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41_50

◈ 41-破無明靠願力也要靠定力
問:上師,我想問一下,什麼是菩提心?
mic答:你會發願嗎?
問:我知道啊,發願啊。
mic答:發願就是發菩提心嘛。你會觀照嗎?
問:會呀。
mic答:觀照就是行菩薩道嘛,菩提道。
問:但是我還有個小的疑惑。
mic答:嗯,什麼時候才可以打成一片?
問:所以我就想問一下上師,這個打這個長坐,像昨天打九哦,打到第三座之後我就覺得坐那裡沒意思。
mic答:無明翻出來了。
問:是。其實我在想這個要破無明是要靠願力。
mic答:也要靠定力,打坐就是培養定力。
問:但是我覺得,有時候我們發那個願我覺得像個大餅一樣,掛在空中吃都吃不到。
mic答:所以要打坐,吃到真正的餅。
問:但是有時候你在整個打坐的過程中,你要知道你要發什麼樣的菩提心,要有一個動力。
mic答:嗯,所以座下要畫餅,座上要吃餅。(眾笑)
問A:畫餅充饑咯?
mic答:座上就“充饑”了嘛。(眾笑)

◈ 42-打坐必須要從一動不動做起
問:就是打坐一直不得力,上座之前心裡面就發願,這一座要好好打,堅持這個腳不要動,一直持著咒,但是到座上的時候,老想動一下。
mic答:這個不容易克服,已經培養出來了,不容易克服。
問:那怎麼辦啊?
mic答:你要克服的話還得從頭開始。
問:對呀,還得從頭開始。
mic答:從一個小時一動不動開始。因為你已經動習慣了,想一下子克服很難,要慢慢培養定力。
問:對,打六個小時的時候,前四個小時就是沒動,沒動後面這個心就收不下來了,亂了,再加上那個腿疼,所有的這個覺受出來了。我要從哪兒下功夫啊?上師,你看我這心中心也上了一年多了。
mic答:不是這個問題,你如果說是動來動去,這個很影響入定的。
問:嗯,對對對,就很少入定。
mic答:所以我們剛開始說培養打坐的時候,從半個小時開始,就培養一動不動,慢慢加時間,加到四個小時還是一動不動,六個小時還是一動不動。如果你已經養成了動的習慣,要改,還要從頭開始。
問:慢慢地堅持。
mic答:慢慢地加。
問:一個小時以後或者兩個小時慢慢地往上加時間?
mic答:對。
問:嗯,這樣堅持下來。
mic答:是啊。所以你用這個打七期間來改是很難的,幾乎做不到。
問:對,就是到最後,前面還行。
mic答:動習慣了你叫它不動,那這個太難了,所以要慢慢培養。我們這個道場要求的是跟其他道場不一樣,人家是可以動的,我們是不能動的,一動都不能動。
問:對,也知道這個動不好,不容易入定,也不想動,哎呀,但是就是到座上的時候就不行。
mic答:養成習慣了嘛,以前動慣了。

◈ 43-如何去除慢和疑
問:那再問一個啊,就是人這個傲氣吧,就特別不好,但是呢,又特別地控制不住。
mic答:幹嘛要傲呢?
問:對呀,我就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是,還傲氣十足,就是那種人,然後想改又改不掉。
mic答:嗯,多讚歎別人就改掉了,多讚歎別人,讚歎師兄們。你看,要多讚歎心*。(眾笑)
問A:上師,我又中槍了。
問B:中得真好啊,隨喜讚歎。(眾笑)
問C:隨喜也要讚歎。
mic答:對,每個人都要讚歎,很容易去掉的。
問D:讚歎是蠻好的。今天我們去買水果,那個老闆娘的字其實寫得不怎麼樣,聽她說:“哎呀,老闆娘你這個字寫得好漂亮啊。”哇,那老闆娘笑得像開花一樣。
問:遠離諂媚,這我自我檢討。
mic答:嗯,讚歎不是諂媚。
問:得發自內心的。
mic答:嗯,對。
問A:上師,就是這個貪瞋癡慢疑呀,這個妒嫉跟這個傲氣它是不是一回事?
mic答:包括在疑裡面。
問A:在疑裡面是吧?
mic答:嗯,疑指的是疑情。
問A:那這個妒嫉是在哪一毒?
mic答:都在裡面。
問A:在疑裡面嗎?
mic答:嗯。
問A:它為什麼會是……
mic答:貪瞋癡慢疑,慢心。
問A:慢心?
mic答:嗯,妒嫉呀,傲氣呀,都包括在裡面。
問A:那她為什麼會有這種習氣在呢?
mic答:那是每個人都有的,不是她才有。
問A:是因為有這個色身才有,還是因為八識田種子裡面就種這個東西進去?跟這個色身有關係嗎,上師?
mic答:有關係。
問A:如果沒有這個色身,這個妒嫉、疑情會在裡面嗎?
mic答:它會轉化成根。
問A:它會轉化成根?
mic答:嗯,在識裡面。
問A:在識裡面。那如果是說要去掉……
mic答:它遇到緣,形成了這個身體,身體是緣起嘛,形成了這個身體之後,它就包含這一切貪瞋癡慢疑。
問A:那就是說如果是要去掉這個東西的話,就是要隨喜讚歎?
mic答:是的,隨喜讚歎。
問A:不管你是不是發自內心的?(眾笑)
mic答:發自內心的。
問A:我的意思是說剛開始嘛,對不對?有的東西你剛開始必須是要強制自己……
mic答:你可以一步到位的。(眾笑)
問A:根器不行啊,上師。
mic答:這個體現在平等上,體現在平等上就是互相讚歎,這是智慧的應用,所以讚歎別人是智慧的表現,所以佛菩薩都是給大眾帶來歡喜,這就叫離苦得樂嘛。

◈ 44-菩提心就是歷劫以來的種子
問:上師,我感覺嘴動的時候,就好像靜不下來了。
mic答:對,要讓種子翻滾。
問:就得讓它動?
mic答:就得讓它翻。
問:嘴動的時候就靜不下來。
mic答:你以前修什麼法的?
問:我一直就是六字大明咒。
mic答:六字大明咒,誰教你的?
問:最早是師兄帶我修的。
mic答:修了多少年了?
問:好幾年了。
mic答:好幾年了,你的嘴巴都不動啊?他沒告訴你嘴巴要動嗎?
問:其實嘴巴一直是動的,但是就到這兒以後,我就感覺嘴不動的時候,就在這有那一次,就有感覺動不了了。
mic答:所以你就永遠都不動了?那不行,要動。每天這個嘴不動了是自然而然的,由動到不動,自然而然的,不是你故意不動,故意不動就不對了。
問:哦。
mic答:故意不動就不對了。
問:哦,那動的時候就靜不下來。
mic答:不能靜,要讓它翻種子,你要靜的話就不是修我們這個法門了。我們這個法門是翻種子的法門,要把各種種子給它翻出來,翻到心空不住,心空自然就不住了。要不然你累,你雖然座上是靜,但下座妄念紛飛,還要流浪,還要執著,還要煩惱。那我們座上翻種子了,下座就自然觀照了,心是很清淨的,起心動念都在觀照當中了,打坐的妙用就在這裡。
問A:幾十年前的事翻出來了。
mic答:幾百年前的還沒翻出來。(眾笑)
問A:我覺得好像平時沒有這麼多東西嘛。
問B:翻到什麼時候是頭啊?
mic答:無始無明,哪來個頭啊?翻到煩了,就乾脆就來一句:“翻你個頭啊翻。”(眾笑)這就到頭了。
問C:我有時候在想,這個七能把它翻完嗎?
mic答:那你不是打七,是在翻七。
問C:我發現不能深入禪定,是因為這個七識太活躍了。
mic答:所以要平等嘛,心要平等。
問D:是不是我們翻完種子,深入禪定了才會翻歷劫以來的種子?
mic答:歷劫以來是什麼種子啊?
問D:沒翻過不知道啊。
mic答:菩提心就是歷劫以來的種子。你哪一天看到哪個師兄上樓下樓都在笑,這是翻歷劫以來的種子。誰走路上樓下樓還是愁眉苦臉的,那是今生的種子都沒翻完。

◈ 45-一直持咒可儘快出現能所雙忘
問:上師,這個問題是,就是座上我現在有兩個情況:一個是我念咒,念著念著挺舒服的,然後我也就不管它,慢慢去把它放下,慢慢它就感覺一下子不知道了,然後就過了很長時間,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我念我有意把它提一點,念著念著,然後整座的話都是保持這麼一個狀態。
mic答:輕快。
問:有時候輕快,有時候不輕快,然後它就一直保持這狀態,也不定,也不幹嘛,什麼都沒有,就慢慢到結束,就這兩種,您看是怎麼回事?
mic答:嗯,你這兩種情況應該是交替的吧?不是固定的。
問:不是,是我來這裡之後,我以前都是越念它就往下沉了,很舒服越來越舒服的,然後就不知道了,就一下“啪”時間就感覺過得很快。來這裡之後,我就想到要提起來,他們說要金剛持要提,我就重新提。我剛開始提念得還挺累的,現在越來越習慣,它是平平的,它也不定也不幹什麼的,有時候剛開始前面兩小時會很累,然後到了兩小時之後慢慢就輕鬆一點。
mic答:你後面的這個方法跟我們的開示是相應的,就是咒一直要在,要讓它翻種子,你前面的那種是尋求一種定境,因為我們為什麼說一定要一直持著咒語呢?要翻種子。翻種子的目的就是要儘快地去讓它出現能所雙忘,座上能所雙忘,座下根塵脫落,這是我們的目的。那你只要不持咒了,自然就入定了,但是那種入定不徹底,不能夠很快地出現能所雙忘或者根塵脫落,就是尋求一種入定的境界。這個入定也不是不好,也有用,但是要出現能所雙忘是不可能的,它就老是禪定禪定,不知道要定多少年,這個定熟透了,打成一片了,才會出現能所雙忘,這個時間就比較漫長。
問:還是需要這麼提。
mic答:所以我們是一直要提著咒語。我們這個一直提著咒語跟禪宗所講的念念提撕,一直提著觀照是相似的,但是那個一直提著觀照它是一直都在作意,一整天都是這樣子。我們不用,我們只是在座上把咒提起來,還不是提觀照,把咒提起來,把咒提起來的同時心門是打開的,心門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所講的第七識,這個就是心門,心門打開之後各種種子出來了,把這個蓋打開了,執著的蓋給它搬掉了,心門打開了,種子翻騰。唯有體會到微細流注的時候才認識到什麼叫作種子翻騰,前面都叫作妄念,其實妄念也包括在種子裡面,但是你不知道那是種子。
問:還有就是剛開始念的時候,還是很難受,然後就給它撐過去,過完之後,到了估計兩個來小時的時候,就念得很輕鬆很舒服,好像也沒什麼妄念,可是裡面我覺得有一個東西還在,就是那個……
mic答:了了覺知。
問:對,就是那個東西,但是那個東西我覺得應該也要打破,就是這個東西,是不是所謂的能所雙忘的時候它自然不在?
mic答:這個要靠我們平時的願力,打坐培養的定力,雙管齊下,讓它自然破掉。
問:哦,那我有點想作意地快點把它給去掉,其實這個方法還是不對的。
mic答:你作意是什麼,作意不又是種種子嗎?
問:感恩上師,我明白了。

◈ 46-咒很細微時如何突破
問:上師,早上持咒持到後面咒變得很微細、很微細的,就是也分辨不出來它是不是這個咒,咒肯定應該不會變哦?但是很微細。
mic答:這個不管,不理睬,這個時候是不是咒無關緊要了。
問:嗯,很微細、很微細的,然後也分辨不出它這個咒是什麼了。
mic答:對。你說的這個微細的時候,咒跟我們所講的念頭已經並為一體了。
問:那個時候好像念也沒有了。
mic答:念頭也沒有,沒有看到波動了。
問:沒有看到波動了,就是說後面很微細了,也不去分別它。
mic答:這個是對的,這個方向是對的,馬上會出現能所雙忘。
問:就是斷掉了,對吧?
mic答:對。
問:對聲音好像很敏感。
mic答:再發發願,願力再大一些,它就會有突破感,突破會快一些。
問:嗯。

◈ 47-知道咒在就是覺
問:就是咒快的時候聽那個速度嘴已經跟不上了。
mic答:這個時候不要專注在聽上,你專注在知道上就行了。
問:就是我是嘴唇都跟不上那個咒了。
mic答:知道吧?
問:知道。
mic答:知道就好了。
問:就是說很快很快也不用理它?隨時隨地,由它快?
mic答:嗯,動相靜相都不要理睬了。
問:但是我開始的那個速度還是要主動提上去的,提到一定節奏上,它就自動接上去按那個節奏走。
mic答:形成咒輪了嘛。
問:咒輪倒沒有吧?
mic答:頭尾相銜,快到你都跟不上節奏了,不是頭尾相銜嗎?這就是咒輪了。
問:兩、三個字就在那兒迴圈。
mic答:差不多就是“嗡啊吽、嗡啊吽、嗡啊吽、嗡啊吽……”,所有的咒都化歸根本咒了。
問:我好像是後面三個字,那就不管它了?但是一開始說的是要輕鬆,然後咒的速度由它。
mic答:這個時候很輕鬆啊,一點都不用力啊。
問:但是那個速度是我自己先主動提上去的。
mic答:你也是輕鬆才提得上去嘛。
問:哦,對。
mic答:這是相應的嘛。
問:那就是保持,或者是它節奏停頓了,都由它,不用去刻意地去控制它就行了?
mic答:嗯。
問:由它保持,或者是中斷,或者是慢下來都由它去?
mic答:能知道覺受吧?
問:能知道啊。
mic答:了了常知吧?
問:那還說不上了了常知。
mic答:你不知道嗎?
問:只知道那個咒在。
mic答:咒在就是了了常知嘛,了了常知就是自覺嘛。
問:但是這個時候有兩種情況,有一種說法就是說要像半夜裡聽診一樣的,仔細聽它,還有一種就是您說的……
mic答:你不用去管那個,就知道咒在就行了,知道咒在就是覺。為什麼說你不用去管其他的?覺,而且這個覺也不可住,所以覺不是停留在那裡的,你不是停留在覺上的,是一直在用覺,因為你的咒沒有斷嘛,所以一直都在用覺。這個咒斷掉了,覺所覺空。
問:嗯,那現在還沒有達到那個力量。
mic答:那要提示你呀,下一步就是覺所覺空了,覺也不可得啊。所以不是去注重在聽上,而是在覺上。知道就是覺,知道咒在就是覺。
問:但是感覺仔細聽就比較能攝得住,妄念基本上插不進來,如果是知道咒在的話,有時候妄念還會插進來。
mic答:這時候不是妄念了,這個時候是念念。念念當自覺,不是妄念了,是念念,也就是念念不住,所以說了了常知,念念不住,它是相應的。
問:就不用刻意去繃得很緊,但是繃得很緊的時候那個念基本上也進不來。
mic答:你老去描述它幹嘛?不要去描述它。
問:就知道在就行了?
mic答:對。

◈ 48-“覺”也不可得
問:隨著念咒的速度加快,它會震,甚至越震越大,這個……
mic答:震動。
問:嗯,震動,會越震越大,那個沒關係吧?
mic答:那個都是定境,有時候感覺這個心臟都要跳出來了。
問:哦,它的幅度會越來越大。
mic答:對,那個是定境,不管它。
問:但身體好像是已經在震。
mic答:是啊,這是屬於覺受,定境、覺受,所以說了了常知嘛。
問:但還是有一些念頭在。
mic答:有啊,肯定有啊,念念不住嘛,了了常知,念念不住。
問:嗯,然後就是座上的話,以前是各種境相現前的時候就蓋住了人,就感覺一點力量沒有,現在好像就是開始能作一點主了,但是還是會著那個相,有時候甚至……
mic答:現在要著就著定相。
問:哦,會,有時候有好東西可以去抓它。
mic答:對,想抓那個定相。
問:不,我都直接伸手過去抓了,然後好像突然發現那個印都散了,一抓就……
mic答:是啊,我看他那個手老伸出去抓,(眾笑)所以我要拍掌,一拍他又縮回去,他不抓了。(眾笑)
問:不敢抓了,抓也抓不住,後來發現真的是抓不住,然後是不是……
mic答:對,他為什麼要抓呢?因為它看元音上師的《略論明心見性》上面有一句話“一把擒來”,(眾笑)所以他要伸手去抓。
問:有的太真切了,就是當真了,是否現在就把它那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或者“一切了不可得”的體會來進行指導,來超越這個境界?
mic答:你寫它一百遍就記住了嘛。
問:哦,寫一百遍。有時候自己會勸自己:不要抓,這都是境相。
mic答:不可執著,覺也不可得。覺一被抓就變成睡覺的覺(jiào)了,就不是覺了,執著了。
問:哦。有時候說這個道理,有時勸自己,還能勸得過去,我就勸一下。
mic答:是啊,嗯,挺好,挺好,挺好。越來越把這個如來自性相慢慢地流露出來了。
問:哦,怎麼把這個去超越?因為老停留在這裡。
mic答:超越就是發願。願,願能夠讓你超越。
問:哦。不光是說出個道理哦。
mic答:嗯。願,無求大願、慈悲大願就能夠超越它。所以我們那天講,結果師兄們聽了還是感覺這個很及時:持咒要輕鬆,要自如,要歡喜,要柔軟,要慈悲,這裡面就包含大願了。
問:現在能輕鬆很多,以前我是想把它聽清楚,現在好多了。然後就像上次說的幾種情況,嘴唇動還有舌根動是不是對應著口念耳聞和心念耳聞?心念心聞我不知道是什麼階段。
mic答:一心不亂就是心念心聞。
問:就是自然觀照?
mic答:嗯。念念當自覺就是心念心聞,如果還有妄念在就不叫作心念心聞了。心念心聞實際上就是能所雙忘的表現,所以說心、念、聞合為一體了。
問:那個時候也不是無念?
mic答:這叫相融、消融,定體消融,一心不亂了,所以叫心念心聞,心就是念,心就是聞。
問:這個我還需體會。
mic答:下一步就是這個啊。
問:哦,是吧?希望如此,因為現在還是有念頭在。
mic答:這是自然流露的,不是希望,發願可以,不能希望啊。

◈ 49-超越坐墊對修行的幫助
問:上師,關於拜墊高度的問題,是不是就按這個標準高度?一般來講,我這種身高如果在上面再墊一個墊子就算比較高了?
mic答:不高。
問:我這個加一個還不算高?
mic答:不高,你下面還可以再墊一個嘛。
問:我下面墊一個?我一般現在坐的是這個,然後在下面再墊一個?
mic答:可以。你這個韌帶拉寬了,身心柔軟了,你就是坐平的也很自如,因為韌帶已經拉寬了,它已經不是在痛苦上面去尋求解脫了。這個時候怎麼坐都可以,不一定非得要坐墊,不坐也可以,坐也沒關係,因為你的修行已經超越這個墊子對你的幫助了。
問:哦,但是它有個坡度還是比較好?
mic答:你想坐就坐嘛,沒關係。
問:但是加兩個還是會有點疼。
mic答:這個你自己做主啊。
問:這個高度自己調?
mic答:對,你自己做主。你已經超越了墊子對你的幫助了,隨便怎麼坐都可以。
問:但是,上師不是說那個痛可以增加定力,現在不痛了也麻煩了。(眾笑)
mic答:麻煩了嗎?
問:還好。
mic答:就是嘛,你要說“還好,不痛了還好”,不能說“麻煩了”。你現在不是在痛上面去找覺受了,而是在念上面,在知道上,知道是不是覺受啊?
問:知道也是啊。
mic答:痛的時候是不是覺受啊?這叫回歸,先是煩惱,然後就是痛苦、難受,然後就是各種境界,然後再下去空樂明、法喜、善念,就是我們所講的十功德相,都是境界。最後回歸到自覺,念念本空、念念當自覺、念念無念、念念無心,這就是一個總的回歸,一步一步這麼修證過來的。

◈ 50-作意觀照和自然觀照的區別
問:胸這裡有時候堵著,念不快。它是被什麼壓住了一樣的,想念念不快。
mic答:對,對,因為你過去做功夫就喜歡壓念,就壓在那裡了。
問:胸部是堵住了一樣的。
mic答:嗯,是,你就是來這邊做功夫才做得圓融一些,以前你都是壓念著做的。
問:是壓著個什麼?
mic答:壓念,做功夫比較壓念,就是守啊,守著意,守意做功夫就叫壓念,看著念頭守著意,以前喜歡這麼做功夫。我們這個打坐,一動不動地打長座,培養的就是座下自然觀照,不需要去作意,不需要去守意,不需要去壓念,自然觀照。所以要求比較嚴格,座上要求比較嚴格,座下的功用就輕鬆自在了。
問:是,這個習慣好多年了。
mic答:那你以前的那些打坐,一個是動來動去老換腿,第二個時間也沒坐夠,是吧?那這種只能夠下座老盯著念頭,不要讓它動念,壓念不起,守意,這個做功夫就累了,就不是我們所講的自然觀照了,而是作意,作意觀照就是執著觀照了。一跟你說觀照也不可得,馬上就落空了,連北都找不到了,就更不知道怎麼去做功夫了。所以自然觀照就是觀照也不可得,很自然的,照不照都無所謂了,那這個要靠“座下打坐”來培養這個力量了。
問:那怎麼自然觀照呢?
mic答:時時刻刻,自自然然,毫無造作,沒有執著,更無攀緣。
問:沒有執著,沒有攀緣。
mic答:更無攀緣,這就是自然觀照。
問:感恩上師。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摘要

問題:41_50
41-破無明靠願力也要靠定力
42-打坐必須要從一動不動做起
43-如何去除慢和疑
44-菩提心就是歷劫以來的種子
45-一直持咒可儘快出現能所雙忘
46-咒很細微時如何突破
47-知道咒在就是覺
48-“覺”也不可得
49-超越坐墊對修行的幫助
50-作意觀照和自然觀照的區別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無心直說--如何修證印心法門(二)
    包含所有座上實修、實證的重要開示!
  • 前言 蔡奕忠居士簡介
  • 打七開示:2016年12月11日—2017年1月14日

    塔光道場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