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心七五七第二天
(2019年1月5日)
◈ 31-從如來禪到祖師禪
問:什麼是禪?
mic答:真心就是禪,直心就是禪。禪指的就是不住,就是智慧的直心流露,這叫禪體,不管是什麼禪都要圍繞這個諸佛本位,就是我們所講的真心流露。這個真心流露也是定,所以也叫禪定,名相比較多。我們說如來禪,它是證得禪體之後,過去的祖師們要用《楞伽經》來做印證,來做考證。
問:《楞伽經》。
mic答:這個《楞伽經》是講什麼呢?就是講我們打坐過程中所翻騰的各種種子,用《楞伽經》來參這所謂的證者還有沒有見惑、思惑,我們所講的見惑、思惑這個說法就是來自於《楞伽經》。所以凡是用佛經來作為考證的,考證這個人是否見性,是否開悟,這就叫如來禪。就是說從釋迦佛傳承下來了,一直都是沿襲這種考證方式,就是用《楞伽經》來考。
那麼我們的超佛祖師禪也就是禪宗傳承到了我們中華大地,在佛經上稱這塊中華大地叫震旦之地,釋迦佛曾經預言將來大乘佛法將在東方震旦之地得到發揚光大,所以達摩祖師把這個法給傳過來。後來一直傳到我們東土五祖,基本上都是以如來禪的形式來印證。傳到六祖的時候是用《金剛經》來印證,但是都沒離開經典。到了六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需要再用佛經來印證了,當然也可以用,不離經義嘛。但是不用了,直接言下直指,言下見性,就是已經超越了佛經的作用了,所以這叫超佛祖師禪。這更是跟我們的自性相應,是自性的自然流露來作為印證,所以我們後人稱之為超佛祖師禪。聽得懂吧?
問:聽得懂。
mic答:哦,聽得懂就好,我以為我說得不明白。
問A:那上師,可不可以理解為東土前五祖的時候……
mic答:前五祖還是沿用如來禪,比較傳統。當然已經是有祖師禪的醞釀了,就是沒用得很通達,到了六祖之後就用得很通達。
問:這個也跟當時眾生的根性有關吧?
mic答:是跟你的根性有關。
◈ 32-禪宗公案是講時節因緣的
問:上師,就是那個禪宗公案,大部分都是印證的是吧?都是印證的過來人不粘著、不住著的那個……
mic答:這個你講得很好。禪宗公案它是設計一個時節因緣,這個時節因緣也叫機、時機,在一個特定的時機之下考一下你的根器,是俐落還是遲疑。所以這叫鋒、機鋒,這個鋒也就相當我們那個刀鋒利的那一面,它叫殺人刀、活人劍。就是在這個公案之下,能不能把人的妄心殺死,把他的智慧打開,所以叫殺人刀、活人劍。
問:那個公案就是在刹那間就……
mic答:它也講時節因緣,不到那個時節因緣講它也沒有用。所以禪宗的公案不是用來解的,是用來參的。流落到現在這個時代,大家就喜歡拿來解。雖然解也能解出一點味道來,但是離實際相差甚遠。所以一般不給解公案。
問:就是不當機它就沒有意義。
mic答:沒有意義。
◈ 33-把無始無明轉成元清淨體
問:上師,還想問您一個問題就是破無明是要破幾次啊,破一次還是多次?
mic答:無明啊,無明是反反覆覆的。我們說破最終只有一次,但是它會表現出很多次,很多次也是一次。這就好比我們吃飯,把肚子吃飽,那幹嘛不一次性吃飽呢?還要每天吃幹嘛?每天吃飯你都不嫌累,破個無明你就嫌累。
問:那它是情況不一樣,有的可能一次完,有的可能幾次破。
mic答:嗯,幾百次也有,因為他破得不究竟,破得不究竟,他就還會慢慢地累積力量再來一次。”哎呀,還不行。”慢慢地累積力量再來一次。(眾笑)
問:那個破掉之後習氣還在不上師?
mic答:在。
問:破掉無明還有習氣?
mic答:還有眾生可度,這是習氣,這是諸佛菩薩的大習氣,還有眾生可度。
問A:上師剛剛所說的累積力量再破,那個是不是指的是願力?
mic答:沒有離開願力,也是定力。
問:上師,無明在座上表現的形式也很多,不是說就一種?
mic答:無明啊,無始無明只有一個。你說表現出來的狀況那太多了,顛倒夢想也是無明,迷失流浪也是無明,妄想執著也是無明。它的作用太多了,表現出來的太多了。
問:這個跟無始無明的區別是?
mic答:無始無明是所有這些無明的根由,根就在無始無明上。所以你說這個無明有很多種表現,那不錯,千千萬萬種,也可能八萬四千種。這個也說得沒錯,因為它是無明的表現嘛。
問:最終還是要破掉無始無明。
mic答:這個破也是方便說,也可以說是轉化。
問:轉化,轉掉無始無明就是元清淨體?
mic答:把無始無明轉成元清淨體。
問B:上師繼續說這個無明,我想聽一下。
mic答:無明之人說無明。
問B:剛剛說這無始無明。
mic答:無明之人說無明,無明之說何時了。說法要當機,否則就是妄說。
問B:哦。
mic答:怎麼發現無明的,知道嗎?
問B:深入禪定才發現。
mic答:我問你這一句話就已經是無明瞭。作意就是無明的表現,起分別、作意,一起分別作意就要粘著上去。粘著上去之後,求不得就要起煩惱,要是求得了就得意忘形,這就是無明的表現。所以說無明要少說,要多講什麼呢?多講清淨本來。因為這個無明本身是我們的清淨本來的影子,你說它幹什麼?你不是去執著這個影子嗎?所以學佛之人要大談見性,大談觀照。而不是去大談無明,無明有什麼好說的?無明就是迷失,就是迷惑。所以談無明瞭會導致各種苦,這紅塵滾滾,滾滾紅塵,看不到頭,一望無盡,這就是無明,你看太苦了,這就是無明,無明表現出來就是各種苦。所以不談無明,要談清淨心,本來自性,元清淨體。我們要見的是本來,不是見無明。哎呀,無明又來喝了茶。(眾笑)
問C:這個顏色不對了,是不是可以換了?
mic答:無明又在起分別。
◈ 34-修行的發心要很迫切
問:上師,那個保任功夫成片的主要方法是什麼呢?
mic答:現在還談不上保任。
問:就是還發願吧?
mic答:先觀照。
問:觀照,發願嗎?
mic答:先談觀照。
問:那個觀照它也是延續性的?
mic答:對,觀照就是延續的。觀照依什麼而延續呢?你們知道嗎?觀照依什麼而延續?如何能夠讓觀照延續下去?
問A:不住。
mic答:還有呢?
問B:發願。
mic答:念念不住的同時,還要有大願在。願力是很重要的,沒有願力這個佛道難成。
問:上師,就是說發願跟願力生起,它是不是也需要一個過程?
mic答:是啊,這個過程可以是十年以後,也可以是當下。
問C:這個分別是看你願力迫不迫切,對吧?
mic答:對啊,就是這樣。
問:這個有什麼方法能把這個時間弄短一點呢?
問C:願力迫切了時間就短了。
mic答:弄長弄短是你自己的本事,不是我的事啊。
問:大部分時間還覺得就在口頭上發願。
mic答:就是拖泥帶水嘛。缺少善根,缺少福德因緣,所以這個叫拖泥帶水。
問:那這個怎麼培養?
mic答:還要培養啊?那就十年以後嘛。
問B:當下。
mic答:說了半天還要培養,就像培養感情一樣,慢慢培養。所以這個是解脫的心迫不迫切,這個還要培養嗎?你在等待什麼?
問:沒等待。
mic答:等待彌勒菩薩下生嗎?那還要五十六億年。
問:就是覺得有時候還是沒有成片。
mic答:不是,你那等待的心態太老了。一直在等待,”我的心在等待”,(上師哼唱,眾笑)一直在等待啊。這個決心老下不了,一直在等待,看上去像是等待彌勒菩薩降生一樣。這個修行的發心要很迫切,你才能夠得到少少的一點收益。如果不迫切的話,那就不知道拖到何年何月了。
問D:那不是還有因緣時節嗎?
mic答:因緣時節是自己創造的,你可以等幾百年之後再來學,也可以當下馬上就要成就。這個是自己製造的因緣時節,不是老天爺定的。是不是還要去問關老爺我什麼時候成佛?關老爺一臉霧水:”我都不知道我什麼時候成佛呢,我怎麼知道你啊?”(眾笑)所以這個要很迫切才行。
問E:那上師,那天天發願的話,是不是就是為了成就,然後創造時節因緣的?
mic答:為了那一刹那。因為這個發願就是累積解脫的力量,所以我們說要發解脫大願。發解脫大願,種解脫的種子,這種子就是各種力量。給我們這個解脫創造時節因緣,當然我們不會將心待悟,也不會去等待個解脫,所以就要不停地發願,不停地去做。行菩提大願,行菩提道,做菩薩們做的事業,這個就是給我們的解脫創造時節因緣,創造這個機會,而不是去等待。
問E:這個迫切怎麼理解?
mic答:迫切就是拼命地耕耘,拼命地勞作。
問E:就是當下要承當嗎?
mic答:那當然要承當,不承當怎麼勞作?你想成就嗎?你們要有成就大業嗎?
問D:想。
mic答:這個大業就是要勞作出來的結果。什麼叫大業啊?家大業大,你看我們這個家多大,這業就大了,就是這個意思,我們這是如來家業,家大業大。你要不肯付出的話,哪裡會感召這麼多人來啊?
問B:今天打坐也是冒出一個妄想,我說上師感召這麼多人,就是上師”甘做春泥群芳護”,就想起這個偈子。
mic答:所以上師要把大家照顧好,服務好,指導好。
問B:我說我們要做到上師的一點點就好了。
mic答:所以你們是來幫助上師,還是來”蹭上師”?(眾笑)
問B:像我們就是來做上師的墊腳石來的。
mic答:對,就是大眾的墊腳石。所以能夠成為印心宗的上師,就必須要甘願做大家的墊腳石,為大家服務。那助修師也一樣,也是要為大家服務。
◈ 35-歸於淨土並不是歸於淨土宗
問:上師,能所雙忘到根塵脫落不是還有個過程嗎?
mic答:沒有過程。
問:沒有啊,能所雙忘就是根塵脫落嗎?
mic答:昨天不是跟你講過了嗎?這個能所雙忘是可以預見的,因為你按照我們這個修行的過程去慢慢體會,它是能夠預見的,能夠達到的,就是自己用功的程度能夠讓我們體會到什麼叫能所雙忘。但是根塵脫落是不可以預見的,不可以說我想什麼時候脫落就什麼時候脫落,它是不能預見的。唯一的能夠形成根塵脫落的條件就是——觀照打成一片。那究竟你自己這個觀照什麼時候才能夠打成一片呢?它是不能夠預見的,所以這裡面沒有過程。也可能能所雙忘的當下就是根塵脫落,也可能能所雙忘無數次後,過幾百年,才會出現根塵脫落。所以說它不是一個可以預見的,唯一的條件就是觀照打成一片,一切無求,只要還有一絲毫的所求在,就不會出現根塵脫落。
問:像虛雲老和尚茶杯落地這個。
mic答:那個還不是。
問:還不是根塵脫落?
mic答:那還不是,那個只是一個契機,就借助這個茶杯落地那一刹那,他感覺到輕安。用虛雲老和尚的話來講那叫初見本來,還不是我們所講的根塵脫落。
問A:上師,跟這個打坐時間長短也沒有關係?
mic答:對,不是有絕對的關係,但也不能說一點關係沒有。沒有打坐,那觀照就不可能起來,你不可能自然觀照。那沒有自然觀照,哪裡會有根塵脫落呢?當然你說這個脫落跟打坐沒有關係,是,的確是沒有關係,但是沒有打坐是絕對沒有脫落的,除非你是古佛再來,無量劫以前已經脫落了幾千億遍,一出生你就脫落了,那是古佛再來,跟你修不修沒有關係。
問A:像淨土宗和禪宗,那個修行也跟打坐功用是一樣的?
mic答:不一樣,為什麼說不一樣呢?禪宗是講即生解脫,即生成就,淨土講的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目的根本就不一樣。你就不能夠說它的方法是一樣,也不能夠說它的目是一樣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去成佛,它不是在這個世間即生成就,這是淨土宗的觀念。但是你要說淨土,那是另外一回事,淨土跟淨土宗是兩碼事。淨土是哪個法門最終還是要歸於淨土,但是我們說這個歸於淨土,並不是歸於淨土宗,別搞錯了,這根本就是兩個概念。我們所講的淨土是十方法界皆是淨土。十方諸佛世界皆是淨土,而不是淨土宗所講的只有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淨土,其他的淨土它是否認的。
問A:它這個法門最終不也是要根塵脫落嗎?
mic答:淨土宗講根塵脫落嗎?有嗎?
問A:它不講這些啊?
問B:只說往生西方,西方淨土。
問C:花開見佛。
問:花開見佛它不也是根塵脫落?
mic答:那不一樣,他是到極樂世界去見佛,他還不是在這裡見佛。他見佛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他講的是往生。如果根塵脫落還有個地方可去,就不是根塵脫落。還有個地方可去,有去就有來,有來有去那是分別心,怎麼叫脫落啊?還有分別心那能脫落嗎?所以你這個不能夠妄認,不能夠猜人家淨土宗是這麼講的,淨土宗根本就沒有講要根塵脫落。
問A:那禪宗它肯定講這個根塵脫落。
mic答:禪宗是禪宗,你不能夠混為一談。所以這個教理你要研究的話你就得認認真真去參學,不能夠在這裡猜想。知道吧?那你得好好去參學一番,最好去讀個佛學院。
問A:我的意思就是禪宗它跟打坐有什麼關係呢?
mic答:禪宗就是講打坐,打坐就是禪宗的用詞。
問:它是參禪那種。
mic答:打坐、參禪。
問:參禪、參話頭也是一種形式?
mic答:形式是形式,它畢竟是有一套的。這個也要講師承的,沒有師承你也說不開。
問:上師像我在夢中遇到這種危險的事,我老是念佛,我想說是不是我前輩子是念佛的?
mic答:嗯,你是念佛的,我們也是念佛的。
問:我是說遇到危險的事情我是念阿彌陀佛,那些東西馬上就消失了。
mic答:是啊,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自性光明,不念佛念誰啊?
問:我以為說我念阿彌陀佛了,就是和我前輩子有關係。
mic答:是啊,你念藥師佛、念釋迦佛也一樣的,哪個順口就念哪個嘛。
問:以為我是不是修這個法的。
mic答:你看你跟師兄一樣又停留:”我到底是不是淨土啊?還是什麼?”不要有這種分別,我們都是佛弟子,佛弟子是不分宗門的。你別以為說這個印心宗跟淨土宗是有別的。沒有別,包容在一起的,印心宗裡面也有淨土法門,也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不講,那看跟什麼人講什麼法。不要以為:”哎呀,印心宗跟禪宗不一樣。”誰說的?印心宗裡面就有禪宗,就包括禪宗在內啊。印心為宗,般若為用,般若就是禪宗,總持為修,淨土為歸,就包括了禪淨密。
問:是不是藏族那邊講的那個”香巴拉”,就咱們的極樂世界,往生香巴拉。
mic答:香巴拉是佛國淨土的意思。
問B:上師,印心宗我們那個最高的成就去哪裡?
mic答:最高的成就啊,超佛祖師,超越諸佛菩薩,就是最高成就。
問B:見性成佛?
mic答:你要超越啊,我們佛弟子都要超越諸佛菩薩。如果超越不了那就是家門代代衰,必須要超越,超越才是家門代代興。
問B:阿彌陀佛。
問:超越諸佛菩薩。
mic答:如果我們超越不了,那就是家門代代衰,就證明我們這佛法在衰敗。一定要超越,要有大的心量去超越,不斷地去超越。
問B:佛的境界不是最高的境界了嗎?
mic答:佛沒有境界,最高的境界就是你的境界,不是佛的境界。佛沒有境界,所以佛的境界是可以超越的,因為沒有境界。
問B:我對這個問題有一點迷茫。
mic答:佛是什麼呢?一切放下放下放下放下放下……了無所得,這就成佛啦。你看你還抱著這麼多最高境界,一個都不肯放下,那你是超越嗎?
問:超越佛的境界沒敢想。
mic答:超越自己。
問:超越自己我還敢想。
問B:我們還在選擇去哪裡,最終去哪裡。
mic答:去哪裡。
問B:西方極樂世界。
mic答:去就是哪裡。
◈ 36-印心宗繼承了”五門八脈”
mic答:這種定不實在,就類似我們也有的這個經歷,奢摩他定,就是我們所講的昏沉定、未到定這一塊。
問:哦,昏沉定屬於奢摩他定。
mic答:奢摩他定。然後這個座下叫三昧耶定,三昧耶定就是意識不亂,意境不亂,就把座上培養出來的定力拿到座下來用,三昧耶定。而且經常在座下還要培養,他先提一個念,我要入定,就定在那裡一切不住了,這個是三昧耶定。由奢摩他定、三昧耶定培養出禪那,禪那就是時時刻刻都在定中。
問:座上座下?
mic答:座上座下都在定中,就是心不亂的定。那我們印心宗通過打坐,通過心念耳聞,通過一動不動,培養出來的定就跟禪那是一樣的,座上座下都是心不亂,所以我們講心不亂就是定。
問:這就叫禪那。
mic答:就是禪那。
問A:座下的那屬於三昧耶定。
mic答:時時刻刻遇到事情來了心不亂,心不亂就是定,所以並不是非要有一個定境才叫定,我們所講的那個定境是奢摩他定培養出來的,那種定境。因為他們在座上是不持咒的,或者結一個方便定印、法界定印,或者一個合掌,但是他是不持咒的,那樣就培養了奢摩他定。我們是持咒的,所以持咒的在座上只能夠心念耳聞,只可以一動不動,在座上還體會不到什麼叫奢摩他定,就偶爾會出現昏沉、未到定,會出現這種境相,這就屬於奢摩他定的範圍,但不是整一座都貫穿。所以修過我們這個法門的師兄,如果後來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修了別的法門,他會感覺:”哎呦,入定很快,很輕鬆。”他那個就是奢摩他定。
問B:那上師就是說你要是這幾天定境挺好,一上座發願文一祈請,有時還沒祈請完,這邊一下子能念的所念的咒那就沒有了,它就沒有了,身心世界化空,這一下子它就入深定了,像這樣的?
mic答:你這個是金剛喻定。
問B:就是沒有咒了。
mic答:嗯,咒已化掉了,叫金剛喻定。我們那金剛定也叫楞嚴定,也叫楞嚴大定。
問B:就是這一段時間基本上就是有時一天打一座,一天打兩座,胃裡只要舒服,每座基本上就持著持著這個咒,它就沒有咒了。
mic答:能所雙忘了嘛,能所雙忘是一心不亂了。
問B:就是化空了。
mic答:也是一念不生了。
問B:對,一念不生,就今天您說的,了了常知。
mic答:這個也叫生死大定,解脫之定。
問B:嗯,了了常知。
問C:上師為什麼上次您說真正的脫落是在座下呢?
mic答:對,這個脫落是座下的,一切放下。
問C:座上不會脫落嗎?
mic答:座上你還有持咒在啊,它是跟座上有關係,座上下座的時候一刹那間一切放下,就會出現根塵脫落。
問C:脫落時是什麼境界都沒有的?
mic答:有個是沒有境界的境界,要你切身體會才可以告訴你,因為每個人表述出來的情景是不一樣的。
你看我們說這個三密加持,為什麼要講三密加持啊?身口意三密加持,一切密法離不開身口意三密加持,這是因為釋迦牟尼佛所傳承下來的佛法,以這個總持來修證,是從頭到尾要貫穿身口意三密。好比我們說:這六字大明咒、心中心法、大准提、藥師法都屬於第四真如門,也叫作金剛乘第四真如門所體現出來的法。為什麼叫真如門呢?為什麼又叫金剛乘真如門呢?其實我們所講的金剛乘真如門,它既是文殊法,亦是毗盧法,同時又是釋迦法。
這個講起來你們可能對這個概念不太清楚,我解釋得清晰一些。就是我們整一部密法是包含五門,五門是哪五門?無生門,因為自性本無生,自性無生滅,所以叫作無生門,不生不滅就是無生門;自性又是不動門,如如不動,所以又叫不動門;同時是解脫門;第四叫真如門;第五叫淨土門。這個叫五門,五門是一體的。
所以整個佛教叫五門八脈。八脈就是密乘傳承的八個法脈,首先我們講釋迦法脈,釋迦牟尼佛的一些修持法要叫釋迦法脈。有尊勝法脈,就是毗盧法脈,就是大日如來的一些法系。有文殊法脈,普賢法脈,觀音法脈,彌勒法脈——也叫慈氏法脈,彌陀法脈,就淨土法門,還有一個密跡金剛法脈,就是修護法門。一共是八個法脈,所以我們叫五門八脈。這五門八脈現在是誰在繼承呢?唯有我們印心宗在繼承。
問B:哎呀,這裡頭學問太大了。
mic答:我們印心宗繼承著佛法的五門八脈,而在其他宗門裡面已經消失了,甚至講都沒有人講這五門八脈,只有我們在講。
問B:好感動啊。
mic答:那我們前面說了我們的傳承來自於釋迦牟尼佛,然後釋迦佛有兩位助手,一位叫普賢菩薩,一位叫文殊菩薩,這三位也叫華嚴三聖。《華嚴經》、華嚴法、華嚴密,華嚴密乘就是以華嚴三乘來作體現的,華嚴三乘也代表著身口意三密。釋迦佛代表的是心密,體現在意密上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六根就是心,所以叫心密;我們普賢菩薩表法叫真如,真如叫什麼?不生不滅,不動不靜,不增不減,這叫真如,所以普賢菩薩的表法叫一動不動,所以我們打坐要求一動不動,就跟普賢菩薩相應。這個代表的是身密,所以只有身體一動不動,才能夠稱得上叫真如,動了就不叫真如了,所以是一動不動;那文殊菩薩是體現出語密,就我們所講的口念耳聞,最後過渡到心念耳聞,這就是語密。所以身口意三密加持我們,我們修起法來是得到七分佛力、三分自力的加持。你看我們宗門標誌那個五環裡面就有這個。
問B:那個禪宗全靠自力,是吧?
mic答:不能這麼講,我一會跟你講禪宗。其實佛教整個佛法的傳播、傳承,不管是哪一個宗門都離不開五門八脈。你看,這裡面這個三角就代表著身口意三密。不要誰都不知道啊,我們這個宗門標誌那個三角三個圓點連成一起是什麼意思?這就是身口意三密。
問D:不然有的人還以為是五環。
問:五環裡面還有個三角。
問B:所以要聽上師多講,多開示。
mic答:這五環也代表五門,五門就是我們佛教的五色旗上面的顏色,就是這五個環。
問E:這您剛才講的五門。
mic答:五門就是無生門、不動門、解脫門、真如門、淨土門,這叫五門,五門是一體的,任何一個宗門都不能夠離開這五門,離開了就不是佛法。
◈ 37-打坐可以提高根器
問:祈請上師講禪宗。
mic答:禪宗是吧?禪宗實際上講的是根器,要有根器才能夠跟它相應。
問:我有禪宗根器沒有?
mic答:人人皆有,但是這個根器有的人是隱性的,有的人是表露得很明顯。
問:我喜歡這方面的禪宗的書。
mic答:表現得比較明顯的人他比較機智,心不容易亂,而且說話不囉嗦,很容易直心表白。我們現在的人管這種人叫傻二愣,有點傻傻的,二愣二愣的。
問:對,我家人都把我當成傻子。
mic答:傻子,其實這種人頭腦很簡單,他很直白,心不容易亂。
問:不會拐彎。
問A:我就屬於這種人,傻不拉幾的。
mic答:哇,你們都是禪宗根器啊!(眾笑)
問A:也不能這麼說,但是真的有點傻。
問B:反正就往自己身上套。
mic答:是啊,沒錯,這就是禪宗根器。還有一個,就是這個根器沒有那麼足,沒有表現出來,隱性的,那可以通過打坐來培養這種根器。所以說你看我們剛開始看母音老人的書,讀大祖師們的書讀不懂,讀不懂是什麼意思啊?因為根器跟不上,不相應,所以讀不懂。那通過打坐修行了之後,他就看懂了,一看就知道祖師在說什麼,甚至連祖師還沒說出來的也看懂了。這就是跟祖師相應,這就是我們的根器提高了,所以通過實修也可以培養禪宗根器。
所以你看我們母音上師有一個開示,他說以前老喜歡跟師兄們一起去聽大愚祖師講法,請愚公做開示。到了愚公跟前,愚公就問他們了:”你們是怎麼打坐的?是怎麼修行的啊?”大家就跟愚公說:”我們是一座兩個小時。”愚公說:”哎,不行不行不行,要兩座、三座連在一起打,也就是一座要四個小時、六個小時。”好吧,那既然愚公這麼說,那我們就回去,兩座連在一起打。那兩座連在一起打,修了一段時間之後,又跑去聽愚公做開示。愚公正在做開示,講到中途的時候,突然間停下來問了:”你們一座坐多長時間?”那師兄們就回他:”兩座連在一起打,一座四個小時。”愚公說:”太少了,要三座連在一起打。”三座連在一起打,就是一座六個小時。”要不然的話,你們聽不懂我在講什麼。”所以不打長坐不知道祖師在講什麼。
◈ 38-極力追頂是可以主動停下來的
問:上師,現在從一上座就在追頂,然後那個牙齒就是這樣不斷地碰撞,然後那個咒太快了。
mic答:追頂要把握自己,就是說時間到了,要自己主動下來,不要貪坐,因為追頂的時候是最容易貪坐的。但是因為這個追頂對身體還是有點損耗,所以我們定好時間,如果時間到了必須要下座,要主動下座,不要貪坐。
問:就是牙齒一直在碰撞,咒也念不出來了,這樣如法嗎?
mic答:那沒關係,它實際上就是在持咒,你也可以去停頓一下,有意地去停頓。
問:停不下來。
mic答:可以停的。
問:可以停的?
mic答:你只是不願意停而已。每個人都可以停的,我們一拍手板,或者叫你的名字你就停下來,那還是可以停的,只是你不知道要停。
問:這兩天就是一上座就在追頂,就感覺有點乏味,打坐打得一上座就在練牙。
◈ 39-法門的開啟需要時節因緣
問:上師,我們那邊有老師兄問這個問題,他說座下是念阿彌陀佛還是發大願呢?
mic答:嗯,座下觀照。
問:好。
mic答:心不亂就是觀照,心清淨就是觀照,不作是念。當然這個是針對我們這一脈的傳承可以這麼做。如果是其他傳承的話,每座兩個小時,他下座還是要找,那麼發願或者是念佛都可以,因為這個座上的種子翻不透。
問:是個願力問題。
mic答:那願力問題就用大願來補充。
問:他就是因為願力不夠,信心不夠才會想到這個問題,我是念阿彌陀佛還是發大願呢?是吧?
mic答:是。
問:其實按我們心中心修四印的話,都有講過隨願往生。
mic答:嗯,隨願往生十方淨土。
問:對啊,他提這個問題還是自己內心信心不夠。
mic答:如果是信心不足的話,就加修第一印。第一印是鞏固我們的菩提信念,菩提信心,它是叫菩提心種子印,信念不夠就是修第一印,加修第一印;如果是業障比較大就加修第二印,其實第二印主要就是除掉宿業;如果是這個事業上不穩定,或者說身心上不得受用,加修第三印。我們說這個事業部不行,做生意做不起來,而且沒有得到護法的加持,護法的幫助,可以加修第三印,第三印叫事業部成就印,心中心法的事業部成就印。或者說我們要到哪裡去共修,去不了,單位不同意,家裡不同意,違緣大,也加修第三印。或者有人要控制我們,也可以加修第三印;第四印就是隨願往生十方淨土。
問A:他有魔障不是加修第五印嗎?
mic答:第五印啊?第五印是要度眾生要用的,還有一個魔障重可以用它,魔障重加修第五印,魔障重主要是指淫欲心和貪嗔癡這個心比較旺的,所以叫魔障重,所以要加修第五印;想要開智慧得神通就加修第六印,第六印是打開五眼六通,就通過第六印。度眾生沒有神通可度不了,我們佛經上說這個菩薩沒有神通度不了眾生,這是佛經上說的。
問A:是的,沒有定力不能求神通,有定力了可以。
問B:這不是還有一個八印嗎?
mic答:那不止,如果是我們心中心法整一部延續下去的一共是二十六個手印。有隨求八印,有隨心八法,隨心八法那就是八個手印八個咒語,隨求八印就是一個咒語八個手印,這裡面就占了十六個了。
問B:上師給我傳。
mic答:這些目前都還沒有開始,還沒到時節因緣。像我們祖師傳到現在沒傳幾個法,因為他要根據時節因緣開啟一個一個法門,要開啟才能傳,沒有開啟就不能傳。所以我們宗門號稱六十八個法門,但並不是六十八個法門都在傳,要根據時節因緣來傳的。因為沒有相應的根器就修不了這個法,你即便傳也傳不下去,沒到這個時候你傳也傳不下去。就像我們母音上師說這個穢跡金剛法,目前沒有到時節因緣去開啟它,但是還是有老師傳,傳了也沒有用,修不下去,時節因緣不對,修不成,修不成只能浪費時間,而且還會有一些違緣出來。
我們原先我們母音上師說如果有出家師父要護持寺院,需要修這個法可以傳給他。我們傳給了幾個出家師父,結果別說是護寺院了,他自己心亂不說,寺院都不要了,扔到一邊去了,人跑掉了,不相應嘛。還有一位出家師父發的願是很大,不但要護持寺院,還要護持他師父。結果修到種子翻起來,受不了了,把他師父狠狠地罵了一頓。罵完之後就發現:”不對啊,我怎麼能夠罵我師父呢?”慚愧得不得了,連夜下山跑了,再也不回來了,所以這違緣重啊!其實他師父被罵了之後知道他翻種子倒是無所謂,第二天還專門下山去找他,找不到,人不知道跑哪去了,這個是違緣重啊!
問C:那上師這二十六個手印都傳的?
mic答:傳沒有用,你一傳了之後,他自己亂了,不知道修哪個法了,整天來問:”上師啊,我要修什麼法好啊?上師啊,我到底修哪個印好啊?”那煩死你。”誰叫你傳我的?”(眾笑)現在就有這樣的師兄,經常跑來問我:”上師啊,我修哪個印好啊?我修哪個法好啊?”本來傳法是一種方便,這回變成累贅了。那你如果二十六個印修完了,那慘了,都學完了那慘了,今天不知道結哪個印,跟沒學一樣,有什麼用?學了跟沒學一樣有什麼用?
問C:那以後死的時候結什麼印走呢?(眾笑)
mic答:結心印,死的時候結心印,你知道哪個是心印嗎?
問C:不知道,你沒傳給我。
mic答:哪個手印都是心印,這合掌也是心印。
問:合掌最簡單了,而且這個不用去想,合起來就是,最方便了。
問D:上師,蓮花印怎麼樣是比較如法?
mic答:也是心印,蓮花印也是心印。
問D:就這樣子的?
mic答:對。
問D:我上次打坐看到有一雙手,它跟我說這樣子,把它分得大一點。
mic答:分大一點自然後還是這樣的,它總要自然的。
問E:修著修著就變彎了。
問D:它有時候就會這樣子。
mic答:也是心印。
問F:上師,我加修二印以後覺得在世間工作違緣格外多。
mic答:那加修三印嘛。
問F:跟我修二印有關係嗎?
mic答:你加修三印嘛。
問F:但是我還想修二印,二印疼,我想把它給克服。
mic答:二印是主修的,不用加修,二印本身就是主修的。
問F:我主修,然後中間再加一個三印就好一些是吧?
mic答:對,沒錯。
問F:也就是說我碰到這些事兒跟我只修二印還是有一點關係的是吧?
mic答:不一定,誰知道你碰到什麼事啊?
印心七六七第一天
(2019年1月11日)
◈ 40-習慣脫落了會經常出現
問:那追頂脫落就不一定是在追頂以後脫落,有的時候我躺在床上就會出現。
mic答:脫落也會習慣,習慣了會經常脫落。
問:哦,這是正常的?
mic答:座下表現出來就是輕安。座上是脫落,座下是輕安,能所雙忘,能所雙忘之後就是輕安,它會經常出現輕安,所以輕安出現了你就定住了就不想說話了。
問A:輕安也叫脫落?
mic答:輕安是短暫的脫落,但不徹底,徹底了就是脫落了,不叫輕安。
問B:上師,徹底脫落是什麼情況?
mic答:沒有情況,就是脫落了。
問B:不等於沒問嗎?
mic答:是,只能當你沒問。因為這個說不得,沒有哪一本經描述這種脫落的。有嗎?你看佛經上有沒有描述什麼叫脫落的?
問題:31_40
印心七五七第二天
31-從如來禪到祖師禪
32-禪宗公案是講時節因緣的
33-把無始無明轉成元清淨體
34-修行的發心要很迫切
35-歸於淨土並不是歸於淨土宗
36-印心宗繼承了”五門八脈”
37-打坐可以提高根器
38-極力追頂是可以主動停下來的
39-法門的開啟需要時節因緣
印心七六七第一天
40-習慣脫落了會經常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