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161_169

◈ 161-如何用打坐治療腰部的毛病
mic答:你怎麼樣,能堅持不?
問:感覺還是可以勉強堅持。
mic答:你坐多久一座?
問:四小時。
mic答:四小時吃力不?
問:就是這個腰。
mic答:腰有椎間盤突出嗎?
問:對。
mic答:哦,那好辦。
問:就是腰一直要伸,然後感覺還是要熬過去。
mic答:你打坐的時候,拿個木頭頂住它,頂住腰眼。
問:以前也會頂。
mic答:有沒有頂?
問:也有頂過一段時間。
mic答:要頂,頂可以治好它,為什麼呢?那個椎間盤突出是腎虛造成的,我們打坐正好是培養腎氣,拿木頭抵住那個部位是不讓它痛。
問:但現在好像不是這個部位了,這個部位也是會痛,坐著會痛,但是打坐好像是中間這裡。
mic答:坐骨神經是吧?
問:坐骨神經下麵這個地方。
mic答:尾閭骨那裡是吧?那是坐骨神經痛,那個坐骨神經痛是你過去打坐的姿勢不對造成的。
問:對啊,我就想問我打坐好像自己歪掉了一樣的,斜到一邊去了。
mic答:好比說單盤,單盤的話一隻腳高,一隻腳低,腰肯定是彎的。
問:是不是要把它搞正來打?
mic答:但是你單盤怎麼來搞?搞不正的。
問:我是散盤。
mic答:散盤要坐高就可以,坐我們這個就可以。
問:是啊,是坐這個,但是打打好像感覺歪到這邊去了。
mic答:那是感覺,那是覺受,別人看你未必是歪的。
問:那就是擺正了打就行了?
mic答:對,那沒關係,你只要坐這個凳子了,都可以治這個問題,坐骨神經痛、腰痛都可以治好。就是要發大願來替所有一切眾生痛。
問:發願能解決一切問題嗎?
mic答:你看他們一發願就不痛了,那不是解決了?他們兩個剛才已經現身說法了。他一個人說我肯定要問他,你不能說話不算數,要替一切眾生受,你反而不痛了。
問A:我差點又去找痛去了。
問B:這就是量大就不會執著於這小小的痛,是這意思嗎?
mic答:對,說得真究竟,師兄聽了更迫切了。
問C:現在已經不痛了。
mic答:痛的勁過了。

印心七七七第三天
(2018年2月9日)

◈ 162-如何是“妙用”和“雜用”
問:上師,座下那個用就是念念清淨就是用?
mic答:是啊,念念不清淨也是用。
問:也是用啊?
問A:雜用。
問:但是雜用,真的是。
mic答:一個是妙用,一個是雜用。
問A:上師,這個問題我再接著想問一下,昨天晚上跟他們交流的時候,就講到這一個只要你一說話,你就是在作意。然後我說:“上師也經常說自然流露,還有如來藏在起妙用,這個它就不粘著,怎麼只要一說話都是粘著呢?”
mic答:對,那這麼說佛開示的時候也有粘著了?那佛開示不用口說用什麼說啊?誰說“只要你一開口”啊?
問A:就是說你只要一說話,我說:“你不粘著你也是在做旁觀者,說是利用這個嘴巴利用這個聲音在說,可是你沒粘著上去就是自然的流露,就是直心是道場。”
mic答:對啊,真心直說,不一定都要通過作意。
問:所以後面我說:“我跟你們交流,我還是跟上師交流好點。”其實即便是思維,也不妨思維。
問A:分別亦非意。
mic答:思維也有思維定。
問:也有思維定。
mic答:思維不全是作意的。
問:嗯,但也是一種用。
問B:思維定是變易生死了了。
mic答:正思維,就是思維定。
問A:其實這些在座下的體會,座下的這些功夫,座上座下都很重要的,不能急,打坐清淨心現前你承當,在座下這些體會是一樣的。
問:那學習各種知識技能也是儘管學,也是用?
mic答:嗯,是啊。
問:法門無量誓願學。
mic答:學習學習。
問A:那你學習的時候是會作意去背一些東西,這也只能說是種善種子。
問:學習可以不作意,那個不叫作意。
問A:你在背的時候,每個字每個字要印到腦子裡。
mic答:作意就作意嘛,怕什麼?
問A:就是作意的。
mic答:作意就作意嘛,怕什麼?該作意還得作意。
問A:妙用嘛。

◈ 163-不能把學佛看得太簡單或太困難
問:上師,如果能夠體會到心念心聞,他座下的觀照……
mic答:一心不亂。
問:就是一心不亂的,就很懂得自然觀照了。
mic答:一心不亂。
問:然後我跟師父們交流,他說:“如果你要像上師所說的,你從此永遠都不再關回來,那你還是要大徹大悟,大脫落了,才能夠不會關了。”
mic答:大徹大悟。
問:我說你要是能夠時時承當……
mic答:不要聖境高推,聖境高推了大家會望而卻步。這個就是說從佛法上來講,首先是建立一個正知見,這個是很重要的,就是我們所講的承當,你要敢於承當,承當自己當下一念是清淨的,要有這個知見。建立起一個正確的知見之後,就去培養禪定的力量。所以說這個所謂的“大地平沉,虛空粉碎”,它是要經歷多生多劫,一直都是在綿密地觀照,綿密地做功夫,給自己創造這個時節因緣。所以沒有必要把它說得太難。“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睏來眠”。
問A:多生多劫,不是一念頓超十劫嗎?
mic答:是,對啊,所以也叫多生多劫,既是一念頓超十劫,亦是多生多劫。怎麼說、如何說都是一種方便,既不能夠把它看得太簡單,也不能把它看得太難,所以說法是因人而異的,不是千篇一律的。現在好多法門,無論是在家居士修行時間比較長的,還是我們那些出家師父,你莫說我們現在坐在這裡老談這個根塵脫落、打開本來、觀照,他們哪敢啊?你提一個明心見性他都嚇得渾身發抖了。“哇,你不能提這個,你不能提這個。”他都嚇得要命。
問:連談都不敢談。
問A:只談往生,不談別的。
mic答:他也不是說只談往生,他一聽到“明心見性”這幾個字他就嚇倒了,“現在人哪有這種根器?”
問:他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 164-如何是“佛不入三界”
問:咱們這心中心法就是當生成就的大法,我認為咱們這個三位祖師,大愚祖師就是釋迦牟尼佛再來,藥師佛是二祖。
mic答:佛不入三界,所以不能這麼說。
問:不能這麼說啊?二祖您看傳藥師法門。
mic答:佛不入三界。
問:那個三祖不是說彌勒菩薩?
mic答:已經是如來,如如不動,無所從來了,哪有什麼還要再來之說?再來是菩薩的大願,不是如來大願,因為佛無眾生可度嘛。你可以說是化身,你可以說都是大日如來的化身,這個可以說,但是不能夠明確地說釋迦佛再來。
問:我也尋思怕說錯了,我今天探討一下。
mic答:這個不能夠感情用事,你這個是感情用事,對我們三代祖師比較有感情,所以會這麼去認為。
問:我就是說咱們這大法……
mic答:也沒有什麼大法小法之說,沒有這個說法。
問:法法平等。可是正法已經走入火宅,現在你看寺院都轉到居士裡面,都以居士為准,特別咱們這個法。這個末法時期就一萬年,還有九十億七千萬年……
mic答:不是五十六億年嗎?
問:那是彌勒菩薩成佛嘛。
mic答:那不是五十六億年嗎?
問:現在所有的什麼菩薩佛都開始出世,都有這麼些說法,不知道對不對,都來度眾生了,都往兜率內院度,那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那是兜率內院彌勒佛當來下生。
問A:好像我沒聽說過。
問B:也有到極樂世界去的呀,發願啊。
問:是,但是主要還是六道……
mic答:到極樂世界去還是要再來的。
問B:去了還是為了再來。
mic答:還有個地方可去就必須要來。
問B:化城。

◈ 165-如何啟用藥師法第三印幫人治病
問:藥師法念藥師咒也可以做那個水來幫人治病?
mic答:可以,那就是啟用嘛。
問A:這個水要念藥師咒嗎?
mic答:嗯,對。對著念。
問:中指對著水,然後就念那個藥師咒。
mic答:中指代表心嘛。
問A:藥師咒對著那個水,念一百零八遍,然後就喝下去,是嗎?
mic答:給誰喝?
問A:您不是說這個水可以治病的嗎?
mic答:治病,給別人喝。
問A:是啊,給別人喝,自己不能喝?
mic答:自己邊修法邊喝水就行了。(眾笑)

印心七七七第四天
(2018年2月10日)

◈ 166-攝受力離不開慈悲心
mic答:所以我們這個禪修法會、共修法會、打七法會,打那麼長時間坐目的是做什麼?這是我們經常說的,打坐是培養定力,這個定力有許多的表現。最初的定力就是注意力,所以我們持咒口念耳聞、心念耳聞都是在培養注意力,你的注意力在什麼地方,你心的作用就體現在什麼地方。所以注意力在哪裡,觀照就在哪裡,所以首先是培養注意力。然後由注意力轉變成觀照力,所以說注意力在哪,觀照就在哪。定力就是注意力、觀照力、智慧力,最後演變成攝受力,攝受力裡面又包括說服力。所以定力也叫心力。
問:上師,這跟不打坐,它自然而然就形成的、天生的,有什麼區別呢?有的人天生就有這種洞察力、人格魅力,有的人是後天修的。
mic答:哪個天生的?
問:有的人就不通過打坐,這些人所謂的觀察力、說服力、人格魅力就擺在那裡。
mic答:哪個天生的?第幾層天生的?你不是說天生的嘛,我問你哪個天生的。
問A:上師講攝受力裡邊包含的有這個說服力,指的也就是講法、溝通、交流的自然流露的能力?
mic答:嗯。
問B:它包括說服力,那其他的呢,還有哪些呢?
mic答:吸引力,就是剛才心**師兄說的人格魅力。心**師兄說了,這些是天生的人也有,那這個天生的,這個力量來自於哪裡呢?
問B:本具的。
mic答:對,好多師兄都有答案了,過去世修來的。所以問你是哪個天生的,把你給問住了,你就回他“昨天生的”。(眾笑)所以科學家也是這麼說的,一個世界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肯定有各種因素具足,才能夠形成一個世界,它不是偶然的,所以天生的就是“昨天生的”。
這個是攝受力裡面又包含著心量廣大,如果心量小的話,是不會形成攝受力的。你的心量有多大,你所包容的世界就有多大,這個叫“心量廣大,容納一切”。所以我們要通過禪定來培養這個攝受力是比較容易的,在一切不住的情況下,還能夠發大願,這就能夠拓展我們的心量。
今天我還接到一個湖南師兄的電話,他說以前來這邊求法求灌頂回去之後,沒有好好打坐,也沒有好好地發願,所以這個功夫上退了不少。就說我們今年的打七每天都做開示,他每天跟隨著看這個開示,從我們開始打七的那一天開始,他也就開始用功了。這幾天出現了很多情況就跟我們打七開始的時候我們所做的那段開示相應,那幾天都是講一個情況,座上座下都在入定。他自己也總結一下,他說,以前也修了好幾年,沒有這一次的效果那麼明顯,他就把自己所修學的這一段時間做了一個總結,就是打坐的時候微笑持咒,下座之後多發大願。這個心量廣大很重要,他說以前一聽到某些師兄講法不究竟的,他馬上生討厭心,他認為那是外道,就不理人家了。他現在不是了,他覺得外道那是他自己的知見錯誤,我們應該包容他,應該接納他。所以他用了一個“心量廣大”去對待所有的外道。然後人就入定了,座下都能入定,他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上廁所能夠在廁所裡面站半天,因為入定了,所以在廁所裡面站半天,邊上的人都覺得奇怪,這個人站在這裡幹嘛,他入定了。
問B:上師,您提到攝受力裡邊包含說服力和吸引力,還有沒有其他的要素?
問C:心量廣大。
mic答:你自己還可以推一下,這裡面還有什麼?肯定還有很多。
問B:加持力肯定也具備。
mic答:攝受力肯定有加持力,還有呢?
問D:還有洞察力。
mic答:對,洞察力,還有呢?
問D:妙觀察。
mic答:洞察就是妙觀察。
問E:金剛道力。
mic答:還有呢?
問F:應該還有行動力吧?
mic答:還有行動力,還有呢?
問G:願力。
問H:神通。
mic答:還有呢?
問I:慈悲也包含在裡面。
mic答:師父講得對,這個就是我提一個來讓你們來推剩下的,師父就講出來了——慈悲,離不開慈悲,所以叫慈悲攝受,這個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們這個跟平常所講的影響力不一樣,我們這個是解脫道,解脫道的攝受力跟平常人的影響力是不同的,這個慈悲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不是慈悲的話,我們所講佛的五智你是用不出來的,這五種智慧當中都離不開慈悲,慈悲是第一要義。所以有了定力就要培養慈悲心,這個慈悲心也是通過打坐來培養,還有座下的發願。慈悲心在四禪八定裡面表現出來叫作善心柔軟,就是慈悲心,你的心要柔軟,善心柔軟。
問C:上師,您說這個慈悲心,通過打坐來培養,我們座上翻出這種種子,比如說我今天下午翻出很多菩提大願的種子,這種是本來有的嗎?還是第八識裡面存下來的?
mic答:嗯,種子嗎?
問C:翻出來很多菩提大願。
mic答:是啊,這慈悲的種子是人人皆有、個個不無的。
問C:能夠翻出來,證明上師說這些跟我很相應。
mic答:那跟你比較相應。
問G:上師,我打坐入定的時間不長。
mic答:哦,入定的時間,你一座坐多長時間?
問G:最長十一個小時。
mic答:十一小時?
問G:對。
mic答:十一個小時不是定是什麼?是不是定啊?十一個小時不是定你坐在那裡幹嘛?你還能坐得住嗎?
問G:就是啊,我說我是在半個月之前才會入定。
mic答:半個月之前。
問G:這是通過半個月入定,我感覺本身在入定當中就能夠增長慈悲心。
mic答:對。
問G:就能夠開闊心胸。
mic答:我們所講的這個定,不是說什麼都不知道,像石頭木頭一樣一下子定多長時間,不是這樣的。我們這個定是時時刻刻都在超越,翻種子就是定,翻種子也是超越。
問G:對。
mic答:所以能坐十一小時,就是定了十一個小時。不管哪一種定,表現出來都是心不亂,心不亂就是定,心清淨就是定。所以不是去追求那種什麼都不知道的定,那種叫死定,死定有沒有用啊?有用,時間過得快,坐上去感覺才十分鐘,十一個小時就過去了。但這個定不究竟,究竟的定就是能夠讓你生起慈悲心,能夠讓你生起菩提心、解脫心,這個定就有意義。
問D:我們都追求那個十個小時如十分鐘就過去的那種定。
mic答:嗯,追求死定。
問H:死定是怎麼來的?
mic答:從你那裡來的。
問B:人家說你死定了。(眾笑)
問J:這句話很有意思,死定了。
問B:想入這個定容易。
問J:這個是死了他也是定了,死不了的,就是一個死定了。
問D:上師,就是那天師兄也說打長坐這個定,就是心不亂這個定,跟廣欽老和尚、虛雲老和尚一坐十幾天那個定……
mic答:不是十幾天,是幾個月,兩個月。
問D:它有什麼區別?它是什麼?沒有名字啊?
mic答:很多個名字,不是沒有名字。
問D:定有沒有高低啊?
mic答:有深淺,沒有高低。
問D:哪個更深呢?就是長時間坐著那個更深一些?
mic答:一座坐一千年的更深,一定在那裡坐了一千年。本來是坐在那裡等釋迦佛的,結果變成等來了唐僧,一定定了一千五百年。你說這個定有用嗎?很深啊,一定定了一千五百年。要是有用,他醒過來之後,一聽唐僧說他不是佛,接著就大哭了?(眾笑)
問K:白定了。
問A:我們看那麼多遍,沒發現要害。
mic答:他一聽唐玄奘說他不是佛,是去西天取經的和尚,聽完就大哭了。你看定了一千五百年,沒用。大家不要追求這種定,跟石頭比看誰定有什麼意義嗎?要能夠活活潑潑應用的定。
問D:那個是不是就是滅盡定?
mic答:是,滅盡定,入滅盡定。
問F:但現在一般都是聽說,這個人打坐了多少天,好厲害,大家都是很推崇這個。
mic答:是啊,好厲害。
問I:但他出來了以後,他平時的定也會有力量。
mic答:嗯,我們所講的厲害是因為很少,很少人能夠做到這樣,所以相比之下就會很厲害。
問I:上師,能不能這樣想,就是說他能夠這樣子,有入定幾天這個力量,然後他出定了以後,他在處事的時候……
mic答:不一定,不一定有用,那還得看你的慈悲心怎麼樣。如果是定那麼長時間出來就可以應用得很好了,那你看好多這些道士也定得很深。
問I:所以這個慈悲心是最根本的。
mic答:對,但是他們不願意用,因為他們不知道慈悲心的作用更大。
問J:這個慈悲心就是超越一切的心。
mic答:是啊。
問I:沒有慈悲心,最多也就是自了漢。
mic答:就算要自了,也要有慈悲心,起碼對自己還是要有慈悲心的,否則也自了不了。
印心七七七第五天
(2018年2月11日)

◈ 167-究竟涅槃是不再生滅
問B:您當時說作意也可以是妙用,但作意不是說有執著在裡面嗎?
mic答:嗯,是啊。
問:就像平時在做事,有時候必須要有一點作意。做事情,炒菜也好……
mic答:不作意行不行啊?完全不作意?
問:完全不作意不行。
mic答:完全不作意又不行,作意了又著相,那怎麼辦?
問:怎麼辦?對啊,所以這是個問題,作意了又成不淨因了。但是要做事,做事有時候要作意。
mic答:是啊,所以這裡面就有這個善因果。善因得善果,雖然他還是作意,但他儘量是往利於大眾的這方面來考慮。
問:嗯。
mic答:所以不能落空,要是我們不作意了,完全不作意了,那你有時候要做一些事情,你就做不了啊。
問:對。
mic答:就會偏空啊,所以還不能夠偏空。
問A:這時候作意叫妙用。
mic答:是,所以說要有善因緣、善因果,還要有善用,善用其心。
問:但您以前說作意就執著在裡面了。
mic答:那是,肯定的,執著好事也是執著。
問:哦,也是一種執著。
問B:但是種的是善因善果,跟諸佛菩薩的慈悲心是一致的。
mic答:有過程,所以完全不落因果,完全不昧因果,那就是不再來了,不再來的就不存在還要造什麼業、造什麼果了。
問:不再來了那是否就是圓滿?
mic答:涅槃了,涅槃就不來了。為什麼要涅槃?涅槃才是究竟圓滿嘛。就不再來了,再來叫化身而來,不能夠說是他來了,而是化身了。化身而來示現的就是化佛,有可能是凡夫眾生,有可能是佛菩薩倒駕慈航了。
問C:這三種情況的話是根據他的願來決定的是吧?
mic答:對。首先是佛不再入世了,入世則非佛。
問B:就好像大寶法王他發願每一世每一世地轉生在……
mic答:轉生再來他那個是示現的,他也沒有說他是佛,成佛了就不再來了。
問B:他也是發願,我就是這一次往生以後,然後又投生在哪裡,然後要大家去找到他。
mic答:他那個示現的是仁波切、教授師。
問B:活佛。那這種他發願每生每世再來的話,跟中陰身的報身成就的那種一樣的,報身成就也是十地菩薩,十地菩薩他也是化身再來啊……
mic答:嗯,乘願再來。
問B:他跟這種有什麼樣的區別啊?
mic答:沒有區別,一樣的。每個人都在再來。
問:但上師說的涅槃,最究竟的是無所住處涅槃。那也可來,也可以不來,不來也可來。
mic答:涅槃就是不入世。無所住處涅槃不是非得要到哪個自己的佛世界去涅槃,他在哪都可以涅槃,所以叫作無所住處涅槃。
問:哦。
問B:那不是就成佛了嗎?
mic答:涅槃就是成佛嘛。
問B:就是啊,所以就像剛才上師說的,再來的話就是他的化身示現再來。
問:但是他也可以在任何一個世界化現出來,無所住處涅槃的話。
mic答:這是講親證,而不是講化,沒有講化現。涅槃了就不存在化現了,涅槃就是不再生滅了。
問:不再生滅。
mic答:沒有生滅相就叫涅槃。

◈ 168-如何是“修無止境”
問:上師,請教一個比較淺顯的問題,就是我們這個法門修到什麼樣的程度,人身上有沒有說是成佛,或者說成佛是要往生過後才成佛?還有我們要怎麼判斷我們自己或者是其他人,他修到什麼樣的菩薩位,或者是什麼樣的佛位?
mic答:哦,你要去判斷別人啊?
問:我們自己。
mic答:判斷自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問:那我們這個人身有沒有修到佛的?或者說一定要往生過後?
mic答:佛是這樣的,圓滿覺地佛目前只有一位——釋迦牟尼佛。
問:果地佛。
mic答:那叫圓滿覺地佛,因地佛呢,人人皆是因地佛。
問:那就是修不修他都是佛,只不過是你覺不覺而已。
mic答:對,是。
問:那我們修法就是修個覺?
mic答:嗯,覺悟就是佛。在我們這娑婆世界裡圓滿覺地的就是釋迦佛。菩薩是怎麼稱呼呢?就是見性都是證菩薩位,就叫初地菩薩、二地菩薩等等。那這個菩薩修到幾地,他有自知之明,但他不會說,他自己是不會說自己證到幾地的。反倒是那些說自己證到幾地的那些都是冒牌的,因為他追求這個名相。所以這個人究竟證到幾地,一般是後人的評價。後人認為說,這師父了不得,要按照佛經上所講的幾地幾地那種情況,來跟他作一個相應的對比,我可以看出,這個師父至少是修到八地、十地了。那是後人的一種評價,而不是他自己說的。
問:那我們這個法門也有一些修到不同的程度,那這些還沒有修到最後的覺地的,那這些人是要有去處,還是要再來?
mic答:我們佛教所講是願度眾生,學佛不光是自己了生死,最重要的是協助佛菩薩廣度眾生。如果是這輩子走了,還要乘願再來,目的很明確,協助諸佛菩薩廣度眾生,這個是大願。
問:那我們就是修到我們覺得……
mic答:你覺得什麼?我們佛教有一句話叫作“悟同未悟”,你就是悟了,也跟沒悟沒什麼區別,悟同未悟,修無止境。他可以承當這清淨心是自性,無分別心是自性,差別心更是自性妙用。但他不會認為自己是大徹大悟之人,自己還要繼續修證,這叫修無止境。
我們經常跟大家說,初地菩薩不會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他認為二地以上才是開悟的;即便修到二地了,他也不會認為自己是開悟的,他認為三地以上才是開悟的;乃至八地、九地、十地,他還是這麼認為,八地菩薩的時候,哪裡是開悟的?九地才是開悟的;到了九地還是這麼認為,十地以上才是開悟;哪怕修證到等覺妙覺,他也不認為自己是開悟的,只有佛才是開悟的。
問:像我們能夠有機緣接觸到佛法,也就是受接引,那接引跟沒接引的本質差別是什麼?
mic答:沒有什麼不一樣。接引眾生首先講的是等持心、平等心,而沒有好為人師之說。你要認為你自己能夠當別人的師父,那是著相了。所以他要有平等心、等持心。
這也是在接引大眾的過程當中,他才發現自己貪嗔癡慢疑少了幾分,這才容易發現。如果是沒有大眾來作這個對照的話,好多人是發現不到自己的缺點,發現不了習氣。所以,不是“我”在度眾生,而是眾生在度“我”。那歷代祖師都是這麼說的:是大家給我這個機會,給我這個條件,讓我發現自己的毛病,發現自己的習氣。
問:那就相當於是我們如果發願接引眾生,不需要說那我去把你度了。
mic答:對。你不度也度,為什麼呢?家裡人對你生氣了,你怎麼去對待他?你也對他生氣嗎?那他不是把你度了嗎?這不度也度了。周圍的朋友、鄰居、同事、或者說陌生人,你每天都在接觸,到底誰在度誰啊?
問A:所以有句話說:人人皆是佛菩薩,唯有我是凡夫。通過別人來反觀自己。
mic答:反觀自己。
問B: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有沒有貪嗔癡。
mic答:所以不要以為是我在度眾生,實際上是眾生在度我。

◈ 169-如何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上師,那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生其心”生的是什麼心啊?
mic答:前面一句話是怎麼說?
問:前面不知道。
mic答:“應如是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應如是生清淨心”。
mic答:對,“生清淨心”,本身這句話前面就是答案了,能告訴你怎麼“生清淨心”,無所住心就是清淨心。
問A:它那個斷句是不是“應,無所住”啊?
mic答:應嘛,對。
問A:就是應各種緣的時候無所住而生其心。
mic答:你講得太好了。
問A:都是理論。
問B:上師,我們講那個心清淨就是定。
mic答:心不亂就是定。
問B:然後它這個定跟四禪八定有什麼區別?
mic答:四禪八定也離不開不亂。
問B:所以是相輔相成的。
mic答:嗯。心不亂就是定,四禪八定心也是不亂的。四禪八定裡面有個“一心”,“一心”就是不亂,每一個禪、每一個定裡面都有一個“一心”。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摘要

問題:161_169
161-如何用打坐治療腰部的毛病
印心七七七第三天
162-如何是“妙用”和“雜用”
163-不能把學佛看得太簡單或太困難
164-如何是“佛不入三界”
165-如何啟用藥師法第三印幫人治病
印心七七七第四天
166-攝受力離不開慈悲心
印心七七七第五天
167-究竟涅槃是不再生滅
168-如何是“修無止境”
169-如何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無心直說--如何修證印心法門(三)
    包含所有座上實修、實證的重要開示!
  • 前言 蔡奕忠居士簡介
  • 打七開示:2017年12月27日—2018年2月11日

    塔光道場、明珠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