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心七一七第五天
(2017年12月31日)
◈ 1-如何是微妙身心
mic答:今天是二零一七年的最後一天了,明天我們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每天都是如此,座座都是歸零,每一座都是重新開始,所以我們說這個修無止境,念念當空。所以每天這個日子是這麼過的,修行也是這麼修的,所以說修無止境,沒有停留,也沒有住所,沒有住處,不要認為我們修過多少座,修過多少年。有時候跟師兄交流,你這個學佛法已經學了多少年了?師兄會說:“不長,十幾年吧。”還有個十幾年在。如果是不住的話那我們就不是修十幾年了,而是修當下,念念皆不住,這個就是當下,當下亦不可得,這個叫作了手,凡事不粘著,才是真修行。(鞭炮響)你看這助緣來了。
問:多相應啊。
mic答:對,這助緣,爆炸,好多師兄就整天在等這個爆炸。你看我們這個打坐,要求心念耳聞,座下觀照,要綿綿密密,座上心念耳聞,座下綿密觀照。我們說座上培養定力,定力是個什麼樣的光景?什麼叫作定力?知不知道啊?
問A:心不亂就是定。
mic答:不亂就是定,那如果粘在境界上了,亂還是不亂?粘在事境上也未必是亂,不一定都是亂,也有亂,也有不亂,但都是粘,那叫粘著。那粘著是不是定力啊?粘著不是定,定是不粘的,所以說要知道什麼叫培養定力。定力的體現就是不跟事境跑。我們說禪定是外不亂境,內不亂心,就是外面不跟著境界跑,裡面不跟著妄念跑。所以定力就是不粘著的,粘著就不叫定力了。不粘著了,自然就不亂了,所以座上心念耳聞培養定力,座下綿密觀照自然清淨。我們這個座下自然的觀照也是不粘著一切事境的,所以座上培養了定力,座下方可起觀照的妙用,這個就是解脫道。
能夠不粘著在一切境界上,能夠自然地觀照,才是解脫道,時時刻刻都在解脫當中。所以這個解脫很微妙,凡是我們讀佛經,或者說祖師大德所講的法論,上面都講到“微妙身心”,這個“微妙身心”是什麼意思呢?“微妙身心”的另外一個名詞叫作“無上相應”,我們時時刻刻與自性相應,這就是微妙身心。好比我們大家都知道,武則天是個開悟的皇帝,從哪裡知道她是開悟的?她作的偈子,寫了一句:“無量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她如果是沒有根深蒂固的觀照,她是體會不到這一句的,所以從這一句上面能夠證明她是開悟的皇帝,是開悟之人。
這微妙身心又體現在哪?我們座上體現在哪裡?我們經常說打坐出現了微細流注,微細流注這就是微妙身心,你能看到微細流注就是看到微妙身心。所以座上能夠心念耳聞了,看到微細流注了,座下就可以自然觀照,綿密觀照,這就是微妙身心,所以座上座下是相應的,是無上相應的。我們這個修法,修到了座下能夠自然觀照了,這就是告訴你,我們行腳已經不需要拐杖了,找到了觀照的方法就找到了成佛的方法。
所以大家在座上,對自己的這個打坐怎麼去用功,整個修行的過程都要做相應的記錄。在這個記錄的過程當中,能夠發現自己有哪些方面是透不過去的,可以及時交流。我們這個交流就是找出大家修行過程當中的每一個相應點,知道了相應點,也就是在肯定和承當我們的修行,在肯定和承當的基礎上才可以超越。這就跟我們走路是一樣的,這第一步站穩腳跟了才能跨出第二步,所以這第一步就是肯定和承當,第二步才是超越。如果這第一步是站不穩的,你想邁第二步,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跌倒,因為腳跟不穩嘛,腳跟不穩就不會有第二步了。所以我們說這個修行啊,是不斷地在超越自己、改善自己,同時也是在肯定自己、承當自己。那我們平時交流的時候,也在找這個相應點,看大家是否能夠承當。所以不論是哪一個宗門的修證,這個修行的過程都要說這麼一句:要敢於承當啊,要認可啊,不要懷疑啊!所以要認取。自性流露的時候怎麼知道是自性流露?那是自性流露還是妄知妄覺呢?區別在什麼地方呢?妄知妄覺和自性流露區別在什麼地方?心*來說說看。
問B:妄知妄覺是作意的。
mic答:那肯定是作意的嘛。
問B:自性流露它不需要作意的。
mic答:就是剛才那一句話,看你有沒有粘著,粘著就是作意,本來無一物。所以這個粘著很有意思,我們前面說了,自然觀照、毫無粘著,這就是解脫。解脫也還有一個名相,叫作出世間法,你要出離世間就不能有絲毫的粘著,所以這叫作出世間法。凡有所粘著皆是世間法,所以我們在座的各位想觀察看自己是不是解脫的,就看有沒有粘著,觀察我們時時刻刻粘著在哪裡,凡是有絲毫的粘著都不得解脫,這個粘著也叫牽掛。
所以我們都打坐,定力都很好,好多師兄都會認為自己定力很好,定得很深,我能坐四小時、能坐六小時,你看這定不是很深嗎?好了,下座以後還有沒有粘著啊?只要還有一絲毫、一丁點的粘著,那證明我們還沒解脫,還與解脫道不相應,還未到出世間,所作所為皆是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那我們自己沒解脫,如何去指導別人解脫呢?所以這就指導不了了,自度不了何以度人?所以大家都知道,我要度眾生,我修學佛法就是要度眾生,但是還有粘著在,我們自己都解脫不了,如何去救度他人?
所以我們都知道打長坐,都知道極力追頂了,都知道形成咒輪了,都知道微細流注了,也有不少師兄能夠體會到能所雙忘,那這個能所雙忘既然都現前了,為什麼還不會出現根塵脫落呢?那我們讀這個歷代祖師的這個開示上都講過了,座上出現能所雙忘,座下就會根塵脫落,那我們為什麼做不到、修不到根塵脫落呢?這就是因為我們還在世間法上做功夫,還粘著在各種事境上,所以這個能所雙忘它會反反覆覆,會反覆出現。所以如實地去實踐解脫道,就是要自然觀照,要一切放下,毫不粘著,沒有牽掛。
(師父奉上一盤鮮花敬獻給上師)
問C:借花獻佛,上師新年快樂!
mic答:好莊嚴的花啊!我們也借花獻佛。(上師捧花供到佛像前)這個花在什麼地方?花在哪裡啊?
問D:性上吧。
mic答:花在性上。自性便是般若花,所以見到這個花就是見到性,見見之處便是自性。所以說見性的時候便是心花怒放之時,因為自性就是般若花,所以說花開見佛悟無生。
◈ 2-諸佛世界的四種表現
佛經上所講的淨土就是佛世界,那什麼叫作淨土啊?有佛出世,這個世界有佛出世就是淨土。好比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佛出世——阿彌陀佛,所以叫西方淨土。東方琉璃光世界也有佛出世——東方琉璃藥師佛,所以說也叫東方淨土。那我們這個世界有沒有佛出世啊?有啊,有釋迦牟尼佛啊!我們這個世界又叫娑婆淨土。所以就是有佛出世的世界,都叫作諸佛世界。
那這個諸佛世界有四種表現,就是它這個淨土有四種表現,首先就是我們所講的凡聖同居土。你看我們這個世界,雖然有釋迦牟尼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出世、成佛,他也度化了與他有緣的眾生,度化了與他有緣的大眾,所以他這個世界是成立的。但是同時呢,這個娑婆世界還存在五濁惡世,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還有一個名相叫作六趣雜居地。天道也在輪回當中,他天壽盡了,天樂窮了,他還要重新回到六道輪回來輪回,他畢竟是出離不了苦海,所以又叫六趣雜居地。這個世界既存在清淨解脫,也存在五濁惡世,所以稱它為凡聖同居土。
那麼這個世界雖然是凡聖同居土,但是它又存在佛中之國,這個佛中之國就是我佛所傳承下來的歷代祖師,時時刻刻都在開大廣長舌接引眾生、度化眾生,所以說這個五濁惡世當中又包含著方便有餘土。就是說我們有這個歷代祖師法脈相承,一直都在接引、一直都在度化這五濁惡世當中的大眾,所以這又形成了一個方便有餘土。
同時,這世世代代的方便有餘土又成就了不少大德,成就了許許多多的祖師,這些祖師他所示現的就是佛的莊嚴法相,所以我們這些祖師他所建立的道場或者說各個宗門,又叫作實報莊嚴土。
這實報莊嚴土的力量不亞於西方極樂世界,不亞于東方琉璃國世界,都是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時時刻刻都在顯現。這就讓我們所有的能夠接觸到佛法的大眾深感佛恩浩蕩、佛法無邊。這個佛法大無外、小無內,遍虛空、滿法界,所以這個就體現了我們這個佛法是無邊無際的、無始無終的,這裡用一個名相來代替它,叫作常寂光淨土。
◈ 3-一切行願都來自於發願
問:頂禮上師!您剛才開示的那個自度才能度他,但是我們又念念都在發大願,體現的是自度度他,本自無二,這個中間它們有什麼區別嗎?
mic答:沒有區別。
問:因為有師兄會誤解,好像我自度度他非要劃一個階段,我現在要體現一定成就了,然後我再搖身一變去弘化眾生。
mic答:這個成就也是建立在自度上,也是建立在度他上。因為人不是個體存在的,他是在社會當中存在,所以他免不了會影響周邊的人。這個影響也是一個轉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感化的過程。也是因為這個影響力的存在,所以他會自然而然地形成每一個小千世界,最終彙集成大千世界。所以我們說自度也行,說度他也行,實際上也是同時建立的,所以你在自度的過程當中,不經意地就起到度他的作用。
問:也就是講,雖然體現的力量不同,但是我們不能說因為自己力量不足,而不去發這個願去救度眾生。
mic答:所以說一定要先發願,先發大願才有行願,行願就是自度和度他的過程。沒有發大願就沒有行願的因地,沒有發願如何去行願呢?無法行啊,所以一切行願都來自於發願。在整個佛法當中,最看重的就是我們什麼時候開始發願。所有的佛經都講發願,所以體現出這個發願是不可思議的。發願就是具足信心,這個願力發不起來,就證明我們信心不夠。所以我們佛法說信願行,信願行看上去似乎是分為三位:信、願、行,其實是一體的,所以叫三位一體。我們說你這個信念具足了沒有?具足了。信念具足了體現在哪裡?體現在發願上。那這個體現在發願上的同時,在哪裡表現出來呀?在行持上表現出來,所以這叫信願行。
如果我們哪一個師兄在修持的過程當中遇到障礙非常多,那是什麼原因呢?願力不夠。所以一旦出現障礙,我們打坐當中、修法當中出現了障礙,首先表現就願力不夠。願力不夠又體現在哪裡呀?信心不堅定,所以願力不夠。這個是可以反省的,我們可以回過頭來檢查自己到底哪裡做得不夠。如果信念是堅固的,願力是強大的,你這個修行是一帆風順的,不會出現太大的障礙。所以我們經常跟大家一起交流:“師兄今天打坐怎麼樣啊?”師兄說:“昏沉啊,這手印老要倒啊!”你看這就是出現障礙了,打坐出現障礙了,問題在哪兒?你肯定發願發少了,或者說根本沒有發願。這一提示,師兄一想:“那看來這個發願很重要。”那就下座以後堅持發願,一天兩天三天,這個問題解決了。也有師兄說,“我發願發不起來呀?”好,發願發不起來問題出現在哪?信念不夠堅固,沒有信心,所以發願發不起來。沒有求解脫,這個解脫的信心不夠,所以願力發不起來。
這個信心不夠還有一個問題,聞思不夠,跟善知識交流少了。這個聞思主要來自於善知識,來自於指導師,而不是書。好多人看書是暈的,沒有定力看不下去,也看不懂,所以看書解決不了他的問題。這個聞思主要指的是指導師,我們說這個修行不能離開指導,如果讀佛經可以讓我們成就的話,這個世界早就沒有眾生了,佛經出現的時候就應該把一切眾生都度完了。因為所有的經律論都是諸佛菩薩、歷代祖師的心聲流露,他們的心得體會、他們的修行過程和經驗彙集出來的,那我們一個普通人一看,就能夠知道這歷代祖師的修證是如何的——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只是在讀,還沒有經歷修證,所以根本看不懂,也不相應。單憑看一本書就能解脫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才需要歷代祖師這麼辛辛苦苦去給大家指導修行,去接引大眾,所以妙法離不開善知識。所以我們的信念如果出現了問題,就是聞思不夠。
問:跟隨善知識的聞思,才叫究竟解脫的聞思,要不然自己看就叫作落入知見了。
mic答:這個從廣義上是這麼說,但是在沒有善知識的指導下,該看書還得看。因為沒有這個福報嘛,遇不到善知識,那還得看。所以廣義上是說要有善知識指導是最好的,但這個要看每一個人的福德因緣具不具足。我們絕大多數的師兄,都有福德因緣遇到如是殊勝的法門,但是還是得不到指導,所以這就是福報問題了。都得到灌頂了,還不能夠得到傳法,是吧?好多師兄的手印是師兄傳的,不是灌頂上師傳的,這就是福報不夠了,你看都灌到頂了,還沒有辦法得到清淨的傳承,所以這些都要講福報。
問A:那麼這福報如何培養出來的?
mic答:發願。當然我們有老師啊,也有一些師父會告訴你怎麼去培養這個福報,他會勸你多放生,多供養寺院,供養大德,多去佈施,去行善積德,去印經書,講來講去就講不到發願上。我們知道,發願是成就功德母,所有的一切成就離不開發願,大大小小的成就都離不開發願,所以佛經上說發願即得解脫,就告訴你發願就是解脫。好多師兄說:“那好吧,你這麼說我就發願,‘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我這就解脫了嗎?”他會起這麼一個疑問。哎呀,這福報不夠啊,都發願了還不能解脫,那不是福報不夠嘛!那發願即得解脫從哪裡來呢?發願的當下你就是解脫的,所以發願即得解脫。那你對這句話產生了疑問,那就得不到解脫了,為什麼呢?因為懷疑就是作意,就是起分別,你已經粘著在事境上了,怎麼能夠解脫呢?
問B:上師,還可以這樣體會嗎?就是說你發了這個成佛的願,然後你的行為也會像你所發的願去行、去做。
mic答:嗯,可以,這個叫行願。那我們現在講的是發願,因為發願即得解脫是佛經上的一句話。《華嚴經·梵行品》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跟我們剛才另外一部經上所講的“發願即得解脫”是一回事。
問B:那如果有些只發願而不去行呢?他所作所為跟願力都不相符合。
mic答:這個又是福報不夠,都發願了還不能夠行願。(眾笑)
問B:就是有很多是口頭上他是發,但是實際上行為沒有落實。
mic答:那還是發得不夠嘛,還是願力不夠的表現,願力不夠所以無法去行持。或者說你這個願力不徹底、不夠究竟,發願的同時還在懷疑自己的發願,還是福報不夠。
問A:那麼福慧雙修,佛經講福慧雙修,這個是不是也是跟發願有關?
mic答:福慧兩足尊,所以叫福慧雙修。福報這裡指的是大福報,見性解脫是最大的福報,這慧就是說我們的智慧之光體現在用處,你如何去應用你的慧力。所以最大的福報就是解脫,解脫之後,去行持、行願度眾生,這就是慧力的表現,所以叫福慧兩足尊。
問A:那像世間的這種認為沒錢有錢跟福報有關係沒有呢?
mic答:嗯,有關係。我們說這個大福報之人他不會窮,他雖然看上去不是很有錢,但是要用的時候就有錢用,不用的時候無所謂有沒有,你誰能夠做得到啊?要用的時候就有,不用的時候有沒有無所謂,那這個福報多大呀!
◈ 4-與善知識相應的表現
問:上師,我想問一下就是怎麼可以辨別這個善知識能讓你真正地受益,比如同樣是心中心法的傳法人有不同的指導方法。
mic答:這個要講相應,法要講相應。相應是什麼呢?我們不是說非得是說你這個修法上的相應,就是與人相處都要講相應。那麼在這個修行上,他能否與我們的修證相應,就是他對我們的指導能不能起到作用。
問:就說是像這個進入修行狀態之後,才能知道他的指導與自己是否相應。
mic答:什麼叫修行狀態啊?
問:就說是一些那個深入接觸嘛。
mic答:什麼叫修行狀態?
問:我做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吧。
mic答:你形容個恰當的嘛,不要用不恰當的。
問:我形容一個我認為恰當的,就是比如是這個在商場裡邊看到兩雙鞋……
mic答:這樣吧,我來替你說吧,好嗎?
問:好,好。
mic答:什麼叫修行狀態?聞思修、信願行、戒定慧,這就是修行的狀態。這個是你學過的,聞思修、信願行、戒定慧,你們受大戒的時候都要學的,還用去比方嗎?
◈ 5-護七需要更大的發心
問:上師,我想問一下行願跟發願。舉個例子,打七跟護七,那護七的師兄就是在行願,那打七的師兄,像我在打七,我覺得我也在發願,那行願上可能就要差一些。
mic答:表現不同,實際上是一樣的,明天你來護七嘛。(眾笑)
問:覺得還需要修。
mic答:護七也是修啊,沒有大心是護不了七的。所以這個修也是一種行願,也是一種發願,但是你認為自己力量不夠。那護七的師兄呢,有些人會嘀咕:“你看,我那麼辛苦,天天在供養他們,反而我自己得不到修行。”所以大家都知道海南這個塔光道場,都是修證比較高的人才來護七,沒有一定修證的人是不允許護七的。知道吧?如果沒有一定修行的人,去廚房炒菜,在炒的過程當中,心亂了,炒出來的那個菜的味道,定力好的人吃到口裡面就知道了,這個菜是五味雜陳、亂七八糟啊。所以炒菜都要有清淨心,要有慈悲心。我那天來的時候看到兩個人在裡面炒菜,邊炒菜邊在胡說八道。我就說了他們兩個:“不要打妄想,要持咒,你炒菜都要持咒。”所以說沒有一定修證的人你來護七,這個道場是亂的。
◈ 6-壓念不起的表現
問:經常壓念的人在生活當中會表現出什麼樣子?
mic答:這個壓念不起主要是指作意,作意就是壓念,最大的作意就是壓念不起。他為什麼要壓念呢?因為他不明究竟,得不到方法,所以他要去壓念。生活上也是表現這樣,生活上所表現出來的壓念,就是我們所講的頑空、斷滅,他著在空上了,而且這個空是斷滅空,所以表現出來就是壓念。就是說話你都可以看得出來,他是在著斷滅空,他說話都可以表現出來。
問:我是覺得我以前,我覺得我還挺活潑的,自從打坐打了一段時間過後……
mic答:你沒得到方法。
問:啊?
mic答:你沒得到方法,交流少了,沒有得到方法。你現在還斷滅嗎?
問:我談不上斷滅,我只是覺得什麼?以前還挺活潑的,就是交流啊,對話還可以,現在有時候是感覺有點木。
mic答:麻木不仁。但是那天我看你並不木啊,你站在那裡入定,我看你並不木,你對周邊都是了了常知的,你怎麼會木呢?我坐在這裡觀察呢。
問:沒問題啊?
mic答:沒問題,那不是木,那個定自己是可以控制的,你想維持多久就能維持多久。你知道啊,你想出定的時候就出定,你想走動就走動啊,你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所以那個不是麻木不仁,麻木不仁主要表現在哪裡啊?表現在沒有慈悲心上。就好比我去長沙跟師兄們交流的時候,有一位師兄來跟我交流:“蔡老師啊,我現在我這個修行已經到了一個很關鍵的地步,我自己認為是很了不起了。”我說:“是怎麼個了不起法?”他說:“我現在看到一切相我都可以不住。”我說:“噢,那你打個比方。”“打個比方,那天我走在馬路上,有一個老先生啊在我面前摔倒了,我都跟沒看到一樣。”所以這個就叫做麻木不仁,沒有慈悲心。
問A:上師,剛才您講到這個慈悲心,我看《大日經》裡面就說到:菩提心為因,大悲心為根本,方便為究竟。也是像上師剛才所說的,我們證得這個菩提心以後,要有大慈悲心去行、去用,在行在用的過程中,就是有方便善巧,如何去行這個菩薩道,是吧?
mic答:不要著相嘛。這個叫作身心力行,這身心力行是不計任何果報的,他不會住在上面,隨緣而用,也叫作方便啟用,該怎麼去用都可以。
◈ 7-認取是沒有作意分別的
問:上師前面提到的那個承當,它是怎麼解?就是坦然接受?
mic答:嗯,坦然接受,你這個坦然接受就是認取。
問:就是認取。
mic答:就是認取,毫無懷疑的,沒有任何條件的接受,無條件接受,跟那個小日本無條件投降一樣。(眾笑)無條件的,有條件就不是了,無條件的。
問:但是會不會接受了以後,就說什麼都無所謂了?
mic答:那肯定無所謂了嘛。
問:無所謂了,會不會生傲慢心,或者是沒有慚愧心,好的壞的對境。
mic答:你得觀察自己有沒有這個在。這要起妙觀察,還有沒有傲慢在,有沒有貪、嗔、癡,有沒有這些在,自己可以觀察。如果你真的是一切都無所謂了,肯定不會存在這些,因為只要存在貪嗔癡慢疑,包括傲慢,包括貢高我慢這些,都是還有作意分別在,都不是平常心的體現。
問:那比方說會不會,不容易,這個習氣……
mic答:又來了,老在那裡猜疑。我看你好痛苦啊。
問:那上師,承當以後如何啟發?
mic答:承當了沒有?
問:承當了。
mic答:如何啟發?(眾笑)
問:自然流露啊。那座下做功夫是否可以就是用承當下手?
mic答:哎呀,又承當不了了。
問:哦,因為前面上師說要發願,但是這個承當和發願,因為承當好像是不用力的,發願是有願力在的。
mic答:發願也不用力。
問:發願也不用力,但是承當怎麼體現願力呢?
mic答:不用力的力是最大的,呼吸用不用力?
問:不用。
mic答:離開了呼吸行不行啊?這力量是最大的,所以它不用力。
問:承當就是願力的體現了?
mic答:嗯。所以要把握好你的呼吸,本來具足的。娘未生時本來具足,就是這個呼吸,在娘胎裡面就有了,所以“娘未生我時”嘛。歷代祖師開示的:娘未生時如何?所以娘未生我時,呼吸已經是本具的了,出世方為人。這個做人一輩子,到了今天這口氣有變化嗎?
問:沒有。
mic答:這口氣有執著嗎?這口氣有煩惱嗎?這口氣有妄念紛飛嗎?
問:都沒有。
mic答:這口氣有了了常知嗎?
問:哦,那倒有。
mic答:所以這個呼吸是本來具足的,同時又是清淨無比的,沒有任何一個念頭比得上它清淨,所以叫清淨無比、無比清淨。
問A:那呼吸還是一個現象。
mic答:這個現象會讓你迷失嗎?會不會迷失啊?所以說不會迷失啊,都告訴你這是本來具足了嘛。
問B:體會到這個就跟體會到自性一樣的。
mic答:告訴你本來具足了,也叫本來使然。本來作用出來的,你能夠體會到這就是無上觀照,就是自然觀照。
問B:那是一模一樣的啊。做事啊,走路,什麼都是一樣的。
mic答:這個呼吸就是自然觀照,這呼吸本來就是清淨的,所以叫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本不生滅。所以在佛經上釋迦佛就開示過了:“生命在幾何?”最後羅睺羅回答他了:“呼吸間。”佛當下給他印證了:“汝得阿羅漢道”。當時的阿羅漢道就是大解脫啊。那麼今天,二零一七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你也能夠體會到呼吸是本來清淨的,那麼在座的你跟羅睺羅是一樣的——得阿羅漢道。
問B:這是初果羅漢?
mic答:不要粘上去嘛。
問:那上師,呼吸沒有願力啊,怎麼體現願力呢?
mic答:沒有願力就持續不了,願就是持續,持續的力量就叫願力。好比我們說觀照,當下一念清淨就是觀照,那你如何把它持續下去呀?這就得發願了,願力就體現在這裡了。所以說發願即得解脫,就是這個意思,念念都是清淨的,你就解脫了。
問:那念念承當也是?
mic答:念念承當就是念念清淨嘛。
問:哦,也是願力的體現。
mic答:你看看你這個承當跟清淨又好像不是一體的了。
問:哦,是一體的,這也是持續的願力。
mic答:你說這句話還有懷疑啊,不要有懷疑,不要落在疑上。疑是五毒之根,我們說貪嗔癡慢疑,疑是五毒之根。所以我們說,學佛的過程,首先就是要把這個疑打掉,疑根、疑情把它打掉。這疑就是第七識的作用,要把它打掉,打掉才能夠面面見真如。真如被這個疑給擋住了,你必須得把它打掉才能夠面見真如。所以這就要你來打七呀,打七就是打掉第七識,打掉第七識這就是打七嘛,而不是說打坐七天叫打七。
問:有的問題還是要上師解惑才行。
mic答:我感覺我在給你增惑。越說你越糊塗,不是增惑嗎?(眾笑)
問C:頂禮上師,上師,這個娘未生時呼吸已然具足,那麼人這一期生命結束死亡的時候,這個呼吸仍然還是具足的嗎?
mic答:性還在。呼吸性,呼吸性也叫知覺性,就是我們所講的本性,這個呼吸就是性的作用,知覺性的作用。你看我們這個呼吸,受什麼控制啊?受我們的知覺性控制,你可以控制住不呼吸呀,知覺性在控制它。
問C:那思緒來的時候,呼吸也會粗重啊。
mic答:是啊,所以說它背後還有個性體在。但是我們是通過指示呼吸,讓你去認識這個知覺性,認識我們的本性,這比較直接,你也容易體會到,我要跟你說得天花亂墜的話,你這抬頭看越看越糊塗,所以就用這個呼吸就比較直接。你可以推翻啊,我所講的你們都可以推翻。
問D:那我們就是說,這種知道,如果通過打坐能夠時時刻刻,時時刻刻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能夠處在這種知道的狀態裡頭,那就是解脫了嗎?
mic答:知道的狀態,你什麼時候不知道過?不知道還是知道,你什麼時候離開過知道啊?有沒有離開過,沒有吧?孩子你好苦啊!老是知道自己是受苦的,這不是苦嗎?所以解脫不解脫就看你苦不苦。什麼叫解脫?不粘著就是解脫。所以我們前面又說了,哪怕有一絲毫的粘著都解脫不了。這粘著就是牽掛,牽掛就會形成障礙。
問D:那也就是說,像我們現在這樣天天如果自己在瞎想,解脫後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其實毫無意義。
mic答:沒有意義對吧?人生沒意義還是修行沒意義呀?
問D:我說,就是想這個事情是沒有意義的,還是老實打坐吧。
mic答:哦,想沒有意義啊,還是要打坐啊。你現在還在學方法,根器再好也要學方法。
問:上師,當下座下時時承當的話,就不需要再執著于發願文上了?
mic答:你說這句話有沒有疑在?
問:有疑在。
mic答:對,所以你還是少說吧!多說必有多疑,還是要少說好。
問:就是要解惑一下。
mic答:所以我說我不是給你解惑,給你增惑了。最近兩天是不是很忙啊?
問:是啊,就是事情比較多。
mic答:這很相應啊。
問:哦,事情是太多了一點。
mic答:這個粘人的事情太多了,所以這問話都帶有粘腔在裡面。
問:哦,那問一下上師,這個怎麼判斷?
mic答:沒有前兩天說話那麼真心直說了,鏗鏘有力。
問:這一說我下麵的問題問不出來了。(眾笑)就判斷的話,比方說做事的時候,判斷在不在,是承當的還是在粘著在上面?
mic答:這個問題在哪呢?不能夠化空。念念當化空,一切事境出現了,本性是空的,所以說你這個化空要徹底,要培養這個力量——化空的力量。念念皆能化空,放大起來就是事事皆能化空,每一種境界都能夠化空,你就不會有粘著,不會有停留了。所以你看我們打坐,十四個小時一座你打過啊?
問:那還沒有,十一個小時。
mic答:那也不得了,十一個小時。那你座下要用這個力量,這力量就是化空,了不可得便是化空。這是要用的,你不用它,它自動歸零;你用它,它會累積力量,雖然這個力量是無相的。如果你不用它,它會歸零,就好比我們說每天都在磨刀,每天都磨了一把很鋒利的刀,磨完就把刀給扔到一邊去了,明天接著再磨,你磨刀有什麼用呢?你要用它呀!
這個刀是用來幹什麼的啊?斬斷煩惱,斷念,化空就是斷念。你要斬斷它,把疑根斬斷,這就是要用它。所以我們說當下,當下是什麼?無過去、現在、未來,名為當下。這是很徹底的放下,這就是斷念,你要用,不用它還是歸零,明天又是十一個小時,這刀磨得很鋒利了,下座還在粘著上,沒用啊。我們所講這個斷一切念,並不妨礙你做事,可以端茶,可以做飯,什麼事都可以做,但都可以做到不粘著,這個就是啟用。
問:就是發現粘著的時候,當下放下就是開始用了。
mic答:連發現都別發現。因為粘著也是個假相嘛,只是蔡老師說我粘著了,我並不粘著嘛,也是個假相嘛。
問:座上體現出來就是有些事情翻出來了,說明座下那個事情已經粘上去了?
mic答:相應的嘛。
問:哦,座上那個事情老翻,那就說明座下還是沒有承當徹底。
mic答:徹底承當,不是承當徹底。
問:那座上靈感和妄念的區別,是不是靈感一般它是不粘的,它就是一閃,妄念就是容易粘上去?
mic答:一閃一閃亮晶晶啊!(眾笑)
問E:上師就不跟著你轉。
mic答:我讓他增加了不少迷惑。(眾笑)
問:大概明白了。
問E:你也不跟著上師轉就行了。
問B:如果能綿密觀照的話,那就是念念都是在大願中了?
mic答:不要加個“如果”嘛,“如果”還是假設嘛。
問B:就是念念都在大願中。
mic答:所以這一開口就知道有沒有粘了,“如果”、“但是”這都是假設,這都是不敢承當,我們有個師兄說:“我承當得很好啊,但是……”(眾笑)完了,來個“但是”,所以這個“但是”又回到解放前了。我們說這個承當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絕對的不粘著才是承當,所以還有個假設在就不是了,你還不敢承當才有假設。
◈ 8-不住相就是回歸自性
問:上師我有個問題啊,就是我、人、眾生、壽者,都是那個幻境的時候,是不是都不用證那個本性了?
mic答:它是立相便是立境界,所以佛經上說,不住此相,便能回歸自性。就是不讓你立相。所以我們說《金剛經》是立一相破一相,就是讓我們在念經的過程當中,能夠念念回歸本空自性。這部經的力量體現在這裡,所以叫作《金剛經》,就是形容我們這個諸佛自性能破一切法,又不被一切法所破,所以名為“金剛”。
問:那再打開本來的話,那是不是有點多此一舉了?
mic答:你說這話是對的。本來關上了嗎?在座的哪位本來是關上的?從來就沒有關上過。所以打開本來只是一個名相,用《金剛經》又可以講它了,打開本來並非打開本來,是名打開本來。(眾笑)
問:按照那樣說,那本來就是打開本來的。
mic答:“本來就是打開本來”,你這句話又多此一舉了。
◈ 9-如何不粘著——拿起便是放下
問:上師,就是我想問一下,那麼就像剛才您說的那樣,直下承當了以後,是不是就可以省略觀照?只有保任了。
mic答:觀照和保任是同一個詞,同一回事。
問:觀照和保任,那麼保任它就等於說是,這是我理解的,就是好像是……
mic答:保任的前提是什麼啊?
問:就是有一個,就像有一個孩子似的,你才能夠去保任它。
mic答:那個是比喻。他所講的這個聖體、聖胎,指的就是本位,清淨本位。你能夠發現清淨本位這就是觀照了,然後不讓它受污染這就是保任,所以是同一回事。
問A:不讓它受污染也是使用它。
mic答:對,也是在啟用它。
問A:也是啟用它。
問:上師,如何理解這個境由心造啊?這佛經上經常講,境由心造,這個怎麼理解啊?
mic答:就是觀照。
問:就是觀照。
mic答:名相很多,有時會越解越亂,所以要跟你直接肯定就是觀照。
問A:打坐有定力了,很多事就簡單了。
問B:定要會用啊,現在有時候不會用。
問A:會用!
mic答:他說的是簡單的用還是複雜的用。是這個意思吧?
問A:直截了當的,定力它會顯現出來的。你如果沒有定力的話,一切都談不上了。
問B:定力要會用在放下,它不用在放下上還是沒用的。
mic答:就是粘不粘著,粘著是用力的。你看他剛才拿那個相機來拍我,我要粘上去,要很用勁啊,先莊一下嚴才可以呀,是吧?這個就是粘著。
問C:非粘的時候還得粘一下,粘完再去放下。
mic答:對,下一次由他來。(眾笑)
問:上師,這個粘著就是不自在哈?
mic答:對。
問D:但是很多事情確實還是需要粘著的。(眾笑)你知道在粘著,那也不算粘著嘛。
mic答:“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所以這就不存在粘著,這就跟我們所講這個拿起便是放下,它就是一體的。
問D:即用即了。這也是我們的妙用啊。其實像我們能夠承當了這個清淨的本來,經過這樣子的打坐,它這個力量是很充足的,是根本不存在問題的。
mic答:哎,我就喜歡聽你這個“就是,嘿嘿。”
問D:本來就是。
mic答:這已經說完了哈。
◈ 10-願力和業力會同時增長
問:之前就是這個手印掉,手印掉是有時候覺得那個太累了然後就放下來。現在覺得不是太累,現在是打坐有時候會翻出一些念頭來,念頭它相續的話,就好像變成一個夢境一樣,然後就著到裡面去了,就這樣子,那個手印會掉下來就這個原因。
mic答:這都是願力不夠,願力不夠表現的。
問:就多發願,然後這個願更強烈一點就可以?
mic答:對,是的。
問:這個問題早過了。
mic答:對,沒錯。
問:我現在就發覺我下座的時候,就念“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比過往都會多很多。
mic答:嗯,是啊,你要知道你的願力在增長的情況下,你的業力也在增長,它在作鬥爭,看誰的力量大。因為解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越想解脫,就越會有業力把你拖著不讓你解脫,那是對應的。就像飛船,你看發射火箭飛船上天要脫離大自然的吸引力,它要費很大勁,這個層面它叫同溫層,最容易引發爆炸。因為這個地球的吸引力特別大,它要到另一個空間去,很難擺脫它的吸引力,所以這個時候就看誰的力量大。這個地心的力量代表業力,你的願力就代表火箭所噴發的這個力量——推力,你看誰的力量大。
問題:01_10
印心七一七第五天
1-如何是微妙身心
2-諸佛世界的四種表現
3-一切行願都來自於發願
4-與善知識相應的表現
5-護七需要更大的發心
6-壓念不起的表現
7-認取是沒有作意分別的
8-不住相就是回歸自性
9-如何不粘著——拿起便是放下
10-願力和業力會同時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