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念咒念不出來時不要找咒
問:上師,那個咒加快的時候,聽得清清楚楚咒的時候,沒有妄念出現。
mic答:那就對了嘛。
問:對吧?
mic答:有妄念沒妄念都對。
問:然後,有時候是念了以後,找不到那個咒了,不知道去哪兒了。
mic答:哦,找不到咒就不找唄。
問:就好像麻木了。
mic答:一念不生了就找不到咒了,你就不找嘛。
問:不找它,就只念著就行。
mic答:嗯,是這樣的。你咒都沒有了,你還去找它幹什麼?都一念不生、一心不亂了,你還去找個咒來,那不是多此一舉、頭上安頭了?
問:就想去找那個咒,不見了,去哪兒了?
mic答:嗯,去哪兒了?到大西北去了。
◈ 52-極力追頂的要求——持咒輕鬆愉快
問:感覺念咒持得很費勁,屬於推車上坡一樣的。
mic答:對,沒錯,是這樣的。極力追頂,記住啊,這個時候是極力追頂。極力追頂就是讓我們這個能所雙忘出現得更快,但這個極力追頂它是有要求的,你持咒要持得輕鬆愉快。
問:它有時候會輕鬆。
mic答:要覺得不累,你要覺得累就不對了。輕鬆愉快,這個咒持得很快,但很輕鬆、很飄逸,那你這時候就可以極力追頂。極力追頂你念念念念,“啪”,你看,想念念不出來了,這個一開口就是一句“阿”在了,想念念不出來了,這就是一心不亂了,也就是一念不生了,這就是能所雙忘。
問:念的時候感覺咒很輕飄,聽不到那個是什麼字了,就是只念那個咒。
mic答:不管它嘛,要管它什麼字幹嘛?你的心清淨了,心清淨就是“無上咒”。你看我們讀《心經》上面有“無上咒”,什麼叫“無上咒”啊?心清淨就是“無上咒”。
問:好的。
◈ 53-了了覺知就是正念現前
問:能所雙忘了就不理它了,是吧?
mic答:它不是理不理的問題。
問:你就不用去找個咒語。
mic答:你找也找不到,它就找不到才叫能所雙忘。而不是說那個咒語是你要去斷它,它是自然而然斷掉的。就是你還想念咒,但念出來就是個“阿”,你看,一念不生了,也是一心不亂了,你這個妄念沒有了。念還在,但是妄念沒有了,就是我們所講的念念清淨,妄念已經沒有了。這個時候念念清淨,這個念還在體現在哪兒?了了覺知啊,這就是念啊,了了覺知就是我們的念,這叫正念。
問A:無分別的念。
mic答:是啊,了了覺知啊。
問B:就是那個念在,但是了了覺知還是感覺得出來,是那種輕鬆、輕微的念。
mic答:這個是要體會到的,不是感覺。我是告訴你下一步會出現什麼,下一步會出現了了覺知——正念現前,正念是無分別念,沒有任何圖像境界。也有人說叫作離念之念,聽起來就是莫名其妙了,離念之念是什麼念?就告訴你了了覺知。
◈ 54-極力追頂的先決條件
問:上師,那個極力追頂就是很順暢的,但是念了一陣兒之後就昏沉了,那是不是不能極力追頂呀?
mic答:昏沉,昏沉還沒到極力追頂的時候。
問:先是極力追頂的。
mic答:先是昏沉,幾乎是昏沉已經消失不知道有多久了。你看我們說了極力追頂的先決條件嘛:念得很輕鬆、很愉悅、很輕快。這時候也很有信心,不可能出現昏沉。
問:但念不動啊,後來就……
mic答:後來幹嘛?你管後來幹嘛,它會反覆無常的,你去管後來幹什麼?每一座都會有變化。
◈ 55-念念現前時貴在承當
問:在這過程當中,外面有響聲打斷了,這屬於什麼?這個念和那個咒又不見了。
mic答:這也是現象,不管它。包括我們說的極力追頂也是現象,而不是說你到極力追頂的時候了,就沒有其他的幻象了。各種幻象它是交集翻出來的,都是從我們八識田裡面翻出來,它會一層一層地翻,變化多端地翻,都不要去管它。翻到無念可翻了,自然就現前了。這個念念現前,就是我們所講的處處皆是機鋒,你都可以承當。拿個手(上師拍一下手),你看,這也是機鋒啊,念念現前,認准了哦,不要再把它丟失了。這個就叫我們大家不要再迷失了,要肯定下來,肯定下來了,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念念當中都是承當,我們所講的承當就是觀照啊。
問A:那個時候就不要持咒了?
mic答:那個時候咒跟念都已經變成一心不亂了。如果還有咒在,那就還有念在了,馬上就是一心二用了,一心兩用。
問B:就是只要能夠念咒的時候都是在翻種子。
mic答:對,沒錯。只要你還有咒在,還有念在,就證明還有種子在,還在翻。
問B:那就能夠念咒,就一直要念?
mic答:對,能所還在,能所就是種子的根源嘛。
問C:上師,那個時候不是一心兩用,是有沒有分外心、內心啊?
mic答:嗯,何必去分它呢?不是多事嘛。
問C:即用即歸,即歸即用。
mic答:是啊。
問D:上師,這個念念清淨,它可以是在能所雙忘的時候,接下來就出現念念清淨,那在座下是不是它也會自然出現念念清淨?
mic答:會,會自然出現,座上座下是相應的,沒有座上座下了,你都是念念清淨。
問D:好像上座了就沒那麼清淨。
mic答:就像有個師兄問我:“良價禪師過江,看到這個水中的影子頓悟了。”師兄問,“這良價禪師是理悟呢,還是頓悟呢?”看到自己的影子頓悟了,是理悟還是頓悟?我說:“這良價本來就很多事,沒想到你比他還多事。”(眾笑)
◈ 56-昏沉是一種定
問:上師,就是這兩天的打坐會昏沉,那個手印下來了,等到我發現後把手印提起來,提到這個位置,然後念念念,就剛開始還可以念出咒,然後一下子又昏過去了。等我發現的時候,手印又有點下來了,就是反覆這種狀態。
mic答:這個是你平時打坐的時間不夠,所以一這麼用功就會出現反覆,多次反覆,多次昏沉。你平時打坐沒有出現昏沉就下座了,所以這個昏沉集中到現在出現。沒關係,昏沉不怕,昏沉是定的一種。
問:但是定手印不會往下走呀。
mic答:沒事的,會往下走,所以它是定的一種。你知道手印往下了,你就把它提起來。
問:對,要好多次。
mic答:反覆多次提起來,過兩天就不會有了,不怕。
◈ 57-不要執著字字分明
mic答:不要去執著念念分明,不要執著字字分明,執著它就沒有進步了。我們師兄們老是搬出老人的那個開示:要字字分明,一個字一個字聽得清清朗朗,這是個過程。但是老人後面講的“入流亡所”,有沒有人搬出來說啊?什麼叫“入流亡所”啊?那你要把“入流亡所”搬出來,那元音老人講的不是自相矛盾啦?那是個過程,它不存在矛盾。所以好多人執著這個字字分明,修這麼多年了還在字字分明,從來就沒有出現過入定,一直強調字字分明,他都不敢念快。
問:念快它會打成一片,找不到咒,所以今天才明白了。
mic答:字字分明跟念念分明是一致的,你想做到念念分明的時候,那肯定首先要字字分明;那我們所講的心念耳聞,它是跟念念清淨相應的,相應點是念念清淨;再到下麵去,能所雙忘,它跟一念不生是相應的。那你要停留在哪裡啊?
問:一念不生,是不是這個過程之前有點昏沉?
mic答:都是個過程,你如果有執著,那就停留在某一個位置。
問:那個是不是就壓念?
mic答:有停留了那不叫壓念,你看停留在哪裡,停留在壓念方面就是壓念,停留在境界上就是境界。所以你看我們禪宗祖師說的多好啊:有佛在急急過,無佛在莫停留。持咒也是一樣的。
印心七二七第一天
(2016年1月6日)
◈ 58-粗住
粗住,我們持咒,先要講口念耳聞。打坐先要講口念耳聞,眼睛閉上,身體不動,耳朵聽在咒上,嘴巴持咒要用金剛持,手要結手印。剛開始持咒口念耳聞,所表現出來就是心裡面的妄念很大,我們能夠把妄念看得很清楚,同時這個妄念都帶有種種煩惱,從內心湧現出來。這些煩惱、妄想一般是我們最希望解決的問題,或者說在家庭生活、工作的過程當中,最容易讓我們分心的事情,屬於比較大的妄想。這個大,就是迫切要去解決它,也是這種妄想導致我們的行動。同時這些比較粗的妄念,包括我們的種種追求、種種欲望、種種睏惑、種種煩惱,還有身體上的種種覺受,同時還受我們工作、生活的環境所影響,在最初的打坐當中,首先能夠發現的是這些。
那平時為什麼發現不了?平時為什麼發現不了有這個意識存在,有這個妄想存在呢?因為平時我們的注意力分散在六識上:眼睛在執著種種事物;耳朵在聽好聽的語言和聲音;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鼻子在呼吸;嘴巴總是想吃些好吃的、可口的,同時愛說一些能夠表達自我的語言;身體隨著眼耳鼻舌以及意識的控制而擺動;這個意識當中,都是各種各樣執著的表現,所以發現不到我們內心所翻出來的各種種子。
那我們通過打坐這個方法,首先是關閉掉眼睛這個心靈的視窗,讓我們的六識都集中在口念耳聞上,由口念耳聞、綿密持咒來引導和把握這個喜歡動盪的身體。讓我們內在的八識田,即種智田的各種種子翻騰而出,這個過程就叫翻種子。隨著打坐的開始,大約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發現各種各樣粗致的妄念。種子翻出來了,你知道,它很粗,很粗致,而且還一直知道下去,這個叫粗住。這是培養定力的開始,也是有了定力的表現。
◈ 59-細住
半個小時以上出現這個粗住了,細住大概在打坐一個半小時之後出現。隨著打坐時間的加長,身體會相應出現酸、麻、脹、痛各種難受的覺受。特別是我們盤著腿,結著手印,挺直著腰,都會引起種種劇烈的疼痛和不安。這個時候心裡面會不安,內心會表現出劇烈的思想鬥爭。通過身體機能疼痛的表現及內心世界精神上、意識上堅定維持打坐的信念而產生劇烈的碰撞,導致我們的定力提高。意識中的妄念隨著定力的加強,由粗轉細,由粗致轉為細緻。具體的表現為妄念很多、很亂,這個時候我們相應地要把咒語及佛號放在字字分明上,聽到耳朵裡又是聲聲入耳。這個聲聲入耳、字字分明的咒語會如同一根韁繩一樣,把我們分散出去的注意力給拉回來。同時,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咒上,會讓我們身體上的疼痛感減輕。這叫作細住。
細住會出現癢和動。癢是氣機運行的結果——打坐定力增強,氣機運行,身體各處微細血管膨脹導致神經末梢產生的感覺。從感覺上說,就是像有小蟲子在皮膚上爬一樣。所以說,我們打兩個小時坐,基本上一個半小時就想動了,癢了,總想動一動,撓撓癢。如果動了、撓了,就會影響我們定力的培養。
◈ 60-微細住
mic答:微細住會跟一個現象一起出現——昏沉。微細住、昏沉、欲界定同時出現,昏沉就是欲界定。當我們打坐的時間能夠持續達到兩小時左右,持咒的速度會隨著妄念的變化而變化,是妄念而不是念頭,這時還看不到念頭。是不是啊?我們說看到念頭了是什麼時候啊?
問:那要到入了定以後吧?
問A:心念耳聞應該就可以了。
mic答:心念耳聞就可以了。它這個昏沉剛開始還體現不到心念耳聞,所以我們這個時候說是妄念,不能說是念頭,因為還看不到念頭嘛,看到的還是妄念。你們是不是也是這樣啊?
問B:現在基本上一上座肯定就心念耳聞了。
mic答:我說你可以回憶呀,是妄念還是念頭啊?
問C:心念耳聞的時候,能看到念頭起來,但是你不隨著念頭走,只管持你的咒。
mic答:那就是念頭嘛,不是妄念。
問A:念頭的延續就是妄念,是吧?
mic答:妄念是念頭的延續,念頭放大了就是妄念。所以說這個念頭叫細妄念,那這個時候還不能說是細妄念,持咒的速度會隨著妄念的變化而變化。因為妄念已經開始變為更加細緻,我們直接察覺到的妄念表現出來的形態是念念川流不息,而且出現的頻率很高、很密集,持咒的速度也會由慢逐漸加快。比如,六字明由剛開始的每分鐘三、四十遍自然加快到每分鐘五、六十遍;心中心法由最初的每分鐘十遍會加快至每分鐘十五遍左右。所以,持咒就不再是字字分明了,而是念念分明。這就是已由這個字字分明轉化成了念念分明,也就是我們所講的“知道咒在”,知道我們一直在持咒。不再是口念耳聞,而是心念耳聞的開始。不再是嘴唇微動,而是舌頭在動、在持咒。身體開始出現沉重不動,就是感覺自己的身體發沉,動彈不得,妄念川流不息。意識開始出現模糊不清,同時伴隨種種境界或者圖畫。就是有人看到過很多幅圖畫,一幕一幕的,有沒有出現過啊?
問A:出現過。
問:山啊、水啊、雲啊。
問C:我好像從沒見過。
mic答:你的根器好嘛。山啊、川啊、水啊、雲啊,個別根器好的人什麼境界都沒有。(眾笑)我們講的是實話,的確是根器好才不會出現這些境界。這個就是昏沉,昏沉可以讓我們的身體得到短暫的休息,同時又是即將過渡到未來禪定的必經之路。在這個昏沉的過程當中,也會出現如同夢境般的各種景象。隨著打坐時間加長至三個半小時,昏沉的狀態也會相應出現輕鬆、愉悅、冷熱交替的變化。時而感覺到身體發緊,時而感覺到身體柔滑,時而悲愁,時而歡喜,這些都是正常現象。這也是我們平時所講的欲界定,欲界定表現出來的叫八觸。八觸是哪八觸?
問D:動、癢、冷、熱、輕、重、滑、澀。
mic答:動、癢、冷、熱、輕、重、滑、澀——八觸,身體上出現八觸就是欲界定,也叫昏沉定。講完啦,這講得夠不夠細啊?
問D:太好了!
mic答:你整天就“太好了”,講的這些過程你都經歷過嘛,那你們是用修行來印證我的講話嗎?
問:這樣一講就清晰了,這講的是印證我們的,一下子信心十足了。
問A:也印證老師所講的不虛。
問:我們不敢說這話。
問A:印證佛經說的。
mic答:對,也是印證佛經說的嘛。
問A:真語者,實語者。
問:不說這個話。
mic答:不說也說了。(眾笑)你還要提出個問題,為什麼叫欲界定呢?因為這昏沉當中所表現出來的覺受,正是欲界眾生的種種表現,所以這個欲界眾生種種表現,在這個身體上產生出來的現象叫什麼?
問D:八觸。
mic答:八觸那肯定是八觸,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五趣雜居地。
問D:不是在身體上表現出來的嗎?
mic答:對呀,身體以地大為主,五趣雜居地,在這裡都表現出來了。五趣雜居地,佛經上有。五趣雜居地,你去哪裡找啊?就在打坐當中才體現出來。
問D:哦,不是那個國土是五趣雜居地?
mic答:也是啊,但是你發現不了。
問D:哦,身體上就是。
mic答:五趣雜居地啊,你看各種各樣的覺受,在欲界的各種覺受,在這個身體上表現出來了。
問D:五趣包括地獄、餓鬼,那麼痛苦的。
mic答:是啊,重,不是地獄嗎?往下沉,這不是地獄嗎?告訴你身體發沉,這不是地獄相嗎?
問:吃了肉以後就這樣。(眾笑)
問D:老師,有個說法是淫欲心沒斷的叫欲界?
mic答:欲界天、有色界天色都沒斷。一個是色,一個是欲,這叫欲界天,到了有色界天欲斷色沒斷。
問D:色就是聲、光,他還有執著。
mic答:聲、光、形。
問題:51_60
51-念咒念不出來時不要找咒
52-極力追頂的要求——持咒輕鬆愉快
53-了了覺知就是正念現前
54-極力追頂的先決條件
55-念念現前時貴在承當
56-昏沉是一種定
57-不要執著字字分明
印心七二七第一天
58-粗住
59-細住
60-微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