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91_100

◈ 91-初禪定、二禪定
mic答:我們所講的什麼什麼咒,簡稱就叫心咒,就叫心念耳聞了。心念耳聞實際上大家在念的是心咒,所以大家不要怕,說:“哎呀,我這個咒是不是念錯了?是不是漏字了?甚至是不是漏段了?”不存在這些問題。咒念快了形成咒輪了,這咒也不是咒了,所以叫心咒,不會錯。你要認為錯的話你停下來慢慢再念,還是原來的咒語沒變,只不過速度加快了,看不到頭尾。所以出現了心念耳聞的時候,我們這個妄念、妄流叫作微細流注。
念頭變成了微細流注,持咒變成了心念耳聞。相應地是身體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境界:有時候身體很輕、很飄逸、飄飄然的,出現輕安;有時候這身體會變得很堅固、很沉重,如同石頭一樣,如同鐵人一樣,想動都動不了,很定;有時候是一陣陣的熱;有時候是一陣陣的冷;有時候口乾舌燥,渾身像綁著,被五花大綁一樣,這叫澀;有時候滑,滑是什麼呢?這身體一下子變得很大、很鬆軟,好像是泡在大海裡面一樣,很舒服,這些都屬於欲界定,欲界定的境界。我們前面說這個昏沉,昏沉當中也有這些現象,但是很淺,到了欲界定,這些現象就比較明顯了,尤其體現在打長坐之後。
實際上我們打坐,從頭到尾一直強調一個心念耳聞,因為這個心念耳聞的階段是最長的。從兩個小時開始心念耳聞到最終的根塵脫落,這個過程都包括在心念耳聞裡面。那這個時間段呢,那就因人而異了,時節因緣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可能很短,一百座內就可以了,有的人可能要一百年,所以說這是因人而異了,時節因緣是因人而異了。
如果說強調一千座,那一千座是很快的,一千座這個過程是很短暫的,一千座絕大多數修心密的師兄,只能夠體會到欲界定,能夠體會到未到定,一千座就過去了。那這一千座坐完了任務完成了,不再修了,好啦,那你的修行也就到此為止了,那有什麼意義?真正的禪定都沒有出現過,一心不亂更沒有出現過,根塵脫落就別說了。那這就,哦,一千座坐完了,好啦,就這樣啦,這心中心法修完了。那心中心法修完了修什麼法?修什麼法都不是法,你找不到心中心法的那種感覺。所以又想修回心中心法,又怕別人說我們執著。不修嘛,覺得這輩子就這樣就完了太可惜了。所以後來我們元音上師說:“不要再提一千座啊,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所以說跟大家說不要再提一千座。法要修到相應為止,修到法無定法,無法可得為止,那才可以了手,而不是以一千座來作個界限。一千座——未到定才剛剛出現我們就不修了,四禪八定都沒體會過。如果說四禪八定都沒體會過,那我們是連外道都不如,因為外道還有四禪八定呢。
所以說打長坐更能夠體會心念耳聞,體會這個咒輪,而且這個咒輪跟我們的微細流注它要交集在一起,集合在一起,這個過程會出現一個什麼呢?
我們平時所講的空樂明實際上按順序來講是:空,很放得下,什麼都放得下,沒有什麼東西放不下的,這座上痛沒了,痛的覺受沒有了。這個盤化空了,手印化空了,身體化空了,腦袋也化空了,只有一個咒語在。那這個心態看萬法皆空,都了不可得,一切都很容易就放下了。同時看一切又是明明白白的,沒有什麼東西會被我們錯過,明明了了。念念也是分明的,所以持咒的時候是念念分明,下座發願也是念念分明,身體還是輕安無比。而且還能夠不管是座上還是座下,心都是不亂的,不亂就是定。所以這叫作空、明、定、智。智——處理事情處理得明明白白的,很輕鬆的,以前處理一個問題要想一大堆方法,還要結合一大堆理論,現在不用了,一目了然,很直截了當,就把事情給處理得很好了。雖說這是一種假像,相似的智慧體現出來,但也是很受用的。
所以這些八觸十功德,在我們佛教裡面用四個字來代表它——覺受增長。所以空、明、定、智之後——善心,這個心,心態很好,看到什麼人都是好人,善心,看到一切生靈都能夠發出慈悲心,所以這叫善心柔軟,柔軟就是慈悲的意思,心軟。接下來很歡喜,不管看到誰都如同見爹娘一樣,很歡喜。哎呀,你看來了,歡喜。不管看到誰都是這樣,你看心*師父來了,哎呀,歡喜啊,這叫喜悅。還有個樂,樂是內在的,自然流露出來,跟外面境界沒有關係,從內心流露出來的歡喜,也叫法樂,這叫樂。還有一個叫解脫,就我們前面所講的,一切都看得很開,都可以放下。特別是來到這裡打坐,家裡很多事情原來老掛在心上,來到這裡一切放下了。特別是打坐打到了現在,已經是第三個七將要打完了,那就更放得下了。
越打越輕鬆嘛,以前還牽掛著一家子,這回一點牽掛都沒啦,都解脫了。不光是我們解脫了,一家子也解脫了。(眾笑)所以這九個功德最後加上一個境界相應,就我們前面所講的這些境界,座上、座下時時刻刻它都有相應的表現,這叫境界相應。而這些都是一路風光,都是不可得的境界,雖然有這些覺受增長存在,但是我們不能夠停留在上面,還要繼續做功夫。那以哪一個作為我們做功夫的著重點呢?還是心念耳聞,我們所講的這一切都包括在心念耳聞當中,像我們前面老有些師兄說:“我這個咒是不是差了幾個字啊?”到了現在沒人這麼問了,都解脫了,還去執著那個咒幹嘛?
那我們這個定境,座上的境界和座下的境界相應了,會表現出一個定境。這定境也有師兄說了,我這個定境沒有感覺到座上座下的區別、分別,不存在這個分別,也就是說我們所遇到的這個境界,已經沒有生起和消失的分別,這時候我們可以說是真正進入禪定了。禪定的表現不是只是在座上表現出來,座下也表現出來。所以這個定境沒有生起和消失的這麼一個覺受,沒有這種感受了,這叫離生喜樂地,就我們所講的初禪。離生喜樂地,已經出離了欲界定了、未到定了,未到定也叫未來定,這些我們都已經超越了,進入了四禪八定的初禪——離生喜樂地,所以這個定相沒有生滅之說。
離生喜樂地裡面它分出五支,就是五個特性、五個特點:第一個叫覺,這個覺,就是一種清醒的狀態,清晰明瞭,清醒不昏,不昏昧;觀,“觀照”的“觀”,很容易就能夠迴光返照。第一是覺,第二是觀,而且對周邊的事態,也是了了常知,同樣也是觀照。有誰在走動,我們都能夠察覺出來這個人是誰,這也是一種定境的表現。所以這個時候千萬不能夠起煩惱,有師兄在走動,有人在走動,他們弄出一些響聲來,都要不去受它,所以這個叫作覺。覺是遠離感受的,感受是要生起對比、對應,然後產生分別,這個是誰呀?他在幹什麼啊?怎麼那麼討人嫌?你看,這煩惱起來,煩惱起來又回到昏沉當中了,很快的,一下子從我們那個初禪,相當於色界天,從阿修羅的境界一下子回到了欲界的境界了。因為起煩惱了,就是三途苦了,三惡道了,這是相似的說法。所以不管人家弄什麼,聽到我們這裡來,都是不住、不管。當然也有人聽完之後說:“哎喲,這個人真有意思啊,他還會弄出響聲來給我聽。”他內心是很歡喜的。
所以“覺、觀、喜、樂和一心”——這是我們初禪所講的五支,五個特性、五個特點。“覺、觀、喜、樂、一心”,“觀”就是“觀照”的“觀”,它是內觀、外觀、內外觀一體的,不完全是只是在裡面,都體現出來。所以我們前面打七,開始的時候就說了,如果是有哪一位師兄,走著突然站在那裡不動了,大家可千萬不要去打攪他,繞道而行,慢慢地從他身邊擦過。因為人家在入定,你不要去干擾他。因為到了這個禪定階段,這個定相是經常流露出來的,經常表現出來,甚至這個引磬響了,不願意下座,這都是定境的表現。所以這越往後,越會有各種各樣平時看不到的現象出現。
不要東張西望,這東張西望也是攀緣的表現。我們說的這個觀是不動聲色的,沒有表現得很突出,已經是內外不分,打成一片了,很自然地表現出來。我們所講的都是境界,不可執著,所以不要說:“哎呀,你講這個我聽不懂啊,我猜一猜到底是怎麼回事啊!”那有住了,不要有住。我們講的只是把這些境界告訴大家,有這些境界沒關係,沒有境界更沒有什麼關係,但是要告訴大家。在我們這個道場,這個打七沒有出現過,那有可能我們打七結束之後回去,這一個月內、兩個月內、三個月內都有可能會出現、會發生。因為這個打七啊,五個七、六個七打下來它可以影響我們整一年。這個力量可以影響我們整一年,比灌頂的力量還大,灌頂最多保證半年。灌完頂之後啊,可以保證你半年心很容易回歸清淨,力量就是半年左右。但是這個打了五個七、六個七,這個定力至少可以管一年。
所以回去之後大家還要繼續用功啊,趁著這個打七所培養出來的定力,回去呢還要好好地用一番功夫,還要超越我們現在的這個覺受。所以在這裡沒有消息,可能回到家,剛一入門一看到親爹,消息來啦!(眾笑)所以你看我們祖師大德,如同在十字街頭撞見親爹,是吧?那我們這個定力,它會持續地發展,時時刻刻都在定中,這座上、座下,行站坐臥都在定中。內心呢,靜如止水,沒有一點攀緣心了,甚至連自己的這個呼吸都會停下來。所以你看我們所講的止語,每個人掛著一個止語牌,止語後面跟著一個叫止念,止念是什麼?止念就是我們所講的念念不住、念念不隨,這個在心念耳聞這個過程當中得到體現。下來會跟著一個止息,這個呼吸都變得很微細了。有師兄已經跟我說了:“我這個呼吸是呼出長,吸入短。”一聽起來好嚇人哦,是不是啊?你看這個出氣長了,進氣短了,是吧?(眾笑)
問:該走了。
mic答:這是一種相似的境界,他不是真要走了。因為他這個妄念少了,妄念細了,攀緣心幾乎沒有了,有一點點,但是幾乎沒有了,可以說已經看不出有攀緣心了。那這個人的活動能力呢,對外表的表相來講是弱了,實際上內心變得強大了,這個在我們這個四禪八定當中屬於二禪定。二禪定所表現出來,分成四覺支,四個覺支,覺受上的增長它分四個。第一叫內淨,就我們剛才所講的內心靜如止水,沒有法可得,一切法皆是佛法。沒有說:“哎呀,我今天要修什麼法,明天要修什麼法。”無法。我們所講的道家,他打坐也能夠修出這個來,叫作什麼啊?叫作無法無天,什麼法都是一樣的,什麼法都靜止如水。所以很多道家的文化到這裡,說了一句話:上善若水。它是相似的不起分別了,心如止水了。所以這個內淨的同時也叫內明,還有法喜在:哎呀,法喜充滿,法樂無窮,法樂無邊啊。同時還是一心向上,一心都在定境當中。它這一心跟我們所講的一心不亂很相似,但還不是我們究竟上的一心不亂,叫相似上的一心不亂。你看我們所講的這個定,沒有住處了,行站坐臥都是在定中了。你這杯茶剛剛倒下來,這一杯端起來,嗯,定住了,所以在任何的一種境界當中都可以進入禪定。
問A:開車的時候呢?
mic答:你可不要入定開車哦。我們以前就有師兄出現過入定開車,(眾笑)我坐在他邊上,他入定開車,我們還有一位大德睡在後面。他跟我說了一句話,他說:“老師啊,我好像是在入定開車。”我說:“入定開車好嘛!”結果後面的大德嚇得坐起來了:“什麼?入定開車,你可別嚇我!”(眾笑)其實入定開車也很好玩的。
問C:會有危險嗎?
mic答:不會,內外分明怎麼會危險呢?他又不是石頭木頭,對吧?如果這修行修成石頭木頭,那不叫定了,那叫斷滅,定是很清醒的,比平時還清醒,那叫作定。
問D:為什麼那位大德會嚇得坐起來了呢?
mic答:他沒有入過定嘛,他不知道入定開車的滋味嘛。我們今天講到這個二禪,是在座已經有師兄出現了二禪,所以就講這個二禪。今天就不講了,改天再講,要不然這個話題講完了,明天無話可說了。
問E:上師,剛才您講的五覺支裡面那個一心好像沒有講。
mic答:一心一直都在講啊,一心向上嘛,定境是沒有止境的。
問F:上師,您剛才提到二禪的四個覺支講到內淨,還有另外三個。
mic答:內淨、喜、樂、一心。
問F:喜、樂、一心,它和那個離生喜樂地很相似。
mic答:是,它就是差不多的,就是定的表現更多一些。
問D:上師,出定的時候發現呼吸又回來了,之前那個定不是呼吸已經停止了嗎?
mic答:你還停留在分別上就不談了,不要去分別它,不要去住它。我們所講的都是境界,知道這個過程就行了,不要去抓住它不放:“哎呀,我要入這個定,這個定太美好啦!”那就增長不起來了,一有執著又回到欲界了。
問G:我就感覺原來練氣功那種定比這個舒服,我就一直追求那種定。
mic答:哦,有追求嘛,有追求就有執著。
問G:氣功入定很容易,而且很舒服。
問H:上師,有一種舒服的境界,然後因為知道當時是怎麼進去的,所以一上座就想去找那個,就想那樣去用功。
問G:對,就是,我就是想把它找回來。
問H:這個是不是也是一種執了?
mic答:這個是我們所講的未到定,未到定開始出現輕安了,就會老要去找那種感覺。一有住就停留在那裡了,而且這一停留會很長時間,你就慢慢在那裡磨吧。就好比我們長征一樣,走到草地了,你就慢慢在草地轉悠吧,大家都到延安去了,你還在那轉悠。
我們所講的就是告訴大家,定境會有什麼樣的狀態發生,但不是讓我們去追求這些境界,更不停留這些境界,要超越它,要不斷地發願。我們所講的“一心”,那如果是從定境上來講“一心”,它是覺受上的增長。但是我們把這個“一心”用在發願上,更容易超越,一心發願,不接受任何的覺受,不接受任何的境界。說也可以說,但可以不用它,不等於說我們不用了就沒有,完全有,這些境界都會有的。但是這些境界都了不可得,所以都是相似地會出現。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要解脫,由一心不亂證到一念不生,一心不亂,一念不生,能所雙忘,最後到根塵脫落。這是我們的目的,雖然說到達這個目的也是一個過程,但這個超越了四禪八定,也包括了四禪八定。

印心七三七第七天
(2016年1月19日)

◈ 92-八觸十功德的體現
問:然後您說未到定,未到定是處於欲界定和四禪八定之間?
mic答:對,之間。
問:但是,怎麼去看什麼是未到定,只是一語帶過,沒有細節。
mic答:有啊,這裡面錄得很清楚,我們所講的八觸十功德,十功德的定相就是我們所講的未到定,它就體現這個了。
問:十功德體現在未到定的定相了?
mic答:對。
問:它不是貫穿在四禪八定所有的定?
mic答:都貫穿,後面的定都包括前面的,包括在內了。
問A:什麼時候會開始出現八觸十功德?
mic答:從開始。
問:從打坐就開始?
mic答:對,從開始打坐就有了。
問A:多少都有一點兒?
mic答:對。
問:然後欲界定它包涵的也有八觸十功德?
mic答:對,都有,包括在內。
問:那這樣來講的話,那只是未到定體現八觸十功德會更明顯而已?
mic答:一樣的,都會出現,但都是相似。
問:相似啊,會不會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說這種定境顯現,它在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好像每一個層次都有相似之處?
mic答:都會有,對。
問:就是不一定非劃那麼明顯,就是初禪定或者二禪定。
mic答:有明顯的地方,但也有相同的地方。它是說有一樣的,同時也有超越性的。
問:所以有的時候體現出來也可能,好像一對照,三禪也有,二禪也有這種情況啊。
mic答:是啊,起分別都有。
問A:不好分,準確的不好分。
問:不去分,上師現在講是讓我們對照過去,知道超越,不能住著過去。
問A:超越這是關鍵點。
問B:上師,您講的這些我好像都經歷過,但現在感覺就像昏定一樣,就沒了。
mic答:會變成種子,還會翻出來。都是種子,四禪八定、三界六道全是種子,包括諸佛世界也是種子。沒有三界六道一切眾生,就不會有諸佛菩薩。
問:對,有眾生才有佛。然後八觸裡面,這個動包括氣脈在走的時候它一激靈一激靈的那種動,作意的那種動不是在八觸裡面的?
mic答:都包括在內,是也不是,不是也是,因為都是一種經歷。
問:滑的表現是什麼?
mic答:滑,身體一下子舒展開來了。
問:也是輕安。
問B:變得很大很大的。
mic答:是的,身體變大了、變輕了、很滑爽,有時候感覺泡在這個溫暖的海水裡面,很飄逸,這些覺受都會體現出來。有時候感覺到自己在飛,“啊!我飛起來了!”都是滑的表現。
問:澀包含的覺受比如說身體會緊。
mic答:對。身體會緊,口乾舌燥,這都是澀的表現。有時候眼睛乾澀,老揉個不停。
問B:那八觸其實是在打坐初就會有經歷,它不是伴隨這個定境出現。
mic答:對。從開始就在培養定力了,所以八觸十功德一直到四禪八定都是定的表現。

◈ 93-金剛大定沒有出入相
問:上師,那想入定就入定這種狀態是幾禪定?
mic答:四禪定。初禪定也可以出現。
問:哦,也可以出現。
mic答:對,從三禪定開始就已經沒有定相了,定無定相嘛。
問A:那就是說心一亂就算出定了,心不亂就一直在定中。
問B:也不是,它只是定的深淺,雖然都在定中,但是你在打坐的時候會發現定得更深,是這樣的情況。
mic答:如果用我們這個禪定伴隨著佛法的真修行,這禪定是跟登地菩薩是相應的,登地菩薩也不過如此,定無定相嘛。但是我們平時所講的四禪八定,只是講那個修行上的定,還不是講見地上的定,見地上的定也會包括這些在內。欲界定,未到定,相應的定,心不亂就是定嘛,不一定是在境界上,不在境界上也可以定,心不亂就是定。我們的金剛大定是沒有出入相的,沒有入定和出定的相,沒有出入相。
問:上師,你在夢中也是了了常知的嗎?
mic答:我在夢中聽你說話,現在就是夢中嘛,法華夢。
問:那你休息的時候呢?
mic答:我在夢中聽你說法,這都是夢境啊。

◈ 94-修行的信念一定要堅固
問:對自己都沒信心。
mic答:這個是信念的問題,跟程度沒有關係,信念是什麼呢?不管進度怎麼樣,不管修到哪裡,對自己一定要有信心。這就是信念不可磨滅,這叫信念。知道吧?不能夠老懷疑自己,哎呀,我修得怎麼樣啊?能不能往生啊?這樣子信念永遠都建不起來,沒有立足點,你不管修到哪裡都是搖搖擺擺,搖擺不止,沒有意義,這樣的修行沒有意義。所以說你從開始修行,信念一定要堅固,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哪怕人家說你這是邪教,你這個信念都不改變。
問:我一直覺得自己信念這塊沒有建立好。
mic答:你這個是要有立足點的,沒有立足點的話,修起來很冤枉的。我們《金剛經》就講信念要堅固,你要看你的信念如不如法,堅不堅固,你就讀《金剛經》。有很多外道,他敢講《楞嚴經》,敢講《妙法蓮花經》,甚至《華嚴經》他敢講,唯獨不敢講《金剛經》。沒有一個外道敢說《金剛經》的,因為《金剛經》是破一切知見的,所以沒有哪一個外道敢拿《金剛經》來講它,講的話把自己相給破掉了,沒有人信他了。所以,《金剛經》所講的信念是最堅固的。我們所講的“如來三法印”體現在哪?就在《金剛經》上面。所以,《金剛經》也是整一部佛法的濃縮。
問A:感覺修我們心中心,讀《金剛經》特別相應。
問:這個信念其實是很堅固的,沒有什麼,然後我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功夫,總覺得自己不行。
mic答:一定要堅固,你不要懷疑,這個不能懷疑。
問:真的沒有懷疑。
mic答:你有懷疑,你不承認而已,聽得出來你有懷疑。
問A:信念和修證的功夫,不是一樣的?
mic答:信念堅固了,你這個功夫它是覺受增長,正增長;你如果信念不堅固,你出現這些覺受增長隨時都可以否認掉,它會退轉。
問B:說白了,那個功夫就無用武之地。
mic答:沒有用武之地,用不上。

◈ 95-心念心聞就是一心不亂
問:上師,您今天提的都是叫“心念耳聞”哦,以前的開示,您經常還用另外一個詞叫“心念心聞”,這在“心念耳聞”裡面是屬於什麼?
mic答:心念心聞就是一心不亂。
問:也可以講是心念耳聞,是心念耳聞的最高階段?
mic答:最高階段是能所雙忘,也就是心念心聞,也就是一心不亂。好多師兄坐在那裡,手結著印不念咒了。你要問他,他說我是心念心聞。他不念咒了,他在想咒,他是從最初的口念耳聞,到心念耳聞,進入到不念了,又退回去了。
問A:有時候念著念著就剩一點點那種。
mic答:對,一點點那是舌根在顫動,那還是在念,但還是屬於心念耳聞嘛。
問A:這個時候不用刻意去再把它出聲念吧?
mic答:心念耳聞也是方便說,並沒有心和耳之分別,並沒有念和聞之分別。
問A:念和聞其實是在一起的。
問:就發現到後面就是一個覺性在起作用,念也是那個覺性,聽也是那個覺性,是一個。
mic答:這個我們聽你說就行了。


印心七四七第七天
(2016年1月26日)

◈ 96-了了常知同樣離不開造業受報
問:那就是叫你時時刻刻看住啊,看不住還要說流浪不流浪。跑了就流浪了,這叫打坐功夫,上座磨刀,下座啟用啊。
mic答:誰在流浪啊?是觀照在流浪還是覺照在流浪?
問:那個迷糊的心在流浪,那個奴崽子在那流浪呢。
mic答:迷糊的心是不知道這個的,不知道了了覺知,知道了了覺知了還會迷糊嗎?
問:了了覺知那當然不迷糊了。
mic答:是啊,所以他剛才所講的是什麼呢,就是知道了了覺知了,也會去執著,對不對?
問:是。
mic答:也會去流浪啊。會流浪嗎?不會。
問:不會。
mic答:只存在一個什麼?造業受報,那不叫流浪。一樣在造業受報,就是了了常知同樣是造業受報,那這個造業受報跟“不識這個”造業受報,果報是不一樣的。
問:這個業力是更重的。
mic答:造善業者受善報嘛,果報一樣,不也是造業受報嗎?
問:對。
mic答:同樣也是,造惡業受惡報,果報也是不一樣,同樣離不開造業受報。
問A:這個了了覺知,那個造業有善報和惡報嗎?
mic答:這個業報身還在,你敢說沒有嗎?
問A:他既了知生死,這個色身他應該不會住著了。
mic答:這色身就是業報身嘛,種種業、種種報都在色身上得到體現。
問:對。
mic答:哪怕是色身不在了,有時候還要受報,是不是啊?
問:他一定會受報。
mic答:嗯,你看這色身不在了,我們還要撿他的舍利,這不是受報嗎?
問B:那不是我們的福報嗎?
問A:然後他還要隨業流轉。
問:所以時時刻刻要發善願。
mic答:嗯,對。

◈ 97-了了常知,本來具足
問:上師,這個念念清淨是不是就已經無法可得了?
mic答:嗯,還要捨念清淨。
問:捨念清淨?
mic答:捨清淨念,這個還要捨,還要放下。清淨也不可得,這就是捨念。
問:那還沒有捨念清淨之前那就是這清淨還不夠熟練了?
問A:有一念清淨在,就不清淨了。
問B:就不是真清淨。
mic答:嗯,這個還是有方便的。首先要體會到一念清淨,才可以說清淨也不可得。清淨不可得叫更加清淨,不可得也不可得,這才叫“捨”。並不是說我們捨下這個不可得也不可得了,又去找個什麼東西來,如果還有找在,那就還不如一念清淨。
問C:了了常知。
mic答:那怎麼用啊?該用即用嘛,你用什麼都不可得,雖然不可得但依然在作用。
問D:上師,那這就達到無求的這個境界?
mic答:還要達到個境界那都是有為法。我們說這個了了常知,本來具足,不是修來的。
問D:本自具足。
mic答:只不過是我們迷失了它,所以通過修行把它認取回來,而不說這個是得到的。
問D:嗯,法爾如是。
mic答:也不是達到的。
問D:是啊,應該說這“法爾如是”,本來就這樣。
mic答:嗯。是啊。
問E:要不你把那個東西洗洗乾淨?
mic答:對,師父說你要把這個“法爾如是”洗乾淨,再拿出來給我們看。(眾笑)
問E:那光明自能露現,本來現前的,但眾生迷惑,造業太多。
問C:分別作意就造業。
mic答:不分別作意也造業。
問C:分別作意就造新業了?
mic答:哪個不造業?站起來給我們看看嘛,你的身材有多高嘛。
問C:只要用就造業嗎?
mic答:對,你看,你站在這裡就替我們擋風啊。
問E:那我們就好得多了,不造業了。
問A:造善業了。
mic答:給我們做靠山了,造業也是妙用啊。
問C:那平時該怎麼做呢?
mic答:這個你知道,你比我還清楚,你肯定不會錯過。

◈ 98-如是見,如是用
mic答:你見過哪個人活著,見過哪個人死去啊?什麼東西讓我們活著,什麼東西又死去了?在這個肉體上生生滅滅的是什麼,不生不滅的又是什麼?功夫往這方面去做,說說看嘛,什麼東西有生滅,什麼東西無生滅?回答不出來那就跟死人一樣,是吧?說說看嘛。
問:這個相是有生有滅的,我們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
mic答:哦,自性表現在哪?
問:作用處。
mic答:作用表現在哪?
問:舉手投足。
mic答:舉手投足是啥東西啊?阿貓、阿狗也會舉手投足。
問:妙用啊。
mic答:是啊,長尾巴的也會妙用啊。
問A:沒尾巴的也會妙用啊。
mic答:對呀。
問A:無不是妙用啊。
mic答:繼續推嘛,看能不能把自己說服。
問B:長尾巴的它是愚癡的,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
mic答:那誰清楚啦?
問B:上師最清楚。
mic答:誰清楚啦,我剛才沒聽到有誰說這句話,說的人清楚了沒有啊?都是在背書:“啊,佛性,自性。”都知道這個。所以我們學佛並不是要知道這書上講的是什麼,我們打坐也不是用來背書的,背那幾本書幹嘛,關我們何用?要識得生死:如何生、如何死。不識得生死用不上,自度不了如何度人啊?整天閑閑的,不知道這個心往哪裡去用,找事情做、找話題都找些與我們自己沒有任何干係的事。修了那麼多年,打了那麼多座,這修行打坐跟我們自己沒有任何關係,修它幹嘛?像我們那天有個師兄上店裡面問:“見了佛性又有什麼用呢?”你認識了佛性又有什麼用呢?誰能告訴我有什麼用啊?
問C:見了佛性,才可以起妙用。
mic答:怎麼妙用,說來聽聽嘛。怎麼用呢,用來幹什麼呢?
問C:我覺得見性以後可以起妙用。
mic答:起妙用,起什麼妙用呢?
問C:可以仿照各位大德幫助更多的人也能夠明心見性,不要再迷惑。
mic答:這就是用嗎?我沒看到這就是妙用啊。這個不一定要見性才用,不見性人家也在用啊。不見性一大堆人都在傳法啊,不也是像祖師大德一樣傳法?
問C:傳法是為了讓迷者……
mic答:是啊,這個不一定要見性嘛。這跟見性沒有關係,不見性也可以傳法啊。一大堆沒見性的人都在傳法,都在結印灌頂。
問C:那不是以迷導迷嗎?
mic答:他幫祖師大德傳啊,他說我是代師傳法,沒有說是他自己在傳法。怎麼叫以迷導迷呢?有元音上師的書,有歷代祖師的書,還有佛經嘛,所以“我們就不需要見性了嘛”,對不對?現在好多人都是在這麼傳,這跟見不見性沒有關係啊。我們的問是“見性了這個又有什麼用呢”。
問C:見性以後是在清清楚楚地用,未見性是迷迷糊糊地用。
mic答:這個我們看不出來,我看誰都是清清楚楚地用。
問D:這個話好像在問一個應該要吃飯的人:“那吃了飯又有什麼用呢?”
mic答:對呀,所以說這個“見了性又有什麼用呢”跟“吃了飯又有什麼用呢”是一樣道理嘛。
問A:我們會用還要來打坐、修行?
mic答:那您說,怎麼用嘛?幹什麼用嘛?
問A:一切動作都在用,無非都是用,如果不用那不是死人了?你看吃飯、肚子餓,都是用啊,行住坐臥都是用啊。沒有自性,那還有什麼用啊,那談不上修行了。
mic答:這個是用的理由,人家是問你有什麼用,沒有問用的理由。
問E:上師啊,這個見了性有什麼用,關鍵是這個見性我們如何界定它。
mic答:不是,“見性了又有什麼用呢?”人家的意思是說:不見性也是在用嘛,那見了性又有什麼用呢?
問:見性以後可以反客為主。
問B:可以解決煩惱,最起碼你見性後就能解決自己很多煩惱了,你不會再迷迷糊糊地隨著自己的煩惱去轉。然後更進一步就能夠解脫生死,人的心心念念都在生死之中去流浪。
問:見性以後可以了脫生死。
mic答:怎麼個了法,說來聽聽,就這句話就完了?
問F:知道自己本無生死即為了生死。
mic答:讓她說嘛。這個不是在考誰聰明誰不聰明嘛,這個話不能代回答。
問:我們不用把這個相看得太實在,因為相都是有生有滅的,只有我們的自性是如如不動、無生無滅的。
mic答:這些話都沒回答在點子上,都是擦邊球。怎麼回答?就一句話:如是見,如是用。
問:隨緣不攀緣。
mic答:所以它不是講道理,你要講道理就更簡單了,直接一句話:你可以不用嘛。你不用給我看看嘛,你現在就不要用嘛,你點頭了還是在用啊!(眾笑)你看你笑了還是在用啊,你不要用嘛,不用給我看看。
問F:不笑也是用,不點頭也是用啊。
mic答:是啊,你坐在那裡像木頭一樣也是在用啊,就是死掉了也在用,你能不用嗎?
問F:妙用無邊哦!
mic答:所以說“如是見,如是用”嘛。我們修行的師兄也有這個問題啊,好多人都問過這個:“見了性又有什麼用呢?”
問B:那他根本沒見性。
mic答:是啊,見性了怎麼會問這句話,肯定是沒見性才問嘛。
問B:他沒見性才會問這句話。
mic答:是啊,所以說見性就是念念皆在用,唯有沒見性的人不知道怎麼用。所以這個師兄雖然沒見性,但他也是在做開示啊。那我們見性該從哪裡去見呢?從用上去見,念念當中、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在處處,所以見不見性就在用不用上。所以我們說下座觀照,觀照就是見性,下座了不做觀照那就是在迷失、在流浪,所以下座要觀照啊,各位!別整天想著“為啥法王才活那麼短時間”,我們知道我們活著嗎?不知道,因為六道輪回不叫活,叫受苦受罪。活是應該瀟灑自在的,應該活活潑潑的,應該是大放光明的,這才是真正在活著。如果我們還沉淪在五欲當中,那是在受苦受罪,不是在活著,跟死人沒什麼兩樣,還不懂得什麼叫活。
學佛不是解決什麼大的問題,是解決根本問題。什麼叫根本呢?做人一輩子,究竟什麼東西在這個身體上不生不滅,究竟什麼東西在這個身體上從來不變,究竟什麼東西在這個身體上做主?這是根本的問題嘛,如果我們做人做了一輩子,回答是不知道,給了個零分,那你說這個人活了一輩子有啥意義嘛?就是來浪費一下地球上的糧食,撒下幾瓢屎尿就走啦,這有啥意義啊?所以修行不是來管閒事,不是來爭個名利上的長短,爭這些東西沒有意義,是要得生死自在。
每一座都在了生死,座上體驗、體受、體會這個妄念紛飛、生息不斷、輪回不已。能夠發現念生念滅,這個就是能夠見到變易生死,六道輪回的根本就在這個變易生死上。所以能不能清晰地看到這個念生念滅,這是我們做功夫的第一步。你能夠見到念起念滅,就能夠見到生滅相是怎麼來的,如何是生,如何是滅,這叫生滅相。由念起念滅,一直這麼心念耳聞下去,通過打長坐,就能夠體會到念念不住、念念不隨、念念分明。功夫再一直往下做,做下去,就會發現念念清淨。座上發現念念清淨,座下便能自然觀照,因為自然觀照在念念清淨,不需要去住著什麼,也不需要去提起,自然的。座上念念清淨,座下也是念念清淨,念念清淨就是觀照。座上念念清淨,座下還是念念清淨,念念清淨打成一片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功夫成片、觀照成片。但這個要修啊,不是光是看書,知道那句話在說什麼。光是知道它在說什麼,但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得到,這個書是看到眼裡面了,但是用不上,沒有用。
所以我們說通過打坐打掉第七識,啥叫打掉第七識啊?念念不住就是打掉第七識,念念不隨也是打掉第七識。念念清淨,第七識在哪?了不可得。所以我們說觀照就是打掉第七識,那這第七識跑去哪啦?通過觀照體會到這第七識是平等的,通過觀照把第七識轉化成平等智。這個是平時都能夠自然流露出來的,這裡面沒有高低、多少、黑白、好壞,沒有這些分別。你的語言裡面也不會流露出這些分別,因為語言跟眼睛一樣,都是心靈的視窗,你是怎麼做功夫的,你所說出來的話和你的內心是相應的,而不是矛盾的。如果還在多少上面去起分別,那對不起,我們座下還在打妄想,你就打十個小時、八個小時又有什麼用呢?沒有用,座上的東西用不到座下就沒有用。
人家座上磨的是砍柴刀,你座上磨的是鑿木刀,或者是掏木刀,不是砍柴刀,用不上啊。所以座上打了那麼長時間的座,座下還老在妄想、執著、分別,在這上面去用心,那就慘了,一點都不相應啦。還在分別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法成就快,那個法成就慢,還在起作意分別,這心不平等啊,心不平等了那我們的平等智跑去哪啦?被埋掉了,被妄念給埋掉了。所以下座要用啊,這麼好的時光,大家能夠聚在一起好好用功,這麼好的機會,這世上有幾個人能夠得到啊?每一座都可能會成就一位大菩薩,而恰恰就被我們自己給錯過了。大家平時都說:“我發願啊,我願力很大啊。”大在哪?怎麼看不到啊?生死在哪裡啊?如何是生?如何是死?在什麼地方啊?
問E:在一念之間。
mic答:嗯,一念之間。一念之間又是什麼模樣啊?
問F:念起念落。
mic答:又是什麼模樣啊?
問G:一呼一吸。
mic答:又是什麼模樣啊?一念之間、一呼一吸、念起念落,還有什麼?肯定還會有人說舉手投足、起心動念,是吧?
問B:當下一念,一念清淨。
mic答:當下一念,一念清淨。還有呢?我還想知道答案,還可以繼續說。還有人會回答“在數錢之間”,剛才已經有人回答過了,“數錢之間”。其實剛才所講的回答也沒錯、也沒對,但是還不究竟,還是在背書。你看我們學佛學了那麼多年,直到今日還是在當個背書匠,所以說也沒錯、也沒對。還不會用啊,這個概念都知道,還不會用。大家的回答都有一個中心——誰知道,誰知道呼吸之間,誰知道念起念落,這誰知道才是主人呐,所以叫“了知”,元音老人說“了了覺知”,佛經上說“了了常知”。了知,離開了這個,什麼都不是;離開了這個,什麼都是文字的表述。誰在用啊?誰知道啊?我們大家誰能夠離開了知,能夠離開了了覺知啊?所以觀照是在了了覺知中體現出來。所以這不是在考誰聰明,這跟聰明沒有關係。我們從一開始打坐就在培養了了覺知,這口念耳聞離開了了了覺知嗎?沒有。一直到心念耳聞,離開了了了覺知嗎?還是沒有。那座上打坐是如此,座下觀照呢,有沒有離開了了覺知啊?但是大家就記住一個詞——了了分明,是吧?“啊,我是了了分明的。”但不是了了常知,因為了了分明有時候要起心動念,起分別心、分別念,了了常知是平等智。所以我們元音上師說的是“了了分明的靈知”,也就是這個了了常知、了了靈知,而不是說了了分明。誰在用呢,誰在用了了常知啊?沒事,不會錯的啊,隨便說。
問H:每個人都在用。
mic答:了了常知是體也是用,而不是說還有誰在用它,是體也是用,這叫體用如一,也可以說體用一如。所以大家要大膽去用,你不用就錯過了,要時時刻刻都用它,分分秒秒都用它,在在處處都用它,不用它會發黴的,知道嗎?
問H:時時刻刻用就是觀照。
mic答:嗯,是不是觀照啊?觀照、覺照、寂照,都是它。無邊無際,大無外,小無內,與一切眾生同圓種智,你用佛經上所有的名相來說它都對,這個就是“諸佛心中心”。




印心七五七第三天
(2016年1月29日)

◈ 99-妙圓真心常寂而常照
大家都是遠道而來,聚集在這裡,每天都在證明個什麼,親證到個什麼?親證到的是我們每天都在做什麼?親證到流浪,親證到攀緣,還是親證到心念清淨,心念空寂?我們每天來這裡幹什麼?認識到什麼了?又錯過什麼了?這個沉默不語的是誰啊?傳承歷代祖師與我心無別,是什麼時候無別啊?打坐上個個都是高手,能打長坐,這麼一群人舉世罕見,個個都能打長坐,不得了,六個小時都嫌太短。那座下幹什麼去了?嗯?打坐是高手,觀照是低首。低“首”是哪個“首”啊?不是這個“手”,是這個“首”。“低首”,一說到觀照個個都低頭。還在找什麼,嗯?
你們好忙啊,忙的時候,失照還是觀照?忙著寫字,把這些經抄完了差不多。實際上我們天天在這裡,參究的東西是了無所得的,無一物可得,無一相可立,無一境可執,所以叫了無所得。那麼我們來認取個什麼呢?時時刻刻六根門頭常放光明的,常寂而常照的圓妙真心,認取的就是這個東西。這個認取也是時時刻刻,所以這個認取也叫印證,也叫相應,也叫照顧,時時刻刻照顧自己,也叫作品味,品味自性。所以大家聚集到這裡來,就是來做這個事,同時也是在互相幫助。
剛才說互相幫助,其實還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互相干擾,互相打攪,相互之間把對方拖下水。其實什麼現象都發生了,什麼境界也都現前了,唯獨要問我們自己心亂不亂。我們的心就是道場,心就是道心,心不亂則道場不亂。所以我們這道場也是一個小世界,小千世界。什麼現象都發生了,大家還能夠回來,大家都不願意離開,這證明大家還是有道心的,有道心才有道場。
所以說天天交流天天講法,講什麼法啊?講無生法,因為自性本無生,所以佛法便是無生法;講不動法,因為自性如如不動,所以佛法便是不動法。那個既無生滅,又無所從來的諸佛自性,自然在每一個人的面前都是朗朗現前,從來沒有迷失過也沒有消失過。我們修學了這麼多年,都能夠認取它。所以這個認取下來之後,不要再懷疑它,要讓它朗朗現前,不要埋沒它,時時刻刻朗朗現前。認取它了之後,它就再也不會消失了,哪怕我們所講的,有了執著、有了煩惱,我們這個常寂而常照的妙圓真心,它是不會消失的。它會被你用去執著、用去煩惱,但它卻是如如不動,這個是永恆的、不會消失的,所以叫無生——沒有生滅相的。我們通過打長坐,最終打不掉的就是妙圓真心。能夠打掉的都是幻相,都是妄想,都是空花水月,唯獨妙圓真心是我們打不掉的。所以不論你是初學的,從初學開始一直到禪定當中,這個妙圓真心從來不曾埋沒過。
我們來這邊打七共修,不是要得到個什麼東西,因為我們這個諸佛自性,從來都是一切具足,人人本具,不是通過打坐修行之後它才出現的。所以說妙圓真心,從來就沒有生過,叫作無生法,我們自性本無生。所以來這裡打坐,每天都是這麼修,我們體會過什麼?又錯過了什麼?發現了什麼?大家要時時刻刻觀察自己,諸佛菩薩歷代祖師與我心無別,無別體現在哪呢?我們所傳的這個法、那個法,再多的法修來修去,又能修出個什麼來呢?真有東西可得嗎?沒有。了無所得,所以叫得無所得。在得無所得的同時,我們失去過什麼嗎?我們錯過什麼了?迷失了什麼了?沒有。因為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幻的,都是夢幻泡影,從未真實過。所以我們在一切的求索當中,唯獨不曾失去的,就是我們自然流露的妙圓真心,這叫作常寂而常照。這個是人人都不曾失去的,個個都在用,常寂而常照。平淡地覺察它,看著它,體會它。不起分別作意地覺察它,看著它,體會它:這就能夠發現此心朗朗現前,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埋沒它,可以迷惑它,可以令它消失。今天認取了並不是等於說我們曾經迷失過它,因為當認取它的時候才發現:哦,從小到大、時時刻刻,都不曾迷失過。敢於這麼說才叫作承當,才叫作認取,如同元音老人說的:一把擒來,猛著精彩。這就很精彩。
還有幾天時間,大家可以往我們這個寂妙真心上面來體會。座上、座下如何,錯過什麼啦,有沒有把自己照顧好啊?打了那麼多天的座,跟我們剛來的時候有何區別啊,又得到什麼啦?這就叫參嘛,把自己參透,參不透回家接著參,回家還是打七。打來打去把什麼給打掉了,又有什麼東西是打不掉的?好了,話講完了,我的話不多,寥寥幾句就沒話可說了,輪到各位說了。

◈ 100-把執著妄想全部放光
問:上師,您總說在六根門頭放光,它這個怎麼個放法啊?
mic答:沒光便是放光,把什麼都放光光了那叫放光。把你的執著妄想全部給放光,所以叫放光。六根門頭把你所有的一切執著都給放光了,就叫六根門頭常放光明。
問A:六根門頭放光,我以前是這樣體會的,就說我們講話,耳朵在聽、眼睛在看,但是也沒有任何的執著,只在用。
mic答:把執著放光,就放光嘛。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摘要

問題:91_100
91-初禪定、二禪定
印心七三七第七天
92-八觸十功德的體現
93-金剛大定沒有出入相
94-修行的信念一定要堅固
95-心念心聞就是一心不亂
印心七四七第七天
96-了了常知同樣離不開造業受報
97-了了常知,本來具足
98-如是見,如是用
印心七五七第三天
99-妙圓真心常寂而常照
100-把執著妄想全部放光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無心直說--如何修證印心法門(一)
    包含所有座上實修、實證的重要開示!
  • 前言 蔡奕忠居士簡介
  • 打七開示:2015年12月30日—2016年2月2日

    塔光道場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