,我一看,手印在這了。
問:那這種情況下,舉個例子,三座我坐兩座,一座下來去做事,這個也可以?
mic答:可以,無不是禪嘛,起心動念,行為舉止。運水搬柴,言語道斷,無不是禪,處處皆是禪,所以實無禪可得。
問:一切不住就行,幹什麼都可以。
mic答:對。
印心七四七第一天
(2018年12月28日)
◈ 16-如何是行解並用
問:那年您做的那個開示做了一半,後來出現了一下狀況,就沒再繼續開示下去。這三年我們自己在實修體證,再加上結合這些法理,然後就想把有些問題問得更具體一點。因為那一年您是在開示四禪八定的有關內容,前提說了印心宗的修法是超越四禪八定的,所以一般不談這個,但是,它畢竟會有過路的風景,也不妨說一說。我們看現在四禪八定的相關的一些內容,也就是從粗住到細住,然後再到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才進入四禪八定。那像我們現在,如果說是修行修到能所雙忘,這個屬於和四禪八定相應的哪個階段呢?
mic答:我們所講的超越四禪八定,其實也是包括四禪八定在內。就說四禪八定它所呈現的這種定相,不是說是某個時期出現,它是你做人的一輩子,你修行的整個過程,它都在伴隨你。它不是說它到某個階段就到了初禪,再下個階段二禪,再下個階段三禪,再下個階段四禪,不是這樣的。它是你這一輩子或者說每一天都可能會有四禪天出現,也可能會有四無邊出現,也有可能又有這個初禪出現,它是變化的。
問:對,那一年您開示的時候也說到過,說這一座當中可能既有四禪,但並不是說到了四禪就沒有初禪了。
mic答:是的。
問:它還會有交叉性的這種狀況出現。
mic答:它會變化。
問:那到了初禪是出離了三界了嗎?
mic答:沒有。即便是非想非非想時,那也沒出離三界。你要以這個天道的四禪八定來算的話,它是沒有超越性的,它就是在六道裡面,你這個定得再深再大,它也沒有出離六道。那我們所講佛法的四禪八定,它是相對於這個世間的四禪八定來講,但它根本上是不一樣的。我們要講見性,要講解脫,要講了脫生死,所以在這上面所體現出來的四禪八定,內容就更加豐富了,更微妙了。
問:我看這些禪宗大德有的做的一些開示裡面,講身心世界化空了,但他們描述的不是這幾個字,他說你這個身體沒有了,外面的環境沒有了,這個拜凳也沒有了,這一切都沒有了,這個只是進入了未來禪,所以還沒有進入初禪。但是按照母音祖師的開示講,那你的身心世界一起消殞,只剩下了了分明的靈知,那它就是親證本來面目。所以中間它有很大的距離,跟禪宗祖師所開示的不一樣。因為一般母音祖師開示到這,那就相當於說你已經證悟了,但是按照禪宗祖師說的這只是未來禪,連初禪都沒到呢。
mic答:那有點聖境高推的意思。
問:我看黃念老講的。
mic答:那可以問一下嘛,我們釋迦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心,那是幾禪啊?他連境界都沒講,那你說他那是證到幾禪啊?
問:頓超。
mic答:所以見到根本,根本是包括四禪八定在內,一切都包含了。所以說”但得本,不愁末”,”末”就是啟用嘛,我們所講的四禪八定正是根本的啟用,離開根本哪來的四禪八定啊?親證根本屬於哪一個定?哪一個定也不是它,哪一個定也沒離開它。
問:不在名相當中找對應了。
mic答:對。它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你說這個定、那個定,還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那我們也可以講一個絕對的定,什麼叫絕對的定?心不亂就是定。你哪個定離開心不亂啦?這是最根本的,心不亂就是定。你不管給它冠什麼名字,初禪定、二禪定、三禪定、四禪定,乃至四無邊定,哪個都沒有離開心不亂。所以你非得要冠個什麼名相來包裝它,那是你的風格。你想說什麼?想表達什麼?想掩飾什麼?也經常有人跟我交流這個修到幾禪定的問題。我說:”那有意義嗎?你的意義何在呀?即便說你是四禪定或者是四無邊定,又能夠證明什麼呢?”
問:有一次遇到一個我們淨土宗的師兄,因為關係比較好,經常在一塊交流。我們就談到母音祖師開示講到翻到微細流住、能所雙忘,就是進入了金剛喻定,哎呀,那個師兄氣壞了,說:”你知道金剛喻定這是什麼概念嗎?那是十地菩薩才能證得的。”我說:”你們淨土宗不是講一念清淨一念佛嘛,你這一念清淨,你連佛都敢承當,十地菩薩你不敢承當?”
mic答:淨土宗倒沒有講十地菩薩,淨土宗不講這些,淨土宗就是得清淨念,即得往生,不講幾地。所以講幾地幾地這個是教理,教理會講這個,宗下還不講,宗下若講的話是拿來用一下,它並不注重這些。宗下講的是見性就是成佛,它不跟你講這些道理。那即便我們幾地幾地這個說法,那個藏教,跟圓教、通教講的又不一樣。藏通別圓頓,這個講的是教理。它講的還不一樣,有的講十六地,那講十六地的話,十一地以前都是迷的,包括我們所講的十地,十地還是迷的,你講金剛喻定是十地菩薩的境地,那這十地還是迷惑的,十一地才能夠出現光明。那它證的果位是十六地,所以說法不同。還講四禪八定嗎?
問:我們是拿這個實修來去印證這個名相,不是拿了名相來印證這個實修。
mic答:嗯,你可以說啊,你可以照經上,因為這些經上都有講,你就照著經上讀就行了嘛。
問A:確實有很多人關心這個問題,今天一個師父在路上,他還聊這個問題,聊到這個四禪八定,聊到八觸什麼的。
mic答:八觸十功德。
問A:對,八觸十功德。他也講了一些他聽到的一些開示什麼的,所以很可笑,我肯定不和他探討這個問題。但是這個確實要有一定的瞭解,就說他們作為上師來說,他們去解答人家問題的時候,確實要有一定的瞭解。
mic答:瞭解你就依經而論嘛。
問A:對,確實也講得很清楚。
mic答:依經而論就可以了,有些你實在用你的思維邏輯未必能夠把它說圓的,你就照著佛經讀就行了。
問A:那是,那倒是。
mic答:反正佛經說得沒錯,你照著讀就行了。
問A:四禪八定的講解,經書上、祖師的論傳裡面很多的。
mic答:是。無論你說得多圓,總有人不服氣的。那怎麼辦呢?照佛經上讀嘛。
問:三玄三要呢?
問B:三玄三要主要是講悟後起修保任的過程。所以說如果談這個境界的話,它屬於前面的體證的問題,它不是在同一個問題上,前面是屬於見性的問題。
mic答:三玄三要要對機,它不是坐空說白話,它要對機,那坐空說白話的結果就是,你說了人家聽不懂。人家聽不懂,那你不就在說白話嘛,所以叫坐空說白話。它要對機說的,所以叫三玄三要。既然是玄要之悟,就不是什麼人都能聽的,什麼人都能聽那有什麼玄妙啊?
問C:上師,如果按照我們宗門來講的話,這個四禪八定應該怎麼講呢?
mic答:我們宗門是屬於哪個教?
問C:佛教。
mic答:那你就按照佛教來講唄,剛才不說過了嘛。你又退回來了,你按照佛教來講就可以了嘛。那你說要去描述它那個定,比如說離喜妙樂地是怎麼一回事啊?那你要不要按照佛教來講?
問C:要啊。
mic答:還是要按照佛教講嘛,你不可能你這個宗門又編成另外一套東西來講,對不對啊?那不還得按照佛教來講?
問:它就是印證在我們整個翻種子或者座上體現的這種定境。
mic答:我跟你說,你想體會到禪定,這個不是什麼難事,你不持咒他就可以體會禪定了。因為一持咒就要翻種子,翻種子肯定不是我們所講的這個四禪八定所體現出來的東西。
問:所以它就超越。
mic答:我們用翻種子來超越它,我們這個翻種子跟誰講的相應呢?跟釋迦佛初轉法輪的時候講的法相應,初轉法輪的時候沒有那麼多理論性的東西。它就是最後證得佛所講的:”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個”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一個巨大的種子,你可以通過打長坐把它翻出來,翻出個最大的種子來——諸佛自性,就是個種子,用翻種子來解釋它。翻種子這個詞我們都知道,除了我們這宗門在講翻種子之外,還有誰在講?
問D:禪宗。
mic答:禪宗在講翻種子,禪宗既然講翻種子,那麼它跟我們的宗門講的東西是一樣的,就是翻種子。你們回去不單要讀《楞嚴經》,還要讀《楞伽經》。為什麼要讀《楞伽經》呢?《楞伽經》也叫《如來藏經》,就是八識田裡所講的東西,所含攝的東西,《楞伽經》裡面都提到了,所以讀《楞伽經》你就知道翻種子是怎麼一回事了。但是,這個《楞伽經》必須要結合密修,就像我們這樣的打坐,你才能看得懂它在說什麼。因為它講得很微細,跟我們所翻出來的微細流住是相應的。為什麼說過去的祖師我們叫”如來禪”。”如來禪”什麼意思?就是印證你這個人開悟沒開悟,就拿《楞伽經》出來跟你講,來對照,因為《楞伽經》講的就是翻種子。所以我們剛才所講的,我們這個宗門你要講這個修法的過程跟誰相應啊?跟釋迦佛初轉法輪那個時候講的是一樣的。
同時,也要講打長坐,像有好多老師、師兄說:”你們那個長座是死坐,執著打坐。”這個我沒聽懂,為什麼沒聽懂呢?因為我們充其量打的最長的坐也就是每座六個小時,一天坐三座,十八個小時,這充其量是最長的啦。跟我佛比,那還差得很遠,我佛是一座四十九天,那請問到底他有沒有打死坐啊?一座四十九天,從佛教傳入中國到現在,有幾個人做到了?
問A:現在說別人打死坐的,百分之九十九是給自己打不了長坐找藉口。
mic答:這是肯定的嘛。
問A:這是毫無疑問的。
mic答:這是毫無疑問,但不能這麼說他嘛。(眾笑)我們不敢跟他們比,他們根器好嘛。但是我們是學佛,我們學釋迦佛不行嗎?學他打長坐嘛,我別的不會呀,他講經說法那麼圓融、那麼俐落,這點我們學不到,那我們可以學他打坐。而且他老人家是在菩提樹下打坐,這日曬雨淋的,風吹雨打的,各種蚊蟲叮咬,各種魔女干擾。我們是在這個房子裡面舒舒服服地打坐,避開了很多自然環境的擾亂,我們在這麼安逸的環境當中,尚不能坐到二十四小時,怎麼有臉跟他老人家比啊?怎麼去跟他學啊?那沒法學。
問:現在因為有人說:”哎呀,某老師是以般若為入手。”以這個般若為入手就是說在思維上先去聞思,從這個角度來下手,說我們蔡老師這是以長座實修為入手。那是以般若薰染為入手,這是以長座實修為入手,他們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待。
mic答:是啊。
問E:甚至有的說二者要是結合起來就好了。
問:有這個說法。
mic答:現在已經有一幫人是在結合這個了。
問A:無所謂啊。
mic答:對。
問:結合不是壞事。
問A:他沒什麼結合不結合,他覺得要怎麼樣就怎麼樣。
問:它本就是一體的。只是以實修來啟用這一切般若智。
問E:他說這邊教理講得少,要是再補上就好了,有的還有這種說法。
問A:反正所有智慧的打開都一定是以定力為基礎的。就包括釋迦摩尼佛,我們剛才講學佛的話,釋迦摩尼佛修外道也罷,六年苦修也罷,四十九天禪坐也罷,他都是以定力為基礎,然後在某個契機下,開悟的。這是佛經上講的,我們按佛經上來嘛。但有些人覺得,人家根器好,聽到就能開悟的,我見到好多所謂聽到了開悟的,有智慧的。
mic答:古佛再來嘛,也不能否認啊。
問A:不是古佛再來,十個有九個出問題了。
mic答:出問題是示現嘛,你不要著相啊。(眾笑)
問A:事實是,因為我見的比較多,見的師兄弟比較多。有很多人原來說,這個在見地上,理論上很通透的,而且發心也很好的一些人,我後來看好慘,這個慘並不代表他的生活慘,而且後面他的行為,他的思想,已經完全偏離了所謂的學佛這個路了。為什麼?力量不足,哪怕有一點點所謂的理悟,有一點點智慧,到最後都是死無葬身之地。我們不是在正法時期想那個一了百了的,老人說得很清楚,一了百了的有,反正老人沒見到過,那肯定我也沒有見到過,對不對?還是老老實實地這樣修,我個人是這樣認為的。
mic答:我們見到一跑百跑。(眾笑)
問A:確實是這樣的。
問:是,以前祖師們,特別禪宗整個的傳承的過程當中,很多都是以這個的文字相的理解當作修證的。所以禪宗祖師以前有句話:”莫言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他落在思維上的那個無心,跟你親證的這個不是一回事。
問A:哦,那個只能算作理解,連理悟都不算,兩回事。
mic答:這個話還是這麼說。你說的理悟也好,理解也好,還不是這句話的真實意義。所講的真實意義就是說,如果還有個無為在還不徹底,就是這個意思。不是理悟不理悟,他就是實證到無為,你認為你還是無為的,所以說”猶隔一重關”就是這個意思。
問C:他那個無為還是一層掛礙。
mic答:就是說無為也不可得。
問:所以落到咱們的實修上,就是座上任種子翻騰而一切不管,座下廣弘大願,臨各種事境而一切不住,這個就是最究竟的定。
mic答:嗯。
問:也是連這個心也了不可得。
mic答:方便定,方便定。(眾笑)
問E:上師,那個教理少,那個教理是不是都含在我們實證上面了,所以說實證是最好的教理。
mic答:對,教理的東西從哪裡來?從實修實證來。
問E:就在體會裡面是吧?
mic答:它可以結合在一起用,就是說這個”行”跟”解”,它是同時並行的,沒有一前一後之說。
問A:解行並進。
問E:能不能再詳細說一下,比方說座上有體會了有受用了,它這個感受怎麼體會到教理上面?反應到就有了,它只是一個體會啊。
mic答:你要依的是哪個教理啊?因為教理有多種,那就依般若嘛。依般若的話,那就是依《金剛經》為主,禪宗嘛,《金剛經》嘛。因為教理講的方面是多的,你要是依般若來講的話,那就更容易切入,因為般若所講的就是不住相。
問E:嗯。但是他體會一下,到不了那麼深,靠那個教理還要去引導他那個實證。
mic答:般若不講理啊。
問E:不講理。
mic答:講理又非般若,所以叫般若。直心便是道場,你直心所體現出來的東西是最真切的,這裡面還有對錯嗎?
問E:但修證有層次。
mic答:你講的層次那是過程,這個層次它是個過程,不足掛齒。即便我們說直心便是道場,它也要講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從你開始講直心便是道場,到你用的時候能不能體現出來。那好多人他嘴巴上直心是道場,用不起來。這就是說他那個所謂的直心道場,他是理解出來的,不是修出來的,不是親證的,所以他用不起來。那用不起來有什麼結果呢?他自己是獨覺,沒有後人,後面的人接不上來。他自己了啦就了啦,傳不下去了。因為他不是實修實證出來的,所以大家跟著他都是思維上的功用,叫”思維般若”,不是直心道場,認為自己是般若,叫”思維般若”。所以他沒有傳承,傳不下去了。
問E:那還在第六識上面。
mic答:你看,你這一說的話,落到意識上了就不叫般若了,叫弱智了。
問E:但不是有個說法用教理來指導我們來修行嘛,但是如果靠體會的話,怎麼指導?
mic答:教理作為指導,必須是依般若為宗旨,般若為宗,是宗旨。不能依方便為宗旨,般若就是究竟,依究竟為宗旨。
問E:那他開始一個正確的知見怎麼樹立起來?他開始沒有修證之前,沒有體會之前。
mic答:你的呼吸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問E:哦。
mic答:你這了了覺知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問E:沒有對錯。
mic答:你不是還要有層次嘛,你的呼吸需不需要有層次啊?說我先吸一口,然後再呼一口,用不用啊?用不用這個層次啊?
問E:哦,那不用,直接可以感受它。
mic答:所以直接是最妙的,你非得要給他設那麼多門檻,那就不妙了。
問E:因為有的說:我們這個正確知見都沒有樹立起來,你們宗門就開始打坐。很多的師兄正確知見都沒立起來,怎麼修啊?有這個說法。
mic答:所以那就請問了,我們佛是先學的佛嗎?還是打坐開悟之後才講的法呀?我們學佛嘛,學釋迦摩尼佛嘛。那首先要學佛打坐,而你要先建立一個正確的知見,什麼知見叫正確的啊?你親證的那才叫正確的,那你都親證了,還用去重新開始做什麼?你都已經到達目的地了,還要回過頭來去學嗎?所以說那些是不願意打坐的人他們這麼講,先學教理,教理通了,再去打坐。學教理一輩子學不完啊。
問C:而且這樣打坐打不下去的,這樣的人基本打不了坐。
mic答:你一輩子再怎麼學的話,三藏十二部你能夠圓融貫通嗎?貫通不了,那就是教理不通,還得學,那這輩子不夠用啊。
問E:他們找了一個理由,他說先要知道為什麼要打坐。
mic答:你吃飯時有沒有先要知道為什麼要去吃飯,然後再去吃飯呢?有沒有?有沒有這個必要啊?
問E:哦,沒有。
mic答:這個喝水的時候先要知道為什麼要去喝水,然後再去喝水呀?他說先要知道為什麼要去喝水,再去喝水,那還要再研究一下,那到底要喝幾口水,才達到這個目的呀。
問C:渴死了,結果一口水沒喝到。(眾笑)
問F:等研究明白了,渴死了。
mic答:還沒研究明白就去喝水,那這不是犯錯誤啦?
問A:反正我打坐前就看了一部經——《心經》,二百六十個字。
mic答:二百六十個字。
問A:我覺得這個已經把我們這個所謂見地上的東西說得很清楚了。包括一直到現在,打坐的所有,都只是在驗證《心經》的講法。如此而已,我覺挺好,一部講完了。
mic答:是啊。
問A:後期也看,看二祖講那些《金剛經》,事實上也就是用來驗證我們修行的過程,倒不是說要從那裡學習什麼。
mic答:對,這就叫互相印證。
問:印證和啟用。
mic答:互相印證。
問A:我們講體驗的話,真正的所謂的脫開了之後,你再去看二祖講的經書,時不時就會契入實修,這就是印證的一個過程,這是經書最偉大的地方。如果你什麼用都沒有,坐也沒打過,一點力量都沒有,一點空力都沒有,還別說開悟,一點空力都沒有你去看經書,除了增加一點所知障以外,不覺得有什麼太大的用處。當然,很多沒有修行根基的人,讓他去念念經文,挺好,他沒辦法,聞思修他沒有這個根基,你種個種子也行,這個不能說人家是錯的。但是,他千萬不能說你是錯的,因為你現在打坐就是最根本的,就是為了開智慧的,他憑什麼說你是錯的呢?
mic答:好比我們三祖母音上師他有個開示,我們是不知道重複講了多少回了。三祖說,我們師兄們去聽愚公大愚祖師講法,大愚祖師跟大家講法的時候,他會問:”你們打坐是怎麼打的啊?一座坐多長時間啊?”師兄們說:”我們一天一座兩個小時。”大愚祖師這個頭,搖頭:”哎呀,不行,不行,不行。要兩、三座連在一塊打。”“好。”既然祖師這麼開口了,我們回去就兩座連在一起打。隔了一段時間又去聽師公做開示,師公正在講法,講到一半,突然停下來,中途突然停了下來問:”你們是怎麼打坐的?”他說:”我們現在是兩座連在一起打,四小時一座。”“哎,不行,要三座連在一起打,要不然你們根本聽不懂我在講什麼。”聽不懂,斷了。
就我們剛才前面所講的,坐空說白話,沒意義,有什麼意義啊?坐空說白話,形成一個青黃不接,斷層。所以說這個祖師般若很厲害,但他下面沒有人能夠跟得上來,沒意義,傳不下去。獨覺嘛,孔子、老子一樣嘛——獨覺。那我們所講的獨覺還有一個詞叫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就是這樣嘛。
問A: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mic答:前面無古人,他自己獨大;後無來者,沒人能夠續上來,沒有香火。沒有香火,那這證明什麼?跟我們的國學講的一樣,這個人不孝,沒有好好行孝道。法脈上的孝道,這個法傳到他這裡了,無後了,沒有行好孝道。所以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問G:哦,是這個意思。
mic答:那法脈傳承上也要這樣講。我們要報恩祖師,那就要傳承下去,你把這個法好好給它傳下去,不要讓它中斷,那這個就是報恩。傳到我們這裡斷了,那就是不孝,起碼講,我就是不孝,無後為大嘛。我們的宗旨是:以印心為宗,般若為用,總持為修,淨土為歸。所以般若是一種應用,但不能離開其他的,離開其他的就什麼都不是了。如果以這個般若的思想代替全部的話,那我們這個心密就變成了”一不坐,二不修”的法門了。第一不打坐了,第二也不修了,就成了這麼一個法門了,一不坐,二不修。
問E:那上師,那我們這個宗門的定慧等持是怎麼體現的?
mic答:定慧等持是哪個宗門呀?
問A:誰提的?
問E:定慧等持佛教都有啊。
mic答:那就是佛教,別說是宗門的嘛,佛教的。
問E:在我們這個宗門中怎麼體現的?
mic答:那在佛教是怎麼體現的?
問E:佛教當中啊,還沒說,這個經書上沒看到過。
mic答:定慧等持就我們前面所講的,行解並用就是定慧等持。
問E:”解”也不是思維解,只是一個體會。
mic答:還有一個,定慧等持還有一個名相叫作”悲智雙運”。
問E:悲智雙運。
mic答:嗯,還有一個名相叫作”金胎不二”,還有一個名相叫”金胎合曼”。
問E:哪個”金胎”?
mic答:還有一個名相叫作”丈二和尚摸不著頭”。(眾笑)
問C:我覺得上師這樣跟師父講最如法。
問:最相應。
問E:因為我聽到有個說法,我們這個定慧等持啊,宗門的體現,座上能聽到咒……
mic答:我們先講什麼叫”定”,好吧?
問E:可以。
mic答:如何是定?
問E:心不亂就是定。
mic答:心不亂就是定,那如何是”慧”?
問E:知道就是”慧” 。
mic答:讓心不亂就是”慧”。你能夠讓你的心不亂,這就是”慧”。那這不是一樣了嗎?心不亂就是”定”,你能夠讓心不亂,這就是”慧”,一回事。
問C:或者說,能夠讓心不亂體現出來就是”慧”。
問A:看來師父研究教理研究得比較多,這真沒法研究。
mic答:他不是研究教理,他研究名相。
問A:名相。
mic答:名相。
問A:上師才講了幾個,你要講這個定慧等持,可以從今天講到明天,講不完,沒有意義。這玩意還是只能夠親自地證入。
問E:因為有個說法是:知道咒在是”慧”,心不亂就是”定”。我不知道可不可以這樣講。
mic答:你這說出來了,你是想讓大家誇你呢?還是批你呢?
問E:只是問一下,我也不存在誇不誇,批不批。
mic答:你說:”我是這麼認為的,你們否認我,我還是這麼認為的。你們肯定我,我也是這麼認為的。”
問E:我沒這樣說呀。
問A:就是一方便說。
mic答:不是你這樣說,是我這樣說。
問C:這下說到上師那兒去了。(眾笑)
問E:我有這個疑問,我覺得有疑惑。
問C:這下找到根了吧。
mic答:好,回過頭來,什麼叫定慧等持?
問E:什麼叫定慧等持啊?心不亂就是 “定”,定延續下去就是”慧”。
mic答:那就不叫”等持”了。那就有前後了,不是 “等持”了,”等持”是一體的。又忘了,又回歸大自然了。
問E:讓心不亂就是 “慧”。
mic答:讓心不亂的方法就是”慧”。**師兄。
問H:嗯?
mic答:你站在門口。
問H:幹嘛?
mic答:就是定慧等持。(眾笑)
問I:我還沒有打長坐,我還聽不懂,我現在只想睡覺。
問A:挺好,這就是定慧等持。
mic答:這又是一種定慧等持。
問J: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要去睡覺。
問I:我走了,上師。
mic答:什麼叫定慧等持?這叫作”饑來食,睏來睡”,這是定慧等持。
◈ 17-漢密傳承始于達摩祖師
問:有時候人家講,開悟之後一定要到自己的上師或者禪宗講祖師的身邊當侍者當幾年。一方面是你證道的時候不一定是通透的;第二方面,所謂的這些定慧等持什麼沒法用語言表達,就跟著混,混著混著就混明白了。所以發現很多的接法卷的好像都是侍者。
mic答:你看那個達摩祖師他四十五歲時出家,達摩祖師還是太子。
問A:三太子。
mic答:三太子,四十五歲時出家。然後伺候他師父西天二十七祖四十八年。
問A:四十八年。
mic答:對。每天都是最髒最累的活,掃地、燒水、倒尿倒屎、洗臉水、幫師父洗腳、幫師父搓背,這些活都是他幹的,就是貼身伺候。然後師父睡著了,他還得坐在師父的床頭那裡照顧他睡著了。然後師父翻個身要起來了,他首先必須要先起來,給師父拿衣服。這種貼身伺候四十八年,然後,西天二十七祖走的時候把法位傳給他。那你算一下,法位到他手上的時候他已經是九十三歲高齡了。然後在印度弘法四十年,一百三十幾歲的時候,到中國來了。就為了完成釋迦佛的使命——把佛法傳到震旦去。
問:大教東來。
mic答:然後在中國,你看除了我們所講的他面壁九年的這些故事,然後又在那個建鄴……
問A:南京。
mic答:南京,它也叫作”五代十國”,最亂的時候。南朝北魏嘛。
問A:又在南京待了一陣。
mic答:他後面不是被毒死了嘛,毒死了葬在熊耳山。葬在熊耳山之後,過了六年,那個南朝的使者出訪西域,回來的時候在沙漠邊緣就看到達摩祖師了,拄著拐杖,光著腳。
問:一隻鞋。
mic答:一隻鞋子掛在那個拐杖上,叫只履歸西。那這個使者問他說:”大師你這個是去哪?”他回答:”到西天去。”那這個使者回去了就跟皇帝說了。皇帝聽完了說:”你這個不是胡說八道嘛。達摩祖師走了六年了,這個誰都知道啊,你怎麼說他還在。”犯了欺君之罪,要斬首的。大家都知道這個使者是個忠臣,就極力阻攔,說:”這樣吧,不妨我們去熊耳山上,把達摩祖師的那個棺槨打開,不就知道怎麼回事了嗎?用不著殺一個忠良嘛。”大家去熊耳山上,把他的棺槨打開,裡面就剩一隻左腳的鞋子,那證明了這個使者。皇帝當時就說了:”哎呀,差點殺了一個忠良啊。”然後這個達摩祖師去哪了你知道嗎?
問A:西藏。
mic答:哦,到西藏去了。有什麼能夠證明他去了西藏了啊?西藏有一位叫作”法王第一阿底峽”。
問:阿底峽尊者。
mic答:”阿底峽”的意思就是鞋子。
問B:哦,”阿底峽”是鞋子。
mic答:對,”阿底峽”的本意就是鞋子,就是藏語系稱鞋子就叫”阿底峽”。所以他到西藏去傳密法去了。
問A:那個時候都多少歲了?
mic答:他被葬在熊耳山的時候是一百五十五歲,那你再加上六年,那一百六十一歲到藏地去弘法了。阿底峽尊者,這個”阿底峽”就是鞋子。
問:這個正常,寶掌和尚一千歲呢,我去過他廟裡了,寶掌和尚。
mic答:嗯,寶掌和尚一千零七十二歲。
問:所以,我們現在的那些密法是屬於達摩祖師傳下來的呢?還是屬於……
mic答:達摩祖師傳下來的。
問:我們屬於達摩祖師的。
mic答:漢密。
問:屬於漢密。
mic答:漢密就是達摩祖師傳過來的。
問A:藏密也是達摩祖師傳的,但是不一樣。
mic答:藏密,它叫印密,印度的密宗。
問:它好像是蓮花生那個體系。
mic答:藏密多,比較多。
問:哦,它體系比較多。
mic答:它有蓮花生體系,有阿底峽體系,還有大乘佛教的體系。
問:還有原來的苯教體系。
mic答:還有唐密的體系,都有。它的體系比較多。
問C:師爺那一脈他們頌那個什麼祈請文上面不都是阿底峽。
mic答:法王第一阿底峽,它是覺囊派,阿底峽就是覺囊派。
問:阿底峽是覺囊派的?
mic答:覺囊派,覺囊派就是黃派的前身。
問:難怪現在覺囊跟我們緣份還挺好的。
mic答:那是啊,你看這什麼都是黃的。
問:那不是這個,土旦喇嘛不是還有心中心傳承嘛。
mic答:對,他也是覺囊。
問:他是覺囊的。
mic答:時輪金剛嘛。
◈ 18-微細流注時念頭還在
問:上師,那個微細流注,就是只有咒在了,很輕微,沒有別的念頭了,就很細很細。
mic答:微細流注是念頭啊。你說沒有別的念頭了,就不是微細流注了。
問:就感覺沒妄念存在了,只有咒在的時侯,那是什麼樣的?
mic答:那不可能。妄念跟咒是一體的,如果說沒有妄念了,咒也就沒有了。如果說還有咒在,沒有妄念了,只有這麼一個情況,你不是持咒,你是想咒。嘴巴沒動,是用你的意識在想咒。就會出現你所講的,沒有妄念了,但是咒還在。
問:但是舌根在動。
mic答:舌根動的話,就證明還有妄念在,不是沒有妄念。
問:但是自己發現不了。
mic答:發覺不到。我們這時候所講叫作什麼呢?這個名字不叫妄念,叫做念頭。念頭還在,那個念頭很微細,你發覺不到。它就像風一樣,一陣一陣的,你能夠覺察到風的存在,但是覺察不出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眾笑)這就是微細流注。
◈ 19-害怕是願力不足的表現
問:前兩個七在座上的時候感覺那個腦袋漲,然後全身電了一下,觸電的感覺,觸電後就沖頂這樣子,我突然間就害怕了。
mic答:害怕了,現在還害怕嗎?
問:現在不怕了。
mic答:所以就不要停留在過去。
問:對。我知道自己沖頂進去後,它可能念頭會斷開,但是不敢,幾十分鐘後就下座了。
mic答:為什麼會害怕呢?
問:因為突然有個聲音。之前我有一次在家念三皈依,念到念頭斷掉,身體沒有了,然後感覺整個身體都是跟我一體的,當時我就很害怕沒有身體了。
mic答:執著身體。
問:對,然後就找那個身體,害怕了,身體馬上就回來了。
mic答:執著身體了。
問:所以這次打坐出現這種情況,我就有種恐怖,所以後面念《心經》來破解這個,念咒沒有持續下去。
mic答:害怕失去身體。有害怕在都是因為自己解脫的願望不夠強烈,馬上要解脫了,這回:”哎呀,還是別解脫吧,回來吧。”所以我們口口聲聲說”我修行是為了解脫”,那真正解脫出現的時候大家又捨不得了,”哎呀,好死不如賴活。”(眾笑)
問A:上師,有時候,不是自己還不相信是解脫了嘛。如果不是解脫,因為這個把身體壞掉,那不是不值?
mic答:好冤枉啊。(眾笑)
問A:就是。
mic答:所以好死不如賴活就是這個道理。(眾笑)其實這個解脫是要有非常的願力,非常的大願才可以得解脫。你不想解脫那絕對不會解脫的,即便你想解脫了也未必能夠解脫,何況是你不想呢?
問B:是不敢承當。
mic答:不敢承當,苦日子還沒熬夠嘛。
◈ 20-清淨就是觀照
問:上師,沒跟您坐在一起的時候,就是想著觀照。但是我現在反應過來跟您坐在一起,直接沒有什麼觀照,也沒什麼妄念。
mic答:那也是觀照,清淨就是觀照,不亂就是觀照。
問:這個也是觀照?
mic答:對,自然觀照,自然而然的觀照,沒有刻意要求去做觀照。
問:對,什麼都清楚,但是又什麼妄念都根本起不來。
mic答:對,這就是了不起啊。
問:阿彌陀佛,上師了不起。
mic答:睡過頭了,就起不了了。(眾笑)
問:上師的攝受力是這麼神奇,是大願力。
mic答:好,回去休息吧。
問:感恩上師。
問題:11_20
11-自然觀照的兩種表現
印心七三七第三天
12-起心動念可以加持和感召
13-心念清淨就遠離了一切中有
14-六字明在藏地是如何傳承的
15-最深的禪定——滅盡定
印心七四七第一天
16-如何是行解並用
17-漢密傳承始于達摩祖師
18-微細流注時念頭還在
19-害怕是願力不足的表現
20-清淨就是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