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思維定也是觀照
問:我想問,有的時候想問題想入迷了,周圍發生了什麼都不知道,別人叫你也不知道,那是不是思維定?
mic答:那是入迷了。(眾笑)
問:入迷和思維定有什麼區別呢?
mic答:入迷了就陷得很深了,思維定畢竟是清晰的,沒有迷進去。
問A:就是對外面還是了了常知的?
mic答:還是很清晰的。
問B:想問題也很清晰。
mic答:思路清晰。
問B:上師說的旁觀者就是這個。
問C:上師,那個思維定還是在思維想的下手處吧?如果不想什麼能定嗎?
mic答:嗯,有點意思。
問C:我是請教,我沒有主觀意識。
mic答:有點意思。我們在交流的時候旁聽是最容易入思維定的,旁聽在觀照,也在入定,同時又加入了一定的思維,還是很清晰的,所以大家都在思維定中。
問D:座下這麼說也不用怕思維了?
mic答:對啊。
問:一般大家好像都害怕。
mic答:對啊,不可能完全離開的。這思維定也是觀照,所以說:“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問D:嗯,關鍵在這個不執著上面是吧?
問B:上師在講法也是屬於思維定。
mic答:我看絕大部分師兄都思維定了。
問E:思維上師說的這些。
mic答:對吧?師父也在入思維定了。
◈ 122-化空和打通中脈沒有關係
問:化空的階段從氣脈上講也就是整個經絡全通?
mic答:經絡本身是通的,誰是堵的?
問:我現在還沒完全通,一打坐有時走到哪也都知道,還是有阻礙。
mic答:通了會是怎麼回事呢?
問:通了就化空了,什麼都沒了。
mic答:這麼說那些練氣功的都化空了?這個沒關係的,什麼經脈通跟我們化不化空沒有關係,不要在這方面做追求。有人說:“哦,中脈打開了,或者是中脈通了,就是通大周天。”我說:“這沒有關係的,大周天是追求的,中脈是無求的。”
問:最終還要打通中脈。
mic答:中脈怎麼打通?
問:大周天都開了嘛。
mic答:哪個天沒開?
問:咱們心密不講究這個,佛家根本不講這個氣脈運動,這個屬於道家的,道家修身,佛家講修心。
mic答:現在是把這些東西混為一談,混為一談是為了故作玄妙。
問:我的想法跟您說了,讓上師鑒定一下。
◈ 123-脫開和證量的關係
問:上師,看有的修行人他以前脫開過,但他那時候又不知道承當,放在現在還有用嗎?
mic答:有用。
問:現在有什麼用?
mic答:看它究不究竟,究竟的話他不會再迷失,不知道就不知道,但他也不會迷失。
問A:不是說有隔陰之謎嗎?
mic答:他不說這個,是說他這一輩子。這輩子的以前,不是過去世,就是那時候不知道什麼叫脫開。
問:但他已經脫開過了。
mic答:這個沒事的。
問B:這可以追認的?
mic答:還會出現的,就看他徹不徹底,如果是不徹底的話他還會出現。
問:那是境界都沒有。
mic答:沒有境界也不會迷失啊,怎麼會迷失?他只是不知道這是什麼而已。
問:那時還沒有聞到佛法。
mic答:那這個是古佛再來。
問B:上師您剛才說看他徹不徹底,怎麼看他徹不徹底?
mic答:不徹底就是化開之後又合上去了,就不徹底。徹底是一化開之後再也沒有合上去,就是徹底。
問C:合上去,什麼叫合上去?
mic答:關上了。
問B:如果是徹底的話他其實完全是朗朗自照的。
mic答:對,我們說自性它出現根塵脫落時候,它是趕也趕不走,打也打不走的,它不存在承不承當的問題。
問D:那怎麼又合起來了呢?
mic答:合起來就力量還不夠,它就像輕安一樣,輕安也是一種脫落,但是它會關上。
問E:我修那個心中心法的時候就出現過這種情況,開了又合上了就是這種情況。
mic答:開合自如,要它開就開,要它合就合那才厲害。
問A:那是茶壺蓋。(眾笑)
問B:還有開關。上師,它這兩種是力量不同,這個證量也不一樣吧?
mic答:對,證量也不同。
問E:有一次響動的聲音很響的時候,身體全都化開了,但是響聲一過了它又合上了,就是出現過這種情況,這種情況也不算什麼您說的那個?
mic答:也不算什麼大不了的。
問F:那種情況什麼相都沒有了,空間也沒有了,什麼相都沒有了,但是又知道還有東南西北。
mic答:誰啊,誰啊?
◈ 124-初關、重關、牢關
問:上師,我看那個禪宗講的三關:初關、重關、牢關,我看我們這裡有的師兄,開始已經到了重關了。
mic答:是啊,對,一破就重關,是這樣的。一般說這個初關是知見關,絕大多數指的是知見關,所以說言下大悟這個是知見關。
問:我以前沒注意到,我現在看好多過了就是重關了,不存在什麼這個一關一關地過。
問A:牢關就是你徹了了,重關是說你已經親證了,還要用功?
mic答:重關是親證的,初關就是親見,見道分,見道分就是初關,證道分是重關,牢關就是所講的圓滿成就了。
問B:重關就是親證,親證還沒成熟?
mic答:親證已經成熟了,怎麼不成熟?
問B:那牢關呢?
mic答:牢關就是圓滿,圓滿成就。
問B:就已經圓滿成就了,那這牢關是最後一關了?
mic答:是啊。
問C:那在咱們宗門上這個徹了是有個什麼名詞?
mic答:徹了?
問C:就是禪宗講的初關、重關、牢關,那從印心宗上面來講呢?
mic答:一樣的。
問C:也是牢關,就像您說的是與大眾一起究竟成就?
mic答:對啊。
問C:感恩上師。
mic答:一樣的。
問D:重關對應我們的應該是根塵脫落?
問C:就是根塵脫落,親證本來。
mic答:對啊,親證本來。
問D:嗯,還有這個對應。
問:上師,其實從這個意義上講就是只管做功夫,不一定說一定要怎麼樣。
mic答:對啊,就是你破了初關、重關了,同樣還是在做功夫。
問:還是在做功夫,一樣的,很多人他不知道他在做功夫。
問D:那重關以後主要就是除習氣嗎?除塵沙惑?
問E:上師,咱們可不可以用另外一句話講,當下一切不住,當下三關齊破?
問D:理論上。
mic答:教授可以這麼說。(眾笑)怎麼說是方便,沒關係,怎麼說都可以,你怎麼說皆是一種方便。所以《金剛經》說得很清楚,如來有法說嗎?
◈ 125-如何是“做得了主”
問:但是我們普通人的話,人家不是說沒有辦法自己主張的,就理解不了這兩種為什麼不一樣?
mic答:一個是做得了主,一個做不了主。
問:對,為什麼一個是做得了,一個是做不了呢?他為什麼做得了主呢?
mic答:見性了就做得了主,沒見性就做不了主。
問A:那能不能打個通俗的比喻我們來理解一下?
mic答:這個跟理解沒有關係。
問:可是我還是想不明白,能不能舉個通俗的例子來打比方?
mic答:舉個通俗的例子,你睡覺知道自己在哪嗎?
問:不知道。
mic答:對啊,不知道就是迷。睡覺跟死亡境界是相應的,我們一般指這個死亡叫大睡,大睡一場,這個人睡過去了,就說這個人已經死掉了。那這個睡著了,比如我們說睡午覺睡著了,晚上睡覺,叫小死一番,小死跟大睡。有時候說法上打比方,那這個人小死,他睡著了實際上就相當於小死,死掉了就是大睡,因為境界是一樣的,你睡覺都不知道你在哪,死掉時候更不用說,也不知道自己在哪。
問:然後如果是開悟見性的話呢?
mic答:開悟見性了他睡覺他是了了覺知的,他沒有睡的那種睡意在,沒有迷在睡上,沒有迷在覺(jiào)上,死了也是一樣的。
問:他就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去,他都很清楚。
mic答:他睡覺的時候他是在入思維定,然後這個身體壞掉了,他死掉了,他還是在思維定當中,他是在定中的。就像我們打坐入定一樣,他心不亂,心不亂就是定,心不亂就是解脫。他不是離開這個世界,是他這個身體壞掉了,但是自性是沒有生死,沒有生滅的。
問A:自性是不是某中能量啊?可以理解為宇宙當中的能量還是什麼?
mic答:呼吸。
問A:呼吸這個就是自性嗎?
mic答:呼吸會消失嗎?
問A:死了就沒有了。
mic答:死了我們認為他沒有了,我們認為這個人沒有呼吸,他為什麼沒有了?壞了,器官壞掉了,但他這個功能並沒有消失。
問A:那他哪裡去了?
mic答:他沒有來去。
問A:無所從來,也無所去。
mic答:對,他沒有來去。
問B:還是不夠簡單,再簡單一點就好了。(眾笑)
mic答:再簡單一點,我告訴你哦。(上師拍掌)
問B:哦,這個最直接、最簡單。
mic答:這又來一個境界。(眾笑)
問A:知道境界就不住。
印心七六七第二天
(2018年2月1日)
◈ 126-打響指不能嚇到打坐師兄
mic答:以後巡七進門的時候就要打響指,打一下,不要到裡面去了,人家還不知道你來巡七。一進門就要打,不要在師兄面前打,在師兄面前打會嚇到人,一進門就打響指,你打三個都沒關係。
問:走路響一點也行吧?
mic答:不會打響指就這樣吧,輕拍。(上師拍手)
問A:有師兄昏沉怎麼樣去提醒他?
mic答:昏沉就是打響指。
問A:在他面前打?
mic答:在邊上,不能夠離人家太近。因為有些剛修行的剛打坐沒多久的師兄,聽到一絲毫響聲都會嚇一大跳。老修行是無所謂,老修行你就是打雷他也不動。但是新的師兄,打坐時間沒那麼長的,他會嚇一大跳。所以我們打響指、拍手掌都是看因緣的,不是瞎拍。
◈ 127-法報化三身
問:上師,請您解釋一下佛的法身、化身和報身。
mic答:法身就是我們的諸佛自性,所以見性就是見法身。
問:那打坐的時候座上看到上師的形象,是什麼身啊?
mic答:無身。
問:無身啊?
mic答:報身叫親證本來,一個是見本來,一個是親證本來,這是報身,成就報身。化身有兩種解釋,一個是你親證本來之後的應化身,就是由你的妄念、你的念頭,應化出去的這叫應化身;還有一個說法,就是你培養出來的人才無數,到處在弘揚佛法,這些人也是你的化身。這就叫法、報、化三身。
問A:那個法身的展現形式,就是由他講的法來體現?
mic答:什麼體現啊?
問:就是有的時候每個人講的法、講的開示不一樣,他有深淺嘛。
mic答:那是風格不一樣,性是一樣的。
問A:就是他體現也不一樣啊?
mic答:不一樣嗎?跟佛有出入嗎?
問A:這個沒有。
mic答:那沒有出入就對了,只是風格不同。
問A:我看那個上面寫的。
mic答:那是風格。
◈ 128-不能住在定境上
問:上師,第二座也是將近十一個小時,就是一上座也是入定。這一座的時候,我就試著把咒故意放下,我不等它咒自己停,我就自己給它放下,放下的時候它就在定中,然後可以自己再把它提起來,從這裡面就是出來。覺得出來持咒的時候當時那個咒很清晰、很流暢。但是持咒久了,它就會起妄念、翻種子這種,只要把這個咒一放下,又沒有念頭,又在這個定中。就覺著那一座就特別歡喜,如果這樣坐的話,自己可以控制這個打坐了,就不用難受了,以前每天打坐就熬時間。
mic答:這個控制就成了作意了。
問:就覺著這樣打坐舒服了,這樣就可以休息了。
mic答:所以我們不是經常說嘛,修我們這個宗門的法是最累的,你要去修別的宗門的法會發現,哇,太舒服了,那個舒服的感覺簡直跟佛沒有兩樣,就不願意再去提起那個咒語了。
問:是,有時候就想這樣待下去,昨天一上座念完那個儀軌沒持咒,就一下就入定了,就在這個定中這樣待著,後來就想上師說必須得持咒,接著又開始持咒。然後再入定的時候這個定跟以前的定就覺得不一樣了,以前的是坐著木住了,就覺得那是定了。然後下座的時候,鬧鐘響有時候沒聽見,有時候時間過得快,下座發現剛才入定了,但是就是我可以動一下,也在這個狀態,有時候甚至可以撓一撓臉,它也在這個狀態。
mic答:那你現在還在定中嗎?
問:現在好像也差不多。
mic答:嗯。
問:下座反正也是特別清淨歡喜這種。我那兩天就想問這是什麼定,今天我就看母音師尊那個《略論明心見性》,講親證本來那一段兒,他就講那個虛明瞭了,了了虛明,寂然不動,一念不生,我覺著就像那個狀態是一樣的。
mic答:那是你找的那個狀態,找相似。
問:上師,這是什麼定呢?
mic答:你這個定是有求的,不是無求的,母音師尊所講的定是無求的,區別在這裡。
問:那它還是個定境,是吧?
mic答:但是你這個定境是有住的,你住到上面了。住就是停留了,我們說念念不住,你變成念念有住了。
問:那上師,這個就提咒還是怎麼樣?
mic答:是啊,提咒才能夠念念不住,你要超越這個定境,而不是住在上面。
問:所以我就想問上師,我說到底應該持咒,還是在這個定中這麼待著?
mic答:肯定是要持咒,要讓種子重新翻起來。你是怕種子翻騰,所以你不願意持咒。
問:我是覺得這樣舒服,坐一天都可以。
mic答:這種定是很舒服,但不是修我們這個宗門。
問:這個定不是說不持咒了,它也持咒,只不過我持一陣我就可以休息一陣兒,休息過之後,定一會,也不難受了,我就覺得這樣打坐就輕鬆了。(眾笑)
mic答:你這個輕輕鬆松地打坐,可以持續時間比較漫長。
問:這樣還是不行?
mic答:也沒說不行,你可以試一下嘛,試一下持續四十年,(眾笑)舒舒服服地打坐,持續個四十年看看。
問A:上師,那我這個手印還是要提?知道掉下去的時候。
mic答:你不要打那麼長時間好吧?
問A:那我這個星期就開始跟著節奏來?
mic答:你那個身體素質還是跟不上的。
問A:身體素質跟不上,我覺得這次是最輕鬆的一次了。
mic答:不是感覺的問題,不是感覺身體很輕鬆就是輕鬆。我們打坐不是為了追求這個時間長短的問題,而是為了座下觀照。座下觀照綿密自然,這是最重要的。你這個座上打的時間長了,座下都沒有時間去用了,座下哪有時間?時間已經縮短了,而且我們所講的這個打坐,要跟自己的身體相結合,不是盲目地打長坐。
問:那上師,我這用不用打長坐?還是打短坐就行?現在弄不清到底怎麼弄。
mic答:你主要在座下用功嘛。
問:座下用功。
mic答:座下觀照。
問:我打四小時就是三個四小時就可以是不是?不用打長坐?
mic答:你也可以打長坐,但是你老要停咒的話,就沒有必要打長坐,因為你咒一停就相當於下座。我們說是咒一停,手印一散,作意地停,包括腳動了、腿動了、身子動了、手印散了、咒停止不念了,都相當於下座。
問:上師,它自然停的有時候,自然有時候就一下停止了。
mic答:自然停是自然停,自然停是能所雙忘,不是你故意停的。我們講的是故意停的,那就是等於下座了。
◈ 129-如何破無始無明
mic答:我看你坐立不安了,遇到什麼問題啦?
問:沒有問題。
mic答:我看你一直在坐立不安,遇到什麼境界啦?
問:沒有。
mic答:說吧。
問:各位師兄都是老修行,因為我剛入這個宗門也沒有多久,但是打七是跟了兩、三次,而且每次來都有一次的進步,還是蠻高興的。這次來剛剛來了兩天,打了四、五座,就是以前老是一上座腿就疼,疼得就快熬不住,熬不下去,後來上師糾正我,就說當你感到疼的時候口念耳聞就能過去。這四座每一座都是這樣過來的,挺好,可是今天下午這座就犯毛病了,腿不疼了,就是剛才說的日子好過了,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心煩,就想下座,好煩,從來沒這麼煩過。
mic答:這個要看平時座下的願力。
問:座下的願力。
mic答:願力沒提起來。
問:願力沒提起來,上次打完七回去也是,桂林打完七回去,突然有一個星期以後,就一天都不想坐,就一個小時都坐不下去,我就是不知道這個怎麼對治,請上師開示。
mic答:就是願力不夠,就是要發大願,為什麼要打坐,回到根本的問題上來,為什麼要打坐?為什麼要吃這個苦?沒有人強迫我們吃苦,為什麼要受這個苦呢?你修這個法的目的是在哪裡?就是為了忍受這個痛苦嗎?那修這法目的在哪呢?
問:那不知道。
mic答:那你要問自己,目的在哪呢?
問:好吧,我還是寫思想彙報吧,不說了。(眾笑)
mic答:我們在前面幾個七的時候,剛開始打七時候已經跟大家交流過了,在這裡再重複說一遍,我們修學佛法目的大家要明確:了生死,得解脫,之後成佛度眾生。那了生死怎麼去了呢?在煩惱中了,煩惱就是苦海,在這個苦海當中要求得解脫,那煩惱是什麼造成呢?煩惱是執著造成的,是什麼東西導致我們在執著?我們的各種欲望讓我們產生執著,這個欲望能看得到嗎?可以,這個欲望體現在念頭上,所以叫妄念。妄念形成了妄想,妄想就是執著,所以妄想會造成煩惱,因為這個妄想實現不了它就會形成煩惱。
所以你看我們打坐,最開始的打坐,首先是看到自己的各種煩惱,所以我們相應地用口念耳聞來對治。口念耳聞要求就是每一個字都要念得字字分明,用字字分明來管住我們這些煩惱,這個時候持咒的速度沒那麼快,慢,目的就是要字字分明。一旦到了煩惱沒有了,變成妄想了,我們會發現我們持咒的速度開始加快了,也就是由口念耳聞過渡到心念耳聞。雖然是加快了一點,但也還不是特別快,這時候是字字分明夾雜於念念分明當中,這時候是指能夠看到自己在打妄想。
再下去進入到細住部分,就是只看到妄念了,妄念還有一個一個,但是妄想已經沒有了,能夠形成片的跟著思維跑的這個妄想已經不存在了,變成了妄念紛飛了,很雜亂,亂如麻繩。這時候我們持咒的速度要快了,否則這個妄念一進來又會形成妄想,所以這個時候要求持咒就不是字字分明了,而是知道咒在。
你看我們又重新從煩惱回歸到妄想,之後到妄念,最後到這個念頭,就是妄念生起的地方,叫念頭起處。然後又再回歸到無明——無始無明,也就是一念無明。我們這個打坐的過程就是一種回歸,回歸到一念無明的時候發現這個無明就像個鐵圍山一樣,會把我們籠罩。這無明是沒有痛苦,沒有煩惱,沒有貪著,沒有執著,什麼都沒有,平淡得像沒味道的水一樣,但它就像鐵圍山一樣黑漆漆地籠罩著我們,讓你無法脫身,無法離開它。
那這時候唯有什麼,唯有菩提大願可以破它。這一轉身轉念就靠你這個大願,所以說平時發的大願很重要。否則你到了這個鐵圍山中是一點力量都沒有,破不掉它,破不掉它你就成為了這個世間最大的外道,境界很高,回到一念無明這個境界是最高的了,外道最高境界就是一念無明,什麼都沒有,很容易落入斷滅見,落入無記。這時候唯有菩提大願可以破它,所以說這個菩提大願、解脫大願重要就體現在這裡。
那如果我們平時已經是培養好這個願力了,到這個時候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轉身,這一轉身無明也不可得,雖然有一念無明在,但我們還是了了常知,還是念念清淨的,這就破掉它了。這個要靠大願才能夠建立起來。所以跟大家說平時要發大願,這個發大願,唯有這個大願可以破無明。你看我們這個開示哪一年打七沒有講啊?每年都在講,大家也每天都在看,為什麼沒有看到?因為沒有經歷過,很容易就一念帶過了。你經歷過了,哎喲,不知道怎麼辦了,落入這鐵圍山中,什麼都不是,黑漆漆的怎麼辦呢?要參破這個漆桶,很不容易,所以歷代大德參破了就說桶底脫落,你看這鐵圍山給破掉了,桶底脫落就是這個意思。
問A:徹底開了。這個大願是不是在破這個無始無明的時候也就是在啟用了?
mic答:對啊,就是在啟用。要不然你啟用不了,沒有平時大願的累積這個時候是毫無力氣的,叫你發願你都沒想到要發願,這個時候根本提不起來,還要重新教你發願。我們遇到很多師兄都是這樣,“你會發願嗎?”搖頭,一臉茫然,證明平時他都沒有發願,或者發的願力不夠。這個時候提都提不起來願力,你提示他都沒有用。你平時發願的,願力是夠的,但是你不會用,這時候一提示,“對哦,我要發願。”一發願立刻把無明破掉。
問A:一念生起。
問B:上師,昨天的事我談一下我的體會,昨天是我和師兄去您店裡邊,然後就突然感覺非常索然寡味,就是感覺世間的很多東西都沒意思,掙錢啊各種人和事都很平淡,很索然寡味,突然一念之間就感覺這打坐好像也沒意思。我就在想完了,這個無明出來了,就馬上發願,然後就跪在佛前發願。然後我們晚上就一起討論,加上向心*師兄請教他一些弘法利生的心得,那個願望非常迫切,現在就感覺那個無明也是了不可得,就像您說的。
mic答:對。
問B:轉身,就是那樣,就是靠願力的時候。
mic答:這個時候這個叫自覺,你看自覺就體現在這裡了,沒人幫得了你,唯有靠自覺,什麼叫自覺?這一刹那就要用自覺。
問C:上師,我又想講講,今天我早上這一座真的就把無明六根給破掉了。
mic答:哦,你不是早就破了嗎?
問C:也許這個是讓我再來演一回吧。
mic答:再來演一回。
問C:就是打九的前一座,那天我是打八,就是……
mic答:座下來吧,不粘著了好嗎?
問C:好。
mic答:一粘著又回去了,又回到無明前了,所以不要粘著。
問C:好。
問D:上師我問一下是不是每個人都得經過鐵圍山?
mic答:是,每個人都會經過鐵圍山,都會經過三座大山。
問E:上師,就是您說那個黑洞洞的狀態,前幾天一直這樣。但是,現在您說那個桶底脫落,我沒覺得桶底脫落什麼,就是成天歡喜。
mic答:我那是比喻,不一定有個桶底。
問E:我是說有一個境界或者一個狀態,沒有那個。
mic答:凡有言說,皆是方便,不要落在言說上,我什麼也沒說好吧,你不要記了。(眾笑)你見過文殊菩薩的像沒有?
問E:見過。
mic答:拿著一把寶劍,這寶劍是幹嘛用的?智慧寶劍——破無明用的。什麼叫智慧?你看,他拿著把寶劍,斬斷無明用的,這個寶劍是怎麼來的?我們不是形容這打坐就是磨刀嗎?我們這裡是磨劍。不說磨刀磨劍可以不?培養定力,定力就是慧力。
問E:上師我就是想問一下,那個狀態沒了,是不是就是無明破了?
mic答:還沒破,還在,無明離不開疑根,你的疑根還在。
問E:上師,我這兩天也想問,您說疑根,它疑在哪?我找不見那個東西。(眾笑)
mic答:就在你開口處。
問B:有個“找”就是疑根。
mic答:找、分別、猜測、推理、理解,這都是疑根,你說“是不是啊”、“對不對啊”,這不是疑根是什麼?這就是疑根。
問E:我明白“是不是”、“對不對”這些是疑。
mic答:“明白”也是疑根,所以一開口便是疑根。
問E:那不開口就行。
mic答:還找不到它。
問F:上師,那疑情也是無明?
mic答:疑情也是疑根。
問F:哦,那我對了。
mic答:也是無明。
問F:對對。
mic答:無明有很多名相,一念無明、無明緣起、疑情、疑根,還有我們所講的能所、微細流注、第七識、末那識、染汙識,都是疑根,都一樣的,都是它,就是名相很多。
問F:因為我在打七過程中,幾次打七,也幾次跟上師問到這個問題,上次上師講“你這是疑情”,心*師兄也說“你這是無明現前”。所以我覺得很好,馬上就改變了,很快就那幾天出現改變了,過幾天又回來了。我今天在座上想試試六字明,我就在座上用六字明持咒,就覺得很好。老在這個咒上,也是清淨,也不難受,但總覺得自己的咒念得有問題,所以現在就還是繼續,繼續一切不管。
mic答:一切不住,一切不住就超越了。無明緣起是第七識,無始無明是第八識。
問G:上師,今天到後面是多次出現能所雙忘,但雙忘之前,有時候狀態也不像追頂持咒速度那麼快,反而那時候持咒很慢,過一會兒念不出來了。
mic答:有快有慢。
問G:這也不一定的哦?
mic答:嗯,不一定。
問G:出奇得慢。
mic答:慢也是,快到念不出來了,它就慢了。
問G:對。
問H:上師,那個桶底脫落是無明緣起還是無始無明?
mic答:無始無明,破了無始無明。
問H:破了無始無明它不會再反覆了,是吧?
mic答:反覆的機會沒有了。
問H:沒有了,因為它得了根本了。
問G:不過你看一轉世,一投胎,再回來不還得再修嗎?又糊塗進去了。(眾笑)
問B:它了你的心。
mic答:那個是略有迷失。所以它這個為什麼要分初地、二地、三地,就是針對入胎來講,他略有迷失。完全不迷失的就是八地了,所以叫不退轉地,一點迷失都沒有,入胎不迷,這個幾地幾地就是針對入胎來講的。他在啟用的時候是一樣的,啟用的時候初地菩薩跟十地菩薩是一樣的。
問I:入胎不迷,他出胎反而迷了。
mic答:入胎就是出胎嘛。(眾笑)
問B:有出就有入。上師,他這樣的話就是說即使略有迷失,一起修還是很快的。
mic答:對。
問J:上師,悟後迷這個“悟”是指哪個層面的?
mic答:悟後迷要分二步:一個是他有了一個正知見,這個叫初悟,有正知見那叫初悟。但這個知見還只是知見,他還沒有親證,這個時候他會迷,所以叫悟後迷;還有一種是大菩薩,倒駕慈航所表現出來的,他是遊戲人間的,就是做給你們看的,看你們執不執著。所以別人就說:“哎呀,這個人悟後迷。”實際上他是一種表演,他其實不迷,他行為上表現出來,大家認為說這個人又迷回去了。實際上他是種表演形態,他示現的是一種反面教材,所以叫倒駕慈航。
問G:釋迦摩尼佛本身就是這個例子,一出生他不也示現是一個……
mic答: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問G:但他中間也示現一個反覆尋求的過程,修道,苦行。
mic答:你也在給我們做表率。(眾笑)
問J:那第一種就是屬於見道分那種?
mic答:見道分的,他肯定會迷,他還沒有親證。所以這種悟後迷是指見道分上迷,不是證道。親證本來了他趕都趕不走,怎麼會迷啊?打都打不跑,趕都趕不走。
問K:我看前兩天塔光開示就說趕都趕不走。
mic答:你還有問題嗎?
問J:見到本來之後,有時候不能親證到本來,也有可能?
mic答:見也是一種證,只是不徹底,要建立起這個見地就很不容易了。
問J:做功夫一定得親證。
mic答:對,所以這個叫作初果阿羅漢,佛經上說初果阿羅漢,七返人間,即能成佛。
問J:就是見道。
mic答:對啊,光是見道分都很重要,所以不能說見道分就不能解脫。
問J:最多七次?
mic答:對,最多七次。
問J:這個意義已經很大了。
mic答:意義很大。
◈ 130-如何才能不斷座
問:上師,我現在修這個法是跟六字明一樣的,還是跟心中心法一樣一座也不能斷呢?
mic答:可以斷一座。(眾笑)
問:就是這一天有事的話可以斷一座?
mic答:只能斷一座,不是一天斷一座。(眾笑)
問:每天必須打坐?
mic答:對,有一天不打坐了就回到解放前了。
問:還是六字明好,就是有事的時候可以不打坐。
問A:六字明可以斷嗎?
問B:其實也不能斷。
問A:我們沒有認為可以斷的,都不能斷。
mic答:他有事嘛,沒事他也不斷,對吧?
問:我沒斷過。
mic答:這個我們已經提示多次了,斷座的時候斷氣沒有?
問:沒斷氣。
mic答:沒斷氣就還有機會嘛,怕什麼?一個是打長坐,打長坐不談這個斷不斷座的問題。打長坐的人讓你斷座你也不願意斷,因為已經體會到了這個打長坐的禪悅,每天一到這個時間,歡喜心油然而起,他肯定要打坐,你叫他別打了,他都不可能,起碼要打一座。所以我們打長坐的不講這個斷不斷座這個問題,斷座的是指什麼呢?指一座兩小時、兩個半小時或者三個小時的,不管是誰打坐到這個階段都是最亂、最痛苦、最難受的,所以很容易中斷。如果不要求他不能斷座,那他會天天都斷座,因為這個階段誰打坐都是最難受的,翻種子翻得最厲害,翻得最亂,而且是最沒有力量對付這個翻種子的。所以一般只要說不要斷座,那都是針對這一部分師兄的。那你要是坐過四個小時、五個小時、六個小時,你有禪悅在,每天一到這個時間段,你想多睡一會都不可能,因為他那個歡喜心起來了,他就知道自己要起來打坐了,所以,有禪悅在不可能存在斷座這個問題。
問C:斷座試試看難受不難受,渾身不自在。
mic答:所以我們說不能斷座是針對那個時間段的師兄,他很容易斷座。
問題:121_130
121-思維定也是觀照
122-化空和打通中脈沒有關係
123-脫開和證量的關係
124-初關、重關、牢關
125-如何是“做得了主”
印心七六七第二天
126-打響指不能嚇到打坐師兄
127-法報化三身
128-不能住在定境上
129-如何破無始無明
130-如何才能不斷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