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座上一動就是自我遷單了
問:上師,我上午打坐一開始就很熱,出汗,跟蒸籠一樣。但是到最後又冷,因為穿得很少又出汗,還有一小時的時候沒辦法了,我就解開手印加件衣服。我上座前喝了杯水,是不是喝水有問題?這個加衣服是不是完全錯了?錯得很嚴重?
mic答:你問師父,他跟你一樣。
問A:我也沒有什麼好辦法,煎熬唄,熬唄。
問:就不能加衣服?我怕感冒了。
mic答:沒事,死掉就算了,別說感冒。要死心塌地,打坐了就要死心塌地,從上座開始就是死心塌地,死都無所謂了何況是感冒?
問B:他怕感冒被遷單。
mic答:遷單就遷單,遷單我就換個道場。我非要在你這裡打八嗎?我回家也能打八。你說我下來換一件衣服,你這一座已經遷單了,是吧?
問A:一動就是遷單了。
mic答:一動就是自我遷單了。
◈ 92-妄念也是菩提種子
問:上師,怎麼區別靈感和妄念?
mic答:一樣的,妄念被你抓住了就是靈感。
問:那座上還能抓嗎?座上不是說都不睬嗎?
mic答:不睬也抓住了。
問:也抓住了。那剛才說要記下來,那不是又在執著上加個執著?那還得記,記下來那些靈感。
mic答:你一直在問這些啊,你不是說,座上的時候怎麼怎麼了,不是被你抓住了?
問:不抓住也抓住了,你沒辦法。
mic答:就這樣就對了嘛,只不過被你自己解說得很圓融了,(眾笑)我說得不圓哦,被你解說得很圓了。
問:那也不用去記吧?還要去記嗎?那個當成體會去記?
mic答:下座一跟別人說話就忘了。不開口的時候還能夠記得住,一開口就忘了,這個種子跑掉了。所以一坐到一起了,他就想問問題:“咦?我今天這一座是下來了,想問什麼問題呢?”忘了,已經過了那一家了。(眾笑)
問:那還能記起來的時候,那記起來的想法是不是還是比較粗的妄念?
mic答:是啊,能記起來就有問題了嘛。這回才發現,哦,這個妄念也是菩提種子,你代大家問嘛。
◈ 93-妄知和靈知
問:上師,就是這個“知”和這個旁觀者,如果我在打坐的時候,就能夠感到那個“知”,它很清晰,知道自己在,知道這塊在痛,知道在折騰,就好像看著它痛,看著它折騰,但它一直知,我還問一下,我看這個“知”它痛不痛?它是這麼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就好像它是一個旁觀者。
mic答:你所講的這兩種狀況,不同的,一個叫靈知,一個叫妄知,兩者同時在作用。靈知就是我們所講的佛性,靈明不昧,所有一切知都離不開它。
問:那也就是說我這個“知”也沒離開那個靈知?
mic答:所以我們剛開始知道的都是妄知,是通過妄知去體會到靈知。
問:就是,比如我正在打妄想,突然間就是一下覺察到了,就第一念的那個屬於靈知還是妄知?
mic答:第一念就是靈知。
問:那再往後,再起一念就是有分別的了。那這個“知”是不是像元音老人說那個“凜然一覺”?
mic答:“凜然一覺”就是靈知。
問:就是比如正在幹什麼,一下覺知到,就那個,那個就是凜然一覺。
mic答:是啊。
問:哦,天呐!我開始一直不知什麼叫“凜然一覺”。
mic答:這都是你供養的。(指著靈芝蜜對師兄說)
問A:上師,但是後面好像我們修到最後,連靈知也不可得對吧?
mic答:靈知?
問A:對。
mic答:是的。
問A:連“了了靈知”也不可得。
mic答:靈芝蜜。
問A:上師您老是這樣。
mic答:靈芝蜜看不到靈知。
印心七四七第五天
(2017年1月5日)
◈ 94-實修道場最需要一比一的交流
mic答:你聽得懂,但是不等於大家都聽得懂,就會有很多人在那裡猜想。能夠造成大家猜想,那就是我們的失誤,因為佛法不是猜想出來的。所以說你表達出來的話,有的人聽得懂,有的人聽不懂。就好比我們讀佛經一樣,今天讀《圓覺經》,明天讀《妙法蓮華經》,突然就會發現,這《妙法蓮華經》跟《圓覺經》裡面有很大一部分講的是一樣的東西。那他為什麼要在另外一部經上講出來呢?因為他這個講的階段不同,內容是一樣的,但是階段不一樣,還有描述的全面性也不一樣。所以雖然說有一些經典裡面的東西是一樣的,但是他在這部經是用在另一個方面,不是所有的人當時都能夠聽得懂,所以他會反反覆覆說。
問:哦,明白了。
mic答:用我們的話就是說:“哎呀,這個佛菩薩都是老婆心切啊!”所以不得已重複地說。
問A:其實他有什麼不同呢?
mic答:其實是一樣的。
問:明白了,那有些不懂的還是得私下交流?
mic答:對,所以我們這個實修道場,最需要的就是一比一的交流,不是大庭廣眾下的開示,這些開示佛經上、歷代祖師都已經反覆不知道說了多少次了,我們去讀就行了。那我們最缺的就是當面的交流,面對面的交流,一比一的交流。最好就是有這麼一間房,然後就這麼一個人坐在裡面,(眾笑)一比一的交流,因為這樣他才能夠把他心中的事情全部說出來。我們只要多一個人在這裡,他就坐在那裡,直接就觀照了,(眾笑)入哪一家的定呢?(眾笑)他就保守了,把自己給保守起來了。
問:明白了。
◈ 95-打坐氣往上沖是覺受增長的表現
問:上師,打坐的時候,如果這個手下垂了,它突然這麼就起來了,可能有十多次這樣的,這個叫作什麼?自覺地就體現了。
mic答:速度快嗎?
問:很快。
mic答:很快啊,那就是氣機運行。你身體裡的氣充足了,它會自發地上來,你這個手印倒是以前就有習慣倒手印。現在這個氣機運行,定力向上了,它會往上揚。
問:對。
mic答:我們昨天說定力是向上的,所以這個手印它會自動上來。
問:你昨天批評我們了嘛。
mic答:我沒有批評誰啊,我所講的是老修行出現的一些狀況,沒有批評誰呀。
問:我們自覺嘛。
問A:上師,打坐的時候感覺氣脈向上沖,這也是一種定力的顯現?
mic答:也是覺受增長。
問:覺受增長?
mic答:覺受增長,正覺受的增長。
問A:有時候抽得就讓它抽住了,一股氣脈,抽得身也不能動,心也不能動,什麼也感覺不到,就是感覺到它往上走。
mic答:嗯,明天我們再帶一點東西來助力一下。(眾笑)
問A:看來是上火了。
mic答:那不會上火,帶點東西來加持一下。
問A:他就這樣像我這樣坐著,超過兩個小時以後,就發現這個頭頂這塊一股氣脈,“蹭蹭蹭”,緊接著就把全身抽走啦。
mic答:把業障抽走了。
問A:這一抽,五、六個小時就過來了,就眨眼就過來了。這是一種什麼情況?
mic答:嗯,相當美妙的情況。
印心七四七第六天
(2017年1月6日)
◈ 96-如何破空洞無明
mic答:禪定是超越性的禪定。
問:打得淡淡的,內心中清清淡淡的,什麼也沒有。
mic答:我們二祖有一篇著作叫作《觀微雜說》,《觀微雜說》這個“微”指的就是微細流注,微細流注裡面有無數的秘密,深入這個微細流注能夠觀察出很多秘密。
問:剛有問題,想起的問題下來就忘了。
mic答:要做筆記嘛,你沒有本子嗎?
問:有。
mic答:有本子要做筆記,有問題馬上記下來。
問:坐成呆子了。
mic答:坐成呆子就能夠看透世界。因為坐成呆子了,人間事不住了,他在看的、觀察的就是世界相了,大千世界。
問:怎麼我感覺到一點點意思都沒有。
mic答:如果說一點意思都沒有就是願力不夠的真實表現。當打坐沒有一點意思的時候,人就等同於在煎熬,在煎熬就是停留在無明中,出不去,也透不過去。所體現出來的境界又是一無所有,什麼都不是,一點味道都沒有,平淡至極,而且這其中停留的主要是在空洞無明上。
問:空洞無明上。
mic答:不能夠返光回照,如果能返光回照,當下一照,了了常知,了了常知就叫自覺。
問:然後呢?
mic答:那我們說能夠回歸當下自覺,這也是一個力量,那這個力量怎麼培養來呢?我們平時座下觀照,同時加上發願,那麼在座上才容易出現這個。如果是平時走失了,沒有做觀照,或者也沒有發願,座下的功夫趨於自然的平常,就是無所謂,不做功夫的那一種,而且是比較著相的,流浪去了,那麼座上出現這個空洞無明不容易發現,一般都是深陷其境,甚至會覺得沒有意思,下座了事。這個座太沒意思了,我就下座吧,如果是總這麼下座,就很容易出現退心。
問:這也就是上師說的,每一座都有一座的前進。
mic答:對,所以如果就算是不能夠提起自覺,我們也坐在那裡,一直到時間到了,這個引磬響了再下座,那麼通過我們下座之後的交流,認識到這一點,在打坐的時候再出現這種境界,還是能夠出來的,能夠轉身的,因為已經知道是怎麼回事了。這時候我們不要住在空洞無明上,而是一切放下,了了常知,這一剎那很容易出現能所雙忘。
問A:上師,我今天坐的感覺就是像您今天說的這種感覺。你看我座上還好,我還想到那個返光回照,我覺得那個佛性就是其出有八,就看我們用不用,是不是?就是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這八識裡面,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的活潑妙用的佛性,是不是?
mic答:是,活潑妙用的,我們聽作“活佛妙用”了。其實說得也對,妙用佛法、活用佛法就是活佛嘛。
◈ 97-內明定
問:上師,我這幾座從頭到尾都很清楚,沒有那種入定的感覺,但是很快,就是八小時下來,就一、兩個小時那種感覺。
mic答:這就是入定嘛。
問:從頭到尾都知道啊。
mic答:是啊。
問:打妄想也很清楚,然後什麼都很清楚,然後對外境不是很清楚,外面那些聲音就沒管。
mic答:這就是入定啊。
問:這也叫入定啊?這叫覺知定嗎?
mic答:對,叫覺知定,也叫內明定。
問:內明定是啊?哦,好吧。
mic答:八小時最容易入這個定了,對自己念念清晰,念念明瞭,對外界已經不住在分別上了,所以外界是模糊的概念。
問:像以前二樓煮飯的聲音,都能聽得到。
mic答:偶爾還能夠知道,偶爾。
問:二樓好像煮飯的聲音也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mic答:不知不覺就八個小時了,這不是定是什麼?
問:好吧。
印心七四七第七天
(2017年1月7日)
◈ 98-心念耳聞的目的是知道咒在
問:聽了幾分鐘上師持咒的那個很有力,一上座就開始那麼持,然後就一直疼疼疼疼。
mic答:不要住在境界上,有這個感覺也不要管它。不要去描述它,描述了就是種種子了。時時刻刻就是心念耳聞,這心念耳聞講的是什麼?為什麼我們一直要說心念耳聞呢?我昨天叫幾個師兄幫我描述:心念耳聞的目的是什麼?怎麼樣知道它是心念耳聞?你怎麼知道你是心念耳聞呢?說來聽一下,什麼是心念耳聞?
問:心念耳聞就是持咒的同時就聽咒。最近這兩天對心念耳聞就是不但是耳朵在聞這個咒,而且包括特別有些疼痛的地方,好像也在聽著這個咒。
mic答:囉嗦了。有誰知道什麼叫心念耳聞呢?
問A:知道咒在嘛。
mic答:對呀,就這麼簡單,知道咒在就是心念耳聞。那為什麼要知道咒在呢?你看有好多人自己去揣摩心念耳聞,他會來一句心念心聞,那我們說什麼叫心念心聞呢?知道咒在就是心念心聞。因為我們說知道咒在哪,心在哪裡呀?心在咒上。所以,心念耳聞的目的就是知道咒在,知道咒在我們就知道心在哪裡了。它就是往這個方向去引導了,知道我們的心在什麼地方,心從何處而生。
◈ 99-念念觀照就包含了念念大願
問:還請上師開示一下願力怎麼體現在日常的一言一行當中,怎麼去體現這個大願。
mic答:觀照。
問:觀照就是體現?
mic答:觀照裡面就包含大願,念念觀照便有念念大願在其中。
問:然後您說的慈悲心、包容心,那個怎麼去體現出來?或者是十大行願那個是不是要有意去提起來?慈悲心、包容心、歡喜心怎麼具體體現這個大願,怎麼體現出來?
mic答:觀照嘛。
問:就是觀照?不要再去作意,再加一個慈悲?
mic答:直心便是道場。
問:直心便是道場。
mic答:道場不包括大願嗎?沒有大願哪來的道場啊?
問A:上師這個還能詳細地說一下嗎?觀照和大願。
mic答:越簡單越好,大道至簡至易嘛。要詳細說那我們拿佛經來讀吧,裡面講的全是這個,很詳細。
問:但是這個“直心是道場”,有時候不一定做得很圓融,有時候甚至可能會傷人。
mic答:你就現在做嘛,別有時候做嘛,你現在怎麼做?
問:現在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mic答:那是嘛,這就是“有時候”嘛。
問:哦。
問B:“直心”的話就是菩提心?
mic答:“直心”就是你這個心是直截了當的,不會拐彎抹角的,就是直心,不會想什麼花招的。
問C:比如說想罵就罵。(眾笑)
問:有時候會傷人呢。
mic答:他打比方嘛。
問C:我是打比方啊。
mic答:對呀,打比方嘛。
問:有時候就後得智不夠了,有時候好心是好心,直心,但是可能傷人了。
mic答:直心幹嘛要傷人呢?直心可以不傷人啊。
問:是可以不傷人,但是有時候會傷人的。
mic答:你看一見面,阿彌陀佛,這不是直心嘛,這個傷人了嗎?
問C:上師說的直心是帶觀照的直心。
mic答:直心就是觀照嘛,還帶觀照的直心。
問C:比如說他習氣來的話,如果直心的話就會傷到人。
mic答:直心觀照,觀照就是直心,直心就是觀照嘛。到你那裡變成帶觀照的直心,還有不帶觀照的直心。
問:那直心它自然就是慈悲的、歡喜的,等於說是就是這樣的。
mic答:嗯。
問A:上師,為什麼觀照裡邊有大願呢?觀照就是關注現在每一個當下……
mic答:你觀照用不用持續?
問A:要持續呀。
mic答:持續就包括願在裡面,沒有願能持續嗎?沒有什麼玄妙的,玄妙的東西就在大家的心中。
◈ 100-提示境界是為了避免住著
問:上師,打坐當中是不是沒有境界就是好境界?
mic答:沒有境界也是境界。
問:也是境界,這樣啊。沒有境界也不住就行了?
mic答:沒有境界是最容易不住的,有境界來了總要住在境界上,所以說沒有境界是最好的。因為這個境界會害人,我們以前海口有一個師兄,好不容易打了一座四個小時,眼前出現一片白亮亮的,她是每天不管跟誰交流都是:“哎呀,我眼睛閉上,一片白亮亮啊!”這一句話講了六年了,每天都是在一片白亮亮當中。她住在相上了,就沒有進步了,超越不了了,一句話講了六年,不管跟誰交流,就是“眼睛一閉上就是一片白亮亮”。所以你說有境界好嗎?
問:好像記得您說的那個微細住的過程,可能會出現一些空樂明的境界,但是那個不一定,也許有,也許不一定有。
mic答:它是很微妙的,有,也體現出來了,有時候沒有,並不等於說沒有。或許有,但是時間很短暫就過去了,你還沒發現到它的存在就已經過去了,就已經忘失掉了,已經超越它了。所以我們提示出來說有這樣的境界是什麼呢?就是有境界的找不到答案,我們就告訴他了,這個是正常現象,把它提示出來了,以免他老住在上面。
問:包括那個四禪八定,時間長短也沒有說具體的有一個時間……
mic答:因人而異嘛。
問:也不一定說一定有那個滑呀,癢啊,澀啊……
mic答:肯定有的。
問:也肯定有?
mic答:但是它什麼時候發生那就因人而異。
問:反正有沒有都不用管它就行了。
mic答:嗯。冷熱酸痛輕重滑澀,這肯定是有的。
問:空樂明可能也是時間有長短,可能一瞬間或者是有一段時間。
mic答:嗯,空樂明。
問A:上師,那個麻酸痛癢,一長坐就出現。
mic答:嗯,出現就出現嘛。
問A:很多次啊,六個小時以上就會出現。
mic答:嗯,是啊,每天都會有啊,家常便飯啊。
問A:它不停止。
mic答:是啊,只要活著都會有啊,只是你在不在乎它的問題。你不打坐也有啊,酸痛麻癢誰沒有?一天當中誰沒有啊?都有啊,你不在意它而已嘛。打坐也有,不打坐也有。
問:上師,要破除這些執著,還是靠願力嗎?還是……
mic答:靠願力,靠定力。
問:靠定力。因為以前也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有時候,就像我以前不由自主就抓那些東西,還是願力和定力。
mic答:抓習慣了也會破的。
問:也會破?
mic答:對,你抓時間長了覺得再抓也沒意義了,自然就破了。
問:哦,是這樣。抓不到,老抓不到。
mic答:對,老跟你說,不要住它,不要抓它,放下,哪裡聽得著?一直都在抓。最後抓覺得沒意思了,還抓它幹嘛?自然就放下了。所以這也需要有個過程。
問:確實跟猴子撈月一樣,撈不到,抓也抓不到。
mic答:是啊。
問:上師,有境界無境界反正現在就不去管它了,來就來,不來也……
mic答:境界是什麼?
問:境界就是我的那個妄想種子啊。
mic答:境界就是妄念紛飛,這就是境界嘛。
問:八識種子。
mic答:對,你總結起來就是妄念紛飛,種子翻騰,就是境界,管它幹什麼?
問:來也不管,有無反正都不管它。
mic答: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什麼都沒留下,就是這樣。
問:夢幻一場。
mic答:上去休息吧。
問題:91_100
91-座上一動就是自我遷單了
92-妄念也是菩提種子
93-妄知和靈知
印心七四七第五天
94-實修道場最需要一比一的交流
95-打坐氣往上沖是覺受增長的表現
印心七四七第六天
96-如何破空洞無明
97-內明定
印心七四七第七天
98-心念耳聞的目的是知道咒在
99-念念觀照就包含了念念大願
100-提示境界是為了避免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