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心七六七第五天
(2019年1月15日)
◈ 41-累積定力和慧力才會出現根塵脫落
問:能所雙忘之後,根和塵還在,但他的所有的心的行為,了了清楚,一刻也不迷糊,一刻也不迷失,那個是不是就是根塵脫落?
mic答:那個是自性,就是能夠觀照到自性的存在,這就可以說是見性,時時見性,就是一切不住。我們說根塵皆在其中,但是根塵脫落它不單是說時時刻刻見性,而且是定力集結到一定時候,它會突然出現的一種現象,我們叫它根塵脫落。這種現象就是我們這個定力、慧力累積到一定時候自然而然發生的,所以它是不可預見的,也是不可求的,是個自然而然的一種現象。要說它是境界還不恰當,因為它是什麼境界沒有,就是一種現象。你那個定力、慧力已經累積到一定時候才會突然間發生的,不可預見的、也不可求的那麼一種現象,我們稱為根塵脫落。但這個不是可以等待的,不需要去等待它,有等待就有求,有求就是已經落在作意分別上了,已經不是自然流露了。
問:偶爾地那個頭聽到那種琴弦”呯“的聲音,什麼感覺也沒有,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有時候會誤解可能它是吧,它是一種爆炸嗎?
mic答:這個我們叫作氣動。
問:氣機。
mic答:氣機,氣機到某個點上它會出現類似爆炸的現象。當然我們所講的根塵脫落也許會出現爆炸,也許比爆炸還短暫。用祖師大德們的話這就是”豁”地一下,就出現了,所以它不一定是爆炸,就是歷代祖師說”豁”地一下。”豁”是爆炸嗎?也可能是爆炸,也可能不是。但是無論它是不是爆炸,你如果還有個等待的心理,還有個懷疑,還有個猜測,這就肯定不是。唯有當下直心去承當它,那還是少許相應,還不能說是全是,只能說是少許相應。這個無法用語言來描述,所以我們歷代祖師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自己知道就是了。但是你如果還有懷疑那就肯定不是,或者說你承當不了那也不是。你說到底是還不是?這都不是,因為這些都是分別。它是你毫無懷疑的力量了,沒什麼好懷疑的。就好比你親爹娘站在你面前來,你會懷疑他是不是嗎?所以我們母音上師打了個比方”如同十字街頭撞見親爹”。還有什麼好懷疑的?你就承當唄。
問:所以懷疑的時候還不是。
mic答:懷疑肯定不是,稍微有點疑惑在那都不是。
問:明白,道路還很長遠。
mic答:長遠都是等待的心態,本來具足,一切不住,這個長遠嗎?你只要體會到”本來具足,一切不住”就已經朗朗現前了。這還會長遠嗎?所以它是當下也不可得的。
問A:那不用說哪個定,哪個定有可能極力追頂,一下子就有了是嗎?
mic答:嗯,這是哪一出啊?(眾笑)
問B:上師她這個問題就是如果當下認取了的話,是不是我們說的那個小脫落。
mic答:嗯,認取。認取還有是不是在嗎?
問B:脫落不是分小脫落和那個……
mic答:不要猜啊不要猜。什麼都不可得,什麼都不可得。
問A:上師您那天說我不具足信,多聽聞,你看下我適合看哪些書,或者聽聞哪些開示?
mic答:適合一切不住。(眾笑)
問A:那就傻呆傻呆每天打坐。
mic答:打座下座,打座下座,一切不住。饑來食,睏來睡。
印心七七七第一天
(2019年1月18日)
◈ 42-遠離作意分別就是第八識
問:上師,這個種子翻出來,怎麼去確認哪些是第八識出來哪些是第六識出來?
mic答:確認它幹什麼?你動念頭去判斷它,這個就是第六識,已經是落在六識上了。
問:跟著走了也是第六識啊?
mic答:對啊,跟著妄念跑沒有啊?這都是六識。
問:不去理睬就好了。
mic答:不理睬就是八識,八識是遠離作意分別的,不停留在作意分別上,就是八識表現出來的。所以這就是一念之差,就看你住還是不住,住就是六識,不住就是八識。那我們剛才所講的,你一停留在念念分明上,這就是住,一住就回到意識當中了,不住就是八識,道理是一樣的。這回要肯定下來了哦,不要再走回頭路了。
問:道理是知道,有時候好像差得太遠了,這個咒明明很長的,弄到最後只有兩、三個字,而且這個聲音也不一樣了。
mic答:沒關係,你要反反覆覆去執著一段時間,才能夠徹底放下,誰都一樣。只是告訴你就少走一點彎路,所以你說”哦,這個道理我知道了”,那就好辦了,比不知道道理要好。道理是知道了,彎路該走還是要走的嘛。
印心七七七第三天
(2019年1月20日)
◈ 43-念念回歸本位
mic答:這樣吧,先給你講淨土。什麼叫淨土?《維摩詰經》中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所以,你的心是清淨的,你所在的國土就是清淨的。你所看到的人和物,一切事境都是清淨的,這就叫淨土。所以,在在處處皆是淨土。這在在處處怎麼說呢?這在在處處就是我們所講的諸佛淨土,十方世界皆是淨土,淨土的意義是非常深廣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哪個世界出生啊?你知道嗎?
問:婆娑世界。
mic答:在我們這個世界。那我們這個世界佛又說是娑婆世界。為什麼叫娑婆世界呢?因為娑婆世界它有六道眾生,所以叫娑婆世界。就是說這個世界的眾生不容易度化,很難度化,心如頑石,所以叫娑婆世界。雖然說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難以度化,難以調伏,但是因為在釋迦佛的慈悲心感召之下,這麼多年以來也已經度了不少眾生,度了不少信念堅固之人。
釋迦佛菩提樹下一座坐了四十九天,到第四十九天正好是臘月初八的晚上,夜睹明星,見性成佛。成佛之後他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奧妙,所以他說了一句話:”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他發現了這麼一個秘密,接著他又發現了眾生心如頑石,難以調伏,難以度化,所以他當時就想走了。後來是諸天菩薩,現于其前,跟他說:”雖然這個世界的眾生,心如頑石,難以調化,只要你有慈悲大願,還是可以救度有緣之人。”這樣子,釋迦佛就答應了,就留下來,留在這個世界上弘法渡生。所以說,佛不渡無緣之人,也是這麼來的。
經過釋迦佛這麼多年的努力,我們現在所講的,從釋迦佛見性到現在,我們的佛教已經存在了兩千五百六十一年了,這是從佛滅之日開始算。如果是包括佛出生的年月開始算,那就是二千六百多年了。雖然說,跨越了兩千多年,我們所運用的佛法,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言說,還是釋迦佛的方法,所以我們還是釋迦佛的弟子。那麼,這麼多的佛弟子,既是佛的學生、佛的弟子,同時也是佛法的傳承人、繼承人。所以我們這些人是在釋迦佛的指導下修行過來的,那我們所處的地方就是娑婆淨土。這個跟佛經上所講的是一樣的,有佛誕生之處便是淨土。我們這個世界有佛誕生,本師釋迦牟尼佛誕生了,所以這就是釋迦淨土,也叫娑婆淨土。這個世界有六道輪回,同樣也有諸佛菩薩,所以這個世界又屬於凡聖同居土,就是凡夫跟聖人共同生存在一個世間,叫作凡聖同居土。
問A:現在所說的淨土,那時候本師釋迦牟尼佛也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
mic答:這個是這樣的,如果有個地方可去,就不究竟。什麼叫佛啊?佛是入涅槃,但又不離世間,叫作不即不離,既不離世也不入世,這叫作涅槃相、涅槃境界。所以說佛是無出入之說的,如果說釋迦佛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不是釋迦佛,因為佛是無來無去的,所謂如如不動,無所從來,所以簡稱叫如來。
問A:《阿彌陀經》說要我們……
mic答:阿彌陀佛是誰的化現你知道嗎?阿彌陀佛你是聽誰說的?
問A:本師釋迦牟尼佛說的。
mic答: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說的。無論是哪一尊佛,只要是釋迦佛說出來的,那麼這些佛全部是他的化身佛。所以本師釋迦佛也叫報身佛,他講《阿彌陀經》,那麼,阿彌陀佛就是他的化身佛;他講《藥師經》,那麼,藥師佛就是他的化身佛。因為我們不是聽別人說的,我們是聽釋迦佛說的。我們既然是在釋迦淨土,是釋迦佛的弟子,我們就先當好釋迦佛的弟子,對不對?如果我們在這個世界,我們都不當釋迦佛的弟子,那有什麼名稱可以證明我們是佛弟子呢?你剛才的那種思想是說連釋迦佛都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問A:沒有。
mic答:沒有哦。或者不是你一個人說,我也曾經聽說過,說連佛都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言說是不瞭解佛教的人說的。
問B:他不是說佛,在那個《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講過這個。
mic答:你們讀佛經是片面的,為什麼呢?我們所講的淨土宗,他唯讀五部經,淨土五經,其他經不讀。他認為其他經不究竟,或者說其他經跟淨土無關,他不讀,他唯讀五本經,淨土五經。這是一種偏見,你唯讀淨土五經,那麼你對佛教的認識只是在這五部經當中,五經一論,只是在這六本書裡面,而對我們佛教浩瀚大海是看不到的,只看到眼前這一碗茶。這個知見範圍就小了,而且心量也就變小了。你要跟他說禪宗七經你也要讀,他不讀,他說我唯讀淨土五經,別的經我不讀,跟淨土無關,他是這麼認為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偏見,不是正知見。佛何止是講西方淨土啊?他還講東方淨土,我們這早晚課裡面都有東方琉璃世界,東方琉璃藥師佛。那麼,既然都念到這個名號了,念到名號就已經是皈依了,那你還要排斥他嗎?但是在我們淨土宗好多師兄和師父是排斥的,他雖然念歸念,但他內心是排斥的。他不認可東方琉璃國世界,他只認可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就是一種偏見,不是正見。
正見是你要瞭解我釋迦佛的本義是什麼。為什麼要講一念專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它是有條件的,往生任何一個佛世界都有條件的。好比我們大眾師兄們說,你看我能夠修學哪個法門?跟哪個法門相應?跟哪個淨土相應?因為有十方淨土,所以這十方淨土如何跟我們這些學佛之人相應,那就是你的願望在哪兒。你的願望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你跟西方極樂世界相應,你的願望是往生東方琉璃國世界,那麼你就跟藥師佛相應,這個就是大家的願力所造。所以這佛經上就說了,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東方藥師琉璃國世界都是諸佛菩薩與大眾願力所造。願力所造的,並不是我們坐火箭飛船了可以飛到那個世界去,飛不到的,因為這個世界不是一個物質世界,它是精神世界。所以你坐飛船、坐火箭是到不了的,你唯有當下一念清淨,跟這個世界相應,方能往生。所以這個世界,有精神世界,有物質世界。我們現在天文能發現的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構成的世界,不是精神構成的。精神構成的世界是在在處處,無量無邊,包括在這個物質構成的世界當中。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並非在西方,而是在眼前,在當下。你的心念清淨就是淨土,你的心念亂七八糟就是五濁惡世。並不是說:”哎呀,我們往西方去就能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好啊,我們坐火箭去看看有沒有,所以這佛經上講得很清楚:心念清淨,一心不亂,才可以往生。不是你坐火箭飛船就能夠去的。
問A:但是這個標準很高,很難,非常難。
問C:這師兄每次說很難。
問A:就是說清淨太難了。
mic答:難是因為你不知道什麼叫清淨,所以你認為太難了。如果佛弟子都這麼難,那誰才能夠清淨?佛弟子你都說這個清淨太難了,那麼這個清淨是對誰來說的?難道不是對佛弟子說的?
問D:上師我今天給師兄聽您的開示……
mic答:過去心不可得。我們做開示要當機,當面才當機。師兄你在海口,我在這裡用電話跟你打,這就不當面,不當面就不當機。
問D:他說上師這個是最高法,這個很難,他這樣講。
mic答:對啊,比登珠穆朗瑪峰還難哦。這個難和易是自己定的,而跟這個法沒有關係。師兄們喝茶,不能夠光聽話,還要喝茶。(眾笑)其實我們說,伸手拿這個杯都很難,有很多人躺在那裡,你叫他拿杯,他很想喝,但就是手動不了,很難。為什麼難呢?因為身體壞了,用不了了,所以就很難,拿個杯都難。我們說”很難很難”,這個難和易,它是有條件的。
問A:那怎麼樣才難,怎麼樣才易,請上師作作開示。
mic答:好,要說難說易,我們得從娑婆世界的眾生開始講。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六道眾生。除了人道之外,其他那五道:天道、修羅道、餓鬼道、地獄道、畜生道。這五道又叫五趣雜居地,如果加上人道就是六趣雜居地,你看這六類眾生,都混成一體,在這個世間生活,所以叫六趣雜居地。那為什麼要講五趣雜居地和六趣雜居地這個說法呢?如果排除人道在外,只講那五趣,只講那五道,就叫五趣雜居地,五趣雜居地的眾生是互生的。這輩子走了,就到下一道去,又換了一個道,五個角色輪流換,所以叫五趣雜居地,也叫五趣雜居土。
為什麼要把人道排除在外呢?因為在六道輪回當中,人身是第一難得,人身是最難得到的。所以我們佛經上經常講個比方,一個指甲蓋裡面的細菌就有好幾十億甚至上百億,每一個細菌就是一個眾生。我們這個地球有多少人類?你現在就說,估量了包括黑戶口在內,算不到人口裡面的,總共不就七十億人嗎?這七十億人跟這個世界,這個朗朗乾坤裡面的所有各類眾生算在一起,是一個極小極小的數目。所以在佛經裡面就講了:人身第一難得。
除了人身之外,那五道角色是互相輪轉的,很容易得,就連天道都很容易得。他只要不做惡事了,他造的惡業少了,身體輕鬆了,他就往上走,就到了天道去了。那一旦造業多端,身體發沉了,就到地獄道、到餓鬼道、到六畜道去了。
所以只要他的作為上,善道跟惡道所種的業識種子,哪一部分多,哪一部分少,他就到跟他相應的道裡面去。唯有人道是最難得的,想到這個人道來必須具足菩提種子,才能夠到人道來。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樣的世界,像我們這個地球一樣的世界,在整個宇宙當中有無數個,能夠有人道出現的世界不多,很少。因為人道很難得,所以能得人身已經是難中之難。佛經上就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你能夠得到人身已經是很不錯了,已經福報很大了。因為你具足了菩提種子,你才能夠成為人身。
既然是”人身難得今已得”,在這七十多億人當中,又有多少人能夠生在佛中之國?就是能夠聽聞到佛法的國家,叫作佛中之國。有多少人能生在佛中之國啊?目前我們全世界七十億人口,在佛教國家裡面出生的人口大概有二十四億,就是這二十四億人是生在有佛教的國度裡,差不多就是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人可以生在能夠聽聞到佛法的國度裡。那麼,能夠出生在佛中之國之人,又能接觸到佛法的有幾個人呢?現在全世界學佛的人數,就是信仰佛教的人數,大概有八個億,就是全球總人口的十分之一,比十分之一稍微多一點。
所以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這麼難的事情我們都已經得到了。那麼既然能夠聽聞到佛法,在聽聞佛法當中,當生實信者,又不多了。我相信佛所說的,叫作當生實信。就是《金剛經》所講的:”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所以能夠聽聞到佛法,當生實信者,是與無量諸佛的因緣,那叫無上相應,才能夠當生實信。而且他這個相信是真實不虛的,這個我相信,佛經上所講的一切我都相信,這叫當生實信,這就更難了。在佛弟子當中,很多人都是將疑將信,半疑半信,都不能夠說得上是當生實信。那我們當生實信是信什麼?你知道吧?信什麼?信諸佛所說的是真實不虛,不誑語、不妄語。佛所講的,我們諸佛菩薩所講的都是真實語,所以我們對這個是確信不疑,一點懷疑都沒有。那麼要建立這種信念,就不容易了。那這種信念怎麼樣去建立呢?那麼你要聽聞正法。你所聽聞到的是正法,就是哪位大德跟你講經說法,你要聽聞到他所講的是正法。什麼叫正法?這個就是我們要知道的,什麼叫正法。正法的依據從哪裡來?這個就是我們每一位佛弟子的福德因緣夠不夠,這個福報夠不夠,福報夠了你才能聽聞到正法。而且聽聞到正法的同時,還確信無疑,很堅定地承當下來。
所以這裡有一個如何去判斷什麼是正法。我們佛法是有標準的,不是沒有標準的,是有標準的。標準的依據就是佛所說的三法印,或者說是四法印。三法印跟四法印是一回事。什麼叫三法印?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個叫三法印。如果再加上一個有漏皆苦,就叫四法印。什麼叫漏?漏就是執著,有執著你就苦,一切苦因皆由執著。衡量是不是正法的標準就是依照三法印。就是這個人他所講的佛法,是不是依照佛經來講,講的東西裡面有沒有偏離正法的依據。我們所講的諸行無常,就是人的一切行為舉止所體現出來的就是無常相,都是生滅相,所以都是無常相,這叫作人的一切行為舉止皆是無常的。如果你把他的行為舉止,當成是聖人的行為舉止去看待,那麼就是著了相,著了無常相。就像我們《金剛經》上所講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問A:就是它這個不執著很難。
mic答:嗯,好。你有沒有呼吸?你執著呼吸沒有?
問A:沒有,沒有這個意識。
mic答:那你沒有執著呼吸,你還一直都在呼吸,那這個呼吸難不難啊?
問A:不難。
mic答:不難。離開了呼吸,你還有什麼作為可以作的?還有什麼執著可以執的?你告訴我,離開了呼吸,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你去執著的?
問A:呼吸都沒有執著,別的是沒有了。
mic答:對。所以你不能夠說:”哎呀,不執著很難。”怎麼會難呢?我一讓你認識一下,你就說不難了。
問A:從理上可以做到,但是事上做不到。
mic答:你這個呼吸是理論還是事實啊?你告訴我。
問A:這是事實啊。
mic答:那是啊,那你怎麼說這個理論可以理解,事實你接受不了呢?你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我就從你的呼吸開始講,這個叫本位,本位不離,你無論說什麼法,都不能離開本位,我們講的是本位。那你要按照別的人講,本位是最難證到的哦。那我現在告訴你,你不是已經體會到了嗎?這是本位,你這個呼吸有沒有煩惱啊?
問A:本位是沒有的。
mic答:你告訴我呼吸有沒有煩惱?有沒有?
問A:沒有。
mic答:有沒有執著?
問A:也沒有。
mic答:有沒有妄念紛飛?
問A:什麼都沒有。
問B:自然顯現。
mic答:沒有執著,沒有煩惱,沒有妄念紛飛,有沒有顛倒夢想?
問A:什麼都沒有,空的。
mic答:沒有,這些都沒有,就是本來清淨,所以本位就是清淨的。清淨就是沒有執著的,這就是本位。能體會到吧?
問A:能體會到。
mic答:你幹嘛不說:”哎喲,這個清淨太難了,這個不執著太難了。”難是因為你不知道什麼叫本位,所以就很難。
問A:不是,理上可以。
mic答:又來個”理”了。我問你,你這個呼吸是事還是理嘛?你整天抱著個理。什麼叫理啊?通過思想表現出來的就叫理,思想決定道理。道理從哪兒來?從思想來。我跟你講啊,我不跟你講道理,(眾笑)我是不跟你講道理的,因為道理要打妄念,我們不需要打妄念。我們講本位。
問A:可是我肚子餓了就忘了本了。
mic答:肚子餓難道不是本嗎?餓的不是你嗎?餓的不是你自己嗎?難道他肚子餓,你也知道餓?餓的就是你自己本身,你本身就是本位。難道不是本位嗎?
問A:上師講的是大法。
問C:他總是說是大法,太難了。
mic答:難,是你給自己定了一個”難”字,很難啊。我問你呼吸難不難?問A:不難。
mic答:如果沒有了呼吸,還有什麼東西是難的?
問A:變得也不難了。
mic答:對啊,什麼東西再難也與你無關。(眾笑)所以呼吸都不難,什麼事情都離不開呼吸,那有什麼事情是難的?這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人身難得今已得”。這個人身是最難得的,這個呼吸是最難得的,我們都得到了,還有什麼是難的?如果說還有再難的東西就是你自己有毛病。(眾笑)你的思想把一切都看成難了,所以這就是自己有毛病了。
問A:承當不了,自己承當不了。
mic答:承當不了啊?呼吸承當得了不?我們是每一句話都沒離開本位,呼吸你承當得了不?
問A:不用承當。
mic答:就是嘛,呼吸你都不承當,還有什麼東西值得你去承當呢?剛才告訴你了,呼吸是清淨的,本來就是清淨的。那麼,你做什麼事情離開呼吸了?沒有一件事情是能夠離開呼吸的,對吧?所以說什麼事情都沒離開這個清淨的呼吸。那至於那些事情為什麼不清淨呢?因為你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你已經忘了自己的清淨,所以你所做出來的東西就不清淨了。因為這是根本,這是本位,你已經忘乎本位了,所以你做出的事情就是五濁惡世,已經離開了清淨心,那就叫造業。
問A:所以就是這個不忘就很難了。
mic答:不忘根本嘛。我們習大大說:”不忘初心,牢記根本。”初心就是根本,道理是一樣的。所以,”不忘初心,牢記根本”實際上是一句佛教的、佛經上的話。
問A:淨土宗念阿彌陀佛,那阿彌陀佛也把他當成根本來念,也可以吧?
mic答:那你要知道阿彌陀佛的本義是什麼。知道嗎?你能告訴我阿彌陀佛的本義是什麼嗎?
問A:本義是四十八大願中的大願,這個可以嗎?
mic答:錯了,錯了。四種無量,聽說過吧?阿彌陀佛的名號代表四種無量。哪四種無量呢?第一種,無量清淨。你的呼吸清淨嗎?
問A:清淨。
mic答:清淨。這無量清淨,這清淨是無邊無際的,所以叫無量清淨。第二種,無量平等。你的呼吸有分別嗎?有沒有分別執著?
問A:沒有。
mic答:沒有。沒有就是平等,所以無量平等。我們的呼吸是等持的,沒有分別的。沒有說男人的呼吸跟女人的呼吸不一樣,沒有男女之分。沒有說高人的呼吸跟矮人的呼吸不一樣,所以說,沒有高低之分。沒有說你的呼吸是黑的,我的呼吸是白的,沒有這個分別對立,它是平等的,所以這叫無量平等。
無量清淨,我們的呼吸是清淨的,你體會到了。不光是你的呼吸是清淨的,我們在座的各位呼吸都是清淨的。到北京遇到那個霧霾的空氣,不清淨了:”唉喲,難受啊,趕緊跑吧。”跑到海南來了。因為他本位是清淨的,遇到污濁的東西,他會難受。就好比一個持戒律比較嚴明的人,接觸到哪些污穢的東西,會選擇逃避,回歸到清淨當中。所以這個是對自己的清淨心已經是有了主動的把握,才有這個力量。遇到事境,馬上回歸,當下就清淨了,這個叫觀照,迴光返照、回歸自性。這也就是我們念佛返聞聞自性,也是這個意思,就是回歸清淨本位,所以叫無量清淨。
第三種,無量光明。因為我們的自性是光明的,所以體現出是無量光明,也叫無量光。第四種是無量壽,因為是無量,四種無量,就代表永恆不變,所以用一個”壽”字來代替它,比長壽還要長壽,所以只能用這個”壽”字,勉強夠得上無量。所以叫無量光、無量壽。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本義。那阿彌陀佛在哪裡呢?在每一位念佛者身上,誰念阿彌陀佛,誰就是阿彌陀佛。好比我一見到師兄你:”阿彌陀佛。”你看,不是喊你叫阿彌陀佛嗎?你就是阿彌陀佛嘛。阿彌陀佛什麼時候在西方了?明明就在我面前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念佛的當下,佛就在你眼前,不在西方哦。這就叫淨土,你的心是清淨的,你在的地方就是清淨的。你在念阿彌陀佛,那阿彌陀佛就時時刻刻跟我們在一起,這就是淨土,所以並不是說要跑到西方才是淨土。
人家一說:”西方才是淨土。”西方不是英國、法國嗎?那裡會是淨土嗎?那我再告訴你,為什麼叫西方?佛經上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個西方是什麼意思啊?這個西方代表的是圓滿成就。我們中國人有一句成語叫”東成西就”,”西”就是圓滿成就,所以,由東至西就是一個圓滿。我們為什麼說由東至西啊?太陽不是從東邊升起嗎?到了西邊落下,周而復始,就是一個迴圈。所以這個迴圈也代表著我們的修證,也是由發願開始,因為東邊表的是事業部,事業部也叫發願部,由發願部到成就部,它有一個過程,所以由東至西。修學佛法要發大願,這大願就是事業部,東邊屬木,木就代表事業。西邊屬金,金就代表著圓滿成就。所以叫作東成西就,佛經上用西方來表圓滿成就。也就是說,你要圓滿成就了,你才能夠到諸佛世界去。當然,這個來去是一種方便說,並沒有說我坐飛機跑到那邊去,沒有這個動作,這個來去只是一種表法。所以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就是我們所講的諸佛世界,都在圓滿成就當中。
那諸佛世界有多少啊?十萬億佛世界。我們在這個地球上的人類有多少啊?七十億。七十億跟十萬億相比,哪個數量大啊?所以諸佛菩薩是無邊無際。因為諸佛菩薩的數量不可思議,無邊無際,所以度眾生起來很容易。十萬億個佛菩薩度這七十億人,那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嗎?是不是啊?怎麼到師兄你那裡變成很難的事呢?
問D:上次一位師兄說一個公案:有一位大功德主,做了很多功德,但是在臨命終前的時候,他做了一件什麼事情,然後就墮到畜牲道變成一條蛇,他覺得這個太可怕了。
mic答:你這個故事沒講完,這個大功德主很有錢,他有一座金庫。
問A:他是國王,他是護持佛法的一個國王。
mic答:對,國王不是很有錢嗎?
問A:他死的時候,是因為那個拂塵搞到他,他一念……搞到他很不高興。
mic答:對啊,生起了嗔恨心嘛,蛇就代表著嗔恨嘛。
問A:然後他就變成了一條蛇。
mic答:對啊。
問D:做了這麼多善事都變成一條蛇,然後我們做成這樣,真是太難了。
mic答:這件事告訴你什麼呢?你做的本事再大、再善,你只要有絲毫的貪嗔癡慢疑在,都要墮入畜生道。
問D:所以他就覺得能夠成就太難了,他看了這個公案以後,覺得太難了。
mic答:是,那你先當到國王再說嘛。(眾笑)
問A:普通人都當不了。
mic答:你先當到國王再說嘛。國王都那麼難,何況凡夫,是這個道理吧?
問D:做了那麼多功德,就因為一念嗔恨。
mic答:所以告訴你起心動念尤為重要。這個國王他只是做善事、做善業,他並沒有種善根。什麼叫善根?清淨無為,名為善根。善根具足,就是你具足菩提善根,你的心要清淨,要有菩提大願,這才叫作菩提善根。你光是做功德,沒有用,功德再大,頂多也是人天福報,出不了世間。所以你要行菩薩道、行菩提願,才能夠成為佛菩薩,這是因果。種菩提心、行菩提願、行菩薩道,這是因,因為有這個因,才會得這個果。你光是做好事、做供養、做佈施,沒有去行菩提願,是得不到成就的。頂多就是五趣雜居土裡面,將來得個好身體而已。你這個講故事的人沒講完,只講了一半,他最重要的東西沒跟你說出來,所以這一半就把你嚇得要命。哇,這個太難了!做了那麼多功德,連人身都得不到。
問A:這起心動念,你要不起心動念,那種狀態太難了。
mic答:不起心動念,那你不是木頭石頭了嗎?
問A:不起這種嗔恨心,但是對境出現問題的時候,難免就會起這種心,控制不住嘛。
mic答:我剛才不是教你方法啦,念念回歸本位,還會起嗔恨心嗎?念念回歸本位,看一看自己的呼吸清不清淨啊?看看自己的呼吸有沒有執著、有沒有煩惱?這個不難吧,我告訴你這個方法不難吧?你要用啊。所以,以後誰拿到掃把打到你,你就馬上回歸,不要管他那把掃把。(眾笑)這方法多管用啊!
問E:那有人拿刀來砍我,我是先跑呢,還是先回歸?(眾笑)
問D:其實這個能夠回歸本位的話,就要觀照能力,是嗎,上師?
mic答:師兄你會觀照嗎?
問D:他沒有定力怎麼觀照?
mic答:亂講。(眾笑)我問你啊,沒問她。
問A:上師一說我就有,上師不說我就沒有。
mic答:回歸本位就是觀照,而不是要找個觀照來回歸本位,那頭上安頭了。要有方法。
問A:觀照力這種還是須要點智慧的,是嗎?就是上師說了,馬上明白。
mic答:你知道呼吸是清淨的,這難道不是智慧嗎?
問A:這個是需要智慧的,但有些理解不了上師的語言……
mic答:你找個理解不了的人來,我跟他說,去找吧,明天找幾個來哦,(眾笑)誰理解不了的你就拉他過來,好吧?我們這個不需要理解,接受就行了。
問A:那上師,這樣我接受了,就說其他的法……
mic答:我再跟你講淨土,我們講淨土不是講淨土宗,淨土宗是包括在淨土裡面的。為什麼說跟你講淨土?因為,淨土這個詞是佛教各宗各門的通用詞,而不是只有淨土宗才講淨土,各宗各門都講淨土。那我們所講的淨土,什麼叫淨土?心就是淨土,所以這個淨土唯心。我們《維摩詰經》上就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國土淨,即一切淨,就是這個心清淨了,一切都是清淨的。
問A:上師這樣子說,我接受了。那坐禪也好,還有其他的法門,一些事相上的功夫來說,還需要怎樣做?
mic答:我們講打坐,好吧?因為我們有一些淨土宗的師父,他說我們不打坐。經常有些淨土宗的師父說,我們不打坐。你到他那個寺院裡面去,你說:”師父,我們要到你這個寺院裡面來打坐。”他會跟你說:”我們這裡不打坐,你不要來。”是不是不打坐啊?我曾經到一個寺院去,那寺院的出家師父就跟我說:”我們這裡不打坐,不歡迎你們來這裡打坐。”我就跟他說:”師父,我在你這個寺院裡面,看到有人打坐。”他說:”那不可能,我們是明文規定的,我們寺院不允許打坐。”我說:”我的確是看到了,他現在還在裡面打坐呢,你信不信?”他說:”我不信。”我說:”那我帶你去,我看到他在打坐了,我就把他請回家去,好不好?”師父說:”好,只要你看到有人打坐了,你就可以把他請回家去。”我就拉著他的手,到了大雄寶殿,一看,三尊佛都在打坐。(眾笑)那要按照這位師父所講的,我可以把他請回去,那是不是要把大雄寶殿給拆了?我說:”你看,佛都在打坐,我們為什麼不打坐。你不是學佛的嗎?你不是佛弟子嗎?佛都在打坐,你為什麼反對我們打坐?你看哪個寺院的佛不打坐?那我們不是學佛的嗎?佛都在打坐,我們不學他打坐,我們還能叫佛弟子嗎?你還能說我們是學佛的嗎?”所以你就用我這句話,去看一看,哪個寺院沒有人打坐?
問A:上師,見到本來清淨了,那你已經見到解脫了啊?
mic答:現在很多人說:”哎呀,見到清淨本來很難啊。”你說難不難啊?
問A:就是已經見到了,那後面要怎麼做?
mic答:好,念念不離本位就是你後邊要做的事。一念不離本位你做到了吧?做到了,接下來再做一遍,可以吧?接下來再做一遍,接下來再做一遍。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這就是念念不離本位了,很難嗎?
問F:不願意做。
mic答:對,是不願意做,不是很難,師兄替你解開口袋了,不願意做。所以我們大家都一樣,認識到什麼叫清淨本位了,不願意回歸,喜歡流浪,喜歡攀緣,喜歡看手機,就不願意回歸嘛。
問A:所以說這就是難在這裡。
mic答:就像我們蔡師兄所講的,手機是負能量的,你拿那個能量儀在上面測,正能量是正轉的,負能量是反轉的,每一個手機都是反轉的。對不對?只有上師這個手機是正轉的。(眾笑)是啊,你可以試一下。你拿念珠來試一下,你們試一下,拿念珠嘛。
問C:轉了,這個是順時針。
mic答:順時針就是正轉。
問F:我們在測的時候,腦袋要放空,不要加意念,加意念會增加不準確度。
mic答:念頭就是種子嘛。所以我們念佛,要說念念清淨,”念念清淨念念佛,聲聲喚醒主人翁”,就是這個意思。每一個念都是無量無邊的種子,看你怎麼用。你用在貪嗔癡上面,難免要變成蛇,變成豬。念在清淨道上,你就是佛菩薩。所以,我們打坐翻種子,我們說能夠發現念頭,你發現的念頭是什麼樣的念頭啊?自己是了了覺知的,自己是清楚的。如果說,發現我們的念頭,是雜亂的念頭比較多,那證明我發願發少了。座下要多發願,所以告訴大家,座下要多發願,反反覆覆都強調要發菩提大願。因為這個菩提大願種下去,你翻出來的種子就是菩提種子,就是清淨念。每一個念頭都是無量無邊的種子,力量都很大。
剛才蔡師兄已經表演給我們看了,這念頭可以操縱一切。你要它正轉就正轉,反轉就反轉,原因不是在這條珠子上的力量,也不是在你那個手機的力量,而是在我們的心念改變了沒有。所以這個就是念佛的重要性。蔡師兄你還可以拿那個尋龍尺來演給他們看一下,你就可以看到念佛的力量。這是用古老的儀器來證明念佛的力量。
問F:一般我們測的時候,大部人都是負能量,都是負旋轉,有沒有看到?好,我們請他念阿彌陀佛。
問G: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問F:再大聲點。
問G:(大聲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問F:正轉了。所以念佛使我們一直維持在正能量。
問D:哦,好有意思啊。
問B:所以大家要多念佛。(眾鼓掌)
問G:我這個心還不夠清淨啊。
mic答:你有”我”在就不清淨,還有”我”在。你看:”哎呀,我的心是清淨的。”加上個”我”就是執著,怎麼會是清淨呢?要把”我”去掉。清淨就清淨,幹嘛要加個”我”呢?清淨不是屬於你一個人的,是屬於大眾的,大眾都是清淨的,這就是正能量。你一加上個”只有我才是清淨的”,那就是負能量了,因為有”我”在。
問G:剛才不念它停了?
mic答:逆轉。
問G:那就時時刻刻念唄。
問H:其實發願也一樣阿。
mic答:對,你發願的時候也是正能量,持咒也一樣的。你不信一會兒他來了,你念”嗡嘛尼叭咪吽,嗡嘛尼叭咪吽”,你念念看一看。或者你念一句”討厭,討厭,討厭”。(眾笑)寫字都不一樣,把你的名字寫上去,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一測就出來了。
mic答:師兄,還有什麼疑問?
問A:剛才說”萬法歸一,一歸萬法”,這個解釋下。
mic答:這”萬法歸一,一歸萬法”的解釋是因人而異的,為什麼要因人而異?要看你能夠接受的程度來講,因為每個人接受這個理念的層次是不一樣的,境界不同,所以解釋的就不一樣。我們解釋給某一個師兄聽的,他聽了:”哎呀,這個講得太好了。”但是你要是拿這個解釋去給別的師兄聽,別人師兄有的會認為這個講得不好,會認為說:”他怎麼這麼解釋啊?”還有的人聽完說:”有點道理。”這個一定要當面當機,因人而異。這證明什麼呢?證明法是針對一萬個人有一萬個不同的解釋。但是不管怎麼解釋,它都沒有離開本位,這個就叫萬法歸一。那既然是不離本位的,這個本位就是”一”,也就是我們的真心。這個真心,又可以同時作用在一萬個人身上,這就是一歸萬法。(眾鼓掌)
問F:上師,我有一個疑問,您剛才提到東方這個佛國我們都信佛,那西方、非洲這些人他們死後會怎麼樣?
mic答:我一開始就講了六趣雜居地,六道輪回,互相輪回,互相轉換。
問F:所以他們都還是一直在輪回。
mic答:六道輪回它的根由在無明上,無明造成了六道輪回。所以,這個無明叫無明業識,無明業識造就我們輪回不息。沒有聽聞佛法,沒有學到解脫道,這個無明是無法破掉的。這個無明很堅固,也叫無明殼子,也叫無明核子,很堅固,堅固到頑不可化,就叫核子。說是無明殼子是在我們已經在修證的過程當中,這個無明就像雞蛋殼一樣,一碰就破,一參就破,它是可以破掉的,所以這時候叫作無明殼子。它兩個用詞不一樣,但實際意義是一樣的。沒有修行,它就是核子,有修行它就是殼子。修行人把這個頑固不化的心,給它變成了一個軟殼子,一點就破,所以這個是修行的力量。那麼在沒有破除這個無明之前,我們人的一生,都是圍繞著無明業識在運作。每天做的大部分都是業識顛倒之事,就是顛倒夢想,也叫業識顛倒。
唯有佛法,能夠讓我們回歸本位,回歸本位的時候我們當下一念清淨,這一念清淨就是諸佛菩薩手上的法器。這個法器是做什麼用的?就是破除無明用的。所以當下一念清淨,無明即破,這個就是了脫六道輪回的方法。所以大家想要解脫,想要了脫六道輪回,就要時時刻刻一念清淨,這回歸本位就是解脫。所以就把我們這個無明業識給破掉。還有問題嗎?
問A:破了之後,最難的是這個保任。
mic答:好,我們現在先不談難也不談易。就是當下一念清淨,體會到沒有?
問A:體會到了。
mic答:這個當下是什麼意思?就是一切放下。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亦不可得,一切心皆不可得,這就是一切放下。一切放下,清淨頓生,就是當你一切放下的時候,心就是清淨的,這能夠體會到吧?接下來再來一次,當下一念清淨,回歸本位,能體會到吧?接下來再來一次。我告訴你的就是,持續性地去體會自性,體會清淨本來,這就是保任。保護我們的清淨本位,不讓它去受污染,這就是保任。所以,這是方法,你得不到方法,你就說”難啊”,難就是因為沒有方法,有方法就不難。所以下次你再跟我交流,你不要再來一句”好難啊”。(眾笑)
問A:這回知道了,阿彌陀佛。
mic答:那我今晚跟你說的,你一出了門又忘掉了,又回歸大自然了。(眾笑)我們沒什麼本事,就只有這個本事。這個本事是什麼本事?本來無事,就是本事。本來就是無事的,你在本來上你能夠找到什麼事?能夠認識到”本來無事”這就是本事,了生死的本事,解脫的本事。(眾鼓掌)所以我們大家來打七就是學本事,每天吃了飯,睡了又起來打坐,打坐完了又吃飯,又睡覺,又起來打坐,原來就是來學這個本事。本事學到手了,明天解七了,大家就可以回家去了。回家去了,不要去找事,還要本來無事。
問H:學到了什麼本事啊?本來無事。
問I:本來無事,就是本事。
mic答:那是真本事。
問B: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mic答:就是這個意思。
問K:上師,這樣說的話本來那個無聊是一個貶義詞,是形容心緒、情緒的。
mic答:無所不聊。
問K:那這樣子一說,無聊還是個褒義詞。
mic答:還是貶義詞。無所不聊就是無聊,閑得無聊。人為什麼喜歡聊天呢?因為心裡面空虛、空洞。這空虛、空洞就是無明在作怪。無明緣起,就要去攀緣,攀緣就要找人來跟你聊天,找一個、兩個還不算,要找一大堆人來聊天。這一聊起來就沒完沒了,所以就是無所不聊,就成了無聊。我們一看:”哎呀,這堆人太無聊了,我們做功夫去吧。”就這個意思。
問G:那怎樣排除空虛呢?
mic答:回歸本位,你看看本位空不空虛啊?
問G:我還沒回歸。
mic答:你還沒本位啊?(眾笑)
問K:那這樣子的話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要好一點哦?
mic答:這跟內向外向沒有關係,是方法,要有方法。沒有方法,就用師兄說的”哎呀,太難了”,一來就一個”難”字阿,太難了,因為沒有方法,所以就難。
問K:那就是說:人家氣到自己的時候,特別氣的時候就觀呼吸,是吧?就回歸本位,想著自己的呼吸是吧?
mic答:嗯,這個還得問問**師兄啊。(眾笑)因為**師兄是經常被氣到的。(眾笑)問問**師兄怎麼辦?我們就跟**師兄學。(眾笑)
問H:打坐那麼久,其實如果他們能體會到這個方向就好了。
mic答:可以體會到。
問H:很多人都體會到了?
mic答:對。
問H:今天講得太妙,特別是講到這個呼吸。
問I:今天這位師兄感覺很像我,講話的感覺,還有問問題的感覺都很像。
mic答:是啊,就是需要有這些初學的抱著問題來。其實我們對初學的回答跟對老修行的回答是一樣的,沒有區別,都講本位。凡有言說,不離本位,這就是佛法,離開了本位,就不是佛法,無論怎麼講都不能離開本位。
問H:他在聽的時候,上師一直在問”你的呼吸有沒有煩惱”。
mic答:要回歸本位嘛,呼吸是最直接能夠體會到本位的。
問H:然後一口氣不來,一切都沒有了。不過我好像看到他還是一點點那個。
mic答:你不要認為他怎麼樣,你認為他怎麼樣就帶有你的知見。
問H:哦,對。
mic答:我們要把他看成跟佛一樣,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一樣,這就叫平等性。不要用我們的猜測去觀察他,這就跟師兄所講的,你這個鈴擺不能夠帶有妄念,不能帶有意念。要把心放空,這就是平等。平等智就是這麼培養出來的,有了平等智,才會有妙觀察智。心不平等,你是帶有個人的意識去觀察他,那不叫妙觀察,那叫分別作意,不叫妙觀察。我們知道佛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所以佛可以度一切眾生,如果佛的心是不平等的,他就度不了他,就這個道理。
我們說見性,見性就是見根本智。什麼是性啊?我們這個自性是平等的,沒有分別的。因為自性平等,沒有分別,所以能夠觀察到每一人都是本來具足。所以見性,不單只是見自己的諸佛本性,也是見每一個人的諸佛本性。見性之人看每一個人都是見性的,因為他可以看到每一個人的自性,所以看每一個人都是見性的。他絕對不會說這個人是凡夫,那個人是菩薩,那個人又是六道眾生,不會有這種分別。所以見性之人,看人人都是見性的,因為本性具足。佛看一切眾生皆是佛,這個詞就從這裡來。佛不會說哪一個人是凡夫,他自己是佛,他不會這麼認為的。他認為每個人都是佛,所以他自己才是佛。那麼不單看每個人都是這樣,看一切眾生也是平等的。這個會有一些人說:” 哎呀,看人是平等的這個我還可以接受,看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我接受不了。”會有人這麼說。這是還著眾生相,凡是還著眾生相,就是凡夫,著眾生相就是凡夫。還有見惑在,還被相所迷惑,這就是見惑。還被思維所迷惑,被文字所迷惑就是思惑。所以什麼叫見惑、思惑?惑就是迷失,就是惑問。
問J:那塵沙惑呢?
mic答:塵沙惑是很微細的。凡是遇到各種事境,起了迷惑,不能看破就是塵沙惑。
問K:這個惑應該是只能平時座下來破,不在座上破吧?
mic答:座上座下都包括。
問K:座上座下都包括嗎?
mic答:是的,座上座下都包括。比如打坐上出現了的境界,你會產生迷惑嗎?
問K:我嗎?我一般是不會。
mic答:一般不會,關鍵的時候還會。
問K:座上境界有時候會起疑惑。
mic答:對,所以我們說座上座下全破。但是,也不要落在這個概念上,說見、思惑沒破就不是見性,也不要落在這種概念上。有這種概念還是知見,所以這個知見也要破。
問J:破這個總歸有個方法啊?
mic答:返聞聞自性就是方法。自性清淨,有惑在嗎?
問J:就是這種方法?
mic答:這告訴你方法,返聞聞自性,觀照就是方法,回歸自性本位就是方法,念念回歸自性本位。自性什麼時候迷惑過你啊?
問J:什麼時候都沒有。
mic答:本位不移。從來沒有迷惑過,從來就沒有迷過,這就是開悟,知道吧?什麼叫開悟啊?開悟就是悟到自己從來不迷。沒有什麼境界能夠迷惑我,所以叫破見惑、思惑。所以叫悟到自己從來不迷,不是說昨天還迷,今天就悟了,從來不迷,因為自性是從來不迷的。小時候迷過嗎?在娘胎裡面迷過嗎?娘未生時迷過嗎?所以說從來不迷。
問L:上師,座上那境界要破,回到咒上也算是破了?
mic答:那咒也不可得,破個什麼啊?
問K:我覺得這個破,你說座上的境界破,應該是你對座上的這種境界你知道是怎麼回事。
mic答:誰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問M:是這樣的,座上遇到境界了,我明明知道,就是知道跟著境界跑了,然後拉回來,就是怎麼樣也拉不回來了。
mic答:心念耳聞去哪兒了?你沒念咒吧?
問M:念咒啊。
mic答:念咒怎麼會不知道心念耳聞呢?
問M:遇到一個境界的時候就不能拉回來。
mic答:這心念耳聞就是培養我們不迷自性啊,所以要回歸到心念耳聞上,你這心念耳聞跑哪兒去了?
問M:回不來了。
mic答:回不來了。
問N:回不來就下座了。
mic答:回不來就下座?(眾笑)回不來就下一座再說了。(眾笑)所以說要面帶微笑,微笑持咒,微笑持咒對我們這本位才有親切感。所以有方法你要用啊。
問J:要反覆用。
mic答:反覆用。
問M:明白了,反覆用心念耳聞,攝住意根的方法。
mic答:下座要觀照,要常常回歸自性,回歸本位。這就是觀照,座上座下很容易打成一片。如果座下攀緣去了,看手機去了,流浪去了,不能夠回歸本位,那座上座下就不能夠打成一片。不能打成一片,那你就每天打坐都歸零,用不起來,這個修行的路子就漫長了。所以說:” 哎呀,你看那個師兄,跟上師不到兩、三年他就覺悟了,我們都跟十年了,還沒覺悟。”什麼原因啊?上師的方法你沒用到位。上師每年都在講這個方法,天天都在講,你為什麼不用呢?都當耳邊風了?持咒不能夠入流亡所,上師的開示倒是”入流亡所”。(眾笑)上師說的話左耳聽右耳出了,入流亡所了,持咒就不能入流亡所。
問O:上師,剛才您說的字字分明,我一直從天寧寺打七開始就是字字分明開始,口念耳聞。
mic答:是,沒錯。剛開始要字字分明。
問O:這幾天如果一上座的話,我就口念耳聞,字字分明,這樣很容易入靜,但是就是說那個知道咒在,沒有字字分明的時候,你要求的話,求不來。就是在中後期不經意的時候,舌尖一挑,它就會咒很快,想停也停不下來,加也加不進去。
mic答:對,這就是入流亡所,這時候就是知道咒在。
問O:哦。上師,咒速稍微慢一點,比如說心念耳聞,慢一點的話反而容易入靜。剛開始這個咒快的話……
mic答:你不要求入靜,不要求。有求皆苦,一有求就有求不得的苦。
問O:我說這兩天老是……
mic答:嗯,還有個過程,慢慢體會。
問K:上師,您說有求皆苦。那願望不是也是求嗎?
mic答:願望求什麼了?說來聽聽,念給我聽一下,念一下。
問K: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
mic答:好,繼續念,繼續念,繼續念嘛。(眾笑)
問J:她問了很多次了這個問題。
mic答:原來你才念一半啊,難怪說有求,沒念完,念完嘛。
問K: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求度眾生,不求餘果。
mic答:你看,不求餘果了還有求在嗎?你都不求餘果了,還求個什麼啊?所以要念完嘛,不要念前半句嘛。
問H:上師,剛剛上師說我們看任何人、任何眾生都是佛,這個是本性平等,任何眾生不管他喜悅也好,做什麼都好,都是他的自性,佛性在啟用,這就是平等。
mic答:平等性。
問H:上師看我們的起心動念,確實知道我們的煩惱。
mic答:這個叫妙觀察。妙觀察是建立在平等性上的,心不平等就沒體會到妙觀察。妙觀察是無分別的,這個建立在平等性上。首先是平等性,之後延伸出妙觀察。能夠有妙觀察之後,具足妙觀察之後才可以對機說法,對症下藥。這個對機說法,對症下藥就是成所作智。所以你看,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就是這麼來的。
◈ 44-不能夠勉強自己馬上能夠回歸本位
問:到後來說不管它什麼都不管它了,然後我又沒交流。我就什麼也不管,我就不想我就不那什麼,隨便吧。
mic答:還在想,還在想”我也不想”,所以還在想。
問:我就在想就是這個人事那個人事,不去作意去想。
mic答:少說話啊,說話太多了。
問:哦。
mic答:一會打座又開始翻種子。
問A:上師,您說持咒持得快了的話沒有妄念,但是我持咒持得特快的時候為什麼妄念特別多,是不是因為我的第六識太強烈了?
mic答:你有執著。
問A:特別清晰,那個妄想、妄念特別清晰。
mic答:你的執著心很大,所以就體會到在這個妄念當中,你知道你在執著什麼嗎?
問A:就那個事情很清晰,越快越清晰。
mic答:對啊,你這個打坐雖然是在心念耳聞,同時還在想這**師兄在幹什麼。
問A:不是啊,我沒有說一定想著誰。
mic答:不一定嘛。
問A:對。
mic答:但是還是會有這個種子在,還有牽掛,所以說你有執著。
問A:反正那個嘴巴是特別快的。那要怎麼去降伏這個妄念?
mic答:有個過程,時候未到。
問A:哦,那也就是順其自然由它去,這樣是吧?
mic答:是啊,只能如此。所以這個修行有個漫長的過程,不能夠勉強自己馬上能夠回歸本位,還有個過程。馬上回歸本位是什麼呢?在上師、在善知識的開示下,你可以馬上回歸本位。回到你自己房間裡面你開始顛倒夢想了,想要回歸本位就沒那麼容易了,所以說還是要慢慢培養,有個過程。不要一回去了說:”我怎麼找不到本位了?”又開始慌張了、生氣了、悲哀了,這煩惱和顛倒又起來了,所以說不要勉強自己。回歸不了本位就發願,發願了馬上又可以回歸本位了,所以這個願力的作用是很大的。
問A:發願的時候不要想任何事情?
mic答:你發願還想事情啊?
問A:那就像持咒的時候,有時候就會想事情。
mic答:是啊,所以說這個也不能勉強,該想就想,要有這個過程。
問B:上師,那麼無論是一心不亂還是一念不生,如果在座上持續的時間短,還是座下不夠得力嗎?
mic答:對呀,你這個要慢慢去觀察自己,要先培養觀察自己的能力。所以我們佛教過去的用語叫作”員警自己”,”員警”這個詞是佛教用語,時時警覺自己,警覺和觀察自己就叫”員警自己”。最後被他們給盜用了,我們的員警阿姨給盜用了。實際上員警的本意就是觀察自己,時時員警自己,有沒有跟妄念跑,有沒有起貪嗔癡慢疑。
問B:那麼最好的還是回歸清淨本位?
mic答:你這個話說得很妙。
問B:就是儘量地不要害怕心空不住。
mic答:對呀,你能夠體會到心空不住,那是無上福報。能夠體會到心空不住,你離念念清淨就很近了,因為心空不住便是念念清淨。天真佛性,所以叫童真。我們發現我們的清淨本位,如同孩童的心一樣清淨無邪,又是天真無比。
◈ 45-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五門具足”的
問:上師,那我們就不要發願去什麼西方、東方那些世界嗎?
mic答:發願也是一種表法,給大眾看。所以有很多大徳,他都已經到了清淨圓滿覺地了,但是他為了度眾生方便,他會勸大家念佛:”你們好好念佛,跟我一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大家不理解他,認為說:”哎呀,這個老和尚修了那麼多年,還那麼糊塗。修了這麼多年還沒有開悟見性,還有個世界可去。”其實他是一種方便,他是老婆心切。弘法利生這麼多年,看到大家還癡迷在這個世界、那個世界上,所以他是一種懇切的表達。大家就誤認為這個老和尚沒有修證。怎麼那麼糊塗,修了這麼多年了,還執著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其實,老和尚是一種方便,自己都快走了還不捨大眾,還要鼓勵大家求生淨土。因為念阿彌陀佛是最方便的,也是最直接的,又是最清淨的,又是最圓滿的,所以它是具足了方便、直接、清淨、圓滿。所以老和尚們都喜歡用”你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求生淨土,你們要念阿彌陀佛”來鼓勵大家。
因為這個是最容易接引大眾的方法,你要教他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還有些人念念不忘”阿彌陀佛”。他雖然在念”唵嘛呢叭咪吽”,但是他後面還要加上一句”阿彌陀佛”,”唵嘛呢叭咪吽阿彌陀佛”。(眾笑)那我們還是勸他要專一,其實你念六字大明咒也可以,念阿彌陀佛也可以,殊途同歸。不管你念哪一位諸佛菩薩,最後回歸還是淨土。但有些師兄老要執著這兩者一起來,他是什麼意思呢?他說這有雙重保險,”阿彌陀佛唵嘛呢叭咪吽”,或者”唵嘛呢叭咪吽阿彌陀佛”,有雙重保險。他這個雙重保險是有分別見,什麼分別見呢?他說:”我念’唵嘛呢叭咪吽阿彌陀佛’,萬一佛不來了觀世音菩薩還會來,萬一觀音不來還有佛來。”他起這個分別念。殊不知阿彌陀佛就是觀世音,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都是淨土,殊途同歸。這個根據從哪來呢?因為千佛萬佛同一身,是一回事,你念觀世音菩薩就等於念了千佛萬佛,你念阿彌陀佛同樣也等於念了千佛萬佛。所以念這個阿彌陀佛比較直接、比較容易,誰都可以上口。
念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所講的五門具足,”阿彌陀”五門具足。五門具足是什麼意思呢?”阿”就是無生門;”彌”就是不動門;”陀”就是解脫門;三者加在一起”阿彌陀”就是真如門;”阿彌陀佛”又是淨土門,所以它是五門具足,一個名號五門具足那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我們所講的諸佛菩薩的名號就是他的心咒,所以大家一問”阿彌陀佛心咒”是什麼?告訴你就是”阿彌陀”。”觀世音菩薩心咒”是什麼?告訴你就是”觀世音”。直截了當。
問:那光念阿彌陀佛能開悟嗎?
mic答:能啊。什麼叫開悟?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心清不清淨啊?
問:清淨。
mic答:心清淨就是開悟。因為清淨你就沒有迷惑了,沒有迷惑就不會顛倒,這就是開悟。所以說”念念清淨念念佛,聲聲喚醒主人翁”,就是這個意思。
問A:上師,我念六字大明咒,我覺著好像念阿彌陀佛更清淨似的。
mic答:那你可以念阿彌陀佛,這要獲得無上相應,無上相應就是種智圓滿。
問A:這個問題好長時間了,一直想問。
mic答:是啊。所以我們跟大家說你可以念阿彌陀佛,也可以念六字大明咒,法門要尋找相應而修。你這個就是從觀音法脈回歸到彌陀法脈,這就是法脈不同。我們說這五門八脈,法脈不一樣,這個法脈就是以相應為修,你跟哪個法脈相應,我就傳你哪一個法,跟哪一尊佛相應,就傳你哪一個法脈,這就叫印心宗。印心宗就是時時刻刻保持無上相應,就叫印心,與諸佛菩薩、與一切諸法無上相應,這就是印心宗。阿彌陀佛。
問:阿彌陀佛,感恩上師。
mic答:我說完之後是了無所得啊,了無所得。
印心七七七第四天
(2019年1月21日)
◈ 46-如何是”七返人間”
問:請上師開示 “七返人間”是指羅漢嗎?
mic答:菩薩、羅漢都一樣的。
問:原來是這樣。
mic答:七返人間要靠大願,沒有願他就不來了,他上去就不來了。要有大願,要有度眾生的大願,才可以七返人間。有些說:”哎呀,我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就再也不來了。”
問A:這種是小乘哦?
問:像我們不能往生的呢?
問A:有上師在。
問:有上師在一定能。
問A:上師答應長住世的。
mic答:不能往生,頭一回聽說還有不能往生的。
問B:沒信心。
問A:上師,我們修到明心見性就是初地菩薩了?(眾笑)
mic答:你自己給自己肯定。不一定的,我們前面已經講過,慧命是可以延續的,你過去世曾經開悟過、解脫過,再來的話再開悟、解脫,我們所講的這個”地”會更高一些。比如過去曾經是初地菩薩再來,這輩子再打開有可能是三地、四地了。
問A:超越了,直接頓超?
mic答:對,它是可以超越的。
問C:這個也算是一個次第吧?
mic答:這個不是次第。這個”地”是弘法利生表現出來的,就是你度眾生圓融的程度,決定你的修證。比如說初地菩薩,初地菩薩就是素法身,剛剛打開本來,見到的是自己的素法身。這素法身是一點力量都沒有的,所以還要去保任它,這個時候你去跟別人講是沒有用的。
問A:沒有度的能力。
mic答:沒有能力,很多東西他啟用不來,他要自己熟透了,熟透之後他就可以方便應用了。所以這個就是多少地,這個修證是根據你度眾生圓融的程度體現出來的。
問A:對,一開始很想去幫人家,抓到個人就跟他講佛法。
mic答:對,結果講了講了,還是跟他喝酒吃肉去了,自己度不了他,反被別人度了。
問A:對,或者是招反感了,別人就覺得你很怪,是有那種心,沒那個力。那修我們這個法最高能到幾地啊?
mic答:最高能夠到”地地”。(眾笑)不要住相嘛,我們說這個真正有修證的是修無止境,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他證到初地了,他不認為自己開悟,他會跟大眾說要修二地、三地才是開悟的;修到二地、三地他又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要四地、五地以上才是開悟的;到了四地、五地他也不認為自己開悟,七地、八地才是開悟的,才是證道的;到了七地、八地也不認為自己開悟,只有十地以上才是開悟的,這是修無止境。
問D:願力無邊。
mic答:對。到了十地菩薩怎麼說啊?等覺、妙覺才是開悟的;到了等覺、妙覺,說只有釋迦佛才是開悟的,我們都是佛弟子,我們還要好好修,這叫修無止境。
問C:修越高越謙虛。
mic答:因為開不開悟同樣也是吃飯睡覺,對不對?沒表現出什麼大不了的事,人家說你開悟就開悟,說你不開悟那就不開悟,有什麼了不起?如果認為自己了不起,馬上就”起不了”了。(眾笑)
問C:就停在那裡了哦?
問A:不是要肯定自己嗎?
mic答:上不去了不就”起不了”了嘛。所以”了不起”跟”起不了”是在一起的。
問A:那不是要肯定自己嗎?
mic答:肯定是肯定啊,要承當要肯定。肯定是自己的功夫,不在於怎麼去表現。
問A:那就邊修邊利益大眾。
mic答:所以越精進修行他會越謙虛。大德都是很謙虛的,不是狂妄的,狂妄的肯定不是大德,肯定沒有修證。自認為了不起的肯定就”起不了”了,就是這個道理。越是精進修行的越能夠發現自己缺點很多,優點都在別人那裡,會虛心向大眾學習。
◈ 47-佛法包含了色法、息法和心法
你看剛才說察言觀色,我們修法也要察言觀色,觀看下這個人的心情怎麼樣。這個心情是掩蓋不住你的思想的,所以心情在臉面上直接就是心靈寫照,裝是裝不出來的,所以叫察言觀色。有些人他強作笑顏,但是這個臉上的氣色還是不好,這還是在生氣,只是那個笑臉是強裝出來的。所以修行除了觀察自己,還要善於觀察我們身邊的人,這目的是作什麼用呢?對自己來講可以培養平常心,看到別人的心不平常,返照在我們自己身上可以培養平常心。
工具有了,法寶有了,我們蔡師兄的這一套東西可以把無相的東西變成有相,把息法變成色法,這個話聽得懂嗎?息法就是隱藏起來的方法,隱藏起來的作為叫息法,也就是說看不到摸不著的、無相的就叫息法。色法是有相的,能看得到的。息法轉成色法就是師兄用的方法。那我們所講的色法、息法、心法是哪個法門講的,知道嗎?藥師法,藥師法門就講色法、息法、心法。這個色法過渡到息法,然後再過渡到心法,就是我們的修行過程由有相轉入無相,再轉入到真如自性上,這個過程就叫色法入息法,再入心法。然後再從心法同時作用到色法和息法上,就是我們所講的出入皆是大定,收發皆是真如。雖說這個是藥師法,實際上一切佛法也是這麼用的,它是相通的,只是名相上和作用上描述的不同。
我們前面所講的察言觀色,以察言觀色在覺察我們身邊人的同時,能夠發現自己的心平不平常,能夠通過觀察周圍的一切事物,來發現自己的心有沒有落在分別上,這個就是通過色法來調整心法。所以一切的行為舉止表現出來都是色法,它跟我們的心法是息息相關的,我們說看師兄們修法的功夫怎樣,就看你的言行舉止,一舉一動就可以看出你的修證如何。
問題:41_47
印心七六七第五天
41-累積定力和慧力才會出現根塵脫落
印心七七七第一天
42-遠離作意分別就是第八識
印心七七七第三天
43-念念回歸本位
44-不能夠勉強自己馬上能夠回歸本位
45-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五門具足”的
印心七七七第四天
46-如何是”七返人間”
47-佛法包含了色法、息法和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