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81_90

◈ 81-下座要親證禪定
問:我問您發願和持咒作用上有什麼區別?
mic答:作用有沒有共同點啊?
問:共同點就是讓心不亂跑。
mic答:還有呢?
問:沒有了。
mic答:心不亂就是定,攝心不亂就是定。無論是持咒還是發願都是在念頭起處做功夫,攝心不亂,這就是培養定力,也是在觀照,心不亂就是觀照,共同點是一樣的。
問:這兩個念錯了也沒事是吧?
mic答:有錯和對嗎?念頭起處有錯和對嗎?你要是認為還有錯:”哎呀我念錯了。”這心已經亂了,已經亂了方寸了。
問:我有時候就是感覺發願是有願力,持咒的時候沒有那個。
mic答:沒有願力啊?
問:應該說有吧。
mic答:那你體會一下持咒有沒有願力啊?能持的是誰啊?能念的又是誰啊?在攝心處做功夫,在不亂處做功夫,攝心不亂。
問:對,這兩天腦子裡就是有兩個問題,一個就是座下要觀照……
mic答:你現在不談持咒,也不談發願,走路呢?走路有沒有念頭起處啊?好,你體會一下,左腳,右腳,左腳,右腳。有沒有起心動念啊?
問:沒有。
mic答:左腳右腳邁動時候沒有起心動念啊?那你觀察不到啊?
問:它自然而然地就邁出來了,也不用想。
mic答:也要動念,你只是不作意而已,不經意。
問A:沒有跟隨它走。
mic答:對,不經意,但是還是有,你這要邁動你不動念怎麼邁得動啊?
問:嗯。
mic答:那麼呼吸呢?這個告訴你一個什麼意思呢?無論是呼吸、走路,起心動念它有一個共同點,這共同點就是了了覺知。你不會走路你都不知道吧?呼吸你察覺不到嗎?都是了了覺知,了了覺知就是本來清淨,你沒有在妄想。所以我們說下座要止語觀照,要親證禪定,就是不去打妄想,不去攀緣,那很自然的,了了覺知。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就是具足的,我們是通過修行去親證它。但是這個所謂的親證是你時時刻刻要去用,才能夠起到親證的作用。如果打完坐了,下座了流浪去了,又找人說話、又聊天、又談天說地,又做別的事情去了,直接就把我們這個座上培養來的定力,座下馬上就放縱掉了,你就體會不到下座之後觀照是怎麼樣的。所以我們這個本來具足的天真佛性,時時刻刻都在自然流露,能體會到你就是見性,你就是見佛,體會不到就是迷失。
問A:其實這個座下,這個觀照都不可得。
mic答:對,你已經了手了。
問A:對,就是說你該說說……
mic答:他已經綿密了。
問A:對,該說說該笑笑,但是一切不住。
mic答:所以說觀照也不可得,對,不要落在相上。
問A:這樣的話,他也種不到這個八識田裡面。
mic答:再進一步,見性也不可得。
問A:對。
問:落在觀照上也不行吧?
mic答:落在概念上。
問A:這是修行到一定的時候才成,不是每個人都這樣。
mic答:它有階段的。你跟一個初級的人說:”成什麼佛啊?”他會起莫大的煩惱,他聽不懂。
問A:不當機,嗯。

印心七四七第二天
(2019年12月26日)
◈ 82-修法的心態要迫切但能不心急
問:上師,我現在有個壞習慣,就是現在一上座以後我就持咒,這個的持咒速度跟我比較相應,持著持著一有妄念我就加速,加著加著我就自然而然地加,最後快得我整個人特別僵硬,特別快了後,我就不知道是自然還是不自然了。
mic答:張口結舌,是不是啊?
問:對對對,特別快。
mic答:僵硬,張口結舌。
問:快得我這整個嘴巴僵硬了,持咒特別累。這個肯定不對,我這時候調節這個自然、輕鬆、明快的狀態,我就調節不了。越著急越快,到最後就是反覆,我還越著急就越反覆。
mic答:你那個著急心還沒有完全放下。
問:對,沒完全放下。
mic答:對。
問:剛開始的一、兩個小時很好的,到三個小時以後,就加速加到自己僵硬了,又反覆了。
mic答:這個可以調節的。
問:現在是我不會調節。
mic答:你不是不會調節,你是不願意調節。
問:哦,您給我教一下,我就願意調節了。
mic答:對,要調節一下。調節慢一點兒,一會兒又上去了,調節慢一點,一會兒又上去了,這就是調節。
問:我現在已經調節三個七了,還沒調節到極力追頂。
mic答:這個不奇怪。我們有些師兄調節了幾年了,都沒調節過來。但有一點,首先心不能夠著急,心著急就是有法可求了。
問:我心就著急了。
mic答:對,不要有法可求。
問:那我現在還是上去就調節下來,上去就調節下來。心放自然、放鬆,反覆調節。
mic答:對。
問:沒有關係,沒有求就可以了嗎?一直這樣往下打就可以了?
mic答:首先第一個是無求,第二個是自然,第三個是懇切。
問:什麼?
mic答:懇切。懇切就是迫切。
問:我好迫切,就是迫切到最後出狀況了。
mic答:你那個是心急,不是迫切。
問:對對對。
mic答:迫切是在大願當中體現的。你心急的時候有沒有願在?
問:心急的時候我不太清晰。
mic答:就是沒有願在。
問:我現在自己認為我的發願還可以的。我現在打坐的時候我每天還發願至少三千到五千遍。像我在家裡頭,每天發願八千遍。反而發願我感覺效果還是不太明顯。
mic答:效果不太明顯是力量還不夠,還要繼續。
問:還要繼續?
mic答:嗯,沒有什麼東西比得上大願。還有什麼問題嗎?
問:沒有了。
mic答:這個問題還沒解決,還要繼續交流。
問:這個就是以為好控,結果三個七了來回反覆。
mic答:這個就是你交流得也不多,你要主動。
問:我感覺這個沒法交流,我就自己調節,結果自己調節了三個七,還沒調節過來。
mic答:還是要交流,我們後續還要繼續交流,今晚肯定是沒有交流透。
問:對。
問A:上師,就是我也是坐到後面,也是好像咒跟念形成流。但是我就沒有法*師兄這樣著急的心態,我就讓它自己念,念得怎麼樣就怎麼樣。
mic答:對。
問A:然後會出現一種,經常就是好像忘記了持咒:”哎?等一下,我怎麼好像忘記持咒了?”然後咒又提起來。
mic答:你這是出現能所雙忘了。
問A:哦!
mic答:但是你不知道那是能所雙忘,你又要去找咒,一找的話又回來到妄念紛飛當中。
問A:就感覺自己忘記持咒了,一直知道咒在,會有……
mic答:你出現短暫的能所雙忘,短暫的,但是不要懷疑自己,你的修行是一直都是在成就的過程當中。還有問題嗎?
問A:沒有了。

◈ 83-有人講”定”說明正法存在
問:上師,昨天您說那個下座體會,我今天體會感覺跟靜坐似的。
mic答:對啊,就是靜坐。
問:哦,就是靜坐。
mic答:再進一步就是寂照嘛,”寂照照寂,切記用力,成佛作祖,無他秘密”。
問:發願也不影響。我感覺不發願也是知道,發願是不影響的。
mic答:肯定不影響。做這個功夫主要讓我們的身心死透,身心死透之時,便是妙用萬千時,所以說大死方能大活。我們說到大定是包括一切定的,無論大小都包括了,所以這個叫大定。大定可以有定相,也可以沒有定相。有定相是示現,表法示現,表法給大眾看。你看看咱們宗門還是有人能入定的,這就是一種表法。大家不要小看這個表法,是很激勵大眾的。
你們可以觀察一下,我們當今的佛教界,有幾個人在講定啊?就說這個時代的,不講我們母音上師的那個時代的,就咱們這個時代的,最近這五、六年,乃至現在這個時代,有幾個人在講定啊?因為每一代都會有幾個人出來講定,那我們這個時代呢?如果是沒有人談定、論定、講定,那我們這個時代的法就是亂法,不是定法。所以說人才輩輩出,人才代代出,就是要有人出來講定,哪怕是小定也要講,大定更要講。
講定的目的就是指導大家入定,所以定力不在大小上,只在自然流露中。每個時代都有人說定、論定、講定,那就證明我們每個時代都會有正法存在。因為正法的表現就是讓人心為定,以定為主,心定方能治亂。因為這個心定而治亂,我們這個社會才會是平和的、清淨的,才會建立起一個和諧的社會。如果大家的心都是亂的,而且還沒有人來講定、論定、說定,那麼可想而知,這個時代沒有人能夠入定,也沒有人能夠指導入定。在佛法當中都是這個樣子,那世法呢?怎麼辦呢?
如果說我們長時間的打坐都不能夠入定,那還有什麼法能夠入定呢?所以說這個宗門有沒有人才,就看他有沒有人能夠入定,有沒有方法讓人入定。你看我們打七的目標之一:止語觀照,親證禪定。幾個七打過去了,有多少人能夠親證禪定啊?如果一個都沒有,那這個打七是很失敗的。
那麼我們又說了定是可以超越。超越還是在定中超越,而不是以亂去超越定,還是以定來超越定,所以說定是可以超越的。那這個超越就是個過程了,最終到出入無礙,楞嚴大定、金剛大定。所有一切大定,都是在各種小定當中建立起來、培養出來的,而不是一下子從亂當中過渡到金剛大定,那是不可能的,除非此人是來示現的,那麼他修證的過程也是這麼修來的。

◈ 84-打坐痛可能是把結節化掉
問:上師,座上的時候那個腳會突然痛起來,痛的時候反射神經它自己就會動,就是沒有辦法提前知道它要動。我今天就跟自己說不要動,不要動。然後就有點壓住這個腳,然後它就不會動,可是它就很痛的樣子。這樣算壓念嗎?
mic答:不算,你有壓念嗎?
問:沒有。
mic答:你只是控制,沒有壓念。
問:所以它這個還是要控制?
mic答:要控制,不能動。
問:因為它有時候痛,它就用抬腳的方式去躲避那個痛,它是反射神經。
mic答:隱藏在深處的業障突然間翻出來了,就會劇痛一下。痛是好事,中醫上說痛就是消結,把身體裡面的結節化掉它就要痛。我們每一個痛,都是在消除掉我們體內的腫瘤,在消腫。

◈ 85-利益大眾的過程才是親證
問:平時怎麼處理精進修法和做事之間的關係呢?比方說道場,包括打七也是,大家都想多修行,多打坐,多誦經。然後,打七也需要人護七,或者道場也需要人護持,有的時候,”我要打坐,我要誦經,你別找我。”這些做事和修行的關係怎麼處理?師兄們盡力修行,我們也覺得應該值得讚歎,但是要維護,大家都這樣的話,這個就維持不下去了。這個關係怎麼方便處理?
mic答:我想聽聽你的建議。
問:我的建議啊?就是隨緣做,如果是我的話,安排我,需要我,我就去做。
mic答:修法有兩種人:一種是大成就者,想得大成就,就必須要學會自己親證,同時還要利益大眾,而且是把利益大眾放在第一位,這種就叫作菩提道或者說是菩薩道,把利益大眾放在第一位,服務大眾,利益大眾,所以這是大乘佛法;還有一種只講個人解脫,不講服務大眾,這個是不究竟的。因為你只講個人解脫,不懂得去利益大眾的話不是圓滿的解脫,所以那種叫作有餘涅槃,範圍很小,不是圓滿次第上的解脫。圓滿次第上的解脫要服務大眾,利益大眾,在利益大眾的過程當中來圓成自己的修證。所以是分這兩種。
問:他會不會有一個次第的,就是說我先修好了再去做?
mic答:沒有,這是發心問題。所以我們說大乘小乘就看你的發心,不是等你成就了你再來發心。因為沒有這個發心,你根本就成就不了,你不能吃眾生苦,如何能夠廣度眾生呢?所以凡是歷朝歷代的祖師,大成就的,成就得快的,都是服務大眾的那一種,我們稱他叫作乘願再來。他是乘願再來的,古德再來,他才有這麼大的心量。所以本身能夠發心服務和利益大眾是最上乘的福報。小福報的人體會不到這個,小根性、小福報的人體會不到。
問:就是說不在相上,比方說我做飯,我就每次都少打一座,不在這個相上去計較,才能發願成就。
mic答:只在座上解脫的,不算解脫。所以我們宗門歷代祖師都說這個不給印證,座上表現出來的那只是輕安。要在利益大眾當中,座下行為舉止,言語道斷,利益大眾的過程當中那才是親證,這個才給印證。你也知道,你以前就是那一種,抓緊時間打坐,每天都在座上,結果沒有什麼真實受用。反而是這幾年,也是沒有辦法哦。
問:要做點事情。
mic答:所以必須要自己發心做點事。在這個發心當中才能夠體會到一點點跟諸佛菩薩、歷代祖師相應的東西。
問:心量會大一點。
mic答:對。所以,不是我們自己修成就的,是大眾成就我們。不管是哪個宗門,誰的成就大,就看他接引了多少人,度化了多少人,幫助了多少人,因為這些人就是他的眷屬。我們讀佛經,你看我佛釋迦剛開始,第一次轉法輪度的是五比丘,接下來十大弟子,五百羅漢,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最後到八萬僧眾,數十萬僧眾。
問:接引了很多很多。
mic答:法脈越來越大,這就是一個親證的過程。所以就有了我們所講的四種淨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
問:他是和成就的大眾有關,不光他一個人。
mic答:對,就是。所以才有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乃至十地菩薩、法雲地菩薩、等妙雙覺、圓證佛果,這些都是講他的資糧,他弘化的事蹟,都表現在這裡面。什麼叫差別智啊?他智慧圓融的程度,圓融的程度體現在哪?接引大眾的過程。所以就回到我們剛才那句話,上師跟一切人都相應,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上師還有跟哪個人不相應,就證明他修證有餘,不是無餘。

◈ 86-煩惱見
問:上師,佛說實無眾生可度,可不可以換個說法?就是說釋迦佛他跟所有眾生相應,救度眾生圓融無礙、無有煩惱、無有障礙,所以說實無眾生可度,可不可以這麼講?
mic答:是從究竟上來講,沒有眾生可度。因為,一切眾生都是自性的流露,所以說沒有眾生可度。這跟《金剛經》講的是相應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四相破掉了,才可以破一切知見。
問:但是我們要發願,要救度眾生。
mic答:救度”我”這個眾生行不行啊?救度我們自己這個眾生,我還有煩惱就證明我還是眾生,要不要救度啊?
問:要。
mic答:那就是。所以自己有沒有煩惱,自己知道。所以這煩惱它有煩惱相,同時還有一個煩惱見。煩惱相是表現出來的,叫煩惱相。煩惱見是勝義的,潛在的,藏在裡面的,藏在你那個心靈深處的,所以叫煩惱見。
問:煩惱見是錯誤的知見嗎?
mic答:煩惱見包括錯誤跟正確,錯誤的也是煩惱見,正確的知見也有煩惱見。
問:怎麼講,就是一種分別在?
mic答:對,它是潛在的,也叫作俱生煩惱,本來就有的,所以叫俱生煩惱。這俱生煩惱也叫無始無明,所以把無明破掉才能夠破掉俱生煩惱,才能夠破掉煩惱見。這個煩惱見是見惑當中的一種,見惑、思惑,見惑當中的一種,就是煩惱見。所以我們說,欲見佛性,先破無明,破掉見惑、思惑,就是破掉無明。
問:何為見惑、思惑?請上師解釋一下。唯識我沒怎麼學過。
mic答:我們所講的思惑就是”疑”,”貪嗔癡慢疑”當中的”疑”,叫作疑情,也叫疑惑,一切思維離不開疑惑。如果是在疑上面做功夫的話,那就要講禪定。過去的宗門大德,參禪參到疑情並起,這個就是好消息要來了,這個疑情就是我們所講的思惑,也就是疑根,實際上講的也就是無始無明。就像我們好多師兄說,怎麼我都修了這麼多年了,打了那麼久的坐了,還會有這個什麼都不是的煩惱在呢?這就是無始無明出來了,也就是俱生煩惱露出來了,也就是我們所講的疑情出來了,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唯有大願,這個大願叫什麼?菩提大願、解脫大願、如來大願都是它,唯有大願可以破無明。
問:這個大願可不可以換個說法就是求解脫的迫切願望?
mic答:你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問:要迫切。
mic答:對。要是迫切的話就不存在”可不可以說、換個說法”,這些說法都是拖泥帶水,不夠迫切。
問A:就堅決相信就可以。
mic答:對,要有超越性的,不能帶有半點懷疑。
問B:上師,他這個疑是因為有住著?
mic答:有粘著,這個粘著表現出來就是不敢承當。
問B:遲疑是吧?
mic答:不敢認取。所以我們說拖泥帶水,我們說真心直說,就是要果斷,要直白。你不能總是”可不可以這麼說”,你看這不是真心直說,這已經帶有乖巧在裡面了。這要培養的,根器要培養,打坐就是培養根器。那麼說法要耿直、俐落,這也是要培養的。這就是說要有認取的精神,不能有半點懷疑,你還怕說錯,那怎麼行啊?
問:那這個怎麼培養?多說就行?
mic答:要直白,真心直說。不能停留在思維上去說,直說,說錯就說錯,有什麼了不起的?
問:就是怕耽誤大家。
mic答:那你就閉口,不說。怕耽誤事,你說它幹嘛?說了就耽誤人,那還不如不說,不是非得要說。
問:感恩上師。

印心七四七第三天
(2019年12月27日)
◈ 87-座下學會體會念念清淨
問:就是我現在是座下發願,座下止語觀照,發願有時候不迫切,就是想偷懶的那種感覺。
mic答:發願都要偷懶,那叫發偷懶願,連發願都在偷懶,那不是發偷懶願嗎?
問:還是想請上師開示一下那個發願具體一點的方法。
mic答:具體一點啊?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在處處,念念清淨。
問:但上師您上次說的那個……
mic答: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在處處,念念清淨。不要管過去說什麼,過去心不可得。
問:這樣很容易流浪,對境生心。
mic答:你看看,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分分秒秒,念念清淨,流浪個什麼?流浪就念念不清淨了。
問:這個不容易做到。
mic答:不容易做到,你告訴我,你現在在想什麼?
問:我現在在想問題。
mic答:想什麼問題啊?
問:想修行過程的問題。
mic答:如果一切放下呢?還有問題嗎?
問:一切放下就沒有了。
mic答:這沒有問題是不是了了常知啊?
問:是啊,沒有起心動念。
mic答:這就是念念分明,念念清淨,能體會到嗎?
問:能體會到。
mic答:對啊,很自然的。你剛才說做不到,這回可以做到了。
問:就這會兒可以做到。
mic答:對,這個功夫要多做、常做。
問:功夫就會有長進?
mic答:對,就長進很快了,幾天下來就超越三千大千世界了。
問:幾天就可以?
mic答:是啊。
問:那個發願有哪些階段嗎?就是它的一個過程。
mic答:不要去管,那些是概念說,你可以把它分成一百個階段,也可以把它總結得一個階段都沒有。
問:就了了常知?
mic答:對了,了了常知分幾個階段?凡所有說,皆是方便。凡所有說,皆無實意。咱們這佛經上就這麼說的。
問:你們有問題嗎?問吧。
mic答:他們有沒有問題關你什麼事?(眾笑)你只管做功夫,了了常知一切不住,你去管他們有沒有問題?
問A:上師,我插問一句,雖然不能時時刻刻念,但是我知道願在。
mic答:你說話你知道嗎?
問A:說話的時候不一定。
mic答:你時時刻刻能知道你在幹嘛嗎?
問A:知道在說話,但是有時候不一定知道願在。
mic答:為什麼要說話?你想表達什麼嗎?
問A:就是有疑問的話就想求解脫。
mic答:這難道不是願嗎?
問A:哦,這也是願在啊?求解脫的心時時刻刻這個願力在,也算是。
mic答:時時刻刻都在。
問A:哦。

◈ 88-座上化空可能是未到定的狀態
問:上師,我想問一下,那個化空,非常清楚,是有階段的,有感覺的。
mic答:化空很正常。
問:很正常,這我知道。
mic答:你睡覺的時候身體就是化空的。
問:我想問一下寂滅空。
mic答:那些是概念。我們這個打坐不講太多概念,一直都在超越,我們所講的四禪八定在我們這個座中是體現不出來的,為什麼呢?我們一直都是口念耳聞、心念耳聞,在心念耳聞上做功夫,在翻種子、微細流注、乃至能所雙忘這個過程當中去做功夫,所以不講定。你要講定的話就把手印跟咒語全部放下,你就能夠體會到四禪八定,還有所謂的化空,這些現象都會有,那個是另外一個法門了,不是我們這個法門。
問:我說的不是那個,我說的是寂滅空。
mic答:寂滅空是什麼意思?我們沒有這個詞。
問:是沒有,我是比喻這個化空有過程,這寂滅就是沒有這個過程,但自己非常清楚,什麼都看到了,但是感覺自己也沒了,我說的是這個空,什麼都看得了,什麼都明白,這個情況。
mic答:那個叫斷滅空。
問:斷滅?
mic答:不是寂滅,是斷滅。
問:斷滅,所以這個以前自己沒證到過。
mic答:以前出現的嗎?還是現在出現的?
問:現在出現的,所以我沒有承當,我以為這空都應該有個過程,像化空似的有這個過程,所以我對那個就是還有點疑。
mic答:那你怎麼跳出這麼個名詞來?
問:我知道寂滅現前,但我不知道這個叫斷滅空,我以為這是寂滅現前。
mic答:寂滅現前跟斷滅空沒有關係。
問:沒關係是吧?
mic答:寂滅現前也不是你所描述的這個狀態。
問:那就是突然進入這種狀態?
mic答:什麼狀態?
問:就是像寂滅這種狀態。
mic答:你是如何寂滅呢?
問:就這座突然帶到這個境界。
mic答:什麼境界呢?
問:非常清清楚楚。
mic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問:明明白白。
mic答:這個不是寂滅,這個是未到定,對周邊一切都了了分明。
問:但自己也沒了,自己知道自己也沒了。
mic答:自己沒了?
問:嗯,就像化空一樣,已經化空找不到自己了,但什麼都知道,我不知道這個是什麼情況。
mic答:什麼都知道,但自己又沒了。這個能知道的是什麼呢?不是自己嗎?
問:應該是自己。
mic答:那你說自己沒了?
問:自己的身體沒了,我說的這個。
mic答:身體沒了,但是什麼都知道,這知道是立足在哪呢?
問:就是清清楚楚,了了覺知。
mic答:清清楚楚,了了覺知,然後身體沒了,多長時間呢?
問:持續很長時間,但你要說多長時間,上座我知道,知道到這個境界以前的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
mic答:以前?
問:對,上座之前,那些持咒什麼也不知道了。
mic答:有沒有咒在?
問:有咒在,我還持咒,我還持得非常慢,但是這個字字分明,特別的,那真的就是心念耳聞,什麼都清楚,是這種情況。
mic答:那這個就是未到定。
問:這是未到定。
mic答:未到定,身體還沒有完全化空,身體完全化空是咒也不在了。
問:感覺好像是空。
mic答:空的話是咒已經不在了,身體化空了。
問:咒我好像是作意似的,我就試試這咒怎麼回事。
mic答:意識還在,意識沒有空掉。
問:還有那個意識,對,是這個意思。
mic答:意識沒有空掉,這是屬於未到定。
問:未到定。
mic答:也是一種定相。

印心七四七第四天
(2019年12月28日)
◈ 89-爆炸只是氣動的一種現象
問:上師我發現就是,即使見到了那個本來,如果沒有上師的指導也是不行的,也會迷住的。
mic答:哦?
問:真的,我就是三年前嘛,我追的那個舒服勁追了三年了,遇到上師我才知道原來是這樣的。
mic答:哦,那個不是本來。
問:是本來,是我見到您時候我沒跟您講,我是爆炸見性,”砰”就炸開了。然後再是那個細微流注。
mic答:爆炸那也不是本來。
問:它是虛空脫落,從上面”咚”,又是看見那麼多。
mic答:跟你說,如果真是虛空脫落的話,不需要別人來跟你印證的。
問:我沒有跟您講,我是看你書上才知道那種現象。當時很痛很痛,然後很舒服,然後不知道,就追著那個舒服勁了。
mic答:你這個是超越了觀照形成的。
問:有觀照,就是最後腳痛得要死,我當時又不知道,沒什麼法門,就是念佛,就是阿彌陀佛。
mic答:我跟你說,你那個不叫觀照,那個叫著相。
問:有觀照。
mic答:然後你是超越觀照來得到這個,那是不可能的,知道嗎?那是不可能的。那你說爆炸,我們不否認你爆炸,為什麼呢?練氣功的都會爆炸,包括練法*功的都有爆炸。因為我們做轉化我們知道,一交流就知道,他們找相似,他們也看過我們的書,說:”你們那個爆炸我們早就有了。”做轉化能接觸到這些東西,還有一個站樁的也會爆炸,所以不能說爆炸就一定是見性,一定是開悟。
問A:那他見地跟不上也不行?
mic答:不是,他沒有一點知見也沒有這些嚮往,換一句話說他只是氣脈阻塞了。
問A:氣脈阻塞了。
mic答:我們叫氣動的一種現象,不一定是打開大徹大悟那種。所以你說超越了觀照,超越了念念清淨,而出現這個爆炸,你說它是嗎?如果是的話佛經就得改寫了,那都不用再講什麼粗住、細住、微細住,講這些幹什麼?你都直接超越它了。
問:當時有一套理論也搞不清楚,就想打坐了。
mic答:是啊,因為你認為那個是了。
問A:你還不如把那個忘了。
問:忘就忘吧,無所謂的。
mic答:別人可能會跟你交流,但是一講到說你那個不是你馬上就逆反,你說我不是我就不跟你聊了。
問A:你要保護這個。
mic答:對。那要說你看了我們的東西,我們的東西講的是實修實證,這條路就這麼走過來的。不是你那種七拐八拐了之後,突然間到達這個目的,那是不可能的。他必須是這麼走過來的,他才能夠親證一番,因為歷代祖師都是這麼走過來的。他入定了。
問A:觀照,追咒呢。

印心七四七第五天
(2019年12月29日)
◈ 90-修法的目的是安心
mic答:法是拿來用的,修就是用,用就是修,如何叫修法啊?安心為修,修法一定要安心而修,如果是越修心越不安,那就不得法,也叫不如法。所以法既然得了就要修,修了心就得安,否則就是非法。什麼叫佛法啊?佛法就是安心法門,安一切眾生之心。像我們有一些師兄,今天求這個法,明天求那個法,求了最後心不安了,如何說心不安呢?”上師,我下回修哪個法呀?”你看一聽就是心不安,表面看上去,哎喲,得了不少法哦,內心流露出來是心不安,心不安證明你修的是非法,不是如法。所以上師這裡沒有法,為什麼呢?心安無需法。
問:但是上師,做到心安好難。
mic答:心安無需法,正因為難所以更要安心。我跟你說心本來就是安的,不是修行之後才安心的。那為什麼心又不安了呢?因為有妄想執著,所以心就不安了。我們修法的目的就是,借助無中生有的法、空中妙有的法來安心,這是修法的目的。如果是修法還不能夠心安,那有什麼用呢?那跟不修又有何區別的呢?那你說的這個心安很難,心安很難嗎?一日當中,你有幾時是心不安的?你整天都在動盪之中嗎?
問:也沒有。
mic答:在打什麼妄想啊?執著什麼是非啊?心不亂則安,心不安則亂,這個心亂跟心安是有明顯的對立的。所以我們說要止語觀照,一日當中有幾分是心安?又有多少時候是心亂?自己對自己覺察得明明了了,這才談得上是觀照。你看我們,人多求心安,求來的心安,這個求心安是怎麼說啊?求平安無事,求災難遠離,求家人平安,求事業有成,求身體健康,以各種求來得到安心,那為什麼會有這些事端讓我們的心不安呢?因為有心亂在,刹那間的心亂,就已經造成了不平安的因素。所以有一句話叫:”心安則禍遠。”你的心是安的,災難自然就遠離你。
問:心沒有遇到境的時候心還能做到安,但是一遇到境的時候,有時候就把持不住了。
mic答:有求嘛。
問:對。
mic答:各種求,各種執著。
問:執著這個小我,小我太多。有怕在也是心量的問題是吧?就是有擔憂。
mic答:是啊,心想事成嘛。
問:就是好像我求這個心中心法,我就擔心我修不好,我就有這個擔心。
mic答:對啊,心想事成嘛。各種擔心,各種不好,都是心想。用各種心想事成來加持我們自己,它能好嗎?像我們遇事不亂,什麼叫遇事不亂?真有事情發生了,事情現前了,我們還是在念無事句:’沒事沒事,什麼事都不會發生的’。用無事來加持它,自然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問:就還是看自己這個心動不動,心要不動的話就一切因果化解。
mic答:心不動怎麼叫沒事呢?沒事也是動心。
問:一切都是沒事。
mic答:沒事沒事。
問A:肚量也有關係。
mic答:即便是天大的災難也把它看成無事,因為心比天大。
問A:很究竟,就是無事。
問B:是的,本來無事,現在想想上師的開示,真的本無事,就是自己這個心,你把事情過分地去擴大,然後就是有些事情發生了,感覺自己好像承受不了。
mic答:無明最容易擴大,放大無明。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摘要

問題:81_90
81-下座要親證禪定
印心七四七第二天
82-修法的心態要迫切但能不心急
83-有人講”定”說明正法存在
84-打坐痛可能是把結節化掉
85-利益大眾的過程才是親證
86-煩惱見
印心七四七第三天
87-座下學會體會念念清淨
88-座上化空可能是未到定的狀態
印心七四七第四天
89-爆炸只是氣動的一種現象
印心七四七第五天
90-修法的目的是安心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無心直說--如何修證印心法門(五)
    包含所有座上實修、實證的重要開示!
  • 前言 蔡奕忠居士簡介
  • 打七開示:2019年12月4日—2019年1月7日

    月茗莊道場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