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61_70

◈ 61-承當是修行的關鍵
問:“不出不入”這個名詞,您像平常在這個地方,我要看電視了或者幹什麼了,就是我不著、我不入到這個境界裡頭去,就了了覺知,了了分明,我就在看,我就只是一個了知,這個知道就是這個。
mic答:了知有出入嗎?
問:沒有出入。
mic答:沒有出入就行了嘛,你去管它什麼“不出不入”幹嘛。
問:就是這個名詞,要問一下。
mic答:就是這個詞嘛,這個詞又讓你迷惑了?
問:好,耽誤大家了,我問完了。
mic答:哦,問完了,承當了?
問:承當了。
mic答:認取了?
問:嘿嘿。
mic答:不迷了?
問:不帶著疑惑回去了。
mic答:不帶疑惑了,不迷了,不迷就是悟了。
問:那再問上師,在這個路子往上就在開始真修了?
mic答:又迷了,(眾笑)又迷了,又去找東西了。
問:還得是我,又執著法了,是我?
mic答:又迷了。對,這就叫作習氣嘛。
問:就還有一個東西去修,是吧?
mic答:更上一步,如何更上一步啊?是這個意思吧?這個叫點地不虛,落腳不虛就是“更上一步”。
問:對,就勤除習氣就是這一個。
mic答:怎麼除啊?無求便是除。
問:在生活中去磨練?
mic答:去磨吧。
問:去磨吧。
mic答:嗯。
問:所以,迷,不著,就是。
mic答:書看多了,記得那麼清楚,結果做起功夫來就不敢承當了。

◈ 62-如何在睡覺時觀照
問:上師呀,睡覺怎麼觀照?是跟座上和座下的觀照有關係嗎?
mic答:有關係。
問:我一睡覺就是做夢,那個做夢也是翻種子吧?
mic答:翻種子,是啊。你是說這幾天嗎?
問:對。
mic答:還有夢嗎?
問:我經常做夢,平時也是經常做夢,在這裡也是。
mic答:在這裡也是啊?
問:嗯,就覺得自己越執著的那個東西,它就翻、都翻出來了。
mic答:翻的全是執著的?
問:嗯。
mic答:是啊。
問:那要什麼時候才能夠、怎樣才能做到做夢能夠觀照啊?也是自然而然的吧?
mic答:對,首先要知道夢在嘛,知道自己在做夢嗎?
問:有時知道。
mic答:對,知道自己在做夢,這就是開始觀照了。
問:但是有時候就跟著那個夢在跑,不首先要知道夢在清楚。
mic答:有時候是主動跟它跑,有時候是被動跟它跑。是吧?
問:嗯。
mic答:主動能夠把這個夢境轉,也沒有離開觀照;如果是被動的話就是迷失了。
問:迷失的時候多。
mic答:嗯,是啊。
問:能夠觀照的時候就是有時候噩夢的時候,能夠念咒語。
mic答:哦,噩夢,這三惡道的種子還沒了啊。
問:我現在那個噩夢不做了,就是日常生活中自己執著的那些部分翻出來,沒有噩夢。

◈ 63-知道流浪也是觀照
問:有時候觀照、觀照著也會去流浪。
mic答:那是啊,免不了的。一知道流浪馬上又是觀照了哦。
問:那就把它轉回來?
mic答:是啊,這個是現象是正常的,所以說流浪也是一種觀照嘛。

◈ 64-根塵脫落和能所雙忘的異同
問:上師,再問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根塵脫落跟能所雙忘是一回事嗎?
mic答:能所雙忘是在座上,座上體現出來的,根塵脫落是座下,一個是座上,一個是座下。能所雙忘會反反覆覆,會出現很多次,根塵脫落就是一次。兩者的共同點是:都是定力的自然流露,都是時節因緣的成熟。不同點是:根塵脫落的力量要大,所以它不會出現反反覆覆。
問:這個是不是跟那種禪宗裡面的大徹大悟是一回事?
mic答:大徹大悟,嗯,有這麼一回事。

◈ 65-能所雙忘的表現
問:那個能所雙忘,它接下來會進入念不出來了,斷掉了,然後是什麼樣個狀態?
mic答:它會持續一段時間,有念頭了,咒又起來了。
問:它就是斷了,然後是可能過一會兒又能念了,又起來了,就反反覆覆的?
mic答:就是說你這個“過一會兒”,這個“一會兒”有可能時間很長,也有可能時間很短。就是有念頭出現了,咒自然會提起來,提起來之後又會再出現能所雙忘,它會反反覆覆出現。
問:昨天那個感覺好像有點模糊,是不是咒有點念不出來了?但是過會兒好像又能念了,有時候自己感覺是不是人有點累了,然後就這樣子調整啊?
mic答:嗯,跟累沒有關係,不會累的,因為能所雙忘是建立在輕鬆上的,不是建立在累上面的。累會導致昏沉,但是能所雙忘的時候人是很精神的,只是咒沒了,心空了,一心不亂了,一念不生了,這就是能所雙忘的景象,一切都不住了。
問:謝謝上師。

◈ 66-了了常知不曾錯過
問:我這跟師父差不多,這兩天也是沒坐好,感覺愧對上師,沒坐好,沒有超越,倒退了。也是那個心力好像不夠,就是持咒的時候太快了,前半座就一直持咒,持得很緊,但是後來感覺心力、氣力不夠了,就提不上來了,也是這個問題。
mic答:你現在不能夠停留在這些境界上了。凡是境界,你都要不理睬,了知一切本來空,所以說這些都是夢幻泡影,身體上所體現出來的,這個世界的一切表現,都是夢幻泡影,都了不可得。你現在每一個當下都要承當,都要認取,不要懷疑,這沒什麼好懷疑的,有什麼好懷疑的?不管是理論還是實修實證,都已經是通達得一塌糊塗,(眾笑)所以說就是一個承當、認取。
問:包括座下。
mic答:對,座上座下都一樣,直取真心,要認取它,不要讓每一個瞬間都錯過。所以我們說了了常知,了了常知就是不曾錯過,每一個瞬間都是當下,每一個當下都是自然流露。什麼叫見性啊?我們既然知道性是什麼,就要去用它,去承當它,去體會它,去應用它。
問A:就問上師怎麼應用。
mic答:應用啊,起心動念不是應用嗎?言語道斷不是應用嗎?每一個瞬間,時時刻刻都要應用它,你不用它,不就流浪去了?所以要主動地去用。
問B:請教上師,主動去用和流浪有什麼區別呢?
mic答:流浪也是主動,不過就是著相去了。
問B:該怎麼主動應用不著相呢?
mic答:不著相嘛,就是用的時候心是清淨無比。
問B:什麼是清淨無比?這要證得那個本來才能夠證體啟用。
mic答:所以說這個就是有過程。
問B:有過程。
mic答:你先把“自然災害”過去再說。(眾笑)我們剛才是跟**師說,因為他現在能夠用得起來,就得用,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啊,我們這個雖然是打七,大家在一起打七……
問A:基礎不一樣。
mic答:對,但是這個所表現出來的時空差距很大,春夏秋冬,什麼樣的都有啊。所以說,說法也是因人而異。
問:上師,持咒的時候,舌根動的話它整體會顫動,但是有時心力不夠的話,也不要去追求那個咒,因為追求那個速度快也不行。
mic答:自然輕鬆,自如輕鬆,輕快。
問:如果想提也能提,也能快起來。
mic答:不是故意去提它,要自然而然。所以這些一路風光你自己都是了了常知啊,都不會錯過,這是座上座下都要去認取它。
問:上師,上次說的念念不迷,念頭都知道,有念頭,但是咒語雖然還在,但是念頭是知道。
mic答:這個沒關係,你現在不是在快慢上做功夫,而是在認取上,在了了常知上。
問:注意力這幾天在咒的快慢上在折騰,快了慢了。
mic答:不是在這裡,這些都是相。
問:就知道咒在的那個。
mic答:是啊,能體會到啊,時時刻刻都不會錯過,所以要用,就這麼用,所以說一切不住,如何不住?安住就是不住,不住就是安住。
問:好像還沒有達到那一步。
mic答:這個不需要達到,本來如是,幹嘛要到達它?本來就是如此的,本來就是明明了了的,所以說叫本明。(眾笑)
問:輕鬆就好了,不要那麼作意。
mic答:對,輕鬆。
問:但是輕鬆下來會慢。
mic答:不在快慢上嘛。
問C:快慢也是明明了了,但是慢下來妄想會多。
mic答:妄想不就是菩提嗎?
問C:就這樣子,一路到底。
mic答:煩惱即菩提,妄想也是菩提啊。
問:就這個問題,感恩上師。
問D:就承當了嘛。
mic答:對。
問:咒語聽得不清楚,我就很懷疑這個。
mic答:不要懷疑,懷疑就不是承當了,要直取、認取,沒有什麼好懷疑的。
問:咒音完全變了,已經不是那個,好像念錯了。
mic答:本不動搖,本不動搖你懷疑個什麼?所以要敢於承當啊,沒什麼好疑的。

印心七三七第六天
(2016年12月30日)
◈ 67-觀照是清淨本來的自然流露
mic答:那麼我們現在打坐、打七也是這樣。打七最大的特點,我們所講的就是打掉第七識。這個第七識代表什麼?代表我執法執,我執法執是根深蒂固的,就是體現在第七識上。所以我們說要打掉第七識,就是把我執和法執通通打掉。我們講時時觀照便是破我執、破法執,因為觀照不屬於哪個法門,也不屬於哪個宗教,觀照是自性流露,跟哪一個宗教、哪一個法門都沒有關係。
所以這個觀照,尤其在打七的這個階段最能夠體現出來。時時刻刻都在體現,那我們用到哪裡去了?首先師兄們說痛啊,把觀照用到痛上去了,這個手痛腳痛腰腿痛,觀照用在痛上了。但痛的程度呢:有人說很痛、很難受;有人說痛雖然在,但是感覺這個痛與我無關;還有的人說雖然我也知道痛,但是我發現痛的同時,還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歡喜,就是這個痛得很開心,痛得很快樂。
其實我們能夠知道痛,就是我們把觀照力用在了痛上。如果這個時候返觀回照,痛的是誰啊?你看,這返觀自照就是觀照。痛的是誰啊?所以我們說觀照,無論在任何一個境界,每時每刻,時時刻刻,我們都能夠生起。而且生起這個觀照是很自然的,一點都不費力氣,這個是誰?喝茶的是誰?聽,是誰啊?這個落筆的又是誰啊?低頭不語的又是誰啊?這都是在返觀自照。所以我們說了了常知就是觀照。這觀照的當下,心是清淨的,同時又是活活潑潑的,一切不住又是活活潑潑,不是死在那裡啊,所以這個觀照可以靈活起妙用。
所以在觀照的當下,我們要認取,認取是什麼呢?肯定自己,這就是觀照,把它認取下來,不要再去找觀照。認取到什麼程度名為自然觀照呢?不取不捨了,正在觀照,亦不認為是觀照,就觀照也不可得,很自然了,我們叫自然觀照。起心動念都沒有離開它,一點意都沒作上去,就很自然地就知道是觀照。
所以在我們這個打七的過程當中,最容易生起就是自然觀照。大家下座後止語,不去攀緣,也不流浪在物相上,不流浪在一切境界上,朗朗清清,又是朗朗自照,這就是觀照,就是自然觀照。所以我們剛才說大家散步去吧,去散步,要真知道什麼叫散步,不是散心啊,心沒有散,我們只是散步。這散步正是觀照啊,左腳右腳,每一步都是踏踏實實的,每一步都是輕鬆自在的,每一個動作都毫無執著的,這就是自然觀照。所以我們散步的時候就是儘量地讓自己體現出自然觀照,一點造作都沒有。能夠清清朗朗認識到這是自然觀照,我們就能夠體會到這個觀照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在處處都是自然流露,那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這個清淨佛性、本妙覺性它是會自然流露的。它流露在哪裡呀?就流露在觀照上,觀照就是我們清淨本來的自然流露,所以大家要認取它,不要再懷疑它。
我們說打七打七,剋期取證,剋期取證就是大家集中到這裡來,集中一個時間段來進行共修,目的就是在短短的幾周內能夠體會到自性流露,能夠自然觀照,能夠承當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大家都要承當,都要認取它。我們印心宗最大的特點就是先認取真心,先認取我們的本來面目,承當下來之後,深入經藏,去開發一切佛經的妙用,開發一切佛法的妙用,這是印心宗的一大特點。如果說我們修了這麼多年,打了這麼多年的七,我們承當不了自性流露,承當不了自然觀照,那我們還要繼續迷惑,還要繼續迷失,這樣的話我們的修行就漫長了。
所以先要認取真心,認取下來之後,好多師兄說:“不行啊,我這個力量不大,還會跑,還會流失。”那不要緊。我們三祖元音上師有開示:下座後,外不被境界所轉,內不被妄念所牽。這個既是觀照的方法,也是保任的方法。我們要保護我們這個靈明不昧的清淨本來,就儘量減少攀緣,儘量減少說話,多多地安住本來。其實本來也無所住處,沒有一個地方是可以住著的。所以這個就是保任的功夫,平時還要多進行交流。
這個保任的功夫念念都在當下,不在昨天,也不在今天上午,也不在明天,就在當下。所以有人說:“哎呀,我昨天很輕鬆,很自在,很舒服,昨天的那一座承當得很好,自性流露,今天怎麼找不到了?”他去找個境界了。那我們這時候提示他:“你現在把你這個‘找’一切放下,還有個什麼在?”一切放下,又回歸到清淨本來了。所以不管過去迷失了多長時間,只要你放下的這一剎那就是自性流露,就是自性顯現。所以不用去尋找個什麼東西,我們這個諸佛自性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時時刻刻都跟我們同體,時時刻刻都跟我們同心。只要一切放下便能返本歸真,所以大家能夠把它認取下來,就是大家的無上福報。
這是誰在聽啊?這是誰在動啊?見聞覺知是誰啊?所以我們誰都沒有迷失,你只要不去尋找,不去粘著,這個了了常知就是我們的諸佛自性。你也不用去住在上面,因為自性無所住處,住它幹什麼?執著它做什麼?不需要執著,你把執著放下,就是它的示現,就是本來的示現。所以說學佛學到這個時候,無法可得,唯有認取。能夠承當下來,這就是我們歸家之路,能夠承當下來,這就是歸家穩坐,當家做主,不再去懷疑它了。
那麼從今天開始,我們這個筆記本拿來做什麼用啊?心得體會,這個心得體會就是描述我們的承當,描述我們的認取,描述我們這個修持打坐以來的心得體會,總結一下。我們這個觀照用在什麼地方啊?體現在哪裡啊?你可以用文字來表達,可以用詩詞來表達,也可以用日記來表達,造句來表達都可以。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要幫助大家承當,幫助大家認取。你能夠認取,能夠承當下來,會發現這個觀照、這個諸佛自性妙不可言,非常得妙,這個妙我們能夠認識到了,你就可以把世間的美好和出世間的歡喜融為一體,就能夠用你的文筆來表現它。大家要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不要去翻書。還有什麼問題的?說一說。
問:上師,就是有時候在觀照認取過後還有疑問,怎麼辦?
mic答:有疑問就提嘛。
問:就是自己不相信啊。
mic答:不相信,那你就認取的程度不夠嘛,還在尋找。

◈ 68-學佛最難的是認取自性
問:就是打七之前,好像體會到座上座下就是一樣,就是說座上心念耳聞的程度、概率有多高,座下清淨自然概率就有多高。
mic答:嗯,相應的。
問:座上如果是妄念出現的概率跟座下妄念出現的概率也是一樣的。
mic答:嗯,相應的。
問:這也算是觀照?
mic答:知道妄念,便是觀照。
問:哦,就感覺到不是刻意去的,就是自然而然的,發現就是這樣子的,發現這個,就是說你肯定它,也算是承當的一種吧?
mic答: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這就是觀照。
問:然後我就這幾天吧,有時候比如說座上就出現一些妄念,知道了,就不管它了,就放。
mic答:嗯,放下了。放下了,化空了,都是觀照。
問:都無住。
mic答:都不住了,都是觀照。
問:就是說那麼這麼講的話,我現在的這種狀態,也不叫狀態,這種方式也算是走上正道了,是吧上師?
mic答:對,你在果地上修行了。
問A:果地上修行了?
mic答:對,果地上修行了,不是在因地上修行。因地上修行就是找方法、找方式,包括聽大德講座,從佛經上面去找理論,這些都叫因地上的修行。當你認清楚歸家之路,就是我們所講的觀照,自然觀照,能夠認清自然觀照,這就叫歸家之路,這就是果地上的修行。
問:有的時候就發現妄念多,但是我就覺得我又不去追求什麼東西,反正呢就是讓它去吧。
mic答:這個時候妄念都是種子翻騰,內心、八識田裡面翻出來的,不是我要去打妄想,它自然翻出來了。所以你可以看得清楚啊,你就可以放下,這是種子翻騰,不住它,放下。時時刻刻都可以放下,時時刻刻都可以自性流露,這就是時時刻刻都在觀照。座上心念耳聞,座下綿密觀照,指的就是這個階段。
問:那我現在的話,心念耳聞還不可能達到持續的綿綿密密那樣子。
mic答:可以,實際上是綿綿密密的,只是你不認為這是綿綿密密。
問:哦,現在我這個階段我感覺就是這樣順其自然下去。
mic答:你這個階段要堅定不疑,要敢於認取,敢於承當。所以說學佛最難的就是認取自性,敢於承當,這是最難的。這一關過了,接下來就是保任了。
問:明白了。
mic答:嗯,你明白了,我卻不在明白中。
問:那這個認取的程度跟什麼相關呢?難道說唯一的就是要認取?
mic答:沒有程度。
問:有時候還會覺得:這是不是?有時候覺得:嗯,這就是這個樣子的。
mic答:那是沒有認取才去找是不是,認取沒有相對的,認取是絕對的,毫不懷疑的那叫認取。你說“這是不是啊”,這個還在找,那怎麼叫認取呢?認取是絕對的,毫不懷疑的,這就是,沒有它物,沒什麼是可以得到的,沒什麼東西是可以把它推翻的。所以這叫作金剛,叫作不二,那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過去這不敢認取,祖師是要拿棒子打的,要挨棒子,打就是把你的疑情打掉,別無它物。
問:上師也打我一下。
mic答:現在的人打不得,你打了他要上法院吿你。(眾笑)

◈ 69-大定沒有出定入定之說
問:上師,那“財色名食睡”,這是地獄五條根,您能不能把那個睡眠給我們開示一下?
mic答:睡就是昏迷嘛,睡意濃就是還在昏迷當中。所以說定力好,睡眠時間就短,也不是說不睡,睡眠時間很短。正常一天是在兩小時左右,甚至更短,就是迷失得少,精神就比較足。迷失多了,精神都用去流浪了,所以就特別的累,這叫心累,不一定是身體累。心累的人,他就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幹活,坐在那裡,他都累,所以心累是最消耗體能的。因為心在流浪,心有所住,這力量是分散的。
那我們打坐,把心中的各種種子打掉,把一切執著打掉,把癡心妄想打掉,那麼這個內心時時刻刻都是空明不住,沒有任何執著掛礙,人到了心空不住的地步,他的心是不會累的,不會體會到心是累的。所以清心寡欲能夠讓我們得到定,定就是不亂,不亂就是定。
我們打坐四個小時,六個小時都是定。大家會說我怎麼沒有入定的感覺啊?不一定要有入定的感覺,你能夠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四個小時、六個小時,這個定是最不可思議的。雖然周邊的一切都能夠了了常知,但是我們是在覺知當中定,所以這個叫覺知定。有了覺知定,下座之後,隨緣去了,也沒關係,心也是不動不搖的,也是不迷失的,這個叫隨緣定。所以座上是覺知定,座下是隨緣定,這座上座下都在定中,心不亂嘛,心不亂就是定。
所以大家也不要去找個定境。因為一切事相都是無常的,我們的心沒有跟著無常走,沒有去流浪,沒有去攀緣,這就是楞嚴大定。而且這個定相沒有出定入定之說,沒有說我要入定了,馬上座在那裡一動不動了。沒有這個過程,很自然的,用它的時候也是定,不用它的時候還是定,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定,所以這就叫大定。認識了這個大定之後,大家就能夠起神通妙用。神通啊,來,我們用用神通。(上師舉杯喝茶)(眾笑)

◈ 70-一舉一動都是神通妙用
問:我們說那個什麼爆炸、開悟,是因為什麼爆炸了呢?
mic答:該爆炸就爆炸嘛。
問:他是因為定力爆炸的呢?還是因為什麼血管通了就爆炸了?(眾笑)
mic答:嗯,什麼都不是, 名為爆炸,是個什麼就不叫爆炸。你還去找個爆炸,好多人說:“哦,你說這個是見性,那我怎麼沒有爆炸呢?”哦,你說這個是見性,那我怎麼沒有爆炸呢?
問:爆炸了才有神通啊。
mic答:爆炸有很多種,一個是境界上爆炸了;還有一個說:“哦,這就是自性。”你承當了,這也是一個爆炸新聞。(眾笑)
問:那很多人都承當了很多次,認取了很多次,結果不還是那樣?
mic答:那你想怎麼樣?(眾笑)
問A:她說要有神通。
mic答:哦,神通,神通要站起來才能用,你站起來看看,站起來。
問:我還是坐著吧,個太矮了。
mic答:坐著也是神通,能坐能站這就是神通,而且這個叫大神通。
問:就像上次您說:“說話的是誰啊?”說話的是心*,我也知道是心*,我知道了又能怎樣呢?
mic答:對呀,這個我們以前有個師兄問過這個問題:“見性了又能怎麼樣呢?”我就回他:“你可以不用嘛。”他說:“嗯。”我說:“你看你還在用它嘛。”(眾笑)你不能不用嘛,是吧?你說沒有用它,又有什麼用呢?那你不要用啊,你坐在那裡都是用,怎麼樣才不用呢?打死了才不用。(眾笑)所以一舉一動都是神通妙用,運水搬柴都是神通妙用。我們這喝水就是神通妙用,這都在用啊,這都是自性作用啊。見性就是起這個作用啊,你看我們天天都在用的,就是諸佛自性。
問:那豈不是人人都見性了?
mic答:那是啊,沒錯啊,佛經就是這麼說的,每個人都沒有迷失,每個人都在自性當中。所謂迷失是迷失在境界上,迷失在執著上,迷失在顛倒上,這個叫迷失。迷失在境界,迷失在用。
問:呵呵呵。
mic答:這人又在耍神通了。(眾笑)那迷失在用上,怎麼迷失啊?迷失在用上就是體現在貪瞋癡慢疑上,這就是迷失在作用上。所以貪得無厭,瞋恨心熾盛,處處疑神疑鬼的,我慢熾盛,而且是非常地執著,這個就是貪瞋癡慢疑的表現,迷失在用上。所以我們這個佛法開示大家、指導大家就是去掉貪瞋癡慢疑,以慈悲喜舍來代替它,以承當來代替它,慈悲喜舍、承當,這就是把五毒的種子變成五種資糧。所以這五種資糧都能夠用得上,就是福慧雙修,福慧雙修進一步就是悲智雙運。
我們這打坐的過程當中,我們說翻種子,大家發現妄念紛飛,這些妄念紛飛當中,主要體現出來的就是貪瞋癡慢疑的種子。所以這個人修得怎麼樣,你看他的表情就看得出來了,愁眉苦臉的,修得愁眉苦臉,貪瞋癡慢疑都寫照在臉上。如果他的修行翻出來的種子都是慈悲、歡喜、自信、自如,都是善心第一,表現出來的是歡喜,你看他這個人時時刻刻都是法喜充滿。所以是說這個修得怎麼樣,不用開口就知道,這座上座下都能夠體現出來。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摘要

問題:61_70
61-承當是修行的關鍵
62-如何在睡覺時觀照
63-知道流浪也是觀照
64-根塵脫落和能所雙忘的異同
65-能所雙忘的表現
66-了了常知不曾錯過
印心七三七第六天
67-觀照是清淨本來的自然流露
68-學佛最難的是認取自性
69-大定沒有出定入定之說
70-一舉一動都是神通妙用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無心直說--如何修證印心法門(二)
    包含所有座上實修、實證的重要開示!
  • 前言 蔡奕忠居士簡介
  • 打七開示:2016年12月11日—2017年1月14日

    塔光道場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