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61_70

◈ 61-持咒的方法是因人而異的
問:上師,在持咒的時候就是舌頭動、嘴唇微動,可以吧?他們有些人老是說嘴幅度要大一點。
mic答:都可以。
問:我感覺幅度大一點很累,很不自然。
mic答:都可以。那個幅度大,它是過渡來的。
問:不是,她說幅度大的話,攝住意根要比較好一些,就是妄念少一些。要是幅度小,就是說妄念會多。
mic答:那個師兄講得沒錯,因為你所描述的這個方法對她來講很有意義,但是用在你這裡就不一定了。
問:對,我感覺幅度小一點是不是更自然?
mic答:因為這個持咒的方法是因人而異的,不是千篇一律的。
問A:上師,這個快慢也不是完全一定的,是吧?
mic答:不是完全一定的。
問A:有可能會慢一些。
mic答:很正常,是。
問A:有可能會調節得自如。
mic答:每個人頻率不一樣。
問:它自動調節,需要快的時候它自然就快。
mic答:是啊。
問:有時候慢一點有點累的話也正常?
mic答:就不要作意,自然就可以了。
問:對,有時候很慢很慢。
mic答:不要用意識去控制它。
問A:如果刻意地加快,反而越加快越累。
mic答:刻意加快也是用意識。
問A:對,也是用意識。
問:我感覺快的時候,它自動快。
問A:那是到了一定的時候,到了一定階段了。
mic答:到了一定水準了。(眾笑)

◈ 62-不再懷疑就叫承當
問:上師,我先作好挨駡的心理準備,是不是時時刻刻認取才叫證體呢?
mic答:如果說是時時刻刻認取的話,那證明你還沒有認取。就好比**師兄,你用不用時時刻刻認識你自己啊?
問:不用。
mic答:就是嘛,所以你要說**師兄還要時時刻刻認識自己,時時刻刻肯定自己就是**師兄,那豈不是頭上安頭嗎?
問:對,是。那什麼才叫認取呢?
mic答:承當只有一次,不再懷疑就叫承當。
問:還是這個意思。
mic答:如果承當之後,還有懷疑,那就不叫承當。
問A:承當就是認取嗎,上師?
mic答:它就只有一次,不需要再有第二次,如果還要第二次證明第一次就被否認了。不是不能否認,可以否認,因為他腳跟沒有著地。
問A:上師,哪種情況是腳跟沒著地?
mic答:自知之明,不可旁說。這個沒有人能夠告訴你,因為是自己的時節因緣。就好比你問別人說:”你能不能告訴我,我什麼時候開悟啊?我什麼時候見性啊?”所以說這個是自知之明,別人無法告訴你的。
問B:就想問上師我什麼時候開悟。(眾笑)
mic答:在時節因緣到的時候,你是不會錯過,任何人都不會錯過。但是不要有等待的心態,也不要有有求的心態,凡是有求都不能證得。
問A:上師,剛開始認取的時候會不會作意地認?
mic答:認取沒有剛開始,沒有這一說。
問A:認取它了然後還要作意一下?
mic答:那個是猜想,作意都是猜想。我們所講的作意、猜想、認為、懷疑都屬於猜想,都是要用意識。
問A:那還做不到就是拿來就用,用完就放下了。
mic答:你這一舉、一動,不就做到了?
問:哦。
mic答:這個是拿來就用,用了就放下,很自如,沒有錯過啊。

◈ 63-覺照除習氣
問:上師,觀照除習氣的話,就是去這個妄念的妄?
mic答:觀照去煩惱。
問:觀照去煩惱?
mic答:觀照去煩惱,覺照除習氣。
問:我認為沒有煩惱。
mic答:沒有煩惱那就要覺照。
問:嗯,覺照除習氣。
mic答:覺照是除習氣。
問:平時就是有這些妄念、妄想。
mic答:那怎麼還會有妄念呢?
問:沒有煩惱不代表沒有妄念嘛。
mic答:怎麼會呢,怎麼還會有妄念呢?有妄念那就沒有見性,性體還有妄嗎?還有真嗎?性體是不立真妄的。你如果說:”哦,我是見性了,但我還有妄念。”那鬼才相信你是見性的。你還立真妄,那就是沒有見性。
問:不是說之前有一句見性之前是煩惱障?
mic答:不求妄想不求真,因為它性體不二。真妄是分別見,所以這屬於見惑。如果說你還有見惑在,還有分別見在,就不是見性,你見的是分別心。所以見性是絕對的,沒有對立的東西。你來一句:”哦,見性了還要去除煩惱,用觀照來除煩惱。”那是做功夫,那不叫見性。那是你知道什麼叫觀照,用觀照來除煩惱,那是做功夫,還不是見性。你說用觀照來掃蕩習氣,習氣也不是用觀照能夠掃蕩的,那叫覺照。
問A:上師,什麼叫悟後啟修?
mic答:悟後啟修就是告訴你:見性之後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問A:是啊,對啊。
mic答:這第一步是做什麼用的呢?掃蕩習氣,就是悟後啟修。沒有說掃蕩煩惱,是不是啊?誰告訴你掃蕩煩惱是悟後啟修啊?培養後得智就是悟後啟修。
問B:上師,那悟後啟修應該是在事境上磨煉吧?
mic答:肯定是啊,世間出世間都可以。你是要在世間呢,還是要出世間呢?
問B:在世間磨練的多,出世間也有,也要磨練。
mic答:說嘛,有話就說,別藏著。
問A:還沒想好,做好挨駡的準備。
mic答:還用想啊?想就是思惑。拿出來便用,還想什麼?
問A:要組織詞語。
mic答:你看還要組織呢。
問A:這個用有……
mic答:回去背書吧。
問A:書我都沒看過啊,怎麼背?
mic答:所以要背啊。這不是印證,這是印象。
問B:還要想,還要醞釀,研究研究。
mic答:印象不是印證,要想像一下,印象。想蘊未了,色受想行識,五蘊未空,想蘊未了。還是老老實實做功夫,想多沒有用,想多了只能證明自己是癡呆的。功夫不在別處,就在”念念清淨”上。如果不是在”念念清淨”上做功夫那都是旁門左道,捕風捉影。所以做功夫就老老實實,實實在在,不要妄求。求那些名相有什麼用啊?說你是佛又怎麼了?給我們講講三藏十二部嘛。好,回去休息了。
問B:感恩上師。

◈ 64-修法一直沒有進步要考慮改變方法
問:打坐的話,正常上座之後,就是呼吸和咒,這樣做也沒有能所雙忘。除非是長座進入深定,那可能就是能所雙忘了。
mic答:你有沒有念咒呢?
問:念了。
mic答:嘴巴動嗎?
問:動啊。
mic答:我們沒看到你嘴巴動。
問:我是在動,我知道動得很微細,但是我是動的。
mic答:看不到。
問:看不到啊?
mic答:嗯,就是看不到。
問:動了沒有?(師兄做演示)
mic答:沒動。
問:但是我動了,我舌頭在動。
mic答:你說你動了,沒有人看到你動。就因為這樣,所以不會出現極力追頂。
問:那就是非要動作大才行?
mic答:我跟你說,你現在不要堅持你的做法,你可以試一下,會不會出現極力追頂。因為你說你一直沒有出現,那麼長時間都沒有出現,那你應該自己改變一下方法。
問:就是動作要大一點?
mic答:你萬一動大了之後,很快就極力追頂了呢?那你說哪個好?
問:但是比方說我打長坐六個小時、八個小時,我可能會什麼都不知道了,但自己醒來之後,手印在這裡。
mic答:你什麼都不知道,還是沒有出現極力追頂,極力追頂不可能什麼都不知道的。
問:極力追頂我也追過,有這種感覺,但是可能沒有追到能所雙忘。
mic答:那你的方法得改一下,不用堅持你現在的方法,試一下。
問:哦,就是持咒的時候,動作要明顯一些。
mic答:對,你試一下。沒有說你那個是錯的,只是叫你試一下,看一看。
問:改變一下?
mic答:對,改變一下方法。因為我們沒有注意到你出現能所雙忘,或者極力追頂,這個我們沒有注意到,因為你也很少跟我們交流這一塊。
問:對,我交流得不是太多,因為我總是這種狀況。
mic答:那你這麼說了,可以試一下。
問:再就是我看到母音老人開示裡面,他就講到了,手印痛這些是因為經絡不通,那麼經絡通的話,它就不痛了。
mic答:我跟你說,對這個方法的解釋很多,千變萬化,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為什麼呢?因為你說經絡不通才會痛,那你不問一下什麼人經絡才是通的?對不對?哪個經絡不通?不通了他那個地方應該會出現壞死,為什麼還會長得那麼好呢?所以這個問題,就是說他回答得當不當機,人家聽完了之後接不接受,問話也有一個當機的程度。你就像我問老人說:”上師,我們打坐如何才是一切放下,死心塌地啊?”老人給我的開示就是:”像個死人一樣,一動不動。”所以我就記住了:我上師教我”一動不動”。那又有師兄問了:”老人都說可以動一動,為什麼你說一動不動呢?”
問:對,他是針對個人來講的。
mic答:所以是他是看對什麼人回話,他要講相應。
問:對,不能把它當普遍真理了。
mic答:所以大家都知道:”哦,老人說可以動。”那如果說”可以動”,又何必”死心塌地”呢?那應該是”風擺荷葉”才對啊?不應該是”死心塌地”啊?每個都坐在那裡跟”風擺荷葉”一樣,那怎麼是”死心塌地”呢?
問:因為我結這個根本印的時候,就特別痛嘛。
mic答:所以我們說了,痛就是培養定力。
問:培養定力。
mic答:希望得到你的肯定啊。
問:這個我自己知道,痛是培養定力。這個我也有感受,肯定痛是培養定力很有效的。
mic答:那是啊,痛肯定是培養定力的,這不用說。
問:是的。
mic答:所以不要怕痛,怕痛就沒有定力了。
問:哦,我就想什麼呢?想打長坐,舒舒服服地打長坐,化空。
mic答:有”想”在,怎麼可能化空呢?
問:哦,有求。
mic答:空本來是自然空,你還有個”想”在,怎麼可能會空呢?那是想像出來的空,還不是真空。
問:實際上空總是不經意地來的,那也是。上師,沒有看到我嘴唇之間動,是吧?
mic答:誰都沒看到你動,師兄們都在議論那師兄的嘴巴都不動,誰都在看,誰都在說。這個不管別人怎麼說,我們是說什麼呢?你如果發現自己這麼多年了,沒什麼進展,那你應該是要嘗試著改變一下方法,試試看,沒准是錯的,也沒准你自己找不到方法。
問:那上師再觀察我一下看,有動嗎?
mic答:如果這樣會出現極力追頂的話,那個可能性很小。
問:那就要動作大一點?
mic答:你不妨看一下,明天讓你去巡七,你看看師兄們是怎麼追頂的,可以學一學他們看看。雖然說他們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你,但是不妨看一看,試試看,反正試個一、兩座也無所謂。
問:嗯,我還是觀察不到,是吧?我這個嘴形動。
mic答:你作意了,肯定是可以看得到一點,但很不自然。
問:哎喲,我現在都不會動作大了。
mic答:試一下嘛,你說話不是會?
問:說話是會啊。
mic答:為什麼說話又會呢?你不是矛盾?
問:不是,就是我持咒的時候的這種大動作。
mic答:那你現在就不能持咒嗎?你試試看,嗡嘛呢叭咪吽。
問:這個可以持。
mic答:我看你是不會持。
問:不能發出音來。
mic答:怎麼不可以呢?你試試看,試完了你再不出聲,那有什麼不可以呢?
問:但是我如果按照出聲的速度的話,就沒有我自己的這種速度快。
mic答:我所講的是什麼呢?你不是說沒有極力追頂嗎?
問:我有過極力追頂的這個經驗。
mic答:現在呢?我剛才是聽你這麼說,我才說那你不妨改變一下方法。
問:就是我極力追頂,但是沒有達到能所雙忘。有過極力追頂,就前兩個月有過極力追頂,但是沒有達到能所雙忘。
mic答:這個很正常,不是每一個極力追頂都會出現能所雙忘。我們民宿那邊有一個師兄,一直都在追頂,每座都在追頂。
問:哦,好厲害。
mic答:昨天跟他交流,他也沒有出現過能所雙忘,他就一直都在追頂。所以這個不奇怪,時節因緣沒到。
問:還是講時節因緣的。就是首先是”空樂明”是吧?然後再是能所雙忘?
mic答:那也不一定。
問:哦,都不一定。
mic答:境界的東西是多變的。我們完全不去考慮”空樂明”,因為它是變化的、無常的,你考慮它沒有意義。我們所講的不要住著”空樂明”,是對於喜歡境界的師兄來講的,但是絕大多數師兄都不會去住著的。

◈ 65-中脈就是自性光明體
問:所謂的中脈實際上也是一切唯心造的意思是不是?
mic答:中脈是有的啊。
問:中脈是有的?
mic答:但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氣脈。
問:嗯,對呀。
mic答:中脈叫光明輪,它跟我們自性是一體的。
問:那就跟經脈這些,跟奇經八脈這些,有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mic答:沒有關係。
問:嗯,沒有關係?
mic答:一點關係都沒有。
問:那就是我們這個心念耳聞,就能夠做到這一步?
mic答:它是這樣的,你想通中脈,那就得用觀想的方法,而不是觀照。
問:那我不追求這個東西啊。
mic答:你可以追求,但是你要用它的方法才有用。所以你靠我們氣機發動去通中脈,那你還不如觀照算了,觀照也可以通。
問:那就沒意思了。
mic答:因為它就是自性光明體,也叫光明輪。
問:光明輪。
mic答:對。
問:那我們心念耳聞就全部超越這些了,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
mic答:你不求就是超越。
問:哦,對呀。

印心七三七第一天
(2019年12月18日)
◈ 66-願力不足障礙就會多
問:上師,我感覺這一年沒什麼進步。
mic答:沒有進步便是退步。
問:沒有進步便是退步?
mic答:有沒有退步?
問:退步?上座感覺氣力還是不足,半夜有時候兩點多起來,一開始持咒還行,後來就往前傾,就打瞌睡。一個可能是發願不夠,再一個就是身體確實腎虛。從小就感覺中氣不足,說話有氣無力。想幹什麼事兒,比如說一百步走到那個地方,我走到五十步時就感覺氣力已經不行了,可能是先天不足。上師您那兒還有什麼別的腎寶之類的東西嗎?(眾笑)補一下。
mic答:有,寶貝太多了,要不就吃一顆甘露丸吧。
問:影響很大,老是很努力,但老感覺上不去,什麼進步也沒有,感覺還很受罪。
mic答:主要是願力不夠。
問:主要是願力不夠?
mic答:對,願力是無量腎寶。
問:我感覺做夢都在發願啊。
mic答:我們的修行跟弘法,都靠願力撐著,不是靠什麼藥,其他那些都是輔助。沒有大願,自己解脫不了,沒有大願,只能被眾生度,所以就是靠願力。
問: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每天還感覺那個勁還比較足。
mic答:實際上我沒有教大家什麼,我就教大家一個發願,你只要懂得發願了,修行上的障礙就自然減少了。這個障礙減少了之後,你所遇到的一切事境,那都是順順利利,所以這個願力是第一重要。
問:但實際上在生活中,我感覺還是挺受用的。就是什麼時候碰上事兒想要發火兒,那一下子就覺察到了。
mic答:對。
問:想要發火時,就把它轉化了。
mic答:所以發願真的就是成就功德母,沒有發願就沒有成就。
問:是。
問A:確實是這樣,我來這兒之後,這個發願感覺很受用,真的很受用。
mic答:我們這段時間,這個打七強度很大,打坐強度很大。好多師兄有翻各種種子翻到受不了,在座上大哭,要不就強忍住,但是一下座淚流滿面,止不住的難受。那我對他們說:”我告訴你一個無上妙法,比你修什麼法都管用。”師兄們一聽:”請馬上趕緊告訴我。”“回去,回到你位子上,合掌打坐,發願,半個小時。就是’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就念這個就行了,半個小時。”一聽完馬上如獲至寶,回去就這麼用了,再下來,歡喜啊,所有種子翻掉了。
問A:以前對這個發願真不知道怎麼說好,說了不少,應該願力那些東西都過了一遍,說得挺多。
mic答:那是看願,不是發願。
問A:它不像這個,老人早說了,這個都知道。發這個願也很順暢,又得力。

◈ 67-極力追頂是八識起作用
問:上師,這兩座持咒我總感覺上氣不接下氣,中間還有點斷氣的感覺。但是停下持咒好像感覺很平靜。
mic答:沒休息好吧?
問:也行,反正就覺得吃力。
mic答:嗯,你剛來幾天啦?
問:已經來了八天了。
mic答:已經八天啦?八天好像還沒進入狀態。
問:感覺也進了。
mic答:反正就是翻種子。
問:不是翻種子,就是那種不持咒也感覺很清淨。
mic答:這就是問題,偷懶。
問:不是,就是那種持不出來,我不想偷懶。
mic答:肯定是偷懶,有沒有念頭啊?
問:沒有。我也奇怪,你說我定了,我感覺我哪有這麼高的定力,一上座沒多久就定了。
mic答:不持咒特別舒服,而且還沒有妄念,一點念頭都沒有。
問:我這次來了我才體會到,特別就是定住的感覺。
mic答:你前面念咒沒有?
問:第二座四個小時前面一直在念,然後,後兩個小時我感覺好像
沒怎麼念。
mic答:有個前提就是在念咒。念啊念啊,咒就念不出來了。
問:不知道是累得念不出來了,還是達到了那個境界了。
mic答:我看你在想,那肯定是故意停下來,因為你有想在。
問:我現在是回憶那個過程。
mic答:那就是在想,有想在就證明還不是真正的極力追頂,真正的極力追頂不需要想,直接就說出來,很有力量的。如果你還要想在,在回憶、動念了,那都是在臆想。所以我們說考證,怎麼考證?就是看你的說話有沒有停留在想蘊上,想就是七識作用,不是八識作用。我們種子翻騰包括極力追頂,包括能所雙忘都是八識作用,不是七識作用。

◈ 68-極力追頂會互相影響
問:上師,我想問一下,就是像師兄這樣子咬那個牙齒,”噠噠噠噠噠”,我念咒比較快的時候,我就覺得那種聲音不怎麼好聽,就作意停下來了。
mic答:我們極力追頂的師兄都這樣,都是這樣。
問:我覺得很難聽的,所以就停了,還是繼續念是嗎?
mic答:對,念到張口結舌,咒就沒有了。
問:但是那個咒音就是跟平常的六字大明咒不一樣。
mic答:你聽別人是不一樣,但你自己知道是一樣的。
問:我自己就覺得念得剩一個字,這個字都不是六個字裡面的一個。
mic答:對,一個字。然後你用意識去控制它。
問:對。
mic答:錯過了。
問:我覺得挺大聲的,怕影響別人。
mic答:我們這個叫叩齒聲,那個牙齒在叩。再出現你就不要控制了。
問:感覺挺大聲的。
mic答:沒事。
問A:我房間裡面都是這種聲音。(眾笑)
問B:像我這樣子一整座都是這麼吵。
問:而且聲音變得很多。(眾笑)
mic答:都這樣的。
問C:嘴巴很大,就像小孩吃奶那種,”噠噠噠噠噠”。
問:還有點像老鼠磨牙齒。(眾笑)
問C:也是叫追頂是吧?
mic答:對,叩齒聲。我們還有個師兄擔心自己牙齒給嗑破了。(眾笑)
問D:會不會有感染的?那個師兄扣了兩天。
mic答:都會的,它會形成共鳴。一個人出現極力追頂,會帶動一大片,它會形成共鳴。
問D:那我感謝師兄帶動了我。
問:那我都不知道是我自己念的還是受你影響了。
mic答:互相影響。所以你看這位師兄才來幾天,她也受這個共鳴的影響。我們說不是特別踏實的修行,一般要十幾、二十年,才會出現這個極力追頂。
問D:那感謝師兄。
問E:我都覺得不好意思。
mic答:你幹嘛不感謝你自己呢?
問D:我心裡就想可能是受她的影響。
mic答:不是,不光是影響,它是引起共鳴。你要是沒有這個定力的話,也出現不了,它是相應的。
問F:那上師,要是這樣的話會不會影響大家?我就會壓住,今天就壓了,就不去那樣子,因為我怕影響別人。
mic答:你用意識去壓了,又回到六道輪回了。六道輪回都是意識作用。
問:我怕影響別的師兄打坐,她們很安靜。
mic答:這就解脫不了嘛。

印心七三七第二天
(2019年12月19日)
◈ 69-印心宗和其他禪觀靜坐方法的區別
問:上師,在打坐的過程當中持咒,持得慢慢慢下來,慢下來之後,可不可以在這個時候就安住在自性之中。
mic答:自性在哪裡啊?
問:就安住在那個狀態當中了。
mic答:那個狀態不是幻象嗎?
問:就不持咒,咒就停下來了。
mic答:主動停下來,有沒有妄念啊?
問:不是主動,妄念還是時不時會生起來。
mic答:有妄念就要持咒,咒是對應妄念的。
問:就說是不能停,因為持咒真的很慢,提不起來。
mic答:那你何必修我們這個法門呢?你就修禪觀嘛,禪觀不持咒也不結手印,一上座就在那裡禪觀,他們也不翻種子。我們這個法門講的是翻種子,所以說要持咒、要結手印,結手印持咒才能夠翻得出種子。如果說不持咒了,那就相當於禪觀了,就是坐在那裡靜坐,就叫禪觀靜坐,那個就是很舒服的。
我們這個法是最苦的一個法門,要翻種子,要在各種痛當中、各種煩惱當中去翻種子。我們有好多師兄,先是修我們這個法門,後來跑去修別的法門了。”哇!輕鬆舒服,真的是輕鬆舒服”說,”哎呀,你看看這個法才是真正的法嘛,輕鬆舒服,哪像印心宗的法,又痛苦又煩惱又難受。”所以好多師兄來求法,我首先是告訴他們,我們這個法可以說是在所有的法門當中最難修持的一個法門,最痛苦的一個修持方法。你們大可不必非要求這個最痛苦的方法來修行,你看念佛多輕鬆。
問A:上師,那個微細流注和這個極力追頂是什麼關係?
mic答:這樣吧,我們一步一步來講,一步一步。我們再重新描述一遍,讓大家知道我們這個法門,為什麼要用這麼難受的方法來進行修行,好不好?
我們說別的法門,你看,連坐都不用打,走在路上就可以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不停地念。或者拿個轉經筒:”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就可以了,不需要打坐。
那還有一些法門也打坐,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禪觀靜坐,就是觀空,坐在那裡觀空,還有觀四念處,還有內觀。他們好多觀都要睜開眼睛的。內觀是閉上眼睛,往內觀。
觀空的話人一坐上去,他就臆想,這個身體跟大自然是聯繫在一起的,這個大自然所表現出來的萬物,都是非空非有的。他就靠臆想,想像這個身體跟萬物一樣,然後,空氣新鮮,身心愉悅。簡單的一些觀想方法,從這方面去體會一種安靜康寧的覺受,從意識上體會到快樂。
當然也有一些是伴隨某些動作來進行修觀,但他也要有指導。我們原來有一位師兄修內觀,修內觀也就是學了一點皮毛,就從深圳跑到海口來,在海口自己修,結果修出問題來了。跑來找我們,修出各種幻覺來了,不知道怎麼解釋清楚,跑來跟我們溝通。溝通完了之後,說還不行,白天是可以,但是晚上自己內心還是發慌,睡不著覺,失眠。後來我就說那你修六字明吧,後來身體好了之後,就嫁人了,嫁到你們那邊去了。所以即便是各種修法都要有指導。
那我們剛才所講的這些禪觀靜坐,他們不講一心不亂,不講一念不生,不講這些,就講身心康寧,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煩惱。但這些境界是建立在作意上的,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憑空想像。作意的方式是比較容易入門,但是不容易掌握,好多這些老師兄,修學了這些作意的方式之後,修學了幾十年之後,感覺就跟昨天開始是一樣的。這些作意的觀想法,一般是建議出家修,比較適合出家人修,適合僧眾修行。在家居士忙啊,每天都在忙,沒什麼意義,跟他們不相應。所以修這些禪觀靜坐的,還有這些內觀的,這個觀、那個觀的,在家居士成就的不多,很少很少。即便是成就的他雖然現的是在家身,他也是全職在修行,沒做別的事了,就差不多跟出家是一樣的。
禪觀臆想,它作用是第六識,為什麼呢?看不到微細流注啊。他發現不了微細流注,就連我們所講的粗住、細住、微細住這個過程他最多能看到粗住,就是我們所講的煩惱見、妄想見,他可以看得到。但看得到的同時,他用意念、臆想去壓制它,把它壓住了。這個還是用分別意識在做功夫,所以他是停留在六識上的。
那麼他到了最高層次的禪觀了,他不講作意了。但是他要用洞察力,就是觀察別人的心態,觀察別人的心態來跟你做交流,他還是離不開意識,這個叫作審度作意,用的是第七識來跟大家做交流。所以說他不是六識就是七識,沒有辦法用八識來做功夫。這樣的修行充其量就是在打基礎,基礎中的基礎,皮毛中的皮毛。當然他們很講這個定境、定相,四禪八定,這些他們特別喜歡去講,這些都是境界。
我們不講這些,因為我們直接從八識下手,不用經過六識、七識,不用刻意去用六識、七識來做功夫。所以我們說心念耳聞,就是把注意力都放在咒上,不放在臆想上,我們通過心念耳聞來培養定力。那這個心念耳聞,不能夠停下來,要持續地念。唯一能夠停下來的,就是當你親證一心不亂的時候,能所雙忘了,這個咒語沒有了,那它自動消亡了,不是我們有意識要停下來,而是想念,念不出來。
那我們所講的,這個定力怎麼培養啊?打坐培養定力,我們說要心念耳聞。心念耳聞是什麼概念呢?口微動,不出聲,但是知道自己是在念咒,這個耳朵是聽得分明的,耳朵聽的是無聲之聲,知道我們自己在念咒,這個就是心念耳聞。
但是好多師兄喜歡用的方法,他認為心念,應該是這個位置在念,不是嘴巴在念,用這個地方去想,認為這個叫心念。其實我們剛才心念耳聞的解釋就是,口微動,不出聲,耳朵聽在無聲之聲上,這個就叫心念耳聞。歷代祖師都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說白了心念耳聞就是口念耳聞,所以嘴巴是要動的。
也有師兄說:”我看好多師兄,口型、嘴唇動的幅度很大,而不是微動的。”那我們講的就是,每個人的口型和他的習慣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動得比較微,有些人動的幅度比較大,這都屬於正常。但是原則都是一樣的,嘴巴必須得動,舌頭必須得動。用這個心念耳聞,無聲之聲來攝持住我們這個意根,因為我們意根是最活躍的,一切煩惱執著,妄想執著,妄念紛飛,都是意根作用出來的,所以我們要用咒語和手印攝持住我們的意根。從而達到不去理睬妄想,不去理睬煩惱,不去理睬妄念紛飛,只管心念耳聞這個方式,去把我們散亂的心給它收攝回來。
那麼我們在這個持咒的範圍當中,因為不是用意識起的作用,所以我們的心門是打開的。心門就是八識田的這個門,它是打開的,會從這個八識田中湧現出無量無邊的種子,我們稱這個現象叫種子翻騰。從釋迦佛這個時代到我們這個時代,講過”種子翻騰”這幾個字的法門或者說是宗門只有兩個:一個是禪宗,一個是印心宗。只有禪宗和印心宗講翻種子,其他宗門沒有。為什麼沒有呢?因為他們是用臆想去做壓念上的功夫,所以這個心門沒有打開,八識田裡面的種子翻不出來。
那我們這個宗門並不是所有人都講心念耳聞。有的老師根本不跟大家解讀什麼叫心念耳聞,甚至認為嘴巴都不用動了,坐在那裡想就叫心念心聞。那如果說嘴巴都不動了坐在那裡想,那就跟其他宗門是一樣的,沒有種子可翻了。由於壓念的作用,直接就是空靈不住的、萬般寂靜的一種景象,我們稱那種景象就叫作壓念,壓出來的。所以他沒有翻種子這一說,沒有種子可翻了,看不到種子。
看不到種子,怎麼能夠看到念頭起處?我們的種子就是念頭起處。我們說下座觀照,什麼叫觀照?看到你的念頭起處就叫觀照。座上看不到妄念,看不到這個種子翻騰,下座就看不到念頭起處,所以功夫是相應的。因為我們座上能夠看到種子翻騰,下座才可以看到念頭起處,這兩者是相應的,座上座下是相應的。能夠看到念頭起處,才知道什麼叫觀照。
所以即便是我們這個法門,不強調口念耳聞,不強調心念耳聞,而是強調用意識去壓念,同樣也是不相應的,跟我們宗門的傳承不相應。這樣的修法,修一百年,還是停留在那種假像當中的心念心聞,那是一種假像,不是真實的。
這個壓念來做觀照,禪宗裡面稱它叫做死水功夫。枯木禪,死水功夫,不能夠活用,所以叫壓念不起。我們六祖惠能禪師的那個時代,同一個時代有一個臥輪禪師,叫臥輪禪,他用的就是壓念的功夫,他的偈子叫:”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對境心不起”,壓死了,”菩提日日長”,用這個來長功夫。所以咱們六祖就給他做開示:”惠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他是百思想不能斷,不能壓制,”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所以這個就是做功夫不同,我們做功夫跟六祖是相應的。

◈ 70-微細流注的三個階段
問:請問微細流注和我們現在這個極力追頂是一回事嗎?
mic答:微細流注分三個階段。粗微細流注,就是我們能夠察覺到微細流注的存在,一陣一陣的。看不清楚它是什麼樣的景象,看不出其中的內容是什麼,就是能夠察覺到它是一陣一陣的。這個時候持咒的速度已經是很綿密了,綿密持咒,這念頭是一陣一陣的,一閃而過。
然後出現了一個現象是什麼呢?我們所念的咒,跟這些念頭的閃爍是一起的,對應的。念頭閃爍得快,咒語就念得快,這念頭閃爍得慢,咒語也相對就慢。所以我們師兄就說:”人家都是極力追頂咒念得很快,我為什麼越念越慢啊?”快慢它是有相對的速度,由念頭閃爍的速度來決定的,所以既有快的也有慢的,這都屬於正常的,這個我們叫作咒念合一。咒念合一之後,就會形成極力追頂。極力追頂自然就會形成我們所謂的咒輪,頭尾不分,連成一片。
這時候突然間一刹那一心不亂了,然後就出現了一念不生。這個能念之心、所念之咒就消融掉了,所以我們稱之為能所雙忘。這個能所雙忘的出現,接著它會出現反覆,它會反反覆覆,一會兒念頭來了開始持咒了,持了持了又出現雙忘了,雙忘了一陣子之後又開始念頭又起來了。咒語很快,它是對應的,所以咒語馬上又起來了,這個過程就是能所雙忘的反覆出現,伴隨著業力掙扎。我們這業力掙扎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無明緣起,無明緣起就是業力掙扎。
但是我們這個無明緣起它是能夠起妙用的,這個業力掙扎是能夠起妙用的。後面培養我們的平等性智、妙觀察智,都離不開這個業力掙扎,所以這個將來是能夠起到培養後得智的作用。同時它也給我們培養一種定力,這個定力叫作覺照力,也叫攝受力。它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根塵脫落,親證諸佛自性。
我們今年這個打七很殊勝,絕大部分師兄都出現了能所雙忘。我們說這個極力追頂、能所雙忘是修行上體現的一個里程碑,有了這個出現,才會有明心見性的建立。大家在這個能所雙忘、業力掙扎當中能夠迅速地培養起承當力,無論你這個境界怎麼變化,我們都是了了常知,念念清淨的,這就是培養承當力。那麼能所雙忘所打掉的就是我們的疑根,疑根給化掉了,疑根就是無明妄起,無明妄起就是疑根。把它打掉了,我們的清淨本來才會認取下來。
你看我們前面所講的幾個概念,疑根、無明妄起、業力掙扎是一回事。那我們所講的一心不亂、一念不生、能所雙忘也是一回事。還有極力追頂或者是咒輪又是一回事,只是名相不同。我們說形成咒輪了,形成咒輪實際上就是形成了極力追頂。那麼極力追頂的前提就是咒念合一,這就是一心不亂的開始。所以咒念合一、極力追頂、咒輪這都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之後出現了能所雙忘,能所雙忘就是一念不生,也是一念清淨,一念清淨就是我們的自性現前了。那麼我們說不徹底,不徹底在哪兒呢?因為還有業力掙扎,還有無明妄起,所以它是反覆出現的。能所雙忘、一心不亂、一念清淨或者說一念不生,一會兒業力又開始掙扎了,無明又開始妄起了。持著持著,你看,刹那間咒又斷了,它就是反覆地在這其中培養我們的承當力,反反覆覆地去承當,反反覆覆地去打掉第七識,力量就是這麼培養起來的。所以大家不要貪圖那個不念咒很舒服,有念頭起來了,馬上咒語就跟上來。
問A:嘴會動的時候就開始念。
mic答:對,嘴巴一動就開始念了。
問B:上師那念起不隨也就是一念不生嗎?
mic答:是啊,念念不住就是念起不隨嘛。
問:極力追頂還沒有達到能所雙忘的時候,那到這個能所雙忘它要多長的一段路要走?
mic答:一瞬間,看你這一瞬間有多長了。(眾笑)
問:所以有的師兄很快。
mic答:是啊,我們也有師兄追頂都追幾個月了,沒有出現。這個因緣時節是各人的,不能拿來作比較啊。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摘要

問題:61_70
61-持咒的方法是因人而異的
62-不再懷疑就叫承當
63-覺照除習氣
64-修法一直沒有進步要考慮改變方法
65-中脈就是自性光明體
印心七三七第一天
66-願力不足障礙就會多
67-極力追頂是八識起作用
68-極力追頂會互相影響
印心七三七第二天
69-印心宗和其他禪觀靜坐方法的區別
70-微細流注的三個階段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無心直說--如何修證印心法門(五)
    包含所有座上實修、實證的重要開示!
  • 前言 蔡奕忠居士簡介
  • 打七開示:2019年12月4日—2019年1月7日

    月茗莊道場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