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修法三步曲——知道、知覺、覺知
問:我弄了兩個鬮抓,一個繼續打下去,一個是不打了回家,結果抓了一個不打了回家。我越坐越亂了。
mic答:你什麼時候離開過家呀?你家在哪?四大為家,這四大就是家,這四大不就是這家嘛,你看我們佛教有句話“何處安身立命”?什麼叫安身立命?處處皆是安住,這就是安身;立命呢?智慧的流露、自性的流露就是立命。所以安身立命就是哪裡一盤就是打坐,下座就是方便接引。我看看你的那兩個鬮,兩個鬮太少了,你起碼要弄五個鬮。
問:我說這看人家越坐越好,我越坐越不好,越坐越亂。
mic答:我跟你說,你這個亂是在替大家亂,你知道嗎?你亂了,大家才坐得那麼好,你應該發個大願繼續亂下去。
問:我抓了鬮結果是不打,剛才放在佛堂上,抓了一個不打七。
mic答:你這隨便抓個是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這可能性太大了,這不叫鬮。亂更要發願,替大家亂嘛。
問:還不如剛來那兩天,這都三個七了。
mic答:不要做比較,我都說了,每一座不要做比較。
問:那我還繼續打,上師?
mic答:對,這個世界本來就亂,你亂是正常的,所以要繼續亂,繼續亂下去。世界是本來就亂的,自性本來不亂,那是自性不亂,世界肯定是亂的。你要是在世界上面來做文章的話肯定是亂的,好比我們說你這個心很亂,腦子裡面也很亂,這個知道你知道吧?你知道心很亂嗎?
問:知道。
mic答:那你知道本身亂不亂?
問:本身沒有亂不亂。
mic答:那本身是不亂的嘛,所以說這個性是不亂的,自性不亂,亂的是世界,亂的就是境界。所以我們打坐心念耳聞是體會“知道”,不是體會亂,亂是境相,境相越來越亂。但是我這個知道,知道咒在不亂。你剛開始發覺知道的力量很微弱,但是堅持這麼修了之後你會發覺知道的力量越來越大,境界再怎麼亂,我這個知覺,這個知道它是不亂的。知道不亂之後,這個知道當中,帶有一種恒長不滅的定,這個時候就不叫知道了,叫知覺。知覺是範圍大了,但是表現出來是更加微妙,處處皆能夠覺察,不光是咒語上面,整個身心甚至毛孔、細胞都能夠覺察得到,覺察的力量增大了,所以叫知覺。那當這個知覺的力量再大到能做主了,不是跟著這個環境跑了,也不跟著自己的妄念跑了,能做主了,這個時候又不叫知覺了,叫覺知。覺知是可以統攝一切,不光是自身的一切,周圍的一切都可以統攝,都可以影響,這個時候叫作覺知。所以說你現在是知道亂,但是我們知道本身不亂。
這也就三步嘛,知道、知覺、覺知,就三步,有時候這個三步是一天之內就可以做到的,就可以證到的,一天之內就可以。所以有師兄經常問我:“上師呀,我們修這個法,要多長時間才能夠證道啊?”我回他是一天到三年,也許一天,也許三年,一天到三年。所以這個對誰來講都是一樣的,過程都是一樣的。像你剛才所講的“我剛來的那幾天還沒那麼亂,現在越來越亂了”。亂那是境界,知道本身不亂,這個境界越亂我這個知道越能夠安住在咒上,那你的定力就表現在這裡,這就是定力的表現,你看我都這麼亂了,我還能夠安住啊。
問A:安身立命。
mic答:對,安身立命之處。“任憑波濤洶湧,不濕老僧一衣角。”過去禪宗的祖師是這麼說的,要有這種氣魄。你現在是內境波濤洶湧,還不是外境。你知道外境波濤洶湧是什麼樣的嗎?找二十個張**天天來給你吹風,看你怎麼樣,對不對?那就是製造的外境。
問:就覺得總過不去這個關。
mic答:哪有關,你自己設的關,自己給自己設關。不是闖關東,就是要回家。
問:我看師兄們都是越坐越好,越坐越清淨,我是倒著來的。
mic答:不要落在對比上。
問B:你怎麼知道大家都坐得好啊?
問:看提問題嘛。
mic答:師兄們跟你比,或者說你跟師兄們比,你缺什麼東西啊?
問:都不缺什麼,就是打坐坐得不好。
mic答:我看是缺東西,不是沒缺,是缺了。
問:缺了?
mic答:缺一個大願。願力不夠,很容易打退堂鼓。
問:上師說大願,我這也一直也發願,不知道還差在什麼地方?
mic答:差太多啦,動不動就想跑,不是差太多了嗎?還不知道差在什麼地方。
問:就覺得有些浪費時間了,因為一座座下來,那很亂的時候,就覺得這一座就白坐了,覺得浪費時間,一座這樣,一直到打七結束,一直都這樣,那就沒意義了。
mic答:那你要跑的話,你那個時間就更是都浪費了。
問A:每遇到一點問題,都是先否定自己,不肯肯定自己。先否定自己,告訴自己不行,然後就沖著那個方向去走,就真的認為自己非要選擇退步那條路。
mic答:這福報太淺了,福報太淺了。
問B:多發願。
mic答:遇境即亂,遇事就想躲,遇境界就亂,這是一點定力都沒有。所以我們說定力,定力在哪?定力體現在哪?體現在知道咒在,這就是定力。我就只管知道咒在就行了。所以禪宗有一句公案,那機鋒說得是非常淩厲,非常銳利,怎麼銳利法?“片刻不在,便同死人。”你看看,這個多銳利的一句話啊:“一刻不在,即同死人。”什麼東西在啊?什麼東西不在便同死人啊?
問:覺知。
mic答:覺知。下一句話“一刻若在,亦同死人。”(眾笑)在不在都是死人。這句話就留給你了啊。
問:感恩上師。
問C:上師,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不在,佛性是永遠在的,不變的?
mic答:你看說這句話,亦同死人。(眾笑)
◈ 42-修法要找到相應點
問:然後還有一些什麼需要自己注意的。
mic答:也沒什麼好注意的,就是多交流、多溝通。我們整個人的這一輩子,整個這個修行的這個過程,每一步都是一個相應點。我們所講的相應,跟誰相應?跟諸佛菩薩相應,跟歷代祖師相應,每一步都是一個相應點,時時刻刻都是相應了,那最終是必定成佛了。所以我們講的就是這個相應點,我們說要經常溝通,就是要看你的這個相應點在哪一個位置,知道這個本位在哪裡,就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所以我們說這個修行必須要有跟蹤指導,沒有跟蹤指導的話,就像一個斷了線的風箏,不知道飄到哪裡去了。
問A:在家裡盲修瞎煉。
mic答:這個跟蹤指導是很重要的,要不然,你不知道自己相應點在哪。
◈ 43-如何才算願力足夠
問:像今天這個師兄他提到,念著念著,在座中突然覺得很無聊。我那天也是這樣,突然覺得很無聊。了了常知、了了覺知,知道呀,就在那呀,明明是那個,還在這打坐,坐得屁股那麼痛,因為我剛坐時間不長。
mic答:這就是願力的問題,為什麼呢?你看,這麼痛,我們有沒有必要堅持下去,這就是第一個願力的問題;第二個,我在這裡幹什麼?那我們平時發的願在哪裡?我們不是“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嗎?那我在這裡幹什麼?你的願力跑去哪了?願力大不過業力,因為這無明現前,這就是業力。這時候願力不見了,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了,現在外面的流行語叫作“懷疑人生”。我們今晚就在這裡懷疑人生,願力去哪了?平時發的那一點願,根本沒有力量。
問:是真有這種情況。
mic答:真有力量,這個時候,馬上轉念很快,無明一起,願力自然就油然而生,因為平時的願力大嘛,根本不會出現無明,一下子就把無明給破掉啦。
問:那是不是我們這個平常發願不透切,或者是不徹心?
mic答:不夠,不夠,願力不夠。
問:願力不夠?
mic答:願力不夠。所以不管師兄們說,打坐手印倒了,願力不夠,肯定是願力不夠;還有這個老是昏沉,也是願力不夠。
問:但是經常你在座下,就是也這樣。“願此生速開智慧成佛,救度眾生,不求餘果。”好像你只是這樣子說說,是不是剛說的“不徹心”的這個原因?
mic答:有一條,我們也經常給大家做這個前提,明天都是無常的,誰也不能保證明天都能夠活得很好,這時候迫切的心就起來了,在這種迫切的心上,生起的大願,就很迫切。所以要常常觀無常,所以我們有一句成語,叫“居安思危”,這個很重要的啊。所以,大願是建立在無常上的,因為有無常在,所以才有大願在。
問A:福建泉州的劉師兄問:“願力不夠,怎麼才算願力足夠?”
mic答:怎麼才算願力足夠,覺得自己發願總是發不夠,時時刻刻都在發,但總感覺自己還是不夠,這個願力就是一種提升。
問:就包括您剛剛說的,就是在座上的時候,感覺你有點懈怠或者什麼的,這個無明起來的時候,你這個願力一起來,你一下子就可以端身正坐,可能這個也是一種力量。像我們就好像達不到,雖然你願力出來,做不到那個端身正坐,可能持續時間比較短。
mic答:這個願力是很重要的,所以佛經上反覆強調發願,《華嚴經·梵行品》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這發願是很迫切的。還有的佛經上說“發願即證佛”,發願即證佛果,就這麼說的。這個願力都很重要,諸佛菩薩、我佛釋迦,一直都在肯定我們的發願。
◈ 44-脫落和止息的表現
問:上師,最近下座感覺腦子好像不太好使,就是有時候假如師兄說去三樓去拿菜什麼的,就什麼都不想,“哦,三樓啊。”都是師兄提醒我。
mic答:這好,能化空嘛,身心都能化空,這是相應的,這是定力的表現。
問:就感覺變笨了似的。走到賓館外面的時候,就感覺腳踩下去踩不到地下,像在太空中一樣,而且聽人講話像在夢中講話一樣。
mic答:我知道,這是一種脫落。
問:然後走路要倒一樣。
mic答:這是身心脫落的一種表現。
問:但是回到這樓上又不會,到了樓下就那樣。
mic答:是呀,這是脫落的一種現象,它不是完全的脫落,但它也是脫落表現出來的現象。
問:那打完七以後呢,會恢復往常的?
mic答:這個自己能做主。
問:那走路都不敢,走不快,不敢走。
mic答:是呀,自己可以把握,走快會更快,三步會變成兩步走,風吹起來更快。他也有這個境界,他在笑。
問:那我就想起您有時候走路那個慢吞吞的樣子。
mic答:就是這種狀態。
問A:這個體現就是一切不住,這個脫開。
mic答:前提必須是一切不住,才會流露出來,一有住著馬上就回去了。
問A:對。
mic答:你也在肯定自己。
問A:幾年前就是這麼用。
mic答:幾年前喲,證明他現在不是這個狀態。
問B:上師我有一個問題,就是有一天我打九的時候,然後一念祈請文我就化空了,感覺身體沒有了。
mic答:好多師兄都這樣。
問B:但是,我又不確定,我就在找身體,然後又回來了,又找來找去。
mic答:該找還找嘛,找來找去找不到就算了。
問B:然後又找到了,又沒有了,念咒念咒又沒有了,反反覆覆幾次以後,我就確定這是化空了,然後我就不理它了。
mic答:對,是的。
問B:不理它以後,念咒念著念著可能幾個小時過去了,我又開始找呼吸,我感覺好像沒有呼吸了。
mic答:止息了嘛,呼吸都止住了,這叫作如遊絲啊,一絲一絲,一點點呼吸。
問B:對,然後有時候感覺只有呼氣,沒有吸氣。
mic答:沒有吸氣,只出不進,準備超度了。(眾笑)
問B:然後我又開始找呼吸,到後面找到了,然後咒也念順了,又開始跟平常一樣打坐了。
mic答:是呀,你一有粘著就停頓了,不用找,沒什麼了不起的。
問B:後來想了一下,然後也跟師兄交流了一下,師兄告訴我說“你知道就好”,然後我還聽不明白,然後又說了一遍,我就好像明白了。
mic答:還有知道在嘛,還有“好像”在,不要落在“明白”上,知道就好。
◈ 45-觀照時不起第二念
問:上師,我今天的後面這一座,幾乎都在觀照中,就比較少持咒,這樣對不對?
mic答:嗯,你說對不對?我想聽你的。
問:好像觀照也不是很得力。
mic答:你這個問題就大了,你還是繼續坐吧。
問A:打坐好。
mic答:這個還是要繼續持咒,座上不觀照,記住啊,座上不觀照,觀照是下座的事。觀照也不需要用力,越沒力的時候觀照得越透徹,因為它不需要力量,只要在觀照上用了力量了,都是執著,執著觀照,所以觀照是不需要用力的。
問:上師,我有時候持咒的時候會覺得,持咒好像也是在觀照。
mic答:不要做對比。我們說了知一切,持咒就是了了常知,觀照也是了知一切,兩者是一不是二。你在這個持咒上再來一個“我是不是在觀照”,就起了第二念了,第二念就是分別心,不需要去起第二念。所以說:一切聖賢皆以第一義而不立。“不立”是什麼意思?是不住,第一義都不住啊,何況第二念?
◈ 46-用打長坐來體會座下觀照
問:反正念起就苦不堪言。
mic答:苦不堪言?
問:嗯,念一動就苦不堪言。
mic答:為什麼要苦不堪言呢?你沒有發願嗎?
問:發了。
mic答:發願也苦嗎?
問:好點。
mic答:發願苦不苦啊?
問:不苦。
mic答:那你幹嘛要停留在苦上呢?這苦和不苦都是你住在上面,住在上面就苦不堪言,不執、不住就是離苦,學佛是離苦嘛。咱們的環境多亂,家庭環境多不和諧、多苦,這都是境界,你有沒有住在上面?
問:有時有,有時沒有。
mic答:所以說不要住在上面,住在上面就是苦海無邊。你看,到了這個清淨道場來了,你還停留在苦海裡面,而且你還把這個苦海帶到道場來。有時候聽你在說,他們認為:“唉呀,這個師兄這個說的是很究竟啊。”但是那個是所知障,因為對你本人來講,沒有真正的受用,你說的東西我們聽起來是很飄,不得了,比孫悟空還孫悟空,但是你內心是苦的,這就是不相應。這個很容易成了境界很高,但內心是空洞空虛的,而且是惶恐不安的。這就是你的認知力跟你的修行是不相應的,所以這個就是沒有人指導,沒有跟蹤指導。祖師大德的開示你喜歡看,而且都能夠看得進去,但是跟你的修行不相應。像您這樣的師兄國內很多,差不多有一百萬人。說起來一聽,的確跟大善知識開示是一樣的,但是跟自己無關,跟自己的修行、跟自己的經歷一點關係都沒有,很飄逸,不能夠腳踢實地。
問:那應該從何做起?
mic答:我什麼都不會,我只會結印持咒,只會盤腿打坐,打多長時間,別的都不會,我們就是這麼過來的。所以說能說會道不是我們這一脈的風格,我們最笨了,在人家的眼裡我們是基層幹部的基層,虛無飄渺的話我們說不出來,
問:那上師,看了大德的書,我那個自己領悟的東西是不是也不好?
mic答:要相應,跟修行相應。你看我們要求打坐一動不動,你既然這個打坐做不到一動不動,那為什麼又那麼能說呢?這個能說就是一種假相,真功夫在於一動不動上,能說的人不缺,真的不缺,我剛才說了,有一百萬啊。能打坐的不到一千人,可以這麼說,全國能這麼打坐一動不動的,坐四個小時、六個小時的不到一千個人。我們在印心宗本身就是打坐的法門,但這印心宗裡面有一百萬人是只會說不會坐的,別的宗門就更不用說了,別的宗門沒要求那麼長時間了,五十分鐘就可以了,四十五分鐘就可以了,有個別和尚打一個半小時,還被別人罵他執著呢,所以唯有印心宗是打坐的法門。但這打坐的法門當中,每年灌頂的人很多,每一次灌就一百人,一百人、一百人地灌,一年下來算起來都有十幾、二十幾萬人灌了頂,所以我們不說多,我們說起碼有一百萬人都是只會說不會坐的,所以這能打坐的也就不到一千人。
那有這一千人就不錯了,這是印心宗的根啊。所以不在人多少上,三代祖師都是能打坐的,我們就希望把這個傳統給繼承下來。我們大愚祖師廬山般舟三昧感動普賢王如來,現身授心中心法,之後總是長時間地打坐,他蒲團都坐爛了。你看看,我們現在坐十一個小時、十二個小時,每天這麼坐,蒲團倒還坐不爛。所以你想想,大愚祖師用功比我們迫切多了,蒲團都坐爛了,屁股都坐爛了,他是打長坐打出來的。
問:上師,打坐能成佛嗎?
mic答:打坐不能成佛,但是佛是打坐的。
問:那怎麼理解這句話呢?成佛一定要打坐,但打坐不一定成佛?
mic答:對呀。
問:那怎麼理解它呢?那我們還在拼命地打坐。
mic答:你看,座上打坐,座下觀照,這是成佛的根本。你光問打坐那當然不能成佛了,座上打坐,座下觀照,這就能成佛了,所以佛肯定是打坐的,因為佛所講的打坐是座上座下打成一片。我們有好多師兄說:“我到那個寺院去,那個寺院是不給打坐的。”我說:“那可以呀,把佛像拆了,佛像都在打坐。”
問:它不是不打坐,它是打半個小時有什麼用呀?
mic答:對吧?我們上去把佛像拆了,我們跟佛學的,你說不讓打坐那我不把它拆了怎麼辦,你們全部改成站的嘛,我把這個佛像拆了搬回家去,是不是呀?
問:但是,我可不可以說個問題啊,就是說我們這裡主張打長坐,有一些師兄他會執著於打長坐的時間,他就不會考慮到這個打長坐的效應。
mic答:好過不打坐,我跟你說,有這種現象也好過不打坐。
問:但是他應該怎麼把打坐的這個功夫放在現實生活當中?
mic答:觀照啊,下座觀照,下座觀照才是正行正修,座上打坐是助修。
問:但有的時候我觀察那個老修行的人,我觀察別人其實我在看自己。
mic答:我現在看你最老,你的修行最老,沒人比得上你老,因為你老在說嘛,老在說就是老嘛。你說話的時候不要把煩惱帶進來,我們認識有兩年了吧?
問:沒有,我是二零一七年三月二十一號到你這裡來的。
mic答:那今年二零一八年不是兩年嗎?對吧?你看看,你這說話還是把煩惱帶進來了。
問A:上師,你說我們打長坐力量出來了,可這個觀照它自然能夠轉化。
mic答:自然流露。
問A:自然流露
mic答:不是自然轉化,自然流露。
問:也能自然妙用。
mic答:流露就是妙用,流露是在在處處皆是流露,這就是妙用。
問A:那平時觀,就是用一些佛弟子的言行規矩也好,或者道德規矩也好,去觀察自己起心動念的對錯,算不算觀照?
mic答:那叫對治,不叫觀照,那是找毛病,沒病找病。
問A:我有時候就會覺得,好像我剛才這個念頭不太對,就會經常去觀察這些。
mic答:對,你那個叫對治,不叫觀照,觀照是一切皆不可得,就是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是清淨的,這就是觀照,觀照自已的清淨本來就叫觀照,而不是找自己的毛病叫觀照。
問A:好像有點沒達到那個狀態。
mic答:你沒用嘛,你雖然是打長坐,但你沒用,你得用啊。我問你,你直接回答就行,你不要停留在想上。你下座之後,有沒有沒事找事啊,下座之後你的心清淨嗎?
問A:沒有去感覺,都是慣性的該幹嘛幹嘛。
mic答:對,你看這就是沒事找事,下座以後不要急著去忙別的事,手腳要輕,不要去找東西,也不要去攀緣,不要忙著要去跟別人講話,直心清淨,這就是觀照,什麼都不住,直心清淨,這就是觀照,
問A:那我體驗一下。
mic答:好,繼續體會啊,這是交給你的任務啊。你看看,她這就是在觀照嘛,不錯不錯,太妙了。
問:感恩上師。
印心七三七第五天
(2018年1月14日)
◈ 47-如何能承當不疑
問:有一個問題,您說翻種子,一直是翻無量劫以來的種子,然後說一直翻到最後,才把那個最大的那個佛性的種子翻出來,我想無量劫的種子都是些小種子,那要翻到什麼時候才翻得完啊?
mic答:這些種子跟最大的種子是一體的。
問:一體的。
mic答:對,我們說最大的種子就是自性的種子,你這些所謂的無數的小種子,各種妄念、各種煩惱、各種執著、各種妄想、各種歡樂、各種慈悲、各種禪定的種子,跟我們這個自性是一體的,無二無別,所以你現在所看到的:“哎呀!煩啊、痛啊、難受啊!”就這麼翻著,哪一天你突然發現:“哇!原來這些都是自性啊!”這就翻出個最大的種子來——自性種子。
問:還有個問題,您說根塵脫落就是發現這個世界上一切都跟我無關,那我有一天我也打了長座下來,也覺得這個世界跟我無關,但是我沒有感覺到我脫落、我發光。
mic答:我們所講的這個根塵脫落,也並不是說某一天突然地最終出現這個脫落,而是時時刻刻都在脫落當中,只是你不知道那是脫落,哪一天突然間發現:“喔,這世界一切與我無關。”這是徹底的脫落。我們平時現實生活當中就有,這就跟我們所講見性一樣,我們歷代祖師都說過,每一個人一天當中至少有兩秒鐘是做佛的,這個做佛就是見性,至少有兩秒鐘是在見性當中。那也有可能有人見兩分鐘,有人見兩個小時,那都有可能的。
所以,這個見性並不是說到某一天的某時,某一個時間段才突然間見性了,而是平時就見到,但是沒有認取。這脫落也是如此,平時都在脫落當中,但是沒有認取它,哪一天我們所謂的這個力量,就是你這個定力達到了某個臨界點,刹那間你認取了,這個就是根塵脫落了。其實平時也在認取當中,就是認取的同時又懷疑了,是不是呢?你看又錯過了。
問:打長坐的過程當中,比如極力追頂的時候,感覺到那個咒和身體時有時無,就說它很快,只是一刹那一刹那,好像只是那麼一瞬間的,就是一會有一會兒沒那種,那它也是一種化空,還是根塵脫落這種情況?
mic答:你敢肯定嗎?
問:我就是沒有認取它嘛。
mic答:就是問你敢不敢肯定啊?你敢肯定就是啊,你要不敢肯定就不是啊。
問:哦,我現在才知道了。
mic答:現在才知道你一直在脫落當中。
問:不是,不是一直在,就是說有過。
mic答:有過不就是一直都有嘛。
問:老懷疑自己,我覺得我業障重。
mic答:懷疑就不是,肯定的,不告訴你懷疑就不是嗎?要認取才是啊,肯定才是啊。如果說懷疑也是的話,一看:“嗯,哎呀,我懷疑它。”你看這也是嗎?
問A:那怎麼樣才算肯定呢?上師,怎麼肯定呢?我感覺我不知道什麼是肯定,也不知道怎麼認取,我就是那種,打著打著,“哇!原來如此呀!”我現在才明白,就是只有這種,就是在座上的過程,就是只會這種,但是老是說認取,我就不知道怎麼算認取。
mic答:你剛才說的“原來如此”,這就是認取。本來如是,原來如此,這都是認取。
問A:還有這個承當,我第一次感覺。
mic答:這也是承當,認取就是承當啊。
問A:以前怕疼痛嘛,昨天那座我就覺得疼唄,反正我不疼眾生都在疼,就疼唄,就敢於承當,又不會死人,又不會疼死人,讓它使勁疼,然後就開始歡喜心出來,那種願力它也出來了,這是不是就是承當?
mic答:是啊,沒錯啊!也是在承當。
問B:就是又疼又開心。
問A:所以這時候好的壞的來了都敢於承當,不要分別這個好那個壞,其實一承當就沒那個好沒那個壞。是不是這樣啊?上師。
mic答:是不是?
問C:因為不懷疑就是承當嘛。
mic答:是,你講得太好了。師兄替你回答了,不懷疑就是承當。
問C:剛才是我想問的。(眾笑)
mic答:你還有懷疑在啊?
問C:沒有懷疑,不懷疑。
mic答:有疑問就是懷疑。
問D:這師兄還說了我的疑問呢。
mic答:原來你也有疑問啊。
◈ 48-當下超越是大修證
mic答:你來說。
問:我說啊?
mic答:是,我一直在等你說。
問:剛才那位師兄說這些境界這種事啊,咱們在這個學佛的過程中,可能都非常多了。我採取的方法就是不行不住,它來就來去就去,我就是這樣對治的,不知道咱們上師認為這樣做是不是如法的?
mic答:方法有很多,而且所用的方法也都會起變化,不可能永遠是只用這個方法,因為你所用的就是對治法,對治法是離不開作意分別的。
問:就是還有分別心在。
mic答:作意你要起分別啊,作意分別,對治法都離不開作意分別,而恰恰這個作意分別變化是最快的,所以你不可能永遠用這個方法,所以你講的說一切不隨、不住、不理睬。
問:因為我無法判斷這個事,這個境界和境相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好的還是不好的。
mic答:這個暫時用一用可以。
問:可以哦。
mic答:暫時用一用,沒有什麼對錯。
問:所以這位居士剛才說這些各種境界中的這個事情……
mic答:她以前也用你這個方法,她用很長時間了。
問A:上師您怎麼知道啊?我又沒說過你怎麼知道我用這麼長時間了?
問:這個就神乎,就常常有感應這個現象。
mic答:她剛才所講的這些,就是打長坐之後身心流露出來的,不是通過意識表現的,你看她剛才說的那一番話,在來這裡之前和來這裡前面的那一個七,她是說不出來這些話的。因為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思維當中給固化了,思維是會把人固化的,所以我們有一句話叫作: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裡所講的本性,就是被思維固化了的人格、人性,那是很難改變的。唯有通過學佛,從心性上來修證,才能夠出現改變,出現變化,所以說這個學佛是可以改變一切的。
好比我們說了生死這個詞,所謂的了生死,可以是刹那間的了生死,也可以說是無邊無際的了生死。那我們所講的這個生死,它是一種相,每個人的這個生死,都是同樣的。就是我們佛經上說,每個人了生死,了的是三大阿僧祇劫的這個緣,他可以是當下一念清淨來超越的,也可以是慢慢地修行來超越的。如果從究竟上來講,就是當下一念清淨已經超越了三大劫,如果是以功德來累計的話,這個時間就會漫長一些,因為這三大劫等同於我們地球的四十一億七千萬年,所以你可以是刹那間超越它,這刹那間的超越就是要有大修證才可以。
問:上師,剛才您說的瞬間的那種感應,我在讀《金剛經》的時候,有好幾次出現這種無法言語的那種感覺,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您說的這個一瞬間有點悟的那種感應了。
mic答:對,一瞬間,就是當下,無過去、現在、未來。
問:但時間非常短,就是那麼幾秒鐘。
mic答:一瞬間可以說很短也可以說很長。
問:嗯,明白了。
問B:上師,您剛才說一念清淨就可以超越。
mic答:這不是我說的,這是佛說的。
問B:那您也是佛啊。
mic答:一念清淨頓超十劫,佛經上說阿彌陀佛成佛至今已有十劫。那你一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念清淨就頓超十劫,你的功德跟阿彌陀佛是一樣的。
問B:那你剛剛說大修證才能超越。
mic答:這就是大修證,這肯定不是小修證了,這就是大修證。
問B:一念清淨,那不是好多人都能做到啊?一念清淨。
mic答:我看你一念煩惱啊,不是一念清淨。
問B:我現在一念煩惱,那一天總是有我一念清淨的時候嘛。
mic答:有嗎?
問B:那二十四小時都沒有過一念清淨嗎?不可能啊。
mic答:有嗎?有沒有啊,你自己說。
問B:有,肯定有嘛。
mic答:肯定有啊,什麼時候有告訴我們一下。
問B:那我有就發微信給你,打電話給您嘛。(眾笑)
◈ 49-如何不讓看過的書形成所知障
問:上師,我們信佛、修佛,打坐時間都差不多,甚至有的人時間更長,有人說這個是因為根基不同,那到底什麼是根基呢?
mic答:根基就是基礎。
問:這個基礎是指我們累生累世?比如說我哪一世修過佛法,然後這一世的這個根基就會有所不同嗎?
mic答:這個根基也可以說是慧命、慧根。
問:慧根。
mic答:這是累生累世修行的結果。
問:也許人家前世就修過,所以人家根基好。
mic答:他累積下來了,對。所以說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平等的,為什麼這個慧根會不一樣呢?這就證明他過去的修行累積下來的功德和這個根器是不同的,所以說慧根不一樣。
問A:上師,有的人很喜歡看佛經、看書。對我來說,我從修六字明開始,然後修了心中心,我就不想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看了它就會成為我的掛礙,不管看什麼就會留在心裡。所以我就不想看,每天就是打坐,然後下座就發願,就做這兩件事。
mic答:是這樣的,像你這種狀況的人很多,一看就會形成掛礙,透不過去了,就形成了掛礙。
問A:對啊,因為提前知道說什麼東西了。
mic答:你說的這又是另外一種掛礙,是什麼呢?似乎我們是理解它的,但是我們這個理解有可能是錯誤的。但是我們認為這個理解是正確的,這種情況下會執著它好長時間,這又形成了另外一種掛礙,這些統稱都叫作所知障。
問A:那也不行,現在這麼多學佛的,在一起都要講一講,那我什麼都講不出來怎麼辦?
mic答:今晚你講得最多了,還說講不出來?
問A:那是想請問上師,就可以講了,要是講給誰聽我就講不出來。
mic答:我們都在聽。
問A:如果說經書拿來看看,我都記不住。之前是看了就記著,記著就放不下,覺得太累了。不想那麼累,好多年我都沒看了。
mic答:要過目即忘,不要過目不忘,過目即忘,這個忘就是化空它。這樣子你每次讀佛經,讀祖師大德的開示,都有新鮮感,都感覺到無比殊勝。
問:哦,就像打坐似的,從來不掛礙上一座。我每天都是第一座,反正我從來不掛礙一千座的。反正今天上座,我就想著一定要坐到那個點,昨天的全部忘了。
mic答: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每天都要化空,每座都是第一座。
問A:所以就形成了這個大腦不記事。
mic答:大腦不記事,但是我們的如來藏心會記。
問A:對,它會冒出來。
mic答:種子會翻出來。
問A:有時候上師的法語會自己跑出來。
◈ 50-用發願解決心量小的問題
問:上師,您剛剛說我那種是心量小的表現,就是說那要怎麼辦呢?其實我不是故意的。
mic答:心量小肯定不是故意的。
問:就好像我也沒有說討厭她、嫌棄她,甚至我也同情她。
mic答:不是,跟別人沒有關係,是你自己的事。心量小,你表現出來就是心量小,不是說你討厭誰,你討厭你自己,不是討厭別人。
問:我也沒討厭我自己。
mic答:是啊。
問:也沒歡喜我自己。那要怎麼辦呢?它好像是一種本能一樣,打坐時她咳嗽我就是心裡罵她,等下又突然一聲咳嗽,突然一大聲。
mic答:沒錯,心量小是屬於本能,本能就是心量小的。
問A:那怎麼樣心量才會大呢?
問:是啊,我就是問呐。
mic答:你本能心量就是大的。
問A:那問題是它現在不是本能。
mic答:就是本能。
問:那要怎麼辦呢?
mic答:涼拌炒雞蛋。
問:那又跟沒問一樣。
mic答:是啊。
問B:人家咳嗽你如果能夠超越就可以了。
問:不是說她,我有防備她咳嗽,她突然咳嗽。
問B:你防備幹什麼呢?你為什麼要防備?
問:那我正在打坐,我正持咒我正安靜的時候,她突然就咳嗽了。
mic答:她都已經在涼拌了,你還要去湊合她。
問B:好吧,好吧。
問:我曾經打坐被人家使勁地一敲門,把我嚇得就好像要死掉了一樣,從那時候起,我就特別地害怕我打坐的時候人家在那裡搞很大的聲音。
mic答:這個跟根器有關係,這個不要勉強自己。
問:那怎麼辦呢?那不打坐了?
mic答:你看又來勉強自己,告訴你不要勉強自己了。
問:但是我就是嚇著的那種。
mic答:這跟根器有關係。
問:也不是我故意的。
mic答:這就是你的根器就是這樣,想改變不容易。
問:那就是我的根器不應該修這個法?
mic答:扯遠了。
問:那是怎麼說呢?
mic答:扯遠了。
問:又掛礙了,又自卑了,又業障大了,所以就來個什麼我都不敢承當,就是這樣的。
mic答:對,自己的氣量小、心量小,也要承當的,不承當也改變不了它。
問:就是小,我就說要怎麼去改變呢?我知道小。
問C:就讓你去面對它,不要去勉強自己,說我要心量要大,怕就怕,怕一下就過去了,要面對它,上師的意思是讓你要承認自己。
問:問題是我曾經被嚇得真的好像要死掉了。
問C:沒死掉嘛。
問:就是死掉就好了。
問D:發願,上師不說了發願嘛,發大願。跟她一樣的,時時刻刻發大願。
問C:就這樣面對。
問B:上師說涼拌炒雞蛋,明明說的是。(眾笑)
問C:上師就是讓你面對,不要勉強。
mic答:不是,是這樣的,為什麼說涼拌炒雞蛋呢?因為我們一直都在提發願,對不對?從來就沒有離開過發願,你就老是一句“怎麼辦呢,怎麼辦,怎麼辦”。你看我們講了多少年發願了,你總是停留在“怎麼辦”上面。
問:那也發願了啊。
mic答:那就只好涼拌炒雞蛋。
問A:發願都可以翻種子。
mic答:為什麼?因為很多答案要自己去了,自己解決的才是真正的答案,別人說的你未必用得上。你看我們講發願,講了那麼多年了,你這個時候你就用不起來。噢,我就發願嘛,特別你以前也問過我,心量小怎麼辦,我說發願嘛。
問:那也發了呀。
問E:對啊,也發了,還是心量小。
問:您說拿個計數,一天還發五千遍一萬遍呢。
mic答:不夠。那天有一個師兄問我,他說:“我一天念佛六萬聲,我能不能把這個念佛換成發願文,一天念它三萬遍?”我說:“可以,我說你一天真能念到三萬遍嗎?”他說:“我試過了二十個小時可以念兩萬遍,所以一天念三萬遍沒有問題。”
問:那還了得,那不吃飯不幹活了。
問題:41_50
41-修法三步曲——知道、知覺、覺知
42-修法要找到相應點
43-如何才算願力足夠
44-脫落和止息的表現
45-觀照時不起第二念
46-用打長坐來體會座下觀照
印心七三七第五天
47-如何能承當不疑
48-當下超越是大修證
49-如何不讓看過的書形成所知障
50-用發願解決心量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