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41_50

印心七二七第三天
(2019年12月13日)
◈ 41-持咒時注意力高度集中屬於壓念
問:我們持咒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注意力高度集中,就是把全身心都撲在那個咒上?這麼說不知道貼不貼切啊。
mic答:你說得很貼切了。
問:全身心都撲在這個咒上,注意力都專注在這個咒上。這個算不算壓念?
mic答:你說有沒有壓念啊?
問:沒有。
mic答:沒有啊?
問:沒有,應該沒有。
mic答:沒有壓念,那是什麼呢?自然嗎?自然不?注意力高度集中,自不自然?
問:好像有一點用力。
mic答:你說自不自然就行了,我們不提用不用力。
問:好像不太自然。
mic答:對啊,不自然就是壓念。
問:就是壓念啊?
mic答:那肯定是壓念,不自然就是壓念。你也可以說我們注意力高度執著,高度執著比較貼切。
問:哦,那個也算壓念?
mic答:什麼叫也算壓念?那就是壓念。
問A:上師,那就不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了嗎?集中是壓念,那不集中不是散念了嗎?
mic答:是啊,你看看,他又不集中了。
問B:不壓是散。
mic答:你這個是對應的,不是集中就是不集中。
問A:那是要不壓不隨。
mic答:對啊,你看看,太對了,真有智慧。
問C:上師,綿綿密密和高度集中不一樣是吧?
mic答:綿綿密密是沒有執著的,有執著不可能綿密。因為有執著,你一壓念,首先是頭脹,一會心慌,你就開始累了,一累了你就願意放下了。
問C:我最近總是心跳過快,是不是跟這也有關係?
mic答:那是,壓念容易造成這個。
問C:下座以後也心慌。
mic答:你下座的時候還在執著嗎?
問C:下座就不這麼執著了,就是有一個什麼毛病呢?座上總想座下的事,座下總是在琢磨座上的事。
mic答:你座上座下也十分相應啊,還是高度集中。(眾笑)
問C:就是座上總是妄念紛飛,完事下座以後又想:”唉呀,怎麼座上總妄念紛飛的,怎麼辦呢?”
mic答:你那個妄念紛飛是怎麼造成的呢?
問C:有所求,就剛剛講的那個,我感覺跟我挺相應。
mic答:壓念也是有所求,所以你座上的這個有所求、壓念,把念頭給壓住了。座上把念頭給壓住了,翻不出來,到你下座的時候,它就翻得亂七八糟了。
問C:就是我以前也是聽您講,兩個半小時以前就是妄念紛飛,然後到了三、四個小時以後,基本上就平穩。
mic答:這是相應的。
問C:我一開始也是這種感覺,可最近打著打著就是找不著那個感覺了,好像退步了一樣的,還不如一開始打得那麼清晰。
mic答:開始懷疑自已了。
問D:那持咒一快一慢沒事的哦?
mic答:你持給我聽一下,怎麼個一快一慢?
問D:不是,它就是持的時候,它自然一下子快,等下又慢了。
mic答:哦,那個沒關係。
問:自然而然又慢下去了。
mic答:你要講過程,有這個過程。
問D:等下它自己就快。
mic答:而不是這樣:”嗡嘛呢叭咪吽(快速念),嗡-嘛-呢-叭-咪-吽(慢速念),嗡嘛呢叭咪吽(快速念)。”(眾笑)你說一快一慢嘛。

◈ 42-打坐時頭歪了可能是羅漢相
問:上師,我打坐老是頭歪成這樣,要不就是這樣的。
mic答:是啊,羅漢相嘛。
問:沒有歪著頭的?
mic答:有,羅漢相,五百羅漢,歪著頭也有,低著頭也有,抬著頭也有,什麼相都有,所以叫羅漢相。
問A:歪著然後再把它正過來可以不?
mic答:可以。
問:師兄們巡七進來的時候,然後感覺到有人,就覺得頭歪了,然後就直過來,就那一瞬間感覺到頭歪了。
mic答:沒事,我們好多師兄都是歪著頭,一看,哎呀!這個羅漢的相不錯,很莊嚴。
問:我也不舒服,就是直都直不來。
mic答:沒關係,歪就歪了。你看你現在頭也是歪的,我也是歪的。
問:羅漢相。
mic答:對,歪一下好看。

印心七二七第四天
(2019年12月14日)
◈ 43-見性後”八識田”成了”如來藏”
問:上師,我們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就為了明心見性,就沒有更好的方法了?
mic答:法門無量誓願學,試試看吧。我跟你說,翻種子是最快的。你看,自古以來從釋迦佛的正法時代到現在,只有兩個宗門講翻種子——一個是禪宗,另外一個就是印心宗。其他的宗門聽都沒聽說過有”翻種子”這個詞。為什麼說翻種子是最快的呢?因為釋迦佛開示裡面已經講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告訴我們,這個”如來智慧德相”是人人本有,個個不無的。那平時因為各種妄想執著,顛倒夢想,流離失所,被迷惑掉了。迷惑掉那我們這個本來具足的諸佛自性,藏到哪裡去啦?
問:八識田。
mic答:對,八識田,你說得很好,所以八識田裡面都是各種種子。那為什麼叫八識田呢?
問:八個識。
mic答:嗯,它相對的是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還有染汙識——末那識。眼耳鼻舌身意和染汙識的各種作用,都是從八識田裡面翻出來的。就連這個諸佛自性,本元清淨,我們所講的性體,也就體現在八識田上。那麼看不到的情況下都是種子,因為看不到,平時看不到,你要打坐用功才翻得出來,所以說這個叫翻種子。
問:前五識的應用也是種子?
mic答:全都是種子。”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都是種子。我們所講的妄念就是有生有滅的幻象,所以妄念是帶有形象的。但是它形成圖像就叫作妄想了,各種妄想那是有圖像的。妄想為什麼有圖像?因為有執著在裡面,所以叫妄想執著。妄想執著就是顛倒夢想的體現了,這顛倒夢想得不到滿足就徒生煩惱,人一進入到煩惱當中,就感覺到人生是一種痛苦。那這些東西都從哪來啊?從八識田來,那說白了還是在翻種子。但是八識田本身沒有分別,所以分別的作用是七識作用。這七識又是一個什麼東西呢?
問:微細流注。
mic答:無明緣起就是第七識,無始無明也就是第八識,俗稱叫神識,那無明緣起就是八識作用。所以無明緣起就產生出作意,分別作意,分別作意就具足各種顛倒,也是貪嗔癡慢疑的開始,也是色受想行識的開始。
問A:這第八識也叫如來藏是吧?
mic答:沒見性叫第八識,見性之後叫如來藏,為什麼呢?八識裡面的種子剎那間全部變成智慧。
問A:變成清淨的種子?
mic答:變成智慧。由各種煩亂的種子剎那就變成智慧,這個就叫如來藏。所以我們打坐,經常跟師兄們說:”你不要怕妄念,你不要討厭妄念,沒有你這個妄念,就不會有你將來的智慧種子。”
問A:就是都是這些東西。
mic答:對。
問B:那上師不是說我們打坐就要把這八識田裡面的種子翻透嗎?
mic答:翻透是啊,都智慧了還不透啊?智慧就是光明體,每一個妄念都變成一個智慧光明體。
問B:這樣就透啦。
mic答:這光明體就是意生身,所有的種子都給它變成意生身了。興趣來了哦。
問A:上師我們上座時候打坐翻這個種子,跟平常日常的這些有關係嗎?
mic答:相應的,相應的。
問A:那我在座下比如說作意去做這個事,也是翻種子嗎?
mic答:也是種種子。
問A:種種子。
mic答:也在種也在翻,即翻即種。
問A:它是一種表述。
問:上師,您說那個八識田翻出來的種子就是無明妄動?
mic答:是啊,無明緣起就是無明妄動。
問A:第七識的作用,無明緣起是第七識的作用。
問:我知道,那麼第七識表現在什麼地方?
mic答:表現在分別上。你所講的”第七識表現在什麼地方”,這就是第七識的表現,起分別嘛。
問:第六識是屬於思維?
mic答:嗯,第六意識,思維力。
問:思維力,能思考。
mic答:能思考。
問:一加一等於二。
問A:上師,您說的那個”真如不守自性”,這個真如是不是就是指的這個第七識?
mic答:真如就是妙用。
問A:就是妙用,就是把無明緣起轉化成妙用?
mic答:對,就是第七識轉換成平等性智。
問C:分別作意一起來,馬上發現,這個就是智慧吧?比如說像師兄剛才說那個”第七識是什麼”,這一念一起來,自己馬上能夠發現這一念,這個應該算是智慧吧?
mic答:是什麼?
問C:智慧。
mic答:智慧?智慧沒有”是什麼”,智慧沒有”對吧”。
問C:沒有這些東西,是啊,”是什麼”、”對吧”都帶尾巴了。
問B:就不叫智慧啦。
問C:也不能這麼說。不圓融而已,這是在求上師的印證。
問:所以就是打坐一切無求,就是安心持咒。
mic答:嗯,那就是超越。
問A:老老實實翻種子。
mic答:超越嘛。
問C:八識是一體的嗎?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八識都是一體的,都在一體之中?
mic答:八識有各個之分,如來藏是一體的。
問C:就是說每個人的八識還是不一樣的?
mic答:不是,八識是一種作用,作用它有各個不同的。
問C:對對對。
問B:但它這八識都在這個如來藏裡面。
mic答:都在如來藏裡面。見性之後才叫如來藏,沒見性就是第八識。所以你看我們所講的”自性不二”,”不二”就是一體。那麼煩惱呢?每個人煩惱各個不同。所以煩惱是有分別,自性是沒有分別的,所以叫”自性不二”。
問B:也叫自性一體。
mic答:嗯。
問B:那上師,見性之後,這個如來藏裡面的就是我們所說的見性之前的八識,它起的作用其實就叫妙用啦?
mic答:對,就起妙用。妙用就形成風格了,每一個人風格不一樣。因為煩惱不一樣,所以風格就不一樣,這就成妙用了。
問A:對,叫空不空如來藏。
mic答:不是這麼解釋的。這叫不空如來藏。
問A:不空。
mic答: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意思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都跟它沒有關係,都是它的作用,所以就叫空不空如來藏。
問:哦。
mic答:”哦”什麼啊?講講如來藏給我們聽。
問:現在講不了。
mic答:講不了,講不了也在講。如來藏就是諸佛自性,這個諸佛自性能拿得出來嗎?
問:能。
mic答:拿出來看看。(師兄伸出自己的一隻手)
問A:這是作用。
mic答:這是你的手。
問A:這是不空如來藏。
問C:你一伸手,”啪”一刀給你砍斷怎麼辦?(眾笑)
問A:小心哦。
問:掉了。
問C:那怎麼辦?自性給砍掉了。(眾笑)

◈ 44-用”發願文”進入觀照比較快
問:座上我們能心念耳聞,下座的時候怎麼樣才不流浪?
mic答:我們說座上要心念耳聞。心念耳聞我們是借助咒的力量和這個手印的加持力,來體會了了覺知。通過座上培養了了覺知,我們也叫作培養注意力。先是培養注意力,剛開始我們說你念咒的時候注意力要放在字字分明上,那麼隨著我們打坐的時間加長了,持咒的速度加快了,那我們的注意力會變得模糊一些。這個模糊就是我們的妄念開始多了,咒加快了,但是咒一旦快了之後,聽起來好像是漏字了,其實字並沒有漏,只是速度加快了。速度加快了,呼吸還有我們的聽覺還是自然的。這就是開始培養了我們所講的定力,注意力轉成了定力。
那這個時候下座怎麼用呢?下座了我們可以不跟著周邊的事境跑,周邊有事情發生,我們自己有力量不去跟著這些事境跑。雖然是不跟著事境跑,但是,我們這個時候要提起一個觀照,或者說是觀心,或者說是看著我們這個念頭的起處,會感覺到不是很有力量,所以,多數人要作意去觀照。這作意觀照其中也包含這幾點,一個是念頭來了我不管它,就是不隨之流浪;還有就是有這個妄念來了,我討厭妄念,甚至還要想一個念頭去把這個妄念壓制住,這個叫作壓念。在這個階段比較容易產生出來的,就是這麼一種所謂的壓念觀照,還有就是前面這兩種完全都做不到,就是跟著境界跑了。
那其實我們所講的,無論你是念頭來了你不管它,還是壓念或者是隨之流浪,這些都跟觀照沒有關係。所以我們這時候,我們的祖師們相應地會用一些方法。這些方法是什麼呢?一個是用”斷”,把妄念斷掉,斷的同時又有一種提示,前念已過,後念未起,這個時候了了常知。但是這個多數人體會不到,都是體會到個”斷”字。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要提個意想,叫”凜然一覺”,這也是觀照的一種方法。那麼這些在我們的書上都能夠看得到,相對來講這些方法叫對治法。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既不是用”斷”也不用”凜然一覺”,而是用”持咒”,持咒來轉念,這些都屬於對治法,都是對治我們的妄念。有沒有效果呢?有,肯定有效果,但是時間有點漫長。
所以我們就採取了一個比較古老的方式。既是古老的也是先進的,就是發願。因為諸佛菩薩歷代祖師都是靠大願成就的,沒有發願就沒有佛菩薩。所以說這個發願是比較古老的方式,從釋迦佛成就之後,就有了這個發願的方法,在諸多佛經當中都已經闡述了發願的重要性。我們現在重新把這個發願文給啟用了,又是比較現代的,所以既是古老的又是現代的。大家在用這個發願文的時候,首先能夠當下體會到發願的時候心是清淨的,是明瞭的。清淨、明瞭就是觀照,所以用發願文進入觀照是比較快的。
它的速度可以說是比較現成,即用即覺。雖然也是對治法,但是力量比較大,所以我們用發願來做啟用,進入觀照比較方便一些。當然也可以結合前面我們所講的徹卻法”斷”、”凜然一覺”,或者是持咒念佛,這個可以交替進行。用這個方式,來讓我們引入觀照,啟用觀照。那我們所講的這個方式的應用,是相對於一座兩個多小時座上妄念紛飛的師兄。

◈ 45-用發願來克服困難和障礙
問:我感覺發願的話,連續發一段時間才有力量。
mic答:是的。因為你知道這個方法時間不長,所以你要持續。我們今天有一個師兄翻種子特別厲害,翻到都坐不下來了,滿臉都是淚水。跑到我的房間裡面去說:”今天不知道怎麼啦,前幾天境界都很好,今天境界就不好。”連續三座都坐不住,然後心裡面各種苦都翻出來了。然後我說:”我現在教你一個方法,你立馬回去打坐,坐半個小時就可以了,在座上要求一動不動。不要持咒,就是合掌念發願文’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半個小時一座。”然後她很聽話,跑回去坐了,她一跑出去我就跟其他師兄說:”一會她下座就是滿臉笑容啦。”
問A:果然,吃飯的時候滿臉笑容。
mic答:等我們再看到她下座之後就是滿臉笑容了。這就是發願的力量——能拔一切苦,真實不虛。而且我們在整個人生的修證過程中,凡是遇到任何睏境、困難、障礙,我們都可以用發願來解決,所以說這個是無上妙法。今後大家如果說座上有什麼障礙翻不過去,那我們就檢查一下,我們下座發願了沒有,這願力大不大,夠不夠,徹不徹底,這都可以觀察。所以師兄們在座上所出現的睏境,座下跟我交流,我都是跟他說一句話:”發願少了吧?”自己反思一下:”嗯,真的是少了。”因為發願少,所以障礙重重。
那天有師兄跑去我房間裡面問我一個事情:”那天你跟師兄們開示說,你這輩子什麼都不會做,只會教大家發願。”我說:”對,沒錯,這是我說的。”我可以說我什麼事都不會,只會教大家發願。只要有願力在,沒有破不了的無明,沒有翻不過去的障礙。

◈ 46-能所雙忘後會有業力掙扎
問:請問一下是不是可以主動地極力追頂,還是說要有一定的過程?
mic答:它要輕鬆,不能夠用力。而且極力追頂都是主動的,沒有被動的。肯定是主動的,但是要輕鬆、輕快,很自然地速度就提上去了,不是意識能夠控制的。所以它是超越性的,念念都在超越,這就叫極力追頂。
問:那它會不會發生在什麼狀況之後,還是之前,還是說跟這些狀況都沒關係。
mic答:它肯定會有時節因緣。時節因緣就是我們所講的,我們這個修證過程當中所出現的粗住,過渡到細住,過渡到微細住,過渡到微細流注。在微細流注這個過程當中,它又分三個階段:這第一個階段就是相應的各種微細流注出現的時候,我們能察覺到它,但是分辨不清它是什麼,這個是粗的微細流注;然後到中等的微細流注,就是我們所能夠察覺到的這些念頭跟我們的咒合二為一,這就開始形成極力追頂。極力追頂肯定是一心不亂,因為一心不亂才會形成極力追頂,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咒輪,也是極力追頂;然後接下來就是能所雙忘,這極力追頂發生之後,很容易就出現能所雙忘。
但這個不是我們等待出來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你說:”什麼時候才會出現啊?”我們只能回答:”因緣時節。”歷代祖師都是回答”因緣時節”,沒有說什麼時候,它是自然的。還有一個叫當下,出現就是當下,每一個瞬間都是當下,所以當下就會出現,出現在當下。所以這個都不是猜想來的,也不是追求來的,它是自然形成的。凡是有猜想、有所求都不會出現。如果說我們出現了能所雙忘之後,大家喜歡上能所雙忘了,還想再出現第二次,這時候有了所求之心,那麼這個能所雙忘再出現就遙遙無期了,不知道到什麼時候去了。因為我們的所求之心已經起了分別、作意和壓念,已經不自然了。想要再出現能所雙忘,那就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我們又是念念不住,才會開始出現。所以大家出現了能所雙忘之後,不要去求它,自然,念頭動了,咒又念起來了,就接著念咒。
那為什麼能所雙忘了,還會出現念咒的現象啊?它是一個反覆,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業力掙扎。這個業力會出現反覆,如同這個業力是某種力量要控制我們,不讓我們解脫。我們出現能所雙忘,即將解脫的時候,它要拼命挽留我們,所以它會出現反覆,能所雙忘一會,很快又出現反覆。有妄念生起的時候又開始持咒,持了一會兒,馬上又出現第二次能所雙忘。這個時候能所雙忘的時間相對會長一點,一會兒又出現了業力掙扎,它會在一座上面出現數十次,甚至上百次都有可能。這都沒關係,反正我們一切無求,自然放鬆地持咒,有咒就持,沒有咒我們就不住。所以說這個咒停頓下來的時候,恰恰就是不住的開始,一切不住,咒也不可得。咒為什麼不可得呢?因為妄念已經沒有了,妄念沒有了咒也沒有了,因為咒也是妄念的一部分。妄念一有了,咒馬上又有了,這就是相應的。所以它會反反覆覆,沒關係。
那麼只要座上出現了能所雙忘,座下很容易會出現禪定,這就是一下座就可以很自然地一切不住。誰主動上來跟我們講話你都會讓他打住,不用亮這塊牌了,很自然的,別跟我說話,我不想說話。很自然的,不會再去拿這塊牌了,這塊牌不起作用了,已經超越這塊牌的作用了。甚至你說什麼跟我無關,我不聽,很自然地觀照。所以座上能所雙忘,座下綿密觀照,這功夫就打成一片了,那麼我們所講的”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這個根塵脫落的階段很快就會來臨了。當然我們在這方面也不能有個等待的心態,還是一切不住。
那麼這個根塵脫落的力量,就來自於座上能所雙忘跟業力掙扎之間的轉換,力量是從這裡來的,很自然地培養根塵脫落的力量。座下在自然觀照的基礎上,能夠觀察周邊的一切變化皆與我無關,但是還是了了常知。這個觀照是很徹底的,任何一個事境的出現都干擾不了我們。所以我們說這是主人翁的體現,念念清淨了,念念都是主人翁。主動地去觀照,很自然地去觀照,不用起心動念就可以自然體會到觀照。這觀照是不會間斷的,它能夠持續的,所以叫作打成一片。
這時候去跟上師交流,上師都會給你們肯定。這個就是能所雙忘,這個就是自然觀照,這個就是見性,要認取,要承當,不要懷疑,毫不懷疑,要站穩腳跟——這些話我們都會說。但是不能以此為足,不能夠說:”哦,上師說我見性了。我見性了,我不用再修了,不用再打坐了。”見性只是我們正修佛法的開始,而不是結果。在見性之前,我們所有的修行都是盲修瞎煉,見性了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這個是起點,不是終點。如果把見性當成終點,那就可以火化燒舍利了,所以這個不是終點,這是起點。用我們的話說得誇張一點叫作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才剛剛開始,也是行願的開始。我們過去是發願,座下發願:”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那時候是發願種菩提種子。那麼見性之後是行願,就是行為舉止都是我們發願的真心流露,實現我們的願望了。所以這個就是叫作行願,行願的開始。如果沒有發願,就不會有將來的行願,行願就是行菩提道。
還有問題嗎?沒有問題就做觀照。在這個交流的氣氛當中,觀照是最容易的。心無雜念、清淨明朗、自自然然,這就是我們講的自然觀照,大家都不會錯過。鼓掌都是多餘的,我們不鼓掌。
問:感恩上師。

◈ 47-座上感覺身上有蟲在爬不要理它
問:我今天打坐,手上有毛毛蟲跑來跑去的。
mic答:毛毛蟲啊。
問:竄來竄去,來回地跑,游來遊去那種。
mic答:毛毛蟲。不是耗子啊?
問:不是。
mic答:你動了沒有?
問:動了。
mic答:動了?要一動不動。那個蟲我們叫”羅漢蟲”,聽說過”羅漢蟲”沒有?你心裡面肯定會嘀咕:”怎麼還會有蟲叫’羅漢蟲’呢?”“羅漢蟲”是個名相。你假如感覺到這身上有蟲,你去理睬它,那就叫蟲;你若不理睬它,一動不動,那你就是羅漢。所以兩者聯繫在一起就叫”羅漢蟲”。其實這個世界並沒有這一種蟲。
問:那時候感覺挺舒服的。它不咬你,它就跑來跑去。
mic答:這蟲跑起來還是挺舒服的。(眾笑)那是羅漢跑來跑去。
問:給我治病的感覺,以前就每個地方不好的它都會去。
mic答:治病啊,那這個要歡喜,還能夠治病。
問:因為每個地方平時我都會疼。
mic答:你說的是有道理的。其實蟲子咬我們,很可能就是在給我們治病。
問:真的真的,我今天感覺可舒服了,真舒服。感恩上師。
◈ 48-在定中不斷超越
問:上師,極力追頂過後,我是那個咒又恢復到前面那種狀態,就是很慢很慢的那種速度。
mic答:也是要出現極力追頂的。
問:對,每座都會出現個幾次。
mic答:反反覆覆。
問:對,但是極力追頂過後,還是恢復到前面那個持咒很慢那個速度。
mic答:是啊,肯定的,這叫業力掙扎。
問:也是業力掙扎?
mic答:這就是業力掙扎,會反反覆覆,反反覆覆。這個就是下座之後不要去找人說話,要止語、觀照,那麼它反覆的階段就少。如果你去攀緣、去講話,又給我們種下業力的種子,那麼它反覆的次數要增加。
問:但是現在就是一止語感覺自己就像在定中一樣。
mic答:那不是好嗎?這就是觀照啊,念念清淨,念念觀照啊。
問:但是自己還有一個念頭,就是怕落入那種死定裡邊。
mic答:那你是不知道看什麼書了。
問:沒看。
mic答:我們現在不怕死定就怕不定。定都沒有怎麼會有死定呢?我們缺的是入定。因為入定之後有很多很好的境界,身心清淨,歡喜自在,那麼就會讓人產生眷戀,這是貪定。貪定才會形成死定,你現在入定都沒有呢,怎麼會死定呢?離死定還十萬八千里呢。
在入定的狀況下,培養定力那是最輕鬆的,它既是定力,又是定力的體現,同時又是在培養定力。昨天我們說四禪八定,先從初定、初禪開始,初禪持續到二禪,二禪持續到三禪,三禪持續到四禪,這些都是定的體現,它每一步都在超越。初禪——離生喜樂地,生滅相沒有了,清淨無念。有”一心”,就是一心清淨,念念不住,法喜充滿,覺受增長,這叫作離生喜樂地。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初禪,它是一個很美妙的景象。所謂要超越它,是不住在這上面,但是不是討厭它。你說:”哎呀,我不想入這個定,我怕死在裡面。”那麼我們這個修行就不會出現禪定。你就相當於什麼呢?整天勞作,不見成果。那有什麼意義?所以我們是在禪定當中超越禪定,不住在這上面,而不是討厭它,不是不喜歡它,是要超越它。即便出現這個定相了,我們還要念念發願,超越它,不要住在這上面。我們講這個打坐過程會出現八觸,八觸也是境界。剛開始是痛、酸、麻、癢、脹,在我們這八觸裡面簡稱叫作癢和痛,癢、痛就代表酸、痛、麻、癢、脹。
問A:我說那天那個藥膏效果很好,一抹它就不癢了。
mic答:是啊。
問A:真坐不住,我那天一抹就好,然後現在持咒,一持咒沒幾分鐘都已經進入狀態了。
mic答:什麼狀態啊?
問A:都在座上面了,以前沒那種感覺。
mic答:肯定是在座上面,什麼狀態?
問A:跟著咒走,一直念念念念加快那一種,以前沒感覺。
mic答:這個快,持咒速度很快叫滑,很溜,很滑溜,很順溜。
問A:流暢、順暢。
mic答:那像她剛才所講的念咒速度變慢了,這個叫澀。輕、重、滑、澀、冷、熱,忽冷忽熱。
問A:但是念念念突然間又熱起來了。
mic答:這個叫八觸。
問A:還出汗,跟冒煙似的。
mic答:對,冒汗完了就發冷了,叫忽冷忽熱。八觸,主要體現在身體的色相上,叫色蘊,表現出來就是八觸。內在的妄念紛飛、很難受,表現出來就是受蘊。跟著妄念跑了,流浪去了,這就是想蘊。所以這些都不住它,超越它。下座以後,別人要跟你講話,你隨他去流浪了,跟著跑,不能夠止語觀照,這就是行蘊未了,喜歡流浪,在各種行為舉止當中流浪。識蘊就是判斷自己,盲目判斷自己修行到哪個地步了,在各種妄想當中,認為自己是見性了,認為自己親證了,這都是被自己的知見所迷惑,這個叫識蘊。色、受、想、行、識,五蘊熾盛,五蘊熾盛就會徒增煩惱。我們要下座止語觀照,就是杜絕五蘊熾盛,讓我們回歸清淨本位。所以說下座能夠入定那是最好,先入定嘛,有上師在不會讓你死定的。

◈ 49-咒輪是不分頭尾的
問:上師,您開示一下這個咒輪跟極力追頂有什麼不一樣啊?
mic答:沒有說不一樣,它是一體的。
問:形成咒輪就是在極力追頂啊?
mic答:先出現極力追頂,才會形成咒輪。你見過咒輪沒有啊?
問:咒輪就是快,形成一個像輪子一樣,一個咒音?
mic答:頭尾相接就是咒輪,不分頭尾。
問:就是快到只有一個字?
mic答:咒輪就是我們母音上師寫的那個大光明咒,宗門的牌也是咒輪。
問A:這裡有。
mic答:對,這個就是咒輪。看一看,能看出頭尾不?
問B:頭尾相接。
問:看不出來。
mic答:不分頭尾的就是咒輪。
問C:有這麼清晰嗎?那個咒輪在腦子裡顯示出來會這麼清晰嗎?
mic答:不是,不是這個相,是那個咒,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念得很快)這就是咒輪,你分不清頭尾。而不是說這個相跑出來了。
問C:是啊。
問B:是說那個聲音。
mic答:對,持咒的速度。
問C:速度快。

◈ 50-極力追頂時不能用力和作意
問:上師,追頂的時候感覺很用力,用力就會氣不足,跟不上。
mic答:不對不對,不能用力,輕鬆、自在。輕鬆的,用力你就回過來,放慢速度,不能用力。
問:就是有一點來回拉鋸的那種感覺。
mic答:你要感覺到用力了你就回來。不能用力,用力會虛脫的。
問:放慢嗎?放慢速度?
mic答:對,讓它自然放慢。如果你發現速度是自然加快的,就不用管它。如果是用力了,就是作意了,那你就要回來。
問:感覺像亂麻一樣,走到那個位置不知道怎麼走了,追不上去,但是咒是自然加快的。
mic答:你從粗住開始就一直在作意,用意想來念咒,才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我們說要用嘴巴來念,不要用意想。
問A:那意想和注意力在咒上有什麼不同?
mic答:注意力都在咒上,但是我們用的是心念耳聞。什麼叫心念耳聞?就是口微動,不出聲,自己聽得明明白白。心念耳聞嘴巴是要動的,好多師兄他是不動了,他用心來想,他認為那樣叫心念耳聞。那個我們叫意想,不叫心念耳聞,心念耳聞嘴巴是一定要動的。
問A:那他注意力在咒上,他也嘴也動呀。
mic答:跟你不相應,不是講你,你不是這樣的,你就是在念的。所以你不知道意想是怎麼樣,你體會不到,所以我們剛才說的這番話跟你不相應。所以我說我的,你說你的,這就不相應了。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摘要

問題:41_50
印心七二七第三天
41-持咒時注意力高度集中屬於壓念
42-打坐時頭歪了可能是羅漢相
印心七二七第四天
43-見性後”八識田”成了”如來藏”
44-用”發願文”進入觀照比較快
45-用發願來克服困難和障礙
46-能所雙忘後會有業力掙扎
47-座上感覺身上有蟲在爬不要理它
48-在定中不斷超越
49-咒輪是不分頭尾的
50-極力追頂時不能用力和作意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無心直說--如何修證印心法門(五)
    包含所有座上實修、實證的重要開示!
  • 前言 蔡奕忠居士簡介
  • 打七開示:2019年12月4日—2019年1月7日

    月茗莊道場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