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入流亡所”就是知道咒在
問:上師,我請教一下,如果念得快的話,就是感覺好像各種念頭挺多,如果念得慢,一個字一個字地念,就好像清淨一些。
mic答:嗯,以念得快為准,要翻種子。
問A:上師,念快了有時候字就模糊了,有時候就是不自覺地停了,念不清楚了。
mic答:你那個是執著,執著咒語,執著每一個字。
問A:就是想把它念清楚。
mic答:念清楚是剛開始,要講聲聲入耳,字字分明,所以就要念清楚。因為剛開始的時候妄念和煩惱都特別大,所以這時候要求咒要念得清清楚楚,它是對治你那個妄念和煩惱的。但是你老停留在這上面了,你就會發現修了幾年沒什麼進步,你這個可以總結一下。
問A:它實際上也是,已經念快了。
mic答:所以我們說知道咒在,就是我們《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裡面有一句話:“初于聞中,入流亡所。”“入流亡所”就是知道咒在,但是沒有每一個字都清清楚楚地住在上面。如果是住在上面就不叫作“亡所”了,“亡所”就是不住,“入流”就是知道咒在,但沒有去執著在咒上,這叫作“入流亡所”。
◈ 52-念就是佛
問:上師,好像就主要是“叭咪吽”,不是“嗡啊吽”,好像不標準了。
mic答:是啊,一樣的。這時候已經不管它是六字大明咒還是根本咒了,已經不存在這個問題了,你在念的就是覺,念念當自覺,覺就是佛,所以說念就是佛。
問:這個時候還有念頭在。
mic答:對,念念當自覺,這不就是佛嘛,念就是佛。為什麼要念佛啊?因為念就是佛,所以要念佛。
問:念就是佛,這怎麼講?
mic答:對,念念當自覺,清淨不?清淨不是佛是誰啊?所以說“念念清淨念念佛,聲聲喚醒主人翁”。
◈ 53-微細流注的特點
問:上師,我昨天打坐的時候坐在那兒,就突然間有一種那種狀況,好像知道有念,但是又不知它是什麼念,但就是知道。
mic答:這是微細流注。
問:哦,很快就過去了。
mic答:微細流注就是你能夠察覺到了,但是看不清楚是什麼。
問:對,看不清,知道有,但不知道是什麼念頭。
mic答:出現微細流注的時候,人是定的,定在那裡的,就會出現微細流注嘛,所以人定的時候能夠看到很細很細的。
問:它不是一個的?
mic答:不是一個,它是連成片的。
問:對對對。
mic答:所以叫微細流注,這個打長座就能夠很快地發現它,發現微細流注的存在。
◈ 54-承當自己的修行
問:上師,我們把這個打坐把它分成幾步,我可不可以描述一下,看我描述得對不對?
mic答:好,你總結。
問:我不是總結,我是問題在後面。
mic答:總結之後才有問題嘛。
問:哦,其實蠻高興的,我終於恢復了打坐的能力。就是第一步,打坐持咒,心念耳聞,然後不到時間不下座;然後到了第二步,那個漸漸地深入定中,這個咒的話可能由長變短;最後的話那就是可能說張口結舌,只剩下“阿”字吧;最後自性發出聲音把“阿”字拍斷,就是在打坐的時候就沒有咒語了。
mic答:嗯。
問:如果勉強有的話,那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那就可能不是迷失中。
mic答:勉強有怎麼會是妙用真心呢?
問:不是,就是如果有咒的話就是本性嘛,那個妙明真體嘛,那就是……
mic答:你不要認它是什麼。
問:好,不要認它。然後這個時候如果說再勉強持咒的話就覺得自己是在作意了。不是說沒有念頭,可能還會有一點小念頭,但是那念頭剛冒出來一點就會斷,它自己就斷了。
mic答:嗯。
問:這個時候渾身還是有點發熱,真氣非常充足,我甚至覺得我這眼睛閉著的時候,我能知道我的腎長什麼樣子。
mic答:不要著相啊。
問:我不是著相,我是講這個過程啊。我是覺得這個真氣反正就是在全身是流淌著的。
mic答:變成真氣運行法了。(眾笑)
問:反正這個時候的話,就是如果要描述幾個字的話,就是那個“了了常知,蕩然無住”。其實外面的聲音還是聽得到的,但是沒有去住,那個時候再要持咒的時候,我也試過,要持咒的話很快就會又斷了,就是持不了。我就是想要上師再開示一下最後一步。
mic答:你這已經講得很好了。
mic答:你把你自己的功夫描述得很好了。
問:我就不曉得這個對不對。
mic答:你還需要知道什麼?
問:我需要知道應該怎麼做。
mic答:怎麼做?不是已經做了嗎?你不是已經做了嗎,還要知道怎麼做啊?你是說你自己這個做得對不對,是吧?
問:我是想要老師給我肯定一下。
mic答:那是啊。
問:就算我做的不對的話,我也不知道再怎麼做了,我覺得只能做到這個樣子了。
mic答:這個不能否定,只能肯定。
問:謝謝。
mic答:肯定要靠自己來肯定,我們座上所表現出來的、所體現出來的都沒有錯,所以這個肯定自己要直心去承當,沒什麼好懷疑的。修持、打坐這麼多年,每天都是座上這麼打坐,座下這麼觀照,我們要去承當個什麼呢?要去認取個什麼呢?都沒有離開真心,處處皆是真心,所以要認取它,不要有什麼追求,也不要去否認自己,本來如此,本來如是。座上打坐,下座觀照,這都是自心妙用,不要懷疑它,要時時肯定、時時承當,我們這時時肯定、時時承當,就是真修。一切法都沒有離開我們這個時時肯定、時時承當,同時又無一切法可得,無法可得。
如果說我們修了這麼多年,沒有任何成就,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承當下來,沒有去肯定自己的一切修行,所以這麼多年來我們還在等待一個消息。我們這個消息時時刻刻都在體現,包括顛倒妄想也是消息的一部分,所以叫作“不求妄想不求真”,一切無求,就是認取。認取下來了,就不再迷失了,也不在這上面再去起疑惑的心了,“哦,這個是不是啊?那個是不是啊?”不需要起這個心了,直接承當,別無它物。這個東西打也打不跑,趕也趕不走,是什麼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遮蓋它。我們所謂說“未悟言悟,未證言證”,我們既不說自己悟了,但這肯定不會迷失,也不說自己證道了,那本來如是嘛,有什麼好證的?
所以我們每一年打七,都有很多沒參加打七的師兄問:“今年你們那個道場有幾個人開悟了?有幾個人打開了?”問這些狗屁問題。我們就要問他:“有人迷過嗎?”每一個人從來都不迷,迷是迷在執著上,迷是迷在煩惱上,遠離煩惱和執著,當下便是正覺。所以不存在迷,所以要常常返觀自照,回歸自己的清淨本來,你每時每刻都能夠回歸清淨本來,這就是我們的自性現前,所以說不要去懷疑它。我們所謂的直指也好、印證也好,其實說白了時時刻刻都在肯定大家的修行,從來沒有懷疑過誰的修行不行,都是在肯定大家。歷代祖師、諸佛菩薩,時時刻刻也都是在肯定大家的修行。只要能修行,便能觀照,便能見性。打坐也好,經行也好,參禪也好,觀想也好,不管用什麼方法,殊途同歸,都是回歸我們的清淨本來。所用的這些方法、過程雖然不同,目的是一樣的:無非就是讓我們回歸自性,不要再去流浪,不要再去煩惱,不要再去迷失,不要再把一切夢幻的事相當作是真實的。
我們這個交流,每天的交流,實際上也是讓大家要承當自己的修行。所以反反覆覆叮囑的都是那幾句簡單的話,大家不管是從歷代祖師的開示,諸佛菩薩的經典,還是我們平時的交流上,看來看去的,都是一樣的東西。為什麼這些話反反覆覆這麼多次呢?就是我們不肯去認取,老要去等待一個時節因緣,突然間爆炸了,突然間脫開了。其實我們所講的爆炸也好、脫開也好,都離不開我們每一個人時時刻刻的承當。能夠承當本來無心,本來清淨,這就是認取。認取,它有一個熟透的過程,熟透的時候就是我們所講的時節因緣,我們要給自己製造時節因緣,而不是去等待它。也不要去找境界,像有些師兄描述一下境界,我們說不要描述得太清晰,因為描述得太清晰了,旁邊有些人會著急,你看他有這麼好的境界,我沒有。所有的境界都是生滅相,都是一時的表現。
所以大家做筆記,我們說了,除了做筆記之外,還要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不能光是記錄,還要把體會加上去,這個體會就是你對自己修行上的承當,認可自己的修行。所以這是培養我們每一個人認取,自己要可以認取,才能夠得到相應,首先要認取,之後才是相應。
所以我們一座下來的交流,問大家:“有什麼問題呀?”都沒問題。那都沒問題了,我們下一句話是:“大家有什麼開示啊?”沒問題,就證明了問題這一關已經沒有了,都已經瞭若指掌了,整個修行的過程。無論是修行的開始,修行的過程,直到最後的見地,最後的親證,這個路子,我們已經是瞭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完完全全可以找到回家的路了,所以自然就沒有疑問了。問:“有什麼問題呀?”沒有問題,沒人說“有問題”的,這就是都能夠找到歸家之路。那好,我們接下來就請大家作作開示,能找到歸家之路就能夠說嘛。像我們剛才師兄這麼大概描述了一下自己,大家一聽起來這些話都很耳熟啊,這歸家之路肯定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要敢說,沒有錯的,只有說得夠不夠究竟,夠不夠圓融,這裡沒有什麼錯和對之說。要敢說,不要不敢說,要敢於表達。
◈ 55-打坐出現耳鳴是自然現象
問:上師,今天上午打坐當中有兩次耳鳴,是因為我持咒快的原因呢?還是因為上了年紀大了產生了耳鳴了?
mic答:耳鳴沒有關係。
問:沒有關係啊?就兩陣子,“吱兒吱兒”,就像起了高山反應了一樣的。
mic答:沒關係,這個人人都有,跟年齡沒有關係。人人都有,每個人都出現過,這是一種自然現象。
問:哦,是自然現象。
mic答:知道耳鳴的是誰呀?那你要去認取了,不能錯過每一個時節因緣。
問A:上師,在流浪也是這樣問嗎?
mic答:沒錯啊,流浪的是誰?
問B:我今天流浪兩次了。
mic答:難得啊,一天流浪兩次。
問B:真的,我說今天這個種子翻大了。
mic答:難得。
問B:好長時間沒有這樣了。
mic答:好長時間沒流浪了。
問B:嗯,真沒像這樣流浪了。
◈ 56-為根塵脫落製造時節因緣
問:上師,剛才說那個認取,必須創造機遇,這個機遇是對事境的機遇?還是什麼機遇?
mic答:時時刻刻。
問:時時刻刻。
mic答:主動的,主動認取,不是被動認取。
問:創造機遇就是主動認取?
mic答:時時刻刻都是機遇。我們所講的是給自己創造時節因緣,不是說創造這個認取的機遇,創造時節因緣是我們這個認取、承當,時時刻刻都是如此。我們所講的那個製造時節因緣是根塵脫落,而不是說認取。認取是沒有問題的,觀照就是認取,自然觀照就是認取。在大家打坐的時候,我們也在製造一些因緣,好比我們打響指、拍掌都是製造因緣。
問A:上師,您一拍手,我一下抖起來了。
mic答:定力還不夠,就抖起來嘛。
問A:是。
mic答:嚇到了,不過嚇多次了,也是積攢力量。
問A:因為我以前是連鬧鐘響,我都嚇到過。
mic答:現在鬧鐘嚇不到你了,打響指也嚇不到你了,要拍掌才能夠嚇到你了,力量越來越大了,以後是打雷才能夠嚇到你了,最後打雷也嚇不到你了。
問B:有師兄說他入定的時候,上師不拍;有感覺的時候上師一拍,嚇一跳。(眾笑)
問C:不是,正打妄想呢。(眾笑)
問A:然後我也正這樣想呢,拍了一下好像回來了。
mic答:對,因為我們拍的時候是很果斷的,沒有帶有任何疑惑,這也是承當的力量。換了師父去拍的話,師父是帶疑惑的。(眾笑)他一拍完之後,人家就要怪他,他帶有疑惑去拍,心是相應的。(眾笑)他帶有疑惑去拍的話,我叫他拍掌,他不敢拍,我一拍了,人家要講我。(眾笑)所以說這個拍掌要果斷,這也一種承當,不要猶豫啊,不要想說我拍了之後怎麼樣。那麻煩了,一拍完了,真的有不少人給嚇到了。(眾笑)
問:嚇到一片。
(上師敲了一下杯子)(眾笑)
印心七三七第四天
(2016年12月28日)
◈ 57-入靜不是入定
問:上師,我在定中的時候,有的時候會出現畫面,然後就覺得身體好像定住了,動不了了。打個比方,那個定中出現了要去吃飯的畫面,然後動不了,定住了,那這個是個什麼情況啊?
mic答:就是定住了,畫面只是一個虛幻相,你為什麼動不了了?
問:我想那在定中嘛,正好自己看到了畫面,還是定住了。
mic答:嗯,定住了還會出現畫面啊?
問:哦,反正是有這個畫面、境界。就這幾天出現幾次,想去幹什麼,好比正在洗杯子,定住了,然後水就這樣流著,然後自己動不了。
mic答:哦,你是說這個下座,還是在座上?
問:座上,座上在定中,出現這樣的畫面。
問A:座上洗杯子?
mic答:咒還在不在?
問:咒?不知道。
mic答:你再觀察一下,咒在不在。
問:應該是沒有咒。
mic答:沒有咒怎麼會有妄想呢?那是你不持咒了吧?
問:咒我是一直持著的呀。
mic答:那怎麼會沒有咒?
問:入定以後就不知道咒了呀?
mic答:入定之後不知道咒,那怎麼還會出現這些妄想的境界呢?
問:哦,這些都屬於妄想的境界?
mic答:你是不是持咒的速度慢了?持咒速度慢,有時候就感覺不到咒存在。
問:那也不慢呀?
mic答:感覺不到咒存在了,它會出現定,但這種定不徹底,所以這種定是會出現幻相的。這就是我們平時有一些人所講的靜坐,入靜了,不是入定了,入的這種靜好像是定,這種情況只能說是持咒的速度慢了。
問B:你平時打坐動,你自己知不知道?
問:哦,我知道,有時候會動,尤其是這個腰部有的時候老起起落落。
mic答:起起落落的時候,你也在定中嗎?
問:嗯,有時候在定中,有的時候知道自己動了,但是也沒有妄念,有時候知道自己在動。
問B:頸椎動得多。
mic答:動不是妄念嗎?沒起妄念怎麼動啊?所以這個就是持咒的速度慢了,而且這個速度慢了之後,相應地種子翻得就慢,所以感受起來好像是入定了,其實並沒有入定。
問A:入靜了。
mic答:嗯,只是出現某些類似於靜止的狀態。所以自己這個動,有時候還發現不了,其實你這個身體要去動它,肯定要作意的,不作意怎麼動啊?
問B:頸椎動得多。
問:嗯,頸椎有問題,右側頸椎十幾年的問題。
問B:嗯。
mic答:這種叫相似的定,其實不是定。
問:就最近幾次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我剛描述的那個狀況,原來沒有這樣的情況、感覺。
mic答:不要求定。
問:嗯,沒要求。
mic答:不要有追求。這持咒的速度要輕快,持咒的速度慢了,有時候一些巨大的妄念進來了,你就會看到畫面了,看到畫面已經是很粗大的妄念了。不像師父剛才描述的:一陣一陣,閃爍得很快,知道它,但又看不清楚,這是微細流注。微細流注的出現,我們才能夠發現念頭起處,念頭起處就在微細流注出現之前,還要比這個微細,所以這個是定力的表現。就像我們平時所講的,佛說一瞬間有十萬八千念,這十萬八千念是數不清也看不清,這是微細流注的體現。能夠發現微細流注,才能夠進入甚深禪定,所以禪定越深,發現的這個就更微細。所以我們的禪定不一定是體現在靜止上面,不動不靜更是定,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座上能夠發現微細流注了,那微細流注就是我們內心深處藏得最深的各種種子所體現的。所以下座就能夠不被境轉,不被念牽,這座上座下的功夫是相應的。當你發現微細流注的時候,持咒的速度是很輕快的。
問A:這還得打長座。
mic答:我們現在不是在打長座嘛。
問A:四個小時候都不夠。
mic答:四個小時候不夠,我們就坐七個小時。
問A:不,照這樣說,微細流注簡直就是一個很微細的,一聽不行啊,這四小時還是不夠。
mic答:我們已經坐過六個小時一座了,我們現在可以坐八個小時一座了。
問A:上師,這樣看,這個微細流注啊,好在我發現我自己太不知道到哪去找了。這打坐太差勁了,都不知道差到哪去了。
問B:你們這個就是有發心的,想打長座的,你先可以報名嘛。
mic答:就是啊,報名打個八小時,我們就組織嘛,打八個小時。
問A:好啊,一天就坐一座?八小時、十小時。
問B:十小時、十一小時,都可以。
mic答:不用嘛,先坐一座八小時,再坐一座四小時就行了嘛,坐兩座嘛。
問A:嗯。
mic答:這坐了八小時之後發現,哎喲,比四小時更快。
◈ 58-座上座下境界相應
問:上師,他如果座上一進入狀態,他就身心化空,他在這個座上算是最高境界嗎?
mic答:嗯,座上座下都要體現出來,要相應。
問:嗯,座下就是當你行住坐臥還有很忙的時間,就是一提起來,然後那個身心放下,了了覺知,不著見聞,像這個狀態當下不就身心空掉了,是吧?
mic答:哦,是。
問:就這個狀態,在這個狀態下慢慢地練習,是嗎?
mic答:嗯,對,這是最高境界,你要承當啊。
問:噢,我承當,我知道了。
◈ 59-直指見性和打開本來是一回事
問:上師,這個直指見性跟這個打開本來,這兩個是?
mic答:一回事啊。
問:一回事吧?
mic答:嗯。
問:哦,我以為直指見性了,你明白了,你見性了,你還要再來個打開本來。
mic答:本來有關上嗎?有沒有關上?你不是了了常知嗎?
問:是的。
mic答:不著見聞了,這能關上嗎?
問:這些名詞我搞懂了,都明白了,就是這些名詞。
mic答:名詞就是我們真心世界的寫照嘛。
問A:我好像完全糊塗了,這麼一聽。
mic答:你是怎麼糊塗的啊?
問A:越聽越傻了。
mic答:哦,傻了,不住了。
◈ 60-對修行境界不起所求心
問:上師,像元音師公這一段兒應該大家都知道:他在從家走到新華書店,突然一下什麼都沒有了,一念之間到達了,不知道怎麼到的,正好到了那個地方。他這個是什麼境相啊?是不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
mic答:你前面講的是虛空粉碎。你起了疑心了,起了懷疑就不是了,起了所求心就不是了。你還要去求證他這個?其實老人看上去是在描述他自己,實際上也是在描述我們每一個人。
問:描述每個人,就像在這個當下的情況下,我如果是開車或在大街上走……
mic答:不是,不是你“如果”,這個不是你“如果”,或者說也不是你去猜想,功到自然成。
問:對。
mic答:不是求來的,功到自然成。
問:最後我還是問一下,如果要都像這種情況,那是功到他就不會有危險了。我是說如果要開車、騎自行車會不會出現危險?
mic答:你不是了了覺知嗎?怎麼會危險呢?你前提不是了了覺知嗎?
問:對。
mic答:你只是一切不住而已嘛。你又不是昏迷過去了,昏迷過去才有危險嘛。
問:這個對了。
mic答:你還怕危險?六道輪迴才危險,你還要跳進來。
問:不怕,什麼都不怕。
mic答:是吧?你看這個六道輪迴多危險,我們還要往裡跳啊。
問題:51_60
51-“入流亡所”就是知道咒在
52-念就是佛
53-微細流注的特點
54-承當自己的修行
55-打坐出現耳鳴是自然現象
56-為根塵脫落製造時節因緣
印心七三七第四天
57-入靜不是入定
58-座上座下境界相應
59-直指見性和打開本來是一回事
60-對修行境界不起所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