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極力追頂的形式可能會變
問:上師,那個極力追頂它還會變嗎?
mic答:會反覆。
問:就是我第一次極力追頂的時候是念得很快,會捲舌頭,就是舌頭”烏拉烏拉……”這樣子。然後這兩天極力追頂就是嘴巴”叭叭叭叭叭叭……”,也會磨牙齒,牙齒在”噔噔噔噔……”,就是很快很快。
mic答:你是說的形式會不會變啊?
問:對對對。
mic答:有可能會變的。
問:對啊,我這兩天極力追頂的時候,捲舌頭很少,就是嘴巴”叭叭叭叭……”,就是很快。
mic答:沒關係,怎麼樣都是極力追頂。
◈ 72-業力掙扎是無明妄起
問:上師,有個問題,就是有時候能所雙忘過後,那個咒還是在喉嚨裡面,還是念得出來,但是很小聲,很慢了。
mic答:那就不叫能所雙忘,還有能所在。
問:還有妄念。這是在極力追頂和能所雙忘反反覆覆過後,它會有一個不想念咒的那種無明還是無常的那種東西。
mic答:不想念咒看有沒有念頭在啊?
問:念頭也沒有了,好像就是一閃一閃的。
mic答:念頭沒有了就不存在想不想,你說不想就證明念頭還在。
問:那個咒也回不到嘴上,它就在喉嚨裡面很順。慢慢在那裡念也不昏沉,就在喉嚨裡面很困難地念出來,也不是困難,它那種感覺就像準備極力追頂的時候。
mic答:這個你不要認為它是能所雙忘,還沒到。你這還有眾多的念頭在,只是你覺得念累了不想念了。
問:就是在我有能所雙忘之後才有那麼一段。
mic答:能所雙忘之後它會出現業力掙扎。但是無論是能所雙忘還是業力掙扎,它都是很輕快的,不會感覺到很用力,感覺到用力就不對了。
問A:上師,業力掙扎是什麼?
mic答:業力掙扎就是無明妄起。就是”哦,又有念頭了又開始念咒了”,這就是業力掙扎。它都是很輕鬆的,你要是很用勁就不對了。
問:我不用勁,它就是在喉嚨裡面,很順很細地念出來那個咒。
mic答:你說喉嚨也好嘴巴也好,都可以,那沒關係,有念頭就要念,就是這樣。
問:能念出來就是要念。
mic答:對,因為它只要還有能所在就要念,念到沒有能所。這個過程會反反覆覆,不要怕,反覆是好事,它還在培養更大的力量。
問:有時候它是直接念不出來就是”阿”,但是在那過後呢……
mic答:剛才不是告訴你了嘛,這叫作業力掙扎,它還會繼續生起念頭來,我們這個咒語也跟著又起來了。它會反反覆覆,一百多次、兩百次都有可能,這都沒關係,還是有,我們咒就起來了,很輕鬆的,不是很費勁的。
問:不費勁,很輕鬆,但是很慢。
mic答:很輕鬆,但是我看你的表情是很費勁的。(眾笑)要記住,還是微笑持咒,不是煩惱持咒。
印心七三七第六天
(2019年12月23日)
◈ 73-由觀照進入覺照
問:上師,我這個兩、三個月就可以提速了吧?難道要把這個字字分明練個一年?
mic答:不用,哪裡用?體會幾天就可以了。
問:就是練熟了就可以。
mic答:嗯。
問:昨天在討論,你現在追求快,要是境界轉不過去,你還得回到字字分明上才能轉過去。
mic答:這有一定道理。
問:字字分明就容易轉過去嗎?
mic答:嗯,字字分明是培養注意力。我們平常人的注意力是分散的,分散的就沒有定力,定力都流失出去了,所以通過字字分明,來把我們這些分散的力量重新集中回來。然後再從字字分明開始,再把注意力的力量給它發揚光大。這個發揚光大就是我們所謂的從粗住、細住、微細住到微細流注這個過程,這是把注意力集中回來之後把它發揚光大,就是把它變成定力、觀照力、覺照力、攝受力。我們現在整個道場大局是處在什麼呢?定力跟觀照力之間。定力有了,大家可以打長坐了,定力都有了,觀照力體現在座下,座下觀照力的應用怎麼樣啊?大家會不會觀照啊?會不會流浪啊?誰流浪誰觀照都可以一目了然,等到這個觀照力一把握了,能夠應用得很熟練了,就會出現時時刻刻都能入定,在哪都可以入定,在哪都可以出定,那這個觀照的功夫很快就打成一片了。
那觀照功夫打成一片之後,就出現覺照了。我們所講的大放光明,就是覺照培養出來之後,就開始培養後得智,後得智就是我們所講的五智,佛的五種智慧,這五智的應用就是五明六通。所以這些都離不開前面的這些鋪墊,前面的這些做功夫。
所以我們說止語觀照,是很關鍵的一個時刻,不是別人來督促我們止語,而是我們自己要能夠止語,能夠觀照,止語才能夠觀照,不止語就流浪。像剛才我們在回來路上,他老問什麼是禪定。我說那我提示你一下,告訴你怎麼入禪定,站在那裡一切放下,全身心一切放下,馬上就體會到禪定了。他回來就可以說一句話,這句話就應合他當時入了禪定了,否則他說不出來。
問:那個覺照做熟了就是體照?
mic答:觀照做熟了就是覺照了。
問:那會觀照了,自然就會止語了,也是相輔相成的。
mic答:止語就會觀照。(眾笑)
問:那個覺照做久了就是體照?
mic答:覺照就是體照。
問:一個意思?
mic答:一個意思。覺照無邊,覺照是圓滿的。其實我們所講的覺照、觀照是一回事,這個覺照包含了一切觀照,觀照是覺照的入門。我們這個打七階段已經過去一半時間了,接下來就是指導大家進入時時刻刻的觀照了,所以大家想要配合好的話,首先要止語。這兩天讓大家休息,一切放下,先休息。休息好再去打坐,就是杜絕疲勞上座,打坐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不是拼命的方法。
問A:我跟師兄說你不要跟我說話,我們要止語。
mic答:你連這個都不要說。說這個製造矛盾,她說她的,我入我的定。
問A:不理她?
mic答:也沒說不理她,你了了覺知,了了常知。你也沒有說不理她,你就入你的定,她說什麼關你什麼事?你就當是風吹,吹風的聲音。
問A:我在房間裡面好多人找我聊天。
mic答:找你聊天你不管不住嘛,她聊兩下覺得:”哦,她在入定了,那我也入定。”這不就正好?你去管她幹什麼?你就入你的定,但也不做不管想,也不做這個想。一切不住,一切放下,她說她的,她說什麼我們也能了了常知,並不妨礙。
此時無聲勝有聲啊,有一句話叫沉默是金。沉默為什麼是金呀?無上福報啊。實際上”沉默是金”這句話是道教講的,道家文化講的,其實跟我們止語觀照是一樣的,這個”金”指的是金貴,什麼東西都比不上沉默金貴,其實講的就是止語和觀照,但是觀照是佛教用詞,道家不講觀照。
問:昨天晚上睡覺感覺那個特別得清淨。
mic答:清淨也不可得。
◈ 74-極力追頂時張嘴巴幅度要控制
問:上師,在極力追頂的時候,如果嘴巴張大導致臉部變形我是不是要控制?
mic答:那肯定的,要不你出洋相了。一路上給你講過來了,還沒聽懂啊?
問:就是哭和笑的幅度也要控制?
mic答:要控制,不控制會得分裂症。
問:我就想一控制是不是它就不追頂了?
mic答:那當然要控制了,不能夠出洋相啊,出洋相就適得其反了。
問:好,下一座再出現,我控制一下。
mic答:不能夠大喜,不能夠大悲。
◈ 75-觀照是身心全體放下的
問:舌根跳動是吧?然後我感覺不到那個舌頭跳動。他們說:”師父你是不是在想咒?”
mic答:你說話有沒有跳動?
問:沒有那麼明顯感覺。
mic答:你說話沒感覺到自己舌頭在跳動嗎?
問:說話有一點點,但持咒時候很微細,感覺不到那種。
mic答:那是,你首先說話要能感覺到,平時說話能不能感覺到舌頭在跳動?
問:很少感覺,沒那種感覺。
mic答:那你沒有觀照嘛,這舌頭跳動也是一種觀照。全身的各個部位,如何去釋放,如何去察覺,這都屬於觀照的範圍。它是不作意的,是自然的,所以叫自然觀照。我以前我有不少師兄,老人的弟子,我們坐在一起交流,在談觀照,他那個腳架在那裡,不停地晃動。然後我跟他交流觀照,我說:”你有沒有觀照啊?”“有啊,我有觀照啊。”我說:”你觀照怎麼樣,有沒有一切放下?”“有啊有啊,我是一切放下的啊。”他腿還不停在那裡抖動,他說他是一切放下的。我說:”我看你沒有一切放下。”他說:”有啊,肯定有啊,怎麼沒有啊?”然後我說:”那你一切放下了,你的腿為什麼在抖動呢?”他說:”哦!連這個也要放下啊!”你看看,他說”連這個也要放下”,那你這個都不放下怎麼叫一切放下呢?一切放下了還會抖動嗎?那肯定不會了嘛。所以這就叫落在概念上,沒有真正做到一切放下,沒有真正做到一切放下就不能夠說是了了常知。一切放下沒有?
問A:放下了,連想都不能想。
mic答:”我是放下的。”我看我放下是這樣的人。(上師在做演示)
問A:連想都沒有了對吧?
mic答:你看,”我是一切放下的。”
問:放鬆不了了。
問A:放鬆的對吧?
mic答:那肯定,一切放下嘛。不要有任何的意識形態,這肯定還有意識形態嘛。
問A:那放下就是思維上放下吧?
mic答:”我是一切放下的。”那是,思維一切都放下。
問A:身體也放下,對吧?
mic答:對,身心皆放下,全體放下。
問A:那躺在那裡呢?
mic答:躺著也是放下。
◈ 76-持咒時沒有強調知道舌頭在動
問:上師,持咒的話關注到嘴唇這塊兒,沒有問題吧?他們老說舌頭跳動,搞得昨天一交流,對自己起疑了。
mic答:交流肯定要交流的。這個交流就是每個人把自己心得體會擺出來,但並沒有強迫你一定要按照他這個方法,只是每個人都在強調自己是怎麼修的。
問:對,我聽出來了。
mic答:這個方面是可以,就是你要覺得他說的話可取,你就試一下。你要覺得他這個風格不適合我,也不要勉強。
問:是,我就是怕錯了,走錯了。
mic答:那你怕錯了還是一種錯。
問:所以來向上師這兒請教來了。
mic答:每個人風格不一樣。而且描述的方式也不一樣,就一個簡簡單單的口念耳聞,或者一個心念耳聞,就能夠造出千百萬個說法來。
問:是,昨天我就聽到兩種了。一個是您講的剛開始字字分明,後面是要咒在。
mic答:知道咒在就可以。
問:對,一個是講一定要字字分明。所以那個師父過來問這個問題,他就糾結。我說你不用糾結,這跟你是不一樣的,你自己心裡舒服就行了。
mic答:他是說剛開始一定要字字分明,有人是這麼說。不是強調一直都是字字分明,那一直都是字字分明,怎麼可能出現能所雙忘呢?
問:是,我一直聽上師這麼講,但是昨天一位師兄講了說要清晰。
mic答:清晰那是肯定要清晰,字字分明就是清晰。
問:是,我說上師講過,剛開始是字字分明,後邊是咒在。
mic答:咒在也是清晰。
問:是清晰,我知道咒在。
mic答:這個沒有說錯,但是聽的人可能就會誤解。
問:認為是那個字字分明。
mic答:對,非要字字分明才是清晰。我們入定的時候也是清晰的,周邊一切都是了了常知。怎麼不清晰?那更清晰,連一個蟲子跑過都知道。
問:這就好了。要不然,昨天他們把我搞得心裡緊張了。
mic答:有掛礙了。
問:對,真有掛礙了。我說我怎麼感覺不到舌頭在動呢?
mic答:這個交流要聊透,你感覺不到並不等於它沒動,你不在意它動不動所以就沒感覺到。沒有強調你非要知道你的舌頭在動,只是告訴你舌頭要動,但是沒有說你非要住在我舌頭到底動沒動這上面去做功夫。
問:我發現住在上面還不會持咒了。
mic答:就是,告訴你走路每一步都要站穩,要走得開,結果你就在那裡試著,最後連路也不會走了。
問:感恩上師。
印心七四七第一天
(2019年12月25日)
◈ 77-座下入定的種類
mic答:怎麼樣?你有什麼感受呢?跑到下麵去要交流的。
問:沒有,就是想跟上師求總持灌頂。
mic答:求那個幹嘛?本來無求,何必動心?不需要求,要學會旁觀,湊什麼熱鬧?要學會旁觀。
問:那每天幾點開始旁觀?
mic答:時時刻刻旁觀,旁觀還要講多少點?其實觀照就是個旁觀的心態,觀一切相如同虛空,並無實義,所以了不可得,這就是旁觀。所以在人群當中能夠旁觀是最勝義的,觀察每一個人心態,了了常知,自己也沒有投進去,不會混到其中,別人說什麼我們是了了常知的,但是不粘著,你就能夠觀遍世間相,每個人的喜怒哀樂都能夠觀察得到。所以為什麼古代的大德說在鬧市當中閉關?大隱隱於鬧市,不是隱於山,是隱於市,在鬧市當中閉關,這才見到功夫,見真實。
那我們每一座下來,師兄們都圍在院子裡面一團,說什麼的都有,你可以在人群當中穿插,你可以聽聞他們在說什麼,但是不粘著上去,依舊是在自行其道,自己做自己的功夫,借助這個鬧市來做功夫,那這個是最上乘的觀修法。每個人的心態,他們在議論什麼,在探討什麼,我們是了了常知,但是沒有住在上面。所以既沒有投入到大眾當中,同時又沒有遠離他們,這才叫作微妙。我們說微妙身心,親證無生,這微妙身心就是在大眾當中培養的。如何培養啊?於此境中毫不粘著,就是培養我們自己的微妙身心。所以在大眾當中親證本來,力量是最大的,因為借助了大眾的力量來親證。如果是自己一個人去修證的話,沒有大眾的因緣,即便是證了,頂多就是個三果阿羅漢,連四果阿羅漢都不是,頂多就是三果阿羅漢,因為四果阿羅漢也是在大眾當中培養出來的,不離大眾。
為什麼在咱們出家僧眾當中說這個話呢?因為出家僧眾有威儀,我們一般師兄們不會主動地來跟你攀緣,所以在人群當中自行其道是相當方便。這幾天總有一些師兄,在路上入定,在這個院子裡面入定,你們有什麼看法?說來聽聽,沒事,隨便說說。
問:就是座上能所雙忘,座下就能夠去入定。
mic答:你的意思是一定要有能所雙忘才能夠有這種定是吧?
問:嗯。
mic答:未必,未必。這個定能夠自然地入,也可以作意地入。如果是作意地入,就不需要能所雙忘都可以。即便是能所雙忘了,座下如果這個功夫不夠綿密,也不會出現這種定。這個定不用能所雙忘也能夠入,但是要提示一下自己一切不住。一切不住,一切放下,只要一切不住,一切放下,很自然地就能夠體會到了了常知。你就安住在了了常知當中,就不動了。先用作意來提示一下,接著連作意也放下,就會入這個定,用了了常知一切不住就可以入這個定。先可以眼睛閉上,然後兩三天后,睜眼閉眼都是一樣的,只要一切不住,很自然地就入定了。
問A:它那種狀態感覺不出自己在定啊?就很清楚,但是心也能動。
mic答:是啊,沒錯,了了常知。
問A:是啊。
mic答:你要是說什麼都不知道,那就不叫了了常知了。
問A:那就還是說那句”心不亂就是定”。
mic答:心不亂就是定,這個是一切定的基礎。
問A:那這個很容易做到。
mic答:你做了沒有?你做了沒有?
問A:我就是越來越用不上了。
mic答:你為什麼不做?
問A:但是我認為好像是這輩子不是念佛要不就是持咒。
mic答:這個也要一切放下。你那個是借助念佛的力量來入定,也可以,不是不行。
問B:上師,您說的這個就是無相清淨定嗎?
mic答:是啊。
問A:它就是直接放下。
問B:這個不就是所說的前期的這個寂止狀態嗎?就這個這段時間巡七看到的種種的一些現象,再加上看到一種這樣的,我當時就翻種子翻了一周,我就產生一重大疑惑了。我說這種那不是集中在一點嘛,它也可以清楚,但是是集中在一點,還是寂止狀態。
mic答:集中在哪裡啊?
問B:它就是整個的這所依的境。
mic答:沒有境,一切放下。
問B:剛開始是有的。
問A:不,沒有境。
問B:剛開始是有的。
問A:不需要境。
問B:這個是通過訓練的,在動靜當中都能得到。
問A:不,你只要歇到了知上就行。
問B:了知有啊,清楚啊。
問A:那你就歇到了知上就完事兒了。
問B:能所沒有破掉。
問A:歇到了知上就沒有能所了。
mic答:不,你看我們剛才所講的,前面他說的能所雙忘,座上能所雙忘,座下自然就定了,我說這個定有兩種,一個是不需要能所雙忘,也能夠培養出來的,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這個;還有一個是能所雙忘之後自然入的定。剛才不說了嘛,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然的就是能所雙忘,還有一種是在能所雙忘之前就可以做這個定了,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一切放下,了了常知。這個定,雖說前面有作意在,你剛開始是要先安住,安住就是有點作意,馬上一切不住、了了常知,作意就放下了。就不是你所講的安住在哪個點上了,就是一切不住了,一切不住,名為安住。
問C:那這個不是禪宗方法嗎?就像那種安住直接就是歇心。
mic答:就是禪宗。
問C:我倒是原先有過這種習慣,經常是習慣於這種,用這個來養心。
mic答:我們所講的各種定都要體會,所有一切定它是互相作用的。
問C:以前不知道這叫定,就以為這是靜心的一種方式。
mic答:也對。那麼到了我們所講的能所雙忘,座上能所雙忘,下座之後自然的心清淨,一切無求,而且也不會去攀緣,也不會去牽掛,也不會去流浪,也不會去執著,很自然的,這就是一種定。那這種定的力量就更大了,他就不需要非要坐在那裡了,行站坐臥皆在此定當中,他要站著也可以,要坐著也可以,哪怕躺著也是定。
問B:這是大定。
mic答:躺著也是定,這個不需要再去作意什麼了,很自然地一切放下,一口氣不來了,就定在那裡了。這個定還有一個名字叫胎藏定,胎藏就是啟用,入這個定可以啟用萬法,得妙觀察智,所以它叫胎藏定。這個是我們所講的能所雙忘之後出現的,但是這個同樣,我們剛才說在人群當中,大家沸沸揚揚的,你在人群當中穿插漫步自行其道,用的就是這個定,既沒有離開大眾,也沒有主動投入到其中,同時還能夠遍知一切。這個也是要做功夫的,否則座上我們所修證出來的能所雙忘,下座了又歸零了。所以無論是這個道場當中出現的是哪一種定,對道場都有幫助。
問C:這句話怎麼理解?
mic答:你看有人入定了,入定就有加持。你看如果是這個場子裡面,幾十個人站在那裡都定住了,你說有沒有加持力啊?
問C:有,這信心馬上就上來了。
mic答:你想要說什麼?
問D:那座上沒有體會到這種定境的話,座下的話好像挺難這樣。
mic答:座上只管心念耳聞,我們座下的這個力量,就來自於座上的心念耳聞。你看心念耳聞之後出現極力追頂,出現咒輪,出現能所雙忘。能所雙忘之後有這麼一個時間差,過了一陣子念頭又起來了,又開始極力追頂形成咒輪,然後又再次產生出能所雙忘,然後再過一陣子念頭又起來了,咒又起來了,馬上就又起來了。這個過程我們叫作能所雙忘和業力掙扎不斷地產生作用,培養的就是座下的定——禪定。所以我們說座上培養奢摩他定,這奢摩他定應用到座下就是三昧定。然後這座下的三昧定力量大了之後,跟座上的奢摩他定打成一片,就形成了禪那,就是我們所講的座上座下都在禪定當中。所以我們是用綿密持形成極力追頂、形成咒輪,然後超越所有的定相,這個超越是很快的。雖然說是超越所有的定相,這個超越本身就是一種定的體現。那這其中,我們還要有承當、認取、肯定、不疑,反覆的,速度很快,都在超越,都在承當,都在認取,都在肯定,都在堅定不疑。
◈ 78-下座後要主動用功
mic答:這場地還是小了些,這是不是標準的方丈室啊?小小一個地方容納那麼多方丈。我們的打七已經過去了三個七,現在開始是第四個七。這打七的整個流程下來,大家也就知道這個功夫由粗至細、到微細、然後到微細流注的這個過程。而且好大一部分師兄,還能夠體會到極力追頂、能所雙忘。但是大家在這段時間有沒有發現,座上挺好,但是下座以後如何去用功呢?大家可以談一談自己是怎麼用功的,就下座以後怎麼用功的、做功夫。
問:我下座以後,我就是一直發願。有妄念進來就發願,別人跟我打招呼我就點個頭。我就時刻提醒我自己,我就發願這件事兒,別的事兒都不重要,就這樣子觀照。
mic答:是啊。其實這個下座以後做功夫啊,誰會做功夫誰不會做功夫,這是一目了然的。座下做功夫就是座上用功的自然流露,也是自然寫照。我們有師兄下座以後,一句話不說,看到任何人也形同未見,就是看到人跟沒看到一樣,一句話也不說,下座了就自己一個人獨來獨往,這可以看得出他是在做功夫的;那有一些師兄下座以後就去找人聊天去了;還有一些也不是完全做功夫,不是很主動地去做功夫。所以我們掛個牌,止語觀照,止語跟觀照是相輔相成的,可以說是因為止語所以觀照,也可以這麼說,因為觀照所以止語。特別是打這麼長時間的坐,還一天三座這麼下來,而且休息得也很好,吃得也很好,下座之後若能主動地去用功,親證本來是在分分秒秒。這我們講的是主動地做功夫,不是被動地,不是被人盯著:”你要止語哦。”不需要這個,主動地去做功夫。
當然我們這個道場,從一開始打七到現在,有不少師兄來來去去,走了一批又來一批,走了一批又來一批,這個人的流動有變化,其實這個人的流動有變化並不影響我們做功夫。在這個道場除了讓我們自己培養主動用功的方式,同時,參與巡七還可以學到不少經驗。可以說這個巡七制度的建立,唯獨我們這個道場,其他道場是沒有的。在巡七的過程當中,也在培養大家的平等智、妙觀察智。那麼我們在這個修法過程當中有一些現象,比如說有些師兄持咒發出聲音,這個大家要體諒他,因為這種現象是正常的,有可能下一個發出這種聲音的就是我們自己,這個是正常的一種現象。所以大家要有這個包容心,通過這個大家集體共修,還可以培養一個包容心,心量廣大。
那麼同修之間能不能有交流啊?可以,不是完全不能交流,可以交流,這個交流叫互相參學。互相參學,同時也要互相鼓勵。因為我們不知道在座的師兄當中,有哪位將來會成為上師,會成為大德。如果將來我們都要弘法利生的話,那麼我們這些同修道友就是金剛師兄弟,將來都要互相幫助的。因為我們宗門弘法利生的方法是集體弘法,七、八個人形成一個弘法小組,集體弘法,而且這些人員可以互相地、任意地組合。好比說我們去某一個地方弘法,那個地方的師兄有五、六個人,有不少的問題要問,要交流,要指導。那麼我們組團過去,我們組這個團是五十個人,五十個人幫助五、六個人,你看這五、六個人會有什麼感受啊?感覺到很幸福,你看有這麼多人來關心我們,來指導我們,很幸福很幸運,所以這個是集體弘法的力量。
那像我們每年道場打七,這麼多護七小組為大家服務,有採購組、廚房組、接送組、衛生組、醫療組、巡七組。大家看出來沒有?這個團隊就是一個集體弘法的力量,所以大家才能夠安心在這裡打坐,下座馬上有飯吃,這個表現已經是集體弘法,方方面面都有人照顧。還有我們的攝製組給我們搜羅各種資料,將來我們大家要參考,要參學的資料都在他們那裡,都在搜羅。所以沒有一個團結協助的精神是做不到的,這個就叫作弘法利生,不單在弘法同時還在利生,利益群生,幫助所有的人。比如說明年我們哪個地方需要打七,一個電話或者打幾個電話,就可以把這個龐大的隊伍組織起來了,大家就可以浩浩蕩蕩往那邊去了,很自然就形成了一條龍的服務。因為這個打七很重要,如果不能夠把大家照顧好,我們這個剋期取證就沒有效果。
◈ 79-持咒不能壓念和作意
問:如果沒睡好,然後熬夜的第二天打長坐,不管幾個小時,就是兩、三個小時,屁股尖就疼。就一個經絡通不通的問題,氣脈充足的話身體是不疼的。
mic答:我們就講這個經絡通不通的問題,經絡肯定是通的,但是經絡的運行靠的是氣血。我們說這個氣是血之帥,血是氣之輔,兩者加在一起叫帥輔,缺一不可。那麼我們所謂的經絡不通其實就是氣運行得慢,而不是說它不通,如果真的不通,你那個腳應該是會壞死的。那我們通過打坐,來培養這個氣血運行的速度,這個速度跟我們持咒是相應的,你持咒速度越快氣血運行就越快。所以我們說嘴巴要動起來,不能夠想咒,要用口念耳聞去體現心念耳聞,因為口念耳聞說白了就是心念耳聞,我們怎麼解釋心念耳聞呢?什麼叫心念耳聞?就是口微動不出聲,但是自己聽得明白,自己聽得分明。你看,就是告訴你,這是口微動只是不出聲而已,所以口念耳聞說白了就是心念耳聞,這口念耳聞要表現出來,才能夠引發氣機。
問:上師請您闡述一下什麼叫表現出來的引發氣機,是嘴唇時刻要動?
mic答:你嘴巴要動起來,要持咒,不能坐在那裡幹想。這個咒一念快起來,你看,表現出來什麼?種子翻騰。因為我們意識是不作意的,是放空的,注意力在舌根和聞性上,所以我們這個八識田的心門是打開的,種子才翻得出來,那麼像剛才我們師兄說他這個咒慢慢地持,他是有意識壓住那個妄念不讓它起來。那個就是作意把種子給壓住了,他的心門是關上的,種子翻不出來,所以看不到種子翻騰,他認為自己是清淨的。
問:這個時候是不是願力沒有體現出來?
mic答:不是願力,是方法不對,把心門給關上了,用意識作用把它給關上了,我們叫壓念不起。之後看上去是清淨的,實際上那個種子沒有出來,種子壓在裡面,縱使千萬劫,它依然是各種煩惱種子,它只是被暫時壓住而已。所以我們祖師大德們有一個開示,如同搬石頭壓草。當你那個石頭搬走了之後,草還照樣長出來,你是壓不住它的。
問:上師,咱就說上座這個過程,我體會一上座最快最方便的方式是全身心地放鬆,有的時候我是先把那個手印舉高,其實是不對的,那容易造成一個緊張,就導致後面的進程變慢。如果是前面你很放鬆,後面會自動起來,手印會抬起來。
mic答:嗯,你說這個有道理。
問:如果我前面放鬆的話,其實後面攝住意根的過程很快的。
mic答:對。放鬆是肯定的,因為我們說身心要放鬆,持咒要自然,不能作意。不能有意地讓它快起來,也不能夠有意地讓它慢下來,而是我們這個持咒的速度,跟我們這個妄念翻騰的速度是相應的。妄念的速度翻得快,咒自然就快,那麼妄念的速度翻得慢,咒自然就慢,它是自然的。這個起伏是有階段的,不會永遠快,也不會永遠慢,是交替來的,一會兒慢一會兒快,所以我們持咒的速度也是相應的,這個就叫作自然。
問:謝謝上師。
問A:上師,我想請教一下,您剛才說我會有壓念,那怎麼樣才是不壓念呢?是不是一開始的時候字字分明地持,還是怎麼樣?
mic答:你這個開始了多久啊?
問A:剛開始上座的時候是字字分明。
mic答:你每一天都這樣啊?
問A:對啊。
mic答:那就不對了,我們所講字字分明是你剛開始學打坐的那幾個月。
問A:哦,那我是每一座,我都是先慢慢持。
mic答:那你就是作意了,這肯定是作意了,跑不掉了。就相當於你每一座都是回歸到原始社會,然後再慢慢進化到現代。
問B:上師,我也是每座前面就是先節奏控制在一定的速度,不是控制,反正是自然而然的。
mic答:那不可能是自然而然的,肯定是控制的,所以你這個修行沒有出現超越性。
問A:那接下來我要怎麼樣來持好一點?
mic答:你看,這不會修行了。(眾笑)。
問A:因為每座我上來就先把字咬准了,然後讓自己清楚我自己所念的這個咒,就是每一字我都幾乎都清楚。
mic答:其實你再怎麼咬准也是汕頭普通話。(眾笑)
問C:這是很普遍的一個問題。
問A:先讓我自己知道我在幹嘛,這個咒跟我扣在一起。然後我再慢慢地跟著這個咒加速,這是不是比較普遍性的一個問題?
mic答:我發現這個跟你的職業有關係。
問A:職業?
mic答:你配那個香料嘛,按比例,嚴格管控,要不然要虧本了啊。(眾笑)
問D:我做的可能比他還邪乎,在看著我自己的念頭,那更作意了。
mic答:是啊,所以要自然。
◈ 80-六根互用
mic答:知道咒在,六根是互用的。我們說”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是一個東西,而不是六個東西,一個東西的六種作用,叫作六根。知道吧?
問:知道。
mic答:你讀《楞嚴經》,《楞嚴經》就跟你講了,什麼叫六根呢?就如同一個房間裡面,這個房間有六個門窗,然後你在這個房間的中間放一盞燈。那麼,這六個門窗都透出這盞燈的光明來,這就叫六根。它是一個東西,而不是說有六個根,不一樣的六個根,不是這麼說,六根是一體的。所以”知道咒在”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全用上了。
問:哦,謝謝上師。
mic答:沒有問題了?解決了沒有?
問:解決了。
mic答:解決了再體會,明天可以繼續交流。
問:好的好的,不打擾上師了。
問題:71_80
71-極力追頂的形式可能會變
72-業力掙扎是無明妄起
印心七三七第六天
73-由觀照進入覺照
74-極力追頂時張嘴巴幅度要控制
75-觀照是身心全體放下的
76-持咒時沒有強調知道舌頭在動
印心七四七第一天
77-座下入定的種類
78-下座後要主動用功
79-持咒不能壓念和作意
80-六根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