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心七二七第五天
(2016年12月22日)
◈ 1-功夫在當下
問:我就是這幾天打坐,感覺到為未來的輪迴做框架了。
mic答:哦,輪迴還要框架?
問:控制不了,自己給它設了好大一個圈套,自己就往裡鑽。
mic答:是啊,每個人都在給自己佈局嘛。
問:可我這個佈局布得太遠了。
mic答:不要布遠嘛,就布腳下就行了,眼前、腳下、當下,佈局就布這個局——念念當清淨,念念當自覺——要佈局就布這個局,不要布幻想的局。功夫都是體會當下,下座的這一瞬間都是當下,直心道場,時時刻刻都是涅槃自性的自然流露,恒常不滅。
問:那上師,生的是什麼?滅的又是什麼呢?
mic答:生滅皆是相。
問:皆是相。
mic答:嗯,自性無相,那自性無相又沒有離開一切相,是相非相。所以我們說,佛本無相,眾生相就是諸佛相,體現在一切眾生相上。
◈ 2-觀照要體現出平等性
(師兄正在拍照)
mic答:瞄準了。
問:很准了。
mic答:很准。鏡中是誰啊?境相當中非有我在。我們時時刻刻面對的都是各種鏡頭啊,你看,這不也是鏡頭嗎?這不也是鏡頭嗎?每一個人都是鏡頭,我們跟大眾在一起,時時刻刻都是鏡頭。所以說境中無我,方得解脫,對誰都是一樣的——所以這也叫作諸法無我。
所以我們《金剛經》上面說:無我相、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就是我們平時做觀照——念念當自覺。這念念當自覺當中,無我、人、眾生、壽者相,無一切相,一切相不立,自然而然體現出來。所以要弘法利生不能有“我”在,這裡就體現出平等性,大家是平等的,無我在、無人在、無眾生、壽者在,一切相皆不可得,這就是我們的平等性。
◈ 3-打七也是培養人才
所以我們打七,就是打掉這個分別我執,不再讓這個分別心興風作浪。所以預七的時候,我們每個人發了一個本子,每天要做筆記,做日記,寫自己的心得體會。大家寫了沒有啊?要寫啊,之前不寫沒關係,從今天開始寫。大家是不是覺得無話可說啊?要覺得無話可說,簡單嘛,“哎呀,我這一座痛得要命啊”,“我這一座昏沉得要命啊”,這也是話嘛,連這個也要寫進去啊。大家都能夠從頭寫到尾,每一天都寫,哪怕是一兩句話,無關緊要的話,都有一個幫助——這個幫助就是來年你們自己也可以主七了。
所以我們說今年打七總結兩種模式,一個是打七的模式,這個模式建立好了,將來大家都可以組織打七。因為大家都是當局者,都知道這個打七道場平時的一切運作、一切行為,每一個人修行的狀態,我們都是歷歷在目的。所以發這個本子也是讓我們大家共同來總結這個打七的經驗,這一個是打七模式。另外一個模式是護七模式,護七的也要寫心得啊,要建立這個心得啊。所以將來我們各位既能夠主七,又能夠護七,我們現在全中國就是缺乏這樣的人才。我們今天在座的都能夠成為這方面的人才,那對我們整個宗門、整個佛教都是一個貢獻。
我們今年打七是塔光道場第十周年的打七,我們這道場連連續續打七,已經打了十年了,每年都組織一次打七,時間由四個七到六個七。
◈ 4-翻種子和自然觀照
問:我的問題是:一天三座或者是兩座,假如有一座感覺是好的,有一座感覺不太如法,這兩座有什麼差別嗎?
mic答:不是不如法,是亂,對吧?
問:對,亂,不知道、昏沉。
mic答:不是不如法,打坐亂就是翻種子。你感覺到這座狀況很好、很清淨、很安定,這個是因為前面那一座種子翻完了。這個種子所謂的翻完也是一種假相,它是一層一層翻的。包括我們所講的這個感覺好、覺受好、清淨、輕安、很輕鬆自如,這也是種子。我們翻出來的亂的種子也有,清淨自如的種子也有,甚至有時候是在同一座裡面交替翻出來,所以說這個翻種子是一陣一陣的。
那我們多次講過,種子裡面包含什麼?我們所有的種子包括著五蘊、八苦的種子,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八苦的種子,同時也包括著清淨、輕安、禪定、無為的自性種子、菩提種子,也包括這些。那這個五蘊、八苦的種子,我們也可以稱它為事業部的種子,我們人世間,這世間法裡面的所有事業,包括在五蘊的種子裡面。
問:那上師,什麼時候能翻佛的種子呢?
mic答:佛的種子叫成就部種子。
問:成就部。
mic答:嗯,成就部種子。無論在什麼階段翻什麼種子,都是跟我們的修行是相應的,這相應叫作瑜伽(qié)。瑜伽(qié)部就是相應部,我們也叫瑜伽(jiā)部,所以密法就是相應部。
而我們所講的密,所修持的密法,裡面也包括一切顯教,包括一切顯部。顯、密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的。有的宗門是以密部作為表現,有的宗門是以顯部作為表現,但不管是哪一個宗門,顯、密都是雙融的,都是一體的,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如果說哪一個宗門說它是屬於顯的,沒有密,純粹的顯,那麼這個宗門是不完善的。
也有一些宗門,我們現在所講的某一些宗門,名字我們就不點了,對密法有排斥,這種心態就是氣度很小。雖然它對密法有排斥,但是它也用了密法的方法來修。我們打個比方,他念念不斷地持誦佛的名號,這就是屬於密法,我們叫綿密潛行,這就是密法的表現。念念都在佛號當中,這也是無上大密,所以這就是密法的修持方法。不管是哪個宗門都離不開這個方法,表現到我們這個宗門裡面就是綿密持咒,綿密持咒跟綿密念佛是一回事。我們說咒語是有傳承的,那佛號有沒有傳承呢?當然有傳承。我們說一句阿彌陀佛也是傳承下來的,不是我們現代人造作的,自古以來就傳誦了,這個傳承的本義叫作口口相傳,這就是咒的意思。你看我們的“咒”字上面兩個口,下面一個幾——口口相傳,就是咒。佛號也是咒,因為它需要口口相傳,這就是傳承。所以說,念佛也是念咒,既然是咒就屬於密部。
什麼叫顯?顯指的是行為舉止,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是顯部。因為一舉一動裡面代表著威儀、代表著自在、代表著清淨、代表著無為,所以這個就是屬於顯部。所以密部代表我們每一個人的修持方法,顯部代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心流露,這兩者是一個整體。
問:上師,也就是這樣的:從古至今,無論是何宗何派,離開他們的傳承上師是沒有一點成就的。意思是這樣說吧?
mic答:是的,因為傳承上師代表著依止,代表著信心,同時也代表著方法。所以我們講翻種子,這個種子無量劫以來,我們的所有言行舉止、起心動念都是在體現這個種子的意義。人不會無緣無故去動念頭,這叫作緣起,不會無緣無故去做每一件事情,所以一舉一動都是因果的體現;同時一舉一動又在建立另外一個因果,種下另外一個因,最終會結出另外一個果,這個因果就是我們講的每一個種子。所以我們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在因地上要種下一切善的因,避免種下一切惡的因。不管你是種哪一個因,它最終就像一個種子一樣,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種下苦因,必得苦果、苦報;種下惡因,將來也是得惡報,這個因果是避免不了的。所以如何去種這個種子,怎麼去種啊?就在我們起心動念當中去種,起心動念就是種因。
我們打坐的時候翻出來一大堆煩惱,這個煩惱因從哪來啊?從我們平時起心動念種下去的,所以打坐的時候翻出來了,這個不是別人強加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種下去的,所以打坐的時候才發現:“哎呀!我竟然會有這麼多煩惱啊!這麼多痛苦啊!”那我們不是說凡是種子,這個因它總會結成果嗎?這些惡因、這些苦果,苦因、苦果我們什麼時候享受啊?在打坐當中享受。在打坐當中就讓煩惱因和苦因轉化成煩惱果和苦果,在座上就受完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這個因果也就轉化掉了。
所以即便大家座上座得很煩惱、很痛苦,下座之後身心都是輕鬆自在的,因為這個苦因、煩惱因在座上已經翻掉了。那這個座下輕鬆自在,我們就可以去觀照,自然而然地觀照。所以我們打坐的目的,就是為了座下觀照,輕鬆自在地觀照,這個輕鬆自在就是我們的菩提自性的自然流露。所以說心清淨者即得觀照,這就是觀照。那是不是一直都很清淨啊?不是,因為清淨還是個相,我們能夠體會到清淨,但是我們並沒有住著在清淨上,所以清淨也不可得,這個叫究竟觀照。但如果說我們座上這個煩惱因、苦因沒有翻完,下座還會持續地接著翻,把座上的煩惱帶到座下去了,因為沒有翻完,所以下座接著翻,為什麼座上這麼亂,下座還這麼亂啊?就是因為打坐的時間短了,這功夫做得一點都不痛快、不徹底,所以這個種子會持續到座下去翻。
◈ 5-印心宗的方法適合當今時代
問:上師,關於座上座下翻種子和我們自己那種無明妄念怎麼區分的?我到底是在打妄想,還是在翻種子?
mic答:打妄想就是翻種子。我們平時打妄想,是因為在心裡面裝著一大堆東西,各種種子。這種種子平時是被我們的意識作用壓著的,因為我們平時看到東西要著相,在沒看東西的時候,在腦子裡面不停地都在想東西,這就是我們時時刻刻都陷於意識形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落在分別妄想當中。這個意識形態、分別妄想,我們簡稱叫作分別作意,就是在第六識上搞詭計。這第六識詭計在翻滾,就把我們的八識田給遮住了、遮蓋掉了,八識田裡面的種子沒法翻出來,因為它被意識壓住了。這就是我們所講的第七識——末那識,也叫分別作意、微細流注,它既是個門,也是個橋樑,也是個蓋,這個東西一直把我們的八識田給蓋著,同時還不斷地往裡面種種子。
所以這些東西翻滾不開的時候,人會顯得過分地煩躁,會顯得很不理智。所以用我們世間法來說,這個人壓力太大了,這壓力太大之後會導致精神崩潰,會導致抑鬱症,因為壓力太大了,沒有辦法排遣。那麼我們剛才所講的這些現象,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當中尤為突出的社會現象。所以現在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很多地方,安寧醫院、精神病科是人滿為患。我們經常看新聞都能夠看到:什麼地方又有人跳樓了、自殺了。為什麼?因為他的壓力排遣不掉,然後選擇了一條拋棄生命的偏激的行為,採取一種極端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我們人的煩惱、人的執著、人的各種苦跟這個肉體沒有太大關係,那都是意識形態當中的境界。我們是可以用各種方法去把它排遣掉的。也有的是靠藥物,但是藥物的副作用是很大的,它既然能夠讓你忘記掉這些煩惱,它就可以把你的記憶力給破壞,所以這個就是藥物體現出來的後遺症。吃藥的結果就是讓這個人永遠陷於一種癡呆的狀態,再也回不到過去了,因為記憶力給破壞掉了,記憶力破壞掉也就是有部分腦細胞給殺掉了,我們用毒藥把自己的腦細胞給殺死了。
所以這是科學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那我們所用的方法就是我們幾千年以來的歷代祖師、精神領袖所傳下來的方法,也可以說精神領袖的作用就是治療各種各樣的精神病——這就是精神領袖的作用。我們說人身上的病除非是絕症才會把人給殺死,但是精神上的病會把一個身強力壯的人給殺死。所以精神病是最可怕、最有傷害性的,甚至有些精神病他不是殺死他自己,他還傷害了別人。我們自己身上的病除了精神病之外只能夠傷害我們自己,傷害不到其他人。當然,我們所講的傳染病不包括在內,因為傳染病要有傳染的管道、途徑。
那我們剛才所講的這些現象,終歸就是回歸到兩個字上面,這兩個字就是:種子。所以為什麼說,我們所修學的印心宗是最適合當今這個時代人的特徵的。我們這個時代人的特性,就是剛才所講的各種社會因素,各種社會現象尤為突出,特別是精神方面、精神疾病方面尤為突出。所以我們現在所修學的方法,恰恰可以讓大眾通過這個方法,去釋放掉八識田裡面的形成各種巨大精神壓力的種子。
所以我們釋迦佛所傳的方法,到哪一個時代,會有釋迦佛所傳承下來的哪一個方法應世出現,這個是跟那個時代人的心態是相應的。人的特性、人的心態,這個社會上的種種現象,是跟每一個法的表現和弘揚相應的。
◈ 6-翻種子的過程
問:請問上師,靠打坐、持咒或者念佛就可以達到激發那個種子翻騰的作用嗎?
mic答:對,讓種子翻出來。這個種子翻出來有什麼意義呢?你看我們剛開始說這個種子,翻的是粗的妄念,我們且叫它為粗住;接下來翻細的妄念,細住;再下去,微微細的妄念;再往後微細流注。這一個過程就是翻各種各樣的種子。
那人最初的種子是什麼種子啊?煩惱種子,最初的就是煩惱種子。所以剛開始打坐的時候都覺得自己煩得要命,坐不下去,這就煩惱種子體現出來了。所以我們說要定鬧鐘,你不定鬧鐘的話你這一關過不了啊,鬧鐘不響不能下座。因為這個煩惱種子的力量太大了,能夠把我們從所修學的佛法當中趕下座,這不是煩惱的力量嗎?這個種子的力量非常強大。
那到了細住的時候,我們所體現出來的不是煩惱,而是各種妄念,這些妄念一個接一個的,綿綿不斷,所以我們持咒也要綿綿不斷地跟著它。那這些妄念當中,也還會存在煩惱的影子,但主要表現就是貪瞋癡慢疑——我們所說的五毒,表現在各種妄念當中。這個時候,雖然不會趕我們下座,但會表現在我們這個身體上是各種各樣的痛苦,主要表現在痛苦方面了,各種各樣的痛苦,各種各樣的聯想。
那這種狀況主要表現在每一座兩個半小時以下的時候,基本上就是各種妄念紛飛、心猿意馬。所以大家表現出來的經常是說這一句話:跟著妄念跑,一會兒要把它拉回來,一會兒呢又跟著它跑,一會兒還要把它拉回來,這就是在那拉拉扯扯。所以這一般就是兩小時、兩個半小時左右,就是這樣。這拉扯沒完沒了,下座了還會跟著拉扯,種子沒翻透,下座還會繼續翻,所以這座下也是拉拉扯扯。
問:難怪老是兩個小時以後好像妄念不斷。
mic答:就是在拉扯嘛,拉鋸戰,看誰的力量大。是妄念的力量大,還是念咒的力量大?你說哪個力量大?
問:那我現在是妄念力量大。(眾笑)
問A:它有時候是一邊念咒,一邊打妄想。
mic答:是啊,就是一邊念咒,一邊打妄想,兩者是平等的。
問A:平等的?
mic答:對,兩者是平等的。正因為妄念的力量大,所以我們咒的力量也很大,否則你早就下座了。
問:那不下座就說明是平等的。(眾笑)
mic答:對,平等,雙向並行。
問:兩個小時之內好像還能夠拉回來,兩個小時之後就拉不回來了。
mic答:哦,一樣的,它是反反覆覆的,這個現象會反反覆覆出現。其實這個種子也是所有一切世界的構成,我們六道輪迴也是它構成的,諸佛世界還是它構成的,這種子就如同一個原子一樣構成一切。所以通過翻種子你就可以認識到:一切萬法,根由都在這裡。我們說密宗要修觀想,那觀想叫什麼觀啊?種子觀。
問A:它等於是種出來的。
mic答:對啊,種子觀,也要種種子,也要用種子。只是所運用的方法不一樣,絕大多數宗門和宗教是用意識形態——我們所講的第六識、第七識——來種種子。那這個種種子,還要等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你要是通過這種方式來修行的話,時間也很漫長。如果說,他的心境、心態比較清淨、平和,就是他的善根具足,那當然這個過程也短;如果煩惱比較重,腦筋比較複雜,那這個方法對他來講,就很漫長。所以說上根利器之人,無論修什麼法成就都很快。
那我們這個宗門,在打坐修行的過程當中有沒有觀想啊?有沒有求啊?所以我們說不需要觀想,一心只管持咒,也不要去求開悟、求解脫、求成佛,也不要求定,一切無求。唯有在一切無求當中才能夠做到一切不住,才沒有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執著上。因為一切有求皆是執著,所以在修我們這個法的時候是沒有一切執著了,唯有一句咒語、一個手印。所以在沒有作意,沒有把注意力、沒有把功用體現在第六識、第七識上的時候,我們這個蓋子是打開的,我們的心門是打開的,所以大家才會發現,我們的妄想不是自己想來的,是從內心翻出來的。
所以我們說,我們這個方法是從八識田上啟修,直接在八識當中做功夫。所以說為什麼說別的宗門是從第六識、第七識上做功夫啊?我們從八識田來做功夫,從第八識下手,因為我們用的是心念耳聞,不用觀想。所以我們前面那部分講種子是跟各宗、各門相應的,都講種子,如何去種種子,如何去翻種子,但是我們這裡所講的打坐,又是跟其他宗門是不一樣的。
所以現在有很多宗門的師兄在交流的時候,學會了我們的一個詞,這個詞就是三個字:翻種子。因為自古以來到現在,除了禪宗之外,沒有哪一個宗門講翻種子。當然我們所講的“禪宗講的翻種子”是古時候的禪宗,現在的禪宗也不講翻種子,現在的禪宗它是作意觀照,作意觀照相當於壓念不起,種子根本就翻不出來,所以也沒有翻種子這一說。所以大家一談到翻種子就笑:“他們那個宗就是翻種子。”他不知道這是妙法。誰有本事翻種子啊?唯有禪定的人才有本事翻種子。所以翻種子的過程,就是一種超越自己的過程,我們是在翻種子當中超越自己。當你翻出菩提種子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就是諸佛世界,處處皆是菩提,每一個人都是佛陀,這是菩提種子的體現。翻出了菩提種子的時候,看這個世界就是現成的華嚴世界。
問B:上師,禪定以後才能翻種子,是不是?
mic答:禪定就是翻種子,翻種子才能禪定,相輔相成。
問B:相輔相成的哦。
mic答:對。
問B:還有一個心念耳聞,它是不是主要是容易入禪定?
mic答:對啊,心念耳聞的目的就是讓它翻種子,培養禪定。到禪定的時候這個翻種子是翻什麼呢?微細流注。翻出來的是各種各樣的、很微細的,這裡面就包含著所有的智慧。
問B:就是我們的智慧是在禪定入得越深的情況下體現的?
mic答:是的,所以世間法、出世間法都在這裡面。那這個微細流注斷了就是一心不亂,就是一念不生。但這個微細流注它不會永遠斷下去,因為我們還要用它,微細流注是可以起一切妙用的,所以我們不會讓它消失。
問B:沒有禪定,智慧是很難打開的。
mic答:是啊。智慧就在禪定當中體現出來的,由初定到深定到大定,這個過程都有智慧的應用。智慧叫本位不移、本不生滅、本無來去、本來清淨,這就是智慧的體現。所以我們打長座,為什麼叫剋期取證啊?因為打長座就是要把種子翻透,種子翻透了,我們自性就自然流露了,這就是打長座、打七的功用,所以我們說剋期取證。
包括我們所講的灌頂,灌頂為什麼要把手按在梵穴上啊?手心跟佛心是相通的,梵穴是我們中脈最頂端,跟我們的心識也是相通的。灌頂就是把諸佛菩薩的圓滿、自覺、菩提種性,種到每一個求法的人心田裡面去,所以這是灌頂的意義,不是簡單地灑幾滴水就算了。所以我們元音上師說,灌頂一定要灌頂上師親身力行,要把右手的手心按在每一個人頭頂梵穴上,持咒加持。然後再灑灌頂水,這灌頂水裡面包含各種種子,因為我們要對這個灌頂水持咒的,所以這個灌頂水包含了圓滿道果的種子,所以這是灌頂的意義。
問A:所謂灌頂就是種下諸佛智慧的種子?
mic答:對,你成就的種子。發願也是在種種子,你願力越大你給我們自己種下的菩提道果就越大,所以發願也是種種子。所以我們所有的一切佛經,沒有哪一部佛經是不講發願的,而且皆是大願,所以你願力越大成就就越大。
有人說,你發這個願這麼大,你這輩子實現不了那不是打妄語嗎?這句話是大錯特錯。那我們說地藏王菩薩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那他發這個願的時候成佛了沒有啊?發這個願了就成佛了,因為他的願很大,所以即生成佛。如果他沒有發這麼大的願,怎麼去成佛啊?所以願一定要大,你的願力越大,成就就越大,要發大願。沒有哪一位祖師鼓勵你發小願的,我們只有“發大願”這個詞,誰見過“發小願”這個詞啊?
問:上師,我腦子裡想一個大願和發自內心的那種願有沒有區別?
mic答:嗯,這個過程是有的。你雖然只是停留在腦子裡面想,那畢竟還是種下了一個因,將來必定會得這個果,這是個過程。那你說發自內心了,那就更近一步了,如果沒有腦子想怎麼會發到內心去呢?所以我們說這是個過程,首先是腦子裡面要有這個願。
剛開始我們師兄們發願就跟念口頭禪一樣: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念了念了覺得很沒意思,覺得說我這個願好像不迫切,發不到內心。我們說沒關係,種種因嘛,也挺好,那你不發願、不持咒、不觀照的時候你在幹什麼呢?胡思亂想,那不是更不好嗎?
◈ 7-發願是“求”還是“不求”
問:上師,我有一個問題,就是您剛才說那個求啊,您說一切求都是執著,那您說我們這個求,跟我們這個願它有什麼區別呢?
mic答:你說有沒有啊?
問:我覺得求就是願,願就是求,這個應該是沒有區別的。
mic答:那你求的時候要不要得啊?
問:求的時候肯定是要得嘛,你不得你去求它幹嘛呢?
mic答:哦,那你願的時候要不要得啊?
問:願的時候肯定是希望我的願望成真嘛,不然發這個願有什麼用呢?
mic答:那你這個願望成真,是要得到什麼東西嗎?
問:所以我就有點搞不清楚啊。
mic答:你平時的求是體現在什麼方面的?你平時的求也體現在成佛上嗎?
問:平時的求嗎?
問A:求財。(眾笑)
問:沒有,沒有完全。
mic答:沒有完全啊?那你要完全啊。(眾笑)
問B:上師,我覺得是不是平時的求跟願,它就是物件不同:求的話都是為個人,願就是為眾生。
問:那我可不可以是這麼理解,願就是一切以利他為主的叫作願,如果是一切以利已為主的就叫作求?
mic答:那不一定。
問:那不一定嗎?
mic答:那不一定,一切利他利已,利他也包括利已,沒有完全離開利已。
問:對啊,那一樣的,不管你求什麼都好,比如你求錢財。
mic答:你忘了後面還有一句話:不求餘果。(眾笑)你念一下嘛,你念,從“願”開始嘛。
問: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
mic答:你看這裡面“願”跟“不求”是一回事嘛,跟“求”不是一回事。你這個願當中已經回答了你了,你不是“不求”嗎?“不求”不跟我們打坐中“不求”是一樣的嗎?
問:但是我覺得用到座下會有求。
mic答:你也在不求啊,還是不求啊,好多人說:“不求餘果那不行,你看,我上有老下有小,我不求了那怎麼過生活啊?”糾結在這個問題上。
問C:上師,這個有衝突嗎?我覺得好像沒有衝突吧。我說您剛才說的一句“上有老下有小”,但是我說我認為是沒有衝突的。
mic答:好,你說說,如何沒有衝突?
問:在你那修行當中你衣食住行會缺了麼?不會啊,對不對?
mic答:其實應該是這麼回答:你不求也是這麼過,求也是這麼過,何必求呢?不求不等於不做,你這個生活是在做當中,你的一切運作當中。求不求只是一種起心動念,求只是一種起心動念而已,所以不求照樣也是在生活。“不求餘果”是因為我們本來具足一切,一切都在本來具足當中,所以不需要去求它,功到自然成。好,再問你一句:你要“求餘果”還是“不求餘果”啊?(眾笑)
問D:道場現在不缺錢,她還想求。(眾笑)
問:那還是不求,本來都有了你還求。
mic答:就是啊,本來具足。
問A:主要是那個觀音廟裡他們老看那幾個字“觀音菩薩,有求必應”。(眾笑)
mic答:“有求必應”,不求也應。
問E:不求怎麼應?上師。
mic答:你看,已經應了。(眾笑)
◈ 8-發願種下菩提種子
問:你看兩個人扯來扯去的,一個清淨扯,一個煩惱扯,你扯完以後就有一邊勝了,那煩惱也是清淨的話,既然不分煩惱也不分清淨,我跟你使那麼大勁、費那麼大的周折,跟你扯這個勁幹嘛呢?當然跟著流浪也不太對,我的問題問完了。
mic答:是,既然都一樣就都放下嘛。這個實際上就是翻種子的過程,師兄所講的都屬於翻種子。座上翻出來的各種境界,有的都很微妙,而且這些種子都是各種現象,跟我們平時的起心動念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平時的這個起心動念、作意分別都是種種子。那平時為什麼發現不了啊?沒有力量能夠發現它,只有打坐的時候才能發現。你看我們說打坐是培養定力、培養心力,所以在打坐的時候才能夠發現:哎喲,我們的種子當中原來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啊,所以這是屬於翻種子的範圍。
所以種子翻得越厲害,我們下座以後發願就顯得更加重要啊,因為發願,我們說了是種下菩提種子,種下菩提道果的種子。所以平時多發願,打坐的時候容易讓各種各樣煩亂的種子化掉、轉化掉,更容易、更多地體現出清淨、自在、自覺的種子,所以發願也是種種子。到了打坐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了,平時發願跟我們座上打坐是相應的,我們座上的打坐又可以培養座下清淨觀照。
當然清淨觀照是包含願力在內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的覺,是覺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皆得正果,這就是覺的力量,它就包含願在裡面。所以自覺它是可以持續下去的,持續不斷地自覺,我們就可以發現這其中是有願力的。如果我們發現不了自覺,那麼我們就先從發願開始,發願也能夠讓我們證到自覺。所以佛經上說:初發心者,即證不退轉地。這是《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的上面的一句話:“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這就是說初發心、初發大願都非常殊勝了,莫說是你時時刻刻都在發願。我們說自覺,恒持不滅地自覺,這不是願是什麼啊?這包括願在裡面。
所以自性是沒有離開大願的,自覺是沒有離開大願的,所以說自覺覺他是一體的,自度度他也是一體的,自利利他還是一體的。
◈ 9-持咒的換調和節奏問題
問:我覺得座上的上半段時間會輕安,持咒可能也會比較輕鬆自在,下半段以後,好像把咒提起來都很吃力,然後不停地換那些調。
mic答:不要換調,吃力的時候你可以把咒放一放。
問:就一直換、換、換。
mic答:你要把咒放一下,你覺得吃力就可以不持咒的。等到你覺得又能夠持咒了,很輕鬆持咒了,再把咒持起來。
問:那不持咒就坐在那裡觀照?
mic答:對,坐在那裡還是坐嘛。
問:我就一直想提,然後換不同的調。
mic答:那你這是在打妄念了,還升調呢,打妄念了,不要打妄念。
問:我是為了不想把咒給斷了。
mic答:沒關係,咒該斷就斷。咒是有生滅的,本來無生滅,佛號跟咒語都有生滅,自性無生滅。
問A:沒有咒,沒有佛號,就讓妄念跑嗎?
mic答:嗯,我們不是對你說的,對他說。他這個咒本來是要斷掉的,他怕咒斷掉,拼命地生起妄念,讓這個咒變成五花八門的音樂,(眾笑)各種調不就是音樂了嘛。
問:提起來之後,覺得那個咒很不熟悉。
mic答:是啊,變成唱咒了,不用,咒該斷就斷,當機立斷。你在上面又分別作意了,給它加上各種各樣的調。
問:我是想把它提起。
mic答:好了,你不知道方法,這一交流知道了:當斷即斷,不要執著它。
問:它是因為累了提不起來,不是說我自己想斷。
mic答:沒關係的,你試試看嘛。如果你覺得只是累,提不起來,那你還要提的話也可以,但是不要再給它配樂。(眾笑)好吧?
問:好,阿彌陀佛。
mic答:好,阿彌陀佛。
問B:上師,我有一個類似的問題,但是我的問題不是配樂,我是那個節奏它會變來變去的。(眾笑)
mic答:那你要繼續念。
問B:繼續念?
mic答:對。
問B:而且口水比較多的時候,它會不斷地打斷咒。
mic答:沒關係,你就咽口水,這個是養生的一種表現。
問B:但是它不斷地有,它就不斷地會打斷。
mic答:沒事,沒關係,有就有,有你就咽下去,這個不算斷咒。
問B:然後它因為吞口水而節奏被打斷一會兒。而且有時候持不動了,有時候力氣好像不夠,有時快有時慢,那就節奏不斷地在變換,就感覺好像比較亂了。
mic答:沒關係,亂也沒關係,翻種子,沒關係。
問A:就是快慢可以調,但是不要給它配樂,不要變調。
mic答:對。
問B:我中間斷句的節奏是好像有變化的,有的是斷在前面,有的斷在後面,我感覺後面也產生變化了。
mic答:這個問題不大,你配樂也會覺得累的,配樂也是暫時的,它是個階段。所以一切相皆是生滅相,這個相有生必定有滅,所以它這個形態會變來變去。聞者不變,聞性不變。
問B:但速度是盡力加快嗎?還是說我舒服就好了?
mic答:嗯,現在沒到加快的時候,到了加快的時候你都不用問了,自然會加快,因為加快是輕鬆自在的,不是勉強的。所以不要作意地加快,作意地加快也快不起來,也會累。
問B:節奏斷,變換就讓它變換了也不管了,隨著它自然去變就行了。
mic答:對,萬變不離其宗,就別給它加上各種調就行了。
問B:斷句,中間斷了無所謂斷前斷後,還是不管它了?
mic答:無所謂。有所謂就斷不了了,還有一個所謂在肯定斷不了。
問B:有時候聽得不是太清楚了最後,也無所謂了?
mic答:了了常知嘛。
◈ 10-身體僵硬要多發菩提心
問:上師,我是這段時間打坐,感覺這個身體還是比較僵硬的,很難放鬆下來。
mic答:執著的一種表現,也是願力不夠的一種表現,慈悲心不夠,這身體就是僵硬的。打坐都是僵硬的,那死的時候就更不用說了。(眾笑)所以說要多發菩提心,菩提心具足,身心柔軟,就不再是僵硬的了。
問題:01_10
印心七二七第五天
1-功夫在當下
2-觀照要體現出平等性
3-打七也是培養人才
4-翻種子和自然觀照
5-印心宗的方法適合當今時代
6-翻種子的過程
7-發願是“求”還是“不求”
8-發願種下菩提種子
9-持咒的換調和節奏問題
10-身體僵硬要多發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