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心七四七第四天
(2024年1月3日——塔光男眾道場)
◈ 61-除習氣的原理和過程
問:上師,除習氣的原理是什麼?它有什麼過程?過程是什麼?
mic答:你習氣在哪裡?拿出來看一看。把習氣拿出來,老和尚給你除。(眾笑)
問A:你一天打坐是在幹啥呢?
問:翻種子。
問A:不是在除習氣嗎?還要問除習氣的原理是哪一個?
問:我就想問,就說這個……
mic答:你要能夠發現習氣所在。有沒有發現?習氣在哪裡?
問:習氣就是妄想。
mic答:不是哦。妄想是屬於煩惱,不屬於習氣。
問:執著。
mic答:那還是屬於煩惱,你講的那都還是煩惱。
問:那習氣是什麼?
mic答:習氣是本來具足的,本來就有的。你沒發現啊?你每天起來的時候做什麼?
問:呼吸。
問B:你不起來也得呼吸啊。
問:起來,睜眼睛,穿衣。
mic答:穿衣吃飯就屬於習氣之一。習氣叫作五蓋,煩惱叫作五毒。習氣叫作五蓋,財、色、名、食、睡,它屬於蓋障。為什麼叫蓋障呢?因為你執著了,它就形成障礙了。執著了,就形成障礙,所以叫蓋障。你不執著了,它又轉成五用,就是方便啟用。所以這個叫習氣。
問:這個叫習氣,那為什麼都說開悟之後除習氣?
mic答:開悟之後除習氣啊。開悟的人,他福德因緣具足了,天人供養、非人供養、人也供養,什麼供養都來了,所以這個時候習氣就變得很重很大了。如果他要著在上面,那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你看這個人修行以前修得不錯,現在開始追求名聞利養,就是習氣把他給蒙蔽了,所以這個時候習氣就叫五蓋。他如果說不被這五蓋所影響,無所謂,來了我們也受,用在造福大眾,用在建道場、護持道場上面,你看這個習氣又轉成了功德,這就叫五用。
問:和我理解的習氣不一樣啊。
mic答:你說的那個是煩惱,那叫貪嗔癡慢疑,那叫作煩惱,那不是習氣,習氣是財色名食睡。你什麼時候回去看你師父啊?
問:隨緣吧。
mic答:要買票吧?買票要用到錢,沒有錢你寸步難行。這個錢你要追求它就成了蓋障,你要不追求它,只是買個機票就可以去了,那就是變成一種作用,它叫作財。
問C:比如說人家為了蓋道場去請有關部門喝酒,習氣就變成用了,是不是?
mic答:對,這一方面你比較通達。
問C:要辦各種手續,不吃飯不請人家怎麼行?
mic答:你那是尋找護法嘛。
問C:對啊。
問:如果習氣是這個的話,那我說斷煩惱、除煩惱,那是?
mic答:他是這樣的,未見本性之前就是要斷煩惱,親證本性之後要除習氣。斷煩惱、除習氣它用的範圍不一樣。因為見性了破掉煩惱見了,破掉見惑思惑,之後你才能夠發現你內心的一切念頭起處,那是了了覺知,完全覺察到你的一切念頭起處,那麼這財色名食睡也是從念頭中生起的,但它不會變成煩惱,因為已經得到根本了,煩惱是一種迷境嘛,你已經見性了,就不會再落入迷境當中了,所以他直接就是啟用。這個時候財色名食睡他是離不開的,就是說你沒見性財色名食睡也離不開,但是你沒見性的時候,財色名食睡你是完全把它當成必要的執著,去執著它了,沒有發現它是一種習氣,這個要見性之後才有力量發現它是習氣。
問:那這樣說就不用斷種子了?
mic答:那怎麼可能斷掉,你不吃飯嗎?
問D:他要當焦芽敗種。
mic答:你不睡覺嗎?
問:比如說證初果的人他要七返人天,他是七次,他能不能下來以後他不接觸眾生?
mic答:那你這個成不了阿羅漢啊,阿羅漢要接受供養,菩薩更要接受供養。
問:就是說他入胎、住胎和出胎的時候,他有沒有可能……
mic答:你說住胎不迷,還是出世不迷?
問:他在胎中不是還有十個月?那十個月他……
mic答:他主要是分三個階段,入胎的時候不迷,那看你的修證啊,入胎的時候如何不迷,然後住胎的時候不迷,還有一個出胎的時候也不迷。那就要考證你過去世的修證。
問:他不迷的話,他有沒有可能消除自己的……
mic答:不迷肯定就消除了,你都不迷了還不消除,那是怎麼說?你不要假設,你要講真如嘛。
問:如果說這個業識種子,他在胎中的時候,他的業識種子能不能消除?
問D:你怎麼總要把種子消除呢?
問E:種子是智慧啊。
mic答:種子消除?所有的種子都有變異的過程。你所謂的消除是怎麼說?是不讓它形成果嗎?光有因而沒有果是嗎?還是怎麼說?
問:這個我也有點迷糊,比如說我們這個持咒打坐……
mic答:我看你這是在打妄念,不是打坐。(眾笑)
問:禪宗也打坐,密宗也打坐,但是密宗是……
mic答:這個沒有妨礙,它只是形式不同,目標是一致的,過程不一樣,目標是一致的。除非說你的目標不一致,那就是因地和果地的問題,因就不在這裡,所以果也不在這裡。如果目標是一致的,那麼只是過程不同。過程不同,不管你禪宗、密宗,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修成就的時節因緣都不同。那你怎麼能讓這個種子消失呢?
問:是啊,我現在就著在這個上面。
mic答:你看不透自己,我們也看不透你,所以說不出你想知道的東西。
問D:他是不是想追求滅盡定啊?他把種子除掉,不就滅盡定?比非想非非想還要死。
問B:你不要跟著他去分析啊,明天他說的又不一樣了。
問D:他又不追求把種子滅掉了,把種子都翻出來了。
問B:明天就不講七返了,明天講八地了。他那個思維動得,累得不行,坐在旁邊都累。
問F:心太多了。
mic答:聽進去了就累,沒聽進去管他說什麼呢?
◈ 62-了了覺知和了了常知的差別
問:上師,您剛提到了了覺知跟了了常知,是不是有差別?
mic答:有差別。能體會到了了覺知吧?
問:我不知道是不是覺知,反正就是了了常知。
mic答:持續下去就叫常知,當下就叫體會到了了覺知,你要說一直都體會到,持續下去就叫了了常知。
問:常知是持續下去。
mic答:常就是平常的意思。你時時刻刻都是那麼平常,所以就叫了了常知。
問A:因為它本來具足,所以就平常嘛。
mic答:本來具足就叫了了覺知。
問:我們觀照的話其實是培養這個力量,覺知的力量?
mic答:觀照就是這樣。了了覺知,了了常知,觀照就是這樣,不需要培養,當下便是。培養什麼?
問:那為什麼會說有迷失在呢?
mic答:迷失是你不肯了了常知你就迷失了嘛,你不願意嘛。你不願意所以就迷失,本來不迷。
問B:上師,了了常知跟知道的區別,是不是就在於一個自己管得了、一個自己管不了?
mic答:你所講的是覺知吧?覺知就是當下便是,這叫覺知嘛。
問B:那個不受你自己左右的吧?
mic答:”哦,就是這樣啊!”這就叫了了覺知。了了常知就是你認取了之後,就不再被一切事境所迷惑了。
問C:他倆提了一個問題。
mic答:對。認取了之後時時刻刻都是這樣,就叫了了常知。
問:我們講座上座下培養的力量、定力……
mic答:定力就是叫你不要走失,不要迷失,不要迷失就體現你定力很好。
問:定力是可以培養的?
mic答:定力是可以培養的。
問D:上師,我們所謂這個發願,是要在體會到這個了了覺知的情況下?
mic答:我們的目標是這樣,就發願的同時體會到了了覺知。但要配合打坐,沒有打坐體會不到,沒有打坐,發願就是一個發願文,他體會不到了了覺知。
問D:我就有個疑問,是不是打坐之後才能體會到這個了了覺知?
mic答:肯定是的,因為我們不打坐的話沒有力量。
問D:這心都是亂的。
mic答:對,容易被事境帶跑了。
問D:就讀那些經文,也讀不懂。
mic答:沒錯,是這樣的。所以不能光讀經文,要用功,要實踐佛法,你光在理論上面研究是研究不透的。這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要喝水你才知道冷暖,你不喝水的話,你肯定不知道這個水冷暖在哪。
問D:以前沒打坐的時候,讀經好像跟讀天書一樣,後面打坐之後,好像有點體會。
mic答:沒錯,是這樣的。就是你打坐了,你才發現這佛經都是在描述我們的修行,這就相應了。
問E:心*師兄最近回來以後打六小時四小時,所以他有體會,座下觀照也非常好。
mic答:是啊。也要讀經,懂得用功了之後讀經,那就更能夠相應。
問E:是,以心印心。
mic答:以心印心,那叫以佛經來印證我們的修行,這就叫以心印心。如果我們沒有修行,你拿佛經來讀也無法印證。光是修行,不讀佛經,也沒有辦法去印證。所以這些都要結合的。
◈ 63-聞性就是萬法
問:上師,您剛剛提到自性,這個自性也包含聞性?
mic答:它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
問:一個東西?因為前幾天……
mic答:見性、聞性、覺性、知性都是一樣的,都是同一個東西。見聞覺知是同一個東西。
問:同一個東西啊?
mic答:對,同一個東西。
問:六祖不是講嘛:”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聞性怎麼生萬法?
mic答:聞性就是萬法。
問:聞性就是萬法?
mic答:對。
問A:所謂性就是一種功能哦?
mic答:對,性是本具的功能,這個功能是本來具足的。
問A:聞性就是能聽的這個功能,就是功能的意思。
mic答:對,本具的功能。
問:之前有聽上師開示,有些師兄他會聽到耳鳴,這是聞性的一種體現嘛?
mic答:對。
問:耳鳴可以幫助我們去做功夫,觀照?
mic答:對,可以。能體會到嗎?
問:我就經常聽到,老早就聽到了。
mic答:老早就聽到了?你聽到之後知道怎麼做功夫哦?
問:我是就聽它就行了。
mic答:對呀,聽它就行了。聽它之後你就可以一切相不住了,這就是見性,一切相不住就是見性。
問:謝謝上師。
問B:上師,這裡是不是還有個細節?不是講聞性非聞嘛,比如說聽所謂的聲音,他不能在意在聽聞上,他要返聞嗎?
mic答:它是這樣的,他不需要在意,也能聽到。
問B:是,他是能聽到,但是不能在意。
mic答:是。但是要這麼提示嘛,它只是一個提示,就是告訴你這回事。
問B:不能否定它?
問C:他可以去體會。
mic答:告訴你這回事,你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問D:上師,可不可以這樣,明心就是發現我們的真心?
mic答:不是”可不可以”,這是唯一的路,唯一的路途就是這樣。這叫發明心地,這是唯一的路,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條路。
問D:然後見性就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是不是這就是明心見性?
mic答:不存在”是不是”。
問D:也是跟它一樣,也是發明心地。
mic答:發明心地。
問:上師,但是好像睡著了就聽不到了。
mic答:可以,也可以聽到。它不是在意地聽,不經意你就聽到了。
問C:睡著了這個聞性它還存在嘛,它一直都在,只是說你注意力不在這兒了。
mic答:你睡覺打呼嚕沒有?
問:我以前以為我不打的,心*師兄說我偶爾也會打。
mic答:你這本事還不夠,還要能聽到自己打每一個呼嚕,”這呼嚕怎麼那麼難聽?”(眾笑)
問A:我是快醒的時候最後一個呼嚕能聽到。
問:有時候會聽到一點。
mic答:一直能聽到更妙。
問C:師父您那個是補闕真言,”嗡呼嚕呼嚕梭哈。”
mic答:一直能聽到。
問D:他打坐的時候我們都聽得到。了了常知。
問B:早上那一座沒聽到你打呼嚕,都感覺大家沒打坐。
問A:我呼嚕聲大不大?
問B:我在一樓都能聽見。
問C:師父,不大不小,剛剛好。
mic答:師父,你那呼嚕聲大無外小無內,遍虛空滿法界。(眾笑)
問B:這個呼嚕厲害。
◈ 64-能所雙忘就是一念不生
問:想問一下上師能所雙忘的意義所在,因為我們有沒有體會都能做功夫嘛,而且聽上師開示,有些師兄體會到了,但是又消失了,所以這個能所雙忘它的意義是什麼?
mic答:能所雙忘講的就是一念不生。
問A:為什麼要培養這個一念不生?
mic答:本來就是一念不生。
問A:這個念它指的是妄心產生了後面的執著?那能所的過程中……
mic答:在自性當中本來就是一念不生的。所以叫作什麼呢?在證體上,我們所講的一念不生體現出來叫空靈不住。
問A:它主要是在證體上。
mic答:也叫作無比清淨,它是時時都示現出來的。它無比清淨,空靈不住,用我們的話來講就叫一念不生。你要用的時候,隨時念都可以起來,那就叫妙用了。它表現的時候就是一念不生。
問:那我們座下如果也是這樣,無比清淨……
mic答:無比清淨,清淨無比,然後就是一念不生了。因為一念不生了,所以就可以念念不住,念只是個運用。
問A:所以它也是培養妙用?
mic答:所以也叫作念念清淨。你看我們有一些詞,有修證你才能夠體會出來,念念清淨、念念不住、念念不隨、念念本空、念念無念,它講的就是實修實證,體現出來就是這樣,所以一切的念頭那是我們要用了,它自然流露出來,該用就用它,即用即捨,不即不離。
問B:上師,這個念念無念,也就是說一念不生也不可得?
mic答:對。一念不生是個表現,它體現出就是一念不生。
問A:所以說它這個本身就是證體?
mic答:本身就是證體,一念不生也是證體。
問C:那經常說的般若無知,是不是……
mic答:無知就是不粘著。
問A:沒有知見。
mic答:沒有知見。
問A:所以人一定要無知。
問C:就是不立知見,不立一法。
mic答:對,一法不立。
◈ 65-食不知味可能是覺受增長的體現
問:上師,今天遇到這種狀況,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就試驗把那個了了的放在作用處,安住在那上面,心安住在作用處上面以後,吃飯突然就沒味道了。
mic答:嗯,食不知味。
問:它那個是屬於什麼情況?
mic答:食不知味,吃飯不知道味道。
問:它味道都沒了。
mic答:你就不住嘛,不住就沒味道了,味同嚼蠟。
問A:這個是不是也是聞所聞盡、盡聞不住?它是一樣的道理?
mic答:這種是定力的一種表現。
問:也就是一下子。
問A:這個是覺受增長在座下的體現?
mic答:對,覺受增長它會有很多變化。食不知味。
印心七四七第五天
(2024年1月4日——塔光女眾道場)
◈ 66-心念清淨便是觀照,念念清淨便是覺照
問:如何是修行人或者是大修行人,安心立命之處?請上師開示下。
mic答:把”大”字去掉,你就安心了。
問:因為我把這個分為兩個,像您這種屬於大修行人,我們連修行人還在靠邊,所以說我當中分一個”大”。
mic答:所以說”大”字去掉了就安心了。
問:對。那如何是修行人的安心立命之處呢?
mic答:若談安心立命,實無有法可修。所以《金剛經》說:”法善應捨,何況非法。”
問:在修法當中,如果是契得本源以後,法就不要……
mic答:所謂修法是因為還沒有安身立命,所以有個法可修。所以,安心便是安道,那叫安心養道。
問:這個事情,我上次聽普陀山的老方丈說,他說有很多學者覺得自己寫了兩本書就很厲害,結果連五戒都沒持,上師您對這個問題是什麼看法?說得頭頭是道,很多不用說菩薩戒了,五戒都沒持,您對這個事情,沒有持這個戒,是什麼看法?
mic答:你要站在哪方面去說,是吧?要站在老和尚的層面來講,這肯定是這麼說的。那麼五戒你要細分起來的話,非要談這個,那就是我們所講的五取見之一——戒禁取見。如果非要強調這個,那麼老和尚就犯了這一條——戒禁取見。所以,所謂的戒就是戒自己的行為,守戒就是自己去守,而不是別人去判斷你。如果是別人去判斷你有沒有守的話,這就屬於犯了戒禁取見,所以說是從哪個層面去說嘛。
問:這個心地無非跟心地有是非,沒證道的時候,自己有時候覺得也不是特別明瞭,很多人就是……
mic答:證道它有個過程,先是見道,見道、修道、證道它有個過程,你所講的證道那是大徹大悟,沒有哪一個人是一下子大徹大悟的。首先要見道,之後還要修道,之後才是證道。
問:除了世尊在菩提樹下,屬於大徹大悟。
mic答:是的,那也沒有哪一個老和尚說他自己是證道的,也沒有哪位菩薩說自己是證道的。
問:那他這話,他就不能講了。
mic答:都說是見道的,人人都說見道位起修嘛,先見道、修道、然後到證道。
問:見道位算明心見性嗎?
mic答:對啊,明心見性就是見道了。
問:就是修證的開始。
mic答:那麼從明心見性到佛地這個過程,就是修道位。所以哪怕我們平時所講的十地菩薩、等覺菩薩、妙覺菩薩,那都是修道位。唯有是圓滿覺地是證道位。
問:上師,如何把睡覺(jiào)變成睡覺(jué),有什麼秘密沒有?
mic答:有啊,秘密還得你自己去發現。
問:就是密在自己這裡。
mic答:對,秘密在你那裡。
問:不是在上師這裡。
mic答:不是在誰那裡,在自己那裡。
問:理上包括您剛才說的見道位、修道位,修道位證到空性見以後,它有時候透不過去還是個什麼說辭?一地到十地菩薩到等妙二覺。
mic答: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法。這因緣所生法,所謂透得過去就是看破。透不過去就是沒有完全看破,如果萬法皆能看破,那就是圓滿覺地了。只要不是圓滿覺地的話,肯定有一些事境他看不破。
問:它是每個當下都能看破,它不是有時看破,有時看不破,這個還不算?
mic答:嗯,有些可以看破,有些看不破。這個就是修道位的過程所體現出來的,如果你說他全部都能看破,那是釋迦佛——圓滿覺地。所以你第一不能要求自己太過了,第二更不能夠這樣要求所有大善知識,是吧?
問:感恩上師!其實就是我知道這個明瞭的檢驗標準,這個事情它冒出來到底是算什麼東西?我剛才所說這個就是驗證標準,因為其實障礙就是三個方面:一個是看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要麼就是別人對你的知見懲罰自己;要麼你對別人的錯誤知見懲罰自己,你不得自在。它總有一個東西,這個我本來是不存在的,是因緣和合的,我本來是五蘊浮雲,它本來就是不具足的,怎麼修道人有時候會把它當成是一個……
mic答:你書看多了吧,還是聽說聽多了?
問:這個不存在聽多,那你如果是都能透得過去的話,你就能隨緣自在。
mic答:我看你透得過去啊。
問:我透不過去,我很慚愧,上師。所以說我覺得自己是一個無明小卒,而且自己修得也不好,所以說很慚愧,上師。所以說這次就給自己七七四十九天,就在這邊好好修持一下。上師有什麼勉勵的話,也給我們開示一下,如何能夠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mic答:觀照。
問:觀照。觀照跟覺照有什麼區別?
mic答:先談觀照不談覺照,先談觀照,心清淨便是觀照。
問:我有時候它寂滅現前的時候,覺照它就起來了,那怎麼辦?
mic答:你不要聖境高推嘛,先體會清淨便是觀照,這能體會到嗎?
問:能體會到。
mic答:那念念清淨能體會到嗎?
問:這個念念清淨有時候還是體會不到。
mic答:對,先體會心念清淨,之後再體會念念清淨。心念清淨便是觀照,念念清淨便是覺照,兩者的關係就是這樣的。
問:就是寂滅的時候,可能在打長坐的時候它容易會出現,平時也有,它這個到底是?
mic答:你這個所謂的寂滅,是一念寂滅還是超越性的寂滅?
問:它也不存在著一念的寂滅,就是安住在寂滅當中這種感覺,這個覺受。
mic答:那座上寂滅座下就不寂滅了嗎?
問:現在就在寂滅當中啊。
mic答:座下也是寂滅當中那就是念念清淨,你為啥又說這個還做不到?
問:做就是說有時候做得到,做也做得到,就像現在感覺……
mic答:那你就還是沒出現寂滅。寂滅它是刹那間出現的,這個刹那間出現之後永遠都是寂滅的,它不會出現反覆,如果還會有反覆出現,那就不叫寂滅,叫寂靜。寂靜可以說是一時的,寂滅是永恆的。
問:對,你這個寂滅說的永恆這個事情呢……
mic答:所以你說:”哦,有時候我還做不到。”那就不叫寂滅,只能說是寂靜。
問:寂滅跟寂靜的區別點在哪裡?
mic答:寂靜就是可以說是一時的,它達不到永恆。要是永恆的話就叫寂滅。所以佛經上說”寂滅現前”,你前面所講的大徹大悟就是寂滅現前。
問:但是我覺得自己有時候會有寂滅現前。
mic答:你那個叫寂靜,不叫寂滅。寂靜可以說是一時的,一天當中出現好幾次寂靜都有可能,但它不是永遠的,不是永恆的,寂滅是永恆的。
問:但是有時候不提的時候,寂滅它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
mic答:當然寂滅性跟寂靜性是一體的。寂靜有分段,寂滅沒有分段。寂滅完完全全是一片的,不會說它還會出現中斷。
問:他時時刻刻自己了知這個,時時刻刻都是在寂滅當中。
mic答:是啊。凡是體會到寂靜的人,也都能夠體會到什麼叫寂滅,但是還沒有完全證道。可以體會到,因為寂滅跟寂靜它是同一個東西,只是寂靜他有一時,一時寂靜或者說當下的寂靜,寂滅是不存在這些概念的。你是名相上搞錯了,這就好比我們所講的觀照,它可以是當下的、一時的,但不是時時刻刻的,時時刻刻的就叫覺照。
問:這個有時候可能會不在覺照當中,可能有時候總感覺自己這功夫沒有成片。
mic答:功夫沒有成片就叫觀照,觀照成片了就叫覺照。
問:但是在觀照當中它會出現覺照和寂滅,有時候它會出現。
mic答:你會知道這個事,因為它是一回事,它是知道,但還不是證道。
問:它這個是一個怎麼樣的性質都能知道,但是就是說還沒有真正地體驗。
mic答:你還不能夠完完全全地打成一片,就這個而已。
問:謝謝上師!
◈ 67-有咒說明能所還在
問:先問個色身的問題,今天下座的時候突然左胸口這裡有一點”嘣嘣嘣”地一直跳得疼,後來我就下座了,本來是引磬響的時候沒下座的,所以這沒啥問題吧?
mic答:有,你這不是問題嗎?
問:所以頂禮消業。
mic答:沒事。
問:沒事就好。
mic答:強度太大了。
問:強度大?不強吧?
mic答:連續打那麼長時間坐,那肯定強度很大,平時沒這麼坐過。
問:但是我今天下午我還覺得我這三座打下來就相當於在家打一座的那種感覺,沒有特別說累或者說……
mic答:這跟你累不累沒關係,它強度還是挺大的,所以身體上略有一些反應是正常的。
問:哦,這是一種反應,明白了。還有就是這兩天在能所之後……
mic答:能所雙忘。
問:能所雙忘以後出現好幾種狀態現象,我想跟上師說說,上師幫我看看需要不需要調整什麼的。有一種就是那天持著咒突然斷了,斷了之後大概一秒。
mic答:也是能所雙忘啊。
問:嗯,但是一秒之後很快妄想跟著才斷,這是一種情況。
mic答:它這個妄想還有後遺症?
問:不是後遺症,妄想像踩刹車一樣急刹車。它比這個咒斷得……
mic答:還有妄想嗎?
問:沒有,當下沒有,斷的情況是這樣斷的。
mic答:那不叫妄想。
問:那叫什麼?
mic答:那叫念想,不叫妄想,妄想是你的思維要跟著那個念頭跑。
問:沒跑,它當下急刹車就斷了,這是正常的哦?
mic答:斷了還有一點印象,是吧?
問:沒印象,啥也沒有,直接就回到那個狀態,只是我從這出來以後,我在想怎麼還可以這樣斷的,以前沒有過。
mic答:那不就是印象嘛,這印象是因為不常斷嘛,有陌生的感覺。
問:第一次。
mic答:所以就會有這個印象。沒事的,這功夫做熟透了,就不會再有這個印象存在了,就習以為常了。
問:還有一種方式,那天在座上斷了,斷了之後發現我的身體和真我融為一體了,當融到一半的時候,還剩個耳朵,這頭融完了,我突然就起了個念,說我和它能融為一體,是不是就算是回家了?一起念就這樣。
mic答:嗯,還著相呢,你這個起念便是著相。
問:那怎麼樣就去不管它呢?好幾次的。
mic答:都不可得,就不管了。
問:就是老做不到不管它。
mic答:沒事的,你還是陌生,功夫還是陌生的。
問:還有一次就是說知道和它也融為一體了,原來我一直覺得知道和真我好像兩個是連結不上的。
mic答:咒念合一嘛。
問:但是當下老是就會起這個念頭怎麼辦?
mic答:沒關係的,咒念合一是一心不亂的開始。
問:還有一種就是,今天它斷完以後,我發現斷完了突然感覺有一種我覺得好像不是能所,但是能所的狀態是一樣的。
mic答:能所雙忘,你這個名相要表述對。
問:嗯,能所雙忘。
mic答:能所是不打坐也有能所,起分別心都是能所的作用。所以你要講能所,你用這個詞就是平時起分別心、煩惱也是能所啊。你所表述的是能所雙忘,那能所雙忘就是能所雙忘,或者你要簡稱的話就不用”能所”這個詞,用”雙忘”。”雙忘以後”,可以這麼描述可以表述,但是你表述到能所去,那就煩惱也是能所嘛。
問:雙忘以後就是說,我不知道這個時間應該到什麼程度,再把咒提起來。
mic答:它是自然的。
問:因為有一座,它很長時間。
mic答:很長不用管它,有念頭起來了。
問:問題它沒有念頭。
mic答:沒有念頭起來你就一直坐著嘛,你還要去找什麼時間,你找時間不就是念頭了嗎?
問:我又找著了。
mic答:你找了就是念頭,那就起來開始念啊。
問:念不動,念了兩三個字那個嘴……
mic答:兩三個字也好,也是證明你在念,要不然你就是在偷懶。
問:怕偷懶,就是怕偷懶。
mic答:怕偷懶還是能所還在嘛,那就不叫雙忘來了,那叫能所了。
問:然後就提著提不動,然後又回到雙忘的狀態,提了大概兩回我就不管它了,然後雙忘的狀態就持續很久。
mic答:有念頭起來了就要念咒,沒有念頭就不用念了。
問:沒有的話就一直不用管它?
mic答:對,就一直不用管它。
問:好。還有一個就是,上師,雙忘之後會不會再會持咒?
mic答:會。
問:我說的就是說在這個狀態當中。
mic答:有念頭了就有咒了,念頭跟咒是相對應的。
問:我今天有一座是那種感覺,我說這是斷掉了還是沒斷?
mic答:你這已經動念了,那就應該持咒。
問:不是,因為它斷的情況,同時咒很綿軟很細膩的,像流水一樣,一直有,我在想斷了以後還會有咒存在?
mic答:有咒在,你看你還在想,不是有念頭嗎?
問:我知道,當下我就想著那有咒我就……
mic答:有念頭有咒,是對的。
問:是對的嗎?
mic答:沒有錯,是對的。因為咒也是你的能所,咒的目標就是跟你這個念頭結合在一起之後,念就是咒,咒就是念了,咒就代表你的能所還在,那到能所雙忘的時候,咒也沒有了,念頭也沒有了,自然就沒有了,但是一旦有了念頭咒馬上又起來了,因為這咒的本身也是念頭。
問:我好像是斷的情況下,這個咒語就偷偷地溜進來一樣,就好像又沒斷。
mic答:只要有咒在就證明念頭還在。
問:但是這個過程很短,後面我一想我怎麼還有咒在?我說算了,那就在這個狀態,那這個屬於什麼狀態?我就在這個狀態當中。
mic答:屬於偷懶。
問:我咋偷懶?我沒斷,咒語沒斷,我一直在持咒。
mic答:持咒就沒事了,我以為說你說算了就不念了。
問:不不不,因為我當時念了一段我才發現這個問題,然後我就在想我為什麼還會有咒在。
mic答:只要有咒在就證明念頭還在。
問:那我感覺開始就保持這個狀態,很輕微的,好像是一心不亂還是什麼半能所狀態。
mic答:反正它也是很輕鬆的,那不叫作半能所,沒有半能所這一說。
問:那叫什麼?
mic答:持咒是持得很輕快的。
問:對,那種狀態就持續很久,去持咒。
mic答:嗯,是的,沒有問題。
問:沒有問題?
mic答:就是這樣的。
問:就是在能所雙忘的狀態當中,只要有一點點的妄想……
mic答:有一點點粘著,不談妄想,就是談粘著,就你有追求、有期盼就叫粘著。
問:沒有期盼,但問題是出現一個東西我就做不到不管它,就趕緊會去想。怎麼能做到不管它?
mic答:為什麼要想呢?
問:我不知道,就一來一個,比方說它和我融為一體了,我馬上就想這可以融為一體,馬上就會想這算不算是就回家了?一想我就知道不應該想,但它老是想,就是做不到不管它,怎麼樣才能做到不管它?
mic答:那你還是陌生嘛,繼續用功,習慣了就不會再想了。
問:習慣了就不想了,那個吞口水算不算?
mic答:吞口水沒關係啊,可以吞啊。
問:沒了,謝謝上師!
◈ 68-能所雙忘是把無明忘掉
問:上師吉祥!我有幾個問題,第一個是我最近持咒,我想問一下上師,我現在這個持咒屬於哪個階段?
mic答:知道咒在。
問:知道咒在。不是會有微細住、微細流注、然後咒……
mic答:不談這個,這個是自己體會出來的。
問:我就是持咒很輕快的狀態下,有時候是能感覺有那種細微的念頭像鉤子一樣,它老追著你想鉤你,但有時候什麼都沒有。是我自己察覺不到它,還是說這個就是它們合一了,就咒念合一了?
mic答:還不是,還沒到那個階段。
問:那我這個時候還是把注意力都放在咒上?
mic答:對,放在咒上就行了,不要去找對比。
問:對,因為每一座其實咒速是一樣的,但是感覺到的念頭不太一樣。
mic答:你不要去猜測你在哪一步,哪一步都是住。你看粗住、細住都是住嘛,你去體會它也是住。
問:那持咒比較輕鬆的情況下,有幾次感覺到就像快速充電一樣。
mic答:那就只管去持咒就行了,不停留嘛,管它在哪一步。
問:然後還是之前那個拍巴掌的問題,您說定力提升上來之後,可能在巡七的師兄擊掌之前,我就感受到。我有幾次這樣體會,但是即使我知道他要拍下來了,我還是被嚇到了。
mic答:猜對了,也會被嚇到。
問:就比較無常,有時候我覺得我自己定力上來了,這座狀態很好。但可能跟他拍掌的力度……
mic答:你這個嚇到不一定是被嚇到,它是產生一種共鳴。就是你動也是種共鳴,不動也是一種共鳴。
問:對,有時候不動了,但是其實心在顫抖。
mic答:心在顫抖,心在動了。
問:就是還是跟它共振了一會兒。
mic答:還是一種共鳴。
問:有時候抖了一下,但其實一心不亂,就完全沒受到什麼影響,那我這個定力應該要怎麼培養?
mic答:這已經很好了,定力就是這麼培養起來的,沒有別的方法,沒有說除了打坐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的方法,沒有。
問:因為很多師兄說是很痛嘛,我的痛關和癢關好像過得比較快。
mic答:這因人而異的,有些人根本就不痛,一點痛都沒有的也有。
問:那定力如何培養?
mic答:結果座下遇到一點事情他就定不了,他就沒有培養出定來。
問:對,沒辦法,那你也沒辦法找痛。
mic答:是,定就是在痛中培養的。當然你也不要去找痛,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嘛。這都不痛,還要去找痛,那也是有毛病的。
問:那如果那種座上比較煩,它應該也能培養定力?
mic答:煩也是培養定力,我們所講的八觸都是可以培養定力的。
問:就是可能慢一點?
mic答:跟這個沒有關係。
問:那座下觀照可以培養定力嗎?
mic答:那當然了,觀照即是定也是用。我們所講的有一個名相叫作定慧等持,就是說定慧等持這個名相唯有觀照可以說明它,觀照就是定慧等持,既是定也是慧,既是體也是用,所以叫定慧等持。
問:還有一個問題是妄心跟真心有什麼區別?我們座上持咒也是以妄治妄。
mic答:我們所講的什麼叫真心?就是如如不動便是真心。那什麼叫妄心?了了常知便是妄心。
問:嗯?
mic答:所以告訴你真心妄心是一體的,它既是如如不動,也是了了常知。
問:它們不是分開來的,不是說到這個階段它就脫開來?
mic答:它不是對立的,脫開妄心也在作用,妄心是不會消失的。
問:嗯,可是能所雙忘了不是就消失了?
mic答:能所雙忘,那個”忘”不是指妄心的”妄”。
問:是妄念。
mic答:那個是無明的”忘”,能所雙忘是把無明給忘掉了,但是妄心還是在作用。
問:還有一個問題是,生活中其實也跟剛剛心*師兄問的這種有求之心。有求皆苦,我們是應該把它,如果你的心沒有辦法……
mic答:該求就求,不是說過了嘛。
問:但是有一個結果。
mic答:無求是體,也是我們所講的親證,證的就是無求之心,但是無求之心它也有有求之用的,求也是用。
問:像我們修法修什麼法,然後會有一些所求嘛,如果這個所求還沒有出現……
mic答:很正常,不光是這一方面,很多方面都有所求在,但它不會落到那種苦上。
問:不會生煩惱嗎?
mic答:不會有那種求不得之苦,因為它的立足點是在體上嘛,在本位上,所以無求就是本位。但是在你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你不能一直都是無求,你還要應合這個社會的發展,有時候有所求也是可以的,不是說無求了我就什麼都放下,啥也不要了,歸家穩坐去了。那你怎麼在社會上立足啊?
問:那打坐的時候這個求,比如說我求定力培養……
mic答:所以這社會上該怎麼用還是要用,所以有求也是可以的。這個求就是我們要啟用它,啟用它肯定有時候也要有求的,只是它不會落到苦上去,我們所講的求不得就苦了,但是因為是有一定修行的人,它不會落到上面去,求得到就求,求不到就算了嘛,不會在上面去起煩惱,沒有必要。就是我們轉念轉得快,馬上就回到本位上了,既然求不到我就一切放下,回歸到無心,本來就無心。
問:那就是即用即捨。
mic答:對,即用即捨。不要說這都已經證到無心了,啥也不求了,那在社會上你怎麼表現呢?你就表現個啥也不求?
問:那上師我回去之後,在家裡也就保持這樣的持咒速度?我怕會不會落入一個模式?
mic答:那也沒關係,它本來就是個模式,我們所引用的就是前人的方法,它本來就是一個模式。
問:嗯,謝謝上師!
◈ 69-念頭的生滅與”我”無關
問:今天早晨敲板的時候我感覺我入定了,然後我就沒上座。本來想的是睏了就不上,不睏就上的。
mic答:入定更好,入定你就不起來唄,繼續入定嘛。
問:但是我……這是入定嗎?
mic答:心不亂就是定。
問:那我感覺我很多念頭。
mic答:很多念頭,但也不亂啊。
問:啥叫不亂,其實我也不太清楚。(眾笑)
mic答:不亂了。
問:不亂就是知道這個念頭在,它落了它就落了,還有新的念頭出現?
mic答:沒錯。
問:這就是不亂。
mic答:這個念頭生生滅滅與我無關,就是心不亂嘛。心要亂的話就跟著念頭去流浪了,就叫亂了。
問:就會跟著念頭想,這個念頭再往深入想,這就是亂。
mic答:對。
問:那我說我為啥每次下了座吃飯的時候,心**師兄說下了座要體會一下,我感覺我下了座還是有念頭出來,但是感覺莫名其妙的,我也不會住在上面,這就是心不亂呀?
mic答:嗯,是的。那已經體會到了。
問:就是我不知道。
mic答:只是不知道是咋回事。
問:然後您說入定要體會,那要體會啥呢?
mic答:就體會這個。
問:體會心不亂?
mic答:對。
問:哦,這樣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在座上想了很久,打掉能所是怎麼打掉的?靠什麼打掉?
mic答:靠發願。
問:哦,靠發願,那能所雙忘跟根塵脫落又有啥區別?
mic答:能所雙忘是根塵脫落的第一步。
問:就是座上的境界,我以前一直覺得不用管它,但是看了您之前開示的書,又說有些師兄根塵脫落了,但是他沒有認取就錯過了。我想那萬一不管它,那麼我也錯過了,所以現在對這個就有一點……
mic答:不,我們講的那個是沒有指導的師兄,沒有人指導的,他錯過他不知道。
問:那這個脫落其實是自己是知道的?
mic答:知道的。
問:自己不知道的就是沒脫落,那就也不用管它?
mic答:是的,所以你去想它沒有用。因為我們以前有好多師兄是得不到指導的,所以脫落了他也不知道,也錯過了。
問:我是覺得這個境界沒有必要去關注它,但是又害怕錯過,這樣看來應該也不會錯過。
mic答:不會。你這每一步都在指導當中怎麼會錯過呢?
問:對。還有現在打坐,知道要放鬆,但一放鬆身體就會晃,但是我要是挺住就會很緊,要怎麼搞一下?
mic答:不緊不松。
問:那我大概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mic答:這個度量自己去體會,不緊不松。
問:就是座上其實不能一直動,但是如果一直很緊的話就會……所以說自己看著稍微調整一下?
mic答:是的。
問:嗯,好像……
mic答:有問題就問,沒有問題就不想了。
問:好,感恩上師!
◈ 70-座上和座下都要避免壓念
問:上師吉祥!我想請問一下,我座上持”阿彌陀佛”,我腦子裡過那四個字,這個算是注意力放在聞性上嗎?算是在聽咒嗎?算是的?
mic答:不是算是,就是。
問:但是沒有在聽啊,所以我有的時候我就豎起耳朵在想,我是不是要聽這個無聲之聲。
mic答:無聲之聲,對,就是知道這個佛號在便是無聲之聲。
問:哦,這個就是無聲之聲。
mic答:對,知道便是。
問:這個知道就是在聽?
mic答:對,這個就是無聲之聲。
問:好的,那我就不用再刻意去豎起耳朵去聽那個?然後就很累,座上有的時候我就想我要去聽。
mic答:那你這是壓念。
問:這是壓念?哦,感恩上師!那是我就是腦子裡過”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就可以了?
mic答:知道就行了。
問:哦,感恩上師!我最近一直在很用力地,然後去聽那個無聲之聲。
mic答:跟你說過好多回了,每次見面都要跟你交流這個問題。
問:我最近又仔細去研究六個要點,裡面就是說要注意力放在聞性上嘛,所以我就又不知道該怎麼做了。
mic答:聞性是你知道就是聞性,你知道你在念佛號就是聞性。
問:哦,好的,感恩上師!
mic答:也就是注意力就在上面了,你都知道了還不是注意力嗎?而不是叫你死死盯著它呀。
問:好的,感恩上師!那我就安心了,我總是在交錯,一會兒豎起耳朵聽,一會兒過。
mic答:它都是無聲的,你怎麼豎起耳朵,跟耳朵有啥關係?
問:我就想著無聲的呐喊那種,然後就在耳朵裡就這樣聽。
mic答:那你乾脆製作成光碟片,睜開眼睛看算了。
問:好的。還有我之前看上師幾年之前的打七開示裡面說,座下觀照把注意力放到耳根上,就是用耳根……
mic答:知道便是耳根,知道就是耳根啊,你知道咒在、知道佛號在就是耳根啊。
問:就是座下觀照,我看您之前開示說把注意力放在耳根上,就可以做到無分別地看,這就是觀照。
mic答:你先不要看這個,我們是對人來說的。
問:怪不得我就試了一下,我覺得我不太會。
mic答:誰叫你看這個,打七不看這些東西。
問:我是打七之前看的,在學習這些東西。
mic答:打七不要看這些東西。
問:哦,就是說是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階段的。
mic答:那個是有個這階段的人這麼問了我。
問:怪不得我就試了一下,我不會,我覺得……
mic答:這個是我們私下交流的,交流被錄下來了,就把它整理成文字了,那個是針對性的。
問:好的,那我就不要去想這個了。還有我持咒的時候,我手印掉下來,這樣舉的時候,我胳膊肘也動了,上來,這個算動了嗎?算動了?
mic答:動就動嘛。
問:是不是如果我胳膊肘不動,只是手印這樣上來不算動?
mic答:也是動。
問:都是動嗎?
mic答:也是動。
問:是一樣的,性質是一樣的?
mic答:對。
問:那我就不用糾結了。還有上師,我每天求很多加持,您能知道嗎?求您加持。我今天在想我求您加持那麼多,您會不會覺得煩?
mic答:好在我不知道,要不然肯定煩透了。
問:感恩上師,我今天就在想,每天那麼多次求上師加持,求歷代祖師加持,求佛菩薩的加持,不知道會不會太煩你們了。
mic答:好在都不知道,要知道肯定煩透了。
問:還有就是有的時候覺得有點累了,然後就嘴巴閉著嘴巴不動,只有舌頭在裡面動。
mic答:那會造成壓念。
問:那個會壓念,不可以的是嗎?
mic答:容易造成壓念。
問:容易造成壓念,對,我這樣有的時候持著持著就發現舌頭也不動了。
mic答:哦,就開始在想了。
問:所以就是說嘴巴也要動,舌頭也要動,這是如法的。嘴巴不動或者舌頭不動,其中一個不動都是不如法的是嗎?
mic答:舌頭不動你怎麼念呢?你舌頭不動,你念”阿彌陀佛”給我們聽一下,你試試看嘛,舌頭不要動,嘴唇動。
問:確實是不行。
mic答:你把”阿彌陀佛”念出來嘛,發出聲音給我們聽一下,我們聽聽看是不是”阿彌陀佛”,試一下。舌頭不動,嘴唇動,發出聲音嘛。
問:就是嘴巴一定也要動,這才是如法的?
mic答:舌頭動嘴唇動,那樣是容易累,但是不會作意,不會落到作意上。
問:但是我之前看上師的開示說,持咒持到一定階段以後,說就是嘴巴不動,舌頭在跳動了,所以我就以為嘴巴可以……
mic答:你還沒到這個階段,是有這個階段,但是你還沒到。
問:哦,就是除非上師指示,否則就是永遠都不要想自己嘴巴可以不動,除非上師說你可以嘴巴不動了才可以嘴巴不動。還有剛剛聽上師跟那位師兄在講座下多坐幾分鐘,然後說如果有念頭的話也沒關係,是不是最好的座下的時候什麼也不要想,沒有念頭啊?
mic答:那也是壓念。
問:哦,也是壓念啊。我每天座下座了十分鐘,都是拼命地不要有念頭。
mic答:強迫自己啥也不要想,那就是壓念。
問:對,我就是在強迫自己不要有念頭。
mic答:那已經在想了,想著不要想嘛,那不還是?
問:我就沒有想,哦是在想。
mic答:怎麼可能沒有想呢?你又不是木頭也不是石頭。
問:哦,是這樣的。就是說座下多坐那十分鐘就是有念頭也不要管它。
mic答:對。
問:那我一直在壓念,從打坐到現在一直在壓念。
mic答:你從開始修到現在一直都在壓念。
問:是的。
mic答:每次跟你交流都是叫你不要壓念,是吧?
問:感恩上師!那就是說座下多坐十分鐘,有念頭然後就不理不睬,其實跟座上是一樣的是嗎?
mic答:不理不睬。呵呵。
問:就是也不去管它有念頭,是這樣的嗎?
mic答:你這個表述不是很清晰。
問:那應該怎麼說?
mic答:你先不表述它吧,先不要再描述它,就告訴你有妄念不要怕,不要怕妄念,怕妄念就會造成壓念了,你只要不怕妄念都沒關係。
問:就是座下多坐這個十分鐘。
mic答:就是引磬響了,你就下來,你也不要坐在上面。(眾笑)
問:不需要多坐十分鐘嗎?
mic答:那是別人不是你,你坐在那裡壓念了。
問:那我不壓念了,我調整一下。
mic答:自然放鬆就可以。
問:就是多坐十分鐘,自然放鬆。
mic答:自然放鬆,有念頭不要怕,不管它。我們所謂說念頭來了不要理它,就可以了。
問:哦,念頭來了不要理就可以。
mic答:而不是說念頭不要起來,你那念頭不要起來,便是壓念。
問:好的,感恩上師!今天才發現自己犯了一個大錯。
mic答:所以告訴你是不要怕妄念,念頭來就來,走就走,不跟它跑就是了。你每次都說我們替你解決了大問題,每次再交流都是這樣。
問:上師,不好意思,最後一個問題,因為剛剛說座下壓念的問題,我想請問一下觀照。
mic答:你不要怕妄念,不要怕念頭。
問:那我座下觀照的時候,我就記得上師跟我說了什麼都不要想,然後體會空靈無住,座下觀照的時候什麼都不想,這個屬於壓念嗎?
mic答:什麼都不想?
問:對,我就體會空靈無住的時候,我就讓自己什麼念頭都不要有,因為我就記得上師說什麼都不要想。
mic答:什麼都不要想是因為你那一段時間想的太多了,所以叫你什麼都不要想,因為你老在追求這些概念,想這些概念,所以就叫你啥也不要想,你就體會空靈不住,那空靈不住沒有壓念啊。你如果有壓念,那就不叫空靈不住了,那已經是搬個大石頭拿在手上了,怎麼可能不住?那已經是住了嘛。
問:那上師我座下這觀照也是在壓念嗎?
mic答:你是怎麼做觀照的?
問:我觀照就是體會空靈無住,然後讓自己什麼都不要想,有念頭進來,然後就說我不睬它,然後讓自己努力不要有念頭,什麼都不想。
mic答:不要有念頭,那就是壓念了。
問:也是在壓念?
mic答:什麼都不要想是只是不跟念頭跑,但不是不想,它只是不跟念頭跑。
問:那觀照的時候就是我體會空靈無住,然後我不要努力讓自己什麼都不想,是這樣嗎?
mic答:也不是,想就想,不想就不想。
問:就是一切放下,然後有念頭來了也是不睬,這樣嗎?就是體會空靈無住,原來我觀照也在壓念。
mic答:它是這樣的,你要說完全壓念,那也不可能,完全壓著一直看著,那是很累的,頭會脹的,有沒有頭脹的感覺?
問:還好。
mic答:如果說你一直都在壓念,頭會發脹的。
問:沒有發脹。
mic答:沒有發脹就證明你也不是一直都在壓念嘛。
問:因為體會觀照的機會也不多,打七期間都在打坐嘛。
mic答:是啊,你這個容易落到兩邊去,落兩邊是啥?就是說你壓念了,你說那我不壓念,不壓念那麼又落到什麼呢?就是在猜想是不是在壓念,是不是沒壓念,就落到猜想去了,腦裡面太活躍了。說你不要去想這些,你過馬上又用到壓念上去了,所以這個就容易落在兩邊了。
問:上師之前跟我說什麼都不要想,是因為我那段時間想得太多,不是說觀照的要求?
mic答:你那時候跟我們交流的時候,就是這腦筋太活躍了,想的事情太多。
問:我以為這個是觀照的要求,就是什麼都不要想。
mic答:所以說就跟你說你不要想太多,什麼都不要想,你就了了常知、一切不住就可以了。
問:好的,那我就了了常知、一切不住,用這個做觀照。
mic答:它這個所謂的不住,就是說既沒有壓念,也沒有完完全全放任這個念頭怎麼去流轉。首先你不要怕妄念,你一怕妄念就會造成壓念,但是你也不要過多地去跟著妄念跑,就這樣子。這個要慢慢體會,用語言是描述不清楚的,語言永遠講不通佛性跟觀照,這個用語言完完全全說明白是不可能的,如果可能的話,光說話就能夠讓人成佛了,都不用修了。所以這個是你自己要反覆地去磨練,首先一點你不要怕妄念,怕妄念你就不敢動了。
問:好的,就是妄念來了,然後不睬。
mic答:不理睬它,不跟它跑,就是不隨念轉,不被境牽,外不被境界所牽,內不被念頭所轉,這個就是觀照。
問:好的,也不用總是去提醒自己,不要想不要想,就不需要這樣。明白了,我每天都要提醒很多遍自己不要想,好的。就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然後妄念來了,我就不睬它,內不被念轉,外不被境牽。
mic答:對,是的。
問:好的,感恩上師!
問題:61_70
印心七四七第四天
61-除習氣的原理和過程
62-了了覺知和了了常知的差別
63-聞性就是萬法
64-能所雙忘就是一念不生
65-食不知味可能是覺受增長的體現
印心七四七第五天
66-心念清淨便是觀照,念念清淨便是覺照
67-有咒說明能所還在
68-能所雙忘是把無明忘掉
69-念頭的生滅與”我”無關
70-座上和座下都要避免壓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