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131_140

◈ 131-修行要懂得休息
問:上師,承當自己的不精進也是承當嗎?
mic答:不精進如何承當?
問:因為今天碰到一個老師,他修行,他說每天晚上就是打坐。我想自己這四小時,還不是每天,就感覺自己如此不用功。上師說那句話:累了可以睡一覺。這句話確實對我來說有點安心的這種作用啊。我就覺得心裡面很著急,所以說感覺這不精進是不是也是一種承當?
mic答:嗯,精進是有度的,不是無度的。所以累了就休息,不要撐著,睡好覺了我們再補一座。打得更輕鬆愉快,你在那裡硬撐著也沒什麼意義。
問:這是我一貫的想法,(眾笑)但是確實與這種氛圍不相稱。
mic答:哎,哥們啊,我是站你的立場上說話,(眾笑)你可別把我出賣了。(眾笑)
問:不過這確實是一個過程。
mic答:對,是個過程,所以要懂得休息嘛。修行就在休息中,這是多快樂的事啊!我們打坐也是讓身心休息嘛。
問A:反正我覺得這段時間就是苦。
mic答:你的身心得不到休息,所以你就覺得很痛苦,要休息。所以我們還沒啟七,預七時就說了:我們這打七有多種方式,有坐著打,有躺著打,躺著打叫睡七。(眾笑)

◈ 132-“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問:上師,我想談一下那個觀照。就是好像覺得現在有念頭,或者是外境,自己就能夠比較快地覺察到,那個覺知力已經就加強了,又回歸到一種比較自在、清淨的那個狀態。原來我覺得這個應該是自然觀照,但是這又是回到一種境界上一樣的,就是執著於一種境界,這個算不算?
mic答:清淨也不可得。
問:對,也不可得。但是到底什麼是自然觀照呢?我又迷糊了。
mic答:“清淨不可得”就是自然觀照,自自然然的。
問:那種覺知,就是不跟著妄念走。
mic答:你不要落在這上面,落在這上面就可得了。不落,不住,一切不住,覺知也不可得。
問:這怎麼做呢?就是自自然然的,不管它就是了。
mic答:有一句話:“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問:“知是空華”。
mic答:對。你知,是一瞬間的,一切都是空華,知也是空華,你就不會停留在上面了,不會停留在上面就沒有輪轉了。所以“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連知都不住了,就不會輪轉。你停留在這上面,你就會去猜想,會去作意。
問:那是作意觀照哦?
mic答:是啊,你老去分別“這是不是觀照,這是不是觀照啊”。
問:對,有時候就自己懷疑,還是不敢承當。
mic答:嗯。

◈ 133-自然觀照包括了願力
問:上師,這個發願它也是自然觀照吧?
mic答:嗯,“不求餘果”就是自然觀照嘛。
問:“不求餘果”就是自然觀照。因為那天我聽一個師父說,你不會觀照的時候你就先發願。然後你就發願,等到自然觀照了就可以了,那麼就是有一個先後順序了。
mic答:是啊,是這樣的。
問:它還是有先後順序的哦?
mic答:有啊。
問:那會自然觀照了也要發願?
mic答:自然觀照包括願力,因為你要持續嘛。
問:要持續。
mic答:持續的觀照就包括願力在內。

◈ 134-轉分別心為平等性智
問:上師,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還是有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還有那種對立。那是不是要開智慧以後,就自然地它就建立平等性,能夠平等地看?
mic答:平等性就是開智慧。
問:但是現在我們還做不到的情況下是要去思維嗎?
mic答:首先是證平等性。
問:要證,要親證。
mic答:親證平等性才能夠啟妙觀察,才能夠啟一切智慧。
問:妙觀察是第六識。
mic答:啟用,那些叫啟用。
問:那現在我們還做不到呢?
mic答:平等就是把我們的分別心轉成平等智——就是轉念。
問A:轉念。
mic答:嗯。
問B:上師,你這個轉念是很難搞的。(眾笑)
問A:怎麼轉?
問B:我就是說這個轉念,它內在是很容易,但是你事相上你要做。
mic答:那是你很難轉,不是我很難轉。(眾笑)
問A:我是說事相上。
問:這個轉怎麼轉?現在就是沒有證到平等性智的話,需要通過思維嗎?
mic答:思維起分別。
問:是啊,思維就要起分別。
mic答:要把思維打掉。
問A:是不是我們發願觀照的話,其實也在轉啊?
mic答:是不是啊?
問A:是。(眾笑)那我們時刻都在發願,時刻都在觀照嘛。
mic答:是不是啊?
問A:那我們轉就是轉自己的習氣嘛。
mic答:嗯,是不是啊?(眾笑)
問A:就是。(眾笑)

◈ 135-從“知道咒在”到“知道心在”
mic答:你打坐持咒的時候咒在哪裡?
問:好像無處不在的感覺。
mic答:那你是不是持的速度慢了?
問:有時慢有時快,有時候念那個咒念得很慢很慢,有時就很快很快就自己轉,在那裡轉,咒輪。
mic答:咒在什麼地方呢?咒在哪呢?
問A:這個不好說。
問:在哪呢?在嘴上,不是不是,咒就和那個耳根就全部融為一體了。
mic答:我們剛才說過哦,咒在“知道”上。
問B:咒在“覺知”上的,覺知的時候才有咒嘛。
mic答:知道咒在嘛,那咒不是在“知道”上嗎?你還用繞那麼大圈子。為什麼要知道咒在?通過知道咒在,來知道我們的心在哪裡,所以知道咒在就是知道心在。知道佛號在就知道心在,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心佛不二。
問:那“性”呢?
mic答:這就是自性流露啊。
問:這個心其實就是“性”吧?
mic答:對啊,“心”就是“性”的作用嘛,心性流露體現出“心”嘛。
問A:那這樣子不是時時刻刻都在見性上嗎?
mic答:是不是啊?
問A:是啊。(眾笑)對啊,那這見性就很簡單了。
mic答:見性本來就很簡單啊,簡單嗎?
問A:簡單啊。
mic答:為什麼那麼難呢?
問A:難的話是因為我們看書,就像您剛才說的,要什麼能所雙忘,然後座下才身心什麼消融,那這個跟“性”有什麼關係嗎?
mic答:嗯,知道咒在吧?
問A:知道啊。
mic答:知道心在吧?
問A:知道啊。
mic答:心佛不二,就是能所雙忘啊。這個東西名相很多。
問:那這樣子不是大家都見性了嗎?
mic答:嗯,所以要換一種說法來跟你說,不能老是跟你說能所雙忘嘛。要跟你說心佛不二嘛,不二是什麼意思啊?
問A:是一體的。
mic答:不二就是一體,非一非二,所以叫不二,就是不分別。用不用經過思考啊?
問A:不用,不需要經過思考。
問:主要還是我們自己懷疑,承當不夠。當下見了,等下又懷疑了,就不徹底。
問A:那是,你為什麼要懷疑呢?
mic答:所以要每年都來打七嘛。(眾笑)
問A:肯定就是了嘛,為什麼要懷疑呢?
mic答:就是啊。
問B:好了,明年都不用來打七了,都承當了。
問C:還要實證嘛。
問A:那是,對。你已經在實證中了呀,關鍵是我們在座下會見境生心。又起了妄分別,所以又把那個覺知給搞忘了。
mic答:嗯,好,謝謝開示。(眾笑)
問A:上師,我沒有開示,我只是問。
mic答:這就是開示嘛,怎麼不是開示?
問A:是不是這種情況?我們在座上,按照這種講法,事實也是這樣哦,你說咒在覺知上,通過咒在就知道心在哪,那麼心就是一種自性的流露。為什麼我們在座下有時候會顛倒呢?那就是因為我們對境生心了,又把那個自性一下子又帶過去了,就立馬又……
mic答:埋沒了。
問A:對啊,埋沒掉了。所以只要時時發願,時時把佛號或者願提起來的話,我們就時時地在見性中。只要肯定,你就是在見性中,所以這個見性其實也不難。
mic答:給點掌聲好不?(眾鼓掌,眾笑)

◈ 136-咒斷掉是自然出現的
問:因為咒太慢了,所以才會出現咒和妄念是並存的?
mic答:不會,咒快了才會有合併,咒跟妄念是一體的,那是咒念快了。
問:就是你有妄念,你想斷它。
mic答:你還在想啊?
問:不是,你就斷掉它嘛,然後把咒速提快了,但是它斷不了,不是想啊。
mic答:不要斷它,就讓它念嘛。
問:只要咒在就行啊?
mic答:斷是自然的,斷不是我們要去斷它,而是它沒了,但是我們還想念,念不出來了。不是我們想去斷它,那想要斷它你上座就可以斷,不需要念,沒說要去斷啊。

◈ 137-根塵脫落是身心世界左右不了根本
mic答:塵就是身心世界。
問:哦,那就是說它一直是在應用的。
mic答:它一直在作用,反覆作用,流浪也是作用,著相也是作用。時時刻刻都在作用,都在表現。
問:但是很多大德的開示都說是根塵勾結嘛,根塵勾結然後你真正地,就是說保任一如之後,它就不會再勾結在一起了。但是上師這樣一說又不是了,只是說,你這個“體”不會再受“用”的影響。
mic答:對啊,我們這個根本——性,跟這個身心世界,就是出現一種分離的狀態,就是說,身心世界左右不了我們的根本,這就叫根塵脫落。
問:哦,哦,哦。
mic答:凡夫都是身心世界左右著根本,所以發明不了心地嘛。
問:所以說體用一如就是這樣。
mic答:體用一如是根塵脫落之後,才體現出體用一如。
問:嗯嗯嗯。

◈ 138-無聲之聲就是“知道”
mic答:無聲之聲。
問:就是“知道”。
mic答:對,就是“知道”。雖然無聲我也不錯過。
問:錯過了也沒錯過。
問A:怎麼錯過嘛,上師。
mic答:就沒錯過啊,聲聲入耳,念念分明。又上當了。
問:又上當了。
mic答:凡是有說,皆是方便。

印心七五七第六天
(2017年1月13日)
◈ 139-長座是脫胎換骨的過程
問:一座坐的十個小時,感冒了三次,好了三次。
mic答:十個小時感冒三次,又好了三次?
問:對。
mic答:瞬間感冒瞬間好。
問:對。
mic答:那這個是正常現象。
問:哦,正常現象。
mic答:我們經常有這種現象,一下子來的感冒,打噴嚏、流眼淚,然後有時候還發熱發冷。
問:您可別說,我這一次打七是發癢的多。
mic答:哦,發癢,發熱、發冷、發癢。
問:對。
mic答:然後十幾分鐘這個感冒就過去了,就恢復正常了,這種現象常有。
問:常有哦?
mic答:特別是打長座的,這個是脫胎換骨的過程。

◈ 140-怎樣發願才能有力量
mic答:你的心在哪裡?
問:心在咒裡。
mic答:在哪?
問:心在作用處。
mic答:作用啊,那你這個透徹啊,通透啊。
問:不透徹,不通透,比如說我遇到事的時候就不通徹了,就我剛才舉的例子,比如說我這幾座就很昏沉。
mic答:昏沉。
問:對,昏沉,明明我的心說你不要昏沉,你要起來,手印不要散,但是它不聽我的呀,連這個主我都做不到,你說我怎麼叫透徹呢?然後更別說其他的,比如說生病啊,我說人家那經書上不是說嘛,致心念念經病就能好。
mic答:做不到也很透徹。
問:透徹得做不到。
mic答:對,也很透徹。
問:我想透徹得做到呢?
mic答:那就發願嘛,願力不夠嘛,我們這個已經說了很多次了。座上昏沉比較大,昏沉比較多,都是平時座下願力不夠。手印老倒,也是願力不夠的表現,所以就不夠透徹,通透不了。
問:對,“哢哢的”,就解決問題。
mic答:“哢哢的”,那是靠願力,沒有願力怎麼“哢哢”?
問A:這“哢哢”是什麼意思,上師?(眾笑)
問:就是三下五除二。
問B:這是密語。(笑)
mic答:“哢哢”就是“哢哢”的意思嘛。(眾笑)
問:那好吧,還是願力的事。然後第二個問題就是:這些問題我都是在座上想出來的,然後答案也是在座上找的,然後這種想的時候,就很糾結,這算妄念呢,我該提咒呢,還是該繼續想啊?(眾笑)
mic答:邊提咒邊想。
問:哦。
mic答:把咒提快一點就想得更多。(眾笑)
問:前一陣一位師兄身上發生了一件事,然後我就發現自己的發願,對別人好特別假,特別自私。
mic答:願力特別假。
問:願力是不夠。
mic答:哦,不夠。
問:然後行為特別假。然後……
mic答:行為來真的嘛,幹嘛來假的?
問:不是,做是做了,心和做法還是有缺欠的。
mic答:口是心非。
問:也不是。
mic答:手是心非。
問:沒那麼純,沒那麼純。
mic答:純。
問:哦,而且不持久。
mic答:哦,不持久,還是願力不夠。
問:上師能不能就……我知道……
mic答:好,那換一個說法,不說願力,你的決心不夠。(眾笑)
問:這樣所有問題都是願力的事,那交流上不就是自問自答了嗎?
mic答:你自己沒答呀,是我在替你回答,那就是決心不夠,再換一個詞,覺悟不夠,“你這個人覺悟很差勁啊。”覺悟就是決心,就是發願,願力,發心不夠,你看這些詞都是一個道理嘛。
問:那怎麼能發心夠啊?
mic答:拼命發心。
問:就不能一天,就你天天就這麼念念念念念……
mic答:不要天天。
問:要時時。
mic答:要當下。
問:哦,對,就是那也是那啥呀,就沒有……
mic答:當下,你當下了沒有?
問:當下這不讓說話了。
mic答:卡住了,哢哢。
問:就是那個動力,比如站在我的角度之所以能夠有那麼一點小小愛心吧,是看到榜樣的力量,這是外在的力量,但是你要是當下一直這樣念念念念,總覺得挺那啥的……
mic答:榜樣不需要念。
問:對,學嘛,願力要念,願要發的嘛。
mic答:發願就是起心動念。
問:我問的是當下一直保持那個發願的同時,還有沒有其他的呢?
mic答:發願不是發願文。
問:要用心嗎?
mic答:對,發願的願心,不一定是發願文,發願文很容易變成口頭禪,變成口頭禪的時候是沒有力量的。
問:就是沒力量。
mic答:但是願在心頭,它就不會是口頭禪了。
問C:那上師要怎樣發願才能有力量?
mic答:“哎呀,明天就要無常現前了,我今天該怎麼辦啊?”
問C:發願。
mic答:對,發願,有沒有力量啊?
問C:有力量。
mic答:死到臨頭了就有力量了,就怕自己發願發少了,發遲了,發得不夠力。所以你看《八大人覺經》上面:“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常觀無常,就能夠發起解脫的大願,這叫無常迅速,這無常現前了,平時這個發心不夠肯定是沒有辦法的。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摘要

問題:131_140
131-修行要懂得休息
132-“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133-自然觀照包括了願力
134-轉分別心為平等性智
135-從“知道咒在”到“知道心在”
136-咒斷掉是自然出現的
137-根塵脫落是身心世界左右不了根本
138-無聲之聲就是“知道”
印心七五七第六天
139-長座是脫胎換骨的過程
140-怎樣發願才能有力量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無心直說--如何修證印心法門(二)
    包含所有座上實修、實證的重要開示!
  • 前言 蔡奕忠居士簡介
  • 打七開示:2016年12月11日—2017年1月14日

    塔光道場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