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座上動會種下種子
問:上師,我覺得持咒的時候,如果持得專心的時候,有時候感覺那個身體要晃一下,怎麼回事啊?這幾次都這樣的,它自己就想動,我就穩坐自己念咒嗎?
mic答:那個屬於種子翻騰。
問:感覺動就好像很舒服,我就沒讓它動。
mic答:嗯,因為你以前就是動慣了嘛。那是屬於種子,你動也種下種子,所以說越動越想動。種下種子了,有時候一輩子都轉不過來。所以,這個初期的指導就顯得特別重要,必須要告訴不允許動,一動都不能動。如果沒有人講這個的話,他動習慣了,一輩子都改不了。
◈ 22-持咒的調治方法
問:“佛號入於妄念,妄念不得不佛”,這個不太明白。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不太明白。
mic答:你在打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有妄念嗎?
問:沒有了。
mic答:那不就是妄念不得不佛嗎?這個用理解嗎?
問:不用。
mic答:不需要理解的你幹嘛還要去理解呢?
問:我座上的情況還跟這不一樣。
mic答:好,你座上妄念紛飛的時候,嗡嘛呢唄美吽、嗡嘛呢唄美吽、嗡嘛呢唄美吽,還有妄念嗎?
問:有時候我妄念很大的時候是嘴皮動,但是妄念還在打,好像一邊在持咒,妄念還在滿天飛。
mic答:那是對的,那是種子翻騰。
問:哦,那個時候不需要我停下來,一字一字的再去把那個……
mic答:不需要,妄念和咒語是同時存在。
問:我甚至那個咒都聽不清楚了。
mic答:肯定嘛,無聲之聲怎麼能夠聽清楚呢?
問:本來持得很清楚的,嗡嘛呢唄美吽、嗡嘛呢唄美吽、嗡嘛呢唄美吽,結果妄念來了,妄念大的時候,好像連嘴皮是不是在動我最後都不知道了。
mic答:那你就觀察一下是不是在動啊。
問:那不妄上又加一個妄念嗎?
mic答:那也好過你不知道啊,完全不知道也不行啊。我們說知道咒在,你是來了一句我都不知道咒在不在,那這還得了。
問:妄念大的時候,我是真的不知道咒在不在了。
mic答:妄念大的時候你的咒也要變大,加快速度嘛。
問:不知道咒在的時候已經不知道去加快了。
mic答:這個時候可以極力追頂。
問:我就不知道怎麼叫極力追頂。
mic答:就是念的速度快了嘛,速度非常快。
問A:這個時候可以用力嗎?
mic答:極力追頂也不用用力呀。
問A:也是不用用力。
mic答:輕鬆愉快呀。
問A:這是他的極力追頂。
mic答:各人的極力追頂不一樣,表現的手法不一樣。
問:我一旦拉回來就快速地加快速度。
mic答:嗯,加快速度。
問:因為妄念朵拉不回來的時候還追不起來,一旦覺醒了那才能夠加快速度,可能跟我的速度偏慢有關係。
mic答:昨天到現在,座上你體會了沒有呢?
問:昨天我說座上就不要字字分明了,但是好像感覺那個妄念直接管不住了,好像飄得很遠。
mic答:管不住了,飄得很遠,讓它飄嘛,沒事。
問:啊?
mic答:管不住了,這個妄念管不住了。
問:我試了一下,好像不太……
mic答:讓它飄嘛,飄得很遠,飄。
問:飄得很遠,然後我又回來。
mic答:回來的時候清爽嗎?
問:回來不清爽,回來,一會兒又走了,不像以前很快就拉回來了。
mic答:以前是怎麼拉的?
問:以前我就,“哦,完了,跑遠了。”趕快嗡嘛呢唄美吽、嗡嘛呢唄美吽,把注意力集中到咒上。
mic答:就是加快速度,集中一下就行了嘛。集中一下之後就放下了嘛,不要老集中,也不是完全的不理,就是說提示一下,“咒語還在”,可以了。那時候馬上要放下了,不能夠老是執著在這個“咒語還在”上,不能老這麼去想,這個要自己調節一下。就像手中捏著個小雞一樣,手松一點它要跑了,重一點把它捏死了。所以說既不能夠捏得太緊,又不能夠讓它跑了,就是這種調治方法。所以你看我們說這個持咒不緊不慢、不即不離、不取不捨,還再加上一個不壓不隨。不壓不隨、不緊不慢、不即不離、不取不捨,記住了吧?
問:記住了。
mic答:記住啊,要不然一下子又忘了。
問:這個不取不捨是取什麼捨什麼?是指的取咒和捨咒嗎?
mic答:沒抓住它也沒有捨掉它。
問:沒抓住咒也沒捨掉咒。
mic答:沒有執著它,也沒有去放棄它。
問:是指的咒嗎?
mic答:嗯,咒啊,由咒入定。定是什麼,定就是念,念力就是定,心力嘛。
問:一種情況是跑得很遠覺察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妄念在翻,然後嘴還在動。
mic答:你放過風箏沒有?
問:放過。
mic答:跑遠了,拉回來兩下,又放開了;又跑遠了,又拉回來兩下,就像放風箏一樣嘛。
問:如果是同時在的情況下,還需要拉嗎?
mic答:不需要拉,那就這樣了,不壓不隨。
問:我知道嘴皮在動,但是聽不清楚,一邊還在打妄念。
mic答:你就用這個方法,同時並取就是這樣子。
問:也不用說,哎呀,我這個咒聽不清楚,馬上再……
mic答:你看我們那個禪宗的三玄三要當中,第一玄第一要: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裡頭人。
問:以前好像看過,但是不明白。
mic答:但看棚頭弄傀儡,持咒的時候,知道咒在吧?妄念在跑吧?妄念就是傀儡,持咒就是我們這個抽牽,要主動去持咒,妄念跑要把它拉回來,抽牽全藉裡頭人啊。這個但看棚頭弄傀儡是什麼?我們這個身體就跟木偶人一樣,內在的清淨本位才是真正的主人嘛,它在操縱這個木偶人在動嘛,抽牽全藉裡頭人。我們這個咒語,你在持的時候,這個就是抽牽嘛,牽動這個傀儡。你看傀儡是誰?妄念。妄念跑了,跑後把它拉回來,念念它又跑了,再把它拉回來。
問:現在我就是不清楚什麼時候該拉。
mic答:時時都在拉,你時時都在持咒就是時時都在拉。
問:哪怕我咒聽不清楚,只要嘴皮在動就說明還在。
mic答:你怎麼能夠聽清楚呢,它又沒有咒音存在。你知不知道咒在呀?
問:我有時候聽得清楚。
mic答:你出聲啦?
問:沒出聲。
mic答:你知道咒在呀,清清楚楚知道咒在呀。
問:妄念大的時候就默念,心裡好像還有……
mic答:妄念大時候知道咒在不?
問:妄念大的時候,我剛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不知道,另一種是嘴皮在動但是聽不清楚,知道嘴皮還在動。
mic答:這個嘴皮在動,就是你的知道就在嘴皮上嘛。這個嘴皮就代表咒嘛,你這個知道嘴皮在動就代表著聽了。因為這個時候叫作聞性,你在聞這個咒,聞性在起作用,不是聽覺在起作用。我們說耳聞目睹是什麼意思?耳聞目睹並不是說我們一定要聽到什麼東西,也不是說一定要看到什麼東西,耳聞目睹,簡單說就是知道,知道就是耳聞目睹。
問:好像還不能理解。
mic答:知道,你知道咒在嗎?
問:知道咒在呀。
mic答:這就是耳聞目睹啊。你眼睛是閉上的,你看得到嗎?
問:看不到。
mic答:看不到但你知道嗎?
問:哦!
mic答:所以你看我們都攝六根,首先都攝的是耳根、眼根。眼耳鼻舌身意當中最靈活就是兩根,耳根和眼根。這兩根你都把它關住了,眼睛看不到了,耳朵聽不到了,嘴巴在持咒,鼻子在呼吸,身體在打坐。那你那個意根在幹什麼?
問:還在想問題呀。
mic答:一個是想問題,第二個是跟著咒走。所以這個時候是意根作用。我們說都攝六根,六根體現在哪兒?六根唯心,六根你都把它關住了就是心的作用,所以這個六根唯心,這個心就叫知道。我們不說知道,知覺你聽得懂嗎?知覺,你的知覺在發生作用,這該聽懂了吧?知覺在發生作用就是知道,還不能理解啊?
問:嗯,我還不能完全明白。
問A:這個要靠悟了,不能靠理解了。
mic答:他靠想。(猛然拍掌,“啪”)這個用想嗎?
問:不用想。
mic答:就是嘛,這不是知道嗎?很直接的嘛,所以這就叫打掉妄想。
問:該知道自然就知道了。
mic答:對啊,知道是自然的,知覺的作用就是在知道上。因為我們這時候六根都是關住的,眼睛是閉上的,因為我們持咒是無聲的,耳朵也是關上的,是一樣的。當然你還可以聽到外面的聲音,但是我們這個咒是無聲之聲,無聲之聲作用是在意根上,意根能夠起作用。所以說是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作用全部集中在意根,通過意根來培養心力,直至一念不生、一心不亂。
問:持咒雖然沒有發聲,但是好像有一點默念的感覺。
mic答:它是默念嘛,沒錯。但它不是默想,它還是在念,不是在想,想就錯了。我們不是用大腦去思考這個咒,而是通過口念調動心念,不是用想,如果用想那完全是意根的作用。但是我們說六根唯心,六根全部集中在一塊用,體現出來就是心的作用,心識在起作用。那麼在這個心識起作用的過程當中,你能夠察覺到腦海當中妄念紛飛,這個就不是意根體現出來的,是八識田裡面流露出來的,從你心中流露出來的。所以這個時候是心在作用,持咒也是心在作用,翻種子也是心在作用。
◈ 23-第七識是八識與六識之間的橋樑
問:有時候回憶,想問題,靜坐想問題,也翻種子嗎?
mic答:那不是種子翻出來嗎?
問:那回憶也是?
mic答:回憶不是種子翻出來嗎?
問:也是翻種子啊。
mic答:你八識田裡面的種子嘛。
問:我以為是記憶呢。
mic答:你這個記憶藏在哪兒?藏在八識田裡面。大腦它就是個器官,它不斷都在思考,這個大腦的思考它是留不住的,能夠讓它留住是七識的作用:七識分別作意、分別審計、分別計量,七識的作用。七識就是八識跟六識之間的橋樑,七識在產生作用。意識這個器官就是思考,它沒有儲存作用。第七識藏在六識後面,它才產生作用。這個第六識相當於什麼呢?相當於電影螢幕上的那個螢幕。那這個圖像從哪兒來?放映機裡面儲存很多資訊,這個鏡頭把它放出來,這個鏡頭就是第七識。那放映機就是電影片,電影片通過這個鏡頭放出這個光來,反射到六識上,就是這個螢幕上,我們在上面可以看到人物在動。那你把這些拿掉,看電影你就看那個螢幕,那叫看電影嗎?那個螢幕就是第六識。它只是體現出來表面上的作用,就相當於螢幕一樣。就好比我們把電視擺在那裡,我們不插上電不接上天線,那個電視它會有影子出來嗎?你就是看著電視機而已,這電視機就是六識,它沒有儲存功能。
問:那膠片就是第八識?
mic答:對呀,膠片是第八識。把這個膠片裡面的東西作用出來就是第七識,作意嘛。
問:那邏輯推理也是第七識在作用啊?
mic答:對,邏輯推理、猜想、分別都是第七識。第八識就是資訊庫,它不起任何分別,好的壞的全部往裡面種,各種種子往裡面種,翻的時候,好的壞的它也往外翻,各種種子往外翻。這來龍去脈經過哪裡?經過第七識。
問:但是第七識有可能是有色眼鏡,它有分別作意,它就不是完完全全放出來,有的帶黃色,有的帶紅色、帶綠色,它在分別執著。
mic答:對啊,我們說的七種色彩、七色種子全是第七識作用出來的,體現出來的。
問:本來是無色。
mic答:嗯。
問:上師,您的意思是種子本來沒有好壞,沒有清淨不清淨,就是第七識那個有色眼鏡,那個鏡頭把那個種子給污染了?
mic答:你就不要推理了,回到我們的話題上嘛。
問:哦,那個基本上明白了。(眾笑)但是那個火候不好掌握,鬆緊要拿捏得那麼好。
mic答:對,這個有快有慢,有人幾個小時就可以掌握好了,有的人幾十年都掌握不好。**師兄是差不多一年左右才能夠掌握得了。你呢?多長時間能掌握好?
問A:我覺得現在是害怕在座上想問題。
問:那跟我一樣。
mic答:他還不如你,他還沒到你這個時候。
問:跟我一樣也是害怕呀。
mic答:沒有,他還沒有到你這個時候。你看他還提不出這個疑問,所以他還沒到你這個時候。你是在開始糾結了,他還沒開始糾結,不過你現在已經糾結得差不多過了,他還沒開始糾結。
問:上師,我們打七是打掉七識,七識打掉了它怎麼作用?
mic答:第八識直接作用。
問:第八識直接作用,那第七識是?
mic答:第七識轉了。
問:第七識是平等性智?
mic答:嗯,它轉了。
問:但它還是有作用。
mic答:平等性智了,它就不起分別。
問:就不執著分別。
mic答:它不起分別了,直接就第八識顯現,它還是橋樑。
問:其實它還是在,只是說不執著。
mic答:對,這個橋,你看,六識、八識。這個橋就相當於什麼呢?它是個哨兵,有人守在這個橋上,它是來回傳遞消息。同時,你這個八識的東西要作用的時候,會產生阻力,要經過它,它產生阻力,因為它是有意識的。第六識的東西要到八識去,也產生阻力,為什麼?它有分別啊——它有善惡、高低、好壞、圓扁、黑白,有各種各樣的分別,它都要產生阻力,所以這個就不是直心道場。因為它是賊,它雖然是橋,同時也是賊。它老在用做賊的意識產生作用,用賊的思想來產生作用。你把它打掉了,賊給打掉了,賊心打掉了,這橋還是橋嘛,直通過來,這叫真心流露。你這個八識裡面的真心直接作用到六識去,它不用起分別,這個賊心已經打掉了,不需要起分別了,自然通達。
問A:那這個哨兵在做功夫,到哪一步算是打掉?
mic答:橋樑還在,賊心打掉了。作意就是賊心,分別作意就是賊心,這個打掉了。
問A:那我們怎麼描述這個?
mic答:不是告訴你們了嗎?分別識變成了平等性,就這樣,你不就描述了嗎?平等性是等持的,出入無礙,它不需要起分別作用。你像我們現在說,打個比方我們吃的東西,你們買來的那一箱的東西裡面,有些東西針對個人來講它是好吃的,有的東西針對個人來講它是難吃的,那這個起分別作意的就是第七識。雖然都是在吃沒錯,但是它總要執著這個好、那個不好,那麼你這個八識田裡面它就記住了:“哦,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那這個八識田由於第七識產生作用,分別好壞之後,八識田裡面它記下來了這個好、那個不好。等到它回饋到六識的作用,同樣也是這樣:這個好、那個不好。它是對等的作用,但是起分別作意是第七識的作用。到這個第七識被打掉了,不起分別了,吃什麼都無所謂。你不會去分別這個東西好,那個東西不好,凡是有吃就好,不起分別,吃什麼都無所謂,就是這個道理。那麼八識田反映出來的直接流露也是,無所謂啊,吃什麼都可以呀,你點什麼我就吃什麼,這就是平等性啊。
問A:那我說的意思,做功夫上,就是說一定到能所雙忘了或者是根塵脫落時,對吧?
mic答:功能還在,是你對一切不會粘著在上面,不在乎它好還是壞。功能還是這個功能,你要粘著也行呀:“哎呀,這東西不好,我就不吃了。”那也無所謂呀,它不是完全沒有分別,它叫作善分別,也可以說叫妙分別。它不會生煩惱,它都是歡喜的。你那種分別作意它是要起煩惱的:“哎,這東西不好吃我不吃了,沒有這個好東西我堅決不吃了,餓死都無所謂了。”那這個叫作起煩惱了。
問B:區別在妙分別。
問:這就是平等,表現出來的就是平等,這就是不取不捨。
mic答:而且為什麼呢?因為你能夠起妙觀察,能夠起善分別,它都是把自己當成旁觀者,看一切都是旁觀,這世上一切都與我無關,那這不是旁觀嗎?
問:這也是不離。
mic答:是啊,它是不即不離,不取不捨。我站在旁邊看熱鬧,同時我也在當家做主。
問:那這樣就是說,站在旁邊,這個功能在,就是沒有離開過,但是我一直站在旁邊看熱鬧,這也是不取。
mic答:他不粘著在上面。
問:不粘著。不取不捨實際上就是一回事,體現出來的,這應該就是解脫吧?
mic答:什麼叫應該是解脫?(眾笑)
問A:參破無明核子,才可以真正地把它打掉。
mic答:把“這個”打掉,就是把無明核子打掉。
問A:就是要參破無明核子才真正把它打掉。
問:要不然就是我應該怎麼樣。
mic答:聽懂嗎?
問C:聽不太明白。
mic答:功夫沒到這一步。
問C:我只是理論上我知道。
mic答:各人各人的功夫,功夫沒到這一步,所以沒辦法產生相應。所以,你看我們剛才講到你的那一部分,再深一點,就是跟他們講的這一步,連貫的。再下去一步,就是赤裸裸的見了。
◈ 24-三昧正受
問:下午我跟師兄在回來的路上還在討論,就是從能所雙忘到根塵脫落這一步,這個功夫應該是怎麼做?
mic答:座上不斷地能所脫落,座下時刻都是三昧正受,很快就能所雙忘,很快就根塵脫落。三昧正受也叫不受一切受——我們剛才所講的不取不捨、不即不離、綿密觀照。三昧代表什麼?三昧代表心空不住,但是又了了常知,這叫三昧正受。下午不是有個師兄來問嗎?跟他講三昧正受,後來我發了一條“什麼叫三昧正受”,你念一下。
問:“三昧,華言正定、正受。正受者,不受也,言不受一切受,名為正受。如見境而惑,隨緣而移,受所緣境,入於顛倒,非正受也,此因不定故。若得三昧正定,自不搖惑,不受一切,並不受亦不受,名三昧正受。此即塵沙德用,發于神通大光明藏,根本不失不壞,永遠住持,故曰光嚴住持。”
mic答:這個是二祖說的,我們拿二祖的東西來用。
問A:二祖全集沒看到有這段話呀?
mic答:有,就是二祖的開示。這證明二祖在印證我們的修行嘛。
問:“不受一切受”,這種三昧好像不光是觀照,它應該是覺照吧?
mic答:其實二祖講的很多東西都是佛經裡面來的,一讀佛經,這句話好像我們二祖講過。
問:上師,這個“受所緣境”,什麼是“受所”?
mic答:“見境而惑”,這個是講“入於顛倒,非正受”。“受所緣境”就是你這個受來自於各種境界。境界是變化的,你這種覺受來自於各種境界,隨著各種境界的變化而變化,這個就不是“三昧正受”。
問:跟著境界在跑。
mic答:對呀,跟著境界在跑,入於顛倒。一步一步來,一步一個腳印,步步蓮花開。
◈ 25-歡喜心是清淨心的一種表現
問:腿時間長了這個就拉住了,好像拉得很痛,不知道怎麼描述,反正就是說好痛。
mic答:痛就是定的開始,慢慢去體會。
問A:歡喜心的開始。
問:我不會歡喜,我昨天就問了這個問題,我說怎麼能生起歡喜心來。
問A:我也沒見你苦到哪呀?
問:很苦的。
問B:歡喜心不是作意的,它是內心發出來的。你作意那是很難看的,假裝歡喜那是。
問:我現在作意也作意不起來,所以說要怎麼生起來呢?上師,功夫到一定程度才能自然而然體會到歡喜心,可能不是一時半會能體會到的?
mic答:可以體會到。
問:也能體會到?
mic答:對。我們所講的歡喜是等持歡喜,也叫平等的歡喜,無求的、沒有帶任何欲望的歡喜。也就是說這個歡喜心就是清淨心的一種表現。你能夠體會到清淨心,人家告訴你:“哦,這就是清淨心。”你就會來一句:“哦?就是這樣?”這個就帶有歡喜在裡面。“哦?”你學我一下嘛,“哦?”你看這歡喜,所以馬上可以給你歡喜,“哦?”沒有任何欲望。因為我們平時所講的歡喜都是有所得的,有所得都是帶有各種各樣的欲望在裡面,所以才會發生有所得、有所求。我們所講的“歡喜地”、“歡喜地菩薩”,就是佛經上所講的那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它是平等的歡喜,你說他心清淨,為什麼要住在這個心上呢?不住也是住,住都不住嘛。所以剛才說“三昧正受,受而不受”,所謂正受也就是不受,不受還有個不受在,還是受了,名相就是這麼說。這個歡喜也叫法喜,那“法”指的是什麼?心行處滅。心行處滅就是心空不住,所以一切心行斷掉了,不住了,這就叫心行處滅,心空不住。心空不住,自然法喜充滿,它這種法喜是無憂無慮的,自然流露出來的,所以叫法喜。
問:這個初級階段能體會到啊?
mic答:能啊,你的呼吸有執著嗎?
問:沒有。
mic答:有煩惱嗎?
問:也沒有。
mic答:無執無煩便是清淨,又不在思維當中。能體會到啊,因為初地就是究竟地,頓教上就是這麼說的,所以說頓悟成佛。初地便是究竟地,也叫見性成佛。那你要是通教的說法就不一樣,通教說只有釋迦佛是成佛的,其他都不是,這是通教的說法。
問:因為平等心才歡喜,那個平等心就是指不住嗎?
mic答:平等肯定不住嘛。
問:這個“心無所住”,這個“心”不光是指思維住在哪個點。
mic答:住與不住皆是方便,住在上面也可以說不住。你現在穿的衣服,你有沒有認為你住在衣服上啊?
問:沒有。
mic答:這就是不住啊,住也不住。你坐在凳子上,你有沒有一直在認為“我坐在凳子上”啊?
問:沒有。
mic答:對啊,所以你雖然是在用這個凳子,但是你並沒有粘著在這上面。所以我們所講的不住,體現在各個方面,不光是在修法上面來講。所以佛經怎麼說?在在處處,也就是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你不管是在哪個空間、哪個時候,不住就是不住。住也是用,不住也是用,住與不住皆是妙用。
問:那痛與不痛都是妙用啊?
mic答:沒錯,痛就是定啊,凡是痛都跟定有關係。
問:那不痛也是定啊,座上不痛的時候也可以定啊?
mic答:不痛就不在乎它是不是定了,但是痛肯定是定。
問B:不痛時有可能是無記,有可能流浪了,忘了。
問:痛也是定,那怎麼叫痛也是定呢?
mic答:痛了還能堅持坐,這就是定。
◈ 26-因為苦而尋求解脫
問:上師,我學佛的初發心,我就覺得有點懷疑。一般說學佛目的是了生死,了生死的目的是因為生死很苦,要離苦得樂。但是按**說的,是不是你們太自私了,都不顧家庭,然後不顧眾生,要為自己離苦得樂。
mic答:你一聽到這個話就起疑心了。
問:我說是不是我太自私了,發心有問題啊。
mic答:這樣啊,佛教所講的苦,包括一切心:煩惱心、執著心、私心、疑心、邪心,心太多了。也就是這個苦是由各種各樣的煩惱彙集而成的,所以叫苦,苦不堪言嘛,所以說煩惱苦海嘛,因為煩惱,是名為苦。所以**所講的:“哎呀,你們自私啊。”自私也是一種煩惱啊。
問:所以,好像是不是有問題呀?確實沒有想度眾生,我自己先離苦得樂就可以了。
mic答:好,我們現在講的是“苦”,各種各樣的苦彙集在一起,就叫作“集”。那這個集它要集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夠形成大苦。有些人是苦中作樂,因為他還有辦法消遣掉。
問:苦樂參半,或者是樂還多一點。
mic答:沒有,絕大多數人是苦多樂少,但他轉移得快,打一場麻將就轉移過去了,麻將打完了又開始苦了,老在這個苦當中掙扎。但這個苦又沒有形成大苦,由大苦才會產生出離心。怎麼樣去解決這個苦,徹底解決,徹底擺脫,這就要講出離心、擺脫心,怎麼樣離開這個苦。那麼解決這個苦呢,主要表現在兩種方法上:一個是自殺。你看好多人這個苦他覺得實在太難擺脫了,沒有辦法他就自殺了,這種是採取斷滅的方式;還有一種是尋求解脫,心靈上的解脫、身心上的解脫。眾生是成佛、成菩薩的根本,沒有眾生就沒有佛,也就沒有菩薩,沒有眾生就成就不了菩薩。
問:或者說沒有煩惱就沒有菩薩。
mic答:對,沒有煩惱就不會有菩提心,所以叫苦集滅道,叫作四聖諦,成就的四聖諦。
問:但是這個不是屬於自私,好像叫作自了。
mic答: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自利利他,這怎麼叫自私呢?
問:她理解的層面和您的不一樣。
mic答:你反問她嘛,你現在也在打坐啊,你自私嗎?
問A:沒有,今天她說的時候,我說:“你也在翻種子啊!這種子翻出來你要發願。發願你就能夠轉。”
mic答:這個叫什麼呢?這個叫借力。家裡人是最難度的,你跟她說,她心裡面都是有種抵觸的;但是旁邊人說就不一樣了,這叫借力,學佛一定要學會借力。
◈ 27-自度度他
問:自覺覺他,我好像沒有生起度眾生的心,我一般都是想,哎呀,好苦,我趕緊……
mic答:你有煩惱不?
問:有煩惱。
mic答:要不要度你自己呀?
問:要度啊。
問A:你就是眾生之一呀。
mic答:煩惱就是眾生嘛,種種煩惱就是種種眾生。度眾生不是度除我之外的眾生,也度我自己這個眾生。再說,你肚子裡面有幾條蟲?
問:哦,那不知道呀,數不清。
mic答:那你肚子裡面這些蟲,你讓他去幫你度,能行嗎?他念佛是度他肚子裡面的蟲,能度你肚子裡面的蟲嗎?它只要是眾生,它就有聞性。那我們這個肉體上的眾生,聞性跟我是同為一體的,我不度誰度啊?那你再看醫學上,一個細胞就是一條生命。為什麼呢?因為一個細胞就可以克隆出一個跟你一模一樣的人來。你說你身上這些細胞能夠克隆出多少個你來?這叫化身啊。你用科學來解釋嘛,可以克隆出無量無邊的我。那你克隆出這麼多人來,他們都有煩惱,不都是眾生嗎?你不度誰來度啊?所以說我不度眾生,誰度眾生啊?所以就造就地藏王菩薩的大願:“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啊。”苦就是地獄呀,並非是十八層地獄才叫地獄。但是他一說這句話:“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這個時候就已經沒有地獄在了,發心即是菩提,他已經把地獄轉化成菩提了。所以說地藏王菩薩成佛了沒有啊?成佛了,因為地獄早就空了,所以他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那他成佛了,不就證明地獄空了嗎?那你還可以再問一個問題:別人那裡還有地獄啊,那別人的地獄難道是地藏王菩薩造的嗎?
問:那肯定也不是啊。
mic答:那是那個人自己造的嘛,關地藏王菩薩什麼事啊?他想要他的地獄空掉,他也發這麼大的願嘛,所以發願地獄就空掉了。
問:從同一自性的角度上講,就是“自覺覺他”。
mic答:對。
問:“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說自度自然就度他。
mic答:對呀。
問:我今天的問題都沒有了。
印心七一七第二天
(2015年12月31日)
◈ 28-沒有境界是最好的境界
問:上師,什麼境界都沒有是怎麼回事,根器太差了哦?
mic答:那是好境界,什麼境界都沒有是最好的境界,你相信不?什麼境界都沒有那是最好的境界,那叫心空不住。心空不住是什麼境界?有境界的時候不要住它,沒有境界那就更好了,這根本就不需要住,心空不住。
問:那直接就成就了,無住了那就成就了。
mic答:比較容易成就,但不是說成就了,根器最好的是沒有境界的。
◈ 29-粗妄念、細妄念、微微細妄念
mic答:腳腫啦?
問:嗯。
mic答:它該腫就腫,該消就消嘛。
問:消業啊。
mic答:對啊。還有師兄問我:“我這裡冒了個水泡怎麼辦呢?”凡是水泡、腫塊,這些看不到血的嘛,那也是殺業,哪一種殺業呢?殺不見血的業。以前造了殺不見血的業,所以你就會出現這個腫啊,冒水泡啊。
問:腳痛。
mic答:痛都是殺業,看不到流血啊,造了殺不見血的業。
問:打七就能夠消業障啊!
mic答:所以這些都是消業。你不吃飯,吃宵夜吧?(眾笑)有問題要問?有沒有出現過心念耳聞呐?
問:蔡老師再給我們講一下。
mic答:有沒有看到微細流注啊?
問:痛的時候就看不見了。
mic答:妄念大還是小啊?
問:妄念大的時候。
mic答:粗還是細啊?
問:痛的感覺來的時候,就……
mic答:還在過痛的關是吧?還在過痛的關,那這個妄念一般是細妄念多。粗妄念是煩,細妄念是痛,還有癢,痛和癢屬於細妄念。微微細妄念呢就是境界,各種各樣的境界,像有師兄說昨晚鬼來纏他啦,這都是境界,細妄念出來了。
◈ 30-能所雙忘直接就是心空不住
問:蔡老師,我是念到念頭變小的時候,咒語就越來越慢,然後就念幾個字,三個字,兩個字。到念不出來,我就不念了,然後出來一些境界和妄念。
mic答:還有妄念就應該持咒嘛。
問:我就不停地持,持“阿、阿、阿……”
mic答:它會持續一段時間,反反覆覆。
問:頭越來越緊,好像緊箍咒一樣,然後那個“阿”很快很快,像火箭一樣,但是看不清楚什麼東西。頭好像要炸一般,回來後“阿”又沒有了,就停在那裡,也是了了分明。
mic答:不要停留,不要有住。
問:沒有,但是我念不出來了,念不出來就只能停在那裡啦。
mic答:念不出來就停在那了嘛,它自動會停啊。
問:對。
mic答:那手印要提高一點。
問:那手印就下不去啦。
mic答:定住了。
問:一直就這樣。
mic答:提高一點,定住了哦。
問:嗯。
mic答:定住就定住了嘛,等到它念頭有了,咒自然又可以提得出來了。
問:對,是不能停的啊。我原來是覺得累了念不出來就停下來了,一直持續了很長時間。
mic答:不是累不累,跟累沒有關係啊!
問:有時候念不出來,我去提那個咒就覺得很累。
mic答:是啊,那極力提起來也會累,只要不懶就行了。你發現自己不是因為懶的問題把咒停下來就可以。
問:不是懶,是提不出來。
mic答:提不出來這是正常現象。妄念沒有了,咒也沒有了,這就是能所雙忘。這能所雙忘了,主要就是座下功夫怎麼樣,座下功夫要成片,就這個觀照能夠成片。能所雙忘直接就是心空不住,下座就很自然的,那不叫觀照,叫覺照了。不用再去提一個觀照了,很自然就是照了。
問題:21_30
21-座上動會種下種子
22-持咒的調治方法
23-第七識是八識與六識之間的橋樑
24-三昧正受
25-歡喜心是清淨心的一種表現
26-因為苦而尋求解脫
27-自度度他
印心七一七第二天
28-沒有境界是最好的境界
29-粗妄念、細妄念、微微細妄念
30-能所雙忘直接就是心空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