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41_50

◈ 41-從念念清淨到念念空寂
問:上師,您剛才開示講的那個念分明和念清淨,念清淨的體相它的表現是什麼呢?
mic答:沒有妄念,很清爽、很自然。
問:是沒有妄念還是一切妄念不住著?
mic答:沒有妄念。前面是念念分明,之後是沒有妄念,沒有妄念但還有正念在嘛,這叫作念清淨。很清爽、很自然,這個念頭雖然還在起,但是沒有任何的影相出現,沒有任何的影相。念頭還有起伏,你知道動念了,但這個念是空靈的,沒有住處。
問:是指“不辨真實”?
mic答:“不辨真實”那叫作不住念,念空寂,不住念。這個比念清淨還是要進一步,念念空寂,不住念,所以就不辨真實。因為“不辨真實”是什麼呢?它能夠用,念來即用,即用即空。這個是念念空寂,就不是我們所講的念清淨了。念清淨在我們所講的這個四禪天、四禪定以上,我們所講的這個心識定當中都能夠體現出念清淨,那我們所講的念空寂是在這個滅盡定以後才出現的。我們所講的念分明、念清淨這個屬於觀照,更進一步念念不住。我們念清淨,要念念清淨,再下去念念不住,清淨也不可得,念念不住。

◈ 42-持咒時不能住在妄念上
問:上師,就是前面這截是沒有妄念,但是偶爾出現一個妄念了以後,它就自己流過去了,然後再沒有妄念。
mic答:嗯,自己過去了。你講的是念念,不是一個、兩個,念念都是如此,你停留了才會有一個、兩個。
問:停留啊?
mic答:對啊,你住在念上了,才會有一個、兩個。你有沒有住在上面啊?
問:我覺得我一直在念。
mic答:你是在持咒吧?
問:對,在持咒。
mic答:持咒你是持咒不斷吧?
問:對。
mic答:持咒不斷的話這個念頭閃爍得很快,你沒有停留下來,所以念念流轉、流逝得也很快。念生念滅,與你無關。
問:對,是無關,但是我就是感覺好像一個就過去了,還是在念,一個又過去了。
mic答:你講的是一陣一陣吧?
問:可能是這樣。
mic答:如果是一個一個的話那是很粗的妄念,一陣一陣的你是看不清楚的。
問:有時候也會知道,有時候又不知道那個是什麼,反正就知道那個是妄念。
mic答:只管咒在就行了,別管其他。

◈ 43-了了覺知就是大手印
問:上師,我們這個座下也要持咒嗎?
mic答:可以持咒啊。
問:也可以持咒。
mic答:也可以啊。
問:或者是發願。
mic答:嗯,都可以啊。
問:但是發願和持咒的話,如果選擇的話呢?
mic答:你自己做主嘛,你要學會做主嘛。
問:因為這個持咒的話還有點執著,就是覺得我們心密持咒的話是跟手印應該是相應的,那麼座下的話沒有手印的話,感覺這個持咒的話不大對。
mic答:有啊,有個大手印啊,“了了覺知”這不是大手印嗎?所以叫你不失觀照,別把觀照丟了,把觀照丟了就是把大手印給丟了。持咒知道嗎?發願知道嗎?這不是了了常知嗎?不管是持咒還是發願你的心都是清淨的吧?

◈ 44-超越四禪八定
問:上師,剛剛說打坐的時候有咒語在就可以,是不是打坐我們不用去管定境?
mic答:定是副產品。
問:它可以有也可以沒有,是不是這個意思?
mic答:它會逐步提高。我們是用心念耳聞來超越它,各種定都可以超越。就是我們知道這個叫定,而不是叫你說要去執著定或者說不理睬定,定跟我們的心念耳聞是一體的。所以說我們打坐不求定,不要著在定上,不求定它也是定,只是不著這個相而已,並沒有離開它。
問:但是我沒有定境,沒有您所說的四禪八定。
mic答:你還沒到時候,這有個過程。
問:就是我們不追求它,但是也不排斥它。
mic答:對啊,它是必然要經過的。但這個經過不是我們要追求的,而是自然要經過的,甚至經過的時候你也不知道它叫什麼名相,只知道它是定。而且,用我們心密的心念耳聞來超越這個定,速度很快。有人講四禪八定講了十二年,那我們用這個心念耳聞去體會它、去超越它的話可能就是幾個小時,甚至是幾分鐘。
問:那這個就是必然你會經歷過的,無論你追不追求?
mic答:那是,肯定會經歷過。那名相上需不需要去知道它呢?要知道它。因為一個是法門無量我們要去學,第二個是眾生無邊我們要去接引,所以各種方便都要用,這些名相還是要知道的。雖然是超越它了還是可以拿來用的。
問A:超越不是捨棄啊。
mic答:對。
問A:不即不離。
問:那打坐過程當中,要是四禪八定一直沒有出現,是不是證明我們修行的功夫沒有上去?
mic答:你的目的不是四禪八定。
問:可是四禪八定是沿途風景。
mic答:四禪八定是一路風光、過路客人、過路風景,就算是出現了也不可得,能不出現更好,能不出現你一直在超越嘛。就像有的人出現能所雙忘,在座下根塵脫落之後,一交流下,他說:“我好像都沒有出現過四禪八定啊。”
問:那就是說四禪八定跟根塵脫落、能所雙忘沒有直接關係?
mic答:沒有直接關係。
問:它可以有也可以沒有?
mic答:對,有肯定是有,但是超越了。
問:超越了,就是快得沒有機會去注意它。
mic答:對,你都不知道那個叫四禪八定。

◈ 45-持續觀照有個熟練的過程
問:上師,這個觀照的話,作為我們心中心法好像是比打坐還要重要。
mic答:整個佛法都這樣。
問:但是這個觀照的話呢,就是按上師來說的話,是個自然的一個過程。然後我上周聽到上師開示就說,你如果打坐打六個小時,你座下還是流浪,那就是白打的座。
mic答:你不去觀照,不持續觀照。
問:那麼這個“持續觀照”是怎麼說呢?
mic答:發願啊。
問:發願。
mic答:有願力存在啊。
問:有願力存在。發願的話,比方我們打坐完了之後下座該做什麼做什麼,是吧?做事的時候那就不談觀照不談這些?
mic答:嗯,因為這個是什麼呢?剛開始還沒熟透,雖然是自然觀照能夠體會到了,但是會出現中斷,它不能夠持續,所以為了讓它持續下去,要借助發願。到你這個觀照熟透了,不需要起心動念都能夠觀照了,那你做什麼事情都可以說是在觀照,它有個熟練的過程。
問:訓練的話這一塊是怎麼樣?比方說中斷的話,是怎麼會中斷的?
mic答:中斷就是有事情來忙,忙去了,跟事情跑了。
問:跟事情跑了?
mic答:全身心都在事境上了。
問:就是不清淨。
mic答:回到跟你過去一樣了。
問:對,這個就是我有點不理解,不好理解就是說這個東西,比方說我們做事是做事,那麼做事怎麼觀照才如法?
mic答:就是說你要配合得很融洽,那要有一個過程,不是說這個打長坐之後,下座它自然地就可以配合得很融洽,這個還是要通過培養的。
問:這是一個怎麼樣一種狀態才如法?
mic答:一絲不亂嘛。
問:一絲不亂就是一心不亂?
mic答:嗯。
問:就是不要動念?
mic答:起心動念心也不亂,能理解吧?

◈ 46-痛培養的是定和心力
問:沒什麼心得,就是很痛。
mic答:哦,痛。(眾笑)
問:就怕打八。
mic答:要不要跑?(眾笑)
問:先看一下吧。(眾笑)痛的時候就想。
mic答:隨時都可以跑啊。
問:可是我沒跑啊。
mic答:我是告訴你隨時都可以跑,別不好意思跑啊。(眾笑)
問:照您這個方法打坐太痛苦了。
mic答:對啊,你持咒不就是念佛嘛,那麼痛苦還能夠堅持不斷地持咒,這個決定你已經往生了,所以說要相信自己早已經往生了,好吧?
問:好,謝謝。
mic答:一切放下,你看,那麼痛苦,那麼難受,我只求往生,這往生就是一切放下嘛。接下來第二步,死心塌地,你就慢慢地受吧。(眾笑)一切放下,死心塌地。
問:以前打七就是打四個小時多好啊,才能天天打,現在打八那麼高標準了。
問A:他今天在上面說:“哎呀,我看我們還是去念佛好了,這麼痛。”
問B:現在痛,往生的時候就不痛了。
mic答:往生比這個還痛,四大分離啊,感覺就是人家拿刀來割你,那種痛啊。
問:那割也沒辦法啊,這個也很多刀啊。不是開玩笑的,背啊、腳啊、手啊,連六字明的手都痛了。
mic答:所以要了生死嘛,對不對?所以要四大分離啊。
問:我才是堪忍啊,太痛苦了。
mic答:對,痛直接培養的是定,痛培養的是心力。我們這個梵文上說“宮毗羅”指的就是心,十二藥叉大將中的“宮毗羅大將”指的就是心,他管的就是痛。
問:就是《藥師經》的十二藥叉大將?
mic答:對,“宮毗羅”,不光是《藥師經》,整個密法都有講這個。“宮毗羅”就是主心,主痛,由痛來培養心力,我們這個佛經上叫作“身密”,“身密宗”,“身密門”,身體一動不動,就是“身密門”。“身密門”就是培養身定。而直接作用就叫作“真定門”,這個身體能不動了,真正就能夠定下來,也叫“真定宗”。你看我們是一動不動下來了,那“語密門”是什麼?“語密門”就是心念耳聞,由一動不動培養出心念耳聞。
問:這個有關係嗎?
mic答:“語密門”直接用的是什麼?真言宗,持咒——真言宗。有沒有關係啊?一動不動,心念耳聞。

印心七一七第六天
(2016年1月4日)

◈ 47-座下觀照才是真修
mic答:秘訣都告訴你了,所以這修行會造成個誤區,說我們只管打坐時間不管座下。
問:對。
mic答:座下是最重要的。打長坐是翻種子,座下是觀照,座下這個才是真修,真修真行。種子翻得差不多了,下座來真修真行,就輕鬆多了。但是你要修,不是光是打坐。你座下不修,不觀照,還像以前那樣去顛倒、去流浪,那你這座都白打了,所以不是說打多少個小時的問題。
問:把流浪的時間搞少一點嘛。(眾笑)
mic答:這句話還是實在話,如何搞少?能搞少就能搞多嘛,你就乾脆來一句“我就不流浪了”。如果光是打坐,我們說這個打坐培養定力,你看,耗時間、耗精力,就相當於耗金錢,花了很多時間在這上面,事情都不做了,那是耗時間、耗精力,也相當於耗了不少錢財,來培養這個打坐。下座又忘記去做觀照了,那叫失照——失去觀照叫失照。下座又顛倒妄想去了,又迷失流浪去了,你看這就成了“散財童子”。個個都成了“散財童子”,說:“哎呀,這打坐三年啊,時間也沒有了,金錢也沒有了,觀照也沒有了,一無所有。”

印心七一七第七天
(2016年1月5日)

◈ 48-念念分明、念念清淨、念念空寂
今天給我們這第一個七來個總結,今年我們這個打七跟往年不同,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每一座時間上拉得更長,每一座的時間要求打得比較長。這個在半年前我們就開始做準備了,所有參加打七的師兄是經過嚴格的挑選邀請來的,這個在我們這個印心宗歷年的打七是從來沒有過的。發邀請書邀請來打七,所以這個要關係到我們大家平時的修行,能不能跟我們的願望是相應的,由此來決定我們這個打七,我們所要求的剋期取證,能不能達到和滿足大家的願望。
印心宗的修證跟其他宗門有很大的區別,主要是在打坐上做功夫。首先座上培養定力,然後座下綿密觀照。那麼在密宗當中呢,主要體現出三密,三密分別是身密、語密、心密。我們可能會說:“哦,那不是身密、語密、意密嗎?”這個身密、語密、意密是我們所知道的藏傳佛教。我們心中心法屬於唐密,唐密所講的是身密、語密、心密。所以這個宗門自古以來名字就叫“心密門”,由身密、語密證入心密。
那這個身密代表什麼啊?我們說這個座上一動不動講的就是身密,由這個座上一動不動,閉著眼睛,然後持著咒語,從而達到都攝六根的作用。把六根攝持住,在一句佛號或者一句咒語當中,心不外馳。這個眼睛是閉上的,所以不漏光,手印是舉著的,身體是端坐的,由此培養語密。語密指的是心念耳聞,心念耳聞其實就是注意力。
我們的六根都集中在持咒上,注意力也就在這個持咒上。剛開始要求聲聲入耳、字字分明,持咒的速度不緊不慢。那這個階段我們培養的是注意力,就是把我們散亂已久的散亂心收回來,集中在這個口念耳聞上,由這個口念耳聞培養出注意力。所以大家在剛開始打坐的時候都能夠發現自己妄念紛飛,這是我們的注意力提高了,所以能夠發現妄念,沒想到我們會有這麼多妄念。平時為什麼看不到呢?平時我們的注意力是分散的,注意力讓我們的心跟著境界跑了。我們的心在流浪、在迷失,所以發現不了我們的內心會有這麼多妄念。當我們經過一段漫長時間的修行之後,定力越來越好了,忽然間又發現我們這個妄念似乎處處皆有。不管是座上還是座下,哪怕在外面做事情的時候,在各種事境當中,都能夠發現我們這個妄念、這個思想從來都沒有停下來過。這個就是注意力提高了,不管在哪裡都能夠發現我們有很多妄想,時時刻刻這些妄想都在不停地變化。
那想要把這些妄想、把這個注意力收回來,那麼首先是在身體上做出要求,所以打坐的時候無論是雙盤、單盤、散盤都可以,沒有強調一定要雙盤。當然這個雙盤也的確有很多優點,如果是要修氣脈、明點,要觀脈輪、觀明點,就要用雙盤,那樣會快一些。但是我們心密是無相密,不需要觀想,不觀想的目的是讓大家能夠直證真心。因為我們這個真心時時刻刻都在流露、都在顯現。如果我們用意識去觀想個什麼東西,去觀一個相、觀一個種子字,那麼我們在用這個方法的時候,我們是體會不到一切都是自性流露的,著力點都在相上。所以這個修密法,有“有相密”跟“無相密”之區別。
當然也有很多人喜歡有相,要修觀想,讓自己這個身體結著雙盤能夠騰空而起,“哇,好吃驚啊!”一看這個人能夠騰空,了不得啊!雖說這個騰空能夠讓大家建立起信心,“哎喲,修行原來可以有這等本事。”能夠讓某些師兄往這方面生起信心,但是這個畢竟與我們了脫生死、見佛本性沒有太大的關係。如果花個十幾、二十年時間在這方面去用功的話,有時候大家會失望,不一定會活到那麼長時間,所以修一切法都要看因緣。
那我們剛才所講到把注意力收回來,集中在口念耳聞上,初期的要求是字字分明、聲聲入耳。因為在我們注意力剛剛開始集中的時候會發現我們的妄念很多,妄想也很多,這個念頭呢也比較粗大。這念頭的粗大證明我們的執著心很強大,它直接反映到粗大的念頭上,這是執著心的表現。所以我們這個時候持咒就要講聲聲入耳、字字分明。
隨著我們打坐的時間逐步逐步加長,我們這個粗大的妄念呢不斷地在翻滾,逐漸逐漸地這妄念開始變細了,不是那麼粗大了,變得細緻一些了,但是會變得更多一些。如果我們這個時候還在乎聲聲入耳、字字分明,那我們會發現我們是用字字分明來壓著妄念,壓著我們這個紛飛的妄念。我最近跟一位出家師父交流,他已經是修了好幾年六字大明咒了。跟他交流的時候他說看不到妄念,為什麼看不到妄念呢?因為他怕妄念,怕妄念就導致他持咒什麼時候都是清清楚楚,每個字、每個字聽得清清楚楚,用字來把妄念給壓了。但是一旦下座以後啊就開始亂了,妄念紛飛,管不住自己了。所以我們歷代祖師的開示中說這個叫壓念,壓念就如同搬石頭來壓草,當你這個石頭搬走的時候草還在長,壓不住。所以下座的時候,石頭搬走了,就開始妄念紛飛了,煩得不得了。所以會發現自己雖然是打了這麼多年長座,但還是妄念紛飛,跟其他師兄比似乎自己從未有進步。通過交流之後就勸他,既然已經坐了那麼長時間,而且發現自己的妄念紛飛,所以不要求要字字分明,但是要求咒語一定要在,要知道咒在。我說這個可以試試看嘛,剛開始那兩天啊,發現:“哎喲, 妄念太多了,如同洪水猛獸一般。”因為自己這幾年來已經養成了壓念的習慣,覺得這不壓念了好像不對勁,自己老要跟著這個妄念跑。我說沒事的,你不要怕妄念嘛,這個妄念也是心力的妙用。不要怕它,但也不要執著它,只管持咒,只要知道自己的咒在就可以了。他說妄念一多了之後知道咒在了,這個咒的速度自然就加快了,聽起來似乎這個咒就變成了兩、三個字,不是六個字了。我說這個是正確的,其實並不是說你的咒念少了,而是速度加快了。因為我們這段時間是在打長坐,這師父雖然沒在我們這個道場,但是他在和平南家裡,他也在打長坐,跟道場是同步的。這兩天坐了之後,發現自己入定了,以前從沒入過定,現在發現自己入定了,短短的幾天時間。
我們心密雖然說在座上不求入定,不求開悟,也不做觀照,但是並不等於說我們不入定。假如這座上沒有出現入定,座下這個觀照是不會自然生起的。那什麼叫作入定呢?比較周全的說法就一句話:心不亂就是定。那麼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我們剛開始是在這個打坐上用功,座上強調持咒,知道咒在的時候能夠體會到這個咒綿綿密密,沒有間斷,已經形成了一個咒輪;同時也能夠體會到我們的妄念如同流水一般,也沒有中止過,這叫妄流。妄流跟咒輪是同時存在的,那我們的心都能夠感知得到,這個時候叫作念念分明。能夠感受到我們念念分明,這就是入定,這叫禪定。一講到禪定似乎要跟大家講四禪八定,誰都想知道四禪八定是咋回事。在我們這個宗門不強調這個,講也可以講,但不是特別強調它。因為我們用心念耳聞這個方法去打坐,對這個禪定所分的四禪八定我們超越得很快,所以不太強調這個四禪八定,但是可以說我們剛才所講的念念分明就是四禪八定中的體現。
首先是念念分明,下一步念念清淨,這是深定,深禪定的表現,念念清淨相當於四禪八定四禪以上的境界。那我們大家所知道的念念分明、念念清淨在祖師大德的著作當中出現過很多次。那念念清淨之後是怎麼樣的呢?我們所講的能所雙忘之後體現出來的就是一念不生,時時刻刻都會體現出一念不生,這個叫念念空寂,也就是我們大愚祖師所講的:“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做祖,無他秘密。”這念念空寂就是我們這佛經上所講的覺照,覺照圓明就是念念空寂。所以我們的打坐從聲聲入耳、字字分明到念念分明,到念念清淨,再到念念空寂這就是一個方向的修證,朝解脫的路上走。
所以我們過去說打長坐,四個小時以上叫打長坐。我們現在打六個小時一座,八個小時一座,十個小時一座,甚至十二個小時一座,這個叫加長座。目的很明確:從大家最初的字字分明,在整個打坐的過程當中去體會到念念分明、念念清淨,最後證入念念空寂。證入念念空寂之後,萬法歸一、心空無住、三昧正受、無住涅槃。處處都是涅槃,這才能夠發現釋迦佛所講的人人都是本來具足。
你看我們每個人發一本本子,在這個打坐過程當中,大家有什麼心得體會,有什麼疑問,有什麼不解都把它記錄下來。在這個打七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經常交流。而且,我們把每一個疑問,每一座當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之後,同時還能夠發現下一座就可以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這老師還沒來,我們自己就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我們每一個人也在不斷超越自己,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所以說我們打的這個長座是有力量的,能夠給我們建立起真實的心得體會。但是下座以後大家儘量地止語,多說一句話都給自己本來空寂這個心地又種下了一個煩亂的種子,話說多了我們上座又要開始亂了。所以下座儘量不說話,儘量止語,有什麼特殊的要求可以跟監七的師兄說一說。
我們今年這個打七,我到這裡來交流的不多,主要是想讓大家有更多的機會自證其心。所以每個人發了個本子,我們把自己用功的過程都記錄下來,這也是一個自證其心的過程。所以大家的修的過程當中也不要有等待的心理,是不是在座上才能夠出現能所雙忘啊?其實不是。能所雙忘、根塵脫落不在座上,也不在座下,在念念清淨當中。所以我們能夠念念清淨,就是在給我們這個根塵脫落培養因緣時節。所以下座以後啊,大家儘量不要去交流,去談什麼。我們都掛著止語牌,啥叫止語啊?不說話不打妄想叫止語,通過止語來止念。止念就是不打妄想,不去猜測對方的境界,也不去懷疑任何一個人,也不要去盼望什麼東西,期待什麼,這些都是念。由止語到止念,最後到止息。
止語跟止念都要去用力、去保持,止息不是。止息是自然而然證出來的,平平常常露出來的。我們所講的心行處滅就是止息,心行處滅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心念空寂。這心念空寂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在朗朗自照,所以叫作覺照圓明,這個階段就叫止息。我們可以通過止語、止念證到止息。也有人說:“這個止息會不會就是呼吸停止下來啊?”的確,呼吸會出現短暫的停止,甚至心跳停止了也有可能,但是你不用擔心,不會死的。我們講的這個是境界啊,大家不要往這方面去求。在止念的過程當中也可能會停止呼吸,特別是打長坐的時候也會出現。出現呼吸停止了大家不要驚慌,沒關係的。我們不止是靠鼻子來呼吸,除了鼻子之外,眼睛、耳朵、舌頭、身體都會產生呼吸的作用。但這個要定到極致的時候,才能夠察覺得到。
那在這個下座以後我們不說話,吃飯的時候也儘量不要弄出太大的響聲來。動作儘量緩慢一些,不要急躁。如果我們有師兄下座了在入定,邊上的人都不要去打攪他,不要理睬他,不要問他:“你怎麼了,是不是生病啊?”也就是不用去關心他。因為我們這一問都是閒心,多管閒事的閑,也就是說大家時時刻刻要把握好自己。如果看到說:“哎呀,這個師兄是不是不對勁啊?”那可以跟我們監七的師兄打一下招呼,但是儘量不要主動去碰那個師兄。因為他要真入定了,身體是碰不得的。這個監七的師兄會及時告訴我,我來處理,這個要有經驗的。因為我們打的是長座,會出現這種事情。當然,如果我們自己有什麼不舒服,也要及時告知監七的師兄。有什麼不舒服,感覺到呼吸不暢,體力不支,要主動地來找。但是我們大家都是長期打長坐的,一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如果是出現什麼境界了,自己看不透的,也可以跟監七的師兄說一說,因為我們是保持聯繫的,出現什麼境界了收不住的要說。但有一點:這個打坐過程當中任何境界不可執著,不能夠大喜,也不能夠大悲。有人說:“哎呀 ,我忍不住就要哈哈大笑。”你千萬要忍住啊,可不能大笑出來;有的人說:“傷心得要死,想大哭一場。”那你得先通知我,我給你找個地方,你去哭吧。最好是不要大哭,大悲大喜都不行,要控制一下。有的人說想動,想不停地動,那不行啊。我們每一座都是一動不動,堅決不能動。那控制不住自己怎麼辦啊?那麼你要告訴我,我會幫你另外找個地方讓你去動的,我們這個道場杜絕亂動。下座我們說止語,會有一些師兄認為:“我發願,我持咒。”可不可以啊?不可以,嘴巴不用動都可以發願,持咒就沒有必要了。心念空寂、念念清淨,力量要比這個持咒大得多。所以大家心念空靈的時候,我們就這樣讓它空靈不住。這個心不動啊,儘量不動,所以在這個道場,人人都是百丈禪師,人人都是從諗禪師。除了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其他時間心如止水,不起波瀾,這樣我們才可以剋期取證。
今天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 49-能所雙忘時應直下承當
問:座上出現了您說的那種定境以後,當時定了很長的時間,但是又想起老師曾經開示:要用心念耳聞頓超一切。這樣定了很長時間以後,想起了老師話又開始持咒。
mic答:這沒錯,你動念了就應該持咒嘛。
問:如果說以後再出現這種情況,那不持咒嗎?
mic答:那它自然就不持了,因為無念就自然無咒,這個咒跟念頭是同時並存的。就我們剛才所講的:我們這個咒語形成了咒輪,妄念形成了妄流,它是同時並存的。當你這個妄流斷了,咒語也斷了,這就能所雙忘了。所以說你這個念頭起來了,咒語自然就生起了。
問:如果不這樣想的話就……
mic答:沒有如果,自然的。
問:自然的。
mic答:對,沒有如果。還有問題嗎?

◈ 50-“一把擒來”就是直下承當
問:上師,我還有一個問題,因為有點像能所雙忘的時候。
mic答:哦,不管它,還會出現,不理睬。過去心不可得,不要執著在能所雙忘上。一執著,沒有了,以後再也不出現了。
問:但是當時出現的這個情況……
mic答:出現也不理睬它。
問:就是我看到老人講的那一段,過後我想那段有點一樣,我當時動念了。
mic答:沒事的,不怕。你是怕說:“哎呀,錯過了不好辦啊。”放心吧,你這個打七期間可以出現無數次,終究會有一次讓你終身難忘。不需要去尋找,你不要怕哦。像我們上師在那個《略論明心見性》上說要“一把擒來”。這“一把擒來”是什麼意思啊?就是直下承當。它跑不掉的,你放心,我們這個妙圓真心一時現前,你是趕也趕不走,打也打不跑的,不用怕。所以有什麼妙的境界,你也不要去執著它,過去就過去了,還有更妙的在後面呢。
問:但是當時情不自禁地哭了,很委屈。
mic答:哦,阿彌陀佛,委屈什麼呢?沒關係。
問:就是那種說不出來的,哭得涕瀝湯啷的。
mic答:好冤枉啊。
問:這是從來沒有遇到過的。
mic答:是啊,從未曾有。
問:也敢直接承當了。
mic答:好,繼續用功。你這個出現,還是一路風光。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摘要

問題:41_50
41-從念念清淨到念念空寂
42-持咒時不能住在妄念上
43-了了覺知就是大手印
44-超越四禪八定
45-持續觀照有個熟練的過程
46-痛培養的是定和心力
印心七一七第六天
47-座下觀照才是真修
印心七一七第七天
48-念念分明、念念清淨、念念空寂
49-能所雙忘時應直下承當
50-“一把擒來”就是直下承當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無心直說--如何修證印心法門(一)
    包含所有座上實修、實證的重要開示!
  • 前言 蔡奕忠居士簡介
  • 打七開示:2015年12月30日—2016年2月2日

    塔光道場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