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座下體會”一切不住”
mic答:會做功夫吧?聽人家說話也是做功夫,了了常知,一切不住。說白了,這個功夫人人都會用,但是沒有說破就不知道怎麼用。所以我們說”在在處處,了了常知,一切不住”。”在在處處”是不管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間、在做什麼事,都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大家在一起喝茶聊天,我就坐在那裡,我也不說話,但是我也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這就是觀照,在在處處皆可以觀照。心不亂就是定,也是入定,這個入的是出入大定、生死大定、金剛大定。你在我們這打長坐培養下來的念念不住,結合在一起用,本來就是不住,本來就是一切放下,所以功夫就做得很徹底了。
問:不要粘著別人說話,不要覺得這個好像跟我有關,就不要粘上去。
mic答:對,不粘著。所以我們有一句話叫作”旁觀者清”,做一個旁觀者。”當局者覺”,不是迷,”當局者覺”,說而不住。你把老天說破了也不住,把地說穿了也不住,一切不住。
問A:那它形成語言了,不就已經住了?
mic答:這句話在哪?拿出來看看。
問A:那倒是,已經扔掉了。
mic答:過去了,得過且過。
問B:體會,要體會。
◈ 102-認取不是認為
問:上師,您說這個認取,就是平常我們在生活當中它也有對好的事和壞的事的認取,是吧?是不是一個事發生了,你認取到什麼就是什麼了?那怎麼去判斷它,怎麼樣認取是好的呢?
mic答:哦,要判斷它好壞,是吧?
問:那不能瞎認取啊,既然認取是有力量的,那就不能亂認取了。
mic答:認取還會有瞎呢?你是怎麼瞎認取的?
問:我經常亂認取,我就是那種悲觀的情緒,就是事兒發生了或者沒有發生之前,我就已經給它下了一個壞的結論。
mic答:你那個不叫認取。
問:那叫什麼?
mic答:認取是有標準的,認取是念念清淨才叫認取,你那個瞎的那叫認為,不叫認取。我們說認取真心。
問:我知道您說的是修法上的。
mic答:對,真心認取下來之後,轉念就是真心認取了,認取真心了轉成真心認取,就是一切都是建立在真心上,清淨心上。
問:我問的不是這個。
mic答:對啊。你剛才說的瞎認取,那是胡思亂想當中去認為一些事情,那不叫認取,那叫認為。你認為這個事能不能做,那叫認為。
問:對啊,那怎麼去判斷這個事情能不能做呢?
mic答:有沒有建立在清淨心上啊,心清淨不?
問:心如果是隨時清淨的話,任何事情就可以做?
mic答:念念清淨,念念認取。
問A:念念清淨是功夫啊。
問:也不完全是功夫。
問B:上師念念清淨是功夫嗎?沒有這功夫你哪能念念都清淨?
問:它本來就是應該是清淨的。
mic答:我沒有功夫跟你說這個話。(眾笑)
◈ 103-沒有定相的定
問:上師,有時候就是座下入定的時候,你看一下子定那兒了,然後有時候會考慮到身邊的環境,有時候有風,感覺冷,或自己穿得薄,就容易考慮到這些。
mic答:你要是一切不住的話,風也干擾不了你。
問:干擾不了。
mic答:當你起了個念:”哎喲,是不是著涼了?”就著涼了。你看那麼冷的天氣,上師也是這樣。
問:哦,主要是不起念。
mic答:就告訴你一切都可以不住。我在北京零下五度也是這樣,師兄說:”你這樣不冷啊?”你不受它就不冷了。
問:但是起了這個念頭之後,不理這個念頭也可以繼續,然後,座下在那兒就定著?
問A:那你得要有那個定力。
mic答:就是可以一切不受,一切不受就是超越。
問:有時候好像就是,會有一點點、有一個念頭顧慮到,然後就定不住了。
mic答:不要在定和不定當中做功夫就行。
問:哦,好,自然的是吧,上師?
mic答:我們說定它可以示現個定相,也可以不現個定相。我們藥師法裡面有一個定叫藥師隨緣定。
問:藥師隨緣定?
mic答:隨緣定,就是沒有定相。行站坐臥皆是定,這就是行站坐臥皆是禪,禪就是禪定。當然,可以由定相做到細緻之後,沒有定相也是定。你看,那個人就很普通一個人走在路上。所以這功夫相應的,看誰都在定中,你就是定的,這也叫認取。你看誰都是佛菩薩,你就是佛菩薩,看誰都是凡夫,我們自己就是凡夫。
問B:昨天我回來的時候,看到心*,我就跟心*打招呼,我說:”哎呀,菩薩你又來了。”然後心*來一句更狠的:”你是佛啊!”我說:”哇,你的境界太高了!”
mic答:你看,佛菩薩互相在讚歎。
問A:菩薩?
問C:入定了。
問A:又入定了。
問D:這是發呆吧?
mic答:她入思維定。思維定、隨緣定都是藥師法裡面說的。但是佛經上也有,心中心的經就有,佛也入思維定。
mic答:所以我們說了一句話,什麼叫定啊?心不亂就是定。所以這句話”心不亂就是定”,超越了一切所說的定。
問D:心怎樣才算一點不亂啊?
mic答:亂嗎?
問D:不亂啊。
mic答:不亂不正好嘛。
問:那上師,不執著這個定相,在座上它自然就入定了,那有沒有方法就是不去要有這個定相,就是不入這個定?
mic答:你不動念,不動此念,就很自然了。
問:沒有動念,它自然就定進去了,就是不想要那個定相呢?
mic答:動念是動哪個念?攀緣的念。你不起攀緣心自然就是定的。體會到自然定了之後,再起攀緣心也是定的了。
問:這個時候是不是就是妙用?
mic答:妙有。
印心七五七第四天
(2020年1月4日)
◈ 104-能所雙忘的表現形式很多
問:上師,這兩次上座的時候有敲板,敲板的時候,腦袋就只是一股熱而已。但是,我的眼睛好像是眨了一下,這種是什麼狀態啊?
mic答:什麼狀態啊?有沒有被驚嚇?
問:沒有。
mic答:沒有被驚嚇就是承當了。
問:然後今天的話是拍掌,我覺得這個掌拍得很好,拍的時候的話,那個咒就頓了一下。
mic答:我們這個是在製造因緣時節,説明大家脫落。
問:那能問下上師,脫落了那個感覺是什麼樣的?
mic答:沒感覺。
問:那還在持咒當中嗎?
mic答:還在持咒當中就不是脫落了。
問:明白了。
問A:上師那一下斷了,它就不動了那是什麼?
mic答:如如不動。
問A:動不了了。
mic答:無所從來。如如不動,無所從來,是名如來。
問A:能所雙忘和根塵脫落,還有明心見性,它們的聯繫是什麼?
mic答:是這樣的,能所雙忘要出現無數次才會出現根塵脫落,能所雙忘是座上出現的,偶爾座下也會出現,但是根塵脫落都是在座下出現的,能所雙忘是座上培養出來的一心不亂、一念不生。
問:那麼再問一下,座下出現的是哪一種狀態?
mic答:座下出現的就叫根塵脫落,但是能所雙忘也有,根塵脫落它的時間就比較長,它持續的時間會很長,我們叫親證本來。
問A:就是那種不能動、不能思維的狀態?
mic答:能不能動都可以,動也是它,不動也是它,不能動就入定了,入定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也是一種能所雙忘。表現的形式很多,但是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表現,都跟真修實證有關係,不是修行人就不會出現這些現象。所以說出現這些現象,肯定是大修行人才會有的,恭喜你們成為大修行人。(眾笑)
問:感恩上師給這個機會,在家就是修幾輩子也不會有。
問B:就回到家裡還能有這現象嗎?
mic答:哪裡不是家?這裡不是家嗎?
問B:這裡是。
mic答:把這個家搬回你家去。
問B:明白了。
mic答:從來身處不離家,整天背著這個家東奔西走,還要回去找家?念頭起處便是家,所以說從來身處不離家。
問C:打坐的時候這個,上師這個佛手一拍太關鍵了,今天上師在屋外這一拍。
問D:佛手,佛手一拍。
mic答:佛手一拍?這不是驢手嗎?(眾笑)
問E:今天下午是您拍的吧上師?
mic答:哪時候都是我拍的。
問E:拍的時候,我覺得頭一下閃了一下,這種是定境不深哦,淺定?
mic答:我跟你說,我們這個道場已經培養出不少上師了。(上師拍了一下)凡是拍的都是上師拍的。
◈ 105-能所雙忘是苦都不可得
問:都是在能所雙忘中。
mic答:哦,這是什麼樣的能所雙忘啊?有念頭嗎?
問:沒念頭。
mic答:一個念頭都沒有?
問:一個念頭都沒有。
mic答:一念不生?
問:對,就是沒念頭,然後想持咒持不上來,嘴巴就”阿……”,很輕鬆,然後就自然而然地定那裡了。但是定的過程中,我知道我的屁股在痛,這屬於正常嗎?就是在雙忘的過程中這個屁股在痛,但是我這個咒還是沒有的,持不上來咒,就一直定在這裡。這是不是正常的?
mic答:是不是了了常知啊?
問:對。
mic答:那了了常知能不知道屁股痛嗎?
問:哦,那就好,我說怎麼這能所雙忘我這屁股還在痛?
mic答:那你不是了了常知嗎?你奇怪了,你要是說跟死掉一樣什麼都不知道了,那就不知道。
問:就說找您交流一下,這我就知道了。
mic答:對。
問:然後我說之前痛的時候就是有咒在,會把這個痛轉掉,然後這就沒咒了,就是這痛的時候我也沒有咒了,就是除非自己想念咒。
mic答:痛得很舒服吧?
問:嗯,反正就是我感覺這兩天這個屁股痛得比較厲害。
mic答:舒服吧?
問:還好。
mic答:還好就是舒服。
問:上師,這個痛的話怎麼轉啊?我就是面帶微笑。
mic答:哎呀,你還要轉就證明那就一點都不舒服,還想轉。
問:沒有打妄想,想念咒也念不出來,就念不出來,就一直定在那裡不念了。
mic答:你是故意念不出來。
問:不是。
mic答:你還有痛在。
問:對,就是有痛在。
mic答:能所雙忘是痛不在了。
問:哦,這樣子的?
mic答:還有痛在就值得懷疑了,有痛就有苦,能所雙忘是苦都不可得了。
問:那念咒怎麼念不出來了呢?
mic答:你是故意念不出來。
問:沒有。
mic答:不是跟你說了嗎?
問:但是我張嘴巴念的時候,那嘴巴就出不出來字了,就有妄念的時候,然後它這個字才出來。
mic答:那是對的,有妄念字就出來了,那你有沒有壓念?
問:沒有,我沒壓。
mic答:那你怎麼還會知道痛,很痛苦呢?
問:不是說很痛苦,反正就是因為其他地方不痛就屁股痛。
mic答:沒事。
問:沒事啊?
mic答:沒事,繼續。
問:我不屬於壓念吧?我沒有壓念。
mic答:沒有壓念就行了,我是跟你交流看有沒有壓念。
問:沒有壓念,因為就是它也在痛,我咒也持不出來。然後我今天心裡面想一個事情,這個咒張嘴就持出來了。感恩上師,我沒別的問題了。
◈ 106-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個人
mic答:關鍵是慈悲心沒生起來,慈悲心生起來了,一切苦難都會化成資糧。
問:慈悲心的根本是?
mic答:發願,願文嘛,願沒有生起。
問:有願但是願比較小。
mic答:願沒有生起來,你願歸願,苦歸苦,做事歸做事,不能夠圓成一體。
問:還沒有圓成一體?
mic答:對。
問:就是把工作、生活,所有的人生,用願來去做事嗎?還是活著就是為了修行這個目的?
mic答:我問你,你現在認為你這種現象是一種苦相是嗎?
問:有苦有樂。
mic答:絕大多數是苦?
問:苦樂參半。
mic答:那我問你,你說你這個有苦有樂,那你認為苦的時候,你會埋怨人嗎?會不會埋怨?
問:我會埋怨我自己。
mic答:埋怨自己和埋怨別人都不對,因為埋怨自己跟埋怨別人都屬於貪嗔癡慢疑,那就是屬於五毒,五毒是負能量。
問:對,我也覺得是負能量。為什麼不能時時刻刻處在那種正能量當中呢?因為我感覺我受的這種苦,是不是上輩子所造的因?
mic答:那是託辭。即便是這樣那證明你是明因果的,明因果你要善轉俗諦,就要通過發願、通過讚歎別人,包括讚歎你自己。
問:我覺得我自己也值得讚歎。
mic答:是吧?那就不應該感覺到痛苦。你如果善於讚歎自己,善於讚歎別人,善於感恩一切,你應該是覺得自己是很幸福、很快樂的,而不會很苦。你如果說感覺到自己是一種苦,那就證明你根本就沒有這些存在。
問:可是我們心念,它是隨時都波動的。
mic答:波動是波動,你願心不退,波動到哪兒去?你肯定是退了。
問:但是我有這種覺察,我覺得哪裡馬上有煩惱,馬上感覺不自在,不是正能量的時候,就尋求上師,就尋求溝通交流。
mic答:上師給我力量,上師加持我,上師幫幫忙吧!
問:對,無明嘛。
mic答:這個不夠,其實每個人都可以給你力量,不光是上師,你所認識的所有的人都可以給你力量。
問:我認識的所有的人都能給我力量?
mic答:對。
問:那怎麼轉換這個力量?
mic答:你要感恩,用感恩的心去看待他們,換句話你把所有人都當成你的上師,當成你的佛菩薩,難道不值得感恩嗎?
問:這個是基礎,但是我們都知道這個是理上的事,但是要生起這個悲心……
mic答:這個一生起的話,你的命運就已經改變了。
問:這個悲心要從哪裡生起呢?
mic答:這個是慈悲心,慈悲心不是悲心。
問:慈悲心它有時候有生起,有時候不能持續,就是您說的不能……
mic答:不能持續是你埋怨的程度大,大過你的願力,它就不能持續。
問:是這樣嗎,上師?
mic答:你自己想,我哪裡知道?我只是隨緣跟你說,根據你的情況來跟你說,因為你首先感受到自己是苦的,自己的障礙大。這就好比我們說走在路上,你遇到他:”嗯,這個人是我冤親債主。”那他就是冤親債主。你一轉念:”哎呀,菩薩,你怎麼來得那麼晚啊?”那他就是佛菩薩,這就是轉念而已,就是認取,所以你用感恩的心態去看。我跟你說,你用感恩的心態去看所有的人。包括什麼呢?即便是要傷害你的人你都要對他感恩,那完全是不一樣的效果。
問:我怎麼練啊,上師?
mic答:你不需要練,就是這種心態。凡是要傷害我們的、誹謗我們的、加害於我們的,我們都要讚歎他。
問:那祈求上師加持,祈求師兄們加持。感恩生命中的每一個人。
問A:上師說的很有道理,你去體會。
mic答:那天佛樂團不是唱《感恩的心》嘛,感恩每一個人,的確是那樣的。即便是欺負你的、加害你的、誹謗你的,你都要感恩他。
問:好,我承當。
mic答:感恩你這生命當中所遇到的每一個人。每一個人在你面前出現都不是偶然,都離不開三世因果。
問:所遇到的一切事情都要抱有感恩的心。
mic答:都要感恩,是。
問:不管好事壞事,都是磨練我們、成就我們。
◈ 107-修行的法門要講相應
問:上師,您說她求到那個法以後,是半年還是半個月以內要修?
mic答:三個月內。
問A:灌了三個月內要修是吧?
mic答:灌了頂之後三個月內要修。
問A:好,上師我修。
mic答:哎呀,我真的跟你說你不聽,那是你的事哦。因為我只是負責傳法,你修不下去我也沒辦法逼你。我們這裡好多師兄就是原本修別的法都很精進,因為翻種子沒那麼厲害,到修心中心法之後,不來了,不敢見上師了。為什麼?自己苦啊,你看堅持又上不去,不修嘛,你看這怎麼見上師?不敢見了。
問B:聽話嘛,六字明本身又求財。
mic答:六字明本身又解脫,又能夠成就你各種事業。就是說心中心法也可以,但心中心法它要有一個很深厚的基礎。
問A:深厚的基礎。
mic答:對,這個法在藏地是法王修的法,不是普通信眾修的法。
問A:那上師,我就打六字明,再打一段時間?
mic答:不是,你不能這麼說,這麼說的話對法不恭敬。因為六字明也是解脫法,我們修法的目的是解脫,不是為了修某個法而修這個法,那你修法就有高下之分了。
問B:對法有偏見。
mic答:那你這樣修怎麼修都不相應。
問A:事實上我覺得我修六字明也很相應。
mic答:相應何必改呢?改了就不一定相應了。我們有一個老師兄念阿彌陀佛,念到什麼程度?每一次念阿彌陀佛,念個十幾、二十遍整個身心就化空了,而且非常興奮、非常愉悅。然後我們有個師兄就跟他說:”哎呀,念阿彌陀佛不如修六字大明咒。”然後他就聽他了,就修六字大明咒,修六字大明咒煩得要命。後來我一看到他,我說:”怎麼很長時間沒看到你了,你一下子變得那麼蒼老了?”他說:”我不知道啊?我念六字大明咒總感覺渾身不舒服。”我問:”那你以前修什麼法?”他說:”以前是念阿彌陀佛。”我說:”那你念阿彌陀佛念得怎麼樣?”他說:”經常這個身體就化掉了、化空了。”我說:”那這麼相應,你為什麼不繼續念阿彌陀佛呢?”他就指著那個師兄說:”他叫我念六字大明咒。”
問C:那麼聽話?
mic答:那他哪知道?他不懂啊。
問A:上師,是這樣子的,在弟子當中總是覺得修心中心法才是最好的。
mic答:那你是聽說,法門是講相應的。我跟你說,我們還有不少師兄修心中心法給六字大明咒打基礎的。因為他們原先沒修過六字明,就去修心中心法了,那修了之後不相應,來找我,我說:”你基礎沒打好,重新修六字大明咒吧。”心中心法就放下了。結果一修六字大明咒又是能所雙忘,又是根塵脫落。那解脫啦,那你不是變成心中心法給六字明打基礎了?那你說哪個好啊?所以說法是相應,不是說哪個法高哪個法低。
問A:我有過這樣子的感受,沖頂,能所雙忘這樣子。
mic答:對啊,那你這樣不挺好?挺相應的,你換了未必有這種相應。它不相應了,掙扎了一段時間說,我又要重新修六字大明咒。也可以,不是不行,但你畢竟錯過那麼長時間,對不對?你只是聽說這個心中心法比什麼法都高,我跟你說,方便說可以,如果說這個法的確比別的法高,那我佛就不慈悲了,佛當年只傳這個法就行了,幹嘛還要傳其他的法呢?就應該直接就傳這個高的法給我們,還要傳阿彌陀佛幹嘛?傳六字明幹什麼?是不是啊?他就應該只傳心中心法,別的都不要傳。
所以說,佛陀傳法也是應機施教,不是這個根器的人他是不會傳這個這麼苦的法給你去修的。這個心中心法是所有法門當中難度最大的,正因為難度最大所以他成就得快。但是那個難度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藏地有過兩位上師來求心中心法,兩位上師在藏地都是上師,弟子都是成千上萬的,求了心中心法修不了。”哎喲,手印那麼痛啊!哎喲,這麼煩啊!”平時都不煩的,講經講法講得非常好,一修這個法就煩得要命。這個種子翻得厲害,然後修不下去了,不修了。所以說這個法你肯定修不了,一修你就要下座,小孩一鬧你就下座,一鬧你就下座。
問A:的確有這樣。
問D:依教奉行唄,要相應。
mic答:六字明不一樣,六字明沒有強調時間,心中心法一定是兩個半小時一座,最少兩個半小時。六字大明咒沒有強調,六字大明咒你要半個小時一座也行,四個小時一座也行,沒有強調時間。
問A:對,就說六字大明咒,上師,有時候我們沒時間,半個小時也算是不斷座哦?
mic答:是啊,沒錯啊。
問:有時候時間多,可以打四個、六個小時。
mic答:是啊。
問:甚至更長時間。
mic答:但是心中心法就不一樣,你每天至少一座兩個半小時。如果有哪一天這一座沒有修,從頭開始你又得重複,從第一印第二印開始,第一印八天,第二印八天,第三印八天……又得重複這麼修。到時候你就會覺得很煩很煩,修不下去了。如果說你能有大把時間,而且不用怎麼做事情家裡也有飯吃,那你也可以考慮來修這個法。就有時間打坐,而且吃飯不存在問題,你可以來修這個法。
問A:可能上師觀機緣了,去年上師不是說叫我修心中心法嗎?然後我說今年來。
mic答:一觀機緣不對,不能修啊,還是不對。能打坐,不是懷疑你打坐的程度。
問題:101_107
101-座下體會”一切不住”
102-認取不是認為
103-沒有定相的定
印心七五七第四天
104-能所雙忘的表現形式很多
105-能所雙忘是苦都不可得
106-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個人
107-修行的法門要講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