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心七二七第六天
(2016年1月11日)
◈ 71-座下化空與入定
mic答:打來打去在座上都是這個現象啊,所以要在座下多體會。
問:現在還不懂怎麼體會,還沒掌握。
mic答:座下化空啊,能夠化空啊。
問:沒到這個階段。
mic答:心空不住啊。
問:還沒體會到。
mic答:你們打坐可比我強多了。我以前打座下座之後經常化空啊,在泡茶的時候,周邊全是人,泡著泡著,人就定在那裡了,不說話了。
問:我們定力還不夠。
mic答:經常地,經常人就定住了,一定就是幾個小時。他們說什麼我都知道啊,只是記不住,沒記性啊,他們說什麼都這個耳朵聽,這邊耳朵出。
問:那茶壺的水不全部倒完了?
mic答:跟我沒關係啊,定了我就定住了,不碰了,還碰它幹嘛?他們去擺弄了嘛。他們一看我入定了,他們也不管我了,他們就喝茶。他們喝他們的茶,我入我的定,誰都不打攪誰。
問A:這個功夫應該好做,就是我們沒有注意到。
mic答:嗯,應該好做。所以在塔光就跟他們說了嘛,各顧各嘛,各人管各人。有師兄入定了你不要去碰他,不要去理他,讓他入定嘛。
問B:昨天是我在那裡,師兄一直跟我講話,我定那裡了,就那麼一刹那,你應也不是,不應也不是,我就出來啦。
mic答:你不應他嘛,定了就自己把握了。
問A:不應就保持下去了。
mic答:對啊,不應了,師兄也知道你入定了。
◈ 72-座下發願的四個階段
問:上師,座上當不了旁觀者怎麼辦?座上太逼真了,都沒辦法,咒都掉了。
mic答:咒子掉了?
問:嗯,感覺咒好像念不出來了,然後好像手印也倒了。有時候甚至知道倒了,好像舉都舉不起來,好像陷到電影當中去了。
mic答:咒子掉了還有什麼在啊?
問:還有個“知道掉了”在。
mic答:座上還是要提咒。
問:還是要提咒。
mic答:直到提不起咒再說。
問:哦,感覺就是妄念力量太大了。
mic答:妄念的力量大,咒要比它還大。
問:還要大。我現在的心力好像有點不夠,就是陷在中間,好像一下子要好半天,突然猛一回神,才把它拔出來。
mic答:還是要把咒提起來,咒是對治妄念的。你不對治,沒有這個對治,就不會有後面的相融並消。
問:咒提上來的時候,需不需要開始也放慢一下速度,然後集中一下注意力,再過渡到快速持咒?
mic答:這個都屬於微細住的部分,持咒持到微細住了。有時候這個咒語它會跟著妄念跑,有時候還會被這個妄念截斷,突然間、短暫地咒語出現中斷,但是妄念還很多。
問:對。
mic答:所以也有很多師兄在這裡誤以為說是能所雙忘,其實不是,他妄念的力量太大了。
問:對,好像有一點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好像已經有點力不從心了。
mic答:這個跟平時發願有關係,所以平時要多發願。發願也是培養定力的一種手段、一種方法。你看這個發願,能夠把心力提起來,還能夠把心力持續下去。座上能夠讓我們持咒不斷,座下又能夠維持念念清淨不斷,所以說發願是不可思議的。
問:但是現在好像只能做到座下有意去用思維、動思維去發願。
mic答:發願剛開始都要用思維。最初是用思維,之後是意識,意識的速度就比較快,也比較微細,思維是算是比較粗的。
問:是不是經常思維發願,成熟了以後,就慢慢就變成意識了?
mic答:嗯,對,習慣成自然嘛。所以座上如何持咒,座下如何用功,也可以說座上用功,座下功用。
問A:上師,座上這個用功怎麼講呢?功用好理解,功用好像是自然的,說到用功好像座上有點不自然。
mic答:座上是用功啊,座上用功就心念耳聞,心念耳聞就是用功,反正這個心念耳聞挺費勁的啊。在我們粗住的階段,下座主要就是發願,同時不跟著煩惱跑;到了細住部分的發願,是不跟境界和意識跑;到了微細住部分的發願,是不跟念頭跑。你看元音老人的那句開示:“外不被境界所轉,內不被念頭所牽。”更進一步,到了微細流注,這個階段的發願,是截斷念流,念念化空。截斷念流就是念念化空,直取真實——也可以說是直趣真實,“趣向”的“趣”,其實意思是一樣的。
問:那上師,微細住的那個發願是不跟念頭跑,但是那個發願本身不是一個念頭嗎?
mic答:哦,你體會,連發願都化了,就下一步了。
問B:一念斷處,在這裡體會一念斷處。
mic答:起心動念都在願當中,已經沒有那一句話了,這個發願就是個起心動念而已。
問:就剛才說的“直取真實”,後來這句話可以緊接上去吧?起心動念都在願中。
mic答:你這麼一解釋就妙不可言了哦。
問:沒有,上師這是您開示的,我們順勢契入。
問C:而且最後總結了發願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都是願力。
問:那等於說從微細住的發願一直貫穿到微細流注那裡都是這個,都是這樣的。
◈ 73-從昏沉定到初禪定
mic答:打坐到三個半小時跟到四個小時的打坐,它所表現出來的境界是不一樣的。好比我們說一般坐到三個多小時左右,好多人看到的都是一幕幕的境界,像看電視一樣,也像是夢境,其實也不是夢境。而且這個境界裡面的人物跟事情,甚至有時候還可以用意識去控制,打坐當中是這樣的。
問:那個時候就是這樣,有時候動個念都可以控制。
mic答:對,可以控制,然後睡覺做夢也是這樣,很相應的。就那段你們一座坐三個多小時,那個時間段睡覺的時候做的夢,也是一幕一幕像電視連續劇一樣,而且內容也可以去控制。
問:好像還真是這個樣。
mic答:這時候持咒可以說是四個字——入流亡所。到了微細住的時候,持咒表現出來就是入流亡所。
問:其實就是心念而聞。
mic答:心念耳聞,入流亡所,也可以是入流亡所,心念耳聞。在內,是念念分明,對外,對外面的環境也是事事分明,內外是相應的。後面十功德裡面有第十種功德叫“境界相應”,這就是“境界相應”的一種表現,內外是相應的。隨著這個微細念的變化,我們會出現昏沉定。
問A:手印倒了也算昏沉定嗎?
mic答:昏沉定手印不倒,手印倒是睡著了。
問A:昏沉定是咒也在?
mic答:咒也在。昏沉定是這個咒似有似無,一切境界也是似有似無,昏昏沉沉,或者說渾渾噩噩。這裡會出現一個分界,這個分界很有意思,就是我們進入昏沉之後,忽然間、猛然間,猛地一下從這個昏沉當中醒過來,感覺是醒過來了,實際上是過渡過來了。過渡過來什麼呢?進入一種了了分明,對自己內心是很清晰、很分明。而且,似乎已經看不到妄念了,但是能感受到這些妄念變得很細很細,已經看不到那個妄念是什麼妄念了。念念川流不息,一陣一陣過得很快。然後身體上相應地會出現痛與我無關;然後,痛中帶有快樂;接下來痛不在了。痛不在了之後,身體出現化空的跡象,一般是手印空掉了,手已經沒有覺受了,手印空掉了,絕大多數從手開始空的,也有人是從腿開始空。所以一般說是手腳空了,接下來身體空了,最後就只剩下一個咒語還在。
你看這個身體空了,持咒是明明了了的,身體也定住了。這個是身體上的表相,而我們這個意識當中的念是一陣一陣的,看不清楚,普遍表現出來是看不清楚,但能夠感受到連綿不斷,這叫微細流注,這個是座上。我們三祖的開示裡面經常講到三個字“空、樂、明”,就是在微細流注的階段會表現出來的。身體表現空靈無住,能夠看到定光,也就是定中的光明,眼睛雖然是閉著的,但是感受自己全身籠罩在一片光明當中。內心又是歡喜的,這叫喜悅。下座以後會身心愉悅,身體輕鬆無比。看誰都是那麼善良、可親,看誰都是,哎呀!這個是個好人啊!佛教當中有一句話叫“行善必多道友”,在這裡還可以說成是“行道必多善友”。“行善必多道友”倒過來說不就是“行道必多善友”嘛,你不管去到哪裡都能夠遇到一大堆好人。
問B:這個就是坐五、六個小時就會實現?
mic答:四個小時以上。
問B:我感覺是要五、六個小時。
mic答:是,一般四個小時以上就會出現。而且是跟師兄們交流的過程當中,佛經上的、祖師大德開示過的,都能夠應用得出來。
問B:我以為這是慈悲心顯現,感覺出現慈悲心。
mic答:對,善心、柔軟。這個用我們上師一句話概括它:覺受增長,也叫正覺受。因為出現了輕安,所以感覺當下就是解脫的,很爽啊,修行到這一步,妙不可言,感受自己當下就是解脫的。這屬於哪個部分呢?我們說“十功德”。“十功德”是哪“十功德”啊?正規的說法: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悅、法樂、解脫、境界相應。境界相應講的就是座上座下,包括你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能夠體現出種種受用。但這些都還是身體上的覺受,這些覺受沒有離開身體,身體還在,它沒有完全空掉,所以這些境界不可停留,停留就是住著。不要住在上面,這都是客人,一路風光,了不可得。可以說起它,可以表現出來,但是不可執著。當然,你要執著在上面也沒關係,執著這個總是比煩惱要好,能夠得到相似的解脫嘛。這個境界還是比沒有好嘛,要不然修心密每天都是推車子上山,每天苦不堪言,堅持個五、六年下來,一看到老師們啊:“老師啊,我一直都在堅持啊!”哎呦!聽起來好痛苦!是不是啊?一點覺受都沒有。所以有這些境界還是好的,證明我們的修行有進步。
問C:這些也是境界了啊?
mic答:是,它雖然是境界,那畢竟有進步。你看,我們這個還是不錯的,雖然未能夠出離三界,起碼煩惱還是少了嘛。修行上有所成就,小成就嘛。所以說,其實住一住也沒關係,不要住著是大方向,不執著是大方向,小方向上還是可以停一停的嘛。(眾笑)
問A:但是座上不能去想它,或者是到哪個階段,去比較……
mic答:這個是相應而說,告訴你會有這個過程。你想也沒有用,你痛得要死,痛得齜牙咧嘴的時候你去想,能想得出來嗎?想不出來啊,它是相應而出現的境界,叫境界相應。你痛得齜牙咧嘴的時候你說我去想一個輕安,能想得出來嗎?想不出來。
問C:上師這一講的話就知道了,境界還是有,我以為這些不是境界。
mic答:因為這個是過程,必然要經歷過的過程。告訴大家,風光在前面,不要停留,往後去有更妙的風光,你再修行就不會停留了。而且越是這樣越要發大願,所以說我們這個發願,由始至終,都要貫徹到底,不能夠遇到好的風光我們就停下來。而且告訴你,這還只是未來禪定,也叫未到定,還沒有真正入定。
問D:就是剛開始的那個,過渡那一下。
mic答:對,進入禪定的過渡。從這個昏沉定開始,到未到定,到這個四禪八定,這個過渡是很快的。而且,我們剛才所講的十功德相,在所有的定境當中都會表現出來,它都包含在其中了,所有的禪定的定境當中,都會包括。我們說未到定跟欲界定,它的區別表現在哪呢?就是說它已經開始出離欲界煩惱,煩惱是欲界的表現。所以像**師兄剛才說的:時有時無,有點煩惱,那是昏沉當中表現出來的。而進入這個未到定之後,空樂明表現得多一些。那我們前面說這個未到定是個過程,這個過程很短暫,它可以進入初禪定,這個初禪定包括未到定的所有境界。
問A:上師,這個過渡的話,是不是那個時間要加上去啊?八個小時往上加還是持續八小時?
mic答:沒有沒有,一旦出現禪定了,就不是在時間上面做功夫了,因為出現禪定之後座下也是定了。
問A:就是從昏沉定到初禪定這個階段不需要時間再提高?
mic答:座下也是定了,所以就不再講座上要打多長時間了。因為還沒有出現禪定,所以要強調座上要打多長時間,出現了禪定了,座下也是入定了,你說座下是不是打坐啊?
問A:昏沉定也算啊?
mic答:昏沉定不算。我們說初禪定,它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離生喜樂地,也就是說這個定相沒有生起和消失的意思。所以我們說下座有沒有定相出現啊?這個定相是突然間就出現的,刹那間就現前了,它包括了未來禪定的一切。離生喜樂地還分五個階段,也叫作五覺支,五個覺支段。這個五覺支表現出來就是:第一個是覺,它這個覺不是指覺悟,而是指清晰、明瞭,沒有煩惱,沒有牽掛,沒有粘著,那叫覺;第二叫觀,善於觀察自己的一切,對周邊的事境洞察明瞭;第三叫喜,它這個喜是表相的喜,表現在他的日常生活和他的工作,表現在他的處境上;第四個是樂,樂是內在的,內心深處,法喜無邊,時刻都是法喜充滿,到了初禪這個境地,它是念念清淨的表現。所以從這個初禪開始,我們修行就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問A:是不是都是離欲阿羅漢?
mic答:對,這是最初的離欲阿羅漢。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的用功可以一直朝上走。這個一直朝上走,用四個字表現出來——一心向上,往上走。我們元音上師在這裡開示,定力是向上的。出現了禪定才知道,哦,定力是向上的,否則體會不到。你看我們所說的離生喜樂地的五個覺支:覺、觀、喜、樂、一心。一心向上,定力是向上的。
問A:上師,那到此就不會退轉了,一心向上,就不會退轉了?
mic答:還不是我們佛教所講的不退轉地哦。
問A:但是方向他是不退轉的。
mic答:對,他只要繼續修行的話,他就不會退轉。這個初禪你們體會過吧?
問A:不知道,沒有。
問B:在座下有體會,最近一年,感覺在座下時刻有那種禪悅、法喜、輕安、愉悅、身心清涼。
mic答:而且是隨時隨地都可以表現出來。
問C:我現在才知道,然後就覺得同心大慈、同體大悲的大願比較扎實。
mic答:所以這個一心向上,在這裡我們還要表現出一心發願。
問C:這個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以前是口頭上的。
mic答:在外道的四禪八定當中,沒有這個一心發願。它有定力一直向上,但是沒有一心發願。
問C:這個願感覺就是很……
mic答:很自然地表現出來,而且這個願跟定它是圓融在一起的。
問C:現在覺得很真切,而且知道它是究竟處,這個願其實不是空願,是迫切的,是有根源的,知道為什麼要這樣發。
mic答:我們說這微細流注,在初禪定當中,表現得就更微細了。微細流注,也是種子翻騰嘛。到了禪定當中,這些種子它會變成種種靈感,它不再是煩惱了嘛,它表現出種種靈感。所以元音老人的開示:一念不生時,了了分明的靈知,即當人的本來面目。因為這每一個念頭都是靈明不昧,所以說修行有了禪定,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的開示你才看得懂,這時候才知道佛經是用來印證我們的,要不然都不知道它在講什麼。在禪定之前的修行,我們這個初禪定之前的修行,都是在境界上面做功夫,境界叫相。從初禪定開始,才是在五蘊上做功夫,就我們《心經》上所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從初禪定,才是開始從五蘊做功夫。
問A:這個五蘊的“色受想行識”不是也有境界嗎?“色”不是也是一些現象嗎?
mic答:所有的都可以說是境界,但是初禪之前的境界叫煩惱境相,也叫粗相。你看我們所講的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這是七苦了,這都是煩惱境相,第八苦——五蘊熾盛,前面那七種苦都是欲界受苦。五蘊熾盛開始就是色界、無色界。
問A:還不能理解什麼叫五蘊熾盛。
mic答:五蘊熾盛講的是十二因緣。因為我們現在講這個修行,從粗住開始講,就從返本歸真最初的路子來講,一直到四禪八定講完了,才從滅盡定開始往回講,講十二因緣,這樣整一個佛法你就看透了。現在從這個粗住開始講,是從我們這個打坐,如何做功夫開始,講講講,講到四禪八定、四無邊。四無邊最後一個叫非想非非想,再往上講就是滅盡定,到了滅盡定方能夠破無明殼子,才能夠參破無明。我們現在是根據大家打坐的這個過程,一步一步講上去,你不可能從最高深的地方講下來,那誰聽得懂嘛。
問A:它這個過程是不是從見性到啟用?
mic答:從啟用到見性。
印心七三七第一天
(2016年1月13日)
◈ 74-境界說與不說都不要執著
這一打長坐就檢驗出平時的座上座下的功夫如何。現在這個是各個階段的情況都有,這一打長坐了,酸痛麻癢脹都有,八觸十功德也有。有的還出現了定境,什麼層次的都有。我們說了這個境界可以說,但是不要執著。不說,大家出現境界了還會去回憶它,去執著它,去猜測它,甚至去推理、描述它。說了,有的人沒這個境界出來,他又開始追求,所以這個是雙刃劍。我們就說了,都不要執著它,說了也等於沒說,出現了也等於沒出現,不要停留在境界上。
◈ 75-止語、止念、止息
mic答:這個止語是有功德的,你們知道嗎?
問:不知道。
mic答:我把止語的功德說給你們聽,我們所講的觀照,一定要止語,觀照是由止語開始培養的。你看我們絕大多數的師兄們,一講觀照的話,觀照大家能夠體會到,但是沒有辦法時時刻刻去觀照。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嘴巴閒不住啊,管不住嘛,老要去說話。這一說話,你看,意識流浪出去了,這就叫失照,失去了觀照,這失照直接影響的就是座上的打坐。
其實我們打長坐,目的在哪兒呢?目的就在於座下觀照。如果座下不觀照,座下是失照的話,那我們打長坐是沒有意義的,馬上就歸零了。在每一座培養出來的定力,下座就歸零了,沒有意義。所以打坐,你看我們這次說來打長坐,然後下座以後,大家休息的時間就充分一些,這個休息如何能夠充分呢?其實心不外馳、不流浪,這個身心就是一種休息的狀態,也是一種觀照的狀態。所以說要止語,止語才知道如何下手去做觀照啊。同時更進一步,通過止語能夠培養出止念。什麼叫止念呐?止念就是一念不生,就是一心不亂,這叫止念。我們說觀照可以見性啊,所以止語叫作觀照,止念叫作見性。所以說這止語是有功德的,功德在哪?可以讓我們見性,這功德大不大?見性就成佛了——因地佛,所以止語的功德是很大的。
假如我們做不到止語,不光會影響我們自己修行,還影響到周邊的人,所以這個是有罪過的。不止語則有罪過,止語則功德無量!所以我們跟大家說要止語,要掛止語牌。由止語,綿密地止語,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句話不說。我們大家互相監督,綿密地止語,你這個監督是功德無量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成就一位趙州禪師。那趙州禪師一天二六時中,不雜用心,唯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除了吃飯要開口之外,其他時間都在止語。如果我們每天都是如實止語,那各位天天都在當趙州禪師。那你看我們前面說了,止語最大的功德是能夠讓我們止念,止念更進一步叫止息。這止息什麼意思啊?根塵脫落叫止息。你看,這麼大的成就都來自於止語,所以止語是很有功德的事,大家要努力去做到。所以我們來這裡打坐,打長坐,座下還要長時間地止語。實在不得已要說話,要來個手勢提示一下對方。對方願意接受了他就點頭,如果對方擺擺手那就算了,這樣子最好。所以這道場越清淨越好,清淨到什麼程度啊?你看,我們有天珠會掉落到這地板上,噠、噠、噠……你看,這每一聲都敲在我們的心門上,說不定哪一下子時節因緣成熟就根塵脫落了。
所以說現在有什麼問題大家可以提,提完問題了就要開始止語了。該開口的時候要開口,不該開口的時候就不要說。有問題要找老師,不要找師兄,師兄解決不了我們這個問題。
◈ 76-怕妄念才存在壓念
問:上師,妄念多的時候,我持咒有點像追頂似的那種持咒,對不對?
mic答:對。
問:這個不存在壓念問題?
mic答:不存在,你又不怕妄念,怎麼會存在壓念呢?
問:不怕,現在不怕了。
mic答:你要怕妄念才會存在壓念,你不怕妄念,不存在壓念。
◈ 77-要以無所求的心態來修行
問:上師,我始終不明白就是最後那一刹那,又該怎麼取啊?
mic答:你想明白個什麼?
問:那一刹那。
mic答:哪一刹那?
問:最後那一刹那。
mic答:最後那一刹那,就是最初那一刹那,你找最初那一刹那,能找到嗎?(眾笑)所以不要找,也不要等待,不要追求。座上既不求入定,也不求開悟,也不求了脫生死,只管心念耳聞地持咒。一切不住,一切不求,要以無所求的心態來修行,座上座下都是一樣的。
◈ 78-種子也是種智
問:上師,座上不管是打妄想,還是包括定中的這些念頭,都是屬於在翻種子?
mic答:是啊,沒錯。
問:那直到這些種子翻完之後,就是上師所說的到了止念,是需要把那些種子翻完?
mic答:是這樣,這個種子翻不完,這些種子是煩惱種子,同時也是菩提種子。種子也叫種智,說它是煩惱種子,同時也是一切種智。它會變化,所以說翻種子翻到心空不住了,這些煩惱種子到哪兒去了?變成了一切智慧,表現出來了。所以叫作“佛與眾生同圓種智”,就這個道理。
◈ 79-定跟身體的表現沒有關係
問:上師,我最近就一直是這種狀態,就是座上清清楚楚就在持咒。
mic答:嗯,好。
問:一直就是這個咒,一直都清清楚楚,我總覺得沒有過去那種入定的感覺。但是,有時候我想動一下身體,一起念的時候,我又覺得自己定在那,這種狀態是正確的嗎?
mic答:嗯,那是定,沒錯,定嘛。
問:是嗎?
mic答:心不亂就是定。
問:哦,我就覺得和以前那種定的狀態不一樣了,所以請上師看看表現出來的這種狀態是不是正確。
mic答:是的,定是千變萬化的。有時入定是你走在路上都在入定,人是動著的,但也在入定,心不亂就是定,跟你的身體怎麼表現沒有關係。有時候一坐在那裡,還正在跟他說話,一下子就定住了,他都不知道你在定中了,他還要繼續跟你說。
問:還沒有達到那種狀態。
mic答:很自然的,那是一種過程,這過程都會有。所以我們說師兄跟你講話,說著入定了,你也不要再去打擾他,他入定了就隨他去入定,不管了。所以掛這個止語牌很重要,我們說話說著說著,一下子入定了,師兄入定了,不管他,讓他去入吧。
問:那慢慢地啟用。
mic答:對。
◈ 80-不要有法門知見
問:上師,我想問一下修六字大明咒跟修心中心有差別嗎?
mic答:不要有法門知見。六字大明咒、心中心、阿彌陀佛,一視同仁,都是釋迦佛傳的。沒有哪個力量大些,哪個力量小一些,力量大小在於自己修得相不相應。念佛也可以念到一念不生,打坐也可以打到一念不生,道理是一樣的,都是講時節因緣,都是努力修證的結果。如果說:“哎喲,這個心中心法最高了,最厲害了。”那釋迦佛光傳這一個法就行了,幹嘛什麼法都要傳?所以法是因人而異,沒有哪個最好,哪個最差之說。
問題:71_80
印心七二七第六天
71-座下化空與入定
72-座下發願的四個階段
73-從昏沉定到初禪定
印心七三七第一天
74-境界說與不說都不要執著
75-止語、止念、止息
76-怕妄念才存在壓念
77-要以無所求的心態來修行
78-種子也是種智
79-定跟身體的表現沒有關係
80-不要有法門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