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修行不要著在名相上
問:我接觸的時間不長,有些名詞比如綿綿密密,怎麼個綿綿密密?就是平常是吧?下座觀照綿綿密密,觀照自己的念頭。
mic答:你現在知道這個名詞就可以了,不要去思考它。因為我們所講的綿綿密密跟座上的心念耳聞是相應的,座上首先要心念耳聞,座下觀照才可以綿綿密密。
問:哦,這個心念耳聞,並不是我在念咒的時候,這個心就達到這個了,而是由口先念,聽自己的聲音開始?
mic答:對,你還沒有完全地達到相應。心念耳聞跟綿綿密密是相應的,座上跟座下是相應的,你是往這個方向來了,但是還沒有達到,所以先不要追求。
問:哦,就不用管這個什麼意思?
mic答:對對對。我們一般不作解釋,因為解釋也沒有用,解釋完了,你還是你,我還是我,所以說一般不作解釋,但是你修到的時候我們會告訴你這個就是。
問:剛才我看在那邊您講的無明現前,無明現前只是在平常的時候呢,還是在打坐的時候能夠現前?那麼在打坐時候,無明現前就是想起一些煩惱事來,那還是在平常遇到意境的時候叫無明現前?
mic答:那還是無明的影子,還沒到無明現前。我在講的時候,你在拼命地聽我也知道。
問:真的是挺慚愧的,看見師兄修得真好。
mic答:沒事。
問:一轉眼就是這六十多歲了,一轉眼就老了,有的時候我也在想,要是有個什麼方法能快一些,真正能覺悟就好了。
mic答:“老”是相。好比我們說看人看東西,這個“看”,跟幾十年前是一樣的,這個“呼吸”,跟幾十年前還是一樣的,從來沒有老過,所以說“老”是外表,外表是屬於生滅相。
問:也是感覺到這個無常嘛。
問A:心不老就行了。
問:有的時候看見一些修得好的師兄,這個佛珠拿在手裡面睡覺的時候也在念,醒的時候也在念,做夢也在念,我試試就不行,怎麼能在睡覺的時候觀照?也在修行上?
mic答:這個不要急,自性本來具足,不是修來的。
問:每個人都有。
mic答:我們把這些執著一步一步地掃蕩掉了之後,自性自然就現前了,所以說它不是求來的,也不是修來的。我們就掃蕩掉煩惱,掃蕩掉各種執著,再掃蕩掉各種欲望,自性就自然流露了,這個要有個過程。
問:感恩上師。
印心七五七第五天
(2018年1月28日)
◈ 112-自然觀照和默照禪的區別
mic答:你呢?你怎麼樣?好像臉色蒼白了好多,前面兩個七看著臉紅紅的,這回蒼白了,還能堅持不?
問:可以呀。
mic答:還可以呀?堅持不了就僵持。怎麼樣?今年有沒有收穫啊?打了好多個七了。
問:差不多。
mic答:差不多?那又是“老白乾”了。差不多是怎麼說?能講得出來嗎?跟往常差不多?還是跟自性差不多啊?你看,一眼看過去一個個表情都差不多。(眾笑)還是禪宗那禪偈子說得好:“大事未明,如喪考妣。”所以一個個都是頭低低的。(眾笑)
其實我們所講的定,有沒有培養出來定,看各位的表情就知道了,就打了那麼長時間七,定得怎麼樣,有沒有定,定表現在哪裡,各位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定是受用,這個受用是藏不住的,自然流露出來的,會表現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每一個瞬間,都能夠流露出來,所以定會表現在臉上。
你看我們樓下那位師兄,他也在表現,什麼時候都在表現。看他那種是略有一點定相,不是沒有,略有一點定,同時他還加上了一種追求,所以表現出來的表情就僵硬了。我們所講的定是自然流露,表現是不會僵硬的,但可以看得出這個人心是歡喜的,定是喜的,不是悲的。所以頭低低的那是悲,我們經常說一句話,定力是向上的。所以他們的頭是抬起來的,我這麼一說完大家都這麼做了。(眾笑)不是頭低低的,定力是朝上的。我們平時觀察每一個人,有的人他表現得很自信,很自信的那一種形態也是一種定的形態,所以說這個人很自信,你看很自信的人他會這樣子嗎?他肯定不會頭低低的,都是抬起來的,很自信的樣子,那就是一種定相。
問A:傲慢的人他頭也是高高的呀。
mic答:傲慢不一樣,傲慢他不會歡喜啊。
問A:禪宗的很多公案都說那些祖師們做功夫的時候眼睛不離多少尺,都是看那些近的。
mic答:平視,不是低頭,他是平視。
問A:反正不會到處看,不會東張西望的。
mic答:不會東張西望,我就會東張西望。(眾笑)其實打七交流是最重要的,要敢說,因為平時沒有機會說,這時候再不說就更沒機會了,要敢說。要敢於交流,敢於交流才知道自己修得怎麼樣。我們修的是心中心法,講的是自然觀照,不是默照禪,默照禪就是頭低低的,死氣沉沉的,那就是默照禪,所以這個觀照要活,要活潑。
問A:上師,我還體會到一個,你有定力了以後,你跟上師交流,你眼睛會平視,敢跟上師的眼神交流,如果心沒有那個定力的話,你一直就怕,一直就是閃閃爍爍,眼睛都不敢抬起來。
mic答:好像怕上師問我。(眾笑)
◈ 113-沒有境界時如何覺破無明
問:我覺得我這個打七以來到現在,座上像您說那個定出現很多次,但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畫面之類的,任何境界都沒有。
mic答:這個因人而異。
問:最近一段時間這種定也沒有出現過,基本一上座就全程念到尾,也不是說特別累,有時候就是手印疼一下,反正疼不疼我也不是特別在意它,就全程念到結束。
mic答:打長坐沒有?
問:這幾天沒怎麼打,這幾天有那麼點沒味道的感覺。
mic答:沒味道就不打長坐了?
問:這幾天有點懈怠了,這一個新的七,我們就商量過,本來想著這幾天再振作一下。
mic答:要交流,你這幾天很關鍵,不是突破就是回到解放前。
問:好,那我就用三、五印去打?
mic答:對。
問:那請上師開示我這個三、五印怎麼分配呢?
mic答:自己分配。
問:哦,行。
mic答:座下呢?
問:座下?座下就是感覺挺清淨的。
mic答:感覺?
問:我一路是挺清淨的。
mic答:我看你也很清淨。
問:就是現在這麼一個狀況,一直差不多,大部分時間。
mic答:現在是什麼狀況?
問:起心動念跟那些都比較小,沒有很大幅度。
mic答:沒有很大幅度,平淡,可以一切不住,座下有沒有出現定?
問:我不懂算不算,反正就是往那一坐,我可以坐很久都不說話。
mic答:坐了多久?經常坐嗎?
問:就像這樣子。
mic答:常觀自在。
問:發呆啊或者什麼,看起來像發呆一樣的。
mic答:是發呆還是發愣啊?
問:看起來像發呆,那實際心裡是比較清明,沒有什麼妄念。
mic答:那個不叫發呆,也不叫發愣,叫常定——常常入定。
問:半年前跟大家交流到現在,其實每天一直都是這樣。只要在店裡面就是這樣,一個人的時候可能會少點,只要有人來我反正全天都是這樣。
mic答:對境比較容易定。
問:對,對,比如走在路上,我可以一直都像做夢一樣,感覺一下就到了。可是沒有遇境的時候就會有很多,就會沒有那麼平。
mic答:就會翻出一些無明的東西出來。
問:這個概念我不懂是不是。
mic答:就是無聊,沒意思。
問:這個情況也不全是,有百分之三十的時間是這樣。
mic答:反正是有。
問:有,對。
mic答:這是什麼問題,知道吧?
問:無明種子嘛。
mic答:怎麼辦?
問:發大願是吧?
mic答:發大願還有無明在嗎?
問:發大願的時候沒有。
mic答:你這個願還是不夠痛切,如果痛切的話一下子就轉身了,就不會再出現,無明就消失了。
問:我不知道怎麼控制。
mic答:所以嘛,就是轉身不了,總是被無明糾纏,扯不清,丟不掉。
問:哦,請上師開示。
mic答:所以這個願要痛切一些。
問:我也意識到這點,我在座上有時候就有意發了一個……
mic答:還粘著嗎?
問:粘著?
mic答:還有吧?
問:應該是很淡吧。
mic答:那還是有,還是有粘著在。
問:對,我有時候遇到一些刺激的時候,嗯,還是有那麼一念過去……就感覺說還是不夠……
mic答:這就是不夠痛切,就還會出現粘著,這個細細一分起來還是會有某些東西放不下的。
問:是,是,是。
mic答:所以這個要刨根,要刨根呐。
問:我應該怎麼刨呢?我就是不知道應該怎麼做?理論上也懂,但是做不到啊,現在有點感覺好像沒方向。
mic答:沒方向?
問:對,現在的這個狀態之下,就覺得發願我也知道,理論上好像懂,像今天我坐的時候感覺到自己應該發大願,我就有生起一個那個來。我覺得我應該之前開始到現在,只要我覺得是時時把別人放在心裡,利益別人,今天的這一座就會有那麼一點感覺,有那麼幾下發起很大的心,就去奉獻給那些師兄。但是像是上師您說的,還是有那種反覆的,不夠痛徹,現在就是有點斷斷續續,有時候發起一點,然後又下來,感覺就鑽不進去的,就是這樣的。
mic答:還是在無明當中,他現在需要的就是殺人刀,活人劍。
問:我現在就是感覺,我覺得……
mic答:*師兄給他一把,殺人刀,活人劍。
問:上師,我繼續問一下,我就在持咒的話座上是……
mic答:座下,座下如何?
問:就是一直這樣子,差不多。
mic答:就看你怎麼在座下轉身了,座上是沒問題了,關鍵是座下,還沒轉過身來。
問:是啊,我請上師開示,感覺是不明朗,我覺得好像就是……
mic答:上師已經開示過很多次了,你也知道了。就是不夠迫切,不夠迫切就容易粘在境界上,粘在你當前這個境界,它會粘很久,因為不夠迫切。這個還是要靠當人,別人靠不上。
問:應該是這個大願時時刻刻都在的話就可以把它破掉?
mic答:你看看,還有懷疑,還懷疑這個大願行不行。
問:我是覺得不穩,不是很穩,有的時候就是時而明時而暗。
mic答:對啊,這就是無明,你看《中有救度》上面就有這個開示:“時明時暗,黯淡無光。”
問:有時候不懷疑,但有時候又會有。
mic答:這就是無明。
問A:其實我的情況我覺得跟他有點類似,也是這樣,這一說我覺得也差不多。
mic答:對,相似。
問A:也差不多。
mic答:物以類聚。
問A:我覺得也是願力不夠迫切,座下稍微有點境界,要戳到點上還是粘上去了。
問:上師,我想說的是做事情的時候,我可以做得挺自在的。
mic答:你要多體會座下。
問:我是說做事情的時候。
mic答:現在沒做事情。
問:沒做事情的時候又不明朗。
mic答:現在就是端碗吃飯是做事,端杯子喝水是做事。
問:我就覺得比如說有境的時候我可以很承當,但是靜的時候還會疑。
mic答:這才關鍵,你那個有對應的境界那是助緣,助緣雖然也講面對,但是你這個時候的面對是心境上的面對,這是關鍵,心體上的面對就是關鍵,不是助緣。
問:上師還想請您開示一下,因為你看我一問您一說,我現在一說到這轉身又有點不清晰。
mic答:你看還有粘著,叫你轉過去還要粘著一下。
問:我明白您的意思。
mic答:表現出來也是這樣。
問B:“哈哈”就是勉強。
問A:猶豫了,不是“哈哈”,是猶豫了。
mic答:作意了。
問:還是作意了?
mic答:所以就要發現問題,一舉一動都可以發現問題所在。轉身也叫翻身,你這個翻身是趴下去還是坐起來,就看你這個轉身,所以剛才說了,這是關鍵,要不就是回到解放前了,要不然你就超越了。
問C:這功不唐捐,還會回到解放前?(眾笑)
mic答:是這樣的。
問D:別人粘著不粘著,我們也看不到。
mic答:當人,不在別人上,在當人上。當人、當面、當時。
問D:我們觀察我們自己粘不粘著是很了然,可是看別人有時候還是看不到。
mic答:這個是對境,看別人是對境,關鍵還是自己。對境是很容易做功夫的,但是在沒有境界的情況下怎麼樣,那是本事、本領、本位。所以這些都跟微細流注有關係,我們所講的一切都跟微細流注、八識田、如來藏心有關係。這是對治,所以還是要在願力上下功夫。
問:上師,有個名相上的問題想問一下,脫落的話它是不是要破無明才脫落呢?
mic答:脫落就是不粘著,刹那間的不粘著。
問:是不是刹那間的破無明啊?
mic答:不粘著就破了。
問:但是它只是很短暫的,不是很究竟的。
mic答:可以刹那間就可以時時刻刻,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
問A:那上師我的情況也是要發大願,要迫切?
mic答:你是什麼情況嘛?
問A:我也是類似的,也是座上平平淡淡,座下……
mic答:這個蘿蔔跟地瓜長得很像,但不是一回事。(眾笑)
問A:我也是感覺平平淡淡的,也沒什麼情況,然後座下也是不戳到那個點就還很好,沒有什麼太強烈的刺激的對境就感覺還行。
mic答:你座下呢?座下怎麼樣?
問A:座下沒有強烈的對境,就感覺還很瀟灑的。
mic答:你還瀟灑,他瀟灑不起來,這怎麼會一樣呢?
問A:哦,要是有強烈的對境的話就不好說了,還是會作意,還是會粘。
mic答:對我者誰?
問A:啊。
mic答:有進步啊,有進步。
問A:嗯,比以前有一點了。
mic答:對,還是比較敢承當。
問A:但是還是會粘。
mic答:不要粘著,你敢承當就不會粘著。
問A:但是用功好像沒有抓手了,特別是座下這一塊。
mic答:處處無功用,即是用功處。
問D:有功用就是粘著。
mic答:所以無從下手啊。
問:哦,無從下手,感覺無從下手。
mic答:普賢菩薩讓善財童子上山采藥,這善財童子上山之後,空手而歸。普賢菩薩就問他:“讓你去采藥,怎麼沒采到藥,空手而歸啊?”這善財童子說:“滿山遍野皆是藥,無從下手,所以就空手而歸了。”第二天,普賢菩薩又讓他去,“你上山去把那些不是藥的給采回來。”這善財童子一上山,又是空手而歸。“昨天是漫山遍野皆是藥,無從下手,空手而歸,今天怎麼又空手而歸啊?”“滿山遍野皆不是藥,無從下手。”所以這“無從下手”正是下手處。
問D:這空靈不住啊。
問A:這個要膽子大呀,膽子大才行。
mic答:對,你邊上那個膽子就大。(眾笑)明天借你一個膽,借一個膽來用。
問C:真正的“我”是不生不死的、不昧的,死了大不了就不要這個臭皮囊,有什麼?
mic答:是。
問C:但是還是,哦,沒有“但是”。
mic答:你有幾個臭皮囊啊?
問E:都是臭皮囊。(眾笑)
mic答:怎麼啞口無言了?這句話還能把你問住啊?
問C:我啊?處處都是吧,應該是,現在用的就只有一個。
mic答:我替你回答吧?
問C:啊。
mic答:說是一個即不中。
問C:處處都是呢?
mic答:所以替你回答也不是回答。
問C:既然我們的佛性是遍虛空法界的,比如說那個“我”是一個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那個,一切都是我的影子……
mic答:跑題了,跑題了。
◈ 114-不能粘著在“了了覺知”上
問:上師,我繼續問一下,我覺得我一直都是知道這個的,但是就是轉的力量肯定不夠。
mic答:你有粘在這上面。你粘在了了覺知上,你不知道。
問:對,就道理上我好像明白這個東西。
mic答:你是粘在一個了了覺知上,你不知道。一直讓你在參,你還是沒參透,乾脆告訴你,這個也不可得,你別認為這個東西真有個有常的東西在。
問:沒有,我沒有認為會有常的東西,因為一切有境界有想的都是無常的。
mic答:嗯,了了覺知呢?
問:嗯?了了覺知它也是一個覺知境界,了了境界,也不能執著。
問A:想到了了覺知就不是了了覺知。
mic答:你一直在粘在這個上面,所以轉身不了。
問B:不去管這個了了覺知怎麼會不可得呢?
mic答:與你無關。
問C:你知道有個境界在,那就有個意識在。
mic答:與你也無關。
問C:很懵啊這。
問D:橫說豎說都被打扁了。
mic答:這些都是啟用,好,就這樣吧。
問D:感恩上師。
印心七五七第六天
(2018年1月29日)
◈ 115-如何是座下的消息
問:上師,那個追頂持咒。
mic答:極力追頂。
問:追頂持咒這個階段為什麼這麼長?
mic答:為什麼這麼長?因為煩惱比較多嘛。
問:煩惱多是吧?我看我追了一年了。(眾笑)在家裡打坐一上座就是追頂持咒。
mic答:追了一年了,還在追?
問:還在追。
mic答:要是九個太陽早就追上了,還挺長啊。
問:就是。
mic答:你追一年了,都是兩個半、三個小時,還是四個小時?
問:四個小時,最後幾個月都是四個小時。
mic答:哦,這幾個月才四個小時?追就是沒有出現能所雙忘,那還是一心不亂。
問:一心不亂?
mic答:一心不亂,你都一心不亂了一年,然後下座呢?極力追頂這個下座功夫很銳利的,能不能講一下你這一年的座下是怎麼樣一個表現?
問:座下它就是表現得非常微細。
mic答:微細。
問:比較微細。
mic答:對,極力追頂也是微細,座下也是微細。
問:它這個包括流浪有時候就是很微細的。
mic答:微細的流浪。
問:有時不小心,你就流浪了,還不知道,這也可能。
mic答:流浪也是了了常知,流浪也是安住。不怎麼說話?座下不怎麼交流,也沒有人跟你交流。
問:沒有。
mic答:對,極力追頂這一招太猛了,沒幾個人做得到,所以找不到人交流。
問:跟上師交流了。
mic答:是,就是跟上師交流,在你們那是沒有人跟你交流。
問:心**也在,我跟他在交流,他說馬上就發功了。一上座就極力追頂了,咒一持起來,身上的氣脈就動了,兩個小時之內非常輕安。然後兩個多小時、三個小時開始難受,翻騰。翻騰到四個多小時之後又開始輕安了。
mic答:經常出現輕安啊?
問:在家裡,基本上前兩個小時那就是輕安的。
mic答:座下呢?座下有沒有出現過?
問:座下還是你粘不粘著,不粘著什麼事都沒有。
mic答:不粘著有沒有輕安?
問:不粘著就是輕安。
mic答:不粘著馬上就是輕安。
問:是啊。
mic答:這也是消息,怎麼會沒有消息?只不過不能夠連成片。
問:就是,不能連成片。
mic答:輕安就是一種消息,輕安的時候都是不住的,但也不要粘著,也不要去回憶,也不要感覺到:“嗯?出現輕安了。”連這一念都不要起。輕安就輕安,來了就來了,消失就消失了,無所謂,這個也是個消息。
問:但是感覺有時候煩惱來了,你馬上一覺一轉,它就是輕安了。
mic答:對。
問:特別是在煩惱的時候,什麼今天沒睡好,這個時候感覺人要死的情況下,它覺得還快些。
mic答:是啊。所以說這個放下是很重要的,經常跟大家一起交流,如何能夠徹底地放下,就看著自己就剩下這一口氣了。因為這一口氣也是虛幻的,也是無常的,誰也不能把握這口氣什麼時候能夠停下來,所以這口氣也是不可得的。這口氣都不可得,還有什麼可得的呢?
問:就是在這個時候它化得快,體會那個輕安來得更快。
mic答:是啊,對,所以一切放下就是輕安。
問:但是有時候在歡喜的情況下,還更容易流浪。
mic答:我們不談流浪,談一切放下。你那個流浪可怕不?
問:不可怕。
mic答:不可怕,流浪也是一種用,所以不可怕。
問:並且知道你這個流浪是你的起心動念,知道。
mic答:對。你看這師兄講的功夫是很微細的,時時刻刻都能感覺到起心動念。這就是功夫,外不被境界轉,內不被妄念牽,就是這樣,這個跟證道是一樣的。所以不要懷疑自己的修行,要肯定自己的修行。
問:就是在這打七,有時候不睡覺也要把這一座打上,有時候感覺很睏。同寢室的心*師兄就跟我不一樣,我看有事情他就注意睡覺。昨天巡七,沒有打坐,今天上師店去轉一轉,又沒有怎麼打坐。像我這個情況,感覺還是座下比較重要?
mic答:嗯,就是座下。
問:座下。
mic答:所以叫你們幾個去店裡面,也是看看你們座下怎麼樣。所以來了,想來灌頂結果也沒灌頂,就是聊一聊,扯一扯。就是看你們的功夫怎麼樣,出來走動走動。要給自己逢場作戲的機會,不能夠光打坐,也要用。
問:我看到我們那個打長坐,就是很多人都陷入了這種長座,都注意座上了,然後那個座下忽略了。
mic答:對。
問:這一點是很明顯的一點。
mic答:這一點是最要命的,他不用。
問:都在拼命看誰打的時間長。
mic答:打成了一堆木頭、石頭。
問A:這是不是也是因人而異,是吧?
mic答:也是因人而異。
問B:什麼時候不用打坐呢?
問C:打成一片就不用打了。
mic答:會打坐了就不用打坐了,因為還不會打坐,所以要打坐。像師兄那樣,念念、起心動念都在打坐,就不用再打坐了。
問B:起心動念很容易察覺到。
mic答:那你還打坐幹嘛,不用打了。
問B:在家裡打長坐,不像這地方光明正大。(眾笑)
mic答:在這裡是光明正大地打,在家裡沒有這個光明正大的條件?
問B:是,多多少少都帶點偷偷摸摸。
mic答:你那個不叫偷偷摸摸,你那叫妙觀察,要起妙觀察才能夠打坐,觀察一下他有沒有回來,用妙觀察觀察一下再上座。心*師兄想說什麼?
問D:就是說這個座下的起心動念,您說這個念頭比較粗大的時候,它是容易看見的,但是很微細的時候就不容易了,最多就看得模模糊糊的,看得清楚很難呐。
mic答:模模糊糊看它做麼?不看,行不?
問D:那行啊。
mic答:絕大多數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就流過去了。微細流注嘛,看不清的,一陣一陣的,能夠看得清的都是你正是要用的,都是你要去用它的,就能看得清的。否則都是看不清的。
問E:這也是證明自己座下功夫的時候,啟用的時候。
mic答:嗯,是。
問:上師,能所脫落之後,如果他在座下他不去啟用,這個脫落的意義應該不大?
mic答:嗯,不大。座上能所雙忘,座下也是要去用它的。能所雙忘,這個功夫做起來,不費吹灰之力,很輕鬆自在的。但是不用的話,又過去了,又錯過了,所以錯過是正因為不會用,或者不用,才說錯過。
問B:您所說的用就是輕輕鬆松才叫用,你要是吃力的話那就不叫用。
mic答:對。輕鬆自在才是用。
◈ 116-印心宗如何體現佛力加持
mic答:這個大願,我們諸佛菩薩,歷代祖師都把它形容為智慧寶劍,用來斬斷無明。文殊菩薩手上的智慧寶劍就是大願,就是拿來破無明的。沒有這把智慧寶劍那破不了。
問:他那個智慧寶劍好像沒有什麼內容吧?
mic答:有啊。
問:沒有像普賢菩薩的那個信願。
mic答:有啊,文殊菩薩的願力也很大的。文殊菩薩代表語密,心念耳聞就是文殊菩薩。
問:語密?
mic答:語密。身口意,語密也叫口密。心念耳聞就是文殊菩薩的體現;普賢菩薩代表身密,就是我們打坐一動不動,就是普賢菩薩;釋迦摩尼佛代表心密,心密也就是意密,身口意三密加持。所以我們每一座用的都是身口意三密加持,就相當於是釋迦摩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在加持我們。這個叫作金剛乘,真如門,體現出來就是這一種修法。所以說我們這個打坐就是三分自力,七分佛力。
問:這個佛力就因為它是代表,所以就表現出,就說它是佛力?我怎麼體會到它是佛力?
mic答:我們結的手印,我們持的咒,就代表佛力。再加上我們發的願,那就是加被了。
◈ 117-業識現前
問:打坐的過程當中出來兩個人,對面出來一個。
mic答:嗯,你總是跟這些東西打交道。沒關係,打交道就打交道,怕什麼?我也經常跟他們打交道。再說說你見到那兩個人怎麼樣了?
問:我在這兒打坐,他也在這兒坐著打坐。
mic答:他也在打坐。他是穿什麼衣服?長什麼模樣?
問:穿的也是一樣的。
mic答:跟你一樣啊?那是你看到自己了。
問:看到自己了。
問A:那你這個要怎麼辦啊?問問上師。
mic答:他那個叫作業識現前,業識現前是看到自己了,所以穿什麼模樣就是什麼樣的樣子。
問B:業識是不是也是翻種子?
mic答:這個業識現前是第七識造成的,分別識造成的。就好比說有時候,我們在睡覺中,或者是恍惚中看到一個地方,或者看到一種境界,過幾天就見到了,這也是業識現前,第七識的作用。它不屬於神通,也叫業識超前。它跟我們所講的意生身沒有關係,意生身是異熟地,異熟地就是我們所講的不動地往上,往上走,第九地,異熟地裡面流露出來的種子就是意生身。但是還有一個就是三地也會出現,三地叫作焰光地,從三地開始就會出現意生身。這個意生身的流露是每一個念頭流露出來的,我們說的八識田、如來藏流露出來的,所以說三地菩薩就有一個意生身。這個意生身的出現是什麼呢?他所看到的、所摸到的、所接觸到的,跟我們親身經歷是一模一樣的,甚至可以搬過來,多重的東西都可以搬得動,因為他力大無窮。
◈ 118-宗門修行的階段環環相扣
問:上師,這個極力追頂是自然而為還是有意而為?
mic答:自然有意都有可能,說是自然的也帶有一點意,但不是特別用力。
問:那咱們這個法門是不是必須得極力追頂才能打開本來?
mic答:我們這個宗門都要用極力追頂超越一切,何止是打開本來?
問:那就是也得用點意吧?
mic答:有一點點意,不多。
問:自然的多。
mic答:自然的多,如果你非得要說它的比例,那就百分之九十九是自然的,百分之一是用意的。
問:百分之一的意是用在哪?
mic答:用在極力追頂上。
問:注意力?
mic答:就稍微提一下就可以了,然後就是極力追頂了,這個用意也代表你的願力。
問A:這個追頂上次我問過您,我也體會,一種是完全自然的,一種就是在您說的有點那個作意。
mic答:有一點帶作意。
問A:作意的。
mic答:對,就這個意思,非得要說出個比例來,百分之九十九是自然的,百分之一是用意的。用意的部分很少,所以很輕鬆,如果用意用得多,全是用力的那就很累了,那簡直就是頭上安頭。
問A:我現在的追頂多數都是那種稍微用意的那種。
mic答:你啊?
問A:是啊。
mic答:這樣啊?你這心念迫切沒辦法。(眾笑)
問A:這個自然的很少。
mic答:要自然。
問A:偶然有。
mic答:難怪你這個巴掌拍起來是散的。
問A:我沒拍過。(眾笑)
問:那也就是可遇不可求,是不是啊?
mic答:不會,你按照我們這一套系列去修的話,都能夠很自然。你看看你是去年打七才過來的。
問:我好像還沒出現過。
mic答:對,所以想像是想像不出來的,要通過實修,一步一步走過來。你現在能夠接觸到的這個打坐、這個打七過程當中師兄們所表現出來的這些,是印心宗裡面實修的精華。也就是你唯有在我們這道場來你可以經歷到,別的道場聽都聽不到,所以這個是印心宗實修的精華。
問:就是指哪些?
mic答:就是你所講的極力追頂、咒輪、能所雙忘、根塵脫落這些,因為是成系列的,從你口念耳聞開始修,所經歷的每一個環節,它是環環緊扣的。
問:我現在還是妄念特別多,妄想,老是跟著跑。
mic答:沒關係,你現在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眾笑)不要急,急也沒有用。
問:挺著急的。
mic答:急也沒有用。師兄們都是修了多年的了,才能夠有今天這個成就。
問:我聽師兄們分享各種境界,我是一點都沒有,很羡慕。
mic答:從零開始,什麼都沒有,就是從零開始,就是有也要化掉,什麼都沒有是最好的。我們說這個修行就像畫畫一樣,一張白紙任寫任畫,你在別的地方已經畫過了,已經畫得烏漆嘛黑了,就無從下手了。所以要重新開始,把過去的所有經歷全部歸零,每天都是第一座。
其實我們修行就是這樣的,師兄們雖然有今天這個成就了,但是也是每一天這一座全部歸零,全部化空,都不會有住著。也沒有誰記住說我今天打的是第幾座,千座裡面第幾座,在我們這邊問不到的,也沒有人去記那個東西,我們這沒有人記說我打了多少座。你要按照多少座來論的話,以兩小時作為一座標準來計算時間的話,那師兄們一天打八個小時就是四座了,再打四個小時就是兩座,一天打六座了。一天打六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你算一下,打了多少座?那兩三千座都有了。那我們這裡的師兄,五年平均來講修了多少座?早就過萬座了。
所以你在其他地方,這種修行的氣氛,你是看不到的。其他地方的師兄坐在一起交流就是,比誰看的書多,誰介紹的師兄多,就是這些話題,要不就是誰見的老師多。三多:見的老師多,看的書多,介紹的師兄多。就是這些問題,從來沒比過誰打坐的時間多。
問B:上師,弟子這段有點跟不上的感覺,體力上跟不上了。
mic答:沒事,體力上跟不上你就睡覺,反正你是來參學的。
問B:現在來了想好好地感受一下,過兩天達到什麼狀態。
mic答:那是,能感受是最好的。
印心七五七第七天
(2018年1月30日)
◈ 119-觀照和思維無關
mic答:你問話的時候有沒有在做觀照?
問:那個叫思維還是叫觀照?
mic答:觀照用不用離開思維?思維有沒有離開觀照?
問:沒有。
mic答:觀照不在思維當中嗎?跟思維無關嗎?
問:答不出來。
mic答:體會一下,答的時候有沒有觀照?
問:應該沒有。
mic答:沒觀照?
問:有,有觀照,沒有觀照怎麼會回答?
mic答:就是,所以這個觀照是妙用,思維不思維都可以在觀照,思維也可以觀照,觀照也可以不思維。
問:不思維的觀照會不會落入無記?
mic答:無記是什麼?無記是忘失,觀照會忘失嗎?
問:哦,我知道了。
問A:但是上師以前不是說過那個有淨因和不淨因嗎?不是作意,不是觀照,但可以是妙用。
mic答:對。
問A:但是這個作意和妙用有什麼區別?
mic答:我們說的是思維,思維不一定都作意。
問A:哦。
mic答:好比我們說打坐的時候,在座上正在心念耳聞,同時八識田裡面會冒出很多種子。有一些種子冒出來的時候,人似乎是在想一些白天工作、生活當中閃爍出來的念頭,往往這些事情白天你無論如何去想,如何去作意,如何去分別,都不能夠找到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在打坐的過程當中,翻出了這些種子,反倒你不用去想,它不經意當中就把問題給解決了。
問A:哦。這個不屬於妄想吧?
mic答:不屬於妄想,屬於妙用。它把事情給解決了怎麼會是妄想呢?就像我們有位師兄,打坐翻出一大堆弘法利生的問題來,她也沒打妄想,反正是自動翻出來的,不是有意去想的。
問B:而且翻出的時候是覺知的,所以你知道,了了的時候就不會妄想。
mic答:所以這個叫思維定。
問A:但是這個種子很容易就粘上去,這個想法很好,就會順著想。
mic答:在咒上,在心念耳聞上,沒往這方面去粘。
問A:哦,有時候好像是順著想下去了。
mic答:好像。
問A:嗯。
mic答:咒也念得了了常知,也是心念耳聞,還能夠把問題給解決了。
問B:上師,平時也有啊,平時好像我們上課的時候,在聽課或什麼,你在思維的時候但是自己是知道的。雖然在思考問題,但是自己是明明了了、清清楚楚知道,沒有粘上去,沒有落在思維裡面去,去失照,那就是思維定嗎?
mic答:思維定。
問A:怎麼判斷思維定和打妄想?
問B:粘不粘著。
mic答:怎麼不記下來啊?
問A:哦,已經肯定了。
mic答:他已經肯定了,不需要記了。
問A:還是記吧。
問C:上師,那如何判斷粘不粘著呢?
mic答:粘不粘著皆是用。粘著叫執著,不粘著叫妙用,執著也是用,妙用也是用,你怎麼看待?
問C:剛才這個問題我也想,粘不粘著是要看咒在不在。
mic答:那平時呢?不講咒在不在,平時,二六時中呢?
問C:就是有沒有因為住在這個上面而產生其他的一些情緒、思維出來,如果有那就是執著,如果沒有就是妙用。
mic答:執著好不好呢?
問C:住法不好,世間法有的時候還是會去住。
mic答:能用就好,也不是說完全不可以執著,執著也是用,該執著還是要執著的。當年我們跟幾個師兄上文殊院見馬師爺的時候,跟馬師爺一起吃飯。老人家倒了幾杯酒:“喝酒。”伸到我們面前喝酒,我們說:“不喝不喝。”老人家就說了一句話:“不要執著嘛。”這回我們有一個師兄聽他說“不要執著”就去伸手。老和尚很開心:“好。”大拇指豎起來了,乾杯,一飲而盡。那師兄也喝完了,老和尚接著說:“該執著還是要執著的。”(眾笑)那師兄一下子臉紅了,完了完了,又被老和尚給裝進去了。
◈ 120-如何克服修行中的障礙
問:上師能不能講一下您的修行的方法?就是以前您修行的時候平時是怎麼用功的?然後遇到一些障礙、困難是怎麼琢磨想辦法解決的?請談一下您的經驗。
mic答:我不記得了。(眾笑)
問:一句話就化空了。
問A:或多或少還是記得一點吧?
mic答:不記得了。(眾笑)
問:比方說說具體一點,比如說以前腿痛、手痛怎麼處理?
mic答:我以前沒做筆記。
問:記憶有啊,總還有記憶。
mic答:我們不每天要化空嘛?所以沒記住這些。
問:有智慧種子嘛。
mic答:要翻種子是吧?
問:不妨一翻。比方說我們有時候遇到問題就老在那打轉,就不會去琢磨,不會去想辦法。
mic答: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呢,遇到問題解決不了了就拖地板。
問:拖地板?
mic答:整棟樓的地板。
問:那也是掃帚成就。
mic答:我那時候反正就管理這棟樓,從上到下拖個遍,拖幾個小時。
問:掃地的時候沒琢磨一下這個遇到的問題怎麼解決?
mic答:地板拖完了就解決了。
問:就解決了。掃地的時候也沒有打一絲妄想?
mic答:皆是妄想。
問:哦,全是妙用種子?
問A:那時候好像還沒有這麼全是妙用種子吧?
問:那就上師說沒有打過一絲妄想。
mic答:皆是妄想。
問:皆是妄想那就全是妙用了。
mic答:原來妄想是妙用啊?
問題:111_120
111-修行不要著在名相上
印心七五七第五天
112-自然觀照和默照禪的區別
113-沒有境界時如何覺破無明
114-不能粘著在“了了覺知”上
印心七五七第六天
115-如何是座下的消息
116-印心宗如何體現佛力加持
117-業識現前
118-宗門修行的階段環環相扣
印心七五七第七天
119-觀照和思維無關
120-如何克服修行中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