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81_90

◈ 81-本來就是打成一片的
問:上師我問一下問題,像我們認識了這個了了分明的靈知以後……
mic答:這個用認識嗎?
問:體會啦,反正後面的功夫也就是認識,也就是承當,就是這樣一直承當下去直到打成一片。
mic答:你能不能不打成一片?
問:好像也不能。
mic答:本來就是打成一片的。
問:好,謝謝上師。本來就是打成一片的。
mic答:對,本來就是打成一片的,時時刻刻都在本來當中,什麼時候中斷過嗎?
問:總覺得自己習氣重。
mic答:這個了了常知,習氣來的時候它在哪裡?
問:也在。
mic答:對,什麼時候不在?
問:沒有什麼時候不在。
mic答:沒發現不在過。
問:也是,沒發現不在過。
mic答:所以這個就這麼說:片刻不在,便同死人,片刻若在,亦同死人。
問:沒發現我錯在哪個地方了。
mic答:你看看,沒發現你錯在哪裡,就是你發現你一直都是對的。
問:感恩上師,沒問題了。
mic答:好,沒問題就已經是步步高。

◈ 82-心中心法灌頂的條件
問:上師,我們這個是列印心七,我想是不是就是儘早地改修心中心這個法,能不能傳一下?
mic答:印心七,你在修哪一個法?
問:我修六字大明咒。
mic答:六字大明咒也是印心七。
問:能夠傳一下的話,我最好在接下來這個七裡面就可以修。
mic答:打七期間不傳法。
問:我本來想打七的時候能不能就直接上心中心。
mic答:你現在還修不了這個,如果你現在灌了頂,傳這個心中心法了,你又不能參加打七,因為兩輪六印期間是不能參加打七的。
問:印心七的話就不一定修二、四印了?
mic答:對,印心七是指印心宗的六十八個法門都可以打七,叫印心七。如果是心中心七,就只能夠修心中心法,這叫心中心七。如果是藥師七,就只准修藥師法。但是印心七是印心宗的所有傳承的法都可以修,這叫印心七。
問:本來是想在這個期間是不是心中心能夠傳一下就直接打。
mic答:一個是我們打七期間不傳法,第二個是你求了這個法了,又不能打七,因為這個兩輪六印很關鍵,打七的話很容易出現反覆中斷。因為這個心中心七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美好,翻種子特別厲害。一般我們海南這邊我這一脈傳心中心法,必須是至少連續兩年以上每年都能夠來參加打七,就是六字大明咒或者其他打基礎用的法門先參加過兩年以上的打七,才能夠灌頂傳心中心法。這樣的話,一般都能夠比較如理如法地修證過來。那沒有參加過我們這個道場打七的師兄,一般我不傳,我這個性格很古怪,別人看不慣,因為我對修心中心法要求特別高。
問:打七我也是兩次了。
mic答:是啊,至少是兩次,也有的是參加了四次、五次都還沒灌頂,也有。
問:我四個月已經兩次打七了。
mic答:然後也有人問我:“你這樣不耽誤別人修行嗎?”我說:“不會耽誤啊,因為我問過他了,目的是什麼,目的是要解脫、要見性、要成佛、要度眾生。”我說,“咱們佛教裡面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達到這個目的,所以不會耽誤他修行。”如果說只有心中心法才可以見性解脫,成佛度眾生,那當初釋迦佛就應該只傳心中心法,別的法門都不要傳。
問:所以這是力量大小快慢的問題,是吧?
mic答:那要看基礎,我們這個心中心法我已經說過多次了,這個自古以來,它就是金剛上師修的法。自古以來,你不管是在西藏還是在我們漢地,它不是什麼人都能夠聽得到、都能夠接觸到的法,它本身就是有深厚的基礎才能夠修的。要不然你也修不下去,就是傳了,你看,現在這麼廣傳,灌這個頂的應該不下兩、三百萬人了吧,那有幾個人修成?你現在到群裡面去翻來翻去,能夠覺得說這人還能夠堅持下來的,還能夠如理如法地打坐的不到一千個人。那如果說這個法一修就能成就,那應該說這幾百萬人都成就了。也可能成就了,但是我們不知道,被人群給埋沒了,不知道了。

◈ 83-妙用身體,回歸本位
問:上師,我在打坐的時候身子很難受,想問一下打坐中這個身和心是什麼關係啊?
mic答:身心是一體的,這個身是一切業障的集合體,身是四大和合嘛,所以叫一切業障的集合體,這個心是一切執著的集合體,六塵緣影叫執著。所以說執著跟業障交替在一起,這個身體能好過嗎?凡夫就是這樣。
那通過修行打坐,願力大於業力了,我們能夠堅持座下來,由這個煩亂的心、煩惱的心、苦痛的心,培養出一個定力來,當你這個定力大於業力的時候,這個痛你就沒發現它會很痛。而且這個定力當中還帶有歡喜,法喜充滿。這個法喜充滿,再加上你身心的各種受用,你就不會覺得很難受了。通過我們凡夫的肉身和肉團心培養出聖胎,聖胎就是定力和智慧,定力慧力就是聖胎,所以這個叫脫胎換骨,脫凡胎換成聖胎就是這麼個過程。
換一句話來說,我們起了一切貪著之心,才能夠造就我們這個身體,各種執著、各種貪著、各種業成就了我們這個身體,所謂的業就是你的所作所為造成的,造成了這麼個身體。那你現在要回歸本位,那就得要把它舍掉,所以說我們這個打坐實際上用的是減法,就是把這一切慢慢地又給它舍掉,通過禪定來把它舍掉,最後能夠回歸我們的本位。
問:這身體就不要了。
mic答:要啊,怎麼不要?哪個不要身體啊?叫你不要身體你才不幹呢,我也不會幹,身體還要妙用,還要起別的作用。
問:在座中有各種虛幻是不是有功用的?虛幻就是各種幻覺或者妄想,這個功用就是給自己有所幫助?
mic答:那是肯定有幫助的,一切都是種子翻騰。

◈ 84-安住本位就是超越
問:我始終就是覺得到最後的時候,好像咒速和咒語都提不上來,越來越慢,越來越慢,越來越慢,上師我好像有問過您,就是要放下來不管它,但是我覺得放下來好像感覺又沒有超越。
mic答:你是在找一個相似的東西。
問:在找它哦。
mic答:對,你在找一個相似的東西。超越什麼?你再怎麼超越還是了了常知啊?這個能超越嗎?
問:這個不能。
mic答:就是。所以我們打長坐也好,打短坐也好,都離不開了了常知、一切不住,這個就是我們的真心、本位。所以不可能超越本位的,就是你在打再長的坐也是在體會這個本位,你累也沒離開本位,你太精神了也沒離開本位,所以我們就說要承當這個本位,不要懷疑它。
問:沒懷疑。
mic答:對啊,承當這個本位的話也就沒有什麼好超越的,你再超還能超得過本位?我們可以用這個本位,安住這個本位超越一切境界,所以你說打長坐也是一個境界,它是可以超越的。那累了怎麼辦?放下,放下也是一種超越,還是在安住本位,所以說你看三藏十二部,除了講這個之外,就沒有一句廢話,對不對?
問:對。
mic答:所以就承當它。
問:就是順其自然。
mic答:對,就是認取承當,就這個意思。
問:就不斷地認取,不斷地承當。
mic答:就是啊,你還有什麼懷疑,那我們就繼續打坐。
問A:那沒有懷疑了,就可以不打坐了?
mic答:沒有懷疑了,安心睡大覺。(眾笑)

◈ 85-要無所求才能與法相應
問:上師,我有點煩惱,我不是一直也沒有什麼境界,我又不知道我自己打坐有沒有進步。
mic答:煩惱不是境界嗎?
問:人家師兄們都有點境界,知道自己進步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進步。
mic答:誰知道自己進步了?我沒有看到誰進步,我看到大家都是本位不移,沒看到誰進步。
問:上師我怎麼修?
mic答:你在修什麼法?
問:心中心法。
mic答:你修了之後心安不安啊?
問:哎呀,有時候安有時候不安。
mic答:因為心中心法是安心法門,你的心不安,那跟這個法不相應。
問:我就是來想有點突破,想有點進步。
mic答:最大的突破無非就是安心。
問:對對對。
mic答:是吧?你如果說修的時間再長,你還是不安心,那有什麼用呢?還是不相應。所以什麼叫作心安呢?無求便是心安。那你一直在求進步,求境界,你的心能安嗎?心不安就跟你所修的這個法門不相應。所以你每天都在打坐,每天都在白坐,因為每天都有求,有求就不安,那你不是每天都白坐了?然後就成了“老白乾”。
問:我也不是那麼求得厲害,就覺得著急。
mic答:哎呀,著急就是有求,還是心不安,心安了還會有著急在嗎?所以你修這個法,目的就是要安心,要心安。你如果說我這一座我心不安,那你看,跟這個法不相應,所以說心中心法是安心法門,那麼你修得心不安了,那你修它幹什麼?修它有何用?
問:對,知道了,聽上師的,要無所求。
mic答:無所求無所住,這才是你所講的沒有境界,心安了就沒有境界了。所以你說“誰都有境界我為什麼沒境界”。你看看,這就是你的境界——煩惱,你這個境界比誰都大,有個大煩惱在,這就跟我們所修的法不相應。
問A:那上師她是不是應該求一個跟她相應的法門?
mic答:沒有一個法跟她相應,因為佛教所有的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安心法門。
問A:哦。
mic答:心*師兄,你認為哪個法跟她相應啊?
問B:我不知道。
問A:安心法門。
mic答:所有的法門都跟她相應,正因為心不安,所以才更要修安心法門。
問:希望都相應。
mic答:對。
問:感恩上師。
mic答:我什麼也沒說。

◈ 86-如何是“無眾生可度”
問:上師,我還是反應不過來,“無眾生可度”這個問題,因為在我看來,你度我們就是在度眾生。
mic答:我沒度你們。你認為我在度你們?我們這個叫交流不叫度。
問:那超拔鬼道那些算度?
mic答:嗯,對,死的時候那叫度,超度。
問:那也是,為什麼“無眾生可度”?
mic答:你看,把這個人給超度了他還是眾生嗎?超度了是不是眾生?
問:超度成功了就……
mic答:就不是眾生了,對,所以這就沒眾生了。繼續想。
問:一切眾生都是一樣的,那我覺得類似達到……
mic答:這樣吧,什麼樣叫作眾生?
問:在六道裡活著的都是眾生。
mic答:那誰沒在六道啊?誰都在六道。
問:佛菩薩不在六道。
mic答:釋迦佛在不在六道?他在六道度眾生,他不在六道怎麼度?
問:那是啊,那他是佛菩薩嘛。
mic答:哦,那什麼叫眾生?釋迦佛跟眾生有什麼區別嗎?
問:一個覺悟之前,一個覺悟之後。
mic答:那如何能夠證明他是覺悟的?
問:一個迷,一個不迷。
mic答:嗯,有點道理,還有呢?沒講到根本上。離苦得樂,什麼叫苦?
問:那很多苦啊。
mic答:是啊,你不會說苦瓜是苦的吧?什麼是苦?執著苦不苦?煩惱苦不苦?所以有執著、有煩惱、有妄想,這就是苦。苦是誰造成的?無明,無明是大苦,所以你們打坐無明一現前,苦啊,大苦啊。無明緣起就是妄動,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會造成執著跟煩惱,所以煩惱就是苦海,煩惱就是眾生,無明也是眾生,無明是最大的眾生。我們說無明就是最大的凡夫,凡夫最大的境界就是無明,你把無明破了,不住它了,超越它了,你就是佛菩薩。你把自己給度了,你就是佛菩薩。所以破無明就叫證得聖胎、入聖,入聖道就是破無明。這叫四聖六凡。四聖是什麼?佛、菩薩、聲聞、緣覺,他得解脫了,就是四聖;六凡就是六道眾生。
所以說佛、我、眾生三無差別,什麼叫無差別?自性無差別,自性是一體的、是平等的,所以自性無差別,正因為無差別才能夠自度。所以說煩惱就是眾生,我有煩惱嗎?我有煩惱我就是眾生,你讀《金剛經》,《金剛經》就這麼說的,有煩惱就是眾生。所以我們用佛法來把我們自己這個眾生,這個凡夫給度了,那就是度眾生,那這用的是佛法,不是叫佛來度我,而是用佛的方法來度眾生。那佛為什麼不度眾生呢?因為我們剛才說了,佛、我、眾生三無差別,這個話是佛說的,佛不認為大眾是眾生。
問:所以說無眾生可度。
mic答:所以說無眾生可度,他看人人都是未來佛,所以說無眾生可度。
問:那我又怎麼理解這個跟超度呢?火供超度、焰口超度這些呢?
mic答:超度是吧?超度是這個肉體已經壞了,神識出來了。這神識出來的時候我們叫中陰身,這個神識就是我們所講的無明,它什麼都不是,無苦、無樂、無煩惱,沒有任何境界,乾巴巴的、赤裸裸的、透明的,沒有一點執著,你看這跟我們打坐打出的無明是一樣的,這就是無明,這個就是神識。
那要開示他:要一切不住,要有大願在。哪個叫大願?願生淨土就是大願,要一切不住,不要住著你這個空洞無明,要安住在了了常知上,這個就是覺性。所以你一能夠安住在了了常知上,又有大願生起,這就即得往生了。所以我們在打坐當中把無明打出來了,也正是用大願來破,用安住來破,用一切不住來破,所以說破無明就用這個方法。
我們現在在打坐,我們超度的是活人,不是超度死人,死人是他生前的時候他自己無能為力,他只能夠到死的時候靠大眾來加持他。但是我們現在是活人,是我自願的,我有這個大願在,要解脫,要見性,要成佛,要度眾生,這才會彙集在這裡。
問:所以“無眾生可度”這個含義其實不是指超度?
mic答:你看這裡面有眾生嗎?你們誰煩惱了?煩惱就是眾生,沒有煩惱就是佛菩薩。你看誰是眾生?你這樣的都是眾生嗎?不一定啊,對不對?你是不是要看到每個人都有三頭六臂,哇,這才是佛菩薩。那三頭六臂表示什麼?他有超人的智慧,有許多妙法,用不完的妙法,所以形容他就是三頭六臂。而並不是說他真的長出個三頭六臂來,那你要看到這個師兄三頭六臂,你不轉身就嚇跑了?他有超人的智慧運用,所以那叫三頭六臂,叫五眼六通,這都是指方法很多。

◈ 87-安住就可以破疑情
問:上師,我想請問一下,這兩次聽師兄們提問,每一次師兄們提問好像自己心裡也想問這個問題。
mic答:問的都是心裡話。
問:但是自己就不知道這樣來問,然後還有講的一些東西……
mic答: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心中是有這個問題,但這個問題還沒有完全形成。
問:像這位師兄講的那個疑情,我是在一六年起了這個,但是沒有得到解答,當時就問了我為什麼要學佛,學佛的為什麼是 “我”。就是找不到答案,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就跟著學習,要發願,它不是說本我就是自己裡面知道要怎麼樣來。
mic答:本我沒有為什麼,本我是安住的,你要認識到安住這就是本我,那是超越一切問題的。
問:不安了才起疑情,安了就不起疑情了。
mic答:那你就沒認識到安住,沒認識到本我。
問:現在沒疑情了,但是也沒有說“為什麼要修”,好像連這個念也沒有了。
mic答:那你要懂得安住,就沒有問題。
問:我不知道我懂了沒有。
問A:那上師,隨波逐流是不是也是一種安住啊?
mic答:隨波逐流是流浪。
問A:不是,就是順著大家這個趨勢走的話,自己沒有主見。
mic答:那還是流浪,你是來混七的。(眾笑)
問B:也混得很好。
問C:做飯做得好。
mic答:混七也有功德。
問:上師,我們打七該怎麼去安住?
mic答:打掉那個七——第七識——打掉了你就徹底安住了。
問D:我想說的是,之前就是跟人家比,人家打多少個小時,我才多久。現在我就覺得沒必要去這樣子比,你一比那心就提起來,然後覺得你不比的時候,這心就很安穩,比較柔和、平緩,我覺得這樣子就挺好。
mic答:這就是一切不住,這就是打七。
問D:這就是?
mic答:所以你看我們打七要掛個止語牌,止語就是觀照,就是一切不住。
問D:其實這就是起了打七的效果。
mic答:嗯,對。
問A:在這種安住的狀態下,座上心念耳聞持咒、座下觀照,這樣子持續用功,就自然水到渠成。
mic答:真妙,好佩服你啊。
問A:是上師妙。
mic答:夢中作主,這也是在作夢啊。

◈ 88-心空不住的表現
問:上師,怎麼看他座下就是有定力呢?
mic答:一切不住,一切不隨,不粘著。
問:會遇到事他很清淨,沒有煩惱。
mic答:對,沒有煩惱,自自然然地觀照。
問:我發現有的時候就睡四五個小時然後會特別特別睏,但有時候睡一兩個小時起來打坐還沒那麼累。
mic答:這個是無常的嘛,無常會變化的。
問:有時候座上會記得有念頭,它會很清楚。但是座下的時候,它就一點都想不起來。
mic答:對,心空不住,你這個叫心空不住,你就儘量心空不住就行了。
問:但是我總感覺這樣記性特別不好。好幾次吃完飯忘拿碗了。然後洗衣服也是,這衣服洗第幾遍了?我不知道了。
mic答:那這挺好,這是定相的表現。
問:可我感覺記不住事似的。
mic答:就是啊,不要煩惱嘛。
問:那會不會打開以後記憶力會好點了呢?
mic答:嗯,本來就是如此的。哪一個人生出來就會拿碗?本來無一物,這都是後天形成的,你現在是回歸本來的過程當中,所以它表現的很多現象也是跟你天生是一樣的。有時候在洗手,抬起頭來看到這個鏡子裡面,“嗯?這誰啊?怎麼那麼熟悉啊?”本來如是嘛。所以那並不是一種不好的現象,這都是定的表現,定的自然流露。所以不存在好不好,也不存在“我是不是傻啦”,不要起這些疑問。要直心承當,挺有意思,碗都不會拿了,多有意思啊。
問:忘記拿了。
mic答:忘記拿了就是不會拿了。
問:上師,有時候在座上就是了了覺知的,聽外面的聲音或者什麼也不住,但是突然又感覺有一個念頭起來說這一座很舒服,對時間沒有掛礙,立馬又回來了,它就不是了了覺知了。
mic答:也是了了覺知。
問:但是你這個念頭起來了。
mic答:也是了了覺知,你沒有辦法離開了了覺知,不可能離開。除非你是不知道這叫了了覺知,知道了你就不會錯過了,再也不會錯過了。這個就叫覺,覺就是不會錯過,這就是自性流露,就是覺悟,悟到自己從來不迷,這就是覺悟,不會再被任何現象所迷惑,這就叫覺悟。
問:感恩上師。

◈ 89-修行要輕鬆自在
問:這樣打坐的時間好像沒有什麼境界,大部分時間是這樣的。最好的境界就是感覺到清淨一點。
mic答:最好的境界是煩惱無邊。因為煩惱才可以成佛,所以佛都是煩惱眾生成的,沒有煩惱就沒有佛。
問:但是我到這兒來反而沒有煩惱了我覺得,好像什麼都忘掉了。
mic答:沒煩惱就自找煩惱,一定要把煩惱找出來。
問:最大的煩惱也有,就是內心深處就是對自己身體的牽掛。
mic答:你看他們能坐六小時一動不動,我做不到,這不就煩了嘛?
問:就是啊。
mic答:所以可以自己找煩惱。
問:今天上座前我就跟自己也說了,今天一定要完成四個小時一座。
mic答:哎喲,好困難,有求皆苦。
問:今天師兄說學佛要輕鬆一點,我真的就是把它當成任務了。
mic答:從輕鬆開始,越修越輕鬆。你看他們坐十個小時的他們困難嗎?不困難,他們很輕鬆。所以從輕鬆開始,越來越輕鬆,越坐越輕鬆,因為我們修法是離苦得樂,不可能越修越苦,越修越苦就證明我們肯定修偏了。佛法是離苦得樂的法門,是越修越輕鬆,越修越自在,越修越歡喜。而不是越修越苦,越修越苦就證明我們修行出現問題了,偏了,不是佛法了。
問:可能覺得自己底子太淺,所以剛開始真的就是很緊張,也有壓力,是這樣的。
mic答:你自己給的壓力,誰給你壓力了。
問:我覺得機會難得,這麼好的學習時間,學習場所,我多少年您想想,今年才遇到。
mic答:哎喲,阿彌陀佛。是啊,我們從沒遇過,你還能遇到。

印心七四七第四天
(2018年1月20日)

◈ 90-破掉無明就是自性現前
問:上師,就是打坐也好,持咒也好,念經也好,每一個階段都是這個心,總是感覺待在一個無邊無際的黑暗的世界。
mic答:黑暗?你這個黑暗是無邊無際的?
問:無邊無際的。
mic答:那不叫無邊無際,那叫無記。
問:無記?那完了,我出不來了。我本來是想走了,但又突然冒出很多問題來,上師教我一下,說出來我就會光明了。這種無記也是一種種子嗎,上師?
mic答:無記是無明的一種原生,無明的原生就是無記。就是出現無明之後不能夠轉掉,它就出現無記了,就覺得沒意思了,斷滅了,這就叫無記。
問:那怎麼樣才能捅破它,透過去呢,上師?
mic答:沒辦法透過。
問:沒辦法透過?上師還是有辦法的。
mic答:是啊,沒辦法,這很難,難啦,難嘛。這是世上最難的事情,就是破無明,因為無明一破,那就叫出世間,不叫世間。所以兩者的關係就是這樣:破了無明出世間,沒破無明那就是世間。所以我們說世間最難的就是這個,只要還有無明在,一切法就是世間法。
問:上師,您剛才不是說有個轉嗎?
mic答:轉就是破,一轉,一轉念就是破無明,就是出世間法。
問:哦,我明白了,上師。
mic答:就是啊。
問:這個東西不是光明的事情,也不是黑暗的事情,是你的領悟覺受的一個心意,是吧?
mic答:對,就是看你何時能夠轉念,我們時時刻刻所培養的定力就是用來覺破無明、超越無明的。
問:那上師是不是也是這種,也就是說在見地上本身就是一種破?
mic答:嗯,所以說如何轉呢?
問:那我就不轉了。
mic答:如何轉呢?發願可以轉,還一個不住可以轉,無明現前了不住它,不理睬它,不住它。
問:那我發願把普渡寺廟將來修好。
mic答:直接化空也是轉,所以這些都是破無明的方法。
問:我覺得過來和上師交流比我坐在那裡苦苦地打坐強多了。
問A:就是嘛。
mic答:好比你說這個無明,無明轉念就是自性,無明跟自性本為一體,同屬阿賴耶識,所以這個阿賴耶識就是無明的表現。所以老人在開示裡面形容它是什麼呢?就像人喝醉了老酒一樣迷失自己,他打了這個比方,這就叫作無明。
問B:上師,能不能轉就靠我們的定力了?
mic答:不是有定力就可以轉的,要有願力,它靠大願來轉。你看我們這個打坐的過程,剛開始翻出來的是煩惱,然後再細一點執著、妄想,這些都是非常粗的,然後再下去,妄念到妄念紛飛,然後再下去就是細妄念、微細妄念、微微細妄念,最後到微細流注,微細流注再往下,微細流注也沒了,就剩個空洞無明,空洞無昧,什麼意思都沒有,什麼境界都沒有,這就是無明。
所以到了無明這一步,我們剛才所講的世間法就是由這個無明緣生的,無明緣起就是世間法,破了無明就是出世間法。那無明是沒有任何執著的,也沒有任何分別的,它表現出來的也是透明的,同時又是黑漆漆的。但有一點,出現無明的時候,無明還是一個相,是最大的相,就是無明相,那我們一轉念,了了常知,一切不住,因為無明裡面也沒有住著,它不起分別,所以也叫作一念無明。一轉念,了了常知,如果轉念的同時有大願生起,它就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清淨無比,這一轉念當下就把無明給破了,歡喜心自然就生起了,這個就叫作初地菩薩,歡喜地菩薩,歡喜地菩薩就是破無明,出世間。出世間就是出世間法,證得初地,初地菩薩就已經是出了世間了,所以我們說了生死、得解脫、出世間,那是一回事,明心見性就是出世間法。
把無明破掉就是自性現前,那這個所謂的破無明也是個方便說,我們說這無明跟自性本為一體,它就是自性,那為什麼管它叫無明呢?它跟自性同為一體,那它表現出來的又有哪方面的不同呢?我們所講的無明,它是相上無明,所以叫無明鏡,如同一面鏡子一樣,相上無明,那麼它這個境界表現出來是空洞無昧的,是為什麼?因為我們看到它的相就是這樣,那我們所講的轉念,我不著在這個相上,我們轉念,朝自心處看,這自心就是了了常知,一切不住,又是清淨無比的,這就是往自心處看,不是看在相上,是看在自心處。這個叫自覺,所以自覺就是破無明的方法,那這個自覺裡面就包含大願,沒有大願自覺不了。所以說我們這個大願是幫助我們觀照的,自覺就是觀照,你大願生起的時候,這個觀照很迅速,能夠打成一片,觀照打成一片也就是破掉無明。
我們說座上打坐好多師兄都出現這個無明現前,如果是著在相上,他就覺得這個打坐沒意思了,再也坐不下去了,如果是返觀自照,就是我們所講的觀照。有時候觀照也未必能破無明,為什麼未必能破呢?因為無明跟我們這個自性它是同為一體的,它一個是正面,一個是背面,或者是說一個是體,一個是影子,它的關係是這樣的。所以沒有大願成就不了,一切佛經都講要發大願,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你可以用願力來達到自覺,自覺的力量它就可以破掉無明。唯有大願可以解脫,破了無明就是解脫。我們所有修行都是最後讓這個無明生起,無明生起了要轉身就容易了,要不然你轉不了,看不到無明轉不了。
問:上師,這個願力它是要通過身體力行才能達到,空願不頂用的呀。
mic答:先發心,之後才是身心力行,這個願就是方向,沒有方向你會朝哪裡走啊?走不了,寸步難行,所以你要走的話,要身心力行,首先要有方向感,沒有方向你往哪裡去?所以發願就是方向。
問:發願是方向,先發心。
mic答:發心、發願就是方向,方向明確了,你這個身心跟著上去,它才有意義,否則沒有意義,所以沒有發願的修行就是盲修瞎煉。雖然我們說即使是有發願的修行,在沒有見性之前同屬盲修瞎煉,畢竟有個方向感,他不會走冤枉路,沒有方向感的話,那你不就像瞎貓撞壁到處撞?
問:那上師,您說我應該發什麼樣的大願才相應?
mic答:解脫大願,菩提大願,慈悲大願。
問A:當仁不讓就是這個大願。
mic答:就是啊,沒別的願,這個大願跟我們的第一義是相應的。
問B:沒有這個願就迷失。
mic答:容易迷失。所以不管是哪一個法,沒有大願他走不了多久的。
問A:大願本身就是第一義。
mic答:對。
問C:這個大願是不是可以是各種各樣的?
問D:不是,就是解脫大願。
問A:上師,您說這個無始無明生起的時候,它也是不起分別,不起執著的,所以覺得沒意思,也沒有什麼牢靠可以去抓它。
mic答:對,它跟自性很相似,它也不起分別,也不著相。
問A:對,也不住一切覺受。
mic答:也不住一切覺受,空洞無昧,什麼意思都沒有。
問A:所以外道到這裡沒什麼可修了。
mic答:沒什麼可修了,到頂了。
問A:所以這個大願要平時發,這個時候臨時抓稻草,起到的作用也有,但沒那麼大力量。
mic答:你看我們說座上打坐,座下觀照、發願,都是為了破除這個無明,從一開始的修行,一開始的指導就講如何去破無明,這就少走了很多冤枉路。
問:上師,這裡的指導打坐,一切就是為了破無明的那一刻打基礎的?
問A:整個佛教講的就是這個啊。
mic答:就是啊,三藏十二部哪一個不是講這個?都講覺破無明。
問:但是有一些傳法的,他到這個時候就不管了。
mic答:他不是不管,他自己都沒破。
問D:他不會。
mic答:他自己都不會。
問:你看我吧,我一到這個坎上想去問一個人,都沒有人能站出來說你應該怎麼走,就沒有這個方向了。
問A:你之前經歷過這個階段?
問:對對對,我經歷過有好幾次了,一問的時候,他們一句話就交待我了:師父帶進門,學藝在個人。
問A:人家講的也沒毛病。
問B:上師,原來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這一念無明,覺破這一念無明就是真正的出世間?
mic答:對。
問:每到這個關口,這個心就打不開了。
mic答:這就叫轉身,這個黑漆漆的鐵桶一破,就是光明身,所以叫作桶底脫落。
問:可是轉不掉,桶底脫落也沒用啊,上師?
mic答:是啊,就是要覺破無明,就是轉身。
問:這段時間我真的很枯燥。
mic答:嗯,枯燥。
問:無論是修什麼法,修兩天就立馬枯燥起來了。
mic答:這跟自性相應。
問:好像是什麼法也拿不住我這顆心啦,修著修著我就枯燥起來了。
問D:無明現前,無明現前。
問A:昨天師父講修得沒意思,都想走了算了。
問D:覺破,關鍵在一個覺,到了時候,就一覺就破了。
問:我說師兄啊,道理都好講。
問D:是是是。
問:碰到那個實際功夫上就不是那個話的問題了。
問D:沒錯沒錯。
問A:上師剛才講嘛這個時候就跟自性相應,所以上師就委婉地留您,好好呆著,把這一關給破了,這有大關係的,時節因緣它會反反覆覆的,有些因緣都不一定重現。
問:沒關係,上師會讓我重現的。
問A:阿彌陀佛。
問D:你一定能重現,你時時都重現。
問:枯燥,無味,這段時間都是在這上面。我說我打坐出了問題吧?我一直不是啊,不坐也不行,躺也不是。
問A:今天上師講得多透,打坐沒問題了,那個粗住、細住沒問題了, 由粗到細到微微細到微細流注,過後的那個無明現前了,唯有願力能破,願力就是自覺。
問:這一座好像對我沒用似的。
mic答:所以你看這個就是叫蓋,無明就是蓋,把自性蓋住了。但是一轉念,無明又是自性,所以這個就跟《圓覺經》上面所講的是一樣的,自性本具兩種根本,一個就是無始無明,還有一個就是元清淨體——諸佛自性,元清淨體。把這兩者圓融了,你就會發現,無明它是妄動不已的,所以又給它一個名詞叫作妄心,妄心就是無明,那在什麼情況下叫妄心呢?識得根本才能稱它為妄心,你認識到根本了,它就是妄心,所以真心妄心本為一體。
問D:不識就叫無明,是吧?
mic答:不識就叫無明,識得就是妄心,所以這妄心是不會消失的,妄心不死,妄心不滅。如果說妄心滅了,真心也滅了,它是一體的。所以到了這一點,你一轉念,就自在了,為什麼叫自在了呢?我們說真如自性,這裡叫真如不守自性,因為自性是如如不動的,好比我們說這個知道,或者說這個知覺、覺知,覺知就是如如不動的,但是所有的作用都沒有離開它。所以這個過程叫看到了無明現前,返觀回照,這時候叫返觀回照,就叫自覺。
問E:那就是到時候要有這個能力來返觀回照,對吧?
mic答:所以平時要多發願,多觀照,多體會我們的清淨明瞭,你體會這個清淨明瞭深刻了、熟透了,直接就超越無明瞭。你甚至能夠察覺到無明,那是很快的,一轉身就自覺了,就不會像我們說得那麼漫長了。我們說得那麼漫長目的是把它說透,要不然好多師兄功夫做到這裡他透不過去,他不知道怎麼樣才能夠轉念,所以要把這個無明的力量給它放大,把它說得更細一些,說得更透一些。
問E: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
mic答:不一樣,對,用功用得好的話直接超越無明瞭。
問E:自己還沒感覺就過去了。
mic答:對,所以你看我們從一開始的打坐一動不動,微笑持咒,然後座下發願,一直到覺破無明,到自性現前,這都是成系列的,沒有中斷過的,都是連貫在一起的。
問B:上師,您說的轉身就是破無明的那一刻嗎?那什麼叫作解脫呢?
mic答:這就叫解脫。
問B:這就叫解脫?
mic答:破無明就是解脫。
問B:那在生活中,在世間這就叫解脫?
mic答:解脫是在在處處的,不是一刹那,處處得解脫。
問B:在生活中處處得解脫,那如果這個人走了呢?
mic答:走了就是解脫了,解脫無來去,解脫無生滅、無來去,這個人走了,只是肉體消失了。
問D:身體壞了。
mic答:身體壞了。
問B:那他會投胎嗎?
mic答:這個自性不生不滅,你這個知道有沒有生滅?知道,從小到現在都在知道中,它也沒有滅過,也沒有消失過,你知道我在說話嗎?你聽到沒有?
問B:分別嘛。
mic答:分別?分別是分別知道,這個叫分別,但是知道也可以不起分別,分別跟不分別都是它的用,它分別也可以,不分別也行,這都是作用。
問B:那我就是想問學佛的終極目的是為了什麼?
mic答:認識根本。
問B:認識根本,是解脫嗎?
mic答:這個肉體上能夠主宰、起主宰作用的是誰?就是根本。在我們這個肉體上起主宰作用的是什麼?
問D:覺知嘛。
mic答:操縱這個肉體的是誰?
問B:根本。
mic答:你現在會用根本嗎?心*,根本在操縱,根本又是什麼?
問B:不知道。
mic答:從最簡單的說起嘛。
問D:覺知。
mic答:你想知道根本在哪裡嗎?想知道我可以告訴你。你看你現在是睜開眼睛的,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然後你再閉上眼睛,這個看在不在?
問B:不在。
mic答:不在眼前是怎麼樣的?
問B:黑的。
mic答:這證明看還在,否則你不知道這是黑的。這個知道就是看,看就是知道。性就是功能,會動,是不是功能啊?這功能就是性。
問B:就是能用的嗎?
mic答:能用的就是功能,表現出來的叫功用。你看,這個手的功用就是端起這個盤子來,讓這個手端這個盤子起來的就叫功能。所以自性表現在身體上有八種作用,在眼睛能看,在耳朵能聽聞,在嘴巴能言說,在鼻子能夠嗅覺呼吸,在身體能夠觸摸,在大腦能夠思維、意識,在手可以抓捏,在腳可以奔跑,作用有八個,很科學吧?不是迷信吧?這都是自性的作用,所以見聞覺知就是八種作用的統稱,就叫見聞覺知。所以這個叫自性,這個自性是無相的,所以眼睛看不到它,但是你這個眼睛所能夠看到的一切都是這個性的作用,自性的作用,正因為它是無相的,所以它可以看透一切。
問B:您剛剛說學佛的根本是什麼?我忘了。
mic答:認識自已,你認識自己嗎?你是誰呀?鄭**,鄭**只是一個名相,我們上百度一查,哇,全國叫鄭**的有幾十萬個,不會幾十萬個都是你吧?所以名字只是個代稱,那誰是鄭**呢,誰是?
問B:這個身體?
mic答:認為是的就是了,認為不是的就不是了,還有一個認為在。
問B:認識自己。
mic答:所以要認識自己,誰是自己?在這個肉體上,從小到大是什麼東西從來沒變過?
問B:明心見性嗎?
mic答:這個自性不變,自性又是什麼東西?吃餅的是誰呢?你剛才吃餅了吧,吃餅的是誰啊?
問C:是我。
mic答:你看,白吃了。
問C:怎麼就白吃了呢?
mic答:落在一個 “我”上了, “是我”,那這麼多人都在吃餅,都是 “我”在吃嗎?
問C:您剛才,您的問題是“你吃了沒有”。
mic答:你吃了沒有,吃了的是誰?是誰在吃餅?有一個共有的名字, “知道”在吃,你知道吧?“知道”在吃,人人都知道,不吃的也知道,吃的也知道,是“知道”在吃。
問C:好玄妙的感覺。
mic答:那是,所以這就是讓你玄妙一點,要不然覺得太簡單了,最終把你繞到無明那裡去。(眾笑)
問D:要簡單就會越簡單的,要難起來你確實也找不到它。
mic答:先要玄妙,沒有玄妙就沒意思了,來,再來一塊,這回就知道誰在吃了。其實這個吃餅,這個吃,自性的八種作用全用上了,你看在眼能看,在耳能聞,八種作用全用上了。所以你做任何事情,都是自性的八種作用共同在做。
問B:那就是本來的樣子。
mic答:都是自然流露。
問B:吃餅就是吃餅,本來就是那個樣。
mic答:吃餅就是吃餅,知道不?你知道你在吃餅不?
問B:我不知道。
mic答:那不知道是誰在吃呢?
問B:他本來就在吃。
mic答:本來在吃,那本來也有不吃的時候,那誰在不吃呢?
問B:本來在不吃。
問A:吃多少吃飽,誰知道?
mic答:本來知道。
問B:飽的知道。
問D:誰能吃?那個能是誰?
mic答:他落在分別上了,落在意識上,他要想,理解一下你在說什麼意思。
問B:本來吃餅就是那個樣,沒有誰在吃,他吃餅或者吃桔子也就是在那吃,就是一個動作,就是本來的一個樣子,沒有誰不誰的,沒有吃不吃的,就是那個樣子。
mic答:哪個樣子?
問B:就是他吃餅那個樣子,原來吃東西是一口一口在咬啊。要先拿起來,然後給到嘴裡邊。
mic答:你知道嗎?
問B:我可以知道,也可以不知道。
mic答:那你到底是知道還是不知道?
問F:他真的不知道。
mic答:你是知道還是不知道呢?你可以知道也可以不知道是沒錯,那此時此刻你是知道還是不知道?
問B:如果是我看他的角度我是知道的,如果是我吃餅的角度……
mic答:也是知道的。
問B:好像有點像佛祖拈花,迦葉微笑。
mic答:那是有沒有離開知道?
問B:知道本身就是在這裡,不需要在意個知道,你知道他在那吃餅,你不知道他也在吃。
mic答:那跟你有什麼關係?
問B:我只是看到了事實真相,本來的樣子。
mic答:是誰的本來?
問B:萬物自性的本來,就是他吃餅也是自性的結果,我看到了他吃餅的樣子而已。
mic答:那他吃餅你會飽嗎?
問B:我不會飽。
mic答:那這個自性作用在哪裡?
問B:自性沒有作用,在我看來它就是一種清淨,就是一種本來。
mic答:那這個不是作用嗎?所以你那個思想是偏空的,思維是偏空的。
問A:你用不知道給我們吃個看看,你說本來不知道嘛,你用不知道吃個看看。
mic答:所以這個偏空的理論是什麼呢?就是無明,無明就是一種空靈的狀態,但這種空靈的狀態是活用不起來的,它無法活用,所以這個稱為偏空。所以說我知道,我知道他在吃,這個知道與我無關。我們自性是空靈不住的,同時又可以妙用萬千,不是偏向哪裡了,它是不偏不倚,沒有住在有上,也沒有住在空上,這個叫自性。如果是偏空的,或者是偏有的,落在兩邊的,那是分別心,不是自性。
問B:分別心是不是就我看到什麼事情,然後……
mic答:你剛才所講的“是不是”就已經是分別心了,這已經是起了分別。
問B:如果再想一下,香不香……
mic答:再繼續走下去還是分別心。所以你看我們說這個打坐,同時還要跟大家交流,不論是哪一天交流,總有師兄問他的境界,同時又加上一個“是不是這樣”,一起“是不是”就是分別對應,它自己講的那個境界與我們所講的這個正念很相似,但是他只要起了一個“是不是”,這個就起了分別。
問B:分別是不是就是妄心?
mic答:所以說他所講的那個狀況有可能是他猜想的,就是這疑根還在,疑根還在他肯定要猜想,不能夠直心承當,直心承當是不加任何猜想,不起任何分別,直截了當就把它承當下來了。
問B:這個自性是不是不是只有我有自性?
mic答:你看,“是不是、是不是”,又起分別了。
問B:疑問一下,這個萬事萬物是不是都有自性?
mic答:你看,又 “是不是”。
問C:有點懷疑。
mic答:所以只要這個疑還在,這個疑我們所講的就是作意分別,作意分別就是第七識的作用,這第七識就是無明妄起,無明首先所起的作用就是第七識,無明妄起產生分別心,所以它就會有對立,對立的目的就是要去粘著它。
問B:那就直下承當,直下承認就行了。
mic答:承認跟承當不一樣,有相似的地方,但不是一回事。
問E:上師,自性就是像您剛才說的不管什麼動作都是自性在作用?
mic答:自性是本位,本位是我們一切時一切處,一切行為舉止都沒有離開它,所以這個叫本位。
問E:就是像剛才您說的見聞覺知,手腳動作,這八個。
mic答:對,見聞覺知都在起作用,但是我們發現這一切的時候,總離不開分別心,所以這個也叫作無明妄起、無明妄動,加上了分別心它就成了無明的作用,不起作意分別就是自性妙用,起了作意分別就是無明妄動。
問E:就像假如我洗衣服的時候,我就洗衣服。
mic答:是啊,繼續。
問F:你為什麼要洗衣服啊?
mic答:他起分別了。
問D:誰在洗?你洗衣服誰在洗?
問E:我自性的作用在洗。
mic答:對,不對。

連播區:點下面標題可呈現播放紐

 摘要

問題:81_90
81-本來就是打成一片的
82-心中心法灌頂的條件
83-妙用身體,回歸本位
84-安住本位就是超越
85-要無所求才能與法相應
86-如何是“無眾生可度”
87-安住就可以破疑情
88-心空不住的表現
89-修行要輕鬆自在
印心七四七第四天
90-破掉無明就是自性現前


淨明上師蔡奕忠老師

  • 無心直說--如何修證印心法門(三)
    包含所有座上實修、實證的重要開示!
  • 前言 蔡奕忠居士簡介
  • 打七開示:2017年12月27日—2018年2月11日

    塔光道場、明珠
 佛弟子 © 2004-2025   :tang.fsvs@gmail.com