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如何不錯過——承當和認取
問:這次來打坐就看到我有點這樣。
mic答:前傾。
問:前傾,我一直覺得這樣姿勢比較舒服。
mic答:哦,追求舒服。
問:對,這個座上的時間也可以上來。
mic答:嗯。
問:然後師兄說,看你這個姿勢應該打坐就沒有受用,後來我就觀察她們都是坐得很直。從那我就開始按照師兄和師父說的站軍姿了,現在把腰挺直了。因為師兄說之前那樣可能壓到頭缺氧,然後現在比過去昏沉要少很多。
mic答:是啊,那樣前傾是很容易昏沉的。
問:對,我長期就是這樣前傾,所以可能從修行到現在這幾年,就是這個問題睏擾最大。
mic答:難怪超越不了。
問:很難,就一直沒超越。
mic答:很難超越,是。
問:好像那個功夫一直做不上來。
mic答:姿勢不對。
問:對,座上長期在昏沉。
mic答:姿勢不對,就影響很大。
問:影響很大啊,所以我這些年修行其實進步很慢。
mic答:沒有進步。
問:沒有進步。
mic答:原地踏步,不過心量倒是大了很多。
問:心量大了,但是還是不懂觀照啊。
mic答:也不是不懂,是不敢承當。
問:不敢承當啊?
mic答:也不是不懂。
問:要怎麼承當啊?
mic答:就是不敢認定這就是觀照。
問:哦,就是不敢認定這就是觀照。
mic答:對呀,所以就老認為自己不會觀照,這是個階段。
問:這是個階段是吧?
mic答:首先是能承當觀照了,才能夠見性。
問:能承當觀照才能見性?
mic答:對,能見性了,才會根塵脫落,這是個階段。觀照你承當不了,是不可能見性的,每天都在找,我要觀照我要觀照。
問:哦,對對對。
mic答:找不到方法,其實方法你是會的。
問:方法我還是會的?
mic答:那是啊,平時講話都知道嘛,還是有這個力量的。
問:有這個力量,哇!感恩上師。
mic答: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這就是觀照,這個你肯定會的。是吧?但是你不敢確定下來,它就搖擺不停,你就還會再找。其實我們歷代祖師的開示都是這樣啊,“了了常知,不著見聞”,這是二祖說的。
問:是,那我現在這樣座上改善了以後可能……
mic答:你不用可能,座下,你現在座下的體會你就知道了,沒什麼好可能的,就是這樣。
問:比如說座上有那些定相啊?
mic答:不管座上,你一下座,心亂嗎?
問:好像有的時候不怎麼亂。
mic答:你直說嘛,心亂不亂?
問:好像還好,不是很亂,不怎麼亂,還是亂啊?還是亂,我自己覺得好像不太亂。
mic答:不亂就不亂嘛,哪有不太亂。
問:我自己覺得不亂。
mic答:不亂就是定嘛。
問:不亂就是定。
mic答:攀緣不?
問:不怎麼攀緣,不攀緣,我攀緣嗎?
mic答:很少看到你攀緣嘛。
問:對,我覺得跟我沒什麼關係,它怎麼樣跟我沒關係,就這些事情跟我沒有太大的關係,我沒有必要去攀緣。
mic答:流浪不?
問:妄念還是很多的。
mic答:哦,我是問你流浪不?
問:流浪不就是妄念嗎?
mic答:不是。
問:流浪是什麼呢?
mic答:流浪是跟著境界跑。
問:嗯,有時候會跟著一點。
mic答:我們說下座的時候。
問:下座?還好。
mic答:你在這裡打七嘛。
問:對。
mic答:下座流浪不?
問:不怎麼流浪,不流浪,我老是“不怎麼”,老是不肯定?
mic答:對,老是不敢肯定。
問:對,我是覺得,就像比如說洗菜啊……
mic答:不要找東西,沒東西。
問:就像**說,我就說有時候會有妄想,跟著妄想跑一段又拉回來。
mic答:沒東西可得的,不要求個什麼東西可得。解脫就是了無所得便是解脫,不求余果便是正果,不落知見便是正見。
問:不落知見便是正見,明白了。我是說我學佛以來,我還是有受用的。
mic答:那當然啦,有受用不敢承當,它也會錯過。
問:也會錯過,哦。
mic答:就像高速公路,到了那個地方了,“到了嗎?哦,沒到。”車過去了,不是錯過了嗎?再調回來又路過那了,“是不是這地方啊?”你看又過去了。這就跟跑高速是一樣的嘛,你不敢確定你就不敢下來了嘛,不是又錯過了,又要走冤枉路了?
問:我覺得我座上都沒有出現他們說的那些定境。
mic答:哪有境界可得啊?境界最害人。有的師兄,五年前說“一道白光啊”,每天就是這樣,到現在還是“一道白光啊”,就停留在那,五年了,停留在一個境界上。五年都不知道有多少佛轉世了,他還在“一道白光啊”,這個境界好嗎?給你,你要不要?你就五年,連續五年都是“一道白光啊”,“一股氣上來啊”,每天都是這樣,你幹不?沒用,沒有用。
問:至少像他們說的,哇!這種定下來了,很快時間就過了,我好像這種出現得也少。
mic答:哦,這個是你不住時間相,那不住時間相就快了嘛。在你那更好,你更超越它,你連快慢都不可得。那不是更好?人家還有“很快”在呢。有師兄說:“我都不存在很快呀。我只要一上座眼睛閉上,到睜開眼睛就下座了。”那不是嗎?
問:那些師兄講得可熱鬧了,都有這樣那樣。
mic答:對,所以我們說不談境界嘛,談境界就會迷惑人嘛。首先是迷惑他自己,他如果不著,他就不會說。是吧?他首先是著相了。然後呢,邊上的師兄本來是不著相的,一聽他這麼說:“哇,這麼美妙啊!我怎麼沒有呢?”你看,著上去了,所以這個境界很害人啊。像那個師兄說:“哎呀,一道白光啊!”每次說話都是一道白光,說了五六年了。別人就整天在那裡苦惱,我怎麼沒有“一道白光”呢?你看。
問:那這個不敢承當,就還是在原地踏步。
mic答:是啊,所以我們經常說什麼呢?“白光”算什麼?還不如日光燈,我現在要日光燈,我不要“白光”。
問:那我將來怎麼做功夫呢?
mic答:無功夫可做便是做功夫,無法可得便得正法,不求余果便是正果。
問:其實觀照我可能想的是比較複雜,是吧?
mic答:站起來,把門打開,出去走走。
問:好。
mic答:有沒有住著?
問:沒有。
mic答:沒有住著便是觀照。
問:沒有住著便是觀照。
mic答:對,一切不住便是觀照。
問:可能我們把這個觀照想得太玄妙。
mic答:腳踏實地嘛,你看,這就是觀照。
問:好,我知道了,我一直想著這個觀照。
mic答:沒有什麼玄乎,有玄乎那是境界,觀照是沒有玄妙的。所以古語說嘛:大道至簡至易。“至簡至易”有境界嗎?
問:沒有。
mic答:有境界就不叫“至簡至易”。
問:哦,這個就是觀照,沒有住著就是觀照。
mic答:沒有住著便是觀照。
問:這個其實就是自然觀照。
mic答:對呀。
問:作意觀照還要再加一個思維。
mic答:什麼叫大地平沉啊?
問:大地平沉?不懂,大地本來就是平沉啊。
mic答:對呀,大地本來就是平沉啊,什麼叫虛空粉碎啊?
問:虛空本來就是粉碎啊。
mic答:就是嘛。
mic答:沒有什麼奧妙,祖師說的都是直指。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這就是直指,本來就是如此的嘛,這跟釋迦佛說的本來具足是一樣的嘛。
問:是。
mic答:所以世人就要玩聰辯,哦,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那才是究竟的哦,那就拼命去找“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這能找得到嗎?一找不就十萬八千里了?本來如是嘛,沒有玄妙之說。
問:哦,這個就是觀照。
mic答:對呀,這就是見性。
問:這就是見性?
mic答:對呀。
問:我從來不敢肯定。
mic答:所以說叫錯過,回過頭來又錯過,回過頭來又錯過,不就反覆錯過嘛,因為不肯確定嘛。
問:對,我認為是沒有一點妄念,那個才叫觀照。
mic答:那佛說,一瞬間有十萬八千念,怎麼說?那是佛說的,佛的境界啊,因為妄念恰恰是妙用。所以說什麼叫佛啊?佛是念念不住,念念不住便是佛,你有住著了那就是凡夫。
問:它起就讓它起。
mic答:對啊,你不住它,它就沒有生滅了嘛。所以做功夫要朝這裡來做才究竟,要承當自己,否則你打多少個七都沒有用。
問:都沒有用。
mic答:都沒有用,都是錯過。打七就如同坐火箭,“唰”,但是你不敢承當,你這個火箭也是白坐。你不敢認取,不敢承當,永遠是白坐。你坐十次火箭飛來飛去有什麼用啊?沒有目的啊,沒有目標啊,沒有結果啊。
問:那這種觀照其實是很多次的啊,這樣就是觀照。
mic答:我不是告訴你你會嘛,娘未生時你就沒錯過。
問:呼吸。
mic答:那是啊。
問:我一直認為座上還是要有一些境界的,那個才叫見性,我在座上把它認下來,或者是要有一個什麼東西。
mic答:我們有這麼講過嗎?
問:我自己的想法。
mic答:我說我們有這樣講過嗎?
問:沒有。
mic答:哪個祖師這麼講過嗎?
問:或者座上座下有一個什麼,出現像他們說的有個什麼“禿嚕”下去,或者人一下往上,或者是爆炸,這樣就是見性。這個時候去把它認下來,這個就是見性。
mic答:有嗎?祖師有這麼說過嗎?
問:我的理解。
mic答:是呀,那是你的認為,往玄妙處想了,這是玄妙。
問:所以我也很苦惱,所以修來修去怎麼就沒有出現。
mic答:對,這些永遠都不會出現。這輩子沒有希望了,這些現象永遠都不會出現,有出現是很偶然的,但不一定是,只是類似。所以我們說這個爆炸,那些練一二三的都說他們爆炸過啊,那是不是啊?
問:是,他們說外道那爆炸的次數更多。
mic答:對不對呀?所以說不一定的。我們是要真實,本來面目叫真實面目,真實的,不是虛構的,不是幻相。真實不虛,而且是時刻流露,念念如是,在在處處都是當下。什麼是當下?“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這不是當下嘛?
問:對,明白了。
mic答:那你要往玄妙處去求,那慘了。這一百年不知道能不能正過來,能不能找到這個爆炸。
問:所以說我也是很苦惱,肯定是座上哪裡出問題了,我也提不出什麼問題,也不像人家有境界,怎麼就不行呢?好,這下我知道了,其實我已經知道這個方法了。
mic答:就是啊,所以要單獨交流才能夠問出問題。
◈ 112-懷疑是蓋障
問:上師,六字明好像容易形成咒輪。
mic答:什麼都容易形成,相應就形成了。
問:那個還沒到純熟的時候。
mic答:不相應就形成不了,相應就形成了,不管是哪個法都一樣,只要相應就會形成咒輪。
問:上師您一再提醒承當,這個承當怎麼解釋?
mic答:你現在坐在哪裡啊?
問:坐在這裡呀。
mic答:這裡是哪裡啊?
問:這也是一種承當。
mic答:這不是承當是什麼?你敢肯定你坐在這裡嗎?
問:是呀,是在這裡呀。
mic答:嗯?
問:我明白上師的意思,在每時每刻都是承當。
mic答:對呀。
問:那其實那做每件事情都是這樣的。
mic答:對呀。
問:時時刻刻。
mic答:沒錯啊,你只要懷疑就不是了,那不是又在哪兒呢?
問:懷疑就是流浪了。
mic答:懷疑不是流浪,懷疑是蓋障,蓋住了,你把自己給蓋住了。
問:上師,這個懷疑時間長了也會形成一種習慣的。
mic答:對呀,所以叫蓋障,把你的智慧都給蓋住了,你連在哪你都不敢承當了,不就蓋住了嗎?
問:那上師我目前這個,就是打坐讓它去翻種子,不管它,然後座下就多發願?
mic答:對不對呀?這樣對不對呀?
問:我覺得這樣對呀。
mic答:對,那你就承當下來嘛,你還懷疑它幹嘛?
問:這也是承當。
mic答:是啊,你不承當怎麼辦呢?懷疑有用嗎?
問:懷疑只會添亂啊。
mic答:是啊,懷疑就會亂了,那你不又去找個亂了嘛。
問:是啊,應該是越修行越快樂,還是要承當。
mic答:對啊,念念都在承當啊。
問:那自然就會自在啦。
mic答:你要是念念都承當,你就是跟佛不二。
問:怪不得文殊師利菩薩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到這個:即使是一個人,他只要敢於這樣承當,那麼能夠行持、能夠發心,都像佛一樣。
mic答:對呀。
問:他只要敢承當,他就是大丈夫。
mic答:是啊。
問:明白了。感恩上師,就是這樣用功就行了。
mic答:那你還想怎麼樣啊?
問:您說的不用所求,就這樣。
mic答:嗯,不求餘果嘛。
問: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mic答:對呀。
問:時時刻刻都承當,就是呀,感恩上師。
◈ 113-見性是當下的事
問:上師好,我想問一下,我有一次,在座上那個……
mic答:過去心不可得,你就講你當下,此時此刻。
問:此時此刻是沒話說,只是在座上……
mic答:此時此刻,此時此刻有妄念嗎?
問:沒有。
mic答:有清淨心嗎?
問:沒有。
mic答:清淨心也不可得,不能說沒有,沒有妄念就是清淨心了嘛,那清淨也不可得,這個就是見性啊。還用回憶過去才能見性嗎?見性是當下的事,一切不住,了了常知,這就是見性,還用回憶過去嗎?過去我是見性的,今天我沒見,那有意義嗎?
問:沒有啊。
mic答:所以見性之人,無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不住,就是無過去、現在、未來。你還要住著過去,那就迷失當下,你停留在過去嘛,那當下不就是迷失的嗎?對這個是毫不懷疑,才能夠腳踏實地,有懷疑就不是,有半點懷疑都不是。所以就說腳跟要站得穩,站得穩,那是一點懷疑都沒有你才能站得穩啊。你要是有懷疑的話你肯定會這樣,這樣能站得穩嗎?
印心七五七第五天
(2017年1月12日)
◈ 114-打七之後如何不退心——設立道場
mic答:懶惰心起來了,所以回去之後,就退了。
問:就是啊。
mic答:所以我們說,希望每一個師兄來這裡打七之後,把道場帶回去。如何能夠把道場帶回去呢?一回去之後,不要閑著,馬上組織一幫師兄共修,哪怕兩個、三個都好。有一個也行,有一個就先一個,起碼讓我們自己道心不退。然後有兩個、三個更好,慢慢人就多起來了。這個就是要回去之後發心建道場,才能夠把道場帶回去。
問:好。
mic答:當然,回去之後也可以休息一段時間。我們祖師有過開示,打完七了,回去之後,半個月內可以不用上座,主要是座下觀照。當然,你要是願意上座,也沒關係,也可以。
問A:少一點嘛,每天四個小時。
mic答:是,最好能夠馬上就設道場,不管大小,哪怕有個五、六平米也好啊。五、六平米可以坐兩、三個人了嘛,那要是有十來個平米,那就更好啊。
問A:我們那邊本來有一個道場。
mic答:你不用管那個道場,那個道場如果有活動,你可以繼續去參加。但是你自家也要組織一個道場,不要依賴那個道場,其實道場越多越好啊。
問A:對對對,好。
mic答:可以多組織幾個道場,可以互相照應。現在組織這個道場就輕鬆很多了,因為我們有2013年的打七開示,上面講的東西都非常適合我們建道場。再把祖師的心密文集,匯合在一塊來參學,就可以了。
問A:好的,好的。這個回去是頭等大事。
mic答:對。如果遇到瓶頸不好突破的,那我們就祈請上師嘛,或者這個打七道場裡面同修、道友、師兄、師父,都可以。“你過來這裡幫我兩天嗎?” “好,那我們就組團過去,組團過去幫你。”
問A:好的,好。
◈ 115-印心宗法門妙在心念耳聞
問:上師,這幾天打坐還是那個老問題,也不是問題吧,就是打下來從來不入定,一直就是那樣地坐過來。後來會難受,難受一陣兒就過去了,但是會就是會覺得,想趕快完了,想下來。前兩天認為這是很正常的,所以說這叫了了分明,但是後來,又在想,是不是我持咒不好,沒有很好的地攝受,所以在咒上又折騰了一段時間。這次一直能打下來,我覺得都沒問題,但就不知道自己……打得可能不好?
mic答:你說不好就不好嘛,你認為不好就不好。好不好,都是自己認為的,你說好,也就是這樣,說不好,還是這樣。好不好,實質上沒有區別,是一回事。不好也打了十個小時,好還是十個小時,那有什麼區別呢?所以這個好不好,也許是你對自己要求太高了。你認為什麼境界才叫好呢?
問:我就是覺得過得慢。
mic答:什麼境界叫好呢?沒有咒了,入定了,什麼都不知道了,那叫好嗎?還是如何叫好?那種狀況會有,但是時間不會太長,因為我們有咒在持,主要是持咒。咒沒了,一旦這個咒放下了,沒了,直接就是入定了。所以你也可以拿出一座來試一下,自己試一下,念兩下咒,不念咒了,坐在那裡,馬上就入定了,我們可以試一下的,而且還很輕鬆。
所以凡是修學過印心宗的法,再去修別的法門,因為他們不用結印,也不用心念耳聞,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那叫入靜,不叫入定,他馬上能夠感覺出來:“哇!好輕鬆啊,好舒服啊!”有些喜歡上這個境界,他就認為這個比修心中心法要好,比印心宗要好,他會這麼認為。其實他認為的“好”,修了兩、三年之後,他會反過來一看,真實的受用沒有印心宗好,他還會回過頭來求法。
所以我們印心宗的各個法門,妙就是妙在心念耳聞上。唯有心念耳聞,能讓你出現能所雙忘;唯有心念耳聞,能讓你親證根塵脫落。離開了心念耳聞,那就漫長了,那就是幾十年的功夫了。這個心念耳聞,也並非我們祖師才有,其實佛教最早的傳承,一直延續到現在,它就沒變過,用的都是這個方法。所以才會有這麼多個咒語,這麼多個手印,這麼多聲佛號。它要不提倡心念耳聞的話,來那麼多咒語幹什麼?結那麼多手印幹什麼?一句“阿彌陀佛”不就好了嗎?是吧?既然存在這麼多個咒語、這麼多個手印、這麼多個法門,那肯定是離不開心念耳聞。這個心念耳聞,每一個法門的要求不一樣,表現出來的不一樣,當然這個最重要的是跟師資有關係,不是法的問題,同樣一個法,不同的師父在傳承,不同的師父按照他自己的風格來要求,結果是不一樣的。
我們昨天來了幾個師兄,是來求准提咒的,印心宗准提法門的灌頂。他們原先就是修准提法的,但不是印心宗傳承的,別的師父傳的。修了五年了,修得也很辛苦,發現沒有任何結果。然後過來跟我們交流,一個是他們用的是大聲喊,出聲念,加上觀想,一座四十五分鐘,就這樣修了五年。他們要求這個打坐不是雙盤就是單盤。所以這就是各個師父要求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修了五、六年時間,沒有什麼效果,他就有點退心了,他說我們也不能說這個法不好,也不能夠說師父不好,但就不知道問題出現在哪裡。
那我們就講:“那你的目的是什麼啊?”“解脫。”“哦,解脫。是肉體解脫還是心解脫啊?”“那當然是身心解脫,身也解脫,心也解脫。”“那你心要解脫,你這個修法首先要能夠攝心啊。”“怎麼攝心啊?”一講攝心,好,不知道什麼叫攝心,如何把心給攝持住。我們說:“我們那個大勢至菩薩有一句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攝心,你要把六根攝持住,那是要用方法的。”“那用什麼方法才可以攝心?”“我們教你一個方法,很簡單,就是持咒念佛的時候,不要大聲、不用出聲,用無聲、用金剛持。”他說:“哦,‘金剛持’這個詞我聽說過,但是不知道什麼叫金剛持。”他說他也修了這麼多年,也發現一點問題,去跟師父交流,師父就一句話:“你就這麼念吧,你就這麼念下去吧,一定會有成就的。”問金剛持,師父沒辦法跟他解釋。後來我說:“你想知道金剛持,我就告訴你呀,微笑持咒,不出聲,自己耳朵聽得分明。”試了一下,十分鐘,“哇,真舒服,這金剛持真舒服。”所以能夠都攝六根,把心給攝住,這是第一步,攝心。
心攝持住了,第二步,安身,身體要端坐,我們說,無論你是單盤、雙盤,還是散盤,身體一定要端坐,把手印結起來,在胸口之上。我們佛教經常有一句話:何處安身立命?這是安身,第二步,身體要坐得穩固。坐在那裡像一口大鐘一樣,坐如鐘嘛,這是安身。所以,攝心、安身,這是打坐的開始。從攝心開始、從安身開始,便是實踐佛法的開始。不管修哪一個法,都是在實踐佛法,實踐諸佛菩薩、歷代祖師的傳承。
第三步叫結印、持咒,這個結印、持咒,就有了我們前一段時間所講的:這個持咒,要輕快、要自如、要歡喜、要慈悲、要柔軟。然後再下去就是我們過去所講的:由粗住,字字分明開始,持咒字字分明,在腦海當中,雖然是煩惱不斷,妄念紛飛,但是因為我們的意根,通過這個耳朵和嘴巴的共同作用,能夠把每一個咒,每一個佛號,牢牢地給它攝持住。這個就是先從粗住下手了,字字分明。還有什麼問題?
問:現在就在修,實際上是進步很大,就是自己對自己有些不確定。
mic答:最大的進步就是要承當。
問:嗯,對。
mic答:不要懷疑自己的修行。如果對自己的修行還有懷疑,那就沒有進步。
問:對自己不懷疑,只是覺得自己很慢,自己比別人慢。
mic答:不要馬上求個結果。
問:嗯,對。
mic答:我們說打坐修行,既不求成佛,也不求見性,更不求入定,一切無求,所以哪來快慢?我們是在實踐佛法。
問:對,是。其實對我已經特別快了,只是自己有時候沒有承當。
mic答:無求就更快了。一下子就無求了,多快呀。無所求,無所住,本來就是如此的,本來就沒有求在。
◈ 116-念念分明就是細住
問:上師,反正打坐這幾天老是聲音都弄沒有了。
mic答:是啊,就是沒有聲音了,無聲之聲嘛,知道咒在吧?咒在不在?
問:咒有。
mic答:咒有就對了,無聲,但又有咒在,這個咒就是心聲流露。佛菩薩和我們的心聲流露,就是無聲之聲、無聲之咒,卻又是念念分明,知道咒在就是念念分明。所以你看,我們前面說字字分明,進一步就是念念分明,知道咒在。
問A:上師,這就是細住,是吧?
mic答:這已經開始進入細住了,由粗住進入細住,就是念念分明。你看你多精進,你能夠找到相應點,這就是你的進步。我一說這個念念分明,你馬上來一個“這就是細住”,沒錯,念念分明就是細住。你不相應,說不出來啊。
◈ 117-座下流浪容易導致座上妄念多
問:那時候基本上屁股也不疼了,哪裡也不疼了,但是持咒持不動,然後一持咒的時候,就好像它頂著這個頭,就持不動,然後也持不快,很慢很慢的。
mic答:嗯,持咒很艱難。
問:但是很明顯有妄念,很明顯就是翻種子。
mic答:妄念很微細。
問:翻種子翻得還特別多。
mic答:種子翻得還特別多,都是翻什麼種子啊?
問:工作上的,生活上的。
mic答:那是平時這個下座,問題出現在下座以後,流浪得太多了。
問:哦,坐到後來,沒有前面妄念那麼多,都感覺好像沒有多少妄念了。
mic答:還是座下的問題。
問:哦,就是座下的事啊?
mic答:對,座下的問題。你這個意識作用太多了,所以它收集的種子都是近來的,工作上的,也是年底任務比較繁重,這可以理解嘛。我們是可以理解,但是佛菩薩不可以理解啊。
問:還是平時座下用功不到位。
mic答:就是座下的問題。
問:哦。再就是打座下座以後,手腕子痛,再就是小腿都硬了,剛硬剛硬的,然後渾身沒力氣,也不願說話,我看他們活蹦亂跳地下去吃飯了,我都很奇怪。
mic答:那是,你剛開始預七嘛。
問:對。還是座下的問題。
mic答:是啊,這回可以伸手看,這是我手嗎?這不是驢手嗎?再伸伸腳看,這是我腳嗎?
問:這是驢腳。
mic答:這不是馬腳嗎?(眾笑)
問:這是個公案,我一直到現在沒有參透。
mic答:嗯,它這叫作“我手何似驢手,我腳何似驢腳”。
問:對,一位很著名的禪師考的。
mic答:這有分別嗎?分別在誰呀?
問:在自己啊。
mic答:是誰在分別啊?誰住在上面啊?
問:哦。
問A:是說的妙分別是吧?
mic答:嗯。
問:嗯,它是考試。
mic答:它是一個開示,看你有沒有落在上面。
問:哦。上師一說我就知道了,不說我怎麼也不知道。
問B:這是一個公案,本身它沒起處。
mic答:看你有沒有落在上面,要沒落的話,可以來句話:“沒事幹,露個馬腳幹嘛?”
問A:妙啊!(眾笑)
◈ 118-心中心法各種手印的功用
問:就像咱們學心中心,學一千座以後沒打開本來,也沒什麼收穫,就不學了,學別的法門去了。學別的法門感覺又不太相應,又回來了,回來再學這個,是不是會增加業障呢?
mic答:其實我們二祖說這個話,他是有根據的,意思是說什麼呢?就是說,他指的是印心宗,不是光指心中心法。因為我們二祖是印心宗二祖,他是傳印心宗的,不是只傳心中心法,印心宗裡面有很多法門。你這個基礎沒有打牢,修心中心法,修三年了,一般都是在打基礎。用心中心法來打基礎,這打得很累,打得很痛苦,很多人都是修了三年之後他也不想修了,累了。
問:嗯,我就是,我就修別的去了。
mic答:可以修別的,但修別的也是印心宗的法門。
問:不是。
mic答:你肯定不是,因為你不知道誰那裡有別的方法,你就亂跑了。
問:我跑了兩次。
mic答:我們有很多法可以修的,你福報不夠才會跑。而且我們印心宗裡面,哪怕就是這個心中心法,六印當中有一個手印,你只要結這個手印,持心中心咒,遍修世間一切佛法,你都不用找別的法門了,你就光修這個印就夠了。
問:不知道這個印。
mic答:是啊,所以說你福報不夠,你就不知道。
問:那我今天知道了,我今天福報到了。(眾笑)
mic答:這個印就是第五印——如來善集陀羅尼印。
問:阿彌陀佛。
mic答:這個印,你哪怕說這六印我不修了,那好,我就修五印,專修第五印,遍修世間一切佛法。
問:那光結這印,那怎麼修法?
mic答:不還是結第五印的手印,要持心中心咒。就專修第五印,別的印我不修,專修第五印,遍修世間一切佛法。
問:哦,阿彌陀佛,才知道。
mic答:是吧?所以這第五印就有這個作用,那你沒聽說過是福報不到。
問:今天聽說了。
mic答:只有人給你灌頂,沒有人給你講解,是吧?
問:是的。
mic答:你要是信心不夠,專修第一印。信心不夠,修學佛法信心不夠,專修第一印。
問:嗯,我可以有信心,堅定不移。
mic答:堅定不移更應該修第一印。
問:也修第一印?
mic答:對,堅定不移嘛。
問:那修第一印能修多長時間?
mic答:修一輩子。
問:阿彌陀佛。
mic答:因為這第一印是諸印之王。
問:嗯,這個我知道。
mic答:諸印之王,也是諸印之母。
問:對,這都是說的這個。
mic答:整個密咒,都是由它變化出來的,整個密法,都是由這第一印變化出來的,所以叫諸印之王,也叫諸印之母。
問:哦。我那有,我碰著那麼一個師兄,他就專門打這個。我說:“你專門持這一個幹什麼呢?”他說:“師父告訴我,他說我心眼小,完了那是心胸不寬闊,他告訴我那要最低持一年。”
mic答:這個心胸狹窄、心量小,那就要修第二印。
問:第二印?
mic答:第二印是打開心量的,讓心量大的,那是第二印。消業障嘛,心量就大了。
問:對對對。
mic答:第三印是除身障的。一個是我們知道說這個印是治病的,是啊,治病是啊,身體上有病就是有障礙嘛。那要除掉這個身障,所以要結第三印。同時,我們事業上不順利,老遇到障礙,我們前幾天來了一個師兄,廣東的師兄,他說:“哎呀,上師啊,你怎麼不教大家打火供啊?火供除障特別快呀。”他就不知道我們第三印除障更快。你去準備火供,要花一堆錢,這個也買,那個也買,還要準備柴火,你這些東西準備好,那起碼要幾天吧,我兩座就解決啦。
問:阿彌陀佛。
mic答:所以他不知道這個第三印的妙用。第三印除事業上的障礙,除身障。所以遇到什麼障礙,不順心的事,我們就結第三印打一座,不用蓋黃布,啟用。啟用的印不用蓋黃布,什麼障礙都給你消掉了,哪用得著去打火供啊?我們三代祖師可沒有傳燒火供。當然也可以做。
問A:除身障的時候要蓋黃布不?
mic答:不用蓋,啟用的不用蓋。
問A:除事業障的,就用蓋?
mic答:不用蓋,啟用嘛,啟用都不用蓋。
問:那我聽他們說,說是這個用那個三印要給別人治病,你必須得開悟了以後才能用,要不開悟的不行。
mic答:沒有,沒有的事,你別認為是我們在治,是佛菩薩在治。給人家治病是佛菩薩在治,只是我們結印持咒而已,其實是佛菩薩在給大家治病,不是我治。要是我治,那我得開悟啊。那不是我治,佛菩薩治,可不可以啊?佛菩薩需不需要開悟啊?
問:我以前我做過,給別人誦了二十一天,做完我身體就不行了,總像是沒勁,總不行啊。他說你沒開悟,你用這個印,給別人看病,那絕對不行。我說不行了怎麼辦?他也不知怎麼辦。後期我也不知怎麼辦,就稀裡糊塗過來。(眾笑)
mic答:那就不辦了唄。
問:阿彌陀佛。
mic答:那不知道怎麼辦就不辦了唄。
問A:幫別人治病,也不要蓋黃布?也算啟用?
mic答:啟用都不用蓋黃布。你這個話要問多少遍?疑心那麼重啊,老怕錯,這就是疑心重。
問A:疑心重。
mic答:說一句就承當了嘛。老問,疑心重。
問:啟用的時候,那個祈請是不是一樣啊?
mic答:你是怎麼祈請的?
問:就是說請諸佛菩薩給誰治病。
mic答:不需要,那不用。
問:哦,不用是吧?
mic答:對。不需要說,你意識當中有這個人存在就行了。程式跟修法是一樣的,只不過不用蓋黃布,意向當中有這個人存在就行了。
問:您說我這個業障太重了,完了我持哪個咒好?
mic答:消業障的咒嘛。
問:消業障的咒?
mic答:嗯,你會哪個咒啊?
問:消業障的咒,哪個是消業障的咒啊?不是二印嗎?
mic答:你會哪個咒啊?
問:咒就咱們這個心中心這個咒。
mic答:對嘛,這就是消業障的咒嘛。
問:阿彌陀佛。
mic答:是吧?你念這“阿彌陀佛 ”也是消業障的,你懂了兩個了。
問:啊,阿彌陀佛。(眾笑)
問A:又消一個。
問:又消了,哈哈哈。
mic答:對,都是消業障的,你哪怕你就是一個“啊”,這也是消業障啊。
問:哦,啊啊啊啊!(眾笑)
問B:心空,業障空。
mic答:對,你這個承當,就是消業障。
問:就消業障了。
mic答:而且是消得乾乾淨淨啊。你這麼一點頭,也是消業障。(眾笑)
問:阿彌陀佛。
mic答:一舉一動,都在消業障。(眾笑)
問:感恩上師,那我這業障就快消完了。
mic答:沒有業障了,還有業障嗎?
問:沒啦,對,阿彌陀佛。哈哈哈。
問C:消完了。
mic答:業障皆由心生。
問:啊。
mic答:什麼叫業障啊?業障就是我們造業形成的障礙。造業,有善業,有惡業。惡業就是“貪瞋癡慢疑——五毒”,造的就是惡業。善業就是“慈悲喜舍”,這是善業。“行道佈施”,這都是屬於善業。究竟的就是“慈悲喜舍”。會形成障礙的呢,就是“行善佈施”,它也會形成障礙。形成什麼樣的障礙呢?就是執著“行善佈施”,執著在上面了,這就會有障礙。所以凡是業障,都是因為執著而來,無論你是善業還是惡業,它能夠形成障礙,都是執著來的,不執著就不造業。所以佛菩薩教導我們就是:要放下,不要執著,不執著就不會造業。
◈ 119-打坐身心超越千萬劫
問:這幾座反正打的妄念也挺多的,但是我已經慢慢能體會輕鬆持咒了。
mic答:妄念打不敗你。
問:反正我現在也不管了,反正座上就是持咒和翻種子。
mic答:這翻種子就是過千萬劫。
問:反正我就體會了一下,稍稍有點體會上師說的那個輕鬆自如。
mic答:無量劫、千萬劫都在這個種子裡面。雖然是在這裡打坐,人是在這裡,但是這個身心已經超越了千萬劫。所以我們說:一念清淨,頓超十劫。那你念念清淨,超了多少劫了?那不是千萬劫了?所以這個打坐、翻種子就是度千萬劫。
問:以前就是還沒體會到,只有這兩座有體會,以前總想著這個咒要加速。
mic答:哪來的以前啊?
問:想著要多快多快,現在就是我也不管速度了,節奏也不管了,不知道跟那速度有沒有關係,我現在就是什麼都不管了,好像速度下來了。
mic答:一切不住,一切不住。
問:一切不住。反正聽不聽到也不管,定不定、輕安不輕安也不管。
mic答:速度快慢是自如的。
問:自如的哦。
mic答:不是勉強的。
問:以前我提還能提上來,現在我都不提了,也不管它了,我現在就體會,現在感覺輕鬆一點。
mic答:提也是自然的,這個極力追頂也是輕輕鬆松地追頂,不是辛辛苦苦地追頂,那很累。
問:是,原來都發緊,現在輕鬆了。妄念多我也不管,定不定都不管它,難受不難受、境界不境界都不管它,我現在放開了。
mic答:一切不住。
問:但放開好像速度下來了,就是好像妄念多了一點,反正也不管了。
mic答:你在實踐佛法嘛,快和慢,你自己總結。
問:反正現在就是已輕鬆一點了,能體會到上師說的那個輕鬆持咒,稍微有一點感覺。
◈ 120-持續觀照就是願力的表現
問:上師說如果觀照不起來就發願,但是我發願還是做不到上師說的那種,時時刻刻,呼吸間都在發願,我覺得差距還是很大。是不是信得還不夠深切呢?總覺得還是哪個力量方面不夠,還是做得不到位。
mic答:不要有求嘛。一切無求,本來如是。本來如是,一切無求。
問:但是無求,那個願力怎麼弄啊?
mic答:那是啊,你持續下去就是願力的表現嘛。
問:持續下去就是願力的表現。
mic答:嗯。沒有願力怎麼可能持續呢?
問:哦,就是上次上師說的能持續這個觀照就是願力的體現。
mic答:對,就是願力的體現。
問:沒做到自然觀照,那就還是發願吧,持續發願。
mic答:方法都是你的啊,不是我的,我只是口頭語。
問題:111_120
111-如何不錯過——承當和認取
112-懷疑是蓋障
113-見性是當下的事
印心七五七第五天
114-打七之後如何不退心——設立道場
115-印心宗法門妙在心念耳聞
116-念念分明就是細住
117-座下流浪容易導致座上妄念多
118-心中心法各種手印的功用
119-打坐身心超越千萬劫
120-持續觀照就是願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