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31_40

印心七二七第六天
(2018年1月8日)

◈ 31-認取在時時刻刻
問:這幾天就打長坐,就堅持要打長坐,很奇怪這幾天,沒有一點睡意,但是我強迫自己躺下去,但是就是睡不著。
mic答:你躺著也不是睡覺嘛,字還是那麼寫,睡覺,實際上那個字不叫覺(jiào),讀覺(júe),睡覺(júe)。躺下來還是了了常知,還是在做觀照,這個也是翻種子,自性流露的種子。所以我們說承當是包括這個躺下來也要去承當它。認取、承當都是時時刻刻的,不是說刹那間去認取它,而是時時刻刻都要認取,時時刻刻認取它,它才不會被境界帶走,也不會再出現亂。
問:這還是打長坐出現來的吧?
mic答:是啊,我們說這個種子翻透了。昨天我在塔光道場那邊,還有師兄問我:“上師,什麼叫白淨識?”我們打坐打到心透亮了,就是白淨識。

◈ 32-願是行持的支撐點
問:上師我在前幾座打坐的時候,以前念到書上的那些佛經講的東西,那些道理就開始出現,出現之後它就開始觸通,那我覺得像這種情況之下,我是不是就趕快放下?可是它很多的東西就開始一直出來了。像上師講的,有關於定境,心不亂就是定,然後我就開始就想,對,所謂的定就是根本不一定坐在那才叫作定,然後祖師大德一入定就好幾天,事實上他即使沒有在入定他還是定的,只是因為時節因緣要度眾,他可能就入定相,顯入定相。
mic答:你這也是翻種子。
問:也是翻種子。
mic答:翻佛經上的種子。我們所看到的,注意到的都是種子,種進去了就又翻出來了。菩提種子、智慧種子就這個道理嘛,也是翻種子。
問:所以就讓它翻。
mic答:那是啊,是種子就讓它翻嘛。心*師兄願力還是沒起來,願力啊,這個願力起不來是什麼原因呢?信念有問題,信心出現問題,所以願就無法生起。這個聞思修、信願行、戒定慧它是一環扣一環的連貫地來起作用的,所以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了,都可以查到它的根源在哪。我們打坐,打長坐,這代表行持,之所以能夠打這個長坐,那是因為有大願在,願是行持的支撐點。所以你這個行持上出現問題了,打坐出現問題坐不下去了,老要想下來走,坐不下去了,那是什麼地方出現問題啊?信心出現問題,我這樣打能行嗎?我換個方法可不可以啊?可以,不是不可以。
我經常跟師兄們說,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方法在所有宗門的修行裡面、所有法門的修行裡面是最難修的一個法門,這心中心法,或者說印心宗的這些法,在所有的法門裡面是最難修的法門,我們大家是在選擇一個最難修的法門來修。當你把這個法門放下之後,你去接觸其他的法門,你會發現輕鬆得要死,輕鬆得很啊,你會感覺到:“哎呀,這才是佛法,那個什麼六印一咒,難受死啦。”所以修我們這個法門是自找苦吃,其他哪有一個法門打長坐的?你問問我們周邊的出家師父,在哪個寺院見到過有人打那麼長時間坐的?頂多點一炷香,燒完,五十分鐘了不起了,誰見過打那麼長時間坐的。
所以說修這個法,沒有打坐的基礎,沒有這個打坐的功夫,修不了,修了也不相應,所以還得從最基礎開始培養,沒辦法,就是這樣。就是這個基礎沒有牢固,所以後面的這些修行的階段,經常出現障礙,老是要去停頓,修修停停,修修停停,上不去。
問A:它是培養那個心定、心清淨的基礎?
mic答:嗯,培養打坐的基礎,打坐為了什麼?為了翻種子,翻種子為了什麼?為了見到最大的種子——諸佛自性。這最大的種子,你不翻種子見不到它的,這個佛性就是最大的種子。所以哪一本佛經都講“自性本具”,那本具在哪裡啊?好多祖師也說了在你八識田裡邊,那你不翻種子怎麼能見到八識田,靠你這個意識去讀佛經、去猜想,那是往裡面種種子,根本翻不出來。
問B:上師,你說有境界那是從境界上翻種子,就像我這沒境界的從哪兒去翻?從前到後一直念咒,不停地念咒,你說哪來這麼大的力量,我也不知道。
mic答:你沒境界啊?
問B:沒有呀。
mic答:你有境界,你老跟師兄們講境界,還說你沒有境界,你是在我們面前表現出來沒境界,但是你平時都是喜歡跟師兄們講境界。
問B:我是沒有,我是喜歡聽境界。(眾笑)
mic答:沒有境界最好,沒有境界你就跟《心經》相應了,你看“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你看這些境界都沒有啊,你跟《心經》多相應啊,對吧?你要說有境界才是,那《心經》應該倒過來寫啦,要“有眼耳鼻舌身意”啦。(眾笑)

◈ 33-能所雙忘的各種表現
問:上師,我是有時候一座下來,很多東西在交替,非常熱、非常冷,而且非常癢。
mic答:冷熱交替,輕重交替,滑澀交替。
問:對,最後也出現這個就是好像什麼也不知道,但是也沒倒,一會咒也沒有,自己想我怎麼沒持咒,趕快再持咒,這個算不算能所雙忘?
mic答:算。
問:也算啊。
mic答:能所雙忘有時候不一定能察覺得到,察覺到的時候咒已經生起了。
問A:我今天也是這樣,就跟上海打七那種,念著念著咒突然停了,就全自動那種停了,就是上師所講的能所雙忘,但是我後來又重新把咒提起來了,那情節也應該是能所雙忘,是吧?
mic答:嗯,不用懷疑的。
問B:上師,我也是這次來打七,經常就是幾分鐘就整個人軟軟地就定在那裡,深定的時候好像突然這世界很清淨了,就是了了覺知在。
mic答:了了常知。
問B:常知啊,然後就是剛剛說的能所,就是有一次下來的時候,那個身體就像融化了一樣,這種也是能所?
mic答:是,你說的融化、消融都是,都是能所雙忘。
問B:但是我發現就是這幾天我打長坐,打一天休息一天,打了個四小時一座就很輕鬆,然後在輕鬆的時候,我覺得那個咒的速度怎麼就不容易提上來了?
mic答:沒關係,它這個快慢相已經超越了。
問B:哦,那就不理它,它該快快,該慢慢。
mic答:對。

◈ 34-根塵脫落——發現一切與我無關
問:以前觀照的時候是建立起一種名相來觀照變得空。現在不那樣了,現在甚至認為是那種觀就是有知,了知就可以了,而不是我以前認為那種覺,不是書上說的那種帶有名相的,那種會消失的就不是,而那種了知一直都是存在的。
mic答:從小到現在。
問:對對對,它從來就是這樣的。有時候又會出現以前的那種老習慣,就覺得座上沒意思要下來,因為怕以前那種迷嘛,所以說不敢下座了。所以功夫還要加強,雖然覺得座上座下有的時候沒有太大差別,都是了知嘛。
mic答:所以我們有一個詞叫開悟,什麼叫開悟啊?開悟就是悟到自己從來不迷,從來就沒有迷過,就是從小到現在都了了常知,這個就叫覺。
問:雖然悟到了,就是執著習氣太重了,它有時又去粘到境上去了。
mic答:那你也是知道的,它在粘你也是知道的,還是了了覺知啊。
問:嗯,沒錯。所以我就在想,像我們粘著的時候也是了了覺知,我們也是本來不迷嘛,以前不知道本來不迷的這就生煩惱啦,現在有了知的時候這種煩惱會減輕了。我就是在擔心這個問題嘛,或者說不確定一件事情就比較擔心,我們修到以後什麼時候又變成那種迷的樣子了。
mic答:你又回到凡聖同居土了。
問:所以說轉移這個靠發大願,然後繼續持續修法的才能來解決這個問題,是吧,上師?
mic答:靠發大願,靠多打坐,修證出個淨白識來,就再也不退轉了。
問A:第九識還是?
mic答:淨白識是第九識嗎?說是什麼識都是相似的,你要說它是第八識也可以。不要猜測,不要去猜想這些。
問A:不管它?
mic答:不管它,你猜想到是和不是都是相似,那不是,不需要猜想,什麼叫根塵脫落?很簡單,你發現這個世界上的一切與我無關,這就是根塵脫落。
問B:我一直都是這樣覺得,每次打長坐就覺得所有這世界上所有事情都和我沒關係了。
mic答:這個世界上的一切與我無關。
問C:而且是一種清清楚楚的真實的體會。
mic答:他還有清清楚楚在。
問D:上師,上次你不是說過身心消融,那光明一片就是根塵脫落嗎?
mic答:好多名相都可以解釋它,好多名相都是它的表像,表現出來就是這樣。到你能完全證實到它的時候,你說什麼都是它,在沒體會到的時候,說什麼都不是它。所以不需要用這個名相去認識它,那認識不了的。
問D:光明一片不就是本明嗎?
mic答:嗯,好,眼睛閉上,這個是本來面目嗎?不要用理解來認識它。

◈ 35-“覺所覺空”
問:上師,可不可以麻煩您講講持咒那個“覺所覺空”?
mic答:這個就是你在持咒的時候一切都是了知的,了知但是不住,沒有住在上面。因為剛才是針對師兄所講的,把咒停下來了,所以叫她咒不能停,所以就是要講“覺所覺空”。在咒的加持下能夠觀察到一切,同時還可以不住它。但是你一把咒停下來了,你是所謂的安住在“了了常知”,它會產生停頓,所以我們說這個咒還是要繼續持的。

◈ 36-用行願來破掉我執
問:巡七我巡了兩周了,要不要繼續巡啊?
mic答:那是你的事啊,是吧?我又沒強迫你。
問A:太妙了,太妙了,一切不住,連上師也是這樣的。(眾笑)
問B:心*師兄講,我是來打七的,幹嘛讓我巡七啊?
問C:然後問我,你怎麼不巡七啊?
問D:我是讓你生起願力。
mic答:對,他是在提示你,你怎麼不巡七呢?
問D:生起願力。
mic答:巡七就是護七,護持大家嘛。
問:每個七的第一天都是我巡七的,都是我在巡的。
mic答:你看,一直都有“我”在。
問A:你看你七不巡了這個“我”更大。所以你還是要巡,把“我”巡掉。
mic答:一直都有“我”在。
問:把“我”打掉。
mic答:“我”是打不掉的,但可以妙用。“我”是本我、固我,妙用是什麼呢?無我,破了“我”就無我。“我”也不可得,“我”也不可得還是我。
問A:因為有個“我”在,才說“我”也不可得。
問:破的是執著,“我執”這個。
mic答:對。所以釋迦佛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他指的不是我執,而是本我。為什麼呢?剛生下來,哪有我執?所以那表現的是本我,赤裸裸的本我。

◈ 37-見地就是承當
問:上師,請問一下,如果我那時候持咒的話那個東西就沒斷……(眾笑)
mic答:我們這個笑是肯定你,而不是否定你啊。不要懷疑就對了,把疑根打掉,就是不再懷疑,所說的一切都能夠承當。佛法是靠認知,認知力,這力度越大就是承當了,見地就是承當。首先是認知,然後樹立起見地了,就要承當下來,不承當就不叫見地。
問:知道。
mic答:所以我們一般看到哪個師兄承當得好,說這師兄是有見地的。他如果沒承當下來,就不能這麼說,最多就是說這個師兄有一定的知見。知見跟見地不一樣,知見還是站不住腳跟的,就是我們所講的腳跟不著地,腳跟沒點地,這就是沒有見地,還會左右搖擺。
問:會不會有的人他真的是,因為我們有很多的師兄……
mic答:這個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是絕對的。
問:是絕對的?
mic答:他腳跟著地了,那他是完全能夠承當下來的。已經沒有疑在了。那也有一些是什麼呢?他沒見道,但他說自己見道了,那個是妄認,妄認自己是見道的。所以我們說“未證言證,未悟言悟”,那他會耽誤自己啊。
問:那我們怎麼去確定說他就是屬於這種“未證言證”?
mic答:你去確定他吧。(眾笑)你有了尚方寶劍,你就可以去確定他了,是不是冒充的。就是你首先自己要有見地,才能夠去確定他是不是冒牌的。你可以跟他交流啊,你見到什麼了?那我們這師兄說,我沒有境界啊。那些認為自己見道的人,他是可以拿出一大堆境界來跟你說的,他見到的全是相,全是生滅相,不是根本。
問A:跟上師說了好幾次了,我好像是牽掛我的身體,好像是每次黑洞洞的,是不是我這個身體……
mic答:快完蛋了。(眾笑)
問A:就是有一種……
mic答:哦,我閉上眼睛也是黑洞洞的。(眾笑)這個生死在每一個人面前都是同一個起跑線。誰也不能夠保證明天這個時候能好好地坐在這裡,誰能保證?所以這個叫生死無常,你去牽掛它也沒用。所以我們所講的解脫,不是要延續要我們這個人體的這個壽命,知道嗎?目的不是要延續這個人體的壽命,而是要延續我們智慧的慧命,那個是永恆的,那個慧命是永恆的。這個慧命應用在我們這個肉體上就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我們時時刻刻流露出來的天真本性就是我們的慧命,這個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我們通過打坐修行認取真心,承當自性,就是為了延續我們的慧命,它雖然是不生不滅的,那更要延續啊,讓它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就是延續。
問A:這下好像感覺到黑洞洞的也很正常。(眾笑)哪有什麼黑洞洞的啊?
mic答:黑洞洞的,你老在認取這黑洞洞的幹嘛?


印心七三七第二天
(2018年1月11日)

◈ 38-見性了如何用
問:上師,有時候察覺得比較遲或慢,還是定力的原因?定力不夠不深,所以有時候察覺得慢。
mic答:察覺是什麼東西?
問:就覺得住上去了,或粘上去了。
mic答:是什麼東西,什麼東西啊?
問:就是了了常知,一覺,哦,這個好像動心了,心已經動了。
mic答:嗯,了了覺知,了了覺知有用嗎?
問:沒有用。
mic答:有什麼用啊?你告訴我了了覺知有什麼用?
問:就是一個知道而已,沒什麼用。
mic答:有什麼用?沒用啊。
問:沒用,就是知道而已。
mic答:沒用你修它作什麼?
問:就沒有煩惱,就是沒有煩惱就行。
mic答:真沒煩惱嗎?
問:不能時時刻刻的。
mic答:你這樣還是沒用,還是沒用,有什麼用呢?
問A:還是要定力啊。
mic答:定力有什麼用呢?有什麼用?
問A:定力就是放下嘛,這事情。
問B:心不亂,做什麼事情都很坦然,安住在本位上,一切我了了覺知,我做什麼說什麼都在我覺察之內。
mic答:嗯,又有什麼用嘛?
問B:那你在生活上你就要用啊。
mic答:有什麼用嘛?你光說就是這樣用啊,有什麼用嘛?百無一用,對啊,百無一用,修它有什麼用啊?百無一用。
問:無用是大用嘛。
mic答:那如何是大用啊?
問:清淨就是用。
mic答:百無一用啊,該煩惱還是煩惱,該罵人還是罵人,有什麼用?
問:那是不清淨了。
mic答:沒有用啊,還時時落在無明當中,有什麼用啊?
問:所以上師以前講,保持就是啟用,就是這個意思。
mic答:有什麼用啊?什麼用都沒有。
問C:師兄們都講明心見性啊,成佛啊,也是這個問題,很深刻,有什麼用啊?
mic答:有什麼用啊,說來聽聽?
問C:明心見性有什麼用?
mic答:見性來有什麼用?
問B:你就不被煩惱所轉了。
mic答:是嗎?我都沒見過誰不被煩惱所轉。
問B:那你明心見性了,了了覺知,你還會被煩惱所轉了?那個煩惱一出來就轉了。
mic答:誰沒被煩惱轉,說來聽聽嘛。有沒有沒被煩惱轉的人坐在這裡面?
問B:上師就坐在這裡面。(眾笑)
mic答:我被你們煩得要死。(眾笑)
問B:我們心*師父現在就不被一切所轉。
問A:他如如不動。
mic答:心*師父懶得聽你說話。所以這個要說自己有沒有用,不是去猜別人有沒有用,別人有沒有用跟我們也沒有關係,是我們自己修學了之後有沒有用。都說佛法是度眾生的,怎麼個度法,能否把我們這個眾生給度了?所以這個叫作真語者、實語者,真實不虛的,那既然是真實不虛的話,那得要觀察自己,是不是真的是真實不虛啊?所以說有什麼用啊?說來聽聽有什麼用。
問D:可以承當啊。
mic答:說得真好,承當什麼?
問D:承當自己的願力。
mic答:哦,承當自己的願力。
問D:沒有定力怎麼會有承當力?
mic答:有道理,心*還是有用的啊。(眾笑)
問B:沒學佛前跟學佛後那差遠了,怎麼會沒受益?這受益就是有用的。
mic答:是吧?差在哪裡嘛?
問B:以前會老是煩惱,最起碼現在偶爾還能發現自己沒那麼煩惱了。
mic答:哦,偶爾。還沒說到點子上,還是沒用。
問A:做個無為閑道人,見了就做,做了就放下。
mic答:你本來就是閑道人,不是見了性之後才是閑道人。
問E:見性是才剛剛起步吧,我好像看《達摩血脈論》裡是說:見性等於是剛剛起步。
問A:那是啊。
問E:那等於是才進入佛法。
問A:那是個嬰兒。
問E:我們現在都屬於門外漢。
問A:對啊,我們是盲修瞎煉。
mic答:那還是沒用嘛,你看看又說到門外漢,修了那麼久還是門外漢,那有什麼用?還是沒用,怎麼辦呢?
問F:知道在用就是用。
mic答:知道在用就是用,有什麼用?說來聽聽嘛。光會“嘿嘿一笑”這也是用,那你不修行也可以“嘿嘿一笑”啊?這句話會把人逼瘋的。(眾笑)
問:時時承當就是用了嘛。
mic答:把自己都給騙了哦。(眾笑)
問D:我覺得這個時時承當它不是說口頭上說時時承當。打個比方來說,我們這次護七,說實話我們護七真的很辛苦。然後我們護七的時候,有時候必須得犧牲我們打坐的這個時間,那麼作為我們想成就的師兄來說,你一不打坐就會渾身不舒服,他也會心裡很著急,那這時候你是怎麼做呢?那你是去打坐呢,還是來承當你當初的初發心我是來護七的?所以我覺得這個東西就是在平時這種生活中去用的,不是說,我就每天我要打長坐,我要打多少小時,現在我心很清淨,我做事很舒服。
mic答:對。
問D:我們是護七道場,不是打七道場,真的。
mic答:好,這是真正的打七。
問D:所以我覺得,所有的打坐中培養出來的定力是在承當,承當什麼?承當我們的初發心,承當我們的願力,這個願力是怎麼表現的?就是通過做事情,就是這樣子的,如果每個護七人都要跑去打個長坐,我不是說反對打長坐,你抽空時間打可以,都跑去有這種想法而起煩惱的話,那這個七真的很難護,那麼你的任務、你的責任分到其他師兄身上去了。
mic答:所以就說沒用嘛,你看打了長坐有什麼用?
問D:所以我覺得大家要相互關心跟體諒一些,真的很難的。因為你一個人這個思想一旦鬆懈了,那麼你的責任分到其他師兄身上去了。就像心*師兄他也很辛苦,又切菜又炒菜,又想這個想那個,他又沒有時間打長坐,一打長坐手印就倒,他自己也很苦惱,所以我覺得這個東西大家是要相互關心一下。這個怎麼體現?就是願力的體現,那你初發心就是來護七的呀,那你為什麼要怕護七過程中起煩惱啊?為什麼要害怕這些煩惱啊?來就來嘛,來瞭解決它就完了唄,這有什麼好害怕的這些煩惱?有什麼好害怕自己不清淨的?不清淨就不清淨唄,這個東西就是不停在磨煉。
mic答:反正沒有用,管它清不清淨啊。
問D:我是憋不住了。
mic答:憋不住就是用啊。
問D:我看到這些做飯的我也很心疼大家的,所以我覺得大家應該是相互去承擔,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那份東西,做好自己的份內事情,我覺得這個七就會護得比較輕鬆一點,不然的話真的會很累人。
問B:其實大家都很好啊。
問D:沒說大家不好,我說大家都很好,我沒有說大家不好。
mic答:心*的意思是大家要更好。(眾笑)還是有人會用哦,還挺好。
問:嗯,能體會到一點了。
mic答:嗯,這個話題還不圓滿,還要參,有什麼用呢?
問B:心*師兄剛才說的這個……
mic答:那是心*的用,心*師兄用得很好。
問B:你真的明心見性以後,你就是隨著你的願力去用了。直接去承當去用,隨著你自己所發的願去做。
mic答:講了半天還是心*講的。
問B:就去行你的願。
mic答:有什麼用呢?心*講的只能夠說是一方面,還不是十分的全面。
問B:可不可能明心見性以後,你就在這個過程之中去修證自己,去圓滿自己的世界。
mic答:那是後話,後話。
問C:那這個弄不清楚明心見性有什麼用,弄不好真成外道了,那真的你坐著幹嘛呢?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有什麼用呢?自己的目的都不知道,可能有人知道也說不太明白,有的真的不知道。
mic答:肯定的。
問B:明心見心以後怎麼可能是外道?外道是追求有形有相,它是一種追求。明心見心了你就不會再去追求、著相,你就不會再去著這些相上去追求,就不是屬於外道了。
問C:解脫有什麼用?這個問題確實得反思反思,在這打坐明心見性,見性以後有什麼用?
問E:見性應該為了莊嚴以後的佛土吧,要不然就跟開車一樣,你就開個車在四面亂轉,你還沒上高速,上了高速你才能到達目的地,對不對?所以就是說見性之後你才能知道怎麼去莊嚴這個國土。
問B:明白了方向了。
問E:對啊。
mic答:嗯,對,又有一個人答對了,看來見性還是有用的嘛。你看這不是在用嘛。
問:是啊。
mic答:這用的又是誰呢?是誰在用呢?
問A:見了就做,做了就放下。
問:不用自用。
mic答:是誰在用呢?這不是說見性有什麼用,不見性也在用,關鍵不知道是誰在用,所以就談不上見性怎麼用。我們所謂的見性,就是見時時刻刻起作用的本來,主人翁是誰,本來在哪裡,這就叫見性。要說用,處處皆是作用,要說沒用真的百無一用。所以說百無一用也對啊,幹嘛非得要有用,我就不用又怎麼樣呢?不用也是用。所以我們問的這句話“見性有什麼用呢”,就是旁敲一下大家,真的在用嗎?什麼在作用?
問A:就是在在處處都在用。
mic答:你還有沒有落在想上面呢?我去想看看我要怎麼去用它,又落在思維上了,不是落在自性上,腳跟點不點地就看這一刹那,哪有什麼用啊?百無一用是佛法。有沒道理啊?百無一用是佛法。你笑什麼,這句話講得不對嗎?
問G:用是用,不用也是用。
mic答:我們說百無一用是佛法,還有個“百用”在嘛,百無一用,還有個“百”在,所以這叫作即用即空,用也不可得。禪宗古德說:是心是佛,非心非佛。這都是用,也不是用。所以說這個作用,主要還是體現在座下,有沒有用自己知道,隱瞞不了別人。這個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來者是誰,到此作甚?”來這裡幹什麼?來者何人啊?到此作甚?心*是來給大家做飯的,你來這裡幹嘛?嗯?你來這裡幹嘛?
問H:聽上師開示。
mic答:好,上師開示。

◈ 39-打長坐的用處
mic答:所以這個長坐打長,有沒有用?有用,就是時間長了嘛。除了時間長了之外還有沒有用?說來聽聽。
問:沒有用。(眾笑)
mic答:沒用打那麼長時間幹嘛?
問:因為心不穩,打時間長的話我感覺是安穩了一些。
mic答:哦,有多安穩?
問:能更加承當。
mic答:好好描述一下,讓我們聽一聽有沒有用。
問:說了就不是了,那就不說了。
mic答:我們當你是就是了嘛。
問:那就不說了。
mic答:說句“不是”,打那麼長坐真的沒用啊?有,有。所以說能夠把這個座上所表現出來的說出來也是一種用,哪怕一句話說到點子上也好。所以說打長坐用來做什麼用,打了那麼多天長坐了,還不知道長座是幹嘛用的。
問A:覺悟能覺。
mic答:覺悟嗎?覺悟自己是吧?是,問了半天還是沒問出個覺悟自己來嘛。
問B:上師,您的意思是把座上那些種子能夠重複講一遍嗎?
mic答:講我的種子嗎?還是講你的種子?
問:打坐嘛,假如說打了四個小時我基本上能把那四個小時的種子能夠重複的。
問C:那太會用了。
mic答:複習種子?
問B:您說要講清楚座上的那種所知道的東西嘛。
mic答:講清楚有什麼用。
問B:就能夠理順了,生活當中更加知道怎麼去做。
mic答:好,告訴我怎麼做?
問B:假如說座上看到這件事情應該這麼做,那後面就知道可以去做事情。
mic答:嗯,做事情,做什麼事情?沒看到你做什麼事。
問B:反正有一次我把座上所翻的種子基本上記了下來,自己錄音錄了一個多小時。
問D:那不又種進去了。
mic答:什麼種子?說來聽聽。
問B:就是我以前幹的事情唄。
mic答:什麼的幹活?
問B:以前是做教育方面的事情。
mic答:教育,國學,翻出一堆國學來。
問B:對,這些亂七八糟。
mic答:翻出一堆亂七八糟來,還是沒用啊。
問B:然後就知道自已以前太不清醒了,很多事情都是一鍋端,也沒理順。
mic答:現在理順了。沒什麼用啊,打長坐沒什麼用啊。
問E:打長坐培養出來的定力,然後定生慧嘛,然後這個慧力可以在生活中妙用吧。
mic答:能妙用嗎?
問E:有的時候就是習氣這一塊很難。
問D:打長坐就是為了翻種子,種子翻乾淨。
mic答:翻出地瓜的種子來。
問D:最後翻出最大的種子來。
問E:剛才不是說座下才是真正地在用功嗎?
mic答:座下在用。
問D:座上座下保持一致就是用。
mic答:保持一致,怎麼保持一致?
問D:座上清淨,座下也清淨。
問F:座上了了覺知,座下也了了覺知。也不粘上去,不容易執著上去做事情。
問D:座上有定力的話,座下就更容易放下,對世間的事情看得更淡了。
mic答:嗯,是啊,坐在那裡看人家炒菜肯定要看淡嘛。怎麼辦?儘量說一兩句讓我們聽了能夠心潮澎湃的話嘛,別說得太平常。
問G:上師,我覺得打長坐還是有用的,雖然我不怎麼打。(眾笑)
問D:要不然上師不會提倡打長坐。
問H:吊人胃口。
mic答:我覺得你講得是對的,我也是這麼認為的,要不然我也不會提倡打長坐,所以今天要問一下打長坐的師兄有什麼用嘛。
問G:可以培養我們的心力。
mic答:為什麼不開始來問呢?要現在問呢?給大家這麼個機會,有這麼多天打長坐了,沒體會到也應該能體會到了,所以今天才來問,打長坐有什麼用?見性了又有什麼用?那你要翻書、背書的話,我不知道嗎?我也知道啊,關鍵要看大家自己會不會用。個個都去翻《大藏經》來讀,那根本不需要去打坐。我們之所以叫實修道場,那你所修證的要能夠表現在方方面面,才叫實修實證啊。如果不能夠表現在方方面面的話,打坐就是打坐,座下還是顛倒的,還是流浪了,那有什麼意義呢?那我們這不都在白瞎忙乎?這個都是在跟大家做一個交流。有什麼用啊?
問:打長坐就是要讓你沒有什麼用。(眾笑)
mic答:那你要有用,我才能夠沒用啊。
問:只是我們平時都是覺得有用,打完長坐就承當沒有用了。
mic答:你繼續說,我沒聽懂你在說什麼,我相信好多人也沒聽懂。你那些話說是禪機嘛又不像。
問:因為我是覺得本性是不增不減,空性的嘛。那原來我們是不能承當它,那承當之後我覺得你要是能承當它好像也沒什麼可說的。
mic答:那你不就還是在肯定我問的——打長坐沒什麼用啊。
問:我覺得也沒什麼用,就是能承當了嘛。
mic答:能承當又有什麼用?你承當了什麼?說來聽一下。
問F:承當了本來的清淨。
mic答:又沒問你。答不出來的明天上午做早餐啊。
問:上師,我剛已經回答你了,這是我的答案。
問E:明天做中餐。(眾笑)
問D:這個加持力還是挺大的。
mic答:有什麼用?
問:對。是不是就是為了減少座下的那種攀緣心?
mic答:都可以,大家怎麼說都可以。就是要大家說出來,你怎麼說都對,但是一定要說出來,就看你會不會用,敢不敢去承當。整天說我就承當承當,承當你得說出來啊。你什麼都沒說,你承當個什麼嘛?得說出來啊。說我不著相,不著相你打坐幹嘛?打坐不是著相嗎?所以這就是說,大家暢所欲言,因為這個說是對我們自己有幫助的,不是沒有幫助,要不然整天就是打長坐打長坐,每天都這麼坐著,跟個木頭、石頭有什麼區別?你要會用啊,不會用十年後還是這個樣,所以就是要用起來,怎麼用?怎麼作用?今天我們*空師父說得好:運水搬柴。你看,這也是用啊。
問H:只打四個小時可以說嗎?
mic答:行,可以。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嘛。
問H:那我說,就是我以前打坐時間沒有這麼長,然後發現通過打坐有幾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是讓自己具備不斷地突破以前的這個力量。我以前覺得自己打兩個小時會死的,後來發現兩個小時沒死。後來我覺得打三個小時會死,三個小時也沒死,現在打四個小時。然後那天打九的時候肯定覺得自己會死在座上,因為打六個小時,後來發現果然還沒死。所以我覺得我的第一個作用是不斷地突破以前的狀態,可以讓自己一直努力往下走,這是第一個作用。第二個作用我就發現長座有一個好處,你能看懂以前看不懂或者是以前看著沒有感覺的佛經,就譬如說以前我看《地藏經》上說,這個“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然後我想怎麼可能呢?
mic答:嗯,嚇死人。
問H:對,如果說我是個正常人怎麼可能這樣。然後現在自己在座上的時候就覺得真的是這樣的,如果你沒有業的話,你就不會起這種很粘著的念頭,就是無念的清淨狀態,然後覺得真是這樣子的。
然後就譬如說,我覺得通過打長坐,你可以知道佛經上的每句話其實是真實的,就是可以印證的狀態,而不是那種虛妄的語言。就譬如說,以前我看那個《楞嚴經》上面說就是它有一個比喻的狀態,就像光照進一個很多灰塵的房間來隱喻當你自己狀態很清淨的時候可以照見自己的念頭,但那時候我覺得那是佛經上的一個例子,他說你就算了就這麼聽著吧。但是自己打坐的時候,發現真的可以通過自己的清淨狀態,然後去照見自己的念頭,像灰塵一樣,飄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我覺得這是打坐的第二個好處。
還有第三個好處,第三個用處就是通過打長坐,我發現自己心的承當的力量會比以前要多。就譬如說以前我一點小事就特別煩,天天在心裡死鑽死鑽的,然後現在以前的事動不了我了,只有更大的事才能讓我動心,產生一些煩惱啊什麼的,講完了,就這三個。
mic答:說得太好了,你這個總結得很好啊。
問I:打長坐可以增加定力。
mic答:她剛才已經說了。
問I:我的感受是長坐打下來很清淨,不是像原來,很糾結的事情都放下了。
mic答:那是,這還是有用的嘛,還是有用的。對,這才是用嘛,淨說一些我們聽不懂的,那怎麼叫用呢?這才是有用的,對吧?心*。
問J:嗯。
mic答:心*說對了,那我們就走了。(眾笑)

印心七三七第三天
(2018年1月12日)

◈ 40-八觸十功德體現在所有定中
問:上師,我最近打長坐是十一個小時至十三個小時,但每次到後面的兩個小時就很清醒。清醒就是念頭出來了,好像在認真地想一個問題,也很快樂、很輕鬆,我覺得渾身很有力量。但是持咒持得不好,我說不行,我得用咒把它抓回來。但這時候用追頂、用字字分明去抓都不適應,就會有一兩個小時的時間。是不是再繼續加長?這兩個小時我覺得有點浪費,但是感覺很好,也不想下座,也沒有要難受,就是意識出來……
mic答:我沒打過那麼長時間。(眾笑)
問:上師,像八觸十功德,它是覺受,也是境界?
mic答:我們說四禪八定的所有一切定當中都離不開八觸十功德,它是諸定當中的一種現象、境界。你看我們那個十功德後面有一個叫“境界相應”,它講的就是座上座下或者是一天二六時中,時時刻刻都是境界相應的。所以“境界相應”這個詞,就包括了我們所講的八觸十功德,包括了欲界定、未到定、未來定、四禪八定和諸多一切定,這些定境當中的種種表現,都離不開境界相應。所以從這個境界相應來講,你看我們現在坐在這裡交流,大家把自己整個修證當中的每一個片刻拿出來講一講,都可以找到相應點,這都屬於境界相應。
就拿你剛才所講的那一點吧,就你後面這兩個小時,你想加快念咒,快不起來,勉強不得。兩個小時已經表現得各方面是非常自然了,所以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也沒有必要非得要去加快速度。像剛才也有師兄說:“我這後面持咒持不快,慢下來了。”慢下來也不管它,慢就慢吧,不一定都是飛速地快。因為他實在加不上去了,他這個持咒持得慢,跟他此時此刻的這個定也是相應的,但你一勉強起來的話反而會亂。所以你說這個後面持咒速度感覺是慢下來了。
問A:勻速、自在、輕盈的那種連貫。
mic答:對,沒錯。
問A:我覺得這樣也挺好的。
mic答:挺好,挺好。
問B:請問上師,要是一直住在這種狀態下呢?
mic答:住就住嘛,不住這裡住哪呢?該住就住嘛。
問B:就是反正不去找什麼對治它的方法。
mic答:對,安住就是一切不住,不住就是安住。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摘要

問題:31_40
印心七二七第六天
31-認取在時時刻刻
32-願是行持的支撐點
33-能所雙忘的各種表現
34-根塵脫落——發現一切與我無關
35-“覺所覺空”
36-用行願來破掉我執
37-見地就是承當
印心七三七第二天
38-見性了如何用
39-打長坐的用處
印心七三七第三天
40-八觸十功德體現在所有定中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無心直說--如何修證印心法門(三)
    包含所有座上實修、實證的重要開示!
  • 前言 蔡奕忠居士簡介
  • 打七開示:2017年12月27日—2018年2月11日

    塔光道場、明珠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