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凡夫脫落的境界表現為輕安
問:上師,沒學佛的人他會不會根塵脫落?沒修行的人。
mic答:我們這個話是這麼說的,人人都可以成佛,就看他成佛的大願什麼時候生起。你說的那個脫落的境界,每個人都會有,但是不是成佛的那種脫落,只是一種境界。突然間感覺到人發呆了,他會跟周邊的人說:“我剛才傻了一下。”他認為那是傻,用我們的話說,刹那間的輕安表現出來了,每個人都會有。所以我們母音上師他也是這麼說的,他說,佛說每天當中每一個人至少有兩秒鐘是在作佛的,只是世人不識。他不知道他是在作佛,他會以為自己發愣了一下。至少有兩秒鐘,師父你不要錯過了啊。(眾笑)
問:連神識都沒有了。
◈ 22-修心中心法對年齡的要求
問:打坐腿腳都腫了,不要緊吧?
mic答:上了歲數了都會這樣,血氣不通啊。原先我們母音上師,上了六十歲的就不傳心中心法了,就傳念佛法門,上了六十歲的修不動了。
問:我修的是六字大明咒。
mic答:是,一樣的。上了歲數了他就叫你念佛就行了。
問:這也沒事。
mic答:是啊,就是這個身體啊,已經不像年輕人血氣方剛了,修這個法是很吃力的,所以這修起來問題就多了。
印心七二七第三天
(2018年1月5日)
◈ 23-發願和往生淨土的關係
問:我們印心宗心中心法第四印是隨願往生十方淨土,對不對?打個比方說,有人在打基礎階段就壽命已盡了,這個時候他就走了,那沒有樹立往生的這種願望的話,該怎麼辦?
mic答:再來嘛。
問:再來?(眾笑)
mic答:再來嘛,走不了就再來嘛。
問:我的意思就是講,如果說為了保險起見,從修法之初就樹立這種往生的願望,將往生和成佛的願望結合,怎麼樣結合?
mic答:沒錯,發願嘛:“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
問:他發這個願,但是他沒有成就呢?
mic答:這個願,你看“願此生速開智慧”,願就是成就之一啊,能發願就已經是成就了。
問:能發願就已經是成就?
mic答:對啊,你看好多師兄,修了十幾年了,糊裡糊塗的還不懂得發願,你說他能成就嗎?
問:那不能啊。
mic答:就是啊,所以發願即能解脫。
問:發願即得解脫?
mic答:對,這佛經上說的:發願即解脫。
問:不過我覺得佛經講的也有程度不同。
mic答:好,我們就講最低的程度,是不是也是解脫啊?
問:這個我不知道。
mic答:對平常人來講,是不是也是一種解脫?
問:可以這麼講。
mic答:就是啊。
問:但是不夠究竟吧?
mic答:你看又通過你來驗證佛經所講的。
問:那我想問的是,怎麼樣將這個“願往生”的這個願望跟“願成佛度眾生”的願望,兩個結合的話,都可以萬無一失啊。
mic答:往生是這樣的,解脫就是往生,成就就是往生。
問:他萬一修法沒有成就呢?
mic答:不是說非要到哪個世界去才是往生。我問你,我們說淨土,什麼叫淨土?
問:唯心淨土。
mic答:什麼叫淨土?佛世界就是淨土,是不是啊?
問:這也是。
mic答:比方我們說這個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啊,那東方琉璃光世界是不是淨土啊?
問:是。
mic答:所以,有佛誕生之處便是佛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有沒有佛誕生啊?
問:釋迦牟尼佛。
mic答:對,起碼是釋迦牟尼佛,那算不算佛世界?
問:算啊。
mic答:那對啊,你往生娑婆淨土也是往生嘛。我們現在不都在娑婆淨土當中嗎?這不也是一種往生嗎?
問:但是我們有的時候煩惱還是很重啊。
mic答:凡聖同居土嘛。所以你要認識當下一念清淨,這就是淨土的表現。那是念念清淨,那就是莊嚴淨土,實報莊嚴土啊。當下一念清淨就是凡聖同居土,念念皆清淨就是實報莊嚴土。這是相應的,不是說非得要到那個“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才是佛淨土。
問:當然不止一處。
mic答:淨土是遍虛空滿法界的,心清淨了就是淨土,有個地方可去都不究竟。
問:是,沒錯。極樂世界也是虛幻的。
mic答:你這句話講錯了,沒有說極樂世界是虛幻的,佛經上沒這麼說。
問:沒有,絕對沒有。
mic答:佛經上說此世界是阿彌陀佛、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共願所造,大家的願力所造,就好比我們這個道場也是大家的願力所造。如果我們大家沒有這個願的時候,它這裡就是一間旅館,它不是淨土,所以正因為大家願力所造,才有這麼一方淨土,淨土就是這麼形成的。
問:我們在修阿彌陀佛的時候,那個發願文可以不可以直接用那個西方發願文?“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就是說對一般的嘛,就是說他就有這個因緣,然後修阿彌陀佛,勸他往生這樣子。
mic答:都可以啊,不分東方西方。
問:嗯,就有一個指向嘛,凡夫嘛還是。行,我問完了。
mic答:凡夫無法往生淨土,能生淨土的都是菩薩。
問:對了,說到這個我就想起來了,佛說佛滅度五百年之後,最後一個阿羅漢出世,那麼其他的所謂的大成就的這些都是屬於佛菩薩再來的。那我想問的是:這樣子,佛菩薩那麼辛苦來這個世間,成就的都是屬於佛菩薩再來的。
mic答:他要覺得辛苦就不來了。
問:是我們覺得辛苦。
mic答:所以你就不是佛菩薩嘛。(眾笑)
問:那他們來的意義又是什麼?成就的都是佛菩薩再來的。
mic答:讓一切眾生入佛知見,讓你即得清淨,這是他來的意義。即得清淨之後你就不認為這個世界是苦的了。你正是認識不到這個世間是清淨的,你才認為它是苦的。所以佛菩薩來這個世界,都是樂此不疲。
問:哦。
mic答:他認為是一方樂土他才來,他不會認為這是苦海。好比我們說地藏王菩薩發願,發大願下地獄度眾生,你說他到了那個地方去,是淨土還是穢土啊?
問:當然對地藏王菩薩說是淨土了。
mic答:就是,那就是地藏淨土啊,不可能是穢土。
問:明白了,好,感恩上師,謝謝!
◈ 24-本來清淨就是觀照
問:上師,就是說綿密觀照,在生活當中,時時刻刻當中,觀照一念不生,很難。
mic答:那就觀照念念皆生,不難吧?觀照是念念皆知,念念皆不住,念念皆知,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也就是觀照自己念念皆清淨,念念皆清淨,沒有流浪、沒有執著、沒有妄念紛飛,就是清淨。就是那天提示你的,你這個呼吸有沒有執著啊?呼吸有沒有執著?
問:偶爾也是會有。
mic答:你呼吸有執著啊?呼吸,會不會執著啊,呼吸,有沒有妄念紛飛啊?
問:有時有。
mic答:呼吸有妄念紛飛啊?呼吸,沒有講你的意識啊,呼吸。
問:哦,那就沒有。
mic答:對啊,我是提示你呼吸,沒叫你去管你的腦筋,呼吸沒有執著,呼吸沒有妄念紛飛,呼吸有沒有煩惱啊?
問:沒有。
mic答:時時刻刻都這樣吧?這就是清淨啊。
問:我理解上師說的這個意思。
mic答:理解就是妄念了。
問A:那像有些他直接就用觀呼吸這種方式,可以嗎?
mic答:呼吸不需要理解啊,你還要理解呼吸嗎?
問A:不用。
mic答:嗯,不用,不需要理解。
問A:我覺得是在聞思修,就是這個呼吸本就是放下了一切。
mic答:她剛才說的觀呼吸還是執著呼吸,我們所講的是呼吸也不需要執著。
問A:這個觀呼吸也是把意念放在那裡了。
mic答:那不是執著呼吸了嗎?
問A:我聽有人是這樣子,他說觀呼吸那種方式。
mic答:觀呼吸是分階段的,它是先是觀吸,然後是觀呼,然後觀呼吸,這第三個階段。第四是觀左邊的鼻孔進氣,觀右邊的鼻孔出氣,分階段的,所以那個是作意的,跟我們剛才講這個不一樣。我們是體會呼吸,你的呼吸清不清淨啊?你可以體會一下,呼吸清淨嗎?什麼叫清淨?你呼吸有沒有執著啊?你體會呼吸的時候是沒有執著的。有沒有煩惱啊?有沒有妄念紛飛啊?
問A:沒有。
mic答:這些都沒有,那就是本來清淨,本來清淨就是觀照。因為好多師兄說不會觀照,我才這麼提示。本來清淨就是觀照,什麼叫本來清淨?清淨也不可得就是本來清淨。而且你用這個呼吸來講本來清淨是最恰當的,因為娘未生我時,呼吸已經在的了,在娘胎裡面已經有呼吸了。所以娘未生我時本已具足,這個是本來具足。
◈ 25-沒有大願破不了無明
mic答:還有什麼問題嗎?
問:上師,我這兩天就覺得,就是見不見性也不理它,觀不觀照也不管,然後入不入定也不管,每天就腦袋空空的,打坐可能有時候也不難,就是覺得就是打坐玩似的,天天就是打坐玩、吃飯、睡覺,就覺得不知道自己幹啥的。
mic答:你啥也沒幹。你來幹什麼的?
問:原來還挺多想法,我現在也不知道我來幹什麼。
mic答:是。你這個現像是在打七道場裡面,打七期間是經常出現的,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有不少師兄都出現這種現象,不知道自己是來幹啥的,做啥都沒意思,很枯燥。也不知道來幹啥,你說打坐嘛,也能打下去,不坐也無所謂,就是腦子裡面空空的,無所適從。你要說有能所嘛,也沒有。能所也知道,能所了不可得嘛,也不會落在上面,也是一種空靈無住,但就是沒有一點意思。這是什麼現象呢?我告訴你,這叫做無明,無始無明。
問:這也是無明?
mic答:這就是無明,無始無明。
問A:上師把那個再講一遍,就前面那幾個現象。(眾笑)
mic答:啊,現象啊。反正就是空空的嘛,什麼都沒有嘛,也沒有能所,也沒有歡喜。
問B:他是很歡喜的,很自在的,是吧?
mic答:那你猜他很歡喜。
問B:他自己講的嘛,打坐跟玩兒似的那種。
問C:那這個叫不叫無記空呢?
mic答:等一下啊,別急啊。
問:坐在那裡就是無邊無際的。
mic答:嗯,無邊無際的,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坐在這裡,很枯燥很無味,乾巴巴的,沒什麼意思。你要說心嘛也不亂,我們佛教稱這個階段叫無始無明。你這個是回到了我們這個心最原始的狀態,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
問C:那下邊接著怎麼做?
mic答:沒有下邊,無始無明沒有下邊,也沒有上邊,它已經是不起任何分別了。所以你說再下去怎麼做,連這個想法都沒有。
問D:那就是結束了?
mic答:它既是開始,也是結束。
問D: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mic答:這個境界,就是其他的宗教修到這裡,就沒東西可修了,到頂了。它就像個桶一樣,你已經到了桶底了。像我們所講的竹筒,你到了竹根了,或者是竹子的最頂端了,似乎已經是沒路可走了。所以說它一點意思都沒有了,已經沒有路了,這路已經絕了。
問C:那這個坐還打不打啊,上師?
mic答:外道坐到這裡就不打了。外道認為這個是最頂的了,已經沒東西可以超越它了,所以他就不打了。外道修到這裡就無法可修了,全部都空掉了,還有什麼在?所以說,學佛的如果是修到這個程度,他也就認為沒什麼好修了,我已經修到頂了,還有什麼好修的?所以很枯燥無味,乾巴巴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問C:就是,不想坐。
mic答:對,也不想坐了,座下去沒意義了,還坐它幹嘛?你說有也沒有,空也不空,反正就是這樣。那怎麼辦呢?所以我們剛才就問了,你來的目的是幹什麼啊?
問C:打七。(眾笑)
mic答:打七的目的是幹什麼?我看你是來打醬油的。(眾笑)我們平時說的發大願,你這個大願去哪兒了?這個時候為什麼發不起來啊?這個時候發不起願來,就證明我們平時真的是願力不夠。你看我們說了,外道修到這裡就到頂了,也到底了,沒什麼好修了,換一句話來講:恭喜你啊,你已經成了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外道了。(眾笑)
問B:到了非想非非想天,到那種境界沒有?
mic答:超過那個境界了。
問D:最大的外道。
mic答:最大的外道,學佛學成大外道。
問C:上師,這個時候是不是恰恰就是用功時?
mic答:是,轉念啊,我們的願力啊,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這就是轉念,也叫轉身,轉身就把這個無明給破掉了。所以我們這個無明,它有兩種表現:一個是無明核子,破不掉它就是無明核子;能破掉它就是跟蛋殼一樣,無明殼子。能夠把它破掉的就是無明殼子,破不掉就是無明核子。所以唯有菩提大願能夠破掉它,這就是佛教跟外道不同之處,就表現在這個無明當中,叫覺破無明。
這個無明在禪宗裡面叫疑情,疑情出來了,打坐參禪打出個疑情來了,坐立不安了,坐也不是,走也不是,站也不是,參也不是,因為它哪個邊際都不著,你說它是什麼都不是,那怎麼樣去破掉疑情啊?就要靠大願。所以禪宗裡面講的疑情一起,這個是個好時機啊,這不是個壞時候,是好時機。你要破掉它就要靠大願,沒有大願破不了它,一破就是桶底脫落。我們剛才說它就像個鐵圍桶一樣,你到底了,修不下去了,已經沒什麼好修了,已經到底了,把它破掉就是桶底脫落。
問B:像他這種情況就是再加把勁就那個了,是吧?
mic答:他是什麼情況啊?(眾笑)
問B:剛剛不是講嘛,無始無明這種情況。
mic答:你剛剛是什麼情況啊?
問B:他說他很歡喜,跟玩兒的一樣打坐。
mic答:你很歡喜嗎?沒看到你歡喜啊。
問A:要是歡喜的話就對了,這就不是無明瞭。
問:就什麼也沒有。
問C:我是這種情況。
mic答:對,你們倆很相應啊。(眾笑)你們倆是說出來了,還有沒說出來的。好幾個呢,都到了這種狀況。
問E:我們交流有六七位,到了這個狀況。
mic答:都到了這個狀況了,有好幾位。修不下去了,不想修了,沒意思了,修到底了。
問F:好比上師講的發大願,發大願這半年多有出現過,問上師它就能夠轉了。
mic答:所以這個必須要交流才知道你修到哪兒。沒人交流的話,你這不就到底了嗎?這輩子就這樣埋沒了。
問D:就不修了?
mic答:不修了,肯定不修了,“一不坐二不修”了。(眾笑)
問:上師,那個發願還是在座下發願?
mic答:座上座下都可以。這個願就是智慧寶劍。
問:座上不是持咒嗎?不是要打坐持咒嗎?
mic答:你這個時候咒都沒有啦,都坐不下去了,你還不發願?
問D:一停下就發。
mic答:你這個時候是在座上還是在座下?
問:座上,座下也這樣。
mic答:就是啊。
問:確實沒咒了。
mic答:不分什麼座上座下了。
問:那我沒咒我就還想找咒,有時候就是這樣。
mic答:有時候找咒覺得沒意思了,不想再念了,也不想再坐了,因為已經沒什麼意思了。
問:坐不坐都無所謂了。
mic答:坐不坐都無所謂了,坐也是這樣,不坐也是這樣了。這個也是微細流注,我們說的微細流注、無明、能所、末那識、分別識、染汙識都是同一個東西。一切能所也是從它來的,一切分別也是從它來的,所以它什麼都不是。你說空也不空,是也不是,坐也可以,不坐也無所謂,你說它是煩惱,它也不是,說它有歡喜,也不是,就什麼都不是。它就是像個鐵桶一樣到了那個桶底了,四面八方都是圓的,都是鐵壁,銅牆鐵壁,也出不去,就悶在那裡了,就像個悶罐一樣,悶在那裡了。所以我們這個世間啊,世間相最原始的狀態就是這樣的。
問G:上師,那個《心經》上講的那個“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那樣。
mic答:《心經》是破無明。
問H:上師,我在第二座的時候就是這樣,觀照到後來就覺得很無聊。
mic答:很無聊?
問H:對。但是後來一咳了以後,又開始持咒,心念耳聞。
mic答:又開始有得聊了。(眾笑)
問H:對,就不會有那個感覺了,所以我這個情況又跟他好像不大一樣。
mic答:對,你還有咳嗽在嘛,他沒有咳嗽在。
問:上師,那個座上我結印發願呢,還是合掌發願呢?
mic答:一樣的,都一樣的。這個願就是念起。我們無明的狀態是一念本空,它也是一念不生的,因為它是一念無明,也是一念本空的,沒有轉身處。轉身就要靠你平時的大願累積下來的力量,這個時候就可以破掉它:一念本空不正好嘛,因為了了常知還在。
問A:對。
mic答:了了常知還在,它不是什麼都沒有,還有了了常知啊,還有一切不住在,你連這個境界都不住了,也就把它破了。(師兄咳嗽)師兄好,師兄福報比你大,她還有個咳嗽在。(眾笑)
問B:她還有上師在,上師一下不是給她破了嗎?
mic答:上師是來給你解圍的,你被圍在那個鐵圍桶裡面了,鐵圍山,這佛經上講的鐵圍山,大鐵圍山就是這樣的。四面八方都是銅牆鐵壁,頂也是銅牆鐵壁,底下也是銅牆鐵壁。世間再美妙也不過如此,所以古代的大德就作了一個偈子:天是棺材蓋,地是棺材板,喜怒哀樂事,都在棺材裡。就是這個意思。
問:就是有時候黑洞洞的,有時候無邊無際的,慢悠悠的那種。
mic答:對啊。
問:就不知道是幹什麼的。
mic答:也是黑洞,空洞無明。
問F:上師,我覺得連空也不住,不住了,空也沒有了。
mic答:嗯,空與不空,都是一樣的。
問F:對,以前還有個空在。
mic答:空與不空都是一樣的,名字叫空洞無明。所以這個大願的作用就是破除無明的,這個時候你能夠發起大願了,無明就消失了,你就不會落在什麼都不是上面了。
問F:今天下午這一座,上午就不行,還不想坐了,所以我趕緊給上師發了資訊。
問D:那個無明不在了,是不是,那個時候是不是就可以把…
mic答:沒關係,它會反覆出現。它會反覆出現,看到底是願力大,還是業力大。因為它就是業力的表現,它會反覆出現。不是說我們一發願馬上就破掉它,它還會再出現。
問G:上師,就今天在座上的時候,就出現這種情況嘛,那時候我就這樣想,我說如果以後解脫還有快樂的話,那個時候覺得很無聊嘛,老是出了這種狀態,我說以後如果解脫還有怎麼樣呢,或者能出現其他狀態,或者存在什麼狀態,可以怎麼樣呢,可以給眾生帶來快樂的話,那又怎麼樣呢,到時候就利益眾生,然後後來又怎麼樣呢?
mic答:你這個還是願嘛,還有願在。
問G:還算是有願在啊。
mic答:對,還有願在。
問G:好像總覺得沒有擺脫這個狀態,沒有擺脫這種無明的狀態。
mic答:沒擺脫是吧?
問G:比如說這個境界是擺脫了,但是總覺得那個狀態好像還揮之不去嘛。
mic答:看你的心太沉了嘛。心沉啊,你的心太沉了。(眾笑)
問G:還沒發願夠,是吧?
問H:那上師,怎麼樣才能把握這個生死,超越這個生死?
mic答:把握呼吸就行了。這個最自在了啊。再把握不了,你就使勁捏著鼻孔,(眾笑)看是誰在把握。
問I:上師,剛才說這個無明當中,其實就是一切不住了,這個轉身啊,我覺得可能歷練好多次才能跳躍上去吧?
mic答:就靠大願,菩提大願,就能夠轉身了。
問I:就能轉身了。
mic答:你發願沒有?
問I:發了。
mic答:發給我看看。(眾笑)
問A:這個轉身就是回歸到這個了了常知上?
mic答:你看我們發願說心是清淨的,清淨就是覺。清淨就可以覺破無明,你一體會到心是清淨的,無明在哪?無明也不可得,這就是覺破無明,所以叫清淨本覺。我們《圓覺經》上說,我們這個諸佛自性,本來具足,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元清淨體,元清淨體本妙覺性;另外一個就是無始無明。這兩種都是菩提自性的表現,它是一體的,一體當中的兩個面。由於無明的存在,把我們的覺性給埋沒了,我們就會妄認“四大為自身相,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圓覺經》是這麼說的。
所以說這個學佛的過程,一個是認識諸佛自性,認識我們本具的自性。認識自性,要見自性的目的就是破無明,因為無明是自性的影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空洞無明,裡面包含著我們的真如自性,它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它一切都能夠知道,但這個相很頑固,這個影子的相很頑固。所以要破它,唯有般若智,要破無明唯有般若智。所以這就是,佛法指導我們的整一部的修證,就是在這個無明現前的時候怎麼去破它,唯有般若智,般若智就是菩提智慧,就是發願。
問I:這個比那個根塵脫落難一點?
mic答:這個啊?這個離脫落還遠著呢,這個是破能所的階段,因為無明就是能所。一切法都是無明的作用表現出來的,叫作無明緣起。所以它既然是無明緣起,那麼它所緣起的法也可以破無明。
問G:那這桶底脫落還沒到解脫的時候?
mic答:嗯,所以這個般若體現在哪兒?我們到了無明的時候,無明是無相的,不是有相的。我們《金剛經》上有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自性就藏在其中。所以告訴你,了了常知,是相非相,這個了了常知就是破掉無明。你不是了了常知的嗎?你空洞無明的時候,不還是了了常知嗎?這個了了常知有沒有枯燥在啊?
問I:沒有。
mic答:有沒有沒意思在啊?
問I:沒有。
mic答:所以這正是轉身處,所以我們剛才談了那麼長時間的無明,就是讓你們再深刻地去體會無明的痛苦。要體會它,你才會要破掉它,你才有願在,要不你這個願軟弱無力啊。所以人修行修到這一步,要深陷無明當中,你這個大願才生得起來。
問I:被逼的。
◈ 26-肯定修行後不再住著
問:修行,我們打坐是修行的一種方式,但是我覺得座下這種觀照其實也是一種方式。如果說我在這裡打坐的時候是在修行,那我座下的時候,我也會經常地去觀照自己的每一個當下,當下我在想什麼,我是不是靈明覺知,很清楚知道每一個狀態,我在做些什麼東西,這是不是也屬於是修行?
mic答:是,是。
問:它的這種效果?
mic答:沒有效果。
問:沒有效果?
mic答:只有住著,沒有效果。你要超越它,不能停留在上面。
問:有的時候我也會這樣,比如說我……
mic答:你看,我首先是肯定你的,我沒否認你啊。首先要肯定你,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能夠肯定自己的力量,所以首先要肯定你,幫助你肯定自己,同時叫你不要住在這上面,這什麼意思啊?你在肯定自己的同時,還要超越自己,不能住在上面。所以告訴你,首先是沒錯,你這個是在修行,但是你不能住在上面,你還要超越它。好多人一旦認為說,哦,我這就是修行了,我每天就這麼去做了,他就住在上面了。但這個雖說是修行,但它是無常的,你住在上面住個兩、三天找不到了,這個無常相過去了,你就會莫名其妙了,怎麼找不到我的修行了?其實修行是沒有止境的,但是你一有住著,就停留在那裡了。所以我們首先要肯定你是在修行,修行之路必定會經過這一步,但是不要住在上面,要勇往直前,要精進無比。
◈ 27-修行不能落在妄想上
問:念佛三昧,為什麼會達到這種狀況?
mic答:不要想,師兄,你這個想都是妄想。不要去摻雜你過去的修行,你過去修行都是停留在想上面。我想念佛三昧,跟我想成佛是一個道理,終歸是想,不是成佛,也不是念佛三昧。不要去想,也不要停留在過去,過去心不可得,你住它幹嘛?體會一下心念耳聞,你這個心念耳聞亂不亂?你自己體會一下,我們這心念耳聞亂不亂?不亂就是念佛三昧,亂就不是。這個不用去回憶,也不用去想,叫你體會就行了,亂不亂?我們叫持咒三昧,跟念佛三昧是一樣的。
問:是的,我知道是這個意思。
mic答:就是不亂,不亂也不可得就是三昧,這不需要去猜想。
問A:上師,您剛才講的這個三昧,就是不離開這一切事相,但是又念念不住。並不是說這個持咒三昧、念佛三昧是一個念頭都沒有,他的不亂就是說不住。
mic答:不要起第二念嘛,不起分別,就是不昧,也就是三昧。所以不用起第二念,直下承當。
問B:這種就叫做正定啊。
mic答:對。你去找它,要去肯定個什麼事,都是相似,相似就是對立。
問C:所以因緣純自然,真情流露。
mic答:嗯,是啊,是這樣的。
印心七二七第四天
(2018年1月6日)
◈ 28-基礎打好了就是成就
好多師兄都是這次才來學打坐。其實我們這個宗門,各個法門講的就是打基礎,把基礎打好了就成就了,沒有什麼高深的秘密。整個密法它所用的方法就是這樣,表現得外面看起來很神秘,那這個用功往往外面人看起來也覺得很複雜,其實越是這樣成就越快。因為基礎打好了就是成就,所以沒別的東西,就是打基礎。
所以我們這個宗門,印心宗,說起來是漢密,漢密唯一只剩下印心宗。唐密的法門很多,但是漢密只剩下我們這一個宗門。唐密下手要從有相觀想開始,唐密跟藏密是類似的,而我們這個宗門下手從無相密開始,跟禪宗是一樣的,以直指為指導,這個只有禪宗才用,不管是唐密還是藏密,還是東密,他們都不會這麼用。所以我們見面談打坐都是講基礎,說來說去,說得天花亂墜還是講基礎,沒別的東西,沒有什麼玄妙可說。
那你這個基礎打得牢固了,我們運用諸佛菩薩所講的經律論,或者說是歷代祖師所講的機鋒妙語,都能夠用得上,這就是了手,很直截了當地用得上,所以也不用在理論方面去下太多的功夫,可以略知道一些。所以我們說,有祖師大德的心密文集啊,我們讀這個就可以了,沒有必要額外再去搞什麼學習班,搞這個計畫那個計畫,沒有必要。理論的東西學得太多全都堵在腦筋裡面,不管用功夫用到哪裡,他都要拆開腦筋扒出一點來作比較,那這個就是所知障了。所以我們講實修,實修呢,理論少一些,打坐多一些,這就是實修。如果說搞理論的那一套那不叫實修,那叫學習,每天在翻書,我們從一年級讀到大學了,這會兒還要接著翻書,沒太大意義。所以在文章上了生死,那不是根本上的解脫,解脫要在心地上。
◈ 29-八觸十功德都體現覺的作用
問:上師,念咒的時候,咒是應該從肚子裡面出來,還是胸口裡面出來,還是從嘴巴裡面出來?
mic答:從“知道”出來,出處在“知道”上。你知道念頭來不?
問:知道啊。
mic答:那這就是出處,出處就在“知道”上。
問A:那還是無所處嘛。
mic答:對啊,無所處就對了,無所處就知道了,知道就是無所處。
問:我是說具體的念咒方法。比如說“嗡”,這個“嗡”是從丹田裡面發起來,好像從口裡出來,“嗡嘛呢唄咪吽”,這樣的。
mic答:你那個說是哪裡皆是方便,有沒有離開“知道”啊?我們要說:“哎呀,這‘嗡’是從丹田來的。”你馬上又生一個丹田相,說“嗡”是從手來的,你又馬上:“哦,從手上來,也有道理哦。”這都是有住。所以說“知道”便是出處。
問:哦,這還是自然不住,不管它。
mic答:不管它在哪裡,你說遍虛空滿法界,那也可以,也是知道,了了常知嘛。所以剛才問我們心*師兄:“覺”體現在哪裡?他說體現在不住上,這個相當超越啊。八觸十功德都是覺的作用。所以我們講這個打坐、做功夫,不能離開八觸十功德,因為你一切的修行都包括在裡面,所以在跟大家講打坐、講修行,都要講八觸十功德。
問:講八觸十功德應該很親切,這樣講。
mic答:對,那就是善用,善於講八觸十功德。
問B:上師,您前年講八觸十功德只是未到定?
mic答:沒有,包括未到定在內,四禪八定也是八觸十功德。
問B:而且四禪八定它和整個八觸十功德的覺受是交叉的,是反覆的。
mic答:也有沒有反覆的,它定到極致了就沒有反覆。
問B:前年我問的時候好像您說這個三禪裡面,有的時候也會有初禪、二禪的這些覺受。
mic答:包括。
問C:因為我們在觀照裡面實際上也體現出來了,這八觸十功德也體現出來了。
mic答:是啊。
問C:這當下就可以體現了。
mic答:好,講一講。
問C:沒什麼好講的。
問D:上師,今天我在這個地方拜佛,拜幾拜就走了,可是拜著我就發覺很清淨,沒有什麼太多念頭,然後就繼續拜,感覺越拜越清淨,這種清淨它算不算作八觸的一種,類似那種有點輕安?
mic答:清淨就是觀照。
問D:在這個地方拜佛的時候,自己那個一舉一動都很清楚。
mic答:直取究竟,不落旁說。
問D:感恩上師。
問E:那個,我這個功夫還是應該在打坐上下功夫?
mic答:多多體會八觸十功德。哪八觸啊?哪十功德啊?
問E:我記不清。
mic答:那我講你記。八觸:輕,重,冷,熱,動,癢,滑,澀。
問E:這個八觸從粗住開始就有了是吧?
mic答:嗯,從開始修就有,這八觸表現出來的是五蘊當中的色蘊和受蘊,就是身體上所產生出來的種種覺受。這身體就是色,覺受就是受蘊,所以說色蘊跟受蘊結合體就是這八觸。
印心七二七第五天
(2018年1月7日)
◈ 30-“真我”和“妄我”
mic答:十一加四小時,打出什麼問題來沒有?打長坐最容易發現問題,打長坐就是禪定的一種表現。能夠覺察到周邊嗎?周邊的一切能覺察得到嗎?
問:有時候能覺察得到,有時候不能覺察到。有時候沒有了,沒有了之後,但還有一個意念在,然後第七識……
mic答:還在琢磨這個事是吧?
問:對,還在琢磨這個事。
mic答:這不是第七識,也不是第六識,是“我”。這個“我”是什麼?這個“我”就是第八識——一切唯我而用,一切唯我而生,一切唯我而做,一切唯我獨尊。所以說了那麼長時間,第八識是什麼?就是“我”。本我,無明之我,迷失的我,覺悟的我,都是第八識。這個我相也是最原始、最根本的,無明妄起,就是“我”的作用。所以今天就是專門來講“我”,釋迦牟尼佛一出生,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是示現一個“我”的存在,這個“我”是相當微妙的。
問A:上師,這個“我”跟自己有關係嗎?
mic答:有,已經告訴你這是迷惑的“我”,也是覺悟的“我”,我們說這個《圓覺經》說了:元清淨體便是“真我”,無明妄起便是“妄我”。一個是“真我”,一個是“妄我”,不管是“真我”,還是“妄我”,皆是“我”。我們前面一直在跟大家說,我們這個自性一分為二:一個叫元清淨體,就是本自清淨,這是自性的表現;還有一個是無始無明,是自性的影子。這兩者是一體的,這個體是誰呢?這個體就是“我”。
問A:那這個我不該有自性嗎?
mic答:嗯,包括自性在內。
問A:就是說這個“我”包括自性在內?
mic答:嗯。
問B:無我之後,那個我怎麼處理啊?
mic答:破掉嘛,所以《金剛經》是要破我相,首先是立我相,然後是破我相。破掉它,這個我相,就不是固定在某一個地方,不是“固我”。我們所講的這個“我”,它有“我執”,還有一個“固我執”,我執就是前面所講的,一切唯我所用,一切唯我而做,一切唯我而生,這就叫作我執。
問B:那我們是不是大圓鏡智的那個?
mic答:要首先認識到“我”是什麼?才能夠破掉它,所以一般這個宗下不說“我”,教理上,有講“我”,但不是圍繞著“我”來講,而是用各種名相去講的。
問A:上師,你剛才說破了這個我執就沒有固我,那這個固我的表現形式是?
mic答:連“我”也是個虛幻相,它的真實相是諸佛自性。這諸佛自性,大無外小無內,遍虛空滿法界,這個叫大我。大我和固我之差別就在願上,所以跟大家說要有願在,就能夠超越這個固我,所以終歸結底,願是成就的根本。你要想成就就必須要有大願在,這個願可以破一切相,所以《金剛經》裡面所講的,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用般若智慧,這個般若智慧就是菩提大願。
那我們在發願的時候,這個願它有初分的願,也有修證過程當中的願,還有一個根本大願。願有不同,有力量很小的願,也有力量很大的願,這些願是同樣的,我們說力量小的願同樣也可以變成力量大的願,這就是不斷地發願。大,就是體現在時時刻刻上;小,就只是發了這個願,不再發了,指的是刹那間而已,所以說大小是在時間上來體現,時間跟空間體現它的大小。那不論什麼樣的願,都是成就的開始。
因為已經有不少師兄在打長坐了,才跟大家說這個“我”,如果不是在打長坐這個前提之下,來說“我”,就很容易落在我執上。但是我們所講的這個“固我”,什麼叫“固我”呢?這“固我”是沒有變化的,沒有生滅諸相,所以叫“固我”。生死與它無關,所以我們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正是“固我”所表現出來的名相,也是它的現象就是這樣,所以說它不是可以變化的東西。那麼我們所講的破掉這個相,只是不住在這個相上,而並非說這個“固我”我們不住它了,它就會消失了。所以“固我”還有一個名相叫作本我,一說本我,大家都能夠體會到了。
問A:上師,你說那個“固我”,如果你念念不住,時時不住,不管做事做什麼都不住的話,那這是不是破了我執?
mic答:是,就是破相。
問A:就是破相的表現?
mic答:對。
問C:上師,那個破相之後就可以隨緣而變了是吧?
mic答:破相之後什麼東西變了?
問C:就可以不著在相上隨緣而變,然後就是一切唯我所用,應用自如。
mic答:破相了,就不是作用在“我”上了。
問C:然後就可以隨緣而變……
mic答:你所講的一切唯我所用是在沒破相之前,就是一切唯我所用。
問D:那沒破之前是不是還是少做事為好,多打坐。
mic答:做事也不妨礙它。
問D:它會粘上去啊,它會粘在上面去。
mic答:那是“妄我”,“妄我”會粘上去。本我是不生不滅的,不動的,不動不靜的,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本位,本位不移。
問D:那還沒破之前那個“妄我”會不斷地增加嗎?
mic答:你前面要問師兄,周邊的事相能否發現?這個叫覺,還有個內心的世界能否發現這個叫觀,內心的世界是微妙的,外境表現出來是粗曠的,這兩種表現出來叫覺、叫觀。
問D:那也就是觀照?
mic答:還不是觀照。
問D:還不是觀照?
mic答:還沒到觀照。
問D:沒在這個之前那還是多打坐,少做事為好,多發願。現在大家都怕做事情,都怕事情多,都想多打坐。
mic答:所以這裡又講到發心,要有願在,誰都不做事了都跑去打坐了,這個願體現在哪裡呢?所以要靠願來破我相,這個願最大的表現就是在解除大眾的問題上。
問E:其實這個願就當即可以破我相,也可以破我執,還可以破自己的其他習氣,想這樣、想那樣都是要靠這個願。
問F:破法相嘛,能破一切相。
問E:對啊。
mic答:一切都可以破。
問E:都是非常殊勝,挺好啊。
問F:承當這個發願就是打坐,就是打七,而且是最究竟的打七。
mic答:所以說師兄們打長坐,他要守著一個“我”,那如果說大家都這麼坐,事情就沒人來做了。所以既然有打長坐在,才要講一講這個“我”,什麼叫“我”?八識就是“我”,所以說一切唯我所用,一切唯我所做,一切唯我所生。
問B:上師,那個我執破了以後一切唯我所生?
mic答:我執破了就是體用,用就是體,體就是用,體相用。體相用表現出什麼?菩提心、菩提道、菩提果。
問A:那可不可以說是為需所用,為需要所用?
mic答:你不要開口嘛,這個不是要用理解來判斷的。落在理解上那就不是第八識,那叫作第六識、第七識的作用,它叫理解分別,去判斷它,去明白它。我們講這個八識唯我,是針對打長坐的師兄來講的,他這個長座下來了,種子翻透了,他便能夠看到“我”的這個本位,所以才要這麼說,所以有前提的。所以這個就是我們所講的“妄我”、“真我”,表現在哪裡,哪個是“妄我”,哪個是“真我”。
問B:上師,那麼在做事情的時候,怎麼去區分這個事情是“真我”還是“妄我”?
mic答:當你不知道這是“真我”,那就是“妄我”的作用。“真我”是認識它了,便是“真我”,不認識它便是“妄我”。
問B:是不是認識它的時候就是“真我”了?
mic答:認識不到就是“妄我”了。你在做事的時候都要妄起分別,妄加分別,這是“妄我”。
問B:在生活中發現自己有的時候是全在那個事情上。
mic答:“真我”藏起來了,看不到,所以說看不到“真我”,便是“妄我”。
問D:上師,座上的一切覺受,難受的也好,舒服的也好,就不要去對抗,就是坦然接受。包括昏沉好像對抗也很難受的,接受就是了,也不要去對治什麼,不需要對治接受就行。
mic答:用我們的話比較直接一點,你不需要去體會它。
問D:不需要體會,就是接受。
mic答:怎麼樣都無所謂。
問B:上師,做事情的時候,怎麼才能知道那個“真我”?是那個真的藏起來了,那個“妄我”在睏惑?
mic答:不是告訴你了嗎?我們所講的“真我”是你明確能認識到它,那才叫作“真我”;在你沒有明確看到它的時候,你的一切行為舉止都是“妄我”表現出來的,這是無明的作用,你聽懂沒有?沒聽懂我再跟你描述一遍。
問題:21_30
21-凡夫脫落的境界表現為輕安
22-修心中心法對年齡的要求
印心七二七第三天
23-發願和往生淨土的關係
24-本來清淨就是觀照
25-沒有大願破不了無明
26-肯定修行後不再住著
27-修行不能落在妄想上
印心七二七第四天
28-基礎打好了就是成就
29-八觸十功德都體現覺的作用
印心七二七第五天
30-“真我”和“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